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网络培训总结

教师网络培训总结

时间:2022-06-29 07:3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网络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网络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是建立于网络社区分享基础之上的、为学习者学习所提供的一种自由、平等、协作的环境。网络学习社区适合成人的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比如对教师博客促进教师的反思教学、网络资源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等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如何建设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教师网络社区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

本文结合开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从而探讨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发展前景,为教师专业发展寻求一条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整体设计

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笔者构建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简称支持网,下同),希望通过支持网这一平台构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一个共享培训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的互动交流平台。

(1)支持网基本构成

支持网的设计实现没有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技术平台,而是采取门户加拓展的形式,整合各类诸如博客系统(Oblog)、论坛系统(Dvbbs)等可用的、好用的、常用的网络工具,紧紧围绕教师的学习需求筛选工具,一方面克服开发技术的瓶颈,另一方面防止工具泛滥引起教师注意力的分散。因此,根据培训和教师学习的需要,本支持网主要由资源网站、教师博客、教师论坛、自测系统四部分组成,分别实现资源共享、个人知识管理、交流协作和评价反馈的作用。支持网的构建坚持以下原则:内容针对性原则、功能实用性原则、平台易用性原则。

(2)资源管理模式

在资源管理方面,由于资源类型、学科类别繁多,因此必须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学科和教育技术知识两个维度进行交叉分类。学科上分为语文、数字、英语、政治、历史等,教育技术知识分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同时,对于资源的类型不同,我们还加了类型、说明等字段属性,给资源贴上鲜明的标签,一方面便于资源的管理及检索,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学员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资源的片区,促进了资源的共享。资源建设采用“人人参与,共同建设,审核加精”的方式。

(3)支持网各模块辐射关系

二、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实践情况及其成效分析

(1)支持网运行情况

支持网运行期间,配合培训的推进,教师们在支持网的活动比较活跃。总结起来,支持网整体运行情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试期。该阶段是支持网开发后的用户调试期,伴随着前几期培训的教师用户一起成长。教师在体验支持网带来效益的同时,共同发现支持网的错误,支持网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繁荣期。该时期的支持网相对比较稳定,同时也推出了教师论坛。在此期间笔者做过一次统计,当平台运行至第3个月时,在资源网站上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已达915个,资源的平均下载次数也有20多次。博客的正式注册用户已达856个,发表各类文章1450篇。论坛已有130多位注册用户,共有帖子983条。

第三阶段:稳定期。此阶段支持网运行稳定,各模块的功能相对比较完善,排除了“恶意注册”等网络干扰。教师的社区活动也相对稳定,资源继续共享,教师继续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

第四阶段:危机期。该时期是在培训结束后,虽然仍然有教师陆续下载资源、发表日志,但回访明显减少,社区没有了生气。随着培训的结束,教师群体行为也相应结束,使得教师用户对支持网的访问次数也减少。

第五阶段:灭亡期。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社区在管理上的投入少,缺少“核心成员”,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信息的更新越来越慢。支持网的访问量一直下降,后来甚至出现零访问的情况。最后,支持网被黑客注入,出于安全问题考虑,支持网被迫撤下服务器。

(2)支持网对教师学习的贡献

支持网从投入使用以来,配合着教育技术培训的推进,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教师一方面接受着专家教授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支持网分享教学资源,发表教学反思,进行教学讨论,支持网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另一个自由的平台。

1.支持网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资源。支持网中包括教案范例、课件资源、软件工具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资源全部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实践的结晶,是支持网里的有用资源。由于其资源的针对性强、可用性高,支持网切实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帮助。

2.支持网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反思的平台。教学反思是获得实践性知识有效的途径,支持网中的博客提供了教师对教育技术与学科结合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由于其它教师可以通过访问博客的方式进行分享,同时也可以留言参考讨论评价,使教师的反思更加深入。

3.支持网给教师的交流讨论带来了方便。无论是培训还是教学讨论都离不开交流,传统的交流范围小,而且没有记录,参与者由于走神等容易丢失信息,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支持网的论坛使教师课后也可参与讨论,使交流更加深入,为培训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气氛。

4.支持网为教师学习成果提供了多维的评价。支持网中的自测系统提供了培训相关知识的练习卷和测试卷,并对答题信息做了记录。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可以根据错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用户还可以查看答卷的对比信息,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可以观察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5.支持网延续了培训,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传统的途径,无论是专家培训还是教师论坛会议,随着培训、会议的结束,参训学员教师学习也就相对停滞了。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延续性,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支持网使教师课后仍能继续学习交流,为教师的继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三、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问题启示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的实践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确实有其优越性。但在支持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足,总结如下:

1.平台建设不够合理,各部分没有科学的整合。支持网分为资源网、教师博客、教师论坛和自测系统四个部分,各部分实质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各平台的资源并不能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2.平台各模块账户相对独立,没有实现单点登录。由于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教师要成为用户就需要在各子系统上分别注册,要访问时得分别登录,不仅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而且用户自己的资源也没法统一管理。

3.平台缺少核心竞争力,缺少必要的驱动力。平台是基于培训运行的,是培训为平台带来了生机。平台内部没有核心竞争力,缺少相应激励机制,用户没有参与驱动力,从而造成培训结束也带来教师成员社区活动的结束。

4.平台缺少核心成员,没有形成凝聚力。核心成员简单的说,就是在社区中发挥主要作用,对社区有主要贡献的成员。核心成员能够凭借其知识的权威性,聚集有共同兴趣的成员,形成学习群体,从而给社区带来生机。本支持网缺少核心成员,社区活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强的聚集力。

四、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生存条件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它由复杂的元素及关系构成,只有合理调配这些元素,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社区自组织、自发展能力,才能发挥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推动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考虑以下几个生存条件。

(1)构建人性化社区,实现简单易用人机交互环境

网络学习社区同现实社区一样,便捷性是用户是否选择该环境很重要的评判方式。只有简单易用的人机交互环境,用户才不会迷失于技术的复杂逻辑里,才能充分享受网络社区所带来的超时空的便捷。

因此社区建设要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使用户能快速上手。要充分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分类贴标,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源。同时,交互上简单易用,要实现单点登录,让用户能自由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2)明确共同愿景,强化社区目标

“对社区而言,共同愿景是指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目标,即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它体现社区的价值定位,反映社区成员的集体理念,是社区成员汇聚的根本原因。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共同愿景可以表述为:通过社区中每一位教师成员的共同努力,使社区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每位教师获得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使教师集体智慧得到发展。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行为目标,是社区中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成员进行社区活动的动力。

(3)强化管理机制,发挥核心成员的作用

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群体并不是某些学者认为的“去中心化”和“反等级”的社群。实际上,随着学习者主体在社区中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自我的不断呈现,其网络身份会逐渐成为自己的独特叙事的标志。核心成员即包括社区中各小群体的领导者,又包括社区活动推进形成的高级成员,他们都是社区的主体贡献者,是社区生命迹象的关键保持者。

因此,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强化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成员梯队,充分肯定核心成员的社区地位。一方面赋予某些独特的权限,让其参与社区活动管理。另一方面,应建设奖励机制,对核心成员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4)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存在感

“教师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教师社区文化具体表现为社区教师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社区的管理、组织和运营等形式表现出来。

哈格瑞夫斯(Hargreaves)认为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最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有:自发性、自愿性、自主性、超越时空性、不可预测性。只有加强社区教师文化建设,使教师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以及对社区专家的依赖,形成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才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提升社区存在感,让成员有家的感觉。

五、小结

本文通过实践证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了该社区确实有益于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另外,实践最终结果也说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要想充分实现本研究的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必须在技术、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都做出努力。只有充分的、持续的投入,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带来真正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跃良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4

[2]洪蓉.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7,(5):38-39.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7-03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31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丁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网络研修的内涵

网络研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它是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1]。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交流与互动、管理与评价,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虽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基础上的一种虚拟的学习型团队[2],但却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的主体。网络研修具有节省成本、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专业反思、专业发展等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与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

当前,网络研修平台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软件系统:CMS(内容管理系统),以内容储存和分享为主要功能的网站较多采用的系统;BLOG(网络日志),网络研修平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试听感受;BBS(网络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些网站会选择其中的某种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或者将多种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虽然上述几种软件系统的价格不高,但其功能却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一些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中。由于这些软件系统不是专门针对教育开发的,因而并不能满足教师研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比如教师研修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BLOG是“由个人管理的发表文章的系统”,通常是由个人提供某一话题的相关资源,如果将BLOG作为网站的技术支持系统,显然存在技术与需要上的矛盾,这也是当前许多网络研修平台无法有效组织活动的技术层面原因。在课件领域,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灵活简便的PPT,但对于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效果无异于“小黑板”,甚至还不如小黑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于可以制作精美PPT的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由此可见,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

2.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

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网络研修平台的核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经过有意识的设计,通过沟通、分享、合作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以求互相促进的学习型集体。其中学习者主要指广大教师,助学者包括研修员、网络班主任、辅导者、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许多研修教师对其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体会不到自己是在与其他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是单纯地作为浏览者从网站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下载所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等。虽然获取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其更大的功能是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相比于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组织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专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不足。由于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同,在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经常需要专业教育人员对该问题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解释和指导,使得研讨能够顺利进行。而实际上,被邀请来的教育专家很少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帮助,当研讨活动遇到瓶颈时,往往被搁置或者烂尾,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

创建规范的网络研修管理体系,是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当前学校网络评价与管理落后,管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网络研修缺少规范的评价制度。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网络管理者并没有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教师发表的博文、上传的教学资源等。因此参与教师不清楚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参与状态。其次,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有力的约束制度。参与行为处于一种无组织管理的状态,教师便自己决定参与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发言次数,部分教师甚至打游击战,网络上显示在线,但实际却在做其他工作,这些都是不利于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因素。由于缺少相关的问责制度,研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随机的,不存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当辅导员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时,就无法使研修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或者无法灵活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导致集体研讨活动程序混乱、分工不明,甚至偏题。此外,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激励制度。教师参与多半是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或自身兴趣,加之表现突出或积极的学校、教师团体或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表扬或奖励,因而并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氛围。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质量的对策

1.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

创建先进的网络研修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的物质技术保障[3],当前网络平台在架构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教”“研”“修”一体化平台。“教”是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研”是指将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修”是指以教学评价和案例探讨为主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以个人日志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记录下来,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更深度、更广度的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第二,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服务于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资源。教师将自己的隐性智慧显性化,并通过校内网进行文件的互传、共享,帮助学校建立校内教育资源库。同时,学校还应与专门的资源库或其他校园网络建立资源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第三,建设能够深度交流讨论的研修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总结不仅能够帮助自身专业成长,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研修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对此,平台可以提供类似于QQ的聊天软件,方便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小组讨论。

2.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

研究表明,教师更关注诸如观课评课、主题研讨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4]研修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网络交互深度:第一,丰富网络听课评课方式。教师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再将其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将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共享,教师进行网络观摩和网络评课;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进行专家同步点评。其优点是,既不会打扰现实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增加了教师听课评课的机会,使得普通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多的交流伙伴。第二,增加网络集体备课的频率和效率。网络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单独备课,它的特点是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同时还具有普通集体备课所不具有的灵活性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备课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很高,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合理的备课程序,同时加强备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在教师陷入实践僵局的时候,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从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打破自己专业视域上存在的局限,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

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第一,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形成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第二,建立网络研修约束机制。每位教师的登录次数、浏览时间、上传资源数、发表日志论文数、回复评论、参与课题数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转化成分数汇总到网络终端,并自动将其与所在学校或科室相匹配,网络管理者对于得分低的学校进行通告,以此督促学校加强管理。第三,建立网络研修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如对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小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公开表彰,如博客之星、协作组之星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课件比赛、讲课大赛、基本功大赛等,同时对前几名颁发奖励证书。这些奖项或表彰都可以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积分,作为学校考核的参照。第四,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不仅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将学校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水平视为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促进网络研修早日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3]马立,郁晓华.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4]关晓明,蒋国珍.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Issues with and Solutions to School Teachers’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DING Yue

(School of Educ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第4篇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助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51-03

一、“国培计划”的要求与远程培训的特点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现在逐步扩展到幼儿教师培训和大中专教师培训。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始于2007年。教育部当年启动了主要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万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国家级远程培训。此后又有2008年和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的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培训骨干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第二,开发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发挥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力量,开发并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开发坚持多样化、立体化、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国培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培训模式,开阔思路,不断探索,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力求做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研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近年来,“国培计划”注重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得到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培教师的抽样调查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3.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4.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二、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

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m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建设;资源规模化应用;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76-03

引言

“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发展方向。目前,湖南省基本建立以中小学教师为空间建设及应用主体,以促进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城区中小学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重点率先实施,以重点学校及骨干教师空间建设范例为示范引领,以班主任指导下的中小学班级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的基本格局,并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路径

1.雏形探索: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2007年初,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按照“一校一平台、一人一空间”的思路开始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该区基于门户网站,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了平台,为师生开通个人空间。他们形象地将每个空间比喻为一个细胞,这些细胞聚集在平台上形成组织,诸多的组织则构成门户网系统。

(1)设置符合需求的栏目板块

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教育资源板块,包括专业资源和自制资源。省、市、区各级各类资源以学科、年级为线索嵌入个人空间。二是成长记录板块,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电子档案系统。三是成长航标板块,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不同身份,分权限、按需求推送各类教育讯息,为师生个性发展导航。四是互动交流板块,以空间为纽带,互联网捆绑手机网络,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信息通讯,实现即时、延时互动。另外,师生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增加个性化板块与栏目,实现高架构、可扩充。

(2)注重再生资源的全网流动

面对资源的淘汰更新与广泛需求的矛盾,该区探索了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再生性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将各种专业资源注入个人空间。二是每一个空间都是资源开发主体,师生将自制或搜集的教案、课件等到自己的空间里。三是使用者根据个性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新完善,实现再生成,形成新资源。个人空间的资源多管道、分权限进入不同的资源库与学校网站,最后汇集到岳麓教育信息网,资源实现全网流动,保障区域内不再形成信息孤岛,确保资源不断更新丰富。

(3)重视个性数据的智能分析

通过空间的“成长航标”,在集聚师生成长数据、智能辅助分析上进行探索,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以人为本。该区以采集“记忆数据”为例,学校通过网络向各空间推送采集学生记忆敏感期的调查问卷,当家长和学生参与回复后,即可以统计分析出同龄学生的记忆敏感时段、各区间值的数量。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记忆敏感期位于哪一区间,并获得针对这一区间的专业提示同时,学校可以将记忆敏感期与排课、作业布置等进行联系,科学安排学习时段。

(4)突出网络空间的应用创新

该区充分挖掘空间功能,让信息化的触角向教育的各个领域延伸。例如,以空间为平台实施的“绿色心吧”和“家长网校”项目都是成功的案例。“绿色心吧”通过网络关注师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多位心理专家参与回答求访者的问题,实现“多对一”、“一对多”的网络指导。“家长网校”以空间为纽带,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走向“零距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岳麓区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网络空间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设置符合师生需求的栏目板块,注重资源的生成与应用,重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依托网络空间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对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创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具有积极作用。

2.普及推广: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

(1)分步推进空间建设普及

湖南省以中小学教师“人人有空间”为目标,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方式,加快推进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普及。一是骨干教师优先推进。全省遴选骨干教师优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教师空间建设的指导专家团队,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二是重点学校率先推进。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积极性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空间建设试点,主要以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主。三是区域整体推进。例如,选择郴州地区作为试点,探索以全市中小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

(2)注重空间应用管理与培训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全省中小学教师空间建设应用的实施单位,并设立空间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教师空间注册及购买服务,为试点学校、试点区域的中小学教师注册开通空间,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强化应用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同步实施教师培训,并开设多个专题培训班,深化教师对空间建设及应用意义及作用的认识,提高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兴趣与能力。三是实施奖励机制。设立空间建设与应用奖励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促建、以奖促用的方式,表彰奖励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激发教师空间建设的成就感,使教师逐步形成持续建设及应用空间的内动力和责任感。

(3)探索基于空间的教学模式

在空间建设普及的同时,如何应用空间的交互技术与资源优势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必须同步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持续推进空间建设的关键。为此,湖南省积极探索基于空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空间的学科群组教师研训模式,探索基于空间的管理评价和优质资源开发模式。

湖南实施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策略,构建省域范围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路径,让更多基层学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创新实践: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

(1)教师免费享受空间开通与资源服务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省、市、县、校四级资源网管理统一架构的多级平台,以教师身份认证统一、资源目录管理统一的方式实现全省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使用、、评价、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教育部门掌握教师应用资源、开发资源情况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实现资源建设与社区空间的功能整合,网站开辟了“教师空间”专栏,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开通网络空间、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省近50万中小学教师已成为网站免费注册用户,并有30多万教师自主开通了教学空间。

(2)打造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师空间模块

基于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系统,不但拥有目前主流智能社区系统功能,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纵横流动、系统收集、资源推送功能,实现教学交互及过程管理,实现教师个人空间个性化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能在空间内编辑、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智能社区系统还为其提供资源推荐、传播通道。教师可以在空间内结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在线备课,实现资源再造,不断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资源应用与再生难题,让资源真正“活”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在空间内自主选择资源网提供的各类应用,建设符合自己教学或学习需要的教师教学空间,通过空间系统实现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交互及记录,积极探索空间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平台还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向全省开通空间的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指导、资源推送、在线咨询等服务,更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优质资源需求和教学研究需要。

(3)尝试多个空间建设应用平台的综合管理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借助“基教在线”和“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平台,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在巩固现有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资源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强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基教在线”平台的综合管理,实现多个平台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性资源优势,推进资源规模化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交互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

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了网络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网络空间建设和资源规模化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致性,是湖南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第7篇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也不断更新,因此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是教师政治觉悟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崇高、极为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教书育人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项神圣使命。一句话,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任何一位教师,不管他承认不承认,不管他自觉不自觉,都在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自觉地做,育人的效果会更大、更好、更显著;不自觉地做,育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就不那么明显。因为,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答疑,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面对的都是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谆谆善诱的作用。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喜爱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将会付出热情和努力,成为一名好的教师。

随着网络的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 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4、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终身学习。

第8篇

我们学校多年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实验设备几乎等于没有,软硬件方面都有待提高。通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培训后,收获颇多,能够提高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科学性、先进性、技术性、综合性以及探索性。这比较符合我们的教育学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对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谈谈我的体会,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任务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基本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的传授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计算机网络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是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途径。通过该课程,学生们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要性也有了新的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很多学生在学习过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感慨的说:原来以为计算机网络纯理论,没有什么用处,和实际应用没有太多的联系,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才觉得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计算机应用和现代网络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内容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开始上复杂的理论,很快就把学生难住了,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待学生在实验中,具体用到时,才讲授一些有难度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观念上,针对传统工科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独立性、轻相关性等问题,以培养具有较高计算机网络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三个能力”和”三种精神”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开拓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不怕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进取、孜孜追求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单一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教师充当质疑问难、答题解惑的角色,尽力提倡学生动手、互助、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最后教师对问题的解决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或者归纳总结。强化以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减少课堂教学时问,增加课堂交流时间,给学生留下独立动手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学与实学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网络并体验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具体情景,有助于训练学生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的机会,引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比如,在这次培训中,程向前教授提到的实验、实践模式的教学,而不是传统教学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电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知识量、程序设计能力、信息接收、用于研究的时间少等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实施,各个院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视不够;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比预想的要少。

今后的设想:今后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力争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及实验课程纳入全校选修课开设,创建课外科技活动基地。要在其它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计算机网络思想这一解决具体网络问题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技术。

第9篇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理论素养以及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让自己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结构,做学习型教师,使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体育教师该如何学习?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又有哪些?

一、博览群书,研读优秀体育教育教刊。我们在教学之余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其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博览群书之外,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还要阅读一些中外名家新的教育理论,如杜威的《反思性教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魏书生、窦桂梅等教育专家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会让你受益匪浅,能够及时开阔你的教育理念。除了阅读中外名家的最新专著外,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我们更要关注一些国内体育教育大家如毛振明、赖天德等人的新著,了解他们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最前沿的思考与探索,对一些重点章节更要反复读,读懂读透。此外还要阅读一些体育教学优秀刊物如《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及时了解同行的体育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改革观,这些体育教学刊物能够让我们逐渐摆脱自己狭窄的视野,并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俯视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行为。

二、认真学习一些名师的课例。以体育学科名师的课例为突破口,通过对名师课例的研究与自己相同课例的比较研究,从而加速自己的成长。为了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年轻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研究目的应该是模仿、借鉴为主,因此研究重点应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方式上;中年骨干教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这时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学习名师课例,更要进行比较分析,关注这些名师课例如何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把各项教学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关注名师是如何处理体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通过比较分析,使自己的体育教学素养更加深厚。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课例学习主要是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灌输式、准军事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重塑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信息化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学习机会,如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且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内容更新快。只要我们所在的地方有电脑、可上网,我们就可以定期浏览一些体育教学专业网站,例如体育教师网(省略)、中国体育教师网(省略)等,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平台,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体育课改信息、体育教学案例、体育计划总结,还可以下载最新的体育教学课件和体育课教案。另外,我们可在这些专业的体育网站或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体育教育博客,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灵感、生活感悟等上传到自己的体育教育博客上,在进行知识技能梳理、思考、学习和整理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所得所惑与其他教师交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讨论,激发更多灵感,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相互交流、教学相长。

四、要广听、争上公开课、评优课。听课是获取教改动态和教学经验的又一种有效途径。听课比较随机,形式多样,可以是听老教师的课、同龄人的课,也可以听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公开课,听课的级别越高,授课者的水平一般越高,在听课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也就越有价值。在一些高级别的公开课上你还可能遇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专家学者,他们简单却又是画龙点睛的妙评,会让自己一些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会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所以遇到公开课、评优课评比等,每一个一线体育教师都要争取机会参加去听、去学习,另外我们听课时最好带上录音笔、U盘等以适时录音和拷贝,以便以后查询。另外我们也要争取机会让自己多上一些公开课、评优课。因为这些课的背后,往往会有一大批教师在支持着你、帮助着你,课前的多次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充实、逐步提高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五、要多撰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收集资料,需要我们苦苦思索,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需要我们放弃节假日,所以不少体育教师都有怕苦畏难情绪。然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确实又是我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思考,是一种探究,是一种理性的升华,撰写教育教学文章的过程是积累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一个特殊的自我“充电”提高过程,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养成勤写勤练的习惯。

六、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活动。进修和培训是最传统的“充电”方式,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社会,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之,因为它给我们的帮助往往最全面、最系统、最直接。

相信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认真做好上述“充电”环节,就能不断体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任。

第10篇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继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并实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完善师德考核制度,针对有偿家教等师德失范行为,实行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一票否决。

2.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培训项目中。继续开展“我的教育故事”评选征集活动。开展市第八批和市第六批师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凝聚和激发正能量。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深入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记录卡”制度,完善记录卡填写、检查要求,加强骨干教师成长过程性管理,提高骨干教师业务成长内驱力,在提高骨干教师层次的同时,逐步解决骨干教师校际均衡和学科均衡问题。

4.深入开展名师送教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骨干教师送教工作机制,探索送培工作新模式,根据农村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需求,实行菜单式的送教活动,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指导性支教与名师工作室活动相结合,把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有效性培训相结合。

5.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依托有关高校和培训中心,对我市教学能手层次以上的卓越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促进其骨干层次迅速提升。组织参加市新一轮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组织申报第四批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6.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认真制定师资培训“十三五”规划,认真实施新一轮万名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促进教师主动研修,自主发展。进一步做好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管理系统,更新各级各类培训信息库数据。

7.继续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选派工作。根据省市师训、干训要求,做好教育领军人物、卓越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培训、音体美兼职教师合格培训等项目的教师选派和相关组织工作。

8.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认真实施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学科网络研修、“师说”全员网络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

9.加强校本研修指导和管理。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加大过程性检查考核,不定期对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抽查,促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0.继续推进学历提升工作。根据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创建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学历提升工作推进力度,将50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作为学历提升的重点对象,对重点年龄段的教师,通过行政强势推动和宣传引导鼓励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其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我市各学段教师学历提升目标如期完成。

四、规范各类职称评审

11.规范各类职称评审的组织工作和评审程序。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高级和中职系列中高级职称材料初评上报工作,组织中小学、幼儿园的初、中级职称评审工作,试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导向激励作用。

第11篇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是指工作地点在乡镇和村落,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体是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根据201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15,606,476人(不含高中和中专)、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4,963,132人,农村中小学师生数量占全国中小学师生数量的50%以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脱离土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从事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成为自身参与竞争的障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高校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得的公平教育的权利无法体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条件一般、生活乡土化,教师课程多、负担重,工作量超常,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学区、校区跨度大的地区,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教师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制学生的存在,又使他们比其他区域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城市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支能够符合我国实情、解决农村教育症结、长期稳定工作在比较艰苦环境下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根本性问题。立足于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比较稳妥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均实施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力求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与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参加各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各层次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现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

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比例达到80%,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愈加丰富。

培训形式包括:

(一)新任教师就职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

师傅带引式。这种培训主要由指定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其掌握工作技巧,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内容通常为听老教师示范课,与老教师一起研究教案和研讨问题等。

集中培训式。集中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作为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内容;具体教学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观摩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有两个优点:培训内容正规,按国家对新教师的要求来培训;学习时间集中,便于教师深钻细学。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

1.单科课程培训式。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教育方法课程。其目的是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2.专业教育课程培训式。也称为补习课程或补充课程培训。它侧重的是学科专业的新知识和应用方面,强调从学科专业教育的角度开设学科新知识与应用性教育课程,培训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短期进修课程培训式。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目的是解决当时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仅2~3天。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有讲座式,有研讨式,也有问题解答式。短期进修课程培训的层面分两类:一类对普通教师,即对所有在职教师开设;另一类则是专对骨干教师开设的。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本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教师培训由学校自身组织、领导,依靠校内优秀骨干教师去带动其他教师,互教互学,共同启发提高。但是,“以学校为中心”这一培训形式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在一些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的学校很难实施。同时,这一培训形式重在校内,不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故难以起到全面提高的培训效果。

(四)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的“短训班”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短期培训教育活动。常见的“新教材备课会”、“教学方法研讨会”均是这种模式,一般采用脱产集中时间学习。它的形式包括:

1.“老教师培训”。就是将需要进修提高的老教师集中起来,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指导他们学习教育理论,将他们的教学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并以此来促进老教师的提高。

2.“备课培训”。备课培训,主要是为新开设的学科或教材新补充的内容而开办。主要采取集中讲解和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目的是使这些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新教学大纲和教材。

3.“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就是集中几天的时间,对参加者进行一般性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专题研究式”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而开展,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时间大多只有2~3天。如“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教材新内容教学研究”等,都属于这种专题研究式培训活动。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也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相听课等。

5.广播电视网络讲座式培训。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媒体远程进行培训指导,具有高效、经济、实用的特点。

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培训使受训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制约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接受培训的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培训,灵活性、机动性不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影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时间短,强度大,工学矛盾难以解决,集中脱岗培训困难,使培训容易流于形式。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疲倦,培训的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形不成应有的激励机制,仅仅被当作评聘职称的跳板。培训的专家脱离实际,不完全掌握学员需要,忽视农村教师特定的工作环境,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避重就轻。培训机构把培训当作任务,造成培训的形式化。参加远程教育方式学习的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对网上学习的培训教育模式不适应,对网络教育平台操作不熟练,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这些均是在培训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培训策略

网络技术的应用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分支,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网络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培训模式,它使培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切实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从单一培训向训管结合模式转变,从单一文化知识传授向综合实践培训模式转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多年来不断探索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的课题。基于网络条件的培训,花费较低的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培训效益,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工学矛盾,它具有社会强化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能解决培训过程中交流与协作困难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素养,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一)在线式学习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国培项目培训为代表的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过程式评价体系,便捷的交流交互,被广泛使用。但依然存在评价方式程式化,没有创新;评价时间集中,避免不了一刀切,培训效果无评价,不进行反馈与修正,不利于教师自我完善;重视全体,忽视个体;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真实性不高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训者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的情况加以调查评判,根据实际选取安排内容,建立贯穿培训始终、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资料的积累与收集贯穿培训的始终,及时根据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修正,依据不同人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不间断地进行跟踪评价,将问题及时反馈,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后续培训建立基础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跨地域、时间的特点,增加培训后的后续评价与反馈工作环节,敦促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评价的研究。在教师培训评价中应该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考虑受训者依据自我需求接受培训后获得的结果。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现存的各类培训对于师德素养、个人科研能力没有进行关注,导向性不强。自主式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拥有高度的自主能动性,在基本祛除“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与设计者设计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交互来达成某种既定的目标。自主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满足对象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它的学习内容不是标准的,而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可以根据教师工作的具体实践加以选择性地学习。对于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处理学生的新动态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学习基本依赖学员的自觉,测评体系和评价方式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我们需要构建大量的学习材料,成立专家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一线教师参加科研活动,为其提供各种便利,通过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取专业学位。

(三)教师培训资源与教师培训的矛盾

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落后,许多乡村学校计算机的配置较低,没有宽带接入,管理维护跟不上,制约了远程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教师研修网站的资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下载,教师在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法和其他人共享,大量的研究型高校没有与之对接。中国教育网没有接入中小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农村中小学无法使用高校大量的数据资源。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更新电教设备;立足于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教师培训的新命题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参与培训,解决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辅导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建立基于教师教学和培训的大规模信息资源网络;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多使用网络教育平台。

四、结语

伴随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教师培训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资金的投入、制度的建立、人员观念的转变,都需要极大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2]刘朋.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03).

[3]贺安溪,胡惠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

第12篇

一、组织建设完善,管理科学规范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电化教育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电教领导小组,设立电教处,并配备3名专职电教教师。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制定有具体的管理应用制度。

在日常教学中,我校2个计算机房、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行开放式运行,各室规章制度齐全,每次使用都有记录,并定期进行维护。我校还定期召开现代教育经验交流会,总结在日常电教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人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

二、逐年增加电教投入

年,我校投入经费20余万元购置了24台惠普高配置电脑,建成第二个计算机教室;购置了4台移动多媒体,推进了学校“班班通”工程的建设,实现移动多媒体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教学楼每个办公室配置了办公电脑,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并通过adsl连接因特网,为教师网上备课、电子备课提供了方便,教师办公信息化、自动化初具规模。

三、学校网络建设完善,网络资源丰富

学校自主运行的校园官方网站于年1月1日正式运行。网站内容丰富、版面新颖、信息更新及时,运行以来未出现任何技术性错误,成为宣传我校的一块坚实阵地。开通了学校教师博客圈,全体教师人人建博客,成为师生课后交流的主阵地。

在农村远教资源接收方面,我校从未间断,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在家在校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查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保障。

今年5月,成功开通了学校数字图书馆,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四、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推进电化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运用电化教学的水平,我校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同时还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工作。年3月对全体教师在学校机房进行了培训,培训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5月份由市进行的统一考核中,我校教师无一人掉队,全部通过考核,为今后的多媒体教育整合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英特尔未来教育”试点学校,7月,我校安排两位教师到石家庄参加为期1周的培训,获得省级主讲骨干教师资格证书,并于9月份对全体中青年教师进行了二次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帮助教师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每学期的“人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并进行了优秀课件评比。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教学,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安全教育片,积极鼓励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及时发表在学校网站和校报上。

五、电教工作屡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