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20:4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运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 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 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 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 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
,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 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 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 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 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等,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及其对效益产生的,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 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 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 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六、品牌运营审计的基本方法
品牌运营审计中一般可以采用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计算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随机抽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均衡率计算法等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进行。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沒有几个中小企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获取短期的微利,而是渴望在未来成为一个大企业,有稳定的销售、利润与市场地位。在这种目标的导向下,品牌建设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以企业生存为理由而忽视,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市场寿命是7年,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发展为的企业,竞争是残酷的,很多挣扎在市场底层的中小企业,无一不是在企业发展的路上遇到品牌发展的瓶颈,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企业也需要做品牌。其实,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开始的,事实证明,在发展初期,就制定了长期的品牌战略目标、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品牌经营理念的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成长机会。日本企业在全世界的快速成长就是最好的佐证。20世纪50年代sony还是一个生产电子晶体管的小企业,但是盛田昭夫却认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于是sony应运而生。从命名开始,sony便有了世界的眼光,即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正确的品牌运作方式,不断创新,为品牌注入全新的内涵和活力,一改世人心目中日本货低档、质次的印象,最终创建了一个国际品牌。于中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启示,品牌建设,已不容忽视。
二: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当今的时代已走入了品牌力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开始深化品牌认识,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好处多多:
1.品牌能反映消费者的生活理念
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全部体验。它不仅仅包括物质的体验,更包括精神的体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某种产品时,被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最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观念。产品是冰冷的,而品牌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情感的,它能和消费者进行互动的交流。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相差无几,唯有品牌能给人以心理安慰与精神寄托,能够展现消费者的个性和身份。同样是牛仔,穿万宝路牛仔,表示你是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而穿李维斯牛仔,则表示你是个自由、反叛、有个性的人。
2.品牌能节省消费者的购买心力
品牌的功能在于减少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所需要的分析商品的心力,选择知名的品牌无疑是一种省时、可靠而又不冒险的决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同內产品多达数十上百甚至上千种,消费者不可能逐一去了解,只有凭借过去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加以选择合适的的品牌。如此而言,品牌是一种经验。因为消费者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在这棵树上的其余的果子也是甜的。这就是品牌的“果子效应“,它能大大减少消费者购买商品耗费的心力。
3.品牌能降低购买风险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商业世界充斥着信任危机感。对于陌生的事物,消费者不会轻易去冒险,对于品牌和非品牌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的是有品牌的产品,这时,品牌会使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怎么样,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怎么样,就是为了留住顾客的心,也要加強品牌建设。
三:竞争的需要
国内各企业中,价格战是愈演愈烈,降价空间是越来越小,而这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企业沒有盈利,谈何发展?而消费者也是典型的“得了便易不卖乖”,“这么便易,怕沒有好货吧,算了,我还是买xx,国外的,挺有名气的,应该没错。”企业的竞争,再也不该停留在价格战上,而需要拿起品牌的武器,在品牌的层面上进行竞争。
对于竞争者而言,品牌是一种制约。在这个层面,有它既定的游戏规则,任何品牌都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频频的价格之争在此不会发生,因为那样无疑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与成本的限制,价格战是打不起的,品牌竞争尤为重要。在某些领域,市场形势已经尘埃落定,强势品牌业已形成,后来者的市场机会不多。而在沒有形成强势品牌的领域,竞争者将面临大好的市场机会,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少,这对于以“利基市场”为目标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细分市场,以自己的品牌进入,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产品可以很快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而品牌却难以逾越,所以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可以说,谁树立了品牌,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四:国际营销的需要
市场这块蛋糕,只有做大,大家才有好处。加入wto后,侵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是越来越多,并且也确实嚼到了甜头。当然,加入世贸也给了国内企业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而现在的形势是,出口的企业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投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啥?便易啊。一双鞋,加上“nike”的牌子,就能卖上几百元的好价钱,而自己出口,就只能卖上几十元,弄不好,还被指控为“倾销”,要想打开国外市场,仅凭价格是难上加难,所以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可能性。对于品牌产品而言,不仅会由于价格适当,会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也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在国外市场建立知名度与忠实度。现在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把眼光盯住了国外市场,希望能借改革开放和入世之机,好好搏一搏,也诚愿它们在搏的同时,不忘做好自己的品牌,也只有这样,才能搏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美)大卫.a.艾克等著曾晶译,品牌领导新华出版社
[2]屈云波.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
关键词:运营资金 管理模式
一、营运资金的概念、特点及优化其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营运资金的概念、特点
营运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额;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与筹集长期资金的方式相比,企业筹集营运资金的方式较为灵活多样,通常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商业信用、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预收货款、票据贴现等多种在内外部融资方式。
(2)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数量会随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时高时低,波动很大。季节性企业如此,非季节性企业也如此。随着流动资产数量的变动,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动。
(3)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企业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通常会在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根据这一特点,营运资金可以用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短期筹资方式来加以解决。
(4)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具有变动性和易变现性。企业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是经常变化的,一般按照现金、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现金的顺序转化。为此,在进行流动资产管理时,必须在各项流动资产上合理配置资金数额,做到结构合理,以促进资金周转顺利进行。此外,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时,便可迅速变卖这些资产,以获取现金。这对财务上应付临时性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组织各项生产、活动的经济命脉,运营资金始终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企业对运营资金管理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运营状态的优劣。随着整个国际市场竞争氛围越来越浓厚,市场大环境也变得相对糟糕,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也显露无疑。因此,在这种竞争大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要基于自身发展实情,对运营资金管理模式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并及时找出解决措施“亡羊补牢”,使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更规范,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市场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最大化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运营资金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运营资金管理存在明显不足。其中尤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基础相当薄弱,不但不能在企业运营资金管理过程中给予其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反而为运营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提供了沃土,加大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不稳定性和非协调性。
(二)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缺乏科学规划
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结构进行管理,主要就是指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例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合理的管理。但是,企业当前所使用的运营资金管理方法中的一项首要原则就是:资金安全。这一原则虽能保证企业资金充分满足生产与经营的需求,降低了运营资金的占用比,却在无意中忽略了对企业运营资金结构的规范化管理,也欠缺对运营资金内部结构的科学规划。这就使得企业实际上并不能对运营资金进行有序的安排,也无法及时处理好运营资金和其他资金间的关系,最终反而会使企业资金的流动协调性大大降低。如果企业内部的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项目占比过大,会增大企业的运营风险;而如果企业内部的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存在的数额差距过大,则会导致企业运营资金结构的失衡,使企业运营风险和经济盈利间的剪刀差变大。
(三)运营资金的实际运营效率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流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流动资金周转缓慢、质量不尽如人意,企业的不良投资数不胜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很多企业并不真正了解市场,导致其生产出来的产品结构欠缺必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让企业产品的销售力和竞争力都严重受挫。另外,企业采购人员中饱私囊的行为,也会让企业存货的账面与实际市场价之间存在差异,致使企业花高价购买同类物质。除此之外,企业偿还运营资金时的付款周转天数不断推迟也是导致企业资金运转速度慢的重要原因,它还会使企业的信用日益降低。
三、优化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和理论研究,为运营资金的管理保驾护航
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科学化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完善我国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必要措施,就是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严格控制与研究,不断加强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效率。第一,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规章制度,优化我国企业运营资金的内部控制模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严格性和规范化,进而提升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水平和对经济风险的防御意识。第二,基于学位论文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展开有效的研究,就是对其他国内外学者关于某一学术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和升华,以达到发展企业运营资金管理,增强其学术支撑的目的。
(二)基于供应链整合,加快企业运营资金的运转速度
“供应链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提升综合竞争优势,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或产品,供应链上下所有企业间彼此进行更高层次、更紧密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以一个系统整体为出发点,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并据此来提高供应链中各企业间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的运转速度,最终在低运营成本和高资金运转速度的前提下,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真正实现最大化。通过整合供应链,能在不同企业间形成一个“协同化管理”的理想局面,能将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真正融合到企业运营活动中的每一个职能领域中,有效地克服了不同资金运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脱节现象,从整个运营大局出发对企业的运营资金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严格来讲,“供应链整合”活动又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方面内容。内部供应链整合活动,是凭借任何可能的手段,以“紧密无缝流程”的形式将企业内部的不同功能作业衔接起来;同时以“业务集成”为根本出发点,让供应链中的企业集中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而其他业务直接外包出去。“外部供应链整合”活动,则是指让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客户为导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并据此来提高各个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参与度。
(三)以客户的切身需求为导向,加快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
电商时代的来临,让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逐步转变为“以客户切身需求为导向”和“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现代企业必须加快向市场化转型,依据对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的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对顾客的实际需求快速做出响应。而企业的运营资金始终贯穿于此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整个供应链(包括客户和供应商)中,所以满足客户需求是提升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根本保证。首先,通过对客户当前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未来需求变化的准确预测,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此提升供应链响应客户需求的效率,并促进企业运营资金周转效率的大大提高。其次,从大局上讲,每一个企业实际上都可以视为更大范围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活动与同一根供应链条上的兄弟企业之间有很大程度的依存性和很紧密的利益相关性。供应链上不同“节点”间的双赢性竞争及以之为基础的高层次合作,都有助于整个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运营活力的保持。故而,加大供应商的参与及彼此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加强供应链运营资金管理、提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
四、结论
保证充足的运转较快的营运资金,是企业实现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所以,运营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要优化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模式,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理论研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严格性和规范化,进而提升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水平和对经济风险的防御意识;要基于供应链整合,提高各企业间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的运转速度,并加快企业运营资金的运转速度,最终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真正实现最大化;还要以客户的切身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运营资金周转效率的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邓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
关键词:企业 绿色运营 驱动力
绿色运营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与思想,它是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加以实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运营将是21世纪重要的议题,是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历程。如何使企业能够自主的实现绿色运营,也就变成了当务之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高度计划的体制下,通过对生产、流通、消费的协调可以实现,而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必须得有价值驱动力才能实现,价值驱动力必须使得绿色运营的参与者能从中获利,而目前的价值驱动力并没有驱动企业实现绿色运营,原因就在于价值驱动力的缺失,价值驱动力的缺失就使得实现绿色运营成了“无源之水”。由此可见,对价值驱动力的研究尤为重要。
驱动力研究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对企业主动实现绿色运营的驱动力还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认识。我们仅从理论方面来简要回顾和评述相关文献。在理论方面,现有文献大体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强调基于效率的驱动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绿色运营是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选择实现绿色运营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只会参与那些强制要求的活动。另一种观点则根植于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侧重非效率的视角,认为企业决策或经营成果未必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析。这种观点认为,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的细致计算,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对绿色运营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例如,政府逐步加强法定环境标准的承诺在客观上激励企业采取创新性的环境改善措施,来自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竞争者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改善其环境表现;企业环境面临来自媒体和环境保护团体等方面的压力。在有些情况下,企业也可能通过绿色运营来避免将来面临更为严格的管理。
企业实现绿色运营的驱动力分类
基于以上讨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本文认为将驱动力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在目前情况下,也很难判断究竟是内部驱动力还是外部驱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交织在一起对企业主动实现绿色运营发挥驱动作用,因此笔者将企业实现绿色运营的驱动力分为提升竞争力、合宜性驱动力、企业的生态责任三种。
提升竞争力
所谓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整合自身内外要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里我们定义提升竞争力为企业实现绿色运营的内在驱动因素,它能够提升企业长期收益率,即能够保障企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都能够通过它来获得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企业通过实现绿色运营可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安全性、开发新市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等七项目的,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可知,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之际,应该迅速转变经营战略,实现绿色运营,藉由企业所拥有的绿色运营执行优势,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标,迅速取得新的竞争力之源。竞争力提升驱动力当中暗含着战略导向型驱动力,当决策管理层认为环境问题蕴含着新的商机,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只是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则往往通过采取与环境和谐的发展途径来谋求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合宜性驱动力
对企业的行动构成制约的外部制度因素非常广泛,合宜性指企业努力使自己的行动能够符合现存的规章、规范、价值标准或者信仰,使企业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环境保护组织,以此提高自身行为在现存的规章、规范、价值标准或者信仰情境中的适宜性,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可见企业的行为是否真正获得合宜性取决于其表现是否符合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所承担责任的期许和认同。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合宜性驱动力,那么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来说都是致命的,这也是合宜性驱动力与其他驱动力的区别之处。任何合宜性驱动力缺位的企业都将不被社会所容纳,由此可见,组织合宜性驱动力与企业的生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合宜性驱动力可分为强制性驱动力、规范性驱动力、模仿性驱动力、经验传统驱动力四种。
强制性驱动力:此时强制性制度主要以法律规章以及政府政策的形式出现,它们以法律授权的强迫或威胁引导着组织活动和组织观念。政府或其他机构对企业不良环境表现的警示或制裁,可能导致企业主动采取环境改善的行为,原因是企业籍此可能获得更大的管制弹性,或者是避免将来面临更为严格的管制。所以,政府的环境法规标准水平和监管实施力度将影响企业是否选择绿色运营。相似的情况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可能要求其供应商执行某种环境标准。可以看出,面临的环境管制越严格时,企业越可能主动采用绿色运营体系。
规范性驱动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公众(包括消费者、媒体、环境主义者和政府机构)关注的企业更可能主动采取易于被公众识别的环境改进行为,因为这符合公众对他们的期望。某些环境表现差的企业可能会极大地破坏整个行业的声誉,于是,为避免整个行业失去公众和政府的信任,行业协会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专业化途径促进行业内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环境专业人员为此提供技术及管理支持,他们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传播可能会促进行业内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并形成更强大的专业规范性压力,这样,处于该行业的企业就更可能实现绿色运营。可以看出:面临公众压力大的企业更可能主动实现绿色运营;当所处行业环境专业人员比例高时,企业更可能主动实现绿色运营。
模仿性驱动力:强制性和规范性驱动力对绿色运营刚开始的阶段起着推动作用,企业视实现绿色运营为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的行为。当自愿实现绿色运营的行为在一个行业内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处于该行业中的企业开始将这一行为视为一种合宜性的表现。此时行业当中存在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认知框架的集合体。它可以为行业成员提供模式化的思想、感受和反应,从而引导其制定决策和进行其他行为。它决定了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取向,如果此时企业不能够做到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同,就会面临可能丧失话语权而被淘汰的压力。
经验传统驱动力:企业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运营,其发展方向具有路径依赖性。经验往往沉淀为惯例性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并影响着企业下一步的运营决策。与传统习惯相互兼容的改变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如果企业已经采取某种先进的运营体系或者企业内部组织成员具有良好的学习传统,企业对新观点理解程度、合作精神、学习愿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高,企业也就会采取主动的环境战略,就会为进一步的实现绿色运营提供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等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实现绿色运营所需要的内部资源就相对较少,而且,新的绿色运营体系与原有管理体系融合从而易于实现。
生态责任感
Abstract: Using capital operation mode could rapidly realize the scale economy benefits of enterprise,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capital expansion could reduce the cost for entering a new field,new market and quickly expand market share and form the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pushing enterprise transferring system,transferr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pital operation function and mode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China's petroleum enterprises how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rough capital ope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gain a plac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关键词:石油企业;资本运营;战略
Key words: petroleum enterprise;capital oper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46-01
1实施资本运营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资本范畴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按照资本运营的思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寻找现代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资本运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却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认识资本运营,怎样实施资本经营,既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体提高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重大问题,它对于提供国家主要能源的石油企业也同样非常重要。
1.1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已处于无可选择的地步。目前,世界大石油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消费市场,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而我国的石油企业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长期走的是一条封闭式自我积累的扩张道路,发展缓慢,规模过小,目前还没有一个石油企业可以和外国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实力相抗衡。在这个关键阶段,研究制定中国石油资本运营战略以及能源政策,既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因此,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一批大的石油企业脱颖而出已经刻不容缓。
1.2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实现规模经济、保持石油企业长期成长的需要。在大部分制成品生产中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来源于大规模生产的好处,如分工深化所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内部化等。保持企业长期成长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企业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长期成长就越可靠。一个能够阻止竞争者进入的市场份额有赖于企业雄厚的实力,而相当的规模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1.3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我国石油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冲破国界,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单元,将其产业链上的各增值环节定位到最能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的目标上。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在石油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西方许多跨国石油公司如埃克森、英荷壳牌石油集团、莫比尔、英国石油公司等正在向全球化阶段迈进,从跨国公司演变为全球公司,着眼于全球战略。采用“联盟”、“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增收节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各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的首选。我国的石油公司正在艰难地向国际化迈近,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制定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必然。
2石油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方式
2.1 盘活资产的合理流动。一是变无效资本为有效资本。要通过严格的清产核资,对经营性、非经营性、闲置性资产进行划分归类。对非经营性资产要尽量压缩,控制其投资规模;对闲置性资产采取调出、租赁等方式发挥其效益;或将资产运营效率不等的资产整体,按照高效、低效和无效进行分离,对低效和无效资产或转让、或租赁,使资产最终全部进入高效或有效运营状态。二是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本。用存量资产(闲置的土地、厂房等)吸引增量资本(或外资等),企业可以把原有的存量资产折成股份,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入股、控股、参股中小企业,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资产构成的多元化。
2.2 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资本运营国际化。与外国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按股权享有相应的利益分配并承担风险,能够使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水平使其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管理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同时获取政策优惠,扩大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量,这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最佳途径。
2.3 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资本运营有利于石油企业充分利用无形资产、开展无形资本运营,使无形资产实现有形的市场价值。一是要利用石油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和产品优势进行筹资,加快筹资速度,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要利用自身的名牌效应、管理优势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并购(M&A)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
2.4 下决心调整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解决结构性矛盾有两种方法,一是消除企业亏损,二是消灭亏损企业。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它的最后出路就是破产或被兼并。因此,我们要敢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劣汰就是建立破产机制,对救治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防止国有资产的再流失,转移残留资产,使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如何将破产与结构调整、转机建制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具体方法有:分立破产、“活一块、死一块”;“先破后股”;整体破产、整体出售;整体破产合股收购、整体破产分块出售等。
3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资本运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应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层次分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明确母子公司的职责,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投资中心、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管理机构,保证资本经营的有效运转。
关键词:
绩效评价;通信运营企业;经济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1503
1引言
企业绩效评价是当今世界企业界一个重大的课题,不仅仅为学术理论工作者们所关注,政府相关部门的制度制定者,企业经营者以及管理部门调控实施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企业绩效非常关心。因此,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企业效益有着不同的关注程度,随着企业发展,对企业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通信运营企业的相关背景,对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和分析。
2中国通信运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通信行业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至1978年-瓶颈时期。此时期的特点: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从1952年起,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率为7.83%;其次,通信技术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电话和电报为主,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通信行业的缓慢发展。
(2)1978-1988年-中速发展时期。由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通信行业发展得到一定改观,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5%,相对于上一阶段明显加快,通信技术不断加强,在电报业务量的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传真和长途电话业务量分别以年均15.99%和13.28%的速度发展。
(3)1988-2002年-高速发展时期。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邮电业务的高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邮电业务总量的高速拓展,增长率已经连续十年超过GDP。然而电报的绝对业务量下降,到1997年年底年均减少13.7%。而长途和传真的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45.16%和54.26%。
(4)2002年至今(全球化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各大通信企业调整战略发展目标,围绕核心技术,加强研究开发能力,加快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系统解决能力,走产品多元化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适应当今通信网络发展需求。
3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随着通信运营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各运营商经营目标编制的指导思想也应该从基本的网络建设、规模扩张逐步转移到优化投资方案和提高投资效益来。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集团公司预先确定KPI的权重,传统KPI指标考核企业绩效方法存在不科学性是由于考核侧重点和对象的不同,很难比较客观的做出各指标相对真实的权重。
目前,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方法在国际通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际通信企业在实施绩效考评时利用平衡计分卡。1999年6月,随着《国有资本金效绩考评规则》的颁布,国内通信运营企业的指标考核体系随之建立,对企业从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资金运营水平和偿债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评。由于我国通信行业还处于垄断阶段,随着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进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的全面实行,央企步入价值管理时代,各大央企开始逐步调整、甚至重建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通信运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值得研究。
4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4.1传统评价方法
传统的绩效评价以财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反应。
在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者利用先进的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来改进通信运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取得的成果很有意义。
在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探索中,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方法。郭瑞昌和刘国亮(1990)运用“距离判别”综合评价法来评价邮电通信企业经营效果的具体方法和函数。
隋学深(2003)研究制定了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扣分方法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指标以及财务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为了对非财务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非财务指标评价计量的模型。
裴明武(2004)系统分析了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和目标管理(MBO)、三种绩效评价方法。同时,以目标管理理论思路为基础框架,借鉴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方法建立了新的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总之,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更加重视财务指标、短期绩效,而轻视非财务指标和长期绩效等。传统绩效评价的缺陷事实推动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全面考核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必须有所突破,建立将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随之诞生。
4.2基于EVA的绩效评价方法
通过将EVA引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再结合通信运营企业的行业背景,学者们对其研究的成果包括EVA的理论,有效性以及实证研究方面。
通过对李苹莉(2000)将“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王光映(2005)在平衡计分卡(BSC)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和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中,补充了“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维度,从而构建出模糊综合绩效评价模型。这种观点主要是在平衡计分卡(BSC)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成长等的四个维度的基础上,补充了“其他业务相关者”,即企业要实现的目标,应该处理的与政府部门和供应商的关系。
吉宏等(2004)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过程,比较了国内外较成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出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所在,从而为构建符合实际的企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六个重要启示。
黄登仕,周应峰(2004)对 EVA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章先介绍EVA的定义,接着从理论上讨论 EVA的目标一致性以及评述关于 EVA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王平心等(2006)通过将我国沪深两市 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来检验整合EVA的绩效评价模型相对于传统绩效评价模式的有效性,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整合 EVA的绩效评价模型在评价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时要明显优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且整合 EVA的绩效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明显强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这说明绩效评价模式在整合 EVA之后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用它来预测和评价公司经营业绩将更加有效。
孙宋芝(2010)通过对国内外研究EVA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指出EVA评价方法的意义在于对于我国企业改变完全以利润来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传统思维方式,并指出今后的研究趋势是建立EVA经济绩效预测模型以及对EVA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有利于各个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刘丽莉(2007)从客户与市场角度、财务角度、内部营运角度、社会责任角度和学习创新角度这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适合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为了使权数的确定更加的合理,文章作者在确定评价体系权数的时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
丁鹏(2008)对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体系进行了归纳,针对有一定局限的指标进行了修正,并以八一钢铁作为实证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修正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更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王宁建(2009)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央企绩效评价体系,找出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缺点,对某些指标提出适当的修正,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传统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赵治纲(2010)指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EVA无法进行简单的比较,缺乏一致的EVA解决方案,只能根据每个公司的性质,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以及公司战略目标做适当的调整,才能定制出一个适用于该公司的EVA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5现行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通信运营企业主要实行国家投入,行业垄断以及政策扶持的模式。因此,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的绩效评价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看: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强调政府主导的模式,忽略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从而出现了为了评价才评价,然而评价结果的对于通信运营企业没有太大的损害,导致绩效评价的真正意义都忽视了;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评价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以及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绩效,为通信运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行为提供绩效导向的目标。
(2)从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看。第一,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缺乏现金流量指标体系的设置。当今的企业特别是通信运营企业,最明显的影响是现金流,当指标体系的缺陷是缺乏企业的现金流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有明显缺陷和不全面的财务指标体系。第二,非财务指标体系设置缺乏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逻辑关联,企业现代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整体性作用。第三,依据国家政策的导向的运用型的指标体系暂时没有基于行业特色,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暂时没有通信运营企业行业专门特色的指标,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强调的两个观点:一是缺乏表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能力等方面指标体系;二是缺乏反映通信运营企业对企业绩效促进作用的指标,包括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智力资本成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3)从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上看: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很多多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采取专家打分法、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定性的主观的方法来确定关键指标的权重,而很少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在内的客观定量方法,该方法导致较浓的主观评价,从而导致主观的结论被夸大,没有带来很好的效用。
6展望
在中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实际中,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大量非上市公司的存在,用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指标评价公司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虽然EVA暂时还没有发挥比传统的评价指标更大的作用,但从诸多著名公司的实践和实证结果看,EVA可以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换来的财务信息的扭曲。当然,随着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经济增加值(EVA)的位置将进一步提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推出的EVA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刀切”的状况:即对不同行业运用同一中基于EVA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只进行简单的比较无法令人信服,如何结合我国通信行业的实际,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结果的基础上,对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正,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通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永风,李垣.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预测,2004,(2):4160.
[2]陈共荣,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5,(4):6568.
[3]魏璇.中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分析[D].上海:东华大学,2004.
[4]Jeffery M Bacidore,John A Boquist,Todd T Mibourn,The Search for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J].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MayJune 1997.
[5]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r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urary,1992.
[6]郭瑞昌,刘国亮.邮电通信企业经营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之一:“距离判别”综合评价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0,(6).
[7]隋学深,通信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
[8]裴明武.电信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4.
[9]李苹莉,宁超.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5):2227.
[10]王光映.企业绩效评估方法综述[J].科技和产业,2005,(1):4446.
[11]吉宏,叶小兰,汪 倩.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169170.
[12]黄登仕,周应峰.EVA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及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4,(2):8086.
[13]王平心,陈琳,李补喜.整合EVA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2):186194.
[14]孙宋芝.EVA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0,(3):6264.
[15]刘丽莉.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
[16]丁鹏.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商业模式是开设一项可赚取利润的业务链条,关系到价值链、客户与供应商、供货和来源、资本和能力的全体布局。随着运营模式的创新变化,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战略。
一、轻资产模式下的财务战略现状
轻资产盈利模式的核心就是减少需重资投入的中?g环节,将其外包,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科技创新类公司或面临转型的传统型企业,大多将附加值低的业务模块外包,而专注于利润空间高的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以较少的资本投入换取更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
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资和分红以及资金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是公司为配合自身发展并创造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资本结构与资金计划,企业的财务战略决策活动都基于资本运营的分析,以促进资本长期稳定有效的利用和配备为判断标准,以保持企业实现最大盈利为目的,并在运营过程中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企业财务战略与价值最大化密切相关,所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战略水平,并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紧密结合,整合各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
二、轻资产模式的财务风险
1.外包的信任风险
耐克公司是全球体育用品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的企业,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不断地调整经营思路,最终走出一条高效的盈利之路,只卖商品没有工厂,将生产厂址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司自身不断的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将该部分业务外包给劳动力低廉的合作伙伴。同样的例子还有微软IBM等科技类公司。与此同时战略外包的弊端也会暴露,例如选择单一供应商,则生产商容易垄断经营而对供货时间、供货价格和供货质量产生影响,降低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一些违约行为,或产品质量引起的大范围投诉问题,都会给企业运营造成巨大损失,那么就对公司采购、委托生产等环节的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现金流运用的机会成本
由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对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那就要求企业有充分的现金储备,这种资本的构成方式虽然保证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固定资产运营带来的回报水平远高于现金,所以轻资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付出现金流占用的机会成本。
3.轻资产公司受流动资产周转率影响比较大
轻资产模式公司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储备,对存货周转慢的影响更加敏感,存货占用过大时,直接影响了现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缩短库存天数,保证企业低库存运营,这就需要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加强内控管理。
三、轻资产模式下企业应如何选择适应的财务战略
当今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以经营分析为基础,参考有关财报和经营数据,进一步剖析公司的营运与财务战略是否相适应,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运营模式,资源利用和绩效分析有效结合。
1.合理选择供应商,提升自身议价能力
美国苹果公司将核心业务链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世界各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建立分包业务,在供应商的选择上,除了选择一家主力供应商外,还应有备选供应商,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光停留在低价的标准上,还应考虑供应商整体实力和所购产品的生命周期总成本。这就要求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都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保证所选择的供应商有稳健的财务状况。
2.筹资方面多考虑内源融资
对于轻资产模式的公司来讲,有效的现金流规划是企业不断创造价值的前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创造的自由现金流越充裕,流动性越快,说明企业面对各种投资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对于初创公司来讲,固定资产较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银行借款的方式难以实现,而此时有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推广等费用,选取的财务战略为内源融资,起步阶段尽快实现自我造血,随着公司的稳步成长,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可适当引入风险投资或战略投资。
3.选择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进行投资,尽可能减少机会成本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渠道拓展和品牌宣传的资金投入,提升顾客的认可度,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可采用融资租赁或售后回租等方式操作,对于储备的短期不投入的现金流,可购买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可获得一定的低风险收益,减少机会成本,同时在公司现有风险承受范围内,保证足够的偿债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加快应收账款周转率。用友公司是国内优秀的管理软件提供商之一,成立至今也有过两次主要的转型,在资产比重方面,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维持在50%以上,用友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财务战略是给企业留够充足的现金储量来保障自己的偿债能力,同时存货周转率一直保持在33次左右,维持着很强的的获利能力。
4.集中公司资源用于产品创新研发和推广宣传上
公司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利润空间更大的业务模块中,例如产品创新研发,尤其是对于科技类公司或即将面临转型的传统企业,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途径,同时对产品的合理定位和宣传推广,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苹果公司研发支出逐年增加,收购了大批拥有技术优势的小公司,创造了产品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构建上,苹果通过体验店,电视植入广告等方式,建立了宗教信仰般的苹果信徒。同样,国内的用友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近几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保持在15%,每年增幅高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幅,在产品技术上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产品竞争优势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沟通。然而,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海外运营的中资企业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竞争,成为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具体见表1。
(2)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点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实践区域广泛、情况复杂。全球化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区域也随之扩大,既要面对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要面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宗教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和要求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已经成为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特色。
第二,社会责任实践内容丰富,尊重人权和环境保护等是重点领域。在海外运营中,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具体情况,消除歧视、注重性别平等、开展人权教育、关注弱势人员、注意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是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关注点。同时,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已经成为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会责任实践形式上,注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参与。海外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探讨社会责任实践的方向、议题和重点内容,鼓励和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社会责任实践中,共同推动当地发展。
2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贡献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包容性的、绿色的,在得到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又给当地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第一,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带动产业升级。在东道国,海外中资企业参与大量的政府援建项目,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制造、轻纺工业、食品加工等领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提升了生活品质。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新型产品的同时改良当地技术,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为当地产品创新、技术改良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案例:
中国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以企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过12年的发展,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已成为阿克纠宾州重要的油气生产企业。不仅在油气生产上实现了突破,而且每年按时足额向当地政府上缴各种税费,支持了该州财政收入的70%,解决就业人口数量占阿克纠宾市人口的15%,成为该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00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时称赞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是“中哈合作的典范”。2007年,中哈石油合作十周年之际,阿克纠宾州税务局给发来贺信,感谢公司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资源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哈萨克斯坦)可持续发展报告
第二,创造就业机会。在海外运营过程中,中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06年至2010年雇用当地居民的数量以28%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雇佣了近100万名员工,其中71%为当地居民。华为、中石油、工商银行等公司在海外的雇员有60%以上是本地人,中兴通讯的2011年CSR报告显示,其海外市场本地化雇员超过65%。2011年,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1%。海外中资企业关注本土员工的成长,制定适宜的培训体系和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当地员工骨干提供理论培训。
第三,推动节能环保工作。海外中资企业注重在东道国的节能环保工作,提供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产业链,提高节能环保绩效,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节约当地能源和资源消耗,带来良好的声誉和新的市场机会。另外,参与社区的节能环保宣传,支持社区节能降耗工作,改善社区环境,建立公益基金支持环保持续发展。
第四,参与社区慈善和公益事业。海外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签署社区慈善和公益事业协议,建立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基金。中资企业注重与当地社区、教育机构等合作,建立助学基金、学校、培训中心等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地卫生医疗条件实际情况,改善医院、诊所等医疗卫生设施周边的基础设施环境,建立医院并捐助先进的医疗卫生设备,针对性培训当地医疗卫生人员。走进社区,免费为当地居民治疗各种疾病,组织专家向当地居民普及疾病防治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 守法合规方面的挑战
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复杂、立法标准不同,中资企业跨国经营时间普遍不长、经验缺乏,守法合规成为海外中资企业运营的重大挑战。一是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对于经营管理、人权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不熟悉,无意识违反当地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守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商业诚信缺失,缺乏契约精神,不履行合约,或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漠视当地法律,并因此受到惩罚,给海外中资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2 文化方面的挑战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文化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来看,运营地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法律、商业惯例和不成文但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规则等因素都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比如,当地员工与中国外派员工的价值观、信仰、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都不同,这些文化背景差异极可能演变为文化冲突和矛盾,造成内部跨文化管理的困难,降低中资企业对海外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加大沟通协调难度,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使经营陷入困境。
3 管理方面的挑战
(1)劳资关系
海外中资企业的外派员工多数担任技术、管理职位,而矿工、建筑工、搬运工等基层岗位几乎全部是当地人,两者界限分明,加上语言能力有限,遇到问题无法有效沟通,导致劳资关系紧张。部分中资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省生产成本而降低用工标准,给当地工人支付过低的工资,引起了工人与工会的不满和抱怨,甚至引发罢工。
(2)职业健康安全
海外中资企业在建筑、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涉足较多,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但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础管理薄弱,安全用具设施不健全,事故时有发生,职业病的隐患增加。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已经成为中资企业海外运营的重要挑战之一。
(5)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海外中资企业的部分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不到相关标准,一定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由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别,海外中资企业与当地的供应商之间易产生沟通障碍,互信度不高,无法建立持续的伙伴关系,难以了解双方的真实需求与存在问题,难以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不利于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4)资源和环境保护
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缺乏完整、规范、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难免受到当地的警告、甚至处罚。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短缺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东道国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中资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方面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提升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绩效
1 积极提升守法合规运营意识和水平
中资企业在海外运营中获得国际社会和东道国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支持的同时,也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约。积极学习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升合规意识,有助于提高中资企业合规运营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
在经济方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开展政治参与、公平竞争,反对偷税走私、圈钱逃债和商业贿赂。在社会方面,学习当地人权、劳资、消费者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尽责审查、评估人权风险状况,避免同谋、反对歧视,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在环境方面,学习践行当地与防止环境污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恢复等相关法律法规。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2012年9月28日,中国商务部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这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首部自愿性社会责任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指导中资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海外中资企业融入当地社会,需要企业与当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同行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不断沟通,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3 提升社会责任属地化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将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的战略和日常运营中。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研发、设计、投资、采购、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环节及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运营实际明确社会责任核心议题,集中优势资源在当地开展社会责任专项实践。
二是建立适合属地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社会责任工作部署、报告、沟通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社会责任日常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中资海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运营 成本 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F213.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7801
一、企业现存的问题
1.外部环境影响发电成本
目前各个电厂发电的主要成本来自于煤炭的燃烧,而现在燃煤价格大幅度上涨,再加上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通费、运输费、中转费等等,而这些费用不在企业的掌控范围之内,造成了发电成本的提高,但是电力价格却迟迟未能调增,这就造成了燃煤价格和电力价格的矛盾。
2.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国内的大部分发电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问题,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或多或少都不太健全。其中不乏有企业的领导者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员工成本意识淡薄,导致某些发电企业的成本偏高。管理观念陈旧也是造成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技术层面不能实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无法提高生产率,变相的导致了成本增加。
二、解决办法
1.加强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一切活动的起点,企业要想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首先要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使财务预算管理有章可依。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形成有序的管理体系。其次,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步骤以及时间安排。
2.强化财务管理
预算的编制一定要紧密结构生产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一定要到位,确保深入现场,同生产人员紧密配合,掌握第一手材料,保证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指标;同时,明确各项各项指标的最优值――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全国最好水平、世界先进水平以及同目前的差距有多大。通过分析以上财务指标的分类、分解和细化,制定一系列适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财务指标体系。另外,利用责任会计原理,定期对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进行考核,达到奖罚分明的激励作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过度支出,及时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预算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预算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形成的原因,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准确的控制成本的预算,从而达到防范经营风险的作用。
3.强化信息反馈
强化财务指标的分析和信息的反馈,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全方位严格控制,确保预算公开、透明而且实时更新。首先应制定先进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对于超额预算给予醒目警告;其次,要制定财务指标发现制度,定期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把降低成本的计划传达到每一级,发现执行财务预算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解决。
4.控制生产技术
发电企业的成本主要投入在煤炭当中,煤炭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到70%,降低煤炭成本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⑴控制源头,建立燃料采购全新机制。通过燃料管理部门,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公开招标,每月给定一个质量价格比最优的价格上限,经检验后质量和数量合格,对照合同审核无误后付款。
⑵降低燃耗的各环节消耗。
I加强机组运行参数的控制。火力发电最主要提高经济性的方法就是提高热力循环效率,而维持合理的蒸汽处参数是提高机组热效率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因此想要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就要控制机组运行的初参数,维持主汽压、温压以及在热气温压红线运行,减少参数偏差等等。
II提高凝汽器的运行调整。提高凝汽器的经济学要从完善机组的真空系统的严密性和循环水泵进行入手。如果真空度偏低,真空的严密性不够,凝结水冷度过大对机组经济性会产生很大影响。
III提高锅炉效率。根据锅炉燃烧的工作情况,调整、降低飞灰可燃物、排烟温度和制粉电耗,是煤炭在炉膛达到最高的燃烧度,尽量减少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
IV降低机组煤耗。发电机在不同的运行方式下效率也不相同,合理的调整机组运行方式,可有效的减少损失,提高机组的效率。
⑶调整合理的燃料库存。保持一定的燃料库存量是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有力保证,但从资本经营的角度出发,燃料的库存是越少越好,最好实现零库存,所以掌握好中间的平衡,也能从中提升效率。
5.转变运营方式
⑴由绝对成本控制改为相对成本降低。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由于电力产品的单一性,片面的强调节约就是控制发生某些费用,导致把管理的重点错放在控制产品成本支出的绝对额上。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支出额,虽然有可能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但是会变相的增加企业的收益,相对的节约了成本。
⑵高科技创新
追求科技上的进步,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员工的潜力,提高科技生产力,变相降低生产成本。
⑶权衡“修理”与“更换”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坚持修旧利废,但是“修”与“换”在支出和受益环节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发电企业不同于一般普通的企业,其工作机械配品配件价格相对较高。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设备的可靠性,对于故障设备采取弃之不用的方法。此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但是,“换”的后续受益以及隐含的受益远大于“修”,既可以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又使得寿命绝对延长,能长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企业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及可行性分析,同时结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权衡“换”与“修”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结语
电力改革的核心就是使企业成为平等竞争的自由主体,把低成本运营作为面向电力市场的管理基本功已经是时代所趋,企业低成本运营的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是降低成本的运作中枢,也是低成本运营的评价和反映中心,高校的资本运营,会整体的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又可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董毅,潘冬.我国发电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成本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12):83-84
[2] 孙琳.电力体制改革对发电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提出新挑战[J].审计与理财.2005(S4):95-96
[3] 朱浩东.发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03):118-119
责任品牌时代悄然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随着各国重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各类国际性社会责任标准、指南的推广应用,尤其是2010年面向全球、适用广泛的社会责任自愿性标准指南ISO 26000的出台,更加速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和品牌传播的融合。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公民义务的担当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正成为继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后企业新的竞争要素。责任品牌正使得品牌由产品导向阶段、市场需求导向阶段向以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诉求为导向的阶段迈进。
责任品牌时代的到来,可以从国际品牌和声誉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得到有力的验证(详见下表)。通过对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声誉排名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指标占比十分突出,这表明品牌和声誉评价体系中的“社会责任含金量”正在大幅提升并成为重要的指向性要素。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依据。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获得良好的美誉度,履行好社会责任是必经之路。
特征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以道德情感色彩
与以往相比,责任品牌时代,企业输出的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更有负责任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责任品牌不仅为企业可持续运营设立了新目标、开创了新模式,还体现为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过程。品牌不仅仅体现为各种附着在产品与服务物质形态基础上的各种标志、符号等的集合,更延伸到客户体验,赋予产品和服务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内涵。具有责任竞争力的品牌不仅起着重要的促进生产力转化的作用,更以其个性化的方式阐释、反映、满足和引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需求,不断引领新的消费模式,在与利益相关方的紧密互动过程中实现品牌价值。例如,在责任品牌时代,传统的电网公司通过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为客户和消费者进行能源使用状况诊断,帮助客户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绿色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因责任引领创新,品牌因责任得到提升。
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行模式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核心价值。责任品牌使企业在发展的动力、产品消费和服务对象及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本质改变。责任品牌时代,企业由于多利益相关方视角带来的改变,更加擅长在履行社会责任与创新发展之间找到更多交集,使履责不是负担,更是机遇,增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责任品牌时代让企业懂得不仅要赚钱,更要合乎道义地去赚钱,要在赚钱的过程中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这个过程也是增加企业家个人道德感和受尊敬程度的过程,是企业赢得社会公众尊重的过程。责任品牌不仅使企业拓展了客户体验的内容,有利于建立起客户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还有利于创造更加和谐稳定、公开透明的外部运营环境。也就是说责任品牌时代正在改善着品牌经营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种品牌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道德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
纵观全球,责任品牌的发展正呈现勃勃生机。许多跨国公司凭借良好的责任品牌创建与管理,让企业获得了创新发展的空间。责任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正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指标 比较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
财务分析在于通过信息、指标和因素分析,推论各种报表、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以寻求外部单位个人与企业本身利益的相关性,从而使自己的决策更趋于正确和合理。
本文以我国某西南大型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结合2010年的财务数据,对公司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据此,可以综合分析研究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掌握公司的症结,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一、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表1是该公司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有关资产负债项目变动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该公司2011年总资产比上年度增长了8.95%,说明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在流动资产各项目变动中,货币资金增幅很大,表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强。应收账款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企业基本可以控制贷款的回收,但仍应注意应收账款的管理,以防出现呆账、死账的情况。
此外由表1可知该企业预收账款增加的幅度较小,说明该公司销售业绩没有明显的提升。另外,该公司的负债结构不是很合理,出现了非流动负债比重偏低,流动负债倾向明显的负债结构。这种结构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导致其支付能力变差,并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偿债能力低,一方面说明企业资金紧张,难以支付日常经营支出,同时表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面临破产危险。表2是该公司2010年度和2011年度有关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它反映企业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实力。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由表2可知该公司的营运资金是负数,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随时可能因资金周转不灵而中断。在短期偿债分析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很重要的财务指标。此外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都有所增加,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所加强但均低于行业领先水平。除此之外,2010年、2011年这两年的速动比率指标均远小于1,说明了企业的变现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用于衡量企业偿还债务本金与支付债务利息的现金保证程度,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重点。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接近于行业领先水平,比较合理;利息保障倍数低于行业领先水平,长期资本负债率很低,现金流量债务比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说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
根据该公司报表,2011由于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长产量,不断满足市场需要,从而使营业收入增加,但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的增加,增减相抵,导致营业利润略微增加。表3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表。
从表3可以看出该企业2011年度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利润率较2010年度均有所下降,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同时资产利用效果方面也存在问题。尽管净资产收益率略微增加,但这四项指标均低于行业领先水平。因此,可以看出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比较差。
四、营运能力分析
表4是该公司2011年度和2010年度有关营运能力指标,据此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该企业2011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比2010年度有所上升,这表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上升,说明企业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
第二,2011年的存货周转率较2010年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存货流动性减弱,变现能力较差,公司存货的管理水平可能出现了问题。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第三,该企业2011年度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2010年度增加了0.07。流动资产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增加说明该企业完成同等营业收入,2011年所占用的流动资产比2010年所占用的流动资产少。
第四,该公司2011年度总资产周转率比2010年度略有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总资产的利用效果上已经有一定的提高。
五、杜邦分析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
从表5可以看出,2011年度公司权益净利率与2010年度相比有所好转,但这两年的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股东获利水平较低,这主要归因于公司较差的资产获利能力。另外,该公司2011年度权益乘数与2010年度相比有所增加,说明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在下降。从杜邦分析表中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该公司总体资产管理能力较差,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偿债能力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该公司尽管长期偿债能力有所加强,但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应加强日常存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与销售。由于存货变现能力低,过多会占用资金,继而影响偿债能力。同时也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关注与之相关联客户的信用状况,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
从盈利能力指标中可以看出,公司本年盈利质量较差,主要由过高的营业外支出造成。2011年度,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自然灾害接连发生,使该公司主要产品市场一直持续低迷、萎缩。在这种严峻情况下,企业应加强技术革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管理风险,从而增加盈利能力。
从整体上看,企业在不断壮大,但发展状况与同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企业应合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合理配置各项资产,改善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二是降低流动负债比率,从而优化资本结构;三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技术革新、人才更新,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大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四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及时掌握财务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共荣、左旦平:财务分析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艳荣:会计报表及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外资,2010(4).
[3] 高洁琼:对三元公司2007—2009年财务报表各指标分析[J].企业导报,201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行业发展迅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互联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零售企业面更新更强的挑战。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企业而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正是针对上述现状探讨构建零售企业科学合理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关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人才培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行业发展迅猛,基本每年都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虽然近几年以来,我国传统零售行业不断国外优质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和中国互联网经济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是,零售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当前的零售市场的发展态势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机遇与威胁并存,要想抓住机遇避免威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途径,一是优化产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运营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如何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通道,培养符合零售企业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了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
一、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零售行业发展有所减缓,零售百强增长速度低于15%,而中小型零售企业年增长速度在10%左右。超市和百货业的综合利率偏低。传统零售业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二、我国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现状
在传统零售业发展的严冬期,零售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挑战,其重要的发展契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模式与思念的创新变革,二是是否具备优良的运营管理人才。
1.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2004年我国零售行业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国外优秀的零售企业纷纷涌入,零售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同一市场的人才人竞争中,中层管理人才如店长、区域督导、采购经理、品类经理等流失率达到20%左右。基层运营管理人才如防损员、导购员、收银员的流失率较之更甚,通常流失率可达到20%,有些零售企业的基层人员流失率可达50%。
2.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在零售行业运营管理人才流失率大的现状下,与其并存的管理难题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虽然近年来,零售业的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是零售企业仍然不断新增店铺,需要更多从事零售管理的人才满足店铺运营的需求。
3.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难度大
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自主培养。一方面是全国高校中设有连锁经营或零售经营的专业较少,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零售管理岗位的认识片面,不愿意选择该专业进行学习。因此企业需要自行培养人才,而对于一些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无论是从课程还是师资以及经费而言都是困难的事情。
三、构建行业引导、校企合作模式的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培养思路
1.零售行业的旗舰企业应作为行业的标杆,共同构建零售运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百强零售企业均有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院校,有相对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较强的培养能力。依托行业协会共同开发一套高效的人才培养标准或技能操作标准,从而大力提高行业内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提升行业内人员的技术素养。同时,行业企业可向政府、主管部门争取一定的政策支持,多方整合,从社会服务的高度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构建零售企业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培养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单凭企业一已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尤其对于中小企,因此我零售行业协会可以引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使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结合。一方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一方面解决零售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将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前置于学校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毕业就上岗,具备企业中基层运营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胜任工作岗位,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成本。目前来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1)毕业招聘,即学生通过毕业招聘进入企业工作。(2)实习招聘,即学生在实习期间如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进入企业工作。(3)订单培养,学生在入校时进行人才甄选,签订协议,形成独立行政班级,学生在校完成两年或三年学习后进行企业工作。(4)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和社招员工入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学徒双层身份企业与校方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工学交替,完成培养计划。
3.构建行业专家与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队伍,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对于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师傅或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技能缺乏,课堂组织能力相对不足,而院校教师具备高学历,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师资的相互整合,形成理论实践均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企业导师可以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院校教师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理论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水平。这种“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的建设,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倡导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同时对零售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管理技术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实施策略有:(1)企业专家进学校支持校企合作学生的课程教学。(2)学校教授进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项目化课程训。(3)校企专家教授共同研究企业发展横向课题,树立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标杆性地位。
4.结合岗位需求,开发科学合理的行业专业化课程和高质量教材
通过课程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通过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适合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的前置性培训。(2)充分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关的技术指标,使课程内涵与实际应用相一致。(3)结合行业执业证书进行课程设计,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或员工既通过了教学考核又获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一举多得。
5.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零售管理行业
作为零售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投入,其投入的方式包括:(1)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争取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或经费支持,从而大力提高了合理的经济基础。(2)企业可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并投入相关的经费支持班级的活动。(3)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校企共同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学习获得优异成绩。(4)企业可设立日常实习机制,为兼职实习生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对于实习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5)毕业后留企业工作一定时期的校企合作学生可提供年限服务奖励或学费返还奖励。(6)设立管理培养生薪资计划,将院校毕业生或实习生与普通社招员工的待遇有效区别,提升优秀人才的保有率。(7)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提供奖教金,或科研经费。从而使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向企业人才培养聚拢。此类经费的投入大大增加了校企合作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依赖感,为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建设适合我国零售企业人才的培养的科学化专业化模式,是目前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充分与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紧密合作,从政策、合作模式、教学内涵、师资队伍、经费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是进一步实现优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
作者:龙昱 单位: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劭薇.探析零售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李丽,孙永生.浅论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零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3]韩江.网络零售运营管理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研究.当代经济,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