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09-19 09:0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第2篇

一、主办单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徐老师 伊老师

第3篇

【摘 要】台湾资讯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又吸收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创新的教育思想,海峡两岸既具有相似的东方文化氛围和教育发展历史,又具有教育的差异。本文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走访了12所学校,深入课堂与学校和师生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探讨了海峡两岸资讯科技在教育中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台湾;教育信息化;资讯技术;科技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5-0073-04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台湾教育现状考察交流访学活动。访学考察期间,随广东赴台访学团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走遍了除基隆市之外的台湾所有市县,参访了12所学校,入班观课72节,听了4次高端讲座,通过粤台两岸教师教学探索、名师对话、访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实现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每一天都有震撼、惊喜和收获,这次台湾之行可称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之旅、文化之旅、交流之旅、磨练之旅、友谊之旅和感恩之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随团参访之际,我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考察交流访学活动像一扇窗户,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 “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几年来,大陆各地都开发和征集了大量微课资源,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8],并把“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机器人等实操型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实验[9]。慕课虽然是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但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 MOOCs)[10]。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于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两岸学者共同携手、积极探索和实验研究,共同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大陆地区可以借助教育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春风,大力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

第4篇

珠海市教育委员会

珠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版权所有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珠海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珠海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珠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珠海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珠海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版权所有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珠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珠海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珠海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珠海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珠海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第5篇

论文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怎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得到很好地使用将成为人们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章主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阐述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创建校园良好的信息化培训环境?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学习的观念?采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使学校信息技术培训得到更好的开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第6篇

1、加强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逐步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研制《*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手册》。推进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认真指导全市98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试行工作,加强调研管理培训指导,引导实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并认真总结评价改革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中小学评价队伍建设

1、努力办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和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以点代面,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

2、成立*市教育教学评价指导中心,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教育教学评价指导小组,形成评价管理网络,加强评价研究指导力量,提高评价调研指导质量。

三、落实全市普高课改重难点项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攻坚任务

1、组建好班子,选择确定好项目子课题,把我市具有教育教学评价经验和理论的领导、研究人员、教师机制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普高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实施,确保我市高中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2、认真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和学分认定方案,研制下《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调研和指导,保证顺利实施。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4、实施边完善学校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以评价来保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评价课题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1、努力实施《*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行动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选择部分学校分担子课题研究,扩大评价研究队伍,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更新中小学教师评价观念,转变评价方式和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的领班工作,把办班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有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成为中小学评价骨干教师。

2、认真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题项目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研究对策,并对现有评价研究课题进行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3、继续深化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市局制定整合教学模式推广运用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整合教学评价量表,有计划组织开展整合涓埃哦西评价,探索整合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果研讨会,推广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整合教学发展。

五、其他评价工作

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专题调研,开展职业教育评价方案研发工作。

2、继续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丰富网上教育教

学评价资源,为教育行政及教师评价服务,定期刊出“*市教育评价研究”专集。

3、开展课程评价工作,协同市局基教处开展校本课程评审工作。

六、协助上级教育部门相关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主要工作内容备注

8月

9月5、组织召开市直属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具体负责人会议。

6、修改完善《*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组织实验学校开始实施,实验学校评价研究项目上报。

7、开始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

8、分别召开高中评价、初中评价、小学评价实验学校负责人会议。

10月7、召开县(市、区)评价负责人工作会议。

8、市中小学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小软件(小制作)评比。

9、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研修班开班培训活动。

11、组织市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培训。

12、市教育信息化修班学员外出考察学习。

11月6、组织召开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7、部分高中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8、召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征求意见会。

9、召开市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10、刊出《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专集(二)11月13日至11月19日期中考。

12月6、山区、海岛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7、召开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果推广现场会。

8、组织部分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到上海考察学习。

9、全市第三次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案例评比。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评价论坛)。

1月至

2月6、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专题调研。

7、市2009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评比。

8、刊出《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8期。

第7篇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第8篇

【关键词】绩效;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60―04

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省区,大多数农村学校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中等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学校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山西省是中部六省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上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山西省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现状如何,能否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绩效技术的视角分析这一问题,并探索在当前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条件下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在2007年1月到7月对山西省11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调查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31份,问卷回收率为92.3%,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3%。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绩效的内、外部因素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封闭性问题主要采用高级统计软件SPSS11.5作为统计工具,开放性问题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对部分调查教师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 绩效因素分析模型及调查结果分析

以教育绩效为目标分析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学行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体现了学校资源投入与使用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教育活动综合效果的反映。[1]任何工作场所的绩效都要受到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美国绩效技术专家Wile于1996年提出了绩效因素分析模型,见下图1。

根据Wile的绩效因素分析模型,本研究对影响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作了概括,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而言,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学校软硬件环境和资源建设,学校激励机制和政策(如领导重视与否,是否有奖励等),认知支持等。内部因素即教师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学历水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对培训的认识及需求等。

1 外部因素

(1) 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调查得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中已经拥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分别占到73.0%和55.3%,初步具备了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的建设有所欠缺,分别占22.6%和29.2%。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处于建设阶段,网络“校校通”工程在山西省部分农村学校发展落后。

与硬件建设比较,信息化软件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明显不足,集中表现在与教材配套的适合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较少,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再加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限制,通过网络获取丰富数字教学资源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依靠教师自身能力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课件大多限于PPT演示文稿,而且质量不高。

(2) 学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绩效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对于“贵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有哪些要求?”,所有被调查教师中回答“有指标要求(如每学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课时数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15%等)”的占22.2%,“作为评优条件之一”的占29.1%,“作为晋升职称条件之一”的占20.7%,而“没有要求”的占到40.3%。

学校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可以促进教师学习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问到“贵校是否举行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竞赛?” 回答“举行过”的仅占28.9%,“没举行过”的占了71.1%。

(3) 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帮助。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调查中,大多数教师都提出他们需要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来为任课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但是实际上,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关的难题时,由于学校缺乏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尤其是缺乏能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家型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他们遇到的难题仅靠本校教师相互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无法有效解决。

2 内部因素

(1) 教师学历

学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和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能否快速提升和培训能否收到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表明,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中初中学历者占1.8%,高中学历者占7.1%,中师学历者占20.4%,大专学历者占47.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23.6 %。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以中师和大专为主,本科学历主要是后续学历,是教师参加工作后通过成人自考或函授等方式获得的,此外还有少量因近几年高校扩招而来农村学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2)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机

教师是否拥有积极正确的动机是提高信息化教学绩效的关键。调查发现,有91.5%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关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有64.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认为能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的占80.4%,认为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占43.4%,认为是“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的占70.4%,选择“在示范课和观摩课使用”的占18.4%,选择“教师个人爱好,展示个人才华”的占8.2%,“没想过” 的占4.6%。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并持积极的态度。

(3) 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设计方面,几乎所有被调查教师都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有82.3%的教师进行“学生特征”的分析,44.5%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对于“积极创设教学条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予以考虑,对“学习目标分析”的教师占29.1%。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举足轻重,但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教学设计,存在着盲目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方式,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其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改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之一。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中,被调查教师中采用抛锚式的占43.8%,支架式的占46.3%,创设学习主题情境式的占32.0%。很多教师认为第三种方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设计难度较大,因此采用的相对要少一些。

(4) 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

教师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有力保障,而缺乏技术支持,无论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教学绩效都是一句空话。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通过培训后对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如Word、PowerPoint和Excel)能进行简单操作,但水平不高,比如被调查教师中会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演示文稿的占78.9 %,但能使用超级链接和动画功能的仅为7.4%,还有13.7%的被调查者称不会使用PowerPoint。对于其它高级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如Authorware、Dreamweaver、Photoshop等),多数教师回答说他们基本上没有掌握。

调查表明,虽然有50.7%的教师回答能够通过网络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但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其次是现成的图书期刊、教学光盘以及音像资料,而通过应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和数字图书等方式获取教学资源的教师仅占11.3%和3.2%。这些数据反映出学校落后的信息化环境以及教师较低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水平,也说明教师还未形成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的行为习惯。

(5) 教师培训情况

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必须培养一支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通过培训不仅能推动农村新课程改革,也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调查得知,参加过一次以上培训的教师占79.9%,从没参加过培训的占18.3% 。培训级别主要是以校级和县/市级为主,有个别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少是与教师的学科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面授、大班上课,培训结束后教师通过笔试考试即可。

三 基于绩效视角的策略

从查结果来看,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有所发展,但整体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教育部颁布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从绩效技术的视角来看,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教育活动过程的安排。基于教育绩效的目的,本研究认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统筹协调,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多渠道改善基础条件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水平不高,需要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提高网络技术和软硬件设备的标准。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中央政府与山西省地方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移和支付力度。在以政府为主的前提下,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信息技术教育资金投入,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下进一步改善设施装备水平。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通过教育贷款、奖励、补助等渠道筹集经费,还可以扩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意义的宣传,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获得捐款、捐物。另外,在经费投入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尤其对经济落后的县、乡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应增加拨款和补助的比例,以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在以足够资金作保障,以“农远工程”实施为载体,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加强教育软件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绩效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

2 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虽然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但高绩效的主要因素不全在于培训,环境因素、管理和行政支持、激励机制等对于提高工作绩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具备信息化教学理念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校长首先要意识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只有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才能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经费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时间方面的保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师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和习惯难以改变,尽管接受了新的理念,但由于缺乏持续的监督、必要的管理和行政支持,培训后不加以应用的情况很常见,这也阻碍了培训后绩效的提高。学校领导要瞄准教学一线实际应用,确定符合本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绩效培训考核制度。另外,还要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聘任、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有关教师切实利益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进行考核时要结合学科及教学内容特点,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考评,避免教师为了应用而应用,而不考虑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张力和创造性,盲目乱用多媒体,发生“黑板搬家”的现象。

3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创设培训绩效提升的基点

教师自身内在素质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绩效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绝大多数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观念守旧,即使参加了培训,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仍难改变,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和策略,制约了基础教育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步伐。

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异常迅速,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低学历的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为了减小农村教师教育技术的绩效差距,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改变因循守旧和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准确定位教育技术能力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要努力掌握最新的课程整合理论和新型教学策略,及时总结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教训,努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中融入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此外,还应鼓励山西省现有的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与当地或附近的农村中小学校联系,组成合作伙伴,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优势。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高校向合作的中小学校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并组织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兼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合作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安装机房和网络设备等。通过互建互助,合作开展教育科研等活动,帮助农村中小学领导及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掌握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绩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2,(9):20-24.

[2] 梁林梅,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3, (12):27-31.

[3] 周古月.绩效技术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探讨[DB/OL].

第9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试点项目; 内容分析; 融合创新;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铁生(1970―),男,江西安福人。中学正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微课(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旨在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同时,挖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革命性影响。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1]“通知”阐明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原则及申报条件,明确了试点范围和主要内容。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申报工作。教育部密切关注这次试点工作,对各个试点单位的观念认识、试点内容、条件保障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把关,首批试点项目的申报评审历时较长,各地申报的试点方案经逐级择优推荐、方案修改完善、试点内容充实调整和专家综合评审等多个阶段,直至2012年11月教育部才最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项目名单。[2]

试点工作的方向和质量,事关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成败,也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鉴于此,本文将对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进行系统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以期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研究重点、热点及其变化态势,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引和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因为一个单位对应一个试点项目,故以下统称为试点项目)为分析对象,第一批申报获批的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共682个,其范围分布如下:区域综合试点(56个),中小学校试点(351所),职业院校试点(179所),本科院校试点(66所),专项试点(30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682个项目主题和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以期对不同试点类型(区域综合、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专项试点)的下属试点项目内容、目标等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内容分析法是以量化的系统客观的方式,依据事先设计好的类目表格,归类统计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质的描述,进而阐释研究结果。[3]同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SNS)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各个项目标题提取关键词之后,能够发现在同一项目中的关键词形成了共现关系,进一步统计两两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最终形成共词网络――共词网络能够反映关键词由共现而产生的学术关联,数值越大,说明两两关键词间的关系越紧密,意味着其研究主题结合越密切。[4]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网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项目的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分析,以此透视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重点、热点领域和发展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和发展对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通知”规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分期分批启动和部署,其目标是“用4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2012年,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具体情况见表1。对照教育部的试点目标,可以看出:自2012年首批试点项目申报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省区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大,进程较快,区域综合试点、本科院校、专项试点立项数均已超过相应类型总试点数的一半,中小学校试点和职业院校试点超过相应试点类型总数的1/3。

这些项目中的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可知:(1)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立项项目共652个(不含30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项目);参与申报立项的省区(含自治区、直辖市)有31个;(2)各省区试点项目数量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各省区平均试点数为21.3个/省。其中上海、新疆、湖南、广东、重庆五省区试点项目数最多,试点单位/项目均在30个以上;贵州、甘肃、四川、广西、吉林、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偏远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试点项目数较少,均在平均数(21个)之下,其余省份在20~30个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差异性较大,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与申报单位的观念认识、重视程度、申报方案的科学性及保障机制等有关;(3)各省区申报试点项目类型多样,试点区域覆盖面较广。这较好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统筹部署,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从表中分析可知,此次试点项目层次分明,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综合考虑了不同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别、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的层次差异,建议后续的试点进一步调整充实区域和学校的试点工作内容,重点做好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区域的试点内容充实工作。

(二)整体情况分析

21世纪全球化环境下,教育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以“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为策略,寻求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和路径是当务之急。通过对首批立项试点项目名称的标题关键词进行分析(词频统计)、聚类和比较,可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首批申报立项的绝大部分试点项目(661个,占总数96.9%)都含有“探索”这个关键词(如图1所示),且强调“创新和改革”方面的探索(占总数16.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策略的转变――从传统的全国统一部署、专家理论主导下的建设模式转向因地制宜、注重实践探索的科研引领型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发展路径)。同时,管理决策层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区域性等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刻、理性(不急于求成、不唯专家观点、强调实践与探索过程),因此,“项目试点、任务驱动、实践探索、科研引领”是这次试点的工作策略,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主要特征或标志。(2)探索的主要内容(任务)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模式”、“机制”两大类。如对于“模式”探索(含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培训模式、管理模式等)的试点项目占总数74.8%(510个)。其次是有关“机制”探索(建设机制、应用机制、共享机制、管理机制等)的试点项目占总数的33.7%(230个)。(3)试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呈“高度聚焦”趋势。主要集中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三通两平台”等几个领域。(4)此外,此次试点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工作重心下移――关注一线教师发展和课堂资源建设。如对“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网络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等)的试点项目达37个(5.4%),研究重心下降,关注微观具体的课堂资源的建设与共享。(5)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试点和跨区域的协作式试点项目逐渐增多。如关注区域内协作的试点项目有26个(3.8%),关注跨区域跨平台协作的试点项目有7个。这有利于整合区域力量、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倡导协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易共享、成本低的特点。总之,教育部的立项项目基本覆盖了试点要求的范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试点工作的导向性。

(三)对各类试点项目与试点重点内容的深度分析

1.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分析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各类教育发展、保障经费分配、建设应用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建设专业队伍,由此确定以县(区)或地(市)为单位进行试点。

区域教育信息化试点关注重点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服务体系”、“机制建设”等的探索上。25个(44.60%)区域试点项目的工作重点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构建或探索上,17个(30.40%)区域试点项目涉及教育信息化各类“机制建设”(发展机制、建设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等);13个(23.20%)区域试点项目关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缩小数字鸿沟。12个(21.40%)区域试点项目明确提到“教育公平与均衡”,9个(16.10%)试点项目关注区域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7个项目(12.50%)明确提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而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区域协作、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各种教育信息化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等几乎没有被试点立项,说明区域教育信息化决策者不够重视这方面,导致申报方案少,这是后期试点工作中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试点项目还存在:机制建设多,体制改革少;容易试点的项目多,难啃的深层次改革项目少;宏观层面项目多,深入具体的项目少等问题。如关于区域内整体统筹考虑的试点项目有12个(21.40%),而“协作”类的项目却为0,这说明各区域只关注本地区、本学校内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跨区域、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合作与协作意识,协作能力薄弱。存在只关注区域内的“小公平”与“小均衡”,缺乏跨区域和大范围的整体考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缺乏有效协作,是后续教育信息化亟待加强之处。

2. 中小学学校试点项目分析

(1)项目焦点类目分析

首批中小学校试点项目数共有351个(占试点总数的53.8%),这些项目适应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由师资薄弱课程建设、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跨地区学校合作、家校互动、绿色数字化校园、新增课程的开设等构成的融合与创新议题。同时,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试点。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强三项重点目标任务(“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和二项重点工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称为“三通两平台”。这五大目标生动具体且易操作,避免以往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空泛 “模式满天飞”的导向。在351个中小学试点项目中(如图2所示),按照数字校园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用融合等维度进行分类,其中教学应用融合类项目有121个(占34.5%),较好体现了此次试点工作“深化应用”的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小学试点项目多为微观和中观的模式和机制措施,而对于政策体制宏观方面的项目不多。

(2)项目属性类目分析

2013年,教育部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具体提出要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等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从图3可以看出,中小学试点项目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出对“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统计发现,大部分(76.60%)试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探索有关,共立项有269个。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最多(77个),占所有“模式”试点项目28.60%,占中小学试点总数的21.90%。可见,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有关优质教育资源、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等“应用模式”占到75个(21.40%),与“教学模式”一样重要。而面向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仅有25个(9.29%),这说明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多,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研究偏少。

中小学试点项目标题中“机制”二个关键字的项目有80个(22.80%),接近该类试点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机制”与“资源建设、共享”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其中有关“建设机制”的项目有34个(42.5%),“共建/共享机制”24个(30%),“可持续发展机制”18个(22.5%),“应用机制”仅2个。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的试点项目则无。这说明在“机制”的研究方面,对学校系统中的激励、评价等关注不足。

②“三通两平台”中的各试点项目分布不均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和建设目标,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看待和推进。但其下的各子试点项目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班班通(79个,占22.5%)、宽带网络校校通(59个,占16.8%)试点数目较多,而对“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的试点项目仅有5个(1.4%),大家对这种基于实名制的新型网络学习与交流方式关注度不够,认识程度还有待提升;些外,对“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数分别只有17个(4.8%)和6个(1.7%),试点数量偏少。平台是跨区域、大规模共享应用的基础和保障,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这需要在以后的试点申报工作中加以引导。

③“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热点工作

分析数据表明:“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十二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工作,共有61个立项(占中小学校试点数的17.40%),但其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注重硬件设备与网络建设转向关注软件资源与应用服务,其中“绿色数字化校园”项目17个,“数字化/数字校园”项目32个,“智能校园”项目7个,其他类5个。试点重心主要集中探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教育教学、学习与应用模式上。

④高度关注资源建设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但总体效果不容乐观,主要障碍在“优质”和“共享”两个方面。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5]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形成多样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其推送至每一个班级教与学过程中使用。因此试点项目中普通关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本次立项涉及“资源类”项目共有78个(以优质教育资源、名师课堂资源为主),其中优质教育资源、校本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项目占总数的19.4%,而“课程”资源类相关试点项目少(仅占6.8%),其中涉及“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试点项目仅4个(1.1%),“双语教学资源” 4个(1.1%),校本教育资源(8个,2.3%),可见目前试点项目更多关注素材型、拓展型的教学资源研究,而对结构化、体系化、专题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关注较少。

3.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主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尤为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点放在利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和提升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试点。首批立项的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共有179项(占试点总数的27.5%)。对职业院校申报的试点项目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频次排在前面的几个关键词包括模式、探索、机制、应用、建设、数字化校园等(见表3),其重心与中小学较为类似,仅在“实训”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对“校企培训”(6%)、“职业教育”(4%)的研究。从这方面数据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方向特色不鲜明,忽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还未发挥其作为新世纪职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建议后续研究加强对职业培训领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探索。

4. 本科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的研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科院校的试点项目一共有66个(占试点总数的10.2%),有60个(占90.9%)申报项目中采用了“探索”一词,其中47个(71.2%)试点项目是针对各类“模式”(如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建设模式、学习模式、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协作/合作模式等)的探索,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或平台就是依托高校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网(27个占40.9%)。可见,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方法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仍然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期待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学习、人工智能和运营方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突破。其核心都是围绕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核心使命和目标:对教育教学、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探索上,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本科院校)的试点导向。但是,高校试点项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程开发、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不多,并且没有一个关注教学质量和信息安全的研究,这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面窄且缺乏针对新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今后需加强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的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精品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研究。

5. 专项试点项目分析

专项试点项目关注各层级的特定领域(如: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措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等)。专项试点项目一共有30个(除青海、外各省区均有申报),其中在28个(93.3%)项目里面出现了“探索”关键词,并有16个关键词为“省级信息化”(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进行整体专项试点),较好体现了专业试点项目的特色。同时,专项试点项目普遍关注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占1/3),其次为:区域数据中心和资源中心的建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新型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构建、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四)总体研究数据SNS分析

1. 词频分析

本文对652个全部立项的试点项目名称经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并利用三种数据清洗方法“合并、集中、舍去”[6]对关键词及其词频进行整理,共获得16个高频词,见表4。这16个高频词代表了试点项目中前16位研究主题。最后对这16 个高频词的共现频次又进一步进行了两两统计,以此形成了一个16×16 共词矩阵,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在Ucinet 软件中导入矩阵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2. 高频词文字云

本文采用标签云(Tag Cloud)来表征上述关键高频词在整体上的分布。标签云最初用以表示一个网站中的内容标签,主要以不同字号和颜色依据热门程度来表征“热词”。而实际上在我们研究的特定领域中,“热词”描绘的是一种文字云――通过可视化的文档用词频率统计权重表,主要根据的是词频分析结果,以此分析研究领域;这项技术常用于具体化、形象化政治演讲的话题和内容分析中。[7]本文依托ROSTCM 中的可视化功能。本研究描述主题的文字云如图5 所示,从图中可见该文字云清晰地表明:信息技术设施环境、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研究的主要指向。

3. 建立共词矩阵与相似矩阵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对全部试点项目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形成了以16个关键词为要素的16×16的共词矩阵(见表5)。该矩阵行与列分别代表16个关键词,它是无向对称关系矩阵。在共词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时,表明在这个课题中两者存在关系。此外,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代表该关键词的词频。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Ochiia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以避免对角线词频与其他词频差距过大而影响分析效果。Ochiia相似系数是指把两个关键词各自在矩阵中出现次数的乘积开根号作分母,它们同时出现的次数作分子,经处理后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见表6)。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相似度越大,两者的关系越密切。

4. 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分析

高频词具有能够鲜明且直观地显示文献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在读学术论文之前,读者能够凭借高频词清楚地知晓论文的主题,关键词之间相互交叉,关系错综复杂,关键词内部存在的联系又可体现在某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中。[8]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构造的高频词相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经分析,可得到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见图6)。从图6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1)参与试点项目的广大学校研究者与实践者,紧紧围绕教育资源、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应用模式这四个核心主题展开研究和实践;(2)区域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等研究主题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构成了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由此可见,这三个主题是目前较为新颖且具有后续动力的研究热点。(3)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创新、学习模式等节点处于网络的边缘,在高频词共词网络中的边缘节点一般表示它们的联系较为松散,在此表明了它们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关注点,但这些节点的联系比较稀疏,更多的是通过作为桥梁的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进行联系。综上所述:目前试点项目研究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等层面开展了较为系统丰富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核心。

5. 高频词小团体分析聚类图

在社会网络中会存在某些行动者,它们彼此关系特别紧密,由它们就可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这样的群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称为凝聚子群,也被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小团体。[9]这些小团体是在大网络中同时存在的子网络,它的存在能加快成员间相互共享资源并能提高彼此的合作层次。[10]利用Ucinet软件对高频词共词网络进行1-派系分析,把Minimum Size 设置为14(即成员数量定为14),由此形成的聚类树状图如图7 所示。从图中可见:位于最左边的高频词共有4个,它们均在任一成员数量为14的1-派系中,说明它们属于同一派系,在两两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共现关系;这4个高频词是“教学资源”、“学习模式”、“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由此可知它们具有紧密的学术联系,这4个研究主题在此批试点项目研究中结合联系密切,作为骨干成员构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发展高频词共现网络的各派系,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种1-派系成员数量都在13或13以下,它们都是以这4个高频词为基础形成;位于中间的9个高频词联系较为松散,表明它们跟其他高频词的联系较多,但不属于联系最密切的子群,也就是说它们还不属于相互之间研究主题相关程度最为紧密的研究领域;位于最右边的高频词不属于任何派系,这说明它们与其他高频词的联系相对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

参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起草的祝智庭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方向是“融合创新”,虽然仍置身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但正稳步向前发展。过去十年,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规模的投入,基础层面上已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着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和应用,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促进各项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11]余胜泉(2012)提出既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看教育,在这种双重视角下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指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其引领性作用,也即革新教育的主流业务要依托于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要借力于教育信息化。[12]在此新形势下,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信息化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定位正确,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试点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性工作,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先行先试,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有益经验。[13]对我国此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部首批试点项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高频词共词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研究热点剖析

通过试点项目的主题词分析可知,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特征主要体现在:(1)形成了以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教学模式、应用模式等词为核心研究簇的研究领域;(2)研究热点逐渐向创新、数字化校园、深度融合、教育公平、信息化环境建设等领域扩展。

具体来说,国内一贯的学术研究多着眼于用宏观的方式看问题,力图从规律和本质上对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以“教学模式”、“应用模式”为主题词的研究和论文,这种以演绎推理为主要思路的研究,往往缺乏可靠的资料实证和数据的支撑。

同时,云平台、MOOCs、大数据等的出现,以及一般技术产品(例如搜索引擎、字处理软件、交互白板等)越来越多地在学校中得到应用,引发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对于教育创新、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西部与农村基础数字设施的建设等问题的探究。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在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理念下提倡教育创新,结合一线教师的应用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发挥教育领域多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的闭门造车,把教与学的信息化研究关注点细化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让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信息化实践深入到课堂,沉浸到常规化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就是融合和创新,这已体现在首批试点项目的研究主题中,也将继续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空白与薄弱点

本文针对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中所呈现的关键词间距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还存在一些空白处和薄弱点,并结合文献计量学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

1. 研究主体单一,项目团队结构科学性不足

除2个以政府名义和1个以培训中心和电教馆名义申报外,其他区域都是以教育局(教育委员会)名义申报立项的。跨区域申报的2个(河南5个单位联合申报,山东2个区联合申报),跨行业申报的1个(佛山教育局联合中国电信和高校联合申报)。参与研究的高校仅有2个(华南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参与力度不够,使得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不足,在这些研究项目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发表于专业性很差、层次较低的刊物,较难在该领域形成研究成果的集聚效应,无法显现高层次的研究体系。

2. 表层研究居多,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主题重复出现

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应用模式、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层面,对于教学模式创新、具体课程资源、学生能力发展本身的探讨较少。其中,在创新方面的观点和研究尤其少,制约了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要的师资培训(包括校际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等的探究几乎没有。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方式方法的探寻、培训体制和培训效果的评价,都不仅仅是国家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亟须各地区各级学校加入研究队伍。

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评价、教学管理系统应用效果等的评价研究不到位,未能评估绩效并作出对症下药的修正。部分研究方向空泛,研究点新但不聚焦,这类研究需要在原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研究人员对系统进行开发后,没有关注后续使用的情况和持续改进,初次开发浅层研究。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和研究意识,养成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的习惯,在做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对新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够

当前,微课、电子书包、颠倒课堂、Web2.0、社会性网络、混合学习、微博、移动阅读等媒体网络的教育功能不断显现,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将给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应调动一线教师参与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并提供较好的经济和资源支持,让教师能把新技术与新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提取教学信息化的模式,检验教学信息化的效果,促进学生21世纪能力的发展。新的技术(例如云技术、APP、推送技术)等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潜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将众多的理论和技术应用相互衔接起来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从业者都需要探究如何透过技术的表象,用教学实践去理解技术,明晰技术功能的可用和限制,明确学校教育中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整合应用的力度和重心。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需要能够理解和驾驭这些技术的教师团队。懂教学和懂技术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解决问题的研究,信息技术越发达,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就越高。[14]这种情况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向显得极为重要。

(三)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种重要发展趋势:(1)试点项目将继续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方面发展,继续探索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模式建设和新的机制创新,并切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体现校本特色的发展项目,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目前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进一步突显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意愿和导向;(2)我国教育信息化除了对原有领域的深层次挖掘之外,未来研究发展的取向还体现在:基础研究更加关注支持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目标转向学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素养培养研究上,支撑性研究亦步亦趋――学习环境探究和新技术架构的学习工具;(3)创新教学设计、数字化校园建设、课程深度融合、整体课程资源开发、新技术应用、教育公平和教学设计等领域将成为新的方向和热点;(4)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师范院校研究者仍是主要研究力量,同时,不可忽视一线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研究主体力量的重要性,发挥高校专家理念先进的优势,带动一线参与科研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改善教育信息化现状。

鉴于以上研究,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研究视角将逐渐转向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但无论是何种研究视角,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都将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趋势,其选择的根据都是研究问题,坚持问题中心的原则,最终目标是真正揭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此次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在研究的主体组合、研究的深度挖掘和研究的关注广度方面,仍大有可为。

本文对试点项目主题词应用共词聚类分析和聚类运算的方式进行划分,进而对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方向的分析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不可避免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词的共现关系与主题词的分布并不完全成正向相关,容易导致共词聚类分析中出现聚类不完整、聚类不稳定、成员划分不合理甚至容易造成没有意义类团出现等问题。[15]因此,我们不能断定关系词词频统计中排名较低的关键词完全没有成为研究前沿的可能性。本研究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其他可能性和视角,这部分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将是更为准确可靠地预测研究前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2-5-28,根据录音整理.

[2] 教技函[2012]4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Z].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8.

[4]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2.

[5] [1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基[2012].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内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2-05-27)[2013-06-14].

[6] 魏瑞斌,王三珊.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Web2.0 研究现状[J]. 情报探索,2011,(1):1~5.

[7] 维基百科.标签云[EB/OL].[2013-06-14].http:///zh-cn/标签云.

[8] 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9]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10] 袁润,王慧.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图书馆学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图书馆情报研究,2010,(3):37~40.

[11] [12]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7-02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实施“班班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教学仪器配套工程,使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13―2014年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购置“班班通”设备2000余套,基本实现了“班班通”设备进入每个普通教室的目标。同时,为切实做到配而有用、配而会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莱西市从有关设备厂家聘请专家,对全市各学段的226名骨干教师进行“班班通”应用培训。

但从总体上看,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其原因,从客观上讲,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及硬件设备缺乏老旧。据统计,莱西市中小学实验室、专用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建设达标率为75%;学生计算机达标率为65%,教师计算机达标率为58%,“班班通”达标率为42%,光纤接入率为38%,卫生保健器材达标率为24%,图书和综合实践器材标率为“零”。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不到位,使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率没能真正发挥出来。目前,个别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工作认识滞后,造成学校设施闲置,优质教育资源荒废,专用教室只是一种摆设。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制约莱西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认识、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谁能够抓住机遇,正确应对,谁就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先机,就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1 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走向标准化、现代化轨道。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最近,教育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二是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会,印发了《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这两次会议和两个文件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抓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工作。主要原因是技术装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途径。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什么是教育技术?简单地说,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化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同时对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位伟人曾说过: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而最忘不掉的就是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说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自然就有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长期去死板地说教,不善于用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首先会厌恶教师,进而会厌恶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将导致成绩的下滑。应该明白如果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话,国家何必要求一个学校建设那么多的专用教室?配备那么多的计算机?何必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

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市潍坊和烟台为什么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山东省第一、第二名?他们的领导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注重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尽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分不开的。是的,如果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作用的话,潍坊“为什么建了那么多特色学校(机器人特色、电脑制作特色、信息学名牌学校)?为什么参加全国信息学竞赛获奖学生潍坊能占全省的一半(这些学生全部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烟台“为什么在课堂教学评估制度中,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把课本上的静态信息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动态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每个为什么,都应是研究的课题。

莱西市比起烟台等市整体经济有差距,在硬件建设方面更无法比拟,但莱西市有很多学校已经配上的设备都不用,究竟是什么原因?主要是有的领导不思进取,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不知道网络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不知道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等所有专用室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说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利用它和不用它,就像兔子和乌龟赛跑,只要兔子不睡死,乌龟永远也赶不上兔子,因为科学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因此,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用好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目前,莱西市95%的学校都配备了接收远程教育资源的设备,并实现了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连接,大量的优质资源已经提供给了学校,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他们的重点工作就是用好它,发挥其效率,如何发挥效率?

与提高教师素质的关系 农村学校受条件所限,开展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大一些,学校无论是采取“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成本都比较高。中小学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训和整体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一线教师可以从同步课堂、课堂实录、名师导学、优秀案例中及时观摩教学方法,从中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领会专家、学者、名师超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潍坊等地的经验也表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也是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制高点和突破口[1]。

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的关系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远程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莱西市夏格庄镇渭田小学的校长心有体会地说:“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前,我们学校开不出英语课。今天,依托这项工程,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标准的英语教学了,‘远水’也能解‘近渴’。农远资源弥补了我校在英语、音乐等学科中师资短缺和英语教师发音不准等问题。”这充分说明远程教育对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用好信息技术和常规仪器

利用好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辅助教学不能主导教学,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若能合理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考地利用网上教案或课件,忽略吃透教材、学生学习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只不过形式上热热闹闹,中看不中用[2]。

利用好常规教学仪器设备 如果该让学生动手的课也使用多媒体,学生就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就得不到培养。所以应加大挂图、教学仪器、模型和普通投影仪、投影片等传统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让它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4 结束语

总之,所有的教育技术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用好它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辍学。各学校要采取措施加快教学装备建设步伐,鼓励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活动室,彻底改变只有上级检查才开门或只在公开课上使用的做法,即使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全面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设备和场所,并且要鼓励学生用,不怕用坏,就怕放坏;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素养,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班班通;教学效率;英文环境

一、前言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战。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依然是课堂教学。所以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信息化。如何才能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已成为当今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觉得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班班通”工程,它将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主流渠道。

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天素质

有的教师认为,搞现代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应付形式和上面的检查而已;有的则认为,这在城市一些重点学校才会有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条件不允许、时间还不成熟,所以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心理。然而,“班班通”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上述想法,以前,是学校鼓励你学电脑,现在,却是当前教育模式逼着你学电脑;面对已装备好的高价教学设备,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你能舍弃这些现代教育设施而坦然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班班通”的实现,为教师们提供了探索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自然也就能大胆创新。除此外,这个平台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师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人人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已在我校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再也不是一花独放,再也不是点缀摆设的东西了。

三、让教师教学更方便多样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登陆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系统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电教室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并把自己制作的教案、教学素材(课件)上传到网上备课系统。也可以在家中将自己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同时,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通过课件来讲讲思考方法,并在练习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展示,让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简便方法。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更好的创设情境,增大学习效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突飞猛进地提升,让乡镇中学英语教学更有趣,改变乡镇中学落后的学习面貌。

参考文献:

[1]应用班班通,优化英语教学-新课程.中旬.2013(4)

[2]巧用班班通优化课堂教学-读写算(教研版).2012(14)

[3]巧用多媒体,激活英语课堂―浅议“班班通”给英语课堂带来的变化-科学导报.2013(8)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虚拟教研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71-02

2007年12月,笔者参与李海教授的省级课题 《应用教育博客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并承担子课题《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依托课题研究在虚拟教研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先后发表8篇虚拟教研相关论文,积累了一些案例。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而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的不一致问题。

1 利用Wiki的应用和个人知识管理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Wiki,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Wiki”或“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Wiki也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工作中、学校教研工作中、教师业务学习中的应用。本文的实践平台是教育大发现Wiki(http:///wiki/)。

笔者在乡村小学任教,乡村小学师资不稳定,教师授课课程也很不稳定,有的学期教语文课,有的学期教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科,适应新的班级。在教学中,笔者坚持用Wiki记录整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通过Wiki与同行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这些Wiki用户的留言和修改意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没有Wiki,在纸质的笔记本上写教学日记,别人一般看不到,也不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Wiki应用又不同Blog,Wiki即时编辑整理功能十分便利。

在Wiki的应用方面,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尝试:个人知识管理、写学生的成长记录、写教学反思、写班级日记、开展叙事研究、编辑学校简报、班级简报、研修简报、课题简报、积累课题资料、在互动百科上编辑词条、和学生共同编辑百科词条、开发活动课程。2009年9月获得互动百科授予教师・维基星光计划优秀教师表彰。 《基于Wiki平台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报告》、《Wiki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 在好看簿博客上的实践研究

好看簿是一个Web 2.0图片分享网站,目前有用户约10万。它以图片故事形式展示,用户可以图文并茂地分享自己的图片故事。笔者通过好看簿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研究、交流和协作。写教学日记, 用图片记录自己的教学,记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记录学生发展、成长,上学的幸福过程, 秀秀学生的涂鸦、漫画,刚刚读过的书或者喜爱的电影,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阳台上的花或者自己的宠物,制作电子教程,软件、网站的使用指南,分享PPT幻灯片等。

例如,笔者开展的一些活动:跨校、跨区域活动 ,与天津小学生写信互学活动 ,与深圳小学教师发起的“秋天到” 活动;作业展评:一年级语文非正式作业展评 ;开发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家乡的春天;学生成长记录:一年级假期作业展评暨进步学生表彰。

3 新思考成长博客,新思考研修平台

2007年底,在李海教师的指导下,笔者开始写博客,刚开始的博客仅仅是写一些教学日志、心得等。加入博客群,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后来加入了新思考教育视点,并担任网络评论员。2010年3月参加了新思考网络研修,才对成长博客和新思考平台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在西街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陈妍的带领下,甘州区英语一班的部分学员开展基于新思考平台的城乡跨区域集体备课,该活动的部分成果将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发表。

在新思考平台上主要就是写博客,担任评论员评论教育视点,参加网络研修。例如,笔者参加过的一些培训项目。参与2010国培项目-高中新课程培训,参与四川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团队;负责编辑简报:参与青海农牧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团队,负责编辑简报。

4 中国教师远程研修网平台

中国教师研修网(.cn) 是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2007年,中国教师研修网成为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优秀网站,2008年以后,成为教育部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基地。承担多项国家级、地方远程培训项目,并与各地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多个区域级教师网上学习社区。笔者参与的活动:参加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知行中国在岗实践暨班主任E站。组织活动:多动症孩子的教育问题 。

5 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软件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POPO、UC、LAVA-LAVA等。合理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如视频听课、评课、召开视频教研活动、专题培训等。笔者主要介绍QQ(QQ群、组) YY、UC、呱呱视频。

6 Gmail+GoogleGroups

笔者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的活动最多,也是开展教学研究重要平台之一,由于谷歌论坛在国内打不开了,所以,笔者对Gmail+GoogleGroups介绍就少一些。笔者参与教育大发现社区,讨论一些问题时就是通过Gmail+GoogleGroups的方式,上次庄秀丽博士到河西学院和甘浚中学做报告时,专门介绍了谷歌论坛。张掖市的三个谷歌论坛是:祁连山教育社区谷歌论坛:、河西学院教师论坛:、河西学院学生论坛:,善用网络,利用群体智慧,支持教学;在虚拟教研平台上,形成了由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特级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学生组成的虚拟教研组。在这个虚拟教研组里大家利用Google论坛讨论教学问题,一线教师能更好地得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把教学的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用Web 2.0工具进行管理,不断地对比、分析,不断地沉淀,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转化为成果。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参考文献:

[1]李明山,马秀梅.基于Wiki平台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0(7-8).

[2]李明山.Wiki在西部农村小学应用的实践案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3).

[3]李明山,侯秀娟.“了解张掖湿地――小学活动类课程”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4]李明山.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5]李明山.适合本镇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网络平台,[DB/OL]http:///story/186982/.

[6]中小学教师利用wiki能做些什么.[DB/OL]http:///story/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