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10: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轴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
一、“学、启、练”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启、练”教学模式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老师对学生启发环节、学生做题练习巩固的环节。其中的“学”环节具体指学生通过教师或者编写的预习知识点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不仅要熟悉知识点,还要通过发现问题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增长。“启”环节具体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根据老师的引导,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练”环节是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1.“学”在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具体运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能力才刚开始被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订计划,让学生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案:首先,画出一条数轴,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O点左边,则表示负数;在O点右边,则表示正数。现在蜗牛开始以3cm/min的速度向左边移动。那么4分钟后蜗牛会爬行到什么位置?在线段上进行标注,并写出答案。该教案中不仅涉及有理数中有关负数、整数知识,还通过小动物进行情景设定,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2.“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学”环节的知识预热,许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然而,这种学习深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在这一环节中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15分钟之内,围绕重、难点进行启发。并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系统解答。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人教版“数轴”时,我让学生画出一条数轴,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A,如果点A在O点左边,则表示负数;在O点右边,则表示正数。问:①蜗牛以3cm/min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钟后在什么地方?②蜗牛以3cm/min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钟后在什么地方?③蜗牛以3cm/min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钟前在什么地方?④蜗牛以3cm/min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钟前在什么地方?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可以有效地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
3.“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安排练习题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点。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后续教学计划和工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人教版“数轴”时,我让学生思考以下这题:“小明家、学校、书店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小明家在学校东面500m处,书店在学校西面200m处,小明从学校向东走了150m,又向东走了350m。你能说出小明现在的位置吗?”这道题中涉及三个地点,如果将三个地点的位置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问题就会变得很清晰。若以学校为原点,以东面为正,则家在+500m处,书店在-200m处。小明向东走了150m,到达+150m处,又向东走了-350m,即向西走了350m,到达-200m处,可以在数轴上把小明的运动轨迹画出来。学生通过这样练,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方法是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轴的建立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创建常用的数学工具栏按钮
必要性:数学教师在应用Word时,往往根据需要要插入很多数学符号、定理、公式及一些基本的图像等等. 如输入sin、cos、32、45°、求根公式x=-b±b2-4ac2a、二次函数的顶定点坐标(-b2a,4ac-b24a)、插入数轴. 这时教师通常用切换中英文输入法输入、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编辑好后插入或用作图工具作图. 如果能在Word中创建一个数学工具栏,把一些常用到的数学符号、定理、公式、基本图形输进去,到用时只要用鼠标一点击便把要用到的信息输入到Word中,这样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方便. 下面我在Word中创建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个性化的数学工具栏,供大家参考.
1.1 创建数学工具栏按钮
单击菜单“工具/自定义”命令打开“自定义”对话框在“自定义”对话框选择“工具栏”(图1)单击“新建”在“新建工具栏”对话框中“工具栏名称”框中键入“数学”(图2),然后再将“工具栏有效范围”的下拉列表框选定为“Normal”,最后单击“确定”按钮,此时“数学”工具栏按钮就显示在屏幕上(如图3). 你可以将其插到Word工具栏上你认为合适的位置.
1.2 向“数学”工具栏添加菜单按钮
在“自定义”对话框中选择“命令栏”选项卡,在左边的“类别”中选择“新菜单”,再把右边的“命令”中的“新菜单”按钮拖到“数学”工具栏,需要几项内容,就拖动几次. 然后用鼠标右键单击刚拖动到“数学”工具栏的“新菜单”,给“新菜单”命名,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名称例如:“数学符号”,回车即可出现新工具按钮. 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同样的方法输入 “特殊符号”、“特殊角”、“数学公式”、“数轴及坐标轴”、“抛物线”等给拖动到“数学”工具栏的“新菜单”命名,创建常用到的新菜单. Word工具栏会出现图4所示的新菜单工具按钮. 如:
1.3 向各菜单栏中添加各种对应内容的按钮
⑴向“特殊角”菜单中添加0°、30°、45°、60°、90°等特殊角按钮. 先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编好0°,再0°把插入到Word中,然后选中0°,按下“Alt+F3”组合键,就打开了“创建自动图文集”对话框,在“创建自动图文集”对话框的文字框中键入“0度”,单击“确定”按钮. 用鼠标右键单击工具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 在“自定义”对话框的“命令”选项卡中,选择左边“类别”框中的“自动图文集”选项,然后再在右边“命令”框中找到“0度”,把“0度”按钮拖动到“特殊角”工具栏中. 用类似的方法就可以把其它特殊角添加到“特殊角”工具栏.
在“数学公式”菜单中添加常用的公式,例如添加求根公式x=-b±b2-4ac2a与把0°添加到“特殊角”新菜单中的方法类似.
⑵向 “数轴及坐标轴” 菜单栏中添加基本图形按钮.
例如把数轴添加到“数轴及坐标系”菜单中:首先用绘图工具中的画水平直线(箭头朝右),用画一短竖线,再复制粘贴一短竖线,调整两短竖线使它们在同一水平线上并把两短竖线的间距作为单位长度,选中两短竖线,当鼠标成“四个箭头”形状时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组合,(可以选中两短竖线,当鼠标成“四个箭头”形状时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对话框选择“大小”设置两短竖线的高度)再复制两短竖线重复粘贴按照单位长度依次放在水平直线上(选中两短竖线用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调整间距),然后创建一个横向的文本框,放在数轴的下方,在文本框里与刻度线相对应的位置标上“…,-5 ,-4,-3,-2 ,-1, 0 ,1,2 ,3 ,4 ,5 ,6,…”. 选中文本框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文本框格式,在“颜色与线条”选项中设置“线条”颜色为“无线条颜色”. 选中整个的数轴单击鼠标右键把图形组合.
在数轴和坐标菜单中添加的数轴图形 选中数轴图形,按下“Alt+F3”组合键,在“创建自动图文集”对话框的文字框中键入“数轴”,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用鼠标右键单击工具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命令. 在“自定义”对话框的“命令”选项卡中,选择左边“类别”框中的“自动图文集”选项,然后再在右边“命令”框中找到“数轴”,把“数轴”按钮拖动到“数轴及坐标系”工具栏中.
把其它的图像添加到新菜单按钮中的方法类似. (当然可以使用不同的画图工具)
2 把公式编辑器变成Word工具栏上的一个按钮.
必要性:在Word文章中插入数学公式常常要:点击“插入/对象”命令;打开“对象”对话框,选择“新建”标签;在“对象类型”列表框中选择“Microsoft Eqution 3.0”,再点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才能打开公式编辑器. 经常这样编辑公式操作很费时,如果把公式编辑器变成Word工具栏上的一个按钮,将大大简化此类操作. 具体方法如下:
用鼠标右键单击工具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命令. 打开自定对话框,在“自定义”对话框中选择“命令”,在“类别”列表框中选择“插入”;在“命令”列表框中选择“公式编辑器”;“公式编辑器”被蓝条包围,将它拖至“数学”工具栏按钮内.
这时公式编辑工具按钮完成,如果想使该按钮显示的名称更直观,你可进一步修改它的显示名称. 即在“自定义”对话框的“命令”标签下,用鼠标右键单击工具按钮;把对话框中的 “命名”改为“公式编辑器”,并点选子菜单中的“总是只用文字”,最后点击窗口内的“关闭”按钮. 这时公式编辑器的按钮就变成了.
这样在用到数学公式编辑器时用鼠标左键单击按钮就可以打开数学公式编辑器进行公式编辑了.
3 创建数学教案、数学试卷模板
例如制作试卷模板:
⑴页面设置.
启动word后,单击“文件/页面设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把纸张大小设置成B4,页边距左边设置成3cm(因为有密封线),方向设置成横向,在文档网格中栏数设置成2,单击确定.
⑵设置试卷密封线及密封线内的内容.
单击“格式/边框和底纹”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选择“页面边框”选项栏,在左边的“设置”中选择,线型可选择,在最右边的预览中单击下方图示中的上、下、右边框或使用按钮把边框设置成如图6所示. 在“应用
于”可选择“本节―只有首页”,单击“选项”打开“边框和底纹选项”对话框,把“边距”中的左边距设置成20磅,“度量依据”中选择“文字”,然后一路单击确定.
单击“插入/竖排文本框”,用鼠标拖动出一个竖排的文本框,选中文本框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文本框格式,单击,把“填充”中的颜色设置为无填充颜色,把“线条”中的颜色设置为无线条颜色,单击确定. 把鼠标放在文本框内单击“格式/文字方向”,在文字方向对话框选择 样式,单击确定. 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选中文本框拖动鼠标把它放在密封线内的合适位置. 再用相同的方法插入一个文本框输入文字“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⑶插入页码.
试卷中是以word默认的一页分成两页(分栏显示)的,由于word中的页码是以域的形式设置的,所以还得调整域来设置页码,这比较复杂. 非专业的教师可以单击“视图/页眉和页脚”,把鼠标放在页脚的位置输入“第1页共页第2页共页”,用空格键调整“第1页共页” 和“第2页共页” 的位置,使它们在分栏的相应的位置. 用到“第3页共页第4页共页,……”时,先打好第一张试卷后,再重新把1改成3,把2改成4打第二张试卷.
⑷输入试卷的公共内容. 例如:年数学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 号二三1920212223242526得 分 卷Ⅰ(选择题,共20分)注意事项: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A.B.C.D.2.( )A.B.C.D.……等等.
⑸把做好的试卷样式保存为试卷模板.
试卷模板做好后见图7,单击“文件/保存”,文件名键入“数学试卷模板”,保存类型选择“文档模板”,点击“保存”即可.
在word界面用到数学模板时,单击“文件/新建”,出现图8,单击,然后在出现的模板中选择“数学试卷模板”,单击确定就可以打开数学试卷模板进行数学试卷编辑了.
当然我们在word界面还可以设计很多对数学教师有用的按钮或模板,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提升方法
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必然举措。然而改革不能够脱离实际,不能够凭空想象,而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索,而后再将探索所得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1、面向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完善是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探索和发现的课题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灌输,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面向整体学生设立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己的学习才能,从而可以有一个学习平面扩展到一个空间学习,自主进行预习和复习。比如说,在教授一些较新的数学概念时,可能有些晦涩的数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这时候就要追求让学生去自主谈及的方法进行学习训练和练习。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一些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去解决一些应用型问题,然后再在这种应用型问题的解题过程中逐渐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较为独特全面的学习感知,推动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及时讲评作业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作业讲评要及时。俗话讲: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只是机械地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脱轨现象”较为严重。所谓“教学脱轨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脱轨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教学脱轨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
4、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的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5、消除“离教现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认为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数、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的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后,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檠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 教学反思 重要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审视和解剖,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未继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上,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将就数学教学反思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主要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考虑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什么问题,课堂反应如何,学生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反思能总结以往的教训,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下册的《整式的乘法》时,本章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幂的乘方:(am)n=am;积的乘方:(ab)n=anbn。在上每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反应是相当好的,作业情况也都非常好,可一旦把这些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包括以前学习的合并同类项: ma+ na =( m+ n)a),那学生对指数到底该进行怎样的运算就开始糊涂,导致对于例如(1)、10a5b2+(-7a3)(ab)2;(2)、(x6)2+(-x)6x6这类混合运算的错误率非常高。针对以往的这种情况,笔者在备课时归纳了其中的规律:指数的运算相对于式子本身的运算要低一级(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法、除法为二级运算,加法、减法为一级运算)即:合并同类项时,式子本身是加减,那么指数不参与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式子本身是乘法,那么指数进行加法运算;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式子本身是乘方,那么指数进行乘法运算;直到以后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指数进行减法运算;开方运算,指数进行除法运算。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后,知识点再怎么综合都不会搞错了。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中反思有两个关键的反思:第一,难点是否已经通过分析进行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需再补充实例,再进行讲解。第二,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取问题或例子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堂课时,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比较方法后,通过课堂练习时的巡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把这两种方法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不仅已没有这个必要,还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于是笔者临时补充了这几题练习:1、试求出绝对值小于2006的所有整数的和与积(把绝对值的概念与有理数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结合);2、利用数轴求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5的整数(旨在渗透不小于和不大于的概念的基础上再认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3、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试用“<”号连
接-a,a,-b,b(既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巩固,又对有理数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了复习).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铺垫对知识点进行了层层深入。
三、教学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学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以促进一步完善。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等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在下课后通过批改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上《实数》这一节课时,是用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从而得到这个新正方形的边长为■,并用这个方法来完成■在数轴上的表示,自以为已经讲得很形象很到位,可是讲到■,■,■在数轴上的表示时学生仍然在此处出现了问题,怎么引导也不会,当时笔者很急,一看时间也不多了,就草草收场了,自己把它们的表示方法说了出来,笔者分明看到了学生迷茫的眼神,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笔者知道那节课是一节“夹生饭”。课后笔者反思,其实笔者根本就不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把知识点给草草收场,知识点没掌握,下次肯定还要再讲,可是再怎么讲,“夹生饭”都不能再变成一锅好饭了。
总之,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都能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将成功和不足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使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反思中感悟,从反思中积累,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李国汉.《天津教育-关于反思的讨论》.2008 第3期
【关键词】提高;农村;课堂;有效性
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点体会。
1 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他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与学习。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 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 0.1×2×2×2×2×2=3.2毫米。
进一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提高有效课堂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如何回答?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问:如果把跑道看作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
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教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生:(1)回到原地。(2)在原地西面5米处。
师: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
师: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体会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围绕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备课充分
认真备课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的日常工作,但是除了常规性的备课要求外,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传授新知识时,教师不急于将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设计教案,精心设问,有时教师装作不会,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观察、类比、归纳、联想、猜想等,让学生与教师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以学生“胜利”而告终。这时若对一些容易遗忘、混淆的数学知识,教师再设想出一种方法以帮助学生记忆,倘若方法巧妙,就能使学生终身不忘,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时,除了教会学生画数轴以外,教给学生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在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2)讲解习题时,不按事先设计的教案,照本宣科,而是装作不会,与学生一起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出哪条路走不通,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思路;哪条路能走通,但较麻烦,找出麻烦的原因;哪条路是捷径,解题多快好省,帮助学生说清捷径的原因。这样虽然没按设计的教案走,但由于与学生共同探索,往往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思路等能点到学生的心坎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启发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二、激趣引思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中好的素材,结合当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做一些数学游戏,讲一些数学趣闻、数学家轶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年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年龄或他父母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此“猜出”他们的年龄。若某学生所得的结果是45,通过解方程4x-7=45,即得出他的年龄是13岁。
这个游戏,对于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会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老师赞不绝口时,教师告诉他们,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因而教学效果很好。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首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课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和谐,课堂上看不到一张愁脸,听不到一声呵斥,自然教者心情愉快,听者配合默契,这是教学最佳结合的境地。其次,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象上例中的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思路的师生谈话法;以学生分组活动为主的分组讨论法,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和肯定等。还有象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差异,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创造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如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做游戏、小组竞争、解题比赛等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针对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几何教学时多用直观的几何模型及多媒体演示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有效地把我们的教学由“跟随型”“注入型”变为“创造型”,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科学训练,分层递进
要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收获,我们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要有不同的对待。实行科学训练,分层递进的具体做法是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组,并确定各组学生的不同的达成目标,增设讲练层次,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习题组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如我把我们班的40位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分为3组。A组是学习习惯好、思维能力强、基础扎实的10位学生;B组24位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在数学学习的某一方面还需要改进,C组6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A组学生他们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能力强的特点,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快。而对C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多台阶,少批评,多鼓励,并设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对数学的恐惧感;当老师讲解完后就由A组学生辅导帮助C组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教,这种做法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做到人人有所学,人人有所得。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习。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主动探求,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阐述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指导学生改变传统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精神、主动进行有效学习知识,并且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把握新课程的宗旨,更好地实施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和有效学习。它是学生由无知到已知,由没有掌握到熟练掌握,由“无问题”到“有问题”,由低效到高效的过程,这一过程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方式,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策略。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重在“自主”、“创新”和“有效”上,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权利,真正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构建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教学的起点确定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把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创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构建自主创新性数学教学模式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性概念教学
要使学生抓住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内部联系,教师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性教学。例如教学数轴概念,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的特点:用温度计量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对应表示的数字就是所量物体的温度;显然温度计内水银升得越高,所量物体的温度值也就越大。接着,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有的学生会想到日常生活中用来称物体的杆秤上的刻度和在公园里玩的跷跷板也有类似的特点,教师这时可以顺势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一为度量的起点;二为度量的单位;三为增减的方向。紧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形象、明了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学生进行探究,会发现可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教师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而且能使学生接触、学习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二、创新性几何图形定理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深刻性、创新性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维、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维、推理和创新,摒弃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基本特征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自学简单的内容,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自己概括结论,自己构建知识结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几何图形定理进行创新性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ABC与DEF中,AB=DE,BC=EF,CA=FD,∠A=∠D、∠B=∠E、∠C=∠F,则可知ABC≌DEF。假如六个条件中只有一部分满足,那是否也能说明ABC与DEF全等呢?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至少需几个条件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给出一个条件,一、二、三组的学生得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这个条件,四、五、六组的学生得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这个条件,让六个组的每个学生都画一个三角形并且满足所给的已知条件。每个学生画图结束后,笔者让他们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并且互相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三角形能否重合,比较的结果是不能重合。此时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只满足一个条件是不行的。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进一步得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仅仅满足两个条件也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得出在满足了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种可能的证明方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创新性活动,实现了获得新知的目的。
既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又具有较强个性的活动性是上述这类知识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性活动进行理解和消化,才能掌握这类程序性的知识。
三、创新性公式教学
在数学命题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公式。教师指导学生记忆并应用可以根据公式的外形特点来进行。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自主创新性实践中,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到了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 成功。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除教师的讲解、引导外,更多地需要自己不断的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利用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让自主创新性学习精神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才能获得成功学习的良好体验,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创新性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
[2]张春泉编译.创新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
[3]钱景.自主创新性学习[M].宁夏自治区教研所.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注重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例如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方法: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这里就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又如:从分数性质到分式性质,从全等三角形到相似三角形等,渗透了类比与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不断再现,逐渐完善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不断再现、反复训练、逐渐完善的过程. 比如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 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学会了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二学分式及其运算时,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可以自主展开对分式的研究. 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小结课、复习课是系统知识,深化知识,使知识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挖掘提炼解题指导思想,归纳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本质,揭示规律.
四、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示范课堂,强化交流合作
开展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示范课、研讨课,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突破口,同课教师间进行研讨、改进,取长补短,从而使思想和方法更有效地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这对促进教研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教材的内容看,初中数学包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蕴含思想方法,这样有利于揭示知识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优化教学 趣味数学 数学课堂 教学效果 数学课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数学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本人多年讲授数学的实际总结如下:
一、课前准备,具备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合理。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事前有个宏观的认识,在学习时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用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
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常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个不同的颜色的小球,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箱子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中,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对于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为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加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才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关键词】构建 和谐高效 课型模式 课堂
上学期由教科室牵头,举行了“和谐高效”课型模式展示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对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了展示。自06年开始,我们就尝试两单(预习报告单、课堂检测)进课堂,到后来探索先学后教再检测的教学模式。几年中,不断改进、完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在13年中考中取得全市数学均分第一的好成绩。 通过展示课,深深感到新课程必须使用新理念的重要性,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教学”必须是“教”和“学”之和,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引起学生的意向,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要达到目标所学习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七年级备课组初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点拨——检测,现就“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1)”这节课进行说明:
自学:分为二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课前(前一天晚上)由教师确定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填写“预习报告单”来学习第二天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利用5-10分钟对照学习目标重新学习。通过这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产生了“我会了”,“我对…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解决”等等的结果,这就达到自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 感受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必要性;
2.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3.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4.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常规方法;
质疑:带着存在的问题,进入课堂。通过同桌、小组的交流探讨,使得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创设了很好的条件(目的明确)。
点拨:这是课堂教学的“点睛”环节,针对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精练,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例题:例1. 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归纳:同大取大
归纳:同小取小
归纳:大小,小大取中间
归纳:大大,小小没处找
例题精讲 例2 解下列不等式组(多媒体展示)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组(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 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步骤:
(1)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其规律是: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没处找)。
检测:使用提前编印好的课堂检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检查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再度进行讲解,以期达到所有学生都达标,在课外作业布置中,有意识地进行难疑点的巩固训练。
这个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知识创设了一个自主生成的过程,避免了原来教学中“教知识”“用知识”而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只会僵硬使用的被动现象,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解惑”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始至终在有目标地学,教师在有目标的引导。
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与“价值”进行的判定,反映的是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也就是指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习效率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效果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效益是指学生在每节课学生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是从有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学习体验过程是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课堂教学的魂,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①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②需要教师有时间和效益观念;③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④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学生有效为条件,通过自主能动的学习提高效率;⑤要求教师掌握运用教学齐备提高效率。
在“自学——质疑——点拨——检测”这个课型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学生的学是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感受到的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和喜悦,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期望值。
最后,“课型模式”是为高效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不是花架子,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感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这一模式能够进行的首要条件,合作、交流只有在宽松的气氛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驭学生的水平,课堂活而不乱,向着目标发展。
2、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取舍、拓补,理性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备课过程中的预设是备课的重难点,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前考虑成因和处理的办法;如何引导学生向目标发展,完成目标,这就增加了备课的难度,仅仅靠抄教案、看现有教案是远远不够的。
4、点拨(点睛)环节中,讲练必须语言精练、准确,例题选配具有代表性,能够拓展延伸,对课本中例题有取舍、补充。“点睛”是课堂的精华所在,还有注意偶发事件的随机处理,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5.检测的编制,题目必须围绕教学、学习目标,不能偏、难,要适合本节课学习目标的难度。过难,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易,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由于检测是先期编制的,这就又增加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必须提前备课,编制检测。
自学——质疑——点拨——检测这一课型模式才开始,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尽管在上课的过程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但是我们在坚持,在探索!
我们相信,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因为它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洋思教学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研究
初中数学教育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主要课程,因此,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状况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所提升. 但是,目前教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面临困惑. 因此,提高课堂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好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地上好每一堂课,学生也想学好数学学科,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出现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局面,认真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概述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初中数学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理念,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恰当地呈现给学生,并且能够使学生对呈现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 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互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高,从而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果.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体现
1. 效果和效率相协调统一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不是说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了多少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了怎样的体验.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指对学习好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中也得有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好的,如果一堂数学课下来,花费的时间较少,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较少,那么这堂课就是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如果花费的时间较长,教师和学生感觉负担较大,那么整个课堂效率就很低下.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会在下课后还要延长几分钟将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讲完,这样会引起很多学生内心的反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同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阻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课堂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
2. 教学过程与结果相统一
初中数学课虽然没有高中数学课抽象,但是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对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抽象度还是较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定理和公式,还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是如何得出来的,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教师会注重结论,而轻视教学过程,他们会把解题的思考方式的培养看成重点,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解题是关键,只需要记住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遇到同类问题直接代入就行了,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记忆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将原本就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枯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一再降低.
3. 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相统一
数学学科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记忆过程,而是一个去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教师需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数学修养,以适合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成长的机会. 因此,真正的课堂有效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
因素
1. 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能依靠延长课堂教学时间来实现,要树立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 教师一旦有了“效率”意识,就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上,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更不会占用学生额外的学习时间,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的认知因素
首先,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是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力能够发现“数”“形”的特点,发现数学符号、字母、几何命题、几何图形之间的内部联系. 初中学生的观察力还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几何的对称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初中数学的一大特点,它通过语言表述来反映事物内在的规律,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证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再是利用直角三角板去验证,而是利用逻辑分析去证明. 最后,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初中数学内容高度抽象,良好的想象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要贴近现实生活,一方面,把要讲解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要注意前后知识呈现逻辑性. 初中数学还具有一定的广泛应用性和基础性,它和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同时,理解数学丰富的内涵,从而拓宽对数学的认识.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
策略
1. 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意识
作为初中一线数学教师,首先要合理分析数学教材,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先对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充分把握教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重点地方,提醒学生重点注意. 在讲解的时候,尽量选择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课本中的复数、数轴、绝对值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解代数式、公式、定理知识时,直接点出教学主题,节约时间,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讲解完知识后,要做到精讲精炼.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就是做题,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在布置习题的时候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避免在课上用大量的练习来占据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对于学生掌握较困难的问题,做好预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训练
首先,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正确观察顺序和反复观察的习惯. 在近年的中考题目中,都会有一道题目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观察能力. 例如2013年深圳中考第16题,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观察,然后再从局部观察. 若学生观察了图形之后,依然看不出1,5,14,30的规律,就通过局部分解的方式来观察.
其次,学好基础知识,借助教学模型不断深化想象,例如,在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仅仅是观察图像很难发现实质性的问题,只有学会了基础知识后学生才真正建立了两圆位置关系的想象. 有些问题仅仅依靠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模型辅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直观的形象事物为抽象问题设计模型,做好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