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时间:2022-05-13 03: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第1篇

Abstrac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andard" (Trial) since the promulg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gradually increase, low levels of ability level has been unable to better meet teach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 The t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a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explor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promo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eady, positiv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y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动了教育的创新和改变。2014年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标准》),旨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农村地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的难点和重点,而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应用能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为县级、乡镇级、村级三个层级的农村小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关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编制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现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从“量”面分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等。

2.2 访谈法

通过入校观察,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和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从“质”面深度挖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面临的困惑与阻碍,从而引发各界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内源性思考。

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能力标准》自2014年6月颁布后,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准则,并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表现提供了明确评价依据。被调查地区目前未根据《能力标准》出台新的标准法规,当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较为滞后。调查发现,该地区小学教师虽对《能力标准》不甚了解,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五个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评估与诊断。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稂莠不齐,在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

3.1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缺乏常态性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设备配置相对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的许多设备和学科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操作方面的表现一般。许多教师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习惯使用传统的办公方式,对于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热情不高,使得办公信息化并未达到常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忙或家庭生活等一些因素使得一些教师无法抽出足够时间参加信息化教研活动,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信息化教研活动,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教研学习成果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系统中,这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浪费了教研培训机会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2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不足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QQ群、微信、班班通等软件也逐渐成为教师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仍有许多教师对这些交流软件存在着应用障碍,他们更习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且教师工作繁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尽管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形式,在学生离校后及时与其交流,但是交流的时间或次数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利用交流工具与专家和同行进行学习交流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情况。有些教师表示,即使能够通过交流工具向专家等请教或与同行交流,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有时无法将请教和交流的结果完整准确进行消化,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有的教师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与学习。

3.3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评价与诊断的能力有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能够选择并利用技术工具评价教学和学生,但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利用成绩管理软件简化成绩统计过程,仍依赖传统的成绩册等形式。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但如何利用信息化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和科学化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较大困惑,因此要构建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对学生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利用信息化答题设备开展练习和测验并未表现出热情。

3.4 教师制作课件的态度不够积极

除了上面几点问题,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表现出随意的态度。有些教师为备课节约时间,会选择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或材料进行教学,其中部分教师仅进行少许修改或根本不修改便进行使用,而不愿自行进行课件制作,导致应用的课件和材料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完全匹配。

4 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农村小学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实践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状态,积极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逐渐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习惯,在摸索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慢慢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进行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第二,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改变“会用电脑就等于掌握信息技术”、“只用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媒介”等错误观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介有机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使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才是衡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标准。第三,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能力标准》,明确当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五维度能力,并根据自己现有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参照《能力标准》设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从而得到发展。

4.2 农村小学应提供技术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第一,农村小学应注重为教师建立一个教师易教、学生爱学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但这些仅供教师呈现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应尽量为教师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进而能够在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基础上实现人机交互。第二,农村小学必须为教师准备必要的软件。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于部分通用性软件,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应用能力较好,但对音视频编辑软件等稍微难操作的软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虚拟实验室等更是无从涉及。这就要求农村小学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更要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需求的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软件,促使教师更方便的展开教学。第三,农村小学应为教师搜集丰富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教师相较于城市小学教师,可直接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较少。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多为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便教师更高效、优质的选择和利用资源,减少寻找与整合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3 教师培训部门应重构培训体系,分层设计内容

第2篇

准备阶段:××县教育局召开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参加的工会议安排布置相关远程培训工。

按照工安排组建以教育局分管领导为组长以进校、电教、教研等部门为成员的县级管团队推荐县级指导教师4-5人网络技术管人员3-4人接着就组织开展报名工。全县统一组织县级指导教师和网络管技术人员中培训;参训教师在县级管教师的指导下登录××教育博客“教师远程培训”注册账号浏览“教师培训操手册”学习培训平台的使用;参训教师进行学习前各项准备。

登陆学习:从XX年4月21日××县教师进修学校统计全县已有八百余名小学语、数学教师报名参加培训4月23日大部分学校教师根据××教育电视视频播放安排定时看培训专题讲座并登陆××教育信息港(kmedu.net)在线看。4月30日××教育电视台专程到××县了解相关培训事宜到中和乡小学实地拍摄有关培训情况和采访培训教师并在××教育电视台播报给予了××县极大的鼓励。

培训阶段:4月23日至6月22日利用八周的时间分五个模块进行电视视频教育和远程网络培训。××教育博客同步上载所有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参训教师可点击观看和学习相关资料。XX年6月19至6月22日县教育局根据各学校中组织学习和教师在线学习、在线交流研讨和业完成等情况按照考核表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一、检查

为确保我县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顺利、有效地实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到预期效果。按照县教育局对远程培训管的要求安排两个小组于5月25、26日分别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进行为期二天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共检查了14所学校的远程培训工。

(一)、基本情况

参加培训学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一项工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工协千方百计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有序组织49岁以下教师积极投入到远程培训学习当中。全县共有823位教师报名学习到5月24日止教师已登陆学习并上传业绝大多数教师已完成两个以上模块的业40%的教师已完成4个模块的业个别教师已完成所有模块的业并且每个模块的业不止一份业质量也非常高。

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管团队网上严格监控到位重视过程管。由县教育局统一协调安排人员适时(一至二周)对各乡镇学校组织教师参训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做好过程管、培训考核、学分登记等工。适时出提示、要求、通知、安排和写简报等做到每天登陆检查批每周在线指导统计。截止到6月22日全县教师共发表日志16382;培训交流8096;培训业6904;教育科研87;教育随笔869;教育反思294;教育技术114。

(二)、存在问题

所有学校在学习过程中皆遇到了或多或少、样那样的问题致使培训学习进行得不是那么顺利。些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尤其是参加培训学校领导的重视才能保证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如期顺利圆满完成。

1、计算机难以满足教师上网学习。

除二街小学外多数学校已联网的计算机太少此次参加学习的教师数量多绝大多数教师家里没有计算机计算机远远满足不了教师上网学习及业上传有的学校即便连中学的计算机也用上仍然到不够有些教师甚至到网吧去提交业。导致学习进度太慢少量教师到检查日为止除培训言外一个模块的业都未完成。

2、上传业难成功。

因为次全市参加远程培训学习的教师有一万二千多人么多教师都挤在工时间上传业网络太忙、负担太重致使许多教师三番五次提交业都交不进去网络经常出现堵塞情况。

3、信息技术知识太少操能力弱。

此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平时很少应用计算机操能力相对较弱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年龄稍长的教师面对电脑不知所措。在检查中各校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中40——49岁部分教师对电脑的使用存在问题比较多导致学习、业上传总是处于滞后。

4、少数教师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师平时工量多工时间长非常辛苦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少数教师主观因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业能拖则拖不愿想方设法完成业致使少数教师到检查日止连一个模块的业都未提交。

5、部分学校组织学习的过程和要求不够严格对参训教师听之任之。表现为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有的业质量档次偏低。

6、部分学校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局要求对所有参训教师建档。

(三)、意见和建议

1、县检查组就本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例如:业的上传、抄袭、质量及数量等问题建议相关学校加强管督促教师按时、按质、按量上传业加大考勤等监管力度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效性。

2、针对年龄偏大但必须参加学习的教师建议学校结合本次远程培训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有获、有提高。

3、对存在的电脑少等实际问题建议学校做好统筹安排从星期一至星期五都能进行学习中学联系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至于网络堵塞的问题建议错开学习高峰期充分利用其它时间进行学习和业上传。

4、各校加强培训过程管工加强纸质建档工要求一人一档按统一规格装订。进一步完善档案的建立和管工。检查组对本次培训的档案都提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对还没有建档的学校尽快进行做好建档工以便于以后的管。

5、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为各学校多配备电脑。方便教师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二、考核

根据《××市XX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通知》(昆教师〔XX〕5号)和《××县XX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相关通知全县各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已进入到尾声。前期培训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效果较好。在培训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了所有培训业确保了此项培训工顺利、有效地实施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上阶段督查的基础上根据《××市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参训教师考核表》和《××县XX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考核细则》县教育局对全县各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

(一)、考核内容及要求

1、学校教师登陆学习情况。在线学习、交流研讨、发表评论、撰写论、反思或随笔按照五个模块顺序完成业等。

2、培训档案材料的建立情况。包括计划、方案、听课笔记、考勤、总结等;教师个人学习档案材料每人建一档包括考核表中的模块业纸质内容、各种学习笔记等相关材料按目录顺序装档。

3、各学校校长为培训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在县教育局组织考核前先做好本校的考核工。

4.县教育局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团队、指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对各学校培训的过程管进行严格考核对参训教师考核后进行学分认定。

5、对未参加注册学习的教师不给予学分认定;参加培训但没有按要求完成的不及格也不认定学分。

(二)、考核基本情况

本次被考核的教师已经全部注册××教育博客并且参学习、交流、提交业。考核成绩主要依据管团队指导教师网上批业所给出的成绩而定。全县共823人全部接受考核。各学校均成立领导小组职责明确都有计划、总结、方案及考核成绩。材料齐全、格式统一、一目了然、便于考核。其中有的学校把所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业全部装订成册档案管规范有序是工中的一个亮点。通过考核823人都已通过其中优秀129人优秀率为15.7%;良好560人良好率为68%;其余的基本合格总合格率为100%.

(三)、存在问题

本次培训各学校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使得培训工不尽人意些问题都要各级领导共同关注才能使以后的培训工顺利进行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1、部分学校虽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但没有落到实处致使培训和学习过程不够严格对参训教师听之任之。表现为业质量档次不高。

2、在检查中各校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参加培训教师中40——49岁部分教师对电脑的使用存在问题比较多操能力弱力不从心。加之本次参训人数多、网络忙、堵塞情况严重些都是远程培训的障碍。导致业不能正常上传因此考核组考核时还要查纸质业后才能综合给出成绩。

3、几乎接受检查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问题:电脑少难以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希望各级部门帮助解决个问题具体。

(四)、要求、建议

1、要求各校加强培训后续管工进一步规范档案材料;准备不齐全或略显凌乱的考核小组已要求学校尽快规范管把不足的材料及时补齐。

2、随着教育工的需要落实计算机操困难人员的培训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3、对各校电脑不足的实际问题建议各级部门做好统筹安排争取安排有限的经费逐年解决;

4、希望学校把次培训教师自身的教学有机结合不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农村教师

通过对陇南市的五千多名教师中小学以问卷调查以及针对个别老师访谈等方式,统计了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研究背景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等方面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城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并且应用于教学过程得到较好效果。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从而影响着教育教学。陇南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还很落后,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条件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推进陇南市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目的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统计,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师培训、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汇总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原因,并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基本依据,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2研究的意义

通过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Y合个别访谈教师对调查数据的看法,此次凋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真卖情况,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为陇南市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可为欠发达地区制定详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3.研究对象和工具

3.1研究对象

以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的500名左右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县区选取5所学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分布比较合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

3.2研究工具

根据问卷调查法,结合著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设计了“关于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整套问卷由四部分组成,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培训情况。并设计了部分开放式问题,由教师自己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0份问卷,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477份。对所收集的调查问卷,将从学校信息化环境、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知识、能力、道德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4.调查结果分析

4.1学校信息化环境急需改善

学校信息化水平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通过调查显示(表2所示),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在硬件方面设备缺乏或陈旧,在软件方面给老师提供的相关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非常缺乏。由于自身信息化环境落后,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较新教学方法配合教学这一方面,只是“提倡在现有水平上结合教学使用,并不强行要求”。

4.2教师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信息意识是教师有效利用信息用于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84.2%的受访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79.9%的受访教师愿意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付出努力;91.8%的受访教师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素养的认同方面,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自身学习方面绝大多数老师均有较高的认可,但也有个别年龄偏大老师对于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性不太高。

4.3教师信息知识参差不齐

信息知识水平是影响信息素养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2%的受访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熟悉”,56.4%的受访教师“了解一点”;在信息技术与相应学科整合的方面“比较熟悉”的仅占9.1%,“了解一点”所占比例为59.6%,“不太清楚”占31.3%,突显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是非常低;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陇南市大部分数教师只是对信息知识仅仅是“知道”或“了解”,说明教师的信息知识仍十分有限,而且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

4.4教师信息能力

1)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对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掌握程度较好的比例比较小,完全不懂和了解一点的比例几乎超过50%;对PowerPoint的掌握情况相比其他两个软件掌握较好,其原因与在平时教学中偶尔使用PowerPoint制作和使用课件有一定的关系。

2)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好的信息共享及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答疑,与老师进行教学研讨等活动。如表4所示,教师利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进行课后答疑等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老师不使用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14.9%的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与其他老师进行网上交流的调查情况显示,同样有约一半的老师从来不用词方式进行教学探讨。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方面使用比例略有提升。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工具在辅助教学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当今,互联网已经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离不开的平台,只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4.5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除了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受访教师愿意参加能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培训;虽然已有85.8%的教师参加过各种类似培训,60.3%的教师认为,培训结果对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帮助;绝大多数老师希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课后交互方面能够通过培训有更多的学习和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需求。

5.提高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思考

通过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陇南市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发达地区相比落后较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整体不高,为此笔者认为,提高陇南市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要结合陇南市的实际情况,从根本出发解决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各种矛盾,可采取以下策略:

5.1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教育在思想上的认识,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首先,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地方教育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提高;其次,学校领导要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信息化教育,从学校方面引导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再次,教师要重视信息意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5.2建立良好硬件环境

信息化硬件建设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与前提,陇南市中小学的信息化在硬件方面已经处于很多的落后地位。但就陇南市现有的经济条件来看,靠自身内力解决教育的硬件建设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争取经费。除了申请当地政府投入外,还需要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项目解决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5.3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影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瓶颈。因陇南市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从借鉴、学习、更改、再到自创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笔者认为,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引进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并根据自身特点量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继续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三是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实现高度共享,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便利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四是教研组要经常收集整理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渐积累教学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学校的资源库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当地教育特征,这样将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逐渐推广。

5.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学习使用新的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老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感染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信息技术。首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经常邀请名校名师来做示范课、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示范课让老师感受信息素养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激发老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其次,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示范,让老师相互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的实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另外,学校也应引进专门人才,为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5.5健全培训体系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除了更新观念、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陇南市2004年启动的“英特尔未来培训”项目、2009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2010年启动的“陇南市万名教师岗培训”项目等大型项目。通过以上培训项目,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以上三个项目的主讲教师任务。从培训过程中每年参加培训教师的水平来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在历年提高。当然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问题,但在整体来看,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教师对培训效果有很好的期望,同时也有个别老师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培训要有操作和管理规范,使得培训能够落到实处,让参加培训老师系统参加完整掌握;二是建立校本培训体系,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使教师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培训流程。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第4篇

伴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育部对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的有力推动下,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也开始从最初的尝试摸索逐步走入理论探讨和科学发展的阶段。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2.5 培训工作的评估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40-02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

英、美等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专家在根据中国的教育国庆上,对比国外优缺点,最终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4(14)N”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其中4、(14)、N分别代表了不同内容,具体如下: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针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不同的群体,N依次是41、6、44)[1]。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本内容

1.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设计和实施:首先明确教授内容,然后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鲜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风格教学。与此同步,提供各种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最佳途径。

(2)支持与管理:教学中的一系列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管理,通过收集、加工、以及整合来优化教学环境。

(3)合作与交流:重视与教育相关的各类人员,通过学生、家长、教学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努力,得到更好提升。

(4)科研与开发: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能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我教学能力。

2.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规范行为:指向学生传授和示范应用技术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2]。

(2)公平利用:学生拥有使用资源的平等权利。

(3)健康使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学习材料。

(4)有效应用:通过利用资源而获取帮助。

3.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意识到教育技术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质,它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等至关重要。

(2)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持有不断进取、完善自身的意识,从而实现专业领域提升以及自身能力进步。

(3)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技术,敢于挑战新技术、新方法。把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4)评价与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的反馈与总结。

4.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基本技能。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信息搜索以及再利用的能力、选择以及开发教学媒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基本知识。老师需要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概念、设计理论、主要内容以及技术与方法等。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问题

1.部分教师对培训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3]。可是,很多教师仍有很多误区在教育技术培训上面。一方面,很多教师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而不是结合教育技术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一些教师目的性较强,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看得较重,忽略了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真正的目的及意义。

2.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首先,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通常实行分层培训,导致培训方式同培训的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其次,受中小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平衡影响,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在培训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对应培训,没有同步满足不同等级教师对学习的期待与要求,长此以往,会对整个教队伍师产生影响。

3.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如何教”是传统教育技术标准,在培训过程中就是确保这位教师能领悟“如何教”的技术。可是对教育技术理论过度的重视而忽略典型案例会导致严重的教学脱节。过多的理论和较少的实践,导致教师们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实践应用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4]。

4.缺乏培训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必要环境条件。这些由软件、硬件的组合、进行培训的方式以及策略、结果分析以及管理模式等等,这些都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教育技能的生态失衡

1.迁移过程不平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能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学校外部能量的输入和学校内部能量的转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首先,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直线上升。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配套设备以及师资培训上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在这些“新鲜”教育设施逐步迁进的进程中会出现投入失衡的现象。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在逐步进入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其次,物质流和能量流分配不合理。要想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良性平衡状态,就需要兼顾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合理分配。

2.潜移过程不等价

就教育及教学来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介质,然后感官器官感知,再经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经过演绎、推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来完成。针对教师不同的心理及生理情况,教学资源到教师本身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均会成为障碍。可以肯定,相当大一部分物质方面的投入会转换成教师的自身能力,更有一部分教师会在掌握能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6]。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投入不会被教师而掌握及使用。所以,学校物质建设的投入,不是会对等的变为教师身上的知识流,在迁移的途中会有不等价的现象。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培训的政策制度

想要得到预期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相应的制度构建必不可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培训课程、督促教师端正态度、及时参加等。也要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意识,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处区域等来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培训过程的评析。

(二)创造实践的环境

学校给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提供舞台。一方面,提供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保证教师能方便的应用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7]。重视教师日常教学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相互融合,在教师之间开展交流、沟通、指导与反思,在此过程中使教师实践能力得到不断进步,通过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三)合理地构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一方面,学校中的管理者、技术支持人员在帮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不断进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学校的管理阶层而言,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否能与新颖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是对于全体学校系统结构能否良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拥有怎样的管理形式、采取怎样措施优化教学,要求与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加强思想交流,这是要打破管理体系的等级约束,建立层级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更易得到真知,进而,共同促进学校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健康的管理措施能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承受的压力及任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进行缓解。要求学校加配相当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技术支持人员,构建合理地人力资源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刻不容缓。

(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教育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还表现在薄弱的边缘和荒芜的交会区[8]。众所周知,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有着巨大差异,这就会导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存在重大差异,长此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针对此种现象,教育机构及部门不仅会在制度构建上更加重视乡镇学校,也会在财政投入上多注入乡镇,加大对乡镇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资,注重加强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城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远高于乡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导致乡村教师没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其中。就此种情况来讲,给予乡镇教师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加强城镇乡之间的互动,在教师间彼此交流和观摩中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城乡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6]王奕标.从新版NETS.T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

第6篇

一、从现状出发,查摆存在问题

1. 教师对继续教育不重视。由于对教师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一部分教师存在抵触情绪,不愿参加,觉得费时无用,每到这个时候都觉得有很多工作还没做完,推诿没时间参加,对继续教育很是厌烦。即使参加学习要么迟到,要么早退,要么中途溜号,甚至有的教师把继续教育当成了催眠术,来了就睡觉,或闭目养神,或东倒西歪,听讲姿势不雅,荒废学习,不但没收获,反而因坐姿不正腰酸背痛,得不偿失。

2. 教师对继续教育有偏见。因为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心态各异。当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时,就会出现躁动和懈怠,导致教师参与意识不强,无积极性,敷衍了事,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现象,甚至认为参不参加培训和教学无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还得靠自己努力。

3. 教师继续教育时效性不强。教师继续教育每年都在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区新教师培训,让新教师很受益,进入角色很快;农村教师培训,让教师开阔眼界,转变教学观念,加快课改进程,有效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等。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效和预期成效还有很大距离,致使继续教育效率低,效果差。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如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 教师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学时有明确规定,所以继续教育既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每个教师应该享受的权益。由于中小学教师编制很少,各校教师人手不够,承担的教学任务很重,有的老师跨学科,跨年级教课,没多少时间顾及继续教育。有学习机会时,学校也没有多余教师来接替工作,更谈不上进行半年或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脱产进修。目前,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进行实地分析,找准问题切入点

1. 结合区情,因地制宜,建立自身的“培训师资库”。教师需要培训,培训需要师资。如果每时都聘请专家,不但需要经费,还耗费时间,很多时候还不一定能解决教师需要。因此,有目的地培养和选拔一些地方培训者,这样的“土专家”实战经验丰富,来自基层,了解基层需要,让这些人深入到各校,互相交流经验,上门服务,省时省钱,我想一定会受到欢迎和认可,所以应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师资库”。

2. 了解自己,正视短板,增强继教针对性和时效性。从我区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有以下这几个特点:(1)老教师偏多,无活力。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编制奇缺,连续多年不进新人,导致教师年龄老化,尽管我区09年招聘一批新教师,但分散到各校仍是杯水车薪,老中青教师分布不均衡,显得后备不足。(2)学科教师不均衡,人手少。语文、数学两科专任教师数量过剩,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欠缺,有的老师跨年段、跨学科上课,非常辛苦。(3)职业倦怠导致专业化不强。当下教师的工作是低薪大工作量,部分教师的物质需求很高,入不敷出的现象出现职业倦怠,不善于学习和研究,其专业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这些现状,都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教师继续工作的当务之急,所以要努力探讨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求最佳途径予于解决。

三、针对实际情况,寻求解决策略

1. 转变教师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今,既是信息时代,更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从国家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干部到平头百姓,对任何人来讲,都需要学习,尤其是教师知识唯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式和课程改革。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知识要像自来水一样,常流常新,惠及学生。这样,做为学校就应建立好自己的图书室,搞好管理,分门别类,图书丰富多样,品种齐全,能够符合不同老师需要,如有困难可号召老师将自己家的书拿来放在图书馆,老师之间互相借阅,资源共享。学校要定期开展读书竞赛,互动交流;让教师建立个人小书架,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还可以开展“百家讲坛”活动,让学有余力的老师展示一下自我才华等,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渐形成学习习惯,就会亲近各种学习机会了,久之,自然就不会拒绝继续教育了。爱学习的人是不会放弃任何一次长知识、长见识的机会的。

2. 加强实地调研,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会给教师带来很多新、奇、特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培训者要不断深入基层,通过和一线老师的座谈、交流、问卷等形式掌握一手材料,知道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饥渴,归纳整理出若干专题,制定出一个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时,教师进修学校这个涉及众多部门和学科的培训机构,就会大大发挥作用了,通过各口的通力协作,将做好的菜单下发,统计各校需要,排好时间,在学期初就可将这项工作做好,按照时间安排组织培训,就可保证每次培训都是大家需要的,因为都是他们事先自己选择的,当然会受欢迎了,这种有针对的开展培训,效果也一定会非常好。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传统的培训方式就是一言堂,专家教授一个人讲,下面好几百个教师在听。好几个小时一直讲到完,教师听起来又累又困,缺少互动,课堂效果自然不佳。每个教师的头脑里都是有一定教育资源的,不是一张白纸,在听课过程中他肯定会和自己的已有经验相连,才能对所听内容消化理解,所以让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肯定会收获很大,听课效果自然就好了。可以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教师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平等对话,会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还会生成新的规律和想法,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还会得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深思,这样不但会活跃培训气氛,还会让教师有意犹未尽之感,对下一次培训更会充满期待。

4.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时效性。其实,任何模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觉得应该采用以受训者为本的模式进行培训。当我们有自己的“培训师资库”以后,让这些教师以巡视员,咨询员的身份包片下基层,个别问题当场解决,共性问题集中面授,让教师随时有问题随时可以得到帮助,及时排除困惑,尽快投入工作。巡视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定期轮换,对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大家集中交流讨论,寻求最佳答案,更好地服务基层,发挥作用。如此,培训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了,老师们觉得专家就在身边,工作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了。这些“土专家”们像排雷手一样为他们的教育教学之路扫清障碍,教师想不干工作都于心不忍了。这样,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缓解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

四、实现多元配合,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1. 领导重视,各级齐抓共管。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饥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各级领导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出台政策,下发文件,形成一条龙式的工作链,在这种导向的驱动下,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分块负责,定期检查,将其纳入到督导检查,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不成问题的。

2. 制度健全,做到事无巨细。凡事都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某项工作,必须“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建立科学缜密的规章尤为重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应如此,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等,使各项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执行要严格,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让教师们心服口服,并在人事上与评职晋级,评优选先挂钩,如有疑问,拿数字和量化考核单说话,那时无言以对的教师应该大有人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将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3. 经费投入,保障及时到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有力举措,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培训形式多样,如果能让教师充分享受这个待遇和机会,还得有经费保障。因此,政府应每年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教育局应出台文件,要求学校支出应有一部分分配给教师继续教育。如果建立这些保障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就有了坚强后盾。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工作任务

(一)名师名校长工程

1、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名”工程。做好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培训工作。继续举办优秀教师、优秀校长高级研修班。计划20*年4月开班。优秀校长研修班约30人,初中语、数、外优秀教师班60人。以上两个班的培训内容为教育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技术能力等内容。主要培养方式:实行研修导师制,组建专家指导团,为培养对象进行专门指导;送出去、请进来,组织专项理论学习,听取国内高层教育专家举办的学术讲座;开展网络研修提高理论素养;组织培养对象去高校或教改前沿地区研修学习;组织培养对象到境外短期培训,拓宽视野;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以多种形式组织培养对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示范和展示活动,举办名师“网络沙龙”、学术论坛,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名师讲师团等。

2、打造骨干教师队伍。举办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及初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一期,每期50人。

3、搞好校干培训工作。强化校长培训,做好新任校干的岗位培训。举办校干提高培训及高级研修班,选送一批青年骨干校长到苏南学校挂职锻炼。继续选送优秀校长到国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省市县名校长。

20*年全县校干培训主要活动安排

序号

班别

开班时间

学习时间

1

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

4月

3年

2

中小学校干任职资格培训班

已开班

1年

3

幼儿园园长培训班

9月

半年

4

学校管理专题讲座

4月、11月

两天

(二)专家引领

1、20*年5月,聘请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柳夕浪作《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专题讲座;聘请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作《校园文化建设》报告;聘请海门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作《名校创建》报告。

2、20*年10月,聘请《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主任任小艾做《班主任管理艺术》讲座;聘请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江苏省名校长杨瑞清作《赏识教育》讲座。与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联系,聘请国家或省级名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上示范课。

(三)骨干示范

1、发挥名特优教师的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以《*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人才资源库》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凡列入人才资源库的我县市级以上(含市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二节示范课,县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一节示范课,在20*年4月15日前把准备的讲座、示范课题目报培训部备案,以备全县各单位根据需要选聘。

2、借鉴省教育厅、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市(县)的成功做法,创造条件,组织开展“送培到镇”活动。(1)活动形式:主要有名师讲座、成长故事和经验分享、优质课观摩、评课与分组对话、学术报告等。(2)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由培训部和当地中心校联系,共同确定开设讲座与示范课的人员、内容、地点、使用班级、参加人员等具体事项,制定详细的“送培到镇”活动方案。具体日程安排如下(各镇中学另行安排):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4月

张庄中心校

5月

城镇中心校

10月

河口中心校

4月

龙固中心校

6月

张寨中心校

10月

安国中心校

4月

五段中心校

6月

杨屯中心校

11月

栖山中心校

5月

大屯中心校

9月

敬安中心校

11月

鹿楼中心校

5月

胡寨中心校

9月

魏庙中心校

12月

朱寨中心校

(四)读书活动

在借鉴20*年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20*年每位中小学教师和校干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为必读,一本为选读。教师必读书目为《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要结合教学实践写出心得和教学反思,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并选出较好的在《*县教育》发表或推荐到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各镇中心校、镇中学、县直学校可组织读书报告会,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此基础上组织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比、奖励。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统一命题,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县直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教师选读书目:由教研室提供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读书书目(见附表),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需要自己选择。教师所选书目由各单位联络员汇总后报培训部备案。校干必读书目:《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校干集中统一电脑比赛。校干选读书目:由校干本人结合自身成长和学校发展需求选读,报培训部备案。教师和校干读书要有计划,各单位对教师和校干读书要多采取激励措施,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读书活动不再流于形式,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

(五)班主任培训

依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联盟、江苏省教师教育网、徐州教育网等班主任培训平台,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主要在暑假期间开展在岗班主任全员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专题培训,使我县中小学班主任做到全员培训、持证上岗。

(六)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年力争我县中小学教师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初级)的达60%以上,其中校干认证率要达100%,培训部12月份对校干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过关情况进行全员检查。

(七)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要突出一个“实”字,真正做到研训一体,把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结合起来,把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信息技术培训。对全县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他们学会文字编辑处理,上网查找、下载教学资料,接收、发送电子邮件,制作课件等基本操作。5月底由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考试,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进行巡视,并组织开展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

2、认真开展中小学教师观课、议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在中心小学、初中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活动(磨课),高中开展“磨题”活动,磨课程序是:活动策划分解落实任务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磨课教者反思改进教学第二次上课(置换上课)第二次磨课教研组集体愉悦活动交流磨课心得活动总结、撰文投稿。活动流程及每学期活动次数可结合本单位实际灵活把握,做好活动资料的整理工作。

在磨课的基础上,各镇中心校(中学)在10月底前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出等第向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推荐;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11月份组织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并把获奖优质课教案挂在*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站上,供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

3、深入广泛开展教材教法全员、全面培训。通过教材教法集中辅导、集体备课、看录像、案例分析、循环说—观—议课、教学经验交流、网上学习等方式,力争使每位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法,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网络培训。充分利用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江苏教师教育网”(http//)“徐州教育服务平台”()“*县中小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等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网站的免费资源开展培训。

加强我县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省、市、县各级名优教师和各学段、学科中心备课组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他们整理出的专题讲座、优秀教案挂在我县的网站上,供我县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

加强对网上培训的管理,县教师与学习资源中心电教部负责对网上培训的设备、技术支持监督管理考核工作。

(八)加强检查与指导,规范校本培训活动

1、指导各单位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20*年各单位校本培训要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全员培训,分层设计,按需施训,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培训要增强针对性: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要,围绕着本单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薄弱学科、薄弱年级教师的现实需求,科学设置培训目标和内容,精选及开发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2)培训要突出实践性:围绕教师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校本及网络的交互活动、优质资源服务共享,并以专家或骨干教师引领、培训者助学、同伴互助等手段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把学、练、评、改、赛、考等形式有机结合,扎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3)培训要体现创新性:根据单位现有条件,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以前瞻性、实效性、发展性和降低培训成本为目标,不断创新培训形式。(4)培训要强化实效性:实行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培训准入、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的管理,根据本单位教师的学科、学段特点,分类分层,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严格培训考核,把“考”与“学”“练”“评”“改”“赛”等形式有机结合,“以赛督考”,“以考促训”“以训导练”“以练引学”。考核有计算机或书面考试技能测试、成果考评、成长记录等多种形式。

2、进一步加强对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检查、督导。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上半年、暑假期间和下半年进行三次集中检查,平时不定期抽查部分单位的校本培训情况,督促各单位校本培训能按照计划正常、有序开展。

第8篇

关于教师交流会通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现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时 间:2016年5月19日(星期四)9:30

地 点:南校区G楼418会议室

主讲内容:教师教学经验交流

主 讲:曾兴雯教授

参加人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旁听!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年5月18日

关于教师交流会通告范文二

城区各小学:

根据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的安排,“心远”读书会城区学区小组拟举行读书交流会。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主题为“2016,我的年度阅读故事”。各会员挑选2016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分享阅读体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7年1月6日下午2:00

二、活动地点:兴化市实验小学图书馆

三、出席对象:城区组各小学“心远”读书会会员、各校负责教学或师培负责人

请各学校及时通知出席对象安排好课务,准时参加会议。

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1.3

关于教师交流会通告范文三

为打造双语教学教师交流与分享平台,探讨双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举办双语课教学观摩交流午餐会。现将相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举办时间:11月11日12:15-13:15

地 点:崂山校区弘毅楼D305

二、会议议题

1.观看史新妍《复合材料概论》双语课视频

2.如何理解双语课;

3.目前双语课存在的问题;

4.如何讲好双语课。

三、参会人员:

1.2008-2016年双语课立项负责人

2.开设双语课教师

说明:

1.报名截止时间11月10日下班前,请各单位准确确定参会人员,以完成订餐:

2.参会教师请合理安排时间,有课的教师可提前退场。

联系电话:88959096

联 系 人:孙振海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10月31日

 

关于教师交流会通告相关文章:

1.教师表彰通告模板

2.教师经验交流会主持词3篇

3.教师关于读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第9篇

教师培训是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中小学教师分批进行分级分类的培训。这些培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效果。但“如何使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是我们教研培训部门应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3]。2011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4]。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并不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形式单调,互动交流少,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偏重理论而脱离实际[5]。从2007年开始,受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教育基金的委托,围绕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问题,我们在河南省多个地区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七年来共计培训农村教师4 000余名,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一、基于师生需求,开发培训课程是有效培训的基础

“我们每天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下乡调研的时候,学生们“不是……就是……”的造句透露出了偏远农村学校教育课程实施的真实现状。但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要求,教师们也很无奈,“我们都是包班或复式班教师,基本上是一人教一个班的所有科目,语文、数学还能凑合(教),可是音体美就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五音不全,音乐教不了,美术也画不来,更别提英语了……我们也没机会参加培训,谁不想孩子发展好,但我们确实是有心无力啊”……教师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目前农村学校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难以开起、开足的严峻现状。

由于经费不足,教师们很难有走出去接受培训的机会,包班或复式班教师更难有时间去接受培训。为此,针对农村包班或复式班教师学习起点低、教学条件差、教育资源贫乏、全科教学要求高等特点,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为其量身定做了专门的全科培训课程。培训的内容既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留守儿童特点及教育对策等方面的通识理念培训,又有语数外、音体美、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技能培训。培训的形式不光有专家讲座、学员与专家面对面的答疑解惑,还有学员分组研讨学习内容、集体赏析经典教育电影;不光有语文、数学等学科专家现场做课的观摩,还有音体美等学科的现场操练和“做中学”。这种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的培训对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在体验中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培训的关键

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参与性,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培训别强调“任务式教学”。培训初始,我们就给教师们分组布置了任务,让教师们先自行参考培训手册里的范例和素材,结合培训学习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尽量设计出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课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研讨,共同设计完成一份“作业”,并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说课”,专家和其他教师则从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和“评议”。在这样的任务磨炼中,很多学员从一开始面对任务的茫然、研讨时的扭怩,到最后汇报时的激情畅谈,其成长的变化有目共睹。

同时,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在音体美等学科培训中参与进来,我们为教师们人手准备了一套学习资源包,包括剪刀、胶棒、跳绳、毽子、白纸等学习材料,同时也让教师们将日常用过的矿泉水瓶、不看的废旧报纸等带来,让教师们在“做”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培训后,参训的学员教师们纷纷兴奋而自豪地这样表达他们的感受:“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的音体美培训课,使我就像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回去教给孩子们,他们一定非常喜欢!”“通过聆听专家们的培训指导,真正见识了前瞻性的教育理论和符合本地农村教师实际的观摩指导相结合的务实高效的培训。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生态课堂也可以如此精彩;一根跳绳、一个矿泉水瓶……仅用最原始的教具,就能让孩子们如此痴迷课堂,看来还是我们的教育思想要有所转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6]。

三、探索有效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培训的根本

为了准确地了解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特点,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除了进行必要的电话沟通交流外,我们每年都会在培训前深入河南参训市县进行实地调研。返回北京后,我们会组织专家团队基于当地的现状特点和实际需求研制培训方案。培训开始后,我们还会根据学员的反应灵活地调整培训方案,并在培训后及时召开总结反思会。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我们还会选择一些学校开展回访指导等活动,以了解参训教师回校后的学习应用情况,反思改进下一步的培训工作 。

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状特点形成了一套包含实地调研、方案研制、现场培训和回访指导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实地调研,了解需求。实地调研为制订针对性培训方案、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专家座谈,制订方案。根据调研了解的教育教学基本情况、一线教师需求等各方面信息,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组着手组建培训团队并召开培训专家座谈会,通报相关情况,研讨并制订培训方案。第三,明确职责、精心筹备。专家制订培训方案后,振豫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共同商讨培训工作安排以及前期培训筹备具体事宜。第四,注重细节,实施培训。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从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为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培训会场的布置、培训环境的创设、到培训活动的组织、培训效果的反馈,培训组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落实。第五,总结回访,指导提升。培训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根据培训实际情况以及反馈的信息,组织各学科专家召开培训总结会,总结培训经验,改进培训方案,并就培训中的问题进行研讨。除此之外,我们的培训团队在培训后还要再次进入到参训教师的学校中去,到参训教师的课堂中去,看教师的转变,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开展回访,听取领导及教师的意见,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下一次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为了保障培训后的实效性,培训团队还与参加培训的教师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跟踪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我们的培训模式获得了广大农村教师的肯定。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几个原则是分不开的。第一,坚持“雪中送炭”。相比其他教师培训,我们的培训特点是坚持“雪中送炭”,强调对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城市教师、骨干教师相比,这些来自贫困县的农村小学包班教师或复式班教师,他们的素质更加直接和全面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他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和困惑也更加突出,但他们平时很少有外出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而我们开发的全科式的培训课程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不仅有助于改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全科教学技能。第二,注重提高有效性。河南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各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显著,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为了确保各地区参加培训的所有教师都能“培有所得”、“训有所获”,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上述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坚持用好捐款,让捐资人满意。长期以来,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瓶颈”。近些年来,社会捐赠成为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纷纷捐资帮助农村教育发展。但如何用好社会捐赠,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也成为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为了用好捐款,让捐资人满意,我们在培训前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进而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落实,力求使每一位参训的农村教师都能“训有所获”;在培训后我们及时开展总结评估和回访指导,进一步反思改进我们的培训。我们还邀请捐资人莅临培训现场,亲身体验培训过程,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培训的进展情况。

总之,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更在教师。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以培训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模式,同时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个人、团体、组织等)资助经费——大学教师教育机构开发课程——地方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协助实施的多方合作的共赢模式[7],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借鉴。

注: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教育基金,由著名的IT界企业家、百度创始人之一的河南籍人士徐勇博士于200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并首批捐资设立。基金本着“培养优秀人才,振兴河南教育”的宗旨,致力于在国内特别是在河南省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基金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2.

.

第10篇

慕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本文就如何依托慕课更好地开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充分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展开论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发展。

关键词:

慕课;农村小学;培训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随着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这对于改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和困境有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教师培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起点。实施教师培训有助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实效性,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一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院校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培训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教师培训方式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积累提升、专业信仰的锤炼或辅导方法和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形式有多种,如,校本培训、脱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等等。目前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教学方法,这种培训模式具有普遍性,但也存在一些教与学的问题,比如,教师参与培训教学活动的方式,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培训教学方法的单一、落后,使教师培训教学活动不仅不能帮助教师改变原有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反倒成为强化这些错误的“榜样”。

(二)忽视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茨依照人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以成人学习的四点理论假设为基础的成人学习理论,其理论要点可归结为教师学习是自主的学习;教学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即刻应用的学习;教师学习是问题中心的学习四个方面。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和非正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现自己经历的意义一种思想追求,为的是挖掘塑造我们行为的先入之见的根源……成人教育不是从课程问题入手,而是从铸造成人生活的情境和经历入手……借此可以的把成人的经历和思想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教师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培训活动也就是一种成人教育活动,因此,培训教学活动要帮助教师本人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学习。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拒绝他们的经历就是拒绝他们本人,这样的培训教学当然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慕课的教学特征及优势

(一)慕课在网络环境中体现的特征

慕课即“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简称。慕课的学员大规模性、开放性、免费注册以及交流互动性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教学是在教学主体(学生)的在线课程互动和线下学习交流完成的。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师的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学生电脑,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全程在教师观察下。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都会在线呈现,并获得相关的学习反馈。作为在线教育的最新形态,慕课教学形式本身借鉴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移动互联和大数据分析等理念,向用户提供大规模的免费在线高等教育服务以及生动的学习体验。目前主要有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学习平台负责课程的推广。这三家公司提供模块化在线材料,播放简短视频片段,开展互动问答等活动,通过网上论坛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学习。

(二)利用慕课开展教师培训的平台优势

1、互动性。交互式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早已存在,但在慕课教学中的互动已区别于传统课堂课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频繁。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对学习者提问进行集中答疑,以一对多形式进行互动;授课教师还相应提供论坛在线时间与学生开展专题交流,课后测试通过客观题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形式的实时互动交流。由于先进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看到学习者的笔记、问题,对其学习效果有清晰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答学习者的问题。合作学习也是慕课的主要互动学习方式。授课过程中,将培训者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一个研究主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线询问授课教师以及助教。学习者在线下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交流遇到的问题。

2、便捷性。基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人才紧张,抽身集中培训困难较大。慕课的在线学习的便捷性恰恰满足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培训者的学习自主性。慕课颠覆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学生遵从”的关系,师生的任务分配也发生了改变,课前,培训者搜集学习资料、观看课程视频、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习题,为上课做准备。在上课过程中,学习者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标注笔记,自主选择重点。课下,对于不懂的问题通过论坛、邮箱、微博等方式进行讨论。充分体现为学习者主体,教师、网络共同主导这样一个全新“双主”关系。二是时间的灵活性。慕课的教学与学习是以在线为主,授课时间控制在十几分钟左右,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广泛性。慕课受众非常广泛。广泛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开放性以及规模性。“开放性”,即向一切人开放,任何人都可注册,进入资格没有严格限定。学习资源具有开放访问权限,不需要任何费用。学习者只要在网上注册、登录,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课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网络世界实时参与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和课程项目,学习体验跨越地域的限制,延伸至全球。课程没有学习者人数的限制,具有显著的规模性。规模性一方面是指课程学习者的数量庞大,另一方面也指课程资源覆盖范围广。课程资源涵盖世界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者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

三慕课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一)打破传统培训模式,整合优质培训资源

传统的教师培训多采取集中时间、集中地点,校本培训或校外培训的方式,优质培训资源往往很难整合。这使培训的层次和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慕课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运行的环境是互联网而不仅仅是封闭的教室。这决定了它要面对的参与者更多、规模更大。这些特点决定了慕课与传统课堂差异的存在: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对课程的设计制作,再到课堂教学以及学习管理、学习者反馈和学习评价,都体现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不同。慕课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网络平台。在这平台上,一方面,慕课资源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带来了课改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过“课程改革”中的“课标解读”,老师们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为把握教材作好铺垫;通过“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空中课堂”等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另一方面,慕课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地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结合紧密、科学、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能找到符合教材和自身教学实际的多媒体素材。

(二)开展校际、教师间的学习互动

传统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培训过程中,讨论与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同行之间的切磋是对某一问题的笑话、消化理解。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由学习者自己选择,这里的学习环境既指线上讨论小组或者交流平台的选择,又指现实中学习环境的选择。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关注点和疑问都会不同,讨论组的设立给予的学习者交流答疑的平台。在平台中,所有参与者身份平等,提出问题和见解,互相交流讨论,即使是课程发起者也不会给定唯一答案或者固定答案,开放式的交流不会只限制在一个领域、一个角度。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也可以通过互动分享传播知识,使得知识更加延伸、开放。同时,在每个慕课讨论区或者讨论组,都有己经完结课程的相关资源和学习者分享的学习笔记,新加入的学习者或者错过该课程的学员可以二次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充分提高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这极大地加强了农村小学教师校际、教师间的互动。

作者:刘湘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11篇

本文所谈及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高校、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代表)、中小学基于共同愿景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形成的稳定、有效、和谐的团体。自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人民政府及三省部分中小学合作联手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来,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效仿实施,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逐渐在教师教育领域扩展开来。[1]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兴起发展,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推动的。

1.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回归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极其复杂,但在本质上其应为实践本质。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活动不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这一对教育意义的理解,精辟地表达出了教育的实践性质。然而在中国,重理论轻实践的积弊自古有之,关门办学和书斋研究的思想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处于世界的两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各说自话,中间裂痕难以弥合。教育理论由于脱离实践使其价值大打折扣,教育实践却因得不到科学指导而常陷于低水平重复之中。教育发展呼唤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回归。幸运的是,近年来在教育行动研究等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研究者开始走出书斋,强调走进教育现场,与教育实践者共同亲历教育发生的过程,观察现象、分析本质、思考规律,寻求解决方法。教育行动研究使传统上隔绝的高校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携手走在一起,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本然统一和回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2.教师专业发展日益凸显

自二战后6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高中阶段,社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术水平、视野、学历、教育年限和培养规格等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职业作为专业及工作的专业地位日益被人们所普遍接受。[3]为使教师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同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促使教师职业流动增加,一些欧美国家如英国于1997年开始着手建立教师专业职业标准,制定教师能力标准和教师教育标准,培养教师整合各种知识和价值观的能力,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判断。[4]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题,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实现其发展。教师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养得到普遍重视,以实践取向为特征的教师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在高校及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得到普遍认同。与此同时,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改进、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等关系问题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3.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实践前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逐渐由满足数量向满足质量转变,社会对于教师任职的学历、学位和综合素养要求不断上升,传统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转型,教师教育也由封闭的师范教育走向开放的教师教育。职前教师培养由封闭的师范教育到综合性大学加入到教师培养的行列中,在职教师培养由传统的省市教育学院、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师培训机构转变为由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共同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正从学历达标到学历提升转变,教师培训更加重视校本培训和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在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社会时代,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正向开放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等趋势发展[5],在推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过程中,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逐渐深化,教师教育共同体也应运而生,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实践。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在中国发展面临困境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推动教师专业化,我国一些高校借鉴引进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模式。自2001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丰台区的5所中小学合作,首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后,天津、浙江、河北等省份也建立起教师发展学校,成为我国探寻教师教育新路径的重要模式。[6]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国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冲击着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模式。但在实践中,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实践与研究上均重视教师教育的在职继续教育,漠视教师教育职前教育,这种倾向分割了教师发展学校融教师职前、职后于一体的逻辑假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整体、系统的考虑。[7]二是我国教师发展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以城市为主体取向的空间发展,而我国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小学和64%以上中学均设在农村,作为基础教育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被边缘化。[8]三是高校与中小学地位不平等,中小学反哺高校教育研究功能弱化。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中,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处于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之中,只有高校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中小学,帮助和指导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缺乏中小学对高校教育研究的反哺。[9]如上所述,在农村中小学校和农村教师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水土不服,其实践发展影响的范围、深度和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发展前景面临重重困境,对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有限。

二、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合作基础

1.共同愿景

虽然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身处社会系统不同位置,担当不同角色,但出于改善教师教育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合格乃至优秀师资和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共同愿景是三方聚在一起行动的动力。理解是合作和行动的基础,理解基础越深厚,合作基石就越牢固。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于教育公平的追求,对于教师教育的认识,对于教师价值的判断,对于教师专业的认同,对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培养之道的认识与理解,是三方形成共同愿景的重要基础。共同愿景的形成也不是自然天成的,需要各方在教师教育的问题上不懈追求,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努力加强沟通交流,并对共同愿景不断提升凝练。

2.资源互补

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在合作过程中,三方都必然有着涉及自身组织和成员的利益诉求,而由于共同体各组织在社会中处于不同位置,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物质资源,通过合作发展可以实现共同体内部交流与共享,能使各组织和成员所期冀的实际利益或愿望达到满足,这是三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共同体合作,既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效性,改进教育研究,提升教师教育,促进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学科建设,同时通过积极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提供专业支持,拓展高校本身的服务社会功能。中小学通过合作,可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提升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教学实践改进和特色化发展。地方政府则通过合作,提升区域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进而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共同体内部成员属于非同质性群体,成员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经历、教育经验及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信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在不断流动和发展的共同体中,成员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资源。[10]

三、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旨在促进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和专业化,共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专业共同体。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的协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教育的意义重新理解,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重新评估,高校教师真正介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现场吸取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通过合作开展反思提升理论,地方政府通过参加三边活动理解教师教育,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从而达成教师教育共识,制定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措施与机制,形成教师教育共同体。

2.学习共同体

教师教育千头万绪,涉及职前职后教育体系衔接以及各方人员意识理念,牵涉到各方合作交流形式与机制,关系到人财物的统筹等诸多因素,在不隶属于同一单位的多方合作中,各种冲突比较激烈,迫切需要各方本着平等、合作、多赢的伙伴理念,一起加强学习与交流,提升理论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创建新型合作的文化,形成共同学习体。

3.资源共享共同体

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各种形式的资源,既需要有形资源,也需要无形资源,如先进的理论前沿成果、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这都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协作的各方弱化各自组织边界,保持交流的通透性,利于内部各种资源畅通流动,形成无边界的资源共享体。

四、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特征

1.全面性

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几乎全部涵盖了教师教育领域的相关主体和教师教育知识技能生成的主要场域。从参与机构主体而言,共同体既包括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机构,在职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了城市中小学,也包括广大农村中小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而言,共同体包含了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包括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甚至教育管理者。从教师教育知识技能生成的场域而言,共同体涉及职前教师培养的理论课程、课外活动、实习和实践等,也涉及教师人才培养的知识、态度、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同时也与教师职后培训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提升密切相关。

2.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就是基于教育的实践本质回归教育而产生的。共同体内的教师专业行动并不仅停留于三方签订的几纸空文或协议,而是主要付诸于持续不断的以实践取向为特征的真实教学行动及研究活动。譬如,在传统模式的职前教师培养中,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长期以来广为人们所诟病,由于共同体内整合了各方资源,采取顶岗实习、顶岗置换实习等新的教育实习形式,延长实习时间,并通过农村教师置换培训为职前教师挪出教学岗位,使职前教师拥有充足时间、场所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提高教育研究的实践价值。中小学教师培训在专题知识培训、教研活动中均采取针对性强的课程、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形式,使他们开阔专业视野,提升教学智慧。

3.互惠性

合作互惠是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产生、运作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这种基础和动力源自于三方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正是基于共同体内三方组织所处的不同社会位置及其由此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使三方均可通过共同体内的交流互动,从其他两方组织和成员中吸取自身所需资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满足各自发展的愿望,从而使三方皆能有所获益,实现三赢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教师教育健康向前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五、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合作内容和机制

1.教师教育职前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一个教师必须在自身与教育世界的互动中运用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而建立起教师与教育世界的联系。这就是经验、教育经验或教师职业经验,是教育者在实践中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有效互动关系的结果。[11]作为实践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中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的教育实践性课程。在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中小学校接纳并指导高校学生教育实习仍然是基础关系之一。但由于共同体能整合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各种资源,传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特别是教育实习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共同体内的高校一般采取顶岗实习、顶岗置换实习等新的教育实习形式,把传统6~8周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新实习形式克服了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具有实习时间长、实习生动手机会多等特点,对传统的教育实践课程而言具有很大的突破,对学生教学能力成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12]其次,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师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些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如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和班级管理等内容,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方能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而在高校中无论是学科课程教学论或是教育学等类似专业的教师能符合此条件的凤毛麟角。在共同体内高校通过聘请硕士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和讲座教师等形式,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水平高超、理论修养深厚、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且被广大同行认同的高水平教育专家补充到教师队伍系列之中,让他们以切身教育教学经历现身说法,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创造条件。

2.中小学在职教师学习进修

在教师专业化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个人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吸纳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才能从容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变革挑战。首先,在职教师进修学习。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区域优势使他们经常有机会外出进修学习,而对于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国800万农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沉重教育任务[13]。但是作为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进修却普遍面临困难:一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匮乏,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教师进修和知识更新[14],教师培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二是农村教师工资较低,无力负担职后培训费用,严重地制约了进修培训的积极性。在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中,能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训政策等,或自主合作形成新的机制,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平台,既能腾出实际教学岗位使职前教师有机会进行实习锻炼,又能使中小学教师能克服“工学”和经费等后顾之忧,安心到高校进行针对性学习和充电。其次,教师在职学历提升学习。在教师专业化的形势下,随着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提高,教师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学历和学位往往成为他们在竞争中的利器,很多教师都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高校特别是具有教育硕士类专业的院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共同体内在职教师在入学政策等方面适当倾斜,满足他们学位、学历提升的意愿。

3.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双方正式的职前职后正规课程外,共同体内还可以开展由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等活动。如中小学校本教研、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校际教研交流活动、课题合作和学术研讨会议等都是共同体内比较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以中小学和高校为场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各方参与并富有实效。于高校而言,高校教师亲身参与到基础一线的教学现场,吸收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智慧,改善科学研究范式,提升研究理论的实用价值。中小学校教师通过各方参与的教研活动及评价,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和对学科教学活动价值的认识,增进自觉教学反思,使自身向教学行动研究者更近一步。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教师专业活动倡导先进的教学理念、推行科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学校发展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发展有力推动学校发展。在我国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城乡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鸿沟仍然无法逾越,教育发展不均衡。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的协作共同体内,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手段,如高校——中小学改进计划、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计划和区域教研活动、区域教师教学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由高校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或对薄弱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可由城市优质学校在教学业务上对其进行帮扶,也可由地方政府牵头举行区际校际教研交流活动等,共同致力于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希望办出特色或成为示范学校,高校也可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客观分析校情,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提供学科专业支持等,使其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9年第16次新闻会散发材料之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背景材料.http:///fa_bu_hui_xin_xi_906/20091126/t20091126_425201.shtml.

[2] 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7).

[3] 胡艳.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影响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因素.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 袁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分析.教育研究,2006(10).

[5] 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李东斌.对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的新思考.教育导刊,2009(10).

[7] 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 胡蓉.拿来与继承:反思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建 设.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9] 李东斌.对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的新思考.教育导刊,2009(10).

[10] 周成海.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教育科学.2007(01).

[11] 王加强.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1(4).

[12] 苏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与农村中学教师培训一体化新模式.教育研究,2009(8).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衔接 沟通交流 和谐发展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在常州开展了好几年了,近几年来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引起了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事实上小学英语教学是否能自然、有效地过渡到中学英语教学在整个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与中小学英语衔接的课题研究,我深切感受到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问题,这不再是简单的教材不衔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缺乏沟通的问题,和谐才能共同进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学英语教师抱怨小学英语教师语法知识讲的不够详细,语言点讲解不到位,学生什么也不懂也不会;而与此同时,小学英语教师也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不了解小学的教材和教学要求,有时会一味地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归根结底还是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成了阻碍了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这两年来,我尝试着走进小学教师的课堂,去了解小学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模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最快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性去接受语言材料。但是在我们初中阶段,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些内容无法通过直观法来教学,需要学生去理解思考,有些学生就不容易记住,也不喜欢去记。小学英语内容相对中学而言较简单、易学而且很有趣,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学边玩。在教学中小学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学习英语。四年下来,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而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普遍都很高。所以通过对刚进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大多数人都觉得小学英语学习不困难。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发现这些有趣的东西变少了,每节课要学的东西很多,课的容量又很大,他们开始没信心了,厌学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了。

所以,如何使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自然地延伸过渡是防止两极分化、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面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中小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熟悉中小学教材,以便融会贯通,尤其是中学教师,需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了解教材中每一课的重难点,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有目的地设计可行性的英语教学方案。有条件的可以经常到小学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

其次,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要想让他们保持学英语的热情就需要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另外多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当然,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有趣的活动外,还应在课堂中增加和拓展一些中学里的语言知识。

第三,学习方法的衔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我们要了解小学英语教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教给学生知识的,然后找出一些适合中学英语课堂用的方法来用。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用的方法是以旧带新,便于学生去记忆,这种方法也适合我们初中课堂的教学。而中学的语篇是重点,小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文段的复述来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学对于课堂记笔记非常重视,所以小学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记笔记方法的指导。

最后,教师要关注自身的细节。小学老师的板书非常认真、清楚。而有些中学老师的板书会有连写、潦草的现象,学生刚进初中会感到很不习惯,记笔记也很吃力。中学英语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在讲话的语速上也要相互“迁就”,语速适中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