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后备干部培训总结

后备干部培训总结

时间:2022-01-31 10:5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后备干部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后备干部培训总结

第1篇

作为____x市中青年后备干部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星期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非常感谢组织为自己提供了此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老师授课、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和领导讲话,使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感触之心久久不能平静,小结这次培训的成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党的方针政策靠干部去落实,落实的好坏取决于干部的素质,干部的素质在于不断地学习中提升。作为一名后备干部,只有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准确把握中央、省、市有政策法规的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更好地服务群众,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是我今后工作中需要坚持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把此次学习当作一项工作和任务,认真对待、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总结,做好真学、真信、真用。

课程安排紧贴后备干部工作的实际,紧贴当前我市科学发展的实际,放眼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突显干部培训工作之重要。此次培训,组织部门科学地开设了领导干部与思想武装工作、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与江门应对策略、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新闻会的要求与技巧、公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及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等专题,特别是江门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熊薇主任所授的《公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专题,使我认识到公务员礼仪是推进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公务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公务员对内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对外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非常重要,要想树立良好的形象,公务员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学习系统的礼仪培训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它不但有助于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规范行为,同时为提升____x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这些专题很有针对性、指导性很强,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获益匪浅、启迪颇深,提高了自己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时不待我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此次培训,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____x市委组织部和江门党校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员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了解更多领域的信息。不仅有提高我们觉悟及理论的课程,更有针对学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及领导能力的实践经验课,还有联系实际的现场考察课,真可谓是内容丰富而实际。授课的各位老师、专家和学者,从各个领域、不同角度给学员作了深入分析和讲解,使学员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对种类问题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组织参观优秀企业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使我领略了格兰仕制造的世界魅力,了解到广东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模式,领略了中国成功民营企业的风采,感受到中国民营企业的理念与文化和中国企业家的全球战略思维,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结合我市实际,讲授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等指导性理论知识。通过专家讲授,对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系统了,领会和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了,在思想认识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进一步认识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性,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政策中,落实到各项管理中,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专家们精辟的论述,科学地分析使我改变过去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使我真正认识到“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神聚力,破满图强,扎实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合力。争当求实务实、狠抓落实的领跑者。

此次干部培训班,除以上几点体会外,还有一点就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使自己常年累月足不出户的档案人有了一次难得的认识、相识、联谊、交友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一是加深了学员之间的相知相熟,增进了了解;二是沟通交流了彼此间工作、学习的心得;三是增强了的友谊,加深了彼此间的工作情谊;四是通过本次培训架起了我今后相互走动、相互学习、增进友谊、促进工作开展的桥梁。

以上是我参加此次后备干部培训班的一些感悟,虽然此次的培训时间比较短,但带给我的确很多很多,也非常感谢组织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进一步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拿出我全部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档案各项工作中去,以不负组织对我的培养和厚爱。

第2篇

让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对自我的职业生涯明确、清晰,朝着自身发展和成长的方向努力奋斗,公司将会同综合管理中心根据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规划的岗位需求。以下是和大家分享干部培养工作计划制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干部培养工作计划制定一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各级管理干部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随着我们xx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务必拥有更多精通工作业务、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良好敬业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及保证公司可续持发展。为保障公司实现这一目标与远景方向,特制订出后备管理干部的开发及培养计划如下。

一、实施目的

实行后备管理干部的开发及培养计划,保证企业发展有充足的管理干部储备,构成后备管理干部的“资源池”,保证后继有人。

二、实施范围

各中心、关联公司及各加油站干部的储备开发及培养。

三、实施时间

年月为实施准备期,年月开始正式实施。

四、实施步骤和办法

1、后备梯队干部培养对象的提报评审

具体详见《关于开展首期后备梯队人才提报评审的通知》执行,加上外部寻访的优秀人才,构成后备管理干部“资源池”的人才库。

2、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开发过程

(1)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让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对自我的职业生涯明确、清晰,朝着自身发展和成长的方向努力奋斗,公司将会同综合管理中心根据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规划的岗位需求,指导他们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指定一名导师(其站长以上管理者)以导师制的方式帮忙及指导他们。

采取导师带徒一带一的模式,即后备干部在中心、事业部指定的负责人为后备干部的导师,对后备干部进行指导和帮带。所培养干部经考核能够胜任新岗位工作的,公司将给予培养的导师奖励与必须肯定。

(2)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培训实施

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要求的基本素质是敬业、诚信、团队、学识、潜力。要求的主要核心潜力:一是创新潜力(即对工作成果永不满足,有不断创新工作的潜力);二是学习成长潜力(即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并使自我和团队快速成长的潜力);三是协同潜力(即协同整合团队有效开展工作的潜力);四是分析决定潜力(即对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系统复杂问题和业务发展趋势有较准确的分析决定潜力);五是贯彻实施潜力(即有较强的将思路和方案付诸实施并获取有效成果的潜力)。所以,各中心与综合管理中心应根据后备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和核心潜力,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计划与指定指导教师,采用网上大学、课室培训、工作中学习、参观学习等形式并组织实施,同时将每个人的培训课程成绩及培训状况存入后备管理干部“资源池”的人才库档案内。

(3)不定期组织后备干部面谈、绩效表现沟通,月度组织后备干部座谈会、拓展训练等

为及时掌握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思想动向、工作状况等相关状况,相关负责人应不定期与后备干部进行面谈,同时都应做好面谈记录及归档,交综合管理中

心备案;并在每季度,由其直接上级或中心负责人作为第一考察人对后备管理干部开发和培养对象的工作绩效、态度、潜力等进行考核评估,考核时需填写《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考核评估表》。同时做好与指导教师的互动沟通。

定期组织后备干部座谈会、拓展训练,座谈会流程:1、汇报一个月或某一时间段的工作资料,2、取得提高的方面,3、所在中心、事业部员工的思想动态,

4、提出工作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提出意见推荐;4、由集团总裁通报企业销售、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下一步工作打算。

(4)制订后备干部培养记录表,记录每个月后备干部培养学习状况、成绩评分,中心、负责人对其的评价意见,指导教师点评等;根据评价意见,结合综合管理中心根据干部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其各项素质的测评,可明确后备干部培养过程中素质的强项与不足,反馈本人,促进其在培养锻炼中完善提高。

3、后备管理干部的开发过程

(1)工作实践

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及个人的职业潜力、特质潜力等,视具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助理、或见习职位或轮岗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在岗工作培养,总结分析所学知识点、技能等,透过工作实践来培养和检验后备管理干部的实际工作潜力和潜质。

(2)培训实施

公司应对后备管理干部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以便较好地获得后备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后备核心干部还应以“T”字型人才要求进行培养,以一至二项专业训练为主,辅之以营销、生产、仓储物流以及人力

资源、财务等方面综合管理课程的培训;同时还需经常地对他们进行公司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地认同公司企业文化,认同公司的战略目标。

(3)年度评价及考核

后备干部队伍在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的同时,也要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需对后备管理干部队伍有组织、规范地进行评价及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则进行淘汰,确保公司后备管理干部“资源池”的整体质量。

(4)人才输出

在公司规模扩大或业务扩展或出现职位空缺时,则从后备管理干部“资源池”中挑选出一些认同公司文化,爱岗敬业,有潜力、有知识的后备人才进行提拔任用。

五、实施职责

1、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司全体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各级管理者有职责进行记录、指导、支持、激励与合理评价下属员工的工作,负有指导下属员工成长的职责。能否发挥下属员工才干和举荐优秀人才,能否举荐和培养出合格的后备管理干部是衡量公司各级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2、后备管理干部的开发和培养这一工作事关公司的未来的发展,各中心、加油站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支持、协调公司的后备管理干部开发和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公司主要领导及综合管理中心需对后备管理干部的开发和培养做好规划、组织、督察、协调、管理等工作,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入池条件及程序:

1、根据以往的工作表现及业绩确定业务骨干;

2、业务骨干不超过职员数的30%;

3、需填写《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审批表》,审批后成为培养考察对象输入至后备“资源池”内。

培养考察对象的开发过程: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组织实施培训;

3、每季度进行面谈、评价及考核;

4、半年后进行转正考核,考核合格者转为正式后备管理干部,不合格者则延期转正或进行淘汰。

后备干部的开发过程:

1、进行见习或助理岗位或轮岗工作实践;

2、继续实施培训;

3、进行年度评价及考核,对不合格者进行淘汰。

4、公司出现职位空缺时从“资源池”中选。

干部培养工作计划制定二

一、培训思路

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主题,将现代人才测评的新理念——“无领导小组讨论”贯穿于培训全过程,课程设置、培训形式、活动安排、测评方式均围绕“无领导小组讨论”展开。讨论的主题主要围绕“理论武装的必要性”、“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三个方面来设计,同时依据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综合测评学员的德才情景,以此起到夯实理论基储提高政治水平、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德才素质、推动科学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培训对象

中青年副处级后备干部58人。原则上40岁以下前学历大专以上。培训学员名单附后。

三、时间地点

1、时间:本期培训班从XX年5月18日(星期二)开始至7月16日(星期五)结束,学制2个月。

2、地点:区委党校办公楼四楼远程教学厅。

四、课程设置

结合“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试资料,按照“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培训目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性教育、全区中心工作分别开设“理论课”、“党性课”、“专业课”,突出提高后备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素质和本事。培训实行单元式教学,突出每个单元主题。整个培训分为5个单元:理论学习、党性锻炼、本事提升、社会实践和素质测评单元。

五、培训形式

1、采取校内培训和社会实践两段式培训方式。

2、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培训资料,深化培训效果。

(1)开展“唱读讲传”活动(课前10分钟由支委组织);

(2)开展“联帮带”活动;

(3)开设“学员论坛”;[由Www.QunZou.Com整理]

(4)开展文体活动(由支委适时组织);

(5)丰富支部活动(由支委适时组织);

(6)进行团队拓展训练;

(7)编发(学训动态)专刊(由各小组组织编发5期);

(8)安排学员挂职实践并撰写调研论文;

(9)发放学员自学书籍。

3、培训时间2个月左右,其中校内培训15天,社会实践45天。参加社会实践的办法是:由组织部和党校在参考学员校内培训期间的初步表现,及学员的个人特点和专长,并征求学员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组织部发文,相应安排到有关区级部门、镇街、开发区(新城、风景区)或全区中心工作、重点项目等岗位,以“领导助理”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学员社会实践结束后,相关单位领导班子对学员参加社会实践期间的综合表现团体打分,并将得分情景送交组织部和党校。

六、组织管理

1、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党校具体实施。组建培训班工作机构,采取“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分管副校长全面负责,组织部干部科、干部监督教育科和党校培训科组织实施,党校派3员工作人员跟班管理,同时加大培训过程的宣传工作。

2、学员支委协助管理。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经过竞选产生前15名人选,前10名任临时党支部委员,设党支部书记1名(兼班长),副书记2名(兼副班长),学习委员1名,组织委员1名,纪律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生活委员1名,文娱委员1名,体育委员1名;另设5名学习小组长。

3、倡导学员自我管理。培训班划分5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名义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培训班开班之初,围绕培训主题制发“无领导小组讨论”练习题目,供学员在学习期间练习使用。在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中,打破原有小组人员安排,随机组建4个小组参加测试。

七、测评方式

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对学员的学习情景按照“德”、“才”两方面进行量化测评。采取双百分制,“德”和“才”各占100分,学员最终综合得分=“德”的分值×30%+“才”的分值×70%;设加分项目,最高分值6分。总分分为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一般(79分以下)三等。

1、对德的测评(100分)

(1)出勤分(30分)

该项分值是对学员校内集中学习期间遵守出勤纪律情景的考评,包括课堂听课和参加培训班安排的各种学习、交流、考察、讨论、课外活动等的出勤情景。

实行点名考勤和公示制,跟班管理人员在第二天公布前一天的考勤情景。出勤分由跟班管理人员根据学员实际出勤情景作好记录并打分。全勤满分30分,采取扣分制扣完为止。迟到、早退1次或请假半天各扣2分,累计请假3天以上出勤分记零分,旷课半天扣10分。

(2)表现分(35分)

该项分值是对学员在校培训综合表现的考核。包括课堂听课纪律、交流研讨发言、协调配合服务、活动参与程度等情景。学员表现分由培训班跟班管理人员和支委成员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支委成员的表现分由党校领导和跟班联络人员共同打分,取其平均值。

(3)实践分(35分)

该项分值是对学员参加社会实践期间的综合表现的考核。由学员社会实践部门党委班子团体打分。

2、对才的考评(100分)

(1)测试分(70分)

该项分值是经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对学员素质、本事、水平的综合测评,包括语言表达、分析确定、归纳概括、思维逻辑、局面掌控、临场反应等综合本事。考核方式按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试程序进行,由区委组织部拟定测试题目,区委常委担任评委,参照评审标准打分。培训学员抽签组建4个无领导讨论小组进行测试,并现场公布测试成绩。

(2)考试分(30分)

该项分值是对学员参加统一组织的考试分值。考试方式为申论测试,由区委组织部拟定考试题目,课堂集中限时独立闭卷答题,撰写答题文章,考试结束后由区委组织部和党校共同评审答题得分,汇集成册。

3、加分项目(6分)

进入学员论坛的10名学员可加1-3分,由区委组织部和党校打分;调研论文前10名可加1-3分,由区委组织部和党校打分。累计加分不超过6分。

4、考评成绩的运用

(1)报送区级有关领导参阅。

(2)交区委组织部备案,作为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

(3)党校建立学员的学习档案。

(4)凡被测评为“一般”的学员,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八、培训安排表

干部培养工作计划制定三

一、培训对象

县教育局经过公开选拔产生的18名后备干部,其中小学(幼儿园)10人,中学8人。

二、培训原则

按需培训、突出重点、学以致用、提高质量。

三、培训目标

提高后备干部的理论素养、实践本事和创新本事,挖掘后备干部潜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本事的教育后备干部队伍。

1、掌握教育法规,熟悉管理艺术,提升管理本事。

2、把握教育规律,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升执行本事。

3、提高教育科研本事,促进自我发展。

四、培训资料

具体培训安排见附件。

五、培训方式

1、读书学习。

2、外出考察。

3、挂职锻炼。

4、高层研修。

5、网络培训。

六、组织领导

1、县教育局成立教育后备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人事科,具体负责培训组织、考核等工作。同时,建立学员个性档案,构成后备干部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为全县教育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层干部队伍 培养 监管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同样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无论是学生规模还是学校数量,都在国内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学校高效的教学和行政后勤管理,因此,高职院校既要打造一支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加强。

1.考核体系不科学。高职院校院系领导往往都是“双肩挑”干部,因为传统干部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中层测评时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无法分清,往往教学科研工作突出的院系干部,群众测评时分数偏高。行政干部的测评也往往由于群众对他们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他们的同事又不参与测评,导致群众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体现干部业绩,越是业务强的、获过奖的干部,越会在群众中产生“好”的印象,产生先入为主和“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其测评分就越高。而脚踏实地,低调做事,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善宣传业绩的干部在实际测评中总会总体考核分数偏低。

2.考核指标细化不够。目前考核指标往往比较笼统,群众和领导对中层干部满意与否,一般只要求在测评表上填写是否称职。职能部门对于那些有效地科学地反映干部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标没有很好地研究设计。

3.考核主体不完备。目前各校中层干部测评对象主要是本部门员工和分管领导,对同时了解测评对象的工作人员的测评欠缺。院系中层的测评对象缺少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行政管理干部测评对象缺少各院系工作联系人员的参与,这些相关测评人员的缺失,使得干部考核主体不完备,考核结果不够科学。

4.考核方式有待改变。目前考核方式主要是由组织部牵头,安排考核人员到各部门进行打分测评。测评时由中层干部进行述职,述职结束当场打分测评,很多教师往往因为主管领导在现场和测评时间紧迫而敷衍了事,从测评的结果看,一些教师对本院系的领导打分时都填上了100分,这样一来,既使测评走过场,又可能导致测评结果的不科学和不公正。

(二)后备干部建设欠缺。

本科院校对后备干部主要有“双(向)培(养)工程”和挂职锻炼等几种方式。“双培工程”是指在年轻的教职工中通过群众调查和组织推荐,把学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学术骨干。但和教学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制度相比,资金投入、生活待遇等激励措施明显不够。挂职锻炼因时间较短,效果也不太明显。但就是这样的制度和做法,高职院校还没有准备进行调研,进而实施全面计划。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的不足,将会妨碍学校事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干部选拔视野狭窄。

干部的选拔往往在校内进行,每轮聘任对中层岗位的自荐人数较少,很多岗位仅有一人自荐,一些对学历和职称要求相对不高的岗位,自荐人数不太乐观,出现了党委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情况。另外,专业干部面向校外选聘极少,面向国外选聘的想法甚至没有进入计划。

(四)监管体系有待落实。

由于学校的迅猛发展,学校师生数量大增,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许多学校年资金收入达上亿元。以二级管理为基础的经费切块预算制度便应运而生。许多中层干部掌握着大量资金的使用调配权。新形势要求监管体系有所作为,但学校的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部门却往往在学校的大发展中处于人员和经费配置的弱势地位。纪检部门或和其他部门合置办公,或没有干事编制。

(五)干部后续教育亟待规范化、正常化。

学校中层干部往往存在三多三少,即使用多,培训少;工作多,思考少;学校安排的多,自主学习比较少,后续教育严重不足,即使有培训的,培训时间也不能保证。

二、干部队伍建设对策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为研究者和高职院校师生所共同认可。中层干部在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四种角色:(1)战略参与者;(2)战略执行者;(3)信息沟通者;(4)具体操作者。信息沟通者是所有中层干部必须扮演的角色,大部分中层干部会通过各种小组或具体身份参与到高职院校战略的制定中去,还有少部分中层干部往往会在各种场合亲力亲为,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同时高职院校高层由于年龄的原因,会不断地从中层干部中提拔补充学校领导集体,因此高职院校中层干部还负担着产生高层决策者的任务。

1.确定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由于中层干部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就显得尤其关键。在考核中,要把德、能、勤、绩、廉进行细化,特别要把“能”细化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纳入期末考核。确定指标体系时还应当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做到“三明确”。(1)明确考核主体。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原则,把下级、上级和服务管理对象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去,做到主体多元化;(2)明确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结合试用期考核、届末考核,重点关注平时考核的绩效考核体系;(3)明确考核方法,采用自主报告、民主测评、圈子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考核,以期全方面了解中层干部的具体信息,为党委用人提供原始数据。

3.指标的确立要注重考核干部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会出现各种评价指标排名次序的变化,处在高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大到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名额的争夺,小到对各级精品课程、重点实训项目、重点专业的争取,无不显示出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对学校发展的高度关切。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式的竞争中,各级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的工作创新能力因素处于诸因素之首的重要地位。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等理念指导于具体教学实践科学“试错”,到职教集团、订单班、敲墙运动、校园工业中心等新事物的出现并健康成长,创新性的思维、创新型的干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后备干部培养规范化。

要从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第一,高职院校的后备干部主要来自校内科级干部和高职称技术人员,可以从满足中层任职条件、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管理服务岗位普通职工中选拔,也可以从校外直接招聘。第二,后备干部的储备方式有后备干部和现职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是经群众推荐,组织确定,走严格程序产生的后备人才,和现职科级干部有交叉,是学校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库。第三,选拔后备干部还要考虑到党员、非党员高级知识分子,专业带头人,女教职工,少数民族干部,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各条战线均有后备干部。第四,要健全和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三)采取各种方式选拔干部。

要通过分类研究,归纳各类岗位的特点和具体任务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拔干部。

1.采用三年或两年一届等换届的手段来使干部全体“卧倒”,继而全校重新聘任的作法是目前各校通行的作法。

2.具体到聘任操作方式,主要有党委聘任、公开竞选、国内外公开招聘等三种。针对校内外个人自荐和群众推荐高度一致,自荐者完全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可采取党委讨论决定的方式进行,对党的干部进行任命,对行政干部经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校长聘任。针对关键岗位和重点发展专业的二级院系负责人岗位,可以采用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通过设立专门的招聘小组和校内外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专业水平、业内影响评估,提交党委会讨论确定。针对自荐人数多、专业要求比较宽松的共青团书记、二级院系总支部副书记、后勤服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岗位的中层副职,可以采取公开演讲、辩论等方式竞争上岗。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在校园网上现场直播。

3.要大力选拔年青干部到重要岗位上锻炼,通过对年青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

(四)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

对中层的监管体系,是由法律、制度、流程、方式和人员等要素构成的,监管主体来自上级党委、纪委和各综合部门;来自同级的有党总支(支部)、总支(支部)纪检委员、纪委下设部门;来自下级有科级干部、所属部门教职员工,甚至还有部分临时外聘人员。应该说,这个体系是成熟的、有效的。但是由于人员的非专业性、机构的非独立性和执行制度的随意性构成了这个体系的致命伤,因此执行的结果往往事倍而功半,投入大而产出少。通过分析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审计是监管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非常有力的监管工具。因此,随着内部审计部门在高职院校的逐步独立并发挥作用,审计的作用也渐渐被管理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在具体工作中,有针对部门领导集体的部门年度常规审计,有针对退休和轮岗中层干部的离任审计,有针对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审计方式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得以在“阳光”下进行,浪费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校园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执行更加到位。

(五)丰富干部培养教育方式,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干部队伍。

1.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党员轮训的决定和《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培训班和各级党校等阵地,构建党委领导、组织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学习、脱产培训与业余自学、校内开班和选送校外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2.加强干部交流,交叉挂职任职等方式培养工作。(1)加强干部交流和交叉任职既是培训干部的需要,也是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我省纪检部门规定,财务、招标、基建、设备、科研等敏感岗位上的中层干部,不得连续任职三届以上,二级学院(系)党政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实行交叉任职,即院长(系主任)要兼任总支部副书记,总支书记要兼任副院长(副主任)。干部交流和交叉任职增加了干部工作任务、拓宽了干部工作视野,要求干部更全面地看问题、干工作,是非常有效的锻炼培养干部的方法。

3.挂职的方式有到地方党委政府部门挂职、到名校挂职和到相类似的兄弟院校挂职等几种方式。挂职可增进学校和地方的交流,学校和学校的交流,促进干部和干部之间的交流,使挂职干部在对比和反思中学习,对干部队伍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峰.试析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9).

[2]姜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

[3]沈进莲,胡永盛.关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7,(01).

[4]王培根,熊颖.现代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群体结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S2).

[5]张明秀,吴世彬.新形势下对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制度化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03).

[6]丁林.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08,(11).

[7]程六生.加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十种观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3).

[8]夏纪林.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中国高职院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3).

第4篇

一、以统筹发展为根本点,创新思路,引领妇女积极参与创业富民

1、全面启动“创业富民”活动,优化妇女创业氛围。一是以白箬铺镇光明村为主体,从六个方面(开展一轮专题调研、组织一系列专门培训、组建一支巾帼文艺宣传队、举办一期“女性创业大家谈”研讨活动、组织一次学习考察、开展一系列评比表彰)着手,全面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创业富民活动试点工作的方案》,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在全县推广。二是配合市妇联,开展“创业富民?巾帼建功”七大系列活动:进行一次女性创业情况调研、培训一批创业女性、培植一批“巾帼创业示范基地”、举行一次创业女性联谊会、组织一个“创业女性巡回报告团”、开展一轮“岗企结对”活动、表彰一批创业女性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二、以家庭建设为着力点,推陈出新,引领妇女共同构建和谐

1、打造特色家庭创建品牌。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家庭文明建设之首,以创建“和谐家庭”为主,树立特色家庭为辅,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建氛围,力争使全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率达到25%以上。

三、以依法维权为落脚点,优化环境,引领妇女着力建设平安

1、提升维权水平。以将矛盾处理在最基层,化解在最萌芽状态为目标,继续组织“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开展好信息搜集、纠纷调处、法制宣传等工作。重点关注农村失地、离婚妇女及留守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强化扶贫力度。继续开展各类走访慰问、结对帮困活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

3、突破“两纲”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联合卫生部门开展妇女儿童健康知识培训,切实提高母婴保健水平;二是完善信息平台,定期编发《妇儿信息》,发挥上传下达作用,推动跨部门联动,促进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

四、以能力建设为支撑点,激发活力,切实服务“两型”建设

第5篇

1.培训体系日益完善

在全国层面,2000年成立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承担全国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的国家级培训任务。这两个培训中心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主要内容,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养了大批骨干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还承担了培训香港校长的任务。在省市区层面,各省都成立了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依托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培训实施机构,承担省一级校长培训工作。

培训体系的完善,大大推进了工作目标的实现。“十五”期间,教育部着力抓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3个层次的常规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共培训中小学校长62.7万人,显著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办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特别是2003年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的积极指导下,不断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加大对教育干部培训的经费投入,教育干部培训规模显著扩大,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教育部人事司研究制定了《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对“十一五”期间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作出了全面的布置;同时,成立了教育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周济部长亲任组长。它标志着大规模教育干部培训的开始。

2.培训内容突出专题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随着一批名校长的退休,教育管理的领军人物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各地先后兴起的“名校长工程”渐渐成为校长培训的一个重点。名校长的培养通常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成立工作室,由一位有威望的名校长或专家带领几位骨干校长,以学习研讨的方式共同提高。上海先后实施“专家领衔制”和“名校长领衔制”;北京也成立了以专家和名校长为导师、以骨干校长自主研究为主体的5个“名校长工作室”。

同时,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十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为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倾斜力度,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决定2006年~2008年联合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共投入经费1000万元,培训3600名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

教育部人事司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课程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安全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了若干专题培训班,每次一个专题,内容集中,不断加大专题培训力度。

此外,校长高级研修班也多采用主题式的培训,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程板块和相应的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力求使校长在某一主题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比如:北京就先后设计举办了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创新”、“有效学校管理”、“农村学校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管理创新”、“隐性德育”、“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初中学校管理改进”、“校长的课程领导”等为主题的研修班。这些主题是综合考虑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改革内容、学校管理中的难题、校长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后设立的。每个研修培训的课程结构与内容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改变了已往固定的培训课程模式。

3.培训方式凸显多样性和实践性

校长实践的复杂性呼唤校长培训方式的探索与创新。由于校长队伍更新换代加快,年轻校长增加,所以校长培训迫切需要解决提升校长实践能力的问题;同时,由于对传统培训模式的反思与改革,新的培训理论不断引入,因此侧重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培训模式不断出现。各地培训机构以成人学习理论、新的培训理论为参考,以实践研究和能力建设为导向,强化了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诸如: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参观考察、诊断策划、异地培训、拓展训练、技能训练、挂职锻炼、反思总结、校长论坛、办学思想研讨会等,都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得到校长的认可。培训方式的不断探索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这些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6类:第一类是能力导向型的,如拓展训练、技能训练、心智模式训练等,主要功能是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实际能力。第二类是反思导向型的,如心智模式训练、知识能力测验、学校管理诊断等,主要功能是让学员对自己的素质、观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反思,发现优势和问题所在,进而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类是实践研究型的,如学校管理诊断、行动研究、改进方案设计等,主要功能是针对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求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第四类是扩展经验型的,如企业管理与文化考察、国外培训与考察、异地培训等,主要功能是开阔视野,了解异域经验。第五类是技术应用型的,如网络学习交流,主要功能是解决交流方式问题,帮助校长更快速、更大量地获得所需信息以及进行互动式交流。第六类是思想交流型的,如校长论坛、校长沙龙、办学思想研讨会等,以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经验和思想为主要功能。

4.培训的同际合作日渐增强

在全球化时代,许多教育问题都具有共同性,如教育质量、教育普及、学生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养等;同时,各个国家的教育又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进一步加深的需要和必要。校长培训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达到这样的预期。许多省市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培训,扩展了校长们的国际视野。具体方式有:第一,在国外培训获得学位,比如:北京先后选派一批年轻校长或后备干部去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获得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第二,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第三,聘请国外专家到国内进行短期培训,比如:北京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每年合作举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这种培训侧重管理技能的训练。第四,召开国际会议。

5.培训信息资源平台渐成规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与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与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校长培训工作需要积极采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开展了教育系统国家级干部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示范课件的制作工作。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机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相关网络资源平台纷纷亮相。它们统筹并整合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力量,逐步实现了干训信息资源的共享。一些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培训网站,如北京建立了“首都校长培训网”等。

第6篇

中青年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培训自我鉴定

这是一次难得的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非常有幸我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虽然培训结束了,但留在我心底的震撼却是永恒。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培训期间的表现,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严格要求,身心到位

在开班典礼上,各位领导给我们提出希望和要求: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身心到位。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保证学习时间和效率。学习期间正值我的一堂阅读指导课录相,怎样保证培训与上课不冲突呢?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开班的前一天在学校试上,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认真修改教案课件试讲,最后在5月20日上午回学校录相。耽误了重庆巴中李永红老师的讲座,我深深遗憾,于是认真观看他讲座的课件,认真抄写笔记。学习期间正值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我将资料抱回家,利用每天晚上休息时间完成。培训期间的多少个晚上,我都是十一二点钟才睡觉,有时甚至是一两点钟才休息,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每天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传递着正能量,我找到了久违的累并快乐着的感觉!

二、反思自己,总结提升

这次培训一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让我领略了教育前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明确了我的方向。第二阶段的考察学习让我从实践层面领悟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谛。第三阶段的拓展培训,挑战了我的极限,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能力,荡涤了我的灵魂。

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提升。以前,我们总是抱怨着我们的生活:觉得我们今天总在重复昨天的生活,明天又在重复今天的生活,好像我们的生活总是过着一天的日子。通过学习,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习惯庸俗地重复,并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专家的讲课只是一个引子,他们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听到龚春燕院长的两个习惯:无论再忙都坚持阅读,坚持写日记,让我想起了的“无一日不读书”,闫学老师的“优秀是读出来的”。虽然我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书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妈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但是接触教育管理类的书籍确实太少了。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加强阅读学习,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开阔自己的学识眼界,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

三、努力实践,加强协作

培训中,我一直记着重庆巴中郭洪校长的一句话:“戴着镣铐跳舞!”诚然,我们的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怎样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戴着镣铐跳好舞,如何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保护好孩子们,让他们学会为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仍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应当努力践行的。

此次培训,感受最深的就是团队的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集体。反思我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多的是“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团队协作过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跟踪调查与激励机制,效果平平。教育系统人才济济,没有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整个教育的悲哀!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做好上传下达,争取领导支持是我今后工作改进的重点。

这次培训,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让我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我将努力吸收内化学习所得,加强研究,努力践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7篇

一、健全普法机制,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今年以来,按照“*”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县依

法治县办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了各项法制宣传活动,保障“*”普法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年初,因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同时,按照州、县依法治理的工作要求,制定印发了《*县*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从普法、法制教育等多方面明确今年的各项任务目标。为深入开展“法治六进”工作,县党委转发了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法治六进”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及重点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使该项工作有了较好的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加强对“法治六进”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导,确保“法治六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根据《关于认真开展*县“法治六进”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印发了《*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职责》并成立了*县“法治六进”活动指导小组。各指导小组在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指导、协调下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开展工作。要求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要求,切实承担起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责任,努力完成法制宣传教育“*”普法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今年,进一步充实了普法讲师团队伍,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多部门抽调人员积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学校举办巡回法制讲座。普法讲师团从4月17日至27日,举办法制讲座8期,主要宣讲了《宪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婚姻法》等法律,发放普法宣传材料10000余份,广播宣传16小时,解答法律咨询100余人次,起到了明显的宣传效果。

(三)健全法制宣传网络。在加强县普法办工作队伍的同时,抓好各乡(镇、场)普法队伍建设,并积极发挥村队两委班子、人民调解员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县、乡、村法制宣传网络。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横幅、标语、讲座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提高了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指导能力,并组织开展专业法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1月份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依法治县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县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法制宣传与服务工作的通知》,广泛深入地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

(四)着力推进“法治六进”工作。以“法治进机关”为“龙头”,以“法治进社区”、“法治进乡村”为基础,突

出重点,找准“抓手”,促进“法治六进”活动全面、深入、务实发展。突出学用结合,在法治实践上下功夫,改变“重普(法)轻治(理)”、“普(法)而不治(理)”现象。

二、整合资源,提升普法宣传效果

(一)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以《宪法》、《民法》、《刑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防法》等法律为重点宣传内容,在各乡镇场开展了“送法下乡”活动。

将普法与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相结合,与“三个文明”建设相结合,围绕农牧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宣传法律知识,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为消除农村各种陈规陋习现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利用“12·4”、“三·八”妇女维权周、“3·15”、“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安全生产月”、“6·26禁毒日”等活动之机,抓好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抓好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禁毒法》、《律师法》的宣传,力促“法治进机关”进程。6月18日至20日举办了三天的干部培训班,全县8个乡(镇、场)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公、检、法、司等32个县直相关部门领导和干部,共计72人参加培训。在*县第三期后备干部培训班上,对50名后备干部进行了法制讲座。

(三)利用各乡镇场召开牧业总结会之机,深入到广大牧区对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同时还利用各乡镇场给牲畜药浴之际,积极开展了牧区法制宣传。

(四)各乡镇场司法所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利用集贸日等适时开展法制宣传。如塔秀乡司法所广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婚姻法》、《禁毒法》等法制宣传。

(五)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全县各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人员四落实。健全和完善了学校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全县18所学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和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明确职责,定期上法制课,使法制副校长工作逐步正规化、制度化。不断完善派出所、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帮教体系,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县各学校通过标语、宣传栏、板报、知识竞赛等

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公安、教育、文化、司法等部门联动配合,集中整治校园周边

秩序,净化、优化育人环境。

(六)抓好宗教人士的法制教育。县统战部、民宗委多次举办宗教人士法制培训和座谈会,组织学习《宪法》、《刑法》、《卧尔兹选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上半年,全县共开展普法宣传13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151期,受教育人数达到4208人。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法治六进”取得实效

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六进”活动的检查、督促工作,使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全面落实,确保了依法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5月7日,县政法委、法院、司法局、局等单位领导组成普法依法治理领导督查小组,深入各乡(镇、场)对“法治六进”每一进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对“法治进乡村”进行了督促检查。

第8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及要求,依据我市“十二五”教育规划目标设计和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责任为重点,依法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规范、科学发展。

二、实施原则

1.服务教师,分类指导。坚持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各层次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

2.聚焦课堂,突出重点。中小学教师培训要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紧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面向全员,倾斜农村。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分类实施,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同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实际,按需制定培训计划,进一步开展送教、送培等活动。

4.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拓展培训途径,建设开放灵活的培训体系。

5.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强化落实的要求,规范教师培训管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教师培训

1.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2.完善教师自主学习申报制度,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实施校本培训“项目推进”制度,开展校本培训优秀项目评选活动。

4.认真实施“新教师入岗培育工程”,做好年度考核总结工作,加快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加强“市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举办主题观摩交流、中期成果展示等活动,支持、引导各类“草根工作室”及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

6.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根据省市级评优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安排,规范开展教师教学评比活动;开展部分学科教学业务单项技能竞赛活动。

7.开展跨校结对研修活动,在教研组(或备课组)及教师个体两个层面上进行“点对点”的帮扶指导,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8.积极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有效利用“教学新时空”、市教育资源网及教育研训网等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9.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有效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0.扎实开展“周末教育讲坛”活动,努力我市打造教师教育的品牌项目。

11.加强教师培训管理,认真做好教师培训的考核检查和学时认定工作。

12.认真、科学制定市级各类培训活动计划,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二)干部培训

1.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十精神学习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

2.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任职要求对新任正、副校长(或已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人员)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3.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对在职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实效、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继续开展校长读书沙龙、远程培训、跟岗学习等培训。

4.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对富有办学经验,办学成绩显著,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专题培训。

5.拓展培训。对在职在岗的学校中层干部进行相应的岗位提高培训,重点开展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培训。

四、主要措施和保障手段

1.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各校、各部门要把教师培训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校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人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学校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费用报销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村教师实行免费培训。

第9篇

“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既要继承,更要发展。中小学校长“分岗培训、现场演练”是校长培训的基本的重要有效培训模式。现代校长培训越来越重视个性发展,把促进校长个性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满足校长提出的需求,关注校长自我实现,实现和谐发展。分岗培训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发展的新阶段。中小学领导集体分工不同,书记、行政校长、教学副校长、后勤副校长的职责任务是不同的,他们的专业素质要求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他们的培训需求是不同的,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这种培训模式以学员发展为本,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学校管理为重点,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实行教学、学习、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实践合一,把培训教学、教学研究、探讨和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起来研究,加强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做到研究的实际、实用、实效,为今后学校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分岗培训、现场演练的基本环节

“十一五”以来,在干训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用结合,在校长培训方式上作了“分岗培训、现场演练”的初步尝试,并把这种领导干部能力训练的方式渗透和体现在校长培训的各个培训班次和各种活动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岗定题

根据校长和后备干部的职务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划分四个培训小组:书记组、行政组、教学组、后勤组,各组定员,做到组织落实。我们对各个培训组在不同的培训班次上分别确定极富针对性的专项研究课题。如书记组以“新时期怎样开展基层党支部工作”为题,锤炼其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素质,研究学校党支部工作科学内容和有效方法;行政组以“创新管理与优秀团队建设”为题,了解和提高其组织、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民主治校和科学管理的能力,研究现代教育管理规律;教学组以“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为题,通过对学员评课过程的考察,了解提升其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能力,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规律;后勤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及“我在后勤管理中的故事”为题,提高其对后勤工作的分析研讨,测察学员总务管理能力,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由于按岗定组,每组都针对本职业务工作选定课题,开展专项研究,使学员运用已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培养典型

为使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对典型经验进行透彻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精心培植典型,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并将其作为“靶子”供学员观摩、分析评价,“靶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可评性。如:书记组听取了中学基层党支部工作经验,介绍并观看工作现场;行政组推广了中学素质教育和特色办学的管理经验;教学组选取了文、理两节内容相对独立的综合课,供学员观摩分析;后勤组则以实验中学的后勤管理为典型进行解剖分析。这样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典型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体现了其分析和研究价值。

(三)现场演练

为了直接展现学员的素质状况,必须给他们以“单兵演练”的机会。在培训中,采取了听、看、讲、评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而这多种形式又统一在“现场”的总形式之中。如:书记组、行政组视察了学校管理后,现场分析、交流、评估、体会;教学组学员听课后,现场评课;后勤组学员依据典型案例进行现场答辩。现场演练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典型示范、学员准备、分析答辩三步。即在学员观摩典型范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已有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剖析典型、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既要突出高度的理论性,又要体现强烈的实际性,选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特别重视独到见解。这样,既给学员提供了充分的现场展示机会,又考察了每个人的素质状况,还促进了学用结合。

(四)专家引领

为保障培训的顺利有效实施,学校筹建了由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名校长、骨干校长等组成的培训资源库。根据每期培训班的目的、内容的不同,聘请专家准备相应的辅导专题,届时到场做具有一定前沿性和理论高度的讲座、现场点评,进行现场专业引领。如在校长组培训中,我们聘请了国内及省内专家做了“学习组织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领导与创新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等专题讲座。通过专家学者的跟进引领,将课程改革、现代管理和最实用的方法,通过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干训学员,使其受益匪浅。

三、“分岗培训、现场演练”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员自身学习面貌得到很大改善,改变了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应付局面。学员充分认识到新形势要求和自身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每次办班前,都有学员主动要求开设相关学习内容,他们或要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或要学习某些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或把自己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思考等以叙事的形式拿到培训班上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还有主动争做“教育会诊”活动点校,等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明显增强。分岗现场演练实施效果表明,整个培训过程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学员从“被动的接受者”、“受训者”变成“主动的创造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参与意识。

其次,消除了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差距,学员乐于接受。培训内容围绕领导干部办学治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惑,现场观摩,现场演练,现场评析。培训把学员置身于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的“真实”中,打破了学科的藩篱,使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训过程同时也是学员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用结合的过程。这种使用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极具实践性的培训方式,有利于启发校长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路与启发,还注重了学员的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收获。

最后,这种培训方式也使一大批校长的办学能力、课程改革能力得以提高。他们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目标,不断进行办学模式、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分岗培训、现场演练”这一培训模式激发了校长们参培的积极性,造就了受训中小学校长们自觉学习理论、用理论,勇于开拓的成功个性,是切实有效的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祥明.专业化视野中校长角色的定位及培训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3,(9).

[2]李文科.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与培训工作专业化.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3]褚宏启.宏观管理:提高培训效益的良药.中国教育报,2005-9-6,(5).

第10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 培训体系 人力资本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银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员工的培训是基础环节。因为员工的培训是银行文化建设的必然条件,只有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才能够促进银行企业会计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基层银行员工培训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的内涵

银行员工培训体系也就是国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内容,从银行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开展培训活动的一项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该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能力,促进银行履行各种职能,并围绕绩效为中心来分析银行的实际情况,然后运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来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服务于银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的一项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二、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理念

首先,银行应该建立一套人力资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将银行员工当做一项资本,当他们在银行形成一支队伍之后,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员工的岗位要求,就需要加强员工知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的培训,使这种资本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值。在培训银行员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员工能够领悟到培训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对银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降低该方面的劳动力生产力,还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目标和原则

对于银行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增值,进而使银行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满足银行员工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职位,促进银行与员工和谐统一的发展是对银行员工培训的第二目的。

(三)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内容

通常情况下,银行在制定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其中不仅要求全面而又完善的专业性知识,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提高,根据总结,在设置培训内容的过程中,应该使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考虑员工的特点,然后不断创新设置新的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其次,从员工培训的规律出发,为了使员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作的需求,不断设置新的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力,更有机会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最后,应该根据银行各个行尾的需要来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在制定培训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当时的金融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考虑,从而不断创新培训内容,让员工明确银行的发展目标,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促进银行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流程

科学制定银行员工的培训流程.做好需求调查、确定培训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预算、制定评估方案。①分析培训需求。②确定培训类型。银行员工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录用行员培训、任职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岗位培训、后备干部培训、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等。③制定培训计划。④编制培训预算。⑤制定评估方案。

(五)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师资队伍

银行员工培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老师的素质。在对银行培训的过程中,所聘请的教师必须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应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是因为:1)能够在银行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师资库。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可以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对员工精心培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2)任用多个兼职教师,是他们建议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基层银行员工的培训是促进银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够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辅导员;流失;留人

[作者简介]张小丽,温州医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浙江温州325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96-03

高校辅导员是奋战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对维护校园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可是近年来,这支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大多数人心思变,流失现象十分突出,有些学生在短短几年的大学生涯中要换几任辅导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制约了这支队伍内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也阻碍了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发展完善。

一、高校辅导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责不清,工作负荷高

1 数量上超负荷。目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普遍很重,一名专职辅导员一般需带200~400名的学生,往往超负荷运转,带的学生太多,辅导员工作就很难深入细致进行。

2 质量上超负荷。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集消防员、保姆、侦察员等角色于一身,需要辅导员成为形势政策教育专家、学生党务工作专家、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社会交际专家等等,这需要在工作中投入很多精力。

3 体制不明,职责不清。辅导员工作需要和很多职能部门打交道,在工作中常常受到各部门的多头领导,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在辅导员身上,间接成为职能部门的秘书,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工作热情减退,主要应该做的学生思政工作却被忽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

(二)职业认同感低,地位不被认可

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文件政策肯定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一方面有些人瞧不起辅导员,不把辅导员看作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没有技术含量,很多人都能干得好;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普遍感到整天忙于琐事,几年下来,科研成果积累较少,职称普遍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缺少方向感,发展空间受限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很多是从应届研究生中经过多种渠道筛选选拔的优秀毕业生,大多曾做过学生干部,基本素质不错,具备较好的潜质,但是很多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相比专业教师,辅导员整天忙于学生事务,占去大量时间;教学与科研成果赶不上专业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没有优势。从政工系列看,都说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后备干部培训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但是,得到晋升的毕竟是少数,许多辅导员都面临着发展机会少、出路窄的局面,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时刻在为换岗发展作准备。

(四)工作收入低,承受压力大

辅导员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晚上加点、周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的收入与其辛勤付出严重不成比例,牺牲的休息时间往往没有相应的加班费,电话费、交通费等也少有补贴,且因辅导员职称普遍不高,造成学校教师与辅导员的收入差距明显,辅导员面临房子、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较大的压力。

二、高校辅导员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校园稳定,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学生群体和谐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没有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谐,便不会有和谐的班级,也谈不上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也无从谈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学生没有归属感,对辅导员失去信任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大学生一旦在生活、工作、思想上有了困惑和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辅导员解决,他们对辅导员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参加工作刚一年就跳槽,频繁流动,造成学生缺少归属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三)不利于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重复在低水平的工作中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当务之急。只有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进行创新。队伍的频繁流动,造成了队伍建设的不连贯,培养一批走掉一批,频繁的更替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深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长期战斗”,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三、稳定辅导员队伍、留住人才的途径

高校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因此,主动地采取措施,留住长期从事的人才,解决高校辅导员流失问题,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性课题。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环境留人

1 建立进入机制。用合适的人,是留住人才的前提。从选才时就应考虑留才的问题。辅导员工作本身是门科学,任职者需要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把工作做好;高校应不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选拔管理办法,健全队伍进入机制,严把“选拔关”,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2 理顺工作体制。各高校应当严格遵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有关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理顺与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权责分明,改变辅导员扮演的“保姆”、“勤务兵”、“消防员”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3 健全考核体系及职称评审体系。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使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与工作实绩有效匹配,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成就感;同时,应确定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创造条件促成辅导员的按时晋升,从机制上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

(二)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待遇留人

收入是一个人劳动价值的具体表现,合理的薪酬能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认可,当一个人的收入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时,人才的流失就成为必然。辅导员因没有像专业教师那样有教学工作量的保证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而难评职称。从而导致待遇、住房等与专业教师差距较大。有鉴于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工资体系,使其收入与绩效挂钩,努力缩小差距。还可加强辅导员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和专项基金的设立,真正改变辅导员收

入偏低的状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实现待遇留人。

(三)拓展发展空间,事业留人

双因素理论认为,同工资、福利待遇等保健因素相比,员工的职业发展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因此,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对留住人才有重要作用。

1 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指将这份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包括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职业化的基础上,内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职业化、专家化是留住人才,稳定辅导员队伍、建立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

(1)要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辅导员属于学校教师而非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尝试把辅导员发展成一种完全与教学相对等的全新职业。

(2)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专家化辅导员队伍。高校可以尝试开展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着力培养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形成人才梯队,同时使辅导员有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增强其成就感、事业感。目前,上海在这方面比较领先,建立了辅导员培训基地,开展岗前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同时广泛拓展渠道,定期选派骨干参加考察与培训,为职业辅导员赴境外培训创造机会。

(3)提供合理的科研平台,鼓励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高校可通过设立学生思政教育相关课题,安排专项科研项目,划拨思政教育科研经费,创造条件,组织辅导员申请研究,分析、探索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提高其成就感。

2 推动辅导员多样化发展,保持流动的动态平衡。要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并不意味着没有流动,而是必须健全辅导员的流动机制,根据辅导员不同的职业规划帮助其寻找各种出路,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使辅导员队伍获得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保持辅导员队伍流动的动态平衡。

(1)目前辅导员队伍中的学历逐渐升高,对专业基础扎实、有学术造诣且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导员,学校应认真协调安排,创造条件培养他们成为专业教师。同时考虑把一些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辅导员,输送到党政管理岗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2)学生工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专家提供智力支持。辅导员的流动,既要向其他岗位输送优秀人才,又要保证一批专家型人才终身服务于学生工作事业。对适应并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留作骨干加以培养,引导他们走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之路。根据辅导员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者等专家化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使每位辅导员都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将辅导员的发展放到全校、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多方面支持,对于工作能力强的,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进一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拓展空间,形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式流动格局,使其除可担任高校学生辅导工作外,也可以从事其他组织工作的培训、社会公益等等,以形成辅导员队伍的活水源头,保持和增强队伍的活力。

第12篇

以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为重点,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文化发展,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创新教育、品质教育、幸福教育”。

二、工作思路

全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文化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在实施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六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师文化建设工程、学生文化建设工程、学科文化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管理文化建设工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狠抓学校内部管理,促进“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加快打造“教育名区”。

三、主要工作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均衡、融合、共进、和谐”的教育生态文化,确保完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时全面启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优化教育布局。适应新一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街镇、开发区、新城教育布局,全面启动主城区教育工程项目。撤并实验高级中学,全面完成实验高级中学三星级复检;加快推进实验高级中学和程桥高级中学四星级创建工作;加大普职融通力度,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升”、由“追求适合教育的学生”向“追求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努力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在每个街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启动第2所省优标准公办幼儿园建设;村级幼儿园全部建成市优质幼儿园,创建2所省优质幼儿园。二是强化结对共进。深入开展“百校千师”跨江结对共进活动,进一步总结、提炼共进经验,逐步幅射区内其他学校;全面实施《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结对共进”考核细则》,加强对实施过程和活动绩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提升薄弱年级、薄弱学科,夯实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联片教研机制,加强片内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教研员与联系点(学校、片区)的联系,促进片域教学水平的均衡;全面推进名师“顶岗支教”和农村教师“顶岗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区域师资均衡水平;狠抓规模初中的教学管理,通过“送教下乡”、“对点教研”等方式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薄弱街镇、薄弱学校实施帮扶;认真实施《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实行市、区级实验学校联动,加快提升“小班化”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争创1所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三是推进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中等专业学校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步伐,创建1个省级机电技术运用品牌专业和1个国家级电子技术运用实训基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设相关专业,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人教育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启动“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争创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市级“农村成人优秀培训项目”2个,申报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1个。民办教育要深化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优化小学生上放学交通班车运行机制,新增100辆高标准校车,确保小学生安全上放学;引导学校逐步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开展校本安全教育;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物质基础,继续添置灭火器、应急灯、电子监控系统等物防设施,力争创建16所市级“平安校园”;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防控工作,积极参加市“无烟学校”、“红十字示范学校”、“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学校食堂提升工程。五是落实惠民措施。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免、助学政策,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有序做好幼儿助学券、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等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用品统一采购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反哺教育投入力度。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紧紧围绕“自主、自律、创意、活力”的学校发展愿景,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建设“安全、健康、人文、艺术、自然、科技、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营造“美好环境”。一是精心建设校园物态文化。室外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等形式宣传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室内突出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精心设计、统筹规划校安工程,凸显地域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并确保序时进度。二是科学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民主性、科学性、严肃性、公平性的原则,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办学理念,形成办学文化,规范师生言行,建立良好校风,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构建“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长效机制,争创区级示范点1-2个,市级示范点1个;强化特色办学成果交流,着力打造2-3所特色学校和对外交流窗口学校。三是精细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挖掘提炼学校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班风、学风。以班级环境布置、制度运行、形象塑造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和谐、清新、人文的班级文化;以“一校一班一品”创建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全面实施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并深入开展“中华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四是加快建设学校信息网络文化。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在大力引导师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办公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小学课件库,共建共享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营造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氛围;科学制定教育装备计划,加快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创建技术装备特色学校、优质示范学校,积极建立数字化校园,充实完善6所初中多媒体教室,更新4个网络教室,完成6个实验室、科学室改造提升和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

(三)大力推进管理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

全力实施文化行政,倡导“做正确的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努力打造“零距离、零缺漏、零事故、零矛盾、零遗憾”的“零缺陷”管理文化。一是规范教学管理。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综合督导和教学视导方案,坚持每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2-4次综合督导和教学视导;进一步改革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全面实施差别化分类考核;全面深入实施《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实施细则》,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积极尝试随堂检测;全力推进《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及管理要求》、《中小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等规范的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二是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家校联系,利用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网络、社区讲坛等平台,强化家庭教育指导;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规定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全面贯彻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实行学校债务月报制度,严禁设立“小金库”和“账外账”,确保教育资金安全、稳定、有效运行;规范学校食堂购物、现金、记账等台帐的管理,并适时抽查。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关口前移,加强招生、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财务公开、选聘教师、干部任用等环节和流程的排查与防控;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完善基层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加强教育审计工作,每学期对部分学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飞行审计;规范教辅资料的推荐工作,加大教育收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五是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不断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力争按学期发放;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创新公开途径,拓展公开内容,有效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

(四)大力推进教师文化建设,进一步砺炼德能素养。

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着力激发教师的成就感,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进取争先的人文环境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氛围,努力打造“安心、尽责、求真、崇美”的教师文化。一是加强师德建设。结合“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双向双请”、“学习徐其军,岗位争优秀”活动;通过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开展市第八届、区第六届“师德标兵”推荐、评比和表彰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二是加强师能建设。制定《关于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全面启动教师培训“555行动计划”,即每年举办50个专题、500场的培训班,培训教师5000多人。广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提升培训、幼儿教师专题培训、教师发展学校等工作;以打造“忠、专、勤、能”的教育团队精神为核心,狠抓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继续举办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青年教师才艺展示活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和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工专业技能。加强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名特优教师质量指标,建立市、区学科带头人档案,帮助骨干教师规划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市、区第七届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和第二届教坛新秀评比工作,启动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和“德育工作新秀”评选工作;进一步加强名特优教师考核工作,全面落实教科研经费发放制度。积极关心教师身心健康,适时进行心理咨询、疏导,经常性开展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有效缓解教职工工作和精神压力,争创省级“工人先锋号”班组1-2个,市级“模范职工之家”2个。进一步扩大新教师招聘规模,尤其是要增加学前教师招聘名额,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区名校长培养与管理工作意见》,对局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做好局管干部转岗人员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负责干部理论学习工作,完善“名校长工作室”,完成全体初中校长全国第五届“校长发展学校”培训任务;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库,举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校党务干部培训班、各类中层干部培训班。

(五)大力推进课程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的核心理念,统筹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系列活动,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原则,努力打造“创新、前瞻、互补、实效”的课程文化。一是推进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建设要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有效教研为手段,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学校质量提升为重点,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校内,又超越校内;全面落实《区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进程;总结、评估第一批小学、初中学科基地,启动第二批学科基地的评选工作。二是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大力引导学校、教师大胆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和课例研究,突出课堂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问起来、活起来、乐起来”;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环境,认真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三是推进教科研文化建设。科学安排市级教研、区级教研、联片教研和校本教研的时间、内容、重点,研究制定各类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量化指标,并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强化教科研网络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完善科研骨干培养机制;强化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申报、立项、结题、成果推广等制度,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六)大力推进学生文化建设,进一步涵养综合素质。

以举办“四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养、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努力建设“快乐(天性)、和谐(灵性)、发展(个性)”的学生文化,塑造“美丽心灵”。一是构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体系。以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培训骨干师资、建立诵读基地、举办经典诗文诵读会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并推广德育分层分类教育,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学习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迎青奥”和“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举办“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文明形象。二是构建学生艺术教育文化体系。继续推进“市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举办小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器乐独奏比赛、中小学校园歌手大赛和中学生合唱节。三是构建学生科技教育文化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推进学校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教育相结合,组织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第六届快乐科学电视竞赛,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相关课程、实践活动和重大纪念日加强环境教育,争创国际生态学校1所、省绿色学校1所、市绿色学校4所。四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文化体系。全面实施“迎接青奥会,推动教育新发展”行动计划和“每天都上体育课(含课外体育活动)”活动计划,深入开展以强体魄为主题的校园体育节活动,努力实现学校素质教育活动完美统一;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其实施的制度化、常态化,创建“市阳光体育学校”3-4所。五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择部分学校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示范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召开示范心理咨询室创建经验交流会,创建市示范心理咨询室1个;进一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积极推行“快乐星期六——学生三自发展计划”。六是构建国防教育文化体系。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少年军校”、“快乐夏令营”和高中新生军训工作;创造条件,加快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校(单位)要紧密围绕“文化建设推进年”这条主线,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分管领导要过细安排、具体负责操作过程。要科学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分层签订教育目标责任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推进重点、难点任务中要做到“三定”——定人、定责、定时和“三个保证”——保证全力以赴、保证工作全面到位、保证一次性达标。

(二)加强学习,凝心聚力。要通过网络、教师会、宣传橱窗等途径,广泛宣传《区教育工作意见》全区教育系统负责干部会议精神,让全体师生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全区教育工作目标任务。通过学习宣传,不断增强全系统各级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