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绩效考核论文

企业绩效考核论文

时间:2022-12-02 07:3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绩效考核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绩效考核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绩效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本顺利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资本的定义和本质

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行为、人力资本及管理模式时,提出了组织具有资本的某种特征,组织的这些特征正是人力资本发挥效用的组织保证。Marshall(1961)认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知识和组织之中”,并把组织归入非物质的财富。最早从信息角度定义组织资本是Prescott和Visscher(1980),他们认为厂商拥有的员工个人信息、群体信息和其特有的人力资本就是组织资本。其中,厂商特有人力资本是指员工所具有的某种一定要在该企业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对组织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Tomer(1987),他在其论著《组织资本:提高生产力和福利的途径》中,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体现在组织关系、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信息的汇集上,具有改善组织功能属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具有加快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内部合作、最终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和共享,组织资本是所有人力资本的共享知识,为企业组织所有。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组织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下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创造的,它起始于个体,没有个体,组织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环境和各种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识和专长。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下,市场达到短期均衡时,个别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然而,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本行业中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了行业之外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使该市场上的超额利润逐渐趋近于零,从而达到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绩效优劣之分。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要对此做出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定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1980年,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定位过程。

但是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无法解释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条件下,其经营绩效为什么依然存在差别。根据波特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绩效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

20世纪30年代,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防范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契约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产权归属论、产权结构论与超产权论。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绩效的改善必须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为此,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由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可以看到,契约理论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改善企业绩效。但该理论只强调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完全忽略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交互性和群体性,而恰恰这些特性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三)企业绩效差异能力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也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这是以1984年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通用性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于是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进一步探求,认识到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来源。这样,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能力理论则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能力理论可以说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理论“只见能力不见关系”,完全忽略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没有探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制度安排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知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静态的知识存量还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竞争优势,它只是提供了企业竞争制胜的某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尚有一个关键的过程,即企业对组织知识进行开发,将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可带来财富的增值的资本。企业应当被视作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特定知识积累的方式和过程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通过打开企业这一“黑匣子”,在企业内,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是企业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中的各类知识经过产生,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扩散而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一个由知识的产生开始,经历在组织内部,从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转移达到知识融合、共享和增值,最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f(SOME)

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量的函数。但是,此模型显然只考虑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契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内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才导致了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在团队及组织内部的转移,扩散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一种群体价值。总之,组织内部的知识是组织资本的基础,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不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及技能存量。

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发挥,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说组织知识的资本化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体现了人力资本与特定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绩效关键在于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即组织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基于组织资本的企业绩效差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在组织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邸强等人(2005)也提出了知识是经由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之间创造并传递扩散的。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共同化、结合、外化和内化。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在显性和隐性之间变换,例如,通过员工本身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发展出一套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程序,这种程序是无法言传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员还将相关经验转化为个人内隐知识基础之中,进而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显性和隐性之间的不断反复的转换,进而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共享知识,并归组织所有所用,组织一旦变化或者解散,这种资本将受到极大的贬值甚至消失,企业的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归根到底是这种特殊资本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能占有自己的份额且持续发展下去,就需要企业能够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包括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的制定。企业在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等确定出年度的投资及经营计划,这样就能确定出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细化及落实。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经营目标的依据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过程以及员工实施时存在的一些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对其进行改进。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向每个部门进行细化分解就成为了部门年度的业绩目标,然后每个部门在向具体负责的岗位进行分解,形成了岗位关键业绩指标。这样,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情况就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依赖程度相当高,企业绩效考核成绩越高,那么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达成情况就会比较好,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就能够实现。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是,绩效考核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对各个部门及每个岗位负责的员工,要能够进行公正且客观地评价,对每个部门及个人所作出的贡献能正确评价,这样就能够对优秀部门及优秀个人能产生激励作用,鼓励其继续提升绩效,对绩效较低的部门及个人也能够使其找到自身差距,找到办法改善自身。电力企业必须要结合单位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业务开展方式,建立起以业绩及个人能力为基础的一个评价体系,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然后将电力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逐层分解,落实至每个部门、岗位上,将个人的工作目标也能纳入到单位的目标中。通过责任落实到个人,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完成单位制定的工作任务及目标,使得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切实的实施。

二、人力资源通过绩效考核的开展得到改善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依据市场的情况以及未来的机会来进行制定的,人力资源则是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进行人力配置,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改善人力资源的状况来对企业的绩效进行改进,通过提高员工任职的能力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就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绩效考核在具体实施时必须要对每项工作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在实施时才能具备基础的说服力以及实施意义。企业需要对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熟悉,针对上述特点制定绩效指标,使得员工能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努力达到绩效考核的指标要求,进而就能有效的改善人力资源的现状。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比如供电公司的运行维护,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较为固定,且生产的周期长,工作时要求态度严谨,具体的工作内容为日常电力维护及检修。这种岗位实施考核评价较为复杂,但是这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非常大。我们针对这种特点,可以实施“安全生产指标落实到人”的措施进行评价,这样就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绩效考核的实施使得员工能够认识到本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及目标,有效的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态度,改善了员工的工作业绩。

三、绩效考核必须能切实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

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实施程度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的情况。绩效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对员工给予正确的评价,合理的按劳付酬;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的结果也能使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其对自身进行完善。绩效考核必须能落实到实处,其结果也要能与员工薪资、职务调整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相挂钩。

(一)员工薪资及奖金

绩效考核的结果真实的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具体贡献,这也使得企业在薪酬的具体分配上有了明确的依据,根据员工的贡献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使得绩效结果的不同也能对应不同的薪资。这样就能实现企业薪资体系的公正与客观。

(二)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

绩效考核的结果包含着员工的职业技能信息,它能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员工分析自身优势有了明确的东西,员工也能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发现自身的长处,提升自我的上升空间。

(三)调整员工的职务

员工职务的调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激励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薪资以及工作的环境。因此,在绩效考核结果中业绩优秀的员工要适当的给予奖励,对于那些成绩出众并且具有潜力的员工可以给予其晋升职务的奖励,这也能给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那些绩效成绩不理想的员工,则要根据其具体的情况,对职务进行重新的调整或工作调动,使得其能在其他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事得其人的效果。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 建筑企业 绩效考核 问题及对策

一、建筑企业绩效考核的特点

(一)考核对象层次较多,目标与方法差异较大

企业只有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最大效果。而一个建筑企业需要考核的对象层次较多,例如企业经营者、项目经理、市场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等,都需要不同的考核标准,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标准,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与方法。

(二)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考核时间跨度较长

对于体量较大的工程,由于施工跨度较长,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交付使用,针对这类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企业实施绩效考核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划分时间段,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绩效考核。

(三)绩效考核管理部门任务较重

一方面,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同于其他工农业产品,这使得它在企业经营结构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造成了企业在生产、分配以及交换等过程中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各种可变因素都能导致绩效考核难度的增大,例如企业的流动性较大、管理幅度较宽、复杂的人员组成以及参差不齐的员工综合素质等。因此,企业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绩效考核管理部门增加重视,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等都能提高和保障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对于冗余人员的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难以开展

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特点,使得许多不方便在一线工作的人员留在了企业机关,造成了机关人员过多,难以实现较好的定编、定岗;而职位评价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工作,企业中冗余人员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紧密结合的,企业绩效考核的充分发挥可以引导员工积极配合企业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目标。然而,多数建筑企业的绩效考核过于形式化,不能较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受到实际部门与员工考核结果的影响,若是考核结果不符合实际,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符,则会对企业的管理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二)企业对绩效考核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绩效考核都趋于形式化与流程化,无论领导还是员工都只把绩效考核当作是一份任务,无法准确认识到他人在工作中的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对自身工作的改进不积极,达不到绩效考核目的。企业方面,其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意识不强,认识存在片面性,无法系统、完整地完成绩效考核,使得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绩效考核存在片面性与主观性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结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妨碍员工真实水平的体现。同时,人为因素也会使被考核者的考核结果与实际不符,对绩效考核根本目的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使考核出现片面性与主观性,造成绩效考核可信度降低等。

三、针对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绩效考核目的相结合

在绩效考核标准设计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再层层细分到部门目标,同时还要以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整合其考核设计,设计出一个适合本部门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其在企业运行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提高人们对绩效考核的正确认识

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员工对自身不足进行认识与反思,有利于其肯定自身优势、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合理规划下一步的工作,为企业运行作出更好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对绩效考核的正确认识也能够促进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动,调动整体能动性。

(三)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化以及考核实施的公正性

不同层次的员工需要制定符合其岗位特点的考核标准,指标若是不明确就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要想稳定、长期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就必须具备合理性、针对性、明确性。同时,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必须公平公正,不能受到考核者的主观影响,否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绩效考核的标准与规则的公开,可以促进员工对自身优势与不足的认识,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绩效考核结果。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面对各种各样的新的挑战与竞争,一个高效、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对企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为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汤学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郭忠P.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过程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5.

[3] 王凤芸.建筑施工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2013.

[4] 刘苗.浅谈企业绩效考核中的感性维度[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

[5] 张楠.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6(27).

[6] 焦洁.民营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

[7] 孟清.浅议城镇电力企业绩效考核[J].科技致富向导,2014(33).

第4篇

论文摘要: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开发工具,对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支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严重地阻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应起的作用。根据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1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1.1绩效管理目的不够明确

强大的思维定势使多数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失之偏颇,往往把绩效管理的重心不是放在改进员工工作能力、激发人力资源潜能上,而是放在监督、控制、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上,不是放在完善企业沟通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而是局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业绩结果目标的评价上,从而带来了“重过去轻未来、重评价轻开发、重约束轻激励、重考核轻奖惩”的弊端。

1.2绩效管理操作不够规范

首先是绩效考核标准不具体,绩效标准应是以企业远景为蓝图,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辅以目标管理确定的,而很多企业只是在“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制定一些宽泛、通用的评价标准,没有做到对具体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影响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其次是绩效考核方式不灵活,企业中岗位种类繁多,情形千变万化,如果只是拘泥于一种定式,业绩考核当然得不出客观、公允的结论。第三是绩效考核结果不落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欲望,绩效管理正是了解员工的需求并使之得到满足的有效手段,如果绩效考核结果得不到及时反馈和应用,不仅使考核失去意义,也容易造成员工需求愿望与需求状况之间的差异,影响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1.3绩效考评不够客观、透明

有些企业各个部门自定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每个部门自己实施评估,考核结果也是各部门自己定,考核体系缺乏客观性。企业各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更是规则的制定者,致使绩效管理“走形式”、“做做秀”,在操作过程中敷衍了事,应付交差。同时,绩效考核缺乏透明度。其一,目前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或难以准确量化。其二,考核的项目和标准缺乏公开化和明确化,员工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更不知道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

1.4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脱节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管理,而且要对员工所处的工作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从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员工绩效和团队绩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或衔接得不够恰当。

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把绩效考核等同绩效管理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他们往往用绩效考核来简单的代替绩效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员工的薪酬、奖金和升迁或降职的依据,而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其实,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有着明显差异:首先是概念不同。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2.2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设置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的分解工具,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收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最常见的问题是指标的设立过于简单,评估指标没有量化,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比例控制。而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主要抓住关键业绩指标,针对不同的员工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战略的目标方向。

2.3绩效管理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区

第一、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

现实中企业在年底考核时,各部门的绩效目标都完成的非常好,而公司整体的绩效却完成的不好,最主要的是绩效目标的分解存在问题,即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

第二、绩效管理形式化。

中小企业,每年都在考核员工,而且还建立了员工绩效档案,只不过绩效档案的水分太大,报喜不报忧,欺瞒公司、欺骗员工,结果给中小企业带来大量的问题和麻烦,最终导致绩效考评流于形式。

3改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3.1更新绩效管理观念

绩效管理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够清楚,理解不够透彻。落实绩效管理必须先解决管理层的认识问题,将管理层的认识统一到绩效管理的层面。必须认识到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指绩效考核,它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使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而薪酬、奖金、晋升或降职只是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一个方面。

3.2进一步明确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的评估和反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最难以直面处理的环节,工作计划和绩效目标的确定不难,绩效过程的管理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对每位员工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难的是如何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如实反馈给员工,难的是绩效反馈和沟通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使经理和员工最后都能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去。

3.3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进一步增进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整体了解,客观分析并总结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也称绩效评价。对组织成员现任职务状况的工作绩效,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并且是尽可能的客观评价,是组织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组织成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是促进分配制度的改革。本着对企业发展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被考核者的意见,避免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走弯路,减少不合理因素带来的失误。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绩效考核是以业绩、成就评价为主,被考核者实际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及对企业的贡献,成为唯一可以界定的凭据,其评价结果直接与企业、部门及员工的薪酬利益挂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三是改善内部劳动关系。可以调节被考核者与考核者利益的关系,衡量被考核者的业绩取决于管理层决策的正确与否,衡量管理层的业绩往往是以被考核者的业绩、成果为基点。最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则,就是被考核者与管理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实现双赢。

二、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但是真正能够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却比较少。目前企业中较为典型的绩效考核模式通常包括:工作分析、目标、标准设定与管理、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和绩效反馈等几个步骤。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在绩效考核的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绩效考核的目的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目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很多企业把绩效考核与组织成员薪酬联系作为唯一目的,其实“薪酬与绩效结合”应该是绩效考核的副产品,它是保证绩效管理能起到效果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最终的目的是用来帮助职工提升绩效,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考核的主观性太强

原有的考核评价主观性太强,考评结果只在评审部门待审。被考核者不知道自己业绩的好坏,考核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使被考核者产生了抵触情绪,绩效考评也就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激励和改进作用。有些企业把考核结果简单地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但究竟如何清晰而又准确地使用这些等级,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制定出准确的计算考核标准,考核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印象,主观判断进行评分,难免受到个人喜好因素的影响。

(三)被考核者对考核工作的不理解

绩效考核前,企业的上下级沟通不及时。管理者不够重视,被考核者也不会理解和配合,认为考核只会影响到收入,或是搞下岗政策。所以在实施考核前,要宣传到位,使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真正用意,明确考核目的,让被考核者明白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已。

(四) 可量化指标所占比重较低

绩效考核的重点是“绩”和“效”,但是不少企业往往过分强调德、勤,而对可量化的“绩与效”简略带过。还有的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化,很多指标没有囊括进去。在周边绩效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多为评价性的描述,而不是行为性的描述,评价时多依赖考核者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性。如果是行为性的描述,则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五)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合理

一般地企业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这与考核的目的有关系。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年终奖金,那么自然就会使得考核的周期与奖金分配的周期保持一致。事实上,从所要考核的绩效指标来看,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一般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例如一个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有较清楚的记录和印象,如果都等到年底再进行考核,恐怕就只能凭借主观的感觉了;另一方面,对工作的产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工作,避免将问题积攒到年底来处理。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例如半年或一年,因为这些关于人的表现的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六)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脱节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从总体上看,绩效考核结果几乎不会对被考核者最终的报酬和未来职位的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奖罚的力度与绩效考核结果不相符,对于绩效显著的被考核者不能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绩效差的被考核者惩罚力度不够,这样必然导致被考核者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

转贴于

三、完善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

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因为考核目标是全年考核的基础。考核目标必须符合5个标准,即:一要目标具体、明确;二要可衡量;三要考核方案可行;四要考核方案易于执行;五要有明确的考核时间表。要满足上述5个标准,考核部门就需要多跑、多问、多摸底、多思考,避免闭门造车。比如目标计划的制定必须与企业、部门的目标一致,制定目标计划必须与被考核者反复沟通推敲,不同类型的部门配以不同的评价内容。如对业务部门应侧重于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尽量做到量化考核;而对管理部门则要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工作信息,建立高度客观的工作标准,侧重工作效率、完成结果等方面的考核。

(二)使考核双方保持相对独立

要想使考核结果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要保证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或被考核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杜绝双方存在隶属关系。2.要防止晕轮效应。在评定时,评定者每次只就一个评价维度对所有的被考核者进行评定,然后再进行下一级的评定。3.控制或消除评定中的宽松和严厉倾向,可以控制评定结果的分布状况,比如要求有一定比例的“优秀”或“不合格”,这样迫使评定者评定标准较一致;也可以降低评定量表的含糊性。4.摆脱对比效应,采用诸如关键事件法之类的技术,全面考察被评价者在较长时期内的行为表现和工作业绩。

(三)提高被考核者对绩效考核的支持度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考核实践来看,被考核者在考核中处于被动或弱势状态,大多数人都不乐意被考核。因此,如何提高被考核者的积极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传统的考核办法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而由于优秀指标有限,因此考核难以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把考核的目的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更多地转向对每个人的个人发展的诊断。而注重每个被评价者自己与自己比,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这样对每个被评价者都有激励作用。

(四)提高可量化指标比重

工作分析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确定可量化指标的前提。它可以确定绩效标准,然后把被考核者实际的工作绩效与理想的工作绩效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考核。在设计考核表之前,要对所有的被考核者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了解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工作量及工作态度如何等等。有了这些可量化指标就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对业绩考核的影响,在编制绩效考核表时考核者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会走过场。

(五)及时进行绩效反馈

考核目的不应终止于考核结果,它是新的绩效管理的开始。绩效反馈与面谈所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在分析考核结果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综合改进意见。这样不仅能使考核者切实了解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更能探究绩效考核中问题的原因所在,从而帮助被考核者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共同确定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绩效目标。

(六)建立绩效考核与薪酬有效联系机制

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考核、反馈、职位说明书等相关方式,在短时间内消除企业中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等思想。通过考核使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清楚了解被考核者的知识、技能及不足,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晋升、调动等职业发展规划,帮助被考核者发挥潜能,改进现有工作绩效。

客观地分析并把握当前企业改革进程中在绩效考核领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规划,是提高企业管理平台的必备条件。同时也应看到,绩效考核本身就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难题之一,不存在绝对完善的考核模式,企业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完善考核体系谋求对问题的逐步解决。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把绩效考核做好,从而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稳祥.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变革研究[D].重庆大学, 2002年(3).

[2]韩峰.突破国企绩效考核的瓶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

[3]温静宜.从传统文化看中国企业的绩效考核[J].科技纵横,2005(4).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绩效考核,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和效果。其的结果可以影响到员工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职业生涯设计等诸多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热情,挖掘员工的潜力;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下面结合自己十来年的工作经历,浅要谈一谈目前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有效绩效考核的建议。

一、现行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指标主次不分,设计不够合理

绩效考核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定,以满足组织内部人员选择、配置与培养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绩效考核是一项工作,而且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绩效考核的方案设计与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完成组织使命、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制定考核方案,而且方案中包罗万象,结果是将一些非量化指标人为地进行“量化”,这些模棱两可的“量化”指标导致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均无所适从。

2、组织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的战略和计划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执行才能使其发挥出潜在的效用。一个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必将使其制定出的战略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绩效考核也是如此。再好的考核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也是白费精力。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变成现实要有一个过程,这个具体的过程就是执行,而执行力是将战略设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企业的执行力的强弱由三个关键因素决定,即战略、人员和运营流程。绩效考核的有效执行也需要有人员的配合及对执行方法的选择和过程的控制。

通过调查实践发现,越来越多的员工甚至一些主管都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形式,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可有可无;在情面面前,绩效考核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造成这种执行力下降的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绩效考核相关培训不充分;

(2)绩效考核没有得到高层实际的支持;

(3)绩效考核指标本身设置不合理,促成了主观性、不可控制性的发生;

(4)各部门、上下级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5)“对事先对人”的惯性与文化。

二、各类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失效的原因分析

1、结果类考评方法失效原因分析

结果类考评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很普遍,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总结来看,问题出在要么是目标太高,结果根本无法实现;要么是公司不具备相关的条件,目标实现的软硬件不足。即使这两者都具备,还是经常出现偏差,主要的原因是员工努力的结果与主管期望的结果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员工多次返工仍达不到主管要求的情况。除此之外,结果导向是一种事后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进行改进,因此无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行为类考评方法失效原因分析

行为类考评方法因其实施困难,在我国的企业中应用范围要小一些。主要的问题在于评价人员对员工的行为很难进行全面的跟踪,而且因为近因效应的存在,容易出现“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掩百俊”的现象,也容易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使得考评结果不够公平。总体而言,这类方法因公平性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3、个人特质类的考评方法失效原因分析

个人特质类考评方法,因指标开发容易,为我国的许多企业所采用,几乎是耳熟能详的基于“德、能、勤、绩、体”的考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属于这一类。该方法经常流于形式的原因,就在于这类考核指标无法量化,主观性太强。

在某企业中关于“能”的考核指标,其中一个分指标是“综合分析能力”,其判断标准是: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考虑问题周全细致,善于全面分析问题,逻辑性强。如果以这个标准为甲乙两员工评了不同的分数,就很难让分值低的员工感到公平。实际上,无论员工的思想敏捷程度如何,接受新事物的快与慢,只要不影响工作,就不应当作为考核的标准。

三、适合我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建设途径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与外企在管理基础方面的差别,可知本土企业可行的办法就是必须从基础做起。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1、完善企业操作性的业务流程

这是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也是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必备的前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企业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操作性的业务流程体系建设,可使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得以固化,能够在企业未来的员工中传承;可使得员工重新整理思路,进行反思,增加每个环节的工作严谨性,思维的缜密性;同时,也可以消除工作中的盲点,使得那些被“遗忘的环节”显现出来,实现管理的“无缝”连接。

2、制订明确的工作标准

操作性的业务流程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了指导,但业务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及要求也必须明确,尤其要可衡量,这样,员工才有可能将自己的行为与公司期望的行为相对比,找出差距。没有标准、标准含糊或不具有可操作性,经常使得员工无所适从,这是现今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软肋。

3、考核内容主要定位在操作性业务流程的执行上

通过对流程与标准的考核,就能够使员工逐步完成组织社会化过程,从而保证员工的行为按企业的要求去表现,按企业要求的目标去完成。此阶段不必要求上层主管时时关注员工的行为,只要在一定的时期(最好不定期)考察员工所负责的业务流程的记录和结果即可。通过与业务流程的标准对比,就可以看出员工对公司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这在本质上就是对过程与结果的考核。

4、人格特质的考核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在员工完成了组织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上,将人格特质的考核纳入到考评系统中来的时机就已经成熟,此时公司就不必关注员工的行为,因为按公司的要求行事已经成为个人的习惯。通过人格特质类的考核,促使员工在亲和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够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当然,人格特质类的考核指标仍应是针对与业务流程有关的人格特征,而与工作无关的人格特征类指标最好不要采用。

四、结语

综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除文中论述之措施之外,实践中还有其它一些问题亟待不断的去探讨研究,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论述不到之处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今后亦会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建立健全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魏钧;绩效考核中的目标管理误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年02期.

第7篇

论文摘要: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营造绩效考核的社会环境,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制度、资源及服务的保证。

一、前言

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中原有人事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而要从这种模式过渡到完全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当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施绩效考核系统使之与企业效益、长期发展达到协调关系,还需要我们结合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进一步探讨。

二、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发展与成功的战略性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主要环节提供确切的基础信息,可以说,没有考核就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来说,绩效考核具有以下作用:

(一)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依据

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每个人的能力、专长、态度和工作,从而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岗位,达到人职的匹配。

(二)绩效考核是员工工作调动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用人应扬长避短。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提供员工们的工作信息,如工作成就、工作态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程度等。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员任用的依据,对个人来讲既用人所长,对组织来讲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绩效考核是确定薪酬和奖励的依据

现代管理要求薪酬分配遵循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决定员工报酬的重要依据,进行薪资分配、调整时,应依据员工的绩效和工资表现。

三、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分析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反面发挥着重要的的作用,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共识。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管理变革的内因来自于利益的不同利益分配的变革必然要引起制度上的变化人力资源优势增长的缓慢相当大程度上要归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滞后。而追根溯源,我们从内外因上来看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弊病。

1.考核环境方面的问题:(1)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国有企业在人员负担、分配机制上都远远滞后于后来居上的非国有企业,造成了不平等竞争;(2)人才市场发育滞后,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的双重矛盾难以得到有效化解,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战略发展的实施;(3)政府职能转变过慢,相关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企业在外部环境恶劣的环境下首先失去发展的外因支持。

2.考核管理方面的问题:(1)由于国有企业不景气、收入低、用人机制不活和考核激励手段乏力,致使企业里人才流失,而这部分人又正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或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外部人才又不愿进入国有企业;(2)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分配体制的问题,绩效考核得不到有效实施,又不能通过竞争消化而造成人才既“富余又奇缺”的两难状况;(3)在国有企业中,即便是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而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受分配体制缺乏效率及政府干预过多的制约往往不能根据市场和效益来真正做到绩效考核,使得员工往往对于绩效考核的意义及作用感到沮丧或丧失信心。

(二)绩效考核与评价不够科学

1.指标设置不当。对于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存在三种做法:一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粗,过于泛化,与被考核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二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细、过全,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执行起来很困难;三是盲目追求量化,只考核能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则被当作不重要的指标被取消掉。

2.主体不明确。许多企业在开展绩效考核时搞的声势浩大,要求所有的员工之间互相打分,然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似乎这样的评价才算得上科学和客观公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将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但不能对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总体评价。

四、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举措探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的单键日趋激烈,企业绩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做好了可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创造更大效益,留住优秀人才。反之,则会打击员工士气,影响企业竞争力。(一)提升绩效管理理念

目前,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观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层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认识,第一种是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企业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进行薪酬分配;第二种是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要想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树立全员绩效意识,尤其是改变管理者的观念,因此:

1.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管理者与员工应该正确对待绩效管理,而不能抱着一种应付,甚至是抵制的心态来看待绩效管理。

2.企业要使绩效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即:岗位安排、薪酬、职位升降、员工解职等都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手段,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也为员工营造一种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企业应根据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确定绩效管理战略体系。同时,要善于充分动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其他手段,增强绩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完善绩效管理系统,加强沟通与辅导,克服绩效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1.绩效管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可以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它的实施。各部门负责人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上对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自己所主管部门员工的绩效负责,各部门负责人确立了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就可以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升企业绩效。

2.在绩效管理的实施中,要注重打造绩效管理的生态链。(1)管理者要承担起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应该承担起对员工做出客观公正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2)绩效管理重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参与,要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工作就是要按标准执行,要把任务具体化,并在工作中做好记录,做到科学规范,有据可查,要使管理者充分地认识到,对员工的期望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脑海中,要经常不断地与员工沟通,使得员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达到通过共同的参与和承诺的方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五、结语

鉴此,结合现代经济管理的特点着重研究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展、以及在国有企业不断改革中的方向。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入手探讨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现状提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必须重视绩效考核系统的构建。

要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体系笔者认为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三是要加强对职能部门的绩效管理的研究,探索适合职能部门工作特点的管理模式;四是要通过从外到内的环境营造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制度、资源及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2]李东.知识型企业德管理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第8篇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author hopes this paper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of state-owned hydropower enterprises.

关键词:绩效管理;国有水电企业;优化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state-owned hydropower enterprises;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25-03

0 引言

目前来看,很多国有水电企业已逐步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很多的企业已经针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不足之处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但是总体的实施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是国有水电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1 国有水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1 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

国有水电企业的决策者在制定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计划的时候,由于绩效标准制定较为模糊,对于不同背景和层次的员工没有设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导致考核的方式和标准没有差异化,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比如在绩效考核表中,主要是突出员工的任务完成情况,过于重视结果。除外,考核的内容中对于突出的贡献等项比重过低,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员工创新意识无法被提起,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利,这些都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国有水电企业现在所实施的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考核的基本方式上符合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原则,但是由于国有水电企业前期所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近两年实施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是所制定的绩效管理方案员工的参与很少,没有广泛的征求基层员工的意见,导致部分的计划难以执行。其次,在绩效监督管中,存在着监督效率不高、监督地位不明确等问题。在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受限制、水电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如果不对现有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改善,不利于国有水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而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考核指标权重的设置不合理、考核的结果反馈缺失等,都不利于国有水电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完善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十分的必要。

1.3 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处于探索实践中

虽然国有水电企业经过了很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的经营模式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大多数的企业还是处于绩效初始的运作阶段,组织机构相对简单。一些国有水电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变,运营模式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目前行业的普遍问题是组织模式处于探索实践中。

2 企业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2.1 建立绩效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一项制度的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在具体的数字上,但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其他方面难以替代的。在保证国有水电企业的员工工作态度的时候,需要建立绩效管理文化,良好的绩效管理文化环境可以为绩效计划实施提供帮助,让员工更易理解和接受绩效管体系,减少绩效实施中遇到的阻碍。国有水电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建立绩效管理文化。

第一,把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放到绩效上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来说,国有水电企业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绩效,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追求高标准绩效的理念。

第二,企业的绩效文化能够体现其价值观,通常对升迁、薪资报酬以及奖惩等,都需要在绩效管理体系下进行,因此,绩效管理是调整员工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国有水电企业需要从这方面来努力。

第三,企业的绩效文化中提出对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建立绩效管理文化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的整体绩效目标和指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发展计划等,并且用绩效指标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员工了解到企业发展整体目标,能够让员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绩效指标与企业绩效指标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大指标服务。

2.2 企业高层以身作则

目前国有水电企业存在高管薪酬丰厚,而基础员工工资偏低,员工看不到高管的工作绩效,导致一些员工私下对于高层的薪酬表示不满,工作态度不端正,如何化解这一问题需要考虑。这就要求国有水电企业高层对于自己的考核要有明确的标准,并对外公开。为了端正基层员工的工作态度,在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高层领导要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就可行性等问题,与基层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充分的了解绩效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绩效面谈记录表》中予以充分的记录。绩效计划实施以后,定期的与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反映出绩效执行中遇到的困难,高层更加员工反映的主要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高层的以身作则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除了积极的行动之外,企业的高层也要公开自己的绩效考核情况,更加企业的绩效管理标准来对考核,并且高层的年度奖金、福利等也与绩效考核相关,做到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平等对待,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作风,凸显绩效管理的公平与公正,这样可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

2.3 形成公开公平考核机制

公平理论说明了企业员工不公平待遇感觉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企业中员工通常会把自己与其他职位相似的员工进行比较。如果付出努力相同的情况,所获得的报酬是相近,员工便觉得是公平的,如果同等的付出得到的报酬有较大的差异,便会觉得受到不公的对待,这将直接影响到工作上的努力程度,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进行:首选要做到分配公平,在进行薪酬分配的时候,要根据员工的实际绩效情况来决定,避免“大锅饭”的情况出现。其次,在确定薪酬的时候要公开透明,让员工充分的了解到绩效考核的结果以及相应的报酬标准,消除员工出现不公平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员工不公平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绩效管理的效率。在优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减少了其他事项以及领导评分的比重,这可以提高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但是仅仅一项绩效考核表是无法保证考核的公正和公开,因此,需要企业从更多的方面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国有水电企业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需要建立以总经理领导的绩效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建立是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具体来说,国有水电企业的绩效考核小组的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组长支出每月、每季度的绩效考核会议,对上一月或者上一季度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考核周期的工作重点。第二,绩效考核制度的谈了与修改,并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对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做出评价。

绩效考核小组要对于考核的结果在内部进行公开,绩效考核结果和考核的各项评分要让员工了解到,这样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在绩效考核结果公布后,五个工作日之内如果有异议,可以提交《员工申诉表》,在表中说明申诉的事项、理由等,如果经过核实,考核确实存在偏差,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予以更正。

图1为考核机制模型图。

对于普通的员工来说,对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十分的关注,一旦出现绩效考核不公平的现象,将导致绩效考核失去权威性。因此,除了正常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指标之外,还需要建立监督的机制,即由员工和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到绩效的考评中来,让员工代表了解到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并且代表的选取具有随机性,不固定地从员工中进行选取,从而提高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增强绩效考核的可信度。

2.4 加强薪酬绩效管理

只有当员工的薪酬福利跟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回报的双重提高。如果员工的薪酬福利与绩效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结合时,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很好地发挥。在国有水电企业中员工最直接关注的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在国有水电企业开展改变员工工作态度工作的时候,需要实现绩效管理与个人报酬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对于保证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中还要强调与薪酬的关系,这也是最直接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方式,让员工明白考核结果对于绩效工资和年终奖的影响。

2.5 注重员工职业发展

除了薪酬与绩效相关之外,员工的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其工作态度的一部分,对员工的职业进行规划,可以让员工更加了解以后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这与单纯的薪酬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尤其是其他的骨干员工,职业生涯对于员工自身和企业来说,都是需要重视的。员工为职业发展付出努力的过程也是企业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

国有水电企业还需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机制,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通过其日常的表现以及业绩考核的结果,选拔能力突出,对于公司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通过对人才的破格录用,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地完成绩效目标任务。建立以考绩+其它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机制。绩效考核优良,并不代表员工就具备管理者的能力。为了克服过于看重绩效考核的这个问题,还需要对员工晋升中其它能力进行审查,以确保取得能够进一步重用的优秀员工,这样的员工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例如,某区域分公司的一位部门助理,因其表现优异,绩效考核突出,而被晋升至职能部门负责人。

3 结束语

本文笔者围绕国有水电企业的绩效管理实际情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优化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希望为其他的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约翰・R・霍伦贝克,巴里・格哈特,帕特里克・M・赖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3-59.

[2]王瑞永.国有水电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67-93.

[3]程德强.国有水电企业绩效管理研究:以HD地产公司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0-33.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绩效管理;矩阵式组织;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

[DOI]10.13939/ki.zgsc.2016.22.075

201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告别供不应求的“黄金时代”,进入平稳增长的“白银时代”。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销售额增速大幅放缓,企业利润率下滑趋势明显。房地产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有必要建立能够适应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符合房地产公司实际、兼顾公司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帮助房地产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开发项目的有效工具,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引擎。

1 绩效管理释义

绩效管理是为了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通过持续相互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所预期的目标产出,并最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过程。

绩效管理是识别、评估和反馈员工、部门、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方法;绩效管理是员工与管理者、部门与组织达成的关于完成目标、完成标准以及所需能力的一种协议,是在双方相互协作下完成各自目标及战略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结果应用5个子系统组成的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

关于绩效管理的对象,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组织绩效”论)、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员工绩效”论)和管理组织和个体绩效的综合系统(“综合绩效”论)。

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个处于某个具体地理位置的项目。项目的盈利能力、运营水平决定着公司战略能否实现。因此,本文基于房地产公司总部的视角,研究房地产项目的组织绩效管理,并提出绩效管理优化建议。

2 房地产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西方理论学家提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并在各类型企业中得到应用。中国的房地产公司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住宅商品化的进程而雨后春笋般崛起。由于存在发展的年限较短,较之已经形成固定管理模式的传统企业,房地产公司更易接受西方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目标管理法等绩效考核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在绩效管理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与难题。

2.1 项目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关联度存在一定差距

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方案的制订要能充分体现企业战略,在执行过程中要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的房地产公司也积极学习欧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纷纷确立了包括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在内的发展战略,为公司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但将公司战略分解为每个项目的绩效计划和考核指标却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公司战略中很多定性的指标难以分解落实,定量的指标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项目绩效考核因关注当期业绩而忽视公司整体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项目绩效计划与考核指标往往与公司战略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距。

2.2 绩效计划易受外部因素变动的影响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能否成功的首要一步,也是绩效考核的前提和基础。房地产项目绩效计划是指公司总部与项目公司就工作任务、时间节点以及有效完成的标准等问题确定目标任务,达成共识并形成契约的过程。绩效计划最终以“项目开发大纲”“年度经营责任书”等书面形式固化下来。

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期内清晰的工作目标、衡量工作目标完成的评价标准、各项工作目标在整体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权重、每项工作目标需要的完成时间节点。由于房地产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牵涉专业多、开发节点多、易受政策影响等特点,其绩效计划易受宏观政策、开发条件、资金状况等外部因素影响而被迫调整,从而难以实现最初对公司战略目标的承诺。

2.3 绩效管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控制

绩效管理是公司总部与项目团队为了达到项目开发目标共同参与的制订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结果应用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项目公司的绩效。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其过程管理,而不是目标管理。

“绩效”来源于英文单词“performance”,在英文语境中不仅有“结果”的意思,也有“过程”的含义。但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绩效俨然成了“结果”的代名词,绩效考核变成了基于结果的考核。对于房地产项目的考核有财务类、运营类、管理类等各种指标,考核频率为季度、半年、一年,直至项目清盘。但是,公司总部职能部门对垂直业务条线的过程指导与管控较弱,尤其忽视对项目公司部门及人员的绩效沟通与指导。项目公司高管很难对绩效管理过程进行全程把控,及时发现绩效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帮助员工纠正偏差,排除影响绩效指标达成的障碍。

2.4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最核心的环节,是在既定绩效周期结束时,依据预先制定好的绩效目标和完成标准,由公司总部对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高管对部门、员工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过程。

在房地产项目考核指标体系中,针对项目组织绩效的考核指标种类繁多,无行业公认的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项目公司下属部门、员工的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不同管理层次和专业职能的员工分类指标缺乏,对工程技术类、行政类、营销类人员以及不同管理层次员工绩效目标设计不到位;考核以工作计划为主,忽视根据部门核心职能和职位核心职责提取考核指标。

2.5 绩效反馈方式有待转变

绩效反馈是考核者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的工作环节,是绩效考核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一环。绩效反馈让被考核者了解自身的绩效结果与绩效水平,以便下一步采取措施改进绩效,促成组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中国房地产公司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必须将传统的单项、由上而下的传达方式改变为灵活的双向运转。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结果,绩效反馈绝不是简单地向被考核对象传达一个分数。当前,房地产公司缺乏绩效反馈的制度支撑,绩效反馈实施者的沟通技巧也有待提高。项目绩效反馈的内容不够翔实,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项目公司高管对部门、员工的绩效反馈经常流于形式,缺乏与部门负责人、员工的密切沟通与双向互动。

2.6 绩效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绩效管理的结束。绩效管理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绩效结果的应用。在一个成熟、稳定的绩效管理体系中,考核结果的应用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员工、部门及组织的绩效水平。

目前,房地产公司对于项目绩效结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项目高管、部门负责人以及员工的奖金分配、薪酬调整和职位异动,较少涉及员工技能培训、个人职业规划等关乎员工长远发展的方面。这就造成了绩效应用不充分,无法激励员工在下一考核周期的绩效提升。

3 项目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房地产企业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一是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公司并购成为新常态,马太效应显著;二是行业平均利润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上市房企净利润率从2010年的15%下降至2015年的9.1%;三是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资金占用量大,财务成本上升,“去库存”成为诸多房企当前的首要任务。

面对白银时代的挑战,房地产企业只有“外扩规模,内抓管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取长足发展;只有加强绩效管理,严控成本费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员工专业素质,才能顺利实现既定发展战略,在弱肉强食的大潮中屹立不倒。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

现今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同时满足员工个人成长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以人为本”思想在绩效管理中表现为对员工的尊重与重视。在绩效计划制订时充分与员工沟通,在绩效实施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在绩效反馈时既要给予改进建议,又要听取员工的困难与诉求。在绩效结果应用方面,既注重当期的奖金分配、职位变动,还要从教育培训、职业规划方面长远筹划。

项目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是正相关关系。员工个人绩效提升,有助于部门及整个项目任务目标的实现;项目效益提升又反作用于员工,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员工薪酬增加。因此,绩效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实践。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充分调动项目所有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地。

3.2 建立战略导向的矩阵式组织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工具。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要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结果应用环节紧扣公司战略。组织绩效管理系统就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

房地产公司的项目管理存在职能条线、项目条线的交叉管理,具备矩阵式组织特征。再将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作为第三维度,便形成立体的组织绩效管理系统(见下图)。[ZW(]矩阵式立体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示意图来源于:谢树茵.矩阵式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8.[ZW)]在这一系统中,任何一点都能定位到绩效管理的具体某个环节,还能标明总部职能部门、某个具体项目所要考虑的因素、特点及应该采取的行动。

矩阵式立体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示意

具体到房地产公司的某一项目,其绩效管理系统便是立体系统的一个竖向平面,可形成下表所示矩阵。这一矩阵以公司总体战略分解后的任务目标为基础,将具体任务按照部门职能细分下去,最终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这种矩阵式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发挥专业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整体绩效提升。

3.3 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是运用特定的指标或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的工作业绩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进行价值判断的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关乎绩效考核的成败。根据中国房地产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建议构建以平衡计分卡为框架、以关键绩效指标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平衡记分卡(BSC)不仅关注财务指标,同时也兼顾非财务指标,将二者充分结合,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平衡记分卡的目标是以相关人员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它以企业战略作为导向,追求利益相关人员多元目标的整体平衡。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一个可量化的或者可以行为化的指标体系。房地产项目关键绩效指标由三级构成:项目级KPI由公司战略目标分解而来,部门级KPI是根据项目级和部门职责来确定,员工个人岗位的KPI由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落实到工作岗位得到。KPI体系有助于公司根据其战略规划和目标计划来确定项目、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指标。

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维度思想建立房地产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制定项目、部门和员工三级的绩效考核指标,再借助德尔菲法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权重。这样就能将公司战略目标与项目、部门及员工的相关考核指标有机融合,有助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员工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

3.4 探索并实施灵活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

绩效管理涉及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作为绩效管理的实施者,应立足实际,综合判断,注重细节,采取灵活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做好计划管理,建立绩效计划调整机制。根据公司战略目标、房地产市场形势、政府调控政策等外部条件的变动,及时调整项目绩效计划,防止绩效计划沦为“一纸空文”,影响绩效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二要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召开月度计划会、季度运营分析会、营销专题会等形式,及时了解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技术支持。职能部门及时了解项目在各业务条线上的运营情况,撰写月度分析报告,分析实际执行情况与年度、月度计划的差距,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三要合理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房地产公司以项目为基本盈利单位,但项目公司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迥然不同。在项目前期,重点考核土地获取、四证办理、产品定位、方案设计等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在项目中后期,则重点考核工程进度、销售签约额、销售回款、交房率、物业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对于项目整体,还要考核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运营效率、企业管理等方面。

四要建立考核申诉机制。如被考核项目或个人对考核结果不清楚或持有异议,可以向公司总部监察部门申诉。公司要保证申诉渠道畅通、申诉处理流程规范、申诉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同时有针对性地改进绩效考核方法。

五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对于房地产项目较多的公司总部,采用P6项目管理软件、BIM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具,能够加强对项目绩效实施的过程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公司还可以采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满足绩效管理对于数据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要求。

4 结 论

随着白银时代的来临,房地产公司更为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途径。房地产项目绩效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采纳并积极加以运用。项目绩效管理一方面关系着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涉及人力资源价值的开发与提升,在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架起了坚实的桥梁。在未来的实践中,房地产项目绩效管理将会更为科学规范,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谢树茵.矩阵式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吴棣.N公司绩效管理的系统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宋焘.NW地产济南项目公司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史绍杰.M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美)德斯靳,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李原.管理学[M].11版.孙健敏,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徐丽馨,丁艳席.房地产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3).

[8]史洁.论我国房地产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山西科技,2008(5).

第10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 研究分析 创新

一、绩效的概述

1.绩效考核的概述

绩效考核是指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通过绩效考核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要求,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它是对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投入产出状况定性与定量的界定,目的在于检查工作进展、进行工作激励、改进工作表现,它是支撑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骨架。

2.影响绩效考核设计方案的因素

第一,公司管理层对绩效考核重视程度,决定了绩效考核工作推进与落地。

第二,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程度,影响考核的效果。

第三,绩效考核体系本身缺陷性。

第四,考核指标设置的合理性。

第五,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品质导向的结合性。

第六,绩效沟通的有效性。

3.研究的意义

第一,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绩效考核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在工作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管理者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及时发现下属在工作态度或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属通过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保证其个人绩效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整体绩效水平,对于企业的绩效管理有借鉴意义。

二、企业绩效考核现状与问题

1.绩效考核现状

企业在目标执行过程中,通常借助绩效考核对目标进行有效管理,促进绩效持续改善,保证目标达成,考核的主要方法有目标管理法、会议评价、定量计算分析等多种办法来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员工绩效考核,大部分是主管对员工的单向考核,带有主观性、片面性。

第二,考核周期的固定性。对于不同职位、不同的绩效指标,采用相同的考核周期,一方面增加人力资源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不利于找出绩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三,考绩结果未进行强制分布,考核等级分布不合理,致使得各等级员工比例模糊,既缺乏激励性,又缺乏压力和竞争意识,不利于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管理工作的考核没有清晰的参考条文,只能进行模糊主观的评估。

第五,考核主观性比较强。各等级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难免会受到个人主观偏见、近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公平性和准确性,考核结果难以被员工接受且找不出绩效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第六,员工缺乏对明确绩效目标的认识,更谈不上追求高的业绩水平,而即使有少数员工能够主动提高工作业绩,也是一种自发和无长期性的行为。员工对于公司战略目标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一种粗浅和感性的水平上。

三、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几点建议

1.设计原则要明确

第一,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为中心,强化绩效考核与公司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整合绩效考核的重要流程与机制,使绩效目标上下协调一致,拥有足够的资源实现绩效目标。

第二,按分层分类的设计思路进行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把企业绩效考核层级分为企业公司整体层级、部门层级和公司员工三个层级进行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所谓分类,主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不同进行区分。

第三,实施定期回顾和周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绩效考核不仅仅限于期末的考核和统计结果阶段,还包括期间的绩效沟通、绩效指导等环节,这样形成一个封闭的周期性循环往复的完整体系,真正体现出绩效考核体系的特点和对绩效改善的重要作用。

第四,考核内容要突出重点。

2.设计目的要清晰

第一,增进员工的公平感,提升员工工作业绩。

第二,实现合理的人岗匹配。通过对员工的考核,准确了解员工的真实工作能力、工作潜力和工作业绩,从而实现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帮助员工改进工作。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和指标权重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与员工进行双向沟通,让员工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科学的引导员工的工作,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并带动公司整体业绩水平的提升。

第四,为企业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和人员变动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绩效考核方法要科学

为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合理性,企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典型的绩效考核方法。

第一,平衡记分卡―BSC。与传统的绩效考核工具相比,平衡记分卡强调实现四个平衡:财务和非财务的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前置与滞后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第二,关键绩效指标―KPI。KPI是用于考核被评估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它是个人绩效和组织战略目标的连接桥梁,源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是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重点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

第三,目标管理法―MBO。McConkie 认为它是一个管理过程,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实施的最终考核为终结。目标管理注重“统一”,不仅强调工作和人的统一,也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主要特征是员工参与管理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第四,360度绩效考核法(全方位绩效考核法)。360度绩效考核法是指从与被考核人员有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全方位、多维度地对被考核者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能够对周围的实际情况获得客观清醒的认识。由于考核角度多元化,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客观且能多角度反应被考核人的绩效情况。

4.注意事项

第一,增进员工的公平感,提升员工工作业绩。

第二,实现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员匹配到最合适的岗位,并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及时反馈,帮助员工改进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第四,为企业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和人员变动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应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总之,企业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和实践。本文只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本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改进设计,论文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以及所采用评价方法还需要经过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检验,来看其实用性、可推广性。也希望对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宇.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全案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2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 绩效考核档案 工作思路

一、开展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工作研究的意义

(一)绩效考核是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难点之一。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人社部的安排,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当前,绩效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基本完成,全国各地正在落实绩效工资的第三步工作,其中高等院校是最主要的部分[1]。但是,第三步的推进速度并不令人满意,高校普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推进迟缓的现象。截止到2012年8月底,除海南及西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省份完成了绩效工资工作以外,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此项工作尚未完成。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绩效工资总量与水平难以平衡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绩效考核难度大、矛盾多,触及的范围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均衡。

事实上,就某一所高校而言,能否成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一要看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是否做到了程序规范、内容设计科学合理;二要看绩效考核工作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由此可见,绩效考核对于高校平稳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意义重大。

(二)绩效考核档案的建立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

绩效考核一般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时间跨度为1年,聘期考核的时间跨度一般是3至5年。从绩效考核的规范性、科学性出发,绩效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为了保证考核记录的完整性、原始性,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必须按照文书档案建设的标准,对绩效考核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进行收集、整理、核对、保管并提供利用——即建立绩效考核档案。由于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是新生事物,相关工作实践经验积累不多,对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开展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研究探索,对相关工作的实践指导与推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工作开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高校应及时出台相关制度,以保障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相关制度应明确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意义以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归档范围、分类办法、检查核对机构等内容。

(二)明确责任主体。

可以依托高校现行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各高校根据校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人事处、组织部、档案馆,也可以是校办综合档案室),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档案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较高、对档案管理更加专业的优势,同时也挖掘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避免“重起炉灶”造成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当然,在绩效考核档案的建设方面,主导考核的人员,应更多地参与其中。从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的部分高校实践来看,从事绩效考核的牵头部门可以是人事部门,也可以另外组建隶属校长直管的独立机构。为了保证绩效考核档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担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动纳入到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中,从而保证绩效考核档案及时归档,为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依据。

(三)明确归档范围。

高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涉及的有关考勤、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业绩、文化传承工作成果、学校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保障教学科研情况等方面考核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记录,都应归入绩效考核档案之中。

(四)合理进行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高校工作人员的岗位可分为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等三类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可细分为教学、科研、教学辅助岗位等三类。由于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不同,所以绩效考核的内容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岗位,对照高校内部现行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规定的考核要素,将绩效考核档案进行相应分类。比如对于教学人员的考核档案可分为四类。一是教学类:教学学时数、教学质量评价等次、参加教研活动考勤记录、获得的教学研究成果等;二是科研类: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情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科研获奖情况、举办学术报告情况、主编教材或出版专著情况等;三是社会服务类:参与产学研项目情况、从事技术服务与推广情况等;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类:参与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业绩等。其他岗位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考核要素,作相应的分类。因各校有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结合了各自校情,校际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定具体分类标准时,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高校在制定分类方案时,考虑到聘期的时间跨度和保管期限,可以使用“年度—岗位(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对绩效考核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绩效考核档案的“保管期限”问题,后文将作专门探讨。

(五)明确检查核对机构。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组织者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中产生的,如对各单位人员到岗情况的抽查,形成的考勤记录;二是被考核者依据考核组织的要求,提供的个人业绩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等;三是校外知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被考核对象的业绩及现实表现材料,如企业提供的有关教师参与产学研工作的鉴定材料,挂职单位提供的挂职者挂职期间的现实表现鉴定结论等。管档机构收到的各类考核材料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查核对验证后方可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依据,即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根据材料性质,按照部门工作分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予以检查验证:科研业绩材料由科研管理部门验证;教学类的材料由教学管理部门审核验证;各二级单位自行开展考核所形成的考核材料,由考核的组织单位进行验证。

(六)明确查(借)阅办法。

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利用的主体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者,要调阅被考核对象的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用于绩效考核结果的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兑现;其次,被考核对象,根据需要,可申请使用本人的绩效考核档案;再次,作为对绩效考核工作行使监督权的单位或个人,可依据一定的程序,查阅相关绩效考核档案。各高校可制定绩效档案查(借)阅的具体办法,明确绩效档案查(借)阅审批程序及相关纪律要求。

(七)明确保管期限。

1.聘期内分年度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兼顾档案库房容量及聘期的规定,聘期内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如个人年度考勤资料等)以聘期作为保管期限。例如,某高校规定各类岗位人员的一个聘期为3年,则其保管期限就定为3年。

2.聘期届满形成的结论性材料。对于被考核对象聘期考核结果等档案材料,参照国家档案局2006年公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中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的保管期限可定为“永久”。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校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记录,都要归入到绩效考核档案之中,其信息量之庞大是不言而喻的。及时开发绩效考核档案管理软件,积极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数据库以及电子档案目录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可充分借助绩效考核数据库和软件系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与统计,为学校领导层决策和承担绩效考核的单位公正、公平地发放绩效工资提供重要依据[2]。

(九)建立保密制度。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中也会有涉及个人隐私及参与企业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加以保护。各高校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出台有关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保密细则。

三、对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展望

(一)研究与推广。

鉴于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作用,现有相关理论较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所以,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的高校还是政府档案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对此项实践的立项研究,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相关实践。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应将各高校有关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成功范例进行推广。

(二)规范与管理。

高校绩效考核是一个新生事物,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有关高校,要提高认识,规范管理。要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作为学校档案事业的一部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充实制度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教育厅)、省级档案主管部门(省档案局)要加强指导和调研工作,逐步将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纳入监管范围,以促进相关实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 研发人员 绩效管理

在以研发为主体的科研单位中,研发人员管理是单位绩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成为科研单位近年促进科研绩效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针对事业部初期人才匮乏、管理基础较弱、激励机制不足等现象,经过全面调研和诊断,在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中依然存在绩效管理与事业部战略脱钩;考核指标和标准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有效的考核程序与方法;考核内容设计不全;以及不同层面员工还对绩效考核存在抵触情绪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优化事业部研发人员绩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为绩效管理进行的科学监督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正确区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1.1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将企业将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分析,改善员工在组织工作中的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的程序和方法。

1.2绩效考核的定义

绩效考核的定义为: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1.3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1.4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绩效考核的作用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考核的作用是达成目标、挖掘问题、分配利益和促进成长。

2.研发人员的定位

2.1研发职责岗位定位

(1)负责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

(2)负责编制新产品相关的技术、工艺文件及检验标准;

(3)负责收集国内外技术资料,关注产品动向,为高层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4)负责技术工艺培训,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指导;

(5)负责新产品开发,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提高产品质量。

2.2研发战略目标定位

结合事业部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战略技术目标,形成事业部年度研发项目计划。利用绩效管理的目标分解工具,一一分解落实到各个研发部和具体承担的研发人员,形成相关研发人员的战略目标。

2.3研发成果指标的定位

把握研发的首要目是研发手段和技术的领先与创新,技术核心才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按照技术开拓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科研绩效考核思想,建立符合实际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是实现创新科研管理的起点和根本点。以研发人员岗位职责为圆心,优化研发成果指标库。研发成果指标由获奖成果、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专利、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平台建设等构成。

图1 绩效指标分解图

3.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保障

3.1熟练并掌握绩效管理五大执行过程

绩效管理五大过程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3.2执行过程注意的关键问题

绩效管理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绩效管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3.3扩大对绩效管理基础知识的认知范围

及时有效第开展绩效管理公开应知辅导与培训。主要包括理念、制度方面,(含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概念)以及绩效数据收集方法、考核指标与方法、绩效反馈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培训。

3.4做到绩效管理的PDCA循环

PDCA循环实现的管理目的:

(1)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能随需而变。

(2)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原则下,平衡各项业务发展。

(3)对于执行业务的员工,分别给予公平合理的执行力评价(绩效考核)。

(4)从《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绩效分析,找出企业的弱点与优势。

(5)通过《绩效沟通》的手段,解决员工执行力的障碍,并加以排除。

(6)定期召开《绩效管理会议》,检讨制度上的缺陷、操作的缺点、相关事项的改进。

(7)采取PDCA的循环方式,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运作。

3.5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内容

(1)绩效管理组织及职责;

(2)绩效管理系统;

(3)绩效考评方法及流程;

(4)绩效管理工具;

(5)绩效结果应用;

(6)关注团队绩效提升;

(7)绩效管理改进及保障制度。

4.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自我优化

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研发类员工的的绩效评价,达到合理评价员工的绩效,从而一方面达成有效的根据考核结果激励员工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升员工的个人绩效,达成企业绩效提升的目的。随着绩效管理的完善,最终达到员工个人能力和事业部研发绩效互动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5.结束语

根据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自我优化机制,保持持续深入探索并实践,以促使绩效管理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促进事业部研发绩效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LM 1上海:复曰大学出版社,2003 3

[2]宙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竟争优势队工刘斯,译.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