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

现当代文学教学

时间:2023-02-24 14:3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当代文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当代文学教学

第1篇

文学教育在工具理性时代价值旁落。在商科院校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直接对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更是困境重重;而其自身长期以来学科化、制度化带来的教学的知识化取向、文学教材跟学生生活世界的疏离,亦加大了这种生存的危机。将商业文学纳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打破教学陈规,有助于重建文学教育的现实关怀;商业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商业文化知识,可成为商科专业教育的丰富资源;发挥商业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可滋养学生健康的商业精神。积极发挥商业文学在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与商业的对话中重新确立文学的地位,有助于商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打破教学常规,突破生存困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理性与实用主义走强,文学日益式微,文学教育亦日益边缘化。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重重;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直接对接,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导向更是加大了这种生存的严峻性。困境亦源自于现当代文学课程自身。长期以来学科化、制度化带来的教学的知识化取向、文学教材跟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滞后。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与永远在场的“当代性”特质,以及相应产生的现实关怀的特点。但这种生机勃勃的“当代性”特质从文学教材和授课现状来看却并未能得到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讲授自五四至当下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授课内容普遍采用六大模块式: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建国二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可以看出教学主体内容安排为20世纪当代文学上,新世纪文学一般不进入课堂;即算将下限延至新世纪文学,现当代文学教材基本采用精英文学的一元化格局,台港澳文学长期处于教学“附录”的地位;通俗文学、青春文学、新媒体文学等“在场性”文学生态未能有幸被大学教材吸收进去;新世界文学“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基本没有得到呈现。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对保守与滞后,既滞后于文学发展现状,也滞后于学术发展现状。新世纪以来文学在日新月异的新发展,还有学术界相应的丰沛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呈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沿袭旧有的精英一元化的格局与谱系,新的研究成果很难及时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明显不够。教师对于作家作品的把握墨守成规,甚至延安讲话以来意识形态思潮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定位几十年一贯制,导致教学理念的落后。再加之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史”的介绍而忽略作品的阅读,过多强调理论对作品的肢解而忽略作品的感性体验,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基于上述背景,将商业文学纳入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来很有必要。作为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要题材,以商人形象为主人公,致力于彰显商业文化理性的商业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早就有相关创作表现,只不过是一直被正统文学史所有意忽略,弃于边缘地带,或者是被并入到其它题材小说中提及,没能获得自己独立的文学史地位。直到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相应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日益增多,并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商业文学通过对商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秘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商业形态,再现社会转型期商业生活画卷,关注商战风云中个体生命价值,成为文学形象谱系中不可或缺且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商业文学创作以如火如荼之势在文坛兴盛,这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近20年来商业文学创作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文学现象。近年来很多学者把自己的学术热情积极聚焦于文学与商业(经济)的关系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且还有数部专著出版;商业文学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热门领域。鲜明体现新世纪文学新风貌的商业文学,与正在进行的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将在场的商业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课堂,突破教学成规,有效对接当下文学生态,纳入经济视角,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对正在发生、发展的社会及时地做出反应,将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合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实性的特色。而作品阅读分析实践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商科学子进一步认识我们商业时代的社会现实,激发他们的现实关怀的热情。另外,现当代文学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文学史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已经经典化的文学作品及其权威解读,学生除了接受基本已成定论的教学内容外别无他选,于是听课的任务主要就是记记笔记,考前把它背下来,拿走学分。这样一来学习主动性肯定不是很高,课堂气氛也难活跃。商业文学作为一种正在进行的文学创作现象,目前社会与学术界对商业文学还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尚未形成文学“共识”。这为研究性学习、讨论性教学这些在传统文学课上难以真正开展起来的教育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文学最新现象,学界本无定论,没有权威的压力和定论的束缚,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教学过程中阅读、讨论、争议、再解读,教学开放、自由的思想交锋与惟新的文化姿态,必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文学是对历史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形象反映,某种程度来讲是社会的“书记员”。商业文学以社会经济运转为背景,以描述商业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渗透于其中的丰富的商业文史知识,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认识价值。商贾小说《白银谷》作者成一在后记中曾经说过:“我这部小说,不是写一个富商群体,也不是写一个地域传奇,而是取了一个广角式的视角:将票号作为一个带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来写。”①为了将中国历史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进行“还原”式的展现,成一历经十余年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应当说作家以一种“小心求证”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在《白银谷》这部书写晋商文化的长篇小说中,真实再现了清朝末年晋商的商业活动、社会关系和民众生活,翔实的史实依据与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相结合,展示了山西票号的辉煌业绩,重现了一种伟大的金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风采。在小说中,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出现、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得以全景式地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小说中大量生动的商业历史故事,包含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票号经营策略。深入挖掘作品中丰富的商业文化资源,可为商科专业课程如《金融学》等教学提供大量生动的典型范例,某种角度来说是商科专业教学生动的好教材。还有被当作职场必读指南或经商教科书的现代商战小说,创作素材源自于作者商界职场生活的亲身经历。作者往往把自己在商业领域参与的实际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极为有效的经营技巧和职场生存规则融入商战故事叙述中,成为商界人士的经商指导。如以IT行业商战为素材的小说《输赢》不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专业知识和销售策略———“摧龙六式”,并附有“摧龙六式”的光盘;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轻松了解超级销售战法。《正道诡道》演绎了一系列商战故事,其中生动展示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广度营销、深度营销、事件营销、品牌壁垒、公关危机、间谍、反间、消费心理学、商业联盟在具体商战中的应用;小说还将《孙子兵法》、SWOT矩阵、BCG矩阵等知识融会贯通于全篇;阅读这部作品,即便是一个从未涉足市场的新手,也会从对真实商战的形象感受中领悟到营销策划之道的精妙。在《输赢》、《正道诡道》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被注入了“实用商战”的新鲜血液,承担起了“企培案例”的专业重任。这类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与心理起点:世界需要去理解,商业必须去学习。以文学形象的方式去致力于开展商战培训、成为销售指南,与其文学审美价值相比,商战小说的认识价值似乎更胜一筹。由此来说,商战小说完全可以成为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三、新商业精神建构的文学途径

构建与现代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新型商业精神和现代经济伦理,是商业社会健康规范发展,社会经济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借助文学叙事,在文化观念上破除陋习,为现代经济理念在中国社会逐渐深入人心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应当说,商业文学成功担负起了这项文化功能。在商业博弈、财富传奇和市情商态描摹中,商界小说为商业活动写真,传授现代经商之道,致力于以契约、公平、竞争为“主导符码”的新商业精神启蒙,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新的经济秩序与商业文化的构建中具有独特价值。在商业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生动的文学情节之下,契约、诚信、公平为核心的现代商业精神得到诗性诠释。如商贾小说《新安家族》叙述了新安商人在与西洋商人进行茶叶贸易中,为了数万茶农、数百茶商的生存利益,坚决抵制洋商挟强权制定的垄断对外茶叶贸易、掠夺盘剥华商的商业规则的故事;这一精彩的商战故事最后的主旨指向是对商业竞争中“公平商权”的肯定。王强的《圈子圈套》在现代商场竞争双方的巅峰对决之中,宣扬现代契约精神是商战成功的法宝:为争夺“中国第一资源集团”的超级大单,洪钧、俞威双方各施手段、各展奇术。而激烈的商界竞争的最后胜出者是恪守现代契约精神的洪钧,俞威不守诚信,瞒骗公司,践踏法规,在广东第一资源项目上采用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故而败北。小说借助文学生动的情节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艺术化地道出了现代从商之道。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当下中国“商场”和职场也在逐步成熟逐步规范化,行业活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职业道德观念也逐步形成。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商战职场小说表现出对“专业”、“效率”、“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经济理性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宣扬。如《浮沉》这部小说的每章后面都设置了“编辑絮语”环节,包含“商战胜经”和“职场行走指南”两个内容;全书共罗列了24条“职场行走指南”以及21条“商战胜经”,其中重点关注了竞争、创造、敬业等现代职业精神,与关于合作、定位、人际、宽容、原则等基本素养,这是商业社会对现代人基本品格的要求。而这些职场成功人士“不厌其烦、手把手传授的那些经验技巧恰好是长期以来现代性书写一直忽略的内容,这种理性主义、启蒙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的许多组织中并未真正建立,职场小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填补了空白”。②现当代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艺术审美品格,还在于它的思想教育价值。从事文学教学的责任与义务之一就是以独特的文学熏陶和濡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与人格产生影响。文学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不像以科学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发挥实际效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它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缓慢而悠长地产生根本性和整体性影响。因此,讲授现当代文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通过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提炼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以现性立场并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理性精神、自觉培养现代意识。传授经商之道,是商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有效利用商业文学,亦可以辅助商科专业教学;而商业精神的滋养,商业文学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担当其重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文学作品涵蕴着丰富的商业文化营养,我们把它引向课堂,就可以利用文学特有的情感魅力、形象魅力、审美魅力对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从而培育和滋养出优秀的商业理念和健康的商业精神。

第2篇

[论文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 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转贴于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

第3篇

文本细读教学方法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下逐渐引入到我国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通过对文本细读的引入,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因此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通过讨论、导游式等教学方式来将文本细读融入到教学中,提升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对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本细读;高职;现代文学教学

高职院校中不少院校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内设置了现当代文学单元,而从事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的中文系,所以传统的中文教学模式也会演化成为高职现代当文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将其所接受的文学方面的教育模式照搬到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导致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缺乏特色,学生学习的方式过于被动,难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得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不高。所以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还需要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适当的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细读文本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推进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文本细读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文学类的学科,通过文本细读的引入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素养等,所以当前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也都纷纷的引入了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接下来将对文本细读的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策略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为一种更具艺术性质的欣赏过程。同时通过多次的泛读以及精细的品读能够对文学的遣词造句、文法运用以及段落布局和结构体系等了解的更加透彻,进而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到文学作品的精髓,从而感受文学文化的深奥和厚重。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具有华丽辞藻、恬然意境以及巧妙的情节布局等优秀作品,这些都能够烘托出我国文学的艺术感和文学魅力。通过在高职现当代文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够使学生在品味与欣赏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实践能力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模式,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加精细,帮助学生学会细读、反复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细品读能够使学生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去领悟作品的创作意图、手法、意境等,并将文学作品的这些优势内化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法,并实践到写作中,同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文学创作形式。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品味,还能够使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情节设置、人物设计等方面有更深刻的印象,进而从文学作品中挖掘人文价值,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有效的资源,使学生的文学创作更具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模式,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从事某种专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文本细读策略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为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文本细读方式的引入学生会阅读大量的文本,通过阅读的积累使学生僵化的思维得以打破,进而更好的感悟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怀,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能够更加完备。

二、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途径

(一)评点引入文本细读的途径分析

要想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必须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分析和总结,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悟文学的魅力,并加强对阅读的实践。评点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兴趣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文学评价和现代教学方式的统一。在评点式教学方式中,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细微处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同时在评点教学方式中,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导游引入文本细读的途径分析

高职课堂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大量的进行阅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将文学作品中良好的写作方式、情节结构等内化成为自己的写作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对学生的这部分能力进行强化。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通过导游教学方式将文本细读引入到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将对文本的阅读视为一种游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梗概,其他的则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教师所起的作用类似于旅游中的导游作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则类似于游人对风景和文化的感悟,进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感悟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三)讨论引入文本细读途径分析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为学生适当的安排一些讨论,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文学作品间的交流,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感悟作品。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优秀的作品为学生选择讨论的主题,由学生轮流担任讨论的主持人。在每次讨论会的开始由主持人先陈述观点,然后学生和教师针对主持人的观点进行辩论,并发表自身的想法。通过这种讨论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们的观点有机的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四)互助文本阅读引入文本细读途径分析

互文本阅读引入文本细读也是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们通过细读来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内涵。文学领域中,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不同作者作品的阅读和对比,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感悟能力。所以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选取一些题材相似,但是不同作者、不同国家和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细读。比如可以选择《绿竹山房》和《珠子灯》两篇文章,从文章的主题上来看,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对女子不幸人生的描写,而且所造成不幸的原因都是由于不平等的婚姻生活引起的,而这两段不幸的婚姻本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可以说这两篇文章中女子不幸的原因本质是不同的,作者描写的态度也存在差距,通过这种方式的对比和描写,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的阅读背景、时代造就的问题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比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也更深,进而提升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文学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通过对高职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需要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为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婷.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2]张洋.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审美能力[J].成才之路.2012.3.

[3]殷晓燕.经典变异:文化过滤下的文本细读——以宇文所安对经典诗人杜甫的解读为例[J].2014.6.

[4]秦朝晖,孙莉.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第4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

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图发挥出更大的传授、引导作用,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增开选修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为了应对课时紧张,部分院校选择采用增开选取修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难题,以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台港文学、新时期文学等部分内容可独立出来开课,原因是台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从区域和时间上看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独立课程的效果是,既可以为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减压,也可以使独立出来的内容有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的时间。以往港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部分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赶课往往是点到为止,或干脆放弃,这样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若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开课,则可有更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针对目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的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后续选修课。根据各高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开设一些本土优秀作家的作品研究,为本土文化的推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如广西高校可根据目前备受关注的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考虑开设“广西北部湾作家群创作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学生的视野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升华当代大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民俗文化情感;针对当下崛起的较为前沿的女性作家的研究,可考虑开设“女性文学研究”或“广西女作家作品研究”,毕竟,女性的文化视觉与男性是有差异的;针对本科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可能到中学教书的特点,可考虑开设“中学鲁迅作品研究”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避免其中有可能生产的消极被动接受,从而为主干课程的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可以在选修后续课程的过程中扩大和巩固主干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设立专题讨论,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惯以“一言堂”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长时间的聆听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为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在课堂上准备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010年广西高校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温儒敏教授在会上说: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某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确实,与其让学生在被动中强记,不如让学生在主动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收集各家之说,将材料进行重组,再加上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研究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教授的结果,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得到的是一套套的理论和“空洞”的话语,这势必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相去甚远。况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对文学理论及作品作较为系统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首先时间上就不容许。这种情况之下,若能设立专题讨论,重点突出某些作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问题的主动探求的欲望,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力求知识饱满丰富,由浅入深。开设专题讨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以学术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支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5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新闻、播音主持、表演和编导等非中文专业的基础选修课。该课程教学面临着时代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日益丰富的影像资源。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的作家如鲁迅和徐志摩还被拍摄成了影视,如电影《鲁迅》和电视《人间四月天》。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大量的电视诗歌散文(ltv),以及少量由上课教师与学生自己摄制的影像,如改编的红色经典剧或小说dv与相关视频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影像资源,为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提供了可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

一、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1](p21)。而忽视影像资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不适应时代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图像文化时代,图像在当代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读图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越来越多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图像化地开发利用,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影视银屏,或被改编成漫画和连环画”[2](p137),给文学教学提出了时代性挑战。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当下的阅读已经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普遍优先选择接受影像化的信息,用影像作品来代替文本的阅读。笔者的课程教学调查就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利用影像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讲课效率和内涵。因此,直面图像时代的挑战,变危机为契机,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起来,探索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和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的应然选择。

二、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

实施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根据各教学因素来科学合理安排,做到适时适量。课程性质不同,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处理就有所不同。在必修课教学中,以精选原著和影视作品为基础,截取一些典型片断来配合文学讲解,时间不宜太长。而在选修课教学中,则相对宽松,有时可以使用片断式影像资料,有时可以放整部电影甚至是师生自己拍摄的影像dv。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进行作家作品的教学,要回到文学作品的情境或文学史现场,适合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如果是文学思潮运动的教学则不太适宜。考虑时长因素,如果影像是电视剧就只能精选片断,如《围城》等。而电影或学生自拍的影像则可视情况全部播放。另外,选择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影像均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与电影《鲁迅》等,张爱玲小说改编的《金锁记》、《色戒》等,要选择据文学代表作品拍摄的成功影像。从课堂形式来看,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观看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实施互读,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现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剧目或小说加以改编,自制dv和ltv。在中文专业上课,可联合学生工作部门举行“红色经典”或舞台剧表演大赛并全程录像,通过课外活动创造与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引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体现主导性,在问需于学生之时,要总体把握实施互读的内容、时间、方式、节奏和数量,不能给学生以互读教学的点缀或泛滥感。

三、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

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贵在坚持,要通过“五进”,做到长时间不断线。一是进课堂,贯穿各教学环节。教学前先让学生阅读观看要讲内容的文学文本和影像文本,最好是要求学生能形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并引导讨论。课后布置相关改编或写小论文等,最后落实检查批改并及时反馈评价。以《边城》教学为例,在学生课前阅读观看文学和影像文本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对于争论较大的问题(如“《边城》所展现的生活世界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和“小说《边城》和电影《边城》有哪些异同?”)则让学生细读细看文学或影像文本,写成小论文,最后及时反馈评价。二是进活动,把课外活动视作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支持学生开展影视社团活动,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活动,开展校园影视文化活动,实现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统一。三是进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中,教师可有意识安排诸如“老舍/张爱玲/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等题目,我们目前指导完成的这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就有多篇,如《贾平凹小说〈高兴〉的改编研究》和《电影〈边城〉与小说〈边城〉的比较研究》等。四是要进科研。课程任课教师要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申报此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校教改课题,推动了教学科研的互动。最后就是要进课程考试和评价,在实施课程考试和评价时,要把是否进行互读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平时成绩的计算要把互读状况纳入进去,利用平时成绩这一手段,恰当评价和促进学生的互读学习。

转贴于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

研究性教学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p37-38)。在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中,要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从文学作品到影像作品是二度创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寻找二者间的异同,特别突出“异”的教学,从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见解。一个典型案例是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对虎妞形象的重新理解,传统观点对虎妞形象的定位是老丑怪变态。我把对虎妞的理解定性权交给学生,预先布置学生认真研读小说和观看同名电影,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结果有女学生感到电影中的虎妞不同于小说中的虎妞,她有可爱之处。我于是安排课堂讨论,最后许多同学认为虎妞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有超前女性性别观的现代女性,从而为虎妞评了反。又如《芙蓉镇》的教学,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比较阅读原著和同名电影,学生往往获得对作品的新理解,如有学生发现李国香对胡玉音的批判不完全是阶级政治因素使然,而是有心理忌妒的原因。他们认为老女人李国香对长得比自己漂亮且受到芙蓉镇男人们宠爱的胡玉音在政治运动开始前是一种心理嫉妒,政治运动开始后,她把心理嫉妒转化为政治批判,李国香的政治疯狂正是其作为女人内在自卑心理的外在转移。

五、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

第6篇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特定教学对象,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教学理念误区,并着重围绕课堂教学、课后训练、考查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并设计出较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074—02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量开始变得供不应求。针对这一情况,国内一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那些对汉语学习感兴趣的国家输出专业的汉语教师。

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入手,探讨笔者对非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思考。为了加强针对性,本文仅以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

在传统的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主旨在于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史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1]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留学生群体,除了讲授汉语,也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他的名著《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论述的:“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从而正确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为什么在某一具体情境下那样说或那样做。”[2]由此可见,在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讲授现当代文学课程时,除了要让其具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训练其分析鉴赏水平,还要培养他们通过文学观照中国文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在讲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同时,注意点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等等。

此外,鉴于现当代文学会被作为一门必修课讲授给留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不妨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点教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在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外国人时如何授课。比如告诉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在对留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应掌握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充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是一门文学课,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它所承担的任务却是传授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相关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课特征。所以要提醒学生将来在备课时根据这一特点去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将教学目标主要放在介绍中国文化和阅读作家作品上,而文学史、文学流派等则可以放到次要的位置。

随着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兴起,传统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近几年的图书销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一些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网络小说、盗墓小说等,而“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正渐渐衰退。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中阅读过现当代文学经典或是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同时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缺缺,这些无疑给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让学生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阿Q正传》时,可向学生列举学术界关于这部小说的三种解读(20年代的“民族自我批判”、50—70年代的揭示的历史局限性、80年代的关注“国民性弱点”),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支持哪种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他们自己对这部小说有哪些新的想法。这样教师不但达到了启发式教学中“启”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让学生多阅读现当代经典文本。据调查,一些大学生每天上课之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教师指定的经典名著通读下来的几乎没有[3]。如果任由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去听课,则势必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知半解甚至云山雾罩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如果没有事先的阅读作基础,很难体会到作品真谛。如果只凭教师复述作品内容,学生只会出现短暂记忆,下课后很快就会将学过的东西忘到脑后,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如在讲到“新月派”诗人时,可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诗人和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在讲到、老舍等人的戏剧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排演一些经典段落。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作品的认识,又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上课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如列出一些经典书目,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并且写出读书心得,在课堂向学生提问书中的内容,一些经典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背诵、朗读,并将此纳入平时成绩中。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子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引入到教学中。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适当利用电子化教学手段,可以让课堂锦上添花。例如,在讲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可以将同名电影做成视频,以片段的形式穿插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赏析中自己总结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与当代导演对婚姻情感讲述方式的差别。除了加入影片视频,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作家的经典文本段落,让学生即时进行赏析。

课后,可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如QQ等建立组群,学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可以在群内讨论,教师也要经常上线,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条件还可以建立专项网站和现当代试题题库,在网页上传作家经典名著、作品赏析、优秀学生论文、有关现当代文学的时下热门论点等,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达到了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的目的。

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尝试着进行改变。如将笔试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80%降至50%,试题内容主要由选择和名词解释构成(如文学社团和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试卷难度不大。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20%升至50%,主要由学年论文组成(一般每学期会写两到三篇),主要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成绩评定要视文章有无创新点,是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论文成绩和试卷成绩相加就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办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自己思考的现象的发生概率,真正达到教考合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要讲好一门课的艰辛和不易,它不仅需要教学者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宜的教学方法。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所在专业的实际,勇于改变,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利君.现当代文学多媒体教学的效能、偏向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02).

[3]肖隆平.必须以一种方式督促国人读书[N].教育文摘周报,2009(05).

第7篇

关键词: 现代文学;学术热点;多媒体教学

目前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学内容繁多,而安排的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很短的时间讲很多内容。于是高校的现代文学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等不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国家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已经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广大师范生的需要。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岗位中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实践工作,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同类高校教职人员有所帮助。

一、 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这一范围内,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主要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和机会用来思考。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内容繁琐,从而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自发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出具体选题,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这些预习工作包括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文艺活动等参考资料,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课堂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开拓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作用。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重视文学史而轻视文学作品。由于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问题,许多高师中文专业没有专门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或精读课程,而文学史的精华正是来源于这些经典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们有意简化对文学作品的讲授,反而加强对作品的分析。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在讲授的过程中做到坚持既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的原则,对作家作品删繁就简严格筛选。对于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重新定义,重新理解和定位,不能盲从于一些权威文学批评家的判断。最后,要重视对文学作品的文本理解,文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形式,对文本的仔细理解是对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现代文学而言,只有仔细精读文学作品的文本,才能真正领略现代文学之美,从而真正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和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二、关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将课堂教学与个人的科研相结合。课堂含金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术含量的高低。优秀的学问家不应是优秀的教师,但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优秀的学问家。中国当代文学并非是高深难懂的理论课程,他需要的仅仅是教师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当我们重新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比如《故乡》、《生死场》、《倾城之恋》、《茶馆》等时,我们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作品的新的理解,并不是一味的求新。而是从新的角度和思维模式来对作品进行的一种尝试。从而发现作品本身隐藏了很久的其他意义。在教学效果上,新颖的教学内容令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对作品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写小论文进行争鸣的意识。其次,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进行作品解读时,我们也要多关注近期热门的学术热点。对此可以发现影响文学创作的其他非文学因素。最近几年我们开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现代传媒而进行的,并且也出产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这些成果及时的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学术前沿的变化情况,避免变成井底之蛙。最后,要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它是一直在生长和发展的。在教学课堂上如何体现这种“生长和发展”性,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相比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学生们可能更喜欢当下一些新人的作品。为了满足学生这一愿望,我们特地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课程,为学生介绍和解析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新作品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中国现代文学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学史上的大量人物和资料都是鲜活的,这些鲜活的资料为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了大量的素材。网络的普及使得搜寻这些资料变得简单而快捷。精致而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在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在收集教学图片和内容时,要求制作人员提供丰富而详实的解说。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如中国文学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现代文学馆网站、鲁迅纪念馆网站等。这些专业性的网站提供的资料往往准确、详实。使得读者能从多角度了解作品的创作情况和重大的文学事件。此外,要积极引导学生到讨论性论坛去,如当代文化研究网上去,一是去围观,了解当前文学和热点,把握当下文化脉络,二是参与讨论,锻炼自己的科研及表达能力。最后是合理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倡导对“姐妹艺术”进行比照性鉴赏与分析。文学与影视被视为姐妹艺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交集之处也很多。因此,观摩相关影视作品也是我们探索文学文本的基本之路。注意分析评述影视与文学在传达思想情感上的差异性,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审美赏析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出路与思路》《宜春学院学报》2009/05

[2]陈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教育探索》2006/10

第8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大学生;文学涵养;作用

一、传授人文方面知识,奠定学生文学素养基础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塑造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文化,进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奠定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构成了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方面。现当代文学通过对文、史深入剖析和再现,让生动的历史场景在学生脑中再现画面。每个人只有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文学积淀才会深化成为文学涵养。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文学、艺术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输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把这个过程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去把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在较新的科研中,有许多新兴的文学观点和知识,因此,教师要能够承担得起这一责任和重担,积极向学生介绍新知识,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在新的知识中吸取营养,从而能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融入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学心理素质

现当代文学在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毅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文学品质的提升。文学实际上人的学问,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作家经历、人格、精神的再现,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加深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作家的经历和背景,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主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精神之上得到升华。

(1)现当代文学中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诗句有助于大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现当代文学往往包含有诗句的内容,诗文通过再现当代事物和表现状况,从而构造成影响人们的诗句,在对诗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之墙。

(2)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选取英雄典型来塑造人物,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在文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文学人物在历经挫折之后仍旧积极面对挫折,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当代人物为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面对文学创作时,能够用自己的文学积累来积极创作和表达。

三、完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人文精神,是文学素养的内在支撑和表现,它包含着学生的内在信念、意志、价值观等个性。文学史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文学创作个性、塑造学生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继承和发扬的丰富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1)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社会中道德败坏、丑陋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写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促进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注意一定的道德准则,关注道德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新兴的创作模式。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创作观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文学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作观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人生创作观的形成同时反映的也是文学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观念的改变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创作观对于学生文学涵养的深刻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3)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现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善于抓典型,对其进行深入的歌颂和弘扬,通过使人物精神和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于是出现了英雄做表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现代文学为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创作观念、增强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4)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在知识经济占据卓越市场的条件下,我们势必需要进一步创新现当代文学,加快实现现当代文学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意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通过让现当代文学教学来加快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实现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侯景娟.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87-89.

第9篇

1.1课时大幅缩减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大量需求,高职高专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了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技能化以及实践性更加的占据重要地位。为此将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时间一减再减,最终课时缩减了大约一半。

1.2教师依然以传统讲授为主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本科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不同于本科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理论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科的“实践性”。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方式满堂灌,学生整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导致课堂的教学十分的枯燥和毫无生气。忽略教师讲的神采飞扬的情形,学生本身对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就不高,为此这门课程整体上的教学情况不是很好。

1.3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重阻碍了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学生不读原著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习时间紧,也可能是忙于听课、考试和修学分,更或者是活动和拿证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不高。进入高职高专院校选修中文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被调剂的,没得选择。平时除了上课,学生将时间都分配给了其他的事情,为此阅读原著的时间基本没有,目前不读原著已经成为中文专业学生的通病。因为不阅读作品,教师讲的再神采飞扬,学生对文本陌生,很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阅读文学作品成为阻碍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障碍。

1.4商品大潮影响下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吸引力逐渐弱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当代文学的吸引力在逐渐的被弱化,日渐枯萎和暗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当代文学由最初的“辉煌”开始出现“下坡”的趋势呢?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分析:第一建国之后的文学随着政治的时起时落命运一度大起大落,因为建国之后文学与政治十分的紧密,为此时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时而沦为“阶下囚”,发展时起时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开始从与政治的关系冷淡下来,但是又受到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在功利化的环境下不断的“边缘化”和世俗化。随着写出的文学作品日益的充满金钱和欲望,读者逐渐的对现当代的文学失去了信心。甚至有的读者会说“现代文学就是垃圾”,对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无疑充满了嘲讽和无奈。第二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相比本身发展的时间就较晚,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等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受到环境的冲击之下显得更加的“落魄”。

1.5传统的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为此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考前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全部忘光。实际上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仅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性的知识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时期高职高专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2.1精选教学内容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第10篇

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28年以来,周文英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28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备课、上课和辅导都认真负责,做到精益求精,把上讲台的每一天都当成是自己生命中的节日,以虔诚而欣喜的心情迎接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常常超课时工作,教学质量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深受同行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

2010年以来,周文英担任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育科学系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形式逻辑课程,全校选修课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和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课程;完成了暑假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华坪县的中学教师履职培训《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新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变化》等课程的授课任务,受到了中学一线教师的好评。

作为中文系专业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负责人,周文英在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语文教育专业和2014级、2015级本科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紧紧围绕着现当代文学的思想性和启蒙精神,熏陶学生对生命、对世界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悲悯心,积蓄内心的力量来面对未来和面对社会,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她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善良、有思想、学识渊博的人。周文英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上课不看手机,尊重他人的劳动,到下课打扫教室卫生,关闭电源、不乱丢垃圾等琐事开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老师。她教育教学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必须是一个站起来的“人”,内心力量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做人与为文相统一。她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做到教师是学生知识的老师、启蒙者和人生导师,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的角色转换和实践,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教学互动,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还用微信和QQ与学生联系,主动让自己平等与学生对话,回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周文英为《骆驼祥子》里的虎妞、《雷雨》里的周朴园说话,为《红豆》里的齐虹重新塑造形象,还原作品里真实的人物形象,发出潜藏在人物背后的声音,摆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羁绊。在教育教学过程里,她精讲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期中考让每一位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泛讲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兴趣,摆脱了传统教学说教的局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命力。她善于从文学文本的缝隙里和空白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人云亦云”,用自己博大的情怀和高深的造诣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有了收获,老师本人也有成就感,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师生之间的讲授和学习反馈沟通也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成了学校中文系的一门精品课。2010年至今,周文英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周课时都超过了9节,学生评教的满意率都在97%以上,优秀率在80%以上。循序渐进培养起来的厚实的文学基本功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升本考试奠定了基础,专升本的比例逐渐提高。

28年来,周文英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坚守教学第一线,高质量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充分展现了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

第11篇

一、现当代文学教育现状

1.人文教育不强。

在语文学科教育方面,教师们普遍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不足,应该加强人文教育。现当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研究点是人文和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两个点,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学能力,自觉的追求人性美和艺术美。学校应该从现当代文学的“人的文学”核心命题和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相互关联,探讨现代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路径。在文学教育中,应该重点突出文学性、淡化知识性。在200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上,针对文学教育以文学审美教育为主还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为主是主要讨论的问题。众多学者都认为现代文学教育都应该顺应时代的边发展和变革。应该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形成;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努力,培养出具有高文学修养的人才[1]。

2.不能适应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

现阶段很多大学的语文教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多数学校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的上课方式,以考试制度为衡量学生课程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或者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考试任务,自行安排教学计划,没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样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思维僵硬,没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能适应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对于文学的学习也不是很具有热情。当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文学原著,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上课、考核等[2]。目前学校对语文的教育,在教学观念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明确认识,过多的重视教学的积累,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计划上,当代部分和现代部分比例分配不合理,在研究基础课程时,对具有创新性和学术性的选修课没有充分开发。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改变依托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对文本分析不够,所选教材杂乱无章,不能够适应大学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中,与当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很多文学材料与有限课时的教学课程不能够相适应,理论内容较多,学术性很强,学生理解学习难度很大。目前文学教育教材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完善、教学计划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文学教育的发展[3]。

二、改进措施

对于现当代文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教育者们的意见比较统一。然而在改革思路和方法上则是各有千秋。尽管如此,还是具有一些代表性的改进措施:淡化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将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写作、做好基础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结合。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在明确的告之学生现在听到的历史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对历史的一种认识,要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不脱离时代背景,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弛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另外,在教学技巧方面,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黄曼君等人的《文学教育改革的跨世纪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体系的阐发与运作》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为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依据[4]。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冲击,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文学教育在外来语种的冲击下更显得若有若无。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在国民心中英语的地位逐渐高于国语。学校也在加强英语等外语的教学,而忽视语文的教育,导致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日渐下降。但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加强语文的教育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现当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加强当代文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语文教育。本文通过介绍现阶段现当代文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汪怡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一)多样化的审美方式削弱了文学的地位

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获得了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难以想象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人日常的休息娱乐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在那个年代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认识。所以,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给我国文学带来了发展空间,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文学期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家用电器包括电视剧电脑等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学作品相比,这些产品能给人们带来更直观更形象的视觉享受。此外,国家给人们的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好,各种电影院、歌舞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文学也开始渐渐被人们远离,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难以跟从前相媲美了。

(二)文学研究染上“自闭症”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丝阴影,“”带来的动乱时期让我国的发展难以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80年代初,我国粉碎了“”动乱,社会思潮开始发展,而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必须要迅速迎合社会的发展速度。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很多经典作品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并且这一时期的作品很注重与人们的生活相挂钩,很多描写的就是人们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然而从90年代开始,文学作品逐渐被社会冷落,文学创作者不再与读者的内心世界相连接,开始在文学上进行研究力求取得优秀的成果。我国文学逐渐开始“闭关锁国”,既没有与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更没有努力地进行创作,逐渐变成封闭的文学,阻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难以再起到引领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学内容打垮了传统文学

多种因素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包括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读者或文学创作者的影响,现在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人们逐渐被这种丰富的形式所吸引,而网络文学便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一类文学,到目前为止对文学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当今科技的进步,使得掌上阅读器的发展已经很成熟,网络文学便在这时候发展起来,虽然很多文学作家批评这种掌上文学有种像吃快餐的感觉,但是难以否认的是这种网络文学对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虽然在创作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价值方面与传统文学相差很多,但这种文学最看重娱乐性,没有那种艰涩的理解难度。而正是这种方便的阅读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学,所以对现当代文学进行准确定位是拯救现当代文学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品格定位

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走向破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近百年间的社会发展状况,本文从振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我国文学进行品格定位的几点浅薄认识。本文认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应当对知识品格和审美品格进行正确的定位,把握正确的品格定位方向。

(一)知识品格

我国当代的文学课程教育对当代文学的知识品格要求很高。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普及知识教育主要通过文学来进行,也一直对社会思想价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知识性色彩的缺乏,使知识的传播功能越来越薄弱,所以在文学创作上要丰富知识色彩的描写,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知识的传播功能,所以从文学教育方面来说,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正确的知识品格定位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要对我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知识定位就要构建以文学史为基础的框架,用作家在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以及展现的艺术特色进行文学课程的教学。从文学课程的教育来看,知识品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格。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这一点来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知识的重要性。要想收获物质财富,离不开知识;要想获得精神财富,更离不开知识。因此要想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必须要注重人们的知识品格定位,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文学的知识品格定位时,要正确对待文学的严肃性,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反对低俗文化,保持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此外,文学创作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创作符合当下社会氛围的文学作品;建设科学的文化教育体系,通过深入地研究文学作品,勇于创新,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审美品格

文学不仅具有知识品格,同时还具有审美品格。文学对于培养我们良好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浓厚的艺气息,文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的美,自然美更加直观,虽然文学美需要人去用心灵去仔细品读并发现其中的美妙,但更能让读者的心灵升华。相比于自然美而言,文学的美对升华人们的灵魂更具有优势,它是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心灵的美的浓缩的精华。正因为如此,人类文学历史上才遗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作品。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文学,也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审视。经济迅速发展使原有的社会发展速度已经远远难以跟上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周围的现状进行深刻的思考:国家民族的出路在哪,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怎么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个个问题都在诉说着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今时代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在文学中,它不像人类对宗教的信仰,更不像哲学那样以深刻的思想解放人类,而以对生活的美好想象来升华人们的灵魂。所以正确把握文学的审美品格,能荡涤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文学主要靠知识品格和审美品格来支撑着它的发展,因此对这两种品格进行正确的把握极其重要。但现存的问题是现行的文学教育仅仅注重科学层面上的文学知识与文学技巧的教育,人文层面上的教育已逐渐被人们忽略,文学作品“审美”品格的注意以及对文学的“审美”思考变得没有了,这种局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加以改正。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社会的日益多元化,我们需要的正是用文学这一表现形式来进行思考和相互交流,使人类的心灵得到启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