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07 01:1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等调查方法,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如下归纳与总结。(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性较差笔者主要通过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对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企业为主要协同单位,协同企业较为单一,极少数旅游管理专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旅游院校等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协同合作。(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频率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频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首先,课堂实践模拟频率较高,实践效果较好,说明课堂实践环节得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广泛应用。其次,学生短期专业见习的频率较低,甚至存在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第三,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利用度,特别是本科阶段其课程设置比率较低,没有很好利用实训资源。第四,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其参与校外实训和实践教学频率较低,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与过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较为突出。(三)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调查,发现目前的专业课程内容其实践性课程比例较低,实践性课程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开设课程为导游模拟实训课程,餐饮服务实训课程,客房服务实训课程等,部分院校同时开设了前厅服务实训课程,酒水服务实训课程,以及茶艺、插花等方面的课程,但总体上看,实践性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并且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缺乏完整而科学的标准,专业方向区分度不强,随性较大,以上均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协同性不强,因而,完善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化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协同创新理念正是符合时展所需要的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即协同化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是指以协同创新为指导理念,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方协同,通过高等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的多方协同,构建多方资源协同共享平台,实现培养本科旅游专业学生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校企政多方合作协同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学校是主要力量,但是光凭借高等旅游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是很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同时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真正平台差距较远,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积极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平台,推动多方合作,实现校企政多方协同化,不断推进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二)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化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科学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协调创新,课程的选择和分配要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实践教学课程的协同性还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科学而连贯的培养计划,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课程训练,最终能够实现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学生的“高位就业”。此外,实践教学是一个包括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习等诸多环节的教学过程,每一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调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链接点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协同创新理念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协同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具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同样是协同的过程,不同的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搭配,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测试,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学生跨越基础岗位实习,最终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因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具有高度的协同性。

三、结语

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协同创新理念是符合时展的新型教育理念,是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教学思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研究,对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高位就业”目标,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杨慧 毛金凤 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 沈阳师范大学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变得非常激烈。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就更应该明确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的特点、及其实践教学改革方式和运行机制,培养出有特点有能力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怀化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这几年一直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活动,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一、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定位

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张学梅从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教学体系等5个方面把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科人才之间作了较为详细的区别[1]。简单地说,就是应用型人才在学术水平方面要逊于学术型人才,在操作技能方面可能略逊于高职专科人才;但是却能适应企业管理者的人才需求,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水平,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也有专家提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国际化”“应用型”和“适应性”[2],其应用型主要是满足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

结合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与当前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胜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能从事中等旅游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旅游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构成一些直为许多专家关注,如有专家提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行政能力、社会责任能力[3],也有专家根据人才层级水平分成企业基层员工必备的职业能力、企业中坚力量必备的职业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领导管理能力[4]。我校结合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市场定位,把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多个模块。三个层次即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其中公共能力模块是每一个大学本科生应具备的,分为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四个模块。

专业能力分为旅游认知能力、旅游经济与逻辑分析能力、旅游管理与经营能力、旅游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四个模块。旅游管理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和解决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上,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策划,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发展能力根据专业方向分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力、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景区经营与管理能力、会展节事管理能力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所涉及到旅游行业的具体领域,要求学生分别掌握各个领域有关的经营与管理的各项能力。

三、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构成

一些高校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由专业技能模拟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组成[5]。而我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生自发成立的校团协会实践活动。相比其它高校,我校学生成立的校团协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

四、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按照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在“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生自发成立的校团协会实践活动”四个平台,按照“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毕业实习”三个层次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实训课程,调整实践能力训练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从实训项目设计、实训考核、实训场地建设、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改革,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全面落实。

1.增加实践课比重,改进和创新试验、实训项目

根据本专业特色需求,适当提高现已开设的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的实践课时的数量和比重。当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与前几届人才培养计划相比,理论教学课时减少近200学时,把一些与专业技能关联不强的课程删除,一些理论课的学时也减少了。但增加了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同时,根据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改进与创新现有的实验、实训项目,使操作技能实践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领域拓展。

2.科学安排实践课程层次顺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

在具体安排课程顺序时,基本原则是前四个学期安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并开设相应的较低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后面四个学期安排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也灵活把握。如考虑到刚入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把专业认见习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把对旅游资源、旅游行业的社会调查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程专业实习活动,同时把第五学期的课程适当压缩,部分内容分摊到其它的学期进了;兼顾到大四毕业生求职等特殊要求,在第八学期安排一些集中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把课程体系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分为公共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发展能力模块;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既有实践操作的内容,也有实践研究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有关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或相关旅游协会的一些活动。

为了突出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特点,我们把旅游管理专业划分四个专业方向即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会展管理,分别确立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并把这些课程按能力模块划分组成课程群,然后整合每一个课程群,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背景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对本组课程进行钻研,确立本组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及实施方案,整合本组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专业领域中的新内容,删除课程组中重复的内容及部分过时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序,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落实。

4.巩固校内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层次的实习基地

目前我系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由湖南省首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实验室、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室等组成。其中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由形体礼仪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旅游规划实训室组成,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课程及创新实验通常都在该中心完成。该中心的各实训室根据市场需求增减实训实验项目,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各项实训实验的顺利完成。管理学实验室配备了最新的企业管理运作的相关软件,如企业管理的ERP软件,旅游绘画软件等。

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著名景区和高星级大酒店,而且保持深层面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建设新的校外实习基地,按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建立除酒店、景区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外的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等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机会。

5.完善实训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为了确保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建立综合考核体系;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各层、各种类型实习学分比例,指导实践的教师要对学生的阶段实习进行打分,计入实习成绩,并且要引入企业考核方法,设计适宜的学生实习考核表,将实践教育目标细化为考核项目,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考核方法,使企业评语、个人总结、教师评分与实践教育目标一致。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课程;课改

引言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尤其是现阶段,我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此寻求就业的机会。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为此,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职业核心能力

1.1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当中所掌握的最为核心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根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企业用人的关键已经不是原来的单看成绩,而是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1.2职业核心能力与旅游管理联系

目前旅游业最为缺乏的人才就是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的相关课程中,开设了旅游类、酒店类的专业课程与选修课,对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旅游行业的管理者,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因此,他们更应该具备决策力、组织力、创新力、逻辑力、交际力、灵活处理问题等一些突出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靠的正是我们自教学中应该着重体现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2.1结合实际案例,全面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此教师进行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在其中结合实际案例或是管理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教师要特别注意所选用的案例中要体现的关键信息,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全面提升自身的实践与分析能力。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具体的分析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深入细致的分析问题,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更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结合案例教学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总结,得出结论。针对案例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将知识点讲透。

2.2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

在旅游管理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可以让情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入住登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模拟手续办理情景,让学生扮演前台服务员以及住客,以此了解未来在工作时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情景教学时,学生可以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服务员,另外一组为客人,按照实际入住的流程填写表格、办理手续,无论是服务员还是住客,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都可以获得实践知识,提高对于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2.3重视校内、外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实习实训课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校内的实训室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教学日常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的需要,便于实训课堂的演示、练习和学生课上、课后的训练要求。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则为学生的就业和与社会需求对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应该选择一些规模比较大、规格比较高的,或是在行业内有良好口碑和示范作用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到各个岗位,了解岗位的需求,从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4重视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多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行业,例如广西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广西以及周边地区输送一线的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壮族的特色建筑、饮食习惯和节庆活动,以及与政策紧密联系的北部湾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情况等。

3结束语

文章中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以此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可.基于游客满意的旅行社质量评价体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杨晶,孙静.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226-226.

[3]田丰.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J].中国海关,2011(7):74-74.

[4]王田甜.试析半岛蓝色经济区如何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98-98.

[5]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6-99.

[6]刘金锋.浅析陕西省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2(21):273-274.

第4篇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B20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教育、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开设创新专业、开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本文拟结合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较成功的做法,改变过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效果,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求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企业对于“订单式”培养方式认可度不高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有着市场竞争的意识,但是很多企业还缺乏人才竞争的意识,不想与学校签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有的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双方培养目标有分歧,实习重点不突出,不确定学生专业训练和实习考核的内容、方式,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势必会增加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只有少部分具有人才竞争意识的企业投入精力与高校签订相关“订单式”合作协议。

(二)学生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表现不热情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对工作实习岗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当学生带着满腔热情的希望来到实习企业时,发现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有的学生觉得企业给的工资待遇太低,工作任务太繁杂,也有的学生觉得企业的工作太单调,比如景区讲解员工作。这样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了脱离工作岗位或者消极怠工,这样对于专业的顶岗实习过程不完整或者实习效果差,没有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众口难调,造成学生对于“订单式”培养不感兴趣。

(三)学校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不够

由于近年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有的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资金不足,使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求,基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导致学生于实习实训教学设备不足而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学校政策和企业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合作不畅。这就导致学校方面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不够,制约了校企双方合作,很难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策略

(一)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应该抓紧时机,提高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视,依托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双方合作的力度,各个省教育厅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着力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思路,可以依托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寻求合作,与其校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申报省级实训基地,争取各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湖北省为例,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了“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2012年湖北省共认定10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将给予每个基地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认定50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给予每个基地30万元的经费支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对获批的基地予以授牌。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既发挥企业的优质资源,又解决了资金上不足,真正促进“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的内涵建设,让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对旅游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前所述由于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怎样让学生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旅游从业者,需要发挥校企双方共同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必须结合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注重专业理论素质的打造与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又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素质、潜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旅游业所需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旅游从业人才的服务意识与技能。

(三)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完善“订单式”培养内涵建设

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借鉴他们的实际做法,为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从每年新生进校起,旅游企业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通过面试筛选组建订单班。对于订单班的学生,企业单独开展课程,提前将企业文化、业务知识、行业政策法规、导游技巧等岗前培训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员。有计划、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和实习实训。

旅游企业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在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的环节中,企业均配备导游部经理或旅行社优秀导游员等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具体如下:

(1)专业认知实习――大一学生。通过对大一新生组织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能让学生对行业业务范围、合作企业文化状况等方面有综合了解和认识,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奠定学习基础。

(2)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大二学生。按照湖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的要求,将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规定的4门科目的考试教材,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即《全陪导游实训》、《地陪导游实训》、《景区导游实训》和《旅行社计调综合实训》)。本实训基地可供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训提供场地,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3)毕业顶岗实习――大三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旅游企业接待、导游服务等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为最终实现就业做准备。旅游企业将对本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对实习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提供保障。

订单班学员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有旅游企业工作和管理人员充当教师角色全程参与,实现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订单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真正实现了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理论与实紧密结合,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学生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总结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在全省已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与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探索,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总之,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注意克服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多想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才能发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苗晓娜.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07):101.

[2]何小华.浅论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J].文教资料,2011(05)

[3]乔红学.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8):117-120.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U69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所有高校应当考虑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无法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教学一线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扩大,日前据国家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达7600万人,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00万。这对于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以及旅游院校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从业人员呢?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旅游专业涉及到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但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实施和考核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构成,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占20%左右, 基础课为20%, 专业课约为40%, 实践技能占20%左右。实践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参差在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另外加上毕业实习和集中实训共同构成,没有专门的独立的教学计划安排,缺乏系统性。且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很多学校都是由任课老师自行设计具体的实践内容和步骤方法,没有很好的反映学科的前沿。

(二)实践方式单一化,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

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在设计时实践方式存在单一化问题,很多高校都只是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的方式或毕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比如,校内建一些酒店前台、客房、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也有一些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但大多以实习基地模式或就业实习模式或单纯的实习合作模式来进行校外实训,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安排和毕业招聘等,并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给予企业智力支持),这种模式很少有高校采用。

同时,旅游专业实践在方式上还缺乏整体的考虑,没有系统化设计,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缺乏各种方式同时进行的多样性,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的综合性实践方式。

(三)缺乏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缺乏双师型的实践教学老师。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一般认为拥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外还同时拥有其它职业资格证书即为双师型教师,也有认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老师即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在企业呆过。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没有在旅行社或酒店等相关企业呆过,虽然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真正的实践性的能力是欠缺的。同时,很多高校也没能提供很好的在职进修、外出培训考查和让教师到旅行社或酒店等企业中顶岗实践学习,在进入高校以后,这些教师没有在实践能力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往往实践教学又是由这些老师完成,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老师,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专业实践效果。

(四)实践教学过程制度管理不完善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在进行时,往往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老师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而这些与实践教学配套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完善,整个实践活动就无法有序进行。虽然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一些基本要求,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五)实践考核评估方式缺乏科学性标准性

目前,实践考核的形式多为实训报告、实习报告,或者个别类型的现场操作(如:餐厅服务中的摆台、客房服务中的铺床等)。实际上,旅游实践教学类型是多样化的,但是考核评估方式却没有多样化,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没有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注重最后交上来的各种报告这样文字性的材料,没有很好的关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效果。

在实践考核中,往往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实践主体的对实践教学的感受,以及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考评。

三、 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旅游实践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取决于旅游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关注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旅游企业需要的从业人员既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实践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要对具体的服务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方式等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做教学计划时就要统筹安排好,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学时,根据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来安排具体的实践教学分别放在哪些时间段。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根据企业的需要行业的特点变化来更新,实践教学的学时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占30%以上,达到50%左右。实践教学方式则要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包括校内模拟实训(有些是安排在某些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有些则是通过集中实训来完成。有校园导游模拟、多媒体景区实景导游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等)、假期短期校外实训(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校外毕业实习(这项实习所占时间至少要半年左右)。

(三)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旅游实践教学要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完成,取得理想效果,这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多元化以及建立长效机制的全方位校企合作。

第6篇

景区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陈艳(2013)、罗贵萍(2018)等老师也有此认同,因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旅游业三大支柱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但如果没有旅游景区,这三个支柱的业务将大比例减少,由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或者需求决定。不论业态如何发展,著名景区游览的游客打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全国高职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毋庸置疑,对普通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而言,景区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景区类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教学组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旅游类专业自2011级开始开设《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九年来,课程名称和课程性质几经调整,但仍在每届学生中开课,以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景区相关知识、掌握必要技能。

二、景区类课程建设发展情况

截至2018年11月15日,以“景区课程改革”“混合式教改”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提炼有指导价值的论文13篇。陈艳(2013)、罗贵萍(2018)、李婉娜(2015)等分别从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角度进行了论述,提出景区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动态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事实上,景区类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其他专业课程改革一样,要经历多年的设计、实践、总结、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我校景区课程也从课程名称、课程模块、课时分配、授课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测试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

(一)《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阶段

我校《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是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第三学期开课,32学时(实践12学时)。该课程设置为景区服务和景区管理两个课程模块,各自占16学时。以教师讲授和模拟实训为主,以考查方式结课。

(二)《辽宁景区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是我校2012-2013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辽宁景区实务实训》的集中实训课程。该课程包括辽宁景区实务概述(4学时)、辽宁特色旅游实务(14学时)、景区服务(10学时)、景区管理(20~24学时)等四个模块。以教师讲授、小组任务、项目教学等方式完成各模块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较为科学的“随堂测试评价表”“随堂测评结课考评表”等相关Excel表格模板,进行日常教学分析和分值统计,课程以考试方式结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为6∶4)。在后续的实训周实训课里,围绕景区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完成、返校汇报成果等方式进行。鉴于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落实了辽宁域内的重点景区踏勘采拍,进行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制作,完善“旅游综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虚拟软件于2013级学生第四学期投入使用。

(三)《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是我校2014-2015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原辽宁省旅游局在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的方针政策文件基础上,大力推进我省特色旅游建设工程,打造“辽宁滨海黄金大道”“精品线路一环三线”“精品线路五色旅游(金银红绿蓝)”等重量级旅游产品等实际行动的理解。把金色、银色、红色、绿色、蓝色等“五色旅游”拓展成辽宁特色旅游概念,涵盖辽宁生态旅游、辽宁温泉旅游、辽宁工业旅游、辽宁乡村旅游、辽宁海洋旅游、辽宁冰雪旅游、辽宁民俗旅游以及辽宁古迹旅游等多个项目。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与行业密切一致,因此将建设两年多的《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更名为《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该课程包括特色景区管理解析(4学时)、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温泉、工业、海洋、乡村、民俗、冰雪、古迹、红色等景区的票务服务、商业服务、接待服务、导游服务等32学时)、特色景区常规管理(12~14学时)等三个模块。在“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模块采取小组项目任务方式运用景区实训室的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软件更加熟悉景区功能、景区布局、景区类型和特点等,并更好地进行景区讲解和类型分析。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取消期末考试考核。据课程网络后台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特色景区实务模块的兴趣度达81%,对课程满意度达96%。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的《辽宁景区实务实训》集中实训课程。继续围绕景区(如沈阳三农博览园,含生态、乡村、民俗、红色等等类型景观)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如景区环境、景区商业、景区功能区、景区厕所、景区人力等任务)完成、返校形成小组成果汇报等方式进行。该专业在我校招生4届,以景区、导游、外语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按专业选修课开设。因国家调整高职专业目录,涉外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同旅游管理专业合并,于2016年开始按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因此,在设计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该课程按专业核心课设置,在2016-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开课,但取消该课程的实训周集中实训学时。九年来两个专业分别在三个阶段按不同的课程属性持续建设和改革,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高职教研成果系列规划教材《特色旅游景区实务》的编写,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公开出版,已获得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积累了一定的景区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经验。

三、新时代如何进行景区类课程混合式改革与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生是客户,课程是产品。及时更新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才能帮助客户更好的运用到社会中。

(一)有效的课程结构设计

既然课程是产品,那么课程结构设计与内容整合就像产品设计一样,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旅游高职教师而言,在周而复始的课程推进中,需对课程进行一轮轮的设计。景区类课程设计结构要搭建课程模块、更新课程信息、组合课程内容,根据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厘清课程内容逻辑,分析重难点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设计应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为目的,做到两个循环,开课学期的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循环,课程结课达到开课的预期,完成授课计划的安排;大概2~3年有一个明显改革的循环,使课程在执行2~3轮后有一个设计结构上的升华或改进,以符合新一批学生的需求。

(二)适当的工具手段选择

如何将景区课程这一产品传递给客户也很关键。当前,各校都投入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采购了如超星、点为等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优质共享课、资源库也有学习的资源。工具各种各样,景区类课程可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可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需注意,任何工具都是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作为实训性质较强的景区课程,不应忽略实地实训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持续的课堂实践开展

景区课程要把握学生的实践锻炼效果,需在课上课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是通过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组合,综合两种课堂的优点,进行有效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另外,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眼界,以更好的认知真实景区,培养其专业理解能力。此过程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课程设计,需保证课程实践性和更新的持续性。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与2013年2月18日正式面向社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随着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的完善与建成旅游产业必定会得到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更受欢迎。这一趋势对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旅游实训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是为了培养旅游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旅游实训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专业情况

旅游实训课的课程总数较少,这导致对学生的培训不够。实训课在旅游教学的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小,虽然这种情况近年来在各高校受到关注,相关课程有所增加,但实训课的比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超过20%。教学方法简单,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有些实训课程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往往不能开起来,就算开出也不得不减少相应的课程。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旅游实训课开的较为随意,由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实训课的开设主要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有些不需要较昂贵的设备和场地如客房、餐饮摆台能开,有些则开不出来如酒水与咖啡调配、前台操作等。

相关教学条件、设施不完备。实训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备,一些培训的视听资料要么不具备,要么已经过时,不能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相一致。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实训室的需要。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模拟实训室,但这些模拟实训室内各项配套设施与真正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差距,难以达到现实的客服环境,仿真度较小。部分实训课由于软硬件不配套致使部分实训课无法真正开出来。目前很多学校如通化师范学院都实行大班授课,一节课往往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际操作,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

(二)教师情况

教师教学方式固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而实践操作水平不高。一些青年教师刚从高校毕业,学识水平虽然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很少有在酒店、旅行社、宾馆、茶艺馆从业的经历,即便是有过实习经历一般来说时间也比较短并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致使许多实训课程开不出来。以通师为例,酒水咖啡实训室没开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懂这方面的教师。目前,很多学校都缺乏专业实训教师,参加实训教学的教师多是同时兼具理论课程的教学。教师多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训课往往不是教师主要努力的方向,这导致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水平较难。

教学内容上突出餐饮、前台、客房等领域。教师讲的多、演示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学过程单一,主要是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再让学生们实践操作,不能保证学生们是否对教师讲授的实训课程完全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多,教师讲完后就由学生自己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乏味的技能练习,很少对技能实施的原理进行解释,缺少对操作标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不只如何变通,缺乏应对突况的经验。

(三)学生情况

由于教学设备、教师情况不尽合理,部分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训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还有的不认真,不能很好地按程序完成实训的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生还认为反正日后到酒店等企业实习,等实习的时候再学也一样,平时的实训是没有必要的,导致平时上实训课就是应付了事。致使用人单位聘任应届毕业生不得不再次对学生进行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二、高校旅游实训教学策略分析——基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基础上

实训教学与平常所说的专业实习、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类型不同,它是实践教学当中的一种,实训强调更多的是在特定场所下即可控状态下的模拟学习训练方式,它比其它的实践教学类型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能与学生进行互控性的交流和知识传授的能力。调整高校旅游实训课程的设置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

实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旅游产业需要的人才。建立以人为本,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校方面

为了提高旅游实训教学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采取多种科学的策略。首先应该建设好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包括茶艺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设要突出仿真模拟特征,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通过课堂模拟练习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厅服务、导游、景区接待等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服务技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缩短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过程。”这些实训室也有缺点,一是这些实训室是在学校内设置的,跟不上校外实际的发展情况,授课较为呆板和落后。二是这些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不能很好的充分利用这些场地、器材。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应尽量实施仿真模拟化。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茶艺技能培训、配备中餐、调制鸡尾酒、西餐摆盘,客房服务培训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培训。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校内开办饭店、旅行社、茶艺馆等实体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课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又可以为学校创收,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在参与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融合,提高管理经验、实训技能。这种企业的创办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饭店、茶艺馆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内开设。旅行社可以依托学校与其它企业一同创办。

为了使实训室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规范教师及学生们的行为,使得实训基地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如立评估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如明确学校及各系院领导职责权利,建立健全旅游实训中心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检查、总结、评比、考核及考评工作。协助相关人事部门做好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岗位培训,薪资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工作。紧紧围绕旅游实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考虑开设单独的管理能力实训课程,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设计专项训练项目,以综合训练、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参与科学研究等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2](P.91)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协商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与平台。根据企业的需要设计实训课程,使得双方结合的更加紧密。高校应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不断修订教学大纲,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制定专业技能的操作及考核标准,不断满足企业及市场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评估体系,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训教学能力的提升。

1.派教师去培训,主要有两条措施:第一,派教师去专业学校进修。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了解和掌握学术界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第二,派教师去相关旅游企业,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了解更多地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学习更先进管理经营、管理模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做兼职,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2.邀请相关行业如企业家、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本行业丰富经营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讲学,作报告,参与对学生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本行业最新的管理经营、模式,提升学生们对本行业的认识深度。

3.对教师实施奖惩机制此机制包括职称晋职、评选先进、进修学习等等,同时建立奖金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的人加以奖励,在物资及职务晋升方面给予支持。

(三)学生方面

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环节进行,尽量模仿现实环境。让学生成为实训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主动实施、参与各种实训过程与实训环节。

支持学生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如如导游基础知识比赛、导游规范与应变题比赛、景点导游讲解比赛、礼貌礼仪比赛、酒店服务中式铺床比赛、中餐宴会摆台比赛,导游英语比赛、茶艺技能比赛、花艺比赛、调酒比赛、烹饪比赛。通过参加各种专业赛事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教师亦可通过这种技能竞赛提高管理水平,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学生。

通过现代化的光盘、图片,电脑仿真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光盘、浏览图片,参与电脑仿真系统的模拟管理、培训等,接近实际情况,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和多媒体投影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分析、输出系统,使参加实训的学生们可以在虚拟的旅游场景中,通过电脑操作在各种旅游景点、酒店等虚拟模型中,进行旅游、餐饮住宿,选择旅游路线、游览旅游景点。在虚拟的环境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导游词、参与酒店的接待、管理。“让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进入预先设定的角色,体验职业生活,在职业角色模拟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仿真教学无论是‘从角色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角色’,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更形象地理解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和旅游服务中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3] (P.659)

参考文献

[1]娇丽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 城学院学报,2009,(1).

第8篇

[摘 要] 旅游实践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PPCT教学法,以适应现代旅游实践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 旅游管理 PPCT 实践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体系,它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课程中,《模拟导游》和《饭店服务》这两门课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传统的旅游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四步曲,即讲解、示范、模仿和练习。教师先通过黑板的讲授,以及在实训场所的现场示范,使学生了解大致的技能程序,然后学生再在实训室中进行模拟训练。虽然通过这四步的讲授和训练,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但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即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训课程的教学经验,通过在《模拟导游》和《饭店服务》课程中实际运用的效果,提出了PPCT教学法。

二、PPCT教学法的实际运用

在《模拟导游》和《饭店服务》课程中,通过PPCT教学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实训课程的兴趣,不再觉得上实训课程非常枯燥,只是简单的机械体力劳动。

1.P―Plan(设计)

《模拟导游》和《饭店服务》这两门实践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都将需要实训的内容分为模块来进行。每一个模块在进行实训之前,都要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模块的教学目标,各自设计实训所需的环节,使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实训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例一:在《饭店服务》前厅接待模块中,传统教学只是将前厅接待员接待客人时所需的具体步骤:“问候―询问有无订房―填写住宿单―验明身份―填写房卡”教授给学生。而在PPCT教学法中,我们则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各种场景,例如不同类型的客人,或在酒店淡季和旺季时,应该如何来应对客人。通过各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实例二:在《模拟导游》的“实地导游”环节中,传统教学中多数是以景点教学片或部分景区的实地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实训模式固然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实地体验,但学生个体实训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参与性较差。在PPCT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景点进行独立的导游词创作和旅游线路设计,并由学生本人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景点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训景区过于单一的缺陷,同时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强的实地感,还能较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的导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P―Practice(实训)

传统的旅游实践课程的实训,大多都是依托各个实训室,比如客房模拟实训室,中西餐饮模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或是通过观看教学光碟,让学生仅在实训室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这样的实训,不可否认,可以让学生掌握住最基础的操作技能。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饭店和导游行业都不会一成不变,如果老是局限在实训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适应社会需求,就不会是应用型人才。在PPCT教学法中,我们所进行的实训是三个方面的。首先,在实训室中分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合适的岗位进行实训,然后再分组带学生去实习单位进行观摩,最后找出学生和实际工作人员之间的差距,再重新在实训室中进行训练。这样,我们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是有的放矢,不仅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而且让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明确,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3.C―Communiacate(交流)

传统的旅游实践课程的讲授,教师仅仅只是单纯的教,学生也是单纯的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属于“书呆子”型,只会死读书,与社会脱节,一旦进入真正的旅游实习期或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而在PPCT教学法中,我们非常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在对实训模块环节的设计,还是对实训的过程,都是边设计,边沟通;边实训,边交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兴趣盎然。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同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师也轻松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例三:在《饭店服务》餐巾折花的实训中,学生们在进行盘花和杯花的折花训练时,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花型的折叠,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不仅学会了传统的折法,而且给予创新,折出了上百种口布花,并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大型的餐巾折花展示,反响很大。

4.T―Test(考核)

旅游实践课程的考核一直都是比较难以实行量化的标准,对于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在PPCT教学法中,我们主要是从PPC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采取过去一刀切的方法,一项好就都好,或者一项不好,就全都不好。例如在《模拟导游》的考核中,我们给出了以下的成绩考核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展示。

三、PPCT教学法的前景

PPCT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实际教授体会和总结出来的,对于运用在旅游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不仅在旅游实践课程中,各学科专业都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PPCT教学法也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他的存在、发展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洪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09.6:280

[2]马学勤:对实训教学”四步教学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74-76

第9篇

一、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1、主要课程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从事的职业(行业)与适应岗位,结合现有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四个部分。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工艺流程等等。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非职业化的,模拟实训的工作环境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是仿真环境。现场观摩中,虽然工作环境是真实的,但学生充当的只是“旁观者”角色,它们不能替代专业考察与毕业实习。专业考察的教学方式主要为现场实训与主题调研,提供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都是非职业化的。现场实训是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达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但其参与程度仍不及“员工”角色。在主题调研中,学生充当的也只是“旁观者”的角色,但应比现场观摩思考得更为深入。专业考察中学生社会角色的真实性介于理论课实践环节与毕业实习之间。毕业实习常见的教学方式是顶岗实习,是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完全真实的社会角色,学生担当的角色是职业化的,通过“顶替”企业员工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涉及多门课程,具有综合性。毕业实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长知识,而且要能总结经验,形成见解。项目合作也是毕业实习可用的教学方式,可被看做是顶岗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严格地说,毕业论文只是课题研究结果(结论)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毕业论文还包括与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则是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总结性独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一般应采取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前述实践课程相比,毕业(设计)论文侧重于创新。毕业论文撰写侧重于理论创新,毕业设计侧重于应用创新。

2、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由前述可知,理论课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之间在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可相互补充,而且由理论课实践环节到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它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也应遵循上述规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及人才培养要求,又应具有开放性,以利于教学创新。

二、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偏小

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重视旅游实践教学。如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在校期间有3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小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约占15%,实践课程课时分配比例偏小。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一般为18周,基本能满足一到两个方面的实习的需要,如酒店和旅行社实习。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课时为6-8周,时间太紧,不利于开展较充分的研究。而践教学环节常常因设施不全而变成理论讲授课,从而使实践课实际占比更小。在学分分配上,一些院校实践教学占比约为11%,有的不足10%,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2、教学内容偏离就业需要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近50万(含专科),人数虽多,但有些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离就业的需要,使教学与就业难以对接。有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已不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符合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

3、师资与教学不匹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其它学科为背景的学院为依托,或是在其它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不少教师是由经济类、管理类、史地类、语言类等专业转改而来,实践经验极少;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成为一名教师的,大多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不足。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书面测试上,难以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的是教师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计分缺乏规范性。毕业实习评价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评价,而企业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实习结束后一般也没有统一检测(考试),所以也只是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

5、忽视毕业论文实践意义

教学中往往本末倒置,注重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包括论文结构、格式要求等,而忽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包括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路径等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评价中,也注重的是对“写”的评价,而轻对“研究”的评价。

三、实践课程设置优化

1、完善实践课程开发

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在总课程中的占比,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同的理论课程有不同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之间,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应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学习中的作用,重视课题研究指导;制定实习手册,规范学生实习工作与教师实习指导工作;结合教学方式、课程属性、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考核方式。

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

校内实践课多为模拟实训,使用成本低,可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是一种比较便利的实践教学途径。但校内实训不能代替校外实习,校内实训毕竟是“模拟”,而不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比模拟工作环境复杂,有时还会遇到突况,这对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3、实习内容多样化

实习内容多样化能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科背景等选择多样的实习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上的多样化,如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等;二是岗位设置的多样化,即在同一专业方向上设置不同的实习岗位,如酒店实习设置前厅岗位、客房岗位、餐厅岗位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综合发展,也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在实习内容设置上,不仅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体现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职业岗位教学,还应有研究项目教学;从而体现本科层次实践教学的特点。

4、加强创新与创业引导

实践出真知,应鼓励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新知,对原有知识与工作流程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与创新建议。应通过实习任务确定、作业布置、考核评价以及课题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引导。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就业、面向人才市场,而且应面向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旅游房地产等新业态,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创业。

5、落实教师从业经历

第10篇

摘要:文章对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在安康金扬宾馆、西安维景国际大酒店、陕西国旅、春秋旅行社、安康瀛湖景区等企业的就业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1项测量指标中,利用里克特量表总结出10大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即“3+7”体系,以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筹划。

引言

校企合作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必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特征极强,其应用型和职业化倾向促使旅游高校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市场经济开启了高校教育通向产业需求的大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产业的召唤,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作为应用型的地方高校,更要敢于创新培养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产业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磨练学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投身于旅游行业发展之中。

一、研究概况

顺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趋势,应对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变化,文章对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在安康金扬宾馆、西安维景国际大酒店、榆林永昌大酒店、瀛湖旅行社、陕西国旅、春秋旅行社、石泉燕翔洞景区、安康瀛湖景区等地的就业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方、实习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就工作感受、企业能力要求、学院培养等各方面获取很多值得思考的数据和想法,对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给予了一定的方向和借鉴。在访谈中,笔者先选取了与旅游实践教学相关的21项关键词,包括模拟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技能师范、参观学习、学术讲座、校内实习基地、假期实习、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平台、短期顶岗实习、课堂分析与辩论、社会服务、技能竞赛、假期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学科小组活动、野外实习、科研论文指导、颁发工作证书、双语教学、企业定制。请企业方与实习学生分别就21项测量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非常不重要1分、比较不重要2分、一般3分、比较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再将每一项的总分进行统计,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13份,得出每一项的平均得分。其中总得分在3.5分以上,即“一般”以上的一共10项内容,见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校外、校内实训基地和假期实习,说明学生希望可以有较完整的时间保证实践经历,从而利用学校搭建的实习平台,来检测自己的专业水准,磨练自己的实践技能。企业方也希望加强与学院的联系,建立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协议,达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流程,特别是定制化、订单化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敢于实践,勇于投身于旅游行业。其次,排名3-10位的测量指标,体现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手段的丰富性及第三方的认可程度。从得分情况来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机会、聆听学术讲座、动手分组完成任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学期内、不同的视角中挖掘学生潜力、完善学生技能,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方位需求。因此,只用充分展开每一项要素,做实做精,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忠诚和行业内就业率,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以表1中的10项要素为基础,这既是企业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心声。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0项要素中,校外实训基地、假期实习、企业定制培养三项为校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内实训、考取资格证书、参加技能竞赛、聆听学术讲座、参与国际交流、参加科研项目和小组活动七项是学校校内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因此,可将将其命名为“3+7”实践教学体系在此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的时间,补充实践教学的相关设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善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职业人生的顺利转变,以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全新要求。除此之外,再通过优质的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不同的暑期实习单位的安排,做好课堂内的延伸,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到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积攒最直接的工作经验,在轮岗换岗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兴趣所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能够及早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

二、研究结论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丰富,共涵盖21项测量指标。21项测量指标的设定来自于文献学习、学生访谈、企业调研及学校办学经验积累,基本涵盖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具有较强的实施性。2.10项要素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213份问卷的梳理与汇总,总结出重要程度得分前十位的要素,作为学院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抓手。3.从校外、校内的角度划分“3+7”的实践教学体系。七分在校打基础,养能力;三分在外,拓眼界,谋规划。三七结合,可以充分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专业、理解专业、热爱专业、奉献专业。

作者:沈宏洁

第11篇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訛輥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訛輥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輳訛輥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訛輥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訛輥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訛輥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訛輥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作者:孙永龙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

第12篇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应该按旅游行业规范更新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设施设备,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建设,鼓励学生多练习实践操作技能,缩短入职适应期。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充分利用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优秀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商大酒店是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实习基地,商大酒店作为旅游烹饪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2007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烹饪学院教师直接参与商大酒店经营管理,在酒店成立实习管理部,配合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结合酒店经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一)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是对校内理论学习的补充与延续。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长期、稳定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中工作较长一段时间,了解、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密切与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等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是旅游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也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能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供平台。旅游企业通过接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低成本补充人力资源的空缺,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同时为企业物色优秀人才提供机会,企业还可与学校进行横向课题合作,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高校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合作意愿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首选。高校和企业要加强协作,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共识,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加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提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鼓励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机会,共同建立较稳定、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双方要就有关实习事宜按照协议的约定行事。学生的实习地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单位所在地应尽量选择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发达地区。实习单位可优先考虑国内外著名的饭店集团成员单位,知名的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知名旅游企业(集团)的先进管理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好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训过程进行监管、考核。学校应该专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的组织、协调。由旅游企业安排适当的岗位以及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指导。学生与老师要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应该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实习单位要对学生做好短期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现场指导、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学生适时沟通,指导学生增强责任心,遵守实习单位相关要求,鼓励学生勤观察,动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从容妥善地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主动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收集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评价意见,并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期望疏导和就业指导。学校要综合考察实习学生纪律、出勤、实习证明、实习鉴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确保学生实习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及时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结,将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日志、总结和报告等定期批阅,及时了解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填写指导教师工作日志,总结工作经验。实习结束,学校可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证书,进行物质奖励,并请其在学校与低年级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座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热爱旅游行业及在旅游行业实习、就业的信心。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一个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培训、深造、引进、聘用等途径,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学习、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兼职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调研,积累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科研选题与旅游企业实际紧密相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使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行业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可从国内外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近年来利用承办发展中国家酒店管理研修班机会,举办学术报告会,请发展中国家学员为旅游烹饪学院师生做报告,拓展老师的行业视野与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