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时间:2022-09-30 00:5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物质的化学性质。作为符号语言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元素符号与客观化学物质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需要以化学概念为中介,因此符号的表征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难关。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普遍是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承轻创新,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应深入解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从高中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回归和认知内涵出发,进一步认识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意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领悟思想方法,提高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2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2.1应用合理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规律与方法(如利用韵律语或顺口溜)熟记并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创设化学化学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学会书写化学式,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做好准备。可引导学生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实质,可通过小卡片游戏或组内相互提问等形式强化记忆,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并正确写出化学式。还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及所表示的意义,寻找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新授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兴趣。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板演、发言、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帮助学生尽量避免常见错误: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化学方程式、错标或漏标反应条件、错标或漏标生成物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生成和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2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教师可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吸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利用实验事实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本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效率,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强化演示实验、半验证半探究式实验,利用学生实验进行引导探究,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家庭实验等。

如利用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探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时,让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蓝色的溶液滴入NaOH 溶液变成蓝色絮状沉淀证明反应有Cu(NO3)2生成;搜集到的无色气体通过吸入空气变红棕色证明是NO;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讨论探究的目的。

2.3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激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用微观图(原子、分子模型)结合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画出某化学方程式的微粒图,依据微粒图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微观上分析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进而理解符号的意义。例如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可逆反应,让学生理解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反应状态,为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感觉刺激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广度,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在微观水平上的分析利于挖掘方程式隐含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这些平衡包含的量的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

2.4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 教师应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结构,将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纵横”联系,自主构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网络,学习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并从较高层次与视角审视所学知识。新授课时,以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呈现给学生,根据网络图进行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复习课时则指导学生归纳网络图,根据相应的展开巩固化学方程式。

2.5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可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化学反应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则分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可从物质的结构如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如SO2、H2O2中S 和O均处于中间价态,因而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氧化性、还原性哪个为主,还要通过实验等方法来判断;又如,可用Cu 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

2.6比较物质性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充分把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普遍中存在特殊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研究异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要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比较,特别要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2.7应用类比法,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应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性与化学物质的相似性,促进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认识,从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构建、完善出新的知识。

如SO2和CO2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此SO2与碱、碱性氧化物、水和某些盐的反应可以通过与CO2的类比得出,通过实验和提问,经过整理和小结完成此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类比学习的化学方程式还有很多,如C与浓H2SO4、浓HNO3的反应,NaOH与Al、Si 的反应都具有很强的类比性。

2.8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能力: 教学化学方程式应注重利用方程式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突破口,精心选择针对性的习题,以随堂检查、课后作业、游戏活动比赛(如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的形式,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加深化学方程式,强化学生化学方程式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高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优化学生化学学习思维品质,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规范化书写的训练,加强反复练习,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兴趣和方程式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记忆 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64-01

化学作为一门具体的自然学科,要求要有数学的逻辑,也要求人文学科的记忆素养。因为作为一门具体的自然学科,在具体的领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性质与学习要求。如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记忆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和一些实验的步骤。这些让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在他们的理念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的是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思维,记忆的东西相对较少,可是真正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西都需要去记忆,而且是不能有所差错的。这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不适,让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这点在我们江苏的高考中也有所体现,选化学的学生在等级达标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匹配情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对这样的学情不关注或是不给以探索的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会有影响,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的教学信心与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下面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对这一问题做下粗浅的探索。

1 帮助学生改变理念,正确看待化学学科

大家知道,初中化学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为此,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多是对化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是对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有个基本了解即可。再加上中考的应试压力与化学学科学时的影响与限制导致我们初中的化学课很“势利”,为此初中化学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了解与记忆,给学生以中错觉,就是化学只要记忆就够了。然而到了高中以后,高中化学教育不是化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而是对化学基本知识的运用于掌握,而要想掌握的话,就必须要拓展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因此高中化学教材看似很薄其实是很厚的,需要教师不断的根据教材去拓展很多的知识,所以本来要掌握的知识就多,再加上逻辑推理出来的很多“衍生”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浩瀚,也让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为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知识掌握是必须的。让其明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其有着自己的特点,需要记忆,只有在掌握很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才能让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的自如。

2 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础知识

由上所述,大家知道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量上比初中有了很多的拓展,为此想尽快的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就必须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正确记忆基础知识的机会与方法,帮助学生重拾学习化学的信心。既然高中化学对高中生的要求有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或是抽象思维提升,那我们就要注重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与锻炼,不可以像初中时期那样对学生采取简单的方法,为了应试而进行大量的记忆。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如此多的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帮助他们提高记忆的效果。

2.1运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记忆如果单纯的是记忆的话,这样的记忆往往是徒劳的也是无效的,因为记忆的目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短暂的教学时间里,我们可能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让学生亲手去做,或是过多的时间慢慢的去感悟一个化学方程式,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告诉学生这个化学方程式发生的真实过程。如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亲手演示就是很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卤素为例,我们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元素化合物为例,着力探索其化学性质,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氯素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给学时以直观的感受,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并在在演示后让学生总结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的理解,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氯化合物相关知识的记忆。同时因为同属于一个系列当中,所以其他卤素也就有了相对共同的化学性质比如: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等,这样的举一反三的理解加记忆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们认为比较难记忆的化学方程式了。正所谓我们所说的“在理解中去记忆,在记忆中去理解”。还比如讲“离子方程式”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成象技术,播放一些离子在发生反应时的运动过程,让学生感觉一目了然,印迹深刻。

2.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记忆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实验的开展,通过学生自己亲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明白化学方程式发生的真实过程。由于化学学科的实验性,也就是具有实证主义的特点,因此在实验中学生有可能因为对实验发生条件的把握不是很清楚,会使实验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这种失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中找到符合条件的实验条件与前提,从而在反复的实验中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无意记忆”,而且在实验中还可以训练学生其他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1.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总结了一些化学科目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要及时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高中的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不是背得愈多愈好,而是将它们分类,撑握每一类的反应原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推移到一般。

三、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四、认真完成作业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还有化学规范性表达也是应注意的细节。如化学方程式书写一定要配平、化学式一定要正确,酯化反应有水生成不能漏写,书写多元弱酸根水解反应时应分步、可逆,与用量、顺序、浓度、条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逐一看清,切不可下手就做;实验题应从操作、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方面完整解答;要辨析清楚填空题中对物质表述是填名称还是填符号、有机物是写分子式还是结构简式等。

五、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此外,要把化学学好,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另外,要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抓住反应规律、联系实验现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设置法;探究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92-01

高中化学课程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很难发挥到理想的水平,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丰富、学习难度大,知识的拓展性和探究性非常明显,传统的机械化灌输方式只能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化学探究能力的强化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以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进行思考探究,并以学生自我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学习、师生的有效互动等形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化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及问题设置的时机是化学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积极采用尝试练习法,以问题的设置强化学生预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自我预习和学习的自律性,但学习方法仍然有待提升。因此,在整个化学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而其课程的实际准备也没有完全地具备针对性。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先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凭借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行习题的尝试解答,进而让学生对照自己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来发现自己化学学习的问题以及实际需求,最终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特征、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等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尝试解答问题。学生在尝试练习后,往往会在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方面出现错误,进而会明确自己课程学习的主要问题及主要需求。在尝试性练习的帮助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课程,其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更容易发挥出来。

二、实施课堂模块化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知识探究

有的高中生缺乏对于化学课程探究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开展自主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班级内很多学生会出现无目的的探究学习,以致知识探究的秩序出现混乱,探究学习的收获寥寥无几。而如果教师采用问题设置教学法,先在备课阶段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并以相关问题将各模块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进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模块知识的探究,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探究方向,保障学生进行有序的知识探究。再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为例,学生在尝试练习法下,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学习的需求和问题,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急于求成,因为问题的解答而忽略了其他知识探究的内容,则其实际的学习收获将会出现很大的漏洞。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归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及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的学习等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并根据各个模块教学的要求设置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什么东西促使了这些反应的发生,什么东西影响整个反应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应怎样正确表示这些反应等问题,将模块知识进行串联。而尝试练习法中设置的问题则可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进行重点讲解,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来保障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通过课前问题的解答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最终以问题设置来强化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及化学探究的能力。

三、合理设置随堂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有效认知

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还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而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应用往往在于化学习题的有效分析和正确解答。所以,教师除了设置引导性问题外,还应当对应用型知识设置相关的习题,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直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使化学课程教学效果能够真正得到拓展。

四、科学设置综合性问题,以问题的解答总结化学课程内容

化学教学效果的延续有赖于课程的良好总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化学知识巩固总结的方法。在问题设置法下,可以通过综合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最后进行化学分析,进而通过问题的思考逐步对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通过问题解答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的有效运用,最终以综合习题的有效解答对整个化学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巩固总结,以保障学生通过问题能进行课程巩固,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五、结束语

问题设置教学法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得高中化学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程度,又能强化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化学课程的实际特性,保障问题本身的有效性及问题设置时机的恰当性,促使问题设置法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该实验原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因为贴近生活,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实验的原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诸多的体现。例如,石灰墙的粉刷: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碳酸钙和水,“冒汗”后更加坚硬;再如,石笋林、钟乳石等的形成:碳酸钙吸收空气中CO2和H2O后生成碳酸氢钙而使石灰石溶解等。教学中如果能将本实验的知识原理的生长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势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实验源于生活,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藉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该反应在初中教材中的体现、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在沪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呈现。从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呈现频率和呈现方式不难看出,本实验的知识原理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好本实验的知识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若能加以充分利用,足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实验的知识原理必将根植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脑海中,对今后继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该反应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意义

在高中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该反应的原理又有哪些深入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呢·首先,在高中教材苏教版化学1第四页中有“CO2、SO2等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通常称为酸性氧化物。”紧接着,在“问题解决”中出现了以下题目“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已经引入了多元酸或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通性——“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以及此类的典型反应过量问题的方程式的书写。其次,对该反应的深入研究,从初中粗浅实验现象的观察到高中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让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必须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认识发展观。再次,从初中的定性实验进一步深入到高中的定量实验问题。进入高中后,该实验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有关过量和定量的问题。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即把学生从初中的定性实验引入到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必然对学生在能力上有进一步的要求。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加上学生对已有实验的现象已经有所认识,前后现象的对比,也势必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更深的印象。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每当我们提起这一实验,学生印象深刻。所以该过量和定量的典型反应实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让学生亲历实验,充分发挥教材实验功能

化学的知识原理对九年级化学课来讲,无法探究得非常清楚。但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探究,这也完全符合科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九年级课本中对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的探究,几乎都停留于“石灰水变浑浊”。高中阶段,对于反应或知识的原理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探究。逐步的总结、归纳规律性和差异性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大重点。此时,为了完成“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有必要归纳总结“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反应规律。因此,回顾实验“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并进一步的探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化学1第四页中即出现了“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同时将CO2和SO2作为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并要求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若单纯给予学生“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的结论,恐怕课后多数学生很容易遗忘。鉴于这一实验原理在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重要的意义,所以有给予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必要。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功能,我们选择了分组实验:

实验试剂、仪器:澄清石灰水、长饮料吸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1)试管中加入1/3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2)试管内插入长饮料吸管,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即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有白色的不溶性物质生成】

(3)继续向试管中吹吹气(即二氧化碳);【混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

(4)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澄清溶液复变混浊】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化学教学显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降低了某些化学理论的要求,限制了化学计算的类型,明确了某些化学内容的深广度,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标准来看,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段教学,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级都要学完化学必修课内容,并参加国家认可的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二、高三时仅对理科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志向学习化学选修课内容。这样,既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偏科现象,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由于现行教材维系新课程标准体系,仅将化学平衡、电解度溶液、糖类和蛋白质等内容整章、整个知识点地抽出,列为选修课内容,教材体系也未作大的变动。因此,在初中与高中必修课,高中必修课与高中选修课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衔接的问题。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大多数学生

初中阶段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完成化学的“扫盲”任务。高中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普及化学知识,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多种社会选择能力。而高中化学选修课是化学知识的提高阶段,它仅对部分高二、高三学生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任务不同,因此要搞好三个阶段化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多年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化学教学的要求以高考试题的难度为标准,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学成了对付高考的解题训练。结果多数学生在高考这条羊肠小道上被挤下来,他们过着痛苦的伴读生活,毕业时没有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高一化学老师常在未认真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关系的情况下,加快车,赶进度,造成大批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低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学教师为对学生升学“负责”,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加深教学要求,以求学生能适应高中学习。如讲溶解度时引入了结晶水合物的结晶计算;大量练习有关过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从反应物角度补充介绍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规律。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掌握不好,既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只有明确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性质,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任务。

二、教师要钻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教材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不再复述,而是加深、应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有关分子式、溶液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常见化学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氢、氧、碳、酸、碱、盐等知识,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学理论与概念,都是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进一步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立足于加强双基教学,同样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的衔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但不能单纯考虑高中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拓宽加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教材中选学的内容和选做的实验,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对于课程标准的常识性介绍或只作介绍不作要求的内容,不能因为不列入中考范围而不教不学,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不仅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相互配合,是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初、高中两个教学阶段教学衔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学衔接要讲究方法,注意教学效益

教学衔接的方法应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

一是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必修课开始时,可集中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复习内容最好选择高中化学不再重述的,而对高中进一步学习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复习时,避免旧知识浓缩复述,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提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热效应;设问;图像;思维导图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主要是从能量变化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先引入焓变ΔH,利用物质总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变化、盖斯定律、化学实验等方面来学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些知识对高中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又派生出了焓变、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陌生概念,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中,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掌握好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化学反应热效应教学的策略问题。

一、巧妙设问,化解知识疑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能在排除疑难的过程中得到激发。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必须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转变传统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问题”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以说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前提。西方学者德加默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就是教得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教得如何,学生们掌握的程度怎样,都能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过程中加以了解。因此,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巧妙设疑来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实施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如在化学反应热教学的开始,笔者设置以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

问题1: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问题2:凡是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举例说明。

问题3:化学反应的ΔH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关系?

问题4:化学反应的ΔH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述设问,学生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概念,一个是宏观方面物质的总能量,另一个是微观方面键能的变化。这样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接着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点:为什么规定放热反应ΔH0?这主要是化学反应以体系为中心,放出热量,环境温度升高,体系本身能量降低,就认为ΔH0。这样建立起体系与环境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

2.在实验教学中设置疑问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是从实验角度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在仪器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记录方面等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关注控制变量的方法。师生围绕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措施展开讨论,笔者设置以下疑问引导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1: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什么要将氢氧化钠溶液迅速、一次性倒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此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不能分步进行吗?

问题2:烧杯上的纸板为什么要及时盖上,怎样改进能使误差更小?

问题3:环形玻璃搅拌棒需要不断地进行搅拌吗?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换成金属材质的呢?

问题4:在实验过程中,小烧杯和大烧杯之间为什么要填充满纸片或者塑料呢?

这些问题都是有关中和热实验操作的关键所在。这些关键操作也是减少实验误差的必要操作,师生一起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图像,突破知识难点

图像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图像在高中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有效促进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与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整体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图像判断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在利用图像判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吸、放热时,我们只需要看图像上纵坐标所对应的起点和终点对应的热量大小情况,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情况。利用图像可以直观地分析和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关系,从而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如果从图像上能分析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即H>0,如果从图像能分析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即H

2.利用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学习过程中,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既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以焓变的计算难度最大。焓变的计算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用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差值直接进行计算;第二,如果有出现过渡状态的计算,从图像上可以反映出反应热与活化能大小无关。

3.利用图像进行知识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图像判断反应的ΔH的大小。比如: S(g)+O2(g)=SO2(g) H1;S(s)+O2(g)=SO2(g) H2,同种物质,它的状态不同,所含能量也不同,一般来说气态>液态>固态。所以我们可以画出图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H1>H2。同理我们可以从这类图像中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已知金刚石、石墨与氧气反应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石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比石墨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高,也就是说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的高,依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可得出石墨要比金刚石更稳定,也可以得出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化学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三、借助思维导图,掌握知识重点

结合近年高考有关“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的相关考题,笔者总结出在高考中,有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核心知识主要有:能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燃烧热、盖斯定律、键能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掌握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判断需要具备以下的知识,见表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这一核心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各项要点。

化学知识点比较零散、多而杂,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尤其是适合化学知识点的整理,学生通过画上述思维导图大大提高了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确率,同时也加深理解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第8篇

关键词:离子方程式;中学化学;书写

一、高考要求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正误是历年高考中必考的试题之一。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客观性原理、等电性原理、书写规则和规范原则。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电荷是否配平、产物是否合理和是否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所占比例较小。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高考卷中多次重复。如,碳酸盐与酸反应,Na与H2O反应,金属Al或Fe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等。

4.根据信息或实验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这类题型多贯穿在实验或简答题中。

二、书写方法

1.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Na2CO3+2HCl2NaCl+H2O+CO2

2.拆:有强、易溶拆开写;

有弱、难溶、氧化物;

有非、气体、单质均照写。

强指强电解质,强酸:H2SO4、HCl、HNO3;

强碱:NaOH、KOH、Ba(OH)2;

易溶指易溶的盐,如KNO3、NaCl、K2SO4、BaCl2等都拆开写成离子形式;

弱指弱电解质,弱酸:CH3COOH、HClO、H2S、HF等;弱碱:NH3・H2O及难溶的碱;

难溶于水的盐类如:CaCO3、BaSO4、AgCl以及氧化物、气体、单质和非电解质都要照写成化学式。

3.删:将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删去。CO3+2H+H2O+CO2

4.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离子所带电荷是否守恒。

三、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应注意的几点:

1.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应用分子式表示。(2)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并且处于澄清状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离子形式。(3)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且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分子式。

2.注意反应是否在溶液中进行

离子方程式只能用来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注意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和阳离子配比数是否正确。

4.浓H2SO4的浓度一般为98%,水的含量很少,其溶质基本上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有浓硫酸参加的一些反应,可以认为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5.反应试剂用量不同影响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化学;体验指导;价值认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2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9

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革新之一,就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和设计。与传统教学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相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立尤为值得关注,其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应既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与价值观的过程,而后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无疑更有巨大意义。新课改实践已有十四年,广大教师对高中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落实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但仔细品来,仍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部分课堂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视为相对孤立环节,并未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实践有效结合,将其从教学过程中删去并不影响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教学中美丽的点缀而非必需;部分教师将有意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环节安排在课堂引入(初始)或总结(最后)阶段,且用时不超过五分钟,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贯彻落实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权重偏少;对于承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素材,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从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知识应用、化学史知识等方面开发,且其教学功能多被理解为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这无疑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有的教学效能大大窄化。对于上述现象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仍有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功能、意义、实施途径及方法等问题作进一步理解认知。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内涵认知

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生成途径及评价方式。尽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以来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于这一名词本身的解释似乎并不多见,或许研究者以为其内涵应为大众所熟知,而更专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和实践的措施。各类教育教学工具资料中,则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名词分别进行了解释说明,值得关注思考。

关于情感,《教师百科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特点。《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中提到,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中对象和现象所采取态度的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特殊反映,对那些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对于态度,《教师百科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中认为,态度指个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持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概括的思想、兴趣或目的的倾向性。在态度的组成中,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其中以情感因素为核心;《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出版社 1993)》中则将态度表述为个体依据自己的观念,对态度客体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的较持久的内部反应倾向,是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的较稳定持久的个体内在结构;而价值观,《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中认为,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中指出,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联系并转化的关系。个体对事物或活动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其所产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将影响个体最终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反之,个体价值观的取向又会指导其对待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态度和情感。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追求和塑造是不可分割、一脉相承、逐渐递进的。学生对化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其在学习中的体验密切相关,而化学学习体验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学习的知识内容、参与的认知活动、经历的研究过程,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情感的动力源泉。在此基础上学生需对所体验的知识、活动和过程的认知、价值及意义进行感悟评价并认同,方能进而形成积极正面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中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知及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认知,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学习内容,笔者以为,应该对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形成以下认知观念及教学策略。

1. 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中对高中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首先是需通过科学探究等化学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感受、认识、学习并应用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意识;进而认同、赞赏并关注化学科学的巨大贡献,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最终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意义

相比而言,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在当前相当比例的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亦有部分教师充分认识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作用,注重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和认知方法,提炼学科观念,形成学科思想。但如前所述,不少教师仍习惯性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之后的点缀,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首要或者重要教学目标的课例相当少见。笔者以为,必须高度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直接决定其对化学学习所投入的意志、努力和时间,当然亦直接决定了化学学习的成果。很多教师担心课堂时间有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重进度轻体验,试想在教师将知识全部授完后,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多少,又有多少学生乐意对被灌输而来的知识深入钻研?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真正产生兴趣,即使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探讨,学习成果可能会更好。所以教师应真正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源泉。在教学中应勇于尝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甚至首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部分对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的课堂教学中,应深度开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功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落实高度融合

高中化学课程专家、扬州大学的吴星教授曾指出,当前基础化学教育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目标割裂。应认识到,三维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学习认知化学过程的三个角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解决学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解决怎样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面向为什么学、是否愿意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亦存在着密切联系、互相生成、不可分割的特征。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形形的物质、各种各样的反应、精彩纷呈的实验、严谨求实的研究等化学特有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积极正面的情感;在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之中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渐认同并赞赏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对化学的概念、原理、物质、变化、实验等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思辨应用过程之中,认识化学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感受、感悟化学科学的认识、研究、形成过程,亦是逐渐形成对化学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绝不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仅仅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和化学知识应用,或者只占用课堂教学的少量时间,学生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内容、过程和方法均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学生化学学习的始终。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对学习的体验指导和价值认同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习体验的质量、感悟和升华。首先应保障体验活动的全面和深入,体验的对象既包括化学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获得过程;既包括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施,也包括探究活动的构思、设计与评价;既包括某一知识的认知理解,也包括知识体系的联系与建构。学生的全面体验无疑会耗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但绝不可因此因噎废食或越俎代庖,因为亲自体验是学生充分、整体的感知化学科学的唯一途径,也是激励学生认同、探索并应用化学科学的必由之路;其次,应加强对学习体验的指导与引领。学生在初次经历相关体验活动时难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教师此时相应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既保障其能够高效顺利的完成体验,又是很好的化学方法论的传授。面对体验结果也许学生会茫然懵懂,某些珍贵的信息素材和情感体验若不加把握就会稍纵即逝,此时需要教师适时的对体验中的成果、感悟作相应引导。如对实验探究活动所产生的细微现象进行捕捉解释,对证据的采集和推理过程进行思辨完善,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乃至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感受并追寻科学研究中必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规范、百折不回、勇于探索等科学态度。此外,要形成对待化学学习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并赞赏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化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有效并可以迁移运用,化学的观念和思想值得认同并坚持,方可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无穷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有什么用、怎样用,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终身受益。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教学设计初探――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例

1. 教前记

教学内容出自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2》专题2第二单元,作为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入门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若实现上述教学任务无疑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落实。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要求仅为“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江苏省高中教学要求中具体解释为“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和“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可见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并不高,在教学中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盲目提高教学要求,只需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化学反应和能量的基本观点即可。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完全可行,而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则是两种行之有效的路线途径。

2. 教学设计流程

(1)课堂引入:观察下列化学反应,指出其用途。

设计思路:教学伊始即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联系,关注化学反应和能量的价值。既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主干,又明确价值取向。

(2)初步体验:燃烧是学生最为熟悉可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通过原始人燃烧取暖、火箭升天、焰火表演、奥运火炬珠峰点燃和海底传递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体验燃烧的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对燃烧条件的控制逐步完善。指出不仅燃烧,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必然伴随或吸收或释放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是热能、光能、动能、电能等诸多形式。关注化学反应,不仅要关注生成新物质,还应关注其中的能量变化。

设计思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燃烧反应为案例,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体验其中能量的释放形式和产生的价值,特别是其中所展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燃烧反应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扩展丰富,反应的环境不断突破人们固有思维的科学事实,感召学生认同化学学习的价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全面体验:

① 学生完成教材“你知道吗”,观察图片体验几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②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与探究”,亲身体验镁条与盐酸、Ba (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设计思路:学生体验活动包含观、察、思、辨、悟、说等方面,要保障学生深入参与上述各环节活动的时间与质量,不应将体验简单等同于观察,不能让学生的体验流于形式。特别是学生实验,尽管目的是体验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但不可因此而削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如镁带表面聚集大量气泡且浮在盐酸液面上,Ba (OH)2・8H2O与NH4Cl晶体在搅拌过程中产生大量液体而变为悬浊液等现象,合理加以利用,既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有关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又是很好的科学态度培养素材。

(4)归纳认知:介绍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定义。提供一些常见反应,由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判断属于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总结判断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经验。

(5)价值认同: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有什么用?

①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

②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是人们进行化工生产、研制新物质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途径。

设计思路:从“化学反应有什么用”到“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有什么用”,乃至后续“热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用”的教学设计,既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价值体验,也体现价值认同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帮助学生形成相关价值体系,进而发展为价值观。

(6)类比认知:热化学方程式――定量表达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化学用语。

① 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关注其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② 观察下面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两两比较来总结体会。

据此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尝试准确规范的表达其含义。

设计思路:类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对类比方法进行亲身运用和体验,是很好的培养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并产生价值认同的教学素材。

若改为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上述物质,结论又如何?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可表示反应物与能量变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计算一定量的反应物在反应中吸收或放出多少能量是目前热化学方程式最重要的用途。

设计思路:“热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用”是形成本课知识价值体系的最终环节,揭示化学用语并非空洞虚幻,而是与具体的物质、反应和研究息息相关,实用价值巨大。在完成教材设计计算环节后进一步设问,将“相等物质的量”改为“相同质量”,是想利用学生熟知质量是生产生活中更为常用的物理量,用其表征常见的燃料更具生产生活实际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常见燃料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氛围

化学是一门很有自然魅力的学科,贴近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化学的作用。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当前部分化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特别是过度追求高成绩,教师满堂灌、压作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低效课堂依然存在。

一、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呆板

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景,简单直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生理和年龄特点、需要、经验、新旧知识衔接等。有的教师化学语言不规范、欠推敲,以致造成语言不严密、随意且废话多,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的教师课堂用语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毫无活力,缺乏引导性、启发性和逻辑性,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

欲望。

2.教师独霸课堂,学生活动空间少

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绵绵无期”的听、课后“永无休止”的“以练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思考问题、整理习题、归纳规律的时间。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心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很少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忽视学生思考、说和写的过程。学生没有感知的过程,对教师讲的内容理解不透,囫囵吞枣,导致教师所讲知识巩固率很低,不得不依靠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和依靠重复演练来加以巩固,使学生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化学教师低效和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活动,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高中化学教师要营造“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使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新方法

1.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一种学习催化剂。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多点刻苦努力。学生不断地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这样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活动机会

对于高效教学活动而言,必须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与生活价值的意义,使教学活动回归到培养“人”的角度,去塑造人,去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服务,实现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能力人”。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时,先让学生开始做实验,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氯化铜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闪亮的小球并消失,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这一个一个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过讨论和教师点拨,对金属钠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有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强。

3.教师巧妙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高效学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实现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往往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4.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课堂内容,为后续教学提供更多资料

教师与学生交流要遵循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规律,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融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教师总结学生提供的意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在后续教学中体现学生意见的内容。

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或缺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李政.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0.

[2]周红波.浅谈化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Z4).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商榷;改进;发现;发明

重庆市于2010年秋季执行高中新课程,化学科使用的是人教版,我也于2011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教材,通过两年的亲身体验,总的感觉还不错,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这套教材与旧体系人教版教材相比,联系生活更紧密,更具有实用性;在知识的系统安排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升华;“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板块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与问”板块让师生双主共学;“思考与交流”板块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但是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地方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化学①第21页第一章章末检测题第9题:配制0.2 mol/LNa2SO4溶液50毫升,需要称量固体Na2SO4的质量是多少?简述操作步骤。对于这道题第一个问题,教师用书上给了下面这种解法:

n(Na2SO4)=0.2 mol/L×0.05 L=0.01 mol

m(Na2SO4)=0.01 mol×142 g/mol=1.42 g

按照中学化学教材对常用仪器“容量瓶”的规格来看,中学实验室只有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四种规格的容量瓶,而在本题却给了配制50毫升0.2 mol/L的Na2SO4溶液。从中学教材的常见仪器来看,规格最小的容量瓶都是100 mL,则我们只能先配100毫升0.2 mol/L的Na2SO4溶液,然后再从所配溶液中取出50毫升,这样就应该消耗2.8克Na2SO4。

化学选修2第75页实验3-4,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饱和Na2CO3的作用有哪些,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先在饱和Na2CO3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显红色,实验结束后,振荡装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可以观察到上层油层减少,同时饱和Na2CO3溶液的红色变浅,还有气泡出现的现象,分析推理出饱和Na2CO3的作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

化学选修2中可能涉及化学工业较多,在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欠规范,多处化学方程式书写缺条件或者状态,这不符合中学化学教学对化学方程式的严格要求,作为中学教材还是应严格规范,才能对学生起示范引领作用。

化学选修3在《离子晶体》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说“钨是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金属”,众所周知,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查了百度百科,说钨合金是硬度最大的金属材料,教材将钨合金当成钨,恐怕不妥当;教材在这一节中还将“阴、阳离子”改写成“正、负离子”,中学化学教材中对电荷、对化合价、对原电池的电极才说“正、负”,对离子、对电解池的两极还是习惯说“阴、阳”,中学教学中“阴、阳;正、负”还是分严格一点好。

化学选修5中有多处实验可以进行改进:

第42页“科学探究”中,产生气体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之前,加一个盛水的试管,其作用是溶解乙醇和溴化氢气体,防止二者进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干扰实验结论的判断。

第51页实验3-1,关于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在教师用书和相关参考资料上只谈到除去SO2和CO2,应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吸收挥发出的乙醇蒸汽,防止它进入后面装置,干扰实验结论的判断,因为乙醇和酸性高锰酸钾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第54页实验3-4中,关于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如果按照教材的做法,向稀苯酚溶液中滴入浓溴水,要加过量浓溴水,才能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我在课堂上作了一对比实验,如果将教材上的滴加药品顺序交换一下,即向浓溴水中滴加苯酚溶液几滴,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还可避免,因苯酚过量导致无法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意外现象。

第57页实验3-6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时,教材要求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很多参考书还反复强调要加热煮沸。我在做这个实验时,让部分学生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另一部分学生用水浴加热,结果发现,用水浴加热的同学看到了非常漂亮的红色Cu2O沉淀;而那些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同学,或出现暴沸情况,或出现黑色固体,出现暴沸现象是因为试管中有过量碱;出现黑色固体是因CuSO4溶液过量或配制的Cu(OH)2的质量分数过大,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导致Cu(OH)2分解而生成了CuO,在实验时得不到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是得到黑色的CuO沉淀。由此可见,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不仅仅会干扰对现象的观察,导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会出现安全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课本变得简单知识且零碎,但是考试中的试题仍然很难,试题不仅涵盖课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由课本知识延伸出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举一反三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课本上的反应关系,还要由书本总结出反应规律,再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写出反应的实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先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只有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化学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肥皂能去除衣服上的污渍呢?因为这种和生活贴近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教师在学生疑惑时可以用化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告诉学生化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答。因为化学和生活有很大联系,学生就很容易地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学习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实验中物质颜色或是状态的变化会让学生对化学有好奇感和新鲜感,这种感觉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知识。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就会投入学习化学,自主学习化学,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着脑子里的知识,学生就依赖老师单纯地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遇到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小组,在课堂上主要的问题解决都依靠于学生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教师只负责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对学生的答案作出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一位同学有比较好的思路,就要让学生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分享,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启发和提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参与课堂,而且学生只能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学生会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思维方式下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狠抓学生的基础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绩提高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一切能力的提高都建立在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学生成绩提高和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要分层次地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电极反应时,会接触到很多离子,这些离子之间有一定的放电顺序,学生要根据离子放电能力判断哪个离子参与反应,然后根据离子写出化学方程式。教师要先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电极方程式,再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拓宽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基础是根本,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在基础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巩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业量,不能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否则会让学生有压力,但是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提高作业题的质量。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化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化学反应,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反应的本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学生只有亲手实践才能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创新,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化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很多教师为节省学习时间就把实验改成老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看这样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知识一股脑地都传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和老师的思维一样,不会对知识点有新的想法和疑问,也没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学生会找到学习的突破点,在实践中创新。

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根据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学到无限的知识,才能更加轻松地应对以后的考试和生活中的挑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得到重视,只有创新社会生产力和一个国家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和社会上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配合老师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将来在社会上更容易立足。

参考文献:

[1]张万荣.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1).

[2]金水英.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