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诚信问题论文

会计诚信问题论文

时间:2022-02-03 17:0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诚信问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诚信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诚信,治理

 

1.会计诚信的定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 对会计诚信的定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其一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的定义:会计诚信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会计服务。其二是由杨雄胜教授首先提出的: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对于以上的定义,笔者认为,有些方面值得考量。一是我们缺乏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有效的必要尺度,会计准则作为执业规范和标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否有效都存在疑义,那么会计诚信从何谈起?但这往往超出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能力。二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素质问题, 如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没有得到财务信息或是他们没有正确使用它, 那么财务信息的提供就不能完全防止使用者监督职能的失败,这有利于界定各方责任,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会计诚信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是指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 能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会计信息公信力具有直接影响的会计人员,即诚实、守信、不偏不倚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不断完善加强内部约束。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委托关系下的视角。委托关系意味着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的福利成为受托人行为的函数。因此,要使得交易顺利完成,受托人的诚实、守信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是,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鉴于此,有效保护委托方的利益和消除委托方的信息劣势就成为必需。现代会计制度恰恰充当了消除委托方信息劣势的角色, 完整的会计信息有效地满足了委托方监管方的基本需要。会计诚信原则正是基于此才成为会计生命的。论文大全。当委托方现实地存在并对会计产生足够的影响时,会计诚信原则的体现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 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行为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 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2)博弈论下的视角。吕长江教授通过建立一个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模型,说明现有的企业制度破坏了所有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三方的利益及风险制衡关系,而形成了企业与监管者、事务所与监管者两种利益关系。杨雄胜教授也指出,中国的会计诚信是因为中国会计陷入了“囚徒困境”,缺少真正的委托人。由此可见“, 诚信”的实质就是博弈参与方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的一种非正式约束。由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的不一致,从而最终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

2.2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法学分析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

就会计而言,它是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的规定。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 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基础还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由于我国未能用法制增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所以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

2.3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文化分析诚信不仅是一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因此,职业道德标准的高低直接对会计诚信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于是社会变迁发展与道德规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也就应运而生,会计诚信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强调诚实守信与信誉的,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和信誉的基础是脆弱的。传统文化对于违反诚信的约束一般只停留在人的内在道德领域, 而缺乏自上而下的普遍的法律制度约束。并且,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单方实践诚信、道德义务型信任,重视以人情为基础的诚信,而不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型”信任。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破坏了旧的道德秩序,而新的标准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新旧观念的不协调,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对于市场微观主体来说,自身的文化环境对会计诚信无时无刻不产生影响。

3.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3.1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加大会计法规执法力度

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要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在我国,要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并对法律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会计法》修订时,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等的最基本要求,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论文大全。同时, 《会计法》应明确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任何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最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用。

3.2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及相关监督体系。监管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监管,即外部监管,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职责,从对全社会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对违法违规行为、会计失信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2)社会监管,即社会监督,既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还要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对会计诚信缺失的监督作用。

(3)内部监管,即内部监督,是指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应当创立新型的会计监管体系,即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内部监管三者有机统一的会计监管体系。同时,完善信用披露及监督体系,增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

3.3加快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风险。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上,要尽量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检查,以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论文大全。以集体利益为上,国家、集体、企业利益有机协调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会计诚信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喻辉, 余珍. 论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 2009, (01).

[2] 刘丽, 张金贵. 试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J]. 卫生软科学, 2009, (01).

第2篇

范文:

各位老师与同学:

大家好!我来自XX学院XX专业,我叫XX,今天我演讲题目是《会计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其行业效益需要通过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反映出来,如果会计资料失真,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管理者无法正确决策,最终导致经营风险,严重干扰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会计从业人员如何不做假账,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会计工作中做假账问题,再次研究如何避免做假账行为,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着眼做假账行为,深入研究做假账的动机、影响因素,从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为会计诚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义,但由于本人研究视角有限,不能对会计舞弊行为一一分析,研究内容局限,望各位老师指点,提供好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答辩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论文答辩流程: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

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尽管对于论文答辩来说,主问委员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猜到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委员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答辩委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

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

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

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认真总结思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巩固提高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现和认识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它也可使教师全面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准确把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及时发现和总结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

1.成立答辩委员会。由主管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和指导全系的答辩工作,确定论文答辩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严格掌握,统一评分标准;审查论文成绩的处理意见;负责做好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的经验总结。

2.专业教研室设立若干答辩小组。一般可设立2~3个答辩小组,每组至少有两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阅学生论文和组织答辩工作;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和指导教师的评语等,提出初步的成绩评定意见和成绩的处理办法。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

1.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小组名单,向学生介绍答辩程序和有关要求,并宣布答辩开始。

2.答辩人介绍论文主要内容,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参加答辩的老师就论文的内容向答辩人提问。

4.答辩人当即回答全部所提问题,或作短暂休息、稍作准备后回答问题。

5.参加答辩的老师针对答辩情况可再次提问,答辩人当即再作回答。

6.成绩评定。待所有答辩人完成答辩后,用书面形式对拟评成绩进行无记名投票,同意票数过半数即为通过。

三、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与教师的提问

(一)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1.选题的目的、意义、根据、来源、理由等。

2.论文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3.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及创新价值。

4.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5.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教师的提问内容

1.与选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问题。

2.论文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3.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问题。

4.论文的规范及其他问题等。

四、对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

1.学校将为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第二轮答辩。第二轮再不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向学校提出第三轮答辩申请,学校将视具体情况审批。

2.学生在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中,原则上应由原指导教师指导,若更改指导教师,应在原部室主任主持下,重选指导教师。

3.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是否自由撰写,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4.毕业论文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问题引起社会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公司治理与会计诚信所作出的相关思考,以求能为我国企业发展与会计诚信带来借鉴性的作用。

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有着积极互动的关系,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被现代企业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其核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产生的委托关系,或者说股东和董事之间的信任关系。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所收集的有关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特征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而形成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论文百事通会计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进行决策,反映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是合约当事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据法律和合约规定,对公司经营活动行使各自的权力,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公司决策权力的分配结构,从动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决策权力分配的调整过程。

二、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双向关系

会计信息通过其披露机制所提供的透明的信息促进公司治理的效率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也可以避免因忽略会计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后果性,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的情况。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关系。

1.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内部治理机制中要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关键是看各方信息掌握的程度,即,要尽可能的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公司的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公平地掌握公司的重大信息。可以说,会计在制定契约条款以及监督执行这些条款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它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的揭示,对经营着的业绩进行评价。一个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系统,能把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使得公司治理的安排充分发挥其效率,从而促进公司运行的良性循环;反过来一个提供低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系统,可能导致经营者(内部控制人)用手中的权力获取不正当的收益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内部人控制”是对所有者权益的侵犯,最终受损的是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司陷人困境或破产倒闭。这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会造成以现代公司为细胞的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混乱。论文百事通

2公司治理对会计的影响

良好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诚信的基本保障。

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下并受其影响,不同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存在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影响到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单从会计信息供应链来看,会计信息是从公司管理当局控制下的专业会计人员开始的,历经董事会、监事会、外部审计师,最终得以向公众披露。就逻辑顺序而言,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外部审计师提供审计意见,他们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源头。而实际上,若将会计信息供应链置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中,可以发现,符合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当局、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公司治理的健全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要重塑会计诚信,就必须依靠公司治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而不仅仅是依靠会计改革本身。新晨

第4篇

包装本是一个中性词,比喻对人或 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使之美化和有特色, 不含贬义。几乎可以说:包装行为,人皆有之。譬如,在文明社会,人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前,一般都会习惯地把头发梳理清爽,衣帽穿戴整洁,鞋灰擦干净,男人会修刮胡子,女人会化个淡妆,显得容光焕发,彬彬有礼,自己觉得 很有信心,他人看来也蛮舒服,适度包装 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近年来,有些人和事包装过度,成为造假且蔓延成风,欺世害人不浅。因此,社会上有些人误把包装 等同于造假,成了贬义词。我以为,我们应该把适度包装与恶意造假切割开来,还包装一个清白。业务工作总结作为申报者的自荐书,当然要着重写成绩、写贡献,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要是真有其事,自我赞美几句,无伤大雅。当然,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对于一般的缺点或失误,少写甚至不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没有的事写成有,把一分成绩放大成十分成绩,甚至把别人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功劳,抄袭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佳作,那就是典型的造假了。

近年来,个别申报人员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现,尤其在专业论文方面,请人捉刀或从网上下载论文,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一字未动

地将原文中的错误也一并拿来,闹出不少笑话。高评委的成员多数是会计专家,此类问题一经发现,都予以严肃处理,不仅被取消参评资格,还会对你的道德诚信形成一个污点,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其实,会计实务工作者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同,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也不要求相同。现行规定除了对破格申报人员适用破格条件第三项时,有论文的数量、字数和刊物等级等求以外,正常晋升人员的论文,只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论文即可。应该说,对于要求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人,这个要求并不很高。大学毕业后工作十来年、数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工作磨炼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要是有心人,总不会毫无体会、心得,把它们梳理一下,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命题,进行探讨,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就行了。如果没有写过论文,也可以提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资料。我想,只要认真对待,应该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高师申报人员必须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诚信水平。决不造假。造假会被戳穿,即使侥幸蒙混过关而获得晋升,也于心有愧,一辈子背包袱,何苦呢!

这里需要提醒:申报高级会计师

资格的专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财会工作直接有关,与财会工作无关的其他专业论文,高评委难以评价,无法确认。其次,如果有多篇专业论文,在总结中可只选一、二篇代表作,介绍其写作的背景、主要论点及其依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等等,其余论文可只作概括叙述。

二、实事求是 当仁不让

会计人员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谦虚谨慎,处世低调,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尤其是涉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话题。过份谦虚,不敢显示会计工作的艰难和成绩,不利于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会计的任务是记账、算账、报账。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只要会写字、会打算盘的人,就能当会计。企业里流传:一线工人创造价值,供销人员实现价值,他们都能增加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嘛,收收付付,记账造报表,会算企业经济效益有多少,却不能创造效益。改革开放后,会计创造经济效益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会计通过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本运作、合理筹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税务筹划、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待遇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同仁应该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在总结中如实反映这方面的工作

和业绩,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目前的问题是:会计直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可以计量,也容易确认作出贡献者,而间接创造的效益,往往是多人参与,甚至是整个单位全员参与,并且效益递延实现,时间跨度较长,情况非常复杂,较难计量,或虽可计量却难以区分各人的贡献大小。稍有不慎,会计人员就会涉嫌“争功”,因此,宁愿避而不谈或笼统写上几句。对于这种情况,我以为不妨先把整个事情作一概括介绍,然后说明自己在其中担当的角色是建议者、组织实施者或执行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审阅者自然会从中了解底细,作出判断。

三、突出重点 写出特色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提出学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的途径,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会计行业的“诚信”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学生刚走上社会不久,就出现了违反会计法规的事件,这不仅会影响这些学生今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在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一、要构建校园诚信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所以优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对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促成个人诚信行为至关重要。学生诚信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也涉及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诚信教育的参与者和诚信意识的体现者。教师应当遵纪守法、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学生应当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学做真人。开展诚信教育,教师的作用尤其不容低估。教师的言行举止、人生态度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诚信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示范。因此,教师应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真诚待人,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要大力营造校园诚信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宣传栏、教学楼走廊可张贴诚信的名言警句,教室的黑板报要经常体现这方面内容,使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气氛。

二、要组织开展诚信教育的活动

如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的“中职生德育风采展示”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和演讲等形式,着力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必须坚持宣传正面典型与剖析反面典型并重,学生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索当中。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大力宣传表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会计人员,可以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增强会计人员固守会计诚信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班营造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良好氛围。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好,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治、自警、自律。开展会计诚信教育要与会计环境结合起来,实施正确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作假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彻底抛弃侥幸的心理,严格遵守会计诚信规范。

三、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应通过教学内容,把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讲授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有意地穿插一些问题给学生去思考。如在讲到绪论时,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未来所肩负的光荣职责,认识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以主人翁的精神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要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对规范会计从业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帮助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要以准则为准绳,不断学习新会计知识

作为财会班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以后去做会计工作,都应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同学取得会计证后,便将会计证束之高阁,不参加继续教育,不进行注册登记,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这一最基本的法规也不熟悉,有的同学实习之后对每年的继续教育采取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比较上进的同学虽然参加继续教育,但只是把它当成每年的例行公事,敷衍了事,甚至采取交钱过关的形式,这都明显体现了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重视。我们的会计制度每年都发生变化,若既不自学新会计制度,又不参加继续教育,最后直接导致会计知识水平的落后。 转贴于

总之,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都应明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自身的会计诚信教育,严格遵循会计职业道德,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执业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自律、自重,坚决杜绝假账行为发生,从源头上根治会计信息失真,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稚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志华.浅谈如何加强会计诚信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5).

第6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诚信环境;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诚信非常重要,但现实中会计诚信缺失,会计做假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会计服务对象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重塑会计诚信,有力地遏制会计行业中的造假行为,不仅要规范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建立健全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一、会计诚信涵义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人员要以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会计工作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计算要正确;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

二、会计不诚信的危害

2.1 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2.2 危害投资者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为最大的投资者-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2.3 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个人交往中不诚信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人情淡薄。而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2001年8月初,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极大,使会计职能发挥失去基础,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企业和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导致国家税收和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为了有效遏制会计造假行为,我们首先要分析引起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会计个人职业操守缺失

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实中,确有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故意伪造、变更、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以谋求个人利益;个别单位负责人缺乏诚信意识,出于部门或个人利益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产生会计造假行为。因此,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2.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3.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政府监督是保障会计诚信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同时目前我国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四、建设会计诚信体系的新举措

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4.1 实施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2 强化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4.2.1 完善会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中介机构和单位之间的会计监督体系,逐步建立以社会监督为基础,把司法部门查处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案件和政府行政部门的再监督作为重点,会计信息质量由基层单位全面负责的良性运行和监督机制。

4.2.2 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及建设行为的奖惩制度。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的电子诚信档案,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会计诚信数据的取得、公示披露以及会计诚信信息共享等制度。特别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行为的监督检查,检查和处理结果进入其信用档案,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处罚,建立起会计诚信建设的奖惩机制。

4.3 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会计诚信,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培育会计诚信环境,不仅要在单位内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重视舆论作用,大力宣扬先进会计人员事迹,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作用,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看齐,对失信会计人员,严重的适度曝光。同时还要建立会计行业自律性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五、结论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广大股东的决策,也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严肃财经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全社会重新塑造诚实守信的新形象,中国会计行业和市场经济才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会计诚信制度一定会得到完善,我国现代会计体系也必将更加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傅锡原.会计法规与诚信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现象也普遍出现。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不对称、会计自身的局限性是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内部原因;社会道德秩序失衡、上市公司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是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外部原因。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是防范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措施。

会计信息档案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档案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所胃的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简单的说就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档案严重偏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现象。因此,真实的会计信息档案对于企业本身,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找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成会扛十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一 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从会计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和会计行业自身特点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外部原因

1.社会道德秩序失衡

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里面总是渗透着某种道德文化观念。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人们忽视了对道德的修养,出现了见利忘义等行为,侵蚀着会计领地,恶化会计环境,“真账假做,假账真做”,会计信息档案严重失真,会计诚信面临危机。

2.上市公司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在股东大会上,其他股东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②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不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董事长的地位与作用过分突出。③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不规范,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其他股东利益。加之我国目前缺乏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而信息量又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这就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④失信成本低且处罚不妥。导致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重要外部原因是直接的利益驱动。虽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却是呈几何级数放大。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档案迎合企业负责人,骗取投资人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内部原因

1.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信息档案资料的可靠性。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总体上看多属于事后控制为主,这必然导致内控成本较高而收效甚微,无法有效防止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表现为会计信息档案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档案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会计信息档案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档案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有可能为着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冒着“道德风险”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档案。

3.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由于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而不同的选择又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为:①业绩评价体系中会计指标设计的局限性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提供了可能。所谓会计信息档案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企业实际情况。而我们的业绩评价指标大多数是针对特定目标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衡量,如过去用的总产值、企业利润,现在用的利润率、企业价值等指标,无一不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这种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产生过程的指导思想,诱发了会计造假行为的不断产生。②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人,推迟确认费用等。③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给会计信息档案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 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防范:实施五项“工程”

(一)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龙头示范工程”:政府诚信

政府诚信,主要指政府在行政过程的诚信,包括政策的权威性、连续性和执行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性,特别是行政官员的言行一致性和诚心的人格的魅力fzl。就会计师行业来讲,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各种法律文件,如果这些不真实,会计师又奈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会计诚信信息档案,需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把诚实守信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财政部门是会计的主管部门,它是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及财经法律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是会计界的龙头。打造会计诚信信息档案无疑首先要建设好这一“龙头示范工程”。①加强行风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部门对自己诚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②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存在的某些不诚信信息档案问题。③严格把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定期对批准设立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④切实监督检查各个单位会计情况。

(二)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主体工程”:企业诚信

会计信息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主导会计行为的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信息档案的主体应是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整体信息诚信水平。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会计信息档案造假,虽经会计人员之手,但却是长官意志所为。因此,领导要带头开展“讲诚信”。为此,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在经营理念上,须牢牢坚持诚信信息原则,在经营活动中,加大对单位员工的诚信教育力度。

(三)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环境工程”:社会诚信

从会计信息与社会信息关联性看,构筑社会诚信信息这一“会计工程”最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各行业人员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信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全方位、多形式地对会计人员开展持久、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会计职业道德即“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具体包括:①正直客观立场;②公正平等意识;③独立自主人格;④会计职业判断与责任能力;⑤廉洁奉公作风。

(四)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防御工程”:制度建设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工作效益、防止因混乱而导致经济数据严重失实为目的,用于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3]。为了确保会计信息档案的真实完整,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贯穿于生产经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如对资产的账实核对,对成本费用的指标控制,对购销业务的监督考核,更是需要通过实施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来保证其数据的真实完整,这不仅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情,它更与企事业的整体管理环境和程序密切相关,与生产、销售、储运等部门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①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及业务凭据流转规程。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既合理分工,相互制约;又协调配合,相互联系。建立业务凭据流转规程就是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既能体现各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又能使各部门在凭据的传递中相互监督。有了健全的凭据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就能迅速地有条不紊地得到处理。如:材料采购业务要经过申请、批准、采购、验收、人库、付款、入账等手续;产成品销售要经过签订合同、开单、收款(现销)、发货、委托收款(赊销)、人账手续;成本费用的发生要经过申请、批准、付款、签字、报销、人账等手续。这些手续由谁签字、由谁负责,要有明确规定。②建立信息档案系统管理制度。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档案系统,并制定相应的信息档案系统管理制度,将有效地加强对生产、销售、财务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企业各环节经济业务的信息和数据真实完整。③建立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就是重大经济业务事项要有科学合理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像巨额投资、大额成本支出、资产处理、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如果存在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的现象,将给国家、单位和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新修订的会计法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法;在决策和执行程序中,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④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成本控制制度不仅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是确保成本管理中成本数据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制度是包括成本决策、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单纯的财务工作,而是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的综合成果。真实完整的产品成本数据应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后核算出来的。⑤建立业绩考评分析制度。建立业绩考评分析制度,就是要对企业的人员工资、财产规模、生产进度、成本控制、产品销售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评分析,以便于及时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检查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经济数据的准确完整,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8篇

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影响。脱钩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然而其外部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将影响高质量的审计工作:

首先,有些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极易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当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出现意见分歧时,容易发生购买审计意见行为。其次,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经济利益驱使其串通某些审计人员作弊,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再者,有些企业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只考虑审计费用,忽视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执业质量。最后,当会计市场供求失衡变为买方市场时,同行间无序、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就会变本加厉,行政干预的指定垄断,经济拉拢的佣金回扣日益泛滥,会计师事务所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所以,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的审计,其质量肯定要高于法制程度不高条件下的审计,而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在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更离不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与高审计质量的冲突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忙季人员严重不足,淡季人员又无所事事,因此,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忙季临时招聘试用或兼职人员的办法,这些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水平,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形象。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在职审计人员素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

1、思想观念有误区。

没有树立“以质量取胜”的良好思想作风,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审计质量,偷工减时,片面认为只要项目做得多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利益;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让只接受过有限专业培训,缺乏执业经验的新手担当重任;为了不失去客户,对客户管理层过于宽容,过分信赖客户内部审计的工作;为了开拓业务,在对客户的经营业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接受委托,一旦客户管理层的诚信度不够,迟早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甚至会涉及官司。

2、业务水平不很高。

首先,知识面不宽。审计人员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掌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及部分常用的经济法规,对于较为特殊的行业的会计知识不太了解,真正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人很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国内知识较为丰富,国际准则及国际惯例等知识较为贫乏;对国际会计学界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动向等了解不多。最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从发展的眼光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不应只局限在年度审计业务上,更应该扩展到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方面。除了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

3、职业道德失水准。

会计师事务所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实施高质量审计带来的公众利益之上,听命于客户管理当局甚至有求必应;审计人员对非常熟悉或信任的客户不能保持适度的怀疑;当客户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以丧失职业道德为代价迎合客户;有些审计人员对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界限认识不清,不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了牟利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招揽客户,不仅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受到整个社会的质疑,而且严重威胁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三、全面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已呈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在职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有效提高,不再是几次短时间的培训、辅导,而是必须要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同行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会计师事务所应始终坚持“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要摆正和客户的关系,对客户做客观分析,项目要有取舍,对风险要做事前评估;从领导至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并把质量的考核与职务、工资、奖金挂钩;配备高素质审计人员,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专业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从精神面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管理水平、社交能力等诸多因素入手,构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2、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在人员聘用上,要严把进人素质关,全部要求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不仅注重学识、经验、业务水平,同样注重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要体现用人价值关,只有用足用好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出业绩、出效益。在人员培训上,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业务实践的锻炼;会计师事务所要真正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如上岗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及时全面地掌握必需的政策法规,执业规范、执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要求;不定期举办国际会计师讲座,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方法和风险意识;选拔一批人员到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定期召开人员经验交流会,对专业人员进行案例教育。在人员晋升上,搞好质量奖罚机制,让加薪、晋级与其审计项目的质量评分直接挂钩,质量分比重大于业务数量分。

3、营造诚信大环境。

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应当从全社会抓起。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社会审计的目的、重要性及企业自身的会计责任,并建立健全各种配套的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一批属于会计责任的违规企业,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一个诚信的执业环境;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按德办事,才能真正树立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威信和形象。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以人才为起点,逐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提高自身执业能力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质量审计高素质人才全面有效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障碍,措施

 

资产证券化(ABS)是指发起人(卖方)将其流动性差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转让给一个特定的交易载体或中介机构(SPA),然后由SPV通过资产结构重组和资产信用分离的方式,以其中部分优质资产作为担保支持,在金融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从而使原始权益人获得所需资金的一种创新融资手段。这种操作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相应的条件满足后,可以作为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许多障碍的存在,这些设想难以变成现实。培育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充分发挥该融资平台的效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障碍

(一)企业质量风险妨碍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尽管金融资源的获得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融资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要求很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产品尚未定型,企业以及产品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障碍,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隐含比较大的风险;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御风险能力也因此相对比较弱,市场发生变化容易使其陷入困境,甚至而临破产的局而。

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许多企业甚至不设立会计帐薄或存在多套会计帐薄,其则务会计体系透明度很低,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一方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关键信息(如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等)的披露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增加,因此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张维迎指出:在资本市场上,投融资双方的非对称信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投资项目质量的非对称性,企业家了解项目的潜在回报能力而投资者不了解;二是选择行为的非对称性,如果亏损则是投资者单方面的损失,如果盈利则是双方共享的收益,因此企业家有歪曲信息的动机;三是关于企业家本身的经营能力的非对称性,投资方无法确切了解企业家是否具备成功管理企业、充分利用投资的能力【1】P256。再次,抵押和担保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足够的、可靠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又难以寻求第三方为其提供担保,而我国由于产权市场欠发达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弱,银行一般只接受房地产和流动性比较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因此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资产抵押能力。

(二)缺少为中小企业资产提供资信评定、信用担保的中介机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还没有成熟,市场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信用评价与资产评估机构,现有的信用评价、资产评估机构多数还是原政府机构脱离出来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事务所障碍,企业贷款办理资产抵押评估手续繁杂、费用较高。同时,我国担保行业发展也严重滞后,少数地方政府成立的担保中心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经营管理思想陈旧、再抵押或保证的手续比银行还复杂。

(三)缺乏资金来源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资产证券的主要投资者是养老基金、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分散的个人投资者。我国投资者的发展现状还不尽如人意,能够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仍然有许多限制,而证券投资基金偏好于对风险和收益都相对较高的证券。另外,个人投资者由于其获得资产证券的信息成本较高,只有当资产证券收益达到有一定水平时才会积极介入。因此,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很少,这将直接制约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顺利进行。

(四)信用条件障碍

资产证券化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在发起人的资产出售环节,需要正确核定资产的价值。在SPV的信用增级环节,需要些担保、购买从属权利等手段;在证券发行前,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评级;在证券发行时,需要必要的信息披露。这些环节的成功实施,都依赖于良好信用基础的建立。当前我国的信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需要。资产出售中的过度包装现象、信用评级机构所评级别的不可信问题以及信息披露中的虚假信息问题层出不穷。另外,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五)可证券化资产质量不高

参照国际上己有的证券化品种,资产证券化对资产池特征还有以下要求:高同质性。用于证券化的某一集合资产应基本上是同质的,以便规范操作,满足投资人的偏好与预算;高稳定性。只有资产的收入流量叫预期,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价值才能确定;高套利性。资产证券化由于有较完整的流程安排与风险隔离机制,因此其成本并不低廉;低风险性。只有那些低违约记录和低损失记录的资产类型才符介要求。 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均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知识产权不同质、规模小、高风险;应收账款规模有限,不利于形成资产池,期限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具备同质性。部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来源于大型企业,但很多大型企业拖延甚至拒付中小企业应付款,导致其应收款具有较大风险。

二、培育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环境的措施

(一)建立专业股份制融资机构。

该机构可按照“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支持”的原则障碍,其资金筹措可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集、担保机构入股、接受捐助等方式解决[5]。此种组建形式应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并以各地各类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为主要股东,组成股份制和市场化的融资机构;利用省级担保机构已有的信用资源和运作平台,由它托管融资基金,成立专门的部门实施运作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同时还可以兼做普通担保业务。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二)构建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融资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最佳解决方案是构建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提供中小企业资信方面的数据能帮助银行低成本地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同时减少不对称信息的生成。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信用评级指标设计应灵活务实,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经营者素质、市场竞争力等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对评估对象现金流量充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信用要素就是常见的五C[4]:即品德(character) ,偿付能力(capacity) ,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经济形式(condition),它们都是信用评级主要参考因素。此外,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不同的评级对象和评级目的的指标体系应该有所区别。

(三)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诚信文化是以建立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观念为主要内容,要求企业不欺诈违约、不失信,通过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回报【3】。首先,政府要培养企业家诚信素质。使其做到为人处事要真诚、不说假话、大话,说话算数,对自己、他人以及企业和社会负责任,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行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遵守市场规则,不违反国家法律。

其次,重视团队诚信建设。企业家与他的下属之间的诚信关系建设是企业诚信建设的核心部分【2】。一个靠相互欺骗生存的企业组织,它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效益障碍,诚信更是无从谈起。无论从企业发展角度还是企业竞争的方面,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关系,并由这种关系促使下属带着责任感去工作,而不是消极地服从。那么,这个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战斗合力,将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

第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自律经验。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行业内部解决。我们的行业自律机构应建立业内资信系统,设立职业从业记录、经营档案,对业内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警示或进行有关处理,并及时跟踪备案,这样在业内形成权威,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要让有德者得到荣誉,要让不道德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让他们在商业行业没有容身之地。

(四)建立征信评信制度和网络平台

征信评信制度是企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既是所有信用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甄别制度,也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维护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首先,构建一个完备的、能反映国有、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和经营者全貌的档案系统,系统的建立主要通过银行、税务、工商、技术监督、安全防疫等有关部门实施。企业信用档案应包括企业的身份情况、守法情况、经营信用、资金信用和质量信用、纳税信用、人事档案、账户资料、公共记录、查询记录等信用数据。

建立诚信网络平台。将我国信息化建设与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收集、查询网络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诚信的监督和管理。在经济交往中,只要查询有关信息数据库,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状况一目了然,让社会公众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调阅,快速客观地做出决定。

(五)完善会计制度设计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被证券化资产的会计处理有表外化处理和表内化处理两种方式。在政府企业联合模式中,由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诸多企业的基础资产进行收购障碍,并将资产打包形成结构化的资产池,独立地出售给SPV[3]。此种方式应采取表外化的处理方式,既可以达到风险隔离的真正目的,又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的使用效率,有效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善财务结构。

(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当结合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具体要求出台一部资产证券化法规,并对现有的与实施资产证券化有障碍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如对设立特殊中介机构的性质、破产清算等做出专门规定,同时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税务报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问题。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设立正规的评级机构、建立完善资产证券化制度。我们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其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从而发挥其应用作用。

(七)建立窗口监督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行为风险、经营行为风险、会计报表风险。准确知晓民营企业实时动态,是解决企业诚信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的优越性,通过严密的授权制度和严格的保密契约安排与企业对象作信息系统的链接,建立与之配套的强制汇报制度。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规范信息采集:1、组织行为信息。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形成有效的业务操作能力和高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企业提供各部门组织行为信息为融资机构与该企业部门之间的窗口指导提供了信息依据。尤其是重大人动、职能部门重组、内控制度、经营风险管理等与诚信风险相关的重要信息。2、经营行为信息。该类信息包括了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素质性信息如文化程度、有无培训经历、从业年龄等。指定企业专人将每笔业务输入数据库,通过网络发送到相关机构的信息中心。3、会计信息。建立类似证券信息披露机制的动态化制度,并且统一会计口径。对应急事项、重大事件报告、战略管理、报表附注等信息应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6-257.

【2】王压.诚信: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5年03期

【3】刘秀林、穆争社:论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6

【4】杨小安: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对策【J】.金融参考.2001.07

【5】俞飞雁: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 . 2005.05

第10篇

论文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单位会计工作的根本。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更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看似简单,做起来相当困难。由于各种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会计基础会计信用会计制度和谐社会

0引言

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也不断加快,去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已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调整之中,我国会计事业步入全面发展时期,但从近几年审计、财政部门对企事业开展的专项财务检查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不断,“会计信用危机”已经显现。而会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会计诚信体系。

1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1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的根本的诱因。单位所有者及信息利用者出于自身利益,干预财务会计工作,使得会计信息成为服务者的工具而可以随意更改。从核算单位来看,其目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隐瞒收入或逃避税收;从中介机构看,对单位的服务过程,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报告质量问题难以得到保证。

1.2监管弱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环境和土壤。《会计法》未能得到广泛认可与共识,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制裁,执法仍有不到位之处。《会计法》和《刑法》同样是法,而执法结果截然不同,触犯刑律叫违法犯罪,会计做假账通常称之为不称职或有违规违纪问题;一个有责任必须追究,一个是出问题没有人管,虚假信息责任人员为所欲为而无人问津。违法者普遍存在,执法者视而不见,两者责任都没有得到承担,形成全社会会计锁链式的“失真”现象。

1.3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缺陷与差异。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带有明显滞后性,尽管修改了《会计法》,出台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我国市场体系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带有明显的应付色彩。也很难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客观误差,没有主观原因,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理论性误差,因为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又有人称之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1.4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指会计人员、职业注册会计师等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有意识的弄虚作假。业务能力问题,体现在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差异,例如理论水平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以及主观上的努力不够等原因。职业道德是主观因素,是故意行为,不可消除;业务能力是客观因素,属非故意行为,可以逐步消除,两者有质的区别。

2解决会计信用缺失问题的对策

2.1建立会计报告审计制度、审批制度和责任制约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强制的全面的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只有内部要求,没有外来强制。因此,必须制定会计报表强制审计制度,企业年终后多少日内必须将年报报指定单位审计,维护其严肃性。

会计报告审核批复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报告质量年检的数量和比例的一种制度,可以由财政牵头制定并施行,税务审计工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参与,划分审批范围,分别审批,签署意见,进行调整,做出标志,审批调整后的报表管理部门进行资源共享,不会因多种需要而出现多种报表。责任制约制度是对报告的审核者或监督者的工作质量奖惩制度,这项制度主要通过公布审核者的结果,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只有重大问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2.2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减少主观动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要有一个长远眼光,解决一个思想意识问题,使会计工作走向国际,首先要由国外发达国家的遵纪意识和敬业精神,思想上根本不去想做假账。

对直接行为人,即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主要是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或相关服务者,是否合格前提就是不做假账,全社会唤起共识,管理部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将克服主观问题。

对行政负责人、管理阶层,重点是要增强其法纪意识,摆正利益观和大局观关系,摒弃不正确、不合法的利益要求,逐步从思想上放弃干预影响会计报告的结果。这项工作与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同样重要,从这个意义是讲,会计法才真正的能够贯彻到位。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就大大减少了违纪问题主观诱因。

2.3加强政策和业务学习,提升会计整体素质政策法规方面,财税审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培训,并有严格制度要求:作为应知事项,会计人员要知晓基本的法律法规政策,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知法犯法的现象;

业务学习方面,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管理,全面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现代企业会计业务的基本要求,减少因为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的低水平误差。

首先要学习系统的会计理论,用以指导实践,理论基础不够是会计业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会计人员岗前教育,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等规定要求还是要严格坚持,考试过程还要更科学更严格;

其次会计实践,会计人员必须有大量的工作实践才能灵活运用会计理论,并对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单位应让会计人员多岗位锻炼,全面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再次,财政等管理部门必须长期坚持对会计人员的后续业务教育,会计知识更新快,这方面改革多,不及时跟上就不懂,出了问题就明显体现在会计报告中,使会计报告不符合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业务学习的这项工作必须制度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不可或缺。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诚信基础、监管信息系统、监管重点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根据国情构建中国特色有效银行监管框架,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一、西方银行监管模式不断发展,促进了金触全球化银行监管发展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后,在最近的二十年内,其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体系和市场约束降低了风险并抑制危机的蔓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西方银行监管模式和体系建立在社会诚信基础上,强调银行监管的法治,金融监管是在一系列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之内,同时西方银行监管都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拥有先进、高效、安全和功能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而且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收集信息数据互补性很高,并采用各种复杂数学模型及其统计方法对金融监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诚信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所采用的尖端手段要发挥效力,潜在的假设基础是:被监管机构提供的会计数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是准确无误的,真实地反映了被监管机构的经营业务活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社会的诚信基础薄弱,财务信息真实的前提条件远未充分具备,使银行监管机制效力在实践上很有限。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杜绝严重的会计作假和信息失真,实际上监管当局也是默然的被动的接受这一前提条件。

(二)监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发展由于没有总体规划,使得已有的各系统孤立存在,使用的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开发的平台各种各样,因此很难使得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监管信息孤立,无法有效的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

2.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差,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数据采集还处于分散的状态,谁使用谁采集。由于信息是多头采集,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因此使得数据在口径、报送时间不一致使得各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这也很难保证真实性。

3.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目前正在运行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发现,金融监管仍停留在监管人员自身素质和直觉判断。

(三)监管重点不突出

1.重市场准入管理,轻持续性监管。我国银行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人监管,而风险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不足。对当前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如何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如何与其它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都缺乏深人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监管几乎是空白。如,中农信、海发行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最终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实现的,这不仅弱化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乘数效应,削弱了市场惩戒约束机制,而且容易形成道德风险,最终会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使得金融机构觉得“大而不倒”,无法确保监管当局监管的有效性。

2.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当前管理当局侧重于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所实施的监管,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侧重于合规性的监管的缺点就不断暴露,由于这种方法市场灵敏度较低无法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而在风险性监管上存在着风险识别严重滞后,无法准确度量银行风险等问题。随着我国加人了WTO融人了全球金融的一体化,银行的业务多样化,监管的难度急剧扩大,监管部门在对风险、危机的认识和处置严重滞后,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程序以提高监管质量,以尽早地识别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和有问题的银行。只有以全面提高监管当局人员的监管水平为前提,结合中国的国情,银行监管应以风险监管为主,合规监管为辅。

3.重外部监管,轻内部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行政机关色彩浓厚,机构层次过多,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直到储蓄所,网点布及全国各地,法人治理半径小而管理纵深,管理模型呈现垂直型。董事会、监事会无法有效控制下面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有待完善,商业银行账务信息管理和账务处理过于分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过于下延。内部稽核机制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体系下无法确保系统内部经营和财务信息准确无误。商业银行内部稽核是整个监管机制的基础。商业银行不能自律,作为外部监管部门,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监管机制要发挥效力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客观前提条件。

三、构建中国特色有效银行监管框架

(一)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改革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改革突破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根本上说,只有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改革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才能真正实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如果商业银行的机制不改变,实施银行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也只是一句空话。

(二)以法人监管为基础,改革银行监管运作模式,提高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的重心和准则就是对存款人负责,预防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这里的基本准则就是法人监管,其他的监管均为法人监管服务,所有信息都是为法人监管而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也有利于节省人、物、财力。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目前体制下,唯有组建存款保险公司,实施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平等的条件和大型金融机构展开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四)监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存款利率控制和强化市场纪律

一是将存款利率控制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辅助监管手段。二是强化市场约束,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透明度。

第12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 收入 成本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会计主体资金的运转情况。虽然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这一时期飞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到目前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起步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是十分的健全,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的确认、竣工验收后成本结转的会计核算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经营方式呈多元化特点,其企业的收入确认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在房地产企业项目建设中成本费用要大于当前确认的收入,房地产企业一般采用预售和分期付款的办法。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方面,在会计务实中,针对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基本对于收入的确认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在签订预售合同后收预售房款确认收入;②在签订预售合同后以合同金额确认收入;③在房地产项目验收后,开具销售发票确认收入;这样就造成了房地产企业会计务实中收入确认的随意性较大。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收入确认原则问题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样就造成了房屋所有权报酬是否转移的风险。

(二)地产企业成本结转存在的问题

土地的经营,开发、房屋的经营,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开发等都是房地产业的经营的范围。所以,土地购置、土地开发,房屋建筑,安装工程等的成本,以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等都是房地产业成本核算的内容。

总所周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所需要的资金非常多。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成本的管理非常重要。由于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核算上存在很多问题:①没有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没有明确的体系,缺乏战略指导性,从而造成了成本管理的盲目性,有些情况下,甚至使得管理目标难以实现。②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很高,对于成本核算以静态成本管理方式为主,缺乏竞争意识。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根据合同控制款项的支付,却很少关注对成本的控制,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成本的投资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存在的问题分析

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依据转移给买方,由买方对产品进行控制,并同时拥有对商品的管理权,而卖方不在对商品产生影响,这是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条件。

实际上,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收入的关键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确定确认收入以及入账金额的时间。在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务实中,在房地产企业竣工并通过验收以后,办理了移交手续,此时确定房地产收入。在某些房地产企业中,预售款是一种暂收款,因为风险没有转移,成本没有最后核算,因此预售款只作为企业的预收账款,在完全竣工后,才确认收入;某些房地产企业在竣工前的销售款作为确认收入,在竣工并收到部分房款后确认;对于分期房款方式来说,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实际上也是分期结转成本的过程;有些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转移时,已经按照回收或可能回收的价款确认;某些房地产企业收取的房款代表已发生销售业务,按预售合同价款中己经收取的价款分期确认收入。

(二) 房地产企业成本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成本问题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企业需要资金多,开发周期长,使得其风险较大,那么房地产企业成本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某些房地产企业抢市场和工期,在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②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房地产企业是高利润回报的企业,受此影响,忽视了成本的动态管理和控制,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房地产企业本身开发中周期长,造成了管理人员对成本缺乏控制的意识。③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做规划的时候,有些房地产企业事先并没有对成本进行认真的估计和预测,在经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重视不够,或者即使进行了成本预测,但是不够规范,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仅仅是对事后进行控制核算,没有进行全程的跟踪控制和管理。

三、房地产企业会计实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建立和完善的房地产企业财务制度,尤其是会计规范体系。

房地产企业会计务实活动,如成本结算,收入确认等都有着自身的特性。但是还存在着不够系统和完整的问题,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的自身特点还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指导和规范,这样,会计核算就不一致,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房地产企业缺乏规范的制度的指引,使得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按照需要做出处理。因此,在目前实行的会计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业务制度,制定的这些房地产企业相关的会计准则,为房地产企业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基础。

(二)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确认原则

房地产企业收入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延迟和提前确认收入。建立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准则,使得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收入的确认准则。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要有明确的规定,并应该细化到有可操作性。收入和成本费用的差是利润,细化成本费用和确认收入的准则可以减少房地产企业会计确认的随意性,可以减少房地产企业会计政策的自由,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房地产企业从所有者入手,形成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公司各个相互利益相关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分配权力,形成完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可以减少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对于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就是会计制度。不管是会计制度或是会计规范,都是面向会计人员的,其实施的对象就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人员是不是能够正确了解熟悉运用会计制度或者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也包括房地产会计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如果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那么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做好房地产企业会计工作的前提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得会计人员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海彦.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艳,孙利琼.谈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处理[J].财会月刊(会计).2006;8

[3]刘昭阳.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王 震,王京梁.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会计出来的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5;2

[6]聂琦波.房地产估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谢诗芬.公允价值:国家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