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2:1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承包商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油公司建设;采油业务外包管理
1 背景
中石化“五大会战” 的全面启动,开发规模迅速扩大,井站场数量急剧增多,原油产量由5.2万吨上升到18.85万吨。要实现稳产增产的基本目标,人力资源缺口甚大。2011年以前,该厂在岗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不足4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12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采油厂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采油厂成立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也不尽规范。采油厂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缺口、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矛盾。
2 主要做法
要解快速发展与资源不足这一突出矛盾,该厂按照新型“油公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将采油管理区的采油、注水、油气集输等生产管理业务整体外包给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五化”为手段的采油业务外包由公司管理模式。
2.1 通过市场化运作,保证引进资源的质量
面对油田产能建设的快速推进,该厂提出了“引进外部资源,开展业务外包”的初步思路。组织专业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借鉴成熟外包经验。对具有合法资质的承包商企业发出诚恳邀请,对应邀企业认真组织资质审查、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和实力考评等,严把“入口关”,筛选实力雄厚、外包经验丰富、服务质量好、人员素质高的企业,作为入围候选承包商。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组织招投标,择优确定承包商。
2.2 通过专业化管理,促使水平的提高
通过专业化管理,借用外部成熟的操作和管理资源,将采油业务主体承包给中石化采油专业化服务公司,发挥外部资源的优势,为自身的生产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为确保承包方技术服务质量,我们对承包商队伍结构提出基本要求:高级工比例占到30%、中级工比例占到80%以上,明确人员素质和岗位配置要求。秉承外包业务“管事不管人”的基本原则,以采油厂相关制度要求为管理基础,要求并鼓励承包商建立先进适用的人、财、物管理制度和体系,在生产、技术、设备、安全和人事管理方面给予承包商尽可能大的管理空间和自主决策权,使承包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3 通过合同化约束,明确承包内容、考核标准,有效规避和降低风险
合同是规范双方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承包范围、工作标准、服务质量、考核细则、费用结算、责任界定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商议,使双方更加明确合作的共同目标和各自的权利义务。针对采油业务,把承包区内的油水井(站)及附属设施日常的注采管理以及油水处理、资料录取、管网巡查、设备保养等工作,作为基本的承包内容,乙方不仅提供劳务,还要负责日常生产组织及管理,甲方对乙方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把遵守管理制度、执行相关工作标准作为承包业务的起码承诺,保证了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在业务外包合同中明确承包商月度考核指标和细则,将产量、成本、经济技术指标下达给承包商,并将工作计划完成率、工作质量等管理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实现了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全方位的兼顾和统一,保证了结算的合理性。
2.4 通过过程化管控,对承包商实施有效管理
制定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建立采油厂―作业区两级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管控。采油厂负责签订合同和业务外包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月度验收、考核、结算等工作。同时组织相关人员成立现场监管团队,对作业区外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使考核工作的依据更加充分,对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更加及时到位。
以现有的管理制度为基础,针对业务外包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业务外包承包商管理制度》和《业务外包承包商考核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编制了《外包业务工作标准》,使业务外包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清楚和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为衡量服务效果提供了依据。根据制定制度和合同内容,厂机关部门和现场监管团队采取不定时到井、站督促检查的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项工作进行督察,并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承包方,责令其及时进行整改,并执行相应的处罚规定。
2.5 通过科学化考核,提高承包商工作质量
一是月度考核。月初给承包商下达产量、成本和经济技术等指标。月末召开验收会议,采油厂各职能部门和现场监管团队对本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和综合汇总,将考核结果与费用结算紧密挂钩,按照所得分数扣除相当比例的服务费用。对于业绩贡献突出、管理效果优秀的基层队和员工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通过严考核、应兑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承包商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日常和专项检查考核。通过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制定工作质量奖罚规定,对乙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每月工作质量监督公报,将考核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将督查发现的严重问题同时加以披露,敦促整改。对于违反制度、违规作业等不良行为在月度考核结算中适时惩处兑现。
3 实施效果
3.1 整合集团公司老油田资源,盘活富余劳动力
通过业务外包,引入了中石化内部老油田企业的职工队伍,安置员工342人,协助东部老油田解决了冗员现象,缓解了老油田人员富裕、安置困难等种种矛盾和问题。对稳定职工队伍,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
通过采油业务外包创新模式的实施,人才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在较短的时间内借用外部的优秀专业人才,改变了人员紧缺、职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够很快胜任岗位的现状,提高了队伍的整体实力,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低成本高效率开发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强化老油田改造项目的安全管理背景
1.近年来石油行业重大安全事故的启示。①坍塌事故:某天燃气管道在进行埋地管线防腐施工作业过程中,因管沟坍塌,造成1人死亡。事故原因分析:施工现场管沟放坡不够,且未按要求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②中毒事故:某采油厂在对一注水管线清洗解堵过程中,放空时放空软管被放空口喷出的气液混合物冲掉,气液混合物喷在水井房内,一员工进入水井房准备采取措施时中毒晕倒,进入施救的2名人员也相继晕倒,导致3人中毒身亡,4人轻微中毒。事故原因分析:现场操作不规范,导致事故发生;施救不当,导致事故扩大。③火灾事故:某采气厂一集气站收球系统改造施工结束后,恢复了正常生产。但在验收时,发现管线焊歪等11个质量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原施工单位在未办理动火手续的情况下,进入现场施工动火,引发天然气泄露火灾,经过3小时大火才被扑灭,造成3人轻度烧伤,设备大部分被烧毁。事故原因分析:在油气站库实施动火施工,未按规定办理动火手续;集气站当班员工对进站人员及物品的检查控制不严;应急抢险预案中未明确紧急情况下,控制气源的关键部位。④爆炸事故:某采油厂一联合站罐区工艺管线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生闪爆火灾事故,造成200m3卸油罐罐壁与罐底局部撕裂,罐体倾斜度10度。事故原因分析:动火作业前未断开与动火管线相连的200m3罐管线闸阀,也未加盲板隔离,使200m3罐与动火点之间形成通道,点火时明火顺管线进入罐内,引起爆炸。通过对事故产生原因的分析总结,均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规操作,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异常情况处理措施不当,缺乏正确的施救措施等主观因素引起的。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83%以上是由管理原因引起,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发生率已迫在眉睫。
2.石油行业的生产特点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行业属于以油气开采为重点的矿产采掘业,危险油气密集、重型机械密集、易燃、易爆、易中毒,风险高。特别是老油田改造作为油气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旧系统、旧装置、旧设备的维修或工艺改造,通常情况下施工与生产同时进行,存在大量的多工种交叉作业,安全风险控制点较多,风险辨识难度大。而一部分甲方管理人员认为承包商出现安全管理事故跟自己没有关系,对安全管理不够上心,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期紧、任务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仍然存在,安全保障措施难以做到精准到位,防火、防闪爆、防中毒等事故风险压力大。 随着油田公司“四化”管理模式的深入推进和我厂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承包商队伍快速大量的进入工程建设市场,大部分队伍不了解管理制度,对工艺流程不熟悉,安全管理基础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已成为采油厂生产管理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承包商安全管理意识差、安全防范技术弱、安全责任不明确,为赶工期、偷工减料、不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二是一些承包商在利益的刺激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低,忽视安全生产,安全防护设施不按标准配备、不及时维护更新,安全管理存在侥幸心理;三是一部分施工单位大部分人员属于临时聘用,人员不固定、流动快,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二、强化老油田改造项目的安全管理方法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严密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指导员工做什么、怎么做,纠正员工的不良习惯。根据老油田改造的特殊性,制定了厂级《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作业许可管理细则》、《油田维护地面工程施工单位管理考核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体系建设,从源头上筑牢了安全管理防线。
2.完善良性竞争机制,确保作业队伍整体素质 。①加强施工队伍市场准入管理。严格控制队伍数量,保证队伍质量。全面推行《长庆油田分公司市场化井下作业队伍资质审核评分标准》,认真执行《油气田地面建设施工队伍准入及许可管理办法》,并在做好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的同时,对油田外部施工单位残余工程项目申报实行审查登记,严格根据打分结果评定甲、乙、丙资质等级,从市场准入环节有效杜绝非法挂靠。②加强承包商动态管理。一是严格招标。招标作为工程发包的主要形式在老油田改造项目中已广泛使用,它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对承包商业绩、信誉、管理水平要求高,不但能有效控制项目投资,而且有利于工程安全顺利实施;承包商通过投标承揽项目,投标时安全环保承诺零安全事故、零污染、零遗留,安全管理责任重心下移,有效提高了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自主性。二是加强承包商的资质审核。承包商准入实行一年一审制,资质审核时,承包商安全生产许可证、近三年安全管理水平、项目配备的安全员、上一年信誉评价等均是审点,任何一项不合格都会被淘汰出厂老油田改造市场。③承包商管理采用“一票否决制”。 我厂老油田改造中一个公司下属多个项目分部的情况较多,抓好这一类承包商安全管理是工作的难点与重点。某公司分项目部出现安全责任事故,该公司整体将被清理出我厂油维工程建设市场,三年不予以准入。要加大承包商各项目部的考核力度,加强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将考核结果直接跟承揽企业整体评价挂钩,引起承包商对项目部安全管理的重视。④开展HSE表现评估,淘汰不合格的承包商。为加强对承包商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监督管理,提高施工作业过程风险防控能力,预防事故发生,每年年底对承包商当年HSE表现进行评估,淘汰评估得分低于60的承包商,促进承包商HSE管理能力的提升。
3.加强落实“五交底”制度,安全风险早知道、早控制。①工程方案交底:施工内容、组织管理、进度计划、技术措施和关键技术交底。②关联工艺交底:施工作业与系统相关油、气、水工艺关联情况及其注意事项;施工作业与生产系统电气关联情况及其注意事项;施工作业与仪表自动化系统的关联情况及其注意事项等。③风险源点交底:防止施工、生产机械的伤害;防止高空作业坠落伤害和高空坠物伤害;防止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窒息伤害;防止施工区域火灾、爆炸危害;防止触电伤亡和电气火灾危害,以及各类危害的预防措施。④安全制度交底:国家关于安全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交底;石油行业关于老油田改造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交底;建设单位相关的安全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规定交底。⑤应急措施交底:高处坠落或建筑物坍塌应急措施;触电事故应急措施;机械伤害应急措施;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措施;中毒、窒息事故应急措施;其它人身伤害应急措施等。
4.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整体安全技能。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承包商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承包商分析判断危险源的能力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让施工人员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牢记于心,提高承包商自身素质,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实现安全工作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5.加强风险预警管理,有效规避风险。针对老油田改造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是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工作重点,也正是“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根据工程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级别,清晰地执行分级管理,推行“ABC”管理制度。优先选择施工力量强、资信业绩好、安全意识高的高资质施工企业承揽A类工程,其他队伍承揽B类和C类工程。
6.加强第三方监管,消除管理盲区。工程施工引进第三方安监体系,委托监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对工程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不定期地对施工作业进行检查和抽查,对发现的安全风险或问题进行及时通报。扩大安监覆盖面,做好施工安全的预警管理,消除管理盲区,有效防止和规避风险的发生。
一是承包方在合同谈判中,受制于业主,被业主牵着鼻子走。毕竟业主方肯定是站在主导位置上,在这种条件下签订的合同很难体现互惠性和平等性,自然增加了履行合同的风险性;二是承包方对签订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明显不足,对业主的资质缺乏详细的调查,对合同的有效性缺乏严格审查,有的盲目投资,甚至垫资履行合同,结果惨淡经营;三是承包方对合同缺乏识别力,想要快速签订合同,这样往往忽略了合同很多隐藏条款或者歧义条款,最终在合同实施后导致了承包方的损失;四是因承包方合同谈判人员能力不够,对合同审查不细,把关不严格,草率从事导致了合同漏洞和缺陷,造成了本无须有的合同风险,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有的承包方偷工减料,妄图占业主的小便宜。也有的承包商自视聪明,以图利用模糊的合同款项为以后索赔埋下伏笔,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二、工程合同风险的有效防范
(一)对招标文件深入研究。招标文件是投标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投标人员应认真细致地阅读招标文件,深入研究分析,弄清楚招标文件的具体要求和真实内容,正确理解招标文件,以降低承包商的风险。如发包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商业信誉、支付能力、违约责任及索赔的实现;工程本身的难度,合法性及周围环境等,承包商应该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方便确定风险等级,做出正确的投标决策。
(二)认真编写、审慎递送投标文件。在决定投标后,要认真编写投标文件。投标文件编制要求:第一,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写,在各个方面响应招标文件,避免废标的产生;第二,投标报价要计算准确,不要遗漏任何费用,使其不出现亏损。在报价中对风险费用承包商要充分考虑,风险费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难以事先预见的费用,当风险费用在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时,就变成工程成本的一部分,但如果在施工中没有发生,这部分风险费用就会转化为企业利润,因此在施工中尽量减少风险费用的支出来增加利润就变成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风险费估计太大会影响中标,风险费估计太小有可能会减少企业利润甚至亏损,所以在编制投标报价时要特别注意风险费用的编制。如,工程量计算准确程度偏低,单价估计不够精确,自然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人材机价格的波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政治社会风险等等,承包商要分析确定其中的风险系数,以便确定合理的风险费用和其他费用,从而确定总的投标估价。为了减少风险并且提高中标概率,承包商在递送投标文件之前要采取一些报价技巧,如不平衡报价,多策略报价,开口升级报价,以及在投标书中使用保留条款附加或补充说明等。
(三)推崇使用标准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标后,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这是承包商合同风险防范的重要阶段。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合同双方是平等的,但在工程合同签订时,往往由于业主拥有僧多粥少的特殊优势,使承包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很多业主希望自己拟定合同,这样一定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承包方履行义务,而对承包商应享有的权利则只字不提;或者在合同中隐含不利于承包商的风险责任条款,反而强调业主的反索赔条款;又或者在合同中采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语,有意造成业主和承包商理解出现偏差和歧义。针对一些缺乏对业利限制和对承包商保护的合同条款,承包商应该坚持原则,利用法律和计划修改完善合同条款,忌急于求,成盲目接受。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获得利润才是承包商最基本的目标,不合于利,即使失去合同,也不能违背原则去接受责权不平衡明显的合同,为了减小风险及合理分配风险,承包商应尽可能地要求或建议使用标准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因为它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FIDIC合同模式,同时还结合了我国建设市场及工程的实际状况,将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尽可能地融合起来,能够规范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完善社会建设经济制度,解决合同中文本不规范、条款不完备、合同纠纷多等长时间存在的问题,有效避免了业主与承包商长期存在的无法明确处理的问题。
(四)对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合同实施风险。合同实施前,承包商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人材机及资金措施等进行精心安排,以提高风险的应变能力和对风险的处理能力,为了保证合同各项指标的顺利实施,承包商应实行目标控制,主动防范风险,尤其是投标时所列风险因素较大,发生可能性大的严重风险,企业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管理,有效地监控,详细地对比分析,及时地调整纠偏,尽量避免成本超支、工期延期、质量不过关等其他违约风险的发生,使合同的实施系统化、标准化,促进承包方的成长,并能适应因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对一些无法避免的风险损失,承包商应加强索赔管理,用索赔来减少或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
(五)利用合同谈判完善合同条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合同双方都希望签订一个有利的、风险较少的合同。因此,实现双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合理减少或避免合同风险,变成了施工合同谈判的重点。合同双方利用合同谈判,完善合同条文,选择合适的合同类型,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平衡和公平合理,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也是极其有效的对策。建筑企业应就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合同管理变得更加容易。同时,承包方需要有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合同谈判小组,要充分了解整个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本公司和业主方双方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真正签订一份达到公平合理的合同。合同管理制度健全程度关系着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优劣。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归属管理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委托机制;合同考察制度;合同用章管理制度;合同账面、统计及归档制度。同时,还要将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与建设工程合同投标报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
(六)购买保险,采用分包分散和转移风险。承包商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包括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施工设备险”、“第三方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通过与其他承包方建立联营体,联营承包,共同承担风险,分散自己的风险;对于一些风险大的分项工程采用分包方法,向分包商转嫁风险。避免分包合同与总承包合同矛盾给各方带来的风险和麻烦,将分包合同的责权利条款与总承包合同挂钩。对于重要的分包人,总承包人应要求其开具以总承包人为收益人的有关保函,利用保函获得经济担保,制约分包,规避风险。
(七)尽可能充分合理利用风险。风险与赢利机会并存,风险大小关系着合同价格高低。风险越大,高额盈利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管理、技术、经济和组织等措施,提高施工合同风险的预测能力、应变能力和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消除和降低风险,获得超额利润。
三、结语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设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但由于目前我国建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建设交易行为尚不规范,使得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正确认识,加之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规范管理,大量的施工队伍与建设规模严重失衡,致使业主在建设工程承包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出一些苛刻和不平等的条件,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承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结合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完善推措施,共大家借鉴。
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合同文本不规范、签订阴阳合同、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普遍存在、合同索赔难等。有些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有的甚至仍然采用口头委托和政府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待工程完工后,再补签合同,这样的合同根本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在签订合同时,有些业主以各种理由、客观原因,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供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审查备案外,私下与承包商再签订一份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的 “阴合同”。这种工程承发包双方责任、利益不对等的“阴阳合同”,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损害承包商利益,为合同履行埋下了隐患。有些工程合同的签约双方都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而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再加上承包商自我保护意识差、索赔意识淡薄,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受损害者往往是承包商。违法承包人利用其它承包商名义签订合同或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签订合同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破坏了建筑市场的秩序。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普遍存在。
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通过严把建筑承包商资质管理关,从总量上控制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解决目前建筑市场上供求失衡与过度竞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压级压价。同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商参与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承包商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维护正常的建设市场环境,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2、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工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建议在招标形式上应该重视原则,突出效果。同时,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实施后没有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使得招投标所确定的工程合同价在实施过程没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建议尽快研究相应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健全体制,完善操作。
3 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亦是提高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重要举措。
4、加大合同管理力度。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严把审查关的基础上,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办理工程报建手续,不得组织招投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坚决取缔垫资、带资施工现象,努力净化建筑市场,进一步维护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5、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6、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7、加强工程进度中的合同管理控制。在合同条款中就要提前将一些条款进行细化、补充、完善,做到依法办事,从而对乙方施加工作压力,做好进度控制工作。特别要注意在合同中约定好工程款支付的细节条款。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合同中约定要依据工程每次达到的形象进度支付工程款。经济社会的公司是要讲究经济利益的,大家知道在工程施工中,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对甲方、乙方来说都是个不小的压力。所以,谁拥有工程款、谁拥有资金将缓解自己很大的压力,甚至是一种成就感。甲方能否将工程款按约定时间支付给乙方对乙方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如果甲方如期支付给了乙方将是甲方对乙方工作效果的一种肯定、认可,所以在合同中写明工程款支付的细节就显得非常重要。
1投资控制主要措施和方法
作为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水电站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影响投资控制关键性因素。如何充分调动电站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从投资控制的主观影响因素和重要环节入手,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控制手段,结合中小型水电站投资控制管理实例,重点分析中小型水电站投资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1.1强化设计龙头作用,提高设计深度和精度,从设计源头上控制工程建设投资根据经验统计,设计阶段成果对项目建设投资影响程度占75%,因此在招标设计阶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深度和精度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素。强化全周期设计优化,在预可研、可研阶段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多方案比选和论证,寻求技术经济最优的设计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优化和施工措施优化,在满足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充分、合理地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设计阶段时间和资金投入,增加设计力量,提高设计服务质量;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相关设计管理制度,规范设计成果的深度和精度要求,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在激励机制方面,设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建立设计服务考评机制,引入监督机制,激励与约束并行,以激发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业主要进一步强化主导作用,发挥其总协调的职能和作用,提高设计成果的深度和精度,加强对新增变更方案措施的技术、经济审查,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真正做到从设计源头上控制工程投资。某水电站在如何提高设计成果、激发设计人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方面,采取主要做法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建立健全设计合同履约考评办法,设立节点考核基金和投资优化奖励。每月由业主组成考评组定期对设计履约情况进行全面考评,通过考评强化对设计合同全要素的管理,促进设计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和现场服务质量,主动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实践证明,强化设计管理取得效果良好,电站实现了提前投产发电,控制节约效果明显。
1.2强化监理现场管控作用,提高现场监督服务水平和质量,从加强现场监管力度提高投资管控水平监理人员作为业主聘请的现场管理代表,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对工程进度、质量、投资等关键性因素进行控制性管理。监理投入的人员数量、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等,成为制约工程投资控制的因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远不能满足合同要求的情况,表现为监理人员数量投入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更换频繁,不利于监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导致现场施工管理和商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给工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对投资缺乏有效管控。在如何发挥监理工程师在投资控制方面的作用上,结合某水电站采取的主要做法,建立健全业主对监理合同履约考评办法。每月定期由业主组成考评组对监理合同履约情况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强化对监理合同的全要素管理,完善监理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适度提高现场监理人员收入,引导监理公司把优势资源配置到核心岗位上,提高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现场监理服务质量;与监理公司总部建立合同履约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向监理公司总部通报现场监理履约情况,加强与总部沟通和联系,争取监理公司总部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促进现场监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发挥监理工程师在投资控制方面的管控作用,真正做到把好投资控制的第一关。
1.3强化承包商合同履约意识,提高承包商对分包商管控能力,通过合同管理创新增强投资控制效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大额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导致总承包商对中小型项目施工合同履约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小型项目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和管理支持力度不大,特别是中小型项目大多采用切块分包的模式,总承包商对分包商管控力度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给合同履约带来不可控风险。结合某水电站的做法,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与承包商总部合同履约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强化承包商合同履约责任主体。定期将现场合同履约情况向承包商总部进行通报,借助承包商总部管理平台,争取承包商总部对项目部更多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和管理支持,强化合同资源配置和现场管理,促进项目合同顺利履约。(2)督促总承包商加强对分包商管控力度,严防“以包代管”。中小型水电站因投资额相对较小,承包商多采用管理型承包,对非主体工程进行切块分包,应督促总承包商从分包合同管理模式、资金支付、生产要素控制等方面加强管控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履约。(3)强化合同管理制度创新,破解合同资源配置难题。结合项目合同特点和工程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合同履约风险,准确把握合同执行重点和难点,应势而变,顺势勇为,择机适度采用合同费用资源化的模式,破解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不愿意主动投入资源的难题,强化合同资源配置,确保合同顺利履约。
1.4强化合同管理执行,转变管理思路,实现施工管理到合同管理转变,通过加强合同执行力增强投资效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型项目管理模式多以管理型项目为主,实行切块分包,承包商对分包商的管控力度相对较弱,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拥有话语权。加强对承包合同的生产要素和全过程管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实现从施工管理到合同管理的转变,全员参与合同管理,以合同条款作为管理的标准,强化合同执行力,一切都按合同约定办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严格审查工程变更方案和措施,防止增加不必要的投资成本。通过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条款学习,对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和监理现场负责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制度培训宣贯,让合同管理者熟悉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理解合同条款实质性要求,用合同语言说话,用合同条款办事,真正做到依靠合同来管理工程、建设工程。
1.5加强甲供材料采购、供应、核销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过度消耗,强化甲供材料统筹管理控制投资成本一般工程建设成本中甲供材料所占比重相当大,用动态的思路和平衡的原理搞好甲供材料“采购、供应、核销、库存”统筹管理,对投资成本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成立甲供材料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从组织上保障甲供材料的管理流程顺畅,搞好甲供材料统筹管理。(2)建立和完善甲供材料定价机制,采用招标阶段同期市场价格进入合同清单组价,让甲供材料供应价与市场价格相对统一,消除甲供材料市场价与供应价格差异的“二元制”结构,从源头上避免倒卖材料获取价差的行为。(3)加强甲供材料供应计划的审核工作,用动态的思路和平衡的原理搞好甲供材料“采购、供应、核销、库存”统筹管理。在编制工程进度月计划的同时要编制材料需求计划,根据需求计划结合库存量及适量储备量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作为甲供材料核销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平衡甲供材料库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加强对甲供材料需求计划的审核,确保甲供材料需求计划的严肃性和合理性。(4)建立甲供材料核销报表制度。每季度定期对甲供材料核销一次,核销时间与工程进度结算报表结算时间一致。根据实际消耗量与理论消耗量对比及时进行材料核销,并对每季度材料核销结果进行简要分析总结,重点分析是否存在材料消耗不合理的现象。
1.6加强工程计量和结算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与索赔,增强投资管控能力严格按照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开展计量和结算工作,做到工程计量和结算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加强计量的及时性,遵循计量的合规性,重视计量的严谨性,特别是针对隐蔽工程项目的计量和结算,对计量人员的资格、计量校核、计量支撑性材料等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计量签证随意性和把关不严。主要做法有:(1)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建议业主方配置专业的测量工程师或计量工程师,通过增加专业资源配置,加强计量管理,特别是对隐蔽工程的计量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因计量原因造成投资不必要增加;(2)提高计量的合规性,熟悉工程量清单规范、合同文件和定额编制说明,规范和完善计量支撑材料,避免不合理的计量和不规范的计量;(3)高度重视计量的管理工作,适度依托监理工程师,加强对监理计量工作管理,提高监管力度,发挥监理现场管控作用,让监理工程师把好投资控制的第一关;(4)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索赔,合同双方各尽其职,各司其责,严格按合同要求履行合同义务和责任,避免随意改变和突破边界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变更和索赔。
2结语
中小型水电站项目建设投资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水电开发的各环节和方面,需要水电建设参与各方共同努力。重点加强合同关键性要素管控,通过合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制订增强投资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并不断把投资控制措施和方法贯穿于合同管理的主线中,运用合同管理手段来实现投资有效管控。
作者:胡望来单位:四川盐源甲米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一、总承包商档案管理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重建设轻管理,档案管理思想意识单薄,认为档案管理只是档案人员一个人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必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只是在项目结束后再查缺补漏就能满足档案验收要求,甚至个别项目在结束后才从零入手“做”资料。“重有形轻无形,重技术轻档案”这一观念导致档案管理是目前整个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已成为项目建设的短板。
2.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虽然从总承包商到小的分包队伍,都由专兼职的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但是基本都是按照自己既往的思路及经验管理自己范围内的档案,总承包商很少能做到统筹全局,统一部署,也就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体系架构和规范的制度约束,直接导致各单位之间的归档范围和归档形式大相径庭,严重影响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及安全。
3.人员水平低
目前大部分项目虽然配备了一些专门的文档管理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但这些人员基本都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最多也就是做过施工单位的资料员或者有个资料员证,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收发文和存取借阅,基本不懂工艺技术,缺乏成熟的工程建设和档案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都是临时聘用,导致人员流动性差,直接造成资料分散甚至丢失的困境。
二、做好总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构建管理体系,做好全面策划
总承包商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起好牵头抓总作用,从体系中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的档案管理职责,积极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培训本单位和参建各方,务必要将档案管理与规范要求纳入各项目参建方的工作职责中并实施考核,加强管控力度,做到真正对建设单位负责[2]。总承包商在构建体系时应注重档案体系的策划,把控项目过程的档案管理,控制验收移交的档案资料,尤其是要与各参见单位明确档案验收移交的标准规范,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2014)把责任点落实到协议、合同细则中。同时总承包商要赋予执行层的档案管理人员充足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并增加其在项目管理中的权重,在体系中明确其审核、考核、验收等权利。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逐级审核
要在“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理念指导下建立统一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把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程序化、规范化,做到全面覆盖、职责明确、要求具体,考核有力,把档案管理和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实行节点把握,全程受控。在项目签订时先与建设单位明确该行业的档案标准规范,在该标准指导下按照单位内部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指定本项目管理标准,在招投标和签订下游合同时与中标单位明确该标准内容,建议把标准细化到操作手册的程度。标准中可涵盖归档明确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程序、归档分数等归档要求,也可涵盖过程阶段检查、开箱验收、文件模板等细节操作,同时也可在标准中明确总承包商内部各专业工程师的专业档案职责,强化工程师的专业审核意识,审查各项内容要保留书面记录,实现闭环整改。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
总承包项目涉及业务范围广,这就要求档案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内容等基本信息,还要善于组织管理进行各项工作间的协调,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档案逻辑性。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质量,总承包商要加强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及指导人员的配备和培训,从多方面入手保证档案队伍的相对稳定[3]。培训颗粒度要细化到档案页码、档案名称的编写和档案的借阅,尤其要注重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培训,注重“最佳实践转移”的经验总结和分享,使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相应的专业知识。
三、结论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336-01
1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不同于其它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量的危险作业极易引发事故,而且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性相对来说也是较大的,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所以在施工安全管理上必须细致入微、常抓不懈,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企业中普遍存在对项目建设施工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工作比较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施工风险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而导致在安全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未遂事故和小事故发生率较高。由于项目建设施工承包商自身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监管存在问题较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较差,安全投入不足,尤其是在片面强调施工进度思想的指导下,导致施工建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这个层面来看,企业有必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安全管理建设。
2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人的要素的角度来看,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存在思想误区,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
项目建设施工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危险作业较多,比如高处作业、交叉作业、用火用电作业、吊装作业、射线探伤作业等,施工作业的多样性、复杂性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从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包括自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下雨、下雪,大风、高温等天气状况,潮湿等恶劣环境因素造成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除此以外,导致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高处作业不系挂安全带,脚手架搭设不符合安全要求,电源接引不符合安全用电规范,所使用的施工机具设备破损严重或改动设备破坏其安全性能,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监护人缺位等。举例来说,在脚手架未铺设脚手板的情况下即开始作业,或脚手板间距过大,都可能造成高处坠落而引发事故。
3 解决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策略
3.1 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中要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企业各级责任者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以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确立工程项目管理部、施工监理、施工承包商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施工中各类危险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不断加强安全培训力度
在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培训力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从而确保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施工作业符合安全规范;二是不断提高施工承包商的安全技术装备及在安全技术方面的水平,不断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操作能力及安全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只有这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水平也会随之不断得到提升。
3.3 完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部各部门的安全职责,明确工程项目管理部与监理单位、各施工承包商的责任、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施工用火、进入有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作业、射线探伤以及上述危险作业形成的交叉作业的管理程序和要求;细化施工人员和施工机具的管理,强化特种作业的管理,使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方面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才能使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监理、施工承包商、施工人员及施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密切配合。只有通过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不断完善、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使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安全管理应有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指发包人(建设单位)和承包人(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施工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作为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是建设工程的主要合同,同时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首先,建筑市场实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交易方式,该特性决定了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其次,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产品固定、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这决定了施工合同具有独立的特殊性、履行期限的长期性、合同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为了避免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得风险,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合同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增加企业利润。
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
合同风险是合同中的不确定因素,它是工程风险、业主资信风险、外界环境风险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根据合同主体行为划分,它包括主观性合同风险因素和客观性合同风险因素两方面。
1.客观性合同风险 合同的客观风险是法律法规, 合同条件以及国际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回避是法律法规, 合同条件以及国际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回避的, 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往往无法控制。例如, 合同规定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有, 工程变更在15%的合同金额内, 承包商得不到任何补偿, 这叫做工程变更风险; 又如合同价格规定不予高速, 则承包商必须承担全部风险, 如果在一定范围内高速, 则承担部分风险, 这叫做市场价格风险; 还有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 承包商必须提出索赔意向通知,否则索赔失效, 这叫时效风险。
2.主观性合同风险 合同的主观性风险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同时能通过人为因素避免或控制的合同风险。在相当多的国内施工合同中, 业主利用有利的竞争地位和起草合同条款的使得条件, 在合同协议中或通过苛刻的条件把风险隐含在合同条款中, 让承包商就范。而承包商为了急于承揽工程, 在合同协议中, 对自身权利不敢据理力争, 任其摆布。对合同谈判只重视价格和工期, 对其他条款不予注意。这样即使不平等的合同也愿意签, 甚至有欺骗的合同也敢签, 在合同签订上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承包商不是作为法人权利主体参与对等的合同谈判,而是受制于业主,这样很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很难体现平等性,自然增加了履行合同的风险性。承包商十分轻信业主在合同以外的妥协和许诺,轻率地签订了既没有法律约束力,又无法兑现的“口头协议”。承包商对签订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明显不足,对业主的资信和合同的公正性缺乏严格的分析,承包商对合同缺乏识别力;因承包商对合同审查不严引起的合同漏洞,缺陷造成了不应有的合同风险,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管理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合同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大中型建设合同一般都是由业主负责起草,业主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咨询顾问起草合同,可能使其中隐含了大量不利于承包商的风险责任条例。因此,承包商合同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熟悉合同签订和变更,索赔程序,同时具备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知识和运用能力,才能确保在合同谈判中处于一种智力均衡,信息对称的状态,提高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2.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并善加利用 合同管理环节繁多,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行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建筑单位要规范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就应该首先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其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每日工作报送制度及进度款审查批准制度是每一个建筑单位都应该建立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对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和各工作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形成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则是指合同管理人员将各种合同时间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责任,通过合同任务的层层分解将任务落实到人,协调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而每日工作报送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处,能够确保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决策。鉴于当前成本核算人员因对现场合同情况不熟悉而不能将费用索赔的项目及时纳入当月付款要求中的现状,建立进度款审查批准制度有利于合同管理部门从合同角度对进度款进行审核。只有抓住合同管理这个核心,才可能统筹调控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运行状态,实现建设目标。
3.对建筑工程合同进行动态管理 合同变更在建筑工程项目实践中是比较频繁的,而合同变更往往会导致索赔纠纷,因此在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人员还要对建设工程项目合同进行动态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索赔制度。在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变更索赔是难免的,因此,必须建立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时办理有关签证确认,关注现场动态,积极找寻索赔依据,把握施工索赔的重点,在索赔时效内及早提出变更和索赔。同时在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正确履行合同责任,严格控制业主反索赔和分包商索赔的事件发生。
3.2 重视现场签证。在按照合同条款支付时应该防止过早、过量签证,特别是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的签订须格外谨慎,签证必须依据相关合同条款衡量,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尤其要重视设计变更与施工图错误,此类签证只需签变更或修正的项目,原图纸不变的勿重复签证,已经下料和购料的,务必签写清楚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变更日期、运输情况、到场情况、成品情况、有无回收或代用等详细情况。 3.3及时记录、收集和整理工程所涉及的各种文件,对合同变更部分进行审核与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合同变更应该与提出索赔同步进行,须业主与承包商双方达成一致后再进行合同变更。
3.4及时处理停工损失,双方按合同约定时间以书面形式,按合法程序签认停工的相关具体内容。
4.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
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处,使合同管理工程师及时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问题作出决策。
5.履约后,善后工作应有条有序
项目完工后,工程及时移交、工程结算、工程款支付、质量保修、保修金返还等工作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处理,要按规定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做到人走帐清、档案及时转移等。对于每一份文件、信函、收据借据、照片、会议纪要、语音记录等都要注意收集和保留,以备发生纠纷后能有凭有据,据理力争。对于拖欠的工程款,清欠部门、法务部门、财务审计等部门要联合制定清欠目标,及时清欠,乃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避免出现呆账、坏账。
结束语
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契约经济,随着建筑市场逐步完善,合同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市场双方不可或缺的纽带。因此加强施工合同风险管理是是控制工程造价、保证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建筑环境和市场形势下,对于建设施工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摘 要 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实行总分包管理是大势所趋,采取分包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总承包与分承包的各自的优势,靠技术精、管理强、智力密集的实力与组装社会劳动力相结合:靠总部服务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强化、社会力量协作,走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大协作之路,才能实现市场的最大化,规模化和效益的最佳化。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分包商 管理
一、加强施工前对分包商的管理
(一)分包商的选择:分包商的选择是干好工程项目的关键
1.实施对分包队伍的资格评定,把好“准入”关。首先是实施对分包队伍的资格评定。总承包企业应通过对分包方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等政府主管部门签发证件的认可。以及从事特殊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的认可,确定分包队伍的资格;其次是对分包队伍已竣工工程业绩和在建工程状况的实地考察,资格评定是对分包商静态特征的评定,而对其竣工工程业绩和在建工程状况的实地考察,是对分包商进行动态特征的评定;再次是对分包队伍在本企业已竣工分包工程进行业绩评定。主要评价劳务分包商或专业分包商在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工程进度、成本控制方面是否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
2.分包工程实行内部招投标,选择分包队伍要优中选优。分包商比分包工程多,既反映了目前建筑施工业市场竞争激烈,又提示我们选择分包商要优中选优。优中选优,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模仿和借鉴建筑业市场招投标的运行模式,实行分包工程内部招投标。首先是要提出分包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发出招标信息。其次是明确参加投标分包队伍的资格。通过招投标,确定中标的分包商。
(二)与分包商合同的签订
总分包合同是总分包管理的最基本的法规性文件。首先,分包商必须全部承认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合同的责任、义务等所有条款;其次,工期、质量、安全等条款必须在主合同标准的基础上要有所提前和提高。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总分包结算办法、材料供管方式,要明确应有分包商承担的各项费用;第四是各种技术资料必须由总包整理保管、分包商协助并承担所发生的费用;第五是分包商对总承包商负责,未经许可分包商不得同业主、监理、建管部门发生任何联系、避免管理失控。
二、施工中对分包商的管理
1.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完整的组织机构是总承包商控制分包商的基础,作为总承包商必须成立以项目经理、项目总工为首,安全、技术、质量、采购等相关人员参加的的高效精干的项目管理部。
2.严格质量控制:(1)对分包商的开工准备、人员组成、技术方案以及企业资质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控制,对项目实施进行事前控制;(2)对工程的工序、分中分项工程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检查与控制,对项目实施进行事中控制;(3)对工程竣工、资料校验整理以及保修等工作的控制,实行工程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项目实施进行事后控制。
3.施工安全控制:总承包商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分包方的安全管理列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分包商也要配备专职的安全员,且有职、有责、有权,安全员要持证上岗,业务熟练。要定期对分包商进行安全教育, 分包商必须增加合格的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安全检查和考核,发现有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严格检查制度,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奖罚,行政处罚挂钩。
4.施工工期的控制:保证工期对施工企业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降低成本、提高建设单位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总承包单位必须做到:按总分包合同的规定,如期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及时拨付工程款,每天按节点要求控制日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和调整,每日召开调度会,协调有关单位的关系;建立奖罚制度,对无力保证工期者,总承包商有权解除合同。
5.建设文明现场的控制:首先要使分包商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文明现场的重要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创建文明工地的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其次,在战略上要有高起点、高标准、争创一流的思想;第三,抓文明施工一定要与安全生产、质量创优相结合。
6.强化资金控制:首先,做为总承包商要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其次,要求分包商每月按期上报完成的合格工程的工作量,总承包商要留足资金;第三,资金的拨付要与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挂钩,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认可;第四,财务人员,材料人员要详细掌握分包商的债权债务,人工费的发放和资金利用情况,以便做到有据合理的控制;第五,严格印章管理,绝不允许分包商利用总包的名义在社会上签订供货合同和借款协议;第六,要及时做好工程结算工作,达到工完帐清。
7.加强料具的控制:第一,项目开工前由预算部门、计划部门根据图纸编制工程分部和整体的材料计划,作为采购和供应给分包商的材料依据;第二,工程所需要的主材及大宗材料实行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的办法;第三,工程所有材料,劳务分包商凭限额领料单领取,分发材料,专业分包商必须采取调拨方式,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核算,所余材料按退库标准回收,超定额部分由分包商无偿补充。
关键词:第三方监测;土建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第三方监测是我国近年来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参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项科学管理制度,目前主要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土建施工阶段实施,履行“客观、独立、公正”的评断和指导施工[1]。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有关各方对第三方监测与施工监测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本文就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2管理架构及各方关系
项目业主根据合同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其管理架构如图1-A所示;在监测实施过程中,第三方监测单位、土建监理、土建承包商、设计单位等各方的关系如图1-B所示。
AB
图1第三方监测工作的管理架构与各方关系图
3第三方监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方监测单位在监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2]:
⑴ 监测方案:审阅承包商提出的监测方案并提出审阅意见;编制第三方监测方案并报审。
⑵ 现场工作:监督、指导并验收承包商的监测点埋设;埋设第三方监测点并实施独立监测;随机抽查工程承包商的现场监测工作,审核由项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工程承包商监测成果,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按业主要求参加工地例会;帮助业主分析承包商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
⑶ 成果反馈:利用信息化反馈系统进行及时反馈;按要求编制书面监测报告。
4第三方监测的工作流程
4.1 总工作流程
⑴ 向业主指定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交审批第三方监测的工作规划,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监测方法、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的建立等,用以全过程指导监测工作。
⑵ 按规定要求建立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
⑶ 进入监测工作实施阶段。当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此步可提前。
4.2 监测实施阶段工作流程
监测方案阶段:
⑴ 第三方监测单位结合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有关规范要求、现场实际情况、承包人的实际监测方案等提出第三方监测方案,第三方监测布点数量原则上不得低于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的要求。
⑵ 监测方案送业主项目土建部,由业主代表分送监理、设计审阅。审阅时须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所要监测的建(构)筑物的数量。
⑶ 业主或监理受业主委托组织第三方监测单位监测方案的审查会,提出审查意见。参加会议的有:业主、监理、第三方监测单位、设计、承包商,如监测建筑物数量与招标图纸对比有变化,应邀请业主合同管理人员、预算相关人员参加。
⑷ 第三方监测单位按照审查意见修改,报监理、业主审批。
⑸ 按审批后的方案实施独立监测,并作为计价的依据。
现场作业阶段:
⑴ 监测点的埋设及监督、指导、验收
第一步:第三方监测单位审阅承包商的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点的埋设及保护提出要求;第二步:监理根据现场的进度情况,及时通知第三方监测单位参加同类型的第一个监测点埋设的全过程监督指导及承包商负责埋设的第三方监测点的验收,如不合格,由监理负责督促承包商整改,直至验收通过;第三步:监督指导承包商对监测点进行日常保护,并将相关意见及时反馈监理和业主。
监测点埋设的分工原则:承包商负责与施工体本身有关的或施工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埋设,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上的监测点的埋设。
⑵ 独立开展监测作业
第一步:根据审批后的第三方监测方案埋设施工范围以外的监测点,并接收承包商基坑监测点的移交;第二步:测量监测点的初始值,并协助分析与承包商初始值不一致的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步:将初始值报业主、监理审批备案;第四步:实施独立监测,每次监测作业开始和结束应知会现场监理组,由监理实施考勤,每月将考勤记录书面上报业主代表;与承包商在同一时间内实施监测的次数不少于总数的1/3,以核验承包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此项工作由监理负责协调。
原则上,承包商监测工作(施工监测)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本身的安全,第三方监督单位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成果反馈阶段:
成果反馈流程如图3所示,书面报告直接报送二号线土建部文员,日常书面报告份数一般为5份,按土建工点分开,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由业主代表分送项目部经理、监理、承包商。月报内容包括全标段的内容,份数一般为10份,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分送总部分管领导、土建部正、副经理、项目部经理。
图2成果反馈流程图
5 第三方监测的考核办法
5.1 考核评分表
依据第三方监测服务合同,根据监测机构驻地办的检查情况、监测工作的出勤率、对承包商监测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成果反馈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季度付款的依据之一。考核评分表如下
5.2 考核实施方式
⑴ 工点月度考核
每月末,由每个工点的业主代表根据平时考核记录和监理上报的考勤记录对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考核,月初向项目部经理提交上月的考核报告。项目部经理审核业主代表提交的考核报告后,向部门经理提交。
⑵ 标段月度考核
每月初,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汇总上月各工点的考核报告,分几种情况进行全标段的月度考核:
如上月有10%以上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考核不合格,则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除上述情况外,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低于75分或有任何一个以上工点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可;
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超过75分且没有任何工点的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良。
5.3 考核结果的处理
⑴ 如月度考核为可,则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整改;
⑵ 如月度考核为不合格,则扣除1/3的季度绩效考核金,并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向第三方监测单位发文,进行整改。
6 结束语
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家都还在摸索中前行,本文针对第三方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作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保险,工程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工程保险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市场不够健全,保险监管方面的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在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建筑市场也存在着市场不规范、体制不健全、保险意识淡漠等一系列问题。
一、我国工程保险现存的主要问题
1、对工程保险的认识滞后
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工程保险的认识都相对比较滞后。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工程保险制度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通过工程保险制度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这一认识的高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缺有关的法律法规不详,并且缺乏强制性。具体表现为:《建筑法》作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基本大法,只有第四十八条规定了“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的内容。该条仅要求对施工企业中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施工现场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人员远远超出这一范围,因此从增强广大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保障出发,应当扩大投保范围,以施工现场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的人员为投保对象,即应该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与工程建设相关企业的职工。现行建筑法中涉及保险的只有强制建筑企业为其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的唯一一条规定,而对其他工程保险却未作强制性约定,这也就没有为保险在工程建筑领域的推广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保障,就导致了是业主、承包商等风险承担主体为了节省费用,能不投保就不投保,客观上给自己留下了风险隐患,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风险保障。
2、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不匹配
一直以来,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价格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通常都是通过强制性的规范和定额管理制度来保证工程建设领域价格的科学、公平和规范。但是,目前我国有关部门还没有对如何解决工程保险保费的费用来源问题做出规定,现行的会计制度也没有将保费支出列入到投资预算当中,即在我国工程成本的管理制度中工程保险保费的列支问题一直是“缺项”,从而导致企业经常发生帐实不符、帐帐不符,困扰了承包商的正常会计活动,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导致一些承包商即使想投保、也苦于没有经费来源的尴尬局面。
3、工程保险项目发展严重失衡
现阶段,我国的工程保险项目发展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工程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型工程项目上,而对于中小型项目则基本无人问津。这就使得已经承保大型工程项目的工程保险业务呈现单均保费高、单均风险责任大的特点;而中小型项目由于投资较少、工期较短、参与单位较少、业主方和施工方的风险意识较差,再加上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保费列支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型项目的主体投保意愿低。另外,由于中小型项目也比较分散,展业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单均保险费较少,所以大多数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对其过多的投入。
4、保险公司的工程保险业务发展滞后
首先,保险公司本身的业务开拓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工程保险合同示范文本。其次,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必要的工程建设知识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自身的技术有限。现阶段我国工程保险方面的从业人员却很难有这么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于工程风险的控制、工程保险条款的理解、保险方案的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难以适应,这也是目前我国工程保险业务质量不高、工程项目投保的积极性较低、保险功能发挥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工程保险发展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除在有限的几个城市试点推行强制性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外[1],其余险种包括工程一切险和雇主责任险都是自愿投保。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保险制度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投资工程项目,因而工程项目也是国家的,建设单位是国家政府或其下属,施工单位也是与政府行政部门所属的施工企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当工程遭受不可抗力的破坏时,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都不会承担相应的损失,这些损失最终而是由国家负责。既然存在的这些风险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么工程保险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及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存在,多层次经济结构的多种组织同时存在于比较开放的建设市场中。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对发包方而言,尽管投资方还是均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但投资主体却多元化了;对承包方而言,由于企业与政府脱钩,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如果发生损失,则发包方和承包方都会直接受害。这样一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就要想方设法地转移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工程保险。
2、能够减少风险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不确定性包含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于何时不确定、发生原因不确定以及损失结果不确定。往往由于有这样的风险存在,所以承包商在承接工程项目的同时,也承担了工程项目本身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但是投保却能够将这些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当然,虽然保险公司承担了风险吗,但这也不意味着引火烧身。因为保险公司会根据其专业知识对期望损失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够采取各种防范和应急措施来降低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如向投保人提供关于安全、防灾减灾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供关于现场检查等,从而使风险发生的机率降低。而业主或承包商只要付出少量的保险费给保险公司,便可获得在保险范围内由于风险发生所造成的重大损失赔偿,这样就可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能够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国际工程在承包中,工程保险作为承包商的一项义务是强制性的。我国政府也规定[2],凡“三资”项目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工程保险。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外的承包商会不断地涌入我国的建筑市场。同样,我国的建筑承包企业也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建筑市场上,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运作。而在建设工程中推行工程保险制度,是我们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提高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我国发展工程保险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家而言,能够更加安全的进行工程建设,对于业主和承包商而言,能够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从而更多的获利。因此,在建设工程中推行工程保险制度,是国家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业主和承包商转移重大风险事件的一项有效措施。
结语:本文介绍我国工程保险现存问题及其发展的紧迫性。阐述我国建筑工程中工程保险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继而找出目前我国工程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根据我国工程建设发展态势对发展我国工程保险市场的紧迫性做详细阐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善措施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管理模式的发展却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在国内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绝大多数还是单一的传统模式,由业主与承包商以及监管单位签署一定的合同协议,通过业主与多方之间的协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国内比较常用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以下几种:
(1)监管单位管理模式。是指监管单位受到业主的委托,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对施工工程的质量、成本控制、进度和管理合同等方面进行管理。这是目前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常用的管理模式。在之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监管单位管理模式的责任分划并不详细,对工程管理的有所欠缺。在现实中,监管单位管理模式却是“名不符实”,主要是:⑴监管单位主要的工作在施工阶段对施工进行管理,他们并不参与设计阶段和招标投标阶段,所以这样的管理流程并不是完善的;⑵主要负责质量监管的监管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质量监管上,很少关注投资和进度这两个阶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监管的不到位,忽视了监管在这两个阶段的重要性;⑶这种管理模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所给的待遇水平却比较低,使得监管单位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2)DBB(设计-招标-建设)模式。这是一种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施工顺序(由设计-招标-建设)进行施工,后一阶段的施工必须在前期阶段完成之后才可以进行。由于DBB模式对于施工顺序有严格的要求,所花费的时间就需要的多,花费的时间多也意味着业主在项目管理上所花费的费用就会增多,时间一长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应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因此DBB模式存在着项目时间长,业主管理成本高,容易导致项目的索赔纠纷等缺点。
(3)总承包商管理模式。总承包商管理模式就是DB(设计-建造)模式,是指把项目管理的成本都包含在设备、服务之间,并将其承包给总承包商,由承包商对项目进行实施、承担和管理。承包商在根据合同要求完成该项目后将其移交给业主。在移交前主要是由总承包商负责项目管理,是因为他们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对工程项目管理有一定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DB模式却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业主将项目移交给承包商后,总承包商负责不到位,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出现问题,总承包商虽然要承担项目责任,但是最终的责任仍是由业主承担。所以这种总承包商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
(4)二合一(建设―管理)项目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的电力企业的责任制度是将项目建设与项目管理合在一起的法人制度。就是由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并承担项目法人资格,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负责。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项目公司的项目法人实行宏观管理模式,在施工单位内部实行微观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将两者协调来实现二合一的项目管理模式。但是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⑴建设-管理合二为一,这种权职过于集中,不利于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很难有效地控制投资资金的利用;⑵工程项目的法人和管理者都由投资者承当,会使得法人和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⑶在项目建设所招募的设计、施工人员,他们对于后期的项目管理缺乏经验,让他们来进行管理就难以起到好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其他工程项目的建设。
(5)CM管理模式与PM管理模式。CM管理模式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使用快速路径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的模式。快速路径法就是把设计工作分成基础建设工程、上部结构工程、装修工程、安装工程等几个阶段来逐步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在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后,在进行相应的工程项目施工招标,然后在进行建设施工。PM管理模式是按照合同来开发该项目,项目管理单位为业主提供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在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单位需要在实施整个项目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安全运行、施工进度等进行控制,有效地降低成本,并在工程竣工后负责工程的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是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取得效果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
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改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应扩大工程项目监管制度的范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将项目设计加入项目工程管理中去,让监管人员介入,加强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或者由业主聘请一些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让他们对项目投资进行监管。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要加大对施工进度的关注,定期去工地视察,从而加强监管单位对工程进度的重视。此外,在监管单位内部建立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监管人员进行奖惩制度,提高将按人员的责任意识。
2.2利用多元化模式完善DBB管理模式。
针对于DBB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利用其它管理模式(CM管理模式、PM管理模式等)对其进行弥补。目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将CM模式和DBB模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CM管理模式是由CM公司与业主签订成本加利润合同的定价方法,来处理施工与设计之间的矛盾。使得工程监管单位在项目施工的前期进入监管,利用快速路径法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提前实现工程目标,弥补DBB模式的不足,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还可以节约投资成本,是业主可以提前获得收益。
2.3加强对总承包商模式的监控。
在承包商模式下,如果业主不加强对管理模式控制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发生的,只有业主加大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视,总承包商才会尽心尽职的做好监管工作,所以加强监管和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业主对总承包商模式的监控应涉及项目设计、项目施工、施工质量、招标以及投资等方面。同时,对总承包商的监控也必须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进行,预见性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监测。
2.4将项目建设与管理分离。
建设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这种合二为一的法人制度,难以对项目资金的投入进行有效的控制。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建管分离的模型,实现建设、管理分离效果,在完成阶段性项目建设后,将建设资源利用到下一阶段的项目建设中去,请来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这样做有利于专业的施工管理,提高管理效果。建设部门不再负责项目管理,就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工程建设的质量的提高,而加上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这样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卢国盛.浅谈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改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
[2]邱春晖.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