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网贷调查报告

校园网贷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9 04:3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网贷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网贷调查报告

第1篇

Abstrac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hot debat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ts potential risks has been criticiz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analyzes campus network credit risk, loan risk, investment risk, naked loan risk, hidden security risks and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leak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control.

关键词: 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ending;risk;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24-02

0 引言

2016年11月30日,随着借贷宝10G裸条和视频外泄事件不断发酵,校园网络借贷成为2016年轰动全国高校及社会的主要舆论话题之一,裸贷、跳楼、等不断冲击着民众的眼球,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教育界、学界的沉重思考。

1 校园网络借贷的时代背景

1.1 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园

2009年下半年,大陆的信用卡市场结束了五年的疯狂的扩张期,市场开始回归理性,逐步成熟起来。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同时期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的信用卡不良率2.83%,随后多家银行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1.2 P2P网络借贷的出现与推广

P2P网络借贷,简称P2P或人人贷。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征信体系的成熟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对个人或者点对点的新型借贷方式成为了可能。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随后风靡全世界。

1.3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实践

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既无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也无监管机构的状态下,开始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和野蛮生长期,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3433家,全年网贷成交量9823亿元。在法律失位、监管失位、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和中心。

1.4 P2P网络借贷进军高校校园

随着监管政策法规的出台,收益率下降,再加上行业警报的频频拉响,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在未来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和谋得一席之地,很多网络借贷平台纷纷调整思路和战略布局,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大学校园成为网络借贷平台战略布局中潜在的优质金融市场,于是P2P网络信贷平台纷纷进军校园。

2 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在进军校园以后,在满足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创业启动金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如“裸贷”、“被贷款”等让P2P网络借贷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前景蒙上阴影。

2.1 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的内核是信用,这是P2P网络借贷的立足点。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超前性、非理性的消费文化特征,这也引发了大学生潜在的信用风险系数的增加;其次,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信用认知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2.2 还贷风险

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占据据统计,9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援助,还有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低息、免息等优惠政策让不少同学心动,然而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理念导致的过度负债的问题,让同学纷纷掉进了不良平台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还贷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让不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利率不明的虚假产品所蒙蔽。

2.3 投资风险

2016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10.45%,远远高于同期的银行业年利率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等。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如此高的回报自然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商机”和理财最佳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以及四处从同学、老师借来的钱款全部投入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企图赚取高额的利润和丰厚的回报。但是监管的缺失、法律的失位,很多P2P网贷平台出现欺诈行为、跑路的事件屡有发生,经常导致出借人经常血本无归。事件回顾:2016年4月,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十余家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最后被套牢,身负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4 裸贷风险

裸条借贷,简称“裸贷”。很多不良借贷平台受利润的驱使,利用在校女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急于使用现金的需求,推出违背社会公序良序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或者视频作为担保的“裸贷”产品,引诱女大学生上当受骗。事件回顾:2016年6月,借贷宝第一次裸条风波爆发;11月,借贷宝裸条门第二次爆发,超过10G的大量女学生通过“借贷宝”借钱时应出借人要求留下的、视频正在流出,年龄最小的年仅18岁,引起争议无数。

2.5 隐性担保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有流程都是在平台在线完成,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审核,看似正常的填写材料信息(如身份证信息、父母、辅导员、舍友的联系方式)掩盖了隐性担保的本质,一旦违约或者如不能按期还款,父母、辅导员、舍友的手机就会收到密集的电话和短信轰炸,内容从恐吓、威胁以及人身攻击不等,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极其恶劣的形象,同时暴力催债的方式时有发生。

2.6 信息泄露风险

大学生群体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经常碍于同学情面将个人身份信息提供给同学或朋友,结果导致“被贷款”和深陷透支陷阱的案例时有发生。案件回顾: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是湖南某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大四学生黄某。

3 校园网络借贷的管控

如何降低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潜在风险,激活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优势和活力,规范校园金融市场,净化适度宽松的校园氛围,一个有效的理性路径就是,对其本身风险和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规制供给和管控。

3.1 引入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准入制度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校园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和漏洞,给予了很多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可趁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校园进入应该持审慎的态度。笔者建议:一是通过立法,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格准入制度,规定最低注册资本,明确放贷额度、利息标准等重要事项。二是通过相关实施细则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格管控其Y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三是平台应当履行适当性原则,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校园网络借贷应以解决学生的正常学生的学习如生活需要为目的,其平台服务费、交易模式,产品都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

3.2 征信体系的整合、开放与合作

首先,我国的征信体系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对滞后,使用面窄(仅为金融部门使用)且使用率低,不能有效为全社会使用。完善征信系统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征信信息“孤岛”状态,为全社会服务,发挥征信信息的最大价值。其次,开放与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消除信用盲区,避免个体在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反复、恶性借贷事件的发生,凭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共享各P2P网络平台的信用数据。

3.3 加强金融与法制教育,注入理性消费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理财和消费教育,纠正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其次,作为大学生,通过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学习,提升自身金融信用意识和理财实践能力,学会基本的利率计算和综合评估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防“裸贷”风险,警惕消费陷阱。第四,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信用知识,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的的构建。

3.4 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第一,2016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加强监管,从监管力度、消费观教育力度、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三个方面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再一次表明了整改校园网络借贷的决心和急迫性。

第三,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了《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工作和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把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具体落在实处。

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重拳出击,清扫害群之马,让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成为众矢之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市场,为校园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净化空间。

3.5 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建设和技术的资金投入,防止黑客的攻击,降低网络的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法制教育,严防平台内部工作人员违法出售用户信息,谋取私利。

参考文献:

[1]薛洪言.校园信贷市场的冷与热[J].清华金融评论,2016(3):69.

[2]姚良,陈文.美国P2P监管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7):64.

[3]黄益群.科技哲学视角下的P2P 观察思考与展望[J].商,2016(9):151.

[4]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7):42.

[5]刘绘,沈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57.

第2篇

一、2016年政治高考命题特点分析

2016年高考政治学科全国共有九套试卷(全国新课标卷共三套,其余为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海南卷),从总体上看,九套试卷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呈现以下特点。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彰显时代性

和往年相比,2016年的政治高考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选材上,一些走在时代前列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被设置为试题的情境材料,这样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关注时政热点,符合生活逻辑,体现核心素养

关注生活,注重生活逻辑,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一特点充分显现在2016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即材料的选择与试题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北京卷第27题,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的学生“创客”社团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引起关于这一设计的哲学讨论;北京卷第39题,关于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的话题与建议;江苏卷第7题,关于借助校园网贷进行消费的方式悄然走红的讨论;天津卷第9题,关于浙江多所大学的学生社团共同发起“蚂蚁助学计划”的讨论;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6题,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的事等。

3.能力立意,创新性设计题型,体现课改精神

无论从试卷结构或是从题型上看,2016年政治高考九套试卷总体平稳,但从设问、题型上看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二、2017年政治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强化学科意识,夯实基础知识

政治学科有其明显的学科特色,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科意识。其一,关注德育课程。广大考生要高度关注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主流的价值导向,深刻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涵,增强认同感;其二,注意培养学科特色思维。如辩证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思维方法、发散的思维方法等,通过一系列训练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

无论考题如何变化,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考生夯实基础是关键。以《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建议考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展开,做到知识脉络清晰,主干知识明确,关键细节到位。

2.研读经典考题,从过去看未来

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时间少但练习多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唯一的方法便是精选精练试题。面对众多的练习,高考真题必定是广大考生的首选,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近三年适合本省(区、市)的高考经典题,包括题型结构、试题素材、设问方式及其参考答案的设置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重大的变动与调整,高考命题相对稳定,广大考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研讨,使自己的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3.密切关注时政,迁移成为习惯

时事政治(包括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本来就是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内容,不回避时政热点,从重大时政素材入题,从事寻理,已经成为近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因此,在高三政治学科的复习备考中,广大考生一定要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不仅要通过读书、看报了解一些重大时事政治知识,更需要将这些时事政治知识迁移至教材知识,并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并让这种思考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拓展演练

事半功倍,材料题须“三步走”

经常有考生这样诉苦:“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政治学科上,可是成绩总是提不高。”这里有一个效率的问题,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如果考生在复习中不注重复习方法,在考试中不注意运用相关的技巧,往往会做一些无用功。以知识的复习为例,第一轮复习与第二、第三轮复习有别,考点复习与专题复习有别,教材知识复习与时政知识复习有别。就答题而言,广大考生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如材料题的解答大致可分成三步,以题为例,予以说明。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步骤二:解读材料(总分层次,正反角度)

考生可带着上面针对设问的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总体而言,材料讲述的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具体分层:第一层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第二层是细述过程,第三层是获奖感言。由此可见,考生回答此问题的重点在第二层,第二层依次阐述的是问题――中国行动――成就。从答题指向可以看出,重中之重在于中国行动、项目启动、团队协作,从传统医药中汲取智慧,并反复实践。有些试题还可能会出现涉及正反两面的材料,考生也要注意。

步骤三:回答问题(构建框架,撰写答案)

有了对设问与材料的解读,迁移至课本知识后,接下来考生就可以构建答案框架,进入撰写答案的环节,具体落实到题目设问的四个具体要求。一般情况下,规范的答题是书本知识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当然,考生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层次与术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