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4:4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收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导读::熟练掌握选种、整地、施肥,播种采收等关键技术环节。
论文关键词:籽用南瓜,技术
我国是南瓜的主产区之一,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专门用于食用南瓜子的籽用南瓜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且近年大量出口到国外,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籽用南瓜种植投资少,比较省工,效益一般要比种植大田作物要高,农民往往很愿意种植,籽用南瓜的生产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由于籽用南瓜对商品外观要求较高,技术性比较强,如果掌握不好关键的技术环节,将对产量和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熟练掌握籽用南瓜栽培技术,至关重要。
一、选种、选地与整地是前提
首先要根据品种介绍,因地制宜选择适于当地情况的优良品种。南瓜耐旱、怕涝,喜欢偏酸性肥沃土壤。因此无论是平原或是山丘坡岗地种植都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及透气性好的地块,不能在低洼易涝、遇雨易积的地块种植。同时,在土质选择上,应以松软的沙壤土、轻粘土为宜农业论文,土壤PH值在5.5—6.8之间;在茬口上,玉米、大豆、小麦等茬的禾本科作物均可。忌与同科、同属作物及茄科作物重茬、迎茬。种植南瓜的地块也最好3—5年轮作1次。2、整地黑龙江省春季风沙大,一般干旱少雨,墒情不好。因此为确保墒情,最好秋翻地、秋打垄。如果是早春整地,易早不易晚,最好顶浆打垄,打垄后镇压,以防土壤水分散失。二、施足底肥是保障南瓜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氮、磷、钾等元素较多。因此种植前必须施足底肥。最好是以禽粪、猪粪和羊粪为宜的农家肥;次之是草木灰和草炭土。每公顷用量45000千克,在整地过程中均匀施入土壤中。化肥以过石、磷酸二铵、多元复合肥为宜,每公顷用量150—225千克。
三、适时播种靠技术
1、先做发芽试验播种前半个月,取100粒种子放在50—50℃水中搅拌,待水温降至25—30℃时浸泡1小时,用沙布保湿放在25—30℃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确定播种量。2、掌握播种时间南瓜喜温怕冷,黑龙江省一般种植时间在5月10—15日之间。各地要根据各自气候特点,因地制宜。但最好是播在苗出土前躲过当地终霜期。3、合理密植为充分利用地力、光照、发挥群体增产优势,并有效地防治南瓜疫病,种植密度一般在70厘米,大垄株距在80厘米左右为宜论文开题报告范例。4、播种方法各地播种方法因地而异。由于大部分地区春旱,为保墒出全苗各地可采用“两踩一压”方法。即顺垄刨一个长20厘米、深15厘米的坑,踩一脚,随即把种子和肥料放在坑的两边,上面覆4—5厘米厚的土,再踩一脚,然后镇压,有条件的地方可催芽坐水种植。四、加强田间管理是措施
1、灌水与追肥 灌水:南瓜根系强大,吸水能力强。直播的一般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在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灌2次水。 追肥:南瓜枝繁叶茂,吸肥量大,一般在生长过程中需追2次肥。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是施肥的关键期,伸蔓期应追一些含氮量高的尿素或硝酸铵,用量每公顷在75—150千克。果实膨大期(瓜长到苹果大小时)应追施含磷、钾高的复合肥,促进果实膨大与子粒形成。一般每公顷追多元复合肥或有机复合肥150—225千克。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还可用稀土微肥或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促进授粉受精、子实发育。 2、间苗、定苗与中耕培土:间苗、定苗:当瓜苗出齐后要进行间苗,一般每埯留2株,2株苗距要远些,一是防止1棵苗易损伤农业论文,造成缺苗;二是做补苗移栽用。当瓜苗长到3—4片真叶时要进行定苗,要选择健壮、色好、子叶大的苗,每埯留1株,其余及时去掉。不论间苗或定苗,去掉幼苗时都要用手掐或用剪刀剪,以免拔苗使根部透风伤苗。也可以在播种时用营养土块或纸袋在瓜地头、地边育些备用苗,补栽在缺苗断空处。中耕培土:一般在子叶期和第1片真叶期,用锄头把根际附近的土壤耙松,以后每发出1—2片真叶或浇水后进行1次,做到三铲、三蹚时间应掌握早铲早蹚,早放垄。南瓜甩蔓前必须结束铲蹚,否则易损伤叶蔓。铲蹚时还要掌握近根处浅锄,远根处深锄,且不要牵动秧苗及土坨,以免扭伤秧苗。同时,当瓜苗长出8—9片真叶时,根据当地夏季风向,在迎风面的瓜秧基部培1次定土,使瓜秧向顺风方向倾斜。3、整枝、压蔓、摘心与去主根瓜:(1)单蔓式整枝:即每株只留1个主蔓,侧蔓全部去掉,去掉的越早越彻底越好,时间大约在瓜蔓长到70厘米左右进行。如果主蔓受损或主蔓出现雌花过晚,可早期去掉主蔓,只留一个侧蔓结瓜,这一侧蔓距根部越近越好。(2)压蔓其方法是把瓜后叶节处的干土铲掉。露出湿土,将瓜蔓用湿土压上即可。(3)摘心为防止瓜蔓继续生长,避免养分消耗,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以及功能叶片的合理布局,提高光合效率,摘心是十分必要的。单蔓式(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无叉南瓜)整枝的摘心,一般在瓜蔓长到150厘米左右进行。方法是瓜前5—6片叶处把生长点掐去,再把蔓梢部用湿土埋上即可。(4)去主根瓜去主根瓜是获得高产的基础。根据南瓜生长顶端优势特点,主根瓜一般都较小,结籽少,尤其是籽用南瓜,主根瓜必须早去掉,方法是将根部至短节位幼瓜(约10片叶以内幼瓜)去掉即可。4、人工授粉南瓜是雌、雄花同株异化授粉作物,必须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的时间以8—10时最合适。此时花粉已成熟,摘下健壮雄花,去掉花瓣农业论文,将花药轻轻的向雌花柱头上涂抹。此时柱头上分泌粘液,将雄花花粉粘住。一朵雄花可连续授2—3朵雌花。此外,还大力提倡混合授粉,使雌花柱头有选择的机会,提高种性优势和授粉率。方法是用硬纸皮做一个圆纸筒,一端糊上纱布,在早晨将雄花粉弹集在纸筒内,再把纸筒放在雌花上,用手指弹几下纸筒,使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这样连续2次,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可将当天早晨开放的雄花摘到一起,再把雄花花冠去掉,剩下花药放到小碗内混合,用干净手工笔将花粉粘到笔尖,轻轻涂抹在刚开放的雌花柱头上。授粉后要用雄花或叶片将雌花盖上,防止雨水冲掉花粉。有条件的地方,在南瓜开花季节放蜜蜂传粉,每公顷地放2—3箱即可。五、注意采收与种子收获采收技术关键是:南瓜的采收、后熟和倒籽工作很重要,是关系到能否丰产丰收的一个重要环节。采收等后期工作要及时,否则易造成丰产不丰收,因此后期收获工作不可忽视。南瓜的采收因目的不同采收时间也不同。籽用南瓜则要求种子饱满时收获,采收时间适当晚些。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晚熟品种则在9月中下旬采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当然,具体采收时间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南瓜成熟情况而定。采收后的南瓜应堆放在冷凉、干燥的地方,使其后熟半个月到一个月。因为南瓜采收后并未停止内部生理活动,子粒尚未饱满。冷凉的气候可以促进瓜内营养物质转化,使营养物质向种子内转移。南瓜后熟时间过短,容易造成营养物质向种子转移不充分,种子不饱满;后熟时间过长,易造成烂瓜严重、种子褐变,降低种子质量。 种子收获应掌握的是:经后熟后的种子应及时倒籽,以免种子褐变、腐烂,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1)切瓜切瓜工具最好有月牙刀,没有月牙刀可用铁锹或斧头。其刀刃要求不锋利,要钝些。切瓜一定要注意横切瓜,横切刀不伤籽。因为瓜籽着生在瓜壳内壁,与瓜籽柄、瓜脐平行生长,所以切瓜时必须横切,否则要切伤瓜籽。(2)掏瓤掏瓤最好用椭圆形饭勺,以不伤瓜壳、又不落籽为好。掏籽时要把烂籽、小籽及时扔掉或挑出,好籽单独加工、晾晒、保管。(3)分离、漂籽做到当时掏瓤农业论文,当日分离,否则易发霉变质。最好用南瓜籽分离机分离,时效在500千克以上。分离出的南瓜籽用清水漂洗后晾晒。漂洗时千万不要用手搓洗瓜籽,否则,搓掉种膜,易粘住各种脏物,不易脱落,影响经济价值。(4)晾晒南瓜籽晾晒最好用窗纱。因为窗纱上、下通风,每平方米窗纱可以晒1.5千克,2小时翻动1次;第2天每平方米晒5千克,要坚持经常翻动,直到非软皮为止。也可在瓜地利用两个自然垄横放些柴草或秸棵,略宽于纱窗,然后上面铺上纱窗,搭制成晾晒台,遇雨上面可遮上地膜,既防雨又通风。(5)成品清选南瓜籽晒干后要做到随干随加工。或采用簸箕簸,或采用木锹扬,这样可去掉秕粒、软皮和杂质。加工后的成品,一定要放在通风干燥、无灰尘的仓库或室内贮藏,严防鼠害、潮湿、冻害与污染,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 因素 技术
1 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谈及提高采收率这个课题,首先我们对它做一下定义:提高石油采收率即是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就在于其重要性十分明显:
一是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较贫乏。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并且实践表明,新原油储量的发现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二是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依据原油产量的历史数据,我们不难预测出未来的产量水平,在当前工业化仍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石油缺口还将不断增大,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1.94亿吨,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我国油田水驱采收率普遍偏低,并且原油物性较差,水驱油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发展空间很大。
有实验表明,提高采收率可以给石油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2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
最终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最终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100%,可采储量是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影响的综合体现,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其中油藏地质因素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和类型以及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还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以及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正常状况下,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是影响最终采收率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并且这里主观因素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油藏地质这个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事实证明,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正在逐步增强,我们已三次采油为例进行说明。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进行,然后立足于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作用开展二次采油,这个过程中施加人工注水注气工作,最后又应用化学、物理、热力、生物或者联合微观驱油作用,进行三次驱油,又称为强化采油,这个过程中将会运用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等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主观因素的影响。
3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探讨
为保证石油采收率经济有效的提高,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我国发展了许多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众多学者意志的意见,将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归结为两类:IOR技术和FOR技术。这两项技术从技术上讲是属于不同的范畴,对象不同,实施方法和时机,实施思路也大不相同,因此技术效果也不相同。
3.1 IOR技术
IOR技术做针对的对象是剩余油,剩余油相对富集,并且尚未被驱替介质波及,应用的过程中,IOR技术主要的用途是改善二次采油效率,尤其是对多层非均质油藏而言,可以大大提高该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IOR技术在技术机理上并未与二次采油的驱替机理有任何质的区别,但该技术已经是完成了以二次采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应用以及高度集成。具体而言,IOR技术主要包括:调剖技术;老井侧钻技术;加密井技术;调整和改善水动力条件的相关技术,比如间歇注水、周期注水、水气交替注入等;水平井技术。IOR技术相对FOR技术而言,其最大的优势便是技术的成熟度比较高,而且操作成本也比较低。
IOR技术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油田注水技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在后来大约60年的时间里,IOR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收到其他技术的冲击,以及技术自身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IOR技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坚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前提下,IOR技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的多层非均质油藏,IOR技术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的应用潜力。3.2 FOR技术
FOR技术的主要对象是难以采用注水开发的油藏,这些油藏一般以薄膜、油滴、油片、角滞油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是一些高度分散、小尺度的剩余油,和IOR处理地域一样,也处于被注入水波及地区。FOR技术主要包括:注气技术、化学驱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在驱油原理上与水驱是不同的。
当前FOR技术在针对稠油油藏实际开采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应用最多的是热采技术,一般是注蒸汽为主,目前美国是世界上热采产量最高的国家,委内瑞拉次之,我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注气技术是目前FOR技术中应用程度仅次于热采技术的另一项技术,注汽技术不仅可用于新油藏的开发,还可以作为三次采油的方法,在水驱后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水驱之后,开采对象就主要是一些残余油,这些残余油滞留在地下的水淹带内,这种情况下采收率可以提高15%以上,采用注气技术以到达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开展了许多研究和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进展,这里的气主要是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驱,通常是为了寻找廉价气源,选择氮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进行低温氧化。
参考文献
[1] 李永太.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9
[2] 王博,才华,苏会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4)
论文摘要 从品种选择,苗床制作、管理,适时播种,适时定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辣椒是湄潭县新南乡栽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人们对种植辣椒的积极性相应的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把辣椒种植建设成高产示范带,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将辣椒单产4 500 kg/hm2的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根据湄潭县新南乡的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把适应市场的高产优质品种定为用种目标,坚持区域布局,合理密植,以选用成熟期一致,抗逆性强,坐果率强,味道香辣的品种为主,如韩国辣椒,遵椒一、二、三号,朝天王等。
2 苗床制作
2.1 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蔬菜地、玉米地等作苗床。苗土要细、面要平。
2.2 苗床营养土配制 每公顷大田约需要苗床地150 m2,需腐熟渣肥或干猪粪3 000 kg、过磷酸钙30~45 kg、硫酸钾15 kg。苗床以1 m×10 m为1厢,每厢苗床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5 kg与苗床土充分混合均匀。然后浇透清水,轻轻压平,再用细刀划成小营养块,每块长宽约5 cm,每厢苗床可制4 000块左右。
3 播种管理
3.1 浸种消毒 选晴天晒种2~3 d,种子用55 ℃的温水浸种,冷却后再浸泡5~6 h,放入1 000倍多菌录液中浸30 min消毒,然后放在28~30℃的环境中催芽,待7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2 播种时间 以2月上、中旬为宜,每块营养块土播1粒种子,播后用细土覆盖0.5~1 cm厚,再覆盖薄膜,用土压紧四周,并搭小拱棚双层膜育苗。
3.3 苗床管理 育苗初期做好保温防冻,促进早出苗,出齐苗;中期合理调节温湿度,防止烧苗,立苗后,可揭除地膜;后期加强幼苗锻炼,防止徒长,遇高温时,白天可揭开拱棚,使四周通风。发生苗期病害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可喷70%的甲基托布津或克病灵1 000倍液防治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在移栽几天前逐渐揭去农膜炼苗。
4 适时定植
4.1 定植时间 营养块土育苗移栽以4月中、下旬为宜。
4.2 整地移栽 选择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田土栽培为宜,提倡辣椒与水稻、玉米轮作。提前10~15 d整地,以1.33 m开厢为宜,在厢面中间开浅沟(沟宽20 cm、沟深10~17 cm),沟内按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2.25万~3万 kg,露地栽培每公顷加辣椒专用肥600 kg、硫酸锌45~60 kg、硼肥7.5 kg,混合然后覆土盖沟,待移栽。
4.3 合理密植 宽窄行移栽,双行单株定植,宽行66.66 cm,窄行50 cm左右,株距26.66 cm左右,每公顷栽约6.45万窝,栽苗后及时淋清粪水定根,并用农药进行防虫。
5 加强田间管理
5.1 早施提苗肥 椒苗定植成活后10~15 d,每公顷用清粪水2.25万 kg+尿素 75 kg提苗,以促根、茎、叶的生长。
5.2 中耕除草 定植成活后10~15 d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封行前进行第2次,除草应与化学除草相结合。芽前除草剂主要选择乙草胺,苗后除草剂主要选择金草克、盖草能、赛锄等,每公顷用药剂900~1 200 ml对水450~750 kg喷雾,除草效果最佳。
5.3 稳施花肥 辣椒开花而果实尚不多时,每公顷用清粪水2.25万 kg+复合肥300 kg淋窝并喷施开花素叶面肥,以满足开花、分枝及结果的需要。
5.4 重施果肥 辣椒植株大量挂果时,因需肥量大,每公顷用清粪水2.25万 kg+专用复混肥600 kg淋窝,并喷施高钙磷酸二氢钾0.3%溶液+0.2%尿素叶面肥,在采收1~2次果后,每隔10 d分别喷1次。
5.5 病虫害防治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做保障,采取“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策略,减轻或控制辣椒病虫害的发生。化学防治时要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保证辣椒的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6 适时采收
辣椒可连续结果多次采收。一般在花凋谢20~25 d后可采收青果。为了有利于上层多结果及果实膨大,提高产量,第1、2层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层果宜果皮由皱转平、色泽由浅转深并光滑发亮时采收。采收盛期一般每隔3~5 d采收1次。若以红果作为鲜菜食用的,宜在果实80%~90%红熟后采收;制干辣椒要待果实完全红熟后才采收。采收宜在晴天早上进行。
参考文献
[1] 龙超荣. 平衡施肥在辣椒种植中的增产效果[J]. 农技服务,2007,24(1):28-29.
[2] 李国君. 粤西地区水田冬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07,24(1):6-7.
论文摘要:从育苗、移栽、肥水管理、温度管理、整枝修剪、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论述了大棚枸杞菜的栽培技术,以期为枸杞菜种植者提供参考。
枸杞又名臭桔,是茄科枸杞属多年生小灌木或小乔木,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该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抗病力强,耐寒耐暑,耐旱忌湿,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10℃生长缓慢,25℃以上生长不良。菜用枸杞性味甘苦,别具风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每100g枸杞菜含蛋白质5.8g、脂肪1g、糖61g、胡萝卜素3.9mg、VE 3mg、钙155mg、磷67mg、铁3.4mg。土壤肥力和水分充足时,枸杞的茎、叶鲜嫩,纤维少,口感好。枸杞菜属一次栽植,多年受益的蔬菜。大棚种植枸杞菜,冬季利用大棚覆盖塑料膜保温,夏季栽培苦瓜、丝瓜遮荫增湿,可做到周年供应。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的健壮枝条扦插繁殖。选背风向阳、灌排方便、远离污染的地块,1月中旬铲除杂草,深翻15~20cm,施入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18t/hm2,并耙匀;2月中旬再耙1遍,按畦面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平畦。2月中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一年生健壮枝,截成长15cm左右的短枝作插条,剪口平齐,按行距5cm、株距2cm斜插于苗床上,腋芽朝上,扦插深度为插条的3/4,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插后浇透水,每隔1m插1个2m长的竹弓,再用厚0.014mm、宽2m的聚乙烯农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2移栽
3月中旬将大棚内土壤深翻15~20cm,撒施生石灰1.5 t/hm2消毒。然后施复合肥300kg/hm2、腐熟饼肥1.5t/hm2、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22.5t/hm2,耕细耙匀后按畦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南北向平畦,每棚4畦。4月上旬将长出新根和嫩叶的枸杞苗按株距20cm、行距40cm,每畦移栽3行,每棚栽4 500~4 800株,栽后淋足定根水。为了给枸杞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开7~9月的高温季节,常采用套栽丝瓜、苦瓜、扁豆等作物为其遮荫。具体操作为:3月初育苗,4月初移栽,在大棚两边各留40cm宽,棚中间按畦宽1.2m、沟宽20cm作畦,按株距60cm进行移栽,每畦栽1行遮荫作物。5月初搭架上大棚。既可生产家常菜,又为枸杞菜生长遮荫。
3肥水管理
枸杞移栽成活后,每30~40d追施腐熟人畜粪或火土灰22.5t/hm2,根据土壤墒情和枸杞菜长势每15~20d浇水1次,对生长势弱的田块,追施尿素75~150kg/hm2。
4温度管理
大棚枸杞菜为周年生产,一般10月下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下降至15℃以下时盖大棚膜保温,最初5~7d进行大通风,当枸杞苗慢慢适应大棚气候条件后,将大棚膜盖严。4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掀开大棚四周薄膜,通风炼苗,1周后撤除大棚膜。7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上升至25℃以上时,覆盖6m宽、遮荫度为70%的遮阳网降温,9月上旬撤下遮阳网。
5整枝修剪
枸杞生长后期,要重剪植株,保持高度50cm左右。通过修剪植株,可迫使侧芽、隐芽萌发,形成丛状多头矮化植株,使嫩头密集在一个水平面上,便于采摘,且嫩茎粗、嫩叶大、品质佳。
6病虫草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提倡实行轮作;选好母枝,用健壮枝条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虫壮苗;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生产管理,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及时清园,将枯枝杂草集中销毁,减少田间病虫源。用黄板诱杀蚜虫;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使用生物药剂。枸杞菜的病虫害较轻,主要是蚜虫,为害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50%灭蚜净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防治。枸杞苗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做好除草工作。发现枸杞田中有杂草要及时拔除,以免杂草与枸杞争夺养分。
7采收
当新萌发枝条长到20cm以上,在基部叶片老化前,于基部掐取嫩梢。采摘包装时,应防止枸杞叶内混入泥沙、杂草等杂质。植株长至约55cm高时,将整个枝条剪下上市,剪至离地面5~10cm,采收间隔期45~55d。植株长至约35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叶片采收,每次采收保留12~15cm嫩梢,采收间隔期为14~18d。植株长至约30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嫩梢采收,将嫩梢部分5~10cm采下,采收间隔期为12~14d。
参考文献
[1] 惠晓平,殷丽青,余进安,等.菜用枸杞的繁殖与种植技术[J].上海蔬菜,2005(1):50-51.
[2] 尤春,周峰,孙高明.菜用枸杞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08(6):20.
论文摘要从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贮藏等方面介绍北方佛手瓜栽培技术,以供佛手瓜种植户参考。
佛手瓜,别名万年瓜、丰收瓜、拳头瓜等,为宿根攀缘性草本植物,除食用嫩瓜外,其嫩梢、嫩叶也可食用,而且热量低,蛋白质、磷、铁、钙含量均高于果实,味道鲜美,集观赏、食用于一体,且佛手瓜几乎无病虫害,无需施农药,是1种理想的无公害蔬菜。
佛手瓜喜温暖,并较耐高温,20℃以上温度才能正常生长,地温在5℃以下根即枯死,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35℃以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较耐荫,叶片大,蒸腾旺盛,需要较多水分,干旱时生长不良,但雨季积水也易烂根。佛手瓜的藤蔓分枝性强,子蔓、孙蔓结果繁多,只要水肥充足,子蔓、孙蔓上现叶坐瓜,很少出现空缺。
1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
露地栽培,3月中旬在温室或阳畦中播种育苗,4月下旬晚霜后露地定植,8月份可采收上市。也可在4月下旬露地直播,大棚或温室栽培时,可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或直播,在大棚或温室早春种植黄瓜等蔬菜的同时,将佛手瓜种在大棚内立柱下的田埂上或大棚外距温室1m处。当瓜甩蔓时,其他蔬菜已经拉秧,揭去薄膜,让佛手瓜沿棚架攀缘,棚下可种植速生绿叶菜,秋季可种芹菜、食用菌等,此栽培法无须搭架,且早熟丰产。
2育苗
佛手瓜果实中只有1粒种子,且种皮与果肉相连,不易分离,种皮为肉质膜状,缺乏防止种子内水分散失的能力,当种子剥离后,果实易干瘪,不能发芽,所以多用整瓜播种。催芽方法有2种:一是在立冬前选开花40~50d、充分成熟的瓜,将瓜装入25cm长、15cm宽的塑料袋中,置于15~25℃的环境中催芽;二是用锋利的小刀沿瓜顶部的凹沟切伤,使子叶容易抽出,促进发芽,将其倾斜播种于花盆中或直接播种于定植穴,覆松土2~3cm厚,使瓜1/3埋入土中,2/3露在土外,进行催芽。
当瓜长出许多根系,将其从塑料袋中或花盆取出,将发芽一端朝上,瓜柄朝下,直栽或斜栽于渗透性好的沙土中,浇透水,覆土6cm厚,覆盖薄膜保温。幼苗出土后,只要叶片不严重萎蔫,一般不再浇水,防止种瓜腐烂或幼苗徒长。苗高20cm时,即可定植。
3定植
露地定植时间为4月底晚霜之后,如覆盖小拱棚,可提前到3月底4月初,定植375~450株/hm2,按5m×5m间株挖圆柱状定植坑,深70cm,直径1m,每坑施入有机肥25kg、草木灰5kg、过磷酸钙2kg,充分混合,摆苗,浇水,填土。庭院栽培时,最好每架2株,以便授粉。
4田间管理
4.1水肥管理
露地栽培者,6月份以前,控制浇水,进入7月份,植株生长加快,要保持土壤湿润,每年追肥3~4次,定植后追肥1次,以后每月追肥1次,施肥在距离植株60cm处挖环形施肥沟,每株施人粪尿5kg、过磷酸钙1kg或复合肥2kg,随植株长大,施肥距离渐远。
4.2植株调整
佛手瓜攀缘性极强,每节均萌发侧枝。因此,要及时搭架,最好搭高2.5~3.0m的平棚架、拱架或走廊棚架。主蔓30cm时摘心,留2个子蔓;子蔓150cm时摘心,各留3个孙子蔓。引蔓上架,其余侧枝都要剪掉;上架后,卷须易相互缠绕,要及时整理,使之分布均匀。卷须有攀缘作用,但过多会影响茎蔓伸长,消耗养分。所以要剪除部分卷须。基部萌发的蘖芽要及时打掉,避免养分消耗。
4.3人工授粉
佛手瓜为虫媒花,开花初期昆虫少,必须进行人工授粉,用毛笔或棉花球交替涂抹雌花和雄花,可提高坐果率。温度升高后,通过昆虫传粉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人工授粉。
4.4越冬管理
佛手瓜在北方不能露地越冬,如要进行多年生栽培,采收完后,可将瓜蔓保留3m左右,放在植株基部,入冬浇冻水,覆盖麦秸等物保温,使之在5℃以上的环境下越冬。
5采收
播种后80d开花,开花后15~20d即可采收,一般以单瓜重0.2~0.3kg采收为宜,采收时要轻摘轻放。留种瓜以生长中期主蔓所结瓜为好。露地栽培时,所有瓜必须在下霜前采收。生长旺盛期,还可采收15~20cm长的嫩捎,扎捆上市。
肥水较好的条件下,在健壮的植株周围,当年可产生块根,深挖30cm,可挖到长15~30cm、粗2~5cm的块根。一般每株可采收块根2kg左右,可烤熟食用。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蔬菜高效节水栽培措施
保护地高效节水栽培可以减少水源灌溉浪费现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空间及土壤湿度,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蔬菜食用的的安全系数和品质产量。本技术适用于日光温室、加温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内种植的蔬菜、西甜瓜、草莓等。由于保护地一般情况下是封闭的,作物耗水主要来源于灌溉。保护地蔬菜节水的原则是缩小湿润范围、防止灌水渗漏、抑制地表蒸发、控制作物蒸腾、增加土壤蓄水。下面就简要介绍五种节水方法:
一、采用保水型基质育苗
用少量保水剂与育苗基质或苗床土混合,然后进行育苗,可减少浇水量。
二、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
每亩用1~2公斤保水剂与500~800公斤精制有机肥或3~4立方米腐熟农家肥混匀施入土壤底肥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适当深施,氮肥和钾肥主要用于追施。
三、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1、滴灌施肥
在装有滴灌的保护地内栽培茄果类蔬菜、西甜瓜、草莓等,每个栽培畦铺设1条或两条滴灌管(带),滴头间距与株距相当。施肥设备采用压差式施肥罐或文丘里施肥器,须装有过滤器。移栽前补充底墒水,移栽至果实膨大期每6~8天滴灌1次,每次灌水8~10立方米/亩;采收期每8~10天滴灌1次,每次灌水10~12立方米/亩。一般在每两次滴灌中用施肥设备加1次肥。移栽至果实膨大期每10~12天加肥1次,每次加肥10~12公斤/亩;采收期每12~14天加肥1次,每次加肥12~14公斤/亩,补充适量钙肥和微肥。
2、畦上沟灌施肥
在没有安装滴灌的保护地栽培茄果类蔬菜、西甜瓜等,可在栽培畦面中纵向开1条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深约10厘米的小沟。在小沟两侧各种1行作物农业论文,株距依不同作物的要求确定。需要时,从畦面小沟一端灌入水肥。可采用软管和施肥设备进行灌溉施肥,灌水量以灌满小沟为止。
3、小管出流灌溉施肥
在装有小管出流的保护地平畦栽培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等,沿着栽培畦方向每间隔60厘米铺设1条支管,支管上每隔20~30厘米安装1个小管(灌水器)。采用压差式施肥罐或文丘里施肥器将肥料注入灌溉管道中。
4、节水型地面灌溉施肥、
在没有安装微灌的保护地栽培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等:
⑴尽量将长畦变成短畦、宽畦变成窄畦,要求畦面平整,以提高灌水效率。
⑵尽量采用软管直接将水输送到栽培畦内。
⑶在出水口处安装施肥器,将肥料注入输水软管中随水施入土壤。
四、巧用地膜保墒或灌溉
⑴滴灌施肥时用地膜覆盖畦面和滴灌管。
⑵畦上沟灌施肥时小沟上面每隔50厘米左右,横放一根长约20厘米的小竹枝,然后将其两端分别埋入小沟边的泥土中压紧。取宽度适当的地膜将整个畦面覆盖好,四周封压严实,这样畦面上形成1个暗沟,在暗沟一端留出1个能开闭的“活口”,供灌水施肥用。
⑶将地膜紧贴灌水沟内,沟内地膜留有若干小孔,从膜上明沟中灌入水肥。
五、保护地膜面集雨节水
利用保护地膜面,将有效降雨汇集成流,通过棚前修建的集流槽,然后汇集到地下集雨窖中。灌溉时,将集雨窖中的雨水通过水泵输送到保护地中的蓄水池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用(重力)滴灌系统和施肥器进行灌溉施肥。
论文摘要介绍双孢菇生育所需的外界条件,并重点介绍麦草栽培双孢菇的技术,主要包括备料配制、堆制与发酵、建菇房及菇床、播种、管理及采收等方面的内容。
每到麦收以后,田地里麦秆、麦茬付之一炬,不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发展以麦秆为原料的双孢菇生产,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增加了收入,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料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从而实现了秸秆还田。
1双孢菇生育所需的外界条件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为23~25℃;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8~22℃,以13~16℃为最好。培养料含水量应保持在60%左右,覆土层含水量要保持在18%~22%,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栽培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在菌丝生长阶段,空气中的CO2浓度在1%~3%时,能促进菌丝生长,但产菇阶段,CO2浓度不能超过0.08%,否则会抑制出菇。蘑菇在弱光下子实体生长健壮,强光下,菇体易徒长,品质差。菌丝生长阶段适宜的pH值为5.0~8.0,最适为6.0~7.0,出菇期pH值以6.3为最好。
2麦草栽培双孢菇技术
2.1备料
利用麦秆为原料栽培双孢菇,另外所需的辅料有牛粪、石灰、尿素、过磷酸钙等。按100m2用料计:需麦草1500kg、牛粪150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0kg、石灰15kg;或麦秸2250kg、牛粪1000kg、饼肥150kg、尿素15kg、石膏粉75kg、石灰20kg、过磷酸钙50kg。
2.2堆制与发酵
把麦秸先用1%的石灰水浸透,再堆成1.5m左右的堆。堆积2~3d,使麦草充分吸水、软化。预堆制后的麦秸与晾好的牛粪分层叠堆,先铺一层厚15cm的麦秸,再撒一层牛粪,这样反复堆制,制成高1.5m、宽1.5m、长度因料而定的料堆。从建堆之日起,每隔3~4d翻堆1次。第一次翻堆时,堆内温度高达60℃左右,翻堆时,把堆外的翻到堆内,堆上的翻到堆下,这样反复翻堆3~4次。最后一次翻堆时,把石膏粉、过磷酸钙、尿素均匀撒入其中。经过13~15d高温发酵后的原料应具备:无粪臭味、无氨味,草茎尚存、有弹性,颜色由金黄变成的咖啡色或深褐色。
2.3建菇房及菇床
利用现有的空房或用塑料膜搭弓形棚作菇房。棚址应选在近村、地势较高、水源清洁方便、周围开阔有堆料场的林荫下。弓形棚一般长10m、宽4m、高2m。棚内架3层床架,每层之间隔0.5~0.8m;床架宽1m左右;每层之间留0.67~1m宽走道,以便管理。另外,菇房要求通风向阳,排水良好。菇房及菇床建成后应与堆料同时在9月底完成。
2.4热进房及筑床
菇房及菇床建成后,在原料未进房之前的2~3d,将菇房密闭并用甲醛消毒灭菌。热进房就是趁热将堆制好的原料运进菇房,调节料中水分使含水量达70%左右,即用手握时有水滴渗出为度。筑床时,料筑成宽1m左右,料厚30cm左右,拌松拍平床面。
2.5播种
播种时料温应掌握在25℃左右。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采用穴播、条播或撒播均可。谷粒菌种用撒播为宜,即在菇床上先铺一层原料厚15cm左右,然后撒一层菌种盖一层厚10cm左右原料,再撒一层菌种,共3层菌种4层原料,最上一层原料拍平但不可过紧。用种量按每平方米用种1瓶(750mL),第一层撒入全部菌种的2/3。播种后用旧报纸覆盖在料面上。
2.6播种后管理
2.6.1覆土。播种后2~3周应进行覆土,当菌丝长到互相交接时进行。覆土应选用粘壤土,制成1~1.5cm直径的土粒。先将土粒洒上石灰,在日光下曝晒2~3d,然后用0.5%的甲醛和0.3%的敌敌畏混合喷洒,覆上塑料膜24h后扒开,2~3d后使用。先覆大土粒再覆小土粒,厚度3cm左右。
2.6.2保湿、通风。喷水采用轻喷的方法,先少后多,逐渐增加。当菌丝长满料面并变粗密时,可重喷1次结菇水。并进行大通风,使菇房和土层中氧气增加,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和生长。产菇期间,应视天气变化灵活地进行保湿、通风管理。应保持菇房内的相对湿度在85%~90%左右。喷水应勤喷多喷,每天喷1~2次,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2%左右。阴雨天可白天开窗通风,晴天晚间开窗通风,直至采收。每次采收后应减少喷水量。蘑菇一般从10月下旬开始采收,至12月可采收4~5批,占总产量的70%左右。12月至翌年2月进入冬管,冬季气温低,在无升温条件下不产菇。此时可每周喷水1次。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调节菇床水分,保证正常的出菇需要,到4月初又开始产菇,至5月底产菇全部结束。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宁地区无公害蒜苗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蒜苗种植户提供参考。
蒜苗又叫蒜薹,是大蒜的花茎,为人们喜爱的蔬菜品种之一,特别是冬季蔬菜品种匮乏时,冬储蒜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蒜苗作为“一村一品”特色蔬菜,在西宁地区已有一定的种植面积,生产上形成了一整套无公害蒜苗生产技术,现总结如下。
1产地选择
选择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周围无污染源、水质洁净、空气新鲜的区域作为蒜苗生产基地。种植地要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良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前茬作物非蒜苗的壤土或沙壤土田块。
2品种选择
为达到蒜苗早熟丰产、期长的目的,应选择早熟、抗病、高产、商品性好的良种,如格尔木白皮蒜、张掖白皮蒜等。
3整地施肥
播种前7d深耕晒垡,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均匀施腐熟有机肥75t/hm2、磷酸二铵375kg/hm2、尿素300kg/hm2。肥料施入后深耕25cm,使肥料均匀与土壤混合,避免肥料烧种,然后作畦播种。
4种子准备
将有病、干腐、带伤的蒜种剔除,掰分种蒜并分成大、中、小3级播种,以使出苗整齐,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有利于分批上市。为防根蛆,播前选用高效、低毒的50%辛硫磷乳油800g,拌蒜种120~150kg,随拌随播。
5适时播种
春季当地温室稳定在5℃时即可播种,西宁地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间隔10d播种1次,以达到分期播种、分批上市、调节市场供应的目的,最迟播种期不能晚于6月中旬。
6播种方法
在施足基肥的地块上作畦,播种时采用开沟条播方式,行距20cm,株距2~3cm,用种蒜1800~2250kg/hm2。栽种时可将拌种后的蒜瓣撒到沟中,边摆边覆土。蒜种摆放时应保持直立,做到上齐下不齐,覆土厚度一致,一般以埋没蒜瓣顶尖为宜。保苗165万株/hm2。
7田间管理
7.1水肥管理
播种后浇1次水透水,以促进蒜瓣发芽。出苗后再浇1次提苗水,地面干后,为防止土壤板结,应浅耕培土保墒。以后视天气、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避免造成土壤板结。根据蒜苗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禁止使用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情长势,应少施多次。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进幼苗生长,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kg/hm2;中期植株生长量加大,应配合追施磷钾肥,可结合浇水追施二铵300kg/hm2,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采收前20d不施用任何肥料。
7.2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蒜苗的目的。农药使用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蒜苗病虫害主要有叶锈病、根蛆、潜叶蝇等。叶锈病主要危害蒜苗的叶片和茎杆,受害叶片和茎上有黄色斑点;根蛆是种蝇的幼虫,在蒜苗根部为害,受害轻者生长不良,重者造成植株死亡;潜叶蝇首先为害老叶,在蒜苗叶背组织里产卵,幼虫孵化后在叶片里潜食叶肉,形成弯曲潜道。
防治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无病斑的蒜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平衡施肥,加施田间管理。②药剂防治:在锈病初期(发现中心病株)全田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2次,间隔时间为7~10d。潜叶蝇用40%绿菜宝2000倍液或2.5%爱诺虫清1500倍液喷雾。根蛆用辛硫磷拌种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在成虫大量发生时,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方:糖2份、醋2份、水5份和少量敌百虫。采收前20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8适时采收
当蒜苗长到20~30cm时,及时采收。西宁地区开始采收时间为7月下旬。采收时将顶枯叶摘除,用齿耙翻挖,除净根部泥土,扎捆销售。早播蒜苗产量67.5t/hm2,迟播蒜苗产量52.5t/hm2。
论文摘要 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培养料配方
按1 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 kg,鸡粪25 kg,尿素0.5 kg,石膏2 kg,过磷酸钙1 kg,石灰0.8 kg,pH值8.2~8.4。②麦草34 kg,干猪粪8 kg,干牛粪10 kg,过磷酸钙0.5 kg,石膏1 kg,石灰0.7 kg,pH值8.2~8.4。
2 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 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 kg的干粪中拌入110 kg水堆成堆(高1 m、宽2 m左右),3~4 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 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 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 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 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 cm、宽2.5 m的干草,草上铺1层3 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 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 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 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 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 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 d。
3 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 m,深10~15 cm。铺料前2 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 kg甲醛和0.5 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 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 kg料播菌种0.8~1 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 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 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 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 d内按每平方米5 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 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 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 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 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 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文辉. 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 刘君昂,李琳,周国英. 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 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 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 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 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论文关键词:棉铃,高产,栽培
我国不少地区棉铃壳资源丰富,用它开发利用栽培平菇等食用菌价值极高。棉铃壳与棉籽壳相比,不仅养分含量相当,而且粗纤维含量比棉籽壳高2.5%,通气性更好,是优质的食用菌培养原料,但目前大部地方的棉铃壳还没有像棉籽壳那样得到充分栽培利用。近几年来,江苏滨海市食用菌研究所利用棉铃壳进行平菇栽培试验,取得了成功,获得了高产,生物转化率达到200%以上。金秋时节,正是平菇栽培的黄金季节,现特将棉铃壳高产栽培平菇技术作一介绍,以供商讨和应用参考。
一、栽培料配比。棉铃壳100千克、磷肥2千克、尿素0.5千克、生石灰2千克。棉铃壳要求新鲜、无霉变,经秸秆粉碎机(筛片10×10毫米)粉碎后备用。
二、建堆发酵。按配比称好各原料,将磷肥、生石灰、尿素分别溶于水后,泼在料上,然后将原料充分搅拌,含水量为65%,建堆发酵72小时,中间堆温升至60℃以上时翻堆,共翻堆2次,以使棉铃壳充分软化。
三、装袋、灭菌、接种。塑料袋多选用20厘米35厘米规格的聚丙烯或农用薄膜制成的袋子,也可以直接用类似大小的食品袋。采用装袋机装料,没有装袋机可自制一个快速装袋器,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装袋方法有两种:(1)先用4/5的菌种与栽培料拌在一起,当袋子装料到袋高的2/3时,用手把栽培料经经抹平,再把剩余的1/5菌种撒在最上面,将袋口扎好。(2)把已拌好的少量栽培料装入塑料袋中,然后加入一薄层菌种,稍加压实后,再依次将栽培料和菌种分层装入袋中,袋满为止,袋中的栽培种要有34层,菌料要压实,并把袋口扎好。以上两种方法选用其中一种。装好袋后及时灭菌,对于采用常压灭菌的,最好以蜂窝煤为原料,这样可避免守候之苦,只需按时加水即可。灭菌结束后,及时移入无菌室,料温降至30℃以下时,按常规两头接种。接种时要按无菌操作进行。
四、发菌管理。棉铃壳栽培平菇的发菌管理极为重要。平菇发菌期适宜菌丝生长的料温在26℃左右,最高不超过32℃,最低不低于15℃。若料温长时间高于35℃,便会造成“烧菌”,即菌袋内菌丝因高温而被烧坏。若料温长时间低于15℃,则菌丝生长缓慢,会导致菌丝不能迅速长满菌袋,菌群优势弱,易受到杂菌的污染。平菇发菌期要避光,以散射光为主,因直射光会抑制菌丝生长。平菇发菌湿度要求在60%~70%,若湿度过低,易导致出菇慢、现蕾少,从而影响其产量。平菇发菌期内菌丝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应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其中打孔通气就是不错的方法。以秋冬季上市的平菇栽培为例,发菌管理的主要技术有如下几点:
1、场地选择。为了给平菇发菌创造适宜的环境,建议场地选择要因地制宜。对于在9月进行发菌的,可选择阴凉通风的大棚后面或自家屋后;在10月中旬进行发菌的,宜选择背风向阳处。
2、场地处理。平菇发菌场地选好后,要对场地进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害虫危害。对于室外场所,在整平地面后,撒施石灰粉或喷洒石灰浆进行杀菌驱虫;对于室内场所,则可采用熏蒸百速烟剂结合喷施高效氯氰菊酯的方法杀菌驱虫。
3、菌袋摆放。先铺设4根玉米秸,然后把菌袋横着摆放在其上,待第一层菌袋摆放完毕后,在第一层菌袋上铺设4根玉米秸,按照同样的方法将菌袋摆放好,最后在最上面的菌袋上覆盖两层玉米秸进行遮阳避光。
4、打孔通气。在无特殊情况下,菌袋摆放完毕后,便可进行打孔通气(若发现菌袋内有害虫,可推迟1~2天打孔,使害虫窒息而亡)。方法:从菌袋一端中央处,平行菌袋的方向进行打孔,菌袋一端各打一次即可。
4、适当翻袋。在平菇发菌阶段,翻袋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菌袋内的培养料松动将通气孔堵塞,造成发菌困难。除非雨水灌袋、料温过高、虫害严重等情况,否则菌袋翻动不宜过勤,发菌期内翻袋1~2次即可。对于秋冬季上市的平菇,其发菌期为30~40天。在生产中,判断平菇发菌结束、准备现蕾的方法:一是看菌袋内是否出现“黄水”,此为平菇生理成熟的标志,即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二是当看到整个菌袋通体雪白,无杂色,料袋紧实,用手轻拍能听到清脆响声,即可判断发菌完毕。
论文摘要介绍了野黄花菜的习性,并从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总结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技术,以期为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野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在皖南山区的河边溪畔分布较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野黄花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当地山区农民因地制宜,进行野生黄花菜的人工栽培,可以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野黄花菜的习性
野黄花菜适应性强,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半阴的地块也能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冻即枯死,但短缩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温,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时根系含有较多肉质根,故耐旱能力也较强。野黄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野黄花菜对土地要求不严格,酸性的红、黄壤土和弱碱性的土壤都能生长,田埂、畦背、河坡、渠边、屋旁都能种植。为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将野生黄花菜的母株丛整丛挖出进行分栽,每丛分8~10株,将泥土抖掉,剪去根茎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长约10cm,并将根茎四周黄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侧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进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点是繁殖系数低,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2.2.2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获取种子。人工授粉时,可适当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时以后进行。在连续授粉期间和授粉3周内不宜浇水,土壤不宜过湿,以免种果干缩。待果皮干枯、蒴果顶端稍裂口时,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种,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平畦条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沟深1~3cm。播种前用25~30℃的温水浸种2d至微露白根。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生长期间可适量施薄肥助长。苗种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黄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进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万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内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将肥土充分混匀。栽植深度10~17cm,将土埋到秧苗顶芽上面3cm,压实。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黄花菜出苗前进行,深度约15cm;抽薹前进行深6~7cm浅中耕;秋季采收结束,要将枯薹和老叶除掉,同时进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块不要打碎,让其自然风化。
2.4.2施肥。春季适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壮整齐。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壮,分枝多,早现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发花蕾,减少脱落,延长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但氮肥不可过量,否则会造成叶茎肥大、花茎弱小质差,还易引发病害。秋季采摘完毕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粪肥,促使早发秧苗,以利于来年生长。野生黄花菜在抽薹前对水分要求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间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时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可使花数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长,提高产量。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叶枯病是野黄花菜的常见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5~6月份发病,秋季严重。防治方法:①加强肥水管理,改善营养环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病叶。②发病初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防治,8~9d喷1次,连喷2~3次。
2.5.2虫害防治。野黄花菜的常见虫害为金针虫。在地下咬断幼苗的根、茎,其蛀口细小,可以蛀入深处危害。全年以春季发病最为严重,幼虫和成虫在深土层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将一部分幼虫和成虫翻至土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②在成虫盛发期,用90%的敌百虫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论文关键词川明参;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介绍了川明参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繁殖与采种、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内容,以期为川明参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川明参又名山萝卜、明党、明参等,可药、食两用,根供药用,《本草纲目》记载,川明参可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等。其食用味道鲜美,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由于川明参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食用价值也高,常年用量较大,因此种植川明参效益较高且稳定。四川省青白江、苍溪县、巴中市、金堂县等地都是川明参的主产地,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者参考。
1形态特征
川明参植株高50~120cm。根肉质圆柱形,表面粗糙,淡黄色,上部有细密纹,内部粉质白色。茎直立,中空,光滑无毛,基部紫红色,上部灰绿色,枝疏散。叶互生,基生叶具长柄,基部有稍膨大的叶鞘,三出2~3回羽状复叶,中部叶片三出1~2回分裂,裂片线形;上部叶鳞片状或叶鞘状。顶生或侧生复伞形花序,每小花序有10~15朵,花蕾时花瓣淡紫红色,开后为白色,果实为长卵圆形双悬果。种子黑褐色,细小。
2生长习性
川明参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较能耐寒,但不耐高温,7~9月高温季节地上部分即枯死,以宿根越夏。幼苗期喜稍荫蔽,最怕强烈阳光。生长期平均最高气温20℃左右,平均最低气温5℃左右。川明参的种子有一个后熟期,种子萌发需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干燥的种子发芽率随贮藏年份的增加而降低。川明参喜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以腐殖质土及夹沙土为好。在砂性大的土壤中生长,其根的质量差,粉性小,不充实。在黏重、潮湿和含砾石多的土壤上栽培,根畸形,并易分叉。
3栽培技术
3.1良种繁殖与采种
良种繁殖是获得高产的基础,要建好种子田,以确保有高质量的种子,特别要搞好种子的采收和保存。在种子田中选择三年生的健壮无病虫害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在春分后开始用敌克松1.5kg/hm2、甲基托布津120g/hm2和无公害杀虫剂750g/hm2对水450kg,30d喷施1次,防治病虫害。于采种前1年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果实充分发育,籽粒饱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川明参种子逐渐成熟,当种子呈灰褐色,用手轻捏能分成两瓣时及时分批采收。采收过早种子尚未完全成熟,发芽率低,如采收过晚,籽粒易脱落。采收时将每个花序整体割下,摊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室内不能堆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硫酸铵等),否则将影响种子的发芽率,7~10d后进行脱籽并除去杂质,阴干保管,切忌在阳光下曝晒。
3.2选地整地
川明参主根入土较深,故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播种前应深翻30~40cm,并施入基肥。可施入腐熟厩肥30t/hm2,过磷酸钙750kg/hm2或饼肥1500kg/hm2。然后将土整平耙细作畦,畦宽1.3m左右、高20~30cm,四周挖好排水沟。3.3种子处理
川明参种子采收后,按3∶1的比例加入沙土,拌匀后平摊于阴凉地面,厚5~10cm,要经常翻动,以防止种子干燥、霉烂。最好在低温下(低于20℃)贮藏。
3.4播种
播种分为直播和育苗2种方法。以直播方法好,其根条直,不易分杈,品质好,但生长时期长。直播法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沟深3~5cm,将种子拌上草木灰,撒入沟中,覆土厚度为1~2cm,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轻轻镇压,上面再盖上厚3cm的稻草,一般15d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要逐渐去掉稻草。育苗法也采取秋播,时间同直播法。在播种前,将畦面耙细整平,在畦面上泼洒腐熟人粪尿水22.5t/hm2,使土面湿润,待粪水下渗稍干时,把种子与细沙拌匀,进行撒播,上面盖1层薄薄的草木灰和0.3cm厚的过筛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畦面盖草等,以保温保湿。一般25~30d出苗。出苗后揭草,方法同直播法。第2年秋季可移栽。宜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芽萌动前)移栽,挖取一年生幼苗按等级大小分别进行栽种。挖取时一定不要伤根和断根。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开沟,沟的深度要根据种苗根的长度而定。先在沟内施入稀人粪尿水,待渗后稍干即可栽种,按株距5~7cm栽入种苗,栽时根条垂直不要弯曲。栽后覆土杂肥,再盖细土超过根头3cm,并覆盖稻草或玉米秆等。栽种6.0~7.5万株/hm2。移栽时要注意,当天起苗,当天栽完,不能过夜,防止日晒失水。
3.5田间管理
直播田第1年要进行间苗、定苗。当苗高3cm时,以株距3cm进行间苗,当植株长至5cm高时,按株距6cm进行定苗,保证株数在60~75万株/hm2。一般每年进行2~3次中耕除草,其中封行前的1次中耕除草要结合培土,以保证植株安全越冬。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可追施腐熟人粪尿水30~45t/hm2。移栽植株第2~3年生长速度最快,可适当增加1次追肥,并增施磷钾肥。在幼苗生长期,川明参怕干旱和高温,因此夏季要加盖草以防干旱。另外,可在行间种植高杆作物遮荫保苗,既可起到遮荫降温作用,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川明参于3~4月开始抽薹开花,除留种田外要及时摘除花芽,抑制其生殖生长,促进养分向根部集中。
3.6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病菌危害根部,发病初期须根开始变褐色并逐渐腐烂,以后向主根蔓延,使全部根腐烂,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在防治上,雨季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石灰粉消毒;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7.5kg/hm2、尿素7.5kg/hm2、石灰180kg/hm2,加水3750kg,淋灌植物根际周围土壤;菌核病发病初期,可用5%的石灰水淋窝,或用二硝散200~300倍液喷洒;蚜虫可用40%乐果800~1500倍液喷杀,红蜘蛛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
3.7采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