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时间:2023-01-21 18:1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 研究性学习 创新性实验 人工神经网络

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科研项目中,要改变由指导老师一步一步发指令由学生被动完成任务,还是科研小组同学主动学习、主动定方案(方向)、定任务后,再由指导老师和全组同学商讨,小组同学分别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再学习,再研讨,再实验…,直到项目完成。这是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培养和提高同学自主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老师不再是“司令员”,而是科研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下面以“水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氨基酸紫外可见光谱人工神经网络定量测定及营养学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例,说明一些具体作法。

1.组织小组同学展开调研, 明确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培养社会调查能力

“水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氨基酸紫外可见光谱人工神经网络定量测定及营养学分析”项目小组成员来自学校中三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自愿组合而成。首先在老师的主持下由小组同学选出2名学习好、责任心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管理核心。然后小组负责同学则将同学分成二个调查组,分别到海产品养殖场和海产品销售市场展开调研。二个小组调查完毕,通过汇总与讨论,大家明确了目前舟山人工养殖虾体主要有三大代表品种:水培虾、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这三种虾适应范围广,产量高,是目前我国东海养殖的主要特色品种。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必须依靠通过对这三种虾的优良品种的选育、饲料配料的组合和筛选及其营养价值的分析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其质和量。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进行氨基酸的测定。可见,虾体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同学们经充分讨论后认为:开展“虾体氨基酸检测”的创新性实验,不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可行性强。不但可加深同学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可拓展同学们知识视野,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2.组织同学学习相关背景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加深对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

项目小组管理核心下一步则是组织科研小组成员复习《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基础及专业课程,首先是进一步加深同学对虾体中氨基酸的认识。氨基酸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之一,而有些氨基酸是不能在人体内自行合成必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如异亮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它们称为必需氨基酸[1]。因此虾体中氨基酸的检测分析主要就是针对这些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虾的营养价值就大,商业价值就高。而养殖对虾虾体中氨基酸含量的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费用高、样品用量大、检测方法费时繁琐等问题,不适于养殖生产控制特别是虾体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结合《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知识,同学们提出用最简单的紫外-可见光谱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三种对虾主要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不经分离定量测定。光谱数据在BP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对虾肌肉中氨基酸定量分析的基础上[2], 进一步试验采用较新的具有较强自适应能力和较好预测效果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神经网络模型完成定量分析和预测,尝试为对虾虾肉中氨基酸多组分分析提供一种不需贵重仪器的简易新方法。

3.组织同学自主检索查阅文献,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方向任务明确以后,项目小组管理核心则组织小组同学自主检索相关文献,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开拓知识视野,重点组织小组同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经过项目小组全体成员的多次学习与探讨,大家都清楚的知道了人工神经网络现在已经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是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来建立模型进行分类与预测的一种化学计量学手段[3]。目前,人工湖神经网络应用于氨基酸混合液测定中主要是误差反向传播 ( Back propagation,BP)人工神通网络(BP是由输入层, 输出层以及若干隐含层节点间互连而成的一种多层网络)。但它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训练速度慢;训练过程可能不稳定;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无法达到全局最小;而且可见-紫外光谱所含的波长数据点多,具有多重共线性,会造成建模时间长等问题。经过小组学习探讨和老师的指导,大家提出针对海产品对虾氨基酸溶液光谱测定中波长数据点多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用极限学习机完成对虾体肉中必需(主要)氨基酸含量测定并与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的学习与探讨,小组同学明确了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神经网络是南洋理工大学G. B. Huang 等人在2006年提出的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新算法,与传统的误差反向传播 ( Back propagation,BP)人工神通网络方法相比,极限学习机有泛化性能好、训练学习速度快等优点[4]。

4.组织同学主动联系药品试剂市场, 锻炼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在购买所实验所需的试剂与材料方面,项目小组管理核心同学认识到,本项目所需主要仪器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氨基酸分析仪,但实验试剂则不同于以往的实验课,老师配好实验用试剂后供同学直接使用。现在是需要通过小组同学自己去市场联系,同学自己购买,买来后还需同学自己配制,因此这是一个培养同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项目小组管理核心则首先组织同学上网查找相关试剂的供应商的信息,然后让同学比较这几家商家的报价及其产品的可靠性,从中挑选出合乎条件的2-3家商家,最后由项目小组管理核心负责联系着2-3家商家,并与小组成员讨论比较后进行购买。

5.组织与分配小组同学各自完成相应的具体实验项目,培养实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仪器使用等方面老师则重点指导这几个同学,即他(她)们同时也就成为这个项目小组的“指导老师”。如由他(她)们负责实验试剂的配制或指导同学配制,负责指导同学进行仪器操作,负责分配或指导同学完成相应的具体实验项目,辅助或指导实验小组同学完成实验设备的具体配置等等。如以下取同龄期、同体长、同体重的南美白对虾、竹节虾(日本对虾)和水培虾称重,匀浆机匀浆10min,真空干燥箱在50℃下真空干燥,制成粉。分别称取水培虾粉、南美白对虾粉,竹节虾粉加盐酸水解24h这些实验过程,均在项目小组管理核心同学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完成。

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项目小组管理核心组织小组同学分别取三种虾的水解液稀释成9个浓度,用L-8800型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三种虾体9个浓度水解液的氨基酸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对三种虾体9个浓度的水解液进行光谱扫描[5],获取一系列光谱数据。再取未知氨基酸浓度的三种虾体3个不同浓度的水解液同样进行光谱扫描获取光谱数据。然后用已知氨基酸浓度的光谱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并对未知浓度虾水解液进行氨基酸含量预测。结果见图1和图2。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小组同学对《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光谱扫描和吸收光谱曲线概念和几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6.老师和小组同学一起学习讨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析测定结果,培养科学分析能力

在对测定结果的分析中,项目小组全体同学分成3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对照参考资料,根据所得测定数据结果与数据可视化图形(如图1、图2等),先进行分析讨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指导老师和全体小组成员在一起再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讨。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紫外-可见光谱数据结合三种人工神经网络(①误差反向传输神经网络,BP。②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③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EML)对氨基酸溶液中氨基酸浓度的测定,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的预测结果比误差反向传输神经网络(BP)好,但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EML)的预测效果要好于误差反向传输神经网络(BP)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同时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氨基酸溶液(如虾肉水解液)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 一般都是用比较昂贵的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来完成,而且操作复杂、费时、费劲。所以,如果是使用普通的紫外-可见光谱仪结合计算机数值方法来完成虾肉中的氨基酸测定,所用仪器简单普遍,且分析样品不经分离。推广开去,不但可用于对虾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及品质评判,也可用于其他水产品和肉类食品中氨基酸含量的分析,即在食品质量分析方面有一定的意义[6]。

7.结论

从以上讨论分析可见,紫外-可见光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测定氨基酸溶液中氨基酸浓度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再说在本次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辅导学生建一个工作能力较强的项目小组管理核心。有了这个项目小组管理核心,所以以下工作都是在项目小组管理核心的配合下顺利完成的。第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相关背景知识和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查阅检索所须文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独立购买所需实验试剂,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第四,指导学生自行完成实验试剂的配制,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五,参与小组讨论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本科学生作为科研创新实验的主体,不仅加深了对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还拓展了知识面(如人工神经网络、化学计量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但提高了仪器操作方面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还提高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如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数值计算等等),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国全主编,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116-117

[2]钟雷鸣,江王栋,石乐明等,六种氨基酸混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定量分析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2,8(4):706-710

[3]许禄主编,化学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88-120

[4]Guang-Bin Huang,,Hongming Zhou,Xiaojian Ding,et al,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for Regression and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2,42(2):513-529

[5]李大东著,检验医学计算机数值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43-46

第2篇

作者:陈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就目前林业类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来看,由于本科生的实际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制约,创新项目多集中于基础应用学科领域,且多处于各学科的初级或基础研究阶段,“研究的问题”比较“稚嫩”,创新的整体水平低下,“重复创新”的比重较大,研究成果总体仍停留在“小发明、小创造”的层面,缺乏理论创新和重大应用创新。由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影响,“大一”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学习内容很少涉及专业课程,而“大四”的学生面临着毕业的现实压力,多数正忙着考研、出国、就业等“个人前程”,通常很难集中精力进行创新研究。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就使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成为参加创新活动的主体,他们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形成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且多数都没有参加过科研活动,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学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生。创新立项不均衡,运行机制较为松散。大学生科技创新主导部门在创新教育的管理和考评机制上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项目立项、审批方面。在国内高校中,面向大学生开放申请的科研项目主要由“中国科协”、行业协会和高校发起或承办,而作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局)对该项工作的参与度和官方认可度均不高,相对于政府和高校的科研项目来讲,经费支持力度很小,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开展起来难度很大,局面很难打开,这点在林业类高校显得尤为突出。二是项目管理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管理较为松散,存在“立项较为随意、考核相对松散、结题不够规范”等“短、平、快”现象,制约了重大创新成果的形成。三是成果鉴定和成果评价方面。从成果鉴定和社会认可度上,大学本科生的科研立项和成果多数仅限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果范畴,对在“一线”指导学生的教师职称评定和后续课题申报贡献度不高,这直接影响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价值的分析1.促进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学风可以全面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课外学习的主导力量,弥补了“垂直”教育系统的不足,使学习多样化、丰富化,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外学习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2]。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能为广大在校生提供难得的参与科研的机会,而随着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力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的学生数量势必逐年增加。总体上看,大力开展创新项目,能起到促进一部分“先进”同学(综合素质较高且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带动一批普通同学努力向先进学习,同时影响一批后进同学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中去的作用,并实现高校整体学风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促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2.培养创新素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能全面提升参与同学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养和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此外,对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和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较大促进作用。有研究认为,积极有效地参加科研创新活动,能使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又为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量实践证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尽管其中有的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成绩,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利于教学相长。大学生科技创新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成长有较大帮助。在高校中,青年教师从事专项科学研究工作,通常受到缺少科研经费和科研辅助人员等两方面的制约。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可以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本科生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解决课题的前期立项问题,并获得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有助于项目的开展和前期基础研究的进行,为今后申报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打下基础。二是通过指导本科生的创新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助手,解决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促进“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林业类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可以提高其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可以从制度建设、氛围营造、平台打造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有利于良好机制的运行。首先能从源头上减少不规范因素的产生和其可能在后期对科技创新运行、考核、评价的负面影响,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外在环境,为项目的长久、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正确导向。如可通过制定“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生创新奖评选办法”来规范流程,通过制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制度来激励创新。此外,还可以依据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设定“创新学士”、“硕士计划”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创新学士”计划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与创新”硕士计划,这两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3]。氛围营造要保证创新项目的长期开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吸引力,科研创新氛围的营造是一项重要工作。好的创新氛围能吸引大量优秀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学生指导工作。为此,林业类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宣传力度与广度,努力扩大创新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以获得更多科研经费支持和官方认可。此外,可通过举办“项目竞赛”、“学术沙龙”、开通“大学生创新工作网络平台”等措施,来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平台打造目前,林业类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其它类型高校一样,遵循“科协通知,高校组织选拔、申报”这一既定运行模式,创新项目设立途径相对单一,项目立项偏少,创新空间和平台受到制约。针对这一现象,建议通过增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单位来增加项目的立项数,从而扩大学生参与面。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参照“挑战杯”的运行机制,设立省级、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赛,以完善和丰富创新项目申报遴选的机构和机制。二是增加项目类别,即鼓励高校依据自身办学的林业特色和本科生教学、科研实际,设立各类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或项目,如: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依托于实验室教学的“大学生实验室创新计划”、依托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大学生重点实验室创新”和依托于单项优势学科的“优势学科创新”。三是广开财源,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在政府或高校的监管下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最终实现“多头推进,全面覆盖”的目标。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12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12年获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13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颖 杜军华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212-213.

第4篇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资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6-0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经济与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知识已经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是这个时代与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因此,大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吸收并运用到实践中,就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极富创新性,他们组成一个个创新团队,申报一些创新项目,努力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NH大学从2005年开始设立“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基金,对在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NH大学的学生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学生自发成立的triz创新协会,学生自主研发的太阳能飞机在2009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科技创新评比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然而,大学生在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研发经费是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在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取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再加上学校提供的资金有限,平均只能提供项目申请资金的80%左右,这迫使一些大学生不得不缩小研究成果的规模或被迫放弃创新项目,如triz创新协会2012年研究的太阳能三轮车,原本准备研究一辆太阳能汽车,但由于经费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研究成果的规模,改为太阳能三轮车。如此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积极性及成果的研发,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资金存在的问题

1.创新项目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筹集资金的渠道单一。目前NH大学的大学生为创新项目筹集资金主要是通过创新项目在学校“三小”中立项的方式,取得学校“三小”基金的支持。同时,有些科技创新项目也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筹集资金,如和一些企业达成协议,技术研发成功后将其转让给该企业,让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但是总体上筹集资金的渠道有限,这就限制了创新资金的总量,导致资金不足,制约创新项目的研发。如NH大学的某学生申报的健身发电机项目,他们虽然“三小”立项成功,但只获得2000元的资金支持,不足以研发实物,最后只能改为论文结题。

其次,筹集的资金不足。NH大学虽有“三小”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但由于项目众多,“三小”基金对各个项目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如在第六届“三小”中文法学院获得59项资助,资助总额是70200元,平均每项资助1189元;航制学院获得51项资助,资助总额是90900元,平均每项资助1782元;经管学院获得35项资助,资助总额是42600元,平均每项资助1217元;信工学院获得34项资助,资助总额是86100元,平均每项资助2532元。对大多数创新项目来说还是不能满足其研发所需的费用,使一些项目的研究不能全面,取得的成果也有局限性。某些大学生的创新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如简易自动报警挂锁项目,预算需要5000元资金,但学校立项仅给与2500元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有限,有些大学生的创新想法不能实施,导致一些好的创新想法无法付诸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发成果的突破,很难取得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精品少。

2.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使用不当,缺乏总体规划。一些创新团体在使用资金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细致、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在外出调查访谈时,对来回交通工具的选择及吃住等问题上不注重节俭,一心图舒适,导致资金浪费。同时,由于自身水平限制,研究中会走不少弯路,导致资金浪费。在资金本来就有限的情况下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加剧了资金不足这一困境。

第二,决算不及时,项目结题后对结余经费仍随意使用。部分大学生创新团体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不会进行决算。[1] 一般情况下,研究课题结题后,作为本研究计划项目的科研活动已停止。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课题负责人对这部分剩余经费仍有支配权,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认为既然科研项目已实施完毕,结余资金是自己节约下来的,自己就可以利用,甚至认为这是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所以不会注重对剩余资金的计划利用。但每年度学校用于创新科研的资金是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更多创新项目的进行。

第三,管理创新项目的大学生成本效益意识差,没有实行成本核算,资金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大多数创新小组从选题、定题、研究直到课题完全结束没有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发明过程中直至专利申请过程中都没有计算成本,甚至出现了重复购买零件的现象。其实,有些零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有效的成本计算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建 议

1.对资金不足的建议

第一,学校和大学生合力解决。大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集资,但是通过这种渠道筹集的资金通常有限,而且难度较大。此外,可以通过学校联系校友,募集资金。

第二,切实提高创新团队吸纳自主创新资金的能力。较强的吸纳资金能力是满足大学生创新项目资金需求的内在条件。大学生创新项目要想在自主创新中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首先必须要练好自己的“内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创新项目发展的灵魂。有了完善的内在实力,就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吸纳自主创新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公共财政的直接资助是帮助大学生创新团体解决创新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创新基金已成为我国政府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发展的主渠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资)金作为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用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引导性资金,它通过向大学生创新项目提供资助,带动和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投资,并逐步推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新型投资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科技投资资源,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项目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信用担保机构。[2] 健全担保机制大力推动担保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担保业监管意见和再担保模式方案,尽快明确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继续推动大学生创新项目信用制度建设,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信用评级。信用担保可以是以财政出资担保,这体现政府对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政策性融资支持。随着大学生创新项目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融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改善,因此,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创新项目资金匮乏的局面。

2.对资金利用不合理的建议

首先,完善学校的监督制度、强化责任。部分创新科研的大学生之所以对科研经费利用不合理,并产生浪费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个人。因此,完善监督体制可以减少滥用经费的现象。并且可以加强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合理使用,减少漏洞。

其次,积极探索科研成本核算办法。[3]由于部分大学生成本效益意识差,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因此,鼓励学生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俊芳.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1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问题

1.1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中心的任务之一。在2006年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面曾经说过:“科技竞争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点。现在的时代,拥有知识和技术创新优势的人,就能主动发展”。因此,关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和学生都很重视,表示应积极主动参加,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展、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为了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教育而在学校整体的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强有力阵地,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综合才艺发展的广阔舞台。

1.2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问题

第一,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体系没有规划,而且不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很难建立一个长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第二,一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观念跟不上时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的指导,往往依靠自我奋斗,成功率比较低,容易丧失信心,中途放弃。第三,传统教育通常强调学生应试教育的能力,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想、意识被禁锢。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竞赛,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或者部分学生虽然对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有兴趣和好奇心,但因为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信心和勇气而放弃,错过了很好的机会证明自己。

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一直是困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他们多数在大学最后一年就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并频繁参加各种宣讲会、招聘会。还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而忙于考研备考。这会严重影响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习任务,使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其中,毕业设计就成为了最受影响的工作之一。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进展缓慢,更别提能取得较好的设计结果。这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工作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缺乏合格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要熟悉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有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指导教师资源短缺,往往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导致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兼顾每一个学生的课题,而对毕业设计工作采取“放羊式”指导。另外,部分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致使他们自身都不具备工程实践技能,这必然也会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3)忽视亲自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目前,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工作已成为一种常态,给毕业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也同时致使很多学生过分依赖于计算机功能,而不进行亲自动手设计、计算。在毕业答辩时,当问及基本方法、步骤时,不清楚,甚至模糊。(4)毕业设计中缺乏创新。有些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导致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进行毕业设计,或在同一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报告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教师则按同样的时间、计划进行指导,无法对不同的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充分发挥。对于已经提前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有些单位需要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这就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校或指导教师无法满足,将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更无法谈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结合的意义

首先,将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结合,可使学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从事研究工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科研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经常用到书本的基础知识,还要学到许多书本没有的前沿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研究问题,往往需要亲自查阅大量的文献,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为完成一个创新项目,常需要多个同学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有了前期知识上和素质上的基础和积累,更容易上手,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创新精神,从而能更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其次,将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结合,可使学生前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进展延续到毕业设计中,做同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过程中,学生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其科技创新能力,更能高水平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并避免在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单独进行存在的不足。这样就相当于大大延长了毕业设计的工作时间,可使毕业设计工作更加系统,有利于更加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将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结合,是解决当前多数高校实验设备或仪器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高校最好的实验室和最好的仪器多用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技创新项目及毕业设计工作,能够在条件好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取得更好的实验结果,从而保证毕业工作的质量,也能缓解教学经费不足、实验仪器紧张等困难。

4结语

结合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毕业时的积极性,也是全面考察在校大学生学习各种技能的好方法。结合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阶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对于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以后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5):90-93.

[2]梅永刚,王春娟,吕军战.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166-168.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08-02

当前国际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大批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全国各高校都在努力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还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了《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桂理工教〔2013〕28号)和《关于开展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预通知》。本文结合指导我校化工专业学生参加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工作,总结出在指导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及感想,以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及意义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指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1]。当前,培养新形势下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的科研人才,在全国各个行业都受到众多关注,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都尽可能的为每个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有利的科研条件和实习场所。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的准备

我校每年3月份进行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这给我校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校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先让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然后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择优选择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从而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选,有利于项目的开展。我校通常选择有一些专业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的学生作为主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者,项目团队成员一般是1~3人组成,学生们自己选出一人作为项目主持人。参与项目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进行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学生在指导教师协助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然后经过本学院遴选,推选到学校进行项目申请答辩,才能获得学校所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过层层筛选后的项目,有明确的目标,选题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且工作量适中。

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首先,项目申报的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项目选题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部分专业课程知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项目研究内容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基本的平台。项目研究方向偏离专业范围,则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项目研究内容过深,学生课外自学负担可能过重;研究方案没有新意,则不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2]。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应符合参与学生的专业方向,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例如,笔者指导的创新训练项目是我校化工专业电化学方向的学生提出的一个课题。该课题深入结合镁合金具有优异的金属特性和易腐蚀特点,进而展开耐腐蚀性能的研究。这一创新项目中拟采用微弧氧化与有机镀膜相结合,以及化学刻蚀与自组装技术相结合,在镁合金表面制备疏水膜层,并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疏水膜层进行SEM、EDS等形貌表征和电化学阻抗、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性能测试,以分析镁合金表面疏水膜层的耐腐蚀性能与膜层形貌之间的关系,确立疏水膜微观形貌与疏水性以及耐蚀性之间的关系,为镁合金的防腐蚀研究提供新途径。该选题具有较好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能够达到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训练目的。在选题中尽可能的针对性强,切记选题大而泛,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其次,创新训练项目应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指导过程多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指导方法。如果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多,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还要多鼓励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进行实验的各种准备工作,指导老师只是提供实验需要的各种必需品。实验设计时,学生相互之间要开会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对创新项目的意义和目标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分工进行资料查询、购买试剂和耗材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布置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可以旁听学生的讨论会,对学生讨论后的实验设计内容做出补充修改与完善,这样既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除此之外,在实验实施过程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规划出合理的实验时间,这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因为创新项目基本上都是学生在业余时间来完成,因此项目组成员相互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时间较长,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定期进行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总结,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进行中的问题,可以和指导老师共同来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且这个总结会还可以提高项目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指导教师应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更多、更专业的学术知识方面的指导与建议,因为大二、大三的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还是有限的。在指导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克服困难的思想,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的能力,进而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教师多起解惑、提供思路、保障项目能够完成的作用。通过大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项目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最后,项目成果的展示。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结题要求,我校采取的是提交结题报告和项目结题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因此需要学会撰写结题论文及项目答辩。结题论文的撰写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用词规范。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所撰写的论文应包含新方法、新结果和新观点[3]。但是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写过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结题报告写作应给予充分指导,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结题报告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针对着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初稿,再与学生交流,审核结题报告的合理性,提交结题报告的终稿。在这项工作中并不是指导教师做甩手掌柜,任学生随意撰写结题报告,也不是完全替代学生撰写结题报告,而是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做到既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又能体现指导教师在项目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结题报告主要体现了学生从对实践结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规范表达方式,为后续的学习和深造打下有利的基础。

四、结语

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依靠各行各业的创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也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所以国家实施各项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计划,旨在改变高校的教育现状,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4]。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因此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所学到的课本知识和课本外知识相结合,锻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激励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行动上也逐渐完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严把立项关、优化教师队伍和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谢晋.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体会及意义[J].电子世界,2014,(9):194.

[2]杨蜜,付瑞苹,吴蓓蓓.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旬刊,2014,(4):122-124.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CDIO;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67-02

一、引言

所谓“CDIO”,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4个词的英文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和学”的集中体现。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联系课程内容、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1-5],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2006年,电子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前身――大学生开放实验室成立。2007年,学院与广州周立功公司联合创建了周立功“3+1”创新实验班”。一直以来,两个平立运作。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各项全国赛事中,获奖人数较多,但学生普遍不重视文档的写作和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周立功“3+1”创新实验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有每周班会制度,要求学生经常上台讲解工作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好,专业成绩、考研比例、学生就业均优于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但他们的动手能力稍弱,竞赛获奖人数不及科创的学生。学生的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目前创新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问题,因此有必要摸索一些将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更为全面的人才的方法。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1.强化宏观领导,健全制度保障。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门领导小组及学生科技活动评审专家委员会,改善创新实验平台的设备,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统筹配套规章制度,创建激励体制,出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例和办法,调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自主管理,构建创新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包括科技创新实验室和“3+1”创新实验班)由学生自主管理,下设管理部、材料部、技术部、宣传部。平台从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学生培训、日常维护等均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平等、自由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主体参与平台,使学生主体能以创新实验平台为舞台,以体验为手段,得到展示各种才能的机会。

3.分解培养标准,着力能力培养。通过“兴趣引导、项目驱动、以老带新、校企联合”等措施,采取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学习与竞赛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实践活动。设立来自企业且具有技术含量的创新项目。在项目实践中,要求学生可以多年级组成3―5人的项目团队并自行管理,技术资料的检索、技术文档的写作、工程设计与实践、技术交流等方面分工协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规范化,从而达到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的。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设立基础培训课程,中级创新实验项目,加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科研。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锻炼了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建矩阵式闭环教学团队,健全导生导师制。从大一开始,成立电子小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该创新实验平台,采用“导师组+导生+小教授讲师团”的方式组建N*M矩阵式闭环教与学团队,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建立学生学习梯队。(1)导师组制:多个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导师组,检查修订授课课件,培养选拔有能力的高年级导生和小讲师协助导师指导工作。(2)导生制度:每个高年级导生,辅导多个新生,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3)小讲师团:承担低年级实验项目的组织、讲授、讲座和辅导答疑。导师组制、导生制度、小讲师团共同形成高、低年级学生融合、教与学紧密结合的矩阵式闭环教育体系。教师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层层连动,极大地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效能(相当于增加了数十个助教)。通过实时的信息反馈,实现教学过程的闭环控制,提升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5.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讲。建立实验室网站及论坛,扩大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电子爱好者的交流,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每年定期开展招新宣讲、实验室参观、成果展示,请成功创业的学长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等各类宣讲活动,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了解创业历程,鼓励学生创业。

6.依托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局校合作。我校前身为成都气象学院,具有很强的气象行业背景。围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类传统优势学科和在气象行业深厚的背景,面向行业,首创了“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气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长期与中国气象局及下属部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局校企”合作,现已与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还邀请企业、国家、各省级探测中心人员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引进与企业实际结合的创新项目及请工程师上讲台等措施,研究校企联合进行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9篇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无处不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科技路线,进行科技创新。不断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要工具。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是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本文以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例,介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成果。

目前,天津电力基建市场的输电线路工程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专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到外阜去抢市场。面对现状,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管理,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输电施工分公司通过完善人员结构搭配,建立分级创新体系,制定创新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创新工作问题诊断

近几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在科技管理工作上一直没有成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及党团员创新创效项目也没有取得成果,更没有获得专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缺少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工作中缺少统筹管理,分工不明确,责任没有落实到人。科技创新工作工作计划不细致,过程管理不严格,忽略了最后且最重要的验收和总结。

2、创新工作缺少完整的组织结构,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人员搭配不合理,导致老职工往往有了好的创新思路,却无法利用理论知识准确地列举出创新前后的差异和具体数据的比较。青年职工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热情,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对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没有系统的掌握,无法立即付诸实践。体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

3、日常生产工作中不注重提升和总结。工作中的实际状况,我分公司的老职工的学历偏低,老职工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的创新方法,只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使用,由于缺少理论文化知识,不能论证创新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也没有及时的总结提升,无法转换成创新成果加以推广。

二、创新工作管理方法

根据问题原因的分析,分公司召开研讨会,结合分公司的实际状况,决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成立创新工作组织

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分公司首先成立了创新工作组,由主管技术的副经理担任创新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分公司的班组长、技术员、质量员和生产骨干构成,保证创新工作组班组覆各个班组。

在创新工作组的基础上,下设创新项目小组。小组长由项目的提出人担任,组员根据创新项目的实际需要从创新工作组中选拔,满足项目策划、实施及总结的需要,新老职工的比例要适当。创新项目小组是在项目立项时组建,结项后取消小组机构,以便后续项目的开展实施。

2、制定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没有制度是干不好事情的。为此,创新工作组制定了《创新工作组章程》、《创新工作规划》、《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创新工作会议制度》、《创新项目验收制度》等相关制度。所有创新项目要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验收,达到“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目的,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

3、广泛征求创新意见(多维度寻求创新点)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为施工型企业,创新点主要来源于生产一线。一线职工对施工方法、施工工器具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了解什么工序费时,什么工器具费力,有无创新改进的必要。因此,创新项目组以班组为基本单位,以一线职工为基本点,广泛征求一线职工的意见。每次例会前,班组长负责总结所在班组职工提出的创新需求、建议及创新成果应用效果反馈。在例会上将各班组收集的需求、建议进行归纳和筛选,针对有价值的需求和建议进行研讨,最终确定创新项目。

4、以重难点工程为依托,开展创新

针对重点、难点工程,要本着“提前介入、超前谋划”的原则开展创新工作。在工程投标阶段认真挖掘施工阶段将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工作组针对问题拟制定解决方案,该方案即有利于技术标的编制,也为中标后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工程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重点、难点工程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立即成立创新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在重、难点工序实施前拿出成果。这样即验证了成果,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后续成果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

5、合理搭配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

创新项目小组人员的结构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结合分公司创新工作组人员的结构和项目的实际人员需求,合理搭配每个创新项目小组的人员。近几年输电施工分公司补充了许多新鲜血液,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经过锻炼都已经成为了骨干力量,这些大学生都加入到了创新工作组。在组建创新项目小组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2名大学生和2名老职工,以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为领头羊,以积极热情的大学生为主力,共同完成项目创新。这使大学生在工作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为老职工提供一个新的舞台。

分公司为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制定了激励措施。根据项目成果等级、产生效益的大小及个人贡献的大小在绩效考核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同时作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工作成效

分公司采取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后,2012年有效解决了两项工程技术难题,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钢管杆连接式抱箍和碳纤维导线架设专用工具)。在新疆750kV二通道工程建设中,省报了一项QC成果“提高输电线路斜柱板式基础施工质量”,获得天津市电力行业协会二等奖;另有两项QC成果获得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二、三等奖。在《电世界》、《天津电力技术》等期刊8篇。

2013年创新工作组提出的“输电线路基础冬施养护装置的研制”项目被评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团员“创新创效重点项目”,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输电线路工程水域施工栈桥的研制”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在陈塘庄电厂煤改气迁移220kV并网工程陈迎线#33塔位施工应用,节省施工成本83万元。“钢管杆用多功能万向滑车的研制”也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投入使用后达到了成品保护的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准备撰写成典型经验。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及架线施工难度大、工艺标准较高,创效工作组编写了“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典型施工方法,向国网公司进行了申报。同时,配合市公司基建部开展“绝缘折臂桥式对接跨越车”和“沿海地区输电线路建设方案优化研究”科技项目。

2013年输电施工分公司独立开展科技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科技项目4项。已经通过受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预计2013年底获得6项专利授权。

两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的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公司内部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公司的创新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为公司培养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第10篇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应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知识的普及,也需兼顾文理交叉和渗透,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交叉和渗透。采用“理论必修课程+基本电子技能实践课程+专业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电子信息专业一体化综合课程体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首先,建立“学科专业基础+通识基础”的必修课程结构体系。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广博的知识结构体系,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元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些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EDA技术及应用等学科专业课程。第二,设置基本电子技能实践课程,建立以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和以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块。结合理论课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常用元器件,电子设计基本工具应用,电子电路的运行规律,电子组装,专题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这些基本电子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建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素质。第三、设置专业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对企业和业界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特邀业界著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联合设计教学大纲与课程计划,开发工程实践项目;并基于真实工程环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研发的全过程,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常用实验仪器,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各种电子设备功能开发设计、鼓励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强化教师综合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因此,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思角度,教师应当具有扎实、宽广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完成人才培养总体方案的设计。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发展,评价学生能力培养完成的质量,这都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实施经验以及更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组建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目标任务、指导计划、措施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甚至理解工程技术的经济价值[5];建立教学质量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管理;推进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构建者,实现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成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在讲授应用理论与工程技术类课程时,可引入项目、案例以及现场教学等方法,通过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项目相关联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围绕某一工程技术应用领域举办针对性强的知识讲座或专题研讨会,承担工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强化企业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二,推进本科生导师制,以项目的形式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项目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可行性以及研究预期成果,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讲评,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变成学生主导型。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

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是推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基于当前大学教育现实的、可操作性强的、探索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的高校教学形式,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首先应当促进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创新实践。使学生在经历创新项目的实践中,按照项目的进度安排,在不同阶段实现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项目的学生从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不畏常规、敢于超越、继续创新的意识,增强完成项目任务的毅力。第二、注重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平台是创新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以及项目资金支持为学生广泛开展科研创新训练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科研思维和方法。老师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他们参与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做些前期的铺垫和鼓励;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同,也可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及时传递到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吸收,令学生知识、思维和意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4结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了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构建了基于CDIO的“理论必修课程+基本电子技能实践课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电子信息专业一体化综合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同时也要求强调教师综合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CDIO教学理念融入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中,逐步完善了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作者:张光富张学军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创新;素质模型

Quality ModQuality 安徽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该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学校积极借鉴了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和实践模式。近五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亚军、突出成就奖各1项;“挑战杯”系列全国级竞赛等获奖63项,省级竞赛获奖100多项等,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00多项。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体成员的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2014年成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专项经费资助。通过在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得这些机械类毕业生走向社会,更有可能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学科专业。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多数高校卓越机械工程师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的培养模式,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学生签订工作单位后的单位实习等累计1年的学习实践,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机械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机械类专业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应具有:(1)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2)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3)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4)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为此,对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在本科培养阶段应重视以上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具备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更高层次的素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共青团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对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养的学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

1、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国家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则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本领域的先进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竞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要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如熟知ppt的制作、作品动画的制作、实物模型的制作等;进而,在竞赛的每一轮选拔中,如“挑战杯”系列竞赛要经历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拔,其中的每一轮晋级都要对作品和计划书等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方面,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能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构建了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学院每年花大量实习经费用于学生深入厂矿车间、生产一线实习实践,在校内建立大学生金工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和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实现作品的科学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企业普遍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软肋。如今的社会,每一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科技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多数都是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参加,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同时,都需要与其他组员积极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以使整个团队发挥最优效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促使学生有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自己融入团队,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容易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一个明确的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团队协调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自身使命感;在团队分工中,任务的认领和协调,需要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加之创造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般都具有的一定科学性,或资源保护,或节能减排,大都具有造福社会等性质,这些都使的参赛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四、依托科技创新,对持续提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建议

1、充分利用校共青团组织平台

近年来,学校团委把“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列入每年的共青团工作要点。每年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主线,组织举办好 “挑战杯”系列竞赛、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其他校内科技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社,为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了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安排专门的场地与指导老师,为学生创新制作提供电脑、制材、制作工具、图书资料,并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创新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创新欲望和潜力的学生,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他们在各类科技竞赛屡创佳绩。

2、继续依托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平台

为了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开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已增至30个。学院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每个团队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要求各团队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认真落实本团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指导教师需积极指导相关学生参与创新与科研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学院依据年底各团队计划完成情况和取得成绩,给予团队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此,机械类专业学生可以联系老师或学长,申请加入相应的团队参与科技创新与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构建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上,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创新应用能力)、两个支撑点(机一电)、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零部件技术测量及运动和受力分析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五个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学期,大学生创新实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

4、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创业素质,近年来,学校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工作,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申报,指派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指导热情的教师参与指导,并对获批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并列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金预算报省教育厅审批, 鼓励支持本科大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通过组织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Abstract】Th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takes Hubei Minzu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introduces the basis of college innovation base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in science. In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we had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project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基地;实践能力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base;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59-03

1 理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开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分析

自2009年以来,我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对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激励政策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同年成立了数理基础科学等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将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基地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对学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创新项目为创新基地提供项目资金。经过师生们数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①创新项目参与者呈现多样化趋势;

②立项的创新项目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

③依托创新基地实现了创新项目的管理;

④创新项目的申报受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影响较大;

⑤理工科项目带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较密切。

2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5年来,依托创新基地良好的基础条件,理学院的创新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于项目实施环节的分析

创新项目的开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包含了项目宣传、选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和成果转化四个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

第一,项目宣传。我校一般每年3月在办公网站和教务群公布创新项目的申报通知,组织项目申报工作,但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学校对创新项目的宣传力度和硬件设施支持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可借助的信息平台少。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足,动员效果不明显。

第二,选题立项。选题要具有前沿性或前景价值,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但部分学生的选题比较单一,依赖于指导老师拟定的题目。还有些学生急功近利、研究缺乏深度,选定题目后,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导致后期进行不下去。

第三,中期检查。我校教务处要求上报项目中期检查进度,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予警告和通报,对于超出期限的目要求尽快完成,否则撤项。但目前存在只注重目标管理,忽视过程管理的现象。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第四,结题和成果转化。学生提交结题报告书,指导教师对项目组给出全面评定,学院分管副院长签署审查意见,然后由教务处组织评审并核定创新学分。优秀的结题论文可参加省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转化为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但项目经费报账较困难,程序复杂,往往老师或学生还要贴补材料费等,积极性降低,继而影响以后的项目申报。

2.2 对于立项项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