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小论文

计算机小论文

时间:2022-04-06 07:3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 改革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现状综述

1.1 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我校工程硕士的相关专业主要有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以及控制工程等,其主要涉及到电磁场微波技术、信号信息处理技术、电路系统、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建模、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但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零散,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当前的教学模式过度强调理论,同实际工程应用的衔接并不合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难以达到执业资格体系的标准。

1.2 教材缺乏实践性

当前工程硕士主要开设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主要包含数值分析、应用数学、人工智能、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电路设计自动化、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导波光学等课程,这些教材在理论层面上比较系统完整,但是与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衔接难度较大。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所选用教材缺乏实践性,无法实现培养执业资格体系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2 教学目标改革

工程硕士的相关领域的自身属性决定其必须注重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处理能力。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实施教学目标的改革。(1)坚持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路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提升其整体素质,履行实践教学;(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环境,注重实际能力的提升。

3 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 学科交叉性

工程硕士的相关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以及控制工程)之间或者同其他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例如控制工程还同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因此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综合考虑学科内各分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分析。

3.2 注重实践性

我校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特点就在于:新教材必须注重实践性,同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加强趣味性、工程性以及互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同现场的工程参数、计算值加以掌控,将问题加以解决。

3.3 学科前瞻性

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涵盖广泛,例如控制工程不仅要涉及到控制装置的设计与研发,同时还涉及到设备制造生产以及工程施工、装置的管理等方面,并掌握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以便查阅工程硕士领域的外文文献,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紧追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脚步。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实施师生互动,创新思维方式

结合课程的特点量身定制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坚持走教师教授、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互动的综合教学方法路线。每次课后提前给出下一节课所需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前自学,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做好课堂预习准备工作。课后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课外小组讨论作业或者课外实践实地考察研究,可以就近选择实际案例,建立模型进行实地模拟研究,将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学生对所学的课堂内容进行巩固理解,同时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思维模式的创新培养。

4.2加强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运用,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通过“探索性”上机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上机实验,不再是简单地传授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方法的指导,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师单一的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实施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汲取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当前的课程中主要计算机模拟软件主要包含有CAD、PKPM、ABAQUS、ANSYS、SP2000、ADINA、ETABS等计算机软件,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的运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践研究汇总小组讨论,不断地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评判思维,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的专业硕士人才。

4.3 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增强系统分析能力

教学课堂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一般情况下可以预先给定一个范围,或者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学生自拟题目,同时外加案例分析的学术性论文。通过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注意教授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其中涉及到文献资料的查阅,学术论文的写作套路以及研究方法。课程小论文的写作为后期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

4.4 强调课程设计中实际能力的培养

相比起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课程设计务必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加突出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课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地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陈述,更重要的是同实际项目相结合,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早步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以创新,兼顾时代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开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视野,培养出适应执业资格体系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3(6):9-12.

第2篇

1.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殊荣。学生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小论文专业说服力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作者:贺小平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第3篇

论文关键词:LED显示屏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LED显示技术越来越成熟,LED显示屏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和其他大屏幕终端显示设备相比,LED显示屏具有自己的优点,如亮度高、寿命长、视角大、屏幕面积可大可小及可与计算机连接,支持软件丰富等。LED显示屏不仅可以用于有关信息,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通过显示屏幕播放上级领导及各种贵宾莅临参观、指导的欢迎词,及各种重大节日的庆祝标语等。因此,不少重要场所、大型演出活动采用LED显示屏作为显示设备,包括许多学校也安装了LED显示屏。和其他电子产品一样,LED显示屏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由于目前的显示屏系统在屏体结构上都采用了单元化、模块化设计,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因此,也有些常见故障,只要用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电器维修经验,掌握了显示屏系统结构及信号的流向,有些以前需要专业人员解决的问题自己也可以动手解决。

LED显示屏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进行故障排除,必须了解LED显示屏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明确信号的流向。LED是发光二极管的简称科技小论文,LED显示屏即是用大量LED发光管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显示设备。显示屏一般由单元板(模组)拼成,每个单元板上按一定规律集成了一定数量的LED灯及控制和供电电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LED显示屏由控制计算机、屏体、供电装置、信号传输线等组成。在所有的组成部分中,屏体出故障的可能性最大,屏体故障的排除也是LED显示屏日常维护、维修的重点。

显示屏常见故障及排除办法

LED显示屏按使用的环境分室

摘要的工作电压,输出电压为直流5伏。

常见故障一:某一条块无信号

通过上面对LED显示屏屏体结构的阐述,某一条(块)单元板无信号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电源供电不正常,二是显示信号没能传送过来。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检查该单元板上的供电插头是否接触不良,或用万用表测量输出电压是否正常。对于第二种情况,应检查传送信号的排线是否松动,断裂,可用替换法进行排除。通常情况下,供电造成某一条块无信号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排线有问题,而单元板芯片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常见故障二:大面积无信号

LED显示屏长时间工作后,常出现大面积无信号显示的情况,如只有底部一小部分有显示,其余则无。出现这样的状况往往是各级联的接收卡之间信号传送不畅造成的。在上面的屏体结构分析中提到,各接收卡之间是用网线传递信号的,每块接收卡上有两个RJ-45接口,其中一个接收前面的接收卡送来的信号,另一个接口给下一个接收卡传送信号。大面积无信号的故障往往是RJ-45接头和接口之间接触不良造成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尤其是室外屏,受环境影响大,更易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而接收卡本身出故障的情况要少得多。在进行故障排除时可以将网线插头反复插拔几次,最好重做一根网线替代,而水晶头的质量要好,抗氧化、耐腐蚀性要强。

常见故障三:常亮点的出现

常亮点也称为失控点。该亮点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处于长亮状态,不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该故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应发光二极管的管脚短路造成的,如导电碎屑(新屏出现的概率大些)和水珠(雨雪天气)引起的。当故障出现时,可以在屏体上该亮点对应的单元板上仔细查找短路位置,清除即可。

常见故障四:单元板上蜂窝状黑点的出现

单元板上出现蜂窝状黑点也是常见故障之一。黑点和常亮点一样,都称为失控点,但故障原因不同。黑点的出现一般是由于发光二极管的管脚接触不良引起的,即出现了虚焊。要重新焊接虚焊点,一定要将单元板从屏上取下,等焊好后再安装到原位置。不能在屏体上直接进行焊接,因为直接在屏体上焊接的话可能因光线不好或空间狭小引起误操作,还可能出现焊锡落到其他单元板上科技小论文,引起新的故障。

常见故障五:拖尾现象

和电脑显示器要设置刷新频率一样,LED显示屏的刷新频率设置不当也会带来问题。刷新频率是LED显示屏的显示数据每秒钟被重复显示的次数。刷新频率越高,图像越清晰,但也不能太高,太高会出现黑屏现象且影响使用寿命;太低则会出现拖尾现象,尤其是信号末端不够清晰。笔者最近就遇到了类似问题:两块显示屏以串联方式显示同样内容,最近发现在屏幕的一端出现拖尾现象,且两块屏的故障部位几乎相同。在排除了屏体的原因后,经检查发送卡的参数设置,发现刷新频率设置较低,为200Hz,室外屏的设置应为300 Hz——600 Hz。重新设置后,显示正常。

以上是LED显示屏在使用过程常遇到的几种常见故障。其实,为了减少出故障的几率,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进行规范操作。如使用时要先开控制主机,待进入播放软件后,方可开屏通电,关闭时的顺序则相反。在环境温度过高或散热条件不好时,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开屏。遇雨雪天气或空气湿度大时,不能立即使用,对系统设置的重要参数要有备份,及做到专机专用等等。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研究性教学;算法;教学改革

计算思维是现代多学科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其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1]。虽然人们早已意识到计算思维的存在,但直到2006年,美国的Wing教授才明确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渴望具有的、能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技巧,不仅仅是计算机专家才具备的能力[2]”。

我们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改革与实践。具体包括:

1) 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二者之间的良好交互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是研究性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单纯强调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更无从谈起。

2) 充分地理解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经典算法在教学内容中的特殊地位,核心概念是重要思想、原则、方法和技术过程的集中体现,典型算法则反映了某一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典型问题的本质内容,它们都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和内容[3]。忽视核心概念和经典算法的学习,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就缺少了实质内容的支撑。

3) 有效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别采用任务驱动、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然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全部的课程教学任务,更不适合开展研究型教学。

4) 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阶段性师生座谈为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教学质量的保证,最终的小论文与答辩形式的考核凸显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而不同层次的多种评价为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提供了客观公平的基础。

1 教学主体的平等互动

为了在研究性教学中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形成了以教授为主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研究、学习和辅导的多层次教学团队,多层次教学团队和本科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二者的平等互动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平等互动的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对本科生而言,通过教授对算法课程的讲解,使其了解和接触到本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通过研究生的助教和课程辅导,使其借鉴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式,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与研究生的直接接触,使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为相互平等的交互打下良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970054,0773224)。

作者简介:卢俊岭,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王小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安全普适计算技术;吴三斌,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

的基础。对研究生而言,通过与本科生的交流、讨论和课程辅导,使其既加深自身的专业知识,又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更有利于激发自身思维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

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唯考试与分数至上”的观念下,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受到压抑,思维活跃度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形下,仅仅口号式地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强调师生交互: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善于抓住机会,帮助学生在计算思维训练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提高自信心;提倡师生平等交流、互动,教学团队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亮点并及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教师和教材的不足,促使两个教学主体在地位平等的意义下开展问题的讨论;利用师生座谈会和教授接待日活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答疑解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利用网络平台随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想法,及时进行问题回复,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2 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

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学团队认真选择“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核心概念和经典算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团队在授课时的引导和课外辅导,训练和强化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团队在选择算法时注重不同类型算法的典型性,不强调教学内容求大求全,在讲授算法时重点讲解算法的整体思想,强化核心概念的学习和计算思维的训练,提醒学生注意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而算法的某些具体细节则由学生自由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在每节课程内容的开始展示一句经典短句,对本节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细细体会计算思维在总结本节教学内容时的高度抽象。

经典算法和经典问题是密切关联的,通过对经典问题的分析,启发学生利用不同的算法求解,并进行比较。因此,教学团队将经典问题和经典算法按照“问题定义―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计算模型―算法设计、分析和优化―算法编码―实验仿真―分析改进”的渐进过程逐步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获得的,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更不是凭运气和灵感就能获得。通过将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经典算法融入到经典问题的求解,并将学习内容分解到上述各个阶段,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多个具体算法和问题实例反复体会理解计算思维的概念和作用,有意识地重复训练和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具体运用。

3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为了在研究性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训练计算思维能力,教学团队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核心思想和实际应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过程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算法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总目标分解为许多具体算法,通过完成具体算法的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在能正确分析算法复杂度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应用中经典的非数值算法的核心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问题的能力。分解的任务则相对具体,例如要求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动态规划算法给出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采用讲述小论文(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求问题定义表述清楚,算法设计描述适当,同时验证所给算法的有效性,分析算法的时空复杂度,并且实现算法,最后分析实验结果,给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明确具体的算法,体现了计算思维的清晰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性;另一方面,学生自主选择论文题目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同时,这样可使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自己认识该课程的性质,自我体会与其他课程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以学生掌握算法为最终目的,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算法的研究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尤其是计算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为了使教学方法更符合人类探知未知问题的一般规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团队采用整班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演绎和归纳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学习小组一般由6至8人组成,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由班干部和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综合考虑决定,避免出现组内成员同质的情形。例如,首先面向全班同学详细介绍汉诺塔问题的来源和背景,使学生充分了解该问题的产生过程;接着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该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递归算法,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成果,强调学生反复独立思考,自己针对该问题提出递归算法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控制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活动,并在小组内讨论、对比和总结递归算法的思考过程,鼓励和启发学生探索非递归算法,充分发挥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汉诺塔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讲授递归算法的核心思想,这时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有利于学生形成计算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将递归算法用于求解其他具体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研究性教学和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恰当地将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方法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学团队精心设计演示文档,利用课件动画演示盘子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汉诺塔问题与递归算法的核心思想,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快速捕捉汉诺塔问题的本质,并积极思考递归算法的运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教学网站提供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课件、视频教学、习题资料和前沿问题等,供学生在线即时学习或下载自由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问题答疑网络平台,教学团队能够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研究探索的品质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4 教学评价的多层次机制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果,教学团队采用个人、小组成员、组间成员和教学团队构成的多层次评价机制开展教学评价,同时通过阶段性师生座谈会开展过程性评价,及时改进教学过程,并利用课程小论文与学生答辩的形式作为最终评价,给出学生在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多层次教学评价机制如图1所示。个人评价体现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自己计算思维能力的认可,小组评价体现了学生对相互启发和团队协作水平的认可,组间评价体现了学生对相互学习和相互竞争能力的认可,教学团队评价则体现了教学团队对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的学习水平和计算思维能力的综合认可。这种评价机制会促使学生更注重计算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图1 多层次教学评价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教学团队既加强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师生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下认真听取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

针对大班教学难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不足,教学团队提倡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参加学习小组开展研究型的学习。考虑到规范性和客观性,要求学生按照事先提供的论文或报告的模板提交研究成果,并在班级内参加答辩进行汇报,最终以个人和小组的共同表现综合评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事实,教学团队提供的参考题目按照易、中和难划分三个级别,而且在小组学习中鼓励同一小组中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证题目难易度选择的正态分布。为了强化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开展讨论和合作性研究,使素质突出的优秀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体现个性化培养和团队合作的理念,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5 结语

为了在算法设计与分析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文强调从平等互动的教学主体、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等方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具体

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地加以强化,最终将计算思维能力转化成学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与学生座谈、网站反馈信息和实际的考核结果发现,与之前相比,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思维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表现出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和有意识控制思考过程的良好现象,具备了独立学习与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良好的基础,这表明我们提出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框架在实际的核心课程中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2]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3] 赵致琢. 计算科学导论[M]. 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2-164.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Based o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LU Junling, WANG Xiaoming, WU Sanbi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key course in computer major. A feasible framework for cultivat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students is proposed to train systematically and cultivate intentionally the ability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students in the key course. The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urse from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research teaching; algorithm; teaching reform

(上接35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

[2] 乔林. 改革课程理念,强化程序设计方法培养[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76.

[3] 陈渝. 程序设计实验WebQuest教学模式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2-154.

Reform Teaching System of Programming Foundation Based on Application Ability

CHEN Yu, CHEN Yu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26-00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6篇

一、当前考试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工学、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知识,更要具备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表达能力、系统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新时代对人才,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已经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2]。对于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知识点多、更新快,因此,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该课程传统的开卷考核方式和闭卷的考核方式对课本的依赖程度较高,考试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各种能力的考核。学生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较高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养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形式单一。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全面考核该课程涉及的各种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同的知识或能力应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目前一般都是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核,无论是采取开卷还是闭卷形式,都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知识和能力。闭卷考试比较死板,注重知识,弱化运用;开卷考试虽灵活,但轻基础。由于受限于试卷篇幅和答题时间,单次考试无法兼顾知识和能力,只能侧重于知识点的考核,导致学生紧抓书本,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期末“一锤定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复习,造成很多学生只注重考试期的临阵磨枪,而忽视了平时的过程学习。必然出现学生缠着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复习重点内容,无法把握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了。另外,仅考期末考试,大大削弱考试的反馈作用,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考试改革的主要方法

1.全过程。所谓全过程就是考核持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不是仅仅局限在期末考核。全过程的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帮助学生重新分配时间和精力、调节侧重点,更好地完成学业。除期末考试外,在每次教学过程中进行学风考评,在每一章节的教学结束后进行知识点检测,在每个专题进行中,培养和反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遍布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督促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各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给予学生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全面充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以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全过程考核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阶段。①教学过程中,随堂小测验。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检查前面学习过的内容。②单元结束后,设置单元小考。单元小考不宜过于频繁,一门课设置二三次即可。③自学环节的评价。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两个章节由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自学效果。④期末考试,全面考核教学情况。各个阶段的考核应该合理调配,保证每两次课有一次考核,要么单元测试,要么自学评价,要么随堂小测验,使得学生紧紧跟住教学活动,及时掌握相应知识,培养相应能力。

2.多元化。即不止一种考核方式,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根据课程性质、知识或能力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避免单一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中,采用以下考核方式。①随堂小测验,考评学生的学风。以往主要通过点名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只能体现学生的出勤情况,而采用随堂小测验还可以反映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避免点名方式易发生的冒名顶替现象。采取随堂小测验的方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习习惯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当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比课堂点名方式要大得多,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小测验考查内容不应过多,一般情况下,一个重点知识点即可。时间也不宜过长,应该控制在5分钟内。②单元小考,检测单元的教学情况。尽可能使得单元小考的内容相对完整,自成体系。为此,需要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调节相应的教学次序。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整合成OSI参考模型单元、TCP/IP模型单元以及网络工程实践单元。单元小考亦随堂进行,每次30分钟到一小节课左右时间。单元小考应提前布置,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并督促学生进行相应的复习准备。③自学小论文答辩,评估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表达能力。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技术、标准繁多,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面面俱到。新技术、新标准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传授知识远没有培养学生能力重要。可以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次学生自学。自学内容可以是局域网体系中802.4、802.5、802.6等,也可以是以太网或无线局域网的一个技术标准,学生自由选题。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制作PPT,登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同学们听。师生共同提问打分,根据阐述技术的准确性、全面性、透彻性进行评价。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应该预留足够的时间,90分钟、一大节课,甚至更长也可。④综合实验,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的实验内容。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包含网线的制作、对等网的建立、交换机的配置、路由器的管理以及网络应用几个方面。要求学生自己构建网络拓扑结构、规划和分配IP地址,自己设计实验的步骤、内容、使用的仪器仪表以及实验记录的内容,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故障分析并排除故障。该综合型实验开放式进行,不限定实验时间,以完成实验为目标。通过该综合性实验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⑥总成绩构成。以往该门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和期末成绩(70%)构成。考试改革后总成绩由随堂小测验等几种考核方式综合给出,其中随堂小测验占10%,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以及听课效果;单元小考占20%,考核对于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学小论文占10%,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与表达能力;综合实验占20%,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40%,考核学生所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改革之后,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重,强调了全过程考核;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如自学小论文和综合实验部分。灵活应用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可以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与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使检验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成绩评定的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

作者:石立新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7篇

1 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2.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

②观察水的沸腾;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

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

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2.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3 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3.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3.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3活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影响着活动效果

第8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新理念

中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

2.“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

3.“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现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一一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初级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

5.“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还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成倍的增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第9篇

1强调思想上的重视

思想上重视,行动(学习)上才能投入。由于本门课程一般开在大1或大2,此时的大学生还不清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总想着学了就要看到效果,可是大多数人到高年级时或者在真正使用一项高级计算机技术的时候,都会非常后悔未把基础打好,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实际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动机、意志、情感、兴趣等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尤其是大1、大2的学生,他们已经从高中的被动读书、为升学而学习前提下的模仿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自觉的、兴趣前提下的理解式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并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尽可能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教学成效更大。

2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

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与稀少的课时分配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将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到案例中,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3-4]。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大动机和推进器,而“如何学以致用”是学生最大的兴趣。因此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除了要根据各部分的知识重点、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对后续课程的衔接等方面综合考虑外,还要多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实际案例来串接各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从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入手,以案例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学以致用”为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逐步深化地掌握教学内容。

3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低年级大学生正经历着从高中时期的重复讲解少量内容、灌输式教育的教师监督学习模式向大学初期的课上单次讲解大量内容、课下自由复习的无人监督学习模式转变。另外大学课程的教学节奏比高中快,有些学生对艰涩的术语、枯燥的内容的接受度很低,再加上短时间接收大量信息在理解上的困难,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因此,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还要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改变传统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动画式、案例式、类比式、板书式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案、分组讨论、小程序编写等),使讲解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如对操作系统,则要求学生以了解为主,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写成小论文的方式完成。而对算法、数据结构等需要重点掌握与运用的知识点,则采取动画与板书的方式排演算法流程,以表格化的方式来对比各种排序算法的特点、复杂度、使用场合。课后再辅以较小工作量的适当形式巩固强化这些内容,如布置小项目、分组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交叉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与理解度。

4强化实践环节

理论只有联系了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才能。由于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实际教学的课时很短,因此给最能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的内容选择和进度安排带来了很大难度。实践环节历来受到重视[5],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任务驱动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6]。其主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通过激发学生探索问题来调动和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特点,正适于《软件技术基础》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求。

1)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除了根据教学重点考虑与实践内容的衔接,还要参考以后学生可能会继续深造的内容,优化实验设计。以内容新颖、综合性强且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密切的题目为任务,启发学生独立完成,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完成项目的成就感促进教学的成效。

2)鉴于机时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我们的解决方法是4个课时连上,并提前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关联知识点,使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上机程序。因此,在上课期间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而不是浪费大量宝贵的机时去构思程序和录入代码。另外对于相对比较大型的题目,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性的想法和实现方式的前提下,针对那些对理解差、无从下手或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会给出参考程序(关键语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循环条件、排序算法的排序部分等)。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保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每个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巩固和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在布置必须完成的题目的同时,还布置了额外的参考题目,为那些理解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供触类旁通的机会。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做法收效不错。

5组织有效的反馈互动

大学与高中的教学方式不同。高中期间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性监督下,教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在大学中,任课教师只在上课时间内才会与学生密切接触,课余时间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的反馈就变得更重要。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学生的接受程度怎样?哪些内容没有听懂?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教学进度是否合适?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激情洋溢的演讲会令人热血沸腾,精力充沛,注意力持久,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度最高。相反,单调乏味的氛围、平缓无起伏的语调只会让人昏昏欲睡,思想溜号[7]。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反馈直接从他们的表情、动作上就可以观察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轻松、愉快、抑扬顿挫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的活力与互动,经常性地通过提问、趣味知识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后联系,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第10篇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

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 教学改革 改进方法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核心、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由于该课程主要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因此课程内容比较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比其它专业课更加难教,学生也更加难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根据《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一、目前各大高校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较差

该课程主要是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要求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其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所以这门课程与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多门课程关联性很强,涉及面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设计及编程能力。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对实践环节往往束手无策。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较欠缺

各学校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基本上以书本各章节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这造成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实践内容不明确,使学生觉得这门课只能纸上谈兵,没有用武之地。

3.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多是以UNIX为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征,但大多数学校机房操作系统环境是以Windows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建设操作系统专业实验室。而且UNIX作为商业软件,源代码不公开,也给实验环境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在操作系统实验课的教学中,还是以编写各种算法程序为主,实验内容单一,并不能真正地达到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

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改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操作系统,切实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打破“无用论”。

1.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

我们应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了解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之前具备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预先修完计算机原理等硬件课程。

2.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

我们应改变原来的单本教材,形成“主―从―辅”三级教材模式。选用概念清晰、专业性强、系统全面的教材为课堂教学的主教材。选用难度适中,对问题的论述较为通俗,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为从教材,用来加深对理论和概念的全面理解。为解决课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我们还需配备一本辅导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论述操作系统原理中涉及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帮助对抽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3.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我们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单向式、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使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学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参考书、科技文献和写读书报告的习惯。出台一些列考核与奖励机制,鼓励针对具体问题制作问题分析、算法及技术发展报告多媒体幻灯片,提倡公开交流和信息交换,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适应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建议增加操作系统原理课外实验环节,通过教师布置实验题目,学生自主上机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局部问题的理解力。理论课授课形式多样,通过主课、习题课、专题课、课堂讨论,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小论文、源程序分析、小型实验与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改进操作系统实验环节

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设计新的操作系统,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很好地运用操作系统,所以针对教材要求的实验环境实现困难、实验内容单一等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操作系统内核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由此来体验操作系统内核及其设计技巧。这样学生可以在不修改任何代码的情况下,了解操作系统内部状态的各个方面;通过编写新的代码来阅读内核的数据结构和了解操作系统运作方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尝试为操作系统课程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5.采用多样化的实践环节

在大部分高校的操作系统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为各章节实验课程开设,相对其他课程比较单一。其实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体现了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的精髓,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正是该课程实践环节的集中表现。它可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巩固学习的概念、原理、设计及算法,也可培养软件开发所应有的系统结构设计和软件工程素养。课程设计在突出内容的系统性、设计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应本着综合能力提高的宗旨,通过协作学习与模拟性学习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际软件设计、编程的能力,培养组织协作与团队精神。我们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的改进应该以教师为主体,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贯彻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分析操作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这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娟.《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0,(02).

[2]汤子赢,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1991年,上海实验学校以计算机文字输入方法促进小学生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学习。世纪之交又有安徽金石希望小学以“电脑双拼识字”启动的“电脑识读写”实验。2001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用“拼音自动变换汉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读书识字,效果显著。2007年,相关方法在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学校试点,西部六七岁的孩子很快就能够借助计算机写作、起步阅读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种计算机应用与汉语拼音学习整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对儿童语言发展潜能和书面表达冲动的制约。“拼音变换法”在转化为读写学习的工具中,不但化解了汉语儿童因为识字慢、阅读少、作文难导致语文能力形成晚、发展慢的“世纪难题”,还缓释了汉语拼音本身学习的难点。

源自课程实践的这一“意外”,观照了周有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整字、编码和拼音变换的多种输入方法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观点:唯一快速而自然的、大众化的输入方法是“拼音变换法”。

“拼音变换法”价值、特点等多向解读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电脑拼写形式与汉字的双向转换,可以有效缩短汉语学习的时间。这个已为实践证明有效的“转换”,它的价值是什么?

郑飞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解决汉语儿童语文能力起步晚、发展慢的问题上,计算机支持的“拼音变换法”应用于语文学习,实质上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有了这个“支点”,一是化解了汉语拼音的学习难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学习语文,先要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甚至在低年级的写话中“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这样一来,等于要求小学生能够直呼音节、默写音节,就把“音节”当作汉字来学习了。至于要学生短时间内把汉语拼音学得滚瓜烂熟,能熟练地认读和默写,实际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接着出现的麻烦是,当孩子对拼音的掌握达到“滚瓜烂熟”再来阅读注音文本时,往往会忽视字形,直接命名拼音,分散了对字形的注意,拼音反倒起着阻碍建立汉字形音联系的作用。研究说明,语言能力越弱的儿童,阅读注音读物时,这种负面效应越明显。

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借助“声韵调分析”法,单字节的键盘与双字节的汉字非常容易实现自动对接。通过短时间的拼读训练和键盘操作,小朋友就可以借输入汉字的音,变换出汉字的形——直接“写”汉字。拼读得越熟练,输入速度越快,使用汉字的能力就越强,汉语拼音掌握得也就越好。

这样的做中、用中学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而且,小学生以往学习拼音中常遇到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问题在敲敲打打中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在这种学习中,汉语拼音自然而然地定位在了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工具上。

另一个是,借助这个“支点”,听、说、读、写、识字等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实现高度整合,相互促进,从而化解识字、写字对学龄初期儿童语言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尽管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很多常用汉字还无法做到精准地辨识,但只要他们会说普通话,会拼读词语,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写出成串的语句来。这就比用音节替代不能写出的汉字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孩子在表达中识字学词,发展语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计算机与汉语拼音学习的融合,在解决汉语拼音学习难点的同时,跨越了早期学习语文的难点,扬长避短,为儿童的语言实践扩展开空间。

张鹏:还可以再往深层认识它的效应。从优化、改善课程组织形态的角度看,低年级语文课程的设计,可以不必只是循着一个个汉字的读写、到词语、再到篇章的渐进的学习线路。起步阶段,就可以让学生一边大量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一边借助计算机尝试写作自由表达的实践。使儿童在使用汉字中,增强识字、学词、学文的能力,在使用语言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打通“自上而下”的语言运用与“自下而上”的字、词、句的语文知识学习,缩小从“语”到“文”的学习时程。也绕开了儿童语言发展中,掌握语言的外部方面与掌握语言的意义方面“路子是相反的”这个症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儿童的语言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语言外部方面的把握可能会越好。

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方法,修正了以往设计存在的根本问题,即错把语言规律当成小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使课程、教材和教学普遍存在的严重低估儿童语言水平的状况得到改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与原有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哪里?或者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郑飞艺:首先,应当真正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正音、识字和汉字输入工具的层面。应该明确拼音并不是与汉字一样的学习“目的物”,不应该要求小孩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短时间掌握它。

其次,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应该分步实现:最初的阶段仅限于认识和学习拼读。在后续的应用计算机学习中,逐渐达到巩固和熟练。也就是说,初始只要求“会”(拼读),不要求“熟”,达到能认读汉语拼音,会全拼输入就行。

再次,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应用汉语拼音的情境,通过持续的用计算机打写,发挥其工具的功能。实现拼音、汉字与语言表达的一举三得。

张鹏:基于这种课程理念以及相应的策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汉语拼音的工具效能,在带来听、说、读、写能力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使小学生语文经验在起步阶段向其生活、向外部世界的扩张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