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23:4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考核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汽车试验学 全过程考核 阶段性考试 统计数据
引言
期末考试是《汽车实验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把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检验教与学的成果手段,束缚了学生对《汽车实验学》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仅一次期末考试,很难做到试题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忽略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所以,改革传统的汽车试验学课程考试制度与方法,推行全过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一、期末考试的弊端
把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检验教与学的成果手段,其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方式单一性
传统汽车试验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形式仅以笔试测试,题型标准化,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试过关,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教师在考试环节上的创造性,因此考试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不尽合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素质的考核,造成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薄弱[1-3]。受期末闭卷考试影响,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讲授考试内容和反复重复机械练习考试内容,忽略或很少讲授涉及到对学生文化素质影响较大的内容,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
(2)内容局限性
首先,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上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讲过的,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背书,不能有任何发挥,考试前时常有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甚至要求划定考试范围,试卷上几乎没有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
其次,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考试内容多是记忆性的知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机械做法,这就导致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怎么考教师就怎么讲,考多少就讲多少;教多难,考多难,考多难,教多难[1]”。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其结果是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再者,传统的考试方法大多是笔试,并且大多数必修课程都用闭卷方式,这必然增加学生记忆知识的压力[2,3]。
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期末考试功利化和工具化。期末考试结果太重要,有些平时学习松懈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而想方设法地去作弊;有的学生考试前突击准备,虽然也能通过考试,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更别说理性思维的训练了。多数学生也为了考试而学习。由于期末考试还涉及到顺利毕业、评优评奖等一系列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很大压力。
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属性也让学生和老师只关心考试过与没过。老师忽视对学生对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总结。虽然每年学校都要求老师认真做好试卷分析,但是考试完了马上就是假期,老师的试卷分析更多是流于形式。
(3)缺少互动性
现行高校的考试制度从出题、监考、评分大多数是教师一手操作,学生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接受被动考试,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实践、互动和交往的过程。要使得这一过程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当前这种考试评价制度使得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而展开,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教材和笔记,而其他的包括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个性特点、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却受到极大限制,甚至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在这种畸形发展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力都被无情地抑制和扼杀,既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谐发展,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7,8]。
(4)评价不合理
由于当前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形成的,这种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的片面性和极端性,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严重分离,进而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不少高校多数课程已经开始采用阶段性考试的方法检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一考定终身。
(5)作弊严重性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习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有些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平时不重视,又怕考试通不过,便企图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蒙混过关,致使考试中违纪、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作弊虽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关,但与现行的一卷定乾坤考试方式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仅作参考,权重比例较轻,这就造成不少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不择手段通过作弊企图蒙混过关。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9]。
综合以上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与不合理之处,可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
二、《汽车实验学》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针对目前采用的传统的考试方式,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应该让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其宗旨就是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汽车试验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推行全过程考核方式,抓好对关键知识节点重点监控,注重过程学习及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注意平时积累,把握全过程。
《汽车实验学》课程全过程考核是将课程考核落实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程成绩等于全过程各项考核的成绩之和。考核成绩包含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实验等内容,课程实施全过程考核,有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针对过程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汽车实验学》全过程考核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考试弊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校教务处可针对检查情况,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全过程考核方案,使此项改革更加科学、规范,出台相关考试要求,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能力评价,使此项考试改革得以深入推进和开展。
(一)考核方案
采取“试验20%+平时考核10%+期中考试20%+实践考核10%+期末考试40%”的实施方案。表1为《汽车实验学》过程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
表1:《汽车实验学》过程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汽车实验学》课程全过程考核方法的实施
以能力为导向的汽车试验学课程全过程考核方法以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遵循考核理念科学化、考核内容丰富化、考核形式多样化及考核时间全程化的原则,设计考核方式的具体实施办法。课程考核共涉及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其中考试、试验考核和期末考试。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的好坏可表明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及认真程度;期中考试可使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学结,一方面可以检查课程前半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将考试压力进行分散,可以减轻期末考试复习的压力。实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到一起的能动性。期末考试所占分值并不高,学生可以通过期末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回顾,对重点内容加深记忆。我们已经连续3年进行了《汽车试验学》的考核方法改革,表2为我们对90名学生(三届学生,每届30人)进行阶段性考核的分值统计。
表2:《汽车实验学》全过程考核成绩分值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考核成绩综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学生们普遍重视对《汽车实验学》课程的学习,课堂出勤率很高,其中成绩优秀和优良者共占88%,合格者仅为4%。学生课堂表现积极,能与老师进行很好的互动,听课效果好,其中优秀和优良者共占86%。期中考试出题要求题型至少为4种以上,难易结合,全方位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连续三年的期中考试成绩说明,学生普遍成绩较好,且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实验考核成绩普遍偏高,这说明学生对实际操作很感兴趣,能够很好地按照实验课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因此,优秀和良好率达到了90%。期末考试一直是学生最为重视的一次考试,尽管目前所占分值已经明显降低了,但还是能体现出学生的重视程度。三年来,学生的期末汇总成绩都很高,优秀及良好率已经达到58%,中及合格率仅为总人数的42%。在阶段性考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经过统计,三年学生平均总成绩为84.46,各个学习环节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之,通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考试方法在考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然后对《汽车实验学》的全过程阶段性考试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及具体考核方法的确定。通过对近三年的三届学生的阶段性考核成绩的统计分析,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实验考核及期末考试中的表现很好,三年学生平均总成绩为84.46,各个学习环节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方法有必要继续推进。
东北林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汽车试验学》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永聪.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0-25
[2]朱操.过程考核在内燃机实训课程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2(7):52-56
[3]宁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考核的具体实施[J].福建电脑,2011(4):1842-213
[4]温启军,肖玉山.基于全过程考核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85-87
[5]马兆明,李朋忠.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模式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20
[6]任宝东,田景,马媛.过程考核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53-54
[7]李建军,李国安.实验过程考核的意义和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06-108
[8]李妮.过程考核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8):59-61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卷面考试;动态考评
作者简介:王丽娟(1957-),女,河北蠡县人,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宇(1984-),男,河北望都人,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江苏 南京 21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86-02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利与弊
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及成绩评定方式,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具有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的养成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因此,建立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是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环节。
长久以来,在各种课程考核方式中,卷面考试是高校使用面最宽、使用频率最高的考核方式,“信号与系统”课程也一直采用这种传统方式。这种考试方式通常在课程结束或课程实施中间组织一两次闭卷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直接按期终考试成绩计算,或者按期终成绩与期中成绩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这种课程考核设计重在事后评价,是一种静态评定方法,与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匹配性,它存在如下利与弊:
第一,考试内容的覆盖面较宽,能够较为客观地评定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以及达到的水平,为后续教学活动确定起点,为选拔淘汰提供依据。[1]
第二,是驱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学习动力不足、懈怠学习等问题,“考试”则会带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进而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会让少数学生产生过度焦虑和紧张。
第三,评卷易于流水作业,批量处理,省时省工,简单易操作,特别适合师生比例悬殊的大班理论教学。
第四,重在检验教学结果,发挥课程考核的管理功能;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以及发挥课程考核的教育功能。
第五,卷面考试形式通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答题,故适合理论知识考核,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技能考核;能够考查文字表达能力,不能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以上四、五两点与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是“信号与系统”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是设计新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重点改进与完善的内容。
二、课程综合考核方式的设计
新的“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是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提出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方式。所谓“动态”是把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改变事后检验的传统方式;重视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利用考核所得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学目标是由多层次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2]所以,新的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理论考核采取多元化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取长补短,促进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是“综合”的含义。考评项目包括:卷面笔试(包括闭卷考试、开卷小测),成就性考核,日常主要教学活动以及实验技能考核。课程成绩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公式为:
总分S由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共六项。式中前三项分别为:实验成绩、期终闭卷考试成绩、成就性考核成绩,按SkWk计算;后三项分别为:平时小测成绩、日常作业成绩和参与教学活动成绩,用式计算。比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了两次开卷小测,则两次小测的计入成绩为,其中Sk、Sji为项目的原始成绩,Wk、Wj是加权系数。在各项加权系数中,设定的卷面考试成绩的加权系数最大。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1.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
考虑到“信号与系统”是电气、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基础理论性强、授课专业面宽、授课人数较多等特点,课程考核仍以适合大班基础教学的卷面考试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卷面考试中,既有开卷又有闭卷。期终考试采取闭卷形式,侧重实现考核的管理功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组织的小测验选择开卷,重在指导教学活动,解决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活动,以弥补期终考试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不足。开卷小测为阶段性考试,通常放在学生感觉理解困难,或者是与应用结合紧密的章节之后。
2.独立与合作相结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程综合考试项目中,成就性考核是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该项考核是检验学生在任务或兴趣的驱动下,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这项考试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需的知识或技能一般需要自学掌握;二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三是把理论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四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该项考核采取如下实施步骤:首先,划分小组。各组成员5~6人,按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的强弱互补组合,以便相互学习,共同获益。第二步,布置任务。明确基本要求、完成的起止日期、评价标准与记分方法。第三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完成从搜集资料、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学用软件到具体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第四步,展示成果。组织集中演示各组最后提交的成果,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彼此的工作成果。第五步,学生互评,给出排名;成绩按组记分。该项考核氛围宽松,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中存在这样一种非正常学习模式: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失学习目标和动力,平日疏于课程学习,翻阅书少,上课懒散,作业拖欠;期终临近则挑灯夜战,突击恶补;要求教师圈范围,划重点,讲题型,提供往年试卷,以应对期终考试。产生这种不良学习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滋生因素。这种对付考试的学习套路虽然能有效地提高成绩和通过率,但会给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偏离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根本目标。此外,“一锤定音”考核方式产生的另一个付面效应是成绩会缺乏可信度。比如,当某种偶然因素使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没能反映他(她)的真实水平时,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就比较低。解决方案之一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补充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课程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项目中,改善原有课程考核的局限性。过程考核的项目有:日常作业成绩(包含读书报告、归纳总结),参与教学活动成绩(如学生讲评作业、课内外提问与交流)和开卷小测成绩。与静态考核相比,过程考核在空间上是开放的,时间跨度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考核内容侧重日常学习行为,重在素质培养。过程考核的主要目标:一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良好的学风。比如,针对不可避免的抄作业现象提出要求:如果抄写了习题解答或者他人的作业,要在作业中标出参考书或他人姓名;如果发现有虚假成份,作业减分。二是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数工科学生在这些方面较为欠缺,尤其性格内敛的学生,不敢参与课堂讨论与提问。通过把参与课堂作业讲评、发言、提问、新技术交流等行为表现列入课程成绩,促使学生多开口,提高心理素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作业互评活动,使人人既做学生,又当先生;通过“评”的责任与任务,促进“学”的主动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唯教师”的学习习惯。
三、实施效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为了完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的教学工作,在试行以上考核方式的学生中做了一次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其中72%的学生喜欢以上综合考核形式,有26%的学生则喜欢“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形式,另有2%的学生模棱两可。总体而言,卷面成绩高的学生,一般在合作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制作能力弱,兴趣与合作欲望不高;而多媒体制作能力强的学生,则卷面考试成绩偏低;能力全面的学生少。综合成绩与卷面成绩相比两端分数(低分与高分)的人数要少。总结在两届学生中的实施情况,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1.成就性考核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
该项考核是由任务驱动,需要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和创作完成的能力考试。要使考核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考核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任务难度和趣味性是两个致关重要的因素。任务难度控制在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程度最佳;任务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在这项考核中,选择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结合信号运算与变换的理论知识制作一件多媒体小作品;这一选题在学生中的反响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难度适中,并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致使有些学生在提交作品后仍意犹未尽。其次,小组规模4~5人比较合适。小组成员不宜多,人数多容易怠工,相互推委;若小组成员太少,则会增加成绩评定的复杂性,失去培养合作行为与合作精神的作用。第三,在制定成绩评定原则时,要认真处理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贡献大小会不同,若把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捆绑在一起,即小组成员成绩都相同,当小组成员贡献的差别较大时,会挫伤努力工作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个人成绩,体现成绩的区分度和公平性。
2.卷面考试形式历史悠久,是一直被广泛使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每当论及“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痼疾必然会问罪于卷面考试
客观上说,出现的问题与考核工具运用不当有很大关系,即与试卷命题有关。如果试卷命题只注重考书本知识、讲授知识和记忆性知识,那么学生就会读死书,通过考前突击恶补、强记硬背拿到高分;如果试卷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则会促使学生往理解、综合分析、运用知识方面努力,在平时下工夫,因为能力不像知识可以突击获取。“考什么”是极其灵敏的指挥棒,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上,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试题编制工作是卷面考试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对待,要在题目设计上下工夫。
关于考试次数的问题,在学生问卷中,有13%的学生接受一学期一门课程只考1次,有30%的学生接受2次,有57%的学生能够接受3次以上的考试。总体而言,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对测试次数的容忍度较大。从教学中看到,平时小测次数多,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明显偏好;但频繁的测试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问卷发现,有半数以上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只做题,不阅读。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做题、考试,学习习惯是以“题”为中心,没有“题”便不知该怎样学,学什么。综合考虑各种利与弊,平时测试次数不易过多。
3.评价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的表现和评价作品会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如果评价欠公正性,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考核目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成绩的可信度,在开课伊始公布评分标准,让人人知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种必要的登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采取这样的公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规范了学习行为,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在实践中体会到,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对考核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制定评价标准既不能抽象化、概念化,也不能过细,这样可以减少操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学生互评中,会出现随意性或给人情分的现象,为了约束不良行为的滋生,采取实名制评价法能够起到监督个人行为的作用。
四、结语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综合考核与评分方法是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独立考核与合作考核的融合。实施综合考核与评分方法需要耗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记录、评定、分析、综合每个学生的信息,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所以,不易在规模大的教学班中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E-learning 专业课程 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50-02
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而符合认知规律的考核方式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1]。本文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结合E-learning的优越性和特点,探索采用E-learning考核平台和试题资源尝试性地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采用随堂考核、阶段考核、闯关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将考核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2]。
1 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暴露的问题
1.1 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
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基本都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权重很小。这就让学生认为课程的成绩与平时学习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和老师划范围,不论考分高低,考试一结束就全部清零。这种仅凭一张试卷就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会助长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养成。
1.2 考核形式单调、考核内容片面[3]
高职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多为以笔试为主的闭卷考试。这种单调的考核形式既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即便是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也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只注重对汽车各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的考核,忽视了对车辆拆装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等实用技能的考核。学生会觉得考核的内容与以后的工作内容没有多大联系,考试只是赚高分评优拿奖学金的手段,从而助长他们的功利心和不务实的态度。这种缺乏全面考量的僵化考核,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3]。
1.3 教师紧缺,过程考核不易实施
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如果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全面开展形成性评价,就要求教师在每天上完课之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进行命题、阅卷、批改、写评语、成绩汇总、考试结果分析、反馈等方面的工作,工作量会直线上升,会导致教师更加不堪重负。显然,不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全面开展形成性评价是不会得到老师支持的,因而是行不通的。
2 在E-learning环境下开展课程考核
2.1 E-learning为形成性评价扫清了障碍
作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互动模式,E-learning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在线学习功能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特点在全球众多高校与企业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4]。E-learning良好的交互环境为高职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能够使E-learning平台围绕课程考核评价需求,为克服传统高职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全面开展形成性评价创造了条件,从而全面推进高职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2.2 实施E-learning需要具备的条件
E-learning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离不开软硬件资源支持。硬件方面,首先需要一间电脑数量充足的网络教室,能实现同步控制,有投影仪、幕布和音响。基于汽车类专业课程理实一体的学习和考核模式,还需要车辆、实训台、仪器、设备、工具等支持。针对课程开发的E-learning考核软件是最关键的,集自主学习和自主考核于一体,由自主学习辅导模块、随堂考核模块、阶段考核模块、阶段模拟考核训练模块、闯关考核游戏模块、期末考核模块构成。每一个考核模块需要具备自动评分、自动累加成绩、自动分析考试结果等功能。
2.3 应用E-learning成功开展随堂考核
随堂考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学习。E-learning教学软件中每一个学习模块都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学习内容、随堂测试等几个部分。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系统进行随堂测试。提交答案后系统会自动提示错误,并酌情扣分。学生需要进行复习,然后重新答题。答完再次提交,有错误依旧提示,依旧扣分,依旧需要复习并重新答题。直到答案完全正确才会提交成功。提交成功后,成绩会自动累加入成绩信息库,同时还会自动打印出一份证书,证书上记录考试过程及相关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成绩、考试时间、每道试题耗费时间、答错次数等信息。这些信息同时进入考试结果分析系统,全班学生的考核信息会以列表和图表的形式呈现。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有所侧重地进行指导,使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4 应用E-learning成功开展阶段考核
为了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复习学过的内容,同时也为了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开展阶段考核。为了便于学生考前复习,设置了多套带答案和讲解的E-learning阶段考核模拟试题。正式的E-learning阶段考核软件应该由老师控制,试题从E-learning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老师利用同步功能同时启动学生机上的E-learning考试程序,学生填写完姓名和学号之后就可以开始答题。要求在规定时间之内提交试卷。试卷提交之后,成绩、答题信息将进入成绩信息库和成绩分析系统,考生可以上网查到自己本次考试的成绩、做错的题,同时也可以查到全班本次考试的成绩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自己本次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从而能找到差距、找出不足。教师也会通过系统自动给出的“阶段考核结果分析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自诊断,同时还可以查明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原因,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方向。
2.5 应用E-learning成功开展闯关考核
喜欢打游戏是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为了利用这个特点,特意设计出闯关考核游戏。可通过E-learning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学生以一种“游戏挑战”的心态完成专业课程的自主考核。基于闯关游戏式的考核思想,将有趣的游戏元素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并设计过关难度的等级,与随堂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共用E-learning题库,学生以打闯关游戏的互动形式做题,最终实现一个基于做题游戏的在线综合考核测试系统,使学生可通过类似过关游戏的交互体验,将课程知识、技能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实现理想的教学考核效果[5]。
闯关考核在课下完成。随时都可以打开网站中的闯关考核游戏进行操作。每闯过一关都会根据过程表现给出成绩,打通关以后,将自动汇总成绩并累加入成绩信息系统。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闯关任务,E-learning系统中设置了相应的规则:学生只有在固定的时间段内闯过规定的几关以后,才能进入相应的阶段考核系统进行阶段考核。另外,只有打通关以后才有资格进行期末考核,否则无法进入期末考核系统。
2.6 应用E-learning开展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针对全部学习内容。期末考试题库内容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技能点,题型丰富多样。知识考核采用选择、判断、填空、连线等题型,技能考核采用模拟仿真试题。考试在专用的信息化教室中进行,试题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考试结束后成绩自动进入成绩信息系统,乘完权重系数之后与随堂考核、阶段考核、闯关考核成绩汇总得出课程的最终成绩,该成绩将直接进入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存档。
3 应用E-learning推进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
3.1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刻所学的内容都和最终的考试成绩息息相关,使学生时刻处于学习的紧张兴奋的状态。每一次考核过后,得到高分就会很兴奋,感觉很有成就感,自信指数也得到提升。由于成绩不断累积,能让学生感觉到努力付出有了回报,就和打游戏赚到积分一样开心。
3.2 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由于将考试成绩分散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题型也是丰富多样,考试由E-learning系统自动评分,成绩也是自动累加,任何人都无法更改。所以能够消除教师的主观因素,彻底杜绝人情分、印象分和弄虚作假等行为,充分地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3.3 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采用E-learning系统进行考核评价,不仅在考核环节省去了老师命题、阅卷、批改、汇总成绩、考试结果分析等项繁重的工作,在应用E-learning全面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同时,会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以自主学习和自主考核为主,教师只是教学条件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者和答疑解惑的指导者,整个工作过程会比传统模式下轻松得多。
4 结语
在E-learning环境下实施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贯穿了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考核的内容覆盖了全部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的考核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动评分和自动成绩累加功能为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保障;通过应用E-learning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使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93.
[2] 蔡惠芳,曹茂庆.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标准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0(1):24.
[3] 曲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时空,2009(5):41-42.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考核方式 改革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考核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日益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目标偏差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因此教学质量的考查主要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而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查较少。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机械识记上,而忽视了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这就与高校培养应用型师范本科人才的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偏差,教学考核难以作为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手段发挥作用。
(二)考核方式单一性。
目前课堂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所占比例较少。且题型固定、评价标准单一。具体操作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定A、B等几套试卷并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题型主要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这种笔试形式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三)考核时间集中性。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由于学期的成绩评定以笔试得分情况(主要是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依据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获取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查。由此导致了学生考前靠突击、考时靠作弊、考后全忘记的现象产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既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又缺乏公平性、发展性。
(四)评价主体一维性。
目前,教学中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答卷、教师评卷”,最后教师经过加上平时测验分数平均计算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个课程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要解决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使学业考核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训练思维、提升技能,就要突破原有考核方式的局限性,探索和研究适用于师范生本科教育的新型考核体系。
(一)拓展考核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平时授课中讲授完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后,适当介绍与教育类课程相关的热点、重点及前沿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组成小组申报与课程相关的团队课题,或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科研能力。此外,要转变师范生深入教学现场的方式,积极开展现场学习活动。现场学习以“深入现场、亲身体验、积极行动”为特色,使师范生以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姿态深入教学现场,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1]。这类考核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的经验与体验。通过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与师范生的生活体验引入到日常教学与考核中,有助于师范生建构自身的经验世界,寻求对教育意义的整体理解[2]。
(二)丰富考核形式。
师范生本科课程既包含理论学科又有众多实践课程,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考核形式。第一,突破传统的考核形式。除了闭卷笔试外,根据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增加小论文、教学设计等考核方式。第二,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撰写教育类调研报告、各类教育案例分析等内容,以报告、作品展示等作为考核形式。此外,期末考核时可适当引入部分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如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育婴师技能的考核等)。第三,将理论课程的笔试、口试考查与网络课程的网上考查结合起来。网上考查的形式有学生论坛讨论、师生在线互动等,通过不同侧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丰富评价的主体。由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拓展到师生共同的二维评价主体,如让学生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让学生自评、互评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自学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调整成绩比重。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权重由原来的30%增加到40%。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有课堂讨论、作业、口试等。在教师讲授完一个单元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选定题目,分组训练,评定的内容包括随堂发言、小组口头汇报等。既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试作弊等问题。每次考核后,学生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又能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任课教师应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该课程成绩评定的方式。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积累,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也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结语
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授课形式和“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是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给予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当教师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学生就有机会展示和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当教师布置教育类调研报告及案例分析作业时,学生就有机会投入实践活动、锻炼应用能力。当教师布置网络课程的论坛主题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就形成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教师以此来促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整体学习水平的评价,而非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及对机械记忆的评价[3]。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淡化对一次性期末考试的重视,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刻板印象,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既适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的主流趋势,又解放了学生,让学生回归到真正的生动的教育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2).
[2]朱晓宏.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摘要】经济法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一门公选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是对于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等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由于受到教学课时、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及评价标准的因素影响,特别是传统考核存在问题,最终使得经济法的考核与检验标准不能发挥其自身良好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对经济法课程传统考核问题和标准做出几点分析,同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能力培养;经济法;课程考核
一、当前我国经济法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文科教学考核模式忽略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重视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的要求和客观效果与课程教学目标不相吻合,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脱轨,难以在整个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经济法课程考核也不例外,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对经济法课程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对考核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当前经济法的课程在非法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只能充当公共选修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角色,正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受到所学专业、课程特点、课时安排等限制。因此,该门课程的性质也就被定为对学生的考查课程,由此,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对此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出现偏差,通常认为这类考查课是属于副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在这种认知情况下,教学标准会放低,教师与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因而教师和学生都会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考核存在只要通过考核这种应付差事的情况。这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二)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规范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经济法》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以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以出勤、作业、以及课堂发言的综合考评,期末考试有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然而这些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其结果往往有一考定终身的意味,考试试卷成绩决定学生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果,闭卷考试学生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属于“临时抱佛脚”类型,平时上课不认真听,到了期末搞突击。而开卷考试学生通常是胡乱的抄写,没有领会到其中考试的真正含义。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考核理论与实践不平衡。传统的经济法考核内容与经济法教学模式相一致,大致都是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为主,很少会有真正的实践技能考核。经济法考核的内容都是局限于课堂讲授的理论,部分题型往往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也是比较简单的法律法规的解释和注释。这样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能使学生在对于经济法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到位,但对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理论问题一窍不通。(四)教育和考核内容缺失,划分成绩规范困难。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部分,教学成绩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考核。但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采取教学、考核、评分由同一位教师完成的“教考合一”的考核模式。教考不分离,即课程考核由任课教师出题、主考、评卷,最终确定成绩并进行相应的结论分析。正是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成绩的真正的公平性、客观性得到质疑,由于考题是教师所出,成绩也是教师所定,这些与教师的道德水平、业务素质以及教师本人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等紧密联系,所以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而同时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学校缺乏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形成教育水平受到影响的一大客观事件。以上都影响了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五)考核管理制度松懈,人情分过重。由于经济法课程属于考查课,不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过于片面的追求毕业率、学位率和就业率等的学校,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甚至直接片面的把学生考核的成绩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相挂钩。当前高校的学风成整体下滑趋势,教师也对考核成绩加大重视,同时学生成绩也往往与入党、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好更高的荣誉而在考试过程中冒险舞弊。考核过程中存在交头接耳、资料传递等舞弊行为,即使各高校对于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处理手段都比较严肃。有时甚至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教师不惜降低对考场纪律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人情分十分严重。正是因为不正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风气导致了学生不良风气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教风,考风的形成。(六)忽视考核评价信息,反馈工作不够。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于考核成绩,从而忽视了对考题的覆盖面、题目难度以及成绩背后反映出来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考核成绩背后反映的问题关注不够。学生在对于教师评价过程当中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对学生也畏首畏尾,其一是由于学校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度较少,其二是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水平的发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改革措施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考核从理念、内容、方式到评价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影响。这些既不适合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内在基础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当前的传统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完善经济法课程考核制度和体系,应做好一下几点:(一)重视考核课程,提高认知程度。学校里的课程考核是检验和考查学生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能力,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考核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在授课当中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问题所在,这对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对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不在于该门课程的性质,而是我们的重视课程标准,只有严格要求考核制度才能准确的了解真实的教育水平。(二)推行教育、考核分离制度,规范考核管理程序。考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质的工程,在前期的出题、中间的考试监督、后期考卷审批都是其工程中的一部分,其中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环节为出题和考卷审批。推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考核试卷和考核方式选择则由教研室决定,统一命题或建立试题库,从试题库中计算机随机抽取题目汇成一套考核试卷,最后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组织考核,流水评卷。这种模式有利于营造出公平的学习和竞争环境;有利于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有利于直观和客观的评价教师教学成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实施教育改革。(三)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的考核系统。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出发,考核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按照课程标准来安排考核模块,主要可以分为课堂考核模块和课外考核模块。课堂考核模块主要包括口头答辩、小组案例讨论、模拟法庭和期末考核四大模块。此模块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主要考查学生自身已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进行。(1)口头答辩模块。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随机提问学生,这主要了解到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和利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应变能力。(2)小组案例讨论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由老师提供相关知识点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3)模拟法庭模块。该模块通过选举典型案例,分角色担任辩护人、律师,加深学生对法庭法律的了解。(4)期末考核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试卷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可采取开卷与闭卷想相结合考核,即对于经济法课程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等内容可以通过闭卷考核,对于经济法理论的理解、法律法规的应用等由于受到考核时间、卷面内容等限制,很难一卷囊括,因此,可以允许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开展社会调查等开卷方式完成,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研究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考核模块主要包括资料查阅、法庭旁听、实践调查三大模块。该模块主要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资料查阅模块。该模块主要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主要检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相关的国家政策的熟悉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法庭旁听模块。法庭旁听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掌握使用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可以与课内的模拟法庭形式互动。(3)实践调查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调查,形成调查的形式进行。如学生在学习公司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实地去了解如何注册成立公司。(四)优化考核内容,突出重点。由于经济法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同时教学课时又有限,因此我们要结合不同的专业学生的重点方向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经济法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既满足市场和专业对经济法教学质量要求,又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对于经济法课程核心理论体系和部门法律法规及应与社会实践紧紧联系进行全面考核,而对于经济法当中所存在的法律常识以及边缘性的内容则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学习。考核中要突出经济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学生对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五)规范考核流程,严肃考核纪律。必须规范考核流程和严肃纪律才能保证经济法课程考核整体的公平公正性。需要加强管理考试题目以及考试过后的卷面审查方面,让漏题事件不再发生,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核的过程中,严格要求主考教师和监考人员认真负责,郑重其事,通过教育和提醒,告诫一些学生不能侥幸冒险,而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维护考场尊严和考核严肃性。(六)科学评价考核信息,重在整改落实。课程考核结果不仅仅意味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和课程结业,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通过考核成绩来判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好坏。要着重关注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要重点落实教师或学生反映的问题并积极整改。如下班教学、加强实验建设、开设相关基础课程等问题要尽可能及时解决,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义务水平和教学过程规范交流教育和管理,又要关注学风建设,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教育、引导和管理,从而提高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总结
对于经济法的课程考核是整体经济法教学当中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只有将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教师、学生相结合起来,编制适用、够用和实用的经济法课程大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试制度,通过在考核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的教学效果,也是对实现经济法教学统一管理的战略目的。
作者:陈宋绯 申雅倩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过程考核;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6-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这样的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而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核,也必须要做相应的改革,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保持一致。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体现、反馈、导向和控制的重要环节,考试考核改革的滞后性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我们不能正确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
1.传统的考核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最终的课程考试,学生也只是在考试前一段时间内忙于应付,有些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往往也能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2.考核方式单一,设计不合理。单一的试卷形式,标准的答案,只能让学生感到厌烦和恐惧,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灵活地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试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的考试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也只是最终一次性的考核结果,而忽略了中间学习过程的考核。
3.传统考核方式多以知识为本位,轻视能力的考核。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将会使学生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遮蔽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同时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目前,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要随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步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并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进行的多元性考核评价,考核标准参照企业绩效考核,考核过程中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改革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变一次性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因此,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
2.纯知识考核变为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相结合。传统考核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考核方式简单。基于工作过程的绩效考核主要是考查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素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3.考核载体多样化。传统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要载体,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笔试已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而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操作实践、作品制作展示、设计报告、综合答辩等。
4.考核主体由老师变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基本上都是由任课老师来担任考核的执行者,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导致考核结果来源渠道单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绩效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考核的全面性,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1)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积极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同时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计划,从而在整个工作学习过程中得以成长。(2)通过小组互评,同学之间客观的评价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建立和谐的团队环境,提升团队的学习激情。以本人主讲的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为例,在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进行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根据小组互评分、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分各占50%、30%、20%的比例计算得到个人得分。最终,个人学习项目得分由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按40%、60%的比例进行计算,小组得分由教师对项目中各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得到。
5.教师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变为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在现有的考核模式中,考核标准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绩效考核标准,则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以“准员工”的要求来考核学生,建立企业绩效模式制度督导,以学校学分考核制度指导,学生自律为目标的考核监控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企业绩效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1)工作绩效: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任务完成时间、工作态度、安全、创造效益等;(2)工作态度:出勤率、积极性、责任心、稳定性等;(3)个人素质:个人修养、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与课程中的每个学习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一一对应。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在整个学习项目完成过程中都非常投入、非常认真,极少出现学生上课期间玩游戏、聊天等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已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期间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会主动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过程变为一种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解决考核方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绩效考核方式已经在《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中进行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分配和结合问题。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倡一体化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使项目的任何阶段都成为过程考核的观察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是否削弱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吸收。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针对课程本身的性质,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课时,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该考核方式按一定的比例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整合得到最终成绩。定性评价包括从学生上课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实施完成等情况综合所得的学生自评分、互评分、教师评价。定量评价包括知识的评价和技能的评价。知识评价可以通过笔试来获得,将需要识记的专业知识制成测试题,题量不宜过大。技能评价可以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来实现,从问答表现、操作过程、实习报告等方面评定。
3.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全过程的考核和多角度的考核,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出一些政策和课题项目来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好考核的准备工作,同时可以请优秀学生辅助考核等方式来减少工作量。
4.学生是否能公平评价自己和他人。可能存在个别学生为了获得高的评价,给出高的自评分,而对其他人做出不客观的评价。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教师要事先做好完备的考核标准供学生参考;其次,如有学生的自评分远远高于最后的项目得分,可以对该学生进行小惩,如取消其下次的评价权利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翠英,罗伟.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探析[J].广西轻工业,2010,(7).
【关键词】 会计制度设计;核方式;考核模块
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学科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实务、教学科研等工作,具备较强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实现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应适应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文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试图探究《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特点
就教学而言,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除内容上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多学科知识,还涉及到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会计制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具体而言本课程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第一,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会计制度设计》是在本科学生学习完成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涉及会计基础、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又几乎融合会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管理、人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第二,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企业的会计制度必须遵循国家的宏观会计政策,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不得违背国家会计政策,不违背国家有关会计、税收、法律、金融等法律法规。因此,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企业实践,会计制度设计都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第三,既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会计制度设计有自身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内容,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其特定的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会计制度设计又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每个企业的会计制度。因此,从应用角度来讲,会计制度设计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会计制度设计》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弊端
通过多年来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了解和分析,发现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仍然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体现了我国“学校主导型”的办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
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命题,考前画范围指重点,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这种考评制度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死板呆滞,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建立,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现行的《会计制度设计》考试方式,无论是从考核环节和试卷题型来看,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毕业时自然就不能把握会计业务的精髓。而在将来的就业中,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遇到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考核内容题型单一死板,缺乏灵活性
从《会计制度设计》的考试题型来看,主要有简答题、名词解释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设计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大部分题型过于教条化,学生只能依靠记忆解决,题型显得死板僵化。
这样的题型只能促使学生机械地去学习,忽视平时学习积累,忽视与实际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四)不能全面体现考试功能
高等教育考试主要应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会计制度设计》考试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应该具有以下功能:对学生会计制度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的评定、诊断学生学习会计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以分数为主要评定标准的传统教育思维下,现行《会计制度设计》考试的功能被片面化、单一化。
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片面缺失。
现行考核方式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学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第二,现行考试管理体制约束考核方式改革;第三,教师教育测评理论缺失,评价方法和技术缺乏科学性。
三、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一)转变教师考核观念,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此,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念,转变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变单纯以课程理论和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评价模式,把考试作为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手段。
为此,应当根据会计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二)按学习时间设置考核模块
从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的角度,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对于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按照课程学习时间来安排考核模块。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设计以下几大模块:平时课外考核模块,课堂考核模块,期末试卷考核模块,实践考核模块。
(三)设计完善考核模块的内容和功能
1.课外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可以设置以下考核内容:课外资料查阅、思考、案例分析、设计、拓展等子功能模块。各模块功能设计如下:
(1)课外资料查阅模块
该模块主要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主要检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思考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
(3)案例分析模块
该模块主要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主要考核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模块
该模块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利用所学设计方法,按要求完成设计任务。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制度设计的能力,考核学生进行会计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5)拓展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会计专业的最新动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堂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在课堂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已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1)提问模块。主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和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讨论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内试验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试卷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试卷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应当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偏重于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应注意试题类型和内容的设计,可以考虑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设计题,要注意各题型题目的设计,避免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题目要具有综合性,要紧密结合会计最新的宏观政策,要结合实际。
4.实践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以上思考的考核模块见下图1:
以上考核模块中的实践考核模块可以作为其他模块的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这一模块作为独立的考核模块。
(四)确定各模块考核标准,合理分配各考核模块的分值
为了更真实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学业成绩,应当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和依据,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考核模块的分值。
方案一:平时期末为主,实践考核为参考
主要适用于一般学生,包括参加了实践但效果一般的学生。以平时和课堂考核为基础,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实践可作为考评的参考,在得分基础上直接加分。具体如下:
方案二:实践考核为主,平时期末考核为辅
主要适用于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积极参与实践的部分学生。以实践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根据情况,对于个别学生可以不要求其参加期末试卷考试。具体如下: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实施以上考核方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注意各考核模块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的制定。应根据各模块考核内容和形式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体现会计制度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平时考核的标准如何制定,关系到考核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公平、公正。
第二,应注意平时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如何有效监督学生的平时情况,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和合理的监督方法,对学生平时学习评价的公平、公正,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来进行。
第三,注意课堂考核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课堂考核是困难的。因此,应采取一定得方式方法,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比如,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抽取个别学生进行课堂考核,包括提问、讨论发言等等。
第四,应注意试卷考试的方式和题型。若采取试卷考试,则应当采用开卷考试,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就要求对开卷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认真设计,主要可以采用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设计题等主观题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考题时还应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查。
五、结论
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有效措施。应变革传统的、死板僵化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从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模块,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但是,如何使学生的考核公平、公正,如何制定考核标准,如何设计考核内容,才能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小清.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思考[J].经济师,2005(1) .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考核方式 改革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作为新型办学模式,现行的考核制度却更多的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智能培养,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的目标定位背道而驰。为使课程考核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改革现行课程考核方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以下简称“城建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深刻剖析了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
一、目前课程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模式僵化,缺乏必要的改革和创新。考试模式是考试制度的外化,其问题的实质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单一的考试制度作为一锤定音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其竞争和激励作用不能得到显现。
(二)考试目标错位,阻碍学生素质提高。当前,独立学院已越发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但考试的目标定位仍是传统教育观念下的以知识为首位的狭隘的目标。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人才观、教育观未能改变,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提高考试分数,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目前,主流的课程考核方式仍偏重于闭卷笔试,未能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为五多五少: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专题讨论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查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普通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
(四)考试缺乏试后管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独立学院在师资储备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和总结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难以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检测、反馈功能。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着建立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针对在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城建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有规划、有步骤的在课程考核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一)考核的目的要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
(二)考核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三)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四)加强试后管理,真正体现课程考核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方案与实施
城建学院在探索过程中积极转变观念,立志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主要就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试后管理的凸显问题,卓有成效的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改革考试形式,优化成绩构成。
1.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在部分课程中,改革闭卷考试为开卷、有限式开卷形式的考试;改革笔试,为口试、案例讨论、撰写综述和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改革理论考试,为技能、操作实践等应用能力考核形式的考试。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2.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优化成绩构成,科学分配考核权重,加大能力考核的比重。
(二)注重考试命题的科学性,提高试题质量。
1.推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避免因命题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试题质量不高,不规范的现象,确保考试的信度、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质量指标;
2.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专业课区别基础课,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试内容的合理组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试后管理,重视分析评价。为了切实做好试后管理,设计了试卷分析表、成绩分析表和试后管理评价表,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评价和管理。
1.试卷分析结果直接、客观。通过试卷分析获得卷面成绩的平均分、标准差、直方图等基本信息,同时就试卷难度、区分度,其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度等,对试卷进行直观评价,确定试卷的评价等级。
2.成绩分析与试卷分析相结合进行评价。通过成绩分析获得及格率、平均分,以及成绩分布等分析要素,结合试卷分析结果,分析研究考核方式、内容是否得当,考核权重在考核中对成绩的调节作用是否合理等。
四、结语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使得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中体现的更加充分。改革中突显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动了一系列改革的进行。总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要求独立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积林,韩明.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
[2]李亚琴,姜真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
[3]席攀锋.高职院校学生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社科纵横,2010.
[4]刘荣富,王烈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专业课 考核方式改革
应用性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传授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使命,是学生的学习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学习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长期影响,因此,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有所保证与提高。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体现检查测评功能、导向与激励功能、教学效果反馈功能等。现代人才评价的理论特别强调将过去那种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的测评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这种课程考核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也就是说,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寓教于考,以考促学。
一、目前专业课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评价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考试的认识不足。表现在:(1)对于考试的管理,学校教务部门在管理制度、规范、方式等方面与各院系和教师还没有达成共识,管得过多过死,比如对试卷的题型、题量甚至格式等都有严格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系和教师的权限和能力。(2)考试的功能模糊。当前大多数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考试的评价与导向功能。教学管理部门往往仅在期末忙于考试的组织,收集整理考试资料,重视学生的通过率,疏忽教师对课程考试的评价与总结;教师将考试作为课程的最终环节,成绩登录后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将考试视为取得学分的途径,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
2.考试内容不合理。表现为:(1)偏重于教材,内容僵化。目前专业课课程考核的考试内容多为教材和教师课件上的内容且考前教师划重点、给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即可。造成即使一些高分学生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结构不合理,理论性偏强。考试内容多以考查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对陈述性知识考查较多,缺乏对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思维发展。
3.考试形式单一。(1)以期末终结性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缺失。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中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基准,无法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而平时成绩的考核往往流于表面化和随意性。(2)侧重于闭卷考试。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为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笔试且多为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易导致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甚至考试时费尽心机以各种手段作弊。
4.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甚至完全缺失。考试结束后,教师的试卷分析流于形式,缺乏对试卷、考试成绩、各项分值深入系统的分析,改进措施流于形式;反馈机制更无从体现,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就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更无从谈起,因而起不到考试的评价、激励与反馈功能。
二、专业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专业课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探索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更新观念,多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考试中加大学生知识获取量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更要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具体的内容及其特点分为理论知识模块、理论联系实际模块和工程应用模块,依据知识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制定面向学生的课程介绍、课程要求和预期学习成果等。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详细的课程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的准备、课程考核的方式和每种方式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及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等,编制成文件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事先的、全面的了解,尤其对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4.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在考核方式上,依据课程知识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考核方式。理论知识模块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旨在加强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这些知识是课程学习的根本,必须熟记在心。理论联系实际模块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综合作业、小论文写作与宣讲等多种方式,意在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收集和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工程应用模块采用实验操作、小设计与答辩的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突破传统卷面考试方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综合使用。注重过程考核,并加大过程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改变学生考试就是闭卷考试的传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督促学习、检验学习的必要手段。
5.课程考核内容的综合化与应用化。考试的内容突破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局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加大综合性试题的比重;而且可以将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空调方向)的几门专业课程《制冷原理与设备》、《热泵》、《制冷压缩机》、《冰蓄冷技术》、《暖通空调》等)综合起来命题,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6.及时认真分析考核结果。就考核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和学生深入交流,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教与学两方面反省错误发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积极改进。
综上所述,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一方面体现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完善课程的考核环节。客观、公正、公平的多元化考核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全面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由单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向全方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0期.
[2]杜才平.美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3]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第6卷第12期.
[4]钱兵羽.高校工科专业课考核方式的科学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5]杨秀英,杨玉芳.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有效的考核方式对日常教学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考试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题型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构成,所考内容基本上是对课本知识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背诵和记忆上,这种考试模式很难对学生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不适用于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高职专业主干课程。就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课程而言,应树立能力本位职教理念,将能力考核作为考核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针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课程,笔者和课程组其他教师通过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机构调研,得出课程定位应是培养“准社保专员”,并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出发,对工作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得出了从事社会保障各项业务所需的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确立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
一、考核内容
通过调研可以得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面向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内设职位,除人力资源部经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专员、绩效考核员外还有“社保专员岗”,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除人才交流部、档案管理部、人才评荐部、人才培训部外还专设“社保部”。因此本课程目标定位是培养社保专员,即熟练运用社会保障政策知识和业务经办技能,解决单位社保事务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考核点也集中在两方面:
1.考核学生社保岗位工作技能。社保专员岗位的职责,一是每月定期做好社保申报缴费、人员增减核定、关系转移、退休人员社保事务处理等工作;二是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法律法规的政策咨询、知识培训;三是预防和处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方面的争议。因此本课程试图通过实地参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两方面工作技能:一是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五险一金”政策的理解、应用能力;二是社会保障业务办理能力,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办理能力,当然考核点也集中在社保政策掌握、业务办理能力上。
2.考核学生社保岗位工作素养。笔者通过行业企业调查,分析得出社保专员应具备的主要工作素养,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为单位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缴费人数是否瞒报、漏报,关系到职工和社会群体利益,需要认真核算,正确填报,单位不正确的做法,也需要与主管领导进行恰当的沟通。二是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接受员工社保政策咨询,处理社保争议,建立与社保局、医保中心等业务经办机构良好的关系,离不开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在社保业务技能实训中,也应将这些工作素养作为指标进行考评,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考核形式
笔者在本课程的考核中全面贯彻了能力教育本位理念,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模式。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本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学习项目五险一金,按照“引导案例——社保政策知识——案例分析——社保业务程序介绍——填报表——校内实训室模拟公司社保业务办理——分析评价”程序进行,教学侧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所以课堂学习项目评价主要针对学生模拟业务办理情况进行,即评价班内各小组完成的模拟公司社保业务报表填写情况和角色模拟的社保业务办理过程,所占总分值比为30%,评价主体采用小组成员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方式。为避免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中出现“搭便车”行为,采取了随机抽取报表内容提问、随机抽取安排角色的方式。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是一个学期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可引入口答竞赛等模式,目前本课程以纸质试卷方式评价,所占总分值比为70%,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填报表题构成。单选、多选、判断部分可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核政策知识,案例分析题、填报表题可采用开卷形式,侧重考核学生能否利用社保政策解决现实问题和业务办理技能,且这两类侧重能力考核的题型占到了卷面分数的60%。
三、考核主体
期末终结性评价若以纸质试卷方式进行,则可以教师评价为主。但在日常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如何,仅靠教师单方面评价,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出现偏差,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反思,为此要引入多元主体考核,即在课堂小组活动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方式。
多元主体的作用在于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身所从事活动进行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的基本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积极性、自主性得以激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教育,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互评是指完成活动后,在同学之间或小组之间进行的交流和相互评价。互评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点、缺点,充分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评价具有其专业性和客观性,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策略及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笔者对人力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多元主体评价实践,在学期初制定了评价标准,以课堂学生观察、小组打分,课堂点评相结合方式得出成绩,学生自评占20%,教师评占50%,小组互评占30%。当然在评价标准制订和应用过程中,学生可参与评价标准的讨论使评价表更为科学。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为教学评价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进行反思及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考核指标和标准
纸质试卷各部分因有分值说明和标准答案,教师一般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针对学生行为类的表现要想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则需制订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本课程日常考核项有学生社保业务办理的评价,由于业务办理体现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表现,所以笔者专门设计了业务办理程序和考核指标、标准。角色扮演程序上要求各小组中一人扮演企业社保专员,其他组员分别扮演社保局经办人员、地税局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要求“社保专员”拿着报表、企业证件等资料,模拟进入社保局、地税局、银行等机构办理社保相关业务。考核指标包括业务熟练度、团队精神、工作态度等,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由各组自我评价、其他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点评完成。评价表设计如下:
五、考核实施效果
从笔者的实际教学效果看,这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生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就会反思自己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同学间的沟通、协调等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在课堂组织学生技能演练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实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协调和组织学生,能操纵和掌握大局,积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考核;课堂练习;模拟练习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主要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针对全校范围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概念,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考核评价内容
根遵义师范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如下:
[HT6][BG(BTXDF][BHDFG5,FK2,K6,K6,KF]序号[]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时(课内教学安排)[]考核评价内容[BHDG4,FK2,K6,K6,KZQF]
1[]计算机基础知识[]4[]课堂练习:打字练习[BHG2]
2[]计算机系统[]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选择题[BHG3]
3[]Windows基本操作[]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基本操作[BHG12]
4[]Word字处理[]8[][HJ05mm]1课堂练习:基本文档的处理(字体大小、字形、颜色等;段落间距、行距、缩进等;页面设置:页眉页脚、页边距等)
2课堂练习:表格的使用(课程表与学生成绩表的制作)
3课堂练习:图文混排(手抄报的制作)
4[JP3]模块练习:模拟系统――字处理[HJ][BHG10]
5[]Excel电子表格[]8[][HJ05mm]1课堂练习:EXCEL的基本操作(个人简历的制作)
2课堂练习:公式与函数(学生成绩表的相关操作)
3课堂练习:图表和数据管理功能(对2的继续操作)
4模块练习:模拟系统――电子表格[HJ][BHG42]
6[]PowerPoint演示文稿[]4[]1课堂练习:交互式PPT的制作
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演示文稿[BHG3]
7[]因特网基础[]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上网(IE和Outlook)[BHG2]
8[]期末考查[]2[]模拟系统――模拟考试[BG)F]
对上表中的考核比例说明: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30%+技能操作20%+期末考查50%,其中,平时作业=多次课堂练习的平均值+出勤情况,技能操作=多次模块练习的平均值。
三、考核效果评价
由上可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课堂练习、模块练习和模拟考试。通过在一个学期中实施以上考核内容,发现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练习的次数与内容有待调整。由于本门课程现在已改革为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造成了教学时间相对紧张。而课堂练习又要求在课内进行完成,相对较少的教学时间又要进行压缩,大部分学生在仅有的练习时间内很难完成布置的课堂练习,致使课堂练习的考核效果并不理想。
2模块练习的难易程度较难控制。模块练习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模拟软件。由于所获得的模拟软件存在更新速度慢、过于陈旧的现象,在考核过程中虽然有60%的学生在模块练习中获得满分,但与实际的考核要求脱节,仅从形式上满足了考核的目标。
3对模拟考试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模拟考试是期末考核,占所有考核内容的50%,在考核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重视模拟考试,仅仅看成一次练习,甚至在考试中有部分学生还想依赖教师去解决问题。
四、改进措施
1调整课堂练习的内容和方式。由于课内时间严重不足,课堂练习改成课后练习,要求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考核要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练习内容,保证练习效果,还可以让教师的上课时间相对充裕,实现“一举三得”。
2模块练习要及时更新。由于获得的一级MS OFFICE模拟软件更新较慢,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教师也可以改变模块练习的考核内容。比如,不直接做模块练习,而是根据几大主题进行分层次考核,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提高对模拟考试的认识。在第一堂课,将考核方式公布给学生,重点讲解模拟考试的重要性,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避免依靠教师解决难题的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金融》;考核;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5-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课程教育也日益重要。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84,799人,比2014年的164,394人增加了20,405人,同比增长了12.41%,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来华生总人数增速的态势。这既体现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现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评定成绩,至今这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国际金融》课程也不例外。考试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考的考核形式,通常闭卷形式居多。一般情况下都是考核学生对于书本基本知识的背诵和掌握,题型主要有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论述等6种标准化题型。题目重点考察基本理论和概念等知识点,在出题上需要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因此近年来,相关教师积极改革,对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推动单一的期末考试不断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目前,主要是新增了课程论文、作业和课堂演讲等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考核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的能力也不再单单看重书本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学生态度、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国际金融》课程与经济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联系密切,因此小论文的考核内容一般会针对某一热点或事实材料请学生分析论述,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着重是对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掌握的考察,但是作业更注重考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随时记忆以及对课堂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作业主要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对作业的评分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档次,通常每学期作业次数保证不少于5次。课程讲演(presentation)由教师提出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表述的清晰程度,是否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来评定讲演成绩,最终纳入总分。应该说,《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在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善,相比过去在考核上仅重视期末考试的方式确实已有很大进步。但目前,实践中还依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1)很多考核形式虽然新颖,但在具体实施效果上不够理想,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和促进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小论文和讲演本来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固有的阅读、思考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看法,并运用严谨的语言予以表述。但是实践中,由于留学生基本素质的欠缺,有能力独立完成思考和论述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抱有应付交差的思想,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网上材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论文考察并没有发挥预设效果。例如在学习“汇率决定理论”相关章节后,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根据所学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部分学生都从网上找一些“名人观点”进行定性的分析,照搬别人的观点,很少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自己的观点。(2)学习和考核结合的程度不够紧密,还不足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其实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差强人意的留学生,更需要充分利用考核督促学生学习。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学是学生学,考是教师出题考;学是上课,考是背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尽量多讲,以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门课程内容。
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对于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思路:(1)要将考核与课堂参与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国内课程相比,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要差很多,必须运用恰当的考核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上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课堂教学质量会受影响。我国留学生以非洲国家居多,总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不能及时跟随课堂进度。再者,留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比国内学生相去甚远,不积极、不愿主动参与,甚至不能正常出勤。(2)强化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相比于其他学科,国际金融与实际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结合比较多,所以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不能止步于基本知识点和书本概念的掌握,而要更灵活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三、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考核改革思路,我们提出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如图1所示。
与以往相比,我们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方法上做了三点改进:(1)增加课堂参与成绩的比重。课程考核还是分为两部分,分值比例分别为课堂参与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压缩,课堂参与成绩占比增加,将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这种考察也涵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面能力的考核。其中,课堂参与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到课情况占比10%,概念与理论阐述占比10%,课堂案例分析表现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题目以概念阐述、问题分析和计算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2)我们对Presentation进行了较大改变。在内容上将Presentation从分析问题转变到阐述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即不再要求学生阐述对某些特点问题的理解,而是侧重课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样有四方面的好处:①降低了难度,使得学生能愿意主动完成;②学生在阐述概念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强化学习的效果;③这部分阐述概念主要放在每章或节结束时的复习环节,把原来由教师做的概念总结交由学生来做,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④学生阐述的理论和概念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3)我们减少了小论文考核,而代之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作为分析热点问题的主要工具。案例分析由教师根据各章内容,结合时事,确定主要分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讨论话题逐步深入问题分析,学会用已有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教师在引导案例时要循序渐进,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比如,学习《国际收支》这章时,结合我国最新的BOP表,分析中国出口方面的变化,吸引外资方面是否减少、是否发生了国外投资者的资金撤出等问题。从贸易项目到资本项目,再到综合分析,问题从易到难,通过不断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切实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阅读方法、分析方法。在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中,根据学生对各个问题反应、分析、表达的深度和逻辑,进行课堂成绩的评定,而且这种大的案例题目同基本理论和概念的Presentation一样都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科学考核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张永丹.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4):95-96.
[3]李杰,陈其霆.来华留学生国际金融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浅析[J].大学教育,2016,(3):182-183.
Discussion o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 Jie,XU Hai-y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