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13:0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船借箭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人传》读书笔记
一封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父母”(转载),抗日战小《名人传》读书笔记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名人传》读书笔记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大纪元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爱我家,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他虽然只四十刚出头,却早已两鬓飞霜,瘦削而蜡黄的脸上皱纹密布,青筋暴露的双手长满了硬生生的茧皮。
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们既不眨眼,也不闪烁,是恬静的,安详的。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将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初中语文新课标准》中也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重点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这些都离不开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品味,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一、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储备语言、培养语感的能力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采用推荐、学生自选、学生与学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读物。也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事情和想问题时,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也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2.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3.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的阐述了美育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联想,唤起美感,完成美的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可见,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还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表现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通过诵读体验情感美
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优美的画面,使课文形象化,让学生的思维和课件情景充分的融合。最后再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轮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为主,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其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
2.在反复的推敲中体验语言美
语文学科最大特点就是用语言再现事物形象。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辞优美,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精华。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只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6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水融,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1 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
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位学生突然问道:“曹操为什么不让箭带上火再射出去?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不就完了吗?”这一问着实让我愣住了,这似乎与教学无关啊!但我没有置之不理,没有搪塞,更没有训斥,而是接过话锋说:“这好像是个好主意,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好好地研究、讨论一番。”于是,教室里读书声议论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一会儿,有的同学说:“曹操怕自己的营地着火。”有的同学说:“带上火,箭就射不远了。”有的同学说:“当时,江上雾大,突然敌军来袭,情况是那么突如其来,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会去细想呢?”还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出此绝招用草船借箭,就连在一起的鲁肃也想不到,曹操是敌方,情况不明,又怎么想得到呢?”看来,这一质疑表面上好像与教学无关,实质上却是深读课文的契机。
2 不能让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尽管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于是,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只有形式多样,更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不顾教育的现实情况、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时尚,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要从单纯的模仿走向创造性的应用。
3 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这种新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异化,为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课堂上谨小慎微,话语不多,始终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给学生分析和讲解的声音。他认为这便是自主的课堂,便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堂,岂不知,这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引导。
4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并存。教师在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而,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引燃,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让不同体验进行交流和争辩,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因此,首要的条件是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大型的图书馆,我经常以班级的名义帮学生借他们想看的书,另借一些与课本相关的书籍,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
因此,要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家长的全力支持尤为重要。我争取到家长的全力配合,应允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特别点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如何逃离东吴,却又点到为止,吊学生胃口,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和诱导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如教学的《》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咏梅》等。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我大胆引导学生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还有我教会学生筛选读物,适时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有亲近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介绍,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自己去读。
我所采用的激发兴趣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给学生先讲故事,再让学生复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组织各种读书比赛、作文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提供优秀书目、内容后让学生介绍读物梗概;经常鼓励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并让他们谈体会等。这样做不仅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还起到了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的作用,使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自己所学相结合,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了一个阅读之网。
三、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一本书值不值得一读,常常是先浏览一番,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为了便于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参考,我鼓励每位学生都准备专门的笔记本作课外读书笔记。笔记可采用摘抄、列提纲、写体会、制卡片、剪辑等方法。内容上可是多方面的,包括在略读时精选的词句及精读时需烂熟于胸的原文或片段都可以。为便于检索,我引导学生在做笔记时分门别类。可按词、句、段、文分,也可按材料类型的不同分成各个栏目,譬如课堂内外、诗词天地、习作精萃、我的感想等。总之,对所作笔记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随时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一、构建轻松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得弯下腰来看孩子,努力创设有说有笑轻松和谐的氛围,用心用情去翻阅孩子的生命,让他们沐浴课改春风,享受成长快乐。
1.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课堂主持人”的主要角色,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启迪、训练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在展示交流中发展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做一个知心的伙伴。教师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心与心沟通,与学生拉拉家常,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甚至可以无话不谈,以亦师亦友的关系跟学生套近乎。使学生敢于接近老师,把老师当朋友,敞开心扉,袒露真情。
3.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新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口、动手、动脑,乐于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可以自主提问,大胆质疑,向教材质疑,向教师质疑,向专家质疑;上课不再只是听讲、记笔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石壕吏》、《狼》,学生可以自主导演课本剧;学习《小石潭记》可以让学生展开竞赛,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学习朱自清的《春》,学生可以举行“游春赛诗会”……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仔细聆听学生发表的见解,要用赞赏的眼光去观察、接纳,允许出现错误,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二、引导诵读体味,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典范课文,在朗读中把文章的节奏、语气和作者的情趣表现出来,同时探究一些语言规律,譬如领会词句的意思。如《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质疑课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再在每一小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可设计老师示范读、领读配合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章浓浓的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老师在让学生重复朗读课文中渗透一些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感的形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我构建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简单地教给学生,而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怎么样根据学生原来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开展教学的起点,做到“以学定教”呢?
一、观察阅读,进行丰富的想象储备
1. 观察入微,储蓄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务必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日记等形式,随时记录下生活中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上至天文,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阴晴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涓涓细流的汇聚;再到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骡马走兽的龙腾雄姿;从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到微观世界的核子裂变;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其中一个学生的观察日记:
今天,我那美丽的鱼缸里住进来了一个小家伙――红色斑点的小金鱼 。这只小金鱼呀真活泼。你看它在鱼缸里时而上,时而下,时而来个翻转的,精彩O了。可是它太孤单了,因为它没有伙伴。但我的朋友,别为它担心,大约三分钟以后,又住进了一位新伙伴――小黄金鱼,自从有了新伙伴,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小红金鱼和小黄金鱼相处得很好。小黄金鱼,不!小“姐姐”从水面拖下来些美味佳肴给小“弟弟”――小红金鱼吃。小“弟弟”乘“姐姐”休息的时候,悄悄从后面绕过来,调皮地用长长的触须去挠小“姐姐”的尾巴。这位小“姐姐”呀,吓得一下子蹦出了水面。小“弟弟”却在水底抖动触须,挥舞着小脚,正高兴呢!
2. 课外积累,吸收精华
由于小学生经历不够丰富,亲身实践的机会也不多,事物表象的积累也就受到了局限。解决这一局限的方法就是提倡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出,教师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我们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让学生吸收文章中的精华。只要学生持之以恒进行有意识地多读书,读好书,勤做读书笔记,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只有这样,想象才有依据,储备才有品味,情感才会脱俗,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二、立足课堂,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1. 看图想象,深入“文”心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教学当中不要忽视了这些插图。这些插图非常直观,是最能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储备进行想象的材料。如《草船借箭》文中的插图,画的是诸葛亮和鲁肃在船舱中把酒畅谈,船舱外箭如雨下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曹操发现诸葛亮的船队时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2. 留白想象,体会“文”情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如《穷人》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里,连用了四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四处空白。在教学此处时,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留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留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如下是几个学生展开的想象:
学生一:桑娜想到丈夫抚养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学生二:似乎有了一点声响,使桑娜以为是丈夫来了。此时,她反复地对自己说“我可怎么对他说呀?他会答应吗?”在断定丈夫还没有回来时,她又开始责怪自己了:明明知道丈夫承担不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过来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7个孩子能养得活吗?
【关键词】农村;体验;生活作文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学法的倾向,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内容空洞, 语言贫乏,想象缺失等问题。教师多采用命题或半命题――写作――批改――评讲的单一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让学生产生了害怕写作的心理。而生活作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及时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真实地书写生活,表达自我。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谈自己对生活作文教学的拙见:
一、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感和历练都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只有这样的印象才会最为深刻,写出的作文才会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才能打动别人。这也顺应当下作文教学改革的趋势,激发了学生的作兴趣,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使写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而生活作文教学正是解决农村小学生作文“写什么”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做法如下:
1.生活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通过开展各顶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1)参与社会生活:老师要经常带学生“看”社会,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学习从生活中吸取习作素材。如:A.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并及时记录下游览时的见闻和感受。B.关注农村人民生活的变化,思想方面的变化。
(2)感受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积累习作素材。
(3)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等。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如:班队活动、游戏活动、种植活动、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喜怒哀乐,及时捕捉作文素材。
2.阅读交流
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开拓写作视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写成读后感。
(1)制作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本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养成做好记录的习惯。
(2)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以读书活动为主的班队活动。如:每周交流一次读书感受,每月出一张读书月刊,并选择优秀月刊,每月装订成册。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写作之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有了作文素材,怎样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作文教学最重点的问题。
1.借鉴文本引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原生态的天然氧吧九阜山》,有的学生写到九阜山是福建省自然生态保护区。这里景色幽静、险峻、奇异、壮观,是人们探奇揽胜与森林沐浴的理想宝地。有的学生写到“九阜山周围的山犹如仙女在沐浴”,“八仙女的姿势各异,有的……有的……”九阜山的水“碧清、可口”等特点;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让学生懂得叙事作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记一次××活动》。学生基本上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把文章写完整。
2.注重“写实”训练
“写实”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把看到 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如:盛夏,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我让学生以《大雨过后……》为题写篇作文,有的同学写到了他们村的那条小路被雨水淹没了,脚下一片泥泞,来上学费了好大的劲儿;有的同学,他看到一位中年人,艰难地蹬着自行车,自行车的轮子有一半淹没在水里,那情景真像在表演杂技。只可惜车子突然一栽,那人身子一歪,立刻成了“混泥人”。显然,这样的作文是城市里的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以上的作文片段无疑是自然 的、真实的,这就是“写实”作文。
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1.4(校长论坛)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写作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对四、五年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种课外书?”在5个备选答案中,90人中有32人选择故事书,占35.6%,而其他均不足25%。由此可见,故事书是学生对课外书的首选,所以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可以组织一次名为“故事会”的班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在“故事会”上带有表情、动作、声调地来讲故事,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王子与乞丐》的故事,讲到王子为了好玩,与小乞丐换了身份,在外面过着辛苦的流浪生活,受到其他人的欺负,而且经常受到小乞丐父亲的虐待,而小乞丐却在王宫里过着小王子的生活,受万人景仰,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出示《王子与乞丐》一书让学生课外阅读。
二、师生共读,营造氛围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的先锋,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阅读滋养底气,阅读能让教师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也是老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从阅读中寻求教育思想,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语文课堂不再僵化、刻板、生硬和枯燥。但据调查,教师中每天读书2小时的人不足20%,一些小学老师的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一本教案走天下的语文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育思想还非常普遍。很多教师还是在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和书本内,把学生关闭在乏味的说教中,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使他们感到语文阅读枯燥乏味。
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调动自身阅读优势,打造动情的、个性化的阅读课堂,用教师阅读来引领学生阅读;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倡导良好阅读风气,用课堂的阅读引领课外阅读。有的教师就以评书的形式组织教学,如“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常常让学生舍不得下课,进而引领他们走进四大名著,欣赏和品味名著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指导方法,强化兴趣
1.多读
读有三种方式,一是泛读。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或报纸,可采用这种方法,只要了解它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还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些知识点记下来。比如:指导阅读报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对价值不高的内容只要看看标题就可以了,而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仔细看看,并简要地做些摘记。二是速读。我们看书只要看有价值的书,而对自己有价值的书也有很多,因此要快速查阅资料,必须“一目十行”。快速阅读,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节约时间。三是精读。对于名篇或者名著等阅读价值高的作品,我们要静下心来细读,体会其构思,欣赏好句,体味其意境,使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
2.多思
读完书,我们对书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本书。因此,我应采用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等形式进行训练,目的是使自己多思考,以便真正了解这本书。
3.多记
即多做读书笔记,笔记随时可记,好处很多,又可分为许多种,如:疑问笔记,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可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疑问等记下,以后再看这本书时体会就更深了;摘录笔记,可将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句整理成册,时常阅读,其好处不言而喻;创作笔记,即在读完一本书后对其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的创作。这样不仅能读书,还能锻炼写作能力。
四、展示成果,巩固兴趣
1.读书笔记展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小学最为常用的是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我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要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阅读的方法,把阅读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为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获胜者和进步较大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并把得奖的作品贴出来,在班级中展示给同学们看,使同学们能够向获胜者看齐;还可评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扩写作品、最佳读后感等单项奖,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奖,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不断提高读书兴趣。
2.开展游戏表演
一、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生百味体验的乐园。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心情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常常会给我们施教者带来意外的惊喜与感动。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又应该怎样引领他们的心情呢?
(一) 激发兴趣,不吝赞扬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基点在于情感。而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每次备课时我们都要寻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送去赞扬,另外,要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令其在探求中不断进步,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走进文本,燃烧情感
我们以情感作为教学的“催化剂”, 用心去感受文章中作者的表述,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需求,巧设悬念以激发其求知欲,并把生活中,课本中的场景,演化为生动的故事,令其能感同身受。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作风民主,对学生体现人性关怀,还民主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伺机提出要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学会质疑
我以《草船借箭》为例,讲了周瑜出于对诸葛亮才干的妒忌而设计暗算他,要他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从而挫败了周瑜的企图,取得了胜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段,哪个词也是表示态度的?为什么由妒忌到自叹不如?学生不约而同在心里画了个大问号,这是为什么呢?而这问题的结论恰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学生急不可待地阅读了课文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时教学的重难点也在统领全课的悬念中不攻自破了。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授之以渔,引领学生学会读书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只凭语文课的阅读量是不够的。我们和谐的课堂还应建立在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引领他们去大量阅读,并反复实践。只有在反复阅读与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涉猎各种课外读物。指导他们作好读书笔记,并领略欣赏文章的精妙之处,把游戏与比赛贯穿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和谐课堂必须从那里吸取有效文化营养。我们要把视野越过围墙,深入到社会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我们要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梳理表达出来,或是加上自己见解。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定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一道靓丽的色彩。例如在班里可以举行“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一月后,我发现同学们不但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更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好品德。这时候,又有谁能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四、引领学生学会感悟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1故事吸引法。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能吸引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会百听不厌。如果教师在讲故事时,善于利用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配上不同的语调,加上得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把学生吸引到故事情景当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快到时,教师停住不再往下讲,这时,学生已经听出了味儿,非让教师继续讲下去,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的来处,告诉学生,如果想知道故事后来的情况,可以去找某本书来自己看就可以了。把学生的兴奋点吸引过来,吸引到书中去,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
1.2课文延伸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生动、有趣的文章。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稍作延伸,借机把学生引到课外阅读中去。比如,在指导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再讲几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调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告诉学生,老师所知道的这些,都是老师在上学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再向学生简介四大名著。总之,只要教师能充分地利用课文资源,把课文内容加以延伸,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无边的书海,任凭学生在其中遨游了。
1.3表扬引导法。作为一个人,有谁不爱得到别人的表扬呢?得到别人的表扬,有谁不是兴高采烈,心情舒爽?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心里一定会像吃了蜜一样的甜美。因此,教师在发现学生能够自觉地阅读时,就要恰当地、及时地给以表扬。把他的阅读书籍推荐给大家,让他讲一讲读到的故事,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将会使他增强阅读的信心,增加阅读的动力,他的读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2.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2.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想读书,却无书可读;课外读物良莠混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等等。因此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按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时,父母就会以“不务正业”加以斥责。还有些家长喜欢自己给孩子买些课外书,结果是家长买了书孩子不爱看。到底孩子该读哪些书呢?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如:名家经典书目,当前的热点图书、获奖作品等。原则是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并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或者是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绝对不能把阅读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否则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会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生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读完介绍后先要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速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给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二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及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在推荐给学生图书前,把书里的故事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然后教师再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三顾茅庐》这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些类似于《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伊索寓言》后,向他们推荐《伊索寓言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使之快乐阅读
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如:
1.在班里组织图书园地。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为学生提供一定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作好家长工作,改变观念。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4.开展活动,训练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① 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②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③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④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无论形式如何,但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等。
五、鼓励先进,督促激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只有这样班里才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15-02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研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情感体验的培养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应当把阅读看作课堂的延伸和探究活动的深入,应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思想,构建开放型、大阅读的探究性学习体系。
一、抓住探究本质,激发阅读兴趣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推行探究性阅读,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本质的需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产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并在这种取向的指引下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
1.巧设探究情境
教师应结合课文围绕生活化、开放化的问题,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意义且充满乐趣。如教学《好饿的毛毛虫》,教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并提出问题“这么肥的毛毛虫,怎么还会饿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完后,教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都喜欢吃什么呢”,接着给学生发一张阅读探究卡,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上网查找等方式去阅读和探究,并以粘贴或者绘画的形式展现阅读探究成果。
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非常佩服。教师及时抛出问题: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还是误打误撞呢,一个故事说明不了问题,请大家从《三国演义》里面找答案,分析说明你的观点。这引导学生读名著、析性格、形成了认知能力。
2.开展合作性探究
学习过程观表明: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消极地对外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地探究与建构的过程。志同道合的同伴相互交流、合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分别建立“小豆豆迷”“杨红樱迷”“动物书会”等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开展说书、演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探究。
二、提供探究支持,培养阅读能力
1.做好阅读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醒我们阅读不仅“量”要够,而且“质”要高。
(1)围绕教材的主题阅读推荐
低年级以单元为主题,重点开展发散性阅读,如《多彩的春天》单元教学中,我们开展了“赏春光”“诵春诗”“唱春曲”“画春景”的阅读探究活动,教师给学生推荐了有关春天的词语、古诗、文章,使阅读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拓展与延伸。高年级倡导“探究性阅读”,如学习《七律・》《在花山》后,可组织开展“走近”的主题读书活动,教师引荐有关的传记、诗词等作品,学生分组开展“诗词朗诵会”“故事演讲会”“我心中的”评书会等,让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与评价伟人。学生的评鉴力与思辨力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2)满足学生需求的好书
课外读物的推荐要满足学生的三种要求:一是心理需求。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好奇心强、好表现,喜欢冒险、刺激,崇拜机智、勇敢,对此可推荐《好兵帅克历险记》等。二是时尚的需求,如《红猫蓝兔》《多啦A梦》《哈利・波特》等畅销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三是纯净精神世界的需求。经典名著《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向往。
2.阅读教学策略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会学生一些策略和方法。笔者尝试了以下阅读教学的策略。
(1)预测策略――猜猜看。用于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文章,能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地投入故事情节中,操作如下:题目分析――找线索――联系生活。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让学生先从题目猜故事的起因,通过扫读、跳读课文,找出故事中的线索猜过程,最后运用生活经验猜结果。
(2)研读策略――找主角、知想学。“找主角”是指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段落的重点句。“知想学”是引导学生在“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的过程中进行词句的品鉴和表达方式的品味。
(3)复述策略――手掌故事、概念图、时间轴。低年级阅读教学可将故事的地点、时间、角色、人物、主要困难及解决方案填写在一张手掌形状的卡片里,引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简单复述故事情节;高年级运用“概念图”“时间轴”等形式让学生理清时间顺序、地点转换及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故事进行梳理,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评价策略――对比法、材料论证法。通过故事的前后对比、同类故事的对比、与现实题材的对比等,让学生对人物、内容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材料论证法即从大量的资料中提取观点,或者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资料作支撑。
3.指导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能将零散的资料系统化,实现为我所用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积累好词好句开始,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并逐步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还可培养学生随手、剪贴、整理、评论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好词佳句、文章片段分类记录和整理,并会批注和评价。当班级或年级开展演讲、习作等语文活动时,学生就可结合记录本中的资料梳理思维,提炼观点。另外,还可通过展示交流和分享剪贴本、读书笔记本,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分享探究成果,完善阅读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具有动机作用。做好展示与分享,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到实现,并影响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倾向性。而反馈和评价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
1.展示分享
(1)选择读物的展示:让学生将自主购书、图书馆借书、网上阅读的经验进行交流,为大家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
(2)探究过程的展示:如教学《探求汉字王国的奥秘》,学生可将整个活动的过程,包括资料的来源记录下来,制作成宣传册,并利用课堂进行展示观摩,互相评价。
(3)探究结果的展示:可通过诗词朗诵会、辩论赛、小作家协会等展示探索结果,还可以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前文提到的“手掌故事”“阅读概念图”“时间轴”等,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另外,要注意活动的现代性与挑战性。如在《人生不设限》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可分小组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展示与交流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读书网站,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2.反馈、评价
要发挥反馈与评价的激励效果,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内容要多维度,一般可以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等层面进行。评价方式宜多样化,平时开展汇报活动、“每周一星”等活动,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每学期末评出“书香少年”“最佳书迷会”等进行表彰。评价机制更新,运用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先进的手段或平台让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