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控毕业总结

数控毕业总结

时间:2022-05-22 19:4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控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控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数控;多系统;车床;教学资源;职业教育

1 研发的背景

数控技术相关专业,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作业的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应具备专业以外的能力。于是,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尤为重要。经调研,部分院校数控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设备数量种类配比不合理,学生实际操作机床的时间少。(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一体化教学环境如何建设。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技术的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开设相应的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操作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的技术,达到企业的生产需求。

2 研发意义

市场上工业级数控机械类设备价格高、耗材多、安全性差,造成部分学校买不起、用不起、担不起的情况,直接影响专业的稳步发展。据此提出基于小型多系统数控机床构建低碳环保型数控实训的共同开发升级项目,将小型的具有加工能力的多系统数控机床搬入教室,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小型的数控机床主轴功率小,降耗低,可以极大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响应国家低碳节能的政策,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可以直接的进行实操,能够更深入地获取知识;机床与课室一体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多动手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基于以上情况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同升级开发多系统数控平台,可让学生在一台机床上就能操作华中、法那科、西门子、三菱四种数控系统,不仅便于老师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因此,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研发将具有是深远影响。

3 研发界定

本课题的研发对象为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在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项目升级及教学研发的问题。鉴于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多轴系统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义,本课题的研发题目为“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升级改造项目研发”,针对的是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四个系统。

4 研发目标

在项目研发中,来自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实现各类主流系统间的灵活转化,通过此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适时研究与总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以求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数控车床各类系统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 课题发主要内容

(1)数控车床技术现状分析。(2)职校数控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3)职校数控类专业课程设置。(4)职校数控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5)职校对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理解。(6)对各职校数控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7)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开发升级内容。

重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开发升级内容。难点: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小型数控车床的设计原理、编程语言、数据接品技术、开发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创新点:(1)以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开发符合职校数控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2)1台多系统机床相当于4台单一系统机床,便于老师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

6 课题研发方法

6.1 调查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就企业发展前景、生产现状、用人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发和论证,掌握充分事实依据前提下,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先进制造类企业进行行业调查,获得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同类院校了解数控类专业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获得教学案例及教学改革的资料。

6.2 文献查阅法和经验总结法

根据本课题研发的目标和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其他学科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最新理论,检索国内外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心得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较完善的教育理念,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支持,有效地推进课题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

7 课题研发主要过程

(1)成立项目小组:为了顺利完成此次项目的研发,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2)编写设计开发升级的思路与大纲。根据调研情况编写《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大纲》和《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思路》,合作企业负责提供收集及提供各个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数据、市场反映等有效数据、分析各系统之间的区别情况,为项目产品开发人提品支持策略、对大纲和思路提出指导意见和提升意见。(3)邀请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对整个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研讨会进行策划、主导、参与讨论和总结。并要求企业技术骨干协助对整个会议进行策划,召开研讨会。论证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的可行性。(4)确定开发思路与大纲。通过与专家沟通交流的研讨会后,总结理清设计开发思路,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大纲》和《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思路》修改和定稿,专家审核提出指导和提升意见。(5)材料准备与预算。根据升级大纲和思路建设方案确定需要的原小型数据车床、材料、配件和耗材清单及预算,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匹配的原小型数据车床、材料、配件和提供相关的耗材。(6)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互相培训。对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小型数控车床的设计原理、编程语言、数据接品技术、开发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等不太熟悉,需要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互相培训。

8 课题研发成果

(1)配备多系统操作界面,实现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四种系教学。(2)体积小,占地小、 消耗小、资资源占用少、安全性能高、便于教学。(3)可用于仪表、手表等行业小型零件加工。

9 研发设想

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专业方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仍将继续进行,特别是项目研发中所涉及的数控加工方向的数控机床编程与调试等技术,项目组将会继续关注和研发下去,不断创新完成系统性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目的内容 教师指导 总结评估

受聘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之前,曾在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担任实训教师近5年。在连续指导了多个班级的数控实训教学后,感触颇深,现将数控实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异同综述如下:

1.实训目的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数控实训目的差异主要便现在: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实训的目的也就围绕着这个思路,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训的目的强调除了提高动手能力之外的创新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还要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打下了基础。两者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实训目的更加广泛,要求也相应更高。

2.实训内容

3自行编程校验

4预约上机实操

5实训总结大会

在中职学校,学生多为初中文化程度,甚至有的学生连初中学习水平都还达不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基础差,所以在进行数控实训时,第一周要进行编程学习,实训老师在担任实训教学的过程当中无形地担任了编程理论教学的任务,加重了实训教师的负担,减少了学生实操的时间。

高职学院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严格分开,理论教学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和顺序性,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后再进行数控实训,实训分为4步:首先进行数控编程理论课程,其次数控操作实训,然后在熟练操作后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实训,最后综合应用掌握的实训技能进行毕业项目设计,达到一个最好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教师指导

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的指导方式根据实训对象和实训内容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编程授课,软件教学,操作指导,成绩评定;高职学院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引导设计,操作指导,成绩评定。

从上面的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中职实训教学是一个“被实训”的过程,高职实训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实训,积极参与实训的过程。

4.实训总结

中职数控实训这个环节比较随意,学生完成实训后由老师根据整个实训过程和实训成绩总结实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后心理上也比较放松,很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甚至是敷衍的心理,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激起求知欲。在高职学院,数控实训结束后,会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一个实训总结会,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上台发言,总结数控实训的过程和收获,让学生作为实训总结的主角,同时也锻炼来了学生演讲和表达能力。

5.实训成绩评估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绩的评估一般由以下成绩组成:实训理论考试成绩、安规考试成绩、数控仿真软件成绩、实操成绩、平时成绩五个部分组成。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实训报告本加上实训小结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具体、量化,直观,衡量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高职学院在数控实训评估一般采取等级制,不采取记分制。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设计零件的难度、设计过程、完成情况、实操表现来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总结会发言的形式来进行。

以上五点是本人在长期数控实训中的一些感受,我认为,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受企业的欢迎。在此本人着重为中职数控实训提出以下建议:

1) 增加中职学生数控实训上机时间,增加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机床使用率和设备完好率。

2) 建议编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实训模式,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室搬到实训基地,边讲边看,边讲边做,做到眼到、耳到、思维到、手到。

3) 重新审视实训成绩的评估模式,因为实训的目的在于过程而不是在于结果,建议采用实训成绩等级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完成零件的情况量化,最后实训成绩按照分数段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让学生提高信心减小差距。

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关键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 影响

一、研究背景

1.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发展前景

数控技术是一种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它是制造业实现现代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机床,同时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国家对数控技术方面的重视在加大。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我国的数控机床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类制造加工企业将更多地应用数控技术,数字化率的增加将带来数十万熟练掌握数控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关键能力决定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的关键能力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能力也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关中职教育重要问题。

二、中职数控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针对我国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调查,数控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组织及领导能力,交际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强不息的进取能力和承担责任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关键能力的现状

中职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薄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各不相同,使得其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就中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质量而言,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过手,不受其余的欢迎。

(2)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没有团队协作精神,难以在企业中发展自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难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关键能力的促进作用

1.项目教学法的来源及特征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改变老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项目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其中包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思维逻辑、领导与合作、适应能力等。可以被看作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通行为,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做法。

2.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关键能力有哪些影响

(1)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反应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能力

项目教学法中,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导力量,仅仅是个协助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共性的学习,而是以个性为主。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要求,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及探索,初步制订方案,以锻炼思维模式及反应能力,学会分析是关键。学生在做中学,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培养了学生协作,组织及领导能力

项目教学法多采用小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每一小组由6~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学生组成,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更多地考虑能力的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项日小组的真正价值。小组内部及外部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当组长无法组织小组成员完成指定的项目时,小组成员有权撤换组长,而当另一小组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于无法很好地协作时,其他小组有资格收购该小组,以扩充本组实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协作、组织及领导能力,让学生更早地体会社会的残酷,更早地知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提高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能力。

(3)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小组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根据问题的实质结合小组的自身水平,草拟方案,之后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模拟解说,针对顾客可能提出的问题构思应答方案,作为反馈顾客的初期准备。在听取各小组解说后,老师提出针对性问题,此时做得好的小组可得到赞赏,当然,鼓励表现不佳的小组也是必要的,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获得肯定的小组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对于做不到位的小组,则会吸取教训,努力做得更好。

(4)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实践能力。

小组开始实施项目即着手设计与制作,小组多采用分工制或是比较制,根据计划书采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技能,这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采用分工制的小组,既是在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又是在培养小组的协调性,而采用比较制的小组则是培养学生独挡一面的能力;在小组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创新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

(5)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生在提交作品之前,小组要对自己的作品做最后复察,进行检测,旨在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行事态度,提交作品后,耐心听取“客户”的建议,对于“客户”不满意的部分要做出修改,而对即将完工的作品提出建议,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结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为蓝本,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参与,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等适应社会的关键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忠.浅析中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质量的问题及对策.时代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数控 教学模式 作用

依据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以及规范的数控教学模式的革新,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践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研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来对整个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变化上进行衡量,切实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要求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因此从理论的教学上贯穿着实践教学思想,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通过从思想改变上来不断突出学生们的实践技能、工程训练、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切实的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并且掌握基本技能以及饱含实事求是学习精神的学生,本文就数控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阐释,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一、构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探究

(一)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数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抓好本专业的学习,即对主修的课程进行熟悉并且要掌握其要点,而且还要具有相关的综合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技术与理论的统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得在对日常设备的维护上做到了然于心,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对于机、电、液、控等数控能力的掌握,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主要学习能力概述。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其所主要培养的能力有三维造型仿真、数控系统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以及加工工艺创新等能力。其中数控机床的操作是数控专业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因为它是造出相对理想产品的重要保障;其次则是系统的维护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对数控机床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数控机床的维护上要做到手到病除的效果,另外对于学生的三维造型仿真与加工工艺的创新上需要做到有效的做到创新工艺,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其实践能力、实践精神以及实践的理念等进行培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而且也要以实践出真知的态度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形成实践精神的主要是培养出一个意志顽强、吃苦耐劳以及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体现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实践教学构建出创新框架体系分析

(一)构建出数控专业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根据数控人才的培训,需要遵循一定的数控实践教学体系与指导原则,针对当前的数控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数控专业的连接,所构建的创新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数控工程的训练。在进行实践教学创新的时候,根据其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研究,从改革实践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提升同时,还要寻求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革新。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探究。从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上主要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学的资源以及教学的内容上进行革新,不断要增加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以创新的思想来加强对数控学生的训练,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实践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以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为主要的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在构建实践课程的创新过程中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以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方向上实现实践课程的革新,还需要从学习的计划上来实现实践教学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对于数控专业学生的提升

从实践教学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数控专业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动手和学习能力。因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所构建出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提供了相应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此来解决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增加,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实现对实践过程的印证,从创新能力的提升上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构建出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创新的课程体系的框架,从实践的能力上来分析,实践教学给予了学生们凡事做好实践,以实践出真知的态度来完成学习,因此实践教学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总结语

随着当前教育制度的革新,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践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研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来对整个教学的模式创新和变化上进行衡量,本文就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中,其实践教学的内容则体现出相应的数控教学的作用,不仅从教学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学习得更多,而且从教学的创新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郝素军.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罗军.论中职数控专业”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224.

[3] 孙月发.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4):62-64.

[4] 宋广雷.机床数控化改造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15):162-163.

[5] 贾智.浅谈多媒体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191-191.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零距离接轨;数铣实训;教学瓶颈;自主创新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一直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为教学总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向一体化教学靠拢,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紧追不舍,顾名思义:仿真企业模式教学法。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项目中重点是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实训,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通用教材或校本教材――向学生授课分析图纸――设定加工工艺路线――备料――安排机床工位――学生独立编程――学生操作机床加工出零件――自检――上交――教师检测评分总结。

现有模式教学优点:

(1)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指导下,亲自上机加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加工出合格工件。

(2)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可有针对性辅导。

(3)认真学习的学生,加工出的工件精度高,产品合格率高。

现有模式教学缺点:

(1)学生过多受老师思想束缚,按步就搬或生搬硬套、或直接调用他人程序。

(2)教师按既定模式授课,长期面对同一个训练件,没有新的加工工艺思路。

(3)学生本身对实训项目掌握程度不尽相同。

(4)制约了学生奔放的思想,没有自主创新的机会。

(5)学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煅炼。

(6)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放弃不学。

(7)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只能充当机床操作工的角色,自身的编程能力也不强,更不敢应聘编程员的岗位。

在实际生产中,部分企业生产模式如下图所示:

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部分仅限于上图中“生产动力部”里的“铁工动力车间”学生们扮演着实实在在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其实他们的对口岗位范围还是太窄了,我们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就业空间,如技术工艺部的工艺室、设计中心;质量检验部的质检器;生产动力部的编程员;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与客户洽谈订单的能力和技巧;具备与产品供应商沟通交流的能力。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关键在于企业的运行模式起作用。

教学过程中依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基于上述发展目标,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探索学习、学到更多技能知识,为了顺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达到“零距离接轨”,为了改变原有模式的不足,现对数控铣床实训模式作如下教学改革:

一、加工程序互换法

原有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按预定的步骤去绘图并编制程序,确切地说,这个工件的成绩包含有教师60%的功劳,学生只是在执行老师的思路罢了,学生重点体现只是操作机床加工出工件,而核心部分仍是毛坯选择、程序编制,学生没有脱离教师独立进行以上操作,这一点与企业明显不符,学生存在缺乏自主创新的要素,无法谈及技术的提升。企业仿真就要知道企业如何运作,就数控铣床加工而言,企业里有专门的编程员、专门的机床操作工,两者是分开的。当前我们的毕业生几乎都是从事机床操作工,很难进入到编程岗位领域,而这正是他们所向往的理想岗位,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改革方案即在平时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即:

A同学编的程序,交给B同学去加工,B同学编的程序交给C同学去加工,C同学编的程序交给D同学去加工,D同学编的程序交给A同学去加工。依此类推,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使得每1位同学都与2位同学有前后关联的关系,即:A同学即是操作员,也是编程员,他必须煅炼出具备沟通交流的能力,达到互相协商探讨加工的效果。A同学既要扮演编程员去指导B同学进行加工,告知工件原点设计在哪里,注意事项是什么等沟通,对D同学加工的产品负有60%的责任;A同学又要主动与D同学沟通交流,A同学加工出来的产品只能证明他操作机床的水平如何占40%的成绩。在这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保证首件产品是合格的。这与自编自加工的旧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能够促使同学互相竞争,增强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设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有创意的造型给他对应的同学去加工。

二、工件分组检测法

原有模式中,学生加工完工件后自检或不检,就直接上交给老师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得多少分?他们不太关心,没有强烈的求胜意识,在他们看来那是看老师乐意给你多少分罢了。而且过后学生本人也不知道自身具体失误在哪里,也没有反复研究分析,达不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目的,有些检测项目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检测。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工件检测评分,特作如何教学改革,即:

学生加工的工件批改方式:将全班平分为3组学生同时对一个工件检测评分,指定好组长,由指导教师同时指导3位组长检测方法及项目,再由组长组织自己的组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后将3个分值相加后求平均值即得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组要每次都要写检测情况分析。如果个别学生对最后成绩有异议,再由教师作最终检测定妥,并总结问题所在,每一次总结都要完好保存。一旦出现某一组检测时弄虚作假,那么通过其他两组评分即可轻易看出漏洞。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学生诚实认真的做事方法,培养了公正的意识。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改革,弥补了当前数铣实训模式的许多不足,初显成效,同学们技能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我对此方案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够攻破当前的数控铣床教学瓶颈难题,现在已经逐步推行当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又迈进了一步,我们的毕业生必将开创新的就业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平.《数控机床与编程实用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

[2] 于法鸣、刘康、陈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3] 蒋志青.《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

[4] 孙宗虎、付伟.《生产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4月

第6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 加工技术 发展 优势

《数控加工技术》在高职学校教学课程中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学科,同时他也是高职专科学校机械设备专业的主要教学课程,这门课程对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有实际效果,众多企业和电力部门都比较倾向于这门学科的毕业生,因此在就业上数控技术的毕业生相对来说是比较占优势的。通过对数控机床技术的研究,很多学者发现机床数控化能够提升和加速工业加工技术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国内装备工业高端化进程,对中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涨。过去一年中,机床数控率升到36%。机床数控化是提升工业加工技术的基础。国内装备工业高端化进程,对中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涨。

什么是数控技术?简单一点来说就是通过数字来控制和操控某项指令的技术,简称数控,是指利用数字化的代码构成的程序对控制对象的工作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方法。我们通常说的数控系统其实就是通过数字控制技术形成的自动控制这样的系统为数控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什么是数控机床,那么顾名思义他就是在机床上安装了数控系统的设备,便于对机床的控制,我们把这样的机床叫做数控机床。

职业高中《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教学内容,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更新也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直影响着我们,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该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了解数控技术的优点和其发展进程,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当前数控机床技术具有的优点

1.灵活性比较强。对于CNC(数控机床技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修改和变更空间,我们在改变控制能力的时候只需要调整控制程序即可,这样就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控制效果,因此我们说数控机床技术能够灵活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2.准确性和可靠性高。我们把预定的程序一次性添加到我们的应用存储器中,通过软件的整合,同时又有硬件设备的强大功能性,我们就可以设定我们想要的工作结果,这里只要我们的程序指令没有问题,我们的操作结果就是准确的和可靠的,从而避免出现故障和错误率。

3.易于实现多功能复杂程序控制。

4.具有自诊断功能。我们在输入既定的程序以后,在设备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错误指令,系统会自动提示和自我调整,从而起到自我诊断功能。

二、数控技工技术的发展

1952年美国帕森斯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合作,研制出了第一台三坐标直线插补连续控制的立式数控铣床。从此数控机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1.机床加工的尺度特征向极端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的进入,我们的数控技术的加工精密度也发生了前所有的变化,出现了更为高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精度的体现已经从原来的尺度上来比较了,而是从形状精度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比较的,这种体现更多的体现在微结构的加工技术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机床加工的精准度已经在二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体现再物件的形状尺度向精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整体形状向我们想要的大尺寸方向进攻,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价值。

当今的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工业生产在科技创新的带动和驱动下,大量需要精准和带有微结构的加工零件是必需在数控机床技术下才能够完成的,因此新的加工要求就是精密机床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我们知道现在微结构零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的非常广泛和有更高的利用价值。所以我们说微结构的出现将把数控机床技术引领到一个新的工业领域。与此同时,新的研发的光学技术的加入,使微加工技术更能够准确无误。比如纳米压印复制工艺技术就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应用。

2.机床设备向智能制造要求发展方向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使技术更新达到日新月异,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机床的数控技术必须符合智能化制造技术的要求。目前从国际和国内的职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其主要标准是要求必须具备各种配置的高可高性能,这是作为智能制造加工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机床性能在更高环境的标准必须体现出其更大的要求标准。这样才能完成更加精准的部件加工。以前的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工作72小时,随着技术的变革,现在智能制造系统在连续工作的性能上能够达到可以连续720小时运行,这种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能够长时间不间断高可靠性运行的机床设备成为另外一个发展趋势。随着我们生活的需要和科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能适应我们人类的生活需要,比如多功能复合化趋势、可重构趋势、低能耗环保趋势等。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能够更好把先进的技术带给学生们同时又能研发出需要的技术标准。我们在探讨数控机床的技术革新问题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数控技术的实践应用性能,这一点十分重要。因此也会对数控技术的研发起到人才的推动作用,相信在今后的电子时代,数控技术会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陶晓.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仿真软件教学;示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2-02

数控技术的应用性和技能性较强,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设备零件操作、工艺编程、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的技能很重要,所以以前的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故中等职业学校都大量投入实训设备来渗入到学生的教学中去,也把以前传统的采用的黑板的板书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从此从备课笔记向电子教案转变,黑板板书向教学课件转变,课堂搬到车间上的转变等等。本人在讲授《数控设备与编程》时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师通过语言,主动、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的分类,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知识,数控加工编程格式及编程指令等相关知识学习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针对这部分内容都是比较抽象且枯燥的,中职生一般很难接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拿着书写着板书,侃侃而谈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能听进去的却很少,这样的教学效率就比较低,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数控系统地认识和理解更深入了,对编程指令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更清楚了,也让枯燥的讲述过程变成了相互的交流。如在数控车和数控铣的编程功能指令讲解中,主要讲解常用的一些指令,但是有些指令功能差不多,学生不能很好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感觉茫然,如复合固定循环G71、G72、G73、G70的标准格式和走刀轨迹路线的差异等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上往往感觉有难度,不知道哪种零件应该对应用哪种指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一个指令介绍、动作分解、功能演示、指令应用的课件进行播放,并用MasterCAM进行实体模拟,使其产生直观、形象、生动、即时等声像效应,使学生从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就这样,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楚易懂,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项目教学

学生在初学阶段基础不牢,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很多学生看到一张零件图纸,却不知道从何下手,通过典型零件分析,把分散的知识点溶入到一个项目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应用。项目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企业加工零件的一些图纸作为典型零件的通过项目教学法指导学生合理编写程序,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种效仿模式,很快获得相应知识。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编写程序名、程序指令、程序段及程序格式时,一定要达到程序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编程习惯。本课程在讲授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手工编程时,按数控车削、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各分别引入了一个典型零件进行综合教学,将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让学生通过所学的方法能对各种类似零件的加工工艺和编程独立分析并能正确编写出程序,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数控车削中对于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和编程,教师可以由从简单的台阶轴到数控中极甚至高级的轴类工件,由简到难,让学生独立分析加工工艺和编程,熟练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仿真软件教学

目前计算机软件普及应用在教学中,数控仿真软件教学也成为数控编程与操作时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数控加工操作教学要涉及数控设备,大量的刀具,毛坯件等,这些因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若直接操作数控设备,刀具和设备会受到损害,严重的话刀具和工件都会报废,一方面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而仿真软件就能克服这些缺点。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熟练后,再过渡到数控机床操作,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在机床上操作,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仿真软件的应用中,教师要和学生强调实践环节和步骤的紧密衔接。教师给学生一张简单的零件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出程序,然后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加工,通过模拟数控加工环境、加工过程,实现对自己所编加工程序的检测,验证操作的规范,学生在整个操作软件过程通过自己摸索尝试,然后总结,看到自己学习获得的成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数控机床实践操作技能——示范教学(教学做合一)

《数控设备与编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故教学中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数控设备与编程》中很多知识点必须通过教师示范和亲自实践才能掌握,例:加工零件的模拟运行,刀具的运用和对刀,加工时保证零件的尺寸修改磨耗等,所以教师把课堂搬到实习车间,教师一边讲授,一边在机床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课堂讲授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验证,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完成由理论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符合“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符合现有数控设备、“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职业学校让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在学习后能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的双证)。在数控机床实践操作技能实训中,把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的训练,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数控设备与编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直接投入到生产线上,而且能独立操作机床,哪怕在实际加工中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与文献:

[1]宣国强.多媒体技术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0,3.

[2]朱鹏超.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3]李蓓华.数控机床操作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

第8篇

摘要:针对实训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以至于实训效果不理想的状况,文章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用于数控实训教学,提出了教学实施环节与方法步骤,并以实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数控实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15-01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学习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由于知识类型的转变,学生可能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怎么学效率才会高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关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往往与实训课程没有安排在同一时间,导致实训期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遗忘,实训课程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效果不明显,并且有可能产生理论与实际不能接轨的情况;还有在实训当中,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实训课题内容基本一致,最终的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等情况。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教为主,学生所处的位置就是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数控机床实训》课程是基于《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基础并与之配套所进行常见的数控机床常规操作的技能强化训练,是具备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继而形成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强有力支撑。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常见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常见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能力,了解数控机床结构,掌握对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的一般方法,有一定分析、解决数控机床操作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获得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加工应用中级工等级证书而打下良好的操作基础;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拥有从学校毕业就能走进工厂上岗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学生首先对任务进行分析、理解后,找出任务中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学习,经过个人努力,最终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数控实训教学当中,根据学生、课程,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以任务为先导,进而带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使他们不断体会到使用数控机床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数控实训教学的步骤是:数控编程编程模拟综合训练产教结合。教师如何将任务驱动法引入到数控实训教学当中,从改变第一节课开始,可以将第一节课改为作品展示课,学生们会对这些精美的作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询问这些作品是怎样完成的,并产生自己动手去做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自己动手动脑,这样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发式学习;从老师引导到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1、数控编程学习:时间:实训前期1-2周;进度:理论与实训同步进行;效果:边学边练,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马上就能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验证,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势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避免了重复学习。2、编程模拟:方法:以笔代刀。优势:①保证了人身和设备安全。②清晰模拟走刀路线;效果:让事实来说话。通常机床都是安装刀具进行加工,初学者难以下手,并且容易引起人身和设备的事故,如果将金属刀具换成笔芯进行模拟,这种方法既达到了编程练习的目的,也保证了人身和设备安全,一举两得的效果。3、综合训练:前提:熟练掌握机床的基本操作和数控编程。组织: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加工课题。提高:逐渐提高尺寸以及精度要求,并且对于每项训练都记录成绩。学生经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后就能够进行实际零件的加工练习,通过实训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加工,经过不断的练习以及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后取得数控技能中级工等级证书。4、产教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都是要从事实际操作加工工作,那么,让学生在学校实习的过程当中就接触企业产品,参与产品零件的加工,增强学生的产品意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好的效果,也就可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不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手段。我们用学生技能操作成绩记录表来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训成绩,它将成绩的评定分为5块,每块所占比例不同,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总成绩,对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实训课题都会进行相应的成绩记录,并且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成绩评定不全面的缺陷。另外实训成绩分析表能够总结整个实训效果,并且反应问题,通过这个表能看出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并且对于成绩能够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各个因素能够进行评价,对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从中得到结论,运用于以后班级的教学改进和组织方法。

结语:任务驱动的数控实训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工厂相仿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规范作业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自我检验评价培养了学生熟练使用常用量具的能力和质量意识;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自我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也认识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机处理能力、加工工艺能力均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些都使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在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配套的设备与软件,以创设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2)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既要有较强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力、编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数控设备操作能力;(3)为使任务具有系统性、延续性,要抓好项目化的教材建设;(4)由于学生分组后分工明确,为防止学生单项发展造成综合能力的削弱,执行各任务时的分工应注意有所交叉;(5)有些大型的任务要提前调整教学课时安排。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袁伟(1980- )男,河南巩县人,助教,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

第9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 调研 专业能力 职业素养 人才培养

随着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企业争相招聘的对象,而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能力与数量上,与企业均处于不对接的状态。如何更高效、更高质地培养企业认可的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这也是玉环县职业教育向前迈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借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校建设之际,33名机械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在现有教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具有何种能力的学生,进而实现企业需求与玉环县职教人才培养的对接。

人才需求状况

据2015年3月最新统计,玉环县工业生产总值从2010年至今,除2012年处于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以10%左右的增长速度提高。而制造业作为玉环工业的主体,也实现了稳步发展,且其增长动力已从传统的简单加工向产品的高端化发展。为实现提升竞争力,企业逐渐提升效率和质量。随之而来的是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具有数控专业相关技能的人才被汽摩配、水暖阀门、机床行业的各大企业竞相聘用。

据就业部门统计,2014年数控技术应用人员紧缺近4万,其中蓝领层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岗位中占70.2%,是玉环目前需求最大的。此外,深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对象的75家企业调研,分析可知:2015年预期招聘10-20名数控专业员工的企业有26家,占1/3;需招聘20人以上的企业共有54.7%,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

调研整理与分析

被调研企业概况 对玉环县制造业分析可知,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并考虑近几年毕业生去向以该类型企业为主。因此,本次调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对象,并涵盖一定数量的大、微企业。根据年产值规模统计可得,在75家调研企业中,中小企业共55家,占据总数的73.3%,见图1a。

在产业结构中,依据各大产业的规模情况,汽摩配、水暖阀门分别为第一、第二大产业,因此,调研中分别选取了30家和23家,见图1b。此外,机床制造作为玉环县第四大支柱产业,与笔者所在学校数控专业群中的机床维修与调试专业对接,因此也作为重点对象,占据13家。其他企业主要包括眼镜配件、消防设备等相关产业,占据9家。

企业对在岗学生的情况反馈调研 为更清晰地展现数控专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以2011届毕业生和2012届处于顶岗实习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并借助面对面交流与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其中针对在岗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调研项,企业可进行多选。通过分析可得:企业对在岗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中,“缺乏吃苦精神”成为58家企业选项,占据77.3%;其次,主要是“技能不熟练”与“理论知识薄弱”两项分别成为43家和37家企业选项,分别占据57.3%和48.3%;通过对调研表的逐个核对可知,多家企业针对2012届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中,明确强调学生存在“不了解岗位和企业规章制度”的问题,并有48%企业选择“不了解岗位”;此外,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意识、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综上调研分析,学校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均存在不足。在职业素养内容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存在心浮气躁的问题,并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所要服务的岗位不了解,应聘盲目、上岗盲目。在专业技能方面,技能操作上手太慢,并未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出上岗后前3-6个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偏差。如何实现学生培养与中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进的对接,还需基于更细致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调研。

专业知识需求调研 根据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思路,并结合企业对数控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需求的调研。重点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入手,涉及机械识图、测量技术、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钳工等内容,企业可根据自身各个岗位设置需要进行多选,其汇总结果见图2。

通过分析可知,“机械识图”与“工艺规程编制”分别成为56家(74.7%)和42(56.0%)家企业的选择项,则从学校课程教学角度可知企业对机械识图、机械工艺、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非常重视,以上理论知识也是学生深入学习技能知识的基础。对于技能知识选项,由图2可知,数车成为33家(占44%)企业的选择项,对调研表进行比对可知,33家企业中的18家企业属于水暖阀门产业,占23家被调研水暖阀门企业的78.3%;而汽摩配产业的相关企业对加工技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数车与数铣两项技能,数车占13家,数铣占11家;机床产业的相关企业对加工技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钳工,占9家,在被调研的机床企业中占69.2%;此外,在水暖阀门和汽摩配中,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产品逆向设计的需要,因此,有14家企业提出了CAD软件操作要求,16家企业提出产品测绘能力要求;对于设备维修检测能力有16家企业进行选择,而选择设备故障判断能力的企业有41家(占54.7%),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员工在加工过程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判断有要求,一些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及时维修存在问题的设备。

通过分析,各类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要求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倾向性,但在选择调研企业时,已充分考虑玉环制造业各大产业的比例情况,因此,专业知识需求的调研结果能够基本准确地反映玉环制造业人才专业知识需求情况。

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行调研。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进行多选,汇总可得图3a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能力要求和图3b方法能力要求。

通过图3a可知,吃苦敬业精神成为64家(占85.3%)企业的选项,紧随是职业道德和忠诚度两个选项,分别有41家(54.7%)和39家(52.0%)进行选择,体现了企业对学生稳定性和道德水平的重视;而对社会能力中的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选项,分别有28家(37.3%)和25家(33.3%)企业进行了选择,体现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简单的一线工作和服从管理即可,还需参与一定的技术、管理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并且需在团队中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创新、组织执行能力,在本次调研中可知其重要性显得并不突出,从侧面也体现了企业对中职生、高职生定位与能力要求上的区别。

通过图3b可知,企业对中职生的“解决问题思路”给予了较大的重视,有39家(占52%)企业提出该能力的要求。这也是基于一线工作的紧迫性和具体性,因此,很多企业将中职生作为一线的骨干进行培养,进而实现一线的更有效管理。基于以上原因,企业对中职生发现问题后如何理清思路、提出解决方法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其次是独立学习技术能力和制定计划及实施能力,选择的企业不足1/3,说明该两项能力符合了对中职生寄予较高培养期望的部分企业。

未来3年可发展方向 完成企业对中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的调研后,企业从中职生未来规划角度来说,也给出了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与符合中职生能力特点的3年职业规划。调研选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设计,企业可多选,见表一。

可升迁的岗位中,车间管理与车间技术占调研企业的65.3%和62.7%,其次是班组长岗位,以上三个选项将成为中职生从一线人员走向管理与技术岗位的发展方向。此外,中职生在综合能力提升较快的前提下,可走向质检与设计岗位,在调研中有1/3企业也有相关的规划,因此,这是学生未来三年发展参照的一个方向。占据44%的其他选项,涉及售后服务、维修内勤、营销管理等,但选择的企业比例较分散,因此不做深入分析。

归纳与思考

通过对汽摩配、水暖阀门、机床制造三大产业为主的调研分析,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更清晰的认识,总结如下:学生在吃苦耐劳(占77.3%)、技能操作(占57.3%)以及理论知识(占48.3%)上均存在较大的不足;各类企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当重视,而对于技能知识,因产业差异使企业存在能力需求上的不同,对专业技能知识上的要求有较大的偏向;从职业素养分析,突出了对学生的稳定性与道德水平的重视,而在方法能力方面,重点突出了解决一线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于以上分析,学校要为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双核心能力培养做好铺垫,培养企业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宝成,何万丽.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2]杨海华.苏州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11(15).

[3]唐玉林,沈雕,陈良.中高职教育目标衔接的“双核”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数控技术专业行业背景

我院为集团企业办学,学院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工程机械制造商,主要从事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筑路机械、港口机械等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各事业部的发展和需求,按照数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专业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为建设目标。坚持以服务于就业为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热爱企业文化,掌握数控技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数控车、铣、镗、加工中心等机床加工工程机械产品零件,运用机械加工技术与方法从事工艺编制、程序编制、零件检测、简单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在原有课程资源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形成“1336”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3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技能抽考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6大岗位:普通机床操作员、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工程师、班组管理以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数控技术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分析及论证,典型工作开发及论证,课程设置、开发及论证,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实际工作典型工作,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从中归纳出典型工作,即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不是将实际的工作照搬进课堂作为课程进行教学,而是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具有鲜明职业特征,体现职业特色,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任务不能是单一、简单的工作,应该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典型工作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可以说是经过二次开发的实际工作,其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高于实际工作,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课程。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这就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基准。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从简单到复杂零件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求既要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要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横向和纵向的排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采取能力分担法将各门课程中的能力培养分配到各个学习情境(教学单元)中,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景中的基本单元以完成某一任务而设计,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课程中的小型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2.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定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3.教学保障(1)硬件条件。本专业的硬件条件建设主要从校内建设和校外建设两方面出发,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或在实训现场教学布置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各事业部的资源优势,按照车间生产线式教学。(2)软件条件。要使行动导向教学有效地进行,良好的硬件设备只是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与之配套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3)教材编写。结合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及特点,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教材内容贯穿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难度以知识和技能的够用为准则,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为四级评价模式,即一级评价生反馈,包括对课程组织、课程设计、教材、教师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的反馈;二级评价学习收获,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三级评价行为变化,包括所学知识的使用、新知识的接受速度、递进发展程度、不同岗位适应度、创新能力等;四级评价产生效果,包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投诉的减少、成本的节约等。2.教学反馈。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不足,通过动态跟踪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程度。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院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的探索和创新,经过七年的实践优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应用结果表明: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以满足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以公司用人要求为质量标准,依托校企联手,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

[4]张小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5]蔡友莉,魏良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3243”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

[6]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7]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数控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引言]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迅速,但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顶岗实习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通过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化学习之后竟很难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职业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势必给职业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学生发展专、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同样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反思我们当前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工学结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而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专业课程,能较全面地融合学生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养。本文将结合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段时间来进行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正文]

一.开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的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机械加工演化过来,在课程的教材、教学标准等方面,还留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特点,如何实现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单纯的学科特点转变为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将行业中的关键性问题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思想,是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内涵,同时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从国外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学习领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在价值上体现的是以实践为主线,注重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专业课程实施上,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特点较为突出。

与国外相比,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了全国闻名的“青岛模式”。但目前进行的改革与尝试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实训实习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将研究领域深入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开发上。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江苏、广东、大连等地区,较早从事中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上海市在总结“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上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2007年10月底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召开的浙江省中职机械年会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助理崔陵介绍: 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设备值提高了200元,这意味着仅去年一年,我省各级政府对中职数控专业投入达到1.6亿余元,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中职第二大专业。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把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全省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试点专业之一进行建设。与此同时,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联络中心,在地域上有温州经济模式的强有力支撑,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对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因而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上,已基本具备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本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的重点。

针对当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我们特地走访了相关企业以及兄弟职业学校,分析本专业岗位群集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访问、交流,我们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表示如下:

也就是说,企业所需求的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能将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并特别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

此外,在走访浙江亚龙集团、中国特福隆集团、温州文达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认为,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在核心课程的开发上要体现工作任务的特征,在核心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技能,具备快速上岗的能力。

三.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源泉。

制造业是浙江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了1/3就业岗位和58%的财政收入,出口额的93%由制造业提供,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先进制造业的主体。近两年来,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设备不断更新,直接用于产品零件加工或配套模具制造的数控机床日益普及,因此对掌握一定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维护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今年暑假,我们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调研,得出如下数据

表1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表2数控技术人才生源地表

表3 数控技术人才层次及知识、能力结构统计表

四.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反向设计原理。

为了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特色,我们必须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情况,利用反向设计原理,着重开发新型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即首先以先进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一线岗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反向设计本专业技术人才应能履行的职责(岗位 ― 职责分析与职责 ― 任务分析);其次,依据每项职责的履行,制订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框架、岗位技能训练构架及训练项目、选修项目安排);之后,重新设计教育教学课程,构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五.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块设置选择上应具备一定的弹性。

专业服务于市场,课程服从于专业。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情境,着重体现理论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原则,注重弹性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知识与技能的选修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六.核心课程开发应符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的目标是数控机床操作工(零件加工、模具加工),以数控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分析出发,毕业生是从事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中某个工序的加工为主,俱有此工序加工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能力,因此“核心课程+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是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的。可采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

根据框架图分析,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建设若干项目教学内容,涵盖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对于原来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力求理论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提升认识,即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教学一体化思路。同时,在课时编排上,达到理论实践交错安排,并有助于学校针对当地情况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灵活的进行选择与组合。

七.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标准上要兼具刚性与柔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所在,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及学习评价的依据,也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基于工学结合的需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上,其刚性主要体现在除了要符合本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外,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还必须切合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实际,以知识够用、技能实用、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使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指导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其柔性主要体现在该标准能根据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与补充。例如在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设置上,我们采用以下框架图来进行课程标准的设置:

该框架图中,内容标准作为核心课程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核心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与继续进修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适应变迁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进修所需基本知能。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以相关企业领域的典型产品为教学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一体,从而体现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在学习主体性评价上,学生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进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本专业的课改之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后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将秉承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思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产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并加强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锦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78-80.

[2] 吴蔚.细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教育与职业,2007(1):36-37.

第12篇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