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13:0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
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
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摘要]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途
>>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途径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与情商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调查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分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几点认识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及路径分析 “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基于网络名师平台的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网络责任感教育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模式倾向性调查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高校“微博控”增多,逾4成大学生曾被微博谣言误导》,网易校园.
[11]李月莲:《香港传媒教育运动: “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年
[1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广东省嘉应学院)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职专生校外租住现象越来越普遍。职专生为什么不住学校公寓,要在校外租房住宿?学校对校外租住现象怎样看待?如何管理?为此,我们开展了广泛调查,掌握了职专生在校外租房的第一手资料,并做出了客观分析。
(二)调查时间区间:xx年9月10日至xx年11月10日,共两个月。
(三)调查对象:甘肃省环县职专职高二年级学生196名,其中男生68名,女生128名。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包括月均消费水平,校外租房价格,校外租住原因,家长、学校对校外租房的态度以及学校住宿条件、被调查人性别等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
2.访谈法:选取部分教师、家长、学生进行直面访谈,对校外住宿现象和问题做深入了解。
(五)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在校外租住的学生数远高于校内住宿的人数,男生高出9%,女生则高出16%,而在家住宿的学生还达不到总数的5%。从学生的愿望来看,愿意在校外住宿的学生达到总数的近30%,且男生高于女生。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校外住宿产生的原因
学生选择校外住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1.学习的需要。集体宿舍环境太嘈杂,还定时断电,不提供热水。而校外租房环境相对安静,学习生活时间也相对充足,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
2.家长陪读照顾的需要。少数学生由于体质较差、多病,身体不宜受凉,而校外租住可以烧火炕,生火炉,有电褥子,甚至有家长做热饭。
3.自由方便。少数学生由于不愿服从学校统一管理,住宿校外,听音乐、看小说电视、甚至上网等,都相对自由,私人空间大。
4.不适应集体生活。部分职专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或不愿与同学交往,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或自卑畏缩,脱离群体。
5.节约生活费。有超过六成的职专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他们选择校外住宿,有的自己做饭吃,来降低生活成本。
6.学校住宿条件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硬件建设跟不上需要,学生宿舍紧张,一般10人一个宿舍,多者12人一个宿舍,过于拥挤,不够卫生。
(二)校外住宿的弊端
虽然校内住宿存在诸多制约条件,但租住校外,却问题不少,弊大于利。
1.容易让学生放纵自我。校外住宿就有机会逛夜市,出入网吧、歌舞厅,睡懒觉等等,不用担心会被老师发现。但缺乏规律的生活,容易使学生坠入“堕落”的深渊,甚至违法犯罪。
2.存在安全隐患。校外闲杂人员多,治安难以保障,被抢劫、被入室偷窃、煤气中毒、交通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
3.疏远同学。在校外自己那个独立的空间处的太久,就容易疏远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降低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
4.早恋。职专学生进入人生青春期,但缺乏自控能力,经不住诱惑,极易产生早恋甚至偷食禁果现象,败坏学风校风,影响自己一生。
三、应对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生 网络购物 行为特征 对策
一、调查目的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不仅方便快捷、可选种类丰富,而且价格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对他们网络购物的态度及其行为特征,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及监督和管理的对策,并了解和寻求该类学生购物的趋向及购物标准等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以某技师学院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该类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他们目前的消费能力不强,但是未来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笔者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问卷挂在网页进行数据收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调查问卷由19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组成,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系统进行,共收回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达97%。其中,男生占总数的52%,女生占总数的48%;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19%,二年级学生占总数的33%,三年级学生占总数的48%;月消费100~300元的占总人数的29.5%,月消费水平400~528元的占总人数的25.7%。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第一,技工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中,“价格因素”占到首位,这与他们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本区市场买不到或不易买到”“款式多样”和“方便快捷”均占到一定比例,这与快节奏生活与力求方便的心理相符合。
第二,学生访问购物网站的次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潜在购买趋向。
第三,学生在选择网上购物时,具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求“物美价廉”的心理外,对“支付安全”和“商家信誉”的要求也较高。这是由网络这一特殊的消费载体决定的。
第四,学生一般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非常高的专业购物网站消费。调查表明,选择“淘宝”和“易趣”的占绝对优势,共占到近三分之二。
四、网络购物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商家信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在网络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商家和消费者利用这一点扰乱市场秩序,从而影响了学生网上购物。然后是交易安全问题,由于网络购物环境不像传统的消费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它的交易过程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很容易存在着诈骗,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和账号的安全,这也会影响到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五、对策
技工院校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是资讯传播较快的群体。虽然目前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不一,心理特征以消极为多,但随着相关规章条例的制定、完善和网络购物行为的规范,网络购物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网络购物问题屡屡出现,结合网络购物在学生群体中的特点来具体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措施。
1.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的教育引导
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多数学生有过网络购物行为,这说明在该层面学生群体中网络购物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学生的消费心态还不够成熟,仅凭新鲜好奇进行网络购物,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此,学校应该开展消费教育的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开展网络购物安全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消费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合法网站识别以及防范网络欺诈的技术手段方面的教育。有些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他们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学生预防自我权益保护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技工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摆正对网络消费的态度。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
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支持首先是体现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加大力度,合理引进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建设更加安全快捷的信息网络。同时应该建立平等、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用户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得到较好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
参考文献:
[1]盛晏,邓洪林. 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报告[J]. 商场现代化MARKET MODERNIZATION, 2008(30).
2.教育结果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解析——以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就业为例卜树春,吴伟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分析方耀楣,蒋帅
4.法人拟制说与实在说对我国大学法人制的启示沈加君,ShenJiajun
5.转制高校办学理念的战略选择葛继平
6.校长作为教学领导的转变诉求及其策略朱桂琴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朱现平,ZhuXianping
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生的背景、现状与发展建议马哲伟,马惊鸿
9.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陈世林
10.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于月萍,李潮海
11.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韩淑萍,HanShuping
12.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王会亭,WangHuiting
1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卢崇高
14.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资源整合研究王利,黄海珍,WangLi,HuangHaizhen
15.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刚性"培养机制的构建徐建明,由建勋
16.高职院校各系教学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刘根厚,唐德善
17.示范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翟斌,汤晓伟
18.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李莉,LiLi
19.基于项目小组的工程类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何小兵,文亚星
2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2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失衡及缓解王成家,WangChengjia
22.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郑伦仁
23.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张连云
24.实践教学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完善李秋月,曹延汹
25.论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逻辑定位王茂
26.高等院校招聘教师的博弈分析徐庆,郑垂勇,XuQing,ZhengChuiyong
27.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刘建德,田伏虎,孙刚成
28.论大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张意忠
29.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培育途径陶秋燕,张芸
30.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刘兴富
31.职初期英语教师培养的原则和策略于兰
32.OECD的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及启示孙继红,杨晓江,岳松
33.美国公立多校园大学系统与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关系探析高飞,GaoFei
34.美国推进《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措施及启示侯威
35.观念澄清:"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李继兵,潘柳燕
36.论高校的"适度消费"教育张海辉
37.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校正董敏秋,周德芹
38.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徐晓春,贾万刚
1.坚定信念勇于突破努力推动辽宁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魏小鹏,WeiXiaopeng
2.搭建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OECD"大脑机制与学习科学"项目评介黄复生,庄丽君,HuangFusheng,ZhuangLijun
3.大学软法之治的理论意蕴与价值维度张延利,陆俊杰,ZhangYanli,LuJunjie
4.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杨明
5.高校知识共享关系建立中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黄海燕
6.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理念黄海
7.对高校学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顾健
8.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曹继红,胡移山
9.中国高校科技产业改革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陈敏,刘恒义
10.对"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提法的思考:评估目的性与评估方法论孙建荣,SunJianrong
11.高校教学评估的文化逻辑刘子真,LiuZizhen
12.基于360度反馈评价的高校教学管理满意度研究李峰平,张婧,陈亚绒
13.大连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为例林跃
14.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李志超,朱成科,LiZhichao,ZhuChengke
15.高职教育集团创新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台州教育集团为例牟惠康,MuHuikang
16.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肖尚军
17.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
18.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现状分析及对策——以辽宁省17所高职院校为例许志军,XuZhijun
19.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马元兴
20.教育政策视角下我国研究生规模发展研究王桂艳,WangGuiyan
21.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王慧敏
22.论教师教学决策的内涵——兼谈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张朝珍
23.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理论解析与应用汪旭晖,WangXuhui
24.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研究马会梅
2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张云
26.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宋永波,杜秉娜,张嵘,张景海
27.教师专业发展举措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为例蒋园园
28.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王颖
29.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途径探析徐士元,任莉
30.基于数据仓库的教师信息管理决策平台研究李芳,吕丽娟
31.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李江辉,李化树
32.高校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顾南宁,韩巍,姜迎
33.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的新动向张继平,ZhangJiping
34.英国文化对英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以文化价值取向为视角王海燕,李建珍
35.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依附理论角度分析刘晓,张胤
36.国际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有华,王银芬,GaoYouhua,WangYinfen
37.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自适应模式研究张治国,于江霞,傅长进
38.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新框架的构建——基于南京高校的实证调查陈勇江
39.高校立体德育模式探究朱红,栗红霞
1.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周浩波,ZhouHaobo
2.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三)——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3.辽宁新经济区域石化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潘士君,PanShijun
4.辽宁省社区教育实验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周冬
5.基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高校扁平化管理杨海芬,赵邦宏,陈林元
6.多元化巨型大学的产生及问题胥秋,XuQiu
7.院校层类设置和内部资源配置差异的探讨刘爱东,LiuAidong
8.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化沈勤,叶聚丰,张健明
9.高等教育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李晓阳,LiXiaoyang
10.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学实地研究评析——兼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周湘林,ZhouXianglin
11.利益相关理论视野下的独立学院"独立"困境研究彭华安,陈维民,PengHuaan,ChertWeimin
12.流动儿童:"课桌"外的义务教育补常及立法展望韩世强,陈秀君
1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进展、问题与对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刘国艳,曹如军
14.社会分层、文化认同与择校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蒋平,JiangPing
1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发展研究薛国凤
16.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与选择张夏青
17.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祃海霞,王鸿喜
1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贾涛
19.高职教育发展之"术"蒋茂东
2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建设问题及对策王希琼
21.大连理工大学MBA案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周英男,王斌
22.从主体间性透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程琳
23.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古莹奎,刘娟娟
24.合作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王青
25.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刘茗,王鑫
26.教师实践性知识:后现代视阈中教师专业化知识赵颖
2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文化观——方法论视角的检视房慧,张九洲
28.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程治国,闫艳
29.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曹淑君
30.中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学费的比较郭凯,滕跃民,GuoKai,TengYuemin
31.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王贺兰
32.澳大利亚TAFESA特点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包呼和
33.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管窥陈京辉,梁卫格,常志伟
34.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沈,陈万明,ShenGuoqi,ChenWanming
35.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产品属性理论视角蒋玉华,JiangYuhua
36.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张芬
37.突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话语困境的路径选择徐家林
38.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于晓光
39.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关系探析刘运喜
40.高中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刘清范
1.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二)——有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2.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郭岩,GuoYan
3.北京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程兰芳,王园园,ChengLanfang,WangYuanyuan
4.广东中职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及对策研究黄文伟,刘斯漾,HuangWenwei,LiuSiyang
5.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袁广林,YuanGuanglin
6.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演变张侃,ZhangKan
7.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标准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学说侯芳,朱勤文,HouFang,ZhuQinwen
8.研究生经济资助理论及政策研究毕鹤霞,BiHexia
9.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康宏,KangHong
10.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思考韩兵,谢佳
11.组织文化导向的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优化方略廖华平,LiaoHuaping
12.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韩春虎
13.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罗忆源
14.和谐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城乡教育财政公平探究孙刚成,郭延飞,SunGangcheng,GuoYanfei
15.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理念创新与现实路径选择廖辉
16.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兰先芳
17.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软环境建设栾永斌
18.现代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徐建中,徐琼霞
19.成人教育学:期待母学科的重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许瑞泉
20.论公安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佟晓艳
21.解释学的"上溯"与"下降"对当代课堂教学重建的启示张光陆
22.对话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曹开秋,陈茜,彭凤香,盛玉同
23.大学生学习度相关因素研究朱新伟,朱拓,周伟涛
24.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增值模式探讨王辉,张永林,梁毅刚
25.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
26.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陆慧
27.教授分级制的分析与思考王巧玲
28.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历史·现状·展望孔令帅,周志发
29.国外班级规模研究述评陶青
30.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高博,胡志刚,赵炜
31.日本"产官学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郭琳
32.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邹治,陈万明
3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李福杰,王彩华
34.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黄敬宝
35.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曹洪军
5月28日,“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六一联欢会暨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进行了启动仪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学雷锋基金将军团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相关领导及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宝出席了仪式。
据了解,“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承办,以“让留守儿童笑起来”为主题的一项持续性公益行动,将会推广至全国各地。
“今年关爱行动将围绕‘手拉手爱心探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把我的故事告诉你’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等内容推进,为孩子们的成长带去更多欢乐。”黄金宝表示,“三生爱心基金”计划自2013年开始,三年内在全国建立100间“三生爱心教室”,致力于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课余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为“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谈及“手拉手”项目的关注方向,黄金宝表示今年会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希望通过活动为孩子带来更多欢乐,也让更多人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走近这些孩子的生活,真正了解他们。
启动仪式上,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公益短片让来宾印象深刻,来自四川广元的留守儿童代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让来宾感受到来自留守儿童的真实感动。知心姐姐卢勤现场了《2013年中国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呼吁社会应该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仪式结束后,大会特别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六一节目。
谈及与留守儿童结缘、参与“手拉手”项目的初衷,黄金宝表示关爱儿童是三生一直坚持的公益方向之一,是三生“爱心1+1”公益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三生再次把关爱儿童项目方向聚焦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上,希望借助这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来倡导社会关注,促进留守儿童现状的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睦而努力。”
黄金宝还表示,三生永远是一家以梦想、使命、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三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三生企业创始信念,也是三生从成立以来积极践行公益事业的原动力。
“自尊敬人”是三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一切行动的精神源泉。由“自尊敬人”的核心价值观出发,三生形成了“爱心1+1”公益理念: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断与社会分享价值,倡导每个人、每个月都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用微行动汇聚大力量,让世界充满笑容。
华泰宝利格——成就不凡市场表现
在国产自主品牌中,华泰宝利格是一款具备硬汉魂魄的中高级SUV车型,令人倾之,慕之。
华泰宝利格智尊版自上市以来,凭借着“安全保障、豪华配置、长期质保、考究材质、强劲动力”,赢得了业界与市场的较好口碑。
宝利格智尊版有着欧系车型的霸气,氙气大灯和LED日间行车灯既给行车增加了一份安全。配备了第九代ESP(车身动态电子稳定系统),ESP与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完美搭档,再配合ABS+EBD防抱死制动系统,加上前轮制动摩擦片磨损过度报警装置,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车辆行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宝利格智尊版配备了6安全气囊(前排气囊、前排侧气囊、窗帘式安全气囊),在主、被动安全方面可谓精益求精,有力保障了驾乘者的安全。
戴纳米克英雄会:“拼读”“词义”英雄汇
5月26日,在能动英语上万名学员的期盼中,戴纳米克英雄会经过一个月的海选赛以及两天的总决赛,终于落下了帷幕。来自武汉、南京、哈尔滨、天津以及北京等全国各地能动英语屋的小英雄们用自己的能力、实力和勇气征服了家长、老师和评委,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决赛中,“表音密码”和“词义识记”的总决赛让家长见识了小选手们的超强的单词拼读、词义转换以及诵读方面的综合英语能力。挂图王比赛中,两百多个单词,选手慢的两分多钟,快的一分半钟就准确拼读完成。拼读王比赛中,孩子们必须在电光火石间反应出单词的准确发音。与往届戴纳米克英雄会不同的是,今年比赛新增了“词义识记”的“诵读王”。小选手随机抽取相当于中学生阅读水平的经典英文原版图书中的某个段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流畅诵读出来。为了考验小选手对英文原版图书内容的理解和临场发挥的能力,表情、动作必须到位。据语言专家介绍:这样的单词反应速度以及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意味着选手们已经打开了大脑中专门负责学习语言的布罗卡斯区,在他们的学习中,英语语言信息无须经由记忆区的转换,可以直接存储到语言中枢,孩子们可以像运用母语一样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大幕落下,比赛结束。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竞赛,各大奖项花落各家。能动英语屋(安贞)和英语屋(远大路)分别捧上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语音圣杯”和“语义圣杯”。低年级组的“语音王”由能动英语屋(安贞)的郭干旭获得,高年级组由英语屋(望京六佰本)蒋宇航获得;首届低年级组“语义王”则由能动英语屋(崇文门)韩昕桦获得,高年级组则是英语屋(远大路)赵子煜。赛后小选手们纷纷表示:与获奖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实力,激发团队的潜力,感受比赛的魅力。我们收获了信心、勇气和友情!
轻薄高性价比 华硕X450携GT720M强显震撼上市
伴随着科技与工艺的提高,主流全能笔记本的性能也在逐步提升,如何能在大众价位中开辟出一片性价比的蓝海,一直是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而一款具有指向意义的高配超值新品,也成为众望所归的风向标。
华硕X450轻薄全能笔记本,采用Intel第三代酷睿处理器的华硕X450笔记本-搭载业界主流全能本中堪称“奢华”的NVIDIA GT720M独立显示核心(2GB DDRIll显存),采用全新GPU Boost2.0自动超频技术,性能相比较GT600M系列提升25%,打造至强的视频和图形表现力,在图像渲染、镶嵌、着色与纹理压缩处理、3DMark性能等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式提升。GPU Boost 2.0具备两大全新功能:一是实现对GPU热量与频率的调配监控;二是在游戏中自动调节GPU频率,自动最大化游戏帧率效果,让用户尽享游戏乐趣。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08-03
《2011年网络购物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我国网购用户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点,超过80%的被访者年龄集中在22—39岁之间、接受过大学教育。”在校大学生是青年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的群体,网络购物既节省时间又节省开支的优势恰好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而消费能力又有限的特点,使得这种新型购物方式在校园里迅速流行开来,而大学生也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购物的主力军。本文以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为基础,反映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5份,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36%,其中男生55人,占20.75%,女生170人,占79.25%。
(二)调查方法
自编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部分构成,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量采用选择式及自填式两种方式,共计二十道题,全部调查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进行编码,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l2.0对封闭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开放式问题则采用了归类整理的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群体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性别特征。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网络购物经历的男生有45人,占参与调查男生总数81.82%,女生有145人,占参与调查女生总数的85.29%。这一数字要明显高于2007年CNNIC在《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的“从网民的文化程度来分析,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总数的49.3%”,这表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之四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本次调查也表明网络购物在女生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调查所显示的“男生网络购物的比例略高于女生”。相反,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中女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提高,网络生活意识增强,同时近几年网络购物程序及手续的逐渐简化也为女生网络购物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年级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大四、大三学生中平均86.35%的人有网络购物经历,而这一比例在大二、大一学生中为82.53%。这表明大四、大三学生网上购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二、大一学生,这与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网龄及上网时间都较长,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也较高有关,因此他们参与网络购物的积极性也较高。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行为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价格优惠”是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占68.42%。同时,“品种多、范围广”、“方便、快捷”及“时尚新颖”也是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重要考虑因素(见图1)。对于不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网上购物风险大、实物与图片经常不一致、担心被骗等。可以看出,网络购物的价格优惠、方便快捷以及它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是吸引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服装首饰和书籍音像类商品是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内容。81.58%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购买过服装首饰类的商品,主要包括衣服、鞋帽及配饰等,42.11%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购买过书籍音像类的商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及个性的彰显,而网络上这类物品的可选择范围更大,种类更齐全;另一方面这类物品的邮寄相对安全,因邮寄而损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大学生网购较多的还有电子数码类及化妆护肤类商品,这几个方面的消费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3.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费力。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金额为500-800元,42.11%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金额为800-1000元,而每月可支配金额在500元以下或1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对于大学生的收入来源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的收入来源为家庭供给,仅有20%的学生有打工或兼职收入。对“网上购物的月消费额”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月消费额在50元以下,还有42.11%的大学生网购的月消费额在200元以内,超过200元的比例仅为5.2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消费额能够控制在自己的支付力范围内。
4.大学生购物网站的选择。针对“最常选择的购物网站”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首选的购物网站相对较为集中,主要为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商业网站,其中有86.84%的人选择在淘宝网购物,当当网和卓越网也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其比例分别为21.01%和15.79%,而只有5.26%的人对购物网站的选择是“随机且不固定”,所占比例最少。对于“网购商品的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商品的评价”、“卖家信誉”、“价格便宜”是大学生购买网上商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比例分别为78.95%、60.53%和52.63%,“商品的售出数量”、“快递费用及服务”也是大学生网络购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见图2)。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网购网站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能够理智地考虑到规避风险的因素,这符合大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三、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带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1.权益维护。当网购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对所购物品不满意时,只有10.53%的大学生会与商家沟通,直至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止,有31.58%的人抱着“反正东西也不贵,就吃点亏”的心态放弃了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还有26.32%的人想退货,但因不知道退货渠道或嫌退货手续烦琐而放弃退货,有10.53%的人因不愿承担高额运费而放弃退货,还有5.26%的人对所购物品非常失望,表示以后不再网络购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造成许多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只能被动接受,无法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过度消费。网络购物的方便省时,以及非现金交易的特点,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埋下了隐患。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购买商品为的就是便宜省钱,而网络商家打出的绚烂的广告图片、诱惑性极强的语言、超低的价格,甚至极其吸引人的“团购价”、“秒杀价”,使得许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心动而购买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的物品,还有一些人抱着“买一件也是那么多快递费,还不如多买几件”的想法,在无意中买了很多原本没想买的东西,反倒会花更多的钱。我们的调查就显示,有42.11%的大学生曾购买了暂时不需要或可有可无的物品。虽然这些物品的单价不高,但累积起来对于没有独立收人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沉溺网络。网络购物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心理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成为整天沉迷于网购行为的网购族,甚至有人对网购成瘾,他们对网络形成了心理依赖,不断用网购来舒缓学习或生活的压力。在有网购经历的学生中,60.53%的人表示自己一上网就想去购物网站转转。另外,虽然网络购物的程序十分便捷,但挑选商品的过程往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在本调查针对“网购花费时间”的统计中,47.37%的大学生在网购时平均花费1小时的时间浏览购物网站,而平均花费1-2个小时的学生占31.58%,更有21.0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上挑选物品时会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由此可见,大学生由网络购物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正常交往。
(二)应对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购物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校园生活新时尚,但伴随这种新的购物方式而来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对高校教育工作乃至对我们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做到理智消费。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大多来自于家庭,无法真正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品牌、时尚的诱惑以及攀比心理的驱使等都可能使他们作出轻率的消费举动。有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够用的情况,有10%大学生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大学生要克服自身消费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不要被网络上天花乱坠的广告信息所迷惑,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要攀比,要把注意力和情感更多地放到学习及校园社团活动中来,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积累能力。在网上购买物品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商家、购货类型、付款方式等,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保存好购物凭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够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消费观教育对于大学生减少消费误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把消费观教育或理财教育纳入教学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关消费观教育的内容也比较薄弱。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工作应重视对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和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目前电子商务的现状、发展趋势、核心流程及相关技术,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克服攀比心理、盲从心理以及对网络购物的依赖或恐惧心理,增强理性消费意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班级和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并把大学生消费风气建设作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对于社会而言,要完善监督管理,营造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目前,我国对网络购物的监管机制还相对滞后,网络欺诈、网络传销、虚假宣传等事件的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消费权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信任度。在调查中,只有4.44%的学生对网络购物表示非常信任,一般信任和不太信任的比例占到了80%和13.33%,还有2.23%的人表示非常不信任。而图片与实物的差距、产品质量不合格及商家的诚信是大学生网络购物最担心的因素(见图3)。因此,要促进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就要解决一系列与之相伴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网络购物法律法规体系,改进技术手段,健全网络购物的保障机制;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产品销售商准入制度和网络营运商认证制度,加强对网络商家的信用监督;再次,要完善网络购物配套服务,通过加强管理和鼓励竞争等多种方式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后,建立专业的网络购物纠纷处理机构及赔付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子商务是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购物较之传统购物方式的优势,也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的调查也显示,88.89%的大学生表示今后愿意继续或尝试网络购物。因此,引导大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正确使用网络购物,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处理好网络购物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筑起一道理性的屏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燕,陈志浩.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82-87.
[2]东方财财富网.2011年网络购物用户满意度研究报告[EB/OL].,2011-09-2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盛宴,邓洪林.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J].市场研究,2008,(7):17.
[5]孙书光,马娜.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
[6]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7):28-2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being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on reading promotion in 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reading promotion led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Th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问题;模式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reading promo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mode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58-02
0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都把阅读推广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政府及民间都致力于阅读推广,有些国家元首也亲自参加阅读活动。卓有成效的如,美国国会立法通过成立的国会图书馆阅读中心及该中心发起的“国家阅读推广伙伴”计划,英国的图书信托基金会及其发起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日本官民协力启动2010读书年等。[1][2][3]
我国也早在1997年就由、文化部等九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知识工程”,以“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知识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国图书馆学会响应中央关于全民阅读的倡议成立了阅读推广专门工作委员会,旗下15个专业委员会,200余位专家学者,策划了诸如“4.23”广场活动、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湿地中国行、绿色阅读、建筑图书奖、阅读与健康科普博览会、全民阅读论坛等,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4]
1 我国国民阅读现状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八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近三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表明: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从69.7%到72%再到77%,呈持续增长态势。我国2010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读书读报时长增加。这些都得益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政府部门重视阅读推广并把它作为老百姓的实事来抓。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对全民阅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另外,数字化阅读明显增长,报纸为传统媒体阅读量之最,0-8岁儿童陪读率上升。但结果也显示:期刊阅读下降;近六成国民自认读书量少,三成以上不满自己读书现状,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明显高于成年人,“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仍然存在。[5]
2 我国目前阅读推广及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阅读推广活动总体偏少,且受国情影响存在地域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域上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阅读推广活动相对多,西部地区和农村少;②形式、内容单一,主要以书目、新书推荐、世界读书日活动等为主;内容限于专业书、考试用书、经典文学名著等;③推广范围有限,高校图书馆多限于师生读者,很少参与全民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也多面向城区读者;④模式方面,嘉年华式推广活动多,持续性、培养型推广模式少;⑤研究方面,对活动项目的介绍评议多,也有对单一主题式模式的研究,但是缺乏对可复制推广模式的研究。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力量,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开展阅读推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1 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纸版资源,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这些都为阅读推广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6]
远程访问技术的发展为校外读者提供了方便,也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为开展阅读活动提供了方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读者就可以通过远程账号检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另外,一些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功能的开通,也为边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条件。
3.2 高校图书馆造就了大量阅读推广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高素质的大学生读者和各学科教授专家等人力资源。
图书馆员不仅熟悉本馆的纸版馆藏资源,还能掌握本馆和网上免费的数字资源,可为阅读推广的倡导者,提供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大量多载体的有用资源,量体裁衣为推广对象提供资源服务,指导阅读活动的实施。大学生的学科齐全,而且年轻有激情,可成为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成为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广者。各学科的教授专家掌握着各自最权威、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可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学科专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3.3 高等院校的暑期实践活动,及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等条件,给在基层开展阅读推广提供了有利途径。高校图书馆利用大学生的暑期活动和实习基地开展阅读推广,让大学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和组织,既提升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也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实践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价值。全世界全社会都在日益关注全民阅读水平,而我国国民阅读能力却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之一,具有推广阅读的优势条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开展阅读推广具有很大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模式,并加以推广,对缩小东西部及城乡差距,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 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模式探讨
4.1 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三种阅读推广模式 ①阶段式:即利用大学生每年假期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成为基层阅读推广活动的执行者。高校图书馆员理应担当起培训学生的义务,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阅读推广的意义,了解推广对象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方法,常见的阅读推广途径和相应的活动,推广活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推广活动等等。通过让大学生调查掌握推广对象的阅读需求,了解其目前的阅读现状,才能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应该把这种阅读推广作为每年的常规性工作来做。②基地式:即依托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开展的阅读推广模式;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无疑是开展常规阅读推广的绝好途径,从大学生所在的实习学校的中学生,到中学生的家庭、社区,都可以是阅读推广的对象范围。而且教育基地是相对比较固定,这种阅读推广模式在师范院校具有普遍推广意义。③本土式:即以当地图书馆(室)或文化馆为主体,高校图书馆协助开展的阅读推广模式。这种阅读推广模式是馆际合作、城乡合作、东西合作的新途径,为开展馆际“一对一”帮扶开拓了新思路,对缩小城乡及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2 实施步骤 ①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即将实习的学生中选择、培训自愿参与阅读推广的大学生,使其充分了解阅读推广的意义,掌握问卷调查和阅读推广的相关方法。②确定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生实习基地、暑期实践场所以及大学生家庭所属社区等范围的学生和民众。针对阅读推广地区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共同设计合理的阅读现状调查问卷。③由大学生向阅读推广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充分了解该地区阅读推广对象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求。④根据推广对象的需求、现状和特点,设计符合当地现状的阅读推广内容及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最后,全程跟踪、监控活动,检验推广成效。通过走访、电话问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检查阅读推广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以养成受众的阅读习惯、培养受众的阅读能力。并将推广对象阅读推广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5 阅读推广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5.1 基层或郊县居民图书消费能力低,阅读资料匮乏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地域不同,决定着阅读推广对象的文化层次复杂多样。尤其是基层农村的图书资料匮乏,居民阅读水平较低,都是阅读推广的不利因素。高校图书馆员和大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如可将图书馆部分纸版图书短期出借或捐赠给基层单位或社区,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读者利用率不高,但适合农民、中小学生阅读的资料;有条件上网的地方,还可以推荐部分免费的网络资源等;还可以倡议大学生或发达地区中学生捐出自己的部分图书资料;或在有利于阅读推广宗旨的情况下为一些出版媒体做宣传,向他们倡议赞助基层;申请当地的政府支持等。[7]
5.2 基层居民相对缺乏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难以组织动员 可以借鉴大连创建文明城市时“小手拉大手”的做法,以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为中心,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动员中小学生和幼儿,让他们督促其家庭成员参与阅读活动;宣传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案例,宣传“亲子共读”p“家庭共读”对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好处,打动家长远离麻将,亲近阅读;还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板报、校报等课外活动或刊物,定期举办“亲子读书报告会”,[8]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渲染读书快乐的氛围;动员离退休教师、爱好阅读的居民骨干或文化程度较高的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其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他人。
5.3 推广对象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 利用在教育实习基地实习的师范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定期对推广对象特别是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离退休教师和积极分子为核心组成各种读书会或读书小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定期集中讨论交流,相互督促,提升阅读能力;对阅读能力短期难以提高的人群,开展为其读书、听广播或磁带等“听书”活动;培训活动的间歇期仍坚持以多种方式长期跟踪指导,以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邀请出版发行界的积极参与,举办一些活动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一切以有利于阅读推广宗旨为目的,力求避免轰轰烈烈开始一哄而散结束的嘉年华式活动,力求避免弱化阅读推广意义的一切物质奖励。
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理应成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中间力量。三种阅读推广模式的提出,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对缩小东西部及城乡差距,对提高全民阅读能力,提升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娴.英国“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及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01-104.
[2]bookstart,.uk.
[3]Kansas center for the book projects.[2008-07-02].skyways.lib.ks.us/orgs/kcfb/.
[4]郑章飞.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述略[J].图书馆论坛,2010(12):46-51.
[5]吕梅.馆社合作共促阅读――图书馆与社会合作推动青少年阅读推广[J].图书与情报,2011(1):91-94.
[6]李海英等.论高校图书馆引领大众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J].现代情报,2009(5):85-87.
技校生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中坚力量,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然而,在实践中,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师普遍认为“上课容易,上好课难,真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观认同和内化则难上加难”。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无法在德育课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笔者通过听课对比、学生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发现了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学生的抗拒心理和传统说教方式的矛盾
新生代学生,特别是技工院校的中技生,在说教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状态犹如惰性气体,他们往往在初中阶段已被定义为不认真学习的差生。可是,他们又是对外界社会充满好奇的学生,种类繁多的媒体传播途径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信息量。当他们看到德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负能量之间的矛盾时,他们既懒得去观察分析,也不相信权威,价值观摇摆不定,且易受外界影响。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言辞并不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棒,传统说教式的硬性知识灌输,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对知识、思想的接受程度也较低。在这样的矛盾下,课堂上,教师说教,学生睡下一大片,整个课堂濒临崩溃的景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2.应试教育无法解决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论上是难不住学生的,但这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吗?这恐怕还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一方面,学生虽然暂时记住了,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理解、不认同,稍隔时日就会忘掉。就算还记得一些,由于尚未固化为自身价值观,他们并不会用这些要义去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本来对应试的知识内容仅仅是出于考试的功利才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自由散漫惯的学生,不把教师的要求放在眼里,他们打心底里抵触,考试不及格又如何?他们认为自己是差生已是常态。
二、提高德育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实现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强攻,只能智取。以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1.拉近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经营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从而主动接受教师,并接受德育课程的学习。这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的有效渗透打下良好基础。具体做法主要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给学生提供实用性帮助,共拟学习计划,保持优良师德师风。
首先,第一次课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机遇,切忌急匆匆的进入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应该针对技校学生渴望被尊重、渴望信任、渴望自由的特点,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获得学生尊重和信任,建立师生朋友关系上做文章。
例如,先做个风趣幽默或深情款款的自我介绍;做个基本学情调查;提问并解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分析本专业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成长目标,让他们从升学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说说自己可以为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提供哪些帮助等等。总之,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态度,舍弃权威形象,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学生心中赢得一席之地。
其次,师生共拟学习计划及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历或外界信息入手,在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上,把他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的疑惑、矛盾、无奈摆出来,再分析德育课的学习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后在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甚至在职业发展和个人魅力上的好处。随后,师生共同拟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必要的课堂管理规范。既然是师生共同拟定,在拟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既适当尊重学生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必要的约束措施。
此外,在随后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教学得法、管理有度等良好师德教风,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如此才有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避免学生消化不良
理论基础差、活泼好动是技校生一大特点,但在实践中,不少人的做法是采用专题式的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在几个课时专题讲解。结果是学生既接受不了体系性的理论教育,也消化不了这些内涵深刻、外延甚广的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不切合技校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实已经很好地融合到了德育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中,且看适用于技工教育的《经济与政治常识》,其内容就包括了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进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大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其中均有迹可循。
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合理安排为相关章节的教学重点,并在整门课程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进度计划,用心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日常循序渐进的教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合理渗透到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消化。
3.赋予选择权利,提升学生价值认同
心理学上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个体自主选择是消除“抗拒”心理,保持主动的关键要求。即当一个请求伴随着选择权的确认,抗拒心理就不会出现,它将人们从认为一种行为是“不得不”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我要做”。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切忌一味向学生强硬灌输自己的观点,切忌打压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要做的是拿出恰当、新鲜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行为或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利弊影响或后果,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对比,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相信学生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只有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才能让他们获得最深刻的价值认同。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四课“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时,可以先摆一些事例,稍做分析后,让学生尝试选择:抵制日货,是否应该参与,是否可以用激烈的方式参与?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怎样提升自身经济、政治素养,才不至于在社会活动中帮倒忙,最后再挑明,富强、文明是我们应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追求。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既然技校生难以适应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寻找新鲜热辣的时事案例,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安排体验活动等,把学生请到课堂活动中来,实现“做中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三点,好让学生能“捧你的场”。
(1)课程内容要被学生有效感知。这要求教师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采用最具吸引力的、贴近生活的时事案例对课程知识进行“包装”,以便学生可以开展构建式学习。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三课“发展中的我国经济”中有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时,为了把学生引到富强、和谐、法治、爱国等价值观的认知中来,基于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很多来自于广州周边城镇,特别是增城区的学生,笔者采用了拍摄自增城区新塘镇牛仔城的有关牛仔裤生产过程的视频作为课堂引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知了当地的重度污染以及环境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并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利用SWTO分析方法思考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活动要被学生充分体验。教学活动能被学生充分体验的标准在于活动是否方便参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方便参与的活动可降低活动运作成本,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必过多地铺垫、引导甚至强硬要求;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往往比较有趣或者学生能明确预知活动本身和自身联系紧密,有可能会有所收获。
例如,让每人抽一张扑克牌,并以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最大的一副牌,体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感受市场“自由”的价值;每人抽一张报纸寻找正能量和负能量新闻,测试一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力;开展班级民主生活会,为班级、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体验法治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等。
(3)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在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认同,并通过课堂活动体验有所感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在学习“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章内容后,让学生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其中的发展要求,并思考自身的责任,最后在这三方面分别写下自己的“中国梦”;或者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召开师兄(师姐)访谈会,通过聆听师兄(师姐)的成长故事,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师兄(师姐)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取正能量,引发学生对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
5.创设实践活动,固化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感悟、体验,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充分体验,有助于学生内在的思辨、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体系并不断固化。
考虑到技工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等特殊情况,建议根据学校自身环境和条件主要创设校园内的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校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活动。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并在校园内面向其他学生随机展开调查,收集调查数据并拟写调查报告。各小组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在校园内进行公示调查报告。又如,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告语设计比赛与投票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名优企业等等。
在操作层面,调查数据和投票数据统计都可以采用“易企秀”等H5工具(2015年新兴的适用于网站和微信端的移动多媒体展示与数据收集的互联网工具),扩大活动参与范围,并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统计。
三、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实践检验,在以上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普遍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心理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天津地区2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9份,实得有效问卷282份。全体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37人,女生145人;文科141人,理工科141人;一年级70人,二年级72人,三年级70人,四年级70人。
1.2 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参考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结合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9个项目,涉及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功能、态度,以及手机消费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采用国内精神病学专家师建国医师的手机依赖症状标准,共分9个项目,每个项目要求做出“是”或“否”的选择,每选一个“是”就得1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症状符合其中至少5项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即为患有手机依赖症。
淡路向性检查卡:又称向性检查卡,为日本心理学者淡元路治郎所编,该量表把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交友的情况、对新环境的兴趣和适应,以及自我主张的强烈程度等作为判断内外向性的重要征候。共50个测题,每题作“是”“否”或“不定”的回答。根据被试回答结果,可求出外向性指数(V.Q),外向性指数大于115,则性格类型属于外向型;小于95,属于内向型;外向性指数在95-115之间,则属于中间型。
2结果
2.1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2.1.1手机使用历史:经问卷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100%。
2.1.2日均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群体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状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情况
1小时以下 1~3小时 3~5小时 5小时以上 总计
性别 男 42 /30.6% 63/ 46.0% 22/ 16.1% 10/ 7.3% 137/100.0%
女 46/ 41.7% 68/ 46.9% 17/11.7% 14/ 9.7% 145/100.0%
专业 文科 47/ 33.3% 66/ 46.8% 16/ 11.3% 12/ 8.5% 141/100.0%
理工 41/ 29.1% 65/ 46.1% 23/ 16.3% 12/ 8.5% 141/100.0%
年级 大一 13/ 18.6% 34/ 48.6% 11/ 15.7% 12/17.1% 70/100.0%
大二 25/ 34.7% 32/ 44.4% 7 / 9.7% 8 /11.1% 72/100.0%
大三 26/ 37.1% 35/ 50.0% 8/ 11.4% 1 / 1.4% 70/100.0%
大四 24/ 34.3% 30/ 42.9% 13/ 18.6% 3 / 4.3% 70/100.0%
总计 88/ 31.2% 131/46.5% 39/13.8% 24/ 8.5% 282/100.0%
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没有显著差异(X2=1.455,p=0.69;X2=1.673,p=0.64),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日均使用手机时间差异显著(X2=20.167,p=0.017),表现在大一学生的日平均使用时间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2.1.3大学生手机话费状况:调查表明,41.5%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话费在30元以下,42.6%的大学生在30~50之间,11.3%的大学生在50~80元,只有4.6%的同学每月手机话费达到100元左右。
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在月平均话费上没有显著差异(X2=3.635,p=0.304;X2=8.413,p=0.493;X2=2.418,p=0.490)。但在生活费水平上差异显著(51.444,p=0.00)。经统计大学生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话费也都在30元以下;随着生活费的增高,30~50、50~80两个档次话费的人数也在增加,当生活费大于800元时,话费在100元左右的人数也达到了最大。
2.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2.2.1 基本依赖情况: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那么手机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到底如何?调查结果显示:35.8%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57.1%的人认为手机是一般重要,归结起来有92.9%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只有7.1%的人觉得手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
针对当今大学生课堂上课情况,设计一道题目,让大学生选择在上课时,如果老师的课堂没有意思,你会用哪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备选项有继续听、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和其他。有将近64%的同学选择了玩手机,其次为8.9%的同学选择了睡觉,只有4.3%的同学选择了继续听课。可见手机在学生的课堂上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2.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文科 2.52 1.124 0.29
理工科 2.73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男 2.77 0.817 0.574
女 2.48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分数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一年级 2.91 3.415 0.018
二年级 2.12
三年级 2.67
四年级 2.62
多重分析表明,大二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低于大一(p=0.27)和大四(p=0.47)学生的依赖分数。
2.2.5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格差异:经淡路向性检查卡检测将大学生性格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类型,对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经多重比较,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高于中间型和外向型性格的同学(p
表5 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外向型 1.87 51.633 .000
中间型 2.93
内向型 4.00
3 讨论
3.1 依赖情况
经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依赖有两个特点。
第一:对手机的依赖现象是普遍的,如超过90%的大学生都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超过6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但手机依赖症仅存在于部分大学生中,多数大学生都能理性并合理的使用手机。
第二:依赖是良性的,或者说是合理的正常的依赖,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如:存在手机依赖症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66.6%)也都能把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在手机话费上也都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来进行消费的。
3.2 不同专业、性别、年级、性格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得出不同专业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理科生有手机依赖症的比率要高于文科生。根据以往经验,文科生往往会比较感性,理科生会比较理性,可能会比较理性的使用手机,而此次研究表明,理科生更容易患手机依赖。通过访谈发现,文科生大多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比较多,进而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手机是他们诸多缓解压力、娱乐方式的手段之一,相对于文科生,理科生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科目和内容都比较复杂,课上表示学不会听不懂的情况多,平时课业负担也重,出去排遣情绪、缓解压力的时间和机会也比较少,除了电脑手机就成了他们既方便又小巧的主要娱乐和解压工具,譬如上网、手机游戏、聊天等等。
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对手机的依赖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男女生之间在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娱乐等诸方面的差异正逐步减小。
在年级这一因素上,本研究显示,年级在依赖性上差异不显著,在依赖分数上差异显著。大二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显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大学新生往往面临学习、人际交往、环境等各种适应问题,他们会习惯性地去寻找父母和以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当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具有广泛性、便捷性和间接性的手机短信、聊天就成为了新生的首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学习压力、交往压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已经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需要过分依赖手机来获得安全感,对手机的使用与依赖就会有所下降。而大四学生由于升学或者找工作等原因可能对手机这种通讯设备的需求又会有所上升。
本次研究显示,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内向性格的同学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内向性格的人大多不善交流,会更多的感受到孤独、压力等消极体验,尽管有强烈的交往欲望,由于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而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而手机的间接性、方便性、娱乐性使手机成为他们取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向外界流露感情、传达信息、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的有力途径。而外向性的人更喜欢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获取社会支持的手段也就更为多样化,对手机的依赖也就会降低。
3.3 对策与建议
对手机的过分使用或依赖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心境,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不要用手机来占领这些阵地。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应该适当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同时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不要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理性地控制手机的使用,养成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第二: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建立健全相关心理咨询体系,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进行专门有效的辅导,并且可通过成熟的心理辅导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手机依赖倾向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学会放松的技巧。同时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晚会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
第三:积极参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般情况下,手机依赖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必背上思想包袱,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调整好心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即可解决。如是特别严重的则需要治疗,服用药物,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法(即强迫自己在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固定电话,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即可治疗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
[1]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Z].调查研究,102―104
[2] 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 卫生软科学, 2010(3):252―261
[3]王芳,李然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育,2008(3):381―384
摘 要 通过问卷式面访的形式对贵阳市省社区府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该社区的体育组织的产生,居民的健身意识、体育健身条件、组织管理和经费状况等与全民健身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尚未形成健全的体育组织,组织者和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存在误区,体育锻炼意识还不够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还有待深入。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贵阳市 省府社区 社区体育 形成与发展 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社区体育正在各个城市兴起,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社区体育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社区体育的定性、社区体育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群体的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场地设施、指导员队伍建设及社区体育产业化运作等,其研究成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对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从社区领导对各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活动程度、活动形式、体育消费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发展我市社区体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对贵阳市省府社区7个活动点的相关负责人与参与者进行了调查。
(二)访问法
面访了体育局群体处和省府社区的主要负责人,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三)文献法
查阅文献、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全民体育活动现状,收集全国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经验,为撰写本文寻找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开展状况
1.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的前身是贵阳市云岩北京路办事处第四居委会,于2001年8月社区体育组织建立,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体育组织,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双重组织管理职能,社区体育也逐步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
经访谈获知,贵阳市省府社区组织受到贵阳市和省体育局群体处、云岩区办事处文化教育体育工作站、居委会的领导。社区的体育组织以锻炼方式来分别组建,都是由群众自发、自愿组建起来的,如枫叶红舞蹈队就是由爱好民族舞蹈的群众自发组建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职能。省府社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点7个,每天参加锻炼的人数达600人左右,已形成了以办事处为龙头,以辖区单位为依托,就地、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格局,有效的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社区体育活动情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有日常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天气、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晨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7个健身点。每个健身点在12-100人之间,体育活动的频率为第周5-6次,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在职的中青年同志、学生、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年龄结构特点是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个别老同志达80岁。退休人员大多选择上午7:00-10:00,在职人员选择晚上8:00-10:00,师生选择节假日。社区有居民600多户,2100多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员占社区比例大约30%左右。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季节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省府社区体育活动情况表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因人、因地、就便而宜。日常活动的主要项目有:太极拳、剑舞蹈、腰鼓、健身操、民族舞、木兰拳、剑扇、长穗剑、羽毛球、门球、剑系列等,从表中可以看出,社区体育的内容主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极少,这与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人基本上以中老年为主有直接的关系。在练习的内容上参与的项目有其性别的差异,男性的活动项目以太极拳最多;女性的活动项目以健身操、民族为主。女性参加人数多于男性,中老年多于青少年。以上这些项目都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化一体化特点。经常性体育竞赛内容有羽毛球、门球,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
3.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指导情况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指导者,由办事处文体站推荐,仅部分指导员经过专业培训,而很大一部分都是无证指导,不懂得如何指导社区的体育活动。省府社区只有2名国家级三级指导员,并且管理者和指导者年龄偏大,这表明中老年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辅导员的主要构成者。性别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的认识等特点上是相适应的。并且社区指导员的学历普遍较低。省府社区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低等级的过多。这种等级不合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指导员,以义务为主,低价有偿服务为辅,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工资。
4.社区体育场所、设施、经费来源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在省府大院里的省府公园、以及附近修建的活动场所为主。省府公园占地面积1110M,1999年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有16件(双杠两件、单杠两件、天梯两件、浪桥一件、压腿架6件、肋木两件、平衡滚筒一件),室内器材有27件,体质测试器材有一套,总局投资了7.7万元,其它投资了5.5万元。由于全部器材都是第一、二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健身的地面不符合体育科学健身原则,加上有的器材已损坏,现已申报有的器材淘汰。单位的设施由单位管理,小花园的由社区管理。2004年省体育局从彩票返款5万元投入省府社区体育设施的更新。因此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稳定,基本上以生活区或者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一般,希望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
经费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政府,如彩票经费,这种经费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组织竞赛。二是辖区单位的集资、赞助,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健身小器械和健身服装的购置。三是自筹,如个人缴纳会员费等,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外出搞表演活动等。
5.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缺乏
尽管从1998年实施体育彩票健身工程以来,社区的体育设施投入有所增加,但力度不够、覆盖面小,社区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的要求;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中,也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贵阳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已经成为发展社区体育的瓶颈。
(2)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
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动机正确、合理,只能说明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锻炼的效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够多,说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衡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强与不强,用实际参加人数来衡量是比较正确的,因为体育活动本身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特征的。
(3)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全民健身开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其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多是以兼职进行或自发行为。体育指导员大多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且大多为离退休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员比较少。调查中显示:辽河社区无正式体育指导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由于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社区体育的经验,很难胜任起全民健身的指导责任,管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无法对小区居民的锻炼进行宣传、组织和引导,只能顺其自然。而社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参与者的年龄不一、爱好不一、体质不一,某一种统一单调的活动方式来组织群体活动会使部分居民感到缺乏兴趣,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为满足社区体育参与者的不同需要就应对组织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专门从事社区体育的经验。解决缺少社区专门的健身指导者和管理者的问题是发展社区群体工作的当务之急。
(4)体质监测站缺乏
定期进行体质监测是了解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前期体育锻炼效果的具体检查,同时为调整锻炼计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调查中发现,体质监测站远远不能满足贵阳市居民社区体育锻炼对体质监测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居民体育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同时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贵阳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市利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仅仅依靠体育彩票来进行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政府拿一点、街道、居委会(社区)拿一点、居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按照国家政策,逐步转向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过渡。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赞助、为社会做贡献等来增加社区体育经费,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三)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任何国家、地区、城市的社区体育无论怎样发展,体育设施都很难满足居民健身体育的需要。因此,发展社区体育解决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办法是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一方面是物资条件共享。利用辖区内已有的体育场馆、区域公园、游乐场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突出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更广泛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不仅仅指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挥辖区内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社区体育的质量。
(四)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
尽管贵阳市省府社区开展了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但健身活动中的自觉性还有差距,在体育健身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人们用于社区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没有到位,这是制约社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工程的意义,引导社区居民全面认识体育健身的价值,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市民体育健康消费意识,使居民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只有当今的体育消费才能换来未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五)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社会体育的传播者、组织者、指导者,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社区体育的进一步科学化、社会化和法制化都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的管理和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必须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使之年轻化、专业化、全面化。队伍的培训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紧紧依靠全市体育专业院校来进行队伍的培训,使专业体育院校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以培养多方面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和竞技体育指导员。
(六)加强宣传活动的力度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泼多样的内容,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和青壮年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逐步建设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七)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和科普咨询站
用科学的手段和指标,来满足人民群众了解自身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这是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国民的科学生活方式的需要。
(八)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加强健身指导
体育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区要联合起来,组织居民或充分利用居民的自发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并利用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形式对居民健身进行指导。如高校可以以实习点的形式与社区形成固定的联系,定期的深入社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活动中群众的需要、要求和问题,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力措施。政府和高校部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和鼓励学生到社区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7.9.
[2] 刘德佩.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4):25-28.
[3] 李志强,郭兰.试论社区体育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6-9.
[4] 毛俐亚,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9-22.
“城中村”中的邻校村是近年随着高校校区扩建而衍生出的一个特殊村落,高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大学城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此类城中村第三产业的兴起和租房市场的需求。
一、 武汉市洪山区黄家大湾湖光村二组的现状调查
本文将以武汉市洪山区黄家大湾湖光村二组为例,对其空间形态进行描述、分析,考察村内的学生、租户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探究各人群对居住空间生产和分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居住空间正义的邻校城中村更新发展建议。
(一) 物质形态调查
湖光村东临先锋村、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南临磨山团湖,西临溏淋湖、五家湖,北临五家湖与中学。辖区总面积4000亩,陆地2445.78亩,水面800亩,耕地454.22亩,其他面积300亩。共分4个组,总户数466户,总人数1200余人。
其中的湖光村二组东北部紧邻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落雁中路自东向西将其一分为二(见图1)。2000年以前以农业为主,人口100余户,多为1层楼房,耕地大致位置在宅基地的南侧与东北侧;村民主要从事种、养殖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2000年城市学院在其东北部落户,随着校区范围扩大,在随后近5年的时间内,将村民耕地收购近2/3,村内近3/5人口失去土地,失地者基本由城市学院出面安置。
目前,湖光村二组现有宅基地区域占地面积1759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128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780平方米,多为砖混结构,层数多为2-3层;经济技术指标极不合理(绿化率<10%;建筑密度73.12%)。村内南部的绿地,已有村民正在盖房,准备用作出租之用。可以想见,以后的建筑密度会更大。
村内主要道路纵贯东西(现为城市干道落雁中路东西向分割),其它附属通路大约有3条(南部2条,北部1条)。北部为断头路(居民占用道路扩建住宅或者堆放杂物导致道路不通)。道路最宽处为2米,最窄处为0.9米(除落雁中路外),勉强容纳2人并排行走。
民房体量较小,体现出典型的小村镇住宅空间形态。靠近落雁中路南北两侧的建筑基本以下部餐饮、超市加上部住宅(即下店上宅)为主要平面形式。以此区域为中心,两旁渐次为网吧、旅馆(出租给学生或附近的年轻上班族)以及村民自住房。这是符合住区的功能分区逻辑的,即公共区域或外来人口靠进主要出入口,私密区域(原住民)则远离主要交通流线,相对安静,降低干扰(见图2)。
典型建筑一:该建筑于1995年建成,平面为矩形,底层出租给外来个体经营户,上层为自住。屋顶本是平屋顶,后来由于排水不畅而加盖坡屋顶,基本无专业设计的痕迹,西侧有搭建的房间(见图3)。上宅下店式建筑,多紧邻主要道路,楼梯窄小曲折,内部空间大小不一,多在原有房屋基础上进行了加建改建,某些房间无法自然采光。
总体来说,村内建筑都未经过专业设计,形成狭长的封闭空间。部分朝向较差(偏东西向),互相遮挡造成死角,通风和采光不利。
(二)使用人群形态调查
村内大部分年轻男性村民都外出打工。留在村内的人口中,年轻女性村民基本在城市学院从事保洁、执勤等工作,老人和孩童全天在村内活动。有超过2/3的村民将自有住宅出租给外来个体经营户,赚取租金,他们当中的又有超过一半因各种原因,本身并不居住在村内。因建筑密度较大,常住人口日常生活相对简单,对公共交往空间要求较低。闲暇时只能在小巷子(宽大约1米)或宽度只有1-1.5米的院子里聊天,或是在城市学院入口广场处休憩。村内有一麻将馆为平日娱乐之用。学生作为一个稳定地消费群体,加上外来的租房商人以及仍在原地居住的村民,共同构成了户外空间使用人群。
由于学校每年有寒假和暑假,学生租户的总数量因此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在假期会离开租房回家,假期结束,即每年的2、3月和8、9月份是租房高峰期,大量的假期退租空房则会被一抢而空。
村里的小型超市和开水房是具有极强公共性的空间,这些场所能创造碰面和近距离接触机会。学生租户、年青上班族、学校后勤集团的员工等均在这些地方打开水或者购物。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看城市的话,城市(地域)就是一个高密度的社会交往空间――正是高密度的社会交往,使城市(地域)空间具有了情境性质以及人文色彩。这些空间把租住在村里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其拥有共同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交往的基础。
二、更新建议
上文所述这种村落式的居住空间是一个整体,这里的老人不会被幽闭在家,这里的孩子想找个玩伴不会需要特别约定……这里到处是共同生活与人际交往,这就是一种社区,具有统一认知的凝聚力。满怀热情的专家学者们埋首于构思精巧的设计图纸,似乎居住区的美好形态就等同于高层电梯住宅的挺拔身姿,大气的绿地、广场……但是,这种大一统的美化工程也造成了空间与社会的碎片化,城市多样性的消失。从单体建筑设计来说,这类村落毫无历史“文脉”的痕迹可循,又不能体现居住建筑的时代感。然而,从城市多元化的角度来看,保留这些村落并使其成为夹缝区的“原创”性风景线,城市的特征才是完整的,由此衍生出来的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
从利益方面看,资本从不关心个性与归属感,它需要的只是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便利。当整个城市旧貌换新颜之时,我们真的能够忘记,这些闪亮的城市更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有多少人“被强拆”、“被失业”,这其中又有过多少反抗、失败与无奈?社会需要一种公正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居住空间正义。在制定居住空间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制度的时候,必须兼顾这两个领域中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于此,我们认为,邻校城中村应借助高校的发展实现自身更新,而不是简单地被清除,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原住民(以及租房个体业者)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知村懂校,某种程度上比城市决策者(或某些专业人士)更为熟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更有生存之道。
从技术角度看,高校的邻校村能够为高校的后勤服务提供必要的补充:满足某些学校之外的居住要求和消费需求。邻校城中村处在城、村、校三者的交汇点上,成为联系高校(大学城)和城市空间的缓冲区,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过渡空间。以湖光村二组为例,在更新过程中,可以考虑保持村落自组织肌理(即目前商业区、出租区、自住区的分区模式)。在拆除必要建筑,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为相邻高校在校生提供有益零售、餐饮或租房服务,以保留村落的传统人脉关系与场所记忆。此外,应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整体塑造,使其成为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立足于自建机制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主动更新模式,才能协调好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乃至消除不必要的流血事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王郁,城市发展中的和谐与共生:城市改造的多维生态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
[3]何舒文,邹军,基于居住空间正义价值观的城市更新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0(4)
[4]周百灵,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红旗村居住形态调查报告――兼论邻校“城中村”的主动更新[J],安徽建筑,2010(6)
[5]陈丽,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的变动与重构――以南京市为例[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