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需求分析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23 13:01:07

需求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极端的

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彩票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赌博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因此,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A,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43,50,(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6]德国,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机农村

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现状

1.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至90年代末期:我国基本国情是以农业扶持工业,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20世纪70年代,由于实行的是计划分配,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农机行业是炙手可热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市场化把一大批农机企业和农机公司推向了市场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分配取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很多农机企业都随之陷入困境,农机市场开始衰落,做农机的厂家开始纷纷向其他行业转行。当农机企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时候,许多企业能做的就只有等待或改变。在那几年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一批企业成了转型的牺牲品,另一批企业却很幸运地存活下来。

自2002年起我国的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大关,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时期,进入到全党全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各地农机补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依据,标志着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崭新阶段,逐渐向以工补农阶段过渡。

2005年以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国家支持“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如购机补贴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为了挣到更多的活钱,一些农机户将把有些老机型淘汰,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由于粮、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种植户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购买能力。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投入,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较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需求,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化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拖内配件等13个小行业,能生产16大类、3200多种产品的完整工业体系,农机工业整机产值在2005年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主导产品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配套农具等。

二、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

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所以往往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市场信息不灵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投资。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5)售后服务不及时

农机市场由于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三、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5亿亩;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2005年才达到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4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经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5.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什么好农机,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6.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2)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3)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以上是对农机市场的需求特点作了简要分析,这些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一些对农机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把握这些特点对制定农机市场的营销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文化消费

为了解中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2008年7月,笔者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进行了调研。雁池乡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村地区乡镇,位居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20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3.4万。

一、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现状。2007年末,雁池全乡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45万元,比2002年增加8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31元,这一收入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4427.5元的水平,也落后于湖南省农民人均4194.1元的水平,但这一水平在相对偏远的雁池来说,收入的变化却是相当可喜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村民们也在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全乡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雁池村居民家庭电视普及率更是达100%,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全乡非有线电视用户地面卫星接收装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VCD普及率接近100%。乡政府建设移动基站以后,3.4万居民中已经有了5000余部手机,部分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时间分配现状。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仅给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方面,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村民已经完全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村民开始科学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在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和种植作物多样化的趋势下,雁池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村民已经将自己的日均劳作时间进行了调整,即使在农忙季节,村民也只是在上午5点半到10点,下午4点到7点半之间劳动。而农闲季节,村民获得的空闲时间更多,大量空闲时间的出现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作息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晚上10点以前上床睡觉的村民已经相当少,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从事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状况。由于当地居民对教育的重视,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全乡60岁以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中仅有一人是文盲,5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都是小学毕业以上水平,文化素质的整体改善为雁池乡村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国家政策基础。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雁池乡政府自2006年开始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开始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抢救发掘、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雁池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欲望、消费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下,雁池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雁池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雁池乡政府已经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过去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雁池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即使作为雁池乡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雁池村也没有图书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公共阅报栏、书店、电影院。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村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

(二)单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使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单调,在场地设施的制约下,村民除了打牌以外几乎无法开展任何文体活动。玩牌致赌的现象在雁池乡居民中不断地蔓延开来,赌博风的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雁池村民的生活与生产。为防赌博之风蔓延,雁池乡雁池村村委会曾在2007年初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要求村民不得参与赌博,不愿赌博毁掉自己生活的雁池村绝大部分村民也自觉配合村委会的禁赌令。但文化生活的贫乏与空闲时间太多及精力过剩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最终使村委会的禁赌令不了了之,村民在无奈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回到了牌桌上来。(三)群众性文艺活动严重缺乏,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阻。由于活动场所的缺乏,雁池乡多年来一直没有开展大型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雁池村妇女主任覃业荣告诉我们,这些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空闲时间多了,大家也想聚在一起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村子里一群中老年妇女自发地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她们自筹经费购买服装、器具,自费派人到外地学习,但最终由于缺乏活动场所,排练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组织演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开展起来,既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贫乏,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旦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失,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农村文化建设就很难搞起来。

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农村居民日益上升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求地方政府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场馆建设力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给当前地方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集体经济不发达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乡镇政府面临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针对资金困境,乡镇政府要加大融资的力度,加大文化站所和场馆建设,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镇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要将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到小城镇规划中来,雁池乡党委书记郭峰在谈到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时说,针对村民们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需要,乡政府在街道建设规划中已经进行了小型文化广场建设的土地预留,建成后的小广场将作为公共文体活动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场所,同时搞好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努力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

(二)加大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力度与热情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以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村民的参与,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特别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导致大量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乡镇政府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还必须加大文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乡镇政府而言,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提供的人才支持机遇,引进优秀人才。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在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植力度的同时,也在加大农村建设的人才扶植力度。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计划用5年时间选送10万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农村乡镇政府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进一批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去,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假期“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和高校建立起一种长效合作机制来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的同时也解决好自身文化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

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邢台电力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市场调查,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了优化电力需求特性的供电策略。

一、引言

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作为基础设施的电力行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近年来电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电力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供电是电力系统的中间环节,由于电网通道资源的限制,加上建设投资大、技术密集、运行复杂,使得供电一直是国家的垄断行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供电企业已开始面临临着竞争,因此必须加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走上良性循环。

二、邢台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以居民家用电器增长情况分析邢台市居民家用电器每百户拥有量表明,家用电器的增长情况直接决定了城市与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的变化近十年中邢台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消费支出有了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用电量增幅从1995年起大幅增加,但农村用电增长缓慢。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进一步向提高生活质量,选择享受型的生活用品转变,空调、电炊具、电热水器等高耗能家用电器将大量进入城乡居民的家庭,数年后可能会形成规模可观的“空调负荷”,“电炊具负荷”

2.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电价作为联结电力供应和电力需求的纽带,显然对电力需求或负荷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使用适当的电价水平和电价政策的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让客户从经济角度上更合理地调整其用电需求的时间,以达到移峰和填谷,提高客户电负荷率,使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曲线发生有利的变化

三、邢台电力市场供电对策思考

1.进行市场细分、强化市场意识

(1)电力市场的细分

电力市场中有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同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基本需要的市场,如家庭,学校的照明,农业的灌溉,工业的电机等;异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偏好层次需要的市场,如家庭热水器的使用,特种机械的使用等。

从总量上看,当前邢台电力的主要客户仍属工矿企业,占75%从电力市场的潜力看,发展较快的方面是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和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其原因在于

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离市场饱和相差甚远;

2)邢台市大部分家庭用电集中在照明、电扇、电视和电冰箱等小用电量电器上,而电炊具,空调、电热水器等大用电量的电器普及率有限,而在邢台各县的农村使用得就更少;

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大能耗电器还会不断出现,如蓄电池交通工具等。

(2)强化市场意识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电力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商品。电力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经营观念应该是:1)竞争观念:要降低发电、供电成本,为降低电价打下基础,要有风险意识,要与煤、油、燃汽销售行业比高低;2)价值观念:电力进入买方市场后,价格成为主要因素,要按价值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电价;3)供求规律观念:电力市场的最佳状态是供求平衡,适当超前,把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点;4)效益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市场调节供求,用价值引导客户需求;5)法制观念:明确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6)优质服务观念: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

2.推行峰谷电价、调整用电结构

(1)电价制定的原则

电价是电力市场的运行核心,电价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电力市场中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和需求曲线的幅值、波形变化。电价的制定应遵循如下两个原则:1)平等原则:该原则是指相同的客户均享有相同的电价;2)经济效益原则:在每千瓦时实现的价值大于供电成本时鼓励客户使用,以便保证经济效益。

(2)实施峰谷电价

峰谷分时电价是财政手段中电价鼓励措施的重要内容当实行单一制电价时,在用电高峰期,会形成用电缺口而在低谷时期,又产生用电剩余若执行峰谷电价,在高峰期将价格上调,使客户效益转化成电力部1,-1利润:而在低谷期将电价下调,电价刺激了用电量的增加,并使客户效益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总效益。

3.依靠技术手段、开拓低谷市场

采用新技术优化电力需求特性,实际上是削“峰”填“谷”电力经营部门应积极推广实用型蓄能技术,鼓励使用电热锅炉,大力普及绿色照明等。

4.降低电力成本、实行优质服务

电力市场营销实质上是一种“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优化电力需求特性,不仅要在硬件上采取措施,而且在软件上也要积极采取需要对策。

(1)积极降低电力成本

我国的电力成本和电价居于较高的水平美国的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每千瓦时8美分,每月用电800千瓦时,占家庭收入的2%。我国家庭三口之家,每千瓦时6,5美分,电费占家庭收入的10%这说明现行的电价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必须积极降低电力成本进而降低电价

(2)贴近顾客的服务

电力企业应该想顾客之所想,而且要比顾客想的更周到、更细致、更超前,它不仅要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而更要研究顾客的消费心理,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具体做法是:1)积极采用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千家万户服务,使客户在办公室和家中24小时都可以享用各类服务;2)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扩大电力在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可以在大型商场设置电力销售、培训中心;3)建立电器展示中心。专门展示各式各样的节电设备,特别是在照明、空调和煮食方面,示范如何应用最新科技以节省能源及提高效率。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贷需求,层次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 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 7万元,农户借贷次数由1999年的1. 57笔/户上升到2. 05笔/户。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农村信贷需求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村信贷需求调查在各地展开。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的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论文,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李莉莉(2005)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三个类型。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此外还有以组织结构标准进行分析的,如将需求层次划分为农户、农村经济联合体、农村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楚尔鸣,2007),对各主体的融资次序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资金用途或信贷需求动机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将农村信贷需求层次从资金用途上划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等。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金融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区域的农村内部为出发点,认为同一区域的农户之间对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提高信贷的有效供给。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介绍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一般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③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协作等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⑤自我实现需求。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以一种最高程度的个人方式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金融论文,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企业组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融论文,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形成信贷有效供给金融论文,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从而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三、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 “三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一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二层是农村信贷供给,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三层是农村信贷需求金融论文,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够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农村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基于农村信贷需求,利用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则可以进入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与循环。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信贷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研究:需求层次性及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军.基于需求角度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60-63)

4.刁钦义.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11-14)

5.龚大宇,朱秋莲.浅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金融业管理中的导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东.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82)

7.杨伟坤,王立杰.河北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邓,季钰.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层次性[J].价格月刊.2007.08.(36-39)

9.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13-15)

11.楚而鸣.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研究---来自湘潭农村信贷市场的调查分析[J].经济管理.2007.14.(31-36)

第6篇

[关键词]交流需求分析;跨文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23-03

doi:10. 3969/j. issn.1671-5918. 2015. 02-062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商务活动的广泛展开,社会对能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或其他涉外商务活动的,既精通英语又具有相关商务知识和基本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变化,我国已有多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随后又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研究硕士点。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有62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从目前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校的教育资源、办学经历等不同,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模式等差异甚大。商务英语专业不是简单的“商务+英语”,而是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开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效结合,实现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适当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理论基础,分析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种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的概念源于国外,主要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它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Kennedy和Bolitho根据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所用目的和语言环境的不同,把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AP的教学对象往往是教育机构中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的学生;EOP所针对的则是在工作领域需要使用相关英语的学习者。在某种意义上,EOP涵盖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英语。他们还指出EOP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商务英语归为EOP。

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我国的商务英语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引入的,王兴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孙湘生,龚艳霞认为国际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和法律等诸多学科的一门应用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把商务英语看做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一个分支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的研究可以在ESP的理论框架下完成。

三、交流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需求分析源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是用来设计工业培训的一种分析工具,指通过就内省、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做出了详尽的论证,有的需求分析模型侧重于目标情境分析,有的侧重现状情景分析,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需求分析。其中,Munby和Boswood等学者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则强调了交流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

Munby认为对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分析意义不大,他提出了交际能力需求模式( Communicative Need Processor,CNP),强调了语言用语交际的功能。他将目标情景中的交际活动进行细分,分析学习者的“交际需求”,确定“具体的交际目标”,将学习者的职业交流需要作为出发点,对学习者的交流目的、交流环境、交流手段、语言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Boswood认为早期的ESP研究范式过分依赖文本分析,没有全面融入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应将特定话语社群成员之间的交际事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中心,并建议不妨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改称为Communicationfor Specific Purposes。他推出了旨在提高学习者交流能力(而非仅是语言能力)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认为可以开展模拟、个案以及基于课题项目或任务的ESP教学活动。这种包括学习者的主观、客观信息,职业交流实践分析,书面交流分析和口头交流分析四部分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不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并且强调了“交流”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英语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发源于美国,人们普遍把Hall的《无声的语言》的出版看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跨文化商务沟通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概念理论以及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都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静态的,以国家为单位区分文化并用国家文化概念去解析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已经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商务沟通问题了。随着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和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于是,管理学者试图从管理角度分析跨文化管理失败的原因;跨文化沟通学者也试图以跨文化视角探索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但无论从国际商务的视角分析跨文化商务问题,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研究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已经不能够深入的剖析导致国际商务实践差异的深层文化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了。

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Iris Vamer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体系,建立了跨文化商务沟通概念模型。她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发生在商务环境下,而且是在交际过程中融人商务策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而且通过文化、交际和商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新环境。”她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是文化、沟通和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新整体。她试图在这个全新的架构上来分析与解决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的跨文化问题。

五、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观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变得日益紧迫,基于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维视角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施的桥梁。它指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或结构,它不是各门科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统一整体,表现为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ESP的一种,具有ESP研究领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因此它依赖于需求分析。而交流需求分析可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材料选择和开发及教和学的起点。课程设置要能够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所有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调查分析商务英语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下要使用到的语言和典型情景,明确其交际需求,同时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和缺陷。这样才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的需求与当前学习水平的差距,来确定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和进行训练,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交流需求分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此,交流需求分析理论对于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做过一些探讨。付红霞和郝玫从实证的角度对社会和学生的交流需求做过分析,指出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并指出学生和老师对学生需求认知方面的差异。而莫再树和张鹂则对涉外企业的真实英语交流用语进行了分析,包括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两个方面,指出了英语误用情况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曹德春指出了当前我国对外的商务交流需求不止停留在人际交流层面,还体现了跨文化组织沟通和跨文化公共关系等层面的高层次交流需求,并建议将跨文化商务交际确定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

然而,交流需求分析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和“交流”两个因素,而忽视了跨文化因素的影响。Varner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模型正好弥补了交流需求分析的这个缺陷。该理论认为国际商务人士必须同时掌握交流策略、跨文化策略和商业策略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997年,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在其“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中指出,商务英语的核心内容,除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外,还包含了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随着当前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顺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社会功能变体特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组织沟通能力和外部交流能力作为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建立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沟通桥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商务英语教学就要围绕着商务能力、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大力提升学生的商务沟通(尤其是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才能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们成为具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确定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为构成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四个模块,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国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严明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预期主体角色,即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行为主体,对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概念进行了多层面的解析。曹德春认为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正处于理论体系构建和专业内涵充实与调整阶段,可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核心来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史兴松等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有必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立体化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群,来培养合格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同时他还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研究的重要分支,是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调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加大力度建设提高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努力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根据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理论优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能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全面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拓宽并加深商务专业知识,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和策略,并最终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及适应不同社会职业需要的从业能力。这对于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参考文献:

[1]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 (1):24-28.

[2]曹德春.学科交融与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5-107.

[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6).

[4]莫再树,张鹂.我国企业英语使用调查[A].王光林,彭青龙.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需求分析

一、引言

课程设计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前期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

软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计是有关软件开发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项目定义、分析、设计、开发、维护[1]。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分析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软件需求定义了系统必须具备的能力,即软件能完成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这种能力体现了用户的需要和开发者对用户需要的理解。软件项目的开始,就是因为软件需求的存在,需求是项目开发的基石。

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的把握程度,研究表明,软件项目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埋下的隐患,需求问题发现的越晚,软件维护的开销就越大。很多项目的失败,也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有些项目甚至是在需求没有完全确认的情况下就开始执行了,这必然会导致成本浪费、进度延迟等严重问题。所以分析是软件开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是软件项目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建模,主要任务就是借助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即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4]。分析用户需求主要过程如下:

(1)以图形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

(2)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供用户对需求做出评价。

(3)以模型描述系统功能、实体关系及状态转等内容[3]。

需求分析要保证需求明确,尽量避免需求描述不清楚、需求遗漏、需求互相矛盾等问题,避免在开发后期因需求问题对项目产生困扰。

三、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现状

(1)学生重代码,轻需求,急于完成可见的执行软件,大大压缩了需求分析时间。

(2)学生缺乏对所选课程设计题目相关的业务知识的了解,需求分析只是对需求的拼贴,不完善,不系统。

(3)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需求分析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在实践上给学生以高水平的指导。

四、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文中给出解决方案如下:

(1)一方面转变学生对需求分析的认知误区,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及调研数据让学生了解忽视需求分析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重视需求。让学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工作和项目管理工作都与需求密不可分,如软件项目成本估算、进度计划、项目跟踪控制、验证、确认等工作都以需求为基础;软件设计、编码、测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交一个满足用户要求的可执行软件,用户的要求主要就体现在需求分析的制品上。

另一方面增强需求分析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需求分析,如选题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或者让两个同学选相同题目(分别做不同模块),同组间进行需求分析竞赛等。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记录并总结,自身项目中存在的那些需求问题,对项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总结需求的重要性,加深认识。

(2)题目选择范围上给学生更大空间,可从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取,也可学生自拟题目。因为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需求又是一项要求精细、准确、全面的工作,所以在课设开始前至少一个月,让学生预先选好题目,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工作。需求分析开始前,由教师预先规定应分析什么,如:软件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接口需求、系统约束等;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建立什么模型,如: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等;及最终要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该文档模板由教师提供。任何软件需求都离不开其涉及到的业务领域,因此也要要求学生对业务领域相关的标准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业界的一些标准和最佳实践进行熟悉,对业务领域进行大量调研。这样才能让才能分析出真正的需求,否则需求就会脱离实际。

(3)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完成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所以在选择课程设计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及管理经验[5],熟悉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若教师本身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实习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通过考核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课程设计。

五、结论

总之,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项目所有活动展开的基石,在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类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这一环节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让学生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做好需求分析工作,为后续的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放等.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3(9):87-90

[2] 陈杰.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9(2):89-92

[3] 韩万江等编著.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8

第8篇

关键词关键词:软件需求工程;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8302

0引言

《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软件需求工程的过程、任务、常用的分析模型与建模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需求领域的各项方法与技术,具备作为软件需求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1]。由于《软件需求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重点在于阐述一般原理和方法,对于如何基于这些原理指导实践阐述的不够。因此,采用传统的偏重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感到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线,通过案例设置教学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2]。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其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实践经验,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软件需求工程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更好地掌握软件需求理论,本文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软件需求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是对软件需求各方面的技术,用案例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根据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理论进行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需求管理等需求开发过程学习,体现需求工程的原理和实践。通过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的实施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1理论教学

采用分步递进的案例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步:

(1)教师先系统讲授需求工程每一步需要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在讲理论知识时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穿插一些案例,但案例一般不宜过长,不适合论证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在讲到需求获取技术时,会讲到需求获取是需求工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获取用户需求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解决了困难才能获取完整的用户需求。对怎样解决困难,学生会很迷惑,这时就应该通过案例说明,可以举这样一个案例:假如要给一个企业开发一个财务管理系统,该企业的会计年龄较大,缺乏计算机知识,不想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因此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愿与需求分析人员交谈,这就是进行需求获取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①先给老会计讲解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的优点;②演示操作计算机的简单过程;③演示已有的财务软件,主要演示处理数据的速度。通过教师讲解案例,进一步阐述相关理论的现实应用及意义,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拿出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根据讲授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需求获取章节讲授结束后,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来分析需求获取的整个过程:确定需求开发计划、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确定调查对象、获取需求信息时应采用的方法[1]。在获取需求信息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获取对象给需求分析人员提供软件需求。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此步骤。例如,教师在讲完“软件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知识点后,学生选择一个案例,分组练习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每组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案例一般是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获取相关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案例的具体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给出指导性意见。案例实施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案例分析方案。要求运用软件需求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按照需求过程规范分阶段实施,各小组应独立完成项目,每个阶段都要有成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向全体学生讲解案例,讲解结束后其它小组就此案例进行讨论,共同研究需求分析过程;最后教师评分总结,并要求该小组写出案例分析的相关文档。

1.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实践题目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系统,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严格按照需求工程过程完成,并编写过程材料。实践教学中采用分阶段的案例教学法,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和需求验证4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要制定具体实施要求[4]:①需求获取阶段:要求先制定需求获取计划,组长给成员分配任务,并到相应的单位进行调研,获取需求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获取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撰写需求文档;②分析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对获得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于错误和不确定的需求,小组相关成员要再次进行调研,找相应用户获取完整、正确的需求。采用一种建模技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建模时对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协作,例如:学生的实践题目是信息管理系统,应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技术,用到的建模技术主要是分层的数据流图,可要求1名学生画顶层的数据流图,2名学生画中间层数据流图,2~3名学生画底层的数据流图;③规格说明阶段:要求学生以文档的形式给出在需求获取阶段和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得的所有用户需求和需求模型,即规范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说明书采用IEEE标准830-1998模板,描述语言采用自然语言,最后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打印提交;④验证阶段:要求学生采用正式评审的方式进行,本组部分成员和其它小组的部分成员组成评审会,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扮演评审会的主持人,组内成员扮演作者和记录员,其它组的组长扮演评审专家。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语

《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符合课程建设的要求[5]。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证明该方法能寓理论于实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促进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模式实施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毋国庆.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彭佳红,彭佳文,曹晓兰.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11(11):6062.

[3]何成万.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J].软件导刊,2008,7(7):176177.

第9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理论;英语写作;内在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64-02

国外的二语写作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了成熟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队伍[1]。相比较之下,国内的二语写作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二语写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评估、写作过程与结果以及写作语境因素等方面,并且大部分倾向于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如杨晓春在以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现,过程法和结果法均可以提高学生的二语写作水平,然而过程法更适合于高水平学生,结果法则更适合于写作水平欠佳的学习者[2];薛红果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方式,对采取不同学习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写作能力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中国大学生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3]。国内在二语写作上的研究对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以及二语写作的认知思维过程关注却较少。马利伟在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中发现几乎所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都受到了外部动机的驱动,主要包括为了通过TEM4、TEM8以及将来的研究生入学开始。而在这些近期目标实现后,二语写作的动机即会消失[4]。此类因素也是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水平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在二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激发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动机,以达到帮助他们顺利提高二语写作能力水平的目的。

一、理论基础

早期的需求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主要用于专门用途的英语或语言。随着国内外对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其赋予了更多的理解,定义也不尽相同。Widdowson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所谓需求是指学生近期的学习要求和长期的工作要求,简言之,即学生在学习到这门语言之后可以使用它去做些什么[5]。Robison认为需求应包含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两种,客观需求一般指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学习中面对的难点等;主观需求则从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出发,包含了学习者的信心和态度等等。由于对需求理论概念观点的不一,语言学家在面对使用需求分析理论解决问题的步骤上也众说纷纭[6]。Suarez认为在执行需求分析的策划过程中,应主要遵循4个步骤。第一,明确需求分析的内涵及其目的;第二,界定需求分析的范围和重难点;第三,确定需求分析中的研究方法和尽量排除研究过程中的无关变量;第四步,在确保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公布调查结果[7]。本文主要以Robison对需求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分析需求分析理论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二、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主要是动机不足、策略不够等,教师在这些问题中负主要责任。目前大部分的专业英语写作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通常采取了讲解例文、布置写作内容、批改、反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导致写作课堂枯燥单一,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对写作毫无兴趣和成就感。其次,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的主要是语法和句子的结构等等,对作文中需传递的信息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一般会认为作文只是简单的语法和句法练习,而对作文真正表达的内容却没有应有的思考。另一方面,在专业英语写作的评价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中学英语的写作学习开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就对其中的语法正确与否给予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专业英语写作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通常也会从语法的正确性句式的多样性角度来进行写作教学。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把回避作为一种主要的写作手段,一般只会采取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语法和句法形式,而忽略了对选词造句的推敲以及语言表达的交际性。

三、需求分析理论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写作中的客观与主观需求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的专业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解决需求理论分析在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上,需首先了解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需求分析的目的和内涵。在了解客观需求上,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首先明确学生目前的写作能力水平。2003年王馥芳[8]对国内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作文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第一,写作的语气不够鲜明,文章缺乏感染力,对英语语言的意识不强,如,they kill themselves and help others;第二,考生由于对题目理解不够而导致作文观点不清和跑题偏题的比率超过9%;第三,选词造句的能力欠佳,用词缺乏变化。如,对condition和environment的混淆。在表达“自我中心”的意思时,大部分同学使用了serf-centered,很少人使用ego-centered,而在表达其反义词的时候,较多人使用not serf-centered,少数人使用generous,未发现有同学使用other-directed或giving;第四,学生对整个句子结构表达的流利度不够,语法错误较多。如college education always supplies a few course books for the younger to improve themselves。上述研究发现有关专业英语学生在八级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的暴露了学生在写作中的难点,主要词汇量少、语言表达不地道、不知道如何下笔、不清楚文章的体裁和汉语思维左右英语的写作等等。在分析写作教学中的主观需求上,蔡红玉等人[9]通过实证研究对某高校二、三、四年级的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结果显示:超过3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写作;40%左右的学生对写作缺乏信心或信心不够;5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写作课兴趣不大或完全没有兴趣。叶丹[10]则从认知角度出发,调查了专业英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对元认知策略还停留在“有时使用”甚至“偶尔使用”的程度,通常采取选择注意以及回避策略,缺乏正确选择学习策略的意识以及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了解,随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

(二)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改进专业英语写作教学

根据写作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分析,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改进英语教学。首先,为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意识和理解能力,提高文章感染力和写作的鲜明语气,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英汉篇章特点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篇章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异,英语的构词造句都强调形式的严谨,汉语则重在达意。此类特点在评价环节也要充分地体现。教师可以把学生作文中比较符合英语体裁和受汉语体裁影响的作文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差异,提高英语篇章意识。其次,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跑题偏题主要是由于对词的理解不够和长期以来写作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因导致。因此,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角色,找到在课堂中中心转变的平衡点,对一些理论的讲解适可而止,避免照本宣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和消化。最后,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和选词造句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在写作中可能碰到的难点进行预判,或对学生在写作中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词类和语法的讲解,教师可以采取以语境为背景,把词和语法融入真实的语用使用环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在选词造句上,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鼓励学生采取反复推敲的方式进行写作,而不是鼓励学生采取回避策略。

写作教学中的主观需求的问题主要在于学生不喜欢英语写作课堂,对写作没有信心,在写作中采取的有效策略较少。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提高学生在写作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写作的题目,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热情参与谈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提高了对写作的兴趣,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摆脱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处下笔的问题。其次,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写作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目前文化较为开放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西方影视作品进入写作课堂,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西方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对写作的欲望。最后,为了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策略使用能力,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帮助学生形成写作中的计划思维和主动思维,促进写作的成功。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专业英语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主要跟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因素相关。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以学生对写作的需求为导向,以需求理论分析为基础,在明确写作教学的客观和主观需求的前提下,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和需求结合起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写作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KrollB (Ed.).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10.

〔2〕杨晓春.写作教学: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41-43.

〔3〕薛红果.网络环境下美国同伴的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3-37.

〔4〕马利伟.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2):87-89.

〔5〕Widdowson,H.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M]. New York: Newbury House,1981:2.

〔6〕Robinson,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1:9.

〔7〕Suarez,T.M. Needs assessment[M]. Oxford:Pergamon, 1994:10-121.

〔8〕王馥芳,刘险峰.英语专业八级作文评析与思考[J].国外外语教学,2003,(4):54-57.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Need Analysis

WANG K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712100)

Abstrac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form are based on need analysi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need analysis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deficienc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eed analysis. The purpose 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need analysis, consequently, provide basis for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need analysis;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0 引言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英语课程开发、执行和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高低不同,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学习目标与动机、个体缺失的需求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理据

国外教育界对需求分析的讨论和实践约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将需求分析用于外语教学的时间也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1972年,Richterish首次提出了外语需求分析这个概念,即如何满足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主客观需求的一系列范畴。

1.1 人本主义心理学

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为五层,最低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最后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个理论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认识到学生要想学好外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具备怎样的素质,学生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自我实现其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近三十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是依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

1.2 语言交际功能理论

需求分析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语言交际功能理论。语言的表层结构是符号的组合,而深层结构则是交际功能的载体,完成各种交际功能的工具。学生学习语言除了需要掌握语言的结构之外,还需要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则,进而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近年来,人们在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中,预测学生未来的语言情景和交际事件,设计出完成目标情景中的交际功能的学习任务。课程设计以明确目标为前提,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需求只有通过交际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表明语言交际功能理论与需求分析的关系密不可分,需求分析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前提,交际理论是需求分析的基础。

2 需求的定义和分类

Brown对需求分析的定义: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主客观需求信息,以用来确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满足学生要求的课程目的,这也是检测课程目的是否有效的手段。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需求分析是系统地收集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其次,根据收集来的主、客观信息来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目的;最后,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中,要检测课程目标是否有效也需要收集需求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修改已有的课程目的,使之更为合理。他还提出了六类收集需求信息的工具:调查、测试、观察、访谈、会议和问卷。

Berwick将需求分为规定的需求与意识到的需求。规定的需求是教育者根据其他人的经验做出的判断。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客观的。意识到的需求则是主观的,是学习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

Widdowson(1981:2) 和Brindley(1989)将需求分为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主观需求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是过程导向性的。客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了这门语言之后,能够做些什么,它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终端行为。

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在目标情景中学习者需(下转第55页)(上接第34页)要做的事情。它是从课程设计者的角度来考量的,没有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学习需求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学会这门语言需要做的事。

国内学者束定放将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的毕业分配紧密相连。个人需求包括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个人需求分析不仅符合人本主义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且符合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

伯顿(Burton)和梅里尔把学习需求分为六类:(1)标准的需求;(2)比较的需求;(3)感到的需求;(4)表达的需求;(5)预期的需求;(6)重大事件的需求。

3 需求分析研究的意义

第一,为不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我国各个高校在开设同一个专业,同时各自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学校自身的定位、学校资源情况及其学生状况。而通过学习需求的研究可以直接获取学生方面的信息。

第二,为加强学校的师资及学习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在以学生个体发展中心为理论指导的教育中,教育的改革及发展来源于学生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学习环境,学生对其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师资及学习环境建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认知学生,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而需求分析可以呈现给教师学生对英语反应的整体状况,更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

4 结束语

在外语中,需求分析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教育改革及学校建设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需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况。这样不同院校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学生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规格,从而为学校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 or Specific Purposes :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UP, 1998.

[2]Hutchinson, T. & Waters,A. English f or Specific Purpose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UP,1987.

[3]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4]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军事英语;ESP教学;需求分析理论

近年来,随着我军对外交流不断增加,我军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英语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从维和护航、联合军演、军事技术合作、国际安全合作、对外军援军贸,到国际军事交流、驻使外交、外军研究、对外军事宣传等,英语已成为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工具,成为展示我军良好形象和素质的重要媒介。同时,随着世界各国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我军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已成为我军战斗力生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

一、军队院校EGP和ESP教学

目前我军的大学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两大部分。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军事英语是科技英语在军事学科领域的应用,也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它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面向军人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岗位指向性。

军事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即充分地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学员的需求和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通过满足各英语水平学员的学习要求,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长期以来我军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员的个性发展要求,更加倾听学员的个体需求,更加符合军队建设需要。因此,军事英语系列课程的开设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学员的知识面,一定程度地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学习,以帮助学员架构完整知识结构,应对今后部队岗位需求。 二、ESP与需求分析理论

ESP的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教学理论和实践已在许多国家得以普及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教学领域。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革举措已成为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ESP教学是一个多元的教学理念,ESP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与学习途径;其次,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对比国内外不同专家对ESP理论的不同理解,不难发现国外专家的需求分析偏重学习者个体,是由个体需求到整体需求的规划。ESP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学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让学员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需求分析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 即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员对学员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让学员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Richterich(1977)、Widdowson(1981)、Brindley(1989)、Robinson (1991)、Kemp (1998)等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需求分析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需求分析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Bloor (1984)把前者称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而把后者称为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我们的ESP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军队院校军事英语课程建设

所谓军事英语课程是指各个军队院校依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军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规定、兼顾军队院校本科学历教育的特点,自主地开发和研究课程,将英语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地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建设军事英语课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更新语言教学理念,改革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在不改变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变传统单一的以语言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语言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融合,为学员开设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拓展课程,扩展学员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同时提高学员的语言技能。军事英语课程可根据部队需要、学员水平、学习兴趣和师资状况进行合理设置和优化组合,开设符合军队信息化建设、院校发展和学员需求的多门类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突出军队特色。当然在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因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培养学员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开发军事英语课程自身潜力,把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拓展知识内容。尽量选用真实的语言材料,选编的内容要包括常用的专业词汇和军事术语,并强调文献的文体结构、语言特色、学科规律等。以军事英语课程内容为依托,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提高语言技能,扩展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全面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学员个性化学习与自主性的培养,强调学员和教员的双主地位,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学员的语言技能,激发学员的兴趣,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军事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有一定的军事专业知识的教员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掌握军事英语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新型军事英语课程的开设对外语教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有很强的学习意识,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军校把开设军事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如何建设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军事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各军队院校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结合各校具体情况,积极实践,大胆开拓,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军队特色的ESP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12篇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会计、金融、物流等行业,其内在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没有既定的规则可循。因此,在从事这些行业时,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善于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才能将复杂的事物,经过思维的梳理后,使其变得简单化、规律化。此外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运用这些能力掌握对行业的认知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下,教师灌输性的“教”,学生被动性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学生与社会之间缺少交流导致落后脱节,导致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社会上就会缺乏竞争力,学校也会面临舆论压力和生存危机。学生只有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实践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代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活动与综合能力的关系分析

上文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下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综合能力提升与科研活动的关系(见图2)。首先介绍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

2.1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

一般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分为科研项目、竞赛活动、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是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载体,同时也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主要方式。最常见的形式是本科高年级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国外,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计划协会”;在国内,已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高校并不多,方法也大体相同。如清华大学的SRT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主要面向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项目,从而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科研项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同学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际调研;三是企业设立的专题科研项目。科研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展示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科研竞赛,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科研的组织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我国已有的“挑战杯”是此类活动的成功代表。作为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它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等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科研竞赛活动。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本科生学术论文一般用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因此,一般对于本科生而言,学术论文要求较高,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才能挑战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居多。毕业设计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之内,以课堂教学为模式。本科生毕业设计讲究真题真做,需要基于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强调将本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科研能力的最终体现,也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

2.2本科生科研活动与综合能力的关系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需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步骤,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而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途径,突破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局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拓展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

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依靠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在这三类科研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学生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实际或学术问题。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要积累理论知识,为理论分析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能以基本专业知识为基点,呈发散状地积累专业相关课余知识。在上述几种类型的科研活动中,也要求对研究的问题与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如科研项目中,学生在选择课题时一般会选择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没有既定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根据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去探索来制定。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就需要学生对该课题的现状有基本的掌握。如果课题涉及到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的现状研究更是关系到课题开展的关键的一项。与之相似的内容还可以在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力后,才能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分析的能力不同于技术能力,在掌握了理论分析能力后,就掌握了理论分析思维,对同类型的问题都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本科进行了这些科研活动后,学生能将这种分析能力迁移到对将来就业行业的特征、现状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能够系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不同于课堂教学,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案按图索骥,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的研究也需要落脚在实践上,能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才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学生在科研中必须依靠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全过程。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这一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其中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途径,突破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局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拓展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具体措施

由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并没有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的普及,所以通过借鉴已实施本科生导师组高校教学经验与总结,整合、优化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工商管理专业科研活动模式的实施建议。

3.1创新性研究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是一项针对湖南省普通本专科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项目探索并建立了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该计划,能够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2社会实践调查推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科研活动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要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科研的意义。学生也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关社会实践调查的科研活动可以贯穿在科研项目、科研竞赛活动或是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其中,“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挑战杯”能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3专业性研究推动知识与专业的对口化

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起步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基础工具软件:MicrosoftWord、MicrosoftExcel、MicrosoftVisio等的学习,基础方法软件:Matlab、Mathtype、RaLC等的学习。基础工具和基础方法的学习都达到一定层次时,学生可以进行相对较简单的非专业性的研究,如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初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进行了这样的基础方法技能和积累后,就可以适当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性研究。在进行专业性研究时,建议找到和研究方向大致相同的老师进行指导,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给予学生很大程度上的帮助。本科进行的专业性研究不仅对以后的考研深造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系统性专业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