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06: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知识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对高中地理学困生进行分拆
1.分析高中地理学困生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到这些高中地理学困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才能让教师顺利进行对症下药。如果在初期不能对高中地理学困生进行细致地分析与了解,就会导致下面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例如:在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复习地图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对有关于经纬线的知识的了解还有很大的欠缺,常常不会其排列顺序,或者甚至连东南西北球的划分也不了解。如果教师不能对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就会导致教师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地理知识,因此真正能实际应用的学生就少之又少。
2.产生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原因
(1)内因。大多数初中地理知识基础很弱的学生,所掌握的学习地理知识方法也很少,学习地理知识能力也比较弱,进而就会导致他们在高中学习地理时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很多学生受到初中地理学习的影响,一味地对高中地理知识死记硬背,正是因为如此简易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到高中地理知识。
(2)外因。地理是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到的其他知识的情况较多。因此例如:数学、物理等基础性知识掌握不多,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地理知识,不能真正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时的难度,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师不能真正了解高中地理教材,不能真正对切入点进行把握。单一的教学手段,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1)优化课程。在学习地理的课堂之中,课堂是传授地理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地理的传授活动就是在地理课堂之中举行的,因此只有真正使地理课程得到优化,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要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当依据学生所了解的世界、生活来对地理知识内容进行传授。地理教材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应用。要实行不同的有特点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在课堂上应当尽量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以及成就感,逐渐树立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课程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优化。
(2)关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地理学科是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空间性以及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这就应当要求教师准备灵活性比较强、方法不一的教学手段。针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对高中地理分章节地介绍,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的不同。在日后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针对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特征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地理方法的重要性。
(3)提高地理学科在其他学科中地位。在学校中,学生常常会认为地理这个学科是属于一个副科,常常不会过多重视地理,这就会出现学校、学生不够重视的情况。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改变这种情况的主要力量,地理教师不但要拥有很好的教学品质,还应当有优秀的师德、敬业精神,并积极地为自己的地理学科争取一个一席之地,让学生、学校重视这门学科。要根据地理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特征,举办一些探究性的小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大家逐渐重视地理学科。
一、内容构成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
1.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处在基础地位的知识,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2.地理能力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掌握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其行为的教育。
以上三个层次地理素质教育的构成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质教育必然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品德等为目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教学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要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巧练、可接受性、巩固性等教学的一般原则以外,还要注意体现:
1.整体性原则:使知识、能力、品德教育一体化,克服只抓知识教育而忽视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做法。
2.改革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成功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整体改革经验的运用吸收。
3.多向性原则:要有效地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各种地图、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心理素质,努力培养、强化学习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5.全面性原则: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转化学习困难生,使每一位学生的地理素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6.民主性原则: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性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7.自主性原则: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具备和不断强化独立学习的能力。
8.实践性原则: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时要结合课外活动的开展,注意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用结合能力得到培养。
三、备课要求
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地理教案的编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1.深钻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近几年来,初中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一是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五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更加切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六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
2.掌握教材层次,编好教学提纲
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区别教材主次,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钻研,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还应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这"三点"的关系。要善于突出重点、排解难点、抓住关键,带动一般,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把握教学的结构,构思承转和小结
教师要依据课堂的各个环节及其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虑如何引入新课、各个教学环节的承转、各部分的小结和全课的总结。
5.设计教学方法,准备直观教具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备课时教师要估计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发挥好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而不乱、有声有色、紧张有序地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直观教具的选用和设计、制作。教具何时用、如何用,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课堂小结;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50-1
课堂小结不单是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学习更多知识。有时一个课题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我认为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运用板书来小结新课
【案例一】 第三节《民族》板书设计
(一)民族的构成:
1.民族总数有56个(除汉族,其他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
2.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2%
3.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
4.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壮族(人口最多)
(二)民族的分布:
1.大散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
2.小聚居:(1)汉族: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西北
3.交错杂居:全国没有单一民族的县或市
(三)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漂亮、规范的书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助手。上述板书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明确地感知和领会所学内容。所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利于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地理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思维导图来小结新课
【案例二】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在地理课堂小结中的应用,十分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可以将其头脑中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歌谣来小结新课
【案例三】 第一节《地球仪》小结歌谣
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
经天纬地辨方向,SNEW是缩写;
向北变大是北纬,向东变大写作E;
向南变大为南纬,向西变大自然西;
特征纬线有五条,赤道、极圈和回归;
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妞六姨分东西;
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小结歌谣
黄河源 来自巴颜喀拉泉
黄河水 来自山东渤海水
上中下 河口桃花分三段
河上游 高山峡谷急水流
河中游 黄土高原水土流
河下游 华北平原地上河
地理知识丰富,范围广,识记点多,学生记忆难度较大,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优化编写歌诀。教学实践证明,适时采用歌诀进行小结,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记忆效率,使学生在愉快欢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编写歌谣,不仅教师可以编,还可以让学生编,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写歌谣,可以仿照熟悉的歌曲,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歌谣为纽带,以地图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自然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智能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四、运用地图来小结新课
关键词:地理 高考改革背景 有效教学 实践研究
地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它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现有的高考体制的作用,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体制下,地理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研究出更多的与新高考体制相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高中地理教学当前现状
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大多数高中均忽略地理学科,使得广大师生均将地理看作一种副科。地理教师忽略课程安排,投入的精力较少,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地理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同时,还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缺少对生活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交流互动,这既制约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活跃,无法灵活运用地图。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包含各种信息和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一定的迟钝性。例如,剖析三大火炉的形成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通常仅仅回答自然原因,极少数学生考虑人为因素,问题思考不严谨。因此,一定要开展有效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教学概述
(一)内涵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具体的有效教学内涵。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观念可知,关于有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定义,其一,有效教学指代经由一段时间的投入后创造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成效显著的教学活动。其二,有效教学指代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比较剖析两类定义,笔者个人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1.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效果一般指代教学活动的开展结果,侧重对成绩提高与学生进步的考查。教学效果良好指代经由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得到提升,学生个人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成绩提高与个人发展是评判教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并不能反映教学效果,而是通过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来映射。
2.教学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指代经由有效教学行为,以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取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通俗来说是指全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促进该能力的发展。
3.教学效益可观
教学效益可观指教学活动既可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教学目标,还满足预期教学目标以及基本教育需求。具体表现为:经由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关心全球问题,关注社会建设,积极宣扬科学精神,具备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优化了社会发展理念。
(二)基本行为
1.教学内容应清晰
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教学要点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概念解释明了、教学满足学生的认识能力、科学总结、及时回馈。
2.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可形象再现课程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教材、现代多媒体以及空间,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借助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肢体行为活跃教学氛围,多多鼓励,不断增强自信心。
3.任务驱动
教师应为预留充足的时间探究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合理开展教学活动,禁止无节制的发散。
4.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有效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怀和关心学生,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与课外作业,及时检查教学开展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等。
三、地理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步入高中校园后,学生接触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多,不同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取长补短,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逻辑分析能力相对差的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然而,自颁布新高考政策后,高中生应勇往直前,在有效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弥补弱势,进而全面迎战高考。
(一)参照地理高考新特点,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1.联系区域地理特征,有效渗透地理知识
地缘、客观事实与思维意识共同组成社会现象。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组成元素,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规律的明确与结构的构建均离不开地图。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是传播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和系统地理,构建思维地图,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地理事物,以此来活化抽象、单调的地理知识。
2.依托问题,明确复习范围
在教学设计环节,地理教师应打破常规,积极开展访谈活动,并参照访谈问题合理分类,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明确这一问题后,以此为依据,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其中应格外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综合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增加当前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依据典型例题,优化思维方法
在新课标下,地理高考实体常常为社会热点问题,并不以教材体系来展现,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某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农业科技进步为背景,主要考查粮食产区这一问题,这是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同时,试题类型也正在从封闭型逐渐转向开放型,试题内容从教学案例慢慢过渡到现实命题,更加突显自主探究性,开拓了思维考查范围。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冲破了教材的束缚,侧重对能力立意的考查。因此,为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则应强化典型例题训练,尽可能用直白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
(二)结合文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参与性
地理科学主要讲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原有的板书模式无法全面彰显课程魅力,而多媒体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因多媒体集声音、视频与图片于一身,它可增加学生的记忆深度,丰富学生的个人感受,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节内容时,教师应从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与98洪灾、四川洪灾等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性,掌握基本的灾害防治常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2.努力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教师应巧妙转化、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知识,并不仅仅是活动课。地理教师应参照所讲授,结合知识背景,合理设计活动主题,有效穿插课堂知识点,科学设定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找到答案。同时,因地理学科比较特殊,所以,应明确文理科生各自优势,并充分发挥,共同进步,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与人文地理共同组成地理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倾向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进而让人们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全面预防自然灾害,理科生在逻辑推理与基本运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在小组探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带领文科生剖析和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则主要阐述人文现象,文科生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可带动理科生,一起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因地理教学中包含许多概念,且比较抽象,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则开展趣味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宇宙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入孙悟空与筋斗云的故事,众所周知,孙悟空翻个跟头可行走十万八千里,可在孙悟空翻越百个跟头后,仍未到达天际的尽头,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和无穷。
此种教学可有效调动学习自主性,并可指引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全面解决活动任务。同时,教师应留心观察周边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三)有效发挥学习自主性,创新课堂讲授方法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中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认识,人们逐渐冲破原有满堂灌式授课模式的束缚。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结合新课改标准,对讲授法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其丰富内涵,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活动更加民主化,教师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具体包含以下讲授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讲授方法。
1.图示讲解法
地理学科包含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而图示讲解法是指依照概念和原理,经由图形将其具体化,并进行注释说明,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概念原理。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时,地理教师可绘制直射点回归图示,清晰注明图示中各个纬线的内涵、曲线集合点与直射点动向,则学生便可参照图示来判断直射点的具置。此种讲授方法可大大提升注意力,显著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经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记忆。
2.剖析法
地理教师可参照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点层,逐步剖析,有序解释本质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这节内容时,应仔细剖析自然资源与人类这对矛盾,这两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关系剖析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内涵,便于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三圈流时,某位学生大胆假设,若地球反方向自转,则三圈流会如何变化。因在本节教学中,笔者通过地表均匀与地球停止自转引出本节内容,学生只要联想导出内容,经由讨论,便可得知自转的具体影,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出现三圈环流,依据存在气压带与风带,仅仅风向出现改变。
(四)科学总结,及时反馈
1.教师总结
学生虽然是教学小结的主体,但教师仍旧发挥着指导作用,要求教师肩负小结任务。通常包含以下两种小结方式:其一,知识小结。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小结方法,主要应用在知识梳理中,突显重点内容;其二,铺垫小结。此类总结是指概括本节内容的同时,设下悬念,引人思考。例如,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内容时,设计如下小结:城市人口所占据的比重是评判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标准,且该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则是否可理解为城市规模可毫无节制地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可肆意增长。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重点研究,以此来为下节城市化问题的讲解奠定基础。
2.学生总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同样,学生也是教学小结中的主体。学生的切身总结不仅可深入认识知识体系,还可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内容,便于教学情况的全面掌握。
3.升华总结
在升华总结中不再强调本节知识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升华,也可从整篇文章出发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探索宇宙这节内容时,对于地外文明探索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做出如下总结:对于人类而言,探索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宇宙探索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探索人与宇宙这两者关联的活动。虽然这种探索非常艰辛,且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但即便经由努力,毫无收获,也是成功,这是以为内它从侧面揭示了宇宙生命的珍贵与稀少,并能印证我们的生存价值。此种总结慷慨激昂、发人深省,可将地理教学推向。
四、结语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高考能力标准不断提升、教学方法落后单一、试题涉及面狭窄等问题。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为全面应对政策变化,打造更加理想的地理高考成绩,地理教学应在突显效果的同时,强调效率。地理教师则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冲破满堂灌的束缚,注重自主学习,回归知识本源,加强知识梳理,灵活驾驭高考试题,积极构建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帆.地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2):55-57.
[2]杨帆,刘源泉,潘婷等.2012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5):48-54.
[3]梅国红,陈涓.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5,(6):45-47.
[4]姜钟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5,(8):183-184.
[6]林惠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24.
[7]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3(4):111-113.
一、分化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客观的事物或观念必须在人的意识中具有可与之相等的“东西”才有意义,这个“东西”即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它由有组织、稳定的概念、命题组成。认知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其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结构顶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最强的概念、命题,然后是逐级向下分化的从属概念、命题。该学说认为,教科书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脑的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一致,即以不断分化的方式组织教科书内容,首先呈现该学科的最一般、最概括的观念,也就是该学科中最有广泛的解释价值、最大的包容性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循序渐进地呈现细节和特例。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仅使新知识更有意义,使学生能将容易忘记的特殊知识固着在容易记住的概念上,而且可根据一般原理综合有关的事实。因此,应采用分化性策略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具体组织地理教科书内容,即区域地理内容按先整体后局部,先总论后分区的顺序组织,系统地理内容按先概论后分论的顺序组织。例如,各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顺序安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科书先安排总论知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再安排区域知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3先概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再详细论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课文呈现概念原理时应先呈现包容性大的,再呈现包容性小的。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先讲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再讲水圈的组成,其包容性由大到小。
二、综合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结构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在组织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有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中应积极采用综合性策略,即在每章节后面安排本章节知识小结,向学生呈示重点突出、纵横联系、前后贯通的章节知识结构图或章节知识结构补白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性的把握,加深理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后,可安排如下的本节知识小结(图1)。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三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就需要设计“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科书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标题下开头是这样表述的: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可以看出,这节内容教科书开门见山给出地理概念(定义),直接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表述方式很唐突,难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取得联系,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果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教科书的开始可以这样设计:请你回忆初中地理知识,结合演示地球仪,简短说出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这样学生能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链接”,进入新的学习就有意义了。
四、“意义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根据知识学习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起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意义学习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等方面其效果都优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材料与他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者具有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里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意义学习”策略。“意义学习”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应选取对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地理知识,以激发、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有意义的地理知识既包括“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即与学生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也包括“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主要有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和中国的“热点”地理问题,如区域发展、国土整治、全球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第二,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即课文中各标题围绕课题,各段落围绕标题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是注意课文的各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如中图版《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书地理第1册》中“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节围绕课题分别安排了“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标题。二是注意课文的段落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过渡自然。如上述“地图上的方向”段落内容如下:
看地图,首先要知道方向,在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面对地图,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介于这四个方向之间的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有的地图画有指向标,其箭头所指方向一般定为北方。知道北方,其他方向也就可以确定了。因此,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应该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或其他形状的情况下,它们所指的方向不变。这时要特别注意:无论经线、纬线多么弯曲,只要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正北或正南方向;只要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正东或正西方向。在极点上(南极或北极),则所有的经纬都是指向正北或正南。
一、目录教学的优势
目录是一本书的编排顺序,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与意图。教材目录及其下的内容是依课程标准制定的,反映的是新课标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目录的作用和意义,致使地理教学成为“条块分割”,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系统。笔者认为教师讲目录有利于师生把握教材重点,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贯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讲目录使地理教学凸显出科学性、逻辑性和高效性。
1.感知性强。目录反映的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直观性,教师讲目录一是让学生直观感知教材和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对教材或章节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带着这一知识框架听课、学习。二是让学生感知地理学习方法,教师每一章节都讲一讲目录,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串联性强。教师讲教材目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如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五带的形成,运用每个温度带获取太阳热量不同理解地球上各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这种知识内在联系可以形成“逻辑链”,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串联起来,使学生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新颖性、兴趣性强。教师通过教目录、读目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首先目录章节标题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性,其次目录具有指向性、具体性,这样教师的教学活泼、扼要,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把教材抽象、繁杂的知识简明化,学生采取这种学法学习地理会感受到有趣。例如: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上一新章节教材时,可以让全体学生朗读将教学的章节目录,从朗读中刺激学生,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师讲目录;运用目录教学;运用目录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录展现在我们面前,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以从教学目录中进一步感受和吃透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目录掌握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教目录如同“向导”,与学生的学法指导相融合,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目录该讲些什么
1.讲主干目录。新学期始,地理教师在教新课之前要介绍全册新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目录;总览教材学习内容、教材章节数,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本学期学习的“地理知识框架”,进行“知识骨干”思维反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讲主干中的分细节目录。在每章节教学之初,教师要对教材目录结构进行分析:每章中分几个细节单元、逐章逐节讲解目录,结合地理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要求,说明地理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安排,教师要熟悉教材的教学思路,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班级实际学情,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思路,或形成学习地理模式化思路。
3.讲学习目录计划。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内容,同时提醒学生回忆上学期教材目录与章节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提高成绩的措施、改进地理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困难等,同时做好学习地理新课准备(如教辅材料、地理资料、地理模型、挂图等)。
4.讲目录讨论和消化。在实际教学与复习小结中,组织学生对目录进行讨论和消化,因为目录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骨干,所以教师依目录指导学生学习,引导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经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课程标准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地理信息传播和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三、地理教师如何讲好目录
1.通读教材目录。大致了解“知识框架”(即教材的章节与内容)。任何一册教材课本或其他任何一本新书(所谓的“新书”指未读过的书),首先是将目录通读浏览一遍,在脑海中留存、反馈记忆信息:书中“大致写什么”“多少章节的内容”总体上有“框架”印象,了解书本知识的“框架”之后,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2.细读教材目录组成部分。教材目录中章节与内容是“部件”,能体现作者的编书意图、思路、过程、内容、容量或知识体系。
3.研读目录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从目录中制定与标记自己的学习内容与重点,实际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求知欲望、兴趣、接受与学习地理知识能力存在差异,针对这个实情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用科学办法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两步骤:教师起引导作用,首先,开学之初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点出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学重难点。其次,期末与总复习阶段,在学生学完本学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总领指导学生针对本册教材目录与所有本学科教材目录,特别是中考与高考必考的目录下知识点更要反复强调。如筛子起过滤作用,选取出重难点、主次,各个击破,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与方法,同时学生地理知识的提升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之一。
4.读目录常态化。目录是书本框架、是主干知识归纳、是“向导”。目录就如“纽带与线索”,它联结了我们在读书与学习教材初期、中期、末期各个分阶段,读书与教材都是按章节来阅读与教学,各大章中分小节、大章节中有大块知识结构也分散零星知识,知识点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熟读目录与教材之后,就能将知识系统化、“链条化”,将感知印象转化为理智。期中与期末复习时读目录,使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上有清晰的方向,归纳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有线索、有条理,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目录分类归纳。引导学生对中学地理教材目录分类归纳。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世界地理,八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中国地理,此外各地区学校还学习乡土地理。地理教材版本多样,教学内容不同,目录上有差异,如果将不同版本教材目录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特色。这方面而言,老教师一生教过不同版本教材,因此对教材目录安排有深厚的体会与见解。通读教材所有目录并分类归纳,会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线索与条理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能与方法,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因此意义重大。
6.有机整合自编“目录”。有机整合目录可以将教材中相关、相联系、延伸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复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中考总复习阶段。知识之间有相互联系。整合与自编目录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教材目录打乱次序,根据知识关联度进行串联,重新整编;二是将教材的地理知识按大块分类整合目录(也就是常用的专题复习)。如:“人口”复习目录:
1.世界人口
(1)人口几个概念、
(2)人口大洲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3.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与过少带来的问题(举例)
(2)人口问题措施(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4.印度人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巴西人口分布(受地开、气候、经济等因素影响)
5.中国的人口
(1)中国人口增长变化图与因素
(2)中国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
(3)人口分布不均(读图总结:东多西少,复习初一人口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4)人口问题
(5)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上述自编目录是将整个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人口”的内容进行整合、分类、罗列,对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课题内容“自编”,教师教学复习时,如能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同类问题串联起来复习,对比异同,使教材有机整合,化繁杂为简单扼要,提升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宜采用直观教学的学科,很多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有效教具来完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但在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在某些学校连一张最基本的挂图、一个地球仪、经纬网仪也没有,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立足现状探索适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和看待地理学科的位置
首先,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地理的教学和考试,部分中学尤其农村中学把地理科定性为“副科”,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导致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差,因而不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其次,地理学科经过改革后,它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践性,特别是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和应用,由于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和看待地理科目的位置。
(二)落实新课标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改变传统、旧的教学模式
叶圣陶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也要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思维的习惯,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换位和再思考,要善于解决问题。
2.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穿“读、议、讲、练”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地理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倾向,可以通过有效的“读、议、讲、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这一节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并结合地图去读:A、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别是指什么?它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B、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最小的洲和最小的洋分别是哪一个?C、找出亚非两大洲,南北美洲,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D、自己认真看一看,各大洲的轮廓像什么形状?在读完课文后,各学习小组可进行讨论,得出最佳答案,教师可提问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还可设计一些问题进行练习巩固,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在地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地图
“不坐车船跑九洲,未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游环球,这个便宜何处来?”这就是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比较,填充与描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增强直观效果。如果要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无论新课还是复习课,首先要把相关的地图挂在黑板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地图上。例如,复习《中国地形》一节时,就可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巩固复习中国的地势特征及各类地形的分布状况。总之,只要充分恰当地使用地图,并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运用“故事法“”竞赛法”等方法导入新课
故事喜闻乐见,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第一句话就说:“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很奇怪的故事。(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有位妈妈,她生有一对孪生兄弟,奇怪的是哥哥的生日比弟弟迟了一天,怎么会这样呢?”(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可继续提示:“这位妈妈生这对双胞胎时正进行环球旅行,是否和当时经过的地方有关呢?”一个奇异的故事带学生进入浓厚的探究状态,教师适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时区和日界线”。
竞赛法是引导学生进行“攀比”的一种最佳方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介绍《日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2011年日本发生了什么大事?(相信全班同学都会回答是“地震”),那么,下面我们来个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对日本的知识了解最多。待学生讨论完后,老师可对每小组的学生提问,最后老师对答案进行小结,表扬回答最多的小组,鼓励回答较少的一组。通过竞赛可让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2.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正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我国来说,由于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气候差异等,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区别,一般来说在穿的方面是南纱北棉,吃的是南米北面,住的是南方墙薄多窗,北方墙厚而少窗,在行的方面是南船北马等。同时,我们还可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房屋的建筑、桥梁的设计、环境的整治、资源的开发等,所以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3.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融入课堂,有效地领悟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放下架子,做到师生平等,积极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因师生关系不平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现象。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以学生或教师的头作为太阳或地球,师生共同模拟运动轨道和产生的现象,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变地理是“副科”的观念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哪怕是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有“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上课不用太认真,课后不用复习,只要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等说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地理专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正确引导并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整合和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理是“副科”的观念,让“副科”这个名词在学生心目中除掉,使学生能得到综合全面发展。
首先,通过研读标准和实际教学,我们较好解决以下矛盾:
(1)用两周时间对地球地图初步进行弥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初中部分知识。
(2)把握主干和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新组合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过去,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而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而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对有知识前后联系的重点内容适当拓宽,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读课本插图,分析提取信息,画图等。
第二,对课程实施中困惑大胆探索、实验。
①教学观念与方式的更新。新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而旧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注入式等.备课组开学初就开始学课标,看课件,研读教材,让年轻教师磨课。
②学生学习习惯、心理、学法与学习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另一方面学法上的差异,在初中,好多学校根本无法开设地理课,加之中考不考,学生根本不重视。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尽可能的讲授、引导,以落实“三基”能力,同时要求注重学法指导。
③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新教材中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变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但同时并不排除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层落实是关键。
第三,对教学达成共识,允许分歧和争执。
在每周例会前要求教师依据课标写出下周教学内容说课稿提纲,再在组会上交流,重点关注自己的“教”如何向学生的“学”转变,是不是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看这些环节:
(1)强化“问题”意识是否恰当到位,有无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否合理。
(3)如何抓时机,进行有效点拨:能否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4)设计的练习有无梯度,是否切合课时内容,是否结合学生实际。
(5)课堂小结是否语言干脆,学科术语、学科思想是否得以体现。
组内畅所欲言,指出可供组内成员借鉴和共享的优点,那些地方还有待提高,如何改进。反馈练习如何设计 ,各节教学目标、重难点,包括过程设计,都要在组会上探讨。然后,根据集体讨论的思路,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老教师带新教师,相互听课,认真反思,指出得失,对教案进行改进,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成为今后教学改进的一手资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遵循: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一线地理教师还是其他教学工作者及用人单位都达成共识:地理知识无论是在应试还是在社会生活或工作实践中越来越重要,与之不相符的是地理科程没有得到重视,学生整体地理水平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在接受学校正统地理教学的学生对一些地理基础概念都是模糊的,对现实中发生的热点地理现象是漠视的。为何会这样?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还是地理问题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在所在的中职类学校展开调查研究。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省示范职业高中,也是县城唯一的职业高中,学生生源主要是来自本县,他们都参加过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综合成绩大多不是很理想,存在严重的偏科情况,加之63%的学生来自农村,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基础教育部不是很好,本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准备外出务工,早早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由于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除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国家设置的奖学金以外,每学期还能获得稳定的补助,让很多学生从上学那一刻起就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资金的倾斜能解决经济问题,但基础教育问题不是仅仅靠资金就能解决的,县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地理学科教育更是让人担忧。调查反映小学自然学科基本就是语文、数学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老师讲授,没有专门的地理学科的老师任教,授课过程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到了初中,有了好转,有专门的地理授课老师,但不是初升高的考试科目,只是初中一、二年级开课,一个学校往往就一个,情况好些的不过一个年级一个,课时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令人担忧,这就直接影响学生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针对本校学生的现状,他们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机会,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理想,根据自身需要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就要求学生尽快学得技能,早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能缓解家庭经济困境,那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取得职业技能获得就业机会,这种学生往往要求很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考虑所学知识是否使用。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要求进步,就业虽然是最终的目的但是通过有效途径去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是提升自身的主要方式,而他们和前一类学生共同面临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地理教学既要满足职业教育需求又要使得他们具有和同等学力的学生竞争的能力,融通教学模式应势而生。职业学校的融通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升学和就业都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正如其概念提到的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一般的职业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升学的要求。地理融通教学模式丰富了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通过不同选择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实施融通教学模式过程中借鉴其他在职业学校发展和运用较成熟的其他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还有其他学科在此之前实施融通教学模式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都是此次研究的重点学习对象,当然也要尽力克服在这一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积极健康发展,无论对地理学科本身还是自己所在的职业学校或者是其他职业类学校对教学模式的探索都有借鉴意义。
二、发展地理融通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中职融通教学模式内涵
所谓职业教育的融通模式就是将升学导向教育和就业导向教育相结合“两条腿”并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让愿意升学并有能力升学的学生参加直对口高考或者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使得职业高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另一方面让没有升学意愿或升学意愿不强的学生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需要,为他们做好直接就业导向教育服务。
(二)运用好融通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查研究发现,刚进职业高的学生很多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大多是不自信,他们之前以成绩分优劣,长期处于文化成绩这一单一标准评价下很容易焦虑和不自信。所以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刚进校门时就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说明之前的成绩不能代表什么,尤其是地理学科,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高中地理在高中阶段很特殊,因为不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大家在学校学习时没有很好的重视,并且地理科目的在校学习在八年级就结束,所以它几乎是“零基础”学科。只要今后认真学习,地理学科成绩绝对不会让每一位为它努力多的人失望,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学习能力强还是动手能力强,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地理学科绝对是实用用很强的学科。
2.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树立目的端正态度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正如学者姜大源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指出,社会劳动由单一向复杂转变,社会职业由单职业向综合职业转变,信息爆炸催生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应将学生的学习综合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职业高中之前因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学习地理学科,并总认为地理基础差,在今后学习过程很困难,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是主观片面认为地理是“无用”的学科,因为之前的地理学习无论好或不好对他们都没有影响,尤其是从功利的角度上看也没有任何影响。由此要针对这些错误认识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地理是自然科学,小到每天身边的风、云、雨、花草、空气,大到山川、海洋、自然灾害无一不和地理有关,除了实际生活中点点滴滴和地理相关外,还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进入高中之后地理就是必修科目。所以,不管就业还是升学都绕不开地理这一学科。
3.结合学科趣味和学生的兴趣。地理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选修的旅游地理、环境地理,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强烈要求丰富课本内容,并要求利用节假日讲解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这就说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知道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挖掘更多的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结合身边的实例和时事新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都是有限的,将教学知识在课外无限扩展,利用本县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本校的教研基地,布置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学和娱乐相结合,既学到知识并达到学以致用又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
5.不断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发展途径。时代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要满足职业高中的学生既能达到升学考试的要求又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需求,职业高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不断更新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发展途径,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操作实践
融通教学模式适用于实践课和基础理论课。以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为例。中职学校地理科程没有专门的课本,所以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材,加之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短,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制作导学案时打破原来课本的编排顺序重新制定三维目标和课本的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任务。
1.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本课有两课时,其知识目标是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在实践中运用。情感目标是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积极建设家乡的热情。教学重点是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表现。教学难点是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表现和运用。
2.课堂教学过程。首先信息收集,将班里学生分为五组,让组长分配好组员的各自任务,将课前编排好的导学案分发到各小组。最后进行问题引导,提出问题1:为何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变了其他要素都随之发生变化?问题2:结合身边例子分析我们市过度开发地下水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我们县保护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哪些影响?其次各小组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后结合老师的导学案思考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各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根据需要演示,老师和其他组组员给分析评价和评分。老师应给予更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多收集相关地理知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后观看《探索》栏目。课后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对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点的异同,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3实践课教学。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或课后活动休息时间到正在建设滨河公园实地观察和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具体体现,并提出滨河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哪些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运用。
三、地理融通模式的问题
正如融通教学模式的概念提到的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一般的职业需求又要达到学生升学的要求,挖掘学生地理学习的潜能,让学生通过不同选择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同时地理融通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若多次组织实践课教学就会影响有些专业的专业课的学习,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地理课时安排不一致,中职学生在应对普通高中学生高中试题时比较吃力。
四、结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关键词:主体参与式教学;初中地理课堂;分组教学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以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媒体导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评价反思五个环节。媒体导入即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以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的编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课本,完成主要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对自学的情况进行反馈,并由教师小结归纳;课堂小结,可以分为教师总结、学生总结、师生总结三种方式,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评价反思,师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参与程度进行自评和互评。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为例,深入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的分布主要受到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陆因素的影响。本部分教材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等温线的定义及特性,给出了等温线的模式图,便于学生理解;第二是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说明了气温的分布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第三是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C,学生应掌握由此引出的计算题。第四是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比,1月份图中海洋温度高于陆地,7月份图中海洋温度低于陆地。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也迅速发展。七年级学生对于气温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便于理解,但是对于气温的分布,由于学生缺乏对全球的认识,难以理解相关内容,只有想办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此节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了解气温垂直递减率,并熟练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模式图”,了解等温线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乞力马扎罗山风景图”,掌握气温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品质。
2.能够以世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2.难点: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精导互动法。
六、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完成学习内容。
七、教学过程
【媒体导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来看一下课件中展示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前天我校召开的国学诵读大会的照片,大家观察一下同学和老师的衣着,第二张照片是前几天三亚市第九小学的照片,大家再观察一下同学们的衣着,那么通过这个强烈的对比,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的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55到57页,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下来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和老师讨论,十分钟以后我们将进行一个抢答环节,由各组长计分,每道题两分。
生:自学课本,回答导学案上的问题。
【师生互动】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的定义及判读
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抢答环节。课件展示题目。
A组:读课本55页图3.16“等温线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回忆等高线的定义,试描述等温线的定义?同一条等温线上的气温是否相等?
2.等温线的疏密和气温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图中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度?
3.图中A点的温度范围是多少?B点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教师总结:等温线是将等温线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成线;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板书:(二)气温的影响因素
地理学科对较多学生来说难学易忘、枯燥乏味,初中学生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对地理学科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一起始学期,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使用能力很低,阅读方法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尽快使学生掌握地图的观察、分析、绘制、记忆等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爱用地图;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归纳各类地理图表的阅读、使用和应试技巧,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化。
一、善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法宝”,地理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用图措施:
1.要用好地图,首先得会用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地图要素、用途、分类等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用图技能,熟悉图表语言,并对此加强实际训练,以便提高用图能力,适应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再用“图文结合法”进行有效学习,因为任何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都与它在相关地图上的位置、分布有关。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课文、插图、地图册上相关地图,把有关知识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让他们把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对号入座”后,在地图上用红笔勾画出来再进一步记忆。这样“以图释文”、“以图忆文”来学习地理。
2.充分发挥地理教学挂图和黑板略图的作用。
(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挂图,让学生读图、指图。学生可以从挂图上直接获得许多地理知识,使用挂图教学还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如: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指图说明“这个区域有什么?为什么?”看着地图综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综合,理清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2)经常在黑板上绘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每堂课板书时,力争做到左图右书,以图取胜,养成无图不上课的习惯。如:教学《印度》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印度轮廓图”,并指出它的形状大致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记住“印度”这个国家的轮廓特点,接着教师一边问学生,一边在板图上用绿色粉笔标注: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地、中部的恒河平原;用黄色粉笔画出些斜线条表示出“德干高原”的范围;用蓝色粉笔画出恒河、印度河,标出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用红色粉笔标出: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三个工业中心;用粉色粉笔标出印度半岛、乞拉朋齐及印度的主要邻国。最后,老师将文字擦除,只留图例标示位置,让学生到黑板前指图说明或填图。这样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幅印度的简易地图,使学生真正做到“脑中有图”,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并且能避免死记硬背,达到了在练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原理,课本文字叙述比较枯燥,难以记忆,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将一些复杂的地理事物转绘成图,画在黑板上,使内容条理化,从而达到快记、熟记、长记的效果。实践证明,板图教学大有益处。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老师的语言和勾画而自然转移,做倒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达到教师教的生动灵活,学生学得兴趣浓厚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填图、画图,提升能力。
仅仅看地图是不够的,对于重要的地名、地理事物、地理要素,还要让学生动手来填、来画,将重点内容再现于图上,会使记忆更深刻,学习效果更佳。当解答相关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地图。如:学习《中国主要铁路线》时,我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绘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青藏铁路;用蓝色粉笔绘出长江航道、京杭运河,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绘图,并标出各铁路线名称;标出株洲、郑州、兰州、徐州、北京等重要交通枢纽;标出长江航道和京广线、京九线交汇处的城市。从而构成一幅简单、实用的“交通图”教师一个一个找他们面批,修正无误后,贴在每个同学的课本中备用。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降低了教学难度,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技能,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世界分区地理”和“中国分区地理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些章节的填图题,打印出来,裁成小块,每学习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我就让学生做一次填图练习,老师认真批阅、修改以后,让学生积累起来,装订成册。这些图较之课本地图,清晰、精炼而又突出重点,学生复习时还可以拿出来温习一遍。
另外,我还设计了单元、期末的地图专项训练题,以供复习巩固知识时,让学生阅读、分析,从中掌握读图技巧,发展学生的读图、忆图能力。
三、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像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一直坚持下去,形成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的良好习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要调动学生平时利用休闲时间阅读世界、中国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是巩固地理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源泉。
2.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做指导,通过读图、拼图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让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准备,富有实效,对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帮助极大。
四、抓住特点,教给学生记忆地图的方法。
1.教学中发现,利用兴趣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谐音记忆等多种记忆法,对记图非常有效。例如:学习《中东》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中东的轮廓特征,把“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靴子”,把“波斯湾”联想成 “斯达舒”药品广告中人 “胃”的形状,把“伊朗”的轮廓想象成“一顶草帽”,学生只要识别出这些形状,就能判断出图示区域为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