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时间:2022-03-23 21:58:36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融入艺术和工学,其中“艺”隶属设计艺术范畴,以设计传达体现艺术的效果及艺术的内涵,传递产品的视觉之美,而“工”则隶属技术范畴,包括艺术设计的结构、技术手段、工艺工具等。艺术设计并非是简单的艺术,而需要设计者通过美妙的构思,产生灵感,并运用相关技术将灵感创造成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及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技术的艺术设计是虚无缥缈的,而没有设计者的艺术性思维和情感,技术也毫无用武之地,“艺”与“工”两者相互交叉融合,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一、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意义

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历来都是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的本质决定了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艺术设计的价值也要求实现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有机结合。可以说,艺术和技术是艺术设计得以存在并发展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其技术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传授,以培养出具备优秀文化艺术修养及现代设计理念、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及技能,且熟悉设计材料的性能及工艺技术流程,能在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技能及方法进行艺术设计的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因而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领域中,艺术及技术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艺术需要借由技术工具和手段进行设计与创作,而技术则需要服务于艺术,才能获得美观与实用的和谐效果,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加强相关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素养教育,不仅极大地切合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及行业需求,而且能有效提升艺术设计方案、设计作品的市场可行性,提高学生与市场、应用领域对接的意识及能力,也能有效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组织并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保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固有优势,进一步强化设计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着力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潜力。此外,增加工艺结构、人机材料、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调研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切实将工学列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主干学科,例如增加人机工程、设计工程基础、工业设计、用户研究、设计程序和方法、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技术方面课程与知识传授,为提高学生对工学知识的接受度,培养方案还应加强对实践环节、设计竞赛、科技训练计划等相关环节的重视,并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艺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设置以多种工艺制作为基础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艺术设计大赛活动,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将工艺实习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及最新艺术发展、设计元素充分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

(二)艺工融合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系统、科学的艺工融合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艺工融合课程体系需要以培养方案作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且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予以构建,包括岗位能力决定原则、艺术引领原则、技术支撑原则、专业互补原则及艺工结合原则。根据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分为艺术模块、技术模块及综合模块,艺术模块主要涵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文化及实践,而技术模块则包括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的技术类课程,综合模块则泛指艺工融合相关的能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技术课程、人文社科课程均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彰显交叉学科的属性。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旨在培养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的通用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因而艺工融合的课程体系需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性,确定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为据,拓展与专业相近的通用技能,将各项能力对应各项课程,实现能力与课程的无缝衔接,展现艺工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现实性、发展性、交叉性优势,从而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设计素养、深厚技术技能、敏锐发展意识的复合人才。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教学、科研水平的深入提高,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应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态势,也是推行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首先是进行合作组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师间的组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一个教学主题内容,对教学实施计划及课程内容进行穿插,如在艺术的工艺制作教学中美术老师和电脑设计教师组合。根据市场环境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把和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跨学科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让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该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在一个教学主题中得到更加丰富的专业化能力,成为最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之一。其次是协作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企业资深专业人员与学校专职教师进行的一类多种形式组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只是专业知识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行业的特点。学校在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邀请企业有一定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里,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知道当前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与企业的纽带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植入到具体的艺术专业课程里;另一方面还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让企业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了解,使得学生的作品有机会被认同,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后是艺术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把以往分别独立的二维平面的形态、二维空间的色彩与形态、三维空间单色形体、三维空间彩色体等4部分构成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在一个模块中,由多位专业教师联合教学,课程间彼此衔接。这样能够突破以往造型基础课程的限制,提高学生设计思维和实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企业艺术设计岗位技能相互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都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蚩焖俚卦诠ぷ鞲谖簧辖行独立操作,也尽快融入到企业工作的团队里,从而有效提升了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永凯,罗家莉,顾萍.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第2篇

天津城建大学成立于1978年,是天津市一所以城建学科为特色的市属普通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的办学宗旨,践行“重德重能、善学善建”的校训,坚持“依托行业,强化特色,质量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91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40余人,其中教授130人。设有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12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2个基础教学部(中心),拥有本科专业54个,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构建了以工、理、管为主要学科,工、理、管、经、艺、文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4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1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近五年获批科研项目12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1项,年均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新增天津市级科技平台6个,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26项。在此期间,科技奖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实现了零的突破。牵头32家企业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2名教师做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小企业。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五年来共举办了270余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项,完成、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0项,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比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12项,各种文艺比赛获奖37项。 2016年天津市高校“三走”特色项目交流展示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城大众创空间”获得天津市A级优秀众创空间,1名教师入选全国创业导师库。我校女子足球队获得了2016年“超霸杯”第一名并代表天津队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足球”亚军。学校空手道、网球等代表队共获得14项天津市比赛冠军。成功协办全运会足球、排球竞赛工作,先后被评为“十三届全运会天津代表团参赛突出贡献奖”和“优秀赛事承办单位”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目前已与来自14个国家的31所院校及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与6所国外大学开展了10个联合培养项目(包括1项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其中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已招生四届,学生人数236人, 11人根据两校合作协议赴丹麦继续学习。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两个全英文授课专业,长短期留学生累积达500余名,生源国达22个。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100余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获批天津市“千人计划” 外专(短期)项目2项,获批天津市外专引智项目8项,被评为“天津市外专引智示范单位”。支持80余名师生出国交流。2017年,我校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工业大学和克拉科夫工业大学在波兰科学和高等教育部联合签署协议,拟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同时,我校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筹备共建境外大学——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强化内涵,提升质量”为主线,努力建设成为城建类高水平特色大学。

二、城市艺术学院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艺术学科创建于2000年,2003年成立艺术系,2012年成立城市艺术学院。现设有设计学类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2016年获批“城市艺术与设计”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2个专业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校生总数1100余人。

城市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科依据天津城建大学服务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学科特色,确立了发展“城市艺术”学科定位,在教学与科研、艺术设计和创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专业方向凸显我校的专业特色。2016年由我校牵头集合相关高等院校、设计研究院所等社会资源,共同发起并成立“天津市城市艺术研究会”,构建了城市艺术学科平台,为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天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城市艺术学院现有环境设计系、产品设计系、公共艺术系和基础美术部4个教学系部;1个城市艺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实验室、10个艺术创作工作室、拥有15个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训与实践教学单位。

招生专业简介

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艺术类实行大类(设计学类)招生。一年后按照学习成绩和学生志愿,根据招生计划进行专业选择。具体专业介绍如下:

1.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掌握设计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覆盖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新型创意产业所需相关内容的综合专业人才,具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创作的综合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设计学领域的基础理论,树立先进的城市艺术科学的设计理念,学习城市艺术理论、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创意所需的专业的理论和技术;重点培养艺术审美、工程技术和综合表达能力;具有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应用和初步进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工程学、城市艺术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基础、景观设计原理、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造型设计基础、近现代设计史、设计与心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写生与采风、木工实习、模型制作、施工图实习、毕业设计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方向:1.室内设计 2.景观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辅助建筑、规划园林设计及相关专业等方面的工作。

科类:文理兼收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2.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设计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覆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新型创意产业所需内容的综合专业知识,具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创作的综合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等从事产品设计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学习设计学领域的基础理论,树立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学习城市艺术理论、产品设计及创意所需的专业的理论和技术;重点培养艺术审美、工程技术和综合表达能力,具有进行产品设计、会展设计技术应用和初步进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人机工程学、城市艺术概论、近现代设计史、设计与心理学、家具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厨房产品设计、城市交通工具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写生与采风、木工实习、模型制作、金工实习、毕业设计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侧重:人居产品设计、景观环境产品设计、会展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会展设计及相关专业等方面的工作。

科类:文理兼收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创作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设计学领域的基础理论,树立先进的城市艺术科学的设计理念,学习城市艺术理论、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创新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设计策划、经营管理和初步进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重点培养艺术审美、工程技术和综合表达能力,具有视觉传达设计、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技术应用和初步进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城市艺术概论、城市识别设计、城市导视设计、印刷设计、营销策划、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城市动漫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写生与采风、印刷工艺实习、包装技术实习、城市动漫实习、展示实习、毕业设计考察、毕业实习等。

专业侧重:城市识别与导识系统设计、房地产营销视传设计、城市虚拟现实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与营销、动漫设计及相关专业等方面的工作。

科类:文理兼收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4.艺术与科技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设计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设计与策划的综合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等从事公共艺术与创意产业方面的设计与策划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设计学领域的基础理论,树立先进的城市艺术科学的设计理念,学习城市艺术理论、公共艺术及创意产业策划所需的专业理论和技术;重点培养艺术审美、工程技术和综合表达能力,具有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策划设计方面的技术应用和初步进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城市艺术概论、建筑概论、造型设计基础、近现代设计史、公共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意产业策划、设计与心理学、市场营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写生与采风、设计材料与工艺实习、木工实习、交互设计实习、模型制作、专业调查、毕业设计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侧重:公共艺术、创意产业策划及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公共艺术、创意产业策划及设计等相关方面的工作。

科类:文理兼收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四、招生计划

专业类 

专业类招生计划(人) 

 

设计学类包含专业 

分专业计划(人) 

 

设计学类

300

环境设计

150

产品设计

50

视觉传达设计

50

艺术与科技

50

省市 

天津 

河北 

山西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招生参

考计划

50

25

10

10

20

10

30

10

省市 

河南 

山东 

湖北 

四川 

云南 

甘肃 

辽宁 

重庆 

招生参

考计划

20

10

20

10

10

10

10

10

五、志愿填报

艺术类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与其他科类考生同期进行,在艺术本科批次填报,具体批次请参照生源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安排。填报我校艺术类的考生,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生源地为我校投放艺术类招生计划省份;

2、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基本条件,体检标准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3、我校承认并使用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以下简称省统考成绩),考生须省统考成绩合格;

4、文化课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本科录取投档分数线及以上;

5、我校公共外语课程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六、录取原则

1、省级专业统考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报考资格,同时高考文化课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本科录取投档分数线及以上。

2、根据分省招生计划,按考生的“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省级专业统考成绩较高的考生。

3、综合成绩计算方法:综合成绩= 高考文化课成绩+ 省级专业统考成绩

说明:当我校“综合成绩”计算方法与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方法冲突时,按生源所在省计算方法为准。学校录取时按专业类(设计学类)录取,最终解释由省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

4、按照规定,学校在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试院录取审批单后,寄发录取通知书。新生按照我校录取通知书规定内容报到入学。

七、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

1、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天津市有关收费政策,根据天津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艺术类专业学费:12000元/年、生。收费标准详见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公布的招生计划表和我校下发的新生报到须知。如政府对本年度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以政府规定的标准为准。

2、为了使学生安心学业,解除后顾之忧,经过学校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社会上爱心企业、个人的援助,基本上形成了“奖、贷、助、勤、减、免、补”立体的资助体系。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帮困助学金等。学校资助项目包括:低保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此外还设有800余个勤工助学岗,其中有650余个岗位专门为特困生设立。

八、入学复查

新生报到后,学校将对新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标准、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并退回生源地。

九、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 邮编:300384

联系电话:(022)23085247

第3篇

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建立到如今已经是设计革命时代的21世纪,艺术设计正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承载着科技、艺术与文化,并成为协调个人与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手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稍晚,且早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是美术教育的延伸,并非真正的艺术设计教育。1998年7月,教育部将原属于“工艺美术设计”的七个专业从美术学科中独立出来合并成一个专业,称之为“艺术设计专业”,至此,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工科院校为丰富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各大工科院校也纷纷开始扩充专业、进行艺术类招生,相继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往往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和自身优势,注重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几年以来也为国内需要此种艺术设计人才的企业提供了大量人才。此类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专业设置现状。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这样的特征,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各具特色。一部分院校从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着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陕西科技大学的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从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交叉而来。专业成立初期经历了不少困难,师资匮乏、办学软硬件简陋,发展过程中经历着课程体系的调整,从以室内设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至今以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体的人居环境设计。正因为这种专业发展的前瞻性,随着师资力量的逐步壮大,如今该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A)类,堪称奇迹。还有一部分院校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再融合相关学科专业,形成市场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专业门类,如有些工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一批懂美术、会设计、识材料、能报价的一专多能型全新设计人才,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到装修施工工地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师在课程中模拟装饰公司实训,承接各类装饰工程项目设计并具体实施,学生在校期间也自主承接和进行项目设计,显示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极强社会服务能力。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让学生在经过培养后应达到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素质标准,即按照市场的需求导向,培养具有较高层次艺术素养,在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创造性的毕业生。工科类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在考虑自身学科属性、结构、办学特色后决定的,多数是以工学为主、文理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应用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实践应用特色,尤其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工科院校专业学科体系的一个新支撑点,在充分考虑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基础上,以“艺术专业为主体,融合工科之优势”为定位思想确立了类似“懂科学,有创新,懂艺术,有技术”的培养目标,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创新精神、人文技术素养的高素质艺术设计领域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

二、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视不够。在工科类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是新生发展力量,与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的地位无法匹敌,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不了解这一领域。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会导致专业发展的速度缓慢,逐渐落后与院校中其他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有逐渐作为次要专业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优秀人才引进乏力、教育科研发展不足、专业发展后劲缺乏。其实,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对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可以活跃院校学术气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最终能够达到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初衷,即培养社会急需的艺术设计专业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工科院校的专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中国的艺术教育起步稍晚,早起能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院校数量有限,只有少数几个,如中央美院和无锡轻工学院,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很难弥补。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聘不到工艺美术院校设计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招聘到的大部分是毕业于美术院校的人才,这些人才专业学习期间大都是学习纯美术方向的。他们多数因为纯美术方向就业困难,往往是在经过短期的进修、培训或自学后转入艺术设计类方向的。而毕业与工艺美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师资人才比纯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因为他们有较好的艺术设计基础和实践能力。但这类师资人数有限,往往就业情况较好,有从事教育行业选择倾向的都会选择更有发展前景的美术类院校。此外,由于艺术设计类行业自身特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在企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一个企业实际项目的收入可能会是一个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年薪的数倍甚至十倍。这使院校在吸引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再在院校引进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下,会出现工科类院校引进艺术设计类人才不计质量的现象。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致使艺术设计教育质量下降,整体教育水平滞后。

3.教育、科研设备不齐全。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再结合工科院校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的实践应用特色,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教育、科研设备实力支撑。但目前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工科院校对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科研资金投入上不充足,实践实训设备不齐全,学生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参与专业项目的实际运作。目前这已经成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4篇

【 关键词 】 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

Thinking Cause by the Calculator Technique and the Numerical Art Professional Relation

Li Ye

(Shaoguan Technician Institute GuangdongShaoguan 512023)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ove professions, such as Man and meeting exhibition...etc. as newly arisen profession, Be in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whole province carry on freely solicitting students, then province public finance to these profession carry on a homologous public finance subsidy, the student then dismisses school fees about two years.Province all levels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Guangdong also mostly starts set up this profession to carry on solicit students and surely have among them some have already owned that type of profession to do to learn experience an above colleg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lso don't lack to multiply by policy east breeze to set up this professional college among them.

【 Keywords 】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art

1 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把动漫、会展等专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全省技工院校进行免费招生,而多数新开设这类专业的院校,则把数字艺术类专业划归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下面,专业名称也有诸如计算机动画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会展方向)等叫法。韶关市技师学院开设这类专业已有五六年的历史,学院将这类专业划归到计算机相关专业下,所以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融合发展的看法。

本文并不想讨论把数字艺术设计划归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合理性,毕竟从开设这一类专业比较早的高等院校的先例来看,高校亦是如此。在这一类专业出现之初,很多高校也将这一类专业放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中,当然也有将这一类专业划归到艺术类专业中。那么从数字艺术产生过程来看,数字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可见,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相关技术。

从数字艺术的定义来看,广义上讲,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

狭义上讲,狭义的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称之为CG。从事数字艺术的人在我国也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同时也覆盖到了行业的各个层面。数字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硬件和数字艺术软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数字艺术的发展也依附于它们。在这方面,有很多软件公司走在了前面,如Adobe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等。Adobe数字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艺术学习交流平台。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对于数字艺术来讲,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的方法。数字艺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数字艺术行业从业者,应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譬如说,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动画剪辑软件的使用等。相对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艺术,譬如说图形界面的开发等。随着IT软件的开发量越来越大,对于界面设计人员的需求则更为突出,这一点从各大求职网站中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对于既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人才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应引起广大IT人士的注意。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领域的交叉重合。

在国外IT公司里,总是离不开从事数字艺术专业从业人员,他们叫做“Graphic Designer”。Graphic Designer的工作稳定性很高,经济繁荣时期毫无疑问,即使经济下滑时期,仍不会有很大影响。以前几年为例,北美的大规模裁员浪潮,给高科技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放慢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速度,实际上它是对泡沫经济的反弹,不能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也绝不能影响到设计领域。近几年,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但是建筑业却高度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领域极其兴旺,大量职位虚位以待。随着各国的经济明显好转,产品开发的脚步正在加快,商业美术设计领域将进一步获得巨大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需求大量专业人才,Graphic Design显然是具有灿烂的就业前景。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智能手机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延伸。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地对手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现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不同的图形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性能已经不逊色于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的同类型软件,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中手触式的设计普及,从事美术艺术设计的人员完全可以把工作从纸张和画笔的工作环境下,移植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工具的平台上,而且这样的平台相比较原始的平台具有更多的优势。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看做基因的双螺旋,他们已经从合适的切入点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作为技工院校的教育来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数字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新兴行业中,正是技工院校发挥社会责任的好舞台,好战场。

参考文献

[l] 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2] 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01.

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侯志刚(1974-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薛聪锐(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0-0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完善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艺术专业学位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3月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同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32所院校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有35所院校具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10年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的艺术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已确立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绝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在艺术硕士(MFA)的培养上。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硕士(MFA)的培养路径。

一、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首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艺与实践能力,以培养运用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创造性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其次,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重在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实践,并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最后,艺术硕士的评价标准重在考查其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无疑是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中国正迈向新型工业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及产业变更时代。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社会视觉变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并为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培养目标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解决现实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发现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思考设计对策的能力、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及思维内涵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设计学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对设计专业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与路径

(一)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多种学科智慧、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的方向要以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那么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其次,具有整合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以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保护为责任。 具体的方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方向孤立的模块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化教学模块单元,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这种互融互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实行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融合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特质与工程特质。通过学科的交叉互通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1919年德国包豪斯(Bauhaus)成立,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办学模式对当前设计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豪斯在工作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工作室的工具先进、设备齐全,对应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设有丝网印刷工作室、木工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工作室由一名设计教师负责,同时配备一名技术教师和两名助教,传授设计的理论与技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快速的转换。“Design”在汉语中被译为“设计”,实际上指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技术手段将形而上的完美“理念”转化成为现实的物与像,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意思。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模拟设计公司的管理和设计流程,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建立的工作室,可以进行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实训,通过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应与当地或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及产品或相关物料的设计和研发。英国的蓝开夏大学与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的关系,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项目的运作资金或学生创作的奖学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项目策略单展开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把项目下达到工作室,工作室模仿设计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经验和设计师的职业化合作精神,强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校方项目的合作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级设计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长城汽车、中国巨力集团、小洋人生物科技、永亮纺织、锦绣金山、鑫鸿源包装印刷等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校内导师负责规划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计划,讲授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辅导学生参与设计前沿课题,配合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而校外业界导师则负责讲授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和毕业设计等。被聘为校外导师的,必须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完成过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或操作,且在业界的知名度较高,有专业类的奖项,能够给研究生提供一线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开拓教育视野,更好地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能为联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五)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设计类奖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例如,有被学生们称为“大学生四大创意大赛”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学院奖”。这些比赛有国际专业机构主办的,有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也有高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参加这些专业的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项目实操的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洞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创新、勤奋好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用我国设计教育的老前辈庞熏在《关于怎样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来衡量现在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标准很为贴切,即“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学习,并有心得体会;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熟练的描绘对象的技巧,这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图案的原理法则,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和变化,这是创作方法上必须具备的技能;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现代的材质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第6篇

1.未被前面批次录取的考生可以填报征求志愿。

2.本次填报时间为2019年7月30日零点至18点,请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漳州中招管理系统”进行填报。

漳州市中招办

2019年7月29日学校专业编码

学校/专业名称

“三二分段制”

中职学校名称

征求招生

计划

备注

600400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261

民办学校

6004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漳浦职业技术学校

35

600402

新能源汽车技术

漳州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28

600403

艺术设计

自办

51

艺术类

600404

广告设计与制作

自办

37

艺术类

600406

环境艺术设计

自办

45

艺术类

600407

社区康复

自办

65

600500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125

民办学校

600501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25

600503

食品加工技术

漳州工业学校

15

600505

茶艺与茶叶营销

自办

12

600506

旅游管理

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

22

600507

艺术设计

自办

37

艺术类

600509

产品艺术设计

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14

艺术类

600600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2

公办学校

600614

汽车车身维修技术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

2

600900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3

公办学校

600910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

1

600911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2

601200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8

公办学校

601203

休闲农业

龙岩市农业学校

3

601204

休闲农业

三明市农业学校

3

601212

畜牧兽医

永安职业中专学校

2

602500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10

公办学校

60250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2

602507

智能控制技术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

1

602509

染整技术

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2

602521

酒店管理

永安职业中专学校

1

602522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大田职业中专学校

1

602523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1

602524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三明职业中专学校

2

602800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46

民办学校

602801

广告设计与制作

自办

15

艺术类

602802

服装与服饰设计

自办

7

艺术类

602803

环境艺术设计

自办

20

艺术类

602804

人物形象设计

自办

4

艺术类

602900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77

民办学校

602901

服装与服饰设计

自办

18

艺术类

602902

室内艺术设计

自办

7

艺术类

602903

摄影与摄像艺术

自办

15

艺术类

602904

表演艺术

自办

11

艺术类

602905

戏剧影视表演

自办

11

艺术类

602906

休闲体育

自办

15

体育类

603000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5

民办学校

603003

音乐表演

自办

5

艺术类

603100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103

民办学校

603102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自办

17

艺术类

603103

工艺美术品设计

自办

44

艺术类

603104

人物形象设计

自办

42

艺术类

603300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52

民办学校

603301

广告设计与制作

自办

13

艺术类

603303

动漫设计

自办

11

艺术类

603304

社会体育

自办

28

603500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20

民办学校

6035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自办

10

兼向

艺术类

603504

环境艺术设计

自办

1

兼向

艺术类

603505

音乐表演

自办

9

兼向

艺术类

603600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52

民办学校

603602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10

603606

艺术设计

自办

19

603607

老年服务与管理

自办

23

603700

武夷山职业学院

2

民办学校

603704

导游

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2

603800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22

民办学校

603801

航海技术

泉州海事学校

1

603803

轮机工程技术

自办

7

603804

艺术设计

自办

4

艺术类

603805

表演艺术

自办

3

艺术类

603806

社会体育

自办

7

体育类

603900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64

民办学校

603901

建筑室内设计

晋江晋兴职业中专学校

2

603902

数控技术

南安市工业学校

8

603903

数控技术

泉州海事学校

9

603904

机电一体化技术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9

603905

动漫制作技术

晋江晋兴职业中专学校

7

603906

动漫制作技术

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10

603907

广告设计与制作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9

603908

广告设计与制作

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10

604000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104

民办学校

604001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4

604003

动漫制作技术

自办

61

艺术类

604004

旅游管理

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2

604005

社会体育

第7篇

摘要:通过认识和把握矿山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了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程度、内容,探讨了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具备要的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基本过程:利学定位内容,基础培训扎实,结合工作需要坚持继续教育。 

关键词:矿山企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 

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是指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如采矿、矿井建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矿山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肩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责任,从事的主要是矿山工程设计、施工及岩层控制、矿体及其分布规律分析研究、矿图绘制、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工作,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知识,同时也是进行专业技术创新的工具。针对矿山生产技术特点,研究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 

技术素质问题,对构建科学的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在岗培训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应明确,作为汁算机技术的应用者.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掌握,只需具备能正确使用和维护汁算机硬件的水平,其计算技术素质的要求主要是指对计算机软件的理解、掌握程度与使用能力。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可知,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有四个不同技术层次的人群:1.进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战略研究的软件科学家。2.针对应用实际,进行软件设计、测试的软件工程师。3.根据设计编写原代码制造软件及进行软件售后服务的软件工人。4.购买商业软件使用的用户。矿山生产要求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能开发解决本企业生产中出现的特殊技术问题的软件;另一方面能使用通用软件解决矿山企业具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前者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矿山工程实际,具有特殊性,但不一定复杂,由于软件一般为解决特殊矿山工程问题的专门性中小型软件,因而需要自主开发,或是在通用基础软件平台上二次开发;后者解决的则是较复杂的矿山技术或管理问题,软件由有关的专业单位研发,矿山技术人员重在能熟练使用。由上述分析可知,矿山生产经营过程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进行中小型软件自主开发或二次开发,能熟练使用矿山用大型软件,同时也应能使用公共性通用工具软件,要求其计算机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介于软件工程师与高级软件工人间的水平,这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是有区别的。

二、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应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矿山工程的技术设计、生产与技术管理系统开发、数据处理如矿山测量计算、矿压数据分析、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等、矿图绘制以及综合性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因此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应涵盖计算机通用知识、网络知识,具有强大计算、绘图功能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功能的基础平台软件使用知识,软件设计与原代码编写的基本知识等方面。其具体应掌握的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清除与预防知识,对通用型常用工具软件能熟练使用。2.掌握auto cad及gis类软件的使用知识,这些大型基础平台软件是工程设计、矿图绘制、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基础软件,掌握程度应达到能在其基础上开发适用于本企业特点的中小型应用软件的水平。3.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具有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c及c十+编程语言,能自主开发矿山矿压数据分析计算、矿山测量计算、矿山开采沉陷、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矿产储量计算与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中小型软件。4.掌握一些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矿图数字化软件、矿山工程中力学方面的计算软件等。 

三、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根据霍州王庄煤矿在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方面培养与提高的体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采取多种方式。一是做好基础培训。对近年来的院校毕业生,其基础培训在校学习期间已完成,实践证明其计算机技术基础是比较好的。对计算机技术基础差的老技术人员应采用脱产培训的办法,并可适当降低要求,以达到能使用专业软件的水平;二是结合工作实践的培训与提高。在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工作中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要求,大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屏弃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学+实践+探索的方法,它既可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是加强和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三是与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提高在岗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可有专门培训,也可在与专家合作解决难度较大的矿山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另外,购进专业软件时,厂商提供的培训也是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机会。 

本文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素质要求、内涵及培养提高方面所作的讨论仅是基于基层工作实践的一点粗浅探索。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对矿山现代化建设、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作为矿山企业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跨世纪的课题:转变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8.(3). 

[2] 路甬祥.工业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群;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近年来,围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组织实施专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专业群的整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强调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专业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又要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迁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公共技术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将多个专业有机地综合集成,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成一批专业群,规范和加强专业的建设。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也就是要建设好专业梯队、优质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训基地,凸显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从2003年起,我院信息工程系以“结合相关职业背景横向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交叉开拓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线,着力抓好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根据信息工程系的专业建设具体情况,对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2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构建

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及其设置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文),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共分设10个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则应该根据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来确定。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是指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它是依据产业技术特色及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许多的重合,人才能力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学习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目标如下: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项目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丰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内涵;

・立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带动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教育;

・进一步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并已组织完成江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申报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申报工作。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共享,辐射带动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该专业现有教师总数33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兼职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硕士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8人,中级职称的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1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该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正式出版教材8本,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2项;

该专业现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0个,校外实习基地6个。另外,该专业是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LINUX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目前正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筹建锐捷网络学院,计划实施“一考双证”认证培训体系。

3 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同时要对学校进行配套制度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研究型或操作型人才培养都不一样,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从三个工作层面作为切入点,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

1.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面向对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高职学生生源的基础差异很大,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所要求的规格也有所不同,计算机职业岗位批量化集中需求的很少,计算机技术发展面广、更新快,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按照同一目标要求培养就很难适应。因此,计算机专业要提出分方向模块化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专业群内整体互动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就业分流,便于开展校企对接,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外部实施条件。

2.加强项目式课程资源建设,立足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当前,职业教育实施项目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项目课程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以学生胜任工作 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题,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这就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方向。但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其中教学设备和环境制约也是因素之一。对计算机专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项目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基础条件很好,教学资源共享性好,教学成本较低,组织教学相对方便,全面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大有作为,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成熟的内部条件。

3.引进嵌入式校企合作教育,围绕技能认证促进就业服务。国内外很多主流IT企业都在寻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大力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置换――嵌入式教学,突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训练,共建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将企业专业技能认证体系引入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强调“在校即做准职业人”。课程内容注重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既能体现技术发展趋势,又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带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平台建设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我们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搭建三个“工学结合”平台,是继续深化这项改革的重要任务。

1.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平台建设。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开发专业群的优质核心工学结合课程,并以职业群作为专业计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对众多不同的企业,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设计学习项目的标准应该是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这种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二是学生具有较大适应性。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维度多、频度高,但项目要求相对单一、投入成本低,具备全程系统开发条件。

2.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发挥计算机专业群的整体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专业与合作企业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优秀的虚拟课堂。从“点”到“面”搭建三层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品课程、专业群管理网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个“渗透”(渗透德育教育、渗透专业建设、渗透教学管理、渗透学习管理、渗透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

3.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尝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还需要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等都需要重新构建。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阶段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比较分散的特点,要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一体化的项目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动态质量管理,能够做到目标、学习、评价三环互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9篇

一、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艺术学与工学的双重属性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环境设计关注现代人对环境品质的追求,满足人们在精神和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以提升人的生活环境水平和创造人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城市与建筑的环境设计工程这个潜力巨大的建设与设计市场,正呼唤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环境设计师。基于工科大学特色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以建筑学为依托,注重学科交叉,强调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联的环境设计学科建设的特点,体现环境设计与城市和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并落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方面。突出工程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当代设计学科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作者:吕勤 单位:智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第10篇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目标指向更不只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强调专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性。但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因延续与承载历史和文化更多,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的拓展性更强。

3)反思性与发展性原则。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顾,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相反,它是从历史的课程体系中延伸、发展、改革出来的。正是由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才使得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承、改革、甚至重构。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层面

课程架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第二层面,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则属于第三层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的基于职业教育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2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具体执行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通视文化知识、陶瓷基础理论知识及陶瓷基础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一般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一般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组成和过度,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辅助和推进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核心课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在3~6门,但这些课程对学生最终的职业选择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也需要安排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课程设置

通识类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组建成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案设计、图像处理、设计概论等。根据职业岗位和专业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调研,本专业设置10门专业课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与素质拓展为辅助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多元选择。分别为:⑴《中国陶瓷》,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辉煌历史,重点介绍各类窑口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主要讲授日用陶瓷的分类及特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及设计中的若干问题。⑶《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photoshop》,主要讲授该软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图像图像处理技术。⑷《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图式的再运用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绘画》,主要讲授传统新、粉彩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⑹《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Illustrator》,讲授利用该矢量软件徒手绘制轻工类产品的矢量纹样及图案等,运用在陶瓷花纸设计中,同时讲授企业标志创意,高级排版,海报制作技巧实例及各种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CAD》,主要讲授CAD基本绘图与编辑命令,利用该软件将设计草图做成工作图(三视图)的方法程序。⑻《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主要讲授陶瓷造型的三维建模、车削、渲染、材质赋予、贴图使用和灯光创建以及动画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艺》,主要使学生明确陶瓷与艺术、工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掌握陶瓷在设备、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作品的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认知。⑽《现代陶艺》,主要讲授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在环境设施中的本土化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环境设施的差异以及类型与特征。根据本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企业专业论证,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将《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釉上彩绘画》《现代陶艺》《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等5门专业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在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满足学生专长培养、个人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方向上倾斜,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开设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教育,达到提升学生抵抗风险压力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

2.4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陶瓷设计与生产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唐山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现状。如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复制花鸟装饰瓷盘,釉下瓷瓶装饰,咖啡具(花纸)装饰设计等几个项目进行,在这些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师生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都融入进去。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务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握各个项目实施的细小环节,因为在陶瓷工艺领域,细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等的思维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各项目中。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单一日用瓷器皿的设计及注浆成型”为项目着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同时我们注意到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并将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出现,用以提升并巩固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

3.1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唐山地区陶瓷产业优势,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内涵,逐步深化“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内实习工厂、校外引进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我们将本专业分成四个学习阶段,对应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形成“1+1+0.5+0.5”的教学实施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第一年的大类基础课学习,实践课为走岗认识实习;第二个“1”代表专业基础课阶段,本阶段安排陶瓷专业基础课程,及少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课对应贴岗实习;两个“0.5”分别对应第5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6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习,实践课对应顶岗实习。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校内专业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由专任教师带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认识车间设备;认识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技能而设定,开设《设计概论》《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像处理》等课程。努力探索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基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及教学方法,发挥专业工作室融兴趣培养、知识传授、项目开发、专业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的良好条件。开设艺术鉴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相等关选修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第11篇

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竞争意识愈演愈烈,在纷杂的就业环境中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项目制教学在高等教育的具体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和专业技能大赛的契合掀开了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在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的界定

所谓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指的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四层逐步开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串连起大学学习生涯的整个教学环节。课堂项目主要指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一些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每一门课程有多个课堂项目。课程项目指期末时教师布置的综合该课程所学知识完成的项目,通常是一门课程对应一个项目。学期项目指学生每个学期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学期课程模块所学知识完成的项目,同时将某些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也渗透其中。毕业项目则是学生对各学期所学知识(含实习所得)进行梳理和挑选后完成的综合项目。对于前两类项目(课堂项目和课程项目),与专业课程相关,偏向设计类的课程,如动画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向的课程实施起来比较容易,部分基础课程的实施的确有些难度。后两类项目(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与课程模块相关,综合性比较高,可以对所有课程,所有专业实施。

从完成的时间节点来看,课堂项目可以设置在整个课程运行期间比较合适的地方,教师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多个;课程项目设置在该课程快结束或已经结束的时候,很多课程可能就以它作为期末考试;学期项目的策划可能是该学期期初已经开始,设计制作涉及的内容是该学期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因此正式制作完工可能要到放假考试前的项目实训周。毕业项目则是在大学的专业课程基本修满,在毕业当年进行的综合设计创作。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教学的原则与意义

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改革的原则:以专业技能大赛为指导,以原创为核心,与改良相契合。即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都力求原创,在模仿中创新。专任教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既要做到为人师表从严治教,又要能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即“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贯通,教研相长”。专业教师的创新精神,势必带动部分学生的创新动力,同时影响到大部分学生的创作参与度,传递正能量。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把设计竞赛渗透进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中,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改革的内容

专业技能大赛是一种广义上的理解,包含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征集赛事,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对学生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的均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1.课程体系的改革

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宗旨迎合了高校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目标。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了一个由“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形成的四层树型结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与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

序号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

1 平面广告设计与品牌形象设计 1.广告策划与营销

2.广告创意设计

3.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应用

4.印刷工艺 广告设计师

2 包装设计与制作 1.包装的造型设计

2.包装的平面视觉设计

3.包装的材料与工艺

4.包装的印刷制作 包装设计师

3 会展设计与制作 1.会展与公共空间功能分类及空间分析

2.会展与公共空间构成元素及设施设计

3.会展设计流程分析及设计

4.项目现场施工指导及观摩、预决算及验收 会展设计师

4 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 1.数码摄影与图像处理

2.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 摄影师/数字视频合成师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项目导入: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基础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创意设计思维训练、Photoshop应用 基础课程 设计构成、空间透视、3Dmax应用、

会展设计与制作

设计思路 掌握广告设计的基础造型 设计思路 熟练运用电脑辅助设计软件

学期项目 创意图形的设计与制作 学期项目 概念空间的设计与制作

技能竞赛 文化创意设计类大赛 技能竞赛 公共空间设计类大赛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项目导入: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核心课程 CorelDraw应用、字体与版式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制作、

品牌形象设计(CI) 核心课程 包装设计与制作、、纤维艺术与装饰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技术、影视编辑与后期制作

设计思路 掌握品牌形象的整个流程 设计思路 掌握影视广告设计制作技法

学期项目 VI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期项目 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技能竞赛 企业品牌设计类大赛 技能竞赛 交互传播设计类大赛

2.课程内容的改革

把专业技能大赛渗透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从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到资源的建设,尽量吸取企业的新技术并应用于专业竞赛中。项目的选题尽量符合大赛的要求,并把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引入进来。优秀的项目可以参赛,获奖成果又可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

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竞赛项目为例:

项目类型 课程信息 竞赛信息 培养目标 实施方案 教学成效

课堂项目 包装设计与制作 中国国际包装印刷创意设计大赛 培养对包装设计的有效表达、把握和创造能力等 材料的选择与特定商品的包装训练 《酒类包装》获国家级优秀奖

课程项目 Photoshop图像处理 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 培养平面设计的能力 平面广告的构思与设计 《黑白人生》等获省级三等奖

学期项目 摄影与摄像、数字影视编辑 全国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视短片的创作 《进与退》等获国家级二等奖

毕业项目 Photoshop图像处理、场景设计 优秀毕业设计评比 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等 漫画的创作在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木头日记》等获校级三等奖

3、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跟进

针对学生要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优先打造核心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基于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源库、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管理系统和互联网信息(艺术设计类专业论坛、QQ空间、微薄、微信公众平台或订阅号)等在循序渐进式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的保障

师资队伍和实训环境的建设是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具有原创精神的教师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系列课程和专业为建设平台打造师资队伍。在职国内外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大了教师学历提高与取得行业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力度。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加大了教师实践锻炼、科技服务的力度。吸引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组织教师参加艺术类学术活动,鼓励师生承接商业项目,或是校企联合办学和合作开发项目等,这一系列措施都促进了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打造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工艺美术师、工程师、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技师等组成的师资团队,为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着眼于长久的可持续的设计教育发展脉络。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改造与组建能够满足循序渐进式教学改革的技能训练需求。各类培训讲座、文化创意交流活动与科技艺术节都为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竞技文化氛围。类似于工作室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锻炼空间。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共同参与,彰显“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应用型高等艺术教育的特色。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的质量体现

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坚持硬技能与软技能并重的素质结构模式。其中硬技能的体现是“双证”+作品集。“双证”指的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关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必须是社会认可度较高,特别是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证书。如Adobe中国认证专家、Autodesk中国认证专家等国际著名企业的权威证书。相对优秀的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均可收录进个人作品集,成为去公司应聘有力的佐证材料。日常的素材积累和成果汇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成为日后查缺补漏、温故知新的依据。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自信,在项目制作中找到兴趣和成就感,弥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硬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职业素养、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技能也在同步提高,企业一直比较担心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不再是设计教育的软肋。同时,专业技能大赛取得的成效也会转变成应用型大学选拔人才出国留学和本硕博直通进修提升的参考,不断的激励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突破创新。

后论

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循序渐进式项目制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园中渗透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形成了竞争的良性状态。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一线教师的能力与影响力相对局限,在部分专业试行的基础上,需要在各级部门和各类专业中逐渐拓展,层层推进。学生项目的商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校企合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授予维护有待进一步拓展。

作者简介:刘德朋(1982-),男,讲师、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与理论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