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2:1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育 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利用语文,两者之间相互关联,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积极倡导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魅力,由此实现学生语文兴趣的唤醒,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概念。所谓小学语文生活化,是指将语文教学活动放置到生活背景中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体系中的比重。
2.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之所以倡导以生活化的方式去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从如下的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从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来看,语文教育最终需要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而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会对于语文教育的内容、方向和形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二,从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经验来看,以生活化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实现其积极性的激发,这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1.积极树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改变语文教育理念,积极树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正视小学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针对语文教师群体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培训和教育,使得教师意识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其二,积极在学生群体内开展语文生活化的宣传,使得学生意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是离不开的,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语文考试,而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
2.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还需要从语文课程体系入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简单来讲,要重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比重,充分展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点。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依据新课改教材的教学大纲,积极将实践性活动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获取,尽可能地实现原来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以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其二,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比如语文作文比赛、语文演讲比赛、语文情节表演、语文诗歌创作等活动,使得语文教学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其三,积极将能够体现语文知识的相关案例纳入到课堂中去,充分展现出语文课堂内容的实践性,构建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系。
3.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创新。既然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就需要遵循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特点,积极采取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推动。为此,积极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以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融入到语文情境中去,以实现其实际语文素养的提升,保证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其二,改变以往传统考试评价机制,形成语文创新评价思维,从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成绩,以便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际生活化教学中去;其三,重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调整,强调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动嘴、动脑,以形体语言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是处理小学语文教育与语文应用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高度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积极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不断觉醒、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革新、生活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将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庞善凤 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9期。
[2]时从荣 浅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年,26期。
[3]陈继红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3期。
在小学语文授课进程中,运用互动教学法可以将教学活动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桥梁,经过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在人教版的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做的几点尝试,力求改善教学。
一、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
所谓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就是在师生平等的氛围里,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语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过程,从而实现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选取一些有意义、有趣味性的话题,才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进行公平、开放的讨论。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文时,老师可以提前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出来,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描写。如老师可以结合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等进行师生讨论:“有哪位同学知道南沙群岛在哪里吗?”“大家说一说南沙群岛的风景是怎样的?”这样互动教学,让学生在不受课本限制的状况下,对南沙群岛的风景进行想象及理解且表述出来,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思考能力。
二、课堂体验中的教学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实现互动,其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实际体验教学,唯有在实际体验中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从而学到新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加入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体验秋天的景色。然后将课文中的问题抛出,让师生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老师可以这样对学生提问:“秋天的景色美吗?你们看了秋天的景象有什么感想?”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观察,各自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体验的途径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对这些问题产生质疑,这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帮助,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总之,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应用互动教学法的好处很多,其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经过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且从中也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程。
一、投身教学过程管理,踏实进行教学指导
通过视导,我发现我县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全体学生写字水平不尽人意;二是课外阅读名存实亡比较严重;三是习作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与各校领导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下一步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首先,为了提升全县小学生的写字能力,我要求各校一方面要切实用好每天十五分钟的写字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写字。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30+10” 模式,即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都要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或是练习写作,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我通过交流让全体教干教师明确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外应该做的事,它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并号召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创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打造“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的书香校园。再次,针对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各校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方式,坚决杜绝学生作文以书写定质量的误区,要务实评价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努力把教师的注意力引领到关注习作的内涵上来。同时,我还提出了学生习作评改三部曲,及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教师评改,积极拓宽习作评价的途径,把老师的主要精力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创新习作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 2 3 4 5二、密切关注教研课题,指导教师深入开展研究
12月份,根据县教研室的统一要求,我们小学组几位教研员分别对县第八期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进行了结题工作,其中我参与了68项小学语文课题结题论证工作,在活动中,通过听汇报、提问答辩、互动交流、专项指导,我努力让每个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严肃性,而且为老师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引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在课题结题过程中,我发现我县教学研究课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结题报告撰写不规范、研究成果主题不集中、结题材料杂乱无章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每到一校,我一边对课题进行鉴定,一边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辅导讲座,帮助广大教师明确结题报告一般包括九个部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步骤、研究成果及分析、研究结论与思考,其中“研究成果与分析”是结题报告的主干部分,应该作为重点来写,决不能将其变成发表或获奖论文的叠加;让广大教师明晰结题材料一般包括主件和附件两个部分,主件指结题报告、结题论证书、研究成果,附件指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手册、案例分析、阶段总结。另外,我还告诫老师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做真课题、真做课题,积极围绕课题撰写博客和论文,用心留下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并借助课题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一大批学科教师积极科研的积极性,尤其是提高了青年教师以研促教、研教并举的认识,为下一步小学语文课改向纵深推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1 2 3 4 5三、关注课堂教学研究,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首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参考》和《综合性学案》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为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有效实施,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搭建学科教学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整体备课质量,我积极配合刘主任组织召开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考》和《综合性学案》编写与修改工作会议,根据一线教师在平时使用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了剖析,同时结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提出了下一步具体的修改建议,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初稿、互审、定稿工作,目前已经校对完毕,交给出版社和印刷厂印刷出版。
其次,率先垂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心里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研员不能仅仅是一个教练,更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水手,一个优秀教研员的办公场所不应该仅仅在教育局办公室,更应该在一线的课堂,一个优秀教研员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更应该投入实践写下水文、上下水课。本学期,为了切实了解“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曾深入青口小学和实验小学上下水课,设身处地去感受老师研究中的困难,及时提出整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丝丝忧虑——一方面“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将导致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注重让学生教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辅导能力毕竟有限,往往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并不能让学困生充分掌握知识,这样大多都是优秀学生在“表演”,老师很难发现学困生的问题,难以找到点拨的关键之处,从而使得学困生以前昏昏,以后也昏昏。其次,“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应该因学科而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多少留有尝试教学法的影子。这样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合理科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有诸多不适合的地方。语文是一门情感性、情意味比较浓的学科,如果一节语文仅仅定位于学会了几个生字、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几个知识点,那么语文就失去了本性。因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力求言意兼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要努力做到“六要”,即自学质疑要指导、交流展示要训练、互动探究要深入、精讲点拨要得法、矫正反馈要及时、迁移运用要有度。
1 2 3 4 5再次,依托学科基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开展教师业务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行到”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县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巩固与推广小学语文教研成果,真正发挥以研代训、以研促训的作用,本学期我和刘主任一起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思想引领、专业引领。
第一,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培训
1 2 3 4 5第二,扎实开展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
第三,组织成立了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博客团队
在我心中,一直认为语文老师不写文章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所以,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中,我们特地邀请了欢墩小学李大市老师为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精英介绍什么是博客以及怎样撰写博客,在活动的最后,我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依托凤凰语文组织建立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博客团队。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已经拥有成员66位,发表博文和回帖近千篇,教师博客点击率超过了三万次,如今我们的团队已经成为凤凰语文网上最受欢迎的团队之一。
1、思想状况
在学习中,同学们对语文学科比较爱学,他们主动找一些课外书籍,课外资料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水平,还有的主动购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写作水平,发现他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知识水平
多数同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写记叙文、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及应用文。在初中最后一年里,有待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培养。
3、智力非智力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学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4、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5、知识传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6、能力培养
教学中,课上学生能答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还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联想和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造精神。
2、知识结构
本册书共七单元:第一单元(记叙文、10课时)、第二单元(文言文、16课时)、第三单元(记叙文、11课时)、第四单元(说明文、11课时)、第五单元(文言文、12课时)、第六单元(10单元)、第七单元(综合单元、10课时)。
3、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巩固归纳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第二单元: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有关知识;第三单元:了解一般传记的一般写法;第四单元:复习归纳说明文的知识;第五单元:理解古典名篇中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第六单元:巩固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第七单元:归纳记叙文的、议论文、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总结说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4、重点难点
初一初二所学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培养同学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极早让学生们适应中考。
三、教学方法和措施
1、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教改专题
1、八步教学法
本人导课题:八步教学法。
2、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要符合大纲要求,要切合教学实际,围绕目标进行自学,自学以后一定要进行反馈,把反馈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解答的问题,或是新授的重点内容弄懂弄清楚,把以上内容拟成练习题加以巩固,本节课进行自结,布置适当的作业。
3、研究方法措施
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诱导教法,坚持三个为主,过好四道关卡,培养五种意识(即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成功意识、审美意识),采用六种课性型。
关键词:写字教学 字理 情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85-01
清朝著名文学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云:“写字乃天人之学也,如人之学识、如人之志向、如人之才能、如人之智慧,总之大体如人而已。”[1]可见,写字从客观上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大力推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已经受到极大的重视。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写字习惯以及在写字方面的美感意识,不但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其终生学习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而写字贵在坚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通常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写字上养成了较好的习惯,掌握了简单的写字技巧,可是连笔画、凑笔画、结构不和谐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倘若学生能带着一种品赏的心态,教师能巧妙运用字理创设情趣化的氛围,让孩子在写字中获得审美享受,定能为写字教学插翅添翼。现笔者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从字理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1 注重字理,良好开端,激发热情
俗话说:“饭须口口吃,字须个个写”,写字教学也须脚踏实地,从字理开始,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学生把握写字环节中的每个细节,令其对书写汉字充满自信,并帮助他们了解字理,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最终提高其写字水平。小学生往往对于书写汉字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甚至很多孩子对田字格都充满了新奇之感。教师须充分结合新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字理教学。从本质上而言,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的笔画构成,并且都蕴含着字理。因而在教孩子们写字时只要让他们明白了蕴藉其中的字理,才能写好每一个字。然而,每个笔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进程。倘若教师能教学生了解字理,写好基本笔画,定能在满足其好奇心的情况下获出人意料之效。而对于小学生,在写字教学之初应对其进行认真的讲解与示范。譬如教学生写“笔”字时,可首先拿出一支毛笔让孩子们看其上端是用什么制作的,下端是用什么制作的。让孩子们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积极主动地探究,最后十分清晰明确地掌握“笔”字的上端是竹字头,这是因为笔的上端是竹子制作而成,下端是用兽类的毛制作而成,所以“笔”字的下端是“毛”字。通过这种字理教学法能让孩子们从音、形、义的角度牢固地掌握汉字的书写。对于小学生开展写字教学须充分把握学生对书写的新鲜感与好奇感,着眼字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定能激发孩子们对写字的兴趣,进而提升写字教学的效率。
2 掌握字理,感受韵味,激趣
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从字理角度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去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从字理的角度去观摩汉字,活化汉字的结构,充分感悟汉字中蕴含的字理,从而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字理。《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须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中蕴含的字理,让其能按照正确的笔顺来书写汉字。”从本质上而言,每个字都是由笔画构成,自然笔顺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书写汉字的艺术效果,笔顺的错误甚至会严重影响汉字书写的审美效果。因而,广大语文教师须在写字教学时创设温馨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汉字中蕴含的字理,从而让课文中的生字变得形象生动,从而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2]譬如教“鸟”这个字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头上有彩色翎毛的鸟儿,如此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鸟”的象形字,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到“鸟”字是依据鸟的外形演变而来。最后通过多媒体出示楷写体的“鸟”字,并对“鸟”字进行详细的分析(鸟的羽毛、鸟的头、鸟的眼睛、鸟的身子等,观察出“勹”表示鸟头,“丶”表示鸟眼,“马”少下面的一横表示鸟的身子,“一“表示鸟的腿脚。这样由图到字,学生就清楚地知道鸟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鸟的字义的基础上掌握“鸟”字的写法。在教学生写完“鸟”字后,我故意将“鸟”字中的一点擦掉,并问学生:“倘若鸟儿失去了眼睛将会怎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无法看见任何东西。”我马上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对,鸟儿倘若失去眼睛,眼前将会乌黑一片。所以,‘鸟’字中去掉一点就会变成了‘乌鸦’的‘乌’,‘乌鸦’全身乌黑,连眼睛都无法分别”。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字理分析,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鸟”字的写法,而且也让其掌握了“乌”的写法。其次,启发孩子感悟汉字的字理美。从形体角度而言,汉字的字理美在巧妙和谐。《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字理美。”譬如曾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紧紧抓住了汉字形体上的字理美。她是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上课初始,这位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课件:明亮的月亮左边有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月亮之上也有一颗亮晶晶的星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字吗?那美丽动人的动画情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不久之后很多学生都能说出这是“心”字,其实月亮就犹如卧倒的“钩”一样。通过设置这一具体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在观摩品位中深刻理解了“心”字的笔画位置与形状,充分感悟了汉字的字理美,从而激发了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3 别出心裁,字理游戏,创造乐趣
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写字教学时可从创新角度开展一系列的字理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再如在教学生书写汉字“爬”时,不能写好其中的关键之笔“捺”,此时教师可别出心裁地将学生带至教室外面的滑滑梯旁边,开展玩滑滑梯的游戏,在孩子们都玩过一次滑滑梯后,从字理的角度可告诉他们:“爬”字中的“捺”就像刚才大家都玩过的滑滑梯,书写时应该从田字格的左上角动笔,一直到田字格右下角的中间,可见“爬”字中的这个“滑滑梯”可不比我们刚才玩过的滑滑梯短哦!大家一定要注意,动笔写爬字中的“捺”时一定要像滑滑梯一样流畅。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学生从字理角度掌握“爬”字中“捺”的书写要领,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写字的快乐!
4 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音、形、义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揣摩汉字之字理,品赏汉字之韵味,感悟书写之技巧,构筑写字之趣味,定能让低年级语文的写字教学成为一件趣味盎然之事!
参考文献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一、课题学校情况简述
1.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从“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着手,探讨合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教师通过对课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师在运用卫星资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目标过于笼统分散,应集中到点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第三,资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课题组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途径:分析与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与处理卫星资源+分析与服从学生特征。通过对以上课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教师达成共识:即在每一个课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重新制定了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分析了卫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对象,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教学设计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师在这堂课一开始时并不是急着播放课件,而是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件。观看过程中一边学生看,一边让学生认真听: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同时,把课件应用到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边听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该校课题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过循环的“教学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不断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预期的课题研究目标。
2.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
该校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光盘当电影看、全课件式上课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后期,该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感受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使用起来方便、轻松、高效。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该校教师参加了校内和校外17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广泛收集资源,认真“整理”资源,并提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然后把开发的资源存入资源库,让所有的教师共享。课题组通过举行课堂教学应用大赛,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及不足,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形成了符合该校实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们能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二、分析比较课题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所学校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农村中小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开阔学生眼界。下面比较分析以上两校开展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主要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该校将这一课题分解为三个子目标:l.卫星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这样的划分有针对性,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点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该校的研究报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这三个子目标的具体研究情况,使我们无法从清晰的研究过程中看到研究的实效,不失为一个缺憾。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到整个语文学科,覆盖面大,难度也增大了。但是该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得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丈学科涉及到许多内容,不仅有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有文学素养、人文品质的培育,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课题有针对性地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校都做得不够细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两所学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为辅,使研究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两校都在研究前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运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在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实、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的奖励更多一些。同时在研究中两校教师都很好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研究过程
在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两校都经历了研究设计、具体实施、经验总结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总结也穿插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在研究报告中,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只以余光宏老师的教学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对其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没有进行翔实说明,使研究成果显得单薄了一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以颜丽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但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的不够详细具体,无法使我们看到整个语文教学在课题研究的总体研究情况。这是该校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4.研究成果
通过近三年研究,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经过课题研究,明晰了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模式环境下,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运用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卫星教学资源应用途径;构建了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很多教师优秀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汇编了教学光盘、卫星接收教学资源、典型课例课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为语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为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的积极性、制作课件、设备操作的能力普遍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探究意识;有效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并形成了适合该校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激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07-02
如今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实践和实证调查为基础,基于人类学课程观与“研究性教学”的视角,探讨高师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
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
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10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
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
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建构的当代审视[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2]刘赞英.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图书室作为服务与基础教育的一个机构,既老师备课的资料室、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将越来越显示出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顺应课改需要,调整藏书结构
图书室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图书。图书资料是学校图书室开展阅览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要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课程开设、教学计划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此作为建立和调整藏书结构,搞好藏书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和总结,明确我校教学课程的开设,我校购进了有关小学教育的图书资料,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是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普通话、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把普通话,书法、美术、计算机、英语的专著、教材及其有关参考资料作为入藏的重点,其复本量也相应大一些。最近,又购置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图书很受教师们的欢迎。藏书建设在保证以教学为重点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科研的需要,对科研所需要的工具类、资料类、论文类等书刊资料,同样作为入藏的重点。我校一直坚持订购多种报刊杂志,保持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对科研人员帮助很大。在确定从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前提下,我们还展开了以阅读为主的“第二课堂”用书,做到广泛而有选择地收藏,这部分书属于综合性教育用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用书。
二、掌握学生阅读特点,做好服务工作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室里,总存在着一些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要借助于图书室这个第二课堂去解决,图书室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藏图书资源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要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使图书室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以加强图书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的重要环节。
图书室工作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资源的服务工作,要使图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就必须掌握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校图书室分为两个读者层次,既学生读者群和教职工读者群,而学生读者群是我校图书室的服务的主体。我们针对学生读者在阅读上存在的一些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图书室的学生读者年龄大约在6-13岁之间,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时期的显著特点,他们正处在玩与学之间他们在阅读图书时有四个特点:第一,阅读动机不明确性和盲目性。学生年龄较小,对图书在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阅读往往无目的,无选择,不管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翻来翻去,劳而无获,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二,阅读兴趣广泛性多变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好奇心强,爱好广泛。在阅读方面,他们各种书都想看,但兴趣不能持久,经常发生转变。第三,阅读内容以科普科幻,童话为主。第四,阅读能力较差。学生阅读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在表面文字和图画上。对文章的内容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我们内抓服务意识,外树服务形象。着重在引导和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把图书室和阅览室进行装饰,在图书室里张贴了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阅览室张贴了醒目的标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是知识的源泉。”等等,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低年级小读者年龄小认字少的特点为小读者推荐一些注音彩图的少儿书籍。
三、了解教学和科研特点,提供优质服务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图书室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始终抓住这个纲,想方设法来加强和完善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
在教学服务方面,我们注意了解教学的特点和进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各科老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和辅导材料。如了解到语文老师要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质课时,我们就及时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知道了解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他的作品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阿Q传记》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由于学生课前已对鲁迅先生的提前了解,这节课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适应学校发展。把学校图书纳入计算机管理,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们借阅,又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
在科研服务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系列服务工作。首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从事科研的场所―教师资料室,资料室丰富的藏书,为教师从事科教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为科研人员打开绿灯,充分满足他们的借阅需要,不管节假日,随喊随到为他们办理借阅手续。再次,对科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撰写什么论文,需要什么参考资料,为他们搜集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编制专题资料目录,搜集最新科研动态,从科研课题立项到战果鉴定,自始自终进行跟踪服务。这些服务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校的教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国家“九五”实验课题《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实验研究》刚刚结题,现又开始参与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和实验研究》,几年来,我校教师发表了一大批论文,有些论文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
四、提高图书馆理员素质,确保优质服务
为师生服务是图书室工作的归宿。我们只有掌握师生特点,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室藏书资源,从最快,最准确的传递文献信息,才能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图书室的工作的价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图书管理员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热爱图书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热爱读者,才能做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忠于职守,对工作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它是实现图书馆理员最基本价值的保证。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而“文化”不是别的,正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主要的标志,是民族内部各类人群不可缺的粘结剂。著名作家余光中说得好:“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1)著名教育家于漪则说得更加直白和干脆:“梁衡同志说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我认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也就是‘根之根’。”(2)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提高中小学生(特别是九年义务制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是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国民能否具有高素质——牢牢把握民族‘根之根’的重大问题!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高耗低效”。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大声疾呼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他严肃指出:中小学生学了十年语文,花了2700课时,几乎占了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结果语文仍不过关。从那时以后,又过去了许多年,可是语文教学的情况仍未基本改观,1987年5月,国家教委曾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语文水平的调查,结果表明经过10年教改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没有取得明显进步(3)。最近又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对此,连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也不由得痛切陈词:“钥匙之为物,体不甚巨,量不太重,而丢了它就麻烦大了。”“我愧非教育专家,自己拿不出办法。但还想请专家们多动动脑筋,把语文教学如何在重视上再重视,提高上再提高,改革上再改革(改进、改善、改正错误认识和错误教法)。”(4)
有人也许会问: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不是进行了许多改革吗?不是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吗?对此得作具体分析。一方面,语文教育界固然出现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优秀教师,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但另方面改革中也不乏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东西,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再有,就是这个‘论’那个‘论’,这个‘性’那个‘性’,不可胜数。”“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论’,那种‘性’患多不患少,教师们应接不暇。”(5)张志公先生的本意自然不是反对进行理论研究,而是感到语文教改中不着边际、经不起实践检验的高谈空论太多了,为此,他又恳切地要求大家好好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往前走?我们喊了多年‘教改’‘教改’,改了些什么?改向何处?”(6)
如今尊敬的张志公先生已驾鹤西归,怎样不辜负这位教育前辈的嘱托和期待?看来,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下一番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走出误区——切实改变语文教改中的种种形式主义倾向,进而踏上教学改革的康庄大道。
误区之一:片面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误区是:没有辩证地如实地理解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个现成的习惯的答案是:把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乍听这番回答似乎无可非议,学习其他学科不正是遵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普遍规律吗?学习语文又怎能例外?但若深入思考,此种回答就大可商榷了,须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远比其他学科来得复杂,我们平常爱说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现在这里。
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共识:
一、学习本民族语言并非从零开始,很多情况下常常表现为“能力在先,知识在后”
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迥然不同,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从零开始。每个人从牙牙学语起,就一直在母语的环境中模仿着,学习着,这就决定了母语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其独特的表现。按照语言学理论,人们学习母语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儿童时期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学得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这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发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习得’。”(7)需要补充的是,这种过程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终身,不少成年人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你若是问他们究竟学习了哪些语文知识?他们很可能答不上来,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另一种过程是有目标有步骤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家称之为“语言学得”。凡是一个人从上学读书,开始接触语文课本,接受老师的讲授和指点起,就开始了“语言学得”的过程。当然,有目标有步骤地学习语言文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上语文课一种。另外,即使开始了“语言学得”的过程,也并不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习得”,对此不能截然分割,作简单机械的理解。
明确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区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了。不妨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力在先,知识在后”是普遍规律。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模仿和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为能力的结果。他们拿着苹果,会说它像自己的脸庞,吃着月饼,会说它像天上的月亮,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打比方了,此时有无必要告诉他们有关比喻的定义?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举出的是儿童的例子,如果是中学生,情况就会不一样吧?我们说,中学生、成年人当然不同于儿童,但正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不能把“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截然分开,前者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就此而言,“能力在先,知识在后”可说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只有在日常的不间断的“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积累、熟悉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到一定的时候传授给他们语文知识,后者才会发生良好的作用,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学得”过程才会是切实有效的。就象儿童们先学会了打比方,等到年龄稍长,有实际必要的时候再告诉他们有关比喻的知识,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一切知识的传授都会变成水中之月,镜中之形,一旦转过身去,就会白费精力,一无所有!
二、学习语文知识只是手段,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目的
章熊在《语文教学沉思录》(8)中发表过一番精辟的见解:“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着重号是原文就有的)这番话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三思。想想吧,我们如果把学习母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如果要学生像研究语言学一样来学习语文,那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病:(一)就教学内容而言,势必把语文知识不断地深化、细化、系统化,结果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负担过重。(二)从教学方法来说,因为不少语文知识如专门的术语、概念、规则等都是学生未曾听说过的,势必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课。(三)从教学目的来说,很容易产生本末颠倒、主次易位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必要的知识和概念,本应该紧紧依附于课文的语言材料,始终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认识发生了偏差,结果让学生围着这些知识、概念打转,把好端端的课文丢在一旁,而把语文知识上升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中心,这就难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常见的语文教学的通病正是如此,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作了如此深刻而形象的概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其实即使不教,孩子们也会说这句话。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就教他们:‘春天’是‘主语’,‘燕子’也是‘主语’;‘来了’和‘飞回来了’是‘谓语’。到了初中,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复句。到了高中,他们知道了,尽管是个复句,但它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还可以商榷……”(9)请看,这种教法不正是主次颠倒、把手段当成目的的典型表现吗?笔者当然不是笼统地反对讲授有关主语、谓语、简单句、复句等语文知识,问题是在此时此地(而不是彼时彼地——非讲这些语文知识不可的时候),如此纠缠于复句的性质有无必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有什么作用?把这些要商榷的内容留给语言学家去研究不是更好吗?
三、知识要求分门别类,能力重在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要认真研究,必然要求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不能亦此亦彼,忽此忽彼,混沌一片,不明所以,不管是研究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还是研究修辞学、文章学、逻辑学,尽皆如此,概莫能外。但一旦谈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成为精通各类语文知识的专家,只是希望他们切实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就在于综合性,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写下的几行文字,都会包含各种不同的语文知识在内。这就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学生既然不可能先分门别类地学完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系统知识,然后才开始执笔作文,开口讲话,那又该怎样将这些自成系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渗透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去呢?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研究课题,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两点看法:(一)必须坚持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特点(幼儿识字情况有些特殊,此处不赘),引导学生好好熟读课文,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时重在整体感悟,力求融会贯通。任何语文知识的讲授都不应该和上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规律相悖离。(二)要把语文知识从各自的系统中分解出来,根据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交织和渗透,同时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贯彻精要、易懂、有用的原则,注意和学生的语言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忌分门别类,求多求全。遗憾的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懂得或不愿理会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综合性这二者之间的现实矛盾,常常对前者情有独钟,误把知识的系统性当成了教学的科学性,以致在课堂上不讲比喻则罢,一讲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互喻等一大套,不讲论证则罢,一讲就是归纳论证、排比论证、递进论证、正反论证、因果论证……据说这还不算多,有一本“教学指导书”竟然列出了十一种论证方法要学生掌握,照我们看,即使是精于议论文写作的名家大师也未必会把这些条条框框藏于胸中,又怎能如此要求莘莘学子!这显然是看错了对象,把学生当成了研究修辞学、文章学的特殊群体,把有关修辞学、文章学等专门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学课堂上去了,如此这般,学生怎能不畏而却步?日积月累,语文教学又怎么会不“高耗低效”?
还应该谈谈当前语文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感教学”。不少语文教育前辈对“语感”作过扼要的叙述,如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10)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11)有些教师大概鉴于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把目光转移到“语感”问题,进而提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12)”等口号。这些教师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要正确把握“语感”的精神实质。照笔者看来,所谓“语感”,乃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能力,它是一种悟性——一种渗透了理性的感性,一种经过长期的渐进的训练以后迅速作出的直接反应。究其实,“语感”的核心仍然离不开语言运用的“综合性”。不能设想,一个只掌握了若干语文知识而缺少语言综合训练的人会具有较强的“语感”。要把叶圣陶等前辈有关“语感”的教导付诸实施,就得做到:(一)紧扣语文的“综合性”特点,使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二)语文知识的讲解要精到,易学,紧密结合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三)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善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譬如学生听到别人所说的话,凭自己的“语感”觉得不怎么通顺(这种直觉是很可贵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这时就得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不通?是语法上不通,还是逻辑混乱?或是语法、逻辑都对却不那么符合情理?(这种理性的点拨虽然不必长篇大论,却是极其必要的,也是衡量教师本身语言功底的一个标志。)
由此可见,只有联系语言综合性的特点,才能领会“语感”的精髓,舍此而另搞一套,另砌炉灶,去搞谁也说不清的“语感实践”、“语感机制”等,恐怕难免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四、对各类知识应区别对待,不宜一概而论
张志公先生早在十年前与《语文学习》编者谈话中就指出:“知识与能力,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并不是都一样的。有的知识可以立即转化为能力,有的知识多少天、多少个月、多少年才能转化为能力,而且有的知识可以化为能力,有的好象不能转化,不能一概而论。”这番话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二者并不是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始终存在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下面对此再作一些补充。
有一类知识是基本的,如字的形、声、义,应该随时点拨,要求学生认真记住。
有一类知识技能性较强,如按部首查词典,不必多讲,但要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熟练。
有一类知识弹性很大,回旋余地很广,如造句时要求词语搭配得当,笼统地讲,讲不了多少,但若联系到语言实践,可说是层出不穷,变化莫测,有时连著名作家也会出现搭配不当的现象,如《北京人》原稿中有这样一处文字:“江泰(口里叼着一个烟斗,冒出缕缕的浓烟。)……”修改稿中删去了“烟”的修饰语“浓”字,因为“缕缕”多半表示细长的意思,和“浓”字搭配不当,所以应删去。象这类知识,教师不必抽象地空讲,而应选择典型例句,适当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用词造句的奥妙细微之处,象上举作品中这个例子,就是颇富启发性的。
有一类知识理论性较强,如修辞中什么叫比喻、象征等,就要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深入浅出,即既要讲准确,又不能太繁杂太深奥。其实,古人也有这方面的例子,如古人讲“赋比兴”的“比”,常常援引朱熹的说法:“以彼物比此物也。”倘按现代语言学观点分析,此话在逻辑上犯了“同义反复”的错误,讲了等于没讲,但既然古人都能理解朱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够了,何必非要扭住详尽的抽象的定义不放?
有一类知识不必记住,让学生学以备查,日后到需要时再去查阅有关的书籍即可,如干支、职官等古代文化史知识,典型、意境等文艺理论知识,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有些粗浅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区别对待语文知识时,我们还应该懂得以下两点:(一)语言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少语言现象是约定俗成的,很难完全用纯而又纯的理论、条条去概括,如汉语中数量词的运用就是如此。人们常说汉语数词多用“三”、“九”等词,这自然不错,但成语中不也有“说一不二”、“朝三暮四”、“学富五车”吗?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有一次与外国留学生聊天,问他们汉语中什么最难学?他们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说是量词最难学。不过仔细想想也对,量词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规则(如与衡量的对象的形状有关),但这些规则并不是万能和囊括无遗的,为什么我们说“一头马”而不说“一头狗”?说“一张纸”而不说“一片纸”。(我们不也有“纸片”这样的词语吗?)总之,明白了语言的实践性和约定俗成的特点,我们就不会过分迷信于理论,就会花大力气抓好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
(二)按理说,语言知识是从语言运用中抽取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自觉有效地掌握各种语言现象。但世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有时候这种“抽取”即理论概括未必科学,未必经得起语言实践的检验,张志公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任何一部是真正的汉语的汉语法”,中学语法难教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法系统无论哪个流派哪个学派都是从西方引进的。”(13)这类现象是否只限于语法学?不一定。总之,明白了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依归,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主动拣取,而大可不必因为自己不是“学者”、“专家”,就对有些“知识、理论、专著”诚惶诚恐,忙不迭地贩卖给学生。
误区之二:忽视了习惯的中介作用
提到习惯,人们并不陌生,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人们经常谈到,也有督促和要求,为什么这里还要用整整一节的篇幅来谈论它呢?
现实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近年来论语文教学的专著出了不少,但其中以足够的篇幅论述语文学习习惯的并不多见;语文教师们平时谈论教学改革,可能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简单的狭隘的理解,常常在“知识”和“能力”这二者之间兜圈子,独独忘了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包括家长和学生本身)尽管也笼统地知道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究竟应培养哪些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实际意义何在,却不甚了了……
笔者认为,尽管“习惯”既非“知识”,亦非“能力”,却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是学生们主动提高语言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不妨先从一个例子谈起——
六十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曾到上海召开过一次小型的语文教师座谈会,笔者有幸与会聆听叶老谈话。叶老谈着谈着,顺手拿起一本教科书朗读起来,与众不同的是他竟然连文中所有的标点符号都一起读了出来,与会的七、八位教师莫不面面相觑,不明其所以然。只见叶老微微一笑,随即谈了他的主张,大意是:现代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有标点符号的,但一旦读了出来,除了少数问号、感叹号等易于为听众所察觉外,多数是听不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有选择地把一些精彩的段落连同标点符号一起读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此话一出,大家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十多年过去了,可我仍未忘记叶老慈祥的笑容和恳切的教诲,后来我又读到了叶老一些相关的教导:“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14)更感到获益匪浅。写到这里,顺便谈一点想法,像叶老这样眼睛向下,真正从莘莘学子学习语文的现实状况出发,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才谈得上“真性情”、“真学问”,才是教育大家的风范。遗憾的是当前语文教育界的学风和文风并不那么正,有的坐而论道,不着边际,有的堆砌术语,晦涩难解,还有人如于漪老师在一次讲话中所说:“现在搞科研、写论文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即用贴外国标签的办法,仿佛写文章是为了替外国人的观点提供一点例证,结果是搬用外国名词讲了一通中国人听不懂的话!”两相对照,真令人感慨系之!
回过头来,再联系叶老在座谈会上朗读课文的例子,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到“语文教学任务”的高度来认识,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行。
第三,学习习惯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
明确这几点以后,再来看看习惯所具有的“中介”作用和“保证”作用。
语文学习中有些要求,如单以“知识”角度而言,难度并不大,但如要使之转化为“能力”,却非得经过良好习惯的“中介”不可,譬如写文章要做到句逗分明、段落分明,谁不知道不赞成呢?什么地方该用逗号,什么地方该用句号,写到哪里该另起一段,并不是什么复杂难解的语文知识,要不了几分钟即可讲完,可是不少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不写作文(也包括平时的书信、通知等说明文字)则罢,一写就是一逗到底,只在最后用上一个句号;一段到底,眉毛胡子一大把,令人难以卒读。有些教师对此并不着急,以为学生反正已经懂得了分清句逗和区分段落的知识,只要以后正式考试作文时能照着办就是了。殊不知学生作文时区分段落和分清句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理清思路、使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具有严密的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过程。如果平时学生不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必然会削弱自己缜密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光在道理上懂得分段、标点等知识又有何用?我们前头提到的习惯的“中介”作用,其真实的含义即在于此。
还应该强调指出,“习惯”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知识不讲就成空白,能力不会就是不会,习惯却永远不会是空白,永远在起作用,不是对学习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就是起负面的消极作用。而一旦消极的不良习惯形成以后,很可能伴随终身,贻害无穷!所有教师对此不能不高度重视,严肃对待。
叶老多次强调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贯彻这一主张?我看关键就在于教师执教过程中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用。同样,目前有些教师提倡“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之外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也应以培养习惯为主,这比单纯地传授一些知识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譬如遇到不懂的字(词)就查词典、写文章以前先拟提纲、阅读范文随时圈点等习惯,对学习语文所起的作用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会高。有时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日后自觉地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钱梦龙老师就曾叙述过自己读书时的体会:“我遇到了一位极好的国文老师”,“喜欢用评点法,让我们在书上圈圈点点,并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我学习国文的趣味,而且锻炼了阅读、思考的能力,对写作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钱梦龙老师动情地说,他今天的读写能力,“寻根溯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15)即此一例,就可看出良好习惯的影响是如何既深且巨了。再联系叶老把培养习惯看作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等言论,我们当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培养习惯既然如此重要,广大教师也不否认这一点,为什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收效甚微呢?恕笔者直言,症结在于不少教师本身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不良习惯漠然置之,并无切肤之痛。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六十年代初笔者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有一次华东师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来校实习,我发现有二、三位实习生课堂教学语言不流畅,带有不少“这个、那个”等口头禅,由于我过去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以后花了好大气力才改正,所以当即向他们指出:不许在上课时出现口头禅,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成绩考核。当时这几位实习教师思想不通,认为在“语文教学法”一类书籍中固然提到教学语言要干净、有感情,但并未规定不许讲口头禅,再说自己讲口头禅已成习惯,一时间如何改变得了?我回答他们说尽管自己没有学过很多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但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这个、那个”,一是必然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二是也表明自己的思想没有高度集中——“头脑”管不住“嘴巴”,久而久之,必然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几位实习老师后来照我的意见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趣的是实习结束以后,我接到了其中一位实习生的来信,提到他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是改变了动不动就讲口头禅的习惯!这封来信使我思考了很久,是啊,师范大学学生的知识要考核,能力要评估,唯独习惯无人过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看到这样一本“语文教学法”专著,其中以足够的篇幅对各类习惯的作用详加剖析,并以实际的调查数据使人们一目了然呢?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总结,像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那样“以自己听、说、读、写的方法习惯认真指导学生”(16),开展“得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习(训练良好的读写习惯)”的教改试验呢?
误区之三:机械理解语文教学的“序”
语文教学有没有“序”?如何看待语文教学的“序”?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主要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认为语文和数理化不同,语文教材前后的连贯性不强,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多学几课少学几课没有关系,因此无序可谈。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同样有序可寻,应该努力克服教学的无序状态,有些教师还围绕“系统化”、“序列化”进行了探索,如陆继椿老师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方法,魏书生老师绘制的“语文知识树”,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序”是各门学科的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和外在表现。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当然也应遵照“循序前进”的原则,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序”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大体须有,具体则无。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仍然会使我们走入误区。
一、语文教学的“序”不是简单地呈现为直线发展的形式
数理化教学的“序”表现为“甲乙丙丁”这样不断递进和发展的形式。一般来说,“难”(丙、丁)包含了“易”(甲、乙),“后者”(丙、丁)包含了“前者”(甲、乙)。会解代数二次方程的,肯定会解一次方程,会乘除的肯定会加减。学习语文就不同了,它需要时时回顾,不断反复,据专家统计,小学一年级学生所识的字,大约近40%要回生,除少数外,大部分要在二年级返熟;小学二年级所识的字将近20%要回生,大部分要在三年级返熟。这就说明小学生认识了新的字,不等于记住了以前认过的字,“后者”并不一定包容“前者”。又如中学生写作文,一般来说,先练习记叙文,其次练习说明文,最后练习议论文,但能否说到了练习议论文阶段,写记叙文就不成问题了?不,还得时时回过去练习记叙文,否则就不可能写出“夹叙夹议”的好文章。再如写说明文是否一定比写议论文容易,也不尽然。凡此种种,说明语文学习的“序”大体须有——否则就会陷入完全的“无序状态”,但具体则无——不是呈现为直线的形状。那种“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直线”般的教学模式恐怕是并不科学的。
二、不能用知识的“序”代替能力的“序”。
六十年代初期语文教育界提倡“落实双基”。从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来说,这一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局限性,就是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先讲授“基础知识”再来进行“基本训练”的过程。其实,语文课要训练的是“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此中道理前头已作了详尽阐述,此处不赘。遗憾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对教师的“诱惑力”很大,稍不注意,就会轻车熟路,逐点讲来,至于如何由浅入深地排列能力训练的“序”,那就顾不上了。举例来说,你要是翻开一本修辞学论著,可以在目录页上发现几十个“辞格”一字儿排开,煞是壮观,要是逐项讲授,该是何等系统而又方便!可惜那是知识传授的“序”,不能照搬,只得另作安排:(1)有些辞格如回文、顶针等,用得并不普遍,可以略而不提。(2)设问、排比等辞格在课文中用得很多,但可以结合“句式”进行讲授,不必单独进行。(3)比喻、象征等辞格,使用既广,把握又难,就得作为重点内容,不过这中间仍有区别,以先讲“比喻”为宜,因为象征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比喻。此外还有第4、第5等点可谈,总之必须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按照能力的难与易、简与繁作出新的组合和排列。语文教学(包括辞格教学)的专家之所以不同于语言学家(包括修辞学家),不也由此可见端倪吗?
三、以“读”为本安排教学的“序”。
语文能力可以分解为“听、说、读、写”四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如何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我认为应以“读”为本,带动其他几项,做到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年代提“听说读写”,到了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前后的顺序改为“读写听说”。可以断言,这一变化反映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并不是任意安排的,目前那种不重视阅读,只搞大量书面练习和“题海战术”的做法,显然是和语文教学的“序”相悖离的。至于“读写听说”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那就说来话长,无法展开了。
误区之四:片面追求新奇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好几位语文教学前辈提出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刘国正先生向笔者说:“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张志公先生说得更加尖锐:“目前,新花样,新术语,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患多不患少;新方法,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患少不患多。要总结出这可操作的,有实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7)”
凡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优秀教师们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他们“高素质”、“厚功底”的综合体现。不少语文教师反映那些优秀教师的课确实上得好,但自己学不了,其原因盖在于此。至于功力不够而又急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或是满足于堆砌一些“新术语”,那就不可取了。
“学不了”怎么办?通常的回答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回答自然没有错,问题是提高素质是漫长的过程,当前怎么办?少数语文教师全面提高素质以后,也许可以成为又一批“教学新星”,但大多数教师怎么办?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张志公先生主张多研究“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办法”是多么切合实际了。
照我看来,语文教学中求“新”求“异”固然很重要,求“同”或者说得确切一点“同中求异”,也不能缺少。语文学习是有内在规律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往今来,大体如此,这就是“同”,当然,时展了,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读上“百遍”已不可能,得再研究一下,这就是“异”。又如古代启蒙时学习“对对子”,既生动又有效,可让儿童逐渐了解词性和词义,三味书屋的塾师提出“独角兽”,少年鲁迅立刻对之以“比目鱼”,何等的聪慧机智!对于这种“行之有效”的作法,我们在教学中不也可以作一番“同中求异”的改造和发展吗?此外,古人和今人在“读写听说”方面摸索了很多“可操作”的作法,均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发展和改造。
总而言之,与其眼睛向上,急于求成,构建“整套”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如脚踏实地,逐项进行,围绕一些“可操作的作法”共同研究,彼此揣摩。没有疑问,这种研究和揣摩不是你攻倒我,我否定你,而是“同中求异”——不断的积累、充实、补充。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是会有收获的,不知语文教育界人士以为如何?
注:
(1)《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封二题字。
(2)《上海教育学院院报》第128期。梁衡同志的说法参见梁衡:《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
(3)转引自权曙明:《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4)《会写“钥匙”的大学生……》,《光明日报》1997年8月6日。
(5)、(6)《迫切需要研究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期。
(7)章熊:《我们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中文自修》1997年第2期。
(8)《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9)吴非:《天空只能是“蓝蓝的”吗?》、《新民晚报》1996年5月4日。
(10)《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1)《学习语法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12)见王尊政:《漫谈语感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10期。
(13)《答<语文建设>记者问》,《语文建设》1995年第2期。
(1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从我学语文的经历说开去》,《文汇报》1992年4月10日。
>>2013年10月河北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河北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河北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