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05: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乌鸦手偶、玻璃颈瓶、小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孙老师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第24课――乌鸦喝水(生齐读课题)
2.瞧,可爱的乌鸦带着一群词语宝宝来了,还认识它们吗?
乌鸦 渐渐 办法 终于 升高 到处
叼起 看见 瓶子 石子 口渴 喝水
3.分行读。
出示第一行,谁来读?(1声音可真响亮!2“终于”“终”字后鼻音,你读得可真准啊!请你领着大家把这个词语再读一遍。)
出示第二行,谁来读?(重点指导后鼻音“升”,轻声“起”和“见”)
出示最后一行,谁来读?(“瓶子”“石子”读得真准!谁还能用第三声再来组组词?这一行中还藏着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是谁呢?(渴和喝),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知道为什么吗?你不但会发现,还很会研究,说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把掌声送给他!)
4.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些词语宝宝,好吗?(齐读)
过渡:小朋友的生词学得真棒,小乌鸦也被吸引来了。播放课件:(哇,哇,小朋友们好!)多可爱的小乌鸦,和它打个招呼吧!(想了解我的故事吗?)那就请把书打开到134页,先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自由读。
(二)交流讨论。
1.(课件出示整小节)谁来读?――指名读。(你每一个字的字音读得都很准;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棒!)
2.小朋友们再来看看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呢?(3句,带着一起看看,数数)
3.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口渴”:是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2-3个)那是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还有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时候,最想干什么?(喝水)这个时候的乌鸦也非常口渴,它要去――找水喝,那它是怎样找水喝的呢?你能用文中的词语告诉老师吗?
“到处”:小朋友们可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词!到处是什么意思?(处处,四处,每一个地方)他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呢?还到哪儿了?(指名2-3名学生说)是呀,它东找找,西找找,找了很多地方,可辛苦了!谁来读好这句话?
指导朗读。(评价:老师觉得你这只小乌鸦还不是太渴的。这只乌鸦真是太渴了!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啊!)
4.他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
乌鸦找到水了吗?谁来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老师?你们找到这句话了吗?(齐读)
乌鸦找呀找,终于看见了半瓶水,它的心情会怎样?(高兴、开心、激动、快乐)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终于找到水了!有水了!)
(手偶演示)是啊,终于有水喝了。咦?怎么喝不着呢?小朋友们帮它找找原因。(半瓶水,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是因为瓶子里只有――半瓶水,瓶口又――小。
想想,这个时候乌鸦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难过、着急)
谁来读好下面的两句话?(指名读)
(三)朗读全节。谁能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夸张些)是呀,乌鸦怎么办呢?请大家再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
(二)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是呀,乌鸦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谁来读?(指名两生读)
1.(手偶演示)想看看乌鸦是怎样做的吗?老师带来了一些石子,看,乌鸦正在干什么?(叼石子)像这样,用嘴衔着就叫――叼。
2.(实验演示)那这个方法有用吗?让我们来试试!
乌鸦叼起一颗,放进去,再叼起一颗,放进去,(速度很慢)就这样,一颗又一颗(快一些,连续几颗)小朋友们仔细看哦,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再快一些)现在能喝到水了吗?还等什么,赶快来一口吧!(做乌鸦喝水状)啊!真舒服啊!小朋友们也和乌鸦来喝一口吧!这个方法好吗?
3.刚才,你发现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渐渐,慢慢,一点一点地)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
(三)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叼石子的这个好办法,乌鸦是一下子想出来的吗?(不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终于)从这个词语,你可以看出乌鸦想出这个办法怎么样啊?(很不容易,想了很长时间,很多办法)你们说得真好。谁来读好这句话?
(四)指导朗读。谁来把这小节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小乌鸦还会想到什么办法来喝着瓶子里的水呢?
过渡: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想到了很多办法,让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吧!(欣赏动画儿歌《乌鸦喝水》)
四、小结全文
歌好听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聪明、爱动脑筋)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小乌鸦这样多动脑,多思考,积极想办法。(板书:多动脑)
五、学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还要重点学写两个生字。(出示:看 渐)
1.齐读。
2.(记字形)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你记住了哪个字?(渐,一辆水车千斤重。看,认识手字旁,比较“手”做偏旁时笔画的变化,孙悟空把手搭在眼睛上遮住光,看得可远啦!)
鉴于说话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我就把说话训练纳入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多方面的了解与沟通,我发现孩子们入学前很爱讲话,跟同学,跟爸爸、妈妈总有讲不完的话,可是一进了课堂,都不敢讲话,这是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受到了启发。
《乌鸦喝水》一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明白这个既浅显又奥妙的科学道理呢?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观察实验,并进行了一段逻辑推理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从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要求学生观察我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去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并想一想瓶里的水为什么慢慢升高,然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竟说出这样的话:“老师把石子一个一个拿起来,摔到瓶子里去,瓶子里的水就会慢慢升高了。”
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书上明明写着的词语,学生不用,却用了如此不“确切”的词语呢?这说明他对书上的词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有的字词,虽然学生认识了,但如果不放到句子中去深入理解它的意思,往往是一知半解的,运用起来就会不恰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扎扎实实教好每一字词,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
于是我轻轻捡起石子,又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观察比较:为什么石子用“捡”不用“拿”;乌鸦为什么用“衔”不用“捡”;放到瓶子里去又为什么用“放”不用“摔”。我提示后,学生明白了,纷纷说:石子很小,人不可用手捡,乌鸦没有手,不会捡,它的嘴尖尖的,就用嘴巴衔,衔起来再放到瓶子里去。石子要轻轻地放到瓶子里去,不能摔,一摔就会把瓶子摔破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懂得了说话时用的词语要确切,不能乱用。
“那么瓶子里的水为什么慢慢升高呢?”我又问。
有个孩子回答得很天真,他说,像泡茶叶一样,茶叶胀起来,杯子里的水就满起来了。还有的孩子似乎能够理解这种现象。但是就是想不出恰当的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手老是举举放放。我就从瓶子里捞出一块石子,让学生观察,“你们看,石子变大了没有?”学生一看,石子并没有变大呀!我又把实验演示了一遍,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石子和水的关系,于是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放到瓶子里去的一个个石子沉到底下,把水都挤上来了,所以水就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读懂了课文,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了科学道理。
这次的教学经历让我感触很深,对如何加深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我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巧妙地借用了实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演示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能够表述清楚的语言,因此语言的训练,口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锻炼,还有一个语言转化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渐渐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有一段较大的距离,从学习语言到学习文学,从理解文学到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很能讲话,可是读起书来就读不清楚(当然其中还有认字熟练不熟练的因素),有的孩子书上的词句会读,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却不会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是在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书面语言的。从说话入手,逐步加强书面语言的训练,将会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迅速发展。所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并能在口头上运用,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成长生态环境,教学形式上充分互动交流,拓展延伸时以兴趣为导向。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互动既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需要,也是推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碰撞交流所需,是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的彻底变革。互动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要通过创设条件使学生在互动化的教学中情感、思维、行为主动参与,使科学素养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互动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的环境,学生会顺其自然、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会提出并自行追问答案,提出新想法、新思路,从而激发想象,不断创新。教学中的互动,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设置议题、创新情境、引导互动,确保互动是围绕科学学习活动。生生的互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都是围绕对某一自然现象、科学实验等展开的,教师既要确保方向性,又要实现有效性,让互动成为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互动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在观察交流时,还可以是互动评价活动。但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开拓创新是互动的本质要求。总之,科学课是一门探索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综合性课程。是以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嘴、耳、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方面设计、考虑课堂安排。
作者:柴连武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第一小学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面对幼稚顽皮、自控力差的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胜过电闪雷鸣般的批评,恰当运用富有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的幽默语言,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下面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共勉。
首先,我认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的面孔不应该始终是严肃的,适当放松情绪可以让教学的气氛活跃一些,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或借鉴别人的机智幽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更多的笑容和快乐,让学生乐中求知。在我们现代的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代潮流、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教学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风格。教学中的幽默语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能消除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疲劳感、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气氛;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幽默的课堂教学艺术,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细节中的幽默,例如不脱离教学的笑话、趣事,或机敏的妙语、警句、有趣的描述、超想象的夸张、巧妙换言以及幽默的动作和表情等。一次,我正讲着一首古诗,无意间发现两位同学手挽手,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描写友谊的诗句有哪些?一部分同学随声附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接着说:真是人生难得一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啊。两位同学就放开了手。这样,既提醒了那两位同学,也没打断讲课的节奏,还让学生体会了古诗词的妙用。采用这种含蓄幽默的教学方式,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缓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冰释责难,使课堂生辉,情趣盎然,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运用幽默语言创设情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做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平视”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给幽默提供一个可以展现的舞台。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同学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发明活动中,才大胆地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一起发明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如在给学生上《乌鸦喝水》时,问学生还能想什么办法让乌鸦喝到水?有个学生大声道:“给乌鸦一根吸管!”学生们会意的哈哈大笑,我夸张地大声说:“让我们穿越时空,给这只乌鸦送去吸管吧!不过要把乌鸦的硬壳嘴变软一些哦!”学生在风趣诙谐、幽默睿智的课堂气氛中,更加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学生产生好这种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的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的因素。。运用教学幽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起到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
相声大师侯宝林认为:“幽默不是耍贫嘴,不是出怪相,现活宝,它是一种高尚的情趣,一种机敏性的反应,一种把普通现象喜剧化的处理方式。”要想熟练运用幽默创造最佳的课堂效果,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心智,语文教师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它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它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瞬间的碰撞。然而,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使孩子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
例如三年级教材《五彩池》的教学。
对于孩子,五彩池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还可以构思出书中并没有提及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事先给孩子观看五彩池的画面,孩子的想象必定被框定于画面。多媒体的展示受到仪器的限制,它的色彩和场景并不一定达到传神的效果,如果你展现的五彩池还不如学生的想象,那么这样的展示有什么效果可言呢?但是,谁都知道孩子的想象是世界上最美的,是无可比拟的,什么能代替它呢?所以我说,扼杀孩子的想象是一种罪过。
二、演示取代了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书写练习、课文标示、实际操作等等,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课堂中要进行这些具体的操作,需要做好很多准备,自然就给老师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例如:《乌鸦喝水》课文的教学中,乌鸦是如何往瓶里装石子的?为什么水会往上升高?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如果教师只是用课件演示,那么许多孩子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去体会乌鸦遇到事情喜欢开动脑筋这样一个思想教育。反之,教师课前准备好几个不一样的瓶子,我们可以叫学生通过朗读来确定:哪个是乌鸦见到的瓶子?再请学生往里面装水,说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选择石块往里装,看着水位慢慢上升,让他们想想什么占去了水的位置?通过一个实际操作的演示,直观地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动手动脑。我相信,这样的效果一定比只看演示来得好。
再如语文课老师指导学生的书写这一环节,现在也有专门的课件代替。我认为这也是不够好的。能够端正地书写汉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指导能力。许多教师现在依赖着课件进行书写教学,的确是省力了不少,但是课件中的汉字书写只能局限于笔顺和汉字结构位置的展示,硬笔书写时运笔的过程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课件始终是无法展示的。学生无法掌握笔画的基本写法,又如何写得出生动的汉字呢?
三、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教师拿着粉笔可以信手几笔,成画、成诗……学生看着老师秀美的文字,往往表现得佩服无化,这本身就是一副师生互动的美妙画面。
如今有了电脑和投影仪,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内容,忽略了板书,甚至舍弃了板书,这是不科学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图画性赋予字形本身一定的意义。汉字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情景性,很传神,这是高科技所不能传达的。老师脑子里想什么,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表达出来,而电脑的节奏和人脑的节奏毕竟不一样。
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亮点的地方,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一边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种“及时反馈”的优势,是预设多媒体课件不可比拟的。
四、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电视、电脑已经作为家中必备的家用电器。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尽量缩短孩子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社会源源不绝的发展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从细节着手,更要从小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更是至关重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描述客观事实、记录社会现实、传递语言情感、表达内心情怀、抒发自我感受等作用,在创新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注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内涵
创新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的核心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实施素质教育为载体,适应经济时代、知识时代的环境挑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换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展现。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极具情感意识、极富想象、极易产生灵感的学科,无论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从树立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方面来说,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因此,注重小学创新教学的实施,应从语文学科入手。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1.重视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崭露头角,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争先推崇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主张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不仅活跃了整体的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思路的限制,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一直处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状态。教师疲惫于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厌烦于喋喋不休地听讲,教学的主体和客体都陷入了硬性的机械教学中,怎么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天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教学的牺牲品。创新教学的实施大大转变了这种硬性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从客体地位转换成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教学部分,传统教学只重视课文朗诵、课文内容分析、生词讲解等内容。而运用创新教学,增设课文内容讨论、课文情节表演、课文主题提问等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质疑课文表达的含义,加强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一举两得。
2.重视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自古至今,凡是成功伟大的人都将兴趣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忽视创新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创新教学的精华之处在于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快乐的学习氛围。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发挥兴趣,在兴趣中产生创新。创新作为一项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能求胜心切,循序渐进,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乌鸦喝水》时,教师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乌鸦喝水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想象,提出“如果不利用小石子,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展开思路,发挥创新,献计献策,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解《第一次抱母亲》文章时,教师开展了“回家抱母亲”的活动,让所有学生回家都主动抱一次的母亲,并将感受记录下来。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母爱”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主义关怀。
3.重视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积极向上、富有行动力的意识形态,是创新行为和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方法着手。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设计时,注意创新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阅读。问题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答案也有所不同。同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真正的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真正感受文章中的意境,并自我寻找真正的自然答案。通过社会活动的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本知识,更将现实生活与课文联系了起来,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人文情操。
创新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教师在长期的探索中发现:只有不断加强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视,才能真正将创新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祖力皮亚·吐尔逊赛普鲁.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知根知底知文化点字成金兴趣大邬晓玲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维持语文的本真陈江文
4.简评赣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田本娜
5.《小露珠》教学例谈计亚萍
6.走进生活体验交际徐灵俏
7.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谌小平
8.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摭议陈策,陈军
9.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志芬
10.范读——不该失去的课堂风景吴高生
11.新课程呼唤对文本的"教学性阅读"刘蓓华
12.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邬慧芬
1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陈雪娥
14.《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感悟汪素红
15.《示儿》一诗前后教学对比有感杨艳
16.中年级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陈秀萍
17.探求语文意识与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杨丽芳
18.创设互动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徐瑞香
19.追寻语文课堂有效的语言训练朱先云
20.依托文本巧练笔董世琴
21.浅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龚金良,应中赋
22.从解题思路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唐广泉,王加兵
23.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学习数学朱长青
24.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沈伟英
25.练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余辉
26.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吴淑红
27.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认识陈延东
28.真问题真探究真发展俞芬
2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想刘贵堂
3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王华
31."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冯凯,吴正宪
32.《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野霄燕
33.教师应做课常教学永远的主导者管晓蓉
34.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陈文胜
35.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孟伟英
36.再谈"分数大小的比较"秦治国
37.关注细节.凸显教师的"品德味"陈红霞
38.小学英语课程在低龄段实施的调查与问题思考胡海燕
39.校本教研培训应关注的三组关系高全荣
40.影响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分析吴艳玲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刘雄英
42.走出批评教育的三个误区郭文龙
43.综合实践活动若干异常现象诊断林添胜
44.创设美术学科积极氛围的教学战术蒋春燕
45.例谈实验记录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黄晓冬
46.浅谈品德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的实效钱胜利
1."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洪志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承凤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儿歌的教学处理陈昌发
4.在石榴园看到了……张海峰
5.将《九色鹿》的美根植于学生心间蔡秀娣,王卫
6.《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陈星
7.《小珊迪》说课方案张海林
8.读出《瑞雪图》里一方新天地王丰
9.说《乌鸦喝水》教与学过程王敏
10.实践式作文例谈陆卫
11.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唐晓芳
12.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王鸿
13.课堂教学的活力邹萍萍
14.语文教学急不得龚进容
15.几个教学案例的教法介绍和反思王兴敏,王华民
16.电教手段运用的原则袁正红
17.对《壮丽的青春》内容的思考建议冷满红
18."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滕瑛
19."0是自然数"引发的几个问题秦治国
20.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邹娟
21.让"探究"更有效张群红
22."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李海东
23.三个话题探究"倒数的意义"曾人平
2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意图黄朝群,陆海
25.《圆的认识》的教法、学法欧阳亮
26."8+6"等于13吗李城兵
27.口算教学追根求源席爱勇
28.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反思"四步曲"陆醴骅
29.一道习题的指导方法顾利国
30.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静
31.分解质因数的巧用袁军
32.由作(√2)厘米线段所想到的叶天荣
33.对学生评价的感悟王志民hHTTp://
34.数学教学之中的德育常桂花
35.探究对单位"1"的理解缪彩琴
36.不应漏掉的答案倪爱莲
37."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邓林树
38.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赵文超,陈卫春
39.《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课堂实录苏美丽
40.思品教学要淡化教育痕迹汪大钧
4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胡小芬
42.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吴小兰
43.字母教学中的妙招周莉
44.词汇复习方法隅举昝淑华
45.科学室外探究课的组织李强
46.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朱长林
47.谨防学具变玩具林仕谋
48.体育学习评价的思路程梦珍
1.别站在伞沿下陆勇强
2.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孙建龙
3.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孙慧玲
4.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翟宏丽
5."简简单单"原来不简单梅芳
6.作文还是"四不像"好何捷
7.《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赵连喜
8.《游子吟》教学设计乔能俊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顾巧英
10.让小学语文作业走向开放潘新莲
11.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张瑞英
12.《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杨春芳
13.我这样教《月光曲》吴良芳
14.例说品味文本语言的策略潘文彬
15.从"鹅卵石"到"钻石"诸娟芳
16.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赖翩京
17.莫让体验失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陆丽琴
18.一个故事的启示施义兰
19.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周林
20.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廖延芳
21.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石顺宽
22.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口算教学童健英
2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李莉
24.报告会"热"中的几点"冷"思考张传民
25.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王红梅
教学反思小学教师成长意义从长远来看,教师的教学反思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教学反思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思考,就现状而言,我国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并不多,文章针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分析,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教学反思认识
反思是一个日常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并且从思考中总结经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容易将反思与“内省”等同,古代有一句名言被收录在《论语》中,即“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
针对教学反思的含义,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还有以此产生的后果,进行理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记录在案。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从两个方向展开,其一,是纵向角度,从自己的教学活动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且记录教学情况,分析自己教学的成败,及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积累教学经验。其二,纵向反思,观看他人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取其长处,弥补自己的教学补足。一位美国学者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它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及时记录,并做深刻反思,反复推敲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教学的遗漏之处,由此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而解决教学困惑,完善下一次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教学反思意义
(一)课堂有效性提升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形式有了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是在此类现象发生后,教师对自己的备课进行重新审核定位,针对教学过程,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逐一排查,并进行分析判断,对于每一堂教学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要进行记录,从而在教学设计环节开始,进行教学的合理设计,促使教学目标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促进下一次教学的成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小节将举例进行说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某市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燕子》第一课时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字词,阅读课文,理解段意,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想不集中,而且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进行良好的疏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该教师应该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剖析,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使其正确掌握学习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交代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方法,促进小组学习效率的提高,进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教学能力也很重要,可以说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知识可以补充,但是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在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认真思索,然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其必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其成长的必经之路,另外,教学反思还可以成为教师成功的助力器。叶澜教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他这一生无论写多少教案,都可能无法成为一名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仅仅三年的时间,就会成为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对备课重视较高,但是在教学完成之后的教学反思,教师很少留意或思考,甚至是用一个教案,就可以应用所有教学。
例如,某位新教师在小学课文《乌鸦喝水》教学时,对本篇课文的重点部分讲解的不是很透彻,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缺乏新颖与创意,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学习内容较为浅显,对课外知识的延伸较少,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效率。针对上述教学效果,该名教师在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向其他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汲取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实行小组教学形式,进行讨论,如何使乌鸦喝到水,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方法,积极开发学生思维,并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演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很成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该名教师在教学过后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创新,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量变的基础上引起质变,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反思活动,在教学完成之后,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仔细推敲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积极进行改进,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参考文献:
[1]刘利平,刘春平.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04).
[2]高贵忠.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式研究评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
[3]王子学,闫慧明,李转华.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一、注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说教,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对于教师教学来讲,一节课,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我是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的。故事中的乌鸦因为水位不够高瓶口太小喝不到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通过将石子放入瓶子使得水位逐渐升高就喝到了水。这个故事中“随着瓶内石子体积的增大水位逐渐升高”就蕴涵了函数关系,由此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情绪调动下,很容易自觉地走进课堂;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情趣飞扬
数学源于生活,教学要联系生活的“源头”,在初中数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相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针对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最好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体验“熟悉风景”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内容的“生活化”。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教者自己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中的题材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我走进课堂,斜着眼,歪着嘴,将上衣纽扣扣错位置,一进班,全班同学捧腹大笑。我故作糊涂:“你们为什么要笑?”“老师,你今天成‘歪’老师了,眼歪,嘴歪,连穿衣都歪了,这样很搞笑,就是不好看……”我接着问:“为什么不好看呢?”学生说,不正就歪呗!谁叫你两边不对称呢?通过讨论,大家很快地进入角色。
生活教育无处不在,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校园生活,善于发现校园数学材料,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同学在作业时,墨水瓶被碰翻了,使作业本上的其中一个题目只能看见下面的话:“A、B两地相隔160公里,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公里,电瓶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请把此题补完整,并用方程解题。
三、适时适度把控好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程度,控制的原则是掌握好教学平衡。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能够让课堂进行的如同行云流水。教学控制的方法主要依靠反馈,控制的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比如说,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学习中,将班级分成两组来探讨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其中,一组用量角器量,二组用拆分成三角形的方法。分组的方法采用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一组或者二组,最后比较两组求出的结果。在这个案例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同质分组的方法,将平时喜欢用量角器量度数的同学放在了一组,喜欢论证的同学放在了一组,既可以使大家踊跃参与,也可以让教师清楚,那些同学在考试用容易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还要知道:分组教学需要提前预设,分组过程要简单快捷;要面向全体,要因材施教;最后还要灵活。这个案例更体现了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就必然要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现代科技为数学课堂的生动性的营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学生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一个崭新群体,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也正在形成,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毋庸置疑,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运用也必然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所以,数学教师应按照新课的要求,不断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尽量利用多媒体手段处理文本、图像和动画等,尤其对该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灵活使用。这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就会得以加强了。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就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演示,不仅形象而且直观,在旋转图形时,如果再配以声音就可以极大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生动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数学成绩, 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明显的。此外,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减少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教学效率就会提高,进而课容量加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点播和总结。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摘 要: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不重视细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引入随意性大,没有关注教材的编排细节,课堂评价不分层次。探索数学教学关注细节的新策略:关注导入细节,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关注知识编排细节,安排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关注评价细节,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日积月累、积小成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关注细节;策略
细节决定成败,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但是,调研发现,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不重视细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堂引入随意性大,有的“聊天式”地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与课题相差过远;有的干脆没有引入,直接上新内容。二是没有关注教材的编排细节,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没有循序渐进。三是课堂评价不分层次,一把尺子评价全班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相对而言比较后进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相反往往会得到批评,久而久之,这批学生的积极性就失去了。为了改变上述问题,笔者探索了数学教学关注细节的新策略:关注导入细节,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关注知识编排细节,安排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关注评价细节,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体验。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关注导入细节,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导入的细节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课堂导入的一瞬间如果能被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课件等细节所吸引,就能引起对新知识的渴望,进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故事特别感兴趣,课的导入时,教师应积极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例如,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挖掘生活素材,感受数学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耐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要善于创设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同学们找出生活中许多三角形的应用的例子后,一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不仅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
二、关注知识编排细节,安排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
(一)根据知识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相反则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确定得合理,与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难理解的知识要少安排一点内容,容易理解的知识可适当多安排一些内容。
例如,高年级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这样做:先学生自己讲讲对“表面积”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表面积”的真正含义;接着让学生再讨论长、宽、高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测量计算来加深“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知识的提炼过程,学生掌握得较好。
(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练习
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主要应该做到:引导学生人人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变被动作业为主动做作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后,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和合数?比如,学号是7号,是个素数。于是,学生都会兴趣盎然地说自己的学号,并用课堂的知识说说自己对素数和合数的理解,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大家帮他解决;接着,请学生用学过的奇数、偶数和今天学习的素数、合数,说说自己的学号,看哪个同学说得更好?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就跃跃欲试。有个学生说:“我是17号,既是素数又是奇数。”……接着设计是非题,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1)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3)在1、2、3、4、……中,除了素数就是合数。(4)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并在不断的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来自于数学本身。
三、关注评价细节,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体验
学习评价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更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课堂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评价中应该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机会,以鼓励、信任的方式、方法为主。
(一)关注过程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应适当延长时间。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公式的等等,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二)重视个性评价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要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重在引导他们创新,而不能满足于一般方法解决问题。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课堂上教师要重视精心设计和用好每个细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整个教学环节,日积月累、积小成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头表达 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在中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口头表达能力更显出其重要性,它是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教材都有了口语训练编排,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或从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兴趣,或从缓解口头表达中的心理压力,或从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一、加强阅读练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实践证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多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起了促进作用。
二、重视说话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凭借语言进行。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思维就越发达,越成熟。所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丰富他们的语言,重视课堂上多说的训练。平时,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这样锻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再现文章场景
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提高语言技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演课文剧等形式再现文章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就能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合语文教材,运用多种途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低年级以识字为主,有人认为识字课就是单纯地识字,只要记住字就行了。其实,在识字课中,同样能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我在教学《观察人体识汉字》的生字时,创设了两个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切磋。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即让学生在汇报所学生字后当小老师,可以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看谁说得好,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性、简练性和条理性。
2、巧用课文插图,进行口语训练。
课文插图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小学语文课文中都配有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引起学生观察、联想、说话的兴趣,这就为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加速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在指导学生说话时,应先注重引导学生说好单幅图,把话说得具体通顺,弄清图中表示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用一句话说明白。可提醒学生思考: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学生说好单幅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练习观察多幅图,用几句话把多幅图的意思说清楚。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多幅图一般故事性很强,有时还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现场表演,把几幅图画连起来,让学生们上台表演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就减缩了图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既增强了趣味性,又使学生身临其境,有话可说。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训练,就能使学生逐步把话说得通顺、具体。
3、续编课文,进行口语训练。
学生是编故事的天才,我们老师千万不要设置框框,限制他们。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多样的事物,能引起儿童的有意注意,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课文中童话故事较多,可在课后安排续编故事。如:《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等课文都是续编故事的好素材。长期坚持续编故事的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五、组织学生积极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
学生的积极活动,不仅可以养成学生生活和劳动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它可以说是联结语言和思维的桥梁,同时锻炼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积极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内容充实的过程,使事实、事物、现象和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联系通过这种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达到深刻的理解。这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词汇,并促进感觉和思维发展。例如: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坚持进行“三项体育活动”,即立定跳远、跳绳和仰卧起坐。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组织,分组进行,抓住人物的特点、活动的内容、动作等等,这一过程让学生自己安排;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最后让学生口述全过程。这时,由于学生自己置身于这一活动之中,观察最细,感受最深,不难带着丰富的感彩,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一活动。还如:“拔河”、“植树”、“浇花”、“打扫卫生”、“课间操”“打乒乓球”、“放学路上”、“接力赛”、“小画展”等等,通过细心地观察、感受,词语就会加入到学生储备的会使用的语言词汇的队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