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时间:2023-01-15 22:2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31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

(1)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内容颇多,其中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展示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新时期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迫切需要。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因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虽然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政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其政治取向仍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入党动机和入党态度不够端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端正人生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和伟大使命,更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和沐浴。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本科院校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单一的课程上,而且绝大部分没有列为必修课程,上课时间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限,不能提起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达不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目的。

第二,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够,授课方式有待改进。教师是高职学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直接桥梁,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要求严格,而且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很熟悉,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这将使他们很难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第三,校园内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缺失。校园文化从字面上看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通过物质状态表现出来。作为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影响一届届的学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小广告,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很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更少,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3.运用传统文化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模块教学。为了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教师专业、教学条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高职院校也可聘请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授或专家讲授一些诸如《道德经》《论语》等中华古典精品;同时也可以进行课程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置教学模块,为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2)充实文化课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学生一般自学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于依赖,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高职学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做好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改革,使教师了解自身能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大学生做好表率。

(3)加强图书馆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有调查发现,图书馆资源中专业书籍较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较少,而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渴望课外知识的补充,因此增加图书馆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藏书量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体育院校 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前言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传统教学思想的作用下,体育院校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情况,制约了学生发展,这也是造成体育院校出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主要原因,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英语学习中。

一、体育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收集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数据发现,当前体育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无味。大部分体育院校英语教材中讲授的知识与正常院校英语教材相当,通常是讲授西方国家文化、社交礼仪等。但是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更是让学生能够将我国文化传承下去,传输到西方国家中,由此可见,当前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枯燥无味的问题,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缺少课堂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虽然与物理、化学等知识不同,英语是一门没有实验课的语言教学,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当前在体育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实践性不强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不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瑰宝,更是值得我们传承的知识,因此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情况,但是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我国文化知识,学生更会想要通过传统文化内容学习到英语,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实现英语与我国文化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英语思维,大部分英语教学内容都与西方文化有关,而这正失去了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使用英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时,势必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以更多的方式将我国文化传输出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坚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英语教学的原则。要想提高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英语教学的原则。

教师不仅要使用英语讲授传统文化内容,更要在整节课堂中为学生传输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和谐、重娱乐、轻竞争等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使体育院校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体育运动知识。但是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课堂始终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讲授内容的自然过渡,避免出现知识之间差距太大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在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加深W生理解程度。

2.革新体育院校英语教材,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材是体育院校英语教师教学依据,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院校就应该结合学生特点、英语教学现状,合理革新英语教材内容,使教材中能够融入到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为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

例如,当体育院校英语教师讲授到与体育比赛内容的西方文化时,教师也应该及时为学生讲授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体育比赛的“重娱乐、轻竞争”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到更多与他们日常生活、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3.重视学生课堂实践,提高传统文化用词的精准性。由于教师缺少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导致大部分体育院校英语课堂中学生课堂实践时间少,学生在对外传输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时还存在着用词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制约了学生发展。基于此,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从自身课堂教学出发,改变教学时间分配结构,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时间使用英语开展传统文化交流实践,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4.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评价,完善教学内容。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基于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通过英语形式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评价,不论是在形式上、练习上还是内容方面,教师都应该积极收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体育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更加有效。在收集学生评价后,教师也应该结合自己对教学的分析,找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文化,也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使体育院校英语教师更好的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承载着自身的文化,正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在分析我国中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一些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中职教育

1.当代中国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英语成为升学、晋升、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作为直接与社会接轨的教育体系,就更重视英语教学。然而,与如火如荼的英语普及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忽略和漠视。

无论英语教材还是英语课堂,都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而且强调要学好英语,了解文化很重要。然而,在加强对英语各层面文化介绍的同时,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当前的这种教学体制使学生的英语学得一知半解,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被同化得不中不洋,失去本来的韵味。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令人担忧。有的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有的则是知道与否无所谓,很少有了解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豪。大部分学生也只是背出一些在中学时代已经背过的诗词、散文之类,且那也是因为要参加考试才背诵。我们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可以聊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等,却无法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英语教育的过分重视导致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遭到忽略。

2.中职英语教学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原因

中职教育作为90年代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甚至可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中职英语教材在编写和内容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许多教材取自英文原版读物,主要涉及英美国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例如我在学校授课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第三版《大学英语精读》,课文里很难见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这样英语课就变成学生纯粹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师资方面,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在校学习也是以英语为主,没有奠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缺少中文素养,不能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把控英语教学。如果老师对这些知识知之甚少,就更谈不上以此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主观上认为自己上英语课就是教授学生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应由语文教师或者是历史教师来承担。因此,学生在这种影响下自然也就有意无意地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弱化甚至忽视的态度。

3.改善的途径与方法

3.1改革中职英语教材

目前中职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要求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务必先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学、史学知识。首先,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比如春节、中秋、端午,等等。其次,可以多设置一些中英文化在风俗习惯、社交禁忌、、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将一些国学经典,如《道德经》、《学记》、《孟子》等的精华翻译成英文作为教学材料。中职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时候,让他们扎根于民族文化学习英语,同时用英文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他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跨文化交流积累丰富的素材。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为人处世之道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人修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提升教师中文素养,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英语教师重视英语知识和英美国家文化的传授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事实上,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实际运用,英语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职英语教师,不仅是英美文化的教授者,更应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愈加尖锐复杂的新形势下,教师提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

3.3改进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中职英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味重视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传授的方法,而是应当注意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比较并讲解,有意识地将课本中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通过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到许多与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见到熟人,往往问:“吃过了没有?”而英、美国家的人却问:“How are you?”我们关心吃饭问题,他们则关心天气问题。总之,只要充满好奇心,就会天天有新发现,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没有它,我们将面临被国际强势文化同化的威胁。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杂的新形势下树立民族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双向交流的能力,才能保持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实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Bailey & Borlach 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5.

[2]Phil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第4篇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代表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他们说:“对一个民族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毁灭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可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00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文化素养”这一概念,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有一定作者简介:冯巧娥,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电子邮箱:gracefeng79@163.com*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0IB-a32)的研究成果。的艺术修养”。然而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过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受到了阻碍。许多大学生捧着巧克力和玫瑰花却不知“七夕乞巧”;戴着面具、点着南瓜灯却不知“盂兰盆会”,当被问及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国粹”和“四大文学名著”时,则更是傻眼。一个对本国文化都缺乏了解和热爱的人,对他国文化也很难熟悉和认同,也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学好一门外语。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人群,在跨文化交际中无疑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如果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稍有偏颇就会直接影响西方国家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特征,理解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

2.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途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树立“知彼文化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己文化意识”呢?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对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2.1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刘润清、戴曼纯2003)。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arlesFries(1945)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所选取的文章多承载着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母语文化缺失严重,鲜有教材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的第一、二册为例,仅有第一册在第六单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和第八单元MyForeverValentineDay的预习问题中提到了有关“计划生育”和“七夕”情人节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

2.2教学方法

如果把综合英语课堂按时间顺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那么每一阶段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境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1)课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尤其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和补充。仍然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里做一份英文调查,有多少比例学生是独生子女,然后让他们查阅有关“One-childPolicy”产生的背景、涵义、影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该政策的利弊。调查结果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对话、采访、演讲等。教师在正式导入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客观的评价,让他们正确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2)课中

1961年,泰勒和索伦森提出了“文化包”这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文化对比讲解或讨论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获得文化敏感性。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需求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并将其与西方文化做鲜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为例,文章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论述了讲究礼节的必要性和意义,全文中心明确,围绕“礼节”贯穿全文,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授时,如何将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深入浅出地剖析给学生是一个难点。刘国正(1985)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礼貌现象入手,如交际语言、餐饮和服饰礼仪等,将中西方礼节进行对比。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了解并认识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原则。这里要特别补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意识之别,教师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可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课后

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笔者在学期初对大一英语专业新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神话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先利用这些潜在元素,逐步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或中国文学等较深奥内容的关注。这里分享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许多学生都看过电影和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可是当教师把“MomentinPeking”写在黑板上并告知他们这就是《京华烟云》的英译书名时,同学们都惊叹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译的奥秘。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把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介绍和部分作品推荐给他们,还给他们开了一份课外阅读的书单: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浮生六记》、《中国的智慧》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来自林语堂、辜鸿铭等中国文化大师的著作。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也是对综合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一种肯定。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起着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的作用,还在整体上引导和调控着整个教学进程。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借助于教学测试来实现和完成。“英语测试是衡量英语教学成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工具”(陈俊森2006)。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缺失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笔者建议在综合英语教学评价中可以适当比例地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测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短小的文化讲座、知识竞猜、文学戏剧表演,也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模仿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试卷中专门设置一道人文知识题,其考察内容为中国国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学知识等。

2.4教师作用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黄宗羲也曾说过“古之学者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素养。教师在脑海里应绷着一根文化琴弦,通过广泛阅读、知识培训等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大量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将这些洞察的结果自然地、有条理地融入于思维之中并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次,教师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地同时,还应注重文化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角度完成一些有关文化知识点的课程作业,使他们感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学以致用。与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师一旦将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境界将大大升华。

3.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原则

3.1综合性原则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既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又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原则,还倡导“中和中庸”的修养境界。所以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学、风俗等穿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其在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不是生搬硬套、强加于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而是在整个英语教学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意识和修养。

3.2阶段性原则

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曾说过“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应遵循这一规则,导入的内容应与学生所处的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教师先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导入。在初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以是饮食、服饰、传说、风俗、礼仪等较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在高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上升为文学、科技、艺术、宗教等教深奥的文化知识。

3.3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可谓“启发式”教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得不出结果就不去开导他,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适时启发。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启发式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问”,教师要对所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到“思而有获”的主动局面上来。

3.4建构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一个外到内的知识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应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新旧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不是强行灌入的,要让学生认真对比、体会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对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唯我中华”,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4.结语

第5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者:石玉秋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上了我们的教育日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渗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出处,深挖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教学中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现今课本又引用了《弟子规》《国学》,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优良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内容中有着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握小学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要将这些重点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尊、自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将这个过程延续下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

勤俭节约、礼让谦逊、自强自重、自尊自爱等,这些都贯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理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彩。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将其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闪光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放大,讲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将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渗透给我们的学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延伸、持续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进我们的生

活中。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每一节课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有着无限的魅力。在目前校园教育的这个氛围内,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团队化、竞赛化,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师者,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要将生活中蕴涵传统文化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四、善于将课堂开放,促使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语文课堂开放出去,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同时也是在学,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语文课堂进行开放,将传统文化知识在开放中融合,渗透给孩子们。

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学会将课堂开放出去,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我们作为引路人,作为一个行者,将我们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问出来,我们作为引路人给他们作答,让他们将我们作为朋友来看,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第7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具体应用

汉语是中华儿女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同时其使用人数也比较多,由此可见汉语的重要性。另外,我国有着古老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发展中常会与各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教学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汉语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关键。通过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茶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教学内容加以丰富,为枯燥、乏味的汉语教学增添一丝趣味。

1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茶的著作:神农氏在进行百草的品尝中,因为吃到了一片毒草而即将毒发死亡,此时有一类草本植物解了神农氏的病毒,也就是“茶”,由于茶叶有着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也被人类视为重要药材。起初茶的数量还比较少,但一般是上流阶级的奢侈品,在中国平民百姓也比较鲜闻,后来由于中国栽培茶树规模的增加和制茶工艺的提高,使中国平民百姓慢慢地接触到了茶文化,从而在中国民间社会兴起了喝茶风潮。与此同时,茶文化渐渐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往往会在饮茶中吟诗作赋,诞生了茶文学,并规定了饮茶的动作和制茶的方法,进而出现饮茶风俗。

1.2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作为从茶叶本身的物质层次而引申出来的文化特征,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茶文化既包含了茶具、茶品等的物质层次,又包含了茶文化和茶俗等的文化层次。而中华茶道的内容可以大致总结为喝茶氛围、泡茶使用的水、各种种类的茶、煮茶的火力和盛放茶的茶具等,它也被称为"五境之美"。人类在喝茶过程中既解决了自己的“渴”求,还能平心静气,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茶代表着清廉的品性,其生长环境、茶叶形状以及茶的甘甜都在体现这一品性,所以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应时刻进行自身反省,以此来保持美好的一面。

2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教育价值

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首先,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汉语的认知程度,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底蕴充分决定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将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而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汉语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代表性相对较为强烈,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十分紧密地联系,同时其存在形态较为多元化,如茶书、茶画、茶艺、茶诗等。因此,将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可以有足够丰富的教学题材与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以茶文化作为基础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并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水平,实现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素养共同提高。

3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意义

3.1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作为一项独特的饮茶文化传统知识,同时蕴含着我国古代儒家、佛家与道家的三大主题思想,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主题思想也是关于弘扬古代儒家思想,儒学在反映个人文化精神状态变化方面始终强调和谐社会与茶共生,坚持和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理想信念;佛家中的“茶禅一味”思想,通常会在饮茶中蕴藏佛理,通过茶来领悟禅的涵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静的养生观念,对会茶文化造成极大的内涵影响。就拿信阳毛尖为例,其我国绿茶文化品鉴性和观赏价值比较高,然而与信阳毛尖茶叶绿茶文化有关的许多文化名词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影响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就是语言障碍。但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有效路径就是汉语教学,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汉语课程的实践性,又能加快我国茶文化传播的进程。

3.2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等品格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渗透了儒家思想,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无礼,无礼立”,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礼貌都是极为重要的,懂礼、知礼不仅可以展示高尚的品格,还能彰显知识水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在茶艺活动中也能体现我国利益形式,比如在倒茶时将茶水倒至七分满是最佳的,在敬茶是需双手举着茶杯。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于个性化发展愈发重视,尤其是年轻人,严重缺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加强茶文化的渗透颇为重要,既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又能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的良好品格。现阶段,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比较关注,而教师就可以在汉语教学中通过茶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开展素质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茶艺活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

3.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成果,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一方面,我国的茶文化中蕴涵着较多的含义,“和”是最关键的部分,茶文化所宣扬的是和谐文化,教导人们应和谐相处,通过茶文化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相处方式,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的形式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互相沟通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融。所以,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水平,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交流基础。

4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设计

4.1教学原则

根据茶文化开展汉语教学时,教师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原则,以此来保证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开展。首先,科学性原则。在汉语教学的目标指导下,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实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要借鉴已经总结出的茶文化教学经验与教学规律,确保可以合理地开展茶文化教学工作,为增强茶文化教学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针对性原则。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工作,保证教师所展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水平,以便于提高汉语教学成效。再者,实用性原则。教师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知识后,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与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发生空谈理论知识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认同度。

4.2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工作中,应选择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以此使茶文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所以,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体验法、参观法、理论讲授法与展示法。首先,理论讲授法,该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关于讲解茶文化基本理论的知识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详细解释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茶文化基础予以夯实;其次,展示法,茶文化中的大部分知识点无法通过理论讲述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法为学生呈现茶文化知识,如视频、图像等为学生展示关于茶叶、茶具的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茶文化;再者,参观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中进行茶文化教学,也可以多元化开展茶文化教学场景,带领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中的茶文化内容,感受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与魅力;最后,体验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茶园中进行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加剧学生对茶文化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同。

4.3教学内容

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应体现较为专业、系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层涵义,而茶文化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作用。同时,在确定茶文化的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学习需求等方面,重点强调茶文化特点的实用性与基础性。汉语教学中茶文化内容主要分为是三个方面:第一,茶史方面。在讲解茶文化的相关概念时,应向学生介绍茶文化与茶叶的发展历史,便于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由来、演变以及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内容;第二,介绍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事业,有助于学生学习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第三,茶艺文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可以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茶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还应保证关于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为契合。

5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

5.1以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

由于茶文化中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茶文化教学,加深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茶文化的历史,如“神农说”、“西周说”,让学生认识到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对茶文化的起源进行讲解时适当融入现代历史,例如“西周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要想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的历史。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讲述茶对生活发挥的作用,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播。例如茶具有药用的功能,绿茶不仅利尿,还能抗衰老,在困乏的时候可以喝绿茶来提神;红茶可以帮助消化,消除水肿,其中的黄酮素化合物能够降低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最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茶诗教育,从诗词中学会我国茶文化。茶诗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体系中占有了颇其重要的地位,例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所描述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所描述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嘻乳戏分茶”。而老师茶诗介绍给学生,能学生意识到中国茶文化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5.2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通过浅尝辄止的方法展开教学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降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为学生讲授茶文化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茶文化的知识讲座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茶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在正式讲授前可以让学生对茶叶进行品尝,让其感受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便于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味道与形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其他活动,通过“茶吧”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学习我国茶文化。

5.3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为了可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并由此方法来增强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老师就可按照学习者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程度,将其教育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针对更深层次的学习者,也就对其所了解的茶文化认识得更加深入,而老师也可对其展开深入教育,如茶马古道;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老师可向其展开有关茶文化活动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茶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提高对茶文化的了解;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为其讲解茶的种类,进而直观地认识茶。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渐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另外,茶文化承载着我国诸多的精神,当学生已经对茶文化的实质性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教学:如何从品茶中认识道家思想。由此可见,为了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增强,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5.4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茶文化教学应紧跟时展的进程,积极创新。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对文化因素与文化范畴加以认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有用的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并将目前的茶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予以完善,促进汉语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整合。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础,只有让理论有了突破,才能让实践有依靠,否则任何实践都将会成为虚影。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实现茶文化教学的目的,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对茶艺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茶歌、茶舞,如《采茶歌》、《茶山小调》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采茶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采茶的过程,在歌曲的学习中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汉语教学中不管是校外还是校内,都要间生活交流与交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茶文化知识传授的实用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所学习的理论性知识,避免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的茶文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茶园体验采茶,之后学习炒茶与制茶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我国的茶文化,并予以深入地了解。

6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严格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更好地学习茶艺,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潘乐英.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之探——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8):108.

[2]邹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丛刊,2020(30):59-60.

[3]曾慧瑜.浅析中国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导入研究[J].福建茶叶,2020(09):286-287.

[4]曾思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设计探究——以客家擂茶文化教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7):192-193.

[5]杨德霞.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与影响[J].福建茶叶,2018(10):288-289.

第8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综艺娱乐节目;价值体现

作为大众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电视从诞生之初就显现出强大的娱乐功能。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渗透至电视节目,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2008年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就是以娱乐化节目形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典型。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娱乐节目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流行较晚,可视为由电视文艺节目发展而来,但电视文艺节目情节相对死板,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而电视娱乐节目突出娱乐功能,内容、形式都极其开放和自由,更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调节社会气氛,缓解生活压力,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电视荧屏当中的主流内容之一。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由于种类繁多,因此做出准确定义很难。一般学者都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较之传统综艺节目,它更具有纯粹的娱乐性、游戏性、消遣性、商业性和大众性。”[1]电视娱乐节目可以细分为以观赏为主的晚会型节目;与观众互动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节目;以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节目;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电视娱乐节目对受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精神层面上对受众的影响

现代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娱乐节目中营造的轻松面孔,灿烂的笑容,青春的场景等,将观众从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中暂时解放出来。统计发现,具有较高收视率的娱乐电视节目,多倾向于在简单类型的节目中增加文化含量,使之在娱乐同时增加受众对某种知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众的视野。同时委婉表达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强调,通过电视节目“温柔”的让受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2、交流沟通、缓解孤独的作用

通过电视娱乐节目看到另外一些快乐的人们,受众会有感同身受的愉悦感觉,这一愉悦是基于现代人的日益上升的孤独感。特别是出生在80、90后的年轻一代,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更加依赖电视的陪伴。而电视节目使那份孤独感得到了想象中的稀释。它们可以让受众在压力的社会感到平衡,把焦虑和孤独的状态降到最低,从而重新找到一种生活上的乐趣。

二、娱乐不“愚”乐,提升节目文化内涵

当前我国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是复制国外的节目模式。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娱乐,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知识储备,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拥有“娱乐口碑”的湖南电视台的副台长梁瑞平说道,照搬照抄的电视节目太多,成功的寥寥无几。没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脱离本土百姓的情感,往往会导致节目走向另一个极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和迫切的。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娱乐电视节目虽然是以娱乐方式播出,但是其内涵和主流的思想不会变化,从正面用娱乐的形式烘托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有可能在受众中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舆论氛围。

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接。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存在问题之一是广大群众对民族文化所知甚少。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想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就必须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更好的去接纳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灵魂性的东西,内核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鲜活的,有青春生命力的,甚至是有活力的节目形式,与受众互动,达到心灵的某种共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出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的融合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光辉与荣耀。中国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些年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批优秀娱乐节目,比如《国学堂》《天天向上》等,节目节奏轻松活泼,人们在休闲娱乐甚至在游戏中就了解到文化知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忠诚度,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对节目收视习惯相结合,传统文化在这种“娱乐”下成为了一种谈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确实有对这种谈资积聚和储备的需求。[2]同时在观看过程中获取了平时不会刻意去学习的知识或者常识。电视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它更新了以往人们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刻板成见,以娱乐的方式重新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这样“浸入”式观看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传统文化色彩。

以《天天向上》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娱乐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制作定位。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是由湖南卫视打造出的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于2008年8月4日首播。该节目用多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氛围欢快轻松幽默,兼有“策”的神韵,更有发扬中华美德的社会责任感。该节目创意的出发点是: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然而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如何让国民在轻松收看节目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是节目定位的深度体现,也是节目创建的背景。

《天天向上》虽然是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但却融合了其他众多节目的表现元素,集多种特点于一身。节目的主题固定为礼仪公德知识,内容上有风格各样的嘉宾秀融合脱口秀的形式开场,用栏目剧的形式来演释和诠释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知识;再加上跨国界的嘉宾访谈互动环节。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华礼仪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

四、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经营需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充实节目

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能保持稳定收视群体的往往是品牌化鲜明的节目。当前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竞争中,只有建立品牌节目,才能留住观众,站稳脚跟。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引入,实质上是娱乐节目本身的一种节目形式的升级,即用文化的概念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商业的价值,这也是媒体的经济效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常片面的认识为形式化的恪守成规;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众多,遍布百姓生活。媒体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天天向上》栏目为例,提倡礼仪文化为主旨的节目,在寓教于乐中让受众轻松认知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美,休闲娱乐中也增加了一些文化的内涵,达到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效果。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文化的媒介,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节目,必然负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电视媒介有责任为大众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娱乐节目创造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的平台。随着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的热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风开始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中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塑造中国娱乐电视节目,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以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起到了双赢的效果。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其自身利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在协调与平衡中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因此从电视娱乐节目的视角探讨现代电视传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有意义。[3]它对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取向与栏目策划具有积极而向上的影响。

【注 释】

[1] 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康宁.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高职生 传统文化 素养 缺失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17-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对它的继承是当代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当代的高职生身上往往缺少这些营养,本文就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原因作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求同仁赐教。

一、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笔者对广西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年级既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三年级,调查的专业既有文科类专业,也有经管类专业,还有工科类专业,样本是比较真实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有效问卷 2783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2.77%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践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等四个方面,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我们就高职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四书、五经、六艺的了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具体见表1、表2。对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老子、庄子、墨子、董仲舒不了解,曾读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史记》的人较少,分别是7.8%,15.2%,28.4%,32.5%。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是知之较少,甚至不知,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失传统文化成分。

(二)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概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一个和谐、互爱、理性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当代高职生对传统美德践行如何,我们就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等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表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助人方面和诚实守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践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也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够履行。在其他美德的履行情况则不容乐观,有部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紧张;有些同学对人对事不能公正合理的对待,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部分同学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对长辈、老师失去了最基本的礼貌,进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有的同学处事不理智,易感情用事,对待父母不是敬奉而是苛责,对待兄长缺乏应有的尊敬;有的同学有时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还有的同学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并积极进行反击,甚至动用武力解决,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毫无包容之心,做事缺乏果断,缺乏谦让,凡事都要争。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见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高职生对传统文化持认同的态度较高,有67%认同或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30%多的表示不认同。表6所示,有45%的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你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有8.35%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全盘继承;60.4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25.63%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内容飘忽,没有必要继承;16.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也不认识。

(四)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见表7。

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帮助问题,5.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8.4%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45.5%学生认为帮助一般,30.5%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2.5%的学生没有感觉。

二、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笔者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当下对中国社会包括高职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减少,高职院校又是最后一批招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基础较差,在搞研究、学理论方面高职生比不过本科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导致许多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中只关心经验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浮躁心态导致学生对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科技、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进行大的调整,社会氛围充斥着浮躁之气,部分高职生存在浮躁心态,他们做事无耐心,沉不下去,做什么都图来得快,不费劲,不费时就好。而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哲理深奥,需要用心体验,用脑思考,对于浮躁的高职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不少家长的意识里,家庭教育的成功似乎就是小孩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们关心较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而对小孩的品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小孩进行一些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就更少。二是父母自身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资本,目前高职生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60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因素。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所引致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随之而来的课程设置是考什么学什么,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技能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个培养目标不是说不准确,但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准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把高职院校当做“职场训练所”,在教学上基本上是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欠缺。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部分。公共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概论、道德与法律修养),计算机、英语、体育、心理素质训练、军训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理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短缺,开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长而非学生的需要开设的课程,一般较少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就较少,导致高职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趋向年轻化,他们本身就没有较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身传统文化功底肤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影响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3.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用人标准的偏颇。从近年来企业招人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掌握一门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的人比较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技术一般,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工作则并无优势,这无形中强化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第二,快餐文化的影响。所谓快餐文化是只追求通俗、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的发展,快餐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冲击。

三、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之策略

(一)学生个人层面

要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学生本人是关键。高职生首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要静下心,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二)家庭层面

1.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样,一个人修养也应从家教开始,因此,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父母要把成人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特别是要让小孩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继承和发扬。

2.父母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起好表率作用。作为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传承好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体现传统美德,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学校层面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切莫忘记,单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因此,高职教育的理念不应是只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是育人,而非制器。

2.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学校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完备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首先,开设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如大学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开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如以中国古代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课,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中得到丰厚传统文化的滋润。

3.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深度。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例如,可以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或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邀请校外文化名人,名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通校园网络、BBS、博客、宣传教育专栏,通过一些影视节目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校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可以从多方面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如张岱年所讲:“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四)社会层面

1.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所谓保障体系是指保障文化传承良性运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以及民间传承机制等方面构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章立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具体的措施,如“完善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办法;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如建立统一机构,交流传承经验,宣传传承典型,营造社会氛围等。”

2.政府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传播媒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媒介: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又有现代的传播媒介:个人博客、QQ、电子期刊、视频网站、移动电视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是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介,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各个媒介资源进行整合,并根据各个媒介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报道,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3.完善人才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型、经济型人才,因此,应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强调专业技能水平,也要考虑人的品质,即德才兼备,而且应把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能力超强,如果他的品质不好,他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性就越大,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但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也就难以改变。

综上,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提升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之较好地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正如张岂之所说:“作为中国的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基金项目】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LSZ2010C004)

第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一直是我国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先后出现的今天,我们在积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改进当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的工作中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各高校都在研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并且有的学校也经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学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其工作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列。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同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局相结合,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教育体系,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方法、多角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各高校,乃至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一、当前国内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是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当前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感受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全面,夸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的学生存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人文此类知识对于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没有多大用途,功利心理较强,所以不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很到位,较多的通过纯课堂的方式来传授,其他较新颖的、能够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很少出现。而就算课堂教学,也存在教育水平低下、重复,方式方法单一,常常出现教师应付、学生也应付的局面。当前高校的学风不是很好,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点原因是不能回避的, 那就是我们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 有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也就是说, 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进行,我国正在处于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社会加快转型的敏感期。在此期间,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可能激化,社会的黑暗面也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见死不救、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也会出现。经济全球化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直径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也出现了大的交流,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也随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于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外部化对他们的观念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忽视了其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涌入, 大学生就会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身份认同, 长此下去, 将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 甚至导致本民族的衰落。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和文化走上繁荣和复兴的道路。

三、解决的措施

大学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改变原来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的现状。各高校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将文化深度和学生基础和兴趣相结合,不能高谈阔论,如空中楼阁,而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是发挥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作用,尤其是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机,充分发挥好各个学生社团、院校级青年团体和校广播站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各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自省”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情、世情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个高校也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在党的路线、纲领的指引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在现阶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结合社会的客观情况,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品德修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第11篇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抽取本地医学院校2013级、2014级、2015级护理专业9个班级360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性17名,女性343名。

2. 研究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向参与本次调查的360名护生发放调查问卷,闭卷作答。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②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③对传统思想道德的认知与接受程度;④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

二、 结果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8%。其中,51.7%的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44.6%的护生认为其有些作用,3.7%的护生认为可有可无。

2.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

4.8%的护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很大,40.6%的护生认为二者互不影响,并行发展,54.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3.传统思想道德认知与接受程度

在对传统思想道德中“仁、义、礼、信、忠、孝、廉”的认知调查方面,41.8%的护生从小了解并能够完全接受,52.8%的护生认为其中一些思想难以接受,仅有5.4%的护生完全不接受。

三、讨论

从本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有部分护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有少数护生认为其可有可o;在当前全球化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有一些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全球化二者可以实现并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大多数护生持有部分接受的态度,更有少数护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持拒绝态度。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够深刻,未能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针对当前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①政府应当加强全程教育,做好整体规划。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护生教育整体规划纲要之中,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入护生教育教学工作中。②对医学人才培育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构建并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均衡护生的人文知识、理工知识和医学知识,使其能为未来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当前的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做出调整,在考核内容和模式上增加人文内涵考核,使之成为一名职业护士的必备素养。③医学院校应当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当在经费设置、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加深护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知,利用传统文化使护生形成优良的修养与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师资、课程与教材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和医学教育结合的教材编写工作,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增加护生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让越来越多的护生参与其中。④护生应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积极践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 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789-792.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即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认可。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较好地使用英语来表达英语国家文化,却难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了母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要求学生既能够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弘扬中国文化[1]。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问题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英语国家文化教学更好地衔接起来,围绕目的语的学习,同时又兼顾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现状

大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使用英语来介绍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并且熟知其英语来源。但是耳闻能详的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清明、端午以及中秋等节日,学生却不能用英语熟练表达。笔者做过调查,最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关于节日的翻译题目,学生常常感到较为困难。学生熟知《圣经》里的故事,却不能流利地背诵一段《论语》中的语句。根据这种情况,笔者选取了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200名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文科生70名、理科生70名、艺术生60名。通过测试试卷及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其民族文化意识的现状。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在词汇和书面表达方面,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是什么?3)大学生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2.2数据收集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测试卷,进行了3次访谈。测试后收回有效测试卷191份,回收率为95.5%,代表性好。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量研究的调查工具是“对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的测试卷”。定性研究采用了和学生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中,笔者设计的“测试卷”主要测试的是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该测试包含16个中国文化词汇翻译及7个中国文化的翻译解释题目。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饮食、节日以及文学和名胜古迹等。任意找词汇,随机考学生,要求学生不参考资料,45分钟内独立完成。运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2]。在定性研究中,50名同学被分类型选出,对他们进行了每人10分钟左右的访谈,采用汉语交流,使用笔录,不进行录音,这种半结构化的访谈形式,也打消了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让被访者自由表达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看法,并评价大学英语教学。二是就事先设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学生答案。

2.3结果与讨论

2.3.1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程度测试试卷的分析

表1是“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的测试卷”,笔者收集的数据如下。在传统文化的测试中,排在前四位测试正确的词语分别是饺子、孔子、功夫和中秋节,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85.9%、81.7%、62.3%和50.3%。遗憾的是,虽然在山东曲阜,数据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可以正确翻译出“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能正确无误地翻译出测试的16个中国文化词汇的同学没有一个,只有20%的同学能正确地翻译其中5个词汇。在7个中国文化的翻译解释题目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像翻译软件一样按照汉语顺序直接进行了翻译,更有意思的是,部分被测学生在翻译时还使用了拼音。这种翻译,根本不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数据表明,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非常薄弱,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对于母语文化积累的缺失势必造成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薄弱。

2.3.2访谈结果分析

经过前期的测试问卷之后,笔者选取了5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该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态度。在访谈中,笔者设定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做了解答。就访谈结果,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第一,必要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迎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进而逐步提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第二,局限性。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教学影响,重视书面,而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跟外国人交流时,常常感觉不知所措,总会“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到英语中合适的单词和汉语相对应”、“自己也存在对中国文化不是很清楚的情况”。这些回答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对外交流的心理准备还不足,另一方面,语言交际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3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教学是必要的。但在汉语语境下,介入中国文化教学和学习,这种双向文化同时进行更是一种必须[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中国文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保持学生稳定的文化身份。跨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弘扬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英语教材中增加关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

据了解,目前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几种。笔者通过认真分析这几部教材的特点,得出结论:这些教材在传统上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各种教材会有不同的侧重角度,但教材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还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内容非常少。为此,笔者建议,在内容上,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每隔一两个单元适当编排含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是有课文学习的新鲜感,二是有一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在讲授西方文化时,要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在讲解西方的圣诞节,可以对比中国的春节;讲解感恩节可以对比中国的中秋节。这样,学生在学好西方文化以及英语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用英语掌握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两种文化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3.2增设用英文讲解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

目前,本科院校中普遍开设了选修课程,在这些选修课程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也不乏少数。但是这些课程都以汉语为讲解语言,几乎没有用英语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此类双语课程对老师的语言要求较高,开设起来难度较大。笔者认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之上,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争取把这类双语课程开设起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选修课的内容。在高校中用英语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大胆实践,不断创新。

3.3在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增添中西文化体验活动

课堂学习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更能够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当前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社团多种多样。在这些课外活动和组织中适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活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特定的节日,像中秋节,学生社团可以组织相应的英语活动,让参与者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意义以及通过品尝月饼等形式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在训练英语表达能力时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3.4加强含有民族文化内容的英语考试

长期以来,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内容一直为英语考试等主要测试题型,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基础能力。可喜的是,笔者在进行最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中看到在四六级翻译题型中,多次考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火药、中秋节、端午节、茶叶等传统文化话题[4]。这种考试很好地引导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基于这种新变化,大学英语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考试。学生要首先掌握好相关传统文化词汇,然后了解内涵,多做此方面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意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口语测试、期末考试中也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测试内容。这样,学生会自觉加强民族文化学习,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也间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3.5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不同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条件。当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英语基础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越来越熟悉。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愈来愈高,并且愈来愈强。这样,学生这一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运用英语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手段去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也会接触许多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接待外籍客户,签署涉外合同,甚至是做英语导游等等。这些活动都会涉及到许多中国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的一系列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是瑰宝,既要继承,又要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把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英语课堂,让学生既能学好英语,又能学好中国文化,进而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传向世界。

4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只能片面地学习英语,缺乏英语学习的完整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习得目的语时的母语文化基础的缺失。中国文化教学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对英语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面对全球化以及国家间交流的日益兴盛,高校作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该担当起培养拥有较高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独立文化人格以及怀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复合型、全方位、高层次人才的重任[6]。因此,传统的教学理念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的老观念应该彻底改变。通过在课堂上交互讲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使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平衡,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另一方面,应更好地促进英语和汉语的融合。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从课堂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作者:陈静 单位:济宁学院

参考文献:

[1]LuoDM.AphasiaofChineseCultureinSeniorHighSchoolEng-lishTeaching-TakenaKeyMiddleSchoolinKunmingastheExample[J].ScientificResearch,2011,2(3):279-287.

[2]邵翠红,高山林,孙素霞.SPSS11.0软件用于方差分析中的数据转换[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2):60.

[3]郭燕,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J].外语界.2014,(4):2-11.

[4]师嘉林.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以2013年12月改革后的三次考试为例[J].大学英语.2015,(1):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