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05:5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考试分析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关键词: 全国卷模式 福建历史高考 应试策略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史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鲋识点、考点,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等等。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2)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影碟机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通过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开展了学唱和欣赏历史歌曲,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写作、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新变化调查活动、寻访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观看历史题材影片等历史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6、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课有教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实际写好教案。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总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教学有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质量还不太理想,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应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从事高三的历史的教学,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进取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取经,不断对从事教学工作做小总结,异常是每个复习的小阶段都要进行小总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1、认真参与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大练兵”活动,本人一向认真对待,进取参与。经过团体备课讨论、一周一听评课、开研讨会等教研活动,结合自我的实际,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等。
2、认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异常是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比“稳”了哪些,“变”了哪些,异常是“变”(所做的调整)对我们的复习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注意和我们贵州的试卷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命题、组织答案的一些规律,以便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3、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在此刻多种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课标是专家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我们复习仅有紧扣课标才能做到少做无用功,才能少讲精讲、短时高效。考试说明是对高考本事要求、考试资料、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我们深研考试说明能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在开学伊始对本学期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大体规划,我们根据此计划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我们组教师团体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切合我们实际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景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计划更切合实际,更适应学生复习。
2、认真编制学案:根据“复习提纲”模式,提纲必须提前半周定稿,提前准时发放到学生手中。依此特点,我们组实行了分组编制、团体审阅,既保证了团体备课又保证了教案学案的同步。我们的学案编制技术稳步上升,争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3、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把握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学案等,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我的经验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学中不断使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4、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写好教案和反思:一轮单元复习,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和综合,注意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注意历史概念的解释和重点、难点的概括。注意基础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和比较。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难点透彻化。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5、认真研究测试题,做好考试总结:坚持“精癣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练习注意做到难度适中、立足基储典型新颖、题量适中。异常要注意下大力气在网上搜索最新颖的试题。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业量必须要适中,如果作业量过多,需要消耗学生很多的时间,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疲于应付,那么,他们就不会认真对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试既要能检验学生的水平,又要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总结,异常是联考或统考要让学生明白整体水平,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6、认真辅导,抓优补差: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本事。我们针对不一样学生的特点加强对“期望生”和“瘸腿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五联班学生基础薄弱,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找两生谈话,对症下药,找出症结所在,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帮忙他们提高成绩。
7、认真组织学生写好课堂小结,充分利用小黑板优势:坚持把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写在小黑板上,让课代表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组织学生进取参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书写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认真批改《三维设计》和每周一小测:要想上好课,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景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研究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案作业,为此我们把坚持每堂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批改学案构成惯例,保证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我们历史组坚持每周一小测,及时总结得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
经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高三文(6)和文(4)班成绩稳步上升。
总之,在我们历史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工作现
已顺利完成,已经落实了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设计》的“知识梳理”板块,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只填空,冲淡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太好。
2、预设的历史复习提纲中学生一开始比较认真,之后随着各科发放提纲较多,学生时间上的压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应付现象,材料题出现放弃现象。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3、课堂展示学生的作业环节学生用时过多,影响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进度。
4、《三维设计》有时“核心问题”在课堂上变成了新课,用时过多,课堂容量变小,教学目标难以当堂完成,课堂压力加大。
5、学生普遍感到历史材料题比较难,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测试时失分比较严重。
6、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整体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学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强化规范试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
2、针对高三文(4)班基础差的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注意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等)。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力争经过复习让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书报、新闻等,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以适应文科综合高考命题热点切入的特点。多作题,多创制原创试题,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题本事和周密思维本事及知识迁移本事,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4、每周增加历史科测试,放在周三午时进行,定时交卷,及时批改,经过考试带练动复习,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试卷的习惯,以便让学生早点适应高考试题。“把平时练习当高考”,认真训练;“把高考当平时”,简便应考。
5、每一天在早读和晚读时巡班,引导、带动学生复习历史。
6、注意加强对“培优补差”生的辅导力度,争取多谈话及时了解动向,单独准备套题,让他们限时交上来,更准确地采取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措施。
7、高考中整体难度呈降低趋势,所以我们的练习应降低难度,增加新颖度,树立学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历史教学,还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绩很有限。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校名声,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将落实进行到底”。敬请领导、同行对于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处进取给予点拨和指导,我们将不胜感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向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就应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总结、回顾一轮知识
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按模块编排,即使在经历一轮复习后,一部分考生还是会出现知识点无法顺利衔接、时间或顺序记忆混乱的问题。建议考生采用画时间轴和梳理阶段特征的方法识记历史大事件。
1.时间轴
画时间轴是一种点、线、面层层推进的自我检测和强化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司空见惯,考生可以自己拿出笔记本画一条时间轴,如下:
考生可在时间轴上默写历史大事件,然后对照书本上的大事年表回顾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下文剖析高考错误率高的例题时,考生可验证时间轴的用途。
2. 阶段特征
考生在拖笆敝挥姓嬲掌握了历史的阶段特征,才能准确解读历史材料。考生默写阶段特征时,不需要贪大求全,只要弄清某一事件在某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即可,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系统化。考生还要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对比。
二、以计划、纠错完善二轮复习
高考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对于高三每一个阶段的复习,考生都要合理地分配时间,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1. 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
在一轮复习结束之时,考生可以提前制订一个回顾一轮基础知识的计划表,并按照计划梳理知识。制订的计划必须精准,考生可以参考如下计划:
2. 错题心得很重要
不管一轮复习是否结束,对于做错了的高考试题,建议考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抄在或者剪贴在错题本上,从错题中找出原因,提取共性,总结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考前看一看。考生这样做既可以弥补知识的漏洞,又可以纠正思维中的误区,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下面的表格就是纠错本的样例,考生可以之作为参考。
三、二轮复习的其他建议
如果上述几点建议考生都能合理地采纳,那么考生的成绩肯定会有所提升。那接下来的二轮复习要怎么做呢?
1. 关注考点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相比,在命题要求上,2016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能分析材料并发现历史问题,在这当中,考生务必弄清什么是唯物史观,并在做题中注意运用这一史观。
2.关注高频考点
每年都会考查的考点,考生最好将这些考点记录在历史积累本中。
高三最后阶段复习的有效性要依据学情而定,我校学生有一定基础知识,但遗忘性强,存在知识模糊、不到位的情况;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细致辨析历史事件能力仍然很弱。据此,我校高三历史最后阶段的有效性复习如下:
一、明确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这里明确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既包含教师也包含学生。首先是教师,在省质检之后,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先进行整体规划,具体每周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本周内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只有计划性明确了,教学才能有条不紊,不会盲目,才能提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性: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要学生掌握哪些做题的技巧,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而只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明确了,教学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具有有效性;如果计划性和目的性不明确,会导致低效或者无效课堂,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历史教师应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次是学生,高三学生在高考前最后冲刺阶段也要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高三学生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能够通过考试,查找自己的缺漏,懂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最后冲刺阶段的计划,目的性明确了,课后复习也就有了针对性。
二、回归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有的老师认为就剩下两个多月了,学生通过一轮系统复习和应对考试的复习,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最后这阶段主要是重能力和技巧,基础知识已经不重要了,我却不以为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由于学生高一、二年级的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以及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这个时候学生基础知识仍然很不扎实,特别是历史时间和比较细小的知识点较为薄弱,知识没有系统化,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考试反映出来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课堂进行小测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份历史试卷100分,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平均分也就五十几分,而基础分至少也要60分,因此平时上课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只要能较好的落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效果应该会不错。
三、梳理整合主干知识,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新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所以在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方面有时显得不连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构建知识网络,小结时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而后进行前后联系,提示学生了解本专题的知识体系,并且理解知识结构的关系。
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根据各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比如:人类社会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都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分类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等三大方面。
四、科学训练,进一步消化与巩固知识
(1)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读懂材料,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我们要求学生可用以下的套路解题:第一,先看材料出处;第二,再审问题,列出问题要点;第三,带着问题审材料;第四,问题中有“根据材料”的,答案从材料中得出;“结合材料”的答案从材料和我们所学知识中求得。
(2)习题训练要有选择性,训练后要有针对性的评析
文科历史试题可渭浩如烟海,训练是有必要,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不宜过多过滥。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学生训练后,教师还要认真阅卷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评时,不仅要讲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评讲审题、解题方法,明晰解题思路,分析错误原因;还要注意讲评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或关键时刻给予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反思,防止类似错误再犯
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中,考试既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口,也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考试之后,会有许多的思考或经验教训,要反思其成败得失的原因。特别是平时做错的题目,更要反思其错的原因在哪里,这样才会针对性的在以后的复习中改进。比如:学生可以建立一个错题集,将平时做练习或者考试中做错的题摘抄下来,写在一个本上。先记录失分的原因,然后再重新仔细地做一遍,最后总结以后解答此类时应该注意或应引起高度重视之处,有时看错题会比做套题成果更显著。
五、加强个别辅导
[关键词]历史高考选择题审题失分关键环节启迪思维高效得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10107
近几年的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其中,历史选择题具有知识点覆盖面广、学科素养的考评全面到位、答案唯一性和评分的准确性等特点,在历史高考江苏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问答题平分秋色,占据总分值的50%。下面笔者着重从审题环节分析导致学生选择题失分严重的表现,探讨高效得分的教学应对策略,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表现
1.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
例1: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选A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乡村尚少”,而选B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这两者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没有仔细阅读题干的要求,“材料所反
映现象”应该包括“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和“乡村尚少”这两种同时并存的现象。
2.容易被材料中的干扰信息所误导
例2: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原因是学生被材料中的“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这个干扰信息所误导,社会矛盾的加剧是因为政府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引发的;而题干要求学生理解“政府缩减社会福利的原因”即原有的福利政策使得各国政府不堪重负,财政赤字严重。
3.容易混淆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
例3: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
46.2%40.6%28.4%16.5%8.4%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混淆了题干中所呈现的现象的侧重点。选A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首先发生在美国”,认为危机是由于美国经济繁荣实力强大带来的贫富悬殊所致,从而忽视了“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是在二战之后这样的历史史实。选B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经济危机”这个关键词上,而B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误选A或B的两种学生都没有注意审清题目,题目问的是由美国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才会出现这种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
4.容易被选项中的正确说法所干扰
例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认为A或B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这是正确的,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A或B。这道题考查的侧重点是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待农业和工业的不同做法: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因而有“农村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的说法。
二、高效得分的教学基础策略
1.夯实主干知识,提升知识能力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很多错误属于知识性错误,如对史实记忆不准,对历史现象理解不到位,迁移运用知识不到位等。基础知识是一切历史思维活动的前提。针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要求学生在复习时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辨别史实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错误。要把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围绕模块专题,对重点主干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探究、整合、变通,加强对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只有夯实重点主干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才不是空中楼阁。
2.把握审题规律,培养解题技巧
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源于解题能力的高低,在夯实主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解题方法技巧的培养。鉴于学生历史选择题考试出错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或思路错误,必须把握选择题审题规律,培养解题技巧。审题规律:三审题干、三辨题肢。三审题干,即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尤其是时间和空间);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三辨题肢,即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解题技巧: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定位、概念定位、高度关注程度性词语、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方法技巧正确解题。
一、历史开卷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回顾课改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的束缚了学生鲜活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教师来说,该教的是学生思考的方法,自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思考的答案,现成的办法。对学生来说,知道论证的方法,比知道论证本身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学生自主的能力培养是关键。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一革新犹如一柄利剑,披荆斩棘,摈弃了“死”题目(即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否定。
二、正确理解“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有人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用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很灵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就是为了减负,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琐细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之苦,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否则,考试时会吃大亏。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来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中考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历史教学的对策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衬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中考历史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对教材一定要熟悉。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复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背,惟有理解,方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4)搜集信息,了解中考动态。多与其他老师联系,互通信息,注意本地区中考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通过引入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反思能力,但教师发现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学生也无法记住,同一个知识点出的题目还是会出错,学生在材料分析方面也不够到位。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因为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所以学生总是记不住知识点。翻开历史课本可以发现,原来的课后练习都变成了探究学结,这也向师生传递了一个信号:高考的知识点考查形式可能会发生转变。结果证明这是真的,这几年的高考考题都是在研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记住答案,这样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面对新题目学生仍然是毫无头绪。
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细节往往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适当补充内容,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素材。比如说在讲解《篡夺革命果实》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分析一边支持南北和谈、一边打击革命党人的矛盾心理,还要告知学生帝国主义对是大力支持的,因为更能代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在讲解《》的时候要详细介绍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同时要与美国的1787宪法和法国的1875宪法进行比较说明,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宪法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并进一步分析当时的资产阶级有哪些局限性,然后反思出中国的资产阶级理念是由何而来。
三、引导学生学会古今结合
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本,但是又高于教材,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比如说2016年的新课标历史材料就是以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和人口压力增加等当代现象为背景提出的考题,这些词汇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学生如果只是专注于历史教材,可能对这些词汇的概念都一无所知,自然也无法结合这些想象去联想历史知识点,考试成绩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达不到学生自己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不但要分析知识点,还要结合时下热门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古今结合,利用历史观去看待现今的事情,使学习过程变成分析问题和拓展迁移的过程。
四、为学生留足反思的时间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反思,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科目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而且需要完成很多课外作业,所以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总结和反思知识。即便教师针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仍像对待新知识一样认真摘记笔记,但是在做题目的时候还是会出错。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反思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不要安排太多教学内容,要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引导他们思考这堂课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疑问要立即请教老师,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五、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学习内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两项资料的搜集最感兴趣,一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二是透过美国大选剖析两党政治。针对第一个主题,学生通过“水门事件”、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安然事件”来说明“三权分立”的作用;第二个主题可以搜集到“驴象之争”漫画、布什竞选和美国大选程序流程图等素材。学生搜集到的素材不仅可以体现出他们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素材后面附上的个人见解更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说“美国两党的对立局面将长期存在”、“谁也无法忽视选民的作用”和“美国大选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财富的较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观点,虽然掺杂了个人情感因素,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这就更能检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是否准确。
六、激励学生掌握反思措施
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及时总结,用心思考。当然,总结反思不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空想,而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指导任务,将课堂与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出重点内容,标注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关键词。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就当天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结合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反思,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答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以及他们自己的感想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教案上提前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并写上学生需要反思的问题,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标记,争取做到解决所有问题,让学生真正消化课堂知识点。
七、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这不但是适应高考的变革,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生成答案、得到启示等,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1]陶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4,36(18):240-241.
[2]张立文.浅淡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17(02):46-47.
[3]张彬.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25):70-7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一些简单、常见而且实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1.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2.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40年,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变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殖民扩张。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克服知识难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 自学能力 方法探索 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真正解决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历史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历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滞后教学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1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并未取得长足进步。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却未发生任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影响了几代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必须有所改变,对教师滞后的教学思维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通过高效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并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方式。
一、传统历史教学
传统历史教学依托于书本,教师通过书本介绍的历史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并对相关事件的影响及意义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像一个毫无趣味的循环,学生就在这样的循环教学中强迫自己接受历史知识的洗礼,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考试重点,通常记忆重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及背景、事件主要内容、事件的影响及意义。学生记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并直接应用与考试。通过考试成绩可以发现,学生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失分率较低,而在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中失分率普遍较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滞后的教学思维限制了教室对新教学方法的开发,历史教学方法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束缚。学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行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难以发表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
二、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滞后教学思维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创造历史氛围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单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以保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兴趣。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很多时间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精彩片段,并在学生经历枯燥理论知识学习后播放,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帮助学生将思绪集中起来,并深入了解与该片段相关的历史事实。例如在讲述相关知识时可以从《投名状》中获取相关知识。《投名状》讲述的是清军镇压的事件。此时江南大部仍就属于太平军的势力范围,虽然影片中有些部分并不符合事实,但仍旧能反映一些问题。例如太平军投降后仍旧被杀光就足以反映出清政府对外腐败无能,对内却通过惨无人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男二号的死亡说明一切不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人都将被视作封建阶级的绊脚石,以此讽刺封建阶级的残暴统治,同时也反应封建统治阶级必将走向灭亡。教师从该电影中截取相关片段,从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的知识结合多媒体视频就能很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并进行良好的消化。
2、调动学生思维
现在历史教材中结论性质是较多,由此直接导致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索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沉醉于一个人的表演,游离于教学体系之外,未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未作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历史课堂上大多学生的思维都已经不在课堂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假想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矛盾的爆发必然有原因,金融危机就是经济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爆发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当时的社会各种原因作出分析。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引导,让学生有准确的思考方向。在针对金融危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工人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没有呈现同步增长,美国股票暴涨。通过这些相关因素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快得出比较接近的答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利用自己的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对工人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削,因此工人工资的增幅远小于自己增加的劳动付出,加上资本主义社会民众将发家致富希望以寄托在国家发行的股票上,导致股票价格出现不正常增长,打破原有的供需关系,种种因素的综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3、串连历史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过分依赖于课本,应该将遇到的知识进行串联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防止历史知识片段化,导致记忆混乱,张冠李戴。例如在进行两次的讲解时,需要将两次放到一起进行讲解,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的那个是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事件进行讲述后将课堂教给学生,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讨,并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两次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并且最终都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于不同点,学生难以全面总结,但是将所有学生的答案总结到一起就很接近实际答案。例如,参战国家由英国发展为多国,侵略时间由原先的两年多变为四年多,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签订的条约、国家数量相应的增多,赔偿条件进一步增加,最后两次的影响及意义也有不同。
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情况,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同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原先滞后教学思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科学的体系将历史知识进行串联,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陈 芳.如何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滞后教学思维[J].史地专区.201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