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

时间:2023-01-27 04:4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课堂 社会实践 多媒体课件 研讨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34-01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和精心设计的探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从中能亲身体验和自主探求知识的来源,它完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探讨一下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五种途径。

一 立足于数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参与合作和组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的权威挑战,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或拓宽所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巧设疑问并组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三角函数时,笔者会问:“运动员以多大的仰角投标枪时才能使投送的距离最远?学生热烈讨论后说:“是45度。”“要把一块圆形钢板做成一个四边形的板材,如何才能使四边形的板材面积最大呢?”在指导下,学生开动脑筋,动手画图分析,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紧迫和重要。讲等比数列时,引入了一个小故事:印度有一位大师发明了64格棋盘的国际象棋,当国王要奖励他时,他只要一些麦粒,国王欣然同意。他要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格上放1粒,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上放4粒,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第64格,结果全印度的麦粒都拿来也不够用,国王大惊。后来有人用电脑计算了一下,发现结果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麦粒足以铺满整个地球表面,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再如:讲球体时:“水的表面张力有使水的表面收缩到最小的特性,于是荷叶上的水滴总是呈现着球体形状,请从数学角度分析其原因。”经师生共同论证,学生们知道了相同体积的各类形体,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我最后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探究精神,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经验表明:探究性的数学课堂是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有效途径。

二 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相关补充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深入研究教材,取得研究课题。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研究性学习部分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等。要求学生在学过相应的数学知识后都要认真阅读和钻研这一部分的教材,深入探讨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生活实际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写出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在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直接的途径,不可忽视。

三 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开展研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实践性活动。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生活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途径,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借助网络资源,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进行研究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它是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有机组合,使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受到了刺激,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性研究学习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力。我经常利用几何画板生成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了图像的变化规律及性质。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出相应数值,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在屏幕上显示它们的图像,仔细观察,分析不同的数值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振幅、角速度、周期和相位的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是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最形象、最直观的途径。

五 组织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交流课题研究报告

第2篇

1 高中物理教学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重力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物理自由落地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理解“竖直方向”的内涵,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物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而且物理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这样庞大杂乱的信息面前,教师是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都给学生讲清楚。只有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精细地选择,认真讲解。而更多的内容则只是提示,略讲或者点到为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者其他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另外,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实际准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2 引导好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讲,不但教学方式他们不喜欢,教学效率也不高,而且很容易让他们对本科的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地推新,要有新意,有想法,活跃起课堂的气氛来,让每个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堂中去,让知识自己流到他们的耳朵里去,而不是灌进去。有些方法可以反复用的,比如,列举新鲜的事例,增强讲课时的语言感染力等等。

2.2 展示“物理情境”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现象明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实验能建立生动的“物理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看到一些物理现象,动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便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例如,在生活中总是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那么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制动、启动的受力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再利用导轨、小车等器材来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重要结论,很自然的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深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2.3 充分、灵活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采用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载体,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物理过程,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延缓,便于观察和分析,将高中阶段难以实际接触的实验通过视频等方法模拟展现。学生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自己在头脑中就形成“物理情境”。例如,多普勒效应难以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探测技术”,分析多普勒测速仪,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多普勒开关,甚至展示宇宙红移现象的文本、图像资料。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物理情境”。

3 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是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下来就行了,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建构过程,只是在吃教师“嚼烂的馒头”。只有自己探究思维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3.1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很多物理现象和原理,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充分传达给学生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有的教师习惯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边操作边讲,学生只能看实验,对实验过程知识的形成体会不深。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才能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实验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列出实验提纲,定出实验项目,找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讨论,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

3.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探究的体现,没有问题就显示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在教学中留白,不要把内容一股脑地给予学生,要让他们有探究的余地。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分析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

3.3 学习途径开放化

研究性学习范围是广泛的,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实验,开阔视野,感受知识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比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便于学生了解。学习了摩擦力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例,如自行车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摩擦,手和门把之间的摩擦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给学生讲解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等等,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集体的氛围中,学习气氛活跃,互相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发言,取长补短,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即便平时学习不主动、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共同进步。

第3篇

初中阶段是学生潜能开发、性格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情商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很大的提升,心理素质通过训练可以变得更加坚强。情商设计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不断地去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初中物理;情商设计;潜能开发;智力;素质

物理,不论是各级各类考试,都是必考的科目,且有“得物理得天下”之说。且不说升学,如果我们的眼光放宽一些,放长一点,物理的应用无所不在,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如果不了解都会让人感到难堪。有人说,物理不好的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是很弱的,这话虽然过分一点儿,但不得不承认物理的重要性。但是,学好物理又谈何容易。物理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岂是几年、十几年学得好的?更不要说在初中短短三年中只有两年时间用来学习物理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商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现象: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预期自己一定会有麻烦,认为自己将无法解决困难,认为自己糟糕透了,事实上正是成千上百次这样的心理暗示,形成了的意识使他真的就成为了那样;另一方面,学优生则相信自己在学习上会成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麻烦,结果正显示了如原先预期的情形,保持了继续前进的记录。学困生与学优生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信心、毅力及目标的内驱力等方面,这些因素与智力关系不大,属于非智力因素。

情商的提升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激励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人的感情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结合教材的内容,融入国情教育,比如:环境、能源、人口等问题;通过了解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等国情,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一些人对资源无节制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现象,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其次是进行思想教育。先进的思想觉悟是巨大的推动力,推动学生自觉的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感到物理学科很强的实用性,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指导性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功能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明白这些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通过物理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受到启迪和熏陶,从而树立服务祖国的远大志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物理学习的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认识活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物理学习任务,能引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明确的物理学习任务利于稳定情绪,减弱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任务激励就是让学生肩负起与其能力相适宜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当好导演,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我们只有让学生采取了行动,利用使其“行动”,使其“产生情感”,实现了对学生有益的暗示和激励,实现了情商设计的价值。

情感激励就是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良好的情感使大脑保持了最佳的状态,增强了注意力,感知清晰,识记牢固,学习效率高。情感激励是情商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使用微笑的表情教学,微笑像一缕阳光,照亮了见到的人的心情,保持点儿微笑,脸孔上带着点儿微笑,眼睛里带着点儿微笑,声音里带着点儿微笑。微笑创造了快乐,建立了好感,给人永远的回忆。表情比穿着更重要,语言也要注入美好的情绪,说话的语气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很大,人们总能准确地把握说话者的心理情绪,歌唱家、演说家、播音员,主要都是利用声音的情绪来打动听众的。因此,教师要把这些思想态度成为自己的习惯意识,在教学中表现出美好的情感。在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很重要,它是情商设计的一个方面。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没有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有做过的不敢做。这样,就减弱了学困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只进行了一半,更复杂和更重要的能力训练只有在前一类问题中才能得到完整的提供。后一类问题过多地出现在传统教学活动之中。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获得的是固有的见解,学习者丢失了许多抉择的机会,在面对真实、复杂的世界的时候就陷入了思维危机之中。不同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效果,情境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研究性活动在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情境中,在促进能力的形成上超越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学习目标被开放和潜在地实现,学习过程中鼓励师生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的预定要求,鼓励知识的移植和重组思维的直觉性和跳跃性,允许在不同的场合衍生出许多变式,这些探索方法,让学习者走上了弯路,正是在这种思维的跋涉之中,学习者目睹了理性思维的本来面貌,实现了获得创新思维的新希望,要知山中路,问问砍柴人。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 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高职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因此,如何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摆脱对高职数学的畏惧感,掌握正确的学习数学学科的方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职数学教师,应认真分析当前教育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面对新课程新要求,高职数学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认识: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都有了一定的强化,具有了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贴近教学实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为教师积极创设情景,体现数学的数学情景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数学,在经历数学化过程中积累经验。要学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书本知识点联系到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发现找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一堂生机勃勃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头引人期待,过程引人入胜,结尾回味无穷。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创设一个吸引人眼球,引起人期待,激起人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引领学生主动进入神圣的数学殿堂,放飞思维的翅膀,获得开启数学知识的钥匙。

二、强化实践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常言道:书读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德国著名数学家H.G.Grassmann曾说过:“数学的思考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简言之,数学为组织构造知识提供方法,以至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分析、设计、建模、模拟(仿真)及其具体实施就可能变成高效加结构良好的活动。”可见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之,高职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职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答问答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数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探究”过程。现行的新教材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始终。紧紧抓住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这些关键点,经过一定的变换,编制具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品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简单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出发,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灵活的讲解。用学生与学生专业联系密切的事例来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体现了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一方面要注重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高职数学与初等数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它处理问题的范围由比较特殊发展到较为一般。它是结合几何学、物理学、经济学、生命科学以及军事科学的大量实例,增强运用数学理解、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从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教师要利用数学软件融入到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他们进行计算的负担。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要改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充分借助教材这一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象直观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立适应当前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有趣、生动、直观的讲解,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真正实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减少与专业知识不想关的知识的教学,把重点放在单利、复利、边际分析等专业知识点的教学上来。同时,通过反复学习,动手操作,让学生能够胜任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责。

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程 乡土教育资源 整合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特点,强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与实践中建构知识,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但是,限于地域环境与生活实际的影响,有很多实际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内容相差甚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将乡土教育资源与数学新课程进行整合,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1.乡土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乡土教育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乡土教育资源是指对学生具有教育价值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乡土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其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学生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具体体现在:(1)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人文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2)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价值观;(3)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2.乡土教育资源的数学教育价值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乡土教育资源,强调“活动”、“实践”、“考察”、“探究”、“经历”等新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和目标与学生身边的地域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灵活有效地整合,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领域,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效能。

乡土教育资源的数学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变革;第二层面,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的变革;第三层面,是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能力的培养;第四层面,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其表现在:(1)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4)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5)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激发学习兴趣。

3.高中数学课程与乡土教育资源整合方式

在人教社A版《数学》教科书必修1到必修5的模块内容中就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拓展资源,开辟栏目有“探索与发现”共6处,“阅读与思考”共24处,“信息技术应用”共9处,“实习作业”共5处。这些资源都是围绕教材内容的教育功能,有的是对教材知识的深入和拓展,有的是对教材难点的诠释,有的是数学发展历史,有的是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很好地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融合到了一起。这也给我们如何将乡土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做了很好的示范。

乡土教育资源的收集既可以从学科新课程标准出发来收集,又可以在乡土资源的考察研究中收集,还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集。一般来说,收集途径有:

(1)开发数学学科深化类、学科综合拓展类的乡土教育资源。如数列、函数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立体几何知识在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2)在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资源。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单位,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择与数学有关的课题,组织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设立课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数学应用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学习探索的方法,掌握治学求知的技能,全面提高学习层次和效率。

(3)在乡土文化、民俗研究中收集资源。如数列在天文、历法中的应用等。

(4)在乡土地域资源的研究中收集资源。如函数、线性规划等在经济方面的运用。

(5)在社区社会发展资源的研究中收集资源。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用数据统计、分析,加深他们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学会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意识,实现了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6)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收集资源。如数学在购房选择、数学在银行存贷款、数学在测量、运输、购物等方面的运用。

我们将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应用于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1)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素材;(2)作为例题与练习题;(3)作为研究性学习资料插入;(4)作为知识扩展性学习材料;(5)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素材。

4.高中数学课程与乡土教育资源的整合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时,还要注意把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的原则有:针对性、综合性、过程性、开放性。

4.1针对性原则。具体指的是:(1)要针对活动的主题。活动主题不同,所要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也就不同。(2)要针对地区和学校特色。要根据地区和学校的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3)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是学生,但由于学生存在年龄、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4.2综合性原则。整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完整的发展。因此,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综合性原则,将各种课程资源整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

4.3过程性原则。突出乡土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整合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的始终。

4.4开放性原则。包括内容的开放性,开发形式的多样性,研究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共享性,整合目标的多元性。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机地将乡土教育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起来,对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数学教育的效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符合新课程实施的理念,也必将为高中数学的教和学带来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1.1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不再被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1.2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触发学生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1.3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自学,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1.4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在搜索工具和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取用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模式

2.1 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然后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

2.2 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网络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服务器的提供的内容,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 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任务,拟定出教学策略,制作电子教案,在制作过程中,结合课程的大纲要求,下载网上有关资源的论述,或通过电子教案中的网址或热字连接互联网。用网上的资源,把直观明了的层次画面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条理清晰,学生也比较愿意听。做到了用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不是机械式地采用灌输的做法。

利用校园网的BBS组织网上进行专题辩论,也可以采取聊天式的解答。如统一时间在BBS上开设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论坛区,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大家把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上传到论坛区,从而形成一个热烈的讨论气氛,这么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上布置形成性练习,复习思考题。课堂上授课和做练习历来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由于利用了校园网的便利条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以发贴的形式布置作业、 思考题,要求学生上网,引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找答案,教师起导航者的作用,并可以对个别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把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安排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打破了以往只在教室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每学完一两个专题或一两个章节后,安排学生到网络实验室进行授课,引导学生上有关的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己在网上查资料,整理归纳学习内容,并在班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4.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个误区

上课一定得用网络才算网络与课程整合,是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误解。网络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整个学过程中,如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同时时也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如果常规教学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就不必使用网络。

运用网络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是对网络功效的夸大。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的特点而定。对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没有是否“先进”。

强调软件制作不重视教学设计,是对网络教学目标认识的偏颇。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仅是运用网络,而是注重教学设汁,把教学设计作为授课的灵魂。

5.结语

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较好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和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对网络教学改革的错误理解。作为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和研究,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晓东.论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技术,2011(34).

第7篇

紧紧围绕区教委20xx年工作要点及局29号文的指导意见,以“科技领航”特色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努力加强教导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教导处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抓好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管理理念:“一严三多三不”。严要求,多关心、多培训、多指导,不挑剔、不埋怨、不指责。

(一)进一步规范各项教学常规,使教师有章可循

备课: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时间都要得到充分保证,继续推行“集体说课、分散备课”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实行差异备课: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详案,对于首次任教本册教材的应有80%以上详案;50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写简案,要注重课型的齐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作文指导课、实验课等等)。课时教案重点体现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及措施),习惯培养等。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在以往较为完善的课堂模式基础上(文史类科目教学模式“导学展示——合作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模式“目标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继续推进特色课堂的创建。开展优秀特色课堂评选活动。各教研组推荐一节符合学校特色理念和新课标理念的优秀课,参加学校“优秀特色课堂教学”评比。评选过程中,各教研组研讨、探索、集思广益、吸纳精华进而总结出更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习惯培养和落实,继续推行小组合作教学,将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做到备课备教法,讲课讲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整体优势和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夯实三轮同研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老师的过关课及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在备课、研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过程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有效性。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同研一节课活动及各种展示课活动

作业教学: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分类布置,非双休日小学科不布置作业”的原则。要求老师把作业布置纳入集备内容,在共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有个性的内容。作业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渗透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要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五必”为“布置学生的作业,教师必先做、有发必上收、有收必批改、有练必讲评、有错必纠正。”重视作业订正。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评价方法。提倡教师利用高效、鼓励性的评语与学生随机交流,既拉近师生距离,又鼓舞士气。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错题册”(教师的“错题册”与作业批改记录整合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册”,学生的错题册可以与笔记本整合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双休日或节假日注意作业的多样性。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调查、考察、观察等实践性作业。

每门学科都要建立书面作业本,学生保留一学期作业,学习委员保留作业布置记录轨迹。检查组将通过不定期深入教研组抽查作业和学生问卷形式监控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并及时反馈。同时,每学期教导处将进行一次学生作业及课堂笔记展评活动。

教学反思:本学期我们继续推行教学反思制度化。引导教师写好“备课本上的反思”和“反思本上的反思。

备课本上的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结合新课标、特色理念和学生实际,实现课堂最优化;课中反思重点研究是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教师能否适时调节。课后反思的关键在于思考是否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存在哪些困惑及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提倡青年教师反思数量不少于全学期备课量的1/3,骨干教师反思不少于1/4。

反思本上的反思

一 周工作的总结及学习“推荐小文章”的感受,每月4次。

单元检测:做好单元检测质量分析是提高教师及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着力抓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反馈和调控。抓实每次质量检测,以反思促发展。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单元检测(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在内)不少于4次,同时加强课堂随考力度,也就是说每节课应有课堂反馈。

每次检测后,坚持“站在数据上分析,跳出数据外分析”的观点,任课老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分析出问题,分析出目标,分析出措施,分析出效益。要求每一位教师,客观对待数据,主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促进可持续发展。

音体美及实验教学:音体美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各年级音体美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课的教案,克服授课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大对音美课的随堂检查及听评课力度,学期末教导处以抽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测试,学生的成绩同时计入老师的考评之中。体育组根据级部特点,确定训练专项,教导处每两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考评体育教师、班级和学生。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学期初制定翔实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完成教研中心提供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每周四开放所有实验室。实验教学要做到课前有通知、有准备,课后有记录、有检查。实验学科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比赛。并继续做好实验小助手的培训等工作,完善实验教学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听课:采用定时间、定地点的常规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教研组长和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5节以上;负责教学的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评课30节以上。通过听评课,授、听双方都能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评议记录要突出“三个一原则”即指出一个优点、找出一处缺点、提出一个建议。

听课班子将继续加大随堂听课的密度,坚持随听随评随检查教学常规,要求听课小组的老师、学科骨干老师以及空课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评课。

校本培训:教龄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薄弱学科的教师。

(二)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营造浓郁学风。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b、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c、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d、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2、注重日常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专心听课、课堂笔记、课后及时作业、自主复习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诚实考试的习惯。要求各个学科、各个级部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落实措施。教导处将通过抽查作业,民意调查,随堂听课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等,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反馈,并督促教师指导学生改正。

3、学法指导,每学年之初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如怎样进行预习,如何记好课堂笔记,如何有效作业,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等,在平时的课堂上亦随机给学生渗透一些实用的技巧。

4、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教师应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组织纪律,注重细节,加强常规管理,确保纪律的落实。

5、重视辅导。面向全体,坚持集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优生和学困生,要在思想上关爱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常规落实,促常规工作有序高效

1、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细节要效益。修改、完善《实验中学教学常规考核制度》,以制度落实为基础,强化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实施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阶段性和随时性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周周反馈,月月汇总,提出下一阶段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督促好出现问题的整改。

2、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督查,跟进课堂质量。建立三条质量监控线,即问卷调查、校内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质量分析。

问卷调查:即每学期末向学生发放问卷,评选最受欢迎的特色课堂。

校内教学督导:即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薄弱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重点要抓好听课后的评课、分析和指导,对传统的、机械的课堂模式给予最大程度的纠正。

教学质量分析:即加大单元质量检测、期中、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分析力度。每次检测既要有数据的统计,更要有教师、学科、班级、年级、学校各个层面教学质量相关的分析报告。每次检测后,要求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有问题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有特色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新教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引领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向。

二、加强校本教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校本培训理念: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校本培训原则:常态化、序列化、实效性。从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校本培训目的:打造和谐向上能力强的团队(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级部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班级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团队等等),提高每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措施:

全员培训:

1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专题交流座谈会。如:9月末10月初召开“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骨干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并引领全体教师进行大讨论。学期中组织教师“谈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优等生”等专题交流活动。

2、“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继续开展“周读——月读——期读”的三步走读书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读书工程”平台,使其达到好书共享、解疑释惑、传递愉快工作学习信息、阶段性总结等作用。

周读:内容——经典美文。

时间——每周一第8节课。

形式——集体学习。

文章来源——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根据提供的文章数量及质量计入教师的考核。

月读:内容——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

时间——每月一次。9月数学、体育组;10月政治、音乐组;11月物理美术组;12月史地组;20xx.1月生化组劳组。

形式——教研组牵头的论坛等。

期读:内容——教育专著。

时间——假期。

形式——自学。

另外,将精彩学习材料上传校园网“教育科研”专栏,全校老师随机学习、跟帖交流,在各异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

3、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把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及时上升为科研课题,做到教科研常态化。认真研究并做到及时总结、推广。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工作,搞好课题网页的添加维护工作。

骨干教师培训:

(1)、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须开放一次课堂,但可根据自己的课堂专长和个性,自定展示主题,展示主题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高效的提问艺术、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当堂落实的艺术、评价及教材解读等方面。同时及时进行反思活动,每学年上交一份优秀案例和教学感悟,学校将集中优秀案例汇编成册,便于经验的积累和传递。这样使骨干教师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外出学习式: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参加学习。同时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模式,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青年教师培训: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一对一培训)。落实好“拜师学艺”制度,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开展师徒帮教、互帮互学活动。薄弱学科的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学期末评选优秀师徒结对教师。抓好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力争使更多教师成为教学能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竞赛活动,争取在各级论文、教案评比,优质课比赛活动中再创好成绩。学校将推荐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坛新星、教学能手等评比活动。让一部分年青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

三、加大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全力打造aa级特色品牌学校。

目标:

逐步贯彻落实我校“科技领航”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创造科学人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主动的发展。

措施: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办学特色。一是各教研组在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不断的集补充和完善;二是坚持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进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题培训;四是定时召开校本课程汇报课暨研讨会,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优秀成果,解决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让科学伴我成长”——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各教研组根据学生爱好,结合学科特点,找出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的切入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理化生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课题,制订活动方案,让学生走出校园调查、测量、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回校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进行课题的探究和实验,学期末,以论文展示、研究性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呈现活动成果,使动手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发现的重要渠道。同时,倡导各学科利用课活动举行1-2次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形式有:讨论、辩论、开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学科竞赛(包括英语单词竞赛、数理化单项比赛等)、实验操作比赛等等。教导处将根据各组的计划统一配档活动安排。要保留轨迹。

3、充分发挥网络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一是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二是利用好摩登等网络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创新、发明的意识;三是利用好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和谐向上的团队。

(1)、完善教研组的考核制度,定期表扬先进教研组,期末进行“业务标兵教研组”、“师德高尚教研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研组”等不同类别的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激发教师追求事业成功和打造和谐团队的热情。

(2)、继续实行教研组长及教研组例会制,学习教育理论,反馈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介绍集体备课经验,通报常规检查情况。

(3)、加强教学研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

(4)、各组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5)、积极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讨论、有记录、有小结,杜绝随意性,加强常态课研究,开辟教研园地,打造交流平台,初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中会考工作

1、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认清具体目标,调整好自己及学生的状态。广大师生团结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2、以提高效率为立足点,以新课程及中考考试动态研究为突破口,有效提高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各学科的教学要有总体设计、每一步的打算,将工作计划安排到周、天等,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中考说明;研究考试要求;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研究中考试卷的评价与分析,掌握答题技巧;研究复习内容、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认真备课,复习课教学内容密度高、教学节奏快,要达到复习课的高效率,认真备课是充分必要条件。

三是精心选题,建立习题库,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在练习题目的选择上,要对现有的成品材料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有针对性,切忌随便使用,高耗低效。

四是上好讲评课。复习阶段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化训练,在精心设计训练习题的基础上,上好讲评课是一个必不缺少的方面,讲评课对复习课起到了矫正、巩固、补充的作用。

五是全体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向科学学习要质量。

六是向管理要质量;营造浓厚的应考、备考氛围;张弛有度,提高效率;特别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整个力量拧成一股绳,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及时收集和捕捉信息,指导做好教学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8月:

1、学习、研讨29号文,完成学校、教研组实施方案及个人教学计划。

2、中考试题研讨。

9月:

1、初四级部进行第一次单元测试。

2、拟定教研组计划。

3、班主任主持召开班级任课教师座谈会a:进行学生情况分析b:商讨小组的划分、使用及评价方案。c:制定班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4、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方法指导课活动。

5、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

6、数学、体育组读书交流。

10月:

1、月初单元测试。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骨干教师座谈会,主题: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或如何培养优等生。

3、政治、音乐组读书交流。

11月:

1、月中期中测试。

2、学生作业、笔记本,作业批改手册(教师错题册)展评。

3、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4、开放骨干教师课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秀特色课堂的评选活动”。

5、物理美术组读书交流。

6、体育单项测试

12月: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2、音美理论及技能测试。

3、史地组读书交流。

4、月中单元测试。

1月:

1、学生问卷调查。

2、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3、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展评。

4、生化劳组读书交流。

5、优秀教研组评比。

第8篇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经过三年时间打磨的“经权”课堂逐步发力的结果,它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突出本校课改特色 “经权”课堂理念应运而生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03年进入新课改,是天水市首批实验试点学校。全校教师在经过培训后,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学校突出特色,鼓励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走多样化教学和多样化发展的路子,要求探索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经过三年一轮的实践,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确定、如何夯实“双基”、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辅助教学等问题引起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开展了对于“课堂教学哪些元素不变,哪些可以千变万化”的讨论,开启了行动研究课题――“经权”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2年9月,新课改实施了10个年头,学校一部分优秀教师教学的艺术风格已经凸显出来,高效课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为了总结提炼十年来课堂教学的经验,于是广泛发动教师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定位。在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论证,全校教师最终达成了统一意见:本校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由扎实认真向巧、活、新、特的方向转变,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提出了构建“经权”课堂的教学理念,“经权”课堂由此应运而生。

校长陈建民对“经权”课堂作了很形象的诠释:“‘经权’课堂是一种思想方法,课堂有变有不变。‘经’是什么?老式织布机上的纵线也叫经,它是提前固定在机子上不变的。跟着梭子横着来回织的横线叫做‘纬’,我们把它且看作“权”,在整个织布过程中,变化的是它。那么梭子就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了,布织得快不快、好不好,就要看穿梭子的速度和对横线――纬的处理手法了。从教学论的观点上看,课堂上的经就是教育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教室、学生、黑板、教材、多媒体硬件等诸多要素,方法与过程就是权,这就叫‘经权’课堂。”

经过近三年的艰辛探索 ,“经权”课堂正面回答了课堂教学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形成了逸夫实验中学的课改特色。

多措并举 支撑“经权”课堂一路前行

逸夫实验中学“经权”课堂就是自由开放、灵活多样、探究式学习成为主旋律的课堂。学生探究需要时间和空间,教师设置的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不仅给学生预留了一定思考时间,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

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切入点,对教师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训;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校际交流活动,学校分两批选派不同年级教师赴江苏泰州洋思中学跟岗学习,还有去北京朝阳区教科所、青海湟中县中学、内蒙古巴彦淖尔中学等省内外近40多地进行参观交流。

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基于学校,在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每周各教研组长都人手一份学习材料、活动内容目录、两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评价表。活动内容包括研读学习新课改理论读物、经验介绍;学习教研组活动评价表上关于下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学法指导的概述、“单元清、月月清”的试题构想以及目标要求;还包括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年教师演讲比赛,组内说课、磨课、上课、评课,观摩市级以上课堂教学大赛获奖教师的说课、上课,师带徒结对子之间的观课、议课和集体备课等。无论是教研组活动还是备课组活动,都有主讲人与听讲人,这种形式开放、时间保证、内容具体的教研活动,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架起了快速成长的通道。

在逸夫实验中学一节课的目标应如何确定,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校长陈建民告诉记者,学校把创设课堂情境、设计个性化教学等作为“权”,使课堂教学尽量适合学生的口味,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合学生的再思考能力。学校也非常重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放开手脚让教师去创新,让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期。如果教师觉得自己授课能如鱼得水,那么学生也就自然能够获得愉悦的课堂体验。为配合“经权”课堂的建立,逸夫实验中学还在课外创设了心理健康、电脑制作、物理实验、个性化作文、书法、剪纸、校合唱团等社团,以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此外,为了检验“经权”课堂的效果,逸夫实验中学还通过改革考试手段和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先后推行了口试、开卷考试、多卷一考、一科多考、免试、联考、设立“诚信考场”等多种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时间与次数上都做了较大调整,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另外还改革了以前单纯评选“三好学生”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了以综合与分项结合的10多项奖励制度,每学期奖励一次,学生受奖面达到70%。让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就成为了支撑“经权”课堂活动的另外一种动力,通过学生的评价,要让教师知道给学生上出一堂精彩、动人、吸引人的好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对“经权”课堂的研究也随之深入,逸夫实验中学也高度重视起教学反思,每学期都会开展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把收集来的家长、兄弟学校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本校教师,让教师在学习、反思、探索、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许多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逸夫实验中学把“经权”课堂思想提升到教育教学研究的高度,边推广、边研究、边总结。学校的相关处室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从有效备课到有效课堂,再到有效作业;从优化课堂结构着手,让有效教学四要素(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环节有效、教与学方式多样、学生深度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极致,最终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逸夫实验中学教务主任计卫珍说:“‘经权’课堂的理念构建了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经权”课堂改革 成效显著

走进逸夫实验中学的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在教学楼前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精神文明单位”、“省课改先进集体”、“甘肃省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科研基地”等奖牌,每一面奖牌都浸透着学校新课程改革探索的汗水。

逸夫实验中学自实践和探索“经权”课堂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届毕业生有197人被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占录取人数的41.1%,前10名占5人;2013届毕业生有235人被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占录取人数的49.8%,前10名占5人;2014届毕业生有257人被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占录取人数的53.3%,囊括前10名。

教育科研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初中新课程个性化作文”、“初中生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经典诵读行动研究”、“小型场地上优质体育课的探索研究”、“单元清试题的实践与研究”5项课题通过了省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鉴定,37位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大赛或说课比赛中获奖。

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也明显加快,涌现出了2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特级教师,1名天水市领军人才,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课改先进个人,17名省、市骨干教师。

从2004年以来,学校还连续组织学生参加了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在第七届活动中,八年级二班王博浩同学的动画作品《美丽的包袱》还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2004年9月10日,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第四届“科技・体育・艺术”节开幕,“让梦想起飞”的歌曲(已确定为校歌)的词作者是本校2006届的学生张国庆,该生在200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学生的投入和热情还推动音乐组的教师开发出了校本课程《逸夫音韵》。

此外,学校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还被甘肃省中考采用,其“成绩+等级+评语”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和新颖的寒暑假作业被天水市广泛推行。

“经权”课堂的成效到底如何,从音乐教师刘畅在2005年全市新课程观摩课上所讲授的《爱》的系列之一《亲情》示范课的情景片段摘选中可见一斑:

教室里flash音乐作品定格在女主人公未卸妆扑向已安息了的养父的画面上,而那声声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的歌曲正在播放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生命将会是什么,是你哺育我长大,陪我讲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乐曲轻轻地在回旋中渐渐远去,但激发起来的一种情绪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位成员,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学生的情绪。六十多双眼睛中,有些眼含晶莹的泪水,有些充满着期望,有些则沉浸在回忆中……和着乐曲,教师娓娓动情地开口了。

师:“爱是什么呢?爱可以是母亲分娩儿女时的痛苦,也可以是出门前爷爷的一句嘱咐,还可以是饭后的一杯咖啡;爱可以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勇气,更可以是给乞讨者的一枚硬币……爱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只要你用心体会,它无处不在。请把你的故事或感受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小时候,是爷爷教会我拿筷子、写字、走路,后来长大了我离开爷爷回城上学,便再没有回家看望他,现在爷爷老了,留在我心中的是他在村头盼我回家的焦急眼神。”还没说完他已经哽咽了。

第9篇

[关键词]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助学服务:学术支持;互动;情感智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73-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4

一、引言

根据教育生态学模型理论以及多模态教学理论,本文把集成型英语学习环境诸如在学校学习、跟着老师学习、与同学互动学习、与多媒体或纸质媒介互动学习、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一课堂学习和二课堂学习统称为“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学习环境”。此称谓的底层理论是教育生态学。生态学最基本的前提: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对事物进行孤立研究,固然会得到很多知识,但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为此,本文采用整体分层、把握系统、研究群体互动与依存关系,分析生态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探讨网络生态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涵义。如何以“学”的规律来界定“教”的职能,也即教师助学服务,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教育生态学模型和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理论,本文需要证明的假设如下:

1)“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学术支持的助学服务设计;

2)“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学生多维互动的助学服务设计;

3)“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提升学生情感智力的助学服务设计;

“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如在线、短信、微博、移动媒介、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构筑的学习环境:以及基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所构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如自主学习平台、口语训练和测试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网络测试平台、写作实践平台等外语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驱动形成的新型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打破校园内外的界限、打破国内外的界限、打破书本、课堂、图书馆的界限、打破以教师主宰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被赋予新的多元角色。

二、“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语言教师亲历和见证了语言教学法巨大的变化:历经结构主义语言教学观、语法翻译法教学观、认知语言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交际法教学观等外语教学改革轨迹。从乔姆斯基(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ar),到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他整合出了语言的三个宏观功能:构思功能、人际功能、文本功能。Hymes于1972《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术语,认为语法规则的应用前提是学生要了解社交适度性的重要性;Canale和Swain在Hymes的基础上,于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进一步提出了外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注重语言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外语教学的重点从注重“读写”,注重意义与形式发展到更加关注语言的实际功能,更加注重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从语法结构到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死记硬背句子对话到重视构建自我表达意义;从句型结构训练到协商交流意义架构,到当今“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提倡“全人”教育的全新理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方法注入新鲜血液,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CD-ROMs以及光盘等进行学习语言。从语言学发展的视角,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从早期的热衷于基于计算机辅导(computer-as tutor)进行的语法、词汇、句型辅导训练,到发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法判断学生语言输出包括写作和口语的得体程度,进而开展了如何将计算机作为交流互动的工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框束的互动,打破了因为面对教师和同学难为情的心理框束。网络通讯技术(ICT)滋生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新门类: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NBLT),为学生提供了充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据,为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搭建了平台;同时延伸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言交流的经历和范围,实现了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同学、媒体以及与本族语人群的交流互动学习,而且可以延伸远远超越教室和校园范围的跨校际、跨国际交流互动学习。“三多”外语教学克服了由于自然环境、地区的差异、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人们在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形成了基于资源的“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新型的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

2.“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是符合“学”的客观规律的理想环境

“环境造人”折射出环境对人类思维、行动和风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人类对自己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孟子的“孟母三迁”是我国最悠久的自发生态观。从生态学的整体观来看,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众意义上的教育是由学校、教室、教学设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人与环境以及各种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动过程,也是人与环境的对话。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满足了学生同时在校园真实环境和通过计算机网络所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要求和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图书资料、音频视频材料、教师授课、测试与评估材料、档案等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存贮,对应的资源获取也实现了通过互联网的异地实时或非实时提取。传统的纸质教材由多媒介合成捆绑在一起的教材包,包括纸介书、磁带、VCD光盘、CD-ROM光盘和网上课件等取代。丰富和便捷的资源使得学生学习模式由原来单一的课堂传授型转为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学习模式,如单机版课件学习、局域网学习、网上点播学习、网上实时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网上视频互动等,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界限和心理的界限的框束,外语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是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以自主、自发、独立学习为主,同时通过网上和其他渠道从不同方面获得支持服务,其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主体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动态平衡,出现一个开放性的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新型网络生态环境与各种教学环节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进行了新的更新,呈现出学生不再乐意被动学习的局面,信息与交流技术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育条件的束缚,世界就是大学,基于资源的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新型教育生态环境给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提出新的研究挑战,要求外语教师综合研究外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关注该系统中两个关键的生物链,即教师和学生,以“学”的规律重新界定和研究“教”的角色和职能。遵循“从属律、互动过程律、方法律”等“教”的规律,教师的角色从一言堂的权威中心、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顾问、方法引领者、合作者、助学者的角色。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环境平台资源上传功能单元学习任务及相关主题共享学习资源,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择时、择地、择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内容,体现主体功能,呈现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多维互动学习氛围。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学生每天有英语学习时间、每天可以与外教互动、聆听地道的学术讲座、每天有机会参与英语文化活动等深度学习,培养“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能。

三、“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多元角色建构即助学服务体系设计

如上所述,“三多”外语学习环境是适应时展,符合“学”的规律的外语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外语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娴熟,缺乏合理的、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和技术为辅助的助学设计研究,为此,本文基于实际教学实践,发现、摸索出一些外语教师应该提供的助学服务,抛砖引玉,尝试着对“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生态环境下教师的助学功能做了如下设计方案:

1.外语教师的学术支持助学服务设计

面对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学习通道、平台和媒介,外语教师的学术助学职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型教学环境,学生有可能缺乏系统的获取知识的理论和技能支持,会经历准备和适应等阶段,有可能会遇到学术、专业或者心理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困扰,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学术顾问、导学、助学、承担学术咨询、帮助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简化获取资源的通道,熟悉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提供学术助学支持服务,包括提供前沿信息、提供咨询以及与学生互动等。

首先,作为学术支持顾问的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信息,提供课内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传递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协助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个性化学习兴趣等。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各自潜能,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和与之配套的方法手段,提供获取校内外资源的服务。针对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应用多种技能、策略、干预手段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化解问题,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外语教育生态环境要求教师承担解释、展示和应用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学手段的职能。通过北京印刷学院四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四种助学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规划和组织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书面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交际呈现策略,策划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工具以及团队成员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等;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具有认同感和灵敏度。教师的反馈不仅要全面准确,表达方式应该以鼓励为主,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以逐步担当支撑学生交流,使学生可以充分信任的助学者的形象。比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细化的反馈信息、给予建设性和批判性建议等:三是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语言程度、面临的困难、帮助需求等。四是教师必须设计好适应新型环境的教学方案,比如集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教学媒介为一体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实施“三多”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创新思维,密切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及时给予多方位的鼓励性评价。

再者,外语教师的学术助学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是直接参与过程性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主持人”、“导演”,又是“演员”。最理想的教学是教师具有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优秀的演员的能力,而不是自己当演员;最理想的教师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和多维互动学会对于问题进行实践检验、分析评价和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学术平台、视频会议支撑下的远程同步或异步课程等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真正体验“三多”外语生态环境下的学习。

2.外语教师与学生多维互动的助学服务设计

“三多”外语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角色通常是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或者培训。由于学生太多而师资太少,教师常常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检查。“三多”教育生态环境下,“教”成为“学”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承担了“教”的功能,网络环境改变了一位教师面对许多学生的“承袭”、“教化”式陈规定式,实现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互动学习,使得因地理区域分离的交流互动变成现实,比如北京印刷学院与美国怀俄明大学尝试进行的校际问、国际间远程同步课程,以及与网络共享资源的异地实时或非实时共交流互动。互动是学习的核心。“三多”生态教育环境是迄今为止学生互动活动(interactivity and interaction)活动最能激发学生主动多维互动的理想环境,该环境下的互动呈现具有复杂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教师对学生互动的支持服务要考虑到包括心理,社会,技术,物理空间,语言,文化等因素。

首先,教师为学生互动学习提供的助学服务要考虑到解决学习者个体思维系统内部的自我互动的问题。学习者自我互动包括构成学习、帮助监控和规范学习的原认知过程。作为学习的直接参与者,教师亲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掌握着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对互动概念已有的理解,所以可以提供针对性地翔实讲解,帮助厘清学生自我认知互动的要素,找出阻碍自我互动的症结。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自我互动解码;教师还可以选择关联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以及新旧信息之间对比,提供促使学生通过自我互动环节实现知识内化的支持服务。比如,通过摄录前面互动者在相同条件下互动情况,使后面的互动者有通道在适当的时间了解借鉴先学者的经验。新学者往往可以从录像中了解到学长曾经遇到的问题,进而得知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确保跨校际、跨国际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互动交流畅通的支持服务是“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最根本的服务体系。网络技术和各种资源平台满足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间合作式学习比独自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学习效果更好,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小组间交流互动使得个体学习者对已有概念进行重构,近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教师根据自身“教”和“学”的经验创新教学课件,优化学习资源,设计支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通道,提供合作学习者广泛的交流平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这种多维互动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有助于激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切实弄明白不解的问题,在不断的互动中发展、调整学习进程,通过互动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构建自主学习任务和过程,决定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爱好,提供及时的得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或者帮助简化学习活动,发起并保持和深化讨论。比如北京印刷学院应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发的icontent集成型数字化网络课件就简化对话的通道的同时,也起到创新和检测新获取知识的概念的作用,互动激发反思,反思促进知识内化。

再次,设计为学生在多环境下自主学习提供策略支持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Oliver and Herrington所言: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起到挑战学生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互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愿望,从学生角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包括帮助学生尽快地接受学习环境,提供让学生能够自我欣赏或者向同学明确表达和展示自己所学所想的机会和平台。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互动学习进行分类,因材施教,提供有针对性的互动策略,确保学生互动顺利畅通。以学生为互动主体,网络生态环境下的互动学致可以分为:1)被动交流互动——学生仅仅作为教学暗示被动的接收者;2)有限互动参与——学生仅仅对教学暗示给予简单的回应;3)复杂互动参与——学生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对教学暗示做多种多样的回应;4)实时互动参与——学生是全套复杂的教学暗示的直接参与者和回应者。几种互动组成贯穿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互动策略,确保学生与环境,与资源互动时具备能够顺利地获取和应用资源、应用软件展示学业的能力。比如,首先提供学习者与网络媒体接口或者界面的互动的经验,帮助学习者掌握如何操作网络电子工具,浏览阅读和获取学习资源。设计包括非实时交流、实时交流、浏览和点击交流、分类交流、溯源等所需的技能和策略,提供帮助和实践反馈,制定协助学习、帮助监督和规范学习、支持语言输出任务等支持手段,确保学生多维互动。

3.外语教师应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智力的助学服务设计

引用Charles Juwah 2006年(Interaction online education)书中英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John Holt一段话,说明学生情感智力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John Holt认为: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最有用,所以无法预测所教、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热爱学习,而且对学习充满自信。这样,被教育者将具备学好任何需要学好的先决条件:情智一情感智力,因为在正常的智力条件下,情感智力的强弱将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室”以及“教材+黑板+PPT播放”的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承袭(师徒固化)和教化(学的内容按教者的意图取舍)教学思维定势导致教师与学生关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收者,教师是“答案提供者”、“训斥或教诲者”、“知识技能演示者”,教师与教材关系是教材决定教师教学的内容。学生长期过度对教师的依赖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加之“证书驱动”的被动学习,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教育产品。“学”本来应该远多于“教”,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过程镶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教学系统内部出现生态失衡。

“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逐步成为主流外语教育环境,教学资源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都会导致学生从情感上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必须转换角色,在适应环境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焦虑,为了避免挫伤学生在新环境下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提升的支持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热情、意志力和自我驱动力。

首先,实施“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教学模式,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在新型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出现的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负面消极情感,设计如何提升学生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提高情感智力。根据Anderson 2003年(Towards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书中英国学者Bill Lucas的“Power up your mind”关于人类大脑神经对压力的反应的理论,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会促使生物神经系统做出是否退却还是挑战压力的选择。生物神经系统最理想的促进思维的情感状态是当好奇、放松和机敏并存的时候。挑战压力并不总是负面的。一方面,大脑需要挑战和刺激,挑战压力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联系,产生更多思维通路,从而探索和发现战胜压力的途径。适度的压力虽然会引发一定的焦虑,但同时也起激励作用,零压力会使大脑神经感到安全无威胁,同时也无刺激,引发无聊感。“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新型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激励。比如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模态获取信息,50分钟的听说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插入视频和动画,以视觉听觉双模态输入语言信息于大脑,通过工作记忆处理信息,以口头和笔头进行语言输出,使学生亲历多种感官获取知识的快乐,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指导学生转变仅仅与书本互动的单一模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书本、与视频、音频、CD/DVD-ROM互动的多模态学习,扩大学生以教室为学习场所的学习环境到无围墙、无校界、无国界的通过网络选择和获取优质资源进行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自主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在新环境下实施新技术、新理念、新角色“三新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许多焦虑情节:他们对新理念的理解、接受,对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否顺利获取和有效利用资源,以及担心在众多同学面前讲英文出现发音、语法、句法错误会丢面子的顾虑,不敢与人沟通,不愿意主动交流,更不愿意与外教交流,所有这些因表达不地道感到尴尬的因素都会挫伤学生在新环境下主动、自主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忠实的支持者,教师应该同时是学生的益友,应当设法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感因素对他们语言学习的框束。笔者曾经采用综合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核心组调查、基于录音录像的ELAN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印刷学院大一学生在新型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学习状况进行过实验,并基于调查实验结果,设计出降低负面消极情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适应新型教学环境,发挥自我潜能,提升积极情感的对策。比如,语言学习中的模仿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新型外语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语音、语调训练和语言语义互动训练的机会,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没有传统框束的环境,克服过于拘谨、害羞、不能正视窘迫和压力的情感因素和心理障碍,以此提升学生正面情感,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满足情感预期,逐步培养训练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再如,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有应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长期记忆储存下来的各种知识进行联系,建构新的知识,并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认可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渴望更大进步的愿望,从而继续努力。

此外,根据Daniel Goleman的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研究,情感潜能,如内心深处的感觉、激情、渴望等情感是人类行为的指南,具有创新解决问题的威力。情智可以支撑人们完成单一依靠智力无法解决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可以激励人们历经重重困难和挫折依然坚持实现目标。为确保学生“情智”的健康发展,一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蓝图,分解学习任务,厘清学习思路。学习的整体规划是由许多分规划构建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案规划的过程,也是大脑神经元不断建立联系,进行整合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促使大脑神经元总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把一整包学习任务拆分成若干部分,逐一解决,减轻大脑认知负荷,减轻压力,提升情感智力。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通过探讨式、合作式学习、讲练结合式、自主学习等方法,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动用不同模态,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吸收一定量的知识和数据,不至于因为过多的输入而增加认知负荷,引发负面情感,教师应该尽量采用集成型的教学方法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好提升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学习,与人交往,使其逐步养成具有较高控制力,意志力等情感智力,此种助学服务起着为“全人”教育铺路架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