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4:3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资源为跳板,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
关键词 精心选择;创设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的确是这样,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一旦我们教师能把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通融,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无限兴趣和重要价值,就会触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资源为跳板,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
一、精心选择生活素材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教学时,学生始终无法进入文本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巧妙设计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自己有更加深切的思考,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体验。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讲述了在沙洲坝为乡亲们挖井的故事。现在即便是农村孩子,喝的也大多是自来水,水井已不多见。而且我们这水源多,孩子们没有缺水用的经验。而叙述挖井过程的第二自然段又十分简单。“村子里没有井,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句话一带而过,学生感觉不到乡亲们喝水的不易,当然更无法体会挖的这口井对沙洲坝百姓的意义。因为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可此时,如果直接谈缺水、谈水井的重要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当时人们喝水的困难呢?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我们做哪些事要用到水吗?
生:洗澡、洗脸、洗脚
生:烧饭、洗衣服……
生:我还知道,我们家在造房子,把粉调成块的时侯(师提示:搅拌水泥的时侯)也要用到水。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还真离不开水。那你们用的水都是从哪来的啊?
生:我们家用的水是自来水管里的。
师:水管通过你家里吗?
生:恩,我们家楼上楼下都有水龙头的。
师:有同学和他家一样,是用家里的自来水的吗?你们家用水真方便。
生:我奶奶家不光用自来水。我奶奶家附近有条小河。我奶奶经常会到那提水。
师:(追问)那条河离你们家远吗?
生:恩,有点远,要走几分钟路的。
师:大概有多远?你能用我们的校园来指指吗?
生:大概从教室走到学校的校门。
师:啊,提着满满的一桶水走上这么长的路,应该很累,路还是有点远。同学们,你们知道沙洲坝的人们用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指名读句子
师:这个很远究竟有多远?你们猜猜。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一千米、一万米……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对距离还没有多少概念的孩子来说,此时成了一个可以让他们脱离拘束的课堂,发挥天马行空般想象的契机。但老师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师:老师为了找到答案,特地去网上查了查。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同学可得坐坐正,竖起小耳朵,听好!最近的水井离沙洲坝有2、3里路,等于要绕着咱们的操场走上二三十圈呢!
[原本还在兴奋猜测的孩子们,听到答案,个个都惊讶极了。平时他们在体育课上,老师让他们跑三圈,他们就一个个累得直咕喃,知道沙洲坝的人们为了喝上水竟得挑着水走上这么长的路。有些孩子的脸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师:没有水,别说是烧饭,连种地也十分困难。当时,在瑞金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水洗水帕。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缺乏直接联系,在设计时就从理解水的重要和我们用水的方便入手,在对比中突显当时沙洲坝乡亲喝水的困难,此时文本内容和情感就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精心选择跳板的材质,方能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就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一)导入时,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比较差,在课堂中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果能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必将更易融入课堂。如在教学《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时,教学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显示“夏天小姐姐”的形象,她可爱而清新的模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注意,“小朋友们,你们好!”会说话的小姐姐成了一位有灵性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快和她打个招呼吧!”这样可爱的小姐姐,谁不愿意和她说说话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运用动态画面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对感知的事物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成了一次有趣的活动。而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二)拓展时,激扬心声
语文学习,不能单纯地就文本话文本,它还要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基于文本的听、说、读、写。我们不能要求低年级的孩子像中高年级的学生那样,马上把课文的内蕴以写话或是长篇议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可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也不可取。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力,发出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呢?我认为转换角色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孩子对于母鸡孵小鸡是比较熟悉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鸡们,请你向大家讲讲你破壳而出的经过吧。你可以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说起,还可以把你平时看到的加进去。”有的学生从自己在蛋壳里受到鸡妈妈的照顾说起,有的竟还说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在暖箱里孵化出来的。低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但当教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这些带有个人经验和想像性的理解却是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
校本研训,因其“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因此受到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认同;因其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主战场而得到教师的支持;也因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而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但现实中,很多学校制定计划容易,但实际开展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制度无制约、学校热教师冷、海阔天空闲聊等实效差的现象在很多学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既在于学校缺乏特色办学思路的规划,无法制定目的明确、内容切合教师发展的校本研训行动计划。别人怎么做,我就学着做;上级有什么要求,我就按要求做;缺乏主动和积极的探索。也在于教师满足于自身能力分析,迷失在发展前景判断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做出头鸟的思维方式极大阻碍了教师的积极进取和主动发展。
为打破当前校本研训的上头热、基层冷,学校思变、教师裹足等局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摸清教师所思所想,既不搞一刀切,也不放任自流;既要督促落实,也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校本研训的跨越式发展。
一、骨干先行,群体跟进
回顾近几年中学教研处在指导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和探索,我们发现作为校本研训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和意愿是确保校本研训顺利开展、高效实施的关键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提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从这个理论上分析,个人的自主意愿在个人的发展方面将起着决定性的诱导作用。只有当教师发现自己需要发展,需要提升的时候,才会主动地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才会满腔热情地投身其中。但就我县中学教师的心理而言,个人的意愿既有外显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内敛,是潜藏或是淡漠。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已经过了专业发展“黄金期”的教师,他们的发展意识更显得淡漠,也因此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唤醒”,去激发。这需要一个过程。研训平台的搭建,研训活动的开展就是这样一个“唤醒”教师,激发需要,促使其走上专业发展的过程。
作为每一所学校的教学中坚,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仅获得学校的认可,在教师群体中也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骨干教师更容易理解学校发展思路的内涵和要求,更容易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更愿意寻求自身的发展进步。而相对薄弱的教师则显得迟钝,不容易“唤醒”,如果此时刻意,抑或强制地驱使他们发展,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欲速不达。
骨干教师因为其自身的能力水平也能保证他们的“先行先试”容易取得理想效果,获得丰厚的成长回报。在我县开展的高级研修、考察访学、校级交流等互动性强、质量高的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获益匪浅,不仅教育教学视野得以开阔,也促进了他们教学质量的提升。骨干教师的所见所闻和显而易见的成长收获对于习惯于“观望”的薄弱教师更是一通“耳边鼓”,足以带动大多数原先“死守一亩三分地”的教师自觉投身到学习交流中,在观摩对比和思考分析中得以进一步的唤醒,也由此带动校内研训活动的蓬勃发展。
二、专家引领,校际互动
校本研训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推进新课程纵深化和可持续发展。但以校为本的校本研训绝不是单纯的校内活动。校本研训的视野是非常广泛的,校内合作、校际互动、区域联动等“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都是校本研究的有机
组合。
当前,进修校中学教研处和培训处密切配合,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聘请专家名师讲学示教。如聘请包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福建师大教授、省学科带头人、福州教育学院专家、福州市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前来指导;聘请包括省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福州名师工作室成员等省市名师前来示教指导。这些研训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借鉴。在县进修校引导和启示下,基层学校也积极采取类似的“请进来,走出去”措施和行动,开展校际互动和区域联动的教学交流。他们利用地域优势积极聘请省市专家名师莅临指导讲座、上优质展示课,并与学校教师联合教研;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外名校观摩学习;与市区名校结对子开展交流学习等。眼界开阔、获益良多的教师也都积极将所学所思所得回馈到自身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他们多年的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带来了研究的感悟和具体案例。优秀教师的所思所为令人动容,一线普通教师的身份也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甚至“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校际间的互动、区域间的联动所展示的外校独特教学风格和模式,不仅有助于开阔教师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展示的还有与教师所在学校一般无异的条件和设备却截然不同的教学质量。相同的设备,不同的教学方法、相近的条件,相去甚远的思维和行为,这更容易引发教师的思考,触动教师原本对学校条件的“不满”,从而有助于打破教师固有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际,改进教学,促进自身发展。
三、集体研讨,个人反思
在许多人眼里,研是研,训是训,研和训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校本研训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就是通过学校教师间的互帮互学,在共研共享中实现共进;在教学、教研、科研的相互融合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日常的教学研讨配合上适当教法学法理论的支撑,无论对阐述者还是聆听者都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培训;常态化下的集体备课实现的由“初案”到“共案”,最后到“个案”的过程,这难道不是一次交流学习,思考借鉴和改进提升的培训吗?
因此,必须还校本研训以本质——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研训,应该坚守也必须坚持的主阵地还在于学校。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途径,校本研训的起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校,在于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基础教学组织。离开了基础教学组织,校本研训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基础教学组织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集体研讨,个人反思的“共享共进”合作理念的落实和达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对付“教书”实在绰绰有余,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能行”的现状。要打破教师这种思维禁锢,就必须让教师看到他人优秀教学方法方式的效益和效果,才能在真实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逐渐地在平等、互补的交流中敞开心扉,接纳他人的想法和措施手段。因此,必须坚持和创新常态化的教研集备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通过教师群体间的精诚合作和同伴互助,以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目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以目前物理学科的“一课再议再上”教研集备模式为例。执教教师在独立(或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时段接连在不同的平行班上同一节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做好课堂观察,课后针对观察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与执教教师共同研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细节处理,以期目标达成的最有效化。执教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方案及时内化,再次上课。组内教师将第二次上课效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分析研讨,发现其中的进步,找出尚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如果必要,还可以第三次上课。或者由多位教师分时段接连上同一节课,每个教师上课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比较,提出改进意见,寻找目标达成的最佳方式,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共案。这样,经过实证性跟踪和多轮研讨,实践——反思——实践,螺旋上升,有助于问题探究的深入,突出了反馈的及时,行动的跟进。“一课再议再上”教研模式,还在于让每一个教研组成员自觉自然地开放自我,既勇于肯定和别人的优点,也正视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既吸纳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资源,也要乐于贡献自己的拥有的材料。这种互相尊重、开放合作的氛围中,对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都有着莫大的助益。
四、聚焦专业,记录成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成长之路在于对专业的聚焦。正如孟子所言:“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下棋如此,教师成长亦是如此。只有专心致志,潜心为学,才能在琐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到前进的方向。当然,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个体差异性极大,要走的路也就必然不同。以什么样的心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做什么如何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最能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要回答这样极具个性化的问题,需要学校层面的分析引导,更需要教师个人的清晰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不仅仅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还必须帮助教师有目的地审视和分析自身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从中探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方面,建立教师个人的,以档案的形式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教师成长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帮助教师分析整理探寻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的“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将大有所为。为保证档案内容真实且具有诊断反馈和分析评价功能,除了必要的基本信息外,记录袋的内容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专业发展现状自我分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目前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满,但往往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无法弄清问题的根源。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客观真实地审视个人的当前状态,发现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影响和制约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2.当年个人发展的自我规划。这是发展的基石。计划错误打败仗,没有计划打乱战,计划得当才能打胜战。要引导教师对“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要解决哪些问题,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我要怎样做,什么时候做”、“安排多少时间完成”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准个人发展的立足点,明确目标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时间任务路线图。需要注意的是,初期的规划设定的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观望懈怠,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心中有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截点,这对任务驱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校不能以学校发展规划替代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也不应强制要求教师个人发展绝对服从于学校发展,而应切实做好教师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的互动与统一。只有教师理解并认同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主动联系学校的发展需求来思考自身的成长,才能凝聚教师,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质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行动足迹,收获和不足的自我剖析。这是发展的保证和效益显现。不积跬步,何以成千里?学校要帮助和引领教师克服互相攀比,彼此观望的从众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根据既定的行动路线图扎实行动。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个人也要分别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在每学年末由教务处统一进行汇总整理装档,以张榜公示的方式进行督促。要做好“回头看”反思引导,让教师对自己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发展情况进行纵向分析比较,也对自己收获的进步及留下的足迹与身边的同事及同行进行横向对比。在对比他人和评价自我中,引导教师理性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坦然呈现现实,敢于暴露自己存在的弱点,勇于寻求他人帮助。从而实现在真实中对比,在甄别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在实效中发展。
4.成绩和展望。这是发展巨大的助推力。荣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激励,个人价值获得积极评价和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巨大而持久的助推力。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包括学校层面和个人)的“向前看”更是教师筹划未来的自我的动力和源泉。
五、心怀感恩,融洽氛围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校本研训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推进,离不开骨干教师群体的带头和示范,更离不开群体成员的精诚合作。“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为人处世的品德。如果成长起来的教师总是把成绩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忘却他人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必然导致教师集体的“离心离德”。因此,打造和谐共进的研训氛围,还必须做好教师“常怀感恩之心”的引导,让每一个教师懂得感恩,学会尊重,勤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