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0-28 08:3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学导入,兴趣,高效课堂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读《课标》和教材,还要及时了解学情。并能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导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兴趣,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基石。所以,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为此,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用美妙的音乐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令人激奋,对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初中生情感丰富,易受感染。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把音乐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物教学中,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寂静山林》,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中体验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教师借势利导: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失去了莺歌燕舞和鸟语花香,那又会怎样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2.用耳闻能详的诗词和美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感情,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情感的表述,把学生迅速带进教学的情境之中。朗朗上口的诗词,文辞华丽的美文,不仅富含生动的意境,更是文人墨客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写实。所以,恰当地运用诗词、美文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教师就可以富含深情地吟诵:“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在诗情画意中,让学生明白春天阳光明媚,藻类植物能大量繁殖,使春水荡起了绿波,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又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就可以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引入课题。

3.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质疑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用实验设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导入策略。一方面,直观明了的实验现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奇妙”的实验现象,便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再有,这种导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可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的实验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质疑导课。具体的做法是:取两个试管,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一只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同量的清水。然后,把两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左右。接着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两三滴碘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试管颜色变蓝,而另一只试管颜色不变?”;“唾液中有什么神奇的物质?”;“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等,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学习。

4.用曲折动人的生物学故事激情立志导入新课

科学发现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思维,正所谓史能明鉴。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和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用科学家和科学发现史,引入教学。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用孟德尔的生平故事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为引言,开始本课的教学。在教师娓娓的讲述中,学生不仅被孟德尔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所打动,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恰恰也是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禁止近亲结婚》时,介绍“月亮儿女”的趣闻。“月亮儿女”说的是在大西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叫林索伊斯,岛上居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害怕阳光,喜欢月亮,一遇到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白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红色,怕光,视力较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经验究发现,原来他们都患有白化病,是近亲结婚之故。因此,通过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生动活泼的情景剧化难为易导入新课

情景剧可以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观众往往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通过演员的形象表演,知晓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全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导入中,让学生表演一些情景剧,对于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时,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可以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草、羊、狼,围绕他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形象地表演出其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接着,老师参与进来扮演牧羊人。假设狼都被牧羊人杀死了,羊的数量会不会越来越多?指导学生继续表演下去,很快学生就会得出结论: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此外,导入还可以设计成辩论会的形式,在正方和反方相互辩论中凸显双方的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明晰真伪,从而顺利地同化和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导入是一门艺术,方法虽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精彩的生物导入,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正如英国诗人布莱曼所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如果我们把握好了这一环节,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学英语;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79-01

英语新课标特别突出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强调要创设灵活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语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该怎样巧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呢?

一、 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火车头。”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中学学生好奇心强,如果教师能巧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驱使学生“愿学”、“乐学”,进而顺利进入学习的角色。

例如,教师在教学内容之前,通过食物,图片,幻灯片,教学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导入教学,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明显。例如,我在教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3 Let’s go and watch the fashion show 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时装表演的录像,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边观看,边讨论,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模特们进行描述。

T:What’s it about? Ss:It’s about a fashion show.

T: Right. It’s a fashion show. We call these people models.

从而让学生理解生词:model.

T:What’s the first model wearing? Ss: She is wearing……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其他模特儿并导入新课1a部分。这样的情景导入带动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因此,说英语课堂中情境的设置是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渴求知识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

二、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实施中学英语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情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思维。

比如我在教“unfriendly”这一单词时,就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老师,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前加上un就可以表示他的否定意义呢”,这时候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打断了我的上课思路,而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说:“You’re so clever! And you’ve given me a good question.”然后让学生们课后先试着用un-与一些形容词组合,教师在第二节课检查并纠正,这样学生既很快把unpleasant、uncomfortable等新单词提前学会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又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 where is the postoffice?时,在看地图练习对话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书上指定的路线来操练,而有的学生就问:“Can I find another way to the postoffice?”当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们都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出了不一样的路线,这样就使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了出来。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老师要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创设问题探究情境,让英语课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巧设活动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英语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拓展和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我创设了这样的体验情景:周末的一个晚上,爷爷(小明饰)戴着老花眼镜在看电视,爸爸(周晓华饰)在看报纸,妈妈(周丹饰)在洗衣服,小敏(叶军饰)在作业。布置好场景以后,我高声对同学们介绍:

This is my family. (指着人物一一介绍)My grandfather, my father,my mother and my sister.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很想知道我接下来要介绍什么。趁热打铁,我大声地说:“My grandfather is watching TV.”并带领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个句子,还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且对动词作了标记。同学们看我对动词做了标记,也很留心动词的变化。接着,我指着爸爸问:“What is my father doing ? ”“He is reading newspaper.”我又指着妈妈:“What’s my mother doing?”这时,我听到有同学开始讨论,我在旁边提示了一下人称和动词,同学们立刻抢答:“She is washing clothes.” “What’s my sister doing ?” “She is doing homework.” 我又转换了人称和动词与他们进行对话,发现我们的交流畅通无阻,表明他们已经明白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对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做了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第3篇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生成。那么,什么是知识生成呢?生成,就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追求知识生成的教学中,知识是一个流动性质的综合体,是动态的过程性存在。知识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理念,通过思维的碰撞、自主的思考甚至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不仅记住知识结论,更能了解知识本质,能迁移、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是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一、实施自主性学习是知识生成的前提

无论从生物学科的特点还是初中学生的特质来看,都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物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学科特点需要学生具备探究精神,并在探究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初中的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事物好奇心强,行为易受兴趣的支配;学习态度处于自觉和不自觉的分叉口,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张扬;好胜心强,往往无法正确评价自我:这些特质,使得初中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自主性学习。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谓的自主性,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调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才能有效地生成知识。

二、以自主性学习促进知识生成的策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瑞伯雷斯说过:“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烧的火。”故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呢?笔者根据自主性学习的特点,以课例片段来说明,重点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实施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知识生成的方法策略。

1.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不管是设置疑问、悬念还是故事场景,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用药与急救》的教学中,笔者在新课导人时,就展示了一个现实火灾情景的图画,引导学生模拟角色――假设你置身于火灾现场,该如何进行自救;假设你是消防员,发现被救的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假设你是医务人员,应该如何及时医治出血病人。情景一铺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跃跃欲试,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渴望掌握常见急救方法的欲望。这也就是教师情景创设所产生的良性效应――成功地激发了学生自主进入探索状态,使之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自觉、积极、主动地全情投入,从而也让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第一步。

2.化被动为主动,是促使知识生成的保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在课堂上,“他人”指的是“教师”和“同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导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州,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单纯的教授,更不是代替学生的学习。所以,怎么学,如何自主地学,往往取决于教师怎么导,是否能导出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在能力。导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提纲式导学、逐层启发式导学等。

如在八年级《真菌》一课的教学中,“观察与思考”要求学生说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当时我预测到:学生基于依赖、被动的原因,可能不会细致地观察两种真菌的不同。于是,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要求他们找出两者的不同。结果,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观察方法,但有的学生能找出所有的不同点,而有的学生却找不完其不同点。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探究的要领: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在相似中找出不同点,在不同中找出相似点。

由于我设置了“找不同”这一环节,使学习目标相当明确了,有效地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通过正确的观察、对比,学生便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清晰地总结出来。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自主地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青霉和曲霉的不同等知识点,也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达到了知识生成的目的。

3.有效互动是促进知识生成的重要驱动力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驱动力,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障。互动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包括导入、导学、评价等过程。

一是师生互动――常用的方式是“问答式”。在“一问一答”的动态过程中,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通过小组的交流,激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实验探究交流课上,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在设置实验的时候,用了两种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违背了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当这个小组展示的时候,不仅本小组内成员没有发现此错误,而其他小组成员也没有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让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先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装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见图1)

接下来,教师就问学生:“l、3、4号瓶中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1号瓶的种子不萌发是因为温度太低;3号瓶的种子不萌发是因为没有水;4号瓶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缺乏空气。”教师再进一步提问:“3号瓶还有什么条件和其他实验组是不同的?”学生回答:“这个瓶子是大瓶子。”教师进一步提问:“那3号瓶的种子不萌发,到底是因为没有水,还是因为瓶子大的原因呢?”这时候大部分学生就开始疑惑了,但马上就有学生开始说:“瓶子必须是一样大小,如果3号瓶也是小瓶子,种子依然不萌发,就能肯定地说明其原因只是‘没有水’了”。最后,在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加以点拨的基础上,总结出探究实验的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这一知识重点。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把现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再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互动,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是生生互动――深化思维,真正自主学习。新课程提倡在生物课程中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

如在七年级《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花朵,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并予以粘贴。在学生小组活动之前,教师用投影的方式提醒学生操作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教师只点出关键词,提醒学生注意,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小组在学习任务清晰的前提下,先合理分工,各有所为:有的负责取下花的各部分结构,有的负责粘贴,有的负责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有的负责最后的交流和表达。他们在小组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互相欣赏,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可见,学生在参与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其实就是构建自主探究的有效过程,思维逐步达到深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是正确评价――体现学生自主性。新课标提出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笔者比较倾向于学生之间的互评,这也是体现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方面。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而自我意识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其类似于“课堂反思”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对知识的学习达到了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以自主性学习促进知识生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