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12: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车电子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作者简介:谈炳发(1963-),男,江苏吴县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崔世海(1977-),男,山东栖霞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76-02
学校教育考试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有的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检测、鉴定和评价,并促进其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普通高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约束力不足,仍采用过去的精英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1]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主要在于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和课程教学要求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差异性的教育教学考试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对控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说明对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可行的、有效的。
一、现行专业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
在现行的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中,考核的类型大致分为考试和考查两大类。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中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存在不少问题。[2]
1.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用甚微,基本上就是课程结束时的结课考试。这样的课程考核就是:教师通过考试给学生一个评定成绩,学生参加考试只为获取这门课程的成绩分数,为的是日后取得毕业文凭,起不到以考促教、促学的作用。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致有“教为考、考为学、学为证”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考核方式单一[3]
现行的专业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结课考试或结课论文,辅以平时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成绩的评定往往缺乏客观性、公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结课考试。就是用一张期末(结课)考试试卷的成绩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主动性、自我约束能力差,若采用闭卷考试,一些学生会在考试前突击背记,而有一些学生则准备小抄,只字不记。若采用开卷考试,则绝大多数学生不做考前的复习备考,待考试时将带入的书、资料等从头至尾一遍又一遍地翻,临时查找考题答案。
(2)结课论文。就是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规定或学生自主一个选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一定字数的“论文”。而实际情形是,学生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内容,上课只是为了出勤,写结课论文时从网络上下载相关内容的材料,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拷贝一些资料内容,稍加整理就算完成了,没有论文答辩,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3)平时成绩。一般是考核出勤率和作业的情况。出勤代签和抄袭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班或一个专业里总是有那么几个版本,有几个学生写完了,其他学生则相互传抄。
3.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较少
现行的考核方式大多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少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再次创新的能力。[4]
4.考试题型不合理
现行的考试内容一般为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和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和实际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学生考试时只要调取记忆的内容,而思考较少,同时为一些学生的小抄、偷窥等作弊造成了便利,致使学生学习无动力,往往平时不努力,考前复习“重点”,准备小抄,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轻松过关。这种现象的存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二、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构建能够充分发挥考核的督导、检测、鉴定和评价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考促教、促学的观念
课程考核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练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任课教师要彻底摒弃专业课程考核等同于考试的观念,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5]
2.实施多元化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考核方法采用结课考试、大型作业、调查报告、专题演讲、试题卡口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使“教、学、考”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增强考核成绩的合理性
结合多元化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适宜的考核方式。对于要求学生必须记忆的内容,采用试题卡口试;结课或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或闭卷笔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分析计算和实际应用的内容。改变学生闭卷做小抄作弊、开卷不记不背的不良学风,使考核成绩更加公平合理。
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
1.考核项目的组成与评分
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改变以往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结合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改为平时考查(30%)、专题讨论(20%)、口试(20%)、结课考试(30%)相结合。
(1)平时考查30分,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出勤和作业一共记录20次,每次1分,共20分,缺勤或缺作业1次扣1分;课堂回答问题10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每回答问题1次记2分。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和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2)口试20分,是试题卡随机抽题当场作答。试题卡根据试题的知识内容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抽1题,每题5分。口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记住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结构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口试单项要求必须及格,而且某一类型题不能为0分,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重新抽答每种类型的题。
(3)结课考试30分,采用开卷笔试。结课考试的试题全部是分析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专题讨论20分,在课程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某章节或课程内容学习后组织相关教学内容的专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场汇报和讨论发言10分,由教师评定;个人对学习小组的贡献10分,由小组成员集体评定。开展专题讨论具体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提出专题。根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兴趣提出专题内容。例如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汽车总线技术的应用、汽车发动机直接点火系统的应用分析等专题。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专题。
第二,根据专题内容查找资料。学生以4~8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专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互联网等查阅资料,去4S店等现场实际调研,搜集资料,用学习小组集体的力量,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制作成PPT汇报材料。
第三,交流总结。组织全体学生在专业内进行交流总结,同时请专业内相关教师参加。每个小组由一个主汇报人用8~10分钟时间讲解专题内容,学习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要求学生小组说明材料的来源、主要工作过程、新的发现和收获体会,突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小组成员提问,并对专题内容进行点评。
2.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堂提问的记分要人性化,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预习看书,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一方面只要能参与课堂问题互动就可以给分。另一方面要注意不想回答问题的这些学生,要耐心引导他们参与课堂问题互动,积极思考问题。
(2)口试题要根据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分类,考试时学生要分别从每一类题型中各抽1~2题来作答,体现考核的公平和合理。
(3)组织口试和专题讨论需要较多的时间,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都比较紧,每个学生平均用时5~6分钟。一方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专题讨论,压缩课堂讲课时间,挤出一点课时。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需要教师付出额外的工作。
四、结束语
根据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现状,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办法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表明,对转变学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成效。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175-176.
[2]陈立贵.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5):203.
[3]张莉.浅析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2-153.
在电子技术中应运中,近似计算贯穿其始终。然而,没有近似计算是不可想象的。而精确计算在电子技术中往往行不通,也没有其必要。尽管近似计算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控制得好,不会对分析其它电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应用近似计算。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7]巨永锋《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3(09)。
关键词 汽车电控系统 单片机 课程考核 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12
Assessment Reform Research for the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ZHANG Zhiyong, LIU Zhiqiang, DU Ronghua
(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which integrates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the automotive electric control system.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test paper method can only study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control system, the master degre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which cannot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for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ing, program debugging and other practical ability. Course assessment reform integrated with the classroom quiz, after-schoo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classroom experiments, the on-computer test together,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study of the degree of students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design and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ourse assessment; computer simulation
0 前言
“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个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工作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目前国内外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设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嵌入式控制芯片、电子元件设计控制系统、人机接口界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让学生既掌握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而课程考核方式是促成以上目标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等。然而,现有的“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考卷笔试为主,但这种笔试方式仅能对单片机原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无法考查学生的控制系统的设计、程序调试等实践能力。另外,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仍继承于普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分别利用独立章节教授独立的内容。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内容综合性强,且存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
鉴于该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本课程考核改革旨在探索汽车电子类课程群考核的适用模式,以及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形成性考试和期终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和题量。通过本课考核的改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师生树立紧贴生产实际的课程考核理念,明确课程考核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主动思考,积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推进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型创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基本知识介绍以讲授为主,在进行应用实例编程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各小组重点针对应用实例实现的目标、手段、技术等讨论,最终完成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并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对常用单片机类型和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发展趋势等概述性内容进行讲解时,对学生采用文献综述报告的形式进行学习内容的考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了解最新汽车电控单元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形成综述性论文。另外,本课程的作业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采用网络电子版作业与纸质版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问答、判断等题型,采用网络提交作业,对于计算题,则采用纸质版形式上交作业。另外,在网络课程的讨论区积极发言与回复问题,也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种立体式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包括上课考勤、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网络课程讨论区发言、综述性论文以及期终考试等五部分。上课情况与网络课程讨论区活跃度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25%,综述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上课出勤率在90%以上方能参加期终考试。
2 形成性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的形成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简便性原则。考核形式简便,不拘泥于形式,可随机提问考核,可课堂做作业,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2)针对性原则。考核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灵活性原则。对考核内容可适当拓宽,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相关的参考书,体现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的特点。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其中大作业共计安排4次,单次考核按20分制进行评定,4次考核合计40分,24分及格,分别包括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验或仿真实验。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考核内容: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考核形式:以指令系统中的数据传送指令运用为基础,分组假设数据传送条件,掌握基本的数据传送指令运用方法;考核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考核内容:单片机I/O口功能运用的Proteus仿真;考核形式:结合单片机I/O口的工作方式,选择数码管驱动方案,并给予说明;考核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考试内容:单片机中断系统的Proteus仿真;考试形式: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计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响应处理方案;考试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考试内容:定时器/计数器的Proteus仿真;考试形式: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计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案例;考试时期:在课堂外完成。
其中形成性考核评分标准为:(1)8~10分:按时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正确,仿真结果正确,电路正确规范;(2)6~7分:按时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基本正确,仿真结果基本正确,电路基本规范;(3)3~5分:交作业滞后,程序与电路设计不够全面,但仿真结果部分正确,电路设计无大错;(4)0~2分:严重拖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错误较多,仿真结果不正确,电路设计错误。
3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为了与课程考核方式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1)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选择性地介绍国外内关于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先进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2)为了配合网络平台教学和形成性考核,在课堂教学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直观地、实时地和可重复地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还能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启发同学们去思考。在网络课程讨论区里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网络资源中上传了很多经典的单片机应用实例仿真程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3)在课件中融入了各种视频、图片文件,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资源,演示单片机的各资源的工作原理,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学生能利用资源对单片机原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形式。
4 结论
本课程考核改革于2011-2012第二学年在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专业两个教学班实施,授课学生人数为127人。通过本课程考核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表现在上课出勤率、课后提问数量、试验完成率等指标明显提高。最后基于形成性考试方法,学生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且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证明了该考核方法的有效性。
论文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学生能力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改革与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李岳林,刘志强,等.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3(10):169-170.
[2] 张志勇,李岳林,刘志强,等.基于软件仿真的单片机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2011(10):52,64.
关键词:车辆工程;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3-0142-02
由于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1],车载控制系统已成为车辆工程学科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代汽车的电控系统数量一般为几十个,而高档汽车已高达上百个,电控系统控制器的开发对控制系统理论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培养内容极为必要[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本文以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改革为例,介绍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有益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课程分析
1.课程现状分析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作为车辆工程学科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学生走向科研院所或汽车企业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总学时为32学时。本课程仅安排4个学时的实验,其中控制系统的MATLAB建模和SIMULINK仿真分别为2个学时。“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原属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侧重于数理公式的推导。这种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理解控制系统的理论本质,对于MATLAB软件的一些函数和命令,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理论力学”和“控制工程基础”等作为前续课程,学生在学习“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时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相互孤立的,缺乏对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认识,对具体的理论应用不知所措。“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教学中对理论过多的讲解也会造成教授内容的重复,降低了讲课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法采用单一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任务训练的后期,任务小组内部容易出现少数学生具有依赖思想,导致抄袭现象经常发生。具体任务主要为传统控制理论的数字仿真分析,对汽车各种电控系统的工程背景基本没有涉及,这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科技进展,任务训练难以实现应用MATLAB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课程定位目标
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3]。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导下,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诚信实干、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从事车辆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实验研究以及车辆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培养目标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新开设了“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由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明显,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课程均有涉及,“控制系统与仿真设计”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培养体系中,汽车的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电控转向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电控悬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等为具体的工程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和控制工程基础等为基础理论课程。“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作为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桥梁,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内容优化
根据“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汽车中涉及的动力学系统为分析对象,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设计案例,突出课程特色。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内容设置上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工程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教材目前主要侧重于MATLAB介绍和控制理论的数字仿真等内容,系统地以车辆为研究对象讲解如何设计控制系统的教学案例非常少,适合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的教材不多。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增加了汽车中相关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以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编排了适合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阅读的教材,其中以汽车电控转向系统、电机调速控制以及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为主要教学案例,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增加相应的内容。在教材内容修订上,应尽量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重合。
设计工程项目时需遵循三个原则: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并充分覆盖教学内容;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适中,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工程项目分解成实际案例需要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案例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完备性,且各案例之间保持一定的渐进性,逐步引导学生,避免产生抵触情绪。实际案例的筛选应以较为成熟的控制系统或具有代表性的控制方法为案例。实际案例讨论与分析完毕后,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将实际案例归纳综合成相应的具体任务,将具体任务进一步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2.教学方法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融合相关知识点于实际案例中。案例中设置的问题为一种两难问题,没有某一特定的解决方案[4]。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项目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任务模块,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的分析可知,三种方法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各有所侧重点[5]。在当前实践教学中,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基本上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过分依赖教学方法中所设计的单一项目、案例或任务,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项目案例任务驱动的“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教学方法结合“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融合三种教学方法为一体,以工程项目为主导、实际案例为引导,用具体任务驱动学生构建车辆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课程教学实施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安排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整个课程安排在第8周至第15周,授课在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四进行,每次连续两个课时。实践教学安排3个工程项目,分别安排在第10周、12周和14周。理论教学安排在第8周、9周、11周、13周和15周,授课期间加入实际案例讨论,周四课后安排具体任务。
教师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上,突出工程背景,结合自己的相关科研成果,加强实践环节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本课程的工程项目应用MATLAB软件开展训练,MATLAB是仿真软件中易学、功能强大的一款,成为“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项目训练的首选工具。为加深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的概念,本课程通过让学生参观相关的汽车电控系统,如电控转向系统平台、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模拟器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穿插些图片、幻灯片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外创新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控制系统设计类的项目和竞赛[6],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等。
2.课程教学效果
采用文献[7]中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对教改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评价指标为个人兴趣K1、职业发展K2、能力培养K3、教学效率K4、学习方法K5、行业经验K6和适应能力K7。个人兴趣为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职业发展为教学方法对增进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向性及学生是否提出新观点的评价。能力培养为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评价。教学效率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学习方法为学生在课堂上对“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的评价。行业经验为教学方法对学生获得实务与行业经验的评价。适应能力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适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的权重表如表1所示。
传统教学和实施教改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7个评价指标在实施教改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行业经验提高最快,增幅为21.7%。综合评价值由2.4662提高为2.8994,这说明教改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运用仿真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汽车文化 教学改革 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我们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遵循职业教育本质,设计教学课程及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在做中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汽车文化课程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本课程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该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和品牌4S店,培养具有汽车专业知识及维修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诊断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保养作业、拆装维修、故障诊断及排除,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和服务顾问等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汽车文化课程在本专业中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的作用,更负有培养学生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爱车情结,鼓励大家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通过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品牌文化、赛车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再配以简单汽车构造知识的讲解,突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特色,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汽车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爱好汽车。
按照教学要求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把本课程设置成了4个教学模块,并对教学模块进行了学时安排,且设计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韩国汽车品牌前,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北京的出租车大多是什么品牌的汽车?”“为什么韩国汽车用40年时间,就走向了世界?”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韩国汽车从“笑话”到“神话”》及查阅资料来解决以上问题,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每次上课,教师提出1~2道思考题。思考题都是选择生活中和汽车文化相关的现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课上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式讨论,由学生自主回答,作为本门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在总成绩中得到加分。例如,在讲授法国汽车品牌雷诺汽车时,提出“变速器、传动轴是谁发明的?”学生们经过讨论,引出了发明者路易·雷诺,加深了印象。同时,使学生对汽车变速器和传动轴作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展示学习法
小组展示学习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运用小组展示学习,大部分学习任务都由学生来完成,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多参与课堂,给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老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展示,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等得到发展,对于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例如,在讲解汽车发展史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扮演某品牌车型的市场营销团队,讲解某一国家某款车型,并加入个性化的理解,每个小组至少有3人参加展示,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师生和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也为职业道德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方式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它影响着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课程考核,大都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考试方法僵化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前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汽车文化课程打破了以往主要以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限时书面考试的传统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能力。而采用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试设置了课堂出勤表现(20%),课堂品牌车型展示(20%),结合所学专业的论文(60%)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所学专业的论文涉及整本书的内容。这样将考试由被动变为主动,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更容易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平时放松学习、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更加杜绝了作弊情况的发生,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及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革新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专业性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自主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玉,任国军.汽车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面临着石油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4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从政策知道国家在未来几年一直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电动汽车属于高端新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面临着设备单一、师资缺乏、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作者通过阅读基于生产过程工学一体化和项目化教学相关的文献以寻找一种适合电动汽车教学的模式。2009年11月,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邓鹏举探讨了项目与课堂交互式教学,教学中强调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1];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王英红提出了“项目主导、统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在设计和实践运用中解决了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的健全等问题[2];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徐艳提出了广告学专业“品牌项目组"课堂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广告公司内部品牌项目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广告实务技能,又能很好地实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统一[3];2013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潘宗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该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杨舜伊提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炼焦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探索“工学结合 、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上面的文献,结合高职院校的基本实情,提出了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现象是教师上课困难、学生难教;学生上课无心向学,不知道学了本门知识以后怎么用,或者不知道用在工作上什么地方,从而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严重脱节。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业务型师资缺乏。高职院校业务型师资缺乏,多数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高深的汽车企业实践经验;此外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一批年龄偏高的人员,缺少电动汽车新技术的积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偏低。
(二)学生缺泛思考。传统学科理论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授课,学生做笔记,课堂讨论不是十分活跃。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信息“满堂灌”,学生吸收知识的主动性不强。
(三)学生学习目标性不明确。教学没有与汽车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目标性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四)考核模式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或者写论文,这种考核模式单一,体现不了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资源及场所。项目支持。2011年,学院引进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电动汽车用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历程,我们已经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拥有一批有电动汽车电机研究的科研团队,能够胜任电动车的项目化教学。基于过去案例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经验,结合现有的科研基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工作积累已经满足要求。
设备、场所支持。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的设备包括电池试验设备、电机测功机设备、五相混合励磁电机、五相混合励磁电机控制电路,以及奇瑞ME纯电动汽车、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同时,拥有电池、电机和整车的教学场地。
技术、资金支持。学校具有两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师资培训的经验,出资8万共建设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车用电池及电源管理、汽车电脑与总线测试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二)课程体系对比。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教学需要,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得知,传统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就是教和用分开;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首先是从学生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出发,将教学与工作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标性更加明确。
(三)生产过程项目化的开发流程
图2是生产过程项目化的开发流程,首先是通过行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后,通过职业领域分析和学习领域描述构建课程体系;最后通过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撰写某一门课的课程标准。
(四)生产过程项目化在电动汽车教学上实施。(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图3是电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在行业分析得出岗位信息过程中要以客观因素为标准,不要引入个人主观因素,也就是调查人员只是一个记录员;另一个是岗位群分析需要依据生产过程的顺序归类分析。
(2) 构建课程体系:
图4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依据基于生产过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电动汽车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如下表1所示:
(3) 撰写课程标准:表2是对某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撰写相应的课程标准,撰写要点和流程如表所示:
(4)课堂实施:在课堂实施上,打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室专心听课的传统模式,应该将教学引进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中去,老师主要扮演管理者和师傅的角色,将学生分组,给每组的组长安排任务,让组长带领本组人员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总结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讲解,最终以企业的标准考核学生完成的任务。
(五)考核评价教学。(1)降低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比重;(2)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协调能力;(3)引进汽车企业相关岗位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在没有踏进社会之前了解企业的考核模式。
四、结论
“其实不但是民用产品,在军用产品中,电子陶瓷的使用也很多。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介电材料和压铁电材料都属于它的范畴。”侯育冬说。从博士时期起,他就一直沉醉于电子陶瓷的研究,对他来说,研究这种神奇的材料既是工作,也是乐趣。
打开压电材料发电之门
“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学习的是化学专业,后来考进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当时国家非常重视电子陶瓷行业的发展,而侯育冬的导师田长生教授恰好就在上世纪90年代转入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引领下,侯育冬入了门。“我很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是他带我发现了电子陶瓷的魅力,让我爱上了这个研究领域。同时,我的老师还很重视研产结合,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2003年,侯育冬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利用自身学术背景,着手组建先进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拥有国际一流的电子陶瓷制备与测试装备。至今为止,侯育冬已经主持了数十项国家和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压电陶瓷的研究是一大亮点。
当今世界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寻找和发展可持续性的新型能源,并进行高效采集成为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机械振动能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例如机器的噪声、人在地板上的行走、汽车的行驶等日常现象,其实都可以造成振动,而这种振动是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加以利用的”,侯育冬介绍说,以压电陶瓷为核心的压电能量收集器能够捕获环境中的振动能,经处理后可实现供电的目标。
可新技术的实现并不容易。压电陶瓷一般为高阻电介质,利用其转换得到的电能具有高电压、低电流的特性,功率较小,因而长时间以来利用其发电并未引起人们关注,但是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掀起新一轮工业技术革新,转折点出现了。侯育冬告诉记者:“与物联网相关的低功耗微电子器件设计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利用压电能量收集技术供电成为可能。”
在我国,与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热电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相比,压电发电的关注度低,研究极为薄弱。为了提升我国在压电发电领域的技术水准,侯育冬带领团队围绕高换能系数压电陶瓷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他通过归纳总结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调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比较能量收集用铅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机电转换性能;讨论具有高机电转换性能压电陶瓷材料设计方法等工作,指出了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材料设计方面,现有的用压电陶瓷进行能量收集的研究,主要通过大范围的组分调控获得机电转Q性能优异的材料体系,但由于缺乏普适的预测模型与理论支撑,性能提升起来非常有限,工作量还极大。”而在制备工艺方面,侯育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用化学法制备纳米尺寸的前驱陶瓷粉体,结合热压烧结或是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特种烧结工艺,实现晶粒尺寸梯度化精确调控,在提升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基于“尺寸效应”迁移准同型相界位置,从而获得力电性能均衡的能量收集细晶陶瓷材料。同时,他还指出将不同介电与压电活性的组元进行拼接组合,设计复相结构也是提升材料压电收集特性的重要途径。“目前,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研究仍以铅基PZT材料为主,其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但性能尚需进一步优化。而民用领域,特别是家用和医疗领域,对于压电材料无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可是和铅基材料相比,无铅材料的机电转换性能较低,退极化严重,机械力学性能尚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压铁电陶瓷的设计,微结构控制与力电行为物理机制研究,是侯育冬的另一个贡献点。他发现了金红石与钙钛矿类先兆性铁电体中极性纳米簇的诱导生成机制、动力学响应规律,并对宽频介电弛豫谱进行了解析研究;对多组元细晶压电陶瓷体系晶粒进行了多尺度生长调控,总结了晶界与相结构演化及相关力学与电学行为变化规律;研究了复杂体系压电陶瓷过渡系掺杂元素的价态分布与缺陷结构演变,提出新颖的等价掺杂诱导第二相生成机制,并明确了液相烧结行为及电学参数定向调控的关联性。此外,侯育冬利用其深厚的化学功底,发展了熔盐拓扑化学、胶体水热化学和水基溶胶凝胶化学等新方法成功构建出十余种不同尺度与取向结构的压铁电纳米材料,有力推动了纳米电子陶瓷器件的应用化研究。“这就是学科交叉的优势,因为我有化学、电子学和材料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科研背景。”侯育冬说。苦心钻研带来的收获是一百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发表在Acta Mater、J AmCeram Soc和Appl Phys Lett等顶尖学术期刊上的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压铁电材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研产结合者
在侯育冬的心中,理论研究很重要,实际应用亦是关键,把这两者有效地融合起来,是他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的科研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术研究与成果的实际应用之间还是有割裂的,在科研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上,我们与国外有不小的距离。”侯育冬认为,做科研可以多尝试与企业合作,“这会使你更重视实际问题,合作的过程还可能让你的研究目的更明确”。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侯育冬带领课题组深入开展了电子陶瓷材料性能调控与器件应用的关联性研究。目前,已成功试制出多种重要的电子陶瓷元器件,例如超高温大容量多层陶瓷电容器、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和高频高稳定压电陶瓷滤波器等,并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侯育冬坦言,将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实际上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一方面需要做调研;另一方面还要派人到企业工作,开销会增加不少,但是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么做还是值得的。”
“现在,我们重点关注新能源领域压电能量收集器研究。”在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侯育冬团队与欧洲丹麦的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中丹高性能压电能量收集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经过技术攻关,侯育冬课题组已经设计并组装可用于评价悬臂梁和叠堆模式压电能量收集器发电特性的动态测试样机,该项成果可为制备高换能系数能量收集材料的器件化测试提供有力支撑,他也期望能够将其尽快应用到产业中。
以己度人,侯育冬热心于将科研路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也成长为热爱科研专业,具有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生的课题研究,侯育冬只抓大方向,给学生们一个较宽松的平台,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想让其变成一个实验“操作工”。但他的“宽松”是以“计划”为前提的,他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制定学习与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些任务,以督促他们进步。同时,侯育冬还鼓励学生去参加国际相关会议和企业实践,从而让他们开阔视野并提升实践能力。
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先进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基地负责人,他将学生培养与基地建设融在一处。通过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耐高温大容量多层陶瓷电容器瓷料的设计与合成”,侯育冬课题组与国内最大的军工陶瓷电容器生产商――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电子陶瓷材料”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他把学生真正推到科研与产业一线上去。
作为一所致力于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担负着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电气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已充分认识到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已经把工作重点转到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为主上来,正在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但在新时期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做好科学的合理规划和投入具体细致的运作措施。
一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思路和措施
1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德国高职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分别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瑞士采用的是“三元制”模式,分别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种高职教育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较成功的模式,它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较好的途径。两者的共同点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不仅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各国高职类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而我国只占不到15%。面对这么大的缺口,只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和培养,使现有教师向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师转变,这就必须构建全新的高职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1]。
浙江省现有各类高职院校40多所,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省内将组建20个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通过紧密型和松散型等多种形式,联合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省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将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探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新的高职办学路子,并扩大成人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试点。同时,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500个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共享、与企业共赢的省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浙江的高职教育因尚处于发展初期,再加上企业自身发展尚不够充分,还普遍缺乏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这使得高职院校只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学科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为本位,而无法在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技能上充分发展其特色。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必须大力调整现有的高职师资结构,其重点是使高职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有合理比例,完全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2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措施
新时期下,浙江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四项能力的提升,需要着重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创新素质,建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具体思路和措施有:
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采取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技术应用型双师素质培训基地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又可以在科研开发和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需要定期赴国内外先进高校进行访问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需要积极聘请合作企业的劳动模范、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从事德育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指导、教学改革等教育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更合理,教学计划更接近实际应用[2]。
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鼓励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熟悉技术的应用,支持专业理论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承接课题,搞科研和技术开发,选派教师去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或在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定期到相关机构进行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做出成果。
在浙江高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中,还可以大力依靠我国特有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例如重点大学的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作用,通过让高职教师在职申请学历进修、访学进修等多种途径对高职师资进行培养培训,提高高职师资的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使高职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二电气电子工程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现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6个专业,另有电工电子和实践2个教研室和1个产学合作办公室,并另有机电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应用研究部门;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是浙江省特色专业。各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初见成效,并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本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35人,全职聘用老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9人,50岁以上11人,40-50岁10人,40岁以下43人,双师教师占大多数。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是省教学团队和国家教学团队,应用电子教学团队是省教学团队,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高职专业带头人3人,省资助青年学者多人,在读博士多人,师资整体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长期以来,本学院积极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并全面推进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电气电子工程学院过高的生师比,不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和参差不齐的双师素质,尤其是一批既熟悉高职教育又熟悉企业的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持续发展[3]。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院知识理论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只注重单一课程内容的传授,而不能根据本人阅历来传授企业经验和职场规则。因此从知识理论型教师为主体向行业企业专家讲师为主体的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的教育教学国际化能力也较弱,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没有与国际结轨。
学院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大。教师自身的新知识更新慢,习惯于一成不变的保守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较弱,科研能力相对不足,创新创业理念基本上没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双师素质培养成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连续脱产锻炼时间短,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教师下企业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院专业师资队伍现主要具备的是学科型和专业型的知识水平,而且一般缺乏新技术的内涵。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很多没有企业经验,由此导致了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计并不完全符合企业实际和社会实际。
三关于电气电子工程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下,本学院应在优秀人才选拔、教师能力提升、队伍结构优化、兼职教师聘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继续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完善的“校企互通,人才共用”机制,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吸引一批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本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如图1所示。
1培养和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和科研应用能力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熟悉高职教育,在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使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通过主持机电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企业兼职等,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始终站在应用技术的最前沿,并成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专家。制订相关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措施,创造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开展各项工作的宽松的工作环境,要求专业带头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级教、科研项目或主持省部级教、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负责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
2组织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赴国内院校访问考察,提高研究能力
通过选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到国内院校访问考察,快速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制订明确的访问考察计划和业绩考核办法,提高访问研究成效。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可以广泛开展与兄弟院校同行的业务交流,采取参观、考察、观摩、讲座、座谈、研讨会、师资互动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极派遣骨干教师参与国内知名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科技成果展览会等,及时获取对团队建设有用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3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能力培训,提升工作水平
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社会上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鼓励他们到相关企业或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并以团队形式组织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的开发,积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术服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实际应用能力和教研水平。选派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由企业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指导师傅。通过教师与企业优秀工程师一对一的结对,使教师直接接受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产品服务等相关培训,让教师及时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情况,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4]。重点培养多名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老师作为骨干教师。通过国外短期研修,学习现代职教理论,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教研课题、精品课程建设;到西门子公司、欧姆龙公司、GE Fanuc等公司参加技术培训,跟踪专业最新技术;赴企业挂职,承担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锻炼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能开发新产品,并将企业技术攻关案例、工艺等反馈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一支视野开阔,在PLC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智能仪表开发、机器人应用、数控系统应用、智能楼宇、汽车电子、液压传动与控制等方面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产学合作的主力军。
4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教育事业的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与专任教师签订结对合同,实行互帮互助。与行业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按学期召开兼职教师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发挥他们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加强信息库动态管理,确保每年有不少于与校内专职教师相同数量的兼职教师参加专业教学工作。做好兼职教师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兼职教师参加专业相关教学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按学期召开兼职教师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兼职教师参与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发挥他们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教育事业的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5]。
综上所述,学院在新时期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多元化”的流程再造,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职教管理、掌握技术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通过政策激励、下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行业资格培训、教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聘请以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在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和双师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江春强,江秀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5).
[2]化青报.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3]隋玲娟.浅谈高职院校年轻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关键词] 项目案例;工程应用;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95-03
0 引言
测试技术是用来检测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一门综合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测试技术》被定为我国高校机电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云南农业大学《测试技术》课程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农机测试技术》,目前面向农机、机制、工业、电气、车辆、热动6个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能源工程3个硕士专业开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针对各专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构建完整的测试系统,并能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具有从测量信号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1 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特点
测试技术是一门涉及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2]。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号分析、测试系统静动态响应特性、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记录及存储仪器、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典型非电参量的测量、自动测试系统(ATS)等内容。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工程基础》、《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知识内容[3]。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测试任务进行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调试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等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测试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过去有学生反映测试技术应用及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很神秘,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书本内容串不起来、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与课程原有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以前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课堂信息量少且单调,少量的实践性环节也是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上述问题说明,原有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电工程类专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仪器设备不断涌现,课程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与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有较大差距;(2)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总学时越来越少,而新内容则越来越多;(3)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课,如果教师仍以书本教材为主进行传授式教学,教学内容较难与测试技术的专业应用相符合,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4)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学生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借鉴Project Based-Learning (PBL)、Querying Based- Learning (QBL)等国外高校的教学思想,提出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 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根据测试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师承担、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与测试技术有关的成果内容整理成教学案例,应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些项目案例就产生在学生身边,由上课教师直接参与完成,教师讲的时候更为详细、具体、真实,学生听的时候更有亲切的参与感,有的项目成果还可在实验室进行使用和学习。以这些项目案例为平台,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有关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通过开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紧密结合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具有确定的测试任务和工程项目性质,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能够完成,具有可以长期实施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项目不能仅仅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应该是具有设计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实作实验。
2.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应用
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教学计划内实验8学时,总学时数为40学时。书本教材选用近期出版的21世纪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电子教材使用自己采编的电子课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电子课件为主、书本教材为辅。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绪论(2学时)、信号分析基础(8学时)、传感器测量原理(8学时)、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信号调理技术(2学时)、数字信号处理(2学时)、自动化测试系统(4学时)、虚拟仪器技术(2学时)。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中与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整理成项目案例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所选项目案例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调整。
以绪论这一章为例,农机专业的学生选择“1KS-22型双轴开沟机工作性能测试”或“植烟地土壤深松机研制开发应用”案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基于USB数据采集的车辆试验系统研究”案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择“温室气候中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案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专业学生选择“更新四冲程内燃机能量转换机构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案例。这些项目案例重点讲解项目概况、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以引导学生将测试技术和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对课程作用的认可度。
2.3 拟工程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应用
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并考虑学生专业和人数,以及长期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因素,确定以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测试为项目,进行测试技术拟工程化项目的系统性实作训练。课程教学计划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为: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2学时)、应力应变的静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动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计算机测试实验(2学时)。实验教材采用自编的《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供不同型号的应变计等电子元器件、各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弹性体等辅助材料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设备,学生每4人为1个项目小组,设计、构建和实现给定项目的测试系统。弹性体的材料、结构和应变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相应的传感器设计制作。学生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分别完成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应力应变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以及基于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应力应变测试任务。这4个实验项目相互关联、相互验证,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实作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拟工程化的测试项目。在教学计划外,学生可访问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自主选择信号分析、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远程测控等实验项目进行模拟训练。对于选择并完成网络虚拟实验项目、提交了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学生,任课老师会在课程考核成绩上予以加分。
3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效果
基于该教学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三项改革。第一,采编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大量项目案例的图片、数据资料,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传感器部分)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第二,建设了测试技术网上虚拟实验室,构造了信号分析和模拟测试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大量模拟仿真实验,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第三,改革了课程考核标准,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卷面考核占60%,实验考核占30%,课堂讨论占10%。
3.1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
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2005年9月开始,契机是教学团队为科研项目“1KS-22型双轴开沟机设计研究”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开沟机消耗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工作完成后,将测试情况在课堂进行讲解,获得学生欢迎。到2008年9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整理并应用了教学团队教师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转换得来的理论教学项目案例12项,收集整理了其它案例25项,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详实的数据信息。目前,该模式已面向2006~2010级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约1200人进行了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面向2010~2012级农业机械化工程等3个硕士专业56人开设了《现代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测试技术理论教学中的项目案例来源于学生认识、了解的任课教师,也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学生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可以真切的理解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测试项目和工程的一般流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其次,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的工程项目,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传感器是不同的,测试对象也不同,避免了学生应付实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通过该系列实验操作的训练,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认为学生测试技术是“高科技”、“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形成了“我也可以做一个传感器,我也可以系统的完成一个有确定测试目标的测试任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实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失败”的测试结果(部分学生的测试结果达不到实际测试工作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要成功的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系统的学习测试技术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实践操作。
再次,在教学计划外,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定时、不定实验场地、不定实验人数要求的模拟训练环境。该实验室不受实验设备台套数、实验时间、学生人数等客观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实验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台套数少、学生需要实践训练的时间多与安排的实验学时少等矛盾。
最后,2008~2012届,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或在教学团队协助下完成,其中有4篇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4 结束语
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则通过完成拟工程项目化的综合性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过程变为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8.
论文关键词:电子竞赛;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从参赛历史、学生的收获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三个方面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情况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电子竞赛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获得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和江苏赛区一、二等奖各一个。2009年获得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2010年获得ti杯模拟电子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一个,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工科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参赛的收获
目前各类电子竞赛一般都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举行。南京林业大学的做法是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对报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优胜劣汰选拔出最后的参赛选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最后是模拟竞赛试题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后来的毕业求职中表现出竞争优势,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招收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招聘的主流。
三、参赛对学校的促进
1.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偏理论传授、轻动手实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验动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多;实验环节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创新性实验很少。目前这些现状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发现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对电子类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压缩了“模电”、“数电”、“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二者在学时分配上的比例从以前的4∶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4左右。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在一些课程中初步尝试了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以“模拟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绝大多数电子竞赛的核心是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学生在模电方面的动手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实例和竞赛试题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仪用放大器电路,其具有高增益、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0等优点,不仅在实际工程测量系统中广泛应用,这几年在电子竞赛中也屡屡得到应用。在授课时,除了以往的电路增益推导外,还注意补充讲解该电路在输入输出阻抗上的特点以及在器件选型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需要考虑信号带宽)。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故障,例如输出输入非线性、自激等现象,则详细解释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比如,比较器电路在传统教材中只属于选学范围,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在电子竞赛中也遇到过因比较器不工作导致比赛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力度,补充传授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从往届电子竞赛试题中精选题目布置给学生,告诉学生大致的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不能提出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鉴于硬件电路的调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着重告诉学生判断分析电路故障的思路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调试硬件电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具体问题。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安排多属于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这几门电路骨干课程中尤其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尝试对上述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到整个实验学时的60%左右,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比例增至40%左右。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按照工程研发的形式组织,老师借鉴以往电子竞赛的题目和实践需求,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查找参考资料,确立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后领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开展设计和调试工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各高校从事电子竞赛的老师很多是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校门的头几年往往欠缺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科研上成果寥寥。而电子竞赛的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通过指导电子竞赛,一方面可以促使老师们发现和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参赛,学校深深感受到建立创新型实验室的必要性,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和电子学科相关的开放创新型实验室,如智能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配备了双面电路板快速制板设备、多功能电子综合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等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水平。
4.各种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的各类学生组织文史哲色彩浓厚,科学技术意识严重不足。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技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制好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一潮流推动下,机电学院团委顺势而为,组建了大学生电学爱好者协会,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每年还拨款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对提升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及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竞赛与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南京林业大学今后将继续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在一些领域进行新的尝试。例如,未来可以让研一学生也参与进来,协助培训和指导本科生,从而为研二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对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只有通过“以竞赛促教改”这种方式,及时从参赛中获取经验,应用于平日的教学改革中,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后,也会为参赛获得好名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6月17-20日
会议名称: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力电子展览会
会议地址:俄罗斯国际展览中心
展会概况:世界各国著名的电力电子企业均普遍看好俄罗斯市场并云集该展会,参加该展是中国电力电子出口企业开拓此市场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展览范围:电力产品;电子控制系统、电缆走线管、电缆接线盒、电气绝缘材料、漆包线、电磁线圈、变压器、电缆及附件、接口技术、布线系统、户外箱体、整体安全机房、电气工程管理设计软件、仪器仪表、建筑电器、墙壁开关、照明产品、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产品;电气产品
6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国际RFID、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广交会展览馆C区
主办单位: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
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亚太RFID技术协会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
展会概况: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网、自动识别、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为主体展示内容;为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一次最完整的展示;充分体现了传感网、RFID、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商务以及整个行业的特色和当前需求。
展览范围:RFID产品;自动识别产品;智能卡产品;其他物联网相关产品;云计算平台构建技术、芯片和软件平台开发、云服务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云计算通信网络设备和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外包、数据与网络安全、云计算标准等方面
联系人:朱忆
电话:13539794711;020-23379151
邮件:
6月18-22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海峡物联网产业博览会暨海峡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会概况:展会为论坛、技术交流、产品推介会。(一)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政府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运营商代表、企业用户及相关新闻媒体参与,就如何振兴海峡两岸电子信息联网产业等问题开展研讨。(二)技术交流对接:邀请电子信息物联网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就领域内的若干热点问题及先进技术等进行深入探讨,展示电子信息物联网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征集相关领域内国内外论文,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选出优秀论文在技术论坛上宣讲。(三)企业产品推介:会议展览期间,将适时为企业安排产品推介专场,进一步推广企业技术与产品,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
展览范围:消费电子(绿色家电、视听、3D电视、IT产品等)展区;平板显示、LED照明及显示技术产品,触摸技术展区;集成电路IC、电子元器件展区;智能通讯网络系统产品与技术,智慧装备行业,智慧家居生活产品与技术展区;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云计算,互联网展区;教育电子产品与教育信息化展区;汽车电子产品与汽车信息化展区;绿色环保产品与研发设计展区
会议组委会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福飞南路92号
电话:0591-63175563;13685001810
邮件:
联系人:曹先生
网站:
6月19-22日
会议名称:新加坡通讯展
会议地址:新加坡
主办单位: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 Pte Ltd
展会概况:CommunicAsia展会已逐步发展为亚洲地区资讯通信科技产业规模最大的服务平台和顶级盛事。除与EnterpriseIT一道共同展示资讯通信科技创新成果以外,它还是云集买卖商家,促成双方交易和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的理想平台。同期举办的展会还有enterpriseit2011(第8届国际企业资讯科技展览及研讨会)、broadcast-asia2011(第15届国际广播科技与设备展览会及研讨会)、interactivedme2011(第5届国际互动、数码媒体与娱乐展览及研讨会)。
展览范围:3.5G/LTE/4G、宽带、超小型化移动基站、光纤到户、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网络电视、移动上网、移动通讯与应用、定位服务、无线技术、卫星通讯,天线等。
联系人:wendy
电话:0755-25338299
邮件:
6月20-23日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会议地址:大连世界博览广场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由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科技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贸促会、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目前国内最高规格、最具实效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IT行业年度盛会。
展览范围:软件部分: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IC)设计;信息服务部分:服务载体、服务外包、评估认证咨询培训、数据处理、软件维护、软件测评、定制开发;新兴信息技术部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数字技术、互联网应用、 商业智能、新电子商务、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新媒体。
电话:021-62990137-811
6月26-28日
会议名称:2013亚洲移动通信大会暨2013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GSM协会
展会概况:向移动通信行业专业人士和热衷移动产品的消费者展示尖端技术、产品、设备和应用;云集资深移动通信业界专业人士,提供见解独到的主题演讲,特色专题讨论会和世界级的互动交流机会;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该活动学习和拓展当前移动应用程序市场的相关知识;针对以移动技术为核心的营销和广告规划之创新活动,连接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及运营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邮件:
6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东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东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贸促会
东莞市人民政府
香港粤展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同期活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高峰产业论坛、数字电视内容服务创新论坛、光纤入户发展论坛、智能社区创新论坛、城市智能交通技术与实践论坛、智慧城市管理论坛、个人数码产品论坛。
联系人:王富进
电话:13342865079
邮件:
2013年7月展会一览
7月11-14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国际智能手机及苹果周边产品展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电子商会
展会概况:由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消费电子专业国际性博览会,也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旗帜性展会。本届博览会期间将设置苹果周边及供应链产品展区,搭建资本与产业创新,工业生产与消费个性化需求的交流平台,利用展览展示、高峰论坛、网络互动、社会化传媒手段将消费电子企业终端消费需求进联系人:许可
电话:13544546065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年中国西部国际指挥调度、卫星导航技术设备展览会
会议地址: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展会概况: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全程跟踪、支持。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应急支持、辅助领导决策,即在短时间内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并提供妥善的应对措施预案;借助网络、CALLCENTER、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协调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本届展会将突出指挥调度及卫星导航高科技为特色、以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化发展为宗旨。
展览范围:指挥调度技术与设备;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导航与安全系统
联系人:贺伶俐
电话:18081177538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第23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暨上海国际微波理论、电磁兼容、射频及天线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
展会概况:主要包括电磁兼容、射频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和无限通讯技术等领域。近700家制造企业参展。
展览范围:材料、基板;防雷产品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检测、电磁兼容认证、相关RF产品与技术等;元器件;测量装置及加工装置;软件及模拟器;工程技术及生产委托
联系人:高攸纲
电话:010-62282343;62283322
2013年8月展会一览
8月1-3日
会议名称:2013深圳国际便携产品创新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
展会概况:从2G到3G再到4G,从功能到智能再到云终端,从T9到全键盘再到多点触控,从600M到1.5G再到四核,从30万到500万再到1200万像素,以及MEMS、3D、NFC、无线充电、防水&hellip&hellip移动终端市场可谓瞬息万变。数以万计移动终端企业的设计、制造、采购与决策人员每年汇聚于Mobile Win Show2013,寻找更多助其创新及控制成本的供应商
展览范围:盘点和展示最新技术与应用;应用处理器;无线技术;电源系统;移动显示专区;制造技术专区;无线充电专区;电子材料;整机与外设专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五届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会
展会概况:2013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览范围:RFID产品线;智能卡产品线;智能卡读写设备提供商;生物识别;安防监控;传感器、传感网络节点;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术与产品;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软件;物联网示范应用
电话:021-62990137-812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州4G通信展览暨应用大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目前世界两大4G技术为TD-LTE和FDD-LTE。TD-LTE是中国主导的3G标准TD-SCDMA的长期演进技术,它与另一大标准FDD-LTE采用基于LTE的同一套标准体系,两者共平台设计可以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共芯片终端便于实现全球漫游,从而共享全球用户规模。
展览范围:4G网络和商业模式;无线宽带政策与标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最新手机装置与策略;固定和移动网络部署;光通信;IP核心和回输技术方案;互联网创新与移动新媒体;运营转型战略和战术;家庭基站;物联网;三网融合;4GWORLDCHINA目标市场;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提供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产品提供商;系统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通讯测试设备;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通讯接入产品制造商;信息通信研发;系统设计;科研机构;大学;金融和投资机构;政府和产业组织;互动娱乐产品开发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广州国际信息与智能化应用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
主办单位:保利地产
广州市保利国贸投资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国内首个聚焦信息技术行业级应用的专业性展会。
展览范围:面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信息与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工业信息与智能化;商业、零售信息与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及服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嵌入式软件及系统;企业级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企业级硬件及多媒体解决方案;ICTSmart city 智慧的城市;面向公共管理、居住生活的信息与智能化;数字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ICTSmart more 即见的未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app;3D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3S技术;绿色IT(计算机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新潮消费电子、多媒体娱乐、游戏、数码产品配件等;智能城市案例、智能园区案例;院校研究成果展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在首届软博会里,展商数量为177家,同期举办的2012软件产业发展与融合创新高层论坛与2012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招商推介会,成效显著,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国内重点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展示企业最新科研成果。
展览范围: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物联网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及智能设备制造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22-25日
会议名称:2013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
会议地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北京市投资促进局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展会概况:专门面向苹果系统平台的行业展会及会议,为参会人士提供娱乐、培训、通信及企业级应用的深度体验。
展览范围:个人电脑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最新最具创意的软件、硬件、配件、相关技术等
电话:021-62990137-812
邮件:
8月25-27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通过展览展示、高峰论坛、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商务考察等方式为各省区市政府、高新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代表力的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展览范围:政府形象及成果展;全国开发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低碳环保与能源工业技术专题展;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专题展;半导体照明技术产品专题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阐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电话:021-62990137-807
8月27-29日
会议名称:2013韩国国际IT技术融合博览会
会议地址:大邱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大邱广域市
庆尚北道
韩国电子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市场机会,举办一系列跨国采购、产业链对接、采购招标等贸易洽谈活动。同期还将举办全球瞩目的“2013第十二届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IMID)”“IT综合产业研讨会”“信息技术研讨会”“IT电子进出口洽谈会”等相关配套活动,特别是IMID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是世界三大显示技术大会之一,大会每年都邀请世界显示技术领域里500强企业高层参与此次盛会。
展览范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3D传感器液晶显示屏、冷光屏、FED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组件;生活类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消费类电子;智能工作
联系人:姜淑秀
电话:0532-88895116;18661656996
邮件:
8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年巴西国际消费电子展
会议地址:圣保罗市北方展览中心(Cidade Center Norte)
展会概况:该展览做为南美唯一的同业展览会,得到巴西及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支持。
展览范围:家庭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数码电子产品、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配件、电子零件、LED显示模块及光电产品、互连技术及产品、电源设备、车载电子产品、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无线产品、移动电话、其它相关电子产品及技术等。
联系人:朱力
电话:020-82590932;15920144576
邮件:
8月31-9月5日
会议名称:201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
会议地址: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娱乐与电子通讯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是欧洲及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及信息电子技术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性展览之一,为欧洲及全球的电子消费品销售商和采购商提供了聚集了解和展示新产品最佳机会和理想场地。
展览范围:在线电子消费品,卫星接收机、解码器,投影仪、数码相机、录音录像载体、家庭影院;移动媒体、通讯设备和远程通讯设备,汽车多媒体、导航系统;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硬件、配件及外设,软件、系统软件和有效程序、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软件、通讯软件;手机和在线服务、家庭网络、无线装置、遥控和遥感装置、家庭小型商场的报警装置、录像系统的记录装置、监视设备、家用电器的监视、时序安排和遥控设备、自动控制的数据系统;卫星服务装置、测量设备、IP网际协议、互联网解决方案等。
联系人:刁先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ARM嵌入式系统;研究性教学平台;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成效
作者简介:谭会生(1966-),男,湖南茶陵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株洲41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之星专项(项目编号:2011C03)、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2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70-02
一、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条件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现代学习观,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学设计被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研究思想、研究手段、研究策略等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全新设计,激发学生的研究及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学生运用探索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获得知识。研究性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做事和做人的能力和素质。
综合现有观点并结合作者多年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作者认为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必要性如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差异化教育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要;提高大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提高大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需要;改变大学生被动学习学风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群体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为了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高要求,笔者按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的同时,对一些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职业规划等,进行加深与扩展,实现优才优教。
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条件如下:提高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研究性教学资源与教学场地;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平台;构建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平台,是研究性教学持续而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作为电类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平台,应该方便学生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与制作,并具有综合性强、创新性强、成本低廉、灵活性强等优点。
二、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性教学的主要优势
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减,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集成电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可以预言,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后PC 时代的主宰。
嵌入式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包括智能产品、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电网安全、电网设备检测、石油化工、商业应用、安全防范、网络通信、汽车电子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多领域技术水平的有力工具。
按照体系结构分类,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流派的嵌入式处理器内核,即MIPS处理器内核、ARM处理器内核、PowerPC和68K/COLDFIRE。其中ARM架构处理器已在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应用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它在当今最活跃的无线局域网、3G、手机终端、手持设备、有线网络通信设备中得以广泛应用。
利用ARM嵌入式系统设计实现电子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芯片内外资源丰富,硬件系统简单;可运行各种实时操作系统,降低了复杂系统应用程序开发的难度;可运行多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开发难度降低,系统人机界面友好;系统数据处理能力强,控制精度高;有成熟的开发工具,丰富的开发资源和资料;目前ARM具有众多的开发人群,有助于降低企业项目开发成本、保持开发的连续性。
使用ARM嵌入式系统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平台,它具有以下优点:技术先进、社会急需、综合性强、创新性强、成本低廉。
三、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模型
为了描述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主要研究期望,图1给出了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性教学模型。现将主要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1.利用ARM嵌入式系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目标
利用ARM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基础训练;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相关研究;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课题研究。
2.利用ARM嵌入式系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内容
利用ARM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ARM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基础研究:主要包括ARM器件结构、ARM汇编语言、C/C++语言、操作系统移植、应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开发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工具的学习与使用。
(2)ARM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相关研究:主要是与课题设计和实现有关的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工业智能控制、网络通信控制、数字家电控制等基础理论、实现算法和系统仿真等研究,重点是实现算法的设计、选择和仿真。
(3)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系统设计需求分析、ARM实现硬件设计、ARM操作系统移植、ARM应用程序设计、ARM驱动程序设计、ARM系统组装与调试。
3.基于ARM嵌入式系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基于ARM嵌入式系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组建ARM嵌入式系统学习兴趣小组、课题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小组和选拔教师科研项目助理等,通过专题训练、分散研究、定期讨论、按需答疑、总结汇报等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四、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成效
1.熟练掌握ARM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调试方法和调试技巧
从研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可以看出,他们熟练掌握ARM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调试方法和调试技巧,能够尽快地适应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
2.熟练掌握与ARM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经过研究性学习训练的学生,无论是以前学习过并且掌握的、还是以前学过但似是而非的、或是以前根本没接触过需重新学习的,现在已熟练掌握与ARM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3.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的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参考文献查找能力、分析利用和文档处理能力,同时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大为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80%的学生毕业时均能找到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工作,并且工资待遇也相当不错。
五、结论
实践结果表明,以课题为中心,以兴趣为纽带,以新兴的、有着广泛发展前途的ARM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与应用为目标;采用ARM嵌入式系统学习兴趣小组、课题设计与实现研究小组、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通过具体的专题训练、分散研究、定期讨论、按需答疑、总结汇报等活动;开展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电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级人才,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44-45.
[2]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0-22.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8-75,50.
[4]张伟刚.大学研究性教学与科研方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9,(2):65-69.
[5]瞿振元.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提升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9-22.
[6]朱崇实.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17 -19.
[7]李昌新,刘亮,庄森.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实施条件[J].高等农业教育,2011,(3):19-21.
[8]马维华.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9]李新峰,何广生,赵秀文.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