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9 20:0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矿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

第1篇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岩石的认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岩石并不是固体力学中的一种材料,世界上的所有岩石工程中的岩石是一种天然地质体,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赋存条件,是一种天然的典型的不连续介质;第二,在岩体中存在地应力,这种作用力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重力作用等因素形成的一种内应力。在开采岩石的过程中,开挖岩石引起的地应力的释放,才会引起岩石工程变形和破坏。因此,岩石力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材料力学的研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对岩石力学的研究时,研究者的思想不要根深蒂固于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得到答案,要站在科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来研究。通过不断地分析,得知自然环境赋予了岩石,在人类活动中,采矿工程是人类和大自然相结合的结果,因此,采矿工程的行为和功能与施工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我们对岩石力学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岩石力学是研究和控制采矿工程的科学。

2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的重要性

在采矿过程中,地下采矿工程和露天采矿工程无论哪一种,都是以具有地质构造的岩石为对象。因此,岩石力学问题始终贯穿在采矿工程中的每一方面。其一:在采矿工程中的岩体都是地质体,它们在反复的地质作用下变形、破坏,形成具有一定岩石成分和结构的地质体,并且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其二:采矿工程是经过不停地劳动进行开挖的过程,是动态的非静态的。开挖过程中岩体的力学性质也会随着工程的尺寸和开挖的延伸方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且环境因素(例如地应力、水、温度)也是影响岩体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冲击矿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主要是由地应力中的高地应力引起。岩体的力学性质特征包括了岩体的稳定性、强度性和变形性,它会随着岩体内结构面形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这些特征决定了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具有极其复杂性。

3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的应用

3.1预测采矿工程中的灾害

在采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任何人为和自然因素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自然因素有地震、岩爆等危害,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采矿地点的土层地质分析来提前预测在采矿工程中会出现的灾害,然后可以在工程设计中规避这些灾害。

3.2测量采矿工程中的地应力

所谓的地应力就是指地底地质底层中自然产生的力量,在采矿过程中,由于开挖导致的周边土层地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地应力。要想制定完整且安全的采矿工程开采方案就必须首先运用岩石力学对采矿工程所在地的地应力进行测量,只有完全的了解采矿工程周边的地应力情况,才能设置最正确、最合理的采矿方案,确保采矿工程的安全有效开展。

3.3优化深凹开采的边坡设计

随着深凹开采的普遍出现开采难度不断增加,对于采矿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岩石力学在开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岩石力学的测量,精确定量,充分的把岩石力学应用到采矿工作中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工程安全快速进行。

4结语

第2篇

1.1跨学科研究生自身的约束力欠缺

跨学科的研究生由于是跨学科报考,备考耗时长和付出努力较多,因此,考上研究生后,由于入校第一年为基本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本科的考核手段和方法较宽松和自由,故对研究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探讨,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对知识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研究生阶段有部分本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属于重复学习,学习可能存在不认真现象,态度的不同对跨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生的学习对跨学科的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有较高的要求。

1.2培养方式的不合理性跨

学科报考研究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现行的培养方案为统一的培养方法,研究生第一年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第二年和第三年进入科研完成毕业论文和呈现成果阶段,但是,由于跨学科的学生本科大多没有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因此,在统一的培养方案实施下,存在不能明确自己研究方向,科研无从下手的现象。

1.3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时间不尽合理

由于跨学科研究生缺少本专业基础知识,故大多数的跨学科学生需要进行本科知识的补习,即跟随本科生课堂学习,但是,本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和采矿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学习时间冲突。另外,采矿工程是一门以力学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其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故所需要学习的力学知识比较多,比如: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知识,如果研究生学习基础课时间和本科专业课相互冲突,会极大的限制跨学科学生补习本科的基础知识。

1.4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问题

由于跨学科学生没有本专业的知识背景,在研究生阶段既要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又要对本专业的本科知识进行系统的补习,且还需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因此,当跨学科研究生渡过研究生第一年的学习期之后,再无理论上存在的课程学习,在从学习完毕过渡到进行科研的过程,是否已经设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对其的实现过程有明确的思路,通过笔者和参与本论文完成的在读博士生和相关学生进行交谈,总结出,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跨专业研究生普遍存在焦虑感,一方面,课程学习结束进入无课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且本科毕业设计绝大部分和采矿工程没有联系,普遍感到茫然。

2.针对以上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1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改变学生复试见过导师后进入学习阶段很少能碰到导师的情况,建议导师应该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周召开见面座谈会,最佳的方式是高年级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刚从本科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意识到研究生首要具备的素质和研究生主要的培养目标,缩短学生从刚入学时的新奇茫然转换为有明确目标并为之努力的时间,尤其针对跨学科的研究生,充分了解这部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其一起初步制定学习规划,使得学生懂得研究生的道路任重且道远。

2.2改变培养模式分类教育

针对研究生不分跨学科还是本学科统一上课的问题,笔者认为除过公共课等科目外,专业课授课形式分类教育势在必行,针对不同的学生本科专业的学术背景进行引导,多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例如:跨学科学生具有化工背景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方法在采矿中的应用;具有计算机知识背景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和采矿相关的软件学习等,弥补跨学科学生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之间的不连续性,这样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

2.3课程设置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

对于跨学科的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来说,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研究生设置专业课的时间应该尽量灵活的和本专业本科生的上课时间进行时间上的互补,这样,跨学科的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补习本专业的专业课,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增加大有裨益。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决定着研究生的知识面,针对非采矿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打好基础和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特点。

2.4跨学科研究生多和导师、同学进行学术探讨

跨学科的学生在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多和导师、同学进行交流,带着问题讨论专业问题,不断地对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位。例如,学化工的本科生考取了采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生,如果导师和学生本人可以找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不但有利于建立学生的科研知识构架,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3.启发和结论

第3篇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也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采矿业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企业杜宇采矿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已经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采矿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势在必行。本文就针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主要还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并且,该能源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相关的煤炭企业就需要从高校中引进大量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完善与修订,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与有效保障。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是本院传统的优势学科,长期以来,历届毕业生都以吃苦肯干,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而供不用求,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其在进行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沿用的培养模式更多的还是一种经济一直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专业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等。这样一来,就导致其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且适应性比较低,使得其难以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阶段,中国的煤炭资源开发也逐渐向着集约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对于煤矿生产技术与生产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其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就出现了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创新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与水平[1]。

二、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专业课程的体系应当依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来进行构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要依据课程知识结构,来把课程设置成五大平台课程,并且要确保综合素质课程能够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当中。其次,要强化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推动国际化与开放性教育。并且,要开设信息检索与英语等选修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第三,要对部分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来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把相关的矿山压力与控制课程当中的岩石力学部分,划分到岩体力学与工程课程当中去,并为其补充与矿压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第四,要全面强化安全意识,并进一步为其增设与矿井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来把矿井安全技术课程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来强化学生对于矿井安全技术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并引导其更好的对相关知识理论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目标

把硬岩矿床的采矿技术与采矿工艺做为主线,并对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充分的融会贯通,以此来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善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来为其增加相关方法与科技成果的应用,并通过对相对成熟的方法与理论以及科技成果等进行有效的应用,让实际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现代采矿技术对于知识本身的需求,并以此来推动课程内容的时代化与体系化。通过运用互动式与参与式教学的办法,来把课程论文与课堂研讨做为其最主要的基本形式,并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与教师讲授之间的充分结合。通过对数字化设计系统与三维动画的研发应用,来提升教学内容的时空化与形象化,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2]。此外,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体系,来积极配合与创新课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采矿专业知识的同时,来进一步培养其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实现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一体化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当中,金属矿床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等都是采矿专业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独立设置并且分散讲授的,就容易导致各个部分之间的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由于学生们对于各个部分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导致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因此,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说,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的体系化改革。把采矿工艺与采矿方法作为主线,并将与储量评价方法和矿岩性质等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井巷掘进和凿岩爆破等专业技术进行全面的融合,并以此来建立起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让各个方面的知识之间能够有一个有机的联系[3]。

(三)创新教学手段建设

从本质上来说,学习采矿学,往往需要学生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实践能力与三维空间想象力,并通过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大力创新教学手段建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运用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运用互动式教学策略,把课程论文与专题研讨当做是其最主要的形式,来通过运用恰当的采矿实践问题,让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资料查阅,并通过课堂研讨与小论文的撰写,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的展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办法能够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能力。就针对于互动的方式来说,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来对已经讲授的某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表达,并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深入理解,对知识有一个更加牢固的掌握。

(四)优化能力培养建设

简单来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是存在根本性差异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辅之以良好的时间环节。而上文中所讲到互动式教学,就是进行课内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措施。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科技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我们应当通过运用课外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培养[4]。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与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导致矿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能够促使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联系与结合的紧密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丁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钦节.“黄金十年”后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常西坤,秦忠诚,陈绍杰.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34-135.

第4篇

1.1人才培养目标

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采矿工程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觉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我国现代采矿技术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采矿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矿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人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必要的。

1.3改革的可行性

矿业工程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较高,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中,力求扩大专业知识面,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经过百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211建设和985建设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招生资源方面稳步发展,生源充足。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行性。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

2.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强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1.1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实验室,学习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兴趣;另外,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动手进行有关创新思想的实验。在这样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奖励。

2.1.2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习效果

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对现场生产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产单位一般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一座矿井都能适合进行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的矿井必需具备必要的规范要求,才能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建设一些设备和设施齐全、制度规范的实习基地是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多年来一直努力与煤矿企业联合,建立专门为学生实习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开滦、冀中、晋城等多个现场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实践的需要。

2.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原来作为本科生的选修科目,学生覆盖率约为20%~30%。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专门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订,增加了创新教学环节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修内容包括: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创新教学环节设置具有以下要求。

2.2.1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

所有在校本科生全部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完成必修内容和6学分的选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安排是:第2学期学习科研导论课,第3学期完成科研选题训练,第4~7学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为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三个等级,由学生自由申请,择优安排。选修内容由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在校期间必须完成6学分以上的选修内容。

2.2.2学院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来选择指导教师,学院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专业老师的指导为本科生取得丰富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们和获得各种奖励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大,经历的时间长,学生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设计中难以主动地去认真做好设计,而是把设计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我们鼓励学生要把毕业设计当作自己一件心爱的作品去大胆创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3.2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找出各自在指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进而通过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2.3.3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由于毕业设计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设计进度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设计进度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进度要求,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进度检查,对于进度滞后的学生限期完成,并取消其申报优秀毕业设计的资格。

2.3.4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3.1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由于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使1、2年级的本科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扎实,并与后续的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3、4年级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指派业务精湛的实习教师随学生到现场,保证实习环节的落实。在实习过程中,由生产一线人员带队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同时由现场人员开设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创新教学环节全覆盖

所有的本科生都参加创新环节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安排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提高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设计观念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缺陷,通过此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水平。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东北大学;《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31-04

一、概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拥有未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东北大学作为我国设立矿业工程学科最早的地矿类高校,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技术性卓越工程人才这一问题,在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采矿学》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培养情况,就《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采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发展主趋势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转向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与采矿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地下铲运、凿岩等设备的自动导航和遥控操作、露天设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调度、全数字化优化设计等,已经在采矿实践中得到较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最新趋势,是高度重视采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降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尽快恢复采矿损毁区域的生态功能。我国大型矿山实现了机械化开采,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信息化和自动化,如露天矿运输系统自动调度、选矿流程自动监测和控制、采矿方案的CAD设计等。

上述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采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相应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矿专业课程的教材不仅需要涵盖基本采矿方法和工艺,而且需要涵盖现代采矿科技要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矿山计算机建模理论和方法、开采方案和各种参数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矿山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采矿对生态冲击的量化理论和方法以及生态恢复等。

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专业人才应是具有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过去以采矿工艺过程划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难以实现各工艺环节知识的系统贯通。例如:爆破只讲述爆破相关知识,没有把什么样的爆破参数设计应用于什么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环节进行有机联系;巷道支护只讲述支护方式及其在给定载荷下的设计计算,没有把不同支护方式与它们所适用的那些采矿方法的具体巷道工程进行有机地联系等等。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融会贯通,实现高度地知识系统性。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的巨大需求,需要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外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和采矿技术与管理人员走出国门,在国外从事矿产开采。而我国矿业在项目评价、设计、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采矿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够兼顾国内的实用性和与国际的接轨,以便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国外从事采矿时,能很快适应国际技术经济环境,促进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兼顾国内现实和与国际接轨。

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针对上述需求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多方反馈和大量调查研究编写而成,其内容体系在培养满足现代采矿科学技术要求的综合技术型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在内容上,《采矿学》融入了过去教材中没有的、在国内外采矿实践中应用较成熟并在高效采矿上(高经济效益、高生产率、低生态冲击)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矿床数值模型的建立、边界品位的确定与优化、露天开采最终境界优化设计、生产计划整体优化、地下开采“三律”(矿岩移动规律、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露天矿GPS调度、技术经济评价、采矿生态压力和生态成本等。针对我国矿业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兼顾国内应用和与国际的接轨。

在体系结构上,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地体系。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开采工艺中,有机融合各工艺的参数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并讲述相关的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

针对采矿工程机构和开采过程的时空性强、靠平面三视图难以建立完整的时空概念这一教学难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一套采矿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时空概念的建立问题。针对采矿工程教学有很强地实践性的特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实例数据库,学生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可用于课程和毕业设计。

三、教材建设主要研究范围与实践内容

《采矿学》的编著者们长期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反馈信息;注重掌握和跟踪国际、国内采矿领域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总结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解决办法。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方面,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一些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知识体系结构设计。把所有课程依据内容归纳为几个知识板块,分析了这些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特点、优点。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采矿系教授、工程学院院长合作完成了论文“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采矿工程课程设置演化的回顾与评述)”,在2011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22nd World Mining Congress)上发表,引起国际采矿界不小的反响。基于上述研究并针对我国采矿工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强化应用数学和力学基础;国内实用与轨迹接轨兼顾。这一体系适应了现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采矿技术的发展对具有系统性现代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上述指导思想和体系框架,做到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在硬技术方面系统全面地更新完善了典型采矿方法、工艺和技术、设备,充分体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发成果。在软科学方面,系统论述了为高效采矿服务的经济技术评价与决策、数字建模、参数和方案优化等理论、方法、模型和算法。在具体的设计和计划程序与方法方面,既论述我国矿山设计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又介绍国际(主要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与我国有明显区别的程序和方法。这样,使用该教材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满足我国现时和将来一个时期采矿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难点:

1.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采矿中各种工程有很强的空间性,各种工程、巷道的布置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关几何参数的设计计算,都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三维概念。过去只能借助平面三视图凭想象来形成空间结构,教学时费时且效果不佳。

2.时序概念的建立。采矿不同于一般工厂的生产,后者的作业场地是固定的,而采矿中作业场所和对象是随时间以一定的顺序移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采矿过程的时空发展程序,靠静态图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强。课堂上讲采矿方法、工艺时,为了具有普遍性,用的大都是典型方案。而采矿的一大特点是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实践中的方案与典型方案有较大地差别。把学到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来培养,而这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

针对头两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花费大量时间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应用这些动画短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而且学生需要时在课余可以反复演放。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第三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专门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配以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和使用说明书,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使用这一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对露天矿山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决策能力。这一软件还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设计水平,锻炼设计能力。

四、教材改革建设创新与特色

1.教材改革建设创新。

(1)理论与内容创新。《采矿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体现了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国一直到上世纪末,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一直沿用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模式,只注重把矿石采出来所需要的工艺技术知识。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国家急需的采矿技术人才。当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后,矿山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按照给定产量把矿石采出来的问题,生产经营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需要企业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下自主决策。是否投资于一个矿山项目、应规划多大的开采规模、什么样的生产计划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等等,都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经济、技术决策和优化的知识。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矿山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这一重要转变,创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更新完善了采矿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硬技术”,而且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

(2)结构创新。《采矿学》在上述知识体系的结构方面,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基础知识、技术和优化决策融会贯通。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结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境界设计和采剥计划编制中,从传统的过程与方法逐步过渡到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在露天开采工序中有机融合各工序的参数设计与优化、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这样,硬技术与软科学之间、仍然发挥作用的传统方法与应用较成熟的新成果之间、国内实用方法与国际的接轨之间,实现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结构。

(3)实践创新。《采矿学》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针对前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即,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难以建立、实践性强),《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配有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这些研发成果有效解决了采矿教学三大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改革建设特色。《采矿学》在促进采矿工程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尤其是内容体系的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教材,《采矿学》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如今的矿山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体现了这些时代性需求,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相辅相成。

(2)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体系特色。《采矿学》不是在过去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新东西的简单堆砌,它是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就爆破技术而言,除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外,在每一采矿工序中都阐述了针对该工序具体需要的爆破参数的设计计算、器材选择等。巷道掘进技术、地压控制技术、落矿出矿、优化与决策方法等也类似编排。这样,学生学习每一项单体技术和方法模型时,就掌握了其在采矿中的应用位置;在学到每一工艺、工序时,就掌握了需要用到的合适技术和理论方法。这一体系上的特色,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色。《采矿学》十分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开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建立了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动画短片和软件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

五、教材改革建设综合水平与成效

1.教材综合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上,《采矿学》不仅凝结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馈意见,而且纳入了国内外采矿工程的专业课教材及相关课程的优点。在《采矿学》的形成过程中,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十多所在采矿专业领域典型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和教材的特点、优点,博采众长,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采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开采这一采矿科学技术的时展主旋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的新成果、新发展,实现了相关知识板块的融会贯通,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采矿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所承载的是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方向性的采矿工程专业科技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十几次的印刷、在全国的大量使用,本身就是这一教学成果水平的证明。

2.教材改革建设成效。

(1)与教材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成效。《采矿学》教材及其承载的采矿课程内容体系,是在过去约15年中不断地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中形成的。《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得到学校的资助。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建设,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和学校的资助,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于2009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针对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与反馈,对《采矿学》实施再版,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完成改版工作,出版发行。

(2)教材应用及推广成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系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一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据冶金工业出版社不完全统计,使用《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贵州、甘肃、福建、重庆、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在方法和理念上注重与国际采矿实践接轨的特点,也适应了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需要,受到许多矿山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把《采矿学》作为培训教材和参考书使用。

《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于2001年1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九次印刷,印数25000册,发行量之高在这一时期冶金类专业教材中是少见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5年着手再版工作和相关教学辅助手段的研发,《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发行速度比第一版大大增加,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印刷了三次,总印数达12000册,已发行10430册,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和2012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排名第一。这充分证明了《采矿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

在实施效果上,《采矿学》首先是更新完善了在信息时代、矿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知识载体。其次,《采矿学》充分注意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并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用“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其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经济决策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矿业大国,在多种矿产的产量和需求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尚不是矿业强国。走向矿业强国需要掌握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矿产开发知识的大批专业人才。《采矿学》为适应这一需求而生,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在走向矿业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成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青,史维祥.采矿学(第1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青,任凤玉,顾晓薇,等.采矿学(第2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魏德洲.关于地矿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

[5]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6]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7]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8]秦忠诚.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4,(2).

第6篇

(①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 通过对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识到,培养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的采矿工程高等技术人才,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角”,让教师成为真正的 “授业解惑者”。

关键词 : 协同式;任务导向;井巷工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31-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能力为主,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JG2013010490。

作者简介:李兴伟(1977-),男,山西汾阳人,讲师,硕士,从事采矿工程教学及科研工作。

0 引言

通过毕业生就业调查和行业信息反馈发现:井巷工程与采矿生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而“井巷工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煤矿企业现实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按照调研讨论,教师集体备课的形式形成授课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井巷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图片、影音等表现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的不够充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接受和被动的思考课程内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既使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借鉴引用了“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采用“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前提

目前,大学生的主体已进入“90”后,“90”后大学生具有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个性独特;内心世界更加社会化;价值观更加现实;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归属感;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等特点。其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①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强;②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③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④对教师要求很高;⑤理论学习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强,往往本末倒置;部分学生上大学后对批评无所谓;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把握不当,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喜欢听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等。可见,当前大学生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既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面,又有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一面。那么采用适合于当前大学生个性特点,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就更加的迫切。采用“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既可以将教师从大量的“独角戏”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我价值体现的基础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对传统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在适应性

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创新性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为载体,以科研参与为动力,以工程实践为主体,以技术服务为强化,构建了强调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协同式任务导向是一种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作为任务,根据授课对象(学生)的数目分成若干组,要求分组与任务相对应,在小组课前进行认真讨论学习后,在课堂中为其他学生及老师讲解其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学生团队、导向任务、评价体系及教师作用共同组成,其成绩评定体系由课堂讲解、讲稿、科技论文组成,教师仅起导向任务分配、团队组建、课堂点评、内容总结、知识梳理等作用。

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知识查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在讲解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创新过程。除此之外,撰写科技论文将创新能力得以升华,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表现。学生群体是一个“智囊团”,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通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大力提倡传统学科专业课程推广“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以企业工程实践调研分析为基础,以教学任务为载体实施专业教学。在每个任务的教学中,学生是导向任务实施的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协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任务。学生通过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等六个完整的过程进行课程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3 “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在“井巷工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采矿工程专业传统学科“井巷工程”为例,作为采矿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井巷工程”课程具有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更强调实践的特点。课程内容多是以理论为基础,以施工工艺、工序和施工机械设备为主体,辅以施工组织与管理,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实践能力、现场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课堂就成为有目的而无意义的照本宣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案例教学”的应用本身也是以学生具备课程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采纳的,不能够每堂课都采用案例教学,而“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井巷工程”课内容“模块化”,如将岩巷施工工艺分解为掘进和支护两大工序,将掘进细分为破岩、装岩、运岩等三个工序;将支护工序细分为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和特殊巷道支护等。井巷工程课堂教学应以“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为主,辅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通过对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识到,培养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的采矿工程高等技术人才,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角”,让教师成为真正的 “授业解惑者”。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以培养满足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自身素质的教学体系,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俊文,李玉琳,陈海波.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及学生角色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3):32-34.

第7篇

关键词:OBE理念;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质量

一、教师对OBE理念理解与践行

OBE理念是成果导向的教育,基于学习成果,以学生为中心,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实现途径[2-3]。在教育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结果导向。因此为了实现创建矿业工程“双一流学科”的目标,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开展了相关OBE理念在师资队伍环节的落实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教师对OBE理念的学习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每周四下午的全系教师学习会议,不间断地向每位专任教师介绍OBE理念,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与此同时我系建立了“资开家园”微信公众号,将相关学习材料上传,便于教师的学习。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师教学投入

OBE理念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更细化地分解教学目标,更精心地进行课程设计,更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为了转变重科研、轻教学这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学院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参与教改项目,同时我院2018年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出台新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师与科研人员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核定办法》,有侧重地奖励本科教学突出的教师,解决以往教师在教学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在OBE理念下,师资队伍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即软性资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院教师人数不足,特别是有多位教师面临退休,为此自2015年至今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适合的青年教师,加大博士后招收工作,将优秀博士后留聘我院任教。自2015年以来,我院招收了5位博士后,有3位博士后出站后留聘我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吴顺川研究员来我校工作;聘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侯正猛教授为首席客座教授,扩展学生海外视野,将优秀的本科生输送至国外继续深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

二、规范教学过程

学校对教师执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作业、辅导答疑、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和制度。如《昆明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昆明理工大学教学实习工作管理规定》(昆理工大校教字〔2005〕43号)等,引导广大教师从规范教学过程的每项活动入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察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在教师中实施教学质量考核一票支持(否决)制的规定》(昆理工大校人字〔2005〕9号)。文件规定,对教学效果好、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德、能、勤、绩各方面表现突出、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察过程中综合评价为优的教师,实行教学效果一票支持制;对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察过程中综合评价差的教师,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察的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以教务处提供为准。为加强教风建设,增强教职工的教学责任心和劳动纪律观念,树立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良好师德,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事故率和差错率,并使事故一旦出现,能及时得到严肃、妥善的处理,根据《教师法》及相关规定,学校特制定《昆明理工大学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

第8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淮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098

国内刊号:34-1220/N

邮发代号:26-1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以刊登理、工、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为主的自然科学类期刊。1981年创刊,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4月淮南矿业学院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本刊于1999年3月改名为《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4月淮南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本刊于2003年第1期改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仍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1220/N)。

该刊旨在总结、交流本校基础理论研究、专业技术应用、医学等领域具有创新性、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及有关设计、研究、煤炭生产建设等单位的学术经验交流,为不断提高我院教学、科研水平服务。

第9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 相似模拟 实践教学 录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96-02

矿山工程由于受断层、褶皱、节理等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各种力学因素影响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不可见性,给采场矿压的研究和理论教学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可以直观模拟采场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的运动及支撑压力的变化规律,相似模拟与测试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方面的不足,它也是采矿工程研究生对矿山工程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1]。而在本科阶段,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因此,相似模拟试验与测试技术成为了其研究生的基础教学课程。

1 相似模拟试验技术教学现状

受到煤V企业形势的影响,采矿工程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严重下滑,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都是非采矿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相似模拟与测试技术相关方面知识基础,学生本身对该课程学习也不感兴趣,而课堂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相似定理、相似条件、相似材料选取及配比的理论教学,以及相似模型制作的方案设计教学,晦涩难懂,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还是无法进行这方面的试验研究,需做试验写论文时开始着急的找老师咨询,找同学帮助,大大降低了采矿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问题:(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效果不好。目前,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相似三定理、相似三条件、配比方案设计”为主题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内容,对实践过程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停留于理论阶段,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起来困难,多数学生之前未曾有过相似学习经历,导致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起来相当困难,然而研究生阶段,老师不再像本科生教学那样细致讲解,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创新相似模拟试验技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极为必要。

2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

2.1 理论基础教学

理论基础学习是前提,考试是手段,实践是途径,掌握本领是目的,所以,理论基础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相似理论是相似模拟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似模拟实验可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相似材料模拟的特点,模拟试验需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边界条件相似等基本条件。所以课堂教学需保留传统教学的主体内容,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老师讲课速度快,学生基础差,效果不理想,而多增加板书内容,是很好的方法,板书的过程减慢了课程教学节奏,学生多了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考试是一种逼迫学生课堂认真学习,课后认真复习的方法和手段,所以,课堂教学也包括考试这一环节,而试卷的内容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既要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又能让学生通过考试掌握原理和思想。

2.2 试验方案设计

相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是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总体方案设计,是结合实际矿山工程实况进行的实验材料选取、配比方案、模型制作及测试试验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方案,也是对理论学习的实践应用,主要内容:(1)材料选取,根据某矿的煤岩层的实际地质资料,选择相似模拟材料,相似模拟材料主要采用石膏和混凝土,改变胶结剂和骨料的组分,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岩层;(2)材料配比方案,根据该矿的相关钻孔柱状图,结合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的研究结果,确定模型尺寸范围所需的模型材料的配比;(3)模型设计及制作,首先根据理论基础相似基本原理来确定开挖的煤层厚度,工作面长度,确定与模型中煤厚、面长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试验需要自行组装需要的的试验架,然后按照配比方案,依次放入各层的相似材料,重复夯实直至完成整个模型;(4)监测点布置,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应力监测和位移监测,这要求在模型中埋设压力盒和布置位移测点,压力盒的布置和位移测站布置是学生需要通过思考来确定的,可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整个方案设计,涵盖了整个课程的主体内容,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一种理论向实践的有效模拟。

2.3 试验过程录像教学

上述的理论基础教学和试验方案设计是目前学生课堂和课后的主要学习内容,然而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而方案设计后的试验过程,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过,缺乏经验指导,导致该项课程学完后,仍然达不到为自己的研究所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试验过程有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增加试验过程录像教学内容,可清晰地展示相似模拟试验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模型制作过程和测试过程,将之前模糊的概念化向生动的可视化转变,拉近了学生与该试验工艺过程之间的距离。

2.4 分组实践教学

在课堂上增设录像视频教学内容,拉近了学生与该试验过程的距离,然而无论何种学习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学生通过录像视频学习后,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方案设计是掌握该项本领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和制作了一种组合结构的微型试验架,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该微型试验架可组合成多种规格尺寸的试验架。

(1)试验架设计,一种组合结构微型相似模拟实验架包括底座架和侧护梁,底座架包括横梁,竖梁,底梁和固定梁,将单个横梁与单个竖梁连接,再用固定梁将底梁与竖梁连接,组合成底座架,从横梁水平开始安装侧护梁,随着相似材料的铺设高度增加依次安装侧护梁,待铺设到一米高时,停止铺设相似材料,如此可以制作模型长×宽×高为1 m×0.1 m×1 m的微型相似模拟架,同样地,改变横梁与竖梁个数可以组合成能制作模型长×宽×高为1 m×0.2 m×1 m和长×宽×高为1 m×0.3 m×1 m的微型相似模拟架,该组合结构微型相似模拟实验架具有操作简单,工作量小,能组合成不同结构的相似模拟架,利于实践教学分组,能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同时组合结构式的设计,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创新试验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2)分组实践,待实践教学时,提供足够数量的横梁、竖梁、底梁、固定梁和侧护梁,将班级学生分成多组,各自组合相似试验架,分别进行长×宽×高为1 m×0.1 m×1 m、1 m×0.2 m×1 m和1 m×0.3 m×1 m等多种的相似模拟架组合及材料模型制作试验[2],增加了动手和思考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避免了多人制做一组模型而造成的抄袭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3 结语

本着教学内容接触前沿,实践教学体现科研的原则,提出了一种课堂基础理论教学、相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录像视频教学和分组实践教学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该试验工艺过程的距离,让学生对该试验工艺有了直观认识,通过一种组合结构相似模拟架的设计,增加了创新试验架设计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可以达到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锦州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11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本质安全;安全业绩;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58-02

1 矿井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重要一项活动,安全管理要从技术管理着手,技术管理已经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以采、掘、通风、运输为中心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技术管理就是对各项活动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进行协调[1-2],也需要对与它们有关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分析和决策[3]。

本文主要通过提升技术(Technology)和安全管理(Management)两方面着手促进技术管理,消除事故隐患,技术的提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规划控制、信息技术运用;管理(M)的提升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新技术的引进、合理配置。

以严密、可靠和合理的技术,促进煤矿安全管理程度的提升;同时以严格、高效和具体的管理,促进煤矿技术力量的加强。以技术和管理双把锁的共同促进,提高煤矿的安全化程度。

2 技术管理各指标重要度排序

安全绩效[4]是安全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人员伤亡与设备损坏是事故后果的直接体现,选择千人伤亡率的倒数和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作为评价安全绩效的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它们的权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安全绩效。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第i年的安全绩效;――指标1(千人伤亡率的倒数)的权重;――第i年指标1(千人伤亡率的倒数)的数值;――指标2(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的权重;――第i年指标2(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的数值。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1和指标2的权重分别为:=0.9,=0.1。

以珙县某矿为例计算其指标重要度。根据珙县某矿2013~2016年的实际情况,由上式计算各年的安全绩效,进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珙县某矿2013~2016年技术管理中各指标的数据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所示数据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技术管理和安全绩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以最近三年(2013~2016)的安全绩效作为参考数列,则=(0.205,0.235,0.216),

以最近三年(2013~2016)的:设备维护更新费用(万元)、安全(技术)管理人数、新技术引进应用数目、工程预备费、优化系统数目、安全培训数目作为比较序列,,,,,。则:

=(284,290,3350);=(52,52,54);=(3,4,6);=(673,650,840);=(3,5,3);=(156,160,180)。

(2)数据预处理

由下式对表2统计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见表3所示

(3)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差值

数据矩阵预处理后,根据差值公式如下计算:,i=1,2,……,6;j=1,2,……

由此公式可以得到差值矩阵,如表4所示,进而得到关联系权中两级最大差值和两级最小差值。

(4)计算关联系数

由差值矩阵和两级最大差和两级最小差公式如下可知,max=1.693,min=0.0010

,i=1,2,……,j=1,2,……

由此,可根据关联系数公式如下计算出关联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5)计算关联度

=

由上式及关联系数矩阵可求得:=0.855,=0.750,=0.785,=0.676,=0.700,=0.723,由以上求出的关联度可知,X1>X3>X2>X6>X5>X4,即技术管理中各个指标对安全绩效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设备维护更新费用、新技术引进应用数目、安全(技术)管理人数、安全培训数目、优化系统数目、工程预备费。

3 结论

在矿井的技术管理过程当中,首先注重设备的更新的维护,这是技术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大力引进矿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由其是安全管理人才的引进;安全管理人数的增加可以使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各司其职,守则高效;安全培训数目的增加,可以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得到加强,同时可增强整个矿区的安全文化建设;优化系统可是使管理更加高效,减少井下工作人员人数,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另外工程预备费的设置关系到矿区的突发事故应急应对能力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宝山.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工业,2005,(6):9~14

[2] 刘铁民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3] 黄敬前.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精度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1996,(3):51~53

[4] 肖新平.灰色系统模型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作者简介:

1. 张小军,男,重庆铜梁人,采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井灾害预测、治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