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9: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内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传统的煤炭特色院校,矿物资源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更是从建校伊始就成立的专业,具有六十余年的煤炭特色历史,吸引了大批全国一流的煤炭企业来此招贤纳士,学校通过对/神东3+l0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为煤炭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神东3+l0合作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神东集团接受l年的培训实习,以实现学生既能拥有扎实的煤炭理论知识,又能毕业后尽快具备神东公司隶属企业工作的能力"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于每年学生刚升人大四时进人学校宣讲,招收有去神东就业意向的应届毕业生,组建采煤、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不同专业的产学合作教育班"以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神东集团对2012届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电气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工作,经过报名、面试等环节,最终有20名学生面试成功,成立电气类神东/3+I0合作教育班"。(l)双师制授课"配备有煤炭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组织具有煤炭企业工作经验、长期从事煤炭科研项目接触现场的、责任心强且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合作教育班的教学任务,神东公司组织协调任课教师到神东隶属企业进行技术调研及实习"学生到神东集团实习期间,神东公司派出企业工作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好的高级工程师为实习学生授课"高校与企业联合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2)修订教学计划"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控学院根据神东公司的需求,对所组织的专业合作教育班修改了最后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按煤炭生产的实际需要,重点对煤炭矿山专业、学科的部分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添加了如矿山机电设备等特色性质的选修课"根据神东公司数字化矿山任务实现的发展需求,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深人企业,重视实践环节贯穿最后一学年的学习"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学生毕业实习在神东公司完成"双方共同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编写毕业实纲"由神东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环节教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派具有丰富煤炭科研经验的教师随队辅导"实习地点具有典型性,并在完成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实践能力提升"。(3)拟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项毕业设计课题"神东公司与学校采取先面试后签订就业意向,再合作教育的模式,学生参与/3+l0合格后全部进人神东公司,力求达到跨越毕业工作第一年的轮岗实习环节,直接熟悉生产第一线"因此,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商定毕业设计课题,且均是与神东企业生产实际相关,一方面解决了实际生产需要,一方面锻炼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使/3+l0产学合作模式得以长久开展,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与保障的机制是成功的关键"首先,学校与企业要建立三个原则:共赢原则、资产保全原则和实效原则"以三个原则为核心,构建产学合作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细则、产学合作的项目管理制度、教师的绩效管理制度、设备资产及经费管理制度、实习的考核评价与奖惩激励制度等内容"[2j通过制度的建立,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在应履行的义务和肩负的责任,以及享有的利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
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实践经验总结
经过2011、2012两届合作教育班的实践,全体学员均通过了神东集团公司的考核,具备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节约了企业在招聘、培训、管理人员的成本,加强了员工队伍建设,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闭同时,学校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善了学校的师资结构,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对未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对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总结如下经验,以利于更好地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收到更好的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产学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化、理论教学实践化、企业实习深人化、研究课题对口化"组建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合作教育的副校长牵头,教务处处长、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成员的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合作教育的各项工作"促使学院提供优质智力资源与企业需要相结合、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以实现学院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发展"派专人进人高校进行专门的宣讲会,对毕业实习环节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并对实习成绩进行考核,达到企业未来顺利接收毕业生的目的"。(l)编制与合作教育相关的教材"目前高校所用教材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脱轨现象,尤其是针对合作教育领域的更是凤毛麟角"煤炭行业企业众多,发挥煤炭特色高校的专业优势,专门为此编制相关教材,实用性强,意义深远"。(2)扩大合作教育领域"各高校针对各自的专业特色,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程度"而当今的大学都在向综合研究型发展,以具有专业特色的合作教育为契机,全面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3)扩充产学合作形式内容学校不仅仅应将产学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一个渠道,更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角度出发"在项目合作、知识产权转移、共同构建实训基地、建立研发联盟等多个方面进行更深人更广泛的产学合作"闭。
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即学校如何在前三年里安排好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煤炭行业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实现达到/10的预期目标"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探索研究适合本校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保障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需不断深人开展和重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文作者:付华闺孝妞工作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学习的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3.依赖感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
4.情感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也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5.家庭原因
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各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认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
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借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他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三、结语
关键词 高校 新生入学 教育
大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活动,入学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入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入学专业教育,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专业困境,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入校学生将来职业精神的构建、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择业心态等多项内容,亦可给入学新生得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当前高校新生专业思想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有着较为鲜明的思想特点,现阶段一些入学新生却表现出对所选专业的乏味与无奈,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缺乏等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入学专业教育。新生刚入学时其选修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入校学生可否快速地以最优越的状态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关系到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现阶段高校入学新生形成的专业理念现状如下:
(1)专业选择的随意性。长期以来,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由本人填报高考志愿进而进入相应的高等院校相关院系的,然而学生们在填报所选专业时却一般被若干个因素所制约。我们国家著名教育专家张伟远对上海市212名高校学生展开相关的调查,其中91.2%的高校新生在填报专业时均对其所选专业知之甚少。
(2)专业了解的粗糙性。高校所录取新生在进入校门前或新生刚进入校门时,他们对高校生活和所选志愿均有着极高的期望值,但是在他们融入到大学校园生活后,普遍都体会到他们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单调古板,没有能力与当今社会现实密切配合。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出现错误认知,以为其所填报的志愿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条件和期望。
(3)专业择岗的无目的性。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每年均有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奔向就业岗位,择业压力成为当今高校在校学生的无形负担。每名新生走进高校校门,在对其本人所选专业志向毫无知晓的状况下,必然要对本人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出全面的估判,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只有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尽其所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方可为将来顺利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对将来发展前景的无所适从,让新入校的学生们难以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致使其容易虚度大学时光。
2 当前高校入学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对新生的专业理解状况了解不深。在对新生开展专业教育以前,未对新生的专业意念给予透彻掌握,而充分把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是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多数新生对本人所选的专业根本没有深刻的认识,谈及本人不珍惜自己所选专业的具体原因,大部分学生又所知甚少,甚至有不少新生连自己真正热爱什么专业,适合从事什么专业的学习和工作,都不甚了解。但是,相应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把握新生的专业理解状况,对症下药,方可提升入学专业教育成效。
(2)没能真正展示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主导角色。很多高校在对刚入校的新生开展专业思想主导教育时,具体业务执行者一般是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们在新入校门开展专业学习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更遑论对学生施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了。
(3)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模式单调,缺乏针对性。我国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的方法一般是以举办讲座或开会的方式为主,依靠教师实施单方面传授,模式单调,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入学专业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早已脱离了时展轨道,不知晓入学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具体认知情况,实际学习成果不尽如人意。
3 入学专业教育核心实施方案
(1)讲透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教师组织专业教学的重要依据,包括培养目标、就业岗位或者岗位群、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结合目前新生入学普遍存在的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迷茫状态,特别是对专业学习领域的茫然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习惯、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新生讲透专业培养方案。在开展入学专业教育时,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在学校将要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2)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关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介绍作为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作用,重点解决新生在入学之初对即将接触的学习内容缺乏统筹兼顾、系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尽早建立起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以便为日后的学习理清思路。
(3)加强就业方向分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就业方向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专业就业方向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调节新生的心理,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容面对即将面临的学业以及就业问题。
(4)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统筹安排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将个人发展与组织、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以及特长等基础上,对决定其就业方向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评定及总结,最终确定个人最佳的就业目标和长远的发展方向。
4 高校学生年级阶段目标
(1)大一:准备与适应阶段。准备阶段:适应大学自由生活和教学模式;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业规划教育的程序和理论,确定专业发展目标。适应阶段:明确大学生活在个人发展中的地位;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夯实学业基础,特别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和个人情况制定学期或学年计划;初步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沟通、协作和交往能力,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变化。
(2)大二:选择与定向阶段。选择阶段:增强自我认识,探索个性特长,明确自身情况;初步制定专业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定向阶段:重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方向地多争取多获得一些能代表和彰显自身学习水平、业务能力、资格档次的证书证件,为将来走出校门选择职业、争取上岗积累资本;积极争取学校各类学生组织中的职责担当,增强本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大三:发展阶段。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根据学业规划,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付出极大的努力来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中现有的各类学习资源,让自己变得博学多才、心胸开阔。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稳占学术尖端领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实践技能。
(4)大四:分化阶段。继续推进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创业;所学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上学期继续专业课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准备考研,继续学业深造;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信息,做好求职准备;制作简历,联系实习单位并积累工作经验,谋求一份专业对口或相近、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加强择业、就业观教育,强化就业心理素质;介绍最新就业政策,及时公布市场需求信息;介绍就业工作流程和办事规则。
5 结语
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利于建立新入校学生的专业主旨理念,加强对所选专业的认知感,增强专业学习热情,构建科学的治学思想,运用科学的治学手段,塑造敬业修养,摆正人生追求,完美实现大学求学历程,只有如此方可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一段完美的新生进校专业理念建立过程,一定能对新生入校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亦助力于高校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艳玲,刘政.加强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No.29410:155.
[2] 聂松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v.8;No.19029:93-94.
[3] 付成华,涂兴怀,刘晓辉.大学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模式及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v.31;No.11501:57-59.
[4] 岳超,强国民,白雪.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v.12;No.3702:65-69.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模式趋同造成的。为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实用性、复合性和动态性。
1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专业点数为860个,我省专业点数为29个,省内独立院校设置点数为9个。全国有8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每年近11万。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社会上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企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1]。
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常用算法,了解常用和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但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远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2]。
2) 学生看中经济利益,期望值较高。学生在对职位的选择上偏向经济收入较高的岗位,主要是由于其教育投资较大,使得许多学生产生现在的支出要在将来就业中加倍回报的心理。受传统教育的就业观影响,学生仍然认为读大学能够进大企业、好单位,所以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当前IT就业前景缺乏分析,不能看到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化。
3) 学生缺乏自信,就业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独立学院学生自感基础不如公办学校学生,对“用人单位如何看待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个问题很敏感,认为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会有偏见,于是学生在期望值较高的同时又缺乏自信。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太愿意表明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份,如果单位不深入提问,就希望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和本部学生一样。这样导致了学生就业的恐惧,就业积极性不高,仍然依赖自己的父母来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通过对我系2003、20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反馈信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校学了很多的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什么也做不了,到用人单位应聘,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场测试什么也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现,计算机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系举办了多次专题讨论会,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改进措施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社会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多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以往“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设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等专业技能课程;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强化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编程、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选修Cisco网络技术等企业认证类课程;开设平面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自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2.2加强针对性的专业就业指导
计算机行业发展快,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很高,这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特别指导,邀请IT企业的项目经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来校进行技术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合理定位、敢于竞争,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系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2003年开始,我系专科学生均考取电子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自2004级的学生开始,我们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也可以免修或免试这门课程。例如,我系先后3次承办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考试,先后共有90名学生获得了“网页设计师”证书。这样的措施,不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4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教材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截至2010年4月,我系已经出版了具有实践性特色的教材15部,其中有4部教材先后获得省高教学会的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2009年5月,由我系周洪玉教授牵头,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承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院隆重召开。大会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为主题,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名单”,我系周洪玉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高巍巍为委员,马宪敏任编委会秘书。会议在我院的召开,促进了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方面的层次提升。2010年,我系计划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4部计算机教材。
今后,我系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2.5教学与企业同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4]。我们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自主性较大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基地。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技能,积累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几年来,我们陆续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北软教育)、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连海辉、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联想阳光雨露等多家机构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是我们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较快的一年。2009年4月,学院及我系相关领导与“北软教育”洽谈校企合作事宜;2009年5月,我系派教师参加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信息服务业大学生实训就业研讨会;2009年7月,我系教师带领2006、2007级的40多名学生到北京联想等IT名企进行为期4天的认识实习;2009年9月,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我系的相关领导对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并洽谈合作事宜。目前,经过多方努力,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21名学生参加了我院与北软教育合作的国际IT人才实训班课程。
3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方向。我们对每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了该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岗位目标,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对应的合作企业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就业。
3.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我们也称为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是我们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一般由企业负责置换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负责安排置换课程、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
3.3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
教学改革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我系承担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的人员总体上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为我们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合作方企业负责为其指定的置换课程教师提供师资培训,并为其他每门专业技术置换课程提供培训。同时,我们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我们积极与省内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如哈尔滨锅炉厂、黑龙江省计量检测研究院)合作,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科研项目中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系在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和经验总结,对我们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结语
今后,我系将在学院“125”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振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17-19.
[2] 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35-37.
[3] 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47-59.
[4] 杨爽,王忠民.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Research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GAO Wei-wei, MA Xian-mi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Star College, Harbin 150025, China)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职业道德认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5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贯彻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也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虽然没有硬性的技术指标,但是能有效促进各项政策、技术的贯彻落实。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当下我们思考的不是大学生能否就业,而是如何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要想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市场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劳动者的评价标准已由传统的看重资历资质、能力转变为看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反应综合素质的因素能充分体现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要想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评价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21世纪的高校毕业生多存在眼高手低、职场适应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职业素养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就业率。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加强培育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首要任务。
职业认同,指劳动者从心底肯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积极、主动的去做好工作,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劳动者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则会缺乏工作热情、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工作时敷衍了事。根据笔者的调查得出,不乏存在一些缺乏职业认同的学生,一些学生高考填志愿时,在选择专业时,受家庭的影响或者自己的好奇、对一些专业的不了解,随意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最终降低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随之,降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认同。另外,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更新速度快,经济结构调整也非常迅速,可能今天的热门专业到明天就是冷门了,大学生在这种基本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职业道德认同方面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职业道德认同培育建议
1.注重德育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抽象化、概念化。第二,很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自己正确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将自己长期工作中所感受的职业道德与学校传授的职业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所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设计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教学内容。笔者所理解的认同是,一个人认同一个组织,就必须把组织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自觉遵守,以形成优质的品格和良好的组织声誉,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认同现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能力来开展。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善恶,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现阶段,针对众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可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职业价值观贯彻学生职业生涯始终,能对人们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指导,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将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师可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方面着手,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教育里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的属性、意义和价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价值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职业评价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判断。另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能力、理想,并将个人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除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的职业纪律,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又一关键因素。职业纪律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首先,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慢慢将这种意识、习惯应用到工作中去。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法制与职业纪律紧密联系起来。传授学生系统的职业纪律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行业规范,在法制教育方面,可重点强调学习《宪法》、《劳动法》等等法律中对于职业纪律的要求,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外,思想政治教师可将学生的职业纪律教育与学生在校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品行纪律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
3.创新学生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文化的认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与他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产生向心力,方能产生认同。特别是在开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精神境界,让学生能自主、积极去参与教学。
首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理论教学法。只有转变这种单一枯燥的、抽象的、概念性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仅靠一门课程的期末成绩是无法真实反应的,必须改革考核机制。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和日常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侧重于日常行为。在考核内容方面,要把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课后实践道德情况与职业道德规范联系起来综合考评。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班级教师学生的评价、实习单位等给出的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成绩。如此一来,有利于让学生正视职业道德培育,明白它不仅理论知识,更是能反映自身行为的追随自己一生的一种修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性,防止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培育至关重要,学校应高度重视,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牵手教育;全员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23-03
2012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提出,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牵手教育”,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师生困难有人帮,思想扣子有人解,出现矛盾有人劝,人人互相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本文立足于课题《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访谈法,对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并为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牵手教育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自身的成长发展,其理想信念、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各种思想激荡交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消极的问题日益涌现:(1)多样化思潮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拜金主义涌现,出现信仰危机;(2)市场化带来的无情竞争和生存压力,使得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缺乏自信心,无法正确认知个人能力、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3)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大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人际交往能力减弱。这些问题与大学生渴望尊重、渴望理解、关注自我的心理相冲突,刺激他们盲目地寻找多样化的心灵庇护和归属,给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工作者面临更加复杂的考验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也提出“师道回归”的要求。因此,探索一套适合当代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发展的新方法成为高校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层次多,具有五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学生年龄跨度大、普遍偏小,人数多,给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出台一项适合多层次学生,涉及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育人模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研究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在实践评估了部分运行模式后,提出“牵手教育”这种育人机制。通过研究,将牵手教育的培养理念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
牵手教育是一种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程与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以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特点为基础,参与人员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多方面结成牵手小组,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多元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其特点如下。
1.牵手双方无主客体之分,以尊重牵手主体为前提,由牵手双方自主选择结对。全员参与牵手教育。牵手双主体可以是专业教师与渴望学习的学生,辅导员与思想需要进步、心理上需要疏导的学生,优秀学生(学习、能力双优)与有上进心的、兴趣相投的学生,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使学生达到最优化发展为目标。
3.牵手教育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N”。
4.牵手教育的范围很广,从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多方面开展,全方位育人。
5.牵手教育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全过程育人。
6.适用范围广,适合五年制大专生、三年制大专生以及本科生。
7.发展目标尊重主体。根据结对双方的意愿、专业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制定,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
三、实施牵手教育的意义
自2500年前,孔子创立因材施教以来,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传承发展至今,面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在保留传统理论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焦点。历时一年,本文对这种适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育人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内涵界定以及运行模式上的探索研究。在丰富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习方面提供了实践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对个别教学、合作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多种育人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牵手教育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个别教育的德育原则、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以时代特征为背景,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牵手教育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的研究,丰富了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牵手教育适用于五年制、三年制、本科生等多层次的大学生,采用双主体、多元立体的模式,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无需增加新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帮助,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牵手教育活动开展后,调查显示,16%的同学在牵手教育后成绩有所提高;20%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25%的同学人际关系有所改善;18%的大学生人生目标更加清晰;17%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只有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牵手教育前后没什么变化。由此可见,牵手教育确实对大学生的优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实施牵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牵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育人”。牵手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为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它涉及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多个方面。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地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为学生健康成长领航。①思想教育。牵手主体要及时发现和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通过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启发鼓励和创设情境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遵纪守法意识。②学业辅导。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激发动机,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效率。③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牵手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意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④生活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2.牵手教育的运行方式。①高校教学方面:将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队伍,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五年制学生和三年制学生以“任课教师牵手制”、“小先生牵手制”为平台;本科生以“小先生牵手制”、“学业导师制”为平台。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优秀党员、辅导员为主要研究队伍。在优秀党员教师引导下,牵手教育双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牵手双方,自行制定发展目标,师生双向互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员一牵一”为平台;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特殊学生建立固定交流小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给予指导,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引导,以“辅导员牵手制”为平台。③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要研究队伍。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行为模式出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班主任牵手制”、“宿舍牵手制”、“牵手《学生守纪十二条》”为平台。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案,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团结的班集体和良好的道德风气和学习风气,以“情感互动牵手心灵”为平台。牵手教育是对当下大学生育人模式的一种探索,是学校解决学生学习难、管理难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下,推广牵手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学岚.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J].管理研究,2012,(3).
[2]叶坤煌.实践环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1,(6).
[3]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深化全员育人格局?摇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本刊关注,2011,(12).
[4]刘彦文,董岩.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讨[J].教育理论探索,2012,(2).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 学习能力 科研能力
[作者简介]陈细竹(1968-),女,江西石城人,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颜璐(1988-),女,江西宜春人,赣南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70-02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新型培养模式,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起步于1991年,但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是自2009年起才开始全日制培养的。2010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金融硕士等19种新增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至此,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由原有的19种增加到38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目的是旨在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定位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二者只有培养规格的侧重,并无层次的高低。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总是被打上职业教育的标签,不被高等教育的主流所接受。实际上,专业学位职业培养所强调的职业性并不是对学术性的完全摒除,而是以学术为依托,是内含学术性的职业性教育。简单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希望在教育中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后者的侧重点在培养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后备力量上。在现有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是国家对就业压力进行缓解的暂行之策,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鉴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来自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与之前在职或半脱产的专业硕士拥有工作经验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皆应与以往的专业硕士区别对待。
二、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生自身角度来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的时间相比本科阶段要充裕得多,但多数研究生都不主动对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而是被动地接受导师分配下来的任务,学习缺乏自我选择性和灵活性,学习效果可见一斑。一些研究生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学科领域内的批判能力与洞察力不足,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多数研究生不深入研究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很少从新视角出发,挖掘新观点、新见解;不敢打破固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自我反问意识不强;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及逻辑分析的训练,懒于动手动脑,抑或仅仅重视知识的积累,不深入思考,表面上量的确是有所突破,但在质的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从专业学位发展情况来看,陷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难题――无实践经验。与以往的专业硕士一直与工作挂钩的情况有所不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上,学生校内理论学习时间远远多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因缺乏参与第一手实践经验的经历使学习迁移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有所减弱。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起步比较晚,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机制尚不完善,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方面也未制定一条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相关政策,因此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培养方面我国还有比较长的道路要走。
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言的代表,研究生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一方面与所属院校和导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参与的学术交流仅仅局限于校内本专业的各种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等,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是需打破种种格局限制,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在立足于校内交流的基础上,应将更多的视野集中在校外甚至是国外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各种交流,对学科前沿的接触量的多少,对科研前沿意识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接触量过少会降低科研的可操作性与创新性,不利于学生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形成。此外,调查研究还发现,地区院校校际间缺乏合作,未及时进行前沿信息互换,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
从学习环境角度来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更多还是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一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单纯地将既定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学生未能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且未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使得研究生在学习阶段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无法形成科研中所需的创新型思维,加之不少课程内容甚至是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学科课程限制在某学科内,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相对不足,对研究生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不利。此外,我国的信息系统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能够提供给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资源都比较有限,同时这也是无法提高现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的对策
我国计划到2015年左右,授予的专业学位硕士占硕士总量的60%,超过现在的27%。因此,研究生的培养须针对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设计优化的培养教育方式与教育制度,现提出具体对策如下:
1.选择合理的培养内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大特点便是学校与实习基地将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提供合作与帮助,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与评价产出。以学科教育(英语)专业为例,由英语学科理论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站在第一线的中学英语老师来共同担任英语教育(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种重组研究生培养资源的方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互贯穿。因此在培养内容上,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侧重以下几方面:(1)实践环节的参与。充分利用好“双师型”师资条件与所属院校及实习基地的教育资源。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经验,需通过所属院校及实习基地设计的实践环节真正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主动了解与熟悉各个阶段的操作,将自行摸索与经验总结并进,使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得以切实锻炼、提升。(2)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各项科研的最
终目标,使专业知识与科研知识有效结合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想法和思路及课下大量的资料查找与阅读,只有具备深入挖掘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打破固有规则限制的思维能力及对自身学科领域的个人洞察力才能做出创新成果,只有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能使科研有新视角、新观点。(3)自我反问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研究生教育的原点,若不能发现问题,就没有思考的切入点,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强化创新意识的阶段,若能对这方面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大量的新问题便会因此而得到连锁式启发,创新思维也将由此诱发出来。(4)学术交流的参与。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仅能够及时掌握自己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有效吸收他人学术成果后以便于日后的借鉴,而且对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学术交际都大有裨益,研究生作为学科前沿的代表,多参与学术交流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创新及开展。(5)科研资源的优化。当地政府应丰富研究生所属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优质的科研资源是高等教育取得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只有将科研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结构最优化,才能使高等教育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2.设计优化的培养方式。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1)课程设置方面,应增设跨学科课程以及显示最前沿科技成果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基础与运用相结合,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以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文化的形式出现的,而科研成果常常产生在学科的交叉过程中;合理整合课程,正确处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同时,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技巧,学术规范文献撰写等研究生教育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亦不可轻视,越快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与处理资料的能力就越强。而且,思想方法论与具体实践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进行可以缩短对科研的摸索时间。研究生应熟悉自身学科领域内的主要期刊,对文献检索系统进行熟练操作,要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陛思维习惯,培养自我分析问题,提高自省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独立工作与科研能力才能在一般人群中凸显出来。(2)教学模式方面,在具体授课方式上,研究生阶段的授课方式,应在完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在发表各自见解的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这种集大家智慧的方式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进行。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的索引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学生将因此扩大阅读面,同时又跟踪了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在无形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得以提高。导师的主要任务侧重在对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上。导师向研究生介绍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生能少走些弯路,对不易界定的主题界限明晰,使研究更易于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最重要的一点是适时地点拨引发研究生自身的深入思考。
3.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教育管理是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必要条件,而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评价的科学与否对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与科研创新有重大影响。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评价方式过于简略,没有一套全面考核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是否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方面,可以借鉴有着多年专业学位办学经验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早已建立一套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知识全面性,同时也要考查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外国高校一般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综合闭卷与开卷考试来评定课程成绩。在具体评价方式上,可以将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查成绩依据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学习成绩,通过撰写论文、参与课题及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来评价研究成果,结合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此外,还可以获得校外同行或者学术组织的支持,听取他们在评价指标和方法上的建议以优化研究生评价体系。
4.完善人才的质量监控。高校有必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以完善质量监控制度。针对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使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有所减弱的情况,2009年,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论坛上提议,实行研究生中期淘汰制,以遏制目前研究生质量下降渐趋本科化,即在研究生入学时进行全面考核外,还应进行中期考核,建立筛选和淘汰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消除不合格者获得学位的现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日本的大学对研究生普遍实行中期筛选制。美国研究生也实行淘汰制,最终获得学位的只占在学人数的2/3,一些名校的淘汰几率更甚。英国的研究生院的部分学科甚至只有一半学生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而在我国,绝大部分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甚至是“严进全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不利。英、美等国的许多大学将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展示平台,这是对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运用,对我国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机制的完善有借鉴意义。良性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将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若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考试与测验分为定期与非定期两种,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的有效监督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其能力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2]周其凤.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
[3]高益民.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4]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启示[J].高教探索,2003(1).
[5]曲燕.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与管理,2001(2).
[6]李宏祥,王燕妮.高校教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
[7]肖广岭.加拿大大学文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8]张红,谭燕妮.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9]任桂婷,高扩昌,张志敏.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CDIO;教师角色;工程实践;制度机制;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28-03
Abstract: Under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idea of regressing to engineering practice,it sets off a new wave of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a new era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ideas activel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plays its role. This article are discussing four aspects about the CDIO reform background, the CDIO demand of teacher's standard, the role of teacher dem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s teachers as an example in transition period are analyzed in detail,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tive role transformatio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pecific analysis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target,which will to b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DIO; teachers' role;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and mechanism; education mode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对新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要求日趋完美。世界工业必须以更创新更快的发展速度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期望,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工程教育进行了改革[1]。我国的经济和工业在经历了三十年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我国工业已从低成本、低创新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高创新的技术密集型转变,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来推动经济转型。
过去传统的工程教育方式与工业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CDIO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融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大工程观,以积极主动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3]。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中国培养工业界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符合工程教育改革要求的“国际化、工程化、系统化”等理念的要求[4-6],中国引入并加快实施CDIO理念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适应新形势下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 CDIO之教师标准
CDIO教育模式是为工业生产、建设、管理和社会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情、劳全方位发展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师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工程教育模式,关键在教师。工程教育改革更需要教师队伍发挥智慧作用。CDIO的12个标准中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行动,提高教师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流程或系统建造的能力。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行动,提高教师在提供一体化学习、使用主动经验学习方法以及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能力[7-8]。
2 教师角色需求
新形势下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9-10]。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实施这一教学改革成败的核心力量[11-13]。CDIO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和积极推广须首先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能力,调整角色、重新定位[14-15]。CDIO模式下,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善用资源的专家,从单一讲授者到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课程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从单学科和单课程教学的“独奏”到跨学科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教学的“合奏”、从专业型到双师型等多重角色转型。教师必须重塑自我作出全方位的转变。
为了达到CDIO对教师的标准要求,教师需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1) 学习教育理念,思想与时俱进。
坚持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人文素养相统一,坚持将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工程技术相和谐的大工程观。
2) 更新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
现如今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教师应以勇于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加强学习,成为合格的现代教师。
3) 改变教学方法,促进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思考少,且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改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评估。
教学内容强调工程应用,在学习效果评估方面要采取丰富评估形式,建立和完善评估系统。
5) 加强职业素质,构建和谐关系。
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将职业素质修养与CDIO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工程价值观。努力营造民主、协作的教学氛围,把学生进行团队划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学科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提高双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深入企业锻炼,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3 教师队伍现状及应对之策
实施CDIO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须要具有CDIO 工程教育理念,具有从事 CDIO 工程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高校大部分教师本身就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教育理念滞后,授课模式固化、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中与学生缺乏互动,授课后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单一。教师的角色转变,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接受还是教学方法的改变,都处在过渡时期,各种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其次,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从业经历,他们缺乏实际工程实践历练,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其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成为改革的薄弱环节。
针对目前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亟需提升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做法经验总结,从以下五级探讨应对之策:
1) 政府因势利导,强化政府责任。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正处在的过渡期,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研究制定能充分调动高校、企业、行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效能的有效机制。发展高等教育需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放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加强教研产合作、校企共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搭建立体式改革环境;
2) 学校建立机制,加强培训推广。
我校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立足培养适应我国及地方发展的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目前正从外延式发展走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中心两者并重的发展道路,为了提高教师对 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度,一方面学校积极的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教师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宣传和推广。如,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等活动、引进相关图书及各类资源等,加深教师对 CDIO 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形式将教师CDIO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具体化。如,制订CDIO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及教学模版,包括一体学生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优秀课程改革项目进行立项并组织研讨、论证,逐步推广,逐步提高教师对 CDIO 教育模式和理念的适应;创造条件,制订鼓励政策,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践期间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课时补贴。培养教师关于产品、流程或系统的建造工程能力,同时拓宽他们的工程研究视野。让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企业工程师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实习和实现校企合作提供条件。
3) 院系完善体系,提高教师能力。
完善培养体系,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首先,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签订协议对导师及新进教师进行双向考核。一方面促进导师各方面能力更进一步,另一方面通过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使新进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其次,建立“引进校外专家讲座”机制,营造校内良好的学术交流范围;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办学,共享资源,系部可以从企业中邀请人才,实施实践教学,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企业高技能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建立“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培养保障机制,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比如教师在工程实践期间的食宿、生活补贴、交通等费用,应优先报销。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并经考核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院系予以一定奖励;最后,建立“教师工程能力的评估机制”,通过教学指导小组对教师课程项目操作能力的评估;
4) 教研室具体落实,提升整体效应。
负责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校内外比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软件、课件等教育技术比赛;通过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合作和项目团队快速成长;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ACM、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技能大赛,通过指导学生比赛“做中学”体验工程教育培养方式。支持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教研室定期安排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培养有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把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年终考核指标,即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的重要考核和评价指标。
5) 教师合理定位,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只有在制度、机制、规范的激励和约束下教师才能积极学习思考,勇于实践探索;只有在教研室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角色转变对适应CDIO工程教育的作用,懂得角色转变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通过以上策略,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双薪制”、“双岗位”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快速角色转型,保证 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又快又好地实施。
4 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实践作为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观念,符合我国培养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而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实践CDIO成败的核心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快速进行角色转型,重新自我定位,以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达到工程教育改革标准要求。
我校在实施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改革常规制度、分配制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从教师地位和作用宏观出发,针对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积极主动的探索并实践应对教师角色转型之策,切实提高了教师工程教学能力,目前我校是全国高校就业50强,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应对教师角色转变,对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CDIO在中国(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 教研究,2009(5):86-87.
[3] 熊和平,岳爱臣.CDIO工程教育模式误解的澄明与风险的规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9-71.
[4] 雷环,汤威颐,Edward F. 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9-35.
[5] 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41-43.
[6] 张凤娥,薛健飞,李定龙,等.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8-10.
[7] 丁桂芝.本土化应用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3(1)1:101-108.
[8] 丁桂芝.本土化应用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3(7)4:107-110.
[9] 牛丽.软件高技能人才CDIO工程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3):107-108.
[10] 凌芳,吕恬生,范成杰,等.以CDIO模式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0:141-142.
[6] 王旃.基于约束条件的CDIO渐进部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44-47.
[11] 胡志刚,江林,任胜兵.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26-31.
[12] 曹淼孙,梁志星.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角色转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88-9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和高职教育;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42-02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及其培养与建设的特点和现状
1.高职学生干部的特点和现状。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进程中,随着新时期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入学高考文化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较前些年略有下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以1992~1994年出生的学生为主,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除拥有上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以外,还存在工作热情与积极主动性随着年级升高而降低的特点,很多高职学生干部在三年的工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年级积极热如火;二年级工作淡如水;三年级效率冷如冰”的现象。部分高职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部分高职学生干部的工作协调与组织能力较弱,专业学习能力不强,工作方法欠佳,严格自律意识薄弱,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干部难以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示范表率作用不强。但是,高职学生干部也有其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如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中都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高职学生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能够练就熟练的操作能力,在面对烦琐而紧急的学生事务时快速介入与行动,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大部分高职学生干部的环境适应力强、乐观、积极、自信、触觉敏锐、与社会接触紧密,特别容易融入新的环境及团队中。由于学习周期短、上岗实训的机会多,他们会把精力和兴趣更多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积极寻求锻炼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
由于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源的变化,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自身的特点,共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有着较大的压力。
2.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和建设的现状。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当中,很多学生干部的任职周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干部要短,高职学生一般为三年学制,一年级是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重要时期,二年级为学生干部在任的发展时期,三年级为学生干部向新生传授工作经验、新老学生干部交替磨合的时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工作周期较短,对于高职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缺乏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奖惩机制,一般的学生干部培训只是局限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学院学生工作和团组织的相关制度以及系部和班级关于班级管理与学生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以至于在实际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对高职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干部忙碌于各项烦琐的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工作业务水平的提升则较少涉及。目前各高职院校均按照国家、省、部相关学生管理文件制定了本院校的细则文件,而缺少针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以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与实施细则。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途径分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工作业务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综合素质优的高职学生干部。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培养的首要环节,新时期选拔学生干部的机制应当完善和健全。由于当前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现象较为突出,辅导员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荐与推荐,经考察后结合工作需要安排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岗位。在这一环节当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格控制预备学生干部人选的数量与质量,采取公开竞争择优选用的方式。一方面尽量采纳学生的民主意见,一方面通过教师日常工作的测试与考核,对预备学生干部的人选进行思想政治觉悟、学习能力与成绩、工作水平与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长等安排合适的岗位。对学生干部人选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任前谈话之后进入为期三个月的试用期。
明确学生干部的人选与岗位后,要对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的系统教育。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首先安排学习相关学生管理文件,如学生干部的联系制度、反馈制度、考核评测制度等内容,使新任学生干部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之后在新任干部的试用期内充分听取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进行核准,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干部进行表扬与奖励,对工作状态不佳的学生干部进行谈话与指导并严格观察其改正情况;试用期结束之后,辅导员综合评价学生干部的表现,符合相关岗位要求的学生干部予以正式任用,不适应相关岗位的学生干部进行调整,不能胜任工作的学生干部不予任用。在明确正式学生干部人员与岗位之后,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训工作,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班长负责制,推行班务团务工作例会制度,营造学生干部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的氛围,让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对于高职学生干部的培训应贯穿全过程,注重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全面执行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同时注重倾听学生干部对于学生工作的意见反馈与经验总结,积极树立优秀学生干部的榜样,充分关注学生干部的学习,关心学生干部的生活,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解决好学生干部的推优入党事项等。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健全完善相关奖励激励制度以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团队意识的培养提升工作以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团结性,全面开展学生干部行为能力的实践与拓展活动以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活力性,通过全方面全视角全过程的环境育人、团队育人、自我育人,积极开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成绩、新领域、新高度。
首先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需要学院各级领导积极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分配教学与育人的资源配备,提高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改善、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学院各级领导应增加与学生干部群体的沟通时间,注重学生干部的思想、学习和工作动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手段开展相关座谈调研工作。其次需要学生工作人员与指导人员加强自身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队伍的管理与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与指导人员需要科学系统地加强对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相关理论的学习,组织学生干部喜闻乐见、能够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具体的指导与谋划、全面的关注与关爱,充分全面深刻地把握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内涵、新动态、新方向。再次需要全体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青春饱满的活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广泛共同参与。全体学生干部应注重提高学生干部参与自身队伍建设的意识,加强关于自身队伍建设知识的学习,提高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能力,培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加强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新的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应新时期的策略调整并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加强制度建设,同时需要学院各级领导的充分认识和资源的合理调配,全体学生工作与指导人员的积极的指导与管理,全体学生干部的广泛参与与积极工作。
学生干部培养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干部培训与学生队伍建设工作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与时俱进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高职院校受建校历史较短、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学生干部选拔程序、梯队建设、培养与教育、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武如飞.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为例[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0-09-01.
摘 要:本文分析独立院校学生弱点和以“学科系统化”为依据的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弊端,摸索以“厚基础、强能力”为总体的设计理念,以“典型任务”为准则的操作模式以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
关键词:独立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模式
标志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是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基础也是核心,目前很多品牌设计公司应运而生,这给广大艺术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独立院校学生仍难以独自担任标志设计任务。基于此,笔者指出传统的以“学科系统化”为依据的标志设计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更应该摸索出能切实提升独立院校学生能力的课程模式:以“厚基础、强能力”为总体的设计理念,以“典型任务”为准则的操作模式,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轨的问题。
1.标志设计课程的特殊性
1.1标志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向人们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比文字语言传递信息更加快速、直接。但是,尽管如此它绝对不是简单的点线面构成,它是最富诗性品格的艺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曾经是社会文明变化的“印记”与“符号”,记载了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及意识形态的转变,凝聚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的综合,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这要求一个好的标志它不仅具有外在形式美,更应具备深刻内在涵义。
1.2从事标志设计所需能力和素养。标志是心灵层面的艺术,它需要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从众多的联想中寻找相关联的巧妙构思,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天赋,同时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也是重要因素。文化素养是设计者内在的能力,它能给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视角和新的分析方法,同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是从事标志设计必须的条件,有人把标志设计比喻为“带着脚镣舞蹈”,在方寸之间设计师需要调动多方能力使图形即符合现代审美也具有深刻内在涵义,这些都对从业者和教学提出了高强度的挑战。
2.独立学院学生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是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普通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及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分析了本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如下。
2.1文化课基础较差。经笔者调查了解许多独立院校的艺术生大多文化底子薄,有严重偏科情况,对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缺乏兴趣,这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人文素养较低,而人文素养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时候,其理解能力则相对较低,对于各种优秀作品所具备的深度与内涵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因此其日常的作品一般都比较浅薄、平庸,缺乏一定的文化性与生动感,无法通过作品来感染别人。
2.2学习缺乏主动性。目前多数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专业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很多基本造型能力不能达标,而标志设计课程对造型能力有严格要求。在这种环环相扣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无法主动地去探索,也不能在设计方面积极施展自己的创意,消极应付的问题较为突出。
3.传统的课程模式
“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即:重视逻辑性较强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的严谨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之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中,教师将每个知识要点(标志设计的历史、标志的特点、标志设计的步骤等)分章节向学生讲授,再由教师出题学生练习,因为每个章节所选取典型案例都不一样,教师出题也比较空泛、主观,无法和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链是断开的,这造成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但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标志设计一般规律和要领,也无法独立胜任客户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4.“典型任务”实践占主导的新模式
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新的模式。
我们拟将“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方案”――“反馈效果”这一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磨合时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体现。对于“明确任务”这一步骤,鼓励学生利用家人朋友等人脉关系出去“找任务”,在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任务”代替“作业”让学生有了工作的激情,让他们尝试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成果被肯定的成就感,这无疑给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成功将“以老师为主导的授课”转向“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可是,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实践的内容多了,在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少了,对学生的管理已经不局限在课堂中,如何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外切实工作,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在整个授课模式中,教师并不是完全对学生放手,而是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跟踪检查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每一步骤的实施也需讲究方法和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以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典型的工作任务是由学生发挥自身人脉寻找一项具体的工作,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项目可由教师代为安排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应了工作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目前拟准备的课程模式安排是:
(1)设计准备。学生可以独立或是两人一组寻找设计任务,这一过程可从周围亲朋那里获取也可从网上获取,任务确定下来后,和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设计要求。根据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展开分析,绘制草图。
(2)制定计划。学生拿到任务后在第一时间将计划制定出来,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展。
(3)作出决策。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绘制设计草图、样稿。选择2-3个较为符合客户要求和任务对象的方案进行细致设计,这一过程需要用电脑软件完成。在提交方案前,检查方案的版面设计、细节设计是否能做到简洁明了、美观大方,能否打动客户。
(4)实施方案。将最终确立的1-2个方案提交至客户,接受客户评价,和客户进一步沟通修改方案和意见,完善和确立最终设计稿。
(5)反馈效果。鼓励客户能在第一时间将新的标志和形象实施,并征询反馈效果,认识设计方案的优秀和不足,为下次任务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5.总结
综上所述,新的独立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模式是在不断修正和调整传统课程模式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扬弃传统,放眼未来,将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实践,尤其是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解构和重组,与项目教学相互融合,使课程兼具了设计项目的实践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然而,任何一种课程的设计模式都不能用完美来描述,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典型任务”实践占主导的标志设计课程体系也是这样,应该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人文与艺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
注:论文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 潘道忠.艺术研究[J].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当下的困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