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07 22:3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

第1篇

一、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在实验活动中,围绕核心问题提出假设,找出证据后,通过实验活动或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当问题、假设、证据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时候,将得到合理的科学依据。通过自主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对其性质和探究方法的理解也非常深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是多面的。让化学更贴近生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科学的学习态度,用事实去追寻真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时,有些方面问题需要注意:实验前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展实验探究;试验后的交流讨论,要从知识、方法等高度设置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深化认识。

二、联系社会实际,使化学教学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知识的学习又为生活服务。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变化。例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这些有趣的现实生活与化学问题的情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等等。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三、信息高速发展,实施信息化教学

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需实施信息化教学。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放大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使课程资源不单单是教材和书本等印刷品,也包括了网络及音像制品等,扩大了课程资源的范围。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信息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化学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利用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专业化的发展。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什么样的教学对学生有益。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融观察、探究于一体,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好的化学人才。

作者:孙静单位: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第2篇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第3篇

关键词:实验多媒体 ;非智力因素技能;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8

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用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的学科都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有益的启发。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观察既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观察,也有直观有趣的动手演示观察。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常用手段,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股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我在一次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上,屏幕上化学反应被制作成渐变动画放映直观呈现的那一刻,教室里顿时静下来,清楚的微观分子结构一下子让同学们折服,多媒体教学成了我必须的教学手段。

为了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我从背景、声音、动画到技巧,艺术效果等方面出发,制作了《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平衡》、《有机化学键的断裂重新组合》、《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等课件,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课件给我的课堂增添了活力,也给我带来了荣誉。

随着过度使用和依赖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意识到:“多媒体再好,也只是个工具,他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智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途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参与性,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是我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单纯地依靠课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在讲氨的性质做氨的喷泉实验时,为了探究引发喷泉原理及实验成功关键,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烧瓶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

(二)烧瓶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酸溶液;

(三)烧瓶干燥不用滴管烧瓶底部加热毛巾;

(四)烧瓶不干燥胶头预先吸入水;

(五)烧瓶不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酸溶液。

让十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喷泉实验基本原理和成功关键,选用哪些组实验较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选用前三组适合,实验基本原理: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成功关键是: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不漏气且充满气体。最后,将制作的化学反应课件再进行重复或慢速播放,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喷泉实验,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化学实验和多媒体有效结合的方法。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扬化学实验之长而避多媒体之短。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实验为主,中间只利用课件把反应录像或局部特写,做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这样长短结合,简单明了,挥洒自如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课堂讲授到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等一系列过程,我始终都贯彻穿插对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意志、信心等的重视和培养,使之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核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适时合理地选取,扬长避短才是做好高中教学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为使用实验、多媒体课件的依据,做到实验和多媒体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始终做高中化学教学的掌拓者。

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做高中化学教学的主人。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所始终坚持不懈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有感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学者型化学老师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实验素质教育形式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化学教学

第4篇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第5篇

>>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印刷型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谈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网络环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室环境下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网络环境下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地税局网络环境下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Search=@M_ID=:29)。

(3)创建网站,达成共建共享共赢

通过创建网站资源库,教师可以将自己原创或收集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堂习题、教学论文、讲座视频等)等在网站平台上,实现教师优质化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也可以通过设置密码等方式,实现对资源库共享范围的有效控制。如课题组成员刘凯等参与创建的有:中学学科网(http:///)、福建高中新课程化学网页(http:///huaxue/index.asp)、潘则南化学名师工作室(http:///)。

二、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有限,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指导性学习目标进行选择性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互动式模式突破了原有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的做法,值得我们去研究。

1.网络教学的实施条件与模式的构建

实施网络教学,首先要让网络宽带接入教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技术制作学习网页,学生可以浏览网页自主选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间相互协作,完成学习目标。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究,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2.网络环境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案例: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由福州三中金山分校陈慧执教)

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化学专题教学网站部分示意

案例评析:本课是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课,相对比较枯燥,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课堂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课尝试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能在网上发表个人或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预测,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中遇到了问题,也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如教师用v-t图像示范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实验,验证小组的假设或者设想,得出最终的结论。并将实验也结合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虽能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流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也有一定的预设,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与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会产生矛盾。因此,我们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引进网络教学,只是教学手段和模式的一种尝试。

三、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反思

通过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反思。

利用网络可以丰富教学的资源与手段。而网络资源仅仅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载体。它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网络资源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第6篇

三年来,我能时刻以党员教师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我为人真诚热情,正直豁达,平时工作态度认真,责任感较强,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良好。工作上积极要求上进,能较好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更新观念,积极投入

用现代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武装教师队伍,这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因此,三年来,我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先进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学习;同时能认真研读"二期课改"《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改进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根据标准和意见的要求来落实教学,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将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内化和吸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一系列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年月调入教师进修学校,也正是新教材全面实施之时,利用在基层新教材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平时教学中碰到的困惑,我及时向全县初三教师做好"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培训,着重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新课程培训,以新课程标准解读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改理念为主题,以落实课改理念,优化课题教学为主题,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提高教师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参与市交流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工作热情,提升了水平。三是组织学校优秀教研组长的评选,推行学校实施校本教研,促进学校的科研活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为一名新教研员,认真履行教研员岗位职责,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向身边的教研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的基本职能,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层学校课改实验和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努力实现教研活动主题化,调研工作制度化,教师培训多样化。教研工作中我抓好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重点做好教学后反思,写进自己的教案中,并将其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

三、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在基层学校,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我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也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一些。在教学中还能有机的结合教材渗透"两纲教育",适当穿插一些教学史,新科技,新成果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生和学校教师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所任班级学生的中考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担任教研员以来,首先根据新课程,新理念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多次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题的研训活动,均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肯定。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多研究"常态课""常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总结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其次,在切实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调控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各种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在智优学生的培养上,要求学校教师调动教研组的群体力量,群策群力,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在课后,通过分工合作,作专题讲座,加强个别辅导,给智优学生于充分发展的机会。第三,教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从县提出联合体教研活动开始到至今(期间一直担任城北片化学组教研组长),积极参与各跨校联合体活动。每学期都要主持几次(至少3次)主题研讨活动,主题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训练"等。每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上,我都要作专题讲座,分析研究中考成绩,剖析中考试题特点,预测中考命题动向,提出中考复习策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蹲点学校(三乐学校)通过查看教案,选题训练,批改情况,示范研讨,加强复习指导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努力工作,完善自我

三年来,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深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指导,结合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活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研讨活动和实践训练活动,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1)年月为区,区初三化学教师作"新教材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的教材分析"。

(2)年月为区,区初三化学教师上研讨课《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3)年月,作为市名师培训区县中心组化学研修班的一名学员,代表研修班拍摄录象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4)年月,在中学为全县初中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和新河片初三教师上研讨课《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5)年月,在中学为镇片和片的初三化学教师上研讨课《实验装置的设计》。

(6)年月,在蹲点学校(三乐学校)上了四堂体验课(主题:如何进行初三化学复习)。

2,教学论文:年秋季初三化学已进入新教材全面实施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课堂教学肯定会有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所以本着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撰写工作心得。

(1)《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发表于《现代教学》;并获第五届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与老师一起撰写《初三化学新教材全解》(由交通出版社出版)。

(3)《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发表于《教师进修学校学刊》

(4)《以一堂初中化学观摩课看发挥群体智慧的价值》发表于《教育》

(5)《初中化学新教材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发表于《教师进修学校学刊》

3,带教指导:为了帮助我县初中化学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常规教学基本内容,提高理解教材和课堂设计能力,多次对全县12位青年教师集中进行培训,并把大同中学老师作为带教对象。

4,个人荣誉:

(1)年月被评为县"化学学科带头人"

(2)年月,在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3)年月,被评为化学学科全国课改优秀教师(共20人)

(4)年月,被评为学年度学校先进

第7篇

编著有《化学课程教育学》《初等化学教育系统分析》《化学教学诊断学》《化学方法论》《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研究》《化学重难点手册》等40多部著作。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被权威期刊全文转载30余篇。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并获多种奖励。

2005年3月至6月,我们以湖北鄂东和鄂西两个地区作为调查区域,从中随机抽出6所初中、2所高中作为调查现场,调查发现,在“学校制度和教师行为对‘差生’有没有歧视做法”的项目调查中,有71.7%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对“差生”没有歧视,而在“差生”问卷调查中,竟有高达83.5%学生认为对“差生”有歧视,这种认同的差异与心理对抗令我们惊讶!在“差生”看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充满了对他们的伤害,而我们大多数学校教育标榜对“差生”实行多种“转差”措施,推行赏识教育和关爱教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教育真的没有弄懂“差生”想什么吗?教育离“差生”的心灵真有那么遥远吗?如果走不进“差生”的心灵,那么“差生”教育还有真正的意义吗?

学业成败于心:教师和家长制造了“差生”

一位心理学教授向他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一个五金店买钉子,先用左手捏握着两个手指作持钉状,然后右手作捶打状,售货员先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并再次用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示意,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同学们,你们能否想像一下,这个盲人顾客将会以什么样的简单方法来买一把剪子呢?”教授问学生们。有个学生举手回答: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剪子剪布就可以了。这个学生刚答完,全班学生表示赞同。这时候,教授忽然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出的题目浅显明白,但它的含义何其深远:一个人一旦进入心理的死角,其智力就会在一般人之下了。这种暗示,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定势”,它指的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是反应准备。这种顺应或准备使人倾向于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差生”容易形成自卑者的心理定势,容易被别人的评论、看法或观点左右,最后被他人的“预期结果”所言中一一最终沦为“差生”。

据统计,全国约有3亿学生,被学校和家长划入“差生”之列的有5000万之多。如此多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真的就那么差吗?《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朱国红老师曾经在班里做过问卷调查,87%的学生称“差生”一词是从老师口中和眼神中知道的,13%是从自己父母的口中知道的。他痛心地说,事实上,是老师和家长制造了“差生”。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切社会性都是成人世界给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理论清楚地说明了社会标签过程对个体的自我态度和自我行为的影响。由于教师与家长为“差生”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就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心态。他们就会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学业失败。

转化“差生”的第一步:教师的关爱

一些教师认为,转化“差生”的第一步是学生起点能力诊断,即摸清“差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及技能的准备水平,因为,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的作用更大。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准确诊断和分析学生学习新教学内容所具备的起点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知识完善和技能补充,确保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所必需的起点能力。但人们发现,这样的教育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

教师转化“差生”的办法有许多种:为“差生”补课,把做错了的作业重做,把平时做错的习题抄在“错误订正本”上,对“差生”苦口婆心地说教……可是,“差生”似乎都岿然不动,一如既往地成绩差。家长的叮咛嘱咐、老师的强制约束,使得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误认为认真学习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他们便对认真学习的要求心生反感,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习。

这些是早已被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效率低下的教育方法,因为多数转化“差生”的做法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少真正考虑到“差生”的需求。强制要求“差生”认真学习,只能使“差生”更加讨厌学习。去年,《北京晨报》报道了北京市教科院的《北京市2004年度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小学和初中两个毕业年级“不补课组”的学生各科成绩都高于“补课组”的学生,这不能不给我们启示。

“差生”最渴望的是教师的关爱。教育必须真正走进“差生”的心灵,让“差生”真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是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是他们人生成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缺乏学习动机,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教育“差生”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在他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付出真爱去感化他们。可见,教育“差生”从策略上讲首先要找到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进入他们心灵深处,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敢于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痛苦,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责任和真情,召唤“差生”情感的回归。其次才是在诊断“差生”学习起点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救。

欣赏教育:发现每位“差生”的优点和优势

美国电影《师生情》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有几个手指?”孩子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才少数两个。”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同甘霖,孩子心灵轻松而舒展,眼睛里一下子射出了自信的光芒!

再来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师对回答不出简单问题的“差生”轻则口头批评。讽刺挖苦,重则罚站思过,甚至轰出教室。这样的批评和处罚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倍感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中必定有一种智能水平要强于其他几种智能水平,那么,这种智能就是学生的智力强项。每个学生不仅 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而且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反思我们的教育,由于“差生”平时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处罚,以至于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可言。我们做了一个试验,请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纸张的左边写优点,在右边写缺点。结果,多数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就把缺点列举出来了,纸张的右边写得满满的,可是优点却难以列举出来,纸张的左边是空空的。有几个“差生”提议:“老师,让我们只写缺点不写优点吧,因为我们好像没有什么优点。”我们笑着鼓励他们用心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哪怕只找到一个优点也是好的。可是,我们的心情却变得非常沉重。“差生”平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时间久了,便对自己的缺点非常熟悉,对自己的优点非常陌生,以至于不知自己有什么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认识“差生”的优点,并赏识其优点,让其他学生学习。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大多数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都是好的,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抗挫折能力很强;因为学习花费时间少,课外运动的时间相对就多一些,因而绝大多数都有较强健的体魄;因为受到老师关心少,便会努力与同学相处,特别是与其他成绩差的同学友好相处,因而绝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走上社会后,见到老师总是特别地尊重……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智能倾向的教学环境,根据“差生”的智能强项进行教学设计,促成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迁移,就能把每位“差生”塑造成可用之材。

智慧之爱:在尊重的基础上运用惩罚教育

在“差生”教育上曾经出现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有在学生脸上刺字的,有逼学生喝脏水的,有一耳光把学生扇聋的……这些恶意的惩罚造成了学生肉体和心灵上的永久伤害,当事人应该受到法律和行政方面的严惩。但是,这种个别极端事件容易导致整个教育界产生被迫放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必要惩罚的趋势。

赏识与表扬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差生”犯错误时,若不及时指出并提出批评,就会使“差生”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产生放纵自我行为的心理,没有惩罚的教育会导致学生人格上的异化。问题是,我们该怎样选择惩罚教育。

惩罚应当以博大的爱为基础,在尊重、赏识的基础上运用,绝不能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没有尊重这个前提,就会使惩罚变味,这样培养出的不是主人而是奴隶。教师要讲究惩罚使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抱着使“差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态度去选择惩罚方法,在惩罚执行中让“差生”体验教师的挚爱,多用正面激励,巧用“相差性”惩罚,尽可能从学生智能优势角度选择惩罚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善于从学生优势角度选择惩罚方式,首创学生迟到了罚唱一首歌的方法,这种幽默的惩罚方法能够减轻惩罚带来的对抗心理。但是若老师只是简单地模仿,结果可能会弄巧成拙。如果遇到一个音乐弱势智能的学生,学生会认为老师是有意刁难自己,这样的惩罚会带来一种排斥性和攻击性的后果。由此看来,要想让惩罚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教师掌握教育艺术,懂得用智慧施爱。要注意,教师的“乏爱”和“泛爱”都是有害的,“差生”需要人格之师智慧的爱的教育。

巧用归因理论: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在“差生”转化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难于坚持,缺乏学习毅力,容易出现“旧病复发”的老毛病,究其原因,是“差生”学习中的“高原反应”的典型表现: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量随学习的进步而增加,当知识总量基数较小时,较小的知识增幅也能使人产生明显的进步感,而知识总量基数较大时,即使较大的知识增幅也难以让人产生显著的进步感。“差生”由于对这一学习规律了解不够,遇“高原反应”往往易产生沮丧心理和急躁情绪,甚至灰心失望,不知不觉中陷入“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的学习怪圈。这是“差生”缺乏持久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动机?如何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如何在失败时保持甚至强化成功的期望?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差生”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指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断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有人把归因理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意识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

为此,教师在用归因理论进行“差生”教育时,必须懂得:(1)如果“差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差生”今后努力行为的持恒性,这类学生动辄灰心丧气,消沉情绪泛化。(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差生”加倍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持恒性,这类学生能百折不挠,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成功。(3)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很可能会降低“差生”的自信心及行为的持恒性。(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在考试时自己粗枝大叶,或是生病发烧),则“差生”不仅不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正是基于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和能否产生坚持行为有密切关系,所以把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稳定性因素或不稳定因素,是决定今后工作和学习能否产生坚持努力行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