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5:5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8-1
课程意识,就是用课程价值的眼光去优化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看懂教材内容,还要看准除教材内容之外的课程内容,并能合理实施。目前来看,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手段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普遍现象。其原因之一,我们在羡慕别人“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采)的同时,却总是不注意本质问题:为什么要教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这么教?
【甲老师教学片段】
师:(生默读两分钟后)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天王呢?力士呢?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吗?
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相即评价,指导朗读)
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你们觉得人们仅仅是在称赞这些彩塑吗?
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读读这一段话。
【乙老师教学片段】
师:观看了莫高窟彩塑介绍视频(两分钟无声视频)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不同的彩塑描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生齐读该段)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的内容,却没有注意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这么多的彩塑,作者有没有全部写出来?是怎么表述的?(生思考片刻)
是把它们分成了――?
生:把两千多尊彩塑分成了几个种类来写的。
师:对了,这就叫划分类别。(板书:分类别)
师:是怎么形容这些不同类别的彩塑的呢?
师: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神态都不一样,就叫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从第三句中的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是抓住特点,能不能将“威风凛凛”换成“凶恶狰狞”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
师:所以,描述你喜爱的东西,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多用优美词语来形容。
(指名练读三、四两句,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每一种彩塑都着重描写了吗?
师:这就叫有详有略。(板书:有详略)
师:所以,我们如果写一大堆的事物,要注意怎么写?(指向板书)
生: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齐读三、四两句)
师:作者用“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的方法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的样子(板书:具体介绍),那么这一段的第一句和末尾句又各自讲了什么?
这些彩塑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也就是――(栩栩如生)。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就是说――
他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
(两生模拟游客的赞叹)
师: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多惟妙惟肖的彩塑,游客赞美这些彩塑,实际上就是在赞美――(古代劳动人民)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莫高窟的彩塑,更赞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
(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学法迁移,按“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对壁画内容进行归纳、讨论,课后作业中也有相应的练笔写话。)
甲老师的教学目标: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感悟彩塑之美,体会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后比对后发现为移植教案)。朗读感悟的方法是“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通过“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间接或直接告知描述方法。学习过程中,老师亦步亦趋地带着学生走,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很多重要的结论(详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被接受。播放有声视频本意是补充教材,由于时机、手段不当,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紧接着的模拟赞叹环节中学生无法专注回答。教师看到的还只是教材的本身内容,目标依旧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层面,看不透此段内容的教学价值,课程意识浅显模糊。
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描写彩塑的方法,既注意语文内容,又关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课堂重心从“理解和感悟”到“言语训练”,教者课程意识清晰,实践方式有序。
“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凭借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理解、琢磨。教者课程意识的浓与薄,直接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多少教学情节、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只有从课程意识出发,才能先考虑好“教什么”,再考虑所选的内容“怎么教”。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教师除了关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容、作者情感是怎么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将教材的范文作用发挥至极致。如果教学内容、目标没有优化组合,缺失了课程意识的参与,即使再精致、出彩,其教学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的。
[参考文献]
“静 静 的 深 夜 群 星 在 闪 耀,老 师 的 房 间 彻 夜 明 亮 ,每 当 我 轻 轻 走 过 您 窗前,明 亮 的 灯 光 照 耀 我 心 房,啊~~每 当 想 起 你 敬 爱 的 好 老 师,一 阵 阵 暖 流 心 中激 荡……”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黑板上的粉笔不停飞舞,但加减乘除,却算不尽您洒出的汗水!诗词歌赋,更颂不完您做出的奉献!
有这么一段话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老师,是您教会了我感激,是您教会我做人,更是您让我明白“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的道理。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再这段漫长而又短暂的历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事,遇到无数人,但是,我想,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人还是那一位位曾经教导过我们,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和人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有的深沉,稳重,有的阳光,热情,有的陪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有的与我们或许只有一面之缘……。
无论他们是怎样的,总是他们把我们从懵懂一点点带到成熟,从无知带到博学,从稚嫩 带到坚强。
无数次的,当我们迷失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之中时,总会看见一座熟悉的灯塔,那时老师用他们的爱心和心血为我们照亮的灯塔;无数次的,当我们跌倒在人生的困境之中时,抬起头,总会看见那深情的目光,那时老师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融成的目光。
一时之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与高老师朝夕相处的画面:春天时,老师向我们拨撒着文学的种子;夏天,老师顶着酷暑,坚持给我们上课;秋天,老师为了顽皮的同学操心操肺;冬天,老师冒着严寒为我们批改作业。
我并不是一位作家,不能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老师,只是真诚地祝福老师:
日本・东京・遇见狐狸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我急忙跑回家。路上因为在想怎样证明1+1=2而撞到了电线杆,我可不想让人看到我狼狈的样子。
我开始想念房间里毛绒绒的温暖的棉被,毛绒绒的温暖的手套,最重要的是我可爱的各色糖果。
喏,到了。推开檀木门,我突然尖叫,我开始寻找门边的扫把,准备来个趁其不备,攻其不意。你猜,我看到了什么。一只狐狸,一只橘色的狐狸正十分优雅地抱着我的可爱糖果罐,津津有味地吃着。
我忍住怒气,小心翼翼地来到狐狸面前。尽量轻声问:“狐狸精。糖果好吃吗?”他缓缓抬起头。如同孩童般高兴地说:“好吃呀,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了。还有,我不叫狐狸精。你可以叫我王子殿下。呐,橘子味的,你要不要?”迎上他明澈清亮的眼,我心软了。放下扫把,我径直来到书桌前铺开作业。大量的作业不容我浪费多余的时间。
伴着狐狸口水的滴答声。作业到最后却遇到一个难题――用一段话赞美神明。神明还用赞美吗?我撇过头:“狐狸,要是我赞美你该说什么话?”
他毛绒绒的爪子停住了往罐子里抓糖果的动作,两眼放光,看着我:“你真的要赞美我吗?来来来,要赞美我应该说这些……”
作业本上把狐狸替换成神明。一大篇洋洋洒洒的赞美文出场。
心情因此变得愉快的我。简单地吃了些泡面洗漱过后拉着狐狸上床睡觉。抱着不足我二分之一身高的狐狸,我安逸地睡了。期间模模糊糊听到狐狸嘴里嘟囔着什么“男女授受不亲”,“我堂堂一个王子殿下怎么能和一个女孩睡在一起”。
最终我被他说得不耐烦了,在他耳边说:“花花狐狸,快给我睡觉!不然明天糖果归我吃。”他立刻开始打呼噜。
日本・名古屋・糖果世界
星期六本来应该在家睡到自然醒,然后吃饱饭邀上几个好朋友外出游玩。无奈,经过一周奋战,狐狸已经把糖果罐子消灭了。于是乎。我只有带上钱,抱着狐狸前往名古屋。
一路上狐狸在耳旁叽叽喳喳像只烦人的麻雀说个不停,要什么棉花糖味、太阳光味、流星雨味等稀奇古怪的糖果。
我压低声量: “狐狸,你最好给我小声点。”他扭过头问: “为什么?”人群里开始沸腾,路人甲说:“我的天!一只会说话的狐狸!”路人乙说:“我的神呀!一只狐狸,一只会说话的狐狸!”路人丙说: “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家的猫还能做饭给我吃呢。”
忍不住抱紧狐狸仓皇逃跑,天知道,那些人还会说出什么话来。途中狐狸依然没有停下嘴,两只眼睛骨碌骨碌地一转,自言自语道: “我不记得猫公主的臣民们可以做饭呀?难道是我听错了?回到家一定要问个清楚……”
“闭嘴!”我生气道,“死狐狸你个惹祸精,凭什么你安心地被我抱着,我就要当你的代步工具?”
狐狸不安地低下头,不出声。我放慢脚步寻找着名古屋著名的糖果专卖店“sweet”。
一家被温暖的橘黄色灯光笼罩的小店内,各色甜品糖果随意地摆放在藤木架上,粉红色的墙纸透着一股香香的味道。
不经意走进这家没有店名的小店,我和狐狸好奇地打量着。 “啊!我知道了。这是约克布丁的香味。”狐狸的鼻子紧凑着墙纸,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这时,后背被轻轻地拍了一下,我单脚跳起,转过身同时叫道:“狗熊。”
再回首一看,原来是一个穿着狗熊装的男孩。那个男孩微微浅笑,“sweet,欢迎光临。我是这个小店的主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我拉住狐狸毛绒绒的手掌,示意他不要说话。微微欠身:“刚才真是对不起,请问这里有棉花糖味、太阳光味、流星雨味的糖果吗?我的狐狸朋友想要买一些回家。”
“呵呵。这位狐狸朋友可真有趣。小店的确有一些。请你们稍等片刻。”说完,那人便转身在众多糖果中寻找。
店中依然飘着约克布丁的香味,以及藤木架上各种甜品糖果混合起来的,家中没有的温馨的味道。
12月份的名古屋,时不时地下场雪来制造情调。街道好似被天空的雪打上一层防晒霜。狐狸心满意足地抱着从sweet拿出来的罐子,嘴角边的牙齿闪着耀眼的光。狐狸呀,是个容易满足的动物。哦,不对,他是不是动物我还不知道。也许跟青蛙王子一样,被巫师施了魔法,变成一只爱吃糖果的狐狸。
想到这,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狐狸说:“我们是朋友,对吧,然也。”
我笑着反问道: “难道不是吗?我亲爱的狐狸殿下。”
日本・箱根・狐狸回家了
四月,sweet又出了新品――彩虹糖。我兴高采烈地买回家,嘴角浮起少有的笑容。狐狸,一定会感谢我的。
家中没有了昔日狐狸嘀嗒的口水声,我四处寻找。庭院没有,厨房没有。最后连我的卧室也没有狐狸的踪影。
卧室里,放在显眼的位置上的糖果罐子里装着狐狸写的信,我轻轻地展开。
写给可爱的然也:
然也,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走了。这段、日子我很开心,真的,谢谢你。我记得我们一起选糖果:我还记得我们一起手牵手走过樱花道:我还记得我们一起种樱花树苗……
我们之间有太多回忆,那些美好的。快乐的,忧伤的,我都会一一记下,想必你也如此。
然也,你要幸福。
我走了,也许还会回来。不过,呵呵,你可以来箱根找我嘛!
箱根很漂亮的,你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赏樱花,还可以远眺沉静优美的富士山。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寺,青石铺成的小道,最重要的是有好多好多好吃的。
记得要来哟!记得要幸福!
落款:华丽的王子殿下
与女儿的老师面谈
我们所在的学区和美国大多数的中小学一样,每学年都有一天是专门留给家长和老师会面的。这一天学生不用上课,老师与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单独面谈,时间约为三十分钟。会谈的时候,主要是由老师报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们也可以谈自己的想法和提出问题。
由于老师是全科目的,加上班上人数多在二三十人,所以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尽管如此,老师还是以讲好话为主,这大概是美国人的习性。有一位小女孩每次回答老师提问,声音轻得没人能听得见。我在一旁听到老师对她的父亲说:“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小女孩。说话那么温和柔软,有时我必须请她大声说话。”几年下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赞美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对于这种会谈我们有些不以为然了。
这种想法在我们与女儿五年级的班主任交谈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第威夫人像其他老师一样,她大大地赞扬了女儿一番后把话题一转,说:“对于克莉斯蒂(女儿的英文名)这样优秀的学生,我惟一的担心是如果有一天她的成绩报告单上不是那么漂亮了,有了一个甚至几个B,她会怎样去处理这个事情呢?”我和先生对看了一眼,很有些被一语惊醒的梦中人的样子。
接着,她给我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她的女儿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门门功课拿A。但上了高中后,由于功课越来越难和一些其他原因,成绩单上也有几个B了。女孩子无法承受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最优秀的事实,便想方设法寻找能让自己最出色的方面。最后,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节食。既然在别的方面比不过别人,至少在节食上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最出色的。结果可想而知,小姑娘差点儿连命都丢掉了。幸亏父母发现得早,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千辛万苦总算把她给救过来了。
第威夫人说:“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是希望它不要重演。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们的孩子,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身心健康成长。这是一个教育者的最大心愿。”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打算,并说在实行这个计划之前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她准备有意给克莉斯蒂增加学习和考题难度,让她的成绩单上至少有一两个B。她要观察她的反应。她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一样重要。老师这样的尽心尽责,真是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醒悟。说实话,我们倒是常常为女儿的好成绩喜形于色呢。
第威夫人有一段话让我们至今难忘,她说:“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和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没有健康的心理,难以养成良好的品格。小学生单纯、天真的本性,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说话,被认为文静;孩子欺负别人,被认为调皮;孩子做事拖拉,被认为贪玩……人们都是习惯从表面看问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长大慢慢就会改正,有的又粗暴地以打骂为主要手段教育孩子,很少从另一个角度理性分析孩子的行为是否与心理健康有关。因此在教育上走了弯路,甚至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引领他们发现更好的自己。
曾遇到一名以打架出名的学生,他对身边人都充满敌意,做什么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班上根本没有谈得来的朋友。家长对他也毫无办法,要么棍棒教育,要么赶出家门。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心理角度分析,该学生的打架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他内心是将家长的打骂迁怒于同学。犯错越严重,被家长打骂的就越严重,这种恶性循环就像一个滚动的雪球,最后导致孩子的心理变得扭曲,不再理智判断是非,凡是看不顺眼的就以“打”解决问题。另外,因为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同,总是被标签为坏学生。打架也许是想让别人关注他,甚至想在打架中获得认同,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学生不是纯粹的调皮,而是教育上未能正确的引导,导致心理上的问题。那么,我是如何改变这样的学生呢?
首先,要主动接近该学生。有一次,我上楼梯看见他走在前面,就快步走上前,轻松而友好地拍了一下他肩膀,朝他笑了笑说:今天来的比老师早哟。当时只见他转过头看了看我,也没叫“老师”,但明显感觉到表情的微妙变化,眼神没有往日的敌意。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跟我打招呼:“老师,我今天又比你早了!”那一刻收获的是感动。我明白解决心理问题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
其次,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所以经常被表扬,并在全班展示,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美差生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质更文明。我经常会留在课室改作业,学生也习惯性地围拢过来品头论足。有一次“打架大王”在讲台旁边玩,我特意抽出他的作业来改,一边改一遍故意发出赞叹的语气:“这作业的字写得真好,工工整整的,看看是谁的作业?”其他学生听我这么一说就更来劲了。我故意惊讶地说:“是叶振文的!”其他学生一听纷纷发出赞叹:没想到叶振文的字那么工整!当时我悄悄观察了他的变化,只见的他嘴角微微一笑,随即又回复原来的样子。可是我却发现了赞美是他最缺少的东西。在以后的教育中,我都寻找机会鼓励表扬他。
最后,原谅他的过错,给予改过的机会。这也是最重要的,当他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因为他是惯犯,就很不理智地向他开炮。要先了解事情的经过,要给他辩解的机会,哪怕他错得很离谱,都要平心静气地听他说话,不要用伤他自尊心的话刺激他。给他辩解的机会,其实就是让他重新梳理事情的经过,在内心里发现自己的错处。切忌用“大嗓门”的方式进行呵斥教育,因为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严重,而“鬼点子”又特别多,一旦与老师对着干,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他能感受到老对她的好。两年的坚持换来的是他再也没打架了,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在六年级的最后一次作文,作文的题目是《老师,我想对您说》。我在他的文章里读到这样一段话:“钟老师,谢谢您!两年来,您并没有因为我是个麻烦学生就放弃我。谢谢您在我做错事的时候能耐心听我说话,谢谢您给我机会,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希望您以后都这样对待像我这样的学生。”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加清楚,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教育都需要有心人!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但我认为改变问题学生仅靠尊重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心”开始,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关心、爱心与耐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李兆南纪念小学)
一、激趣导入,乐在学中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目的,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师生的真情对话,情感的愉悦流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自然,愉快充实。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鲜花画面,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带着学生去赏花。欣赏后,我让学生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描绘、赞美刚刚看到的鲜花。接着,激情导入:美丽的花儿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世界,它们还蕴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花钟》,跟着作者一起,了解花的秘密吧!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进入积极的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学中。
二、滋味析词,乐在学中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往往容易陷入枯燥、呆板的程式化,如“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词语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词语。
例如,教学《花钟》“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欣然怒放、艳丽、淡雅、娇嫩”等词语,我是这样教学的。
争奇斗艳。师:“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芬芳迷人。师:“闻一闻,生:――好香啊!”
欣然怒放。师:“你们春节、国庆节看过焰火晚会没有?”生:“看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生:“是。”
师:“欣然怒放。“‘怒’在这里是生气、愤怒的意思吗?”
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气势盛的样子,开得很大,花朵都展开了,很高兴。”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两种花色的图片),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
生各抒己见:“艳丽的蔷薇”“艳丽的万寿菊”“艳丽的午时花。”
师:“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牡丹之歌》唱道(老师随之唱起):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艳丽的牡丹”“淡雅的昙花”“淡雅的睡莲”“淡雅的月光花”“淡雅的烟草花”“淡雅的水仙花。”
师:“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和艳丽的意思了。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那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谁找到了?找到的同学,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屏幕出示娇嫩的昙花图片和有关语段: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生读)
师:“看啊,这娇嫩的大花瓣,气温高一点,阳光强一点,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可真是够――”
生:“娇嫩。”
学生在学习“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欣然怒放、淡雅、艳丽、娇嫩”等词语时,我对他们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个个贴切的情境、生动的语境和自由表现的环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运用,让词语教学效益最大化。
词语教学要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最后拓展、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学生在顺利调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这些词语也在学生的心中,有形有色,有滋有味,有了生命,鲜活起来。学生学习词语入情入境,兴趣盎然,乐在学中。
三、品句迁移,乐在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我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根据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以及《花钟》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比较题:我们班有个学生,也看到了这些美丽的花儿开放,他写了一段话,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用字幕出示这段话:“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写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与课文第一段相比,第一段美在哪?”
生:“这段话好在按一定的顺序写,按时间顺序写。”
师:“不好在哪?”
生纷纷发言:“我觉得这段话都是‘开了开了’很罗嗦,没有把花开放的样子写具体。”“这段话写得很俗气,写得不美。”“这段话写得很单调。”“这段话没有把花开放的样子写具体。而课文里把每种花开放写得很生动、很具体。”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真会读书。同一个词用得多了,就没有了简洁美,而是简单的重复了。那么,写花开,不能都用‘开了、开了’,该怎么写呢,我们就来一点造型,好好向作者学习学习。”(屏幕出示午时花和夜来香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一段中,有两种花作者写得也很简单?”
生:“我发现了,写午时花和夜来香时,作者写得很简单,就说‘开了’。”
师:“你们能不用‘开了’这个词,把这两种花开花的样子说得生动一些吗?”
生:“中午十二点,娇美的午时花绽开了甜甜的笑脸。”
师:“说得很不错呀!”
生:“中午十二点,艳丽的午时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好像在跟我们频频点头。”
师:“多会想象呀,还把学过的词用起来了。真棒!”
生:“夜来香在晚上八点睁开了迷人的眼睛,勾住了我们的脚步,让人驻足观赏,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令人神清气爽。”
师:“说得真好,老师似乎停下脚步,闻到了花香!”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品读、想象、体验,自己发现问题。原来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俗气、枯燥乏味。我们现在只有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去运用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尊重学生经历可贵的情感体验,才能满足他们心灵深处的精神需求。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并且学会运用生动有趣、优美的语言,让他们情感也受到熏陶。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句子,兴趣盎然,乐在学中。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素养要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只有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愉快教学法,精心设计“激趣导入”、“滋味析词”、“品句迁移”等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情趣浓郁、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才会乐在学中。
教师培训时,郑成业老师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郑老师说:“我们有很多老师其实不会爱学生的,他们往往把对学生的爱都变成了‘恨’,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恨钢不成金,恨金不成钻石’的‘恨’。”试问,当我们以爱的名义却处处做出恨的举动时,学生怎会感受到我们的爱?怎会懂得我们的心?现在工作以后,联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的遭遇和从教以来遇到的一些事情,感慨颇多。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对于学生,我们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真情与爱心,可为何有时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呢?明明对学生有满腔的爱,可为何表现出来的,却是与之相反的令学生心寒、令自己心痛的恨呢?到底是我们错了,还是学生错了?痛过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给予学生的爱都是自私的爱,功利性的爱。我们爱他,是因为我们希望他能够取得进步,消除缺点,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但当学生的行为与我们的期待之间有差距时,我们心中便会有遗憾,便会对学生有所指责和批评;当我们认为付出的爱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严重失衡,这时的爱就会变成恨:恨学生不理解,恨学生不争气,恨铁不能变成钢……于是言辞就变得过激,态度就变得生硬起来。结果,爱,就以“恨”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我认为,爱学生就是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人都是有差异性的,正如我们不能强硬地希望一个不擅长数学的学生去拿奥数奖牌一样,我们不要去期望一个孩子会完美无缺。任何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如果我们的爱已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无论打着什么样的幌子,这种爱都不能称其为爱,只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是不理智的强迫。
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都是善良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够超越自己。有人说,父母的爱给自己的孩子,老师的爱却要给别人的孩子。但这个爱有时又是有差别的,对待优秀学生,无论家长或是老师都宠爱有加,但对于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通常都因为“恨铁不成钢”而不遗余力地对学生给予最无情的批评,甚至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老师这个角度来看,带着这种心态从事教育,我们更多的是盯着学生与既定尺度的差距,看到的是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抹杀了学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这个努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与优点。所以,我们感到更多的是遗憾,既而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抱怨、批评、指责。而对学生来说,在“恨”的目光中学习,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习惯盯着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导致成绩下降,表现变差,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招致了更多的批评,加强了学生的自卑感,如此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一种煎熬,导致最后的绝望、厌学。
我想说,既然是发自真心地爱学生,希望手中的“铁”变成“钢”,那何不用爱的目光关注他们呢?对待学生,要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抱怨。用我们的关爱,为他们摆脱黑暗的迷茫;用我们的赞美,为他们增长前进的信心;用我们的鼓励,为他们抚平心灵的伤痕!
恨,不管有多么恨,铁都成不了钢的!我们只有换一种理念,换一种方式、方法去思考,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赏识的手段善待学生,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当我们带着善意、带着微笑、带着爱心、带着关怀而不是带着“恨”去做学生的工作的话,我想,“爱,铁会成钢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八中学)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培养能力
一、实践快乐作文的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并且是信息输入和输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情感。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创见性原则。
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
二、实践快乐作文的方法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要充分放松,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去。基本方法如下:
(一)模仿思维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非常值得学生模仿。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2.用松树替代白杨树,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各有哪些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那些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都认为松树与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便会快乐地仿写。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牵强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快乐作文方法掌握了,作文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联想思维训练法。
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最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新鲜而有趣,便有了写作的冲动。
(三)求异思维训练法。
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就会进入求异思维。例如: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我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从一般中看到特殊。以《我的启蒙老师》为题,在我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对此我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会理解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被打开了。父母亲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么?但仅仅是父母亲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只要是它给了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第一任老师么?选材如此,构思、表现形式等亦然。总之,致力于新发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都可以是快乐作文的根源。
(四)发散思维训练法。
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多种写法,并尽兴而写。例如,在课堂上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我问学生,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该有多少种办法呢?学生们自然会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对打结的办法也各不相同。然后我把握住这一契机,请学生自取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这样,学生们就有了一种写作激情,而思考的角度也多,所写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五)集中思维训练法。
发散和集中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过分强调或忽视其中某一点都不足取。而要确定有价值的新发现必须要有相对的集中,若光是莫衷一是,那么也无法确定何谓有价值了。因而在各抒己见之后必须要趋向相对的一致。比如,学生在作文《乐在其中 记一堂××课》时,学生写“很开心、笑声连绵不断、很诙谐、很严肃、但收获到很多知识”,“很费气力和精神,却收获很大”等都可以,但“乐”的内涵必须有共同特征,切不能让学生离开这一内涵泛泛而谈。
三、实践快乐作文的体会
(一)快乐作文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
(二)快乐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评语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精当的批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好批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的内趋力
教师的赞美,应成为撒向学生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教师的批评,也应尽可能成为渗透学生心田的一滴甘露。我乐于阅读学生的随笔,我觉得,批阅学生的随笔,不是负担,而是精神的享受。我写批语,十分注重语言的生动优美、活泼得体,且富有情感,蕴涵激情;决不写苍白无力、不痛不痒、缺乏个性的僵死批语。例如,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随笔中诉说了自己因成绩差产生的苦恼,甚至产生辍学心理。我看后在他的本上写道:“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再交随笔时,我看到他在这段话的后面写道:“老师,我知道成功的花朵开放在勤劳的枝头,失败的苦果孕育在懒惰的温床之中。要成功,我要从战胜自己开始。”不久,他又在作文中诉说家境困难,字里行间流露出因成绩不理想而深感有愧于父母的情绪。感动之余,我提笔写下几句:“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棋局。这盘棋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中抉择。只有像棋中的小卒那样,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沿着沟沟坎坎的人生之路,艰难而执著地求索、前进,才会谱写人生最壮丽的强者之歌!”该同学看后,写下这样几个字:“真诚感谢,您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在批语中,我与学生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不仅使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而且使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使学生心里充满了阳光,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一石数鸟、事半功倍的教育
效果。
二、好批语能抚平学生心灵的伤痛,唤醒其热爱生活、珍重生命的激情
为学生遭受伤害的心灵抚平伤痛,关注鲜活的生命个体,语文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女生在作文里含蓄地流露出自己朦胧的暗恋心理,并写出因成绩下降而感到的烦恼、内疚、自责而又难以走出困境的矛盾心理。读后,我用朋友般的真情去开导她,安慰她:“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一气写下了近两页的批语。在后来的毕业纪念册上,她写了下面一段话:“老师,真心地谢谢您,您的一番话,如缕缕春风使我冰冻的心开始融化,化开了层层的烦闷,汇成感动的泪……老师,您就是我迷失在黑暗时的一盏温暖、明亮的灯。”一名同学在随笔中诉说了自己与同学因小摩擦而产生的烦恼,我真诚地、委婉地给予了批评:“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那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第二天,我看到他已经与闹矛盾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一道数学题了。
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好批语不仅能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消除师生间的误解,还能赢得学生的真心和信任,赢得学生的钦佩和信赖并激发很高的写作热情。我终于发现,有一科老师享有特权,他可以享受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那就是――语文!来自学生的心灵体验,常常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精灵。
于是,我的心境豁然开朗。经过这段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工作中,我不再抱怨,不再吝啬表扬,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忽然间,他们个个变得可爱,他们的缺点并非不可饶恕。
我知道,自己开始了蚕的破茧。我更愿意自己成为一只美丽的彩蝶,创造出这样一种教学情景――“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舒婷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批语――沟通师生心灵的桥,只有沟通,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走近学生,才能放飞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作者单位 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镇鄂伦春中学)
一、学会质疑,主动生长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有疑才能明白读书的目的,有疑才能明白读书的方向。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读书解疑,学生的思维在质疑解疑中自然地快速生长。
今年年初,台湾李玉贵老师在福州教育学院四附小执教《蝙蝠与雷达》,一开课就问学生:有没有问题要问?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李老师又问:“一个问题都没有?”“没有。”此时,会堂里,一片寂静。李老师用平和的声音说:“那老师问个问题吧?‘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为什么有一红一绿的两盏灯?”学生傻眼了,听课教师也愣住了,大家都没想到这样的问题。李老师耐心地对这个问题做了解释,她温柔的话语鼓励着学生大胆质疑,因此课堂上问号跌出:“蝙蝠吃什么?”“蝙蝠听觉怎样?“什么叫‘超声波’?”……拘谨的课堂慢慢地活跃起来了,生生讨论、探究,师生交流,课堂灵动起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开始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关键词画图法、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仿生学图片,那些我们想到的,没有想到的,在课堂上都出现了。这样的课,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课,是充满生长律动的课。
二、接受挑战,勇敢生长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学生的心理也是这样。课堂上,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随口可答,那么学生的猎奇心理就会消怠,转而昏昏欲睡。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像跳水运动员跳水一样,不断增加难度系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兴趣。
例如,教学《落花生》,引导学生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抓住关键词品味父亲话的含义。学生从“鲜红嫩绿”想到花生果实土黄土黄的,不好看但好吃,觉得花生样子朴实,有内在美。从“高高地”“矮矮地”想到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结得高,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炫耀,只是默默地奉献自己。教师设了一个台阶:“花生确实值得赞美,那么你认为石榴、苹果和桃子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吗?”学生回答,外表好看,好吃,富含维生素,美容,甚至有学生谈到抗癌,说早期得了乳腺癌,因每天吃一个苹果,活到106岁……教师没有就此止步,继续让学生接受挑战:“既然石榴、苹果和桃子与花生一样,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把花生与它们进行比较呢?”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小组讨论,学生的困惑慢慢解开:父亲并不是看不到桃子、石榴、苹果的好处,而是两相比较,他更看重花生的品质,更喜欢花生朴实、有用的特点。父亲觉得,外表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更值得别人敬佩。
在这样的课堂,学生需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犹如登山,又如探险,必须积极地思索、动脑,才能登上峰顶拥抱美景,才能寻到出口见到光明。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喜爱的,也是学生欢迎的。
三、练习运用,扎实生长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积O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善于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满怀豪情来到山中,感受到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完这一段,笔者让学生仿写:“孩子们,现在,你们跟作者一样,置身山中,你想跟哪些朋友打招呼?试试学习作者的写法。”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写道:“你好,多姿的花朵!你频频点头,是向我问好吗?”有的学生写道:“你好,柔软的柳枝!你在岸边随风摇摆,是在梳妆打扮吗?”有的孩子写道:“你好,调皮的松鼠!你在树上窜上窜下,玩得多么欢快!”笔者就说:“瞧,把你们写的连起来,就是一段优美的文字。以后,当你们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时,就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了。”学生自信地点了点头。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四、互帮互学,共同生长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之间更没有什么互动,每个学生都像孤独的单干户。而理想的课堂,师生间、学生间能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能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共同生长。
[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之下,“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李建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由此,作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作文成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兴味索然了。
为此,我对作文教学作过种种尝试。先是请学生打草稿作修改;后又是精批细改,加强面批;接着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轮流演讲……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效果不大。我在不断反思中悟出:光是小打小闹,还不能解决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而应当在作文教学模式上作大胆地改革。一年以来,我注意回避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死胡同”,尊重学生的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于是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我暂且称它为“快乐作文”。
二、实践的原则
快乐作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并且是信息输入和输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情感。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当需要的意识减弱时,智力活动就会随之减弱。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其它能力的活动。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另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想象、操作能力并能最终诱导出人类最高的创造能力。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会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
(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快乐作文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
(三)创见性原则。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和魅力。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学生的大脑功能正处于青春活力中,大量地输入信息,触发的机会非常多。他们的大脑里没框框,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敢想敢说,因而容易产生创见。也许,学生的这种创见在社会大范围里是早已出现的,但在快乐作文过程中,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发展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晶。故而,能够触发出新的见地,迸射出新鲜活泼的语言。我们要爱护学生的新思路,并要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
三、实践的方法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绪,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因而其训练方法需要讲究有新意,能吸引学生。下面就列举几个基本方法。
(一)模仿训练法。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的确值得学生模仿。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尔后用松树替代白杨树,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有何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何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认为松树与解放军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于是,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生硬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之中,快乐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练笔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小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找准练笔时机
课堂小练笔要因文而异,找准训练切入点,把握训练时机,发挥文本“典范”优势,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是找准文本中练笔的落脚点。因此,小练笔通常要安排在课堂情感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学生的文思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我手写我心,我笔书我意,通过小练笔释放学生此时此刻内心最真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进而把课堂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境界。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是篇赞颂母子情深的亲情佳作。笔者在教学时,巧抓课题,未成曲调先动情。《第一次抱母亲》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次抱”给“母亲”和“我”的震撼。接着找准动情点“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被“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我”抱母亲入睡的情景达到情感的,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同学们。此时用轻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那种浓浓的母子情深充溢于学生心中,激起了学生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读写结合,表达心声,笔者设计小练笔:妈妈,我想对你说,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念、感激、感恩说出来,在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写下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句感谢……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学会爱、学会感恩”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由此可见,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必须找准练笔时机,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着力点、语言范式的经典处为切入点,顺势引导,随堂练笔,及时点评,才能实现有效强化目的。
二.把握练笔梯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小练笔确实要经常练,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巧办法。但是,教师在设计练笔时不仅要找准练笔时机,而且要把握练笔的梯度,要面向所有学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螺旋上升。笔者认为设计课堂小练笔要把握三个梯度。
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比如仿写句子,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的过程。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独特写法,笔者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美景,用美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一句句优美的语句流于学生笔端。课堂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堂小练笔,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仿写一段话,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例如,《夹竹桃》一文,季羡林先生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作者诸多的幻想。“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把夹竹桃引发的“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趣,让人浮想联翩。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不知不觉,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体会到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然后总结写法,作者写夹竹桃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笔者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学生先开动脑筋交流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如仙人掌、松树、梅花、广玉兰等,然后仿照作者写夹竹桃的的句式、方法赞美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注表达,关注运用,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者,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课堂小练笔。比如,续编故事,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写至时,便突然收笔,看似结尾,却意味深长,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也为课堂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课文结尾处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写一段话。学生真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想象设计了不同的结尾,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乔依夫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描写展现出来了。当然,续写结尾是对原文的延伸,要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过度地自由发挥。
教师在练笔梯度的设计上,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增加或降低难度,或作及时指导,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说出点什么,能够写下点什么。教师还应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从长计议,设计整册书或整个年段的小练笔,形成课堂小练笔序列,找准训练点,由易到难,反复训练,达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让小练笔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拓宽练笔广度
人们常说阅读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写作也是一样的。课堂小练笔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把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从而促成学生持久地保持表达兴趣,以饱满的练笔热情去尝试多种方式的表达,最终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发展。
拓宽练笔广度,教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资源,发挥课堂外资源的利用价值。老师可结合课内外不同语文实践活动,实施多层面练笔策略。例如,《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每一段先写总起句,后分述,再重点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最后来侧面烘托,这种谋篇布局在苏教版介绍事物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笔者在阅读教学时适当引导发现,引导迁移,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课后,同学们参观了学校的“星火生态园”,模仿《莫高窟》的布局进行小练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练笔开头一段略写星火生态园的位置和概况,“星火生态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北靠幼儿园,东连篮球场,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接着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具体来写,“星火生态园建有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星火生态园不仅有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迷你动物园。”“星火生态园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少年邮局。”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着、创造着运用,逐步掌握介绍事物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去感受人世间的爱恨冷暖,去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由此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得,使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下笔成文自然会一气呵成,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现实,拓宽课堂小练笔广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最佳路径。
综上所述,小练笔亦有“大学问”,也需要教师的大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精心创设自由表达的情境,巧妙地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笔,坚持下去,“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一定能创出一番“大天地”。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案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2.浦黎霞.随文练笔,有“度”为佳[J]. 教育科研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