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墨画教案

水墨画教案

时间:2022-06-25 13:0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墨画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墨画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青蛙;教学案例

中国分类号:G613.6

1.案例背景

美工课一直是幼师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作为技能课,课堂练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课堂练习需要让学生能充分掌握练习的内容和步骤。而对于教师来讲,课堂上只能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示范,不能占用过多学生的时间。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教师的示范无法让所有学生掌握练习要求,而个别指导毕竟时间有限,无法解决全部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数量和对学习知识的渴求与教师的精力出现了矛盾,这就经常导致我们美术技能课上有学生在练习时“瞎画”,课后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

针对这个问题,姚老师在本次公开课上做了一个尝试,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否能够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呢?能不能够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美工老师在技能课上的矛盾呢?

2.案例呈现

按照正常的上课流程,姚老师在理论知识的新授完成后进行了儿童水墨青蛙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开始练习。这时候,明显有一部分学生还呆呆地看着老师,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显然是将老师的示范过程有所遗忘,无从下手。对于这个现象,姚老师早就有准备,说道:“大家在画的时候可以看一下PPT上的视频。”学生一听,都充满好奇地抬头看,原来那是姚老师课前就已经录下来的一段青蛙水墨画绘画步骤的视频,由于老师在视频中和现场示范画的是一样动态的青蛙,学生一下就回忆出来绘画的步骤。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被激发出来,原来略有“迷茫”的同学也开始准备工具材料,跟着视频一起画。显然姚老师在课前准备的视频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老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辅导。练习了一段时间,甚至有同学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说:“看,老师,我画比您好!”“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可以把青蛙画得活灵活现了呢。”姚老师的表扬让班级学生顿时“砸开了锅”,纷纷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有更加投入的练习,争取能够赶上同学。

当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的绘画蹲着的青蛙时,姚老师提出:“同学们,我们来画一画跳起来的青蛙好不好?”学生们都积极地回应:“好!”此时姚老师并不着急做现场讲解示范,而是继续打开另一个视频:是课前准备好的游动的水墨青蛙绘画步骤。

“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归纳和视频,大家能不能自己练习呢?”姚老师接着问。

“可以!”显然有了第一段视频的基础,学生对于学好该内容充满了信心。

看着同学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姚老师的课前准备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十分钟。

3.案例评析

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三者一直是存在于技能课上的矛盾,老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无法关注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练习,常常导致学生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果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而姚老师的这次微视频尝试给技能课授课形式上带来了新的突破。

1、了解学生,了解教学,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而要能够很好的让课堂节奏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准备,既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该课程的认识,能够预设到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备课时就将其考虑在内,那么,课堂节奏将是一首完美动人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课堂内容的风景,并融入这个风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正是因为有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了解,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学的灵魂,技能课中,这个灵魂就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中。如果教师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不如就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师单一的讲授、示范中加入多媒体的使用,就如本课采用的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微视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反复播放的功能让学生可以边学边练,不断地进行修改、进步,甚至探索。而教师也无需担心课堂练习时顾及不暇,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中寻找或好或坏的典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微视频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指导,学生投入了学习激情,自然能够收获学习成果。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达到双赢的效果,技能课的效率还能不提高吗?

3、包容学生适度的“嚣张”。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绝对的赞同这句话,但是放在当今课堂中,不无道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无信心”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说出一些“出格”的话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给足学生面子,并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不仅给与学生肯定,让其增加自信,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好胜的心理,增强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抛开传统教师为尊的观念,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第2篇

关键词:动漫教学;造型设计;色彩教学;民族文化;创新培养

1 引言

在动漫教学领域中,两者都是以图形为结合的表现形式,两种字意中所表达的基础是相同的,包容了二维与三维的教学。如果说动漫中角色造型与线条是动漫的“生命”,那么色彩、光感、影像将是动漫的“血肉"",而民族性的创新风格特征,就是整个动漫的“精髓”[1]。只有这三位一体的结合,才是当前我国动漫制作的基础,也是在动漫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对于这三点的理解与掌握,关系到将来的自身发展与提高,是作为一个动漫者必需体会的学习过程。

2 造型设计在动漫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动漫中,造型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造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部动漫作品的格调,事关整部动漫的成败。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造型设计的培养目标应是动静结合。不单是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写实性素描教学,也不能按一般设计专业那样,只作为短期的基础课的设制。动漫中造型设计的课程,应不单是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2]。更应贯穿每一个动漫学生终身,在教学中,依据动漫的特点我总结出了几个步骤来进行培养。

(1) 对于学生“看”的培养。 要有动态造型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造型的关键是观察,对于动漫专业来说讲,最主要的是把静态的观察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作为动态的描述;要有广博的造型知识。“看”的目地是要学生观察我们的生活,要通过教案中的各种中外动画影片的造型角色,来提高学生们的眼界。引导学生对于各种造型元素的吸收,并能用语言和画笔来进行描述的双重能力。

(2)对于学生“变”的培养。“变”是动漫中一个必须重点训练的造型手段,动画与现实影片的制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动漫的表现手法是虚拟的,非真人实景的拍摄。如同天马行空一般,角色的造型可以是现实,也可以是虚构,动漫创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虚构的无限性,能使人们大胆突破想象尺度。从而达到现代人所不能达到“过去""“将来”中的各种时空中穿梭。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的引导学生变化造型,由写实的人物、动物、建筑。

(3) 对于学生“画""的培养

造型中的传统技法中,“画”无非是对于对象的具体或者抽象的表达,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以中,长期的课程训练为主,并辅以石膏人体、透视基础知识、骨骼的基础绘画形式。动画中的绘画同样离不开这类传统技法的教学,在继承以传统造型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要加大速写与默写的练习投入,动漫教学中最具特点的方式,就是分镜头的表现上。

3 色彩知识课程在动画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我们把动画造型说成是“生命"",那对于色彩来说是“血肉"",色彩作为动画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础色彩在动漫的教学中体现了剧本的基调,对于整体的画面能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

(1)色彩中的延续性。动画色彩中的延续,主要体现在对于动画角色上色与整个动画场景的色彩感觉。首先,要学生利用色彩的基本原理,进行色彩的冷暖对比,色彩构成的各种手法等基础知识点的练习,再结合动画中的场景进行创新。色彩的学习,是造型上的有益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的色彩感觉,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

(2) 色彩写生的自主性培养。色彩的显示,不外乎自然色彩和人造色彩,相对于动漫专业来说,静物写生、室外风景、人物与动物的写生,都是为了满足动画角色创造与场景创作的基本前提。在第一阶段的基础色彩写生训练,主要是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动漫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色彩基础教学,理论上的理解要更多的引导入实践之中,自然界的色彩写生,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感觉方式。而对色彩的控制与运用,从而达到写真的“第二自然”的目的。作为动画,要充足于“动”,动画中出现的连续画面是,由人眼中的“物象残留”组合形成。在教学中,可以立足于减少对于单独画面处理的Hq-f司,多作4到6帖的动画训练,同时,要求一定的团队合队,可以分编剧与创作两方面。利用多帧数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对大局色彩的整体把握与一定的团队意识。

(3) 装饰图案的引导性作用。在对于动漫初学者来说,在实践教学中装饰图案是训练是必要的。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喜好与熟悉的动画人物,场景或各种道具造型。可以指导学习复制多份,用各种装饰画的手段来表现。在一定的装饰图案的制作训练后,用自身喜爱的卡通人物与场景、变形变色、抽象等等的重新设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色彩感觉比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严格自身的图面,也反过来促进了写生训练中,对于写生物体中色彩修饰,并提高了物体的造型的严谨。

4 民族文化知识在动画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民族文化知识作为中国动画产业中的“精髓”,它所代表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当前,我国动漫当前走的主要是模仿西方的道路是事实,但是,民族性的文化根基是不能被否认的,国内大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国动画的民族性问题不应被忽视的观念。可见,“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这一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动漫来说,只有走中国时代特色的中国动漫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从士大夫的书画怡情到当代的审美读图,可以说中国动画的文化根系还在于传统文化。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加强民族化的学习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民族文化的了解。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要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教育, 从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的1926年《大闹画室》开始,到中国水墨动画的先河《小蝌蚪找妈妈》,再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形象的出现。应该说我国的动画片曾经有过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早期就借鉴出了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刺绣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

(2) 引导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应把学校的民族性的课程加强,要引导学生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探索了解与认知,从最早的水墨画、素描、木偶、皮影、京剧、剪纸、年画中去寻找灵感之源。在 教学中,要加入一些中国动漫欣赏课程,与学生的考察相结合,作为高校考察的课程可以安排去一些民族文化形式较多的地区。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教程知识教学中,可以把传统壁画、年画、京剧脸谱、饮食文化,各民族服饰与建筑的演变,和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相结合,再提炼吸收到自身的动漫创作中。

5 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蓬勃发展的产业环境下,把动漫教育孤立地作为亭台楼阁和上游产品的一类品种的观点是不明智的。社会的进步、动漫产业经济的发展、动漫创意运作的优化、动漫的普及、制作水平的提高都必须依靠人才,产业要做大做强更需要大量的动漫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凸显归根结底靠教育,动漫教学的特征决定了动漫教师的高素质、教学的创新性、招生的规范化、产业与教育的连结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教案;电化教学;课堂

何谓电子教案呢?电子教案是将传统教案中的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后存储于记录介质(磁盘、光盘)中的现代教案。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进行设计和教学,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清晰、严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此并不试图从学术或技术的角度给电子教案下定义,而是想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从人文角度浅析电子教案的属性。

一、电子教案注定是个性化的

电子教案的个性化正是由教学的个性化所决定的。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课堂会随着教师、学生、地域和时间的不同呈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教师能够精确重现一堂课程,所以电子教案也应该是千课千面。目前,很多教材都在教师用书后配有电子教案光盘,多是PPT格式的文件,里面包含丰富的音视频和知识点的资料,可以说现在出版社的电子教案内容已经相当充实完备了。但是,教材后面附加的光盘中的教案却无法满足所有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因为它与教案个性化的特点是相违背的。教师不能把出版社统一提供的电子教案不经加工改造直接使用。出版社提供的电子教案充其量可以视为一个原材料库,教师应当对其加工、调整,在难度和数量方面添加自己的内容,剔除对学生来说过难、过多、过抽象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出版社提供的电子教案发挥好的作用。

二、电子教案并不是高科技

很多教师将制作电子教案视为一项技术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电子教案的制作,从而心生恐惧。首先,电子教案的形式其实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在闻名全球的哈佛视频公开课《公平与正义》中,并没有出现制作非常精美花哨的PPT,简单的一个页面上只有几行言简意赅的文字作为重点,让学生铭记。

简单的Word文档中,提纲挈领地几句知识点总结难道不是电子教案的一种形式吗?在大屏幕上显示几幅恰当、贴切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难道不算是电子教案的一种形式吗?播放一段音频资料,提高学生的鉴赏或者听力能力,难道不算是电子教案的一种形式吗?教师将所有这些一堂课需要的Word文档、图片、音频放到一个文件夹当中,上课的时候可以轻松点击使用,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堂课的电子教案的制作。所以,没有人规定电子教案必须是通过一种软件(例如PowerPoint)将音、视频结合起来,摆脱了这种对电子教案的僵化认识,没有PPT基础的教师应该也有这份自信完成自己的电子教案,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三、电子教案内容应精简

目前,很多出版社的教材后面附带的电子教案内容非常丰富,界面也与教育软件无异,其内容涵盖了学生用书的所有课文和练习,还有教师用书的答案和讲解。这种电子教案是否可以直接拿来上课,教师是否可以从此抛开课本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这样的电子教案的使用效果不会好。一个大而全的电子教案的最大弊端就是做得太复杂,使得课堂上原本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电子教案喧宾夺主。事实上,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电子教案是没有个性的,其导航非常复杂,页面就是一屏一屏的文字,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这都有违电子教案原本应该精简的特性。举例来说,如果一位英语教师自己制作电子教案,他想在课前让学生开展一番讨论,那么他在电子教案开头添加一幅图片就可以激发思考和讨论了。但是,出版社不能就放一幅图片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因为其他教师看到这幅图片的时候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出版社开始在这幅图片上添加文字,讲明主题,然后在图片后面添加相应的问题,甚至提供问题的参考答案。这样,所有的教师拿到这个电子教案的时候就都会用了。如果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出版社提供的电子教案,那么课堂会毫无新意,教育的差异性自然也荡然无存。

第4篇

关键词:水墨教学;探索能力;探索兴趣;探索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和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只是固有的呈现,反复、机械地背诵知识只能使学生为知识所困,毫无创造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学以致用,使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儿童水墨画材料复杂,技巧丰富,并伴有一定的偶然性,通过水墨探索更能激发学生水墨热情,学以致用,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水墨作品。

一、做好“探索”的表率,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在课堂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探索氛围,需要探索的表率。表率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正确引导激发全体学生水墨探索的热情。

1.教师的探索表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探索示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来。在上《齐白石笔下的蔬果》时,教师尝试绘画一棵水墨青菜:不断地调水、调墨,不断在宣纸上演示绘画水墨青菜。在教师绘画的同时,学生都会注视教师的绘画过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尝试中来。等到教师探索完成,学生也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可见,在教师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探索,给全体学生做出了探索的表率,吸引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水墨探索中来。

2.学生的探索表率

在《齐白石笔下的蔬果》落款、钤印环节,教师请一个学生上讲台示范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同学方法错误,印章效果不好;也有同学方法正确,印章效果非常好,这一切都激发了同学积极的探索欲,大家都想尝试一下敲印章的乐趣与成果。在五(2)班《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的教学中,第一个上来的学生拿起印章就在宣纸上按下去,只见一个淡淡的印章,看不清文字。这下下面的同学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喊着:“老师,我来!”。第二位学生上来之后蘸了些印泥,印章变得清晰了很多。见此情景,其他同学还是照旧举着高高的手,每个学生的探索欲都被激发出来了。

二、教给“探索”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

学生善于探索、乐于探索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会探索。经常无效的探索、方法单一的探索都会慢慢磨灭学生的探索欲。所以,在水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变换探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探索方式更能有效提高探索能力和探索效果。

1.先果后因,探索水墨技巧

展示水墨效果可以让学生积极想象水墨效果的成因,促使学生也想进行水墨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是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探索方式,有目的地探索,让学生更能积极的思维,更能有目的地进行尝试。

(1)展示成功的表现,探索成功的原因

《齐白石笔下的蔬果》重点学习齐白石的绘画理念与绘画技巧,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用PPT展示几张齐白石优秀的作品——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齐白石《青菜》图轴3张,流畅的线条、简约的块面,勾勒出浓淡丰富、活灵活现的水墨青菜。学生看到如此精彩的作品,不由得想提笔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以齐白石所绘青菜为目标,不断思考:探索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水分用多少?墨汁用多少?如何构图?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2)展示失败的表现,探索失败的原因

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失败,相反,这样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有的展示让探索的道路更有兴趣、更有意义。《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中尝试用水墨形式画青菜,让一位班里绘画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进行演示,可以预见的是学生的水墨作品有优点,也有缺点。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先蘸了些水,然后在笔尖调了一些墨汁,然后中锋运笔勾画青菜的轮廓。绘画完成后,发现青菜形体还是比较准,但是和齐白石的青菜相比,缺少了水墨淋漓的感觉。通过对比探索,发现齐白石的水墨的浓淡变化非常丰富,由此想到,这可能是由于中锋运笔过多,而侧锋运笔缺失的缘故。进而让学生去不断探索,与齐白石的差距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2.先因后果,探索水墨表现

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新的水墨技巧,让学生去探索新技巧的有效性。这样的探索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中鼓励学生用侧锋去表现青菜的叶子,萝卜的身体。由于不同的水分、不同的墨汁、不同的速度都会影响画面的效果,所以学生在绘画中对于最后形成的蔬果图都是一个未知数。有的学生水分用得偏少,所以蔬果的水墨感不强。也有学生水分用得太多,所以水墨浓淡变化丰富,但是由于水的扩张性。蔬果的形态就不准了。当然也有学生各方面使用配合恰当,画出了水墨淋漓的蔬果作品。

3.不断变化,探索水墨多元性

《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的教学作业是让学生用齐白石的方法,画一幅蔬果图。PPT提供了南瓜、辣椒、樱桃、黄瓜、玉米、葡萄、枇杷七种蔬果的真实照片。如果是大师的水墨作品,那势必成为学生临摹的对象,在水墨绘画的过程中便会缺乏思考、缺乏探索、缺乏创新。但是,给学生看真实的蔬果照片则不同。学生就必须从结构、运笔、水分控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寻找最适合水与墨的搭配,最适合的运笔速度、最适合的结构搭配。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水墨表达的韵味,从而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不同的儿童水墨作品。

三、形成“探索”的制度,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

一时一刻的探索,只能给学生带来短暂的快乐。只有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才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受益。水墨绘画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在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水墨绘画也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原有的知识也不能完全适应水墨的发展,所以学生必须要有发展意识、发展能力,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多给学生探索的时间

在课堂中,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教师可能会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的时候,很多教师就会显得比学生还着急。比如,在《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中,让学生用水墨的形式绘画青菜。学生一下子很难掌握水分、调墨的技巧,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绝不能因为教学设计安排的时间到了而匆匆带过。那样,学生只是按着教师设计的教案走一个过场,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为了知识机械记忆,忽视了最应该重视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2.多给学生探索的鼓励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甚至失败的次数会远远大于成功。面对失败,教师应正面评价,鼓励其探索的过程以及探索精神,鼓励其继续探索。面对失败,教师应积极、客观地评价,分析失败的原因。在《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中,学生在绘画水墨青菜时有部分同学失败了,他们的青菜根本不像青菜。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寻找亮点,他的水墨变化是否丰富,他的绘画习惯是否良好,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其次,寻找水墨青菜不像的原因,是水分太多了?还是轮廓没有勾画?还是形态偏离?

水墨探索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通过水墨探索能力的培养,势必会提高学生的水墨素养,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势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01.

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50-01

正文 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学校还没有连上因特网,所以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和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打破了原来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一支粉笔、一方讲台的教学模式,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艺术性等特点,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本着提高小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美术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宗旨,我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媒体辅助绘画教学,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此浅谈一下几年来我在远程教育中获取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最直观的几点感受:

1 利用远教提供的绘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央教育台绘画频道中,经常播放各种绘画技巧,如简笔画、实物写生、工笔画、水墨画、花鸟画等。每当有这些课堂资源的时候,我就组织学生去远播室观看,共同欣赏名人画卷,名山圣水,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学生们久而久之地爱上了美术,从中也学到了各种绘画技巧,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同学越来越喜欢上美术课,把美术当成了学习之余的娱乐和爱好。

2 将远教资源的素材整合进教学

远教资源下载中也有相当多的绘画素材,远教老师把当天刻录下来的资源公布出来,我就及时地把这些资料打印给学生,并将光碟在播放室内播放,在美术课上共同和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一学,画一画。取到了得心应手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与美术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信息适中、节奏快、活动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口、手的积极性。在远教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真正地融洽了耳闻其声、目睹其画的作用。

3 探究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育个性化学习

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一切。例如,我在教一年级的简笔画小松鼠时,先下载小松鼠的图片,然后再处理笔画的顺序。先画哪一笔,再画哪一笔,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学生就不会因为松鼠的笔画多而无处下笔,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动起了手中的笔,逐步进入了风景画《我爱家乡》课堂教学的气氛中,在画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房子是圆的,而且房子顶端有小鸟;有的说他画的小山顶上有绿草,田野里有野花,有小白兔,上面是蓝天,有白云,还有老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欣赏了著名画家的作品,而且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远教的动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远教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对小学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远教动感画面内容丰富,画质流畅,同趣味性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使学生兴趣盎然,为学生的学习发挥了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又为学习美术和其他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 利用远程资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直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后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资源,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二年级的《繁华的街道》,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看繁华光洁的街道和拥挤肮脏的街道的图片进行对比,他们很快能说出更喜欢哪个街道,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街道更干净,城市更美丽。又如二年级的《爱护鸟类》,当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看到一些鸟类已经濒临灭绝,甚至被残杀,摆上饭桌的图片时,个个都很气愤,并说以后要保护身边的小鸟。无疑,远程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更多。

6 实践反思认识提高

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与内容的本质联系,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无效手段。远教资源很丰富,但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有部分科目资源不够完整,一些课文的教案,图片影像资源还不是很齐全,或者需要我们进行修改。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多媒体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容易喧宾夺主,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另外,在因特网下的网络教学中,教师总担心学生无意间打开不良网站,我们期待有好的反黄软件,优秀的绿色网站,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 导演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教学开启了全新的篇章――数字化教学,基于计算机存储、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方式走进课堂后,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当前各职校均加大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力度和广度,职校教师在初步体验到数字化教学便捷、高效的同时,自身的发展尚未完全跟上数字化的大潮。如何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并有所建树,就需要我们职校老师在数字化教学中学会体验不同的角色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一名演员,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表演”,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职校教师则需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指导学习、疏导难点,在情感上引导学生。

一、方法的指导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职校教师要善于将学习方法的指导融入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悟作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分析,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我们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时,应分层次组织数字资源来指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方法。在整体感悟阶段,可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遇到生字、生词、冷僻词语可以复制搜索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泛读之后采用听课文朗读录音方式加深整体感悟。在分析理解人物细节的阶段,采用“水墨画”、“87版电视剧”、“新版红楼梦”、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媒体资源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在理解作品的价值观阶段,采用课堂BBS的方式,让学生匿名或实名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归纳、逐类点评,对于优秀的观点及时置顶,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于价值判断异类和审美取向怪僻的观点可以即时私信,进行纠正。“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由于光线、视角、环境等因素,学生对绘画方法的要点难以吃透,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方法指导。如针对“静物”教学内容,课前搜集整理关于“静物”的国内与国外、大师与草根、教师与学生不同绘画风格、不同方法的视频内容,突出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制作成微型课程视频,上传至网站,方便学生下载。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预习,提前预知绘图的方法。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练习作品时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采用数字投影仪实时投影,及时点评,纠正错误,指导方法。还可以用手机、PAD等手持终端拍摄学生完成作品的视频和图片,采用网盘技术,将内容自动上传保存于电脑,直接投影观看,更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将学生完成的作品扫描成电子图片,上传至专门网站或者学校网站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留言点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学会鉴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

无论采用哪种数字化方式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二、难点的疏导

职业学校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难度系数较大,抽象问题颇多,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费劲不讨好。在数字化教学中,一位优秀的“导演”是善于破解难题的,要及时借助数字化手段疏导教学难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学”课程中,教学“电流的形成”这一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传统教学只能靠理论分析,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如果借助flas的形式,就能形象生动地将水流与电流做比较。动画演示在水管内形成水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水和高度差,类比出要形成电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电荷和电压,进而得出“电流的形成条件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结论。再如,机电专业课程“PLC控制技术”实训中,基本编程指令部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因此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十分需要。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将这部分内容重新糅合编排,形成“塔吊司机”“电子抢答”“舞台灯光”“红绿灯”四个熟悉的应用模块,将看得见的现象与看不见的控制原理及过程通过flas结合起来,改变了普通课件的理论分析枯燥和实际电路只看到表象的缺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化教学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抓住这一特征,不妨将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设计成游戏模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点多,涵盖了历史常识、年节民俗、自然景观、宗教知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旅游文学、烹饪、工艺书画等各方面内容。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个类似于“大富翁”的闯关游戏,每一个关卡为一个地区的导游相关知识,只有答出相关的问题才能闯关成功,积累一定的积分后才可以进入下一关。随着学生游戏虚拟等级――勋章的级别提高,掌握的导游知识也逐步累积起来。

同样是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采用数字化技术来模拟带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多媒体教室布置相连的多块投影屏幕,将处理后的360度全景照片用多台投影机投射在环形屏幕,营造出景点的现场环境,学生担任导游角色,向游客全面介绍该景点知识,随着场景的切换,学生导游带着大家不出家门领略异地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一平台可同时担任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平台。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大量的硬件设备和网络软件的投入仅仅搭建了一个舞台,如果没有职校老师作为导演来设计一幕幕精彩大戏,设备将会变成废铜烂铁。要成为数字化教学的优秀导演,除了学好信息化技术,学好教学方案设计,学好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外,还要不断积累,构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不断完善,构建成熟的数字化教案库,方能适应数字化校园环境,逐步成为数字化教学的高手甚至大师。■

第7篇

关键词:平行班 特色 兴趣 教学

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我国农村撤并学校的现象已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城满、乡弱、村空”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城区的学校生源急剧膨胀,一些地方的小学学生人数甚至高达五六千人,一二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在此背景下创建的,学校拥有六千多名学生,同年级平行班较多,有的年级平行班数量甚至高达20个之多。音体美教师的压力之大,从原来教五六个班到现在教八九个班甚至十个班,教学压力可想而知。班级多了,教师辛苦一点儿没关系,可往往面临着一节课所教的内容,要重复上十几遍,在经过八九次的内容相同的教学活动后(虽然每次有一些改进,但基本还是雷同),教育主体的新鲜感消失了,以后的平行班教学似乎成了“机械式”教学,毫无新鲜灵动可言。正如古语所言:“一鼓作气,一再而衰,三衰而竭。”久而久之,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将随着同一内容的机械重复而变得日趋减少。

“把手握住,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在平行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在以往“机械式”教学模式影响下,传统的教案、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这种做法势必会变成程式化的过场,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课堂毫无生气,日常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生动的美术教育本身虽然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将存在一个一辈子的失望,带着对艺术感染力不作为的遗憾渐渐长大。教师的光荣职业就是这样的吗?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音体美学科的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种同样的现象:老师们上这么多的平行班,时间久了上课人就会麻木,缺少了教育激情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普通人对一件事物的兴趣最多保持在15天左右。在经历了五六次甚至十几次相同刺激后,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自觉就淡然起来……如何打破这种现状,让教师能够做到灵动而教、新鲜上阵,从而解决“教学疲劳”问题呢?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针对平行班现象,通过剖析、总结平行班的特点,经过不断实践,逐步体会到只有努力寻找相应教学对策,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探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促进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审美创造力,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才能在不断重复的平行班展现出其独特的精彩。那么,如果成功的小学美术教育是快乐的,平行班教学的快乐能否复制呢?

1.由班级而变,定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经常会出现教师苦心备好的课在这个班上教学效果非常完美,而在别的班级却适得其反呢?

众所周知,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如果采取“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那么 “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是不可能达到教学初衷的。其实,由于班级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导致看似“统一和公平”的教学对学生更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同一班级中多数学生的特点而设定该班级的教学特色,对不同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再进行“分类控制与分层指导”,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如针对三年级,把13班、14班和2班定为“聪明调皮班”,这些班级的生源质量相对比较好,也经过了一二年级的系统美术教学训练;虽然这些班级的学生比别的班学生表现得聪明,但也显得调皮、问题更多,甚至常常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小问题来考教师。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笔者从加深教材中的内容入手,采取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以致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教学模式改变后,“聪明调皮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又如11班和5班,针对这种整体思维不够活跃的“乖巧班”,笔者通过尽量细致讲解,努力做到循循善诱,对他们的要求适当降低,在示范和大量范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得到愉快的启发。这样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系列微小的调整和变化,同样也让他们获得了喜悦,在自信中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兴趣得以同步提升。

在平行班教学中,还有一种需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的生源,就是农村学校并入的平行班学生。村小学的并入,使得平行班后面的几个班级底子就更加薄弱了,这些大量的农村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差,他们甚至连基本的美术材料也准备不齐,有些孩子用的草稿纸居然是用捡来的废旧报纸、别人扔掉的旧纸和一些花花绿绿的广告纸盒钉起来的。针对这种平行班的教学,就不能只是降低教学难度这么简单了。笔者调整教材上的一些内容,把需要购买的材料统统删去,通过和他们一起快乐地玩“废品乐园”、“魔化旧时代”,用身边随手即得的材料“因材施教”,渐渐地使他们也学会了很多美术本领,他们的作品令人惊讶、感动…… “千万别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同在一片阳光照耀下,他们都是绚烂多彩的。”找到适合他们的,才是最美的。

针对班级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班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仅仅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开始,兴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欣赏内容表征所引起的感官刺激上,只有当兴趣指向事物本质属性、因果关系的探讨,方能转换为一种求知欲,维持认知活动持久地进行。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是看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眼睛去发现,去对待,去创造性地教学。而教师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更能避免同质化简单的重复授课,使得孩子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2.由视角而变,新历程

在平行班教学中,作为美术老师,不管一节课是初次教学,还是重复了多遍;不管是喜欢的班级,还是担忧的班级,教师首先要保持一颗快乐而宽容的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快乐与不快乐可能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有关,这便是“转换视角法”的妙处。一次偶然的机会真正让笔者折服了它的魅力:三(18)班是全年级闻名的“闹腾班”,这群“脱缰的野马”一直令笔者头疼不已,每次上课总需要花上几分钟来“整治”课堂纪律,班主任老师也常对此摇头,但也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在这样的班级讲授已经重复过数次的教学内容,其效果可想而知。有一次,偶然间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对制作手提包很感兴趣,于是乘此机会我对他们大加表扬,而“野马”们也由惊愕转而羞涩,进而露出自豪的笑脸。真的没想到,就那么小小的一次转变还给笔者的是无数的笑脸。从此以后,在一次次的改变中,笔者再也没有带着害怕心理上这个班的课了,褪下“沉重包袱”,取代的是快乐和由快乐生成更多的乐趣。笔者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认真地聆听着他们的话语,蹲下来与孩子们真诚交流,用“心”去体验孩子的体验,感受着孩子们的感受,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心情不同了,付出的不一样,得到的自然更是精彩纷呈,这就是老师不同视角带给学生不同的心境历程。

之后对于平行班教学笔者一直这样提醒自己,不管自己那天的心情如何,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到课堂上,因为自己的坏心情糟情绪往往在下课铃声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学生是那样的纯真,不管怎样的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老师的微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

3.随机而变,巧花样

平行班教学的虽然内容是一致的,但课堂上却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样就需要教师“急中生智”,随机灵活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当然,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练地掌握学生特点和教材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要体现“花样教学”。比如在一节《水墨画鸟》课上,同学们正听得入神的时候,一名学生书桌里传来了鸟叫的声音――他把家里的小鸽子带来了。鸽子的叫声打断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走到学生课桌前伸出双手,停顿了下说:“同学们学习是这样的入神,连鸽子什么时候进课堂也不知道。”于是在善意的笑声中,化解了一场尴尬,老师的手已经伸出去了,学生再不愿意也只好贡献出心爱的“宝贝”。在顾全了学生面子的同时,笔者大胆放弃预定的教案,把教学内容改为观察这只鸽子的结构,并通过给鸽子系线让这只可爱的鸽子在教室中飞一飞,使得学生们开心而直观地加深了对鸟形态结构的理解。在轻松的直观观察后,他们作画显得特别投入。因为这只鸽子,笔者临时变换了教学内容,效果还出奇的好。试想,要是采取没收加批评的形式,还会有这么生动的教学、生动的作品吗?

4. 由氛围而变,重互动

教学氛围是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情绪状态,是教学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勒温等心理学家曾对此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只有在开放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水涨船高,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显著加强。”形成开放、民主、愉悦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发展好奇心和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坦诚相见、平等相处,特别是教师不要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那种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势必会压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使得教学成为独角戏般的只有“教”而缺少“学”。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探究、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要适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启发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验、想象、评论。学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样是激发学生对美术课教学兴趣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对于一些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技法丰富、内涵深刻的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则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欣赏,通过同学间的讨论、补充,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实现欣赏主体间的差异互补,拓宽学生的欣赏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