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时间:2022-08-21 03:0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空间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空间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滨河 ;公共空间 ; 湿地 ; 生态

1.当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显著问题

1.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河流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安的城市生活现状背景。如今西安的社会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与人之间资源的冲突频频不断。其中不乏众多的人口基数导致的激烈竞争让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有所减少,如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水源地,对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也有贫富差距的不断加深所导致的社会不和谐因素。近些年来关于游客污染水源,倾倒垃圾,侵占滨水生态空间的新闻不断出现。其中有关于广场舞的案例不胜枚举,舞者与舞者相互争夺场地,舞者与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此类冲突的新闻近些年来比比皆是。而产生冲突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各个方面,例如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等等。但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冲突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人口众多的高密度城市中,这种不和谐因素已经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健康的生活,生存状态。此种生活状态的普遍化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

2.研究内容

2.1以西安特有的水文化历史背景入手,结合西安地区的气候,生态,降水等资源条件调查研究从古至今滨水文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滨水公共空间的背景环境,挖掘其地方精神,总结人文内涵;

2.2以陕西西安地区滨水湿地健康效应的理论机制(包括促进市民身体锻炼、舒缓精神压力、减轻精神疲劳、增强社会交往、提升市民归属感与荣誉感等方面);

2.3能够满足市民生理、精神和社会安康完整状态的复合型、多角度的城市环境(健康的城市滨水生态环境、积极的市民活动空间、平等良好的社会互动交往环境)的设计方法;

2.4西安城市公共空间在促进市民身体锻炼、舒缓精神压力、减轻生理与身体疲劳、增强社会互动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

3.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重要健康载体,它体现着古人“逐水而居”,“无水不活”的朴素生活与生态思想。体现着城市的水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历史。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也最容易从这些公共外部空间中洞察。在人群中,城市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可以说是观察城市是否具有活力最为直接的地方。这些由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所组成的滨水空间的“交互区”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用于整个城市健康公共空间重要的一环生态、生活系统。

对公共空间的关注本质是对市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生空间的关注。 在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显得相当迫切,已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找回城市中失落空间,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也是从物质化的层面上对人居和谐做了全新的诠释。

4.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应用

灞河湿地公园作为西安滨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都比较显著,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c人文环境背景,要素较为单一,构成相对复杂,以此作为研究范本能比较全面的从健康城市的角度来考虑健康的城市生态与健康的人。

以健康导向下的复合型、多维度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影响市民健康的理论机制是拟突破的难题。旨在解决城市健康滨水空间的具体形态、市民心理生理活动的引导、以及保护发展模式的建立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士已经提出了一些对策,但数量和内容仍较为有限,大部分成果都集中于园艺疗养及城市的管理领域,缺乏对城市滨水绿色景观健康效应的全面而深入的考查与计量。本文意在在西安地区从微观层面的中小尺度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入手,探讨其对大众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并提出比较具体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希望促使研究成果“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模式”,能够为陕西省健康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实证和经验支持,从而促进公共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健康发展。

5.结语

滨水公共空间对城市人群所具备的心里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功能和具体形态之间的从属关系,数据管理与公众参与的联系。针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实例,在基于“健康城市”的基础上能够对城市健康滨水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以及策略会带来改进,从而突出健康滨水空间的重要性。

第2篇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观念为先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识码:A

1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基础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非常灵活的艺术,它不仅回归自然进行取材和创作。而且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现成品,是一门回归艺术本质的艺术。当今社会不安全感的泛滥和精神的缺失使理想与心灵渐行渐远,而装置艺术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抚慰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一个从文化方面调动社会公众对社会建设进行参与的精神动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装置艺术就要在协调好东西方、地域性、城市间、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清楚地认知当地文化和区域特点,与城市景观和谐相融,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在装置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与城市设计环境相得益彰。

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不仅表现在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城市空间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表现在它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意识与环保意识,推动人与人的交流。装置艺术给公共环境带来的多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使它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模式也会丰富着城市环境,它的艺术平民化的艺术理念将在空间设计的土壤中得到广泛呈现。

2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方式

装置艺术设计师将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材料经过设计创作出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艺术规律发展的影响。装置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文化的指向、情感导向、题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也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二者在内涵上也有共同之处。

3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结合

如今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蕴含着亲切的手工和艺术家的智慧,更多的是由于它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公众的期待。随着设计语言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丰富而广泛。艺术家将现成品拼接、挪用、进行重组之后赋予新形象新的涵义,并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如雕塑、建筑等,这种一次性的创作更重视造型的涵义而忽视了材料语言。设计者也习惯用坚硬的材料进行创作,也使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比较单一。而装置艺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时效性和“完成感”。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的拼置。日常生活用品、媒体、拼贴等都可以作为装置艺术表现的媒介。这些特点也会使作品不能够长期保存,自然的空气、水、气味、声音、光照以及自然的元素,音乐性因素、戏剧性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材料,甚至观众也可以作为一个美术素材来处理。

装置艺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城市空间设计可以用装置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行创作,将环境理念通过公众对作品的感知和深入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达到之前景观设计无法解决的层次,可以将设计深入人心。

4装置艺术创作手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背景是宽敞的,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可变的。根据场地的需求或艺术的偏好可以随时变动,转移、收藏。在装置艺术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是把现成品在特定场域进行重组拼置。篡改、置换也是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变形、裁剪、添加等形式对现成品和原材料通过变换形态、重新组合进行创作。转化、再生将传统资源运用到新的创作之中,从形式和语言的角度来创新。

第3篇

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对城市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样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兼顾更多方面,做好各项因素的分析,争取在不影响基础功能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要求,提高空间设计人性化效果。要掌握城市公共空间特点,从居民公共生产与各种行为活动实际需求出发,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编制合理的设计方案,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性化;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现在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人地矛盾,基于此背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就需要提高人性化理念的重视,在满足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同时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就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性化设计方面缺陷较大,还需要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确定优化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设计。

1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分析,包括街道、公园、居住区户外场地等,广义上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如商业区、城市中心区以及城市绿地等。其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部分城市活动,这样对其设计效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执行效果,代表着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为其提供无拘束活动区域,满足其行为活动需求,如商业贸易、交通、体育竞赛、观光游览、人际交往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居民生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为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魅力提供帮助。同时,因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部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形象,能够体现出城市文化[1]。这样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魅力,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综合建设效果。

2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1)选址。选址是否合适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对人流组成方向进行分析,确定形成的路径,以及与机动车的交叉等,明确周围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目的。最合适的公共空间位置,应该是可以吸引各种使用者的地点,即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可以满足多种方案设计要求,进而可以最大程度上达到人们活动需求[2]。

(2)尺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需要合理确定其尺寸大小,一般需要根据其所处位置与环境来确定空间规模大小。其中,12m尺度可以向人们传达亲切感觉,24m尺寸为最宜人尺寸,而一般情况下围合广场最大应在135m以内。其中,对于公共空间尺寸的确定,应以满足清晰看见面部表情最大距离为依据。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在确定公共空间尺寸时,不需要过分强调大尺寸来展现城市景观,更是将重点放在人性化角度,保证空间尺度大小可以达到居民适宜状态,形成有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例如以内部空间尺寸为8~10倍尺度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向人们传达亲密、舒适感觉。且对于广场尺度来说,在宽度超过周围建筑高度2倍后,便会具有空旷、分离感觉;而广场宽度小于建筑物高度,且建筑物间干涉度高,会传递封闭压抑感觉[3]。

(3)服务半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保证其可以满足居民行为活动需求,因此要重视可达性设计要求。一个新的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确定其建设的主要目的,了解其实际用途,并分析主要应用群体,掌握使用者特征。并且为提高空间应用效果,还需要确定潜在使用者来往地点,分析其可以为使用广场可以接受的最远距离,以此来确定公共空间服务半径。对于城市建设中常见的邻里公园与广场,因服务半径在居民接受范围内,在周围社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一般人们从工作场所或者住宅无法看到公园或广场,其使用此类公共空间的可能性非常小。

(4)视觉形式。就城市公共空间来说,其设计的最终视觉形态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经统计,视觉色彩丰富的空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评价,主要涉及各种景观要素形式、颜色与质地,如树木、喷泉、雕塑等,同时隐蔽空间、拐角设计等元素是影响人们心理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很多视觉元素单一的公共空间,很容易被定性为荒凉、单调特点,进而会降低人们接受度。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重视视觉形式的设计,合理搭配应用各项色彩,灵活应用各项元素,形成距离感、重量感、冷暖感、兴奋感等特点,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感染力。

3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措施

(1)确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的适应度,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特点,分析城市居民行为特征与活动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控制好每个细节,便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不同,为最大程度上创造出适宜的环境,需要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硬件基础等方面着手,基于人性化理念,促进人们更好的时应。保证空间设计与当地区域特征保持一致,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应用,将重点放在突出地域风格上,可以获得更多当地居民的认同。同时也可以控制成本投入,且突出城市建设风格。例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公共设施材料尽量选择用温暖材质感的木材,搭配鲜艳醒目色彩,来改善漫长季节中单调的色彩感,向人们传达轻松愉悦的感觉,可以促使人们从心理上更好的接受,进而实现持续发展[4]。

(2)提高空间舒适度。基于人性化理念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大众心理要求,提高空间尺度与元素搭配的合理性。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重点考虑市民大众实际需求,并以满足其需求为目的,做好各细节管理,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向人们传达舒适、健康、轻松、愉悦的感觉。第一,提高参与度。即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提高人们参与程度,包括行为与情感两方面,使其与空间环境有高度的结合,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第二,优化边缘设计。要重视空间边缘设计,尽量提供阴角空间、中介空间与袋状空间,将公共空间的生气与活力由边缘引向中间。第三,重视领域空间。人对个人空间领域均有着较高的重视,包括私人活动与社会群体公共活动两种形式。为满足居民心理要求,设计时可以利用围合方法,形成一定范围的空间区域,来提高使用者安全感。要注意灵活应用各种空间构成元素,避免简单的堆砌,且通过灵活应用,来增强空间层次性与空间识别性。

(3)增强空间吸引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各项功能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应适应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想要提高空间环境吸引力,需要灵活应用环境内存在的各类元素,通过强烈对比、高低纵深、冷暖搭配以及软硬设置等方法,体现出不同形态的空间形态,提高景观视觉效果,可以向使用者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另外,为提高环境吸引力,还应设置相应的休息与停留设施,满足使用者休憩要求。对于休息设施的设计,应提高其周转率,最大程度上满足多数人使用要求。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商住综合体;公共空商;场所精神;设计策略

1引言

场所精神的最早提出者为诺伯格•舒尔茨,其是指建筑的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与空间感。场所有着能够吸收各种各样内容的能力,其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在一段时期内为特定的群体保持认同感与方向感,即是指场所精神的内涵。对于商住综合体项目而言,场所精神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其十分强调空间的归属感、方向感与场所感。因此,如何利用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以提升综合体建筑的整体品质,满足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作为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场所精神理论分析

场所即是指有历史、文化、活动等意义的空间,而场所精神是指在一个固定空间给人带来的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方向感;从广义上来看,场所精神也是指这个场所符合城市当地气候、地形、生活、以及建布局的一种气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认为对建筑的分析讨论应该回到场所。在建筑设计中,因为有了场所精神,使建筑空间不至于仅是冰冷的三维几何系统,光线、声音、活动等所有的一切融入这个场所,给予了空间温暖、协调感,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生存,使建筑空间不突兀,节奏与周围合拍。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涵。

3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即是指位于商住综合体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为消费者、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便民服务、日常集会、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必不何少的空间,更是承载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交通便捷、独具特色,居民可通过公交、地铁、开车、骑行、步行等各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到达。商住综合公共空间的良好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商住综合体项目的整体形象及影响力,还能增加综合体项目的服务半径,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居民来此消费。因此,在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多功能性、能够广泛参与性等性能特点,才能确保商住综合体空间的长久活力,提高建筑的凝聚力。

4场所精神在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中诠释

4.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项目用地面积8.2hm2(约123亩),总建筑面积147336.0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7910m2(包括商业面积100000m2,住宅面积1577910m2)。地上商业总面积100000m2中,含自持约80000m2,可售商业约20000m2。本项目位于吴江太湖新城,与老城区隔苏州河相望,北临开平路,东至冬梅街,西至秋枫路,南至规划支路,项目东侧为华润凯旋门项目。本项目中,临邻开平路一面的商业价值最大,其也是整个项目最优的展示面。东侧规划路与开平路相交,且与东部住宅小区入口相邻,能够为商业带来固定人流,形成重要节点。项目西临秋枫河,作为临床景观为住宅建设带来的一定的提升价值,但同时也受河道阻挡,阻断了其与西边地块的联系,故商业价值较低。而南侧规划支路受到规划用地性质的限质,虽然有较高商业等级,但利用优势不足(图1)。本次规划充分发挥项目基地特点,地块北部区域为商业,南侧为住宅区。在商业区,临近地铁口,沿主干道开平路设计为购物中心,商业街沿冬梅街与购物中心南侧设置,保证了商业界面的延续性,方便东侧与南区住宅人流的导入,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住宅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和形体组合为苏州创造优美的沿街风景。每个区域均合理组织交通动线,保证了城市交通组织的有序运行。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准则,在尊重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自然的、生态的、美观的理想商业与生活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十分注重对场所精神理论的融入。

4.2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

将场所精神应用于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时,则表现为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基于空间与特性两方面考虑,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场所空间,通过丰富的环境意向,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满足不同人士对于空间环境的各种需求。本项目中,充分考虑到购物者与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利用平立面的轮廊、建筑物风格、标志物等,创造丰富的、适宜的、具有强烈方向感的、富有韵律的、连续扩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场所空间,以实现环境空间系列对不同行为方式的支持。在地块北商业区域,遵循商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合理组织室内外人行动线,机动车交通路径清晰明了。合理的商业布局有助于拉动人流,提升区域商业影响力,打造吴江太湖新城充满活力、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多种层次的商业空间氛围。在地块南住宅区域,设计灵感源于都市人对于“绿”的渴望与追求,以“绿岛”作为方案设计的主线。同时结合生态设计的一些理念和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巧妙利用中心绿化,营造出户户看景,户户有景的宜居社区。景观绿化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元的竖向公共空间,大气又不失典雅,开阔又不失灵动(图2)。

4.3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通过广厅式的城市与建筑过渡空间,将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良好融合,是本次项目中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之一。其一,加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灵活性,使具体操作便于实施和房地产经营,尽量在不削弱项目整体布局与环境的前提下,设置合理比例的房型分配和架构,便于市场经营。其二,项目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项目空间个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通过简洁典雅且具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手泮,创造高品质的商业与社区空间环境。其三,利用标志性的城市元素以及鲜明特色的标志物,形成富有风格、独特的空间特征,以便于本项目的正确定位,帮助商住综合体项目有效汇聚人气。本项目中,北区商业由一个持有型购物中心和沿地块东侧及购物中心南侧,呈”L”型布局的可售型商业街所组成。购物中心共四层,商业街为两层。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0m2。建筑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城市地铁出入口位置与商业区很近,主要购物人流的来源方位面对商业区。充分运用场所精神理念,商业区呈广厅式开放的公共空间,为人流的休憩、交流、娱乐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为太湖新城打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南区住宅由7栋高层住宅(共12个单元)以及2栋商业建筑所组成,住宅层数从10层~34层不等,南区住宅地块总建筑面积169162.66m2。建筑公共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到了与城市空间的良好过渡、衔接效果,沿规划支路考虑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关系,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住区形象。物业管理及社区用房布置商业建筑的2-3层及1#首层,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面积为1679m2。小区内共设置3个小区变电站、1个开闭站,全部设在地面上位置合理均布,且兼顾景观绿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场所精神的高要求。另外,住宅小区内设置有一个煤气调压站,位于4、8#楼之间,位置隐蔽并与景观绿化完美结合,不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协调性。

4.4个性化场所的营造

营造个性化的场所也是体现场所精神内涵的重要设计策略,本次项目中,主要在商住综合体内部的重要节点位置进行个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与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空间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其作为各业态空间人流的转换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场所感,是人们处于商住综合体内部时所聚焦的重点。因此,在对此类空间场所进行个性化设计时,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考虑,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够吸引人在此驻足休息,能够放松人们心情的空间场所。本项目商业区楼梯分为客用楼梯、内部专用楼梯、避难专用楼梯三种,遵循均衡、合理布局原则,保证三种楼梯在商业建筑中的布置距离合理,并通过鲜明的标志使人们明确知晓每种楼梯的用途,以方便人们的日常购物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需求。将自动扶梯设置成单向流线型,使人们在上下交通时需要一段距离来转换方向,这段距离的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感、鲜明的背景图案,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还能通过舒适的空间环境吸引顾客,增加他们在商业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对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图3)。在中庭空间设置观光电梯,观光电梯形成了中庭空间的动态景观,通过观光电梯还能使人们在上下的过程中观赏到中庭公共空间的景色,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另外在设计中,通过将水平公共空间与垂直公共空间进行良好的衔接,为营造个性化场所打好基础。本项目中,在节点与端头设计中庭或厅空间,同时通过曲线型、直线型、网状型、辐射型等多种的平面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的合理应用与良好结合,形成明朗、有较强导向性的人流动线,使人们处于商业综合体中时不至于单调、枯燥,有逛商场的兴趣。也便于人们对建筑整体格局有良好把握,不会因空间布局混乱而迷失方向,在各节点与端头的公共空间还能休息、娱乐,减缓疲劳(图4)。

4.5人与环境的共鸣

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决定了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们对当地自然与环境的亲切感。在公共空音设计时,充分引入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元素、自然环境元素等,以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项目商业区的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苏州吴江印象,展现地区的特色风貌:太湖、水乡、假山……自然给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景致,而人文历史又给这个地区烙上特有的江南风情。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对场所精神的诠释,重视人与环境的共鸣。在公共空间立面设计中,借鉴和利用苏州地区的造景手法,各种元素的相互重叠、相互映衬,把人们对景观的印象转变对空间立面语汇中,结合不同的材质、体块、甚至包括广告灯箱等元素在很长的沿街立面如山水画卷般展现。添加后的元素将这里变成有创新意识、魅力四射、令人神往的地方。商业项目不仅影响该地区周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要在整个区域中突显出自身的风格,所以,在了解和周边竞争项目的立面形态后,更加坚定了以现代的、灵巧的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回归设计的起点:让商业人流活跃起来,更为自由、流畅地在建筑空间的活动(图5)。

5结语

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场所精神,将其应用于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设计建设中时,其对整个建筑的品质与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对场所精神的合理融入。从城市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建筑、环境与人三者相互融合,力求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效果,使人对场所有良好的感知与体验,带给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进一步为提升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泓.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48-52.

[2]刘皆谊.地下街结合城市场所精神的演变趋势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645-650.

[3]温馨.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设计的场所精神[J].装饰,2011(7):27-30.

[4]朱一荣,吴龙,李文娟.休闲时代下商业综合体室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征研究[J].规划师,2015,31(s2):84-88.

第5篇

1.1立足于医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要分清医护人员工作与歇息之间的差异,建立专门的歇息室,注意歇息室不能设计在太过嘈杂的地方,与工作地的距离不宜太远,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开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既要能够应用于临床工作,也要能应用于后勤的工作中,认识到后勤人员工作环境的重要性,为其建立舒服的工作建筑。同时,要满足物流的需要,让医药用品能够及时运送,使医院的日常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1.2立足于病人及陪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要能够适应病人和陪护人员的需求,降低其在就医过程中因医院建筑而产生的不便性,体现医院不同区域之间差别性,方便病人快速就医。要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别性,科学合理的设计医院建筑的空间,充分体现人性化。

2医院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医院院部空间的私密性

医院院部虽然向外人开放,但也要求一定的私密性,尤其是对于某些病人而言,他们不希望在医院院部进行活动时被他人注意到,如在院部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时,病人需要安静的环境,保证私密性。在人性化医院院部空间设计时,要充分体现私密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建立院部,设计出敞开和封闭两种不同形式的格局,让病人有充足的院部空间进行活动,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同时,也向其他人员提供了院部空间。另外,因为个人空间的需求,使得小部分的公共空间无法体现其作用性,这就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辅助空间,例如,楼梯扶手、就医休息区、花园等空间设计要科学合理,美观大方,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2医院室外活动人群的活动规律

2.2.1必须要求性活动。

必须要求性活动即在多种情况下都可能进行,基本不会受到空间的约束,具有一定的非自主性,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例如,患者从医院正门步行到就医大厅、等候就医等过程中,最突出的即不受外部空间制约,都必须要求进行的活动。

2.2.2自主进行的活动。

自主进行的活动,建立在舒适空间的基础之上,需要人们产生自主进行的想法,才能进行的活动。例如,倘若医院室外空间布局非常合理,环境非常舒适,患者就会自发的去室外活动、舒展筋骨,或是与其他患者进行沟通对话;相反的,倘若医院室外环境很差,空气受到污染,患者很难产生自主活动的欲望;倘若医院室外空间一般,患者则会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空间的舒适度越高,人们自主进行活动的欲望更大。

2.2.3社会要求性活动。

社会要求性活动即在公共空间中人们自由进行活动,如聊天交友、步行或是跑步等。人们在活动时,不仅能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还能够有效地激发与他人聊天的兴趣,如下棋、沟通等,保持公共环境中病人的互相交流对其恢复身体十分有效。因此,这类医院的设计要从打造舒适、安静的公共空间入手,以及从病人会经常进行活动的空间入手,让病人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等活动,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另外,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切实提高医院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推动人们进行人际交往,发挥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作用。

2.3公共空间社会化与家庭化处理

事实上,部分医院不能有效地扩展公共空间。这类医院,需要借助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医院的绿化区、急诊室充分利用,在不扩展公共空间的条件下,创建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的亲切服务。另外,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如果能以平时看到的大型建筑物的特色元素为中心,来打造医院自身的独特主题,让病人在等候就医或是在病区休息时,都能充分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设计。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度假酒店;公共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度假酒店的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度假酒店应运而生。度假酒店,顾名思义该酒店的地点出于度假地区,因此其服务的对象也正是处在度假期的人群。度假酒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度假村。在该度假村当中有不同的度假酒店,并且隶属于不同的公司;另一种则是度假中心。及有一个公司开发和管理的度假酒店,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通常来说,度假酒店能够为游客提供专门度假期间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给顾客带来归属感,使顾客心情愉悦,能够充分享受度假带来的乐趣。对于度假酒店来说,其必须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星级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硬件设施。不同于其它的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在满足顾客入住需求的同时,也要能够满足顾客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提供优秀的服务,使顾客的身心得到放松。

二、入口空间设计

当游客一进入酒店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酒店的入口,因此入口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顾客对该酒店的第一印象。入口不仅是连接顾客与酒店的通道,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相酒店环境进行过渡的地段,是公共空间最初的部分。作为独家酒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入口处的设计必须能够和酒店的整体风格像适应,将酒店最美的一面能够展现给顾客,满足其在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除此以外,入口处作为连接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其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和景区的整体规划相配套,使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和谐相处。最后,入口处的设计要满足顾客的整体需求,它是顾客对酒店的第一印象,指引着顾客日后的行动。因此,酒店的入口设计要能满足不同顾客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在对入口空间部分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 环境要素

酒店附近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酒店入口的朝向、深度和大小。因地制宜地设计入口空间是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根据四周环境的不同,场所的不一,来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使其能够与周边的环境保持协调。气候炎热的地区和气候寒冷的地区,入口空间的设计肯定是不一样的。除此以外,对入口外部的空间设计,是需要人为去营造氛围,因此其必须要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在一些寒冷地区,入口处的设计要能够阻挡住寒气的进入。在一些炎热的地区,入口设计要能够使室内热气即时散出去。比如我国的海南地区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因此该地区度假酒店的入口设计要能够遮住阳光,同时也要使热气尽快散发出去,因此对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方法。人都希望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目前很多酒店的入口设计都增加了采光,有的采用玻璃天窗,将蓝天白云引入游客的视野,使其能够感觉置身于自然界之中。

2 柔化程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柔化程度低的入口空间会显得很生硬,给游客造成无形的压力。因此,在设计入口空间时,尽量能够使入口处的设计更加柔化,使游客感到亲切感而不是压迫感。很多酒店入口处采用透明的界面,能够使游客看到酒店的内部,减少游客心理压力。在选材方面,多采用木质材料或者天然的石材。

三、大堂空间设计

进入酒店的内部之后,就会到达大堂空间。大堂空间包括很多的组成部分,比如接待中心、休息区、水吧、电梯等等。大堂空间是人们到达酒店各个房间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们集散的中心地段,为不同的游客提供服务的场所。与此同时,大堂又是一个控制中心,酒店管理者能够在大堂操控酒店外面发生的事情。大堂作为酒店的核心,对游客的心情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其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如下几个要素。

1 面积因素

不同档次和规模的酒店,其每天的人流量也不一样,因此对大堂空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大堂面积通常是由酒店住房的数量来决定的。位于市中心的部分度假酒店,其涉及应当宽敞,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其大堂应当配备商店;若是该酒店位于城市的郊区地段,其大堂面就要求适中就可以,必要时可以涉及休息场所;若是位于景区的酒店,其大堂使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应该涉及相对比较宽敞,并且还应当配备商店;若是在度假村的酒店,面积不要求太大,一般会比较小,但一定要设立一个处理行李的区域。

2 区域分配

大堂除了是人们流动的地方,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通往其它公共空间的通道。此处作为控制中心,能够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酒店外的情况。有的度假酒店的大堂喜欢配备酒吧、商店等公共设施,这既不会使酒店看起来拥挤,同时还扩大了大堂的面积。很多活动都可以在大堂里举行,使得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大堂应有如下几个部分组成:接待中心、休息中心、茶吧或者酒吧、商场、电梯和卫生间等等,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四、中庭空间设计

一个优秀的中庭设计,可以增加整体中庭的面积,增强酒店的气势,让酒店给旅客留下其豪华的感觉。相比于城市里面的酒店,度假酒店应用中庭设计的并不多见。其对中庭空间的设计,更注重与外界的联络,使人与自然能够更亲近相处。对中庭的设计,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

在自然环境方面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将自然界的太阳光引入中庭,在中庭中放有不同的植被,能够将大自然的气息带给每一位游客。很多度假酒店在对中庭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采用天然采光面的方法,将中庭礼仪部分,使人们可以看见外界的蓝天、白云、小溪等等,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人们的身上,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同时又能感觉四季的更替。通过对自然光的柔软度、强度进行调整,产生不同的效果,营造艺术氛围。对中庭内部的景观布置,可以是自然界当中的植物、动物或者水池,也可以说人工雕刻的雕塑、编制的装饰品等等。对文化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增加优秀字画的数量,能够使游客感受到酒店为其带来的文化气息。在中庭的走道两边,可以摆放不同时期的股东,营造文化氛围。

五、走廊设计

各个公共空间之间通过走廊来进行连接,该走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入住的客户还有酒店的工作人员。根据走廊的功能不同,可以将走廊划分为两类。第一类的走廊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或者供货人员的通行,其与公共地区连接的地方比较隐蔽;第二种走廊是专门为顾客所准备的,其为顾客提供通行的方便。

在很多城市酒店中,在对走廊进行设计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要满足顾客通行和消防,因此其设计的宽度会比较窄,主要取决于火灾时逃生的人数、手推车的宽度。一般走廊的高度不会少于2.2米,宽度也都会在1.5米左右。

度假酒店在进行走廊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考虑到顾客通行方便和消防安全的需要,其主要功能是为顾客提供了一个散步和休闲的场所,因此对于度假酒店来说,其走廊的设计要比一般的酒店档次更高一些。走廊的设计要能够使顾客同外界相联系,能够使顾客在这里聊天、欣赏风景,放松心情。以三亚的喜来登酒店为例,其走廊的宽度就达到了5米。该走廊的一遍为功能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走廊的另一边是开放式,其向顾客展现了最美的海景。对于喜来登酒店的走廊来说,其不仅是顾客通行的通道,更是一个满足顾客不同需求的重要场所。顾客可以在这里品茶看海,聊天看书,同时这里还设有专门的咖啡厅,一遍欣赏海景的同时还可以放松心情。

六、结束语

度假酒店的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重视每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不能忽视了每一个小细节。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不能简单地模仿其它酒店的设计。在为顾客提供美景的同时,还要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这样的设计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钟剑,胡苑萍.宾馆、酒店大堂室内设计调查与思考[J].新建筑.2003(S1)

第7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1创意产业园概述

创意产业园作为一个被限定了的结构体系,有规定的比例限制。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公共设备、现实网络以及程序系统,其中以具有创新的脑力劳动为重。同时,它能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技术、资讯的各方面信息,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开放性的社会群体。为了使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创意创业园聚集文化、产业以及消费人员,将它们聚合在一个可以创新并且利于生产的驻地。缓慢而有序的发展,逐渐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让研究和创新、教育和试验、制造和销售、示范和消耗同时进行的工业网络。

2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

创意产业园不能十分准确的划分出公共空间的领域,因此只能从使用人员以及帮助使用的视角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界下定义:在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定范围内,给在产业园区的固定人员及流动人员所提供的一个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的物质空间。

这个定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公共空间是全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论是对产业园里的固定人员还是对来这里游览的人员,都是相对开放的。所以,公共空间的范畴就不能将产业园中固定人员自己建造的房顶上的花园、休息场所等这些只能给自己个人使用的地方算进去;第二,公共空间具有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空间。因此,共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多效能、独立性、物质化并且同时可以将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场所。

3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创意产业园的主要改造方向是公共空间的设计,而产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手段又有以下两种:

(1)外部空间的改良与重新组合

工业废墟大部分都被长期埋没在城市角落中。人类将这些废墟进行无数次的随意扩张后,大多数变得凌乱不堪,不成样子:道路堵塞、走道拥挤、周围环境恶化、安全系数降低等,使这些废墟的再次利用也变得十分困难。要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废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多建设一些停车的地方,使堵塞的交通重新运作起来,为旧建筑的重新修筑创造条件;第二,对原来的旧建筑,在不改变其格局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有趣的且设备完善的公共空间,如草坪、广场等;第三,在创意产业园里多增添一些文化气息,使这里成为一个能激发人创新思想的场所。

让创意产业园朝上述方向发展的主要手段便是 “先减后加”。“减”就像减掉多出来的枝叶一样,将外部空间中出现的乱七八糟的、没有价值的地方剔除;而“加”就是要建设更加舒适的外部公共空间,比如多种树、增加一些公共陈设等。

(2)内部空间的充沛

内部空间的充沛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中庭、夹层、屋中物等。这几种方法经常一起运用。

构成中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内部空间如庭院、走廊等改造成中庭;二是将建筑物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拆除后改造为中庭。调整内部空间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工厂或者仓库等这些具有较大空间的建筑。用中庭的设计方法,将其改造成对外的、增进沟通的公共空间,能够让废弃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再改造,使其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能消除交通、光线等方面存在的隐患。

而在建筑内部空间里扩大面积,最直白的手段就是夹层和屋中物。

夹层经常会和交通空间放在一起设计,使内部空间看起来错落有致。有时也会在靠近中庭旁边的夹层空间里设计一个小吧台、物品展示空间等,可以方便内部人员在这里休息、交流等。

在原来的建筑里用围合的手段创造一些具有特别用途的公共空间便是屋中物。这种方法并没有对空间实行“增”或“减”,却能使原有的空间利用变得更合理。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比如1933年老场坊在设计时就运用了夹层的手段扩大了建筑面积。它在建筑的外面以及内部的西边外廊装上玻璃,将空间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使原本的外部空间变成了内部空间,加强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它还在建筑内部的四层内圆处装上了玻璃地板,设计了一个围合剧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设计时对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创造所进行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思考。它真正的扩大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充分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能进一步增进沟通的特点。

现代的办公空间,特别是创意产业的办公空间、公共交流空间是现代办公空间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产业建筑”在设计部分十分薄弱。所以,建设公共空间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空间通常是对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再加上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充足的热情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空间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成为构建公共空间别具一格的地方。

4结语

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创意产业园的流行是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出现的缘由。它与传统的产业园相比,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休息空间,同时使工作、生活和休息共同实现进步。产业的特殊性和创意性使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独具特色。与此同时,它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优点,比如兼容性、公共化和多元化。因此,创意产业园独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的公共空间。

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是由多方面的空间因素共同构成的,对这些因素如何进行设计创造成为决定它质量的重要步骤之一;工作人员在创意产业园里参观的真实感受,也是进行设计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特点逐渐趋向性能综合化和多元化。传统产业的可变化创造给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许多经验。不论是对旧建筑的创造进行保留,还是直接翻新,都是可持续发展空间能源的有效方法。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还需要拥有能随时接受将来建筑变化的力量。

俗话说:“流水不腐,建筑亦然。”只有不断地在已经完成的建筑内容上充实新的内容,才能盘活整个建筑及建筑群。这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创意产业园的不断进步,对它抱有的希望就会越来越旺盛,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新创造,才能跟上创意产业不断更新的速度。

参考文献

[1]美.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

[2]黄锐主编.798工厂.北京:timezones+思想手设计,2004:37

[3]杨坤.创意产业园的建筑空间研究.大连理工硕士论文.2005.6

[4]朱中新.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6

[5]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一以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6]耿斌.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与开发对策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

[7]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廖方,规划师,2007/0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odern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sociolog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ublic space, to def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meaning, emphasizes the university associate, "public" and "open", "artistic" and "cultural" is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elements, aims to determ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to constitute a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method. In addition,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thought.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学 高校交往公共性

Keywords: campus public spaceenvironment behavioruniversity public communicationpublicity

1高校公共空间的现状

1.1公共空间缺失。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高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高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的却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甚至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小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入口广场已经成为混乱的停车场,它从前还是属于学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广场小憩、交往、拍照,但现在这种功能正逐渐被剥夺,颇有气势的入口广场正逐渐失去往日光辉。

1.2“失落的空间”过多。

“失落的空间(Lost Space)”或称“非积极空间”,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

1.2.1尺度非人性化空间。

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1.2.2非文化空间。

随着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的公共空间应更多的体现其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而原有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已远远满足不了校园使用主体对高校文化空间的建设要求。

1.2.3矛盾空间.

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调查发现,越是面积狭小的学校,这种“失落的空间”往往越多。而有些学校场地也较大,但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规划意识,而使其仅仅成为一片空地,不能给人以场所感。

1.3公共空间规划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弹性。

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大为丰富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至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发生干扰,这使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即以原有功能性为原则的校园规划造成了校园公共空间使用上的不适应。

2高校公共空间的现代解读与再诠释

2.1环境心理行为模式-高校公共空间的交流性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早在1947年,美国二位心理学家R.Baker及H.Wright将心理学领域拓展至自然状态下人日常行为的研究。以了解实质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即人自身的内部状况,客观因素既外部状况,或称外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可以控制和选择环境,另一方面,人服从环境。人对环境的服从表现在环境对人行为的指导上: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对外界环境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来指导行为。即“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相马一郎,1986)。

高校公共空间是高校师生情感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高校公共空间在本质上应该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互相交流,重塑自我的场所,在这里所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们心理行为的内在与外在的交流。而作为高校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群体生活的基础,对于学生,团结与协作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其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在,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心理环境。

2.2 高校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公众的参与性-校园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

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是师生们课余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能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品质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公共随时参与的空间场所。,因此高校校园规划应努力发挥高校社会办学及服务社会的宗旨,面向大众、适应时代、空间和人的公共需求,体现更多的开放性的特点。其一要体现当下的审美要求,与时代同步,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二要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共鸣,营造整体艺术氛围,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视觉观赏要求;其三要迎合各层面人群的审美要求,最大限度挖掘不同公众不同审美情趣的交集。另外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其应保证公众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介入,并且经可能的表达更层次群体的意念,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阂的状态。

2.3 高校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文化性-高校公共空间的特有品质

高等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要用美的法则来重塑公共场所,配置色彩基调,规范空间尺度,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对比,还要考虑公共群体的心理,通过形象、质地、肌理、色彩等要素想人们传递情感,激发人们对美感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达到与公众的共鸣。另外高校校园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紧密联系高校这个特殊场所的教育职能,各公共空间的配置应有利于公众形成不同层级的知识交流平台,引发思想的冲击与碰撞。

3不同层次的现代高校公共空间

3.1.高等学校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2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手法解读

4.1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1.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1.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1.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1.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5结束语

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心理的人性化关爱。最后要指出的是,公共空间仅是校园整体规划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一个好的校园规划,要做的绝不仅仅限于公共空间,但优秀的公共空间却可以成为校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韩进之,等.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张应鹏.非功能空间的意义[J].建筑师,1999

[5]乌再荣,吴建刚.人、行为、环境――城市外部空间调研[J].建筑师,1995.

第9篇

公共空间设计一般在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的同时,也愈加重视设计的人性化和审美情趣,公共空间中色彩的表现必不可少,变化的色彩在不同空间里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因此,简要分析了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基本要求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

【关键词】

色彩;色彩心理;公共空间设计;要求;规律

一、色彩的产生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日本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在《近代绘画》一书,评论莫奈一章中说:“太阳的光与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美丽的色彩……”

随着科学的发展,根据现代物理学证实,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色彩的呈现,一般都遵循着很复杂的过程。一种色彩的产生必须由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存在于客观的世界)和内在因素(人眼所看到的)共同构成。所以今天对色彩的研究已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科学。

二、色彩心理的表现

色彩心理包含了色彩情感、色彩灵感和色的想象。不同波长的光映射在人的视觉器官上而产生色感时,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带有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心理与人的感彩发生关系,就构成了色彩的情感。在社会现象中人的感情层次比较复杂,色彩心理也因而从具体逐步趋向于抽象,在沉淀中形成了传播性或记号性的效果。色彩象征意义的社会心理成因大致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心理与年龄有关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随之改变。根据统计显示:儿童大多喜爱极鲜艳的颜色,如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48岁儿童最喜爱红色,9岁的儿童又喜爱绿色,715岁的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爱好次序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爱好次序是绿、红、白、青、黄、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这类颜色的兴趣会逐渐降低,直到成年,阅历增长,脑神经记忆库已经被更多的其他刺激所占去,色彩感觉相应就变得成熟与柔和。

(二)色彩心理与职业有关

职业感情与色彩相结合,常以带有标识性的色彩运用体现在公众面前。如,体力劳动者喜爱鲜艳色彩,脑力劳动者喜爱调和色彩;农牧区喜爱极鲜艳的,成补色关系的色彩;高级知识分子则喜爱复色、淡雅色、黑色等较成熟的色彩。

(三)色彩心理与时代有关

由于时代的不同,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明显不同。一个时期的色彩审美心理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色彩,这些色彩往往表示进步,有不落伍的含义,色彩因时代的演进更新而成为标志,“流行色”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它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现今社会,当某些色彩符合了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爱好、欲望时,它便被赋予时代精神等象征意义,那么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便会流行开。

当然色彩象征意义的社会心理成因还与、国家民族、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地关系。

三、公共空间设计色彩的基本要求

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了解和色彩有密切联系的以下几个问题:(1)同一空间的不同方位由于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所产生色彩会在冷暖感上有差别,因此需要通过色彩来进行调整;(2)不同规格的空间,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舒适感,需要通过色彩对其大小、形式来进一步增强或者消减;(3)空间的用途不同,色彩使用的选择上也必须有所不同,色彩的使用与搭配,需要与空间的功能性、实用性相符;(4)使用者在空间内的活动及使用时间的长短。不同的活动与工作内容,要求不同的视线条件,才能提高效率、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长时间使用的房间的色彩对视觉的作用,应比短时间使用的房间强得多。色彩的色相、彩度对比等等的考虑也存在着差别,对长时间活动的空间,主要应考虑不产生视觉疲劳为宜。在符合色彩的功能要求原则下,才可以充分发挥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规律。

四、色彩设计整体统一的规律

色彩的对比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可以辨别出其相互间的差异。色彩的明度对比和彩度同时对比,在公共空间装饰中使用过多,则让人产生心慌、头晕、眼花等不适的感觉,甚至带来过分的刺激感。为此掌握配色的原理,协调与对比的关系在此尤为重要。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各种色彩的相互作用下,空间中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是最根本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这种关系是创造室内空间气氛的关键。色调一般可归纳为同类色调、邻近色调、对比色调等,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环境灵活运用。同时要在色彩的重复、呼应、节奏、连续以及对比等基础上,考虑空间的主色调,便可以加强色彩的韵律感和丰富感,凸显色彩的主色调在渲染室内氛围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使公共空间色彩统一中有变化、不单调、不杂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与气氛。

色彩是公共空间设计当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色彩的表现,那么空间将是苍白没有生机的,正是有了色彩的介入,空间才焕发出了活力,具有了不同的情感。当然无论其色彩如何变化,它在公共空间中所固有的延续感、韵律感等特性是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重要原则。

公共空间是一个集体空间,通常为人们提供一个工作或是交流的场所。人们都会因为自身的宗教文化或是民族习惯来采用不同的颜色装饰自己的公共空间,从而突出各自的特点,或庄严、或轻快、或坚强、或柔和。无论什么颜色,它都会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或单独出现,或成组搭配,总会给置身于色彩中的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更会使人们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除了能在功能上给予使用者便利以外,还要从色彩上给予其心理上的愉悦。因此,正确的处理好空间功能划分与色彩搭配对比就成了评价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而与此相对应的色彩心理,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赵国志.色彩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12

[2]贾荣建.造型基础色彩构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中心区;现代城市; 公共空间设计

1、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型空间区域,通常位于城市中比较繁华的中心地带或商业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带,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与精华。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水平与大众的满意程度,因此,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很高的关注。

1.1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功能分析

1.1.1促进购物娱乐的服务

商业中心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服务性区域,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满足居民购物、娱乐消遣的必要场所。商业中心区给人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以供人们的选择与购买,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与人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缓解人们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繁华程度,体现商品价值、购买力与消费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1.2引领时尚、传播信息的功能

在现代城市中,商业中心区不仅只是满足大众进行购物的场所,同时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更是人们进行交往沟通的生活休闲地带。商业中心中的流行商品、潮流时尚对大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引导性,能够引领一个时尚的潮流与流行趋势,对大众文化与信息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

1.1.3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功能

城市商业中心区能够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文化特色与形象等,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例如,北京的王府井、沈阳的中街等。这些城市因为有了这些代表性的商业中心而更加让人难以忘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所在。

2、目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商业中心区的交通拥挤

在一些城市中,由于商业中心区的路网主次比例结构不合理,多数机动车的主干道与步行系统相互叠加,大量来往车辆穿行在商业中心区,客流交通与车流穿行交通相互混合,使交通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安全性与功能性的发挥。同时,商业中心人车混杂严重,行人与车辆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许多繁华的商业中心路段缺乏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致使许多行人横穿街道,严重造成城市商业中心区的交通阻塞以及各种安全隐患。(图1)

2.2缺乏公共休息的活动空间

现代商业中心区的布局形式就是大多都以步行街为主导,但是大面积的步行街经常使人们感到单调和乏味,在这些商场内外都很少设置可供人们休息活动的公共空间区域。大多数商业中心的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不能真正地考虑给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空间环境。

2.3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地域文化不仅包含了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与风俗特色等,同时还包括了各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状况,地域特征在体现一个城市地方文化特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地带,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3、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策略

3.1构建多层次交通系统,合理分流

要解决商业中心区交通道路人、车拥挤的问题,首先应考虑将人车拥挤的繁华路线进行合理化分流,将人车比较拥挤、容易发生事故的交通道路尽量分隔。例如,采用城市道路分隔栏等。其次,应考虑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多利用天桥与地下通道等设施来缓解商业中心区道路压力。最后应考虑多设置商业中心区停车场以及完全地下停车场来

分散车流集中问题。

3.2增设休憩空间,形成节点

对于商业中心区的设施改造上,应考虑增加商业步行街中的局部小广场,增设休憩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在人们逛街购物之余用来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同时还能增添商业中心的环境色彩,调节环境氛围,使商业中心更加具有吸引力。

3.3创造人性化、整体化的空间区域

商业中心是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性空间区域,因此,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充分满足人们除了购物以外活动的多样性与需求性,从而提高人们的购物兴趣。在商业中心的整体化设计上,应加强各部分空间的联系性与渗透性,使得公共的空间区域与室内购物中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4强化城市历史要素,体现地域特色。

在对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古迹、民风民俗,发展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与商业中心空间环境,使历史、旅游、文化等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形态、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上需更加注重体现本地的地域文化色彩。此外,在前期设计工作阶段时应更好地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色彩进行调查与研究。

结语

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及建设水平体现的集中标志,在未来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城市公众的高度重视。本文研究的是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深入分析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人们期望并适合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消遣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及人与空间环境的交融点,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需求,为大众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传递以及娱乐消遣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戴志,《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建筑是行为与空间的结合体,行为是空间的服务对象,一个符合逻辑的空间形式必然是以空间内的行为模式为根基的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决定了空间的性质、形态、组织方式等.而使用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其行为。因此.在当今复合医学模式的引导下,目前大部分门

诊楼公共空间都开始或己经注意到使用者心理环境的创造,将人的需要、感受、情感放在设计考虑的重要位置,构建使用者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诣关系。

“所谓‘医疗环境,是指人们对于医院空间产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评判口”’现代医院提倡建设和谐的医疗环境,即把人作为最受关注的对象,满足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由于人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健康状况等均不相同,所以这就要求建筑师从医院建筑的功能、环境、空间、庭院、绿化入手,重视心理设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注重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各层次心理需求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便用者的行为反映在公共空间中,体现为使用者对医院公共空间环境的各种行为心理需求。医院公共空间由干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对使用者的各类行为心理需求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医院环境的整体质量

舒适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患者相对于医院的内在环境是种被动的从属,只能默认纵是不满意也无能为力去改变。门诊楼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从患者来到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处在医院建筑环境中的人来说,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家属,关于舒适性的需求都是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在现代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良好的医疗技术条件,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等等这客观条件能引发使用者心理舒适感的变化。然而一个满足基本要求的医院空间不一定是使用者感觉舒适的环境,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尽可能地创造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在就医、工作中感觉到方便舒适,心理愉悦。从院前区的周边环境、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到共享大厅、候诊空间等等,大小合适,比例适当,井然有序的空间构架都应该满足使用者所需的舒适度。人们的心理愉悦感是在生理舒适的前提下产生的,生理舒适源于知觉环境的优化。应针对不同功能空间组织良好的自然采光、日照和自然通风等,创造舒适、宁静,亲切的公共空间环境口。

识别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医院建筑一直在建筑设计领域被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建筑类型、尤其现代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诊室繁多,走到纵横,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很难有明确的识别性与导向性,因此为患者提供一个易于识别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空间的可识别性应具有简明特征,空间模式、交通体系要简单明确.避免繁杂隐蔽,渭晰的逻辑关系能提供明确的导向性便患者产生方向感和舒适的空间感受。

安全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人们对于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及被保护的氛围的需求源于人们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在医院建筑中,患者的心理往往更加脆弱,对安全感的渴求更为强烈,大部分人原意选择在靠窗、靠墙、靠隔断的地方停留,而不昆意在人流通过的走道或开敞的空间环境中久待、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在空间的处理中引入或穿插诸如小空间的设计,采用多种手法来减小空间的距离感,以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

归属感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亚历山大曾经说过:“人们需要一个可认同的特别单元以便归属之,。人是群居类动物之一,合群的倾向是其本能,归属感是人最基本的感惰和需要。在设计医院建筑的公共空间时应注意运用多元素结合来改变人们对于过去医院脏、乱等不良环境的认识,让患者体会身处其中,引发他们来感觉新型医院环境的亲切与关爱,从而建立人们对医院环境的归属感。人们对医院环境的积极感受,能使人产生自发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患者缓解压力,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私密性需求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医院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活动性的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然而,医院的主要使用者是患者,身休的疾病和心理的压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多时候需要空间的私密性。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满足患者的需求,保护其隐私,让患者在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受到外界不利环境的干扰,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按自己的意偏支配个人空间,就成为了对建筑设计的新型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可运用简单的隔断方式,更加灵活地对空间进行分割处理,在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与医院方面进行沟通,利用二次候诊甚至多次侯诊的方式,为病人提供更加自主和私密的空间环境。

交流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医院建筑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实行人的社会属性的空间,满足人与人交流、合作、发展的需求。医院公共空间作为建筑主体的一部分,因其空间特殊性具有比其他专业空间更强的交流属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中的两方面主要人群一医护人员和病患及家属。对于医护工作者而言,在面对日益繁忙的工作状态下,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了解掌握病人的病情,以此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讲,公共空间中适度的人际交往不仅能调节人的行为,减少就诊期的焦躁感,缓解自身及外界环境造成的贤张悄绪,也可以获得一些有利于治疗的信息。因此,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更多地引入医院街,共享中庭、候诊大厅等公共空间的处理形式,来提高病人之间的认同感及对医院的归属感,同时便医院保持凝聚力、得以健康发展,帮助病人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康复。

自然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古人讲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生活。根据心理反应理论。在自然环境中,人所感受到的心理效应有55%-85%是良性反应,因为在浓荫下的绿色环境,是人类回归生命起源,激发生命活力的最佳场所。在医院空间环境中,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这是渴望与自然接近的本能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庭院式绿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贯穿于咨询、挂号、就诊、检查等各个环节,在这一系列的行为过程中,眼前的最色都是自然而有生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感和紫张感,给身心提供愉悦,这种设计手法无疑也对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及细部处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 语

第12篇

宇航员从宇宙飞船上观察到的地球是一颗蔚蓝的“水球”,水在地球表面总面积中占到了7/10强。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类的文明伴随生命的起源,犹如一条河流川流不息从过去到未来。

一、 线性滨江空间地带公共空间的概念

“线性”是一种水体存在的形式,区别于以网状、面状形式存在的水体。在城市中,线性水体一般是以江河的形态出现,江河宽窄不一,依据江河自身不同的宽度,由此所呈现出的城市个性和城市肌理也不相同,因此也对应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本文所指的城市线性滨江空间地带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依托于宽阔的江面(宽度在2000—3000米)两侧的滨江公共空间,从而不同于建构在“带状”水面、狭窄的河道两岸的滨河公共空间,“线性”江岸的滨水公共空间特色是狭长、封闭、有的明显方向性和内聚性,由带状绿化带或延续的建筑群体形成较封闭的、连续的侧界面,建筑物在风格、形式上较为统一并富有特色,沿江两岸具有各式各样,因地制宜的步道、平台、阶地等园林景观,整体上给人一种流畅、平稳、亲切的感觉。

二、项目概况

2.1、“北外滩”区位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由三部分组成:红谷滩CBD(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红角洲。规划区位于凤凰洲,东起赣江北大道、西至红谷北大道;南起八一大桥、北至英雄大桥,规划面积约为146公顷(2190亩)。基地东临赣江,北靠城市外环,景观资源和交通条件优越。

2.2、规划前期分析

本节提出针对线性滨江空间地带,在规划前期阶段的几个重要工作方法。

1)区域优势分析:从全市的角度分析“北外滩”地区的优势资源、独特条件,为后面项目定位提供有利依据。

(1)滨江优势

东临赣江,与南昌老城区隔江相望,具有稀缺的临江景观优势。

(2)交通优势

凤凰洲距离红谷滩中心区2公里,距离机场15公里,距离火车 站8公里,距离快速路出口0.5公里。

(3)土地供给优势

凤凰洲片的农民拆迁还建已完成,且大部分优质土地均未出让,七通一平业已完成。

2)区域用地比例结构分析: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通盘考虑用地构成,为项目的用地构成和功能定位寻找支撑点。

红谷滩地区(包括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片区、红角洲片区)规划范围约7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0万,其中商务办公用地约225公顷,建筑总量约582万平方米,商业配套设施用地约100公顷,建筑总量200万平方米,居住用地约880公顷,建筑总量1662万平方米,实际开工建设的商务办公比例为30%,商业配套设施比例为5%,居住比例为65%。参照与红谷滩类似的城市中心的用地比例商务:商业:居住=32:18:50。

红谷滩在开工建设的商务办公建筑方面已基本达到该比例,但商业配套设施比例明显偏低,居住用地比例偏高,特别是旅馆用地与同类城市指标相距甚远。

3)规划定位:通过上述两点的分析,利用基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区域的规划,提出合理的项目定位。

利用“北外滩”地区的发展优势资源,与红谷滩CBD(金融办公为特色)和红角洲片区(特餐饮娱乐、会展、高校)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建议将红谷滩在酒店业方面的缺口集中在“北外滩”地区填补,利用毗邻CBD的良好区位和临江景观资源,大力发展高档酒店业,从而提高整个红谷滩的服务接待水平,带动整个地区活力。

因此,规划定位:红谷滩“北外滩”是以酒店密集区为特色的滨江公建带。

4)现状分析:从现状用地、政策动态、空间景观等方面多角度观察,从平面、立面、宏观、微观等多维度进行分析。

“北外滩”地区内除格兰云天大酒店,省委车队以及凤凰花园三期外,其余用地如省水利水电学校、省干部交通学校、现状村庄等,都处于正在拆迁或准备拆迁的状态。基地内闲置用地较多,为今后的整体规划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线性滨江空间地带天际线分析:考虑到线性滨江空间地带沿江展开这一特点,天际线是整个项目给人最直接的映像,所以天际线的设计将是项目的一个重点内容。

6)分析适合当地的用地开发模式,在滨江地区延续当地城市肌理——用地开发模式分析。

7)线性滨江地带建筑高度控制原则:临水第一层面建筑高度较矮,后面的建筑高度逐渐提升,在临江面形成多层次的建筑整体界面。

三、城市设计介绍

选择合理的用地开发模式,留出视线通廊,注重建筑群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以用地规划为基础,按照南昌市的开发建设经验分地块选择用地开发模式。八一桥头节点已经按照“栋地模式”开发,珠江路、锦江路地块规模适中,区位条件良好选择“综合体模式”的可能性较大,而英雄桥头节点地块规模大、交通通达性较弱,适合大规模的整体开发,如园林式酒店、高端俱乐部等,因此选“园区模式”。

图3-1“北外滩”城市设计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2“北外滩”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3“北外滩”沿江立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4从左到右分别为珠江路节点、锦江路节点、英雄桥头节点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城市设计系统分析

(1)利用好滨江景观资源,增加观赏江景的平台——临江天街系统

天街系统位于濠江路和锦江路之间,全长约1.5公里,串联了珠江路、锦江路地标节点并且和对面的赣江市民公园二期通过天桥联系。系统考虑的初衷是因为新设计的赣江北大道(濠江路—锦江路)段,路面标高比赣江大堤的堤顶标高矮3米左右,行人在路面上无法欣赏到赣江景色,因此希望在建筑裙房第二层向后退台,开辟一条全天候玻璃顶棚的观景平台,临江一侧可以观赏赣江美景,临建筑一侧为商业店铺。

(2)提高线性滨江空间地带的商业氛围,打造良好的街道尺度——内街设计引导

考虑到临江第一层界面为自然与建筑的交接面,无法形成高效率的商业街道,因此在沿江高层塔楼与居住建筑之间设置尺度宜人的内街系统,通过控制建筑退距,打造理想的空间体验。

空间比例(D/H):在居住建筑一侧D/H=1,高度与距离匀称的存在,形成具有亲和力的内部步行空间。创造集日常购物、休闲、散步于一体的人行活动空间。内街的沿街建筑应按城市设计导则严格控制贴线率,以保证沿街界面的完整。

(3)选择合理的滨江建筑风格,体现良好的滨江形象

通过对红谷滩滨江建筑项目调查分析,建筑风格主要为以下四种:

■古典主义风格

建筑特点:以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构件、对称布局为设计要素,建筑内部通过现代建筑技术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建筑体现出庄严感,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银行、纪念性建筑。

■现代风格

建筑特点:建筑形体简单,多为常见的几何形体,建筑线脚简练,建筑材质为钢、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是现在主导的建筑风格,在各种建筑类型当中都有应用。

■简约古典风格

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风格基础上增加一些古典建筑的线脚、简化的构件,建筑的细节较现代风格更多,建筑整体大气是当下较为流行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各种建筑类型当中都有应用。

4.7项目总结

“北外滩”项目已经结束,设计成果和功能定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现在处于规划实施阶段,整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之中一直与当地规划管理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跟规划管理部门的沟通,制定出符合当地规划管理水平的设计成果,并将规划意图反应成城市设计管理导则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期间承担“北外滩”某些地块的建筑设计的设计单位与笔者进行过探讨和协商,顺利将设计控制要点反应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之中,在实践中验证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不足,“北外滩”项目也存在一些遗憾。本项目的范围因该扩大到与其接壤的更广大的陆域范围,让“北外滩”的功能性区域有个合理的区域边界、渐变范围,并通对区域交通、环境、建设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出“北外滩”项目的潜力,对当地政府开发“北外滩”地区有更为合理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