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9-16 04:4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近三年科学课,他们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固性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也会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用材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演示教具(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2、分组材料:塑料吸管、大头针、剪刀、报纸条、木筷、胶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课件展示埃菲尔铁塔)

教师介绍:它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307米,相当于百层楼房那么高,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可它仍然巍然屹立。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

3、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铁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4、提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三角形稳定牢固的特性,平时你们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的支架?

5、刚才同学们说的高压线塔,电视塔、桥梁等为什么那么牢固又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它们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而三角形是稳定牢固的。

6、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埃菲尔铁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设计并搭建立体支架

1、谈话:同学们,将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五边形支架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一个立体支架)

你们能用尽量少的材料搭一个又高又稳固的立体支架吗?

在搭建前,我们要先干什么呢?

2、学生讨论回答并分组设计草图。

3、学生动手搭建立体支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并及时进行指导。

4、谈话:我看同学们动手搭建高塔的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那个小组上来汇报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作出评价。

5、教师小结:一个不稳定的高塔,可以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四、拓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课内容)

2、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搭建立体支架没有完成的小组课后继续完成你们的作品。

3、同学们要用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会有很大的发现!

板书设计

不易变形

三角形结构

最稳固

用料少

架梁

增加稳固性

《搭支架》导学单

实验一:搭支架

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支架,用一定的力往两边拉拽,记录实验情况:(用的多少表示承受力的大小)

支架形状

预测稳固性

实际稳固性

三角形

正方形

多边形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

)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第2篇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什么展开

【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同学们,李教师要到超市购物,想买火腿肠、牛奶和玩具小汽车。(出示:火腿肠3.50元4.50元,牛奶2.50元2.35元,小汽车0.09米0.075米)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在圆圈内应该填‘大于’还是‘小于’号,再给老师建议买哪一种合适,为什么?”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分钟后,教师请其中一个组汇报:“你们组建议老师购买哪种火腿肠?”该组代表说:“我们组建议老师买4.50元的火腿肠。因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有的假货还会害死人呢。”教师兴奋地说:“说得好!”在购买哪种小汽车的问题上,学生就意见不一了。有的组说要买0.09米的,因为这种小汽车长一点更好玩;有的组建议购买0.075米的,说玩具短,更好随身携带;……结果谁也不服谁,这种情况下老师表示:“我家宝宝喜欢长一点的。”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手段,却忽视了教学目标,如案例1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这位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看似很热闹,学生也真动起来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讨论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是选贵的还是便宜的。其实由于包装规格的不一,就是同一品牌的商品,价格也会有差异,再说价廉就不能物美了?教师应让学生对每组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每组数中两个小数比较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应购买哪一种玩具小车,双方都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例如“好的,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我回去把你们的建议告诉我的小宝宝,谢谢小朋友们!”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主旨,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果说某个环节与教学目标脱节,不管如何精彩,都必须剔除。

二、不用课本的例题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

【案例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例题1

教师在进行了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出示“超市运来黄豆和大豆共60桶,其中黄豆占总数的3/5, 大豆有多少桶?”来代替例1。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你吃过大豆吗?”该教师顿悟,黄豆和大豆是同一物品。我再问:“用什么桶运黄豆?木桶、铁桶、还是塑料桶?这里的单位用千克行不行?”该教师说:“我没细想,我原来的预案是直接教学例1,听说有教研员来听课,我才临时改的。”

新课程使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有些教师就认为是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只要更换教材,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甚至于整节课都不使用教材。这实在是误解。教材是出版社组织众多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反复论证而编写,并经一线教师使用后修订出来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地重组教材,并非无视教材,亦非无度地去开发教材。因此,作为教师应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只有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城乡之别,教材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方面总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千万不能为所谓的“科学地重组教材”而去重组教材!

三、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除了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别的选择

【案例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三道整数加减法混合的式子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并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117页看例题,教师在学生看书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例1 。教学完例题后,教师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题让学生做。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为什么不利用学校教学的设施?” “远程教室被别的老师用了。”“除了远程教室,就没别的可用?你在课堂上板书那么多,不浪费时间吗?为什么不提前把这些内容预先板书在小黑板上?”……

曾几何时,现代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时尚,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都充斥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似的。久而久之,我们教师眼高手低,重现代信息技术,轻传统教学设施的使用。实际上,上课时利用小黑板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课前用小黑板把新授课相关的练习写上去,反馈练习时用一用小黑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甚至下课了,小黑板上的练习题还可以适当保留,可以说小黑板能起大作用。因此,当多媒体在农村学校尚未普及时,还得提倡使用小黑板!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如何做好备课工作

【案例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例1和例2

“同学们,我们这节学习观察物体。”教师把一只小药盒子放在讲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观察该盒子的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简笔画,一边画一边问学生看清楚没有?然后,把盒子拿起来,问“从下面看,我们会看到什么?”接着马上转入例2的教学。

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不多准备实物给全班同学观察?该教师回答:“这节课是静止物体的观察,通常只从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进行观察,至于从下面看,让学生想象一下就行。”我问他,课本里三个小学生的发言表示什么意思?他答不上来。最后我问这个教师备课没有,他实话实说:“我同时教五、六年级的数学,没有时间写那么多教案,只备了六年级的课,再说五年级我去年刚教过。”

第3篇

“捉住”灰尘

1.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数量,并能够比较出不同地段灰尘的多少。

2.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造成空气中灰尘较多的原因。

3. 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使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1. 中央电视台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2. 双面胶、装饰用马赛克彩砖(或1cm×1cm小木片)、 记号笔、 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如何。

2. 观看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3. 空中的悬浮物是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录像中提到的悬浮物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灰尘。

二、“捉”灰尘实验

1. 你知道哪里的灰尘比较多? 哪里的灰尘比较少呢?

2. 能够证明吗?怎样才能“捉住”灰尘?

3. 说明实验方法

(1)用记号笔给马赛克写上编号。

(2)将双面胶贴在马赛克上。

(3)把贴好的双面胶的马赛克放置到你认为灰尘多少不同环境中,然后将双面胶的另一面撕开对着空气。记录下开始实验的时间。

(4)静置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将马赛克收回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5)将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61页的表格中。

4. 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内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分工,实验时通力合作。落实实验要求

(2)尽可能的保证双面胶“捉”灰尘的时间相同。

(3)将马赛克放置在不容易被别人碰到

(4)回收马赛克时手不要碰到双面胶表面。

5. 汇报小结:

(1)教师引导孩子用这样科学的表达方式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XX地方的灰尘多,YY地方的灰尘少。因为在相同时间里,在相同面积内落入的灰尘XX地方的数量多,YY地方的数量少。

2)按照灰尘从多到少的顺序,记录各小组汇报的地点。

(3)比较各小组的汇报,讨论: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少?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多?

三、讨论灰尘的来源及成因

1. 为什么空气中的灰尘数量有着这样的差别?

2. 是谁制造了空气中的灰尘?

3. 分别观察3幅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延伸拓展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在中牟县农村小学的推行已有几年。几年来,我们收获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累累硕果,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通过一年来,我们对10所农村小学中3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教师和20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现从这些问题中选几点加以介绍:

 1.教学教具配备不足。(教师自制教具过于简单,不够直观)

   由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多媒体教学的推广非常重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加大了配置力度,但与实际教学关系密切的普通教具却出现了配置不足的现象。就拿我校来说,教师们在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运用的教具都是十几年前配置的,大部分教具都已破损,无法使用,从而教师不得不自制教具,但自制教具又因过于简单﹑不够直观等种种原因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纸上谈兵

   在备教案时,每个老师往往都会写上多媒体课件运用。可真正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多媒体教学的又有几人。由于多媒体设备配置不齐全,对教师的这方面培训又不到位,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他们没有能力,没有精力,更没有时间去准备多媒体课件。所以,在我们调查的30位不同学校的教师中,对多媒体教学能熟练掌握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只有在讲公开课时,他们才会投入大量精力,或找其他教师帮忙来准备课件。至于下次什么时候使用,谁也不知道。

3.教材编排与农村实际脱轨

   新课程改革旨在告诉孩子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很多地方与农村孩子的认知不符。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一个公交站牌,说明10公里以内票价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问小女孩从儿童乐园坐到光明街,一共要付多少钱?这道题对于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简直易如反掌,可是由于农村的孩子没有坐过公交车,更不会看公交站牌,所以,无论老师怎么讲,学生们还是学的似懂非懂。又如:五年级习题中出现有关水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连水表的样子都没见过,所以无论老师怎么讲,他们都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

4.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缺乏创新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没有体﹑音﹑美专职教师,更别提品德﹑科学﹑社会等科目了。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除了担任一门“主”课外,还要担任几门“副”课的教学,一天下来,四五节课稀松平常,再加上批改作业,书写教案,使教师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精心准备一节节新颖﹑有趣的课。再加上不同的调研考试及社会﹑家长施加的无形压力,“做题”又成了老师﹑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生学,可“素质教育”却无从谈起。

5.教师培训“华而不实”

   教师培训本是提高教师道德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现实中的培训却没有起到它特定的作用,如教师的高学历进修,计算机水平测试等,只要你交上几百﹑几千元钱,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会让你过关。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当前的解决方案如下:

1.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农村小学的教具等资源配备情况做一个详实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情况对农村基础教学资源进行配备。

2.对农村青年数学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不是为了拿证,而是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改变小学教师“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现状,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3.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给农村小学配备专业的体﹑音﹑美教师,让数学教师能从过于繁冗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数学教学中。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用“心”教学的教师。

第5篇

一、第一步――想象“学”

“以学定教”的第一步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其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会怎样思考?会产生怎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宏观的学情分析和以微观的视角想象学生的想法和疑惑。

比如,笔者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解读扇形统计图”时,首先进行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或预测,且已积累了一定的与统计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计算、判断、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有关统计的知识体系,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学习的再创造。但是,仅有这样的学情分析是不够的。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还要进行更具体的想象。如例1(见下图),让学生先观察图,然后说说从图上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信息:①这个图表示彩电市场所有品牌的彩电;②A牌彩电的占有率为20%,B牌彩电的占有率为15%……③可以看出各种品牌彩电的占有率是百分之几;④A牌彩电最畅销;⑤其他彩电最畅销;⑥A牌彩电不是最畅销;⑦A、B、C、D四种品牌彩电占有率接近50%……

更进一步想象,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的学生,其理由是A牌20%、B牌15%、C牌10%、D牌8%,在这四种品牌彩电中,A牌的占有率最高。认为A牌彩电不是最畅销的学生,他们可能除了看到上述四种品牌彩电的占有率以外,还能就“其他47%”进行深入分析。而对“其他47%”究竟包含哪些品牌的彩电,不同的学生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可能认为只包含了E牌、F牌,有的可能认为包含了E牌、F牌、G牌,有的则可能认为包含了E牌、F牌、G牌、H牌……

在想象“学”这一步时,想象越具体,越深入,对“教”的预设也才能越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二、第二步――预设“教”

这一步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众数”,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掌握如何找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把握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

其次是预设“怎么教”,要处理好教法和学法、教路和学路、知识和能力、知识主线与思维主线这四对关系,遵循学路优先、学法优先、能力优先和思维主线的原则。比如“众数”的教学,就拿书中呈现的例题(见下图)来说,可以进行如下预设:

(一)让学生感知选跳集体舞的队员身高要求相差不大,这样整个队伍看起来才比较和谐、美观。

(二)小组合作探究: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请把你准备选举的10名队员的身高圈出来。

(三)让学生汇报研究出的方案,在汇报的时候,教师要相机板书三种典型方案及每一种标准的计算方法(见下图)。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研究最佳方案:在所设计的这三种方案中,哪种方案更合适一些?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方案中最高队员和最矮队员相差多少m,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第三种方案中最高队员和最矮队员身高相差最小,所以这种方案比较合适。进而分析1.52m的特点,引出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下面是预设的能反映教学进程的板书内容。

预设“怎么教”,还要考虑:(1)要创设怎样的情境?(2)以什么素材呈现教学内容?(3)要怎样问?(4)要怎样板书?(5)如果课堂出现“意外”,怎么办?预设越全面,越有利于实际的教学,越能防患于未然。

三、第三步――经营“教”

教与学是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厚此薄彼。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同样也不是教学。以学定教,不是重学轻教,而是要用心经营“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点拨功能和调控机智。当学生三缄其口,静等教师“喂知识”的时候,应激发他们;当学生袖手旁观,不参与合作交流、讨论的时候,要调动他们;当学生三言两语,对问题浅尝辄止的时候,可引导他们;当学生支支吾吾,表述不清的时候,及时点拨他们……美国功勋教师德・鲍拉认为:“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所以,经营“教”,要求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则侧耳倾听。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例题“36-8”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把学生的各种算法展示出来:

①30-8=22,22+6=28;

②16-8=8,20+8=28;

③10-8=2,26+2=28;

④8-6=2,30-2=28;

⑤8-6=2,30+2=32。对于第①②③种算法,学生能讲清楚算理,没有学生提出异议。而对第④⑤种算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算不对。教师此时没有急于对这两种算法的对错作出评判,而是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先对第④种算法的学生说:“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该生回答道:“个位上6比8少,不够减,要从30里面再借出2就够减了,所以要从30里面再减去2。”“说得非常有道理!”教师对这位学生的算法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问第⑤种算法的学生:“你知道自己的算法错在哪里吗?”该生回答道:“我的第二步计算要30-2,而不是30+2。”

经营“教”,教师要把握好“度”,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要讲,难点要讲,方法要讲;简单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

四、第四步――捕捉“学”

有人将学与教的关系解读为:学是“必要前提”,教是“自然跟进”;学是“课堂主干”,教是“适度点睛”;学是“体验积累”,教是“意义提升”。“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捕捉学生原始生成的或对或错的信息,超越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在确定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时,有这样的精彩片段:

教师出示上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向( )平移( )格,然后全班交流。 向( )平移,学生的意见集中,都是向右。在平移( )格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

师:你认为 向右平移了几格?(生答:4格、7格、8格。)

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 和格子,一格一格地进行移动验证。

每个学生独立操作验证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移动演示,其他同学跟着数格子,得出“向右平移了7格”的结论。

师:如果不给你 和格子进行平移,你能想出更简单的办法判断平移了几格吗?

生:找点,然后数格。

师:怎么找点?怎么数格?请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找 最上面的点。

师:这个点,我们称它为①号点。(教师边说边标上红色点并写上①见下面的“板书内容”。)找到这个点后,该怎么办?

生:向右数1格、2格、3格、4格、5格、6格、7格。就向右平移了7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手指着格子,让全班学生一齐数一遍。)

师:这位同学采取找点、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向右平移了7格。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这样数1、2、3、4、5、6、7。(他指着①号点右边的纵横线上的交叉点数。)

师:他这种找点数点的方法太好了。我把①号点平移的过程用线段表示出来。

(教师先板书“找点数点”,然后边说边画线段表示①号点平移的过程。)

师:从哪里开始数1?

生:从①号点右边的第一个点开始数。

师:大家像他一样跟着数。

(学生齐数1、2、3、4、5、6、7。)

师:这样的数法,说明是不是从①点这个位置开始移?

生:不是。

师:①号点这个位置有没有开始移?

生:没有。

师:如果从①号点这个位置开始数,它还没有移,要数什么?

生:要数0。

师:大家从①号点这个位置开始数一遍。

(学生齐数0、1、2、3、4、5、6、7。)

师:还可以找哪个点?

(板书内容见下图)

(学生找到②③④⑤⑥号点,并针对各点一一说出怎样数出平移了7格。教师继续启发:“还可以找哪些点?这些点能找完、说完吗?”使学生明白, 上有无数个点,找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行,数出其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在找怎样的点比较容易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师:①②③④⑤⑥这六个点,哪些点比较明显,让人一看就明白?

生:①②③④⑤号点比较明显,⑥号点不明显。

师:你说得真好!⑥号点是线段中的点,①②③④⑤号点是两条线段交叉的点。在找点、数点时,要找线段交叉的点,这样的点比较容易找。想一想,刚才说向右平移4格的同学错在哪里?

生:他只数了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

师:刚才说向右平移8格的同学错在哪里?

生:他错在把起点数1。起点要数0。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三次很好地捕捉了学生的“学”。一是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向右平移了几格时,将学生的三种不同意见(4格、7格、8格)板书出来,并在学生懂得为什么是向右平移7格的道理后,让学生思考向右平移4格、8格错在哪里。向右平移4格、8格是典型的反例,教师很好地捕捉了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举一反三。二是找点数点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起点定为0,并明白起点数0的道理。三是在找怎样的点比较容易这一问题上,引导学生将⑥号点与①②③④⑤号点进行比较,明白缘由。

五、第五步――调整“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教师充分了解了学情,精心预设了教案,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旁逸斜出。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生成,教师要及时作出决断,对教学进行适度调整。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原先设想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该知道怎么数及数出的结果是12个大格,所以本节课不再具体数,只是简单地以“你知道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吗”作为过渡,然后让学生观察钟面,数一数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师生随着课件的动画演示共同数出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

在实际教学“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时,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说有4个小格,有的学生说有5个小格,有的学生甚至说有6个小格。由此,该教师意识到,有的学生数的方法不对,说明这些学生对学过的数的方法已经遗忘。于是执教老师及时调整预设,先让认为有5个小格的学生上讲台数。数出有5个小格的学生,有两种数法:一种是数3和数4之间大格的小间隔;另一种是数7和8之间大格中的竖线,对着7的那条竖线不数,从下一条竖线开始数。然后让认为有4个小格的学生上台数,他是数12与1之间的大格,只数了中间的4条竖线。再让认为有6个小格的学生上台数,她数的11和12之间的大格,从对着11的那条竖线开始数到对着12的那条竖线。学生介绍自己的数法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数法是合理的?哪种数法是不合理的?”学生经过讨论、质疑,确定正确的数法后,再演示课件,让学生跟着数,扎扎实实学会正确的数出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执教老师作出这样的调整,无疑会使学生既关注数的结果,又关注数的方法。其实,学生懂得了数的方法,即使结果忘了,他也能凭借方法找到结果。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导学”而不在于“教书”,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小学数学“以学定教”五步策略,其宗旨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变“学会”为“会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作者单位

第6篇

关键词:挖掘学生;虚拟情景;归纳总结

一、从学生的浅层经验出发挖掘学生的深层经验

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经验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探究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案的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将学生的原有经验暴露出来,让教学能够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

笔者听过一节课:《四季的成因》,在这一节课中教者就是从学生原有的浅层经验切入,步步追问,引出探讨主题,并解决。

老师:四季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温度不同。

老师:温度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地球的公转。

老师:地球的公转怎么会就造成温度的不同呢?

学生:地球在公转的时候与太阳的距离有变化。

老师:怎么变化?

学生:夏天离太阳最近,冬天离太阳远。

老师用一个个问题追问,了解学生的浅层经验:温度的变化和距离热源的远近有关,这层经验来自生活,如点燃的蜡烛,把手伸过去手会觉着热,再靠近就会觉得烫了,所以儿童的经验“来源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形成的有关知识经验”。

老师:那我们来看看常州在去年从春分至夏至的温度变化。再来看看我国的另一个城市哈尔滨,同样是冬天为什么哈尔滨和常州的温度不一样呢?

我们都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离太阳的远近都一样啊!学生开始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怀疑,接下来教师进一步触动并挖掘学生内心最坚固、最稳固的经验,让孩子的思维在矛盾中发展,并建立新的观点。

老师:我们处于北半球,在南半球与常州地理位置相对应的一座城市――珀斯,它现在应该是什么季节呢?

学生:冬季。

老师:实际上呢?(出示珀斯的温度)温度显示与常州的季节完全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四季和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系吗?

此时学生根据事实完全否定了自己先前的看法,而学生对事实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不断进行思维的冲击然后逐步认识的,对先前看法的否定是在自己思辨过程中逐步建立新的认识而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利用学生原有的浅层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教师一步步追问挖掘,使得学生不仅明白四季与距离太阳远近毫无关系,而且自觉思考,应该和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的智慧在这里得到彰显。

随后老师再一次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和什么有关系?”“由此你认为地球上四季的温度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原来四季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高度有关,有什么样关系?这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于是探究活动出现了,探究活动不是因为老师要学生探究才探究的,而是为了解决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更能让学生投入。

二、创设虚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授《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一课时,动物之间的生存环境离城市中生活的学生很远,食物链和网到底是怎样的,学生不能具体直观地感受,这时情境的创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小动物,在森林中生活,谁和谁有吃与被吃的关系时就用一根绳子拉起来,一个人可以有多条绳子联系着。这样参与活动的十几个学生最后把绳子举过头顶,下面的学生都惊呼起来:“哇,一张大网!”“对,你们说得没错,这就是食物网!”学生毫不费力地就理解了什么是食物网。

三、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有所发现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注重有效性

一、做好上课前的“有效”的准备工作,注重模式探究的有效性

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要知道本节课要教什么,还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把本节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其次,要吃透我们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怎样的困难。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写出适合自己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教案。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个内容时,教材上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案的欣赏、画对称轴、了解轴对称的特征和画轴对称图形等环节。而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剪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甚至现场做演示。于是,我调整了之前的教学思路,把教学中的前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通过课前操作预热的形式,并采取小组评比优秀作品的激励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调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轴对称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等内容上,这恰恰也是学生存在问题最多、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而我们所热捧的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它们的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但教育成绩不甚理想。有些教学模式甚至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让模式“本土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需要在打破模式――建构模式――创造模式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当一名高效的教师。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华丽的课件,似乎就不够完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当美丽、富有动感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因为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官刺激,孩子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少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们知道,有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比如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我先后采取过课件演示动态分、拿一个苹果直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学生在第一种方法中,没有亲身感受,只是知道了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方法中,学生亲自分一分,直观地感受了“分一分”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们也要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表信息,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质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活动的探究一定要有必要性,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正方形的面积时,如果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操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创造”的成分很少,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有效表扬。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太过宽泛。比如一个学困生在列竖式计算时,虽然计算过程有些慢,但是计算很准确,书写更是认真。那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评价呢?如果只是说“你很棒”,我想孩子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如果我们说“你真是太厉害了,你不仅算得很准确,你的书写也值得同学们学习。”这句针对性很强的评价,突出了孩子的优点,激励的效果会更明显。表扬也要有引领性,一句激励的话,如果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就可以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爱我们的课堂。

其次,艺术地批评孩子也是一种激励。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问,你怎么又犯这样的错误了,我不是提醒过你了吗?孩子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负担,对我们的课堂会很排斥。如果我们艺术性地批评,比如,你这个小马虎,又把小数点搞丢了。再如,你快点把“认真”这个好朋友找回来吧!这样的批评,孩子们听起来亲切,也让孩子从此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我错了,我改了,从此一切就晴空万里”。

在有效课堂的口号越喊越响亮的时候,在我们对它的渴求更加迫切的时候,我们老师更要注重发挥有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发挥得当,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总之,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我们教师就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细节,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一部曲―――多管齐下,有效参与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他人无法替代,即使教师的中介作用何等出色,但成败的决定权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教终究为了学,而学的投入与否及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知识需求。

例如,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通过播放学生最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变静为动,化虚为实。不仅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在观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了火车、缆车、电梯等平移运动方式和疯狂摇摆、摩天轮、螺旋桨等旋转运动方式,给学生留下了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表象,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了书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的对话中像拥抱阳光一样亲近数学。

2.新旧衔接,夯实参与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

例如,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相加?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因材施教,开辟参与途径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采用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应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后进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二部曲―――调控引领,有效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过程。

1.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地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我们的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要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才能从容自如,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年、月、日”,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每月的天数,进一步归纳出大月、小月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提问:“为什么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是小月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显然事先没有准备,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过一会,反应过来的老师尴尬地回答:“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何也?心中无数!如果这位教师在备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一想课堂上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学,会出现哪些可能,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那么,当遇到上面的问题时,教师只要讲一讲恺撒与大、小月之间的故事,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会更加高涨,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精彩。

2.不拘预设,把握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生成。

例如,当教师按预设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这样的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它知识,学得既轻松,又多彩。

三、三部曲―――全程多元,有效评价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1.多元感悟,全面评价

课堂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尝试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发展水平,把评价的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通过情感领域的评价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不能择其一而忽略其余,只有在纵向上关注全程,在横向上关注全面,课堂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把握时机,适时评价

评价具有激励、导向等功能。课堂上,运用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在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32-8”时,一位学生发表意见:“2减8不够,可以用8减2。”直觉上我认为他犯了一个很多同学容易犯的错误,但我没有立即对他作出评价,而是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你的想法吧!”他兴致勃勃地说:“2减8不够,我就8减2得6,然后再30-6=24。我的得数和大家是一样的。”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我庆幸自己没有立即对他作出对与错的评价,从而使得预设目标在这样的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3.四方参与,互动评价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生需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74-03

教师总会一心一意去教学生,但有时却发现学生并不领情,甚至对教师和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其实,这是我们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的结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不能光靠爱心,光靠一腔热情,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学生的需要,多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来开展教学。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满足需要的教学,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下面结合五年级下册《测量摆的快慢》这节课来谈谈在探究过程中怎样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开展教学。

一、提出问题――面向学生

【课堂回放】

师:(出示两个不同的摆)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师:你们猜猜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生:与摆锤重量有关,摆锤越重,摆得越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是摆锤越重,摆得越快。

生:摆锤重量大,给摆的动力就大,这样摆摆动就快。

生:我觉得摆锤重量应该不会影响摆的快慢。

师:大家觉得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那还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绳的长度。

生:摆动的幅度。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摆长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

【分析】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先带领学生研究摆长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再放手让学生研究其他两个因素对摆快慢的影响。但学生在课堂上对“摆锤重量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摆锤重量对摆的快慢有怎样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探究的欲望正是来自于问题,但教师无视学生想探究的问题,依然按照自己原有设计让学生先研究摆长对摆快慢的影响。长此以往,很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于科学探究非常不利的想法:我们的探究只是空谈,一切都掌握在老师手里,以后我不想说自己的观点了。

【反思】

课堂本身是可以预设的,不管你的教案和学案设计如何出类拔萃,不管你的教学意图如何紧贴课标,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提升。上面的片段中既然学生对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产生了兴趣,那老师就应当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开始,而把研究摆长放在后面。不要让学生为了探究而探究,而应该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探究。只有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产生下一步探究的需要。

二、设计实验――有的放矢

【课堂回放】

师:怎样才知道摆长的长短对摆的快慢有没有影响呢?

生:摆长长的时候测摆摆动十次需要的时间。摆长短的时候同样测摆摆动十次需要的时间。

师:摆长长和摆长短,你准备怎样设置呢?

生:摆长长设置在20厘米,摆长短设置在15厘米。

师:两个数值就够了吗?

生:还要多设置一个数值。

师:老师建议大家把摆长分别设置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来进行实验。那实验有什么相同的条件?

生:都要在无风的环境进行实验。

师:还有呢?

生:都用同一个摆来进行实验。

师:摆锤的重量和摆幅需要一样吗?

生:需要一样。

师:(出示实验记录单)实验时请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上。

【分析】

实验设计中摆长长度的设置,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的数值是一倍、两倍、三倍,但学生并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只是想根据自己设置的数值进行实验,教师只好自己提出了三个数据,让学生按照这三个数据来进行实验。

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哪些条件需要相同呢?学生提出要在同一环境下,用同一个摆来进行实验,其实他们是有控制变量的意识,但是由于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他们没有把实验的相同条件完整和具体的说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充分的探究空间,自己动手先试试看,并在动手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最后实验设计完,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把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操作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设置数值?实验为什么要控制变量?为什么要记录数据?记录什么数据?学生都是一知半解,都是教师让我做我就做。

【反思】

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探究是他们需要的。其实学生对摆长的长短设置了不同的数值来进行实验是没有问题的,教师应该尊重。教师可以在最后实验完把不同组的数据设置拿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了看清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的设置更合理,然后再提出最好把数值设置在一倍、两倍、三倍,这样学生以后在设置数值时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到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抛“问题”,学生疲于答问,被牵着走,甚至有些学生会去猜度教师心中的答案,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学生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开始了探究,他们只是被动去探究,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去探究。长此下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慢慢减弱,他们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最终就会变得脱离了教师就不懂得怎样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要探究“摆长的长短对摆的快慢有没有影响”需要收集什么数据?怎么样的摆长设计可能对我们研究更有帮助?然后让小组讨论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在设计记录表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实验应该怎样做?哪些量应该改变?哪些量不能改变?有了初步的实验设想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边做边思考,边调整自己方案不够完善的地方。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考需要。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获取了哪些数据,并说明为什么有些变量要保持不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去做,而是主动设计、主动实验、主动展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也轻松了。

三、分析结论――循序渐进

【课堂回放】

师:哪些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

(三个小组上来汇报)

师:从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摆长的长短会影响摆的快慢。

生: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

教师板书: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生:我们组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也有关。

师:其他同学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吗?

生:无关。

师:看来你们小组的数据有问题,可能是没有注意到实验的相同条件。

教师板书: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生:摆幅的大小也会影响摆的快慢。

师:科学家发现摆幅在5度以内是对摆的快慢没有影响的。

教师板书: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

【分析】

全班有十二个小组,教师只请了其中的三个小组来进行展示,其实所有的小组都想把自己的数据展示出来。学生从数据中发现“摆长的长短会影响摆的快慢”,“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教师只是把前面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因为教师认为这是这节课最重要的结论,而把学生后面得出的结论忽略掉了,教师觉得这是次要的结论,没有必要板书出来。

有一个组的学生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教师的处理是问问全班有没有这个发现,当其他小组都说“无关”时,教师直接就把这个组的发现归结为实验没有注意到相同条件,所以得出不同的数据。其实这个组在实验中是保持了摆幅和摆绳长度不变,但是他们在挂钩码时并没有并列的挂,而是一个接着一个挂,这实际上是改变了摆长,所以数据就发生了改变。这个组的学生在听了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后还是不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他们很想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看,证明自己的做法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结果。

最后学生都发现“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的快慢”,但教师用科学家的发现一句话就带过去,直奔心中的答案:“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学生觉得很没劲,因为他们的探究成果被否定了。

【反思】

学生既然做了实验得出了数据,他们都很想让其他同学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教师应该让十二个小组的学生都把数据写在黑板上,通过全班的数据来归纳出结论,这比只用四分之一小组的数据归纳出结论更有说服力。在板书结论时,凡是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都尽可能板书,这才是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

其次,当有一组学生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时,为什么不让这组的学生出来展示,在展示中自然就会暴露问题,同时也让这组的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给学生修正错误的机会。片断中教师只是推测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学生异常数据的真正原因,那这组学生日后遇到这个问题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