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22:5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选煤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压滤机;二段脱水;一段脱水;脱水效果
中图分类号:TD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41-01
1 项目背景
选煤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也是煤炭深加工(焦化、汽化、液化和制作水煤浆)和洁净、高效利用的前提。自2012年初以来,煤炭行情持续走低,各精煤用户对于煤炭质量尤其是洗精煤产品水分过高的问题日趋重视。由于禹州地区原煤存在粒度细,煤泥含量大,优质煤主要存在于-0.5 mm的特性,导致选煤公司洗精煤水分长期偏高,稳定在21%左右,远超出客户水分要求,加之煤炭形势下滑,选煤公司精煤销售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如何减低精煤水分,满足客户要求,成为选煤公司迫在眉睫的问题。为降低精煤水分,我单位河南永锦选煤有限公司对浮选系统脱水工艺进行了改造,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工艺,改造前后效果对比明显,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
2 项目的提出
选煤公司原设计脱水工艺流程采用的是:主洗精煤采用立式离心脱水机进行脱水,主要处理+0.5 mm精煤产品,水分根据入洗原煤不同,稳定在5%-9%,设备脱水效果良好;-0.5 mm浮选精煤产品脱水采用二段脱水工艺,即浮选精煤先经过沉降过滤式离心脱水机脱水,脱水后的产物作为粗精煤产品,产品水分在20%-22%,其离心液和滤液(0.045 mm颗粒含量达到40%以上)进入快开式压滤机进行脱水,滤饼水分在26%-27%左右,工艺流程图详见图1,两种脱水设备脱水效果不佳,产品水分均偏高,因此如何优化选煤公司脱水工艺,提高设备脱水效果成为降低选煤公司洗精煤水分的关键。
图1 改造前二段脱水环节工艺流程图
项目改造内容一:优化脱水系统工艺流程
根据实地了解其他选煤厂脱水工艺流程及脱水设备的应用情况,结合2013年4月份选煤公司工业化试验,最终我们提出了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即浮选精煤不通过沉降过滤式离心脱水机而直接进入快开式压滤机进行脱水。通过优化脱水改善快开式压滤机脱水工况及入料特性,提高压滤机处理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改造后工艺流程图见图2。
图2 改造后一段脱水环节工艺流程图
3 改造前后洗精煤综合水分效果评价
改造前后,根据各精煤组成部分比例计算,理论分析洗精煤综合水分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根据改造后压滤机水分降至21.5%进行理论计算,洗精煤综合水分达到16.8%。但由于近期所入洗的二矿、一矿原煤煤质粒度组成较之前发生较大差异,以二矿为例,二矿原煤大筛分实验数据显示-0.5 mm含量达到了45%,较之前提高12%,一矿原煤-0.5 mm含量也较之前提高7%。而这种粒度变细的变化导致浮选精煤量较之前提高8%左右。我们通过测量计算得出,目前主洗精煤量占总精煤含量的22%,浮选精煤占到了78%,这样洗精煤理论综合水分为18.1%与选煤公司目前调试结果18.3%仅相差0.2%,同时我们统计了12月3号-12号商品销售精煤(均为当日生产落地精煤)综合水分为17.9%,与理论水分也相差0.2%。
综上所述,通过对浮选系统脱水工艺进行改造,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工艺,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4-01
《选煤机械》是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之一,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并锻炼学生对机械设备方面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和管理方法。近年来,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完善和解决。
1.完善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查阅专业期刊和书籍,增补新知识、新内容。查阅《选煤技术》、《煤矿机械》、《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矿山机械》等多种核心专业期刊,大量参阅相关专业书籍,收集最新的选煤技术和设备资料,并将之归纳整理,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知识面不断扩大。例如,选用教材中对于浮选设备只介绍了常规机械搅拌式和充气搅拌式浮选机,旋流微泡浮选柱没有介绍,而这种浮选柱已经在全国各大煤炭集团所属的选煤厂进行了生产应用,效果良好;又如,加压过滤机、隔膜板框压滤机、动筛跳汰机、浅槽重介质分选机、TBS煤泥分选机等在现场大量使用,而相关教材却没有详细编入,本人均对其进行了增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深入选煤厂进行调研,了解最新设备使用情况,增补新知识、新内容。多次深入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内蒙古伊泰煤炭集团、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等煤炭企业的洗选中心进行现场调研,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了最新的选煤设备资料,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大量的现场生产视频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2.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近年来我校本专业学生培养、就业情况及企业反馈回来的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毕业生评价等有关信息,本课程借鉴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就业技能模块教学法(也叫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该教学法突出了实践教学、加强了技能训练。根据MES教学法基本思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本人将主要教学内容分成理论模块、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和实践操作模块等几个部分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模块主要讲述内容为选煤机械基本理论,主要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小组学习法和项目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设备故障处理为主要内容,以情景设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操作模块以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现场开展教学活动。
3.丰富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特点是枯燥,趣味性小,设备课尤其如此。为提高学生听课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本人在授课中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良好。
一是理论教学结合现场生产进行。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学生实习地选煤厂的设备使用情况相联系,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习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每节课先将重点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就重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再进行详细讲解,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听课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每章设置一定时数的讨论课,就某些选煤设备常见故障展开讨论。
三是进行分层次教学。课上针对大多数同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一定难度的学习资料和文献,指导他们学习;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在讨论、答疑区进行补差、解惑。
四是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选煤厂进行现场教学。
4.规范考核方法
摈弃期末一次考试确定学生考核结果的方式,采用大作业、科技论文和期末综合考查的形式,使学习考核方法多样化。
一是建立了本门课程的大作业题库,教学中为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题目,作为本课程的平时成绩。题目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扩展度,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给定一定数量的科技论文题目,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论文,并就优秀者鼓励推荐学生在有关期刊发表。
三是完善期末综合考查考试题型。期末综合考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总分100分,主要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其中,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点,该部分占45~50分;简答题以设备故障表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有一定难度,占35~40分;分析论述题是现场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事故案例,综合性强,难度高,要求分析生产工艺合理性、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该部分占15~20分。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和考核要求,制定了10套标准考试题及答案和评分标准,分章节制定了完整的复习题1套。
考核中,大作业占30%,科技论文占20%,期末综合考查占50%。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解决了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明确了课程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神华宁煤集团太西洗煤厂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 论文简要介绍了太西洗煤厂入洗原煤现状和洗选工艺及定位,浓缩池底流经真空过滤机回收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及建议,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
关键词 过滤机;水力旋流器;煤泥;溢流水浓度;经济效益
1 概述
由于入洗原煤性质及洗选工艺决定一分区无法生产出灰分10%以上的精末煤产品,二分区无法生产出灰分12%的精末煤产品,只能靠配掺达到销售精末煤灰分要求,若配掺灰分40%左右的压滤煤泥,配掺量较小、煤泥破碎后有结块现象、采样容易超灰质量不稳定,导致配掺难度较大,需要灰分14%左右的精末煤进行配掺。
三分区入洗原煤可选等级属于极难选,跳汰生产工艺对该可选性等级的原煤分选精度极低。若要生产灰分小于10%的精煤,现有的跳汰主选工艺已无法胜任,一则跳汰机操作难度极大,二则精煤回收率低,中煤、矸石带煤损失严重,经厂研究决定三分区定位为生产非常规精末煤(灰分14%左右),用于一、二分区精末煤配掺销售。
现太西洗煤厂三分区工艺:原煤0原80mm 采用YT-14 型三产品跳汰机分选,煤泥水经水力旋流器浓缩分级,底流进入螺旋分选机精选,溢流进入浮选柱进行浮选。浮选精煤、尾煤分别采用圆盘真空过滤机和快速高效隔膜压滤机进行脱水的选煤工艺。
2 工艺调整分析
太西洗煤厂三分区入洗原煤主要来源为大峰采区、汝淇沟采区劣质原煤,近期调入三分区-1.9g/cm3(+0.5mm 粒级)原煤灰分降低,-0.5mm 粒级煤泥可浮性差,现有浮选系统无法对难浮煤进行有效浮选回收。造成现有浮选系统、尾煤泥处理系统无法有效处理。三分区跳汰机二段分选密度达到1.9g/cm3,综合精末煤灰分指标仍达到工艺指标要求,经研究决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精煤回收率,三分区根据现有煤质条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停开浮选系统,使浮选入料直接进入24m 浓缩机,底流尽可能利用过滤机进行回收,减少压滤机回收。调整后,节约了浮选药剂消耗,降低吨煤电耗、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工艺调整后出现问题分析
过滤机滤液一直在系统中循环,细粒级物料集聚,当浓缩池底流中-0.074mm 粒级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淤导致浓缩池沉降速度变慢,循环水浓度升高。于导致过滤机滤饼粘度大、难以脱落,水分偏高,过滤机处理量降低且劳动量增加。盂进而导致浓缩池底流浓度及浓缩机耙子压力升高。
于实践可看出过滤机滤液主要成分是-0.074mm 煤泥。由于过滤机滤布(80 网目和100 网目)网目限制,这部分过滤机不能完全回收。
通过过滤机滤饼来分析,-0.074mm 煤泥经过滤机只能部分回收,其余一直在煤泥水系统中循环,当细泥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导致溢流水浓度及底流浓度升高,需压滤机脱水回收。
24m 浓缩机运行压力超过1.5MPa,底流浓度超过500g/l 且-0.045mm 以下含量达到70%以上时,其中一项现象及时开启压滤机进行回收。
从压滤机煤泥小筛分资料可看出,-0.074mm 粒级煤泥压滤机能及时回收排出系统。
4 经济效益分析
4.1 节约吨煤电耗
停开浮选柱两台循环泵,循环泵功率每台90KW,每天真空泵开启一台能满足生产。
经济效益:180*0.8*10*30=43200 度*0.3096=13374.72 元
吨煤电耗降低:43200 度/70000 吨=0.62 度
注:电机输出功率系数取0.8,谷段电费价格0.3096 元/度。
4.2 节约人工成本
可以减少压滤机岗位作业量,若过滤机入料细级煤泥含量较大导致滤饼成饼效果差,且滤饼较粘卸料效果差,增加了过滤机岗位作业量。可以减少浮选岗位司机,按人均年收入6.5 万元。由四班两运转工共4 名员工。工艺调整后可降低年人工成本26 万元。
每月增加收益:26/12=2.17 万元。
4.3 节约浮选药剂
节约资金:70000*8%(0.34*6.2+0.17*5.4)=16945 元。
原生煤泥量占全级11%左右,次生煤泥量占全级6%;中煤、矸石、末煤及煤泥离心机回收占全级5%,水力旋流器底流回收占全级4%,水力旋流器溢流占全级8%进入浮选系统。
注:杂醇5400 元/吨,柴油6200 元/吨,入洗量7 万吨/月。
4.4 提高精煤回收率
浓缩池底流过滤回收工艺改造成效突出,有效提高了生产精末灰分,增加了精煤产率。综合精末煤平均灰分10.5%升高至13.5%提高了3%,压滤煤泥产率由原来的平均4.5%降至平均1.5%,精煤产率66.3%升高至69.3%提高3%。
经济效益:70000*3%*(439-20)=87.99 万元
注:灰分12%精末产品439 元/吨,煤泥20 元/吨。
4.5 吨煤总经济效益
吨煤增加效益(13374.72+5000+16945+879900)/70000=13.07 元
每月增加效益13374.72+21667+16945+87990=93.19 万元
5 结语
通过对太西洗煤厂三分区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停开浮选系统,使浮选入料直接进入24m 浓缩机,在保障浓缩机运行正常情况下,底流尽可能利用过滤机进行回收,减少压滤机回收。调整后,节约了浮选药剂消耗,降低吨煤电耗、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精煤回收率3%左右,同时,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广元援选矿学[M]援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煤炭洗选加工;粒度控制;技术途径
中图分类号:TD941+.2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刘利民(1968-),男,山西左权人,助理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矿山机电专业,现供职于山西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矿选煤厂,研究方向.洗选加工
粒度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质量评估指标,它是检验商品煤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确保加工过程顺利进行的影响因素。合理的产品技术是确保煤炭生产加工安全性和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清洁煤炭使用中的重要控制环节,是减少大气污染的关键途径之一。
1煤炭粒度控制的重要性
1.1用户对商品煤粒度的要求
煤炭用户会根据煤炭使用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粒度的煤炭。一般来说,能源动力用煤情况下对煤炭的粒度压球不严格,并且由于过于粉碎而影响燃烧效率,且火力发电厂要专门配备煤炭破碎和磨碎的设备和流程。在火力发电厂中针对循环流程化机床锅边煤燃烧技术中要求煤炭粒度在8~14mm之间,也就是说煤炭粒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适中最好,因为燃烧粒度过大或者粉碎过细的话,会使得燃烧过程中无法形成流化层,进而阻碍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对于无烟煤用户而言,块煤造气明显,煤炭的块率是评估煤炭造气的关键,因此在无烟煤生产过程中,它的破碎粒度要求较为严格,必须充分考虑到煤炭燃烧转化过程中的转载、冲击等造成的二次破碎。而对于一些用于气化原料的褐煤,它的生产工艺要求的粒度大约为10~50mm,同时对煤炭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要严格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商品煤用户对煤炭的粒度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煤炭利用市场的逐渐拓宽,一旦煤炭粒度没有达到要求,就是造成煤炭积压或直销,直接损害了煤炭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控制煤炭粒度是确保商品质量,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2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在煤炭加工生产过程中,煤炭破碎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井下作业破碎阶段,此阶段的原煤粒度一般大于300mm,此时大粒度的煤炭通过单辊或锤式粉碎机将煤炭颗粒粉碎至300mm以下,最后将这些井下粉碎加工好的煤炭运输至井上。第二阶段是井上的原煤运输至加工厂后要经过原煤筛选,筛下物煤炭送往选煤厂洗选,筛上物经过破碎在送往洗煤厂洗选。现阶段,很多煤炭采矿场都采用综采放顶煤的开采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大粒度煤炭,加大了破碎设备监管难度,无法合理统一控制整体的原煤粒度。在煤炭运输过程中,高料层厚度才能确保刮板链速度,满足运力,此时环锤或迟辊外直径与刮板链的间距大于300mm。这种情况会出现大量大粒度的岩石、矸石,这些大粒度的物质存在会对后期密探加工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大粒度的物料极容易在高速运输的胶带上滑落,形状不一、大粒度的无聊会破坏胶带、留槽以及浅槽等设备,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大块的物料会造成设备堵塞,严重影响生产的连续性。目前国际上的煤炭加工工厂对于大矸石、原煤等的破碎一般采用双齿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物料破碎的效率。因为单辊破碎不能避免条状、片状的超粒度物料产生及单辊破碎的啮入效果较差。
1.3生产工艺需求
在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不一样的煤炭洗选工艺粒度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对原煤入选的粒度控制非常关键。比如针对粒度范围为0~40mm的物料选择小直径的压旋流器,此时对粒度的上限要求有极大的敏感性,但是对组成特性的要求较低,这种粒度的原料容易对管道、泵叶轮以及底流口造成堵塞。针对粒度范围0~50的物料选择重型有压旋流器,对粒度上限要求敏感性较高,对组成特性要求较低。针对0~60的物料粒度选择小直径的无压旋流器,此时会对底流口造成堵塞。而针对粒度范围在0~80的物料适宜选择大直径的无压旋流器。13~300粒度的物料适宜选择动筛跳法机,虽然会对排料口形成一定的堵塞,但是对粒度上线要求一般,却对粒度组件要求较高。
2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力度控制的技术途径
2.1确定最佳产品粒度标准和合理的破碎比
通常情况下,煤炭洗选使用到的破碎机的破碎比i是根据原料粒度与破碎后产品的粒度之比确定的,它是指原料经过破碎机加工后粒度减小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原料粒度与破碎后产品粒度的之比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使用破碎物料的最大力度与破碎后产品的最大粒度进行对比得出:i=Dmax/dmax。Dmax为破碎前的最大力度,而dmax为破碎后物料的最大粒度。在计算最大粒度直径时,一般以通过筛孔95%的为最大粒度的直径。由于商品煤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需要不同的粒度,但是入料的粒度与出料的粒度选用的标准必须一致,即入料若用l表示,那么出料粒度也应用l表示。二是采用平均粒度来计算:i=Dcp/dcp,其中Dcp为物料破碎前的平均直径,而dcp为破碎后的平均直径。这种算法能够精确而真实地反应物料的破碎程度。但是这种计算方法烦琐而复杂,实用性较差。经过长期的经验可以判定,分步骤破碎机最适宜的破碎比可以选择在2~4之间,可以按照第一种计算方法得到。但是过大的破碎比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不能节省成本,还会降低处理效率,使过粉碎率增长,加大破碎机齿轮的磨损程度,缩短破碎机的使用寿命。
2.2引进破碎原理合理的设备
在原煤破碎加工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块率高、粒度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要对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工序,比如剪切、拉伸、弯曲、刺破、折断、劈裂等操作工序,此外可以凭借岩石、矸石、焦煤、煤炭等的抗压强度,而抗剪强度大于抗拉强度的特性,最终实现破碎的目的。在原料破碎的过程中,由于煤炭、焦炭等属于硬物料,在进行破碎处理是应该将破碎机能耗定制为0.21~0.45kW·h/t,反击式破碎机能能耗控制在0.94~1.27kW·h/t,而传统齿辊破碎机能耗控制在0.35~0.56kW·h/t。从以上机能能耗可以看出,分级破碎机的能够最低,可以作为最佳破碎设备。
2.3确定准确的技术要求
在原料煤加工破碎过程中,要想获得符合技术标准的粒度,必须要根据商品煤的使用用途,从而确立粒度的技术标准。比如粒度约为90mm的煤料直接放入有压给料旋流器中时,这对于物料粒度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l、b、h三个尺寸的要求均小于50mm。而针对粒度范围在0~80的物料适宜选择大直径的无压旋流器,此时需要将l、b、h三个尺寸中两个尺寸小于50mm,并且有一个方面稍微大于50mm,在这种情况下,对选煤质量影响不大。13~300粒度的物料适宜选择筛跳法机,虽然会对排料口形成一定的堵塞,但是对粒度上限要求一般,却对粒度组件要求较高。针对粒度范围0~50的物料选择重型有压旋流器,对粒度上限要求敏感性较高,对组成特性要求较低。
3结束语
煤炭的洗选与加工中控制粒度是确保煤炭质量是否达标的关键评估指标,同时也是决定煤炭市场持续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原煤加工工程中,掌握了煤炭的粒度,了解不同煤炭颗粒群显示出的粒度分布曲线,就能更加准确的检测加工商品煤的质量。在煤炭洗选与加工过程中,为了生产处符合标准的商品煤、确保煤炭生产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控制煤炭粒度。目前控制煤炭粒度主要有确定最佳产品粒度标准和合理的破碎比、引进破碎原理合理的设备、确定科学的技术要求三种技术途径,这三种技术途径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控制煤炭粒度,使其符合商品煤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跃.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粒度控制问题浅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124-125.
[2]王博泰,包永红,李毅红.浅谈我国煤炭深加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陕西煤炭[J].2012(1):34-35.
[3]朱启军.浅谈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科学与财富[J].2011(8):11-13.
[4]潘永泰.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有关粒度控制问题的探讨[J].选煤技术,2012(19):26-27.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业“三皮”缩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姻铁、电力、水泥子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x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煤炭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走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优秀人才的竞争。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形势,我国的工程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遭遇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缺乏的瓶颈。而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具有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以建设矿物加工国家品牌专业为办学定位,以坚持专业“精品”人才创新教育为办学思想,在资源加工利用与洁净煤技术领域内保持矿业优势特色,加强矿物加工专业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努力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矿物加工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一、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层次、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一定程度上脱节,缺乏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应性欠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的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未能有效发挥。
3.工程教育的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我国工程教育中的课程综合性不够,设计训练、实践环境弱化;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的操作机会少;实习时间大幅度压缩,实习只是参观;毕业设计与工程脱离,课外科技活动难于开展。
4.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更贴近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又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界参与工程教育,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工程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长
5.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大学的科研导向,过分引导教师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不论理科、工科,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过分追求SCI论文和纵向科研课题,设置了不少特殊的鼓励政策。工科类专业的科研工艺性很强,许多工程项目周期又比较长,很难出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因此,致使越来越多的工科教师开始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正在影响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
6.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首先,是对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认识上始终存在分岐,对追求研究性趋之若骛,而对应用性避之不及;其次,知识教育比较实,而能力训练比较虚。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的考核都有明确、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以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点,确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把“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矿大办学理念贯彻和渗透到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实验和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永煤、枣庄、淮北、平顶山、大屯、兖州等大型矿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为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搭建了大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科技实践活动与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相结合、校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以“知行杯”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搭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出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校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程安排实验的方式,部分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单列。如“矿物加工学”课程独立设置了“矿物加工实验技术”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1)基础理论方法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各门课程均设有基础原理试验,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课堂讲授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理论、假说模型等,加深对基础理论理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2)规范试验。利用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试验方法标准化、规范化训练,强化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化操作实践能力训练,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3)工业应用选矿工艺半工业性试验。特别注意与先进的科研手段、生产技术的接轨,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依托,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建立起了一批选矿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干法选煤试验研究系统;跳汰过程参数测试与模拟优化试验系统;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研究系统;浮选柱分选试验研究系统;压滤机脱水试验研究系统;摩擦电选试验研究系统。利用选矿试验研究方法课与专题试验研究,我们组织各科研方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准备、设备操作、试验结果数据处理到最后编写研究报告全过程进行系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2.校外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老专业,科研活动比较活跃,与厂矿企业、设计院所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成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各大设计院所、大企业的重要领导和专家聘请为委员会成员,让一些重要实习基地的领导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企业直接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等。每年在适逢重大节日时,院、系领导都组织到企业走访,加强联络,增进感情,为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在淮北、兖州、枣庄、邢台、开滦、永城、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聘请一些设计院所及企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定期回校讲学,共商人才培养的大计,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教学氛围。利用生产现场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到车间班组,与工人一起上班,考勤,充分体验工人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与工人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良好品质。通过跟班学习、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做各种专题报告、组织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进行现场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培养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生产技术大检查,让学生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下,掌握采、制、化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切身感受。在实习结束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书面评价、答辩。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实施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课教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大力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们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训练,形成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观念和风气。近三年,学生申请获得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校级21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的矿物加工专业教师达到27人次,参加科技训练计划的在校生达到108人。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一: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摘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都会面临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近期经济研究的重点,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功在当代,利在未来。本文从煤炭产业链的延伸、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炭;传统经济;循环经济;产业链。
Abstrac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businesses will face serious problems of resource deple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focus of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 the coal industry to develop recycling econom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direction from the extens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chain, recycl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al resources.Key words: coal; traditional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转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而循环利用的总过程,形成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 为特征的新增长方式。它要求将经济活动有机地组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经济运行的低消耗、高利用、低废弃。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过程遵循3R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为目的的再利用(Reuse)原则;以实行清洁生产、谋求废弃物高回收率为目的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使产品的开发到产业的延伸构成一个循环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3种效益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运行的轨迹是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至枯竭);循环经济则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一、发展煤化工、拉长煤炭产业链
煤炭是主要能源和原料,又是主要污染源,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采用以煤炭洗选加工、液化、气化等洁净煤技术,拉长煤炭产品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把煤炭变成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
(1)要继续大力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搞好煤炭深加工。加快选煤厂配套建设,提高原煤洗选能力;积极发展型煤、动力配煤等洁净煤产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2)基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5% 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20% ,矿山企业采富弃贫的现实,一方面国家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准人条件,采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统筹规划,严格制定包括税赋在内的矿产资源综合开采优惠政策,加强共生矿、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3)要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加快发展煤的气化、液化,走煤炭多联产、深加工之路。煤炭转化不但可以实现洁净生产、提高利用率,而且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煤炭发电,附加值增加2倍;煤炭转化为甲醇类,附加值增加4倍;煤炭转化为甲醚类,附加值增加1O~12倍。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煤炭企业集团,应在基地内组建以煤炭转化为基础的产业链,即:横向上形成煤、路、港、航发展的产业链,纵向上形成煤、电、化和煤、焦、化等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以煤为主,煤、电、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化产业格局,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二、利用法律法规加强现有煤矿资源的循环利用
①规划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的龙头作用。把节约矿产资源纳入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合理配置资源,使矿山开采规模与占用的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应根据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突出矿区一体化整体高效开发,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倡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延伸建设。
②加强基层矿管人员配备、财政投人,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矿产资源回采率保证金制度,逐步完善《矿产资源法》中的有关法条。实施矿产储量动态管理。上一级矿管机构应加大对基层执法监督人员的纠查力度。
③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力度。进一步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准人条件,严格审查和监督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案。在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标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尽}夹制订详细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制定保护稀缺矿产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和完善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利用产品标识制度等。总之,大型煤炭企业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综合利用废弃资源,横向拓展产业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煤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许多煤炭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坑口电厂,将煤矸石、煤泥等劣质煤作为发电机组的燃料,就地转化和利用,节约燃料运输费用,解决选煤厂洗矸、煤泥的出路,减少了占地,解决了环境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其中煤矸石利用的重点是生产煤矸石烧结建材制品;粉煤灰利用的重点是水泥、烧结砖与新型墙体材料以及道路工程与回填工程,而且从实际效果来说,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依托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多种经营产品链
产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特有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下游企业使用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作为原料,使得进入系统的物质被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煤炭企业应推动以煤炭洗选加工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以加大煤炭转化、优化终端能源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煤产品链的发展。
多种经营围绕煤炭资源,煤炭企业应发展机电业、商贸、饮食服务、金融服务、社会服务和农业养殖与深加工业等配套产业以及适合矿区的高科技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多种经营。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煤炭企业应在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前提下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负效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循环经济发展中传统产业新型化 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坚持成本 收益原则,严格依照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实现行业与社会双赢。
参考文献
[1]郭培章.陈德敏 可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北京.中国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002
[2] 袁锋.李仲学.李翠平 我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J] 中国矿业.2010(7)
[3] 马明媛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4] 高飞.陈文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举措探究 [J] 商场现代化 2006(5)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二:我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一、引 言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旨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重复循环利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上,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早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提倡和推行。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推动煤炭产业的优化配置,加快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消耗量以及污染量最大的资源之一。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高达32.4亿吨,但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我国煤炭业发展至今基本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现状特征,分别是: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由于资源赋存依赖性强,在我国的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业属于一个高危行业;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为复杂;开采技术决定煤炭产品生产效率与效益而非煤炭产品质量。
三、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目前全国煤炭企业数量仍在2万个左右,小煤矿数量和产量规模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给煤炭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制约了煤炭行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延缓了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进程。
2、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
目前,煤炭行业管理分散到多个部门,缺乏综合管理与统一协调机制,政出多门,企业难以适从,这些状况不利于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还面临着许多机制和体制的障碍。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重、发展后劲不足。历史上形成的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分离难度大。煤炭税费负担重的状况也没有改变。
3、新旧问题交织
煤炭行业在经过了前些年特殊困难后,又经历了近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无序生产问题更加严重;二是盲目投资问题严重;三是煤炭开局继续向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内蒙古地区集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煤炭运输瓶颈制约矛盾越发突出。
4、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
煤炭固定投资经历五年多的快速增长,煤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煤矿项目为1563个,总规模6.53亿吨,加上改扩建和资源整合,总产能合计约8.3亿吨,这已经超过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5.8亿吨的建设规模,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合计已达30亿吨,远远超过到2010年煤炭需求约25亿吨的规划目标,煤炭产能过剩压力越来越明显。
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宗旨, 其实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 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 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矿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 而且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突出。作为传统的工业, 煤矿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五、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中央财政应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
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要研究开发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建立起技术支撑体系。
2、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国家推出许多资源利用的优惠政策,包括使用新型绿色材料有税收优惠等,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政策保障。在现有的政策执行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应加大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的政策优惠便利措施。
3、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划定矿区环境治理恢复的时间界限,应分计划经济期与市场经济期;法律出台前期与法律出台后期,明确采矿权人责任;通过提取煤炭资源补偿基金等形式,为煤炭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4、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促进煤炭行业清洁生产
通过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实现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提供保障。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可以控制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要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如提高煤炭回采率;井下产生的矸石尽量不出井,回填采空区;矿井水的井下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这样既可以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也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二次污染。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5-0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教育十二五规划” 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为贯彻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学生第一、实践第一、就业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通过市场、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质量的追中反馈,针对2011级矿山机电、矿物加工、电厂运行、煤矿开采、矿山地质、矿井通风、矿山测量、矿山安全共八个专业试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下属的七星矿、东保卫矿、东荣三矿、东荣二矿、新安矿、集贤矿、中央选煤厂七个单位及矸石电厂共八个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完成了2012-2013学年度的上述八个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任务。
对于首批进行工学结合培养的学生,在教学效果上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第一,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都在企业,因此对毕业后就业环境有一定了解,为就业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二,为学生聘请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讲解,真正实现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第三,采用每门课程集中教学,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实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第四,在学生实训环节,为学生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个工学结合点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上的差异,所以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效果提高,但和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我院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将会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试行的全程参与人员,通过一个学年度的机制运行管理,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联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这并不要求教学场所一定在企业,在生产现场,因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当教学过程和生产相冲突时,教学必然被忽视,而且在生产现场进行讲解,由于噪音及安全方面考虑,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这在我们过去机制试行的一个学年里,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和企业共同建设小型的模拟生产车间,这样就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可以顺利进行,避免了因企业生产带来的打乱教学安排的情况出现。
第二,企业培训校内专职教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即要具备双师素质。由于我们校内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出来直接从事教师岗位,缺乏企业经验,因此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主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成本,而且由于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效果上会有所影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校内专业教师,针对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每隔两年分别进行一次培训,助理讲师培训一年,讲师培训半年,副高级职称培训三个月,高级职称培训一个月,通过分批去不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企业生产工艺,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现教学内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第三,建设健全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由于某些专业校内专职教师紧张,加之欠缺企业经验,因此,必然要从企业聘请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学院应加强建设对外聘教师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从而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养成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第四,“三管”齐下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由于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虽然学院尽最大力量进行了人员的调配,实行了三级管理,但各工学结合地点的管理还是有所区别,有的结合点一个管理人员要负责七八十人的管理,相比只负责三十人的结合点来讲,工作量超出很多,教学管理效果上出现了明显不同。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健全的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在增加三个方面的建设,即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分别配备三个导师,分别是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也是学生工学结合期间负责主要技术理论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综合技能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技能指导,主要是从企业聘请专业工程师),就业与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学生班主任,深入学生实习企业,利用学生每周班会时间,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负责人组织三个导师,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均以教材为准,理论教学内容过多,且与工作岗位内容脱节,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要想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校企共同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并重新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岗位工作内容,编写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改变传统的根据教材决定授课内容,变成岗位任务决定授课内容,授课内容决定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不再滞后于企业生产过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志着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将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