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02 08:4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随着当今社会不同行业的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诚信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第一,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2.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梦”;会计文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20-03

引言

“中国梦”由许许多多不同的元素构成,而文化元素则是其中之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的文化)是阶级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带来较大影响和作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但包括文化的物化形态,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价值形态,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质的区别。文化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上。物质生产是人类兴衰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梦”需要物化文化基础的保障。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文化的价值形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中国梦”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包括提供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中国梦因有了文化力量推动而变得高远而磅礴,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懈努力、不断奋进。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梦”的文化元素植入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本文从分析“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关系入手,以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差距及其原因,并从实现“中国梦”的视角下提出完善的措施和办法,它对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概述

1.“中国梦” 的概述。党的十以来,“中国梦”一词为国人热议,受世界关注。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增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而每一个目标都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元素。它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中国梦”既包含着“强国”与“富民”两者之间的融合,还包含着国家、民族和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及其对理想的追求。

2.会计文化建设的概述。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与“中国梦”一样,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学者们近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袁婷在《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中认为:“会计文化是一个包含层次很广的复杂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2]学者唐玉玲认为,会计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凝聚、约束、增值”等功能[3],许多学者能根据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会计文化建设的路径。孙方在《我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研究》中提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与保障,为会计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4]基于“中国梦”的文化元素,可以将会计文化建设归纳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方面。

(二)“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党的十确立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们追寻和实现“中国梦”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学者们对“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中国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引领的最高境界,而高校会计文化则是千千万万“个体梦”之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梦”对会计文化起到统驭、控制和指导作用,会计文化则对“中国梦”起着辅助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互为因果。在国家这个大时代,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依托无数“个体梦”的凝练。每个会计都会有一个小梦想,她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延伸和发展。“中国梦”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个体梦”的实现。

1.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任何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如此。教育作为富民之本,强国之基,一定要有足够的发展经费做保障。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又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5]。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办教育离不开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每个会计发展的背后都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艰辛付出,会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是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2.制度文化是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制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从国家层面来说,制度一般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除国家层面的制度外,由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因此,也会有许多行业制度、单位制度以及岗位制度等,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会计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6],按照法律的构成、制定机关和效力的不同,我国法律规范的层次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相应地,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层次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必须纳入国家管理范围且不能与宪法有所抵触。而各省(市)人大常委会在同宪法、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也属于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会计制度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以规范资金支付、强化财务管理和强化资金监管为切入点而制定的会计行为规范和准则。加强高校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3.“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的依托。高校会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为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的。而随着高校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会计行为失范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必然会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和改革发展稳定。而“中国梦”的精神元素为会计工作者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带给其前行的希望和勇气。因此,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出路。

4.“中国梦”与会计文化建设互为依存共同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不仅仅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二者更多的表现为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动态的融合的唇齿相依的内在联系,需要相互之间的依托发展才能实现的良性循环。两者相互关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梦”。主要表现在:“中国梦”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内核精神,是高校会计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梦”为高校会计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并成为高校制定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等行为规则的思想基础;“中国梦”通过对理想的展望和对会计人员的历史使命的教育来充分发挥和展示财务人员的才智和积极性,并成为凝聚和激励财务工作者为实现“个人梦”而努力工作的一种正确的方法;而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也为“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通过“中国梦”向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渗透或延伸,在两者价值观念相互交融。这些互动关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仍有许多不适应,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适应,教育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中国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日益深入,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探寻“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物质文化相对薄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地区间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办学资源有限与高校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职能的多元化使高校内外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广大财会工作者支持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和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不均衡。例如,会计的工作环境较差,会计核算工具五花八门,会计信息技术难以支撑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运行系统,会计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既懂会计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既懂国内会计又懂国际会计业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会计理论研究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高校会计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和水平不高等。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高的新期待。

(二)高校会计制度文化相对滞后

实现中国梦,必须予以制度保障。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7],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法律建设、制度改革、管理文明等的落后。尤其是,高校会计制度文化与现实不相适应,其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计制度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政策杠杆调节,无法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三)高校会计精神文化素养缺失,观念扭曲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含义,主要指的是团队文化内涵。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也有相当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一些会计人员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8],尤其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假账泛滥、腐败频发、诚信缺失、正义淡化、意志消沉、责任冷漠等。这些现象不但影响每一位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三、“中国梦”背景下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助力“中国梦”实现

高校要推进会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夯实会计物质文化建设基础。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会计工作条件,完善会计所需的办公场所、现代化核算工具、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二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要在国家会计政策体系发展的框架下,加大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在高校实施高层次会计人才、青年后备会计人才以及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同时要加强高校会计队伍梯队建设,不断夯实会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充分利用高校国际办学的契机,积极开展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高校会计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建立健全会计学术交流机制,深入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加大会计理论的指导力度,重点抓好会计课题研究,在全国会计领域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提升高校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二)加快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要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加快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具体化的会计文化,具有强制性。它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标准统一,内容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工作中维护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会计文化制度建设是我国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是规范各种会计行为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则是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它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时期,一定要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一要加快完善高校新会计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努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三要贯彻落实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制度,积极推进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执行;四要对高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会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以及在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和高校新会计制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从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达到以制度加强管理,以制度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核精神,自觉引领“中国梦”的实现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立人、强业的灵魂。培育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核精神,就是要在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中,塑造独具魅力、振奋人心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高校会计精神。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会计的行业精神,注重强化会计人员朴实、诚实、务实的品格和高效、准确、细致的工作作风。二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注重抓好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引导高校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要注重增强会计工作的荣誉感,引导会计人员崇尚诚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务本致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要培育会计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让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我国会计事业迈入“会计强国”的行列。

会计小梦想,国家大时代,每个会计发展的背后是单位行业的发展,是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和广大会计一起,努力推动会计文化建设,推动会计行业进步。

参考文献:

[1] 深情阐述“中国梦”[N].新华时报,2012-11-30.

[2] 袁婷.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80-81.

[3] 唐玉玲.中日会计文化比较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孙方.我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3,(12):13-14.

[5]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09-09.

[6] 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94-394.

第3篇

Abstract: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ecret of enterprise longevity, and is also one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sets A Accounting Offi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enterprise cultur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how to establish their own enterprise culture.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enterprise culture;culture establish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11-02

0 引言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经济效益,正逐渐成我国民营企业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A会计事务所为例,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我国民企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A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中小规模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审计、验资、资产评估、基建财务审计、管理咨询、税务筹划、培训等业务。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由风险和质量控制委员会、审计一部、审计二部、审计三部、评估部、咨询部、培训部和办公室组成,由所长直辖各部门。现有员工40多人,主要专业人员均具有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其中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共计30余人,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6人。公司的服务理念是“诚信为本,勤勉尽责”,力求不断地提升业务水平,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和高品质的服务。并提出“专业服务,客观公正,共同发展”的口号。

考察A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情况,那些专业执业人员凭借专业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掌握着公司的核心业务。因此,就会计师行业而言,留住这些核心员工并提同一流的专业服务水平成了该事务所竞争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公司内部却存在着人才流失,管理松散,下属对上级私下颇多微词的问题。下面主要从A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就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

1.1 民企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成功很多是依赖于企业的管理者最初对市场机会的及时捕捉,对市场的成功开拓。这些管理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充满了权威,企业的一些具体业务他们要亲力亲为,这使得公司形成不敢随意发表个人的意见,凡事等待老板决策、拿主意的风气。

A会计师事务所同业内许多事务所一样,人员的流动性极高。在影响人才流失的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员工很难融入企业,这就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简单唯意志的文化氛围使得老板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并不太重视,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建立在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基础上,这就使企业难以形成团队精神,同时也为企业经营增加了风险性。

1.2 民企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功利性 根据A会计师事务所去年的一份员工满意度调查资料显示,加班过多,是会计师事务所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平时由于公司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主,这往往加重了员工压力,也同时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的效果。

在当前许多民营企业老板眼中,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短视价值观使有的企业不惜运用一切力量和手段向弱小的民营企业的员工下手,而同时员工会选择更高的报酬,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人才的部分流失。另一方面,在功利的目标企业难以静下心去系统思考企业的使命、宗旨和目标,并进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看法。这也就难于产生赋予企业以灵魂的企业文化以宣示于社会和员工,用以指导经营和管理,并使企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1.3 民企企业文化层次偏低,难以得到传承 世界杰出的公司对其核心准则、企业价值观能够遵循始终如一,并且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有赖于群体的认同性,和文化的积淀直到成为机制的一部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从A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看到,公司内部企业文化力量单薄,并且长期受到忽视。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系统规范的积累,这就使企业文化的层次偏低,缺乏观念引导和境界追求,从而产生的文化力不强,对经济效益推动力较弱。

2 我国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虽然企业文化己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成为企业界甚至全社会瞩目和关心的“新潮流”,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受到来自各方面复杂社会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 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的思想,特别是官本位和家本位意识,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宗法思想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渗透之深,影响之大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阻碍力量。

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原因,要构建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2.2 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2.2.1 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我国98%以上的民营企业现在正处在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容易进入的陷阱有:一是缺乏一种战略性思维。成长期的企业容易被眼前的机会所驱使,缺乏战略眼光,易于产生近乎疯狂的利润导向;二是缺乏系统化的制度。刚成长起来的企业,往往缺乏明确的行为方针、系统的规章制度,这就难以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企业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容易受挫折。

2.2.2 管理者素质的影响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在创业前,企业主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他们大多不是管理的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企业管理者往往对如何科学地管理企业没有认识,管理企业全凭管理者的“悟性”。缺乏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组织构建,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自然难以有和大企业抗争的竞争力。

2.2.3 制度意识缺失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按章办事、制度运行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平等性、灵活性太大,贯彻实施制度比设立管理制度困难。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好企业人事方面的裙带关系,致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人事安排的不公平性,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族群员工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及企业制度约束的弱化必然使他们放松自我要求,私心膨胀,成为企业深层次发展的阻力群体。另外,企业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决策者缺乏有效地制约,企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极易导致决策失误。

3 我国民企企业文化的构建

3.1 打造核心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一种‘经营资源’,它能无形中提高企业的素质,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取胜的重要力量”。一般地说,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糅合良好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表现出行业和本企业的特殊性,使企业的每位员工都能正确认识并理解企业精神。

A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立足行业特性,突出“专业”和“诚信可靠”;而事务所的成长又依赖于稳定并不断扩大的客户资源,价值观就要体现出服务意识,可以将“追求卓越”作为服务的标准。总之,企业价值观念的表述应当尽量表达出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愿景,激发出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3.2 企业家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起着创造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所以主导民营企业文化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家的问题,在于企业家能否战胜自己。

培育企业家的根本点在于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和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惰性。所以企业家必须肩负起检测社会环境变化和保持企业文化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企业文化必须适时进行变革和创新。因此,A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者应有永不满足现状的追求和独到的眼光并善于经营,发扬自己的优势并以企业的优势成就创新特色。

3.3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育团队精神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和维护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将缺乏向心力,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便无从谈起。而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A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需求,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尊重员工,注意人才的使用和培训,创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具体的就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薪酬体系,为核心员工和普通员工都创造出适合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力量推动下,培育强有力的团队精神,从而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4 结束语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缺少的有利武器,特别是加入WTO的今天,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与来势凶猛的国外企业竞争,就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改革以往旧的观念和体制,顺应时展,才能在未来国内和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雷亚萍.从企业文化的内涵看其在企业发展中的激励作用[J].人文杂志,2003(3).

第4篇

一、会计文化的资本属性

“企业会计文化资本化”,意在表述会计文化具有一种与资本(经济资本)相似的特性,是在新条件下从经济资本的视角去审视以诚信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

(一)会计文化的内涵 会计文化实质是一种管理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会计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广义的会计文化多指与会计有关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主要有会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与会计相关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应的制度、规则、措施等。会计文化是一种凝聚剂,促使会计人员紧密团结。不仅能够降低甚至免去正式制度设计的成本,而且能够将不必要的交易费用降至最低,最终建立和谐交易环境。会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提高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价值观念、管理思想、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的认识,进而提高会计管理质量,提高企业最终效益。同时还向社会大众辐射、发散这种隐形的积极影响。

(二)会计文化的资本特征 会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灵魂;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不仅仅是促进价值保值和增值的精神要素,更是一种蕴含社会理性精神的价值目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会计文化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其经济价值渐渐显露出来。会计文化变成一种社会资本,具有经济资本增值性的一般特征。根据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机构当中的力量。从宏观经济存量核算视角,“资本”泛指一切可以投入再生产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会计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本,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恰恰就在于它能使自身增值。但会计文化通过协调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关系,大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因此,会计文化具有资本的某些特点,称为“会计文化的资本性特点”。从资本视角来看,会计文化是经济资源,是企业的“软资本”,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础。

(三)会计文化的资本运作 会计文化因素一旦渗透进入资本运行过程中,资本在周转中所实现的价值增值比会计文化缺席的情况下所实现的增值要大得多,且这种增值的可持续性也同样要大得多。第一,会计文化的资本运作有助于强化经济主体求利动机的正当性;有助于增强正式规则的主体内在化,进而有利于社会正常交易秩序的维护;更有助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人际交易的风险和代价,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益。第二,会计文化的运作有助于优化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不仅能抑制和削弱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而且能保护和强化其正外部性。强化以诚信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让诚信资本成为市场欢迎的宠儿,是政府倡导的也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方向。第三,积极的会计文化使人们勇于对自己的经济活动及后果负责,使人们从更负责、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内化或减少自身经济活动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企业内在的价值诉求兴起既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外在约束,同时也是企业存在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会计文化建设为企业原本的功利性价值观注入了非功利性的内容,有利于企业从重利轻义的单一价值观向义利兼顾的价值观升华。长期来看,这对企业自我定位、促进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回归社会”,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提升“软实力”。

二、会计文化资本的价值

(一)会计文化资本的特性 (1)会计文化资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会计文化资本不是显形资本,而是“软资本”。它的存在以企业主体的诚信行为为载体,主要体现在精神与制度层面,须借助依附于有形资本才能参与企业经济运行以实现价值增值。(2)稀缺性。对诚信的需求来说,人类永远处于“饥饿”状态。以诚信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是一种社会理性,是促进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3)导向性。会计文化资本能为会计人员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复杂利益关系提供价值依据和行为框架。在会计文化资本这根“硬”的指挥棒的管理下,会计活动各要素有机粘合,互相协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应变能力。(4)持久性。会计文化资本的“融资”渠道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文化资本获取的持久性。塑造企业形象也许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它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最终收到由社会效益转化来的经济效益。(5)脆弱性。会计文化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其丧失却可以发生在瞬间,这就是会计文化资本的脆弱性。因此会计文化资本的维持需要各方会计参与者并肩协作,将会计文化资本化概念融为内心的信念,坚决抵制损害会计文化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二)会计文化资本的价值 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会计文化资本同样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企业经济价值增值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利润的增加、成本的下降以及品牌的增值。首先,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利润的增加,或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作为会计文化核心内容的会计价值观、文化观、法律观是企业经济收益的隐形源泉。优秀的会计文化能够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赋予会计人员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勇气和毅力,协调会计管理活动,多维、全方位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为企业带来无可估量的经济收入。其次,会计文化通过团结广大会计工作者,培养“共存亡”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制度文化来约束和协调会计人员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会计团队,形成浓厚的团队精神,凝聚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加强成本管理控制,节约企业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最后,良好的会计文化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会计文化不仅作用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或部门,还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注入微妙的影响。如美国的会计文化通过国际交流同样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流向。优秀的会计文化资本赋予企业透明、可比、及时、可靠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强化了企业在社会大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三)会计文化资本价值的计量 准确计量会计文化资本对企业经营管理受益良多。然而会计文化资本构成复杂,作为意识形态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特征使得会计文化缺乏正规数据,难以进行精准的数理分析和检验,因而无法直接计量会计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由于文化是多元素的集合,会计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利润的增加、成本的下降以及品牌的增值等方面,因此应从会计文化资本的综合形式来估计其价值,任何单一方面都无法代表会计文化资本的整体价值。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集中分析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影响,现代经济理论则更关注传统经济增长影响因子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会计文化资本与企业经营绩效密切相关,只有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强性会计文化资本才会对企业产生正向的资本输出,而与企业生存环境不匹配的弱性会计文化资本则会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负的资本输出。因此,会计文化资本应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蔡旺春(2010)提出区别于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学者的经济学者们倾向于把文化解读为某种经济函数模型的因素、变量而加以分析。在经济学领域中,生产函数能够体现各要素(如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价值、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因此,笔者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并加以调整,同时参考邹照菊(2007)对企业文化价值估计方法的思考,以求更符合会计文化资本要素的涵义,进而大体估量会计文化资本的价值。

假设调整后的含会计文化资本的生产函数为:

Y=A(t)(K1?琢K2?茁)L?酌 (A(t),?琢,?茁,?酌>0且?琢+?茁+?酌=1) (1)

其中Y表示企业的总产值,可以用每年净利润或总收入来确定;A(t)代表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用常数表示;K1表示企业财务部门的实物资本投入,可以用财务部门每年分摊或占用的实物资产支出来表示;K2则代表会计文化资本;L表示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通常可以用财务部门的人员工资及福利总和来表示;而?琢、?茁、?酌则分别表示实物资本K1、会计文化资本K2和劳动力L的弹性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A(t)L?琢K?茁?滋,K表示投入的资本。笔者据此将财务部门投入资本分为K1和K2。为更符合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涵义和原理,笔者令K=K1*K2,而非K=K1+K2。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

LnY=LnYA(t)+?琢LnK1+?茁LnK2+?酌LnL+?滋 (2)

其中,?滋为随机误差,且?滋~N(0,?啄2)。为求得K2的值,则A(t)、?琢、 ?茁及?酌为待估参数,Y、K1、L可从企业年报数据中获得。

会计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文化,持久性特征使得其短时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为粗略估计企业会计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假定在较短期间内(4年以内)企业的会计文化将维持一个定值不变。因此,可获取企业某一时期关于Y、K1、L的四组数据,从而粗略解得A(t)、?琢、?茁、?酌及K2的值。然而此时获得的K2值只代表这段期间企业会计文化资本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为衡量会计文化资本长期作用所带来的价值变动情况及趋势,可将长期时间段就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期间,同时利用上述得出的A(t)、?琢、?茁、?酌值来求得K2在不同期间的经济价值,依次表示为K12、K22、K32、.....、Km2(m代表期间数,且m≥1)。计算过程如下:

(2)式变形得:

K2=exp(■)=exp(■Ln■)(3)

将各期间的Y、K1、L数据分别带入(3)式求得K12、K22、K32、…、Km2,那么?驻K2(1)=K22-K11,?驻K2(2)=K32-K22,…,?驻K2(m-1)=Km2-K2m-1。若用百分比来表示会计文化资本价值的增减变动幅度,则假设K12、Kn2分别表示l期、n期的会计文化资本价值,l期为报告期,那么第n期会计文化资本价值量变动的百分比为:wl=■×100%,其中l

由变化率wl可得到以下三种结论:第一,若wl为负值,且不论大小,都代表企业的会计文化资本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第n期的会计文化较l期不适应企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应及时调整会计文化以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严重地讲,可能代表企业正处于衰退状态,或者本期企业并未重视对会计文化的投入,导致会计制度等精神层次的意识形态无法为企业创造隐形利润。第二,若wl为正值,但比较小,说明企业会计文化资本所产生的经济价值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企业的会计文化较为成熟和健全,企业十分重视对会计文化资本的建设投入。第三,若wl为正值,且比较大,则说明企业会计文化资本所产生的经济价值量不够稳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代表企业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正在塑造会计文化,并且逐步加大对会计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这对发展中的企业而言是相当明智和理性的选择。

三、会计文化的资本化路径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形象的基本路径。经上述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得来的企业会计文化资本经济价值变动幅度结果分析得知,企业对会计文化的投入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是企业提升经营收益的必备战略选择。因此,在重视社会责任的当前,企业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是必然选择,会计文化资本化投入是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对“会计文化创造价值”的认知 很多企业没有从战略角度考虑,对“会计文化创造价值”的认知存在“盲区”。事实上,会计文化与创造价值就像源与流的辨证统一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良好的会计文化,作为一种形象资本,可产生较高信誉溢价,也可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内耗,更好地促进企业整体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如果只把会计文化当作外部影响因素来对待,看不到创造价值的一面,必然导致形式主义或“被文化”。不要将会计文化当作沉重的负担,从意识上认识到会计文化建设虽有代价付出,但拥有良好会计文化就拥有了一种价值创造力。因为,如视之成本开支,就会穷于应付监管而虚化;如视之投资,就会用心呵护,会追求价值回报。

(二)“会计文化创造价值”的路径 企业获得会计文化资本需经过以下路径:认同会计文化遵循会计文化建设会计文化提升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1)认同会计文化,培育融洽的交流氛围。会计文化虽能通过制度来协调会计人员的活动,但其调节功能更显重要。在调节会计人员之间感情的同时缩短他们在心理上的差距,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形成充满友谊和高尚情操的会计群体氛围。(2)遵循会计文化,以团队方式运作。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把会计人员紧紧拴在一起,增强会计人员的团队意识,消除“在真空中工作”的感觉,同心协力开拓前进,实现会计人员的共同理想。对于部分排斥团队工作的会计人员,要充分发挥会计文化这种凝聚剂的凝聚力,从而获得这类人员的支持。(3)建设会计文化,形成内生动力。企业间竞争日渐激烈,企业进行会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对企业诚信、企业形象和信誉的投资。企业进行会计文化建设短期意味着要支付额外成本,影响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将获得长期价值。推动市场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导企业构建增值型会计文化,形成内生动力的倒逼机制。同时将推动变为内因刺激,把“要我建”变成“我要建”,使会计文化建设“顺向生成”。会计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是促进会计发展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和能量,对其进行挖掘、培育、运作、精心管理,其附加值就会越来越高。

四、结论

笔者从会计文化的内涵入手,通过探讨会计文化的资本特征和资本运作,发现会计文化的资本价值,认为会计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利润的增加、成本的下降以及品牌的增值等方面。通过引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文化因素的观点,运用调整后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来作为评估企业会计文化资本价值的计量模型。同时,通过传统百分比法来分析会计文化资本价值量变动幅度,从而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对会计文化的投入力度。然而,由于会计文化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笔者只是从理论上推算出评估企业会计文化资本价值的计量模型,并未对该模型运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系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现代企业财会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RWJD013)、重庆市科委计划项目“企业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实效研究”(编号:2011KW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邹照菊、瘳洪:《企业文化资本化及其计量方法的探讨》,《经济管理》2007年第18期。

[2]陈佳佳、王玉莲:《企业文化资本的内涵及价值浅析》,《中国市场》2012年第26期。

[3]蔡旺春:《文化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

[4]王小锡:《论会计文化的经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5]王海民、田博:《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文化及会计监督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6期。

第5篇

论文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本文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特别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但纵观近年来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和国内的银广夏、三九药业等上市会计造假事件,说明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利益驱动,失信成本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和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让我改变会计自身的缺陷,去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但有一点,我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那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主体抓起,从源头抓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公布和展出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资料、图片和案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举办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及辩论会,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以及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所谓“好土出好苗”,我相信,经过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长期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养成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并不一定只在会计职业道德课上进行,可以在所有相关的会计类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会计基础课,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教师可以重点强调这一点,因为客观性是会计质量最重要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注意可能存在的会计造假等技巧,还可以举一些会计造假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的、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让“诚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如果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不管平时表现如何,都取消成绩,并予以严厉批评,给予相关处分。这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的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诚信度,生怕自己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缺乏诚信的“小人”。由此及彼,在今后的会计工作生涯中,他们也必然会保持良好的操守,做会计行业中的诚信从业者。

四、聘请相关人员开讲座,突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平常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外,还应多聘请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讲座。比如可以聘请有关会计人员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聘请法院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用翔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阅读财经类报刊、书籍,浏览财经类网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第6篇

一、财务队伍建设的内容

(一)提高财务队伍自我学习能力

以思想建设作为财务队伍建设和理财文化建设首要工作常抓不懈,打造财务“学习型”团队。思想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培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和财经法律意识,提高财务队伍的思想修养和理论素养。业务上,树立“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二)推进财务队伍职业化建设

通过财务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匹配个人职业需要与公司发展的需要,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加强对核心人才的激励,建立公司内部人才梯队,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

(三)增进财务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理财文化氛围”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善待员工,切实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尊重员工的价值和愿景,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富有创意、丰富多彩的专题辅导讲座、登山比赛、拓展训练等文体活动,营造充满活力、精诚团结、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公司财务队伍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现状

公司财务资产部共有财务人员10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专职7人。岗位设置如下:主任、副主任、县公司财务总监、总帐报表管理、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技改业扩大修工程财务管理、固定资产与物资核算管理、电价电费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债权债务管理、税务管理、农电财务管理、集中报帐审核管理、财务稽核、综合与档案管理、出纳。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人,高中职称占90%:从学历层次上分析,硕士4人,本科3人,大专3人:年龄35岁以下6人,占60%。从男女比例上看,男性2人,女性8人,占80%。目前,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1.建立培训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重点,努力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和能力

公司每年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积不应少于24小时”,这既是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加强财会人员管理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可以养成财会人员持续学习的能力,促使财会人员及时适应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财会队伍的监督服务和决策支持作用。同时以财务调考为抓手,重点做好财务调考培训。公司每年组织两期集中封闭培训,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培训,专人负责后勤保障,自行组织模拟考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实行岗位轮换,确保“一岗多能”

对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要求,鼓励员工掌握与本岗位专业相近的业务知识,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灵活地运用有效培训手段大力开展员工“一岗多能”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员工个人能力素质水平,实现人岗匹配的目标:加大员工多岗位流动,加速人才素质提升,加快年轻大学生的培养。如今财务人员都已经进行轮岗,每位财务人员都能熟悉2-3各工作岗位,确保人员流动时能够无缝对接。

3.立足岗位,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注重个人软实力的培养,要求各专责从管理、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立足岗位积极开展知识创新(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开展QC活动、创新性课题研究等),进行适当帮助和指导,不断促进人才成长。同时基于公司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明确标准、固化流程为管理目标,本着科学合理、统一规范、优化控制、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职责标准化、会计核算标准化、成本管理标准化、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标准化等工作,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各环节、财务与各部门问的关系,实现公司业务的整体协同。

4.加强绩效考核,实现管理提升

财务部制定了“财务部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动态考核,确保人人有压力有动力。全面深入推进以量化考核为重点的全员绩效管理,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增强考核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全面完善绩效管理办法,建立与“三集五大”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拓展考核结果应用,强化考核激励约束作用,考核结果作为今后任用、晋升的依据,并与其薪酬挂钩。通过述职、考核、评比制度的建立,奖励员工的成就,给予他们认可感,提升了广大财会工作者业务能力,确保完成省公司各项指标,实现公司财务管理有效提升。

(二)公司财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财务各项工作水平大大提高,工程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工作、预算管理等工作一直处于省公司先进行列,并且多次获得省公司调考先进单位等荣誉。然而,公司也存在着财务人员存在转岗甚至流失现象,新进人员不足,财务岗位调整、人员更新面临很大困难的问题。公司财务人员存在变动频繁、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部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情况。最近几年来,公司财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部分财务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新进人员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替补力量,不利于财务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县公司层面由于招聘财务专业的名额极少,近五年内,所属县公司未新进一名财务专业的大学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加之现有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财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7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会计梦是基础前提关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会计梦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会计梦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中国会计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中国会计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养分,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会计“强国梦”的坚实基础与重要前提。因为经济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党的“十”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改革发展是相辅相承关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与该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体现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样,一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反射作用,体现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它包括:资金、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者及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生产技术等要素。生产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包括: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思想认识、人与人的分配关系等要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促进经济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发展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当时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分配关系等已经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阻碍了经济发展。这时,生产力迫切要求生产关系中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政策、会计核算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企业引入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改革等发展,因为会计改革等要素的发展,所以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经济条件和基础,在继承中转型,也要顺应形势变化在创新中升级。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者联动起来,重点推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方面的作用,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以上措施都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范畴,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这些措施综合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生产力的基本内涵,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中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思想认识、分配关系等要素在较短时间内容易改变。生产力中的资金、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及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等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改变。但在特殊情况下,生产力的某些要素快速发生改变,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生产力实现了从低一级向高一级“质”的飞跃,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会计改革发展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下去,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三,中国会计改革发展与中国会计梦是动力源泉关系。会计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和人力资源支撑,为中国会计“强国梦”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会计改革发展对中国会计梦提供的动力和源泉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的。中国会计梦是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在会计行业的反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所以,会计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会计“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要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也要过三个重要阶段,即:中国会计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提升阶段、建设会计理论强国阶段和建设会计强国阶段。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与“中国梦”,每个会计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牢记会计强国梦。会计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会计人的心底,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每个会计人要用苦干实干的具体行动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用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的优异成绩助推“中国梦”,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和“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牢记会计人的使命。服务经济发展是会计工作者的本质任务,每个会计人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前提下努力促进本单位、本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与新会计准则体系,认真落实会计核算规则制度、财务报告制度、会计内控制度、会计考核制度等。二要认真执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从会计账户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制作、会计报表及附注的编制等都要认真制作,符合规范化标准要求。三要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现象,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入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第四,克服无关论。会计人员要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进行分析、归纳、提高,并向有关部门或有关杂志反映,遴选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会计改革发展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建设会计强国做出了贡献。第五,认真撰写论文。会计人员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任务,用鲜活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价值的会计理论,以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宝库和世界会计理论宝库,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贡献的力量。

第8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新晨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要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诚信观念的培养列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扬弃传统的诚信观念,树立现代的诚信道德资源观,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实施的举措中去,指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二是要把企业诚信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应尽的义务,是企业应有的形象。企业的经营活动应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

第9篇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来到现在学校已经两年整,先后担任工商专业部主任、10财1班班主任及10级《基础会计》及《金融基础》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注重品行修养,凡事是责任为重,严谨地做好份内每一项工作,不论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及科研各方面,自觉符合“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优秀教师”申报条件,特此申报,请领导审定为谢。

此致

                                            申报人 *******                                              2008-6-23

附:申报材料:

 

【指导思想】

在教务处及学生处抓质量,促发展的宏观指导下,很抓教学常规及过程管理的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资料的搜集与学习,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积极以探索课程综合化改革为基本形式,加强班级管理与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强化指导。

【工作重点】

l         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强化常规与质量意识。

l         注重班级管理与建设宏观架构,注重学生行为规范与习惯养成教育。

l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竞争与服务平台,加强学生服务、服从意识的培养。

l         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探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寓教于乐。

l         积极引导学生的专业意思,强化专业思想,加强专业辅导及职业指导工作。

【工作与成绩】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上期,立足于起始年级的常规管理与班级宏观构架,注重以下方面的工作。

u       以“诚信、沟通、合作、自信”为起点,铺设班级建设的底蕴。

u       以“净、静、敬、谨、精、竞”为目标,描绘班级建设的蓝图。

u       注重干部培养,完善管理细则,推行自主化管理与建设的模式

u       以板报为载体,指导学生设定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

u       注重各项活动的要求与过程监控及考核,以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u       以多交流、多沟通为策略,强化爱心、责任心,规范学生言行。

u       注重书信、通讯等交流形式,以构建真诚和谐的家校互动平台。

u       围绕管理与建设之核心,建立班级博客,搭牵师生互动之脉络。

下期工作中,在继续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的同时,围绕争创校级先进班集体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u       理性分析现实中的成绩与问题,确立工作的重难点。

u       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民主制度,营造和谐氛围。

u       重温专业目标,搭建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意识。

u       强化学生的班集体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u       发挥搏客“家园”作用,强加学生专业与职业指导。

u       积极反思,走出“心”的阴影,勇敢面对心的困惑。

 附:主要成绩:

1、  全校区唯一的“清洁卫生免检班级”称号

2、  在学校“专业技能技艺”活动月学生舞蹈、配乐诗朗诵中荣获年级第二名。

3、  在期评优推优活动中,我班陈雅娇同学荣获“区级三好生”称号,何一平、向彩梦等19位同学分别荣获校极“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4、  我10财1班“校级先进班级”荣誉称号

5、  我10财1班在各次“礼仪操”与集会评比中,得到校区领导与师生的首肯。

6、  在学生征文中,我班学生陈雅娇与何一平的职业生涯设计、容同学的“我身边的诚信” 征文被推选参评。

7、  校医务室多次抽调我班学生参加校内义务服务活动,得到好评。

8、  每次班级“墙报”也成了我班一道风景线,部分被学生处收藏。

(二)教学工作方面

u       加强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与更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u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及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u        立足于课程整合的课改思路,大胆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否定自己,力争最好的教学效果。

u       积极探索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新思路,教学效果明显:前后两期教学工作中,我所教的班级在年级总评中,名列前茅,其中最好成绩超第二名班平均达10左右,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附表:

本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如下:《基础会计》

班级

 期末班平

 高最分

 最低分

 85-99分段

 70-84分段

 60-69分段

 50-59分段

 40-49分数段

 低于40分

 

1班

 85

 99

 22

 35

 20

 3

 1

 

 

 

2班

 73

 93

 11

 7

 27

 23

 

 

 

 

3班

 74.7

 92

 11

 19

 27

 5

 2

 1

 3

 

4班

 65.3

 98

 9

 9

 12

 15

 2

 9

 10

 

   《金融基础》

班级

 期末班平

 高最分

 最低分

 85-99分段

 70-84分段

 60-69分段

 50-59分段

 40-49分数段

 低于40分

 

1班

 73

 90

 37

 4

 41

 12

 1

 1

 

 

2班

 63

 87

 35

 2

 11

 39

 5

 3

 1

 

3班

 64

 90

 21

 1

 21

 1

 4

 1

 2

 

4班

 68

 89

 40

 2

 25

 4

 2

 

 

 

(三)科研方面

我在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科研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先后多篇或获奖

《中职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初探》——《现代教育》国家期刊发表。

《营造氛围激发潜能、注重教改提高效益》——省职教所年会交流

《关于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市级二等奖

《专业部目标管理及建设初探》——省二等奖

《调整职能、完善管理、加强建设——职业中学专业部建设探索》——成都市教学研讨会中交流)

目前论文《中职校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初探》、《真爱铸师魂——“真爱铸师魂,师德耀光辉”》师德演讲稿先后被推送成都市及金牛参评。

另外:

(1)前后两学期分别在校区及全校班主任工作总结中进行题为《班级建设与管理中的你我他》及《真诚沟通,搭建育人平台》交流发言.

(2)2008年6月27日代表学校参加“金牛区首届金牛教育博客论坛”作题为《明确定位,搭建育人平台》交流发言

》。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建设

[作者简介]陶文,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经贸系,广西南宁,530031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2-0003

一、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于2005年5月,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室和ERP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跨专业实验教学团队),经过六年的努力,实现了从“专业理论验证性实验阶段”、“跨课程的专业综合性实验阶段”向“ 跨专业的学科综合性实验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起一个以“区域国际化、应用性、开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取向,以“四种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层次鲜明、功能完善的“一个中心、两类资源、三个层次、四大基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总体规划:实施集中式建设与重点建设模式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施集中式与重点建设模式。

(一)集中建设模式

将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把财政预算资金与其他各种支持和自筹资金与资源统筹规划,分配到实验教学中心去建设各个专业实验室,并实施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这种建设模式的特点是优化各种实验室资源配置、统一管理方便教学实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二)重点建设模式

将科学研究方面用得较多的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重点建设,如东盟信息中心、广西金融研究中心等分布到学院各个院系进行重点建设。其优点是发挥院系实验室共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利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的利用率,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这些实验室只占中心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实验室还是以集中建设为主。

三、实验室环境及资源建设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实验课程体系来进行实验室环境及资源建设。主要为:

(一)外部环境建设

对于实验室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整体环境设计、实验基础装修、实验室文化建设等。以中心3号实验楼为例,主要建立的实验室有:东南亚贸易综合实验、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ERP综合模拟实验室、东南亚贸易与营销实验室、数据统计与挖掘实验室。在整栋楼的整体环境设计上采用了以橘黄色为主的暖色调对实验楼外墙进行粉刷,营造一种历史与温馨的气氛。实验室基础装修结合专业特色去设计,实验的布局考虑多专业性和共享开放的原则。如在ERP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实验桌的设计采用了平面15mm的钢化玻璃表面,6人一桌。终端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设计在实验桌下面,通过调节按钮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调节屏幕角度,实验桌面上全部留空,方便摆放教学用具和进行综合实验和教学讨论,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实验室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实验室空旷的墙面安装实验室专业的简介、特色和可以进行的实验项目以及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其他可以利用的地方挂上相关专业的名人、名师、名言简介,放置一些学生作品展示台将近期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实验成果展示出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二)实验设备与网络建设

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的选型上既以实用为主能够充分满足现阶段的实验需求又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实验软件数据交换越来越大,对硬件和网络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心3号实验楼为例:软件支持服务器,采用的是刀片式服务器集群和独立存储。服务器能根据实验需求建设单个或者多个虚拟服务器满足多元化实验。终端计算机采用双核CPU,2G内存以上,320G以上硬盘、千兆网络配置到终端,光纤连接到软件服务器。采用智能化日常管理与维护,终端计算机设备要更新系统和软件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建立多级维护体系有利于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

(三)软件系统建设

在实验教学中具体采用的软件系统有:(1)自主式实验。它主要用于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型实验。如:多媒体会计模拟教学软件、纳税申报实验教学软件。(2)协作式实验软件。它主要用于以业务处理为主的综合型实验软件。如金蝶K3-ERP综合模拟软件、现代商务技术模拟教学系统。这种实验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来模拟,如营销、采购、订约、物流、商检、报关、结算等经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相关业务流程的综合能力。(3)研究式实验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实战演习等方式,学生在变化的商务环境中模拟综合业务处理和决策过程,从而提升其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如:物流沙盘模拟软件、《审计之星》审计实验教学软件、证券模拟交易系。实验室通过网络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激发校内外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1.电子版实验教材及实验教学大纲

中心网站提供了《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教程》、《会计模拟实训教程》、《纳税实务实训教程》、《预算会计实务操作》、《电子商务实用教程》等多个网络电子版教程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提供相应课程的电子版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项目卡,用来指导学生实时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学习。

2.典型网络实验教学课件

中心目前提供《审计模拟实验》、《会展项目推介会模拟》和《国际商务谈判》等13个实验教学视频课例、59个实验教学课件供广大师生学习使用。

3.建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引进国内著名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目前学院建设的网络课程165门,网络教学平台的总访问量超过84万次。精品课程的建设,全校共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2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约400课时。电子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这些资源通过校园网提供给师生无偿使用。

四、创新管理:建设高效的实验室运行体制

(一)实验教学中心独立建制,实行主任负责制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相关工作在实验中心主任统一领导下开展。中心作为教学单位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全校实验教学资源集中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中心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开放利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实验室建设规划统一领导,节省环节缩短建设周期;有利于实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机动管理;有利于实验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二)创新管理模式,执行实验室流动编制岗位

学院执行“实验室流动编制”岗位。“实验室流动编制”岗位就是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轮派教师带着任务到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这期间接受实验中心的管理,在实验室主任的带领下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教师待遇按实验中心编制人员执行并且在科研工作量的报酬上还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从而在时间、设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心还对教师开展实验课程开发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开发实验课程的质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任务完成后再重新回到原岗位。

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既发挥了各二级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资源整合与共享。随着学科间整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趋势的发展,这种管理机制更显现出它的优势。中心既有固定编制的教师,又有根据项目需要而轮岗进入中心的流动编制岗位的教师,既保证了管理的稳定性,又能保证实验教学动态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全面落实上述4点建设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实验室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院努力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虞春生,侯文强.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

第11篇

关键词: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06年9月,随着《“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文化服务本质上是政府为了满足公民文化上的需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须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中部地区由于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相似性,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东西部文化建设的过渡和枢纽地段,因而对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首先,阅读大量理论文献对公共文化服务有初步的理解。其次,进行实地调查。我们选取了马鞍山市全体市民作为被访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一系列工作。再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此次调查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回收50份,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率84%;同时与10位当地市民进行交流,记录每一位市民回答的内容,并且进行初步归纳整合。最后,得出调查结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以条目的形式形成论文的研究问题及对策。

(三)研究意义

2011年6月,马鞍山市成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采取资源一体化、活动多样化、服务均等化、评价群众化等多种文化服务形式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体现了基本的民生诉求,推动了当地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发展,并进一步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发展。马鞍山市作为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代表地区,为安徽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教训、提供示范和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充分发挥马鞍山市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条件和优势,总结马鞍山市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经调查过后得出的对策,对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二、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全面建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马鞍山市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后,市内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馆、文化站、体育馆、县农家书屋等硬件设施全面建成,为当地市民提供优越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见表1。马鞍山市积极构建“15分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通过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相互配合和衔接,使当地群众快速便捷地享用公共文化设施。经调查发现,95%的市民认为在15分钟之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且在每个公交站牌附近,均设有公共自行车的停靠点,不仅为市民低碳出行、休闲健身提供方便,也为当地市民到达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创造了快捷与便利,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地享用公共文化设施,便于公民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活动。迄今,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实现城乡、街道、社区、广场全覆盖。各类设施的质量均达到全省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在全省内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指导效应。

(二)初步建成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不仅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而且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网络化服务意识。马鞍山市政府全面整合各类文化单位、文化机构的信息资源,全面建立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马鞍山市以文化馆网站为基础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市县区内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文化资源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之余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修养。

(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多样化

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遵循了文化服务项目的分类设计,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果,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根据调查发现,周一至周五白天,来社区、广场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喜欢跳舞、下棋、看演出,城市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公园为他们提供场地;到了晚上,这些活动中心又成了上班族休闲娱乐的场所,他们更爱打球、健身,使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的文化惠民活动,也逐渐走向基层、走入社会的特殊群体。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秉承“均等性”的原则,不仅满足当地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也通过开展免费公益电影、下乡送电影、送演出下工地等活动,关注低收入群体的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均衡发展。经调查,自2012年起,马鞍山市开始举办首届农民工才艺展示大赛,社会弱势群体开始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同年,马鞍山市图书馆开始设立盲人阅读区,当地少数盲人可以阅读盲人读物,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利。

大型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也是马鞍山市的一大特色。如表2所示,马鞍山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文化的民俗化演出和展览,文化发展更加“接地气”,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当中去。

(四)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主体群众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需要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做出客观评价。马鞍山市政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以群众需求为核心,以群众监督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群众化,形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氛围。马鞍山市积极征求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方面的意见,并将各方意见收集起来反馈给政府文化部门,通过公开、透明的反馈机制,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活动群众享受、群众评价。

三、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马鞍山市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活动也是政府专职人员直接监管。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管,只注重其公共性,同时也忽视了在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性。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柱力量,同时也要依靠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和辅助才能更加完善。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相脱节,政府应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队伍中来,使公益性文化得到社会化发展。

(二)公共文化投入比重低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载,截至2013年,政府对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绝对数值在持续增加,但是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很低。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公共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左右。 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出现同样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维护不善、公共文化资源更新缓慢、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够丰富,资金上的缺口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马鞍山市自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截止2014年全市共建成518个农家书屋,共计约103.6万册图书,平均每个人拥有0.75本图书,低于国际人均拥有图书2册的标准。由此看来,马鞍山市应通过财政的投入持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与品种,形成良好的文化规模效益。

(三)公民缺乏关注度和主动参与意识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家本位不可缺失,但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公众主位同样重要。据实地访谈得出,在马鞍市内的图书馆,很多市民只知道当地本科、专科院校内的图书馆,而很少人知道除校属图书馆以外的公共图书馆。问卷显示,93.8%市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除学生、志愿者等以外相当一部分市民缺失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这一方面表明当地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公众对公共文化的响应程度不够。对于马鞍山等一些中部城市而言,如果群众主观上对公共文化缺乏关注和热情,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只停留在机械地享受公共文化权利上,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就不会得到动态的发展,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也将大打折扣。

(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低

当今政府推崇“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准确定位政府规模的同时,发展社会组织。“小政府”即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经济事务、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团体、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去办,而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因此,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辅助和补充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未来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调查结果显示,98%的马鞍山市市民认为该市没有引入社会组织管理公共文化事务,仅仅是一些松散的志愿者团体偶尔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文化类社会组织依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巨大缺口。由于这些组织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组织成熟度低,发展不完善,也和国内其他县市一样出现了松散性、无组织性的一面,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需多元化

基于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中部地区应打破政府统包统管的局面,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生力量。企业强大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使得其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具有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优势。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则有助于政府职能的收缩,促进政府顺利转型。社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突出作用。社区内部人员地缘关系密切,更有利于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凝聚力和同心力。多元互补的服务供给主体,也易形成新兴的公共服务文化:价值、伦理和改革。因此,马鞍山市需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占总支出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入水平只有0.4%左右,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的一倍多。由于文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营养不良”。经调查问卷计算得出,92.6%的市民认为马鞍山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少资金投入,因而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缓解财政压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也应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分配,设置专项预算标准,使各项文化经费合理、高效使用。最后,在资金投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对公共文化设施、质量、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估。中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依据政府绩效考核的模式,从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入手。专业评估包括绩效评估、效益评估。绩效评估就是,对于中部城市而言,每年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要求数量和质量上的双赢;效益评估就是看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取得了外部的正效益,不劳民伤财、不损害环境,避免寻租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对于社会评估,就需要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言献策,当地政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开通公共文化服务热线、社交网络互动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以便对以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规划。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策划

首先,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自由获取信息提供方便,人民可以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中部地区城市已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使文化信息资源在市民之间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共享;其次,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带动更多的群众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例如城市义工团的设立,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家人投入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中来,起到了良好的口碑宣传效益;最后,通过当地媒体,如报刊、杂志、广播等形式,搭建信息交流和新闻宣传平台,争取社会和公众更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提升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开展,归根到底要调动起公众的参与热情。政府要创造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保证每个公民的意见都能有效地表达,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参与环节要注重过程的公平。采用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使每个公民都能提出意见,畅所欲言。其次,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前监督的主体通常是政府。社会组织的出现,其功能在于使政府的强制最小化。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监督的有效性,应该广泛引入社会组织、公民、舆论媒体的监督,并将监督的结果反馈给相关方,以督促其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共同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改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佚名.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N].安徽日报,2014-11-25.

[3]张哲.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6.

[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1.

[5]张帆.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01).

[7]王军辉.关于在我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看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8]Kenneth Kemaghan. The emerging public service culture: values,ethics, and reforms[J].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37,No.4.

[9]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10]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会纵横,2007(02).

[11]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

第12篇

2.搭蔓子花曹瑞欣

3.拐杖张广春,李峰

4.山东文学(下半月) 山之巅何也

5.有点乱杨吉忠

6.侏儒船的100天陈海鹰

7.失落的家园刘振杰

8.一九七五年的记忆李伯玺

9.看病胡琼

10.生日礼物王光佑

11.魔幻摄像机张德富

12.北川的眼泪(外两篇)云淼

13.城市湿地别样美刘雨东

14.夏日情思冯东

15.我的娃娃亲的小哥哥——罗京周年祭京威

16.蒺藜花赵峰

17.最后的流浪海棠

18.摘苹果滕如勇

19.花开花落莫相思叶俊

20.中国人的宗教观范睿一

21.国外警察教育实践教学经验研究李亚芹

22.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文化之我见顾青

23.宗白华论中国戏曲时宏宇

24.吴世昌与郑振铎——关于文学史写作之争李俊

25.接受美学与文学研究陈铮

26.从王国维生平看《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与缺失孙雅融

27.张艺谋还能走多远——评电影《山楂树之恋》杨作玲

28.一路楼台直到山不是西湖胜西湖——评介著名作家孔祥书同志及其创作杨恭政

29.战争与和平——试论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赖特诗歌中的反战主题毕宙嫔

30.试论元代市井题材散曲许陆生

31.汪曾祺语言特色之我见吴玉芝

32.流动的意识与虚拟的时空——析弗吉尼亚·沃尔夫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付平

33.唱给我眼睛里的人(组诗)良子

34.人生的霜花(组诗)/麦田守望者(外一首)/雨色

35.水·火(外二首)申林

36.蒲公英(外三首)孟春

37.弯弯的情人湖山东文学(下半月) 孙德伟

38.论公共服务型文化馆的建设顾青

39.浅谈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互译王建敏

40.浅析农村作文教学中新型农民的培养宋

41.解析云南重彩线描代表徐建德之意念境界李红杰

42.警察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谭萍

43.汉语情态动词、假设句和让步句的认知域解读王全智,史素娟,张苹英

44.浅析我国警察院校实践教学现状李娟

45.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靳智博

46.《暮江吟》三种英译文本的及物性分析陆少玲

47.信息动态

48.禄晓春书画赏析

1.大老郑的女人魏微

2.车子徐学文

3.自首鲁英

4.美人计胡静

5.掀开童年那页发黄的日历(组诗)邓荣河

6.一对好夫妻孙传侠

7.野草莓·石头·牛徐汉平

8.在夏天谢方儿

9.林二牛哄王立庆

10.等陈美英

11.寻找阿加里王宝国

12.渴望成为一条鱼(外一首)高盛荣

13.山寨的山,山寨的寨冷梅

14.小说二题寇俊杰

15.香港印象戴永夏

16.叶子马军

17.家乡的露天电影白雷

18.在晨跑中飞翔李佳慕

19.瞻彼日月,悠悠我思王青

20.好想找个人陪我散步(外一章)文婧

21.山东文学(下半月) 另一道风景徐勤玲

22.那住在山顶的人文雪梅

23.难忘故乡那棵老松树周脉明

24.静默的祖父唐晓萍hHTTp://

25.美味豆角咸菜(外一章)陈树庆

26.怀念当兵的小叔(外一章)高冬梅

27.想不想再和我一起回到棉田(外一首)/紫丁香的梦(外二首)

28.总理让酒(外二首)/齐都春秋车马殉/村魂

29.各抒己见话"炼狱"——读孟庆龙的《赤色炼狱》随感吴开晋,刚,王春玲

30.悬崖上的舞蹈,疯癫中的逃逸葛海燕

31.爱到春潮滚滚来春友,杨艾莲

32.《人树》的心理叙述手法解读李传彬

33.论文学意象的感性特质田玲

34.凝山川之灵秀,聚哲理于美文——冯岩《西部之恋》论析岸波

35.安静中阅读一本书吕仁杰

36.浅论李清照以梅寄相思的模式刘顺霞

37.石磨,我的干娘(外二首)盖永一

38.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史菲

39.中国书法艺术浅议唐世德

40.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考路其娟

41.也谈报纸文娱的社会推广意义——关于娱记办活动的一些思考张丽

42.在经济学理论视野下,透视高等教育的"公地悲剧"王丞,齐丽

43.自由的历程黄承烈,尹来也

44.关于在读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点思考张昌龙

45.对高职院校生存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丁安英

46.和谐校园与德育体系的构建弥淑琴

47.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分析与对策陈萍

48.在阳光下倾诉(组诗)吴治由

49.隆昌方言"哒"字研究李东伟

50.浅析英语文章《为自己而写》中的隐喻现象韩慈红

51.多媒体仿真情景下的整体语言教学李玉芳,汤力

52.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焦阳

53.完善企业人事管理,促进和谐健康发展闵倩

54.花开时,你在……(外一首)都都

55.工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张利民

56.环保植物资源分类及应用浅论姚兰

57.浅议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弱化和治理措施朱瑞贤

58.一个新的全球利基市场威廉姆·加侬·汉特,王爱平

59.中国书法名家——杨陌

1.山东文学(下半月) 良阿成

2.秋云杨金辉

3.来的都是客李玉

4.明娟党剑

5.随笔三章刘杰锋

6.春夜遐思(外两章)孙奕

7.时光村落里的记忆李学民

8.人生如茶(外一章)秘永红

9.浓烈的阳光味曹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