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14:1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知识要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重视高中化学知识落实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材料准备、资料查找、实验操作等环节,深入实验的每个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亲力亲为可以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知识从学习接触到掌握运用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本身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安排运用这些因素,促进化学知识的落实,可以加快学生知识的接收,同时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知识的落实是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考和应用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知识落实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知识的落实是课堂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和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知识的落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对事物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对事物的理解不断上升由量变到质变。在化学知识的落实过程中要设置一定的梯度,综合考虑到知识的深度和所教学生理解能力的层次,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根据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把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对物质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时还比较陌生,如果在知识的落实上出现问题,就会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出现空洞,很难对经过提炼总结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需要经过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接收。表现在课堂上,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需要改革教学资料和方法,把知识的讲解与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把理论知识作为能力提升的工具,提升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硝酸性质检验实验。硝酸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强酸,在高中化学教纲中,硝酸的性质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材中硝酸性质检验实验一般分为:①硝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铜片反应。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缺乏深度的教学方法设置。一般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硝酸是常见强酸,有酸的一般性质,验证酸的强酸性有哪些方法。学生简单的考虑做出答案后,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实验进行演示,验证答案,完成学习要点的教学过程。但是,硝酸的性质检验实验是酸性实验中的一种,其实验目的不仅是演示硝酸的酸性,还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以硝酸为代表,让学生了解酸性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给学生启发提供一个思考方式,全面的理解酸性实验的各种组织方式,对化学物质的酸性有整体上的概念,抓住知识本身的规律。
要想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进实验过程设计。提出问题:硝酸是一种强酸,根据酸性的基本常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硝酸的强酸性。讨论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交流思考结果。老师综合整体意见:找出可操作的方案:①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稀硝酸溶液中。②用PH值试纸测试酸性。③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钙。④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其他金属(学生提出加入其他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铝、锌、铁、汞等金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和深刻性)。⑤向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案的提出应该属于个别现象,可能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硝酸的性质,你能否改进实验,使实验变得更安全和更有可操作性。)。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进行设计操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感受实验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这样设置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的,在化学知识落实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要点
从科学角度观察记录学生接触知识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加强发挥新方法的导向作用,是知识落实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实验设计和讨论的过程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自身在思考与行动过程中的感受,丰富经验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本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在对学习的知识在理解和总结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对规律的把握上还有很多不足,而把学习的知识落实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知识的规律,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四、加强发展知识运用
以习题为基础,巩固知识,保证知识落实。习题式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习题教学的作用往往遭到忽视,因为很多观点认为习题会束缚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拓展。但是,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本身的作用,不能够完全舍弃。在知识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继续使用。另外,在学校的环境中,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对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习题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完全放弃用习题巩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影响知识落实的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必须更好的发挥习题课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习题的作用重新认识,在习题的选择上进行研究,通过习题与实验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当前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下,高中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落实,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更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取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深入到规律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中,这样的学生有更好的化学素养,在综合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顺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三维课程目标[J].考试周刊,2010(35).
关键词:新课标;夯实;基础知识;科学记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深入开展,高考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近年来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中的化学试题综合程度日趋提高,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果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就难以适应理科综合高考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也难以在未来深造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快慢的重要制约因素,能力和知识是密切相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1]。所以,忽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使两者相互促进和提高,才能更加适应新高考模式的要求。本文浅谈在化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会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高中化学错综复杂的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在教学中,应从化学学科本身的实际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如下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1.分类转化法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繁多、头绪杂乱,而且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必修一模块中。因此在教学中,内容过于集中,同时也无法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做教学指导,这使得知识规律性不强,学习后特别容易遗忘。为了克服困难,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分类转化法总结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主线,从而使繁杂的基础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使基础知识的记忆变得较为容易,有效的夯实了基础知识。例如对于金属和非金属的知识可让学生分别按如下的分类转化线索进行总结:
金属元素: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2.组成性质法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用上述分类转化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但对于不同物质所体现出的性质差异往往会掌握得不深、记忆不牢,这时如果再辅以“组成性质法”,使学生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本质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则不但有利于元素化合物一般化学性质的掌握,更能对于不同物质共性以外的特性也会有较好的掌握。如对于碳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学生从分类转化的角度掌握共性知识后,还可再分析CO2、SO2、SO3的组成和化合价特点,进而很容易理解SO2容易被氧化的特性,从而在由Na2O2与CO2的反应迁移到Na2O2与SO2、SO3的反应时,不至于生搬硬套。
3.要点列表法
列表法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用要点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繁琐的知识变得清晰、简洁。如对于化学平衡的要点可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要点列表归纳知识,不但使繁琐的知识清晰简洁,而且,学习者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如果使用得当,效果一定不错。
二、在训练学生记忆知识方面下功夫
记忆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保持,忆是对事物的再认和回忆,要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在记忆上下功夫。关于记忆,我认为记是忆的基础,关键在于记。这方面,我觉得既要强调记忆得法,又不能全盘否定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记忆成为积累化学基础知识的利器。
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从目标来看:要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向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养转变。
从内容来看:要从过分注重学科知识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育思想转变。
从实施来看:要从以接受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从评价来看:要从只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向既注重结果又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注重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转变。
传统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而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由于化学的知识点考察很细,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上一节课往往很辛苦,需要从第一分钟讲解到最后一分钟才能把知识点介绍清楚,可对于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学生真的能接受,也就是说“灌”了,就一定能“装”进去吗?或者说“装”进去了,也就只能应付考试,能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全国课改呼声的不断增大之下,在不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之下,逐步发展课改已成为必然趋势。学校为响应课改以推出了“37155高效课堂改革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不再把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里去总结“知识点”,教给学生“重点”,把学生带到一个做不完的题库中。而应该改变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导,认真地研究教学,带给学生一个既轻松又高效的学习环境。
1、首先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通过导学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①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②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再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内容自学,完成导学案上的要点归纳,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以备小组交流讨论;如通过自主学习了解:
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要求学生自己做好笔记)
③该过程中学生可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由老师引导讲解。
教师此过程中可以巡查各组预习情况,同时可以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如何学习。
3、之后互动交流,在学生基本完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探索之后,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成组内共识,小组合作中的疑难问题与老师交流;如:(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改、注、查;
(2)讨论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有哪几种,逐一举例让学生练习配平。
①观察法(归一法)(教师要简单介绍配平的方法)
②奇偶法(奇数个数变成偶数)
③最小公倍数法
……
(3)什么情况下需要标上气体、沉淀的符号。
4、再进行成果展示,根据自学以及互动交流中学会的知识做题练习,解决课本练习与应用、创新练习中的经典例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该过程由小组学生上台板演、讲解、其他组学生可上台前面订正学生的错误和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通过课本P101练习与应用中的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找出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疑惑。
5、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提升,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错题进行合作研究,解决错误问题。最后我们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对未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落实补救措施(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小组优秀同学当老师教本组学生),力争“堂堂清”,通过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于这个课题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易错问题,进行总结概括。如:
①常见物质化学式的写法。指出有些同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来改动化学式的书写;
②漏写化学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没有标明:
【关键词】化学会考;小高考;高二文科班;复习指导方法
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会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一方面,化学知识点琐碎、知识繁杂,文科班学生分科后,化学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对这些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化学科目每个章节的知识和关系多而复杂,文科学生难以找到化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对化学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并查阅先关文献资料,对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复习指导方法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帮助文科班学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学会考知识,提高文科班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
一、明确会考要求,研究命题范围和历年会考题目
会考之前教育部门会组织专家、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编写高中各科会考大纲,称作《会考说明》。《会考说明》对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试卷结构及考试形式、题型示例和样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以使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备考时有所遵循。同时,也作为统一命制会考试题的依据。
高中化学教师要认真研读《会考说明》,明确高中化学的会考要求和命题范围,了解化学会考的知识层次要求和对各个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要求,以便在指导文科班学生复习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复习掌握。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分析近几年化学会考试题,研究化学会考试题的试卷结构、题型比例、试卷难度比例、内容比例等,让学生对化学会考试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提供类似会考结构的化学题目训练,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化学知识,熟悉化学答题方法,总结化学会考思路。
二、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课程中讲授的知识多而碎,并且知识点复杂,很多文科班学生提起化学很头大,不知道该如何梳理汇总。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缺乏系统的把握,没有找到化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树桩结构来呈现思维过程,帮助文科班学生构建高中化学知识网络。
例如,以《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笔纸,引导学生思考: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先分为哪几类?学生通过查看课本和思考,便能在纸上写出来:纯净物、混合物。然后教师再引导:纯净物又分为哪些大类呢?学生会在纯净物的结构下写上:单质、化合物。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在化合物中,又分为哪些呢?学生会在化合物的后面列举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按照这种树桩结构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先绘制出大的结构,然后再在每个结构下面细分思考,绘制出详细的知识结构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边想边画,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区分和关联,在脑海中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体系。
三、巧用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混淆概念。这时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需要借助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
例如,在复习CO2与SO2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用图表列出它们的特点。比如先比较它们物理性质的异同点,CO2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无毒性,但是过量则产生温室效应,而SO2也是无色气体、密度也比空气大、比CO2易溶于水、有毒,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列出它们化学性质的异同点,这里不再赘述。学生采用图表对比的方法,可以详细地列举出CO2与SO2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加深对两个的区分和记忆。
另外,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谐音或者顺口溜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谐音记忆法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比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顺口溜记忆法是将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编成押韵句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比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这些有趣的记忆技巧,不仅提高了学生复习化学的乐趣,而且也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化学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明确会考要求,研究命题范围和历年会考要求,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巧用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通过多种举措,帮助文科班学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学会考知识,提高文科班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宗仁,刘益良. 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复习指导策略[J]. 考试周刊,2015,99:2+118.
跨专业考天体物理研究生,需要补充该专业许多知识,有一定难度。其学习方法如下:
1、提前准备该专业的复习辅导书,认真学习;
2、购买该专业的相关试题卷,进行大量习题练习;
3、总结该专业的知识要点,记忆背诵;
4、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天体物理学习视频,总结学习;
5、报名相关的辅导班,强化学习专业知识。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脱离实验的化学教学,将会失去其魅力,无法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化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需要我们设计一些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这无疑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理念及提出的教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改革与探究。结合我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老师们交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习永不衰竭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激趣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激趣的方式有多种,一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的问题、故事或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兴趣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学习有热情,对困难有较强的耐受力,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或是一种负担。通过激发兴趣,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室将不再是消磨时间的场所,学校也将不再是埋葬青春的墓地,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为了自由的天空,将会展开自己双翼,冲破牢笼,向着蓝天飞去。所以必须改革化学课堂教育,改革学习方式,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实践,勇于创新,还学生一个童年和自由,学校不是改造罪犯的监狱,也不是培养军人的训练营,学校是孩子们阳光快乐成长的乐园。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途径,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精神境界。
二、积极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所在,实验探究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化学是典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脱离实验的化学教学,将会失去其魅力,无法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化学科学发展史中,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中通常包括以下程序:预习、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在预习中教师首先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欲望。在欲望驱使的作用下学生自己就会去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用品、实验步骤。此后教师可给予一定提示与指导,让其考虑到实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在实验中,主要培养学生遇事不慌,有条不紊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做好记录,组织实验小组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最后由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加以总结。例如在人教版《化学实验》课题二:追求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实验1-2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微型实验,教材中选用玻璃片和表面皿进行微型实验,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为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了一个平台。只有多进行化学实验课教学,学生容易把死的化学知识活化起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梳理整合课堂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归纳小结是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他们的认知结构不完善,需要通过不断地小结来使其认知结构逐渐地完善,特别需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强化发展成果,保持发展势头,认清前进方向和做出适当的调整。可见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习归纳小结关系重大。归纳小结是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是一项很好的学习自我检验,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使错误或不准确的知识得以纠正,从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知识。该环节最好是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这不光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达到升华和扩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化学课堂中,把零散的知识组合其俩,可以让学生更好把握本节课知识要点,让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格局。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是的,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坚持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坚持到底,那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教育永远只是漫步在陈旧的理念,枯燥的课堂,病态的教育就会生产出变态的学生,教育就会彻底在黑暗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运用创新是对于已被学生初步获取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强化的阶段,目的是巩固已学知识、强化记忆。笔者认为习题练习是运用创新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选择习题时,需要加强练习题的趣味性、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和计划性,还要注意练习题设计的整体性,使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整体,更好地来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区分层次和梯度,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可设计低、中、高三档题,以适合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学生再经过讨论、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化学提供有利的方法指导。通过问题难度的设置,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继续学习。以蔗糖的水解为例,在《基本营养物质》中的实验3-6“蔗糖的水解”,如何证明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的教学片断体现了由演示法、问答法和探究法三种方法融合而成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组合教学方法。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路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每科的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我们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得失、找寻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改革朝着更优化方向发展。
一、预习阶段
这一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
二、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1.听好课的三要素:(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或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3)记忆:思维的同时也在进行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听讲的方法:听讲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
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
三、复习阶段
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程序。 转贴于
1.复习的种类:复习的种类、方法各一,但复习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新课中的复习、阶段复习和学年总复习三种。(1)新课中的复习:这种复习是把新课有联系的已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复习,目的是“温故知新”。(2)阶段复习。这种复习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每章复习和学期复习。①单元复习就是把每章按内容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讲完后复习一次。②每章复习是在上完了一章内容后进行的。其方法可根据每章后面的“内容提要”有所侧重地进行,并结合学生实际,做每章后面的复习题或选做适量的课外练习题进行消化、巩固。③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期未考试前集中两周时间,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复习。(3)学年总复习。它是在上完全册教材后进行的,不受章节或阶段知识的限制。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化、条理化,有较好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年总复习一般可分为系统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2.复习的基本步骤:(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课文。(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手续。
四、完成作业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首先要认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给出什么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也就是明确已知和求解。
2.回忆知识点,确定解题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化学知识,设计一条解题途径,制订出解题的方案。
3.正确解题,完美答案。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表达出来,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解题结束时,要注意反复检查,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论文摘要: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知识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试从课堂教学、习题命制与研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教材中零散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如“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2)为某些抽象理论提供必要支持的科学原始数据,如“人体内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等;(3)课本某些内容的补充、延伸,如“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常见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或教师对教材附表的使用仅停留在浏览、查询的最初阶段,而忽略了附表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操作,举例说明此类资源合理开发的若干措施。
一、苏教版化学教材附录(或表)的统计与分类
I.统计:本文共统计了我省正在使用的七套苏教版教材,附录共计32个。
2.分类:按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据上可知:附表中涵盖了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注定它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附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立足本位,让附表成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片段:
《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的“人体必需的元素”部分。
师:元素周期表中112种元素的发现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人体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大量元素的宝库,真有些犷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呢?必需的元素有多少种?按照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请查阅课本后附表4“人体内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查表,讨论。
生: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印种以上,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7种。含量高于0.01%的有11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有16种,称为微量元素。
师:缺乏必需元素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日常饮食来补充必需元素。许多常见的食物中富含各种元素,请结合课本附表5“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说说缺钙、缺磷的患者可以多吃哪些食品。b_break]
生:缺钙,豆腐等豆制品、牛乳等乳制品;缺磷,花生仁、卿鱼、鸡蛋等。……
点评:附表的存在,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信息检索提供了可能。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所做的查询、比较、归纳等活动又使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除了作为教材补充资料的可查询、可检索的基本功能,附表还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功能,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处理、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误差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等。
(二)挖掘内涵,让附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命题资源
例:以下表格摘自《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附表n、m.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在含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的溶液中,逐滴加人MgCl2稀溶液,刚开始生成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25℃时,AgCI, Agar, AgI三种盐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 与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3) 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水解原理、离子反应问题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涉及水解原理、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整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教材附表在重新组合设计后,隐藏的知识点一一显现。正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通过类似练习,可以逐渐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飞跃。
(三)拓展外延,让附表成为研究性学习资源
1.直接作为课题使用。
如:根据《化学与生活》附表6“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笔者与学生共同拟定的研究性课题为: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调查。
一、化学简答题在高考中的意义
(一)化学简答题是新课改以来考察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促使了高考的改革,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题突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测试,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察更加突出。当前理综考试中化学简答题是必然出现的题型之一,意在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答题型要求高、区分度强,在高考中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并由《考试大纲》明确地规定了下来,成为近年高考题的热点内容。
(二)做好简答题是突破化学试卷的必经之路
近几年简答题题型更加科学,评判标准也明朗化,在高考内容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试卷中与选择、填空,客观、半客观题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预计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具有有增无减的趋势。在历年高考题目中出现的简答题,如利用化学原理解释某实验现象表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的评价、实验设计等题型,涉及到对常见物质的性质的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及现象叙述型原理书写等方面的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推理要严密,回答问题要全面,叙述要准确,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如宁夏2003年理综32题、33题,2004年理综26题、2005年29题等,这类题型在高考中一直为一个难点,所以掌握简答题的解法和规律,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至关重要。
二、导致化学简答题出错的原因、正确答题思路及具体解法
(一)化学简答题作答中常产生错误的原因
一是忽视题目中的特殊字眼,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基础不扎实,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三是思维不清晰,没有答中要点。四是文字表达不清楚,语句不通。五是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规范。六是对实验重视不够,操作不规范,缺乏实践经验。
(二)做好化学简答题必须掌握答题的一般思路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所要考察内容是关键。考生要特别注意看清一些关键字词,明确考察目的,分清题意。其次,打破固化思维,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思考再现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结合题干信息重构知识框架。第三,全面分析,慎重作答。考生遇到这类试题切忌盲目作答,一定要让自己定下神来,在思考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全面完整的书面表达。(
三)各类简答题的具体解法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题型解法
审清题意后,注重考虑用到的概念、理论的要点和适用范围,解答时应切中要害,说理要全面充分,推理要符合逻辑。[例1]已知一种氢CH+为1×10-3mol/L的酸和一种COH-为1×10-3mol/L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解析]A选项酸、碱都强则中和后呈中性(H+和OH-完全电离)。B选项弱酸溶液中已电离的H+只占溶液中溶质的一部分,与强碱中和时,酸过量而混合溶液显酸性。C选项酸强碱弱,中和后生成强酸弱碱盐或碱过量,混合液显碱性。D选项与C选项结果相同,故正确选项为B。
[知识要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酸、强碱全部电离,弱酸、弱碱部分电离。
2.元素与化合物知识题型解法
这类题型一般会考查一连串物质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研究提供的条件和信息、出现的现象等,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应地找出突破点,审清题意,仔细分析各个反应的相互关系,前后呼应,列出要点,然后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例2]A、B、C、D、E代表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为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其晶体与金刚石相似。
则A单质是 ,它的最高化合价是 。B的化学式为 B的晶体类型B和碳反应生成 A和E的化学方程式为 ,C的化学式为 D的化学为 。
[解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及金刚石结构相似的条件可以确定A为硅单质,B与CaO、NaOH同时反应及A、B、C、D间的转化关系可确定为酸性氧化物SiO2,同时,在答题时要注意化学用语准确而规范的书写。特别是针对有机物的框图题要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恰当地找出突破点,抓住主要信息尤为重要。
3.实验题型的解法
解答实验题要从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操作的顺序等入手,根据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判断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同时要搞清题目的要求,对应回答问题。
[例3]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硝酸、浓硫酸、稀硫酸和稀硝酸、FeCl3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得到的产物中是否含碱性氧化物Cu2O。
[解析]此题信息不明朗,需挖掘隐含的条件,(1)红色产物中有Cu,可能有Cu2O,不可能CuO。(2)Cu2O是碱性氧化物,可溶解于酸中,Cu2O+2H+=Cu2++Cu+H2O所给试济中,浓硫酸、浓硝酸和稀硝酸都与铜反应生成Cu2+,FeCl3溶液与铜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也生成了Cu2+,溶液都会变蓝,分不清Cu2+是铜生成的还是Cu2O反应产生的,故只能选用稀硫酸。
[答案]取少量待检物加入稀硫酸充分搅拌,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有Cu2O,反之则没有。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是以实验、实物直观为基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学生化学学习的规律。学习化学知识主要有以下阶段:①预习;②听课;③复习;④完成作业等阶段。本文主要说说前三个阶段:
一、预习阶段
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读”是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是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写”是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是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
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做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要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教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1. 听课的三要素
(1)恭听 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
(2)思维 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以及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
(3)记忆 思维的同时也在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记忆要讲究方法。
2. 听讲方法
听讲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听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不论有趣与否,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觉提高观察能力。
切实克服和改变不注意听和想的过程,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耳到、心到的关键是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内容。当然,在此前提下该记住的内容,还是要记住的。手到,主要是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至于笔记,要学会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在检查复习时,要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听同学的回答,看同学的操作。不要因没有检查到自己而不认真想、不注意听和看。
三、复习阶段
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成网,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1. 复习的种类
(1)新课中的复习 这种复习是把新课有联系的已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复习。目的是“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出未知,由旧导出新,降低新课的教学难度。
(2)阶段复习 这种复习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每章复习和学期复习。①单元复习就是将每章按内容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讲完后复习一次。②每章复习是在上完了一章内容后进行的。它的作用是把整章进行归纳、综合并进行一次小测试。其方法可根据每章后面的“内容提要”有所侧重地进行,并结合学生实际,做每章后面的复习题或选做适量的课外练习题进行消化、巩固。③学期复习是在期末考试前集中两周时间,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复习。通过复习及学期考试检查,将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寒暑假作业弥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学年总复习 它是指在学完教材后进行的、不受章节或阶段知识的限制,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化、条理化,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年总复习一般可分为系统复习和综合训练两阶段。
2. 复习的基本步骤
(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例如,一个晚上自学两小时,就应根据一天学习的学科和学科的性质,做科学安排,即内容相似的不要前后相连复习,应间隔复习。这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讲,相似的学科相连复习往往引起干扰,降低复习效果。
(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然后再复习课文。这时可根据回忆,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集中力量来掌握重点。最后,再合上教材思考一遍,特别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然后才做作业。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1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授课语言的艺术性
初中学生接受系统的化学知识只是开端,研究物质的微观形成和性质,涉及的知识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知识、化合物的形成,化合价知识等,展现给学生的近乎“天方夜谈”。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时,如果语言不精练,缺乏艺术感染力,就会使之感到枯燥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相反,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是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具有形象化的新意。如:在讲授“分子很小”的知识时,用以下的语言:有科学家精确推算后说:假如我们在太平洋里舀一杯水,用一种方法给杯里的水分子染上红色,然后我们把这杯水放归太平洋,使起孙悟空“翻江倒海”之术进行搅拌,让它均匀混合在太平洋里。这时,你再从太平洋里的任何地方舀一杯水,你将肯定能从中找到一百个“红色的水分子”。同学们想一想,这杯子里装了多少个水分子?哦,等于太平洋的杯数乘以100!有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那么,洋水能否杯量呢?太平洋里有多少杯水呢?分子真是太小了!这时学生对分子小一定有了不可名状的认识,进而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2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创设有利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丶欢欣的教学气氛,这时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达到形象丶深刻的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再讲原子内部结构时,把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形象的比喻为“原子象座楼,核是火柴头”;在讲电子运动时,用原子像个球一般,电子球内各处窜,球壳周围去的少,多绕球心打转转。在讲H2还原CuO的操作程序时,为了使学生把H2与酒精灯的使用顺序记忆深刻,可以说“H2早去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在讲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记住正点、负极所得的气体,可以运用“父亲”与“负氢”的谐音,强化学生记忆。在讲氢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反应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且得、失氧的数目相同的观点时,可利用在商品交易中买和卖总是同时发生在同一货物的交易过程中,且买主所付的钱必然等于卖主所得的钱作比方。我认为这些形象、深动的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的探究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关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可先用点燃的木条伸进盛有CuO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CO2及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在做一个镁条在CO2中燃烧的试验,学生一定很奇怪:镁怎么能在CO2中燃烧呢?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并启发学生思考:①CO2是点燃的木条熄灭,却是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第一章第四节中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在CO2中燃烧是在无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前面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定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气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意义狭窄。在此,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我觉的这样讲解,能是学生完善已有的知识,是知识更系统化。
4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不可忽视学生的易错之处
针对某一化学概念,站在学生思维的起点上,设计学生意错的练习,运用边讲边练边总结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练习中领悟知识,掌握知识。例如:讲溶解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中的四个要点,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克,可以设计以下判断题:
(1)100克水里溶解了10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20°C时,50克水里溶解了5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5克。
(3)20°C时,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20°C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能力 基础学力
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对于深化初中课改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要点的举措,是落实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初中课改正处于关键时期,以培养学生基础学力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模式,无疑是深化初中数学改革,落实相关改革精神的重要途径。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1.1 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学生学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这就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基于课改精神,立足“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遵循大纲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或合作式等一些类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很大内容上是基于教学情境的创新。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要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去调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以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获取的能力。例如:证明不等式 (a,b,m为整数;a
1.2狠抓知识要点,强化“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初中数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狠抓知识要点,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辅助作用,精讲课程内容,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并配以相应的学生练习,这种师生“精讲多练”的方式,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不是僵化的知识传授,而是基于探究性或问题式的教学活动,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讲述,这种模式下的精讲,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适合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同时,教师的讲要利于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诸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明确好教学目标,这便于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形成。例如:在《因式分解》的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比较繁琐,教师的精讲非常关键,对于常用或特殊情形下的方式,以及创新思维下的分解方式讲解,以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方式的掌握和巧妙运用。
1.3 激励学生的自我总结,强化自我基础学力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内容的接受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励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认识。学生要针对自我学习的表现,诸如课堂反应、活动探究情况、作业情况等,进行自我学习状况和状态的总结,以及时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或缺失,这点对于落实培养学生基础学力,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快乐的学、积极的学、有能力的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为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意义
初中教育改革,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完善。基于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课改的精神,深化了教学改革,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和谐社会环境下,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的教学形态、科学的培养机制,对于深化教育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基础学力的教学培养,依托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机制。这就强调课改的实质,需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学生的基础学力是多样的,这就决定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以探究性或问题式的引导式教学,组织学生的思维锻炼、探究思考等,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学力。就这点以深化了教学改革,推动了新课改的进步。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新课改下,注重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在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尤其是创新能和思维能力等,都是构成学生素养的基本内容。所以,基于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养,进而形成良性的教学体系。这点对于处于“尴尬”境地的课改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3.结语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基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初中课改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基础学力,诸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并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的探究性教学,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学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钟坚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力的培养[J]
[2]葛晓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力[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