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

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

时间:2022-05-07 22:5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职业道德教育 爱生

职校学生不少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考低分者。面对生源双差,难教难管的现状,职校班主任如何带好班?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强化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班集体

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良好的班集体使班级形成坚强的凝聚力。我重视培养班干部,一是选拨,二是使用,三是考核。在班级事务中,事前分工负责,过程指导督促,事后总结表彰。设立工作手册,记录班干工作详情,这样,大大提高班干部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班级事事有人管,各项工作组织井然有序。

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弘扬正气,制止歪风。我通过开展读报、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纪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形成遵规守纪、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习惯。我还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制订本班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这些正面教育和班规,成为全班同学的日常行为准则。班级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制订后,重落实,有考评,考评实行分数量化,如考勤、课堂纪律、班级和内宿值日、完成学科作业、礼仪、做好事,按一定分数比例得分,反之扣分。每位学生每月自我考评,学期终自我总评。班委成立考评小组,学习,学期认真考评并公布考评结果,考评成绩作为评优、入团等奖惩依据,这样,学生行有准则,评有准绳,争优创先,唯恐落后,公平竞争,互相追赶,良好风尚形成,负面状况减少,班级出现生气勃勃局面。

二、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1.引导学生热爱职校,求学职校,圆梦职校

部分同学认为读中职学历低,今后难找体面工作,因而学习不刻苦,得过且过。职校班主任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新生刚进职校,对生活感到新鲜,对未来有所渴望,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教育。先后开展了《职校-实现人生梦想的金桥》、《美好的人生路在这里起步》等主题班会,宣讲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与发展动态,使学生懂得中职和高中是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中等教育,消除学生“考不上高中读中职”自卑感,走出认识误区。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带学生到本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所在公司企业参观,请在外地就业的毕业生回校开座谈会,用学兄学姐业精于勤,学有所成,就业后在公司企业受重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确立“学一技之长,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奋斗目标。这样的主题班会和毕业生现身说法,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表示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将来更好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著名创造家但丁说:“道德能够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司需要高素质人才,客观上要求职校生既要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通,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职校班主任,要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在校不出“状况”,更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我从四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开展专业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运用征文、演讲、报告会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纪律,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三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意志毅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四是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职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教育主题。我的做法是:一年级进行“转轨”教育,让学生在心态情感、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等实现从初中基础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培养职业兴趣爱好。二年级进行“立志”教育,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计划,并以职业道德规范律已待人。三年级进行“就业”教育,懂得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树立艰苦创业思想。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是老师的灵魂,要当好班主任,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内涵之一。我当班主任,能严于律已,言谈举止,仪表风范,工作学习等做学生的表率。如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考勤制度,我从来不缺课不迟到;要求学生砺志博学,我潜心教学研究,严谨执教;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我多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公益活动,我亲历亲为,一次,我们班负责的洗手间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漫金山,学生束手无策,我卷起袖子,掏出管道口杂物,管道畅通无阻。以后,每遇管道堵塞,同学们争先恐后去掏,不怕脏的劳动热情,我深深感到,班主任的德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是身教胜于言教。

师爱是师德的另一内涵。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学生在家受父母疼爱,感到家庭的温馨,我能用真诚去温暖、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有可爱,社会有温暖,进而萌发像感恩父母一样去回报报务社会。师爱高于母爱,母爱容易溺爱,而师爱是站在社会角度上的爱,体现的是党我国家对一代的关怀。《学纪》云:“亲其师,信其道”。亲是情感,信,才能接受,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桥梁。基于以上认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促膝谈心,摸清每位学生的性格、志趣、愿望,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学生有了进步,细微必录,表扬鼓励,学生犯错,也耐心疏导,“润物细无声”。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最难啃的骨头,我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洒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厚爱,严慈相济,春风化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从教多年以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有辛酸,也有收获,我所带班级均被学校评为先进班级,本人也获得了学校优秀班主任、全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我无悔教师生涯,也称职于带班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第2篇

顶岗实习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对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

1.做好动员,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目的、任务,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专业技能、技巧的综合训练,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在技能训练的实践中,深化理论,完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另外,在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财会专业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会计基础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基本原理的同时,掌握本专业中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具体要求和应用,掌握主要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结合顶岗实习单位的具体岗位的设置要求,分岗位掌握其岗位职责。

2.加强岗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认知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容易违反单位规定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由学校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其次,由实习单位的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给学生现身说法,以切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提高学生的实习认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定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顺利进行实习的重要保证。为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学生顶岗实习前,我们就制定好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学校建立顶岗实习教学组织系统,主管教学的校长统筹全校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工作,教务处负责具体安排,并成立考核小组,学生分组、定岗位、定师傅、定任务。每次顶岗实习前,必须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妥善安排;顶岗实习中,要认真指导,抓好示范、训练、检查、讲评等;顶岗实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期间,主要应突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指导。并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渗透。

1.实习指导教师对有关理论知识的集中讲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先掌握实习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要求学生复习巩固;另一方面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讲解,给学生指出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更有效地全面掌握操作技能技巧。

2.加强实际业务的处理的指导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到实习单位去实习,师傅往往是自己会做账,不会给别人讲,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不易接受。指导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别指导。我们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兼职的,这样指导教师就能抓住每个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爱好,灵活掌握每个学生接触事务的能力和掌握会计实务处理的情况,为指导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方便条件。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要摸清学生对会计实务处理和掌握的熟练程度,直至能够独立完成业务处理,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3.开展顶岗实习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为了调动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展顶岗实习技能竞赛活动,评出优胜者,评出“优秀实习生”记入学生档案。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顶岗实习表现好的学生,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条件之一,享受奖学金。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评优选先,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能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总结而发扬长处、克服短处,不断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三、加强顶岗实习检查,强化学生岗位职业道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秘书;实干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84-03

秘书工作相比于其它辅助的工作而言,具有中介性、直接性、全面性、服务性以及被动性和机密性等特点,因而从业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要求更加广泛,既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博览群书;既要娴熟人际交往和礼仪来往,又要懂得分寸拿捏与把握,保密意识极强;既要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又要避免越俎代庖,造成公司管理的混乱。因此,秘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属于管理阶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直接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但社会经验不足。结合秘书工作和中职生的特点,《秘书基础》教学必须围绕职业指导这条主线展开。

一、对照职业岗位,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定位是近年来营销界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就是让品牌在顾客的心智阶梯中占据最有利位置,从而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就中职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让学生的特长或者技能在用人单位的心目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迅速实现就业,并快速胜任工作角色。与高等院校培养的和从政府机构分流的文秘人才相比,中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论文凭和专业素质比不过高等院校的文秘人才,论经验又无法和政府机构分流的文秘人才相比,处境颇为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做好学生定位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进行详尽的了解,对照秘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分析,了解劳动力市场上现有文秘人才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找到差距或者不足,发现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或者特长,为之因材施教,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破教材拘囿,灵活安排课程进度

尽管国家正式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二十多年,但是现有的《秘书基础》教材依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体例,一是围绕党政机关的工作安排教学内容,二是理论性内容比重太大,而且脱离现实,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和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进行取舍和调整。

例如,讲解第一章《秘书工作及其发展趋势》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秘书是干什么的;在企业环境中主要起什么作用;未来这个职业的前途有多大;这个职业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可以继续往哪些方向发展等等,这些往往都是在第一章就必须让学生知道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是否适合这个职业,一方面消除对秘书工作的误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也就是首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样,从下一章开始,就可以具体讲解秘书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素质,作为秘书工作和其它工作相比最重要的职业操守有什么特殊性。如其中有一条就是保密性。秘书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最多接触机密内容的岗位,如何确认保密等级,如何实施保密措施,如何确保自身遵守保密义务等等,都是秘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秘书工作的了解就更加真切,绝非泛泛而谈。事实上,理论性的内容应该就到此为止了,下面就是根据第二章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延伸和实务操作。通过实务操作结合之前所讲的秘书技能素质要求讲解,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创造实务环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职《秘书基础》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实务操作性。中职生对于实务操作的兴趣远远大于理论内容,毕竟他们不是研究型人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多创造实务操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技能水平,这样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马上就可以上手操作。

例如,《信息与秘书工作》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学习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类、分析处理以及存储等等。这章内容总共六个课时,在讲授这章内容的时候,要避免照本宣科,惹人生厌。而是课前让学生预习一遍,正式上课之后,直接就进行任务设计和分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先做。事实上这章和初中语文作文的部分过程非常相近。例如对图书市场的分析。信息渠道包括互联网搜索、书店工作人员了解、读者采访与问卷调查等等。由于这些渠道信息庞杂混乱,处理工作量大等问题,就要考虑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师直接指定分组。然后各组自行选举组长,由组长协调组员之间的任务分配和协调。一方面融洽同学间的关系,一方面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还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一举多得。

在全部课时结束时,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调研整理信息,写作分析报告,然后跨组进行讨论。总共六个课时的具体分配是初期调研用两个课时,整理、分析、存储用三个课时,最后用一个课时写作报告和讨论以及教师的总结指点。

四、扩大对外交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秘书工作的主要任务总结起来就是三类,一个是日常琐碎事务的处理,一个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最后一个就是公文处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这里既包括来客接待、电话接打等对外交流,也包括公文流转、会议组织以及安排领导公务等对内功能。这对秘书的人际关系以及相应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做好秘书工作的核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任务必须把沟通协调课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教学大纲在这章安排了六个课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我们在教授沟通协调的时候,绝不能仅限于六个课时,而是要贯穿于整个《秘书基础》教学过程的全部。

例如,在《信息与秘书工作》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社会调研就是一种对外交流。又比如在教授《会议工作》这个章节的时候,五个课时的内容其实完全可以压缩到三个课时内解决,安排一个课时参与一次公开会议。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参与部分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最后一个课时让学生对这次的表现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讨论会议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整个会议组织策划过程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总之,根据教学过程,安排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

五、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现阶段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教学很少落到实处,学生根本没有形成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感,也缺乏一个秘书所必需的文化素质,这也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然而,对于任何职业来说,职业道德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技能型的知识可以通过短、平、快的培训或者学习解决,良好的职业道德却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获得,必须通过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培养,还有教师自己的以身作则等示范行为。虽然《秘书基础》教材中第八章《秘书的基本素养、条件和职业道德》安排八个课时的内容教学,不过内容实在枯燥乏味。除了唱高调之外,没有什么切合实际的内容,关于这点,教师必须参考一部分内容自己总结。

相比于其它职业,秘书由于接近决策层、领导层,对于机密知道的比一般人更早、更多、更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秘书来讲,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其它任何岗位都更加严格。因此,《秘书基础》第八章的内容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和实习过程的始终。就职业素质来讲,主要包括基本的文化素质、相关的专业知识(政治、经济、法律和财会管理等)、专业知识,而这些素质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其它都不是《秘书基础》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习或者参加各类知识讲座。

六、加强实践环节,体验实际工作氛围

秘书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极强的操作性,一个是广泛的知识积累,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在《秘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必须不断地实习锻炼,通过真实环境下的操作来增加积累,提升综合能力,本课程安排有十个机动课时的原因即在于此。

由于中职生本身学历不高,甚至很多人是因为学习不好,高考无望才不得以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因而,如果没有特殊关系,参加实习往往成为打杂人员,文秘专业学生尤其如此,很难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而这种情况又更进一步增加了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所以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必须为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全面衡量学生兴趣和特长,安排在比较适合的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验课堂上的知识。在部分大中型企业或者单位,任务分工很细,文秘人员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协调沟通,有的侧重于公文管理,也有的侧重于信息处理。比较而言,综合性岗位和细分化岗位各有利弊,前者对于人的综合能力锻炼较强,向管理层发展的可能性更高;后者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未来可以向其它专业方向深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秘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围绕职业指导这条主线展开,根据秘书工作的特点和功能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以实务操作知识为主,模拟教学、实习锻炼以及对外交流等形式穿插其间,始终着眼于职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为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娟.基于企业秘书岗位设计《秘书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2]蒋国华.案例分析在《秘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5).

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师资队伍

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它具有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产业特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核心产业。广东省教育厅根据广东省软件产业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选择包括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内的8所省内高校和12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1软件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大约95%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工作。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了较大的培养规模。近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软件人才的就业优势正在消失,一些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的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软件产业产值9 513亿元,2010年,全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 364亿元,同比增长31%。近10年来,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25%以上的增长,2009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1 150亿元,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近万家。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缺口近 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 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l5万人),企业缺乏的不仅是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也缺少大量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因此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毕业生依然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

由于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的不同,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国家批准的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有一些区别。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以软件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全面的软件系统知识和必要的硬件系统知识,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设计和实现人才。具体就是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

从两者的办学目标可以看出,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国际化、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实用型软件开发人员,两者可以相互补充,构成更加完善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应以地方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应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 “2+1+0.5+0.5”的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校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假期参加企业认知实习和企业的短期培训。第三学年根据专业方向和企业共同培养,进行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实际项目实训。第四学年的上学期是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实训。第四学年的下学期是软件企业顶岗实习,全方位参加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经历软件应用与开发的各种工程活动。我们努力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本专业的特色之一。

3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宗旨,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及我校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一个通识平台、二个核心模块、五个企业模块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及“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遵循通识教育平台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原则。通识教育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科学素质、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个人技能和态度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核心基础模块旨在培养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接收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核心技术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本专业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专业方向模块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复合性人才,更好的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几年的改革,我们初步构建了基础稳定、方向灵活的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协调、课内与课外并重、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以及通过“学习、培训、实训、再学习、再培训、再实训”螺旋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实践是指在学校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完成基础规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一些研究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企业认知实习,让学生感受企业工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实践包括在学校实训室的课程实训和企业的学期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实践能力、初步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企业实习旨在通过项目的培训、开发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紧邻广州市天河软件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做到去企业实习常态化。学生入学第一个学年到企业参观学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实训。在参加企业实习时绝大部分同学能参加真实的项目开发。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让学生尽早找到自己的差距,学生返回学校后,大部分同学会抓紧学习,迎头赶上。

4产学合作机制

我校软件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产学合作机制的改革与管理。软件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广东软件科学园、软件企业三方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并确定了“以提高专业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胜任角色岗位所需知识与技术为教学目标”[3] 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合软件产业需求,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规范。

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学院坚持的原则是“产学合作、工学一体”。目前我校软件学院与广东软件科学园、广州软件园、华南资讯有限公司、广州市南天电脑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巨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内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思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易思博计算机公司等IT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培训、企业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学院已经建成的12个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企业培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的需要,同时也为计算机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每年派往这些实习基地的学生超过300人次。

5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软件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内外结合[3]”的建设原则,初步建立了由学校教授、中青年博士、软件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团队。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大量外出进修和培训机会。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先后选派多位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参与各项专业课程培训累计达到20余人次,包括IBM,Microsoft,Oracle,BEA课程培训等,有5位教师赴香港、新加坡、印度、英国进修。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拟定了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的师资培养计划,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关心其业务和全面成长,实行了行之有效的新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试讲、开学前的教案检查、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

另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重视兼职队伍的建设,聘请著名企业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建立了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规范了兼职教师的聘任流程,这些兼职教师不断地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产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目前学院的一些课程如项目管理、在岗见习、IT创业实习、IT项目监理均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6办学成绩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05级、2006级、2007级的学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学生通过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培训、项目开发、企业实习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2) 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机会早、企业实习常态化,学生知道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毕业时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普遍较高。

3) 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强。学生通过参加企业软件项目的开发,体会了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近三年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学校或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共有2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了2010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2010年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二等奖;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二等奖;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连续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结语

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2+1+0.5+0.5”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构件了基础稳定、方向灵活的理论教学体系既“一个通识平台、二个核心模块、五个企业模块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紧跟企业需求的变化。

3) 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初步建立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的机制。

5) 初步建立了“专兼结合、内外结合”适合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该课题的研究有效的指导了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对我院正在进行的“3+2”计算机专业师资人才培养、中职硕士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专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产学合作的深度、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5.

[2] 张大良,骆斌. 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9)会议论文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卷(增刊):1-6.

[3] 李红梅,卢苇,张红延. 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C]//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9)会议论文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卷(增刊):7-10.

[4] 王长波,董军. 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知识能力素质齐增长[J]. 计算机教育,2010(7):9-11.

Exploration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Provincial Exemplary Software College

XIAO Zhenghong, XIE Zanfu, CUI Huail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Software Colleg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第5篇

[关键词] 社会需求;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must reform its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must reset its personnel training level with an effort to train enterprise-oriente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 accountants with primary level certificate and equival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More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learnfield courses as its co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must be realized.

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learnfiel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一、会计职业需求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细,这已成共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

1.“做会计的人”

“做会计的人”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 200万人,其中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增加,尤其是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并非一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胜任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而是经过在实践中的锤炼和不断地学习提高,逐渐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的。

2.“查会计的人”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会计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查。“查会计的人”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他们主要从事鉴证服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等业务工作。在这个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截止2007底,全国大约有14万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已注册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大约有8万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约有30万人左右[1]。目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

从对会计的社会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3.“管会计的人”

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等。此外,还有其他准国家机构,如中注协、审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成本协会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这些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可以按企业职称级别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职称,也可以按公务员职务级别系列聘任,如科级、处级、厅局级、部级等等。在这个方向上从业一般对从业者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不多,但正常情况下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才有可能进入。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比前两类要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4.“研究会计的人”

这类人员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这类从业人员的人数远多于第三类“管会计的人”,但少于第一、第二类的从业人数。随着近些年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方面的会计人才需求也有所增长。在这个方向上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历。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是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

2.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会计职业类型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从会计的职业需求状况看,前文所述的第三类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和第四类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现阶段也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第一类,即“做会计的人”。

2.就业去向定位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高职院校都从就业去向上将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而将大企业排除在外,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大,对会计人员的接纳能力强。例如,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仅十堰基地的会计人员就超过0.3万人。这样多的会计人员,相当于上百家甚至更多的小企业会计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完全能够胜任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型企业的业务复杂,但分工细致,虽然大型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强烈,但其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初级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大企业里,同一性质的岗位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担当才能完成。例如,大企业仅出纳岗位就需要专门从事现金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的多个出纳。而且,在一家大企业里,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别财会岗位总是远远少于相对低级的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员,并且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甚至,大企业初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远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简单,只是由于大企业业务量大而使得其工作量很大而已。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企业就业。

笔者主张将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会计人才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的会计准则必将统一规范和约束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2]。而新准则主要是根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和规范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定的。新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同时也使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因此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不能避难就简。而近年对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一些老师以为在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前提下,就是要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实际上一些学校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力度,也就是针对相同的简单的会计技能使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复性操作,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培养人才业务水平层次定位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目前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证书,因此,高职会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取得“三证”,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高职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1.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3],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十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

2.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3.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必每门必学,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开展体验性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此,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1.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要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会计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后,老师普遍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充裕。为此,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2.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此外,现场教学法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搬进企业,并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3.小规模班级上课,保证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规模的班级上课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为此,必须实行班级规模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门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

(四)成绩评定改革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评价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一是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二是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三是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是可以进行企业虚拟薪金考核方式,即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或学习领域课程中,建立较好的激励机制,并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五是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和在仿真实践过程中有业务往来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门课程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

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德武.MPAcc已成为一种潮流[EB/OL].[2008-10-15]. examda.com/MPAcc/Instructs/060322/11170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