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时间:2022-05-04 05:4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第1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 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总体而言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就此提出了解决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各院校就业指导中心都已设立,就业指导体系初步形成

每所大学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并且由过去的只侧重应届毕业生,而转为面向所有年级、所有学生服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组成有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一般是由各院系的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的兼职人员。就业指导中心除了提供给学生就业服务之外,主要还负责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指导日和指导会议,约请专家来学校讲话座谈、并展示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这些信息资料包括国家颁布的就业方面的文件和政策、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预测、当年的就业形式介绍以及计算机管理提供的数据资料。

(二)就业指导课程基本纳入教学计划

各高校基本都遵循教育部出台的在高校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相关规定,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纳人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以全过程就业指导理念为基础的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且部分学校在组建就业指导中心的同时,还聘请专职教授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选聘校内专兼职教师、校外知名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课程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职业态势调研等工作。

(三)学生积极参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活动

据了解,部分高校成立了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是一个由学生独立运作的、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同时又有学校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具体参与;学生就业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此外,各高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以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操锻炼;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已经设立,但整体就业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尽管各院校都相继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机构都不是学校独立的部门机构,往往是与招生部门或者学工部合署一个部门。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具体工作的二级学院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相应的办公条件不足,没有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经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童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且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同时,几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一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三、解决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应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唯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讨论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地细致人微。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模式

教育部教学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日常教学。”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内。但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新型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全程化、阶段化、试训化的模式。具体而言:①全程化:是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也是其大学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全程就业体系明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始终。②阶段化: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面对就业时,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大学的每个阶段应实施以不同内容和方法的就业指导。③实训化: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无论教给学生多少求职面试的技巧,最后都要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实践,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际操作与训练为主。

(三)应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将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延伸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渠道进行延伸。一方面应该加强就业网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与社会上各就业人才市场、专门型人才网站及相关高校就业网联合,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网络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在任何学生需要的时候接受就业指导。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师相对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学生的单向接受,而网络的介人就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是一种点到点的交流,而且可以是一种点和面的交流。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就业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四)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工作堕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像国外的某些高校那样,学生一人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各项服务,如职业倾向测试,成长职业规划,让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在毕业后仍然对其进行职业跟踪等,他们表示,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今天,就应该透过采取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才能让学生认同他们的工作,并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从而解决有的毕业几个月后仍然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8-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势必会影响到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使大学生寻找有效的方法改变就业困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的职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勘探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大学已经建立了职业指导服务体系,但无论是从组织设置,功能开发,专业团队建设,或在工作态度和金钱观等价值取向的建立上,研究和理论观点甚至专业指导的角度,都不足,存在很大的难度,为学生的职业指导或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就业状况和职业指导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改进建议。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出现的。1908年帕森斯第一联合就业指导专家提出,以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职业的“职业指导”的三因素理论。帕森斯提出了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指导角色建立,标志就业指导的产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它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并形成有关职业指导的许多理论。然而,职业指导的含义,目前的定义不统一。“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的“就业指导”解释说:“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职业指导,是指根据人的性格特点,社会和家庭环境等条件,以及社会和专业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识别更专业的劳动,工作的方向,或选择新的社交业务领域。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目前,中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范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实现科学的人职匹配,但这个过程是基于学生所学的专业、职业方向和个人素质决定的,以人与社会选择的需求实施。

3.职业指导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4.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总之,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企业需求和相关人事劳动政策和社会法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知识和个性的特点,采用调查访谈,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工作评估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工作意向和雇主要求的意愿,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合理的就业选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一)指导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大学仍然缺乏概念,以学生为中心,市场意识淡薄,重“进”轻“出”,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如果不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很难取得成功及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学一般不希望过度投资在就业职业指导上,导致财力、物力和人力严重不足。缺乏职业指导人员,经费不足,场地紧张,没有大量的工作计划,许多活动都不可能实施。

(二)专业队伍力量不足

许多学院和大学从事职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悬殊,虽然也有就业指导课程,但主要是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强烈需求。此外,多数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乏专业培训,因此,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开展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教育的能力。

(三)职业指导意识薄弱

职业指导几乎没有为广大学生提供有用的实质性内容。提供的资讯相对于学生的需求要少得多;职业生涯规划不正规。

(四)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显著不足

高校开展毕业生自主创业创新教育的实施力量单一薄弱,职业指导师极少有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且典型案例具有个体性,不适合普遍推广。此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新尚未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渠道,仅处于补充地位,况且自主创业创新需要成熟的条件和充分准备,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的环境下,既要积极引导,又不能盲目。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中心

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毕业生就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就业指导将被纳入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并作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拥有较强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确保更快和更好的实施就业指导,开展“三到位”。

(二)转变观念,树立就业终身服务的观念

一方面,职业指导人员指导他们改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概念,这是终身就业服务管道的概念所要求的。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引导,改变了他们的就业服务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学校的传播媒介以带动整个国家。通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提升就业指导中心的存在价值,更好的帮助高校毕业生客观地评估自己,正确地完成个人定位。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毕业生回访制度已被用来建立用人单位档案。通过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情况,调整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指导和其他方面指导,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前景预测,缩短大学和雇主的距离,以促进就业。

(三)加强职业指导教育体系的全程性、系统性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的区别在于,大学生是就业指导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对学生刚毕业前的引导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在促进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与学生行为整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作,所以我们要改变一年毕业就业指导的概念,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彻于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一个高品质、专业的团队是成功的职业指导的关键。因此,应该以此为目标,通过一些内部培训和外部招聘的多种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以吸引从事就业服务和创新型的人才。从事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不仅要掌握就业政策,也了解心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经济、教育和法律知识。定期组织学术研究以及与众多高校的就业交流指导。与此同时,有实力的高校可以聘请外部团队进行指导。

(五)倡导职业指导工作需全员化

全面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的所有人员的职业指导是必需的,关键是要制订一个工作计划,明确相关责任。根据招生和教学部门招生计划安排,实施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资源配置,注重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相互关联的就业和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支持的管理机制。

(六)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合理体系

当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建筑大学,既要考虑实际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培训学院的整体素质;既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阶段,还要考虑整体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大专以上学历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大专指导,就业状况和政策的引导和教育,就业指导的概念,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和方法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内容应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大学就业指导是高校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合理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市场需求,高度协调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洁.学生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咎久占.试论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刘红艳.浅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方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3).

[4]姚远.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1,(8).

第4篇

资环学院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保证人才的充分利用,切实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我院根据学校安排,在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做好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XX届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领导重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作为考核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学院领导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学院相关鼓励措施尚未出台,导致参与学生就业的教师相对较少。

二、多次举办就业讲座,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动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重点是目标分解。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从新生入学起就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将三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放在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高职升学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基本上能找准定位。第三阶段的就业动员工作放在三年级上学期,重点是降低学生期望值,合理定位。动员会内容: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联系方式。分析当年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适度调整期望值。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过高,以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的较大的反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机会。特别指出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的、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更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避免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在对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做到不再将目光仅仅放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先就业再择业。此外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择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在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对学生如何抓住机会、参加面试以及如何签约一一作了具体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和抓学风建设的过程,通过对毕业生的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XX年11月至12月份,学院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师所做的讲座,从求职技巧,求职心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我院还邀请校外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院领导结合专业、企业情况跟学生谈就业,学院还举办模拟招聘会,不仅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同时还教育学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三、班主任积极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择优推荐工作,班主任定期到本班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实际困难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学院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了资源库,将有需要学院再推荐意向的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只要有信息,有合适的需求就通知他们,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正面人生。鼓励学生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继续深造,有新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提高就业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XX年1月份由班主任组织毕业生认真填写推荐表,同时组织毕业生上传求职信息到高校就业网,以便于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4月8号左右组织毕业生参加我校举办的“双向选择洽谈会”,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联系,推荐毕业生;3—7月份邀请多家单位(如云南斯泰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九河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到学院招聘毕业生,院团委及班主任认真做好接待工作以及推荐工作,努力做到用人单位满意。

四、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把就业的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些不被看好的行业和领域却出现人才匮乏。应该说: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带给就业工作的压力,逐年加重,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逐步发生转变,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理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开阔思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就业政策,制定符合我院专业特色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建立并健全相应的网络机制:

(1)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基本情况,向毕业生就业信息。

(2)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需求网络,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需求情况,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合作。

(3)人才网络: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如:学校成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统一管理,把毕业生推向社会,为其创造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根据历年经验,采取

了实习安排与就业推荐结合的办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参加实习,让实习与就业挂钩,以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要求班主任能掌握每个毕业生的求职动态、意向和签约结果,及时统计学生的意向和签约情况,以便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他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己,力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

在学习中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多次组织学生座谈英语学习心得,各班主任开班会也不厌其烦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优势,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上计划好,下手早,工作细,抓落实,讲服务。同时,我院近年重视毕业生取证教育工作,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开始实现从凭各种证书求职,向靠岗位证上岗的转变。鼓励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国家和地方就业项目,如到边远地区支边、执教,响应为西部服务的号召;努力创造条件,使部分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相结合。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我校XX年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在本年度的就业工作 中,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我院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取公务员4人,签定正式就业协议20人,参加国家、地方就业项目30人,就业率达到7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0%。

五、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我院毕业生有一部分回到生源所在地,参加第二次就业分配;还有部分毕业生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这些学生就业情况关系到我院就业率。学院通过团委、在校研究生、班主任与毕业生网上或电话联系,在毕业生中做调查,及时反馈毕业生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建议以学校牵头编写毕业生文件汇编及就业指导手册,将有关国家就业文件和政策编辑成册,使毕业生人手一册,做到人人知政策,用来更好地指导毕业生的就业。

进一步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开设必要的毕业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使同学们了解基本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和需求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考取各种必要的资质证书,积极地接触社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奖证偏少。

2.我校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3.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导致少数同学好高骛远,挑肥捡瘦,不愿到基层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

4.个别同学签约不慎重,还有悔约现象。

5.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条件。

6.少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围绕着“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以上是我院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我们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本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力争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 资源与环境学院

XX年9月19日

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于XX年5月,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四年来学院教职工人数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特点是高学历人数多,科研力量相对雄厚,班主任主要是由年轻老师担任,发展至今已有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人数为84人,三个本科专业12个班级,近630名本科生。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经研究,我院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制定就业工作计划方案。

一、0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XX年年本科毕业生共有154人,其中环境科学96人,农业资源58人,研究生23人。

二、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学院在9月份成立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

组长:段红平

副组长:杨志新 高召华

成员:王吉秀 董艳 秦丽

三、学院就业工作计划

1.继续举办就业讲座,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加强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4.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5.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措施调动教职工的协助学生就业积极性。

6.研究指派专人联系就业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议:在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上,若确实需要车辆,可适当考虑予以安排。

第5篇

  指导思想:

  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提升我们莫愁中专校在全市职业教育事业中的办学水平和声誉,进一步扩大影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思想素质高,专业知识好,业务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下学期拟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  配合各专业办积极开展三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市场用人情况的调研,在二月中旬、三月初拿出调研报告,力争心中有数。并且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上争取有所突破。

二.  协助校长室制定xx年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和措施。

三.  新学期开学初即拿出招生宣传简章的初稿,及早做好文字修改、照片充实、版面设计等工作。力争3月底前完成宣传资料的印制和招生宣传专题片拍摄任务。(1-2月份)

四.对03级实习生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对实习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按月考核。(4月份)

五.  积极开发联络新的用人单位及实习单位,配合各专业办提前做好04级中专和02级高职学生的实习安排工作。并及早落实实习管理班主任人选,对实习管理班主任进行培训。(3-6月份)

  六.  认真组织好05年4月份在我校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03级毕业生全市用人单位招聘会。

  七.  推广苏旗广告公司成立团小组工作的做法,力争在有条件开展团组织工作的实习单位中联合校团委建立团组织并开展工作(以培养职业道德、做好实习工作为中心工作内容)。(2、3月份)

  八. 争取编辑4--6期《实习简报》(3--6月份)

  九. 继续充实校园网“招生就业”栏目的内容。争取在四月底增添xx年新的招生咨询问答内容。并增设招生在线解答栏目,建立网上报名,登记系统。收集考生信息并及时联络。(5月份) 

  十. 联合各专业办做好带毕业生回访初中生源学校工作,落实毕业生(已有较好工作单位及较好经济收入)人选,深入进行招生宣传,为xx年的招生工作做好铺垫。

  十一.  抓住xx年中考体育加试、市、区中考现场咨询会等机会,认真组织做好xx年招生宣传工作,(3-7、8月份)

  十二. 布置安排好03级中专、01级高职学生毕业的各项工作。如各项表格的填写,毕业生档案材料的准备,帮学生做好自荐及推荐工作,并尽力联络实习单位人事部门领导,力争多留用毕业生,提高毕业生录用合同签定率。

  十三.  继续做好初中学校生源基地的招生宣传工作,调整落实责任人,明确任务,深入做工作,扩大宣传,加强宣传力度,建议校领导明确并实施对招生责任区中层干部奖励政策,鼓励支持中层及教师积极开发新的生源基地学校。(4月份)

  十四.  争取四月初完成今年招生宣传材料的准备工作。

十五.  积极开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探索》课题中《就业指导工作密切与企业联系的方法与途径的探索》子课题调研工作,争取在xx年底。完成调研工作并且拿出一批调研成果来。

第6篇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和高效就业指导工作的状况,从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目标为切入点,阐述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职业就业的重要性和作用,论证职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职业指导;高质量就业;重要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79-02

收稿日期:2015-02-04

作者简介:卢凤仪(1983-),女,广东东莞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从1999年至今,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将达到699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在此形势下,“就业难”却突出表现为“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高校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不到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低影响了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切实落实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相结合,不仅是促进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稳定就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职业人的重要措施。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反映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职业指导在推动就业中的现状

职业指导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大中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说和方法体系,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的过程[1]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目前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指导的成效与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如下:

(一)高校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未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应有的作用。

目前,毕业生就业率是影响学生和家长选择高校的因素之一,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声望与信誉,为此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理念和目标认知不正确,更看重就业率数值的提高,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高校的实际就业工作中,尤其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成为就业指导的主导思想。相当一部分负责就业的老师会催促毕业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找到工作,以应对上级主管单位的就业统计核查,实现高就业率。这样的指导思想错误引导毕业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和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使部分学生没能端正工作心态,跳槽现象频现,就业稳定性下降,不利于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定位。作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2013年聘请了麦可思对学院毕业生进行问卷调,从多方面调查毕业生的发展与就业质量。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毕业半年后,毕业生的对就业现状满意度只有62%;职业吻合度50%;半年内的离职率58%;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发展空间不够、收入低、工作条件不好”[2]。从以上数据可以初步看出我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绕了许多的弯路。频繁的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发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未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应有作用。

职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指导人员多数采取课堂讲授、团体讲座和统一活动为主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欠缺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如自身素质条件、就业观念、职业追求等方面的因素,使学生失去对职业指导的兴趣和重视,甚至出现部分同学敷衍对待职业指导。笔者对所在院校2011届、2012届、2013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每届均发出问卷100份,有效收回100份。在调查中发现,三年的调查中均超过45%的学生认为指导形式单一,并且每届超过5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二、职业指导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做法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政策性、操作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3]。只有深刻学习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功能及目标,切实围绕着职业指导的目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把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构建完整、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高校必须先扩大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使职业指导服务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和毕业后的学生,切实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其次,要加强各教学部门的沟通,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大学生职业指导课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清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之间的种种关系,帮助他们加强对工作环境、职场交际、人才要求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强化他们在求职择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就业中实现合理的职业定位,最终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工作向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4]。由此看出职业指导内容涉及学生思想道德和观念、专业知识、职业与行业背景和发展、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故在课程设计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构建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形成全员化指导服务体系。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求老师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外,还要求老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就业形势等方面有所了解。要达到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5]。以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指导人员为领军人物,负责制定学院职业指导的工作计划和教学内容,统筹毕业生就业咨询等相关就业工作,定时组织教研活动带领兼职职业指导老师进行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完善指导的内容和改进指导的方法;对全体专任老师和负责就业辅导员等兼职职业指导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特殊群体学生及时开展指导。而作为兼职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任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基于专业背景,在课堂中穿插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企业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和合理的学习目标。另一职业指导兼职人员的辅导员,主要是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改变当前职业指导内容陈旧,指导途径单一的缺点显得尤为紧迫。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认知和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经验、操作实务为一体的综合课程[6]。因此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或讲座来达到职业指导的目的,显然是行不通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与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讲授、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可以多样的,动静结合,其隐性渗透的优势加强了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不仅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兴趣,也有效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个性化指导。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特征,进行分层、分类职业指导。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专业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学生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对职业指导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分层、分类地进行职业指导能使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推动作用。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结合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探索自己的职业取向,并初步认识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的关系和制订大学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帮助学生思考、制订职业发展目标,及时修改大学生涯规划,加强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针对三年级的毕业生,则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理想职业岗位,加强学生就业政策、相关法规、求职技巧等共性指导。

(三)注重毕业生的毕业后跟踪与服务,深化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只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7]。目前,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毕业了,当届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学生离校后,仍会出现工作初期的就业不适应、就业心态不稳定、抗压能力弱的情况,跳槽现象频发,还有少数同学因多种原因仍未找到合适工作,这时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指导和服务。只有落实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与指导服务,才可更确切掌握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反映,才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真实反映学校职业指导的效果。而且,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可为学校补充新的企业信息,为之后的学生实习实践、毕业生就业做好资源储备。只有实现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维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虽然它在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理念、功能、目标和作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把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把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作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继花.浅谈高校就业职业指导工作[J].出国与就业,2012(2).

[2]麦可思.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3]胡华,余杰.试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4]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刘跃成,张丽楠.浅析毕业生就业现状加强职业指导实效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08-110.

[6]檀钊,陈宇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2):174.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61份,回收406份,回收率88.1%。接受调查学生中,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占24.81%,中等的学生占60%。52.1%的学生获得过学院奖学金,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学生占19.27%。约60%的学生担任过各类学生干部,党员占18.4%。

一、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1.就业地区选择

接受调查的406人中,78.6%学生来自潮汕地区,60.3%的学生毕业后想在珠三角地区发展,27.3%学生想回生源地。过半数家长也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留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期待子女回家工作的也占到了41.6%。

在广州学习几年,学生还是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作,但学生家长在支持子女留珠三角与回家工作上是旗鼓相当。

2.择业方向

59.4%的学生表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不是很清楚。毕业后,63%的学生会直接就业,27.1%的学生会选择专升本或其他升学方式,4.4%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63.2%不愿意选择三支一扶或者回农村支教。

在职业选择上,52.6%的学生会从事教育工作,25%的学生会选择外贸工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毕业后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70.9%学生期待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2000元左右。

3.就业准备

在选择回生源地参加中小学教师上岗考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不大,约30%学生认为比较难。而80%的同学对参加上岗考试的信息不了解,69.6%的学生没有准备好,仅20%的学生认为已经准备充分。

78.1%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简历制作,但只有25.8%的学生投过简历应聘,主要是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只有29.8%的学生参加过现场招聘会。

绝大部分同学能清醒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58.3%的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其中,39.3%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满意工作,58%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较大、对自己的就业很担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熟人介绍以及学校的的就业信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但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希望能回家参加考试,而对近期的各种招聘会兴趣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在网上投简历。

(二)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前夕,学生表现出了所有即将毕业学生的迷茫。38.1%的学生对自己找到工作有信心,27.5%觉得信心不足,34.4%的学生认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感。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自己的综合能力上。38.8%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缺乏的资源是学历,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经验,只有少部分认为找工作需要靠社会关系。84%的学生认为亲戚等社会关系对自己找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61.2%的学生认为没有能够推荐自己就业的社会关系。

在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上,学生主要关注前三个因素是薪酬高低与福利(25.1%)、工作地点(16.1%)、个人兴趣爱好(14.1%)。同时学生也认为,综合能力(30.1%)、专业技能(21.1%)、社会经验(19.9%)三个因素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求职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21.1%)、能力不足(17.2%)以及求职方法技巧缺乏(15.4%)。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

绝对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前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优待管理。

学生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的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0%)、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1.1%)以及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10.7%)。

学生期待就业指导老师最应该指导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7.6%)、推荐就业机会(23.3%)以及教学技能、英文简历等具体技能指导(19.9%)。

二、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准备还不充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就业不够主动,对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就好业,需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成立系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建立完善、协调的运行体系。

系成立了以系领导、辅导员、德育导师以及部分专业老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认真贯彻“全程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指导方针,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动每一位教师投入到学生就业指导。

学期初制定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要求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每月召开两次就业指导会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保证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稳定。并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督促其实施。

第二,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是有不少单位到学校招聘要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者毕业生不愿意到培训机构公司等单位就业。因此,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至关重要。学生毕业前应利用班会、就业指导课及讲座等方式的同时,继续召开就业座谈会,结合历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全国就业形势、就业要求,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各中小型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我系目前在校生中也有少数自主创业者,要通过这部分同学教育和引导其他更多的同学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邀请在企业工作比较顺利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到学校同师弟师妹座谈,对本届毕业生现身说法,改变学生就业观念。

第三,多方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

教会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方法及择业决策方法 , 如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在网上求职等,但对中介机构和网上信息要要慎重对待。另外,积极发动教职工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自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提供就业信息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和表扬激励。鼓励毕业生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收集就业信息。认真组织全系毕业生参加各种“双向选择”洽谈会,在双选会或招聘会上推销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工作,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取胜。

号召学生在实习回来后总结实习中教学技能不足,抓紧毕业前时间强化教学基本功。加强毕业生礼仪修养的指导,播放有关教师礼仪讲座。进行就业法律问题讲座和就业心理问题讲座和就业面试准备等,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包括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决策签约等方面,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以最佳状态争取每一个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5).

[2]高海生.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15-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不仅肩负着应对严峻就业形势下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的规划性和目的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责任,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而言,也担负着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诉求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人生起航的重要历史使命。

《教学要求》印发几年来,各高校按照要求内容,结合本校实际,纷纷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并组织实施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目前,职业指导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周期性波动等宏观环境下,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还有待继续完善,特别是课程教学的效果还有待继续发掘。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持续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参与性相结合”四项原则的指导下,尊重学生需求、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一 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现状

当前,职业指导课程已成为高校公共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以支持课程的开设和持续发展。可以说,课程的顺利开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仍存在不足。

1.我国高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取得的成果

高等院校开设职业指导相关课程以来,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具体课程,培养了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帮助大学生掌握了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了自己的特性和需求、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会了运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从整体而言,基本符合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2.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尽管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宏观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仍存在广阔的空间。综合而言,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保证了课程的持续性和完善性,但动态性和创新性不足。严格来讲,职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公共课程“队伍”中只能算作一个“新手”。但国内外宏观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指导课程的迅速成长和成熟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也正在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转变为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而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严重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于这一变化,强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成为时代的呼唤。所以,如我们看到的,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研究、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和完善、职业指导师资培养和培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在此基础上,课程开设较早的高校已经拥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具备了持续开展课程教学的条件。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完善”和“成熟”往往是孕育“路径依赖”的温床。当我们通过努力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和完善”,往往也阻塞了通往实现动态性、创新性目标的道路,挤占了“其他可能性”存在的空间。而缺乏动态性和创新性恰恰是当前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处于不断变化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并非一成不变,与之相应,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动态性和创新性应成为其必然具备的属性。

第二,关注目的——工具性有余,对价值性的追求不足。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发展的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本身的功利和目的性,即一般认为:课程开设就是为了缓解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课程的开展实现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即已经符合了课程开设的初衷,甚至认为毕业

生就业情况是衡量课程开展实际效果的唯一标准。当然,不能否认目标的明确性对取得成功的直接意义,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教育对终身化、人本化价值的重视,职业指导教育必须超越“成功就业”这一基本的层次,而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此,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更应有所作为。

第三,课程开展中教师主导有余,学生参与、实践不足。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应关注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性。首先,就课程本身的性质而言,并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职业成长路径,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因素都是影响其自身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变量,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予以尊重。其次,学生积极参与是实现课程效果的科学途径。与传统说教式“填鸭教学”相比,参与式、实践式等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且在高校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更易得到充分发挥。最后,从对人本教学理念的尊重来讲,职业指导课程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价值取向,尊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和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而现实中,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在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往往沿袭传统课堂演示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 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

探索构建“立体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就是要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持续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参与性相结合”四原则的指导下,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优势和贯穿职业指导教育始终的长线指导功能,均衡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通用能力培养要求,并对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求予以肯定和满足。

1.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根本,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缺乏,企业理念淡薄”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时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用人单位要求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既要是思想者,又要是行动者,即要求毕业生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与此要求相应,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指导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力量培养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各项工作的根本原则。

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线,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自觉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懈努力为“根本价值目标”,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成功的具体能力和知识的教育为“直接工具目标”,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发挥课程的理论指导功能。

3.以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教育的结合为主体,实现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能力培养目标不可或缺。在课程持续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指引下,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在重视通用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发展的社会现实对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变动。在保证高校主管部门系统开展通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高校各院系(教研室)应该在涉及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用人需求、学科走势等方面加强研究,及时调整和修正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计划方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社会适应力。

4.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为辅助,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统一

对于学生顺利就业而言,就业指导工作是最具针对性的方法。而面对学生就业意愿、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体现出足够的弹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需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采用个性化的途径和方法。尊重学生特殊需求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实现教师主导培养过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三 “立体化”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

“立体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行过程,即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设置、教学主体的安排、各课程内容开设的时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立体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1.主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学习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了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指导意义,需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主线。要在对大学新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教师全程负责制,完善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追踪和指导服务,使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意识一直伴随大学生学业全程。

2.常态化通用能力教育与动态化专业能力教育

具体运行中,通用能力教育须由高校主管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并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常态化教育,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加强研究等手段不断提升课程的实效。而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由各院系、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在对社会发展需要、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变动等因素充分考察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性、动态化的为学生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

3.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

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要充分重视专业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社会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求为核心目标,采用专题讲座、模拟实训、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一般而言,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应开始于学生毕业前的第二或第三学期,并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

第9篇

【关键词】班会课 中职生 就业巴想指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88-02

中职班会课在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中职学校每周都安排有班会课,中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指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解释中职生对当今就业问题的一些困惑,解决中职生在学习职业技能时出现的问题等,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利用中职生在校的两年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班会课对他们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和指导?本文试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一些体会。

一、针对中职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

目前的中职学校,一般采取“2+1”的办学模式,即两年在本校学习文化和职业技能。一年到用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为了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较好地完成所学专业的学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根据中职生在校两年四个学期的不同时期,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从中学转为中职学校学习,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可以说刚踏入职校门的中职生,大多数心态仍未调整好,他们对前途感到比较迷茫。此时班主任及时对他们进行职业前途的思想教育,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二、第三周内,可策划一次类似于“走中职成才之路”的主题班会,列举社会上不少杰出的青年以及从中职毕业出去的师兄师姐,鼓励中职生学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二个学期是中职生在校基本稳定时期,由于这时期基本习惯了中职学校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只要努力加把劲,多数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故此,在这个学期一开始,班主任可组织一次类似“认认真真打好基础,踏踏实实迎接未来”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懂得:未来不是梦,只要辛勤地付出,认真地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学好职业技能,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美好的未来是属于每一名中职生的。第三个学期中职生便进入二年级学习阶段。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思想指导非常重要。在这个学期进行的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应抓住这个特征,开展一到两次的主题班会活动,将校外师兄师姐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及在就业实习中增长才干等方面告知他们,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第四个学期是中职生在校学习最后的一个学期,他们既对未来有更迫切的盼望,又对自身的前景有些焦虑,特别是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较一般的中职生。这个时期的就业思想指导应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班主任在这学期里,可进行两至三次类似“我的未来不是梦”、“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走就业——择业——创业之路”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中职生看到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地完成第四个学期的学业。

二、根据专业特色及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

利用班会课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学生具体情况来展开。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是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该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运用电脑进行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和班主任,两年要使中职业生成才,就要多花些心机,多想些办法。在利用班会课展开就业思想指导方面,应从本班所学的专业出发,并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一般来说,选择读美术设计与制作这个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专业的,这部分学生一般学专业技能都比较专心用功;一部分是听说这个专业好,来读后逐步喜欢上这个专业的。而有部分中职生,是随便选择这个专业来读的,他们学习起来极易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根据这种情况,可开展主题为“我爱我的专业”班会课活动,把专业目前就业的情况,将来发展的前景一一与同学分析,让专业技能比较好或在后来喜欢上这个专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此外,真诚地告诉学习一般的同学,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一定会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通过这个主题班会,往往可以使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更加自信,而对有些马虎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班委作用,由中职生自导自演有关就业问题的主题班会

一般的班会课,大多由班主任唱主角,但某些主题班会课完全可以由学生主要是班委成员主持并自导自演,特别是与他们就业和职业生涯相关的主题班会。这类主题班会班主任给出主题、加以策划后,可知道班委成员各自分工,结合课件制作来具体展开。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应进行全面的总结。从第二学期开始,班主任可安排班干部主持一次主题班会。这样,在这个完全由学生组织主持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编排活动程序以及主持整个活动的过程都能得到较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或多或少都能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认识,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第四个学期的主题班会“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活动中,由4名班干共同策划,班长作主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18位同学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未来的计划及远景规划,学习比较出色的同学,有的说要继续升上高一级的高等院校,有的说要到大的广告公司去拼搏,做策划,做设计师,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创办自己的制作室或广告公司;学习一般的同学,有的说要在广告公司里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在一些单位的美术部里工作;还有部分同学说要在婚纱影楼做摄影、做化妆、做相片图像处理,等等。活动结束后,笔者用其他时间对这次主题班会作了总结,表扬了几个组织活动的班干部,肯定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指出本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在目前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情况下,毕业后进入不同的职业工作岗位,只要爱岗敬业,是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

四、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

每个中职学校都设有实习就业指导部门,不少中职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部门除安排中职生实习和就业外,主要工作就是对中职生开展就业前方方面面的就业指导。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应熟知学校实习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根据学校实习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部署安排自己的工作,特别是进行一些与就业指导有关的主题班会,更要与实习就业指导部门步调一致。例如,一些专业,学校不可能全部安排去几十个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如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可以由学校安排去某公司某部门就业实习,也可以采取自主择业的形式。因此,学校实习就业指导部门每到要安排学生实习就业的时候,就应进行摸底,了解需要学校推荐安排实习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学生人数。班主任应在班会课上分析学校安排就业或自主择业问题。应配合好学校的就业部门,做好学生的就业思想指导工作,鼓励有能力、社会关系较广的同学自找实习就业单位。当然,学校联系有比较合适的用工单位,他们也可以去面试应聘。而对于那些社会关系较少的中职生,则可以鼓励他们一边练好职业技能,一边等待学校的推荐安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中职生的就业思想指导工作,其中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利用主题班会课的活动形式,对中职生进行方方面面的就业思想指导和教育。

第10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41-07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就明确指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1]。而目前从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上、高校人才培养措施的采取等方面显然没有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系统与职业系统的需求之间还无法取得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合理的职业或就业导向,对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应有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2]。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有着怎样的认知与期望?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众多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能力的欠缺。职业选择能力(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职业素养不高。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后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使其培养对象获得各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培养对象在走出高等教育系统后在社会中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按照职业能力开发理论的观点学生能力的开发应该在真实的职业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者真实科研活动中进行,并且学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因为只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观察、干中学来形成职业能力。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相关性。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好。

2.变量界定

高等教育体制(自变量):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等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形成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本研究将其具体操作化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六个指标,按照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等级(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记1至5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变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本研究将其操作化为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其中,就业机会是指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次数(即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收入、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工作挑战性与晋升机会、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六个方面。

3.资料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皆来源于实证调查资料。调查地区为广东省、湖南省和贵州省,调查对象是2009、2010、2011、2012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0份(每个省各10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916份,问卷有效率为97.2%。样本涵盖“985工程”院校(18.7%)、非“985”的“211工程”院校(19.6%)、一般本科院校(39.9%)、专科院校(21.8%)所有专业各层次(其中专科占21.8%、本科占50.7%、硕士占18.6%、博士占8.9%)的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对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状况,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从表1的模型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其中,“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289,T的显著性为0.021;“人才培养模式”次之;然后是“专业设置”。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分析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就越高。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劳动条件的影响分析

研究中我们把劳动条件操作化为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两个指标(两指标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劳动条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3)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稳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和“工作后,您的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是”=1,“不是”=2,是定类变量,所以要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而“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是属于连续变量,可以通过对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大学毕业生岗位变动次数,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关于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我们主要考察样本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十项福利的情况。根据国家劳动法的规定,任何企业和单位均得为员工至少购买“三险一金”,所以,在十项福利待遇中凡是能享受其中六项及以上者,视为工作福利保障“良好”,否则为工作福利保障“较差”。依此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得知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三者和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越高,大学毕业生享受的工作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就越好。

(4)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晋升机会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晋升机会,我们以“您目前所在岗位是否具备晋升空间”来考察,根据提供的答案选项:具有很大空间、有较大空间、一般、空间较小、完全没有,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就越大。

(5)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主要从“利益表达渠道是否畅通、利益诉求是否会作出相应回应”两个方面来考察。根据其程度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上述两问题的答案选项进行赋值:很畅通、畅通、一般、不太畅通、不畅通,分别记5、4、3、2、1分;都会、大多会、一般会、很少会、从不,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两分值之和来衡量“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得分越高,利益表达机制越完善。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体制相关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对于工作决策空间,主要通过“a.在制定某项工作计划时,会受到单位的限制;b.工作决策或建议会被单位采纳;c.决定/想法/感受能得到同事的认可;d.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个人工作日程;e.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却无权决策;f.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整个单位的工作进程有影响。”六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对于a、b、c、d、f五个问题,按“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5、4、3、2、1分,而对问题e则反向积分,即“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1、2、3、4、5分。然后以这六项的分值之和(分值区间在6-30分)来衡量工作决策空间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决策空间越大,反之,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小。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大。

(6)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人职匹配性,主要通过“a.目前从事的工作与理想的职业是一致的;b.对目前的工作感兴趣;c.目前工作是自己擅长的领域;d.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e.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目前的工作。”五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记5、4、3、2、1分,以这五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5-25分)来衡量工作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人职匹配性程度越高,反之,人职匹配性程度越低。

对于工作满意度,主要通过工作中的“a.薪酬;b.工作量;c.工作时间;d.加班;e.学习培训机会;f.能力和知识的提高;g.岗位晋升空间;h.五险一金;i.工作环境;j.工作福利;k.人际关系;l.单位日常规章制度;m.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n.单位处理员工的利益诉求;o.工作的自主性;p.工作带来的成就感”16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这16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16-80分)来衡量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高,反之,工作满意度就越低。

然后,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和工作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三、结论与建议

1.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产生显著影响的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有“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三个,这三者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呈正相关。

第二,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情况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呈正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呈正相关。

第三,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教育难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期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希望在大学里面能获得较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二是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构建良好的就业网络平台。

2.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当前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应从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就业指导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传统的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体系,必须对高校课程全面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设置高校课程,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课程主体是课程设置后的服务对象,高校课程设置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不仅要开设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体的特性需要,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课程设置要全面。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的人才。传统课程设置通常专业性有余而全面性不足,如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少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要求,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参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不仅如此,传统课程设置里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也流于形式,通常由学生自由活动或者交一份报告敷衍了事。不全面的课程设置就必然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和社会发展匹配,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课程设置要具有创新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课程设置必须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但是这里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对原有课程设置的全面否定,而是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删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按照社会新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开设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创新课程设置要紧贴现实生活,靠近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知识储备。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就业力 就业指导 社会实践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就业力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就业力是在多年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择业过程中具有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合适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如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因此,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角度考虑,学生就业力不仅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较高满意度、保持工作稳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就业工作和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一)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工作内容看,就业工作主要是就业市场挖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以及日常就业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业市场挖掘包括:协助招聘单位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走访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利用网络对就业信息进行梳理和更新;建立就业创业基地等。毕业生就业指导包括: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政策宣讲和解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等。就业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和办法;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研究、分析就业情况;毕业生签约、装档、派遣、文明离校和就业工作调研等。

(二)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employability) 指求职者或就职者获得新岗位和保持所从事工作的综合能力[1-3]。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 DFEE) 关于就业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 就业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际劳工大会(ILC)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著名的就业力研究学者李・哈维( Lee Harvey ) 则进一步将就业力定义为一种展现某种特质的倾向,而这种特质被雇主认为在提升其组织未来的效能方面是必需的。1992年,加拿大政府出版了《就业力素描:加拿大就业人口的必备能力》报告,其中将就业力分为:学术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三大方面,并细分为许多项目。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力分为5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把握就业力的内涵方面缺少统一标准。

就业力在构成要素上,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个人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三部分组成[4-5], 这三种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和利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它是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理解与交流能力等, 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主要指自我定位能力、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自我决策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它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力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受企业重视。各个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仅包括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可见,学生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长期以来知识、能力、素质积淀和养成的反映,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就业力的关系分析

(一)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为掌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单位对工科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及需求状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对2008届、2009届和2010届某工科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其中对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融合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专业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就业力评价调查。通过实际走访、邮寄调查、发送e-mail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毕业生调查问卷164份,回收有效率为82%;共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用人单位调查问卷68份,回收有效率为68%。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从毕业生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结果看,在所有受访者中,对自己工作状态基本满意的占85%,7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75%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课程对自己工作影响较大,45%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最受益。在自身素质方面,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好和较好为95%),而管理能力则有待提高(55%)。毕业生普遍认为,基本素质、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中未给予任何差评,在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技能、现代设计技术与加工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符合与基本符合占86.2%),尤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演讲报告的能力(好或较好占93.1%)、口头表达能力(好或较好占89.2%)、人际交往能力(好或较好占96.2%)等表现卓越。相比之下,毕业生的文字表达(差评占13.5%),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敬业精神和社会适应性方面所调查的毕业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评价(好评率均高于90%)。但是,有3.5%和5.6%的毕业生在压力承受与自我调适能力方面,用人单位给出了差的评价。

(二)通过就业工作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方法研究

尽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就业力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但我们试图探寻学生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将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

1.挖掘就业市场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实践平台

要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因为就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走进社会,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就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重视开展正规教学活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概念,其侧重点在体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

就业工作中的市场挖掘,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客座教授到校讲学,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可以有效缓解学生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就业要求与工作经验的矛盾。这个平台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中强化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了解了就业前景与需求,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了就业资源, 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从而缩短了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此外,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他们将获得的经验在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分享,间接提升了未参加实习的学生的就业力。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市场的挖掘越深入,基地建设得越多,辐射面越广,学生可以施展和锻炼的舞台就越大,就业力的提升也就越快。

2.全程实施就业指导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观念引导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应当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的。因此,对毕业生开展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建设。

就业工作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要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生毕业,在不同的阶段,辅导的侧重点不同。以授课、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分析,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通过不断加强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改进。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是通过授课、测评、培训、辅导等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指导学生写求职简历,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讲解就业政策,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择业心理,灵活就业, 多渠道就业, 主动创业,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从而全面提高就业力。

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都是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来进行的,这对于毕业生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求职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多层次、立体式的,要因人而异。

3.定期组织就业调研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保障

就业工作中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如果局限于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对于就业形势,尤其是行业前景等专业性指导不够,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就会不正确,就会存在好高骛远和功利化倾向。在日常的就业管理工作中,除注意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还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分析和综合,掌握规律,研究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长效机制,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前瞻而有效的就业指导,为保持学生持久的就业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中国的工程教育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纳入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相应地,就业工作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而不断扩展。

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高校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有效做法。这就需要在就业工作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桥梁,把优秀的高级工程师引入到学校,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讨工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及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建议,从而不断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这些做法无疑会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为学生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学生的就业力也将得到提升。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学生就业力和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业工作一定要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从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09-B-21)

参考文献:

[1] 丁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 J] .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 15) :81-84.

[2] 苏敏.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D] .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冯勇. 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N].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83-85.

[4] 陈根.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J]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 7):75-77.

第12篇

关键词 辅导员;就业工作;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截至2010年约有3000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559万人。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就业工作,除了政府重视,大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其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接触最多等优点,努力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和就业。

一、前期就业指导

有些学生,从高中毕业到大学,就像从一个无菌实验室被释放到大自然中一样,其抗病毒能力、识辨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很弱。因此新生刚入学时,就通过组织主题报告及个别交流等形式,针对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并就对当前就业形势、升学、考公务员、求职的诸多问题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短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以此为目标完成大学学业和生活。大四学年,除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外,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梳理新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就业观念。

二、心里辅导和贫困生帮扶

1.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面临毕业的学生除了升学等考试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我结合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教育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轻的进行谈话疏解,对较为严重再帮其预约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2.密切关注和适时监控心理异常学生。除了强迫症和抑郁的学生,我们班还有家族精神分裂史、抑郁症、焦虑等心理异常的几位学生,在做好密切监控的同时,还需注意做好保密,防止学生间出现恐慌和歧视的事情发生。

3.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注重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老师的一句鼓励可能成为学生发展很强的一股动力,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学生搭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从而引导他们多元化就业、多行业发展。

三、力保“就业”,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员来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要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

1.务实做好毕业生身边的就业政策指导工作。就2011年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服政策介绍、毕业安排、就业合同签订等细节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宣讲和介绍工作。制定政策和就业工作计划,充分调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本着为毕业生的未来导好航,帮助每名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的宗旨,为毕业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做好毕业生日常服务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择业及毕业离校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积极组织和举办有关讲座,将毕业生信息审核、学位考试、毕业班大补考、实习与指导、毕业证发放和文明离校等内容串列其中,让毕业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3.密切关注就业信息,通过飞信、QQ等方式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公布给同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学校部门和网上的就业实习信息。一方面通过建立就业网络,将毕业生资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上传到校园网等相关网页上,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络沟通工作。另一方面,主动联系相关企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反复队毕业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4.转变就业观念。以班会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沟通方式督促学生动起来,扭转“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转变就业观念,积极的、多方位的谋求就业。既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勇敢地迈出求职的第一步;又要提醒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实习和做好第一份工作。毕业上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再就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应保持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正确面对各种竞争,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调节心理压力,以健康心态迎接各种考验。

5.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升学、就业意愿,求职地点、求职方向,是否自主创业,出国等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实时更新,实时督促,对不积极就业的同学天天谈话或电话联系,步步为营切实做好追踪工作。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能量,发动周围力量,多为学生谋求职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来自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是急需高校辅导员进行管理和疏通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工作的优势,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问题,以就业为主线,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