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1:5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专业交叉的一系列课程,既包括会计综合知识的运用,也包括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常常难以把握,经常处于可讲授理论内容太少或太多学生听不懂的尴尬境地。在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将会计知识问题与计算思维相结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思考和解决诸如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合并报表、集团财务等重点难点会计问题,以及与手工环境下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有什么区别等。毕竟计算机并不是手工作业的照搬和实现,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理解计算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根本。
(一)计算思维与会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人类利用计算机求解各类问题的一条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会计思维是从货币金额的角度对于经济事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其本质是经济事务的分类、计算、记录和汇总。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来看待专业的学习。例如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将会计科目体系理解为一种树形的数据结构,各级科目与树枝结点一一对应,思考各类结点的网络关系和计算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科目体系的编码和设计思路。
(二)计算思维与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解决了大量计算时代之前不能或不敢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迫使会计面临业务量和数据量爆炸式发展,会计核算、计量和报告的“吞吐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应用面临瓶颈问题。利用计算机是解决会计数据处理瓶颈问题的唯一方式,计算思维将是推动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能力。业界流行的会计集中核算、财务共享服务等会计应用模式是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典型成果。将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三)计算思维与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会计是一门历经几百年的应用学科,创新尤其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来看待和思考会计问题。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进行培养会计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理解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设计复杂多维的会计核算,可以打破会计科目分级核算和分级汇总的局限,挑战会计核算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实践类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上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支撑平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开发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隐藏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靠学生的“悟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一直以来实验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方法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培养和应用是贯穿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分别在理论讲授课上引入思想实验,在实训授课上开展操作实验,在竞赛课程中引导创新实验,实施层层递进、逐步培养的教学方法,建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一)思维实验
为了让会计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模式,我们在理论讲授课堂上首次开展“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中文房间”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Sear-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实验以强人工智能提出的过强主张。该实验可以表述为: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从形式上说明中文文字句法和文法组合规则的手册,以及一大堆中文符号。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将中文符号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传递出房间。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中文房间”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该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如果能够成功,该房间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样的情况?房间里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如果不能够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与学生反复的思考、模拟、争论,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生最终明白哪些问题适合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不适合计算机解决。在“中文房间”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会计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该实验可表述为:一个对会计一窍不通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中只有一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房外的人向房间内传递写有固定资产原值、残值率、折旧计算方法等的字条,房内的人按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将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计算出来,并写在纸条上传递出房间。实验中需要学生探讨该实验成功的可能性,计算手册的编写规则,输入和输出的各种可能情况等。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理解计算机对于某一个会计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二)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实验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通过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
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教师最好在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
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
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与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操作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主要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地调研等,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尤其是参加ERP沙盘等学科竞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兴趣。在ERP沙盘中由学生分组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小组内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等角色,摸索利用Excel实现模拟企业的供销存一体化核算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参加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由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证明,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ERP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96- 02
ERP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首选。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采用的软件基本都是ERP系统,如何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于该课程理论教学的整体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全面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实施和管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但是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来制定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上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却是非常模糊的。
1.2 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实验项目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
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和实验项目也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学生在练习时缺乏实验资料、实验任务安排以及实验报告的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很难有真正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及进程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价,也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应用,理论教学滞后于实践,教材更新速度慢。实验教材内容、设计安排过于单一,大多数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指南,教材资料比较陈旧,而且严重滞后于实践。教材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模拟操作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1.3 实践教学平台落后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应用平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条件和上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技术平台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到位。同时,由于缺乏校企联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采取在实验室单纯模拟操作的方式,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最终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无法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业务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这对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约束。
1.4 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现有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老师讲,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题目去做。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验证式实践教学法。学生按实践内容和步骤进行实践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践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但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2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特性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内容呈现系统性、集成性
典型的ERP系统的框架可划分为7个组成部分:物料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置于ERP系统框架下,可以实现与其他子系统的集成应用,有利于理解系统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2.2 实验形式具有创新性、实践性
ERP实验体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ERP 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ERP系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ERP实验中心可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提供软件、教材、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解决方案。
2.3 模拟实验教学方案多样化,呈现互动性
基于ERP 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具备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和精心构思的仿真实验设计等特点,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为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借鉴。采用“ERP沙盘模拟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样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2.4 实验环境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实现会计信息系统资源集成与共享及远程处理、远程查询、远程传输等功能,信息可以实时传递,适应信息时代对会计的要求。
3 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搭建一个更新、更高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
3.1 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目标
为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构建基于ERP系统的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是必要的。通过制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计划以及实验考核评价标准构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大纲要满足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实验大纲设计实验的具体项目,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案例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的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账套数据考核评价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而且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实验教学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跟上实践的发展。
3.2 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案例教学
采用大型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正确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刻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理解与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在计算机环境中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收集资料,重新筛选整理,形成教学案例。
3.3 搭建ERP环境的教学实践平台
走校企联合之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有代表性的ERP软件。一方面,要与大型的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建立ERP实验中心,例如:会计学院与用友公司合作建立“用友ERP实验中心”,配备用友教学版财务软件(UFERP 861院校专版),并且聘请软件公司中资深的技术人员或ERP实施顾问来给学生作报告,讲一些他们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选择业务规范,会计信息化较好,开发应用比较成熟稳定的会计软件或ERP软件公司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分批分期到软件公司进行会计信息化实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流程,通过实习撰写关于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的实习调查报告。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将考试内容模块化,完成一个模块就测试一个模块,最后是综合能力的测试,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4 编写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材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材应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同其他系统的集成关系;另一方面,系统学习ERP管理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全部工作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会计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具体包括:总账系统、会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以及购销存系统。最好使学生也了解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系统,避免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材应该配有最新的大型企业实际全面的业务案例,以便学生模拟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而不至于把实验课变成软件培训课。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编写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内容。
本文仅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ERP软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秀梅,刘永娜,生艳梅. ERP环境下会计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 北方经贸,2006(6).
[2] 丘晓平,李艳琴. 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 福建电脑,2011(4).
关键词: 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特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讲授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原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而且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会计学和信息学等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变革多,更新快。由于边缘性特点,会计制度改革和信息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会带来课程内容变革;第二,课程实践性极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既涉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必须兼顾当前主流会计软件或ERP的发展水平和实际处理方法;第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对教师考验极大,教师必须掌握课程的最新技术进步和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目前我国各高校并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教学目标不一致,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就存在极大不同。所以,同样的课程名称,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就有很大不同。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通常是在主要财务模块应用的基础上,各自有所侧重地将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基础及维护、系统开发方法、软件功能模块设计、ERP原理等内容并入该课程中。但是,从学习效果上看,由于各高校的课时、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学生没有太多收获。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的前置教育还比较薄弱,课程设置单一,与其他课程缺乏衔接。一般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软件操作、计算机审计,有的学校甚至更少,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中很难体现,对于学生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及提升的实训就更少了,导致学生适应性较差。
3.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界限不清。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及对会计信息化理解的偏差,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要么侧重于系统开发的原理和方法、功能模块的模型设计、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等,还有的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要么在很多高校就被忽视,会计信息化课程被定位于财务软件的应用,或者作为其他会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沦为了某种软件培训课程,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其结果,对于前者,如果学生的选修课缺少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系统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认知,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后者,忽视理论内容对实践教学的作用,导致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划分模糊,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应用,不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4.教材建设滞后。
会计信息化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和实验资料两部分,从目前高校情况看,通常将软件培训资料作为教材,缺乏会计信息化应有的理论内容,或者即便有理论教材,要么专注于系统开发软件设计显得过于深刻,要么偏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系统原理和设计思路是需要有一定的数据库和网络知识的,先修课程中没有涉及,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验资料部分,大多数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指南,主要是分模块介绍软件功能,对于会计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的内容教材较少涉及,同时,学生在练习时缺乏实验案例、实验任务安排及实验报告的要求,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佳,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5.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会计信息化教学多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边上机演示边讲授,同时让学生跟着操作演示的操作型授课,或CAI手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验证式实践教学法。学生按实践内容和步骤进行实践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践对学生要求不高,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践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但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6.师资是制约因素。
会计信息化是相对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在给教师带来较大施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多数高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会计、经管类的教师和来自软件与应用数学类的教师,来源背景比较多样,知识结构也比较杂乱。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课程,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很快,大多数教师信息化知识的培训缺乏,许多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是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或者开发新课程才能实现。师资的约束是目前制约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通过一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及相关功能,能独立完成基本会计核算操作,了解如何组织、管理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及对会计信息作进一步的加工与应用,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原理,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依据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本课程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理论讲授,又要有财务软件操作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防止理论教学信息化,实践教学操作化。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偏重理论和系统开发,又不能只注重软件操作,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化的知识、手段处理所有会计专业课的问题。一方面在理论讲授中随时结合上机内容,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随时对上机情况进行点评,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入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采用先理论,后实务的方法,具体思路如下: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明确理论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实施运行和控制的基本过程,理解信息社会企业的业务基本流程,理解会计信息化的技术环境和平台,理解各子系统(或模块)的工作方式和基本原理等内容;实验教学大纲要满足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考核评价标准,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大纲设计实验的具体项目,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案例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的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账套数据考核评价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
(2)信息技术课程与会计课程相结合
会计信息化技术基础是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必须掌握的,学会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会计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会计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会使用财务软件,是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化的知识、手段处理所有会计专业课的问题。因此,基础课程设置上应开设数据库原理、Excel的高级应用、网络基础等,会计学理论也是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关键和核心,将“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涉及的会计业务处理内容与其他会计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进行整合。
(3)手工实训与信息化实训相结合
可以利用同一套数据先进行纯手工实训,后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实训,或者是设计数据相同的一套资料,既可以进行单项实训,又可以进行综合实训,既可以用于手工操作,更可以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操作。几项实训采用同一套基础数据,互相印证的同时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学习,深入了解会计的职能与目标,领悟会计工作的本职,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很好地融合。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方面立足现实,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如实验教学中现存的网络环境及实验软件的功能,构建分布式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模式,推行体验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小组、分岗位实验及岗位轮换等方式,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接近和参与企业实际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软件公司、兄弟院校等建立互动联系,或者建立校企合作的实验室,或者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分享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经验和应用心得,或者推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师资培养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取决于会计信息化师资培养,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有侧重的培养,不断优化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会计信息化整体素质,达到会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艾文国.张华.“会计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7-50.
[2]许义生.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7-50.
[3]孙波.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96-9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会计环境正向网络会计环境转化,会计电算化也日益显出了它的不足,取而代之的则是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地拓宽并加强了会计参与决策与管理的职能。这也是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最根本不同之处。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它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渗透、蔓延,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需求是影响高校教育的主要因素。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改变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2007年4月第六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上,讨论决定在新准则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应继续把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与应用和教学研究作为其中两个重点研究主题。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励景源(2007)认为,我国目前至少应当把会计科目体系、负数的应用、统一凭证、取消中间处理过程、账套的概念、现金流量表编制、经济业务重组等理念融入到会计基础教育中去。笔者认为,以上研究都是从教学的某一方面,或者站在某个单位的立场来阐述教学改革的。为此,笔者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拟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三、改革会计信息化教学若干建议
(一)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问题。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应面向全球,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认为,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指既精通会计理论与实务专业知识,又兼具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其核心是在传统能力基础上具备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又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维护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及网络、通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为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需要培养成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会计人才;更高一点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成熟悉计算机知识,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会计人才。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计算机知识结构: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2、常用的操作系统;3、数据库;4、应用分析软件;5、财务会计软件;6、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7、计算机网络。因此,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应依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技术基础》、《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计算机网络》、《Visual Basic》、《Access数据库》、《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综合模拟实验》等课程。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问题。会计本科专业的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加强案例教学。比如在正式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前,给学生一段时间上机使用一套国内外有影响的通用会计软件,如用友软件,同学们在实验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需要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然后才能进行会计凭证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进而才能深刻地掌握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和程序设计思路,这正是后来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到正式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时,设计一些置身于一定环境的工商企业,让若干学生和计算机模拟组成企业的会计部门,在教师指导下,从规划、安装、运行到企业业务处理和编制报表,建立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组成会计软件设计小组,针对某一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需求的实际出发,经过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程序设计,并用自行设计的软件处理会计业务,进行系统测试和软件修正,完成会计软件设计的全过程。
另外,课堂讲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一些商业会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进行双赢式合作,借助外援力量,不断获得最新版本的会计软件,使学生感受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的前沿动态,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避免学生刚毕业就落后的尴尬;另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与工商企业建立联系,通过现场讲解、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重视教学实验。会计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主要是为了应用计算机去研究或服务于某一经济领域的科研或其他实际工作,只有加强实践,突出应用,才能保证其具有很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目标之一。
1、明确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目标。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于理论教学的需要。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掌握财务软件的基本配置和安装,当前主流的财务管理软件基本都以网络为运行环境,需要配置和安装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应用端;(2)掌握财务软件基本功能应用,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数据流程和工作原理、手工会计资料的账套初始化、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及报表管理、购销存系统以及财务分析模块使用等;(3)财务软件日常维护和管理,包括人员权限配置、账套管理、日常备份、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局域网和数据库的管理,等等;(4)了解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2、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1)实验大纲:根据实验教学目标,编制详细的实验大纲,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教学总体要求、实验软件选择、实验课时数等,并将整个体系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设计: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运用主体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会计实验项目设计成有层次、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自主性、自的开放型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要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报告,并根据需要提供账簿或者报表;(3)实验教材建设:会计实验教材处于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地位,其结构、内容直接影响会计实验的有序进行和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验教材内容紧随现代企业业务实务和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发展,紧随不断完善的现行财经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融综合性、应用性、启发性为一体;(4)实验结果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每个实验情况,对比按照实验数据得到的标准账务数据,以掌握学生实验效果,并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五)软硬件配套问题
1、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这给担任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大挑战。但对很多高校来说,现在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的出身会计专业,有的出身计算机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不全面,要么会计实务不熟悉,要么软件设计编程欠缺,使相关内容的讲解不能深入,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从长远着想,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提升素质,使教师领会最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管理软件,这样才能指导出优秀的学生;(2)各校根据自身学生的素质,设定教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学生,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对基础素质不同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安排。
2、硬件的完善。装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建设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使学校成为科学研究的试验田。在教学过程配备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声像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 方案
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互联网上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课堂外学习提供了可能,课堂从此结束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唯一途径的使命。事实上,“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理念不仅已经迅速渗透到了外语课、体育课、数学课、语文课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而且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为此,本文拟尝试以北方民族大学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总账、报表部分的实验教学改革为例,针对国内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的核心步骤、实施过程,最后得出思考。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 Model”(或inverted class-room)通常被翻译成“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或者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为FCM。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更多的责任是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等多种教育理念。其最主要的特点可概括为:
1.大量使用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大多数的视频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不仅主题突出、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范围内,可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知识点明确。“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不同之处在于每段视频虽短但教学目标明确、完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较少。
3.有利于学生重构学习流程。通常,学生的学习由课堂上师生的“信息传递”和课后学生的“吸收消化”来完成。但课后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吸收消化”的过程并不理想。“翻转课堂”可以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课前先自学视频,难点可重复多次;“吸收消化”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上答疑、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可增进学生知识的吸收;课后有疑问时还可通过继续看视频或教师定期在线辅导得到答案。
4.便于学生复习、检验学习效果。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视频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重复看视频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的主要手段。
5.便于学生掌控时间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频数完全由自己掌握,可快、慢、跳过或暂停视频来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QQ等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组人员求助。通过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上或停止视频、及时上传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控制学生下载相关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进度,还能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翻转课堂”的主要实施思路
1.教师课前创建多个教学视频。即教师应首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视频创建所用的软件、课程的内容及课时,应注意考虑不同师生的差异。其次,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2.组织“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主要教学内容已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后,“翻转课堂”的课堂内则应设计安排各种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活动。如: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按各知识点设计的情景或主题、回答教师创建的复习思考题等;教师则负责控制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通过给学生答疑、临时创建新学习内容、提问等方式让每组学生均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理解与消化课堂学习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二、“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的核心步骤
(一)教师课前准备
1.划分若干个知识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课前除准备文字材料和精心设计的教案、思考题外,必须先将教学内容按“翻转课堂”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为后期制作小视频奠定良好的基础。限于篇幅,本文列示了我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学账部分的知识点及对应的视频情况(见下表)。
2.准备各知识点对应的实验指导文字材料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3.按表中的各知识点设计、制作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总账、报表(用友ERP-U872)模块的实验指导小视频,按教学进度计划定期上传并开放相关视频以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各实验的步骤及方法。
4.准备各知识点对应的复习思考题,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翻转课堂”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课程导学。通常在第1周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让学生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要点。“翻转课堂”不是想以制作的视频取代教师的讲授、不同于在线的网络课程、也不同于让学生孤立地进行无序学习,而是要将课堂变成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上交流、反思、学习小组同学间的相互协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3.让学生熟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和下载资料的操作。
4.要求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营造课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建议将全班学生按会计岗位主管、会计、出纳、审核岗位每4人一大组、每大组包含2个小组、每2人一小组(主管、会计)的方法进行分组,以防止期末考核时有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的情况。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实施阶段。
1.教师引领。在“翻转课堂”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课堂上,教师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实验,通过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并为学生答疑、解惑为主。通常每节课都应该包括以下环节:复习已学内容、上次“自主学习任务”回顾、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课堂师生互动展开讨论、导入新课、布置新的自主学习任务等。其中,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途径包括现场提问、学生抢答、借助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的学生演示功能让学生在机房现场向全体学生演示自学会计仿真软件实验步骤等,都是深受学生欢迎、活跃课堂气氛的良策。
“翻转课堂”后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实验内容可随机让学生分组现场演示,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可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出现错误操作的机会,从而由教师指导学生去改正错误。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除每节课精心设计学生课后的自学任务外,还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会一种软件后自主学习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我校就规定会计专业学生必须至少自学金蝶等一种软件的操作。当然,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情况及完成自主学习软件操作的进程纳入到本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是教师有效控制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
3.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设计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习小组展示、汇报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进度与效率等方式,及时对学生实验完成的进程进行评价。本项评价可作为课程评价的指标之一。
第三阶段:重构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评价体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在知识的积累、重在学习过程为考核理念。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平时测验。平时对学生进行各项考核。2.自主学习情况测验。平时抽查,期末组织自主学习情况汇报。3.期末交实验资料。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能反映本人实验过程的实验报告(包括主要步骤的截图),交电子版的实验账套及相关资料等。4.期末综合测试。可进行笔试或上机测验,也可以组织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
总之,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应结合生源情况综合考虑。做到考评规范、严格、及时、公开、公平,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动手能力及实验团队成员工作协调配合的考核等,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与创业需求。
三、运用“翻转课堂”进行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辅
我校会计专业学生 “翻转”传统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表明,在学生通过视频课前自学总账、报表2个模块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引领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相关实验课后课时只用了传统教学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还可初步掌握金蝶软件的操作流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强
目前,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且在我校自有计算机的学生已达95% 。因此,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系列化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教学视频PPT、文字实验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参与式实验不仅方便可行,而且可有效地缓解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多种问题。
(三)“翻转课堂”将使教师和学生面对其能力、支配学习时间、适应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识、理解和配合程度直接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效果。因此,“翻转课堂”中的事先准备及课程导学阶段对师生而言均为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四)“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文件的大小、网上上传和下载速度、在移动电子设备是否易于播放、播放效果等因素。
(五)“翻转课堂”为其他仿真实验课提供参考
在高校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的经验可为多门有计算机仿真实验的课程提供参照。Z
参考文献: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2.麦海娟,麦海燕.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作者简介:
近几年,各高校开始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课内实验、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校内实训以及毕业实习。这种会计实践教学安排虽抓住了主要问题,但是还难以满足问卷调查中行业和企业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目标,层次过低、有较大的局限性;财务会计实训大都以工业企业为对象,极少涉及商业、建筑业、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会计业务,既不利于学生把握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又显得内容单一,没有体现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财务、税收、金融、营销的相互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任教师缺乏实践能力,难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分析得出结论,必须对现有会计实践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有以下四点:
第一,在财务会计实训中,补充建筑、房地产、金融、仓储运输等行业的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以及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核算;补充建筑业工程成本核算、房地产开发成本核算、服务业劳务成本核算、批发商业进价核算和零售商业售价核算、银行货币兑换核算、证券公司手续费收支核算、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核算等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会计需求。
第二,增设ERP综合实验,该实验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5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虚拟公司,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公司的重要职位如CEO、CFO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改变传统实验与管理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实现会计与财务、税务、金融、营销、人力资源的交叉融合。
第三,增设财务管理实训,该实训以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现金收支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投资项目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为主要内容,旨在拓宽学生的财务会计视野,培养学生编制财务预算、分析财务报表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
第四,增设专业实习,将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暑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围绕预设项目如审计项目、实务专题、社会热点问题、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难点问题等,拟定项目计划书,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并写出项目总结,提升理论水平。
优化后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案如下表(16课时/学分)所示: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方案的保障措施
学校牵头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参与的“会计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研究会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为会计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提供“三共同”组织保障。
1.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会计实践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其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而,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接触面比较窄,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必要的会计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合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一方面,学校应采取分类指导和强化措施,对于知识相对老化的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选送他们参加财政部门的中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对于会计实践经历和经验少的教师,可安排和鼓励他们到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调研或挂职锻炼,让他们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学习,通过岗位操作训练提高自身的务实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ACCA等职业资格考试,使之真正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应聘请相当数量的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有教学能力的会计主管、财务经理、CFO、主任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共同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共同组织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专兼结合、互进共融”。
2.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应按照“条件优良、资源充足、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要求,共同建设好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企业会计实验室、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要适时进行硬件设施改扩建和软件升级,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扩大信息容量。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以行业为依托,密切校企关系,选择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意识浓厚、拥有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会计岗位设置合理、分工明确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认真规划和建设。要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功能,逐步将实习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学生实习与就业平台;探究式的教师应用研究与教学案例开发平台;自主式的企业发现与引用人才平台,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互利共赢”。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
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和教育体制改革出现的新事物。作为三本院校,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基础,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通高校的教育更侧重理论,倾向于培养“通才+ 专才”;高职高专则更侧重实践,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中间阶层的独立学院来说,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 技能+ 素质”型上比较合适。“应用+ 技能+ 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特色。以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很好的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进行了区分,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作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经济学类各专业9 门核心课程之一的会计学,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作为“应用+ 技能+ 素质”型的管理与经济类毕业生,必须懂得会计这门商业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更顺畅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工作。部分独立院校即使没有会计学这门专业,也会安排会计老师给所有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会计学课程的强理论性与强应用性,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意识到会计学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又对其望而却步。对于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会计学专业,而对于非会计学专业,尤其独立学院来说,则没有相关针对其进行的研究。本文从独立学院特点出发,通过分析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出适合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2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
现行大多数的独立院校的前身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因而很多独立学院仍然处于过渡期,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没有完全达到独立。因而,在教学上仍依附于高校主体。采用与高校主题相同的教材,教学进度,教案,课程考核;或者简单以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课程的教材,采用会计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方法进行课程的教授。这些现状,揭示出了现行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如下问题: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专业型与应用型相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目标。但由于长期以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教学中往往采用与会计学专业相同的教学体系,在会计学课程的讲授上强调理论对于会计学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要性,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会计的学习,很可能就仅限于会计学这一门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失去对着门课的兴趣,同时也削弱了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或者针对独立学校学生的特点,将会计学的理论以及账务处理进行简单的讲授,只告诉学生如何看懂会计报表就行,而这样的教学则会让学生缺乏理论的知道,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自然会影响日后的应用。对于独立学院的管理类与经济类学生来说,应用型的特点不在于像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样,能够处理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而是懂得会计,会使用会计信息,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更好的为自己本职工作服务。
2.3教学内容不完善。
对于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设置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将基础会计学与中级财务会计相结合,以此作为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以基础会计为主,介绍通用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以财务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提供过程;第三部分以管理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材的选择往往都会选择普通高校的学习教材,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虽然全面细致,但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在一学期里把这些知识吸收消化,更会影响对知识的应用;第二种情况则会直接选择以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但是,这些抽象的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无从使学生系统理解会计核算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无从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如果前面内容讲的过于仔细,则会出现虎头蛇尾,对于账务处理,甚至财务报表,往往都会一笔带过。
2.3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
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目标往往更加明确,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我们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老师?”这是我经常遇到的问题。
因而,会计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仍然是以讲授为主,生硬的将会计理论,账务处理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讲”给学生听。会计学的强应用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对会计工作缺乏直观了解。缺乏案例的插入,没有和学生的相关专业相结合。再加上考核的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而考试的试题也大多是死板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认为会计课不是专业课,心理上不重视,丧失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进而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将会计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当中。
3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的改进措施
3.1确定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培养要求是不相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因而,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学》这门课程应通过让学生懂会计来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往往不会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而更多的情况下会是会计信息的“消费者”。因此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培养他们生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同时,由于独立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不足以及对学习认识的不足,认为工作后就不用在学习了,没有后续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强调会计这门商业语言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告诉学生会计的知识将会随着经济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变化。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较高的素质,应对现代激烈的竞争,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授课老师也可以在讲课的时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知识的更新换代,具有不断学习相关会计新知识的能力。
3.2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选择合适教材
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不能变成简单的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的结合,也不能仅仅将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下,会计学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会计基础理论,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以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知识;(2)会计业务核算。一般的教材都以工业企业为例来讲资金的运动,会计的账务处理,调整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关专业,增加一些学科间相互结合的知识,比如说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可以在会计业务核算的内容里面适当增加金融会计的处理方式,让学生看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好的将知识应用在以后的实践当中;(3)财务报表使用与分析,这一内容在相当多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得到重视,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将这块内容作为一个重点来讲授,让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有所侧重,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应侧重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侧重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销售状况,如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的变化等。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没有一本专门针对与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因而很多学校采用普通高校普遍使用的会计学教材,但是这种教材往往涵盖的知识比较多,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以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不是太适合使用此类教材,这样只会是学生对会计学产生反感情绪。对于另外一部分学校则会将基础会计学作为教材,但这种教材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需要,不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因此,相关院校的老师可以根据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良好的教材,供学生使用。
3.3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3.3.1强调会计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希望学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老师在授课前,教师应对授课对象所学专业进行必要地了解,较好地把握会计信息在学习者将来从事的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会计知识与他们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把会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3.2增加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长期以来会计学教学停留在老师板书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老师可以课前制作教学课件,在上课时将课件播放与板书相结合,对于重点知识在黑板上加以强调。但是,这样的讲授方式是会计这本应用型学科停留在平面上,学生不能有直观的了解,所以,不妨在教学中播放电视录像短片,会计电算化软件等,比如在讲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可以直接播放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编制这些凭证,如何登记入账。这样的话,学生能对知识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及增强其兴趣,有加强其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用或自行设计能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案例,通过剖析会计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讲授供应、生产、销售各阶段业务核算时,可以对每一部分设计一个小案例。在讲授利润形成与分配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个能反映完整核算过程的综合案例。在报表分析讲授完成后,可以结合学生相关专业,可选择一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该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该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可选择一些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综合案例进行教学。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习 教材 电算 模式
会计模拟实习是将经济业务经筛选整理后搬进课堂,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时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会计模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教材陈旧,内容不尽合理
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这些新变化还没有在各会计实验教材中反映出来,导致模拟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背离的情况。尽管教材市场上会计专业理论教材很多,但会计实验教材却相当少,很难找到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教材。而各学校自编的实习教材在使用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一些学校因连年使用同一版本的实训教材,致使教材中一些错漏的地方未能及时订正,新的内容也无法补充到教材来。
(二)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仅靠手工记账的企业微乎其微,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该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许多院校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习的很少,学生工作后,仍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
(三)实习模式落后,影响实习效果
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习资料,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的一个月业务量,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客户又是企业,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等等)。这样容易给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很繁琐。再加上会计模拟实习内容多,实习时间紧,学生不堪重负,实习效果不佳。
(四)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难以保证实习质量
多年来,许多学校对模拟实习尚缺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方法,大多采用事中观察和事后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学生的实习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存有很多弊端,它不能客观、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及其成绩。
(五)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社会实践工作经验
现在许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会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模拟实习中,指导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往往纸上谈兵不能使学生信服,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二、会计模拟实习中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有选择地与各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大中型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委派专业骨干老师深入企业,为其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方案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供长期实习的基地。
(二)更新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
一是会计专业教师应加强对会计实训教材的研究、建设,并根据企业实务的发展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二是当国家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等发生变化时,教材应及时修订,反映最新内容。三是所选会计模拟实习教材的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四是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业务进行整理,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
(三)在手工模拟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操作
会计实习计算机模拟是会计模拟实习的发展方向。首先,在利用现有会计模拟实习室基础上,引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凭证的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中体会到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其次,对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要鼓励教师使用实验室的先进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在排课时会计课程尽量安排在财会模拟实验室进行,力求手工与电算化的融合,使教师与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够轻车熟路,提高我们会计模拟实习效率。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的会计模拟实习教师
首先,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需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可以参加各种会计培训,具有专业资格并进行全方位会计实践活动。既懂会计理论,又懂会计实务,而且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即具备“双师型”,当然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或是具有实践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走进校园进行示范性教学,以提高本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操作能力,提高会计模拟实习质量。
(五)改变实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实习效果
把全班学生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分成几大组,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如仓管员、销售人员、出纳、统计、主管会计等。后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能各司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模拟企业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实习。同时还要配套与企业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外部机构,如:企业的开户银行、运输部门、税务部门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建立新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的实习考核办法主要是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准,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抄袭。为改变弊端,会计实习考核应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即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操作技能(可采取抽签选题方式当场作账);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模拟角色过程中的表现);三是进行模拟实习答辩,进行答辩。学生成绩由答辩成绩与操作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来综合确定。
【参考资料】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17-02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2.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会计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通过采用财务软件公司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动态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用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加以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
二、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探讨
1.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设备优势,利用flash、屏幕录像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课后在家里通过老师录制的flash或者屏幕录像学习软件的相关操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1)讲授法主要是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电脑制作的教学内容课件(可用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进行授课。(2)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电脑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主要的操作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操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3)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的模拟环境中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实验内容采取由易到难,先熟悉每个模块的操作方法并记录好每个学生每个模块的操作成绩,然后再用一套较完整,难度稍大,分工较细,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让学生分组模拟实际财务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计划分阶段加强练习,并记录好每组学生的综合测验成绩。(4)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它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5)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系统初始化―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效果。在人才培养、企业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定期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3.改进课程考核方法。为了检验学生的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考核。笔者认为考核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平时成绩:即对学生平时上机情况进行检查。主要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实验过程操作的正确性三方面考核。实验内容包括:建立账套,总账系统启用,银行对账录入,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将实验分模块考核,对每个模块的实验都认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纠正。
综合测验成绩:期末考试前,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定一套单位的财务情况和会计期间的业务发生情况,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生成指定的账簿和报表等。通过这项考核可以考查学生对财务系统的整体处理情况,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期末成绩:建议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会计电算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系统一般包括“试题库、考试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可在局域网中使用”,在考试服务器上安装考试管理系统,具有抽取试题、收集试卷并自动阅卷评分的功能,学生上机登录考试系统地址后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即可,但要注意及时更新试题库。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理论和企业应用的发展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能力,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师应该及时“充电”提高自身水平。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训方法有多种:(1)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实际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实施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可以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3)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4)可以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总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高技能会计人才到校任教。
参考文献:
1.王忠孝,白云.试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08(9)
2.章振东.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2008(10)
3.吕志梅.会计电算化教学之我见[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实训
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实训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课堂理论作出科学的验证或展开演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
(一)会计模拟实验是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职学校实习经费普遍不足,而且受到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学生通过实验,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二)会计模拟训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会计模拟训练实验是通过重塑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再依据其生产活动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环境产生的财务关系,全面地模拟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要求
(一)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这是在校内实验室里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代表性会计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及其相应的核算工具,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形式。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因此,在实训中将理论课有关的内容密切结合实训现场的实践操作,既从理论上解决“学”的问题,又在现场操作上解决“做”的问题,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模式组织教学,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二)以软硬件建设为基础,体系建设为重点。
(1)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以软硬件建设为基础。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反复进行论证和修改,明确实验室建设原则,即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于教学。
(2)会计模拟实验实训以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是实验实训教学过程的核心。在建设好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软硬件的前提下,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构建与实训开展的具体实施
(一)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构建。
(1)建设仿真实验实训场地。一个仿真实验实训室应主要配备财务部门,同时简要配备仿真企业的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企业主要部门,以及外部仿真企业的开户银行、所在地税务机关、公路或铁路运输企业、与仿真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对方企业及其开户银行等。
(2)设置财务部门分岗,配置相应的设施。财务部门可按照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投资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综合分析等设定会计岗位。按岗位配备桌子,另配备电脑一台、会计科目章一盒、财务通用章一盒、财务公章一枚、印鉴、直尺、剪刀、橡皮擦、铅笔、黑色笔、红色笔、大头针、回形针以及装订记账凭证所需的装订机、线若干;另外还需准备好各种空白的、逼真的业务单据、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财务所需的单据。实验实训室墙壁上悬挂相应的业务流程图以及各岗位职责。讲台上配备展台,能够展示各种纸质的实验单据、账簿等,同时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播放收集或拍摄到的各种与会计有关的影像资料。
(3)正确安装使用财务软件。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除了计算机设备外,还应该配备有多种财务教学软件,供选择使用。如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平台软件、多媒体基础会计教学系统软件、出纳实务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多媒体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软件、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通过在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模拟实习,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操作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高系统维护和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模拟实验实训的开展。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的有机整合。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就中职会计专业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原始凭证填制实训:要求熟练掌握常见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及填制方法。②记账凭证填制实训:要求熟练掌握常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及填制方法。③登记账簿实训:要求掌握总账、日记账、各种明细账账簿的格式及登记方法。④更正错账实训:要求掌握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更正步骤。⑤编制会计报表实训:要求掌握各主要报表的编制方法。⑥成本计算实训:要求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计算步骤。
(2)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的有机结合,即手工的“会计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结合进行。为了使这两项综合实训生成的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可比性,要求这两项实训采用的实训资料要一致,实训步骤和内容相同,实训结果要一致。通常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加工整理,设计出一整套实训材料,这套材料所涉及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均采用实际工作的格式,以体现其真实性。实验中要求学生以不同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的身份,先手工操作来完成整套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期初建账、日常账务处理、期末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等)。实训的具体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每一个同学完成各岗位的会计实训的整个过程;另一种是采取由几个同学模拟组成财务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套业务的操作,即一人一岗的形式开展实训。通过手工操作将该企业该月份的经济业务整理成基本的会计资料,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模拟,从原始凭证的录入,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学生将在两种不同方式生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中进行对比,可以相互检查上述两种实训方式的正确性。通过这两种实训方式的结合,使学生既能进行手工的会计核算,又能将整套的会计核算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操作,将在各门专业课中学过的基本知识以及专项技能加以强化、总结提高,最终形成会计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
(3)建立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实训考评制度。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考核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的考核,提交实验报告、笔试,实验实训软件自带的考核系统考核、分组对抗结果评分等。实验实训室根据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机制,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设计方案、实际操作、结果分析以及理论测试等,重点突出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技能。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由于会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很难掌握要领,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需要既懂得会计专业知识,又精通电脑软、硬件管理维护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三方面的知识要求: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应用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
总之,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模拟实验实训室都是辅助教学的最佳场所,学生在模拟实验实训室中可接触到仿真性强的实物环境,并能亲自参与运作的全过程,不仅增加了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印证和巩固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已初步具备专业化的业务能力,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发挥专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是会计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需要社会和学校的配合,尤其是会计专业教师,应不断完善、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高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文红,蔡绍洪.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
二、财务共享服务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一)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财务人员的职能从单一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过渡到财务集中管理,再转型到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财务角色一般局限于财务核算阶段,侧重于提供企业的经营结果,往往无法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 在财务共享服务下可以将传统的核算工作转向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转向财务管控、预算管理、监督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多通过课堂仿真模拟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往往定位于简单重复的财务核算。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实现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进而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进程,成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 二)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迫切性
1.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以简单的财务核算业务、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实施流程为主,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开放,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缺乏实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后,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实效性较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仿真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和学科竞赛都缺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案例教学在案例的设计、讨论、启发等环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效果欠佳; 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收效甚微。
3.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博士、硕士,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具体控制环境和项目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缺乏跨专业的全面知识能力以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三元循环实践教学设计
( 一) 前置外循环
继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传统区域后,安徽省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本增效的优先选择区域,对安徽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首先要明确: 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需要哪些人才? 企业对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是什么? 高校如何实现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人才支撑功能?
要做好前置外循环,考虑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广泛调研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对人才技能要求,尤其应针对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跨国公司、集团企业、国有企业等; 第二,与前瞻性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往往是信息技术领先者。当然,调研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或互联网的手段进行,使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更加高效。前置外循环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提供依据,哪些技术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哪些需要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剔除,使得高校实践课程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创新性。
( 二) 培养内循环
培养内循环是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核心,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以滁州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实践教学环节( 即课程实践、实践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设计成六大模块。
第二步,组织安排实施。目前经管学院已经建成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以及ERP 模拟实验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基础。同时,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以保障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极不利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学历课堂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问题,即将一些职业技能的学习转移到第二课堂( 例如我校开展的暑期小学期) ,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补充。
第三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首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作为评判依据。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定,并充分征求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 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定,以学生能否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以评价。其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检查实践教学教案、检查实习指导记录、带队参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授课质量高、教学成果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 三) 后置外循环
后置外循环是借助互联网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开放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能够全程了解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培养效果,做到企业用人可视化。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每个学生的能力曲线图立体化呈现给用人单位,同时能够给用人单位做每个学生样本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力比对,让用人单位能够精准判断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况,这对学生实习、就业作用巨大。
【关键词】 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 目标定位; 特色发展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同类学校的会计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在内容和实质上没有区别,既使内容上有差异,但差异小而不易分清,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会计专业同质化倾向阻碍了会计专业的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是克服同质化倾向的重要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全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开始于2007年1月22日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迄今已批准特色专业建设点3 376个。会计学特色专业是指会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就的独特模式,并获得社会较高声誉和认可的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高校纷纷设立会计学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但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理性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之间匹配程度矛盾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高速性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信息化、金融化和国际化为其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呼唤大批会计学优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而现行的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财务舞弊案频发以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越来越关注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而相关会计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核课程几乎没有涉及。二是组织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同质性之间的矛盾。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自20世纪末以来的高校体制改革,部属院校并转,有些原行业特色高校追求综合化发展,行业特色专业不同程度地被削弱。比如,嘉兴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有色总公司,会计学专业主要为冶金系统培养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当时会计学专业除了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开设相关冶金工艺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冶金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习,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由于隶属关系的变更和行业服务意识的弱化,致使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人才资源出现匮乏。三是会计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学科的广泛性、交叉性与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矛盾。本科会计学专业已经从核算型会计发展到管理型会计阶段,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对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预测、决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所掌握知识的广泛性、跨学科性以及迅速更新性,然而,毕业生却不能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不能从事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质量工程”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
二、特色专业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有他无”,即特有性或个性;二是“他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他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特色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具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决定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培养对象、师资质量、办学条件、学校整体目标定位等;服务于地方,决定了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是浙江省乃至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经过积淀形成的,获得社会认同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协同。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色专业应首先体现“地方性”,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其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师资力量。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2.应用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依据各自的特点确定各自培养目标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综合性重点大学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按照职业技术院校模式只是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而是要考虑毕业生择业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地方或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前瞻性原则
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前行业及岗位对应用型财经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要从长远考虑,反映经济建设的先进理念,具有引领专业的前瞻性的知识结构。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来应用型财经人才能力需求,动态地、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相吻合。
4.示范性作用原则
特色专业应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创新意识。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均应有其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之间的学习互动,真正显示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嘉兴学院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10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同类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5.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原则
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进入具体行业必然会涉及到各行业从业资格的认定。对于会计学实务强的专业来说尤其如此,从业资格证书是对实践技能的一种认可,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适当地加强职业资格教育。
三、建设目标
根据先进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按照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会计学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嘉兴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为指导,遵循会计学科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培养“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职业判断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专门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特色鲜明的会计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具体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为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培养研究型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也不能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营企业较为活跃,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咨询服务行业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据统计,浙江省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占了浙江省GDP的70%,而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该目标定位充分地体现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原则。而作为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成为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乃至企业家的基础知识结构。
(二)“动手能力强、岗位适用快”作为人才的基础优势
会计学专业作为嘉兴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凝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毕业生以“上手快”在有色行业享有盛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工作早已超出会计核算的范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测、财务创新等既是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优秀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企业管理能力。因此,现代企业会计必须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会计学置于管理学背景下,将会计业务融入企业管理系统,从会计技能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和纳税筹划、投资、筹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首先,浙江省民营企业比较活跃,家族企业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内部分工不能太过细化,会计专业人才不仅具有胜任会计相关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专业人才应对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能通过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跨国投资决策等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最后,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业务不断发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培养目标应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了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增加和调整相关课程,如增加开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评价相关课程,开展百篇经典阅读以及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社会调研和科技创新活动。
(四)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各课程按照“点、线、面”教学法设计实验内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实验材料组织实验教学。“点”实验是帮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课堂内容。“线”实验是有针对地、系统地对某一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面”实验是指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专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力。“点、线、面”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规范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组织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责任和任务,以改善实验效果。同时,实践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两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目的是: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双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使学生从大三就可以接触社会实践,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通过校内导师着重进行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外导师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资源互补。
四、建设思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培育专业特色
首先,专业特色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吻合。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更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其次,会计专业的特色需要积累和凝炼。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线,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突出专业定位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依据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泛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前瞻性的基础上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切实考虑到客观实际,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强“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以科研反哺教学
“双师型结构队伍”是指教师既能完成实务教学任务,又能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科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目的是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财政、税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注重于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应鼓励那些应用型强同时能够体现地方特点的科研成果通过专题讲座或专业班研讨会的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相关学科的动态。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前提,为此本科院校制定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和国外做访问学者,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柔性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的主导思想是倡导先进、鼓励后进,注重团队合作与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建立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制度。比如,在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方面,结合不同实践方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验收及考评机制;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应依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情况;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评定则采取了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核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自主学习情况,实验成绩集中在对实验成果的验收与考评;校外实习成绩的评定应主要依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和调研报告等实习成果的质量。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包括考核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教师在会计理论授课中对学生实践认知启发、专业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客观评价和学生实践教学成果的质量等方面。
(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控制
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应经过确定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等若干个环节。
1.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应进行充分的外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市场人才潜在的发展状况、相关高校本专业建设情况、本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等,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要对学校内部资源和优势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特色专业的内部条件;最后,根据内外调查和分析,结合本专业现状,确定专业的特色并加以凝炼和提升。
2.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与目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经反复讨论确定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3.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修正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确保特色培育的有效性、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
4.特色专业评估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特色专业的评价和监控可由学校内部和校外两部分构成,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监控应尽量做到实时,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
五、建设方案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在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成果考核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和整合。
(一)建立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第一,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将现有的教师队伍根据研究方向划分教学和科研团队,按团队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以及年终考核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第二,培养与引进并重。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按照“汇聚人才、培养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略,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第三,注重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第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鼓励团队成员从事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定期给学生开设讲座,充实教学内容。总之,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围绕专业特色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定期组织老师和相关专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例如,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实际利率法,而实际利率法的基础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属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又迟于《中级财务会计》,这就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考虑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之前补充一些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或者在编写《中级财务会计》时,增加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作为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预备知识。
(三)强化基础,建设高水准、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以专业特色和人本理念为主线建设人文素质课程
首先,以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重点课程为核心,带动课程群的发展和课程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管理学、经济学、内部控制学、金融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设计交叉性强的课程。此外,开设反映会计学建设特色的系列课程和专题:
(1)内部审计学。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较快,内部管理对规范性运作的要求日益强烈,大多民营企业积极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内部风险。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这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前瞻性,有必要增设内部审计学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务筹划。《小企业会计准则》即将,该准则从税务的角度披露会计信息。据不完全统计,90%的企业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必要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会计准则的区别及要求。有些地方院校虽然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生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本地区,而且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区工作,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特别发达,以小企业为主,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从核算成本和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税务筹划课程更加有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应用分析专题。实务中大多会计人员习惯于以前的会计制度或者现行的会计准则讲解,不能真正领会准则的精髓,一旦遇到新的业务就会手足无措。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过程中,相关的准则内容尚需不断完善。考虑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大四的学生进行相关准则应用分析方面的讲座,配合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的相关内容追溯到具体的每一项会计准则(溯源式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处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准则,更好地灵活运用准则。
2.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在高质量地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再成功申报1至2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推动《审计学》、《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以案例课程认知会计实务――以校内模拟实习培养动手能力――以校外会计岗位锻炼岗位适应能力。这几个环节互为补充,构成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案例获取较难,相关教材太少,因此案例教学应用较少。本院打算组织教师利用带学生实习和组织会计信息大赛的机会,收集相关资料自行编制案例。
2.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
校内实验室主要是以短学期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基地。模拟实验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即掌握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帮助消化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
3.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实习是以短学期、毕业实习并结合平时到校外导师单位进行的实战训练。在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实验之后,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校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改善情景教学条件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逐步发展和实现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平时从课本中难以真正领会具体会计流程,例如相关会计凭证的传递流程以及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课本讲解比较枯燥,不易记忆。实践证明,中财课程实验和会计虚拟平台实验软件,以游戏的形式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建立联动实践教学实验中心
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设想通过ERP系统模拟一个企业的相关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短学期共同参与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贸易、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金融等业务仿真实验活动。这种实验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可以学习团队协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
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特色优势
双导师制是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帮助学生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提供指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出来,在校学生不够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改善双导师制运行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零距离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1.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在美国和英国,考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许多课程还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此外,考卷中相当一部分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对整个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会计专业考核评价改革按照公平评判学生的原则独立命题和考核,题源不仅应包括教科书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应包括目前会计实务的变化。题型应多样且考察面广,可以增大案例分析、自由问答或小型论文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多重评分标准。
2.严格平时考试成绩
目前,老师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基本是根据印象,由于合堂班上课,一学期下来老师对很多学生名字和人根本对不上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印象。平时成绩只是一种随机的行为,有时平时成绩只是期末老师用来调节学生期末成绩的一种手段,失去了平时成绩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才能科学公平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一些非考试科目也存在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规范期末成绩评定
有相当科目的考试在期末存在教师划重点的现象,教同一门课的老师所划重点又不尽相同,学生通过对不同老师所划重点的比较猜出试卷的内容。期末过分的划重点,一方面,使学生形成依赖,增加了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学生又会将他们所谓的经验传授给新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期末考核。例如,每次考核只能提供考试大纲,大纲中只能有掌握、重点掌握、了解、一般掌握等字样,不得涉及具体内容,同一门课的考试大纲应统一。目前学生的学习风气与当前考试制度不无关系。
4.引入柔性考试制度
在规范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柔性考试制度。每门课程结束都要进行结业考试,这个成绩就作为学籍档案成绩,这有点一考定终身的意思。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了弥补的机会,影响持续学习的动力,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柔性考试制度就是每门课程结业以后,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就可以随下一级学生一起学习,参加下一级考试,最终在学籍档案上的成绩就高不就低。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永生,等.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17.
[2] 陈小林,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8(10):88-90.
[3] 余鹏冀.会计学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111-114.
[4] 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3):115-117.
[5] 郝春虹.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模式――目标、思路、方案与成果预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1-5.
[6]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课题组.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7] 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8]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9] 王永霞,张卓.关于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7):198-199.
[10] 潘煜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9(12):85-90.
潘煜双教授简介
潘煜双,1964 年10 月生,会计学教授。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6 年任职于嘉兴学院,现任嘉兴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2010 年入选浙江省教学名师,2009年入选浙江省先进会计工作者,2008 年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精品课负责人,2007年入选校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主要研究方向:反倾销会计以及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