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士就业论文

护士就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22:0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士就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士就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阐述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服务更是对人的集科学、艺术、爱心于一体的工作,护理——充满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当代的护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核心,但是伴随着护理工作人性化、人文化特征的日趋明显,护理人文教育也应该成为现代护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要。如何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护理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光荣使命。本文试就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及培养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探析,以期为推进护a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1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学生理科生居多,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在“实用哲学”考试风的带动下,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认识不足,对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或偶尔问津甚或无暇顾及。虽然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业的重要性,并为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部分护士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症”仍然清晰可见,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价值观迷失,出现信仰危机

人文精神和德育是沃土和庄稼的关系,土壤不行是种不好庄稼的[2]。在繁重、单一的课业压力下,加之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导,部分护士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家园迷失,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极其淡薄。

1.2 缺乏奉献精神,专业思想不牢

部分学生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只因护理专业就业市场相对宽松,便出于功利目的而选择了护理,却缺乏专业所需的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再者,认为护理工作属于技术含量低、重复、繁重、琐碎的体力劳动,这个职业不被人尊重甚至被人瞧不起,因而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观念不牢固的学生大有人在。

1.3 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较差

有的护士生专业知识、书本知识掌握很好,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把握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单一。各方面能力比如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心理承受、抗挫折能力等比较匮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担当跨世纪的重托。

2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而对从医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则是在本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为医学界所广泛关注。时代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职业的性质等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2.1 现代教育的双向需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个羽翼,没有科学教育,人类将永远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体。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二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高度重视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2.2 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此同时,护理模式也发展到今天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人文理念、人文情感,这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说,重视提高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势在必行。

2.3 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新形势下,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人文素质的内容相吻合,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4 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护理职业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3]。作为护士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3 探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日渐融合,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形成立体多维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尤为重要。

3.1 更新教育思想理念

转变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观念是实施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以人为本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高瞻远瞩,顺应时势变化,树立综合教育思想,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战略性地位,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把握住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内涵,培养由“专才”向“通才”转化的护士生。

3.2 改革课程结构设置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许多护理院校在课程的编排上都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为了提升护士生的人文素质,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资源的配制、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同时对护士生人文素质培养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胆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其次要整合人文师资力量,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观念,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4 彰显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功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首先,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都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布置南丁格尔的名言等,能给护士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4]。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通过“生命关怀教育”“护士礼仪大赛”“护士形象设计”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更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再次,引导护士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的亲历亲为中感知患者所需的人文关怀,从而认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紧迫性、必要性;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农村、乡镇送医送药,访贫问苦,进行志愿者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3.5 发挥文学鉴赏功效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运用高雅优美的语言,传达着浓郁博大的情感,渗透着意蕴深刻的哲理,饱含着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莫大的感染力量,对丰富护士生的人文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成立各种文学社团,象诗社、戏剧社、小说协会等,或者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音乐、美术、书法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吟唱、朗诵和创作展览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鉴赏、创造作品,这个过程必然会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人文素养。

3.6 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培养是目的,评估是手段。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护理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士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完善护生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形成综合评估体系。比如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与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把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和学生的实习点分配、就业推荐、学位授予挂钩,逐步完善护士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贾彩风,黄志红.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26):2439-2440.

[2]吕一军,赵降英.树立“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414-416.

第2篇

论文摘要:为提高临床课护理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适应护理本科教学的需要,杭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督促和鼓励专业课教师每年深入医院开展临床护理实践一段时间。2年多的实践证明,临床护理实践能提高和丰富专职教师护理专业知识,保证课堂教学与护理临床紧密联系;提高教师临床教学能力,促进和加快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院教师与临床医院的合作,有利于拓宽护生实习、就业渠道。

为提高临床课专职护理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适应护理本科教学的需要,杭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督促和鼓励专业课教师每年保证一定的时间,深入医院开展临床护理实践。2年多来,通过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护理实践,受益匪浅,现总结报告如下。

1制定教师临床护理实践实施细则

在教师临床护理实践实施以前,学院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教学顾问及学院教师的前提下,制定了《教师临床护理实践实施细则》。以下为该细则的部分内容:

1.1对象和时间女教师40—49周岁、男教师40—54周岁,每年临床护理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年龄30—39周岁,每年不少于3个月;年龄29岁以下,在5年内累计实践时间不少于2年。女教师50周岁以上、男教师55周岁以上者,不硬性规定下临床,但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最新临床进展。

1.2实践内容根据所学专业和已从事临床护理、医疗实践年限提出不同的要求:

1.2.1护理专业毕业、护理实践经验5年以上的教师要求熟悉护理和医疗进展,带教并指导学生。

1.2.2护理专业毕业、护理实践经验5年以下的教师要求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达到较熟练地参与护理工作的程度(年龄35岁以下应达到独立当班的水平);带教并指导学生;熟悉护理和医疗进展。

1.2.3医疗专业毕业、医疗实践经验5年以上的教师要求熟悉护理工作程序;熟悉医疗护理进展;辅助参与护理工作;带教并指导学生。

1.2.4医疗专业毕业、医疗实践经验5年以下的教师要求熟悉工作环境和特点;熟悉护理工作程序;辅助参与护理工作;熟悉医疗护理进展;带教并指导学生。

2配套待遇和具体实施方案

为鼓励教师下临床参与护理实践,学院在实施《教师临床护理实践细则》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2.1配套待遇根据护理教学特点,教师临床护理实践以天为单位计算,每天按1个课时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路途津贴。

2.2具体实施方法由学院确定若干代表本市医疗护理最高水平的省市级教学医院,作为学院教师临床护理实践的对口单位。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教师临床实践申请表》,内容包括医院、科室、具体日程及工作计划。学院和护理部协调后,医院护理部将每位教师落实到各个临床科室,由科室护士长负责教师的具体工作安排。

3结果和讨论

3,1提高和丰富了教师护理专业知识,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临床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尽管专职护理教师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强。在典型疾病讲解、病历书写和讨论、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特长,但对护理这一实践性课程来讲,“照本宣科”和“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护理实践,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情境、问题和病例,可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J。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样,教师经过透析中心的临床实践,课堂讲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护理时,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因此,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教师授课的自信心更强了,讲课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专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方法:分析聘用中专护士护理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的原因。结果:确立中专护理教育改革方向和目标。结论:为提高中专护理教育质量提供可行性目标。

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国家行列。

论文百事通要实现这一规划,需要增加大量的医务人员,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严重短缺,随着中专学校的扩招,生源质量的下降,中专护士的专业素质随之下滑,严重影响到临床护理质量,作者就我院近年聘用的中专护士专业素质进行了探讨性研究,汇报如下:

我院地处西北一座地级市,是一所民办股份制医院,自2004年6月到2007年6月,医院先后聘用中专护士82人,现在岗人员18人,护士流失率高达78%,绝大部分护士在我院工作6月~2年就相继跳槽被聘到其他条件、待遇较好的医院,在对聘用护士的管理与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毕业的中专护士的专业素质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1聘用中专护士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知不够,对从事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在对新聘护士的管理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护士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该干的是什么,不该干的是什么,虽然都进行了临床见习,但独立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状态,工作中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次大查房中,护士长让两位新近护士给一位长期卧床病人翻身擦浴,两位护士面露难色地完成了护理,很不规范地草草了事,事后护士长批评两人,其中一位问护士长:“护士竟然干这样的工作不成?”,可想而知,这些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1.2缺乏主动工作能力,责任心不强

新聘中专护士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工作能力,工作中本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还要经常请示护士长,一些常规护理工作,护士长不督促不执行,有些护士的工作非常被动,可以说“不推不动”,而且责任心不强,遇到脏活、累活,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比如:一位工作五个月的夜班护士在一次值班中遇到一位术后尿管不畅的患者,自己束手无策,又不能主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一直等到第二天上班后才把情况告知护士长,问题才得到解决,这样的类似情况在我院新聘护士中时有发生。

1.3新聘护士动手能力差,护理操作技术不过关

我们在对新聘护士的培训、管理中发现,近年来毕业的中专护士动手能力差,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不过关,部分护士实习一年的时间内有些护理操作未曾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常规护理操作如:铺床、静脉注射等也不能顺利完成,这些护士的基本护理技术水平让人十分担忧。我院一位工作三个月的护士在给一位男性胆囊术后病人导尿时,尿管未进入膀胱就给尿管注气,结果损伤了尿道,导致出血,最后经一位医生的帮助才完成了操作,事后科主任在晨会上考问他的导尿知识,她能基本回答,问她为何不会导尿?她说这是她第二次进行导尿。类似上述情况的事例在我院新聘护士中常有发生,一些护理常识性的操作、基础性的技术常常出错,比如:导尿时不知道操作包中的镊子作何用途;静脉注射后不会指导病人止血;与病人沟通不畅导致病人将胃管拔出等等,由于护士的一些不当操作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加剧了护患矛盾,甚至给医院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2中专护士专业素质降低的原因分析

2.1中专学校的扩招是导致专业素质下滑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九十年代后期中专学校也逐步开始了扩招,2006年我国新入学中职生达650万,到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1),一些学校的扩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为了追求效益而无限度招生,在扩招的同时,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的下降成为必然。

2.2生源质量下降是导致专业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自建国后一直是为我国基层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而且一直是国家统一招生和统一安排,为了及时就业,为了跳出农门,中考后大量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毕业生素质不容置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优秀学生就读了高中,招入中专的学生是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一些地方中专招生分数线降至150分,其中包含40分的体育成绩,招入中专的一些学生数学、理化成绩在10分之内,近年来中专学生生源质量下降众说周知,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严重滑坡也就在所难免。

2.3学校教学质量随招生人数增加逐渐降低

在扩招的同时,中专学校的教师人数和素质并未及时增加和提高,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质量随之下滑,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而一些教学硬件并未改变,教学设施落后,原来20人一组的实验改为30人或40人一组,学生不仅无法看清实验操作步骤,而且不能动手操作,加之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性和自制力差,实验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2.4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缺陷制约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一个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2)。我国多数中等卫生学校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学生的专业见习缺乏专业化系统管理,另一方面,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恶化,临床护士在带教过程中为了避免承担风险,防止所带教学生发生不必要差错、事故,有意无意的限制了实习护士的动手操作,使一些护士实习结束后一些常规操作都不曾接触过。由于在校时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实习护士容易产生恐惧、自卑心理,操作缺乏主动性,临床实习时间被荒废,护理操作技能得不到巩固和提高。

2.5医院降低了护士准入门槛,使低素质不合格护士有了生存的土壤

近年来医院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聘用低学历护士,甚至用护工代替护士的部分工作,一些人托关系走后门把刚刚毕业的护生聘为岗位护士,正规编制的护士队伍逐渐被临时聘用的护士所取代,新聘护士进入医院后多数未经正规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这些护士进入医院后靠自身的努力很难考取护士资格证书,便通过找人替考来获得证书,该文作者中一位教师所在院校某班39位学生在06年护士资格考试中就有12位替考者,此风气在一些地方甚为严重,由于用人制度的缺陷和准入体制的腐败,一些有背景学生在校时就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而这些人往往被安排到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工作,护士专业素质的降低必然导致医院护理质量的降低。新晨

医学教育机构是培养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土壤。医疗卫生教育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其所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3)。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特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中专学校培养的护士专业素质严重滑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为此,作者建议,教育部要下决心尽快取缔三年制或四年制中专护理教育层次,改为五年制护理教育,并对新生至少进行二年的基础教育,以解决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也进行教学资格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严格限制无条件地扩招,强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严格控制毕业率,不合格学生杜绝毕业。建立完善的护生实习管理体制,确保实习目标的达成。严格管理各地护士资格考试,杜绝作弊违纪现象发生。严格执行护士准入制度,严厉查处违规用人的医院,没有护士资格证书的不能上岗,改善就业环境。通过一系列改革彻底改变中专护士专业素质下滑的局面,提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为保证人民健康、保障医疗卫生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汉朋.中职学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3:5~6.

第4篇

1、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不够合理:目前,美国医院的床护比为1∶1.6,法国医院的床护比为1∶1.2,日本医院的床护比1∶1.0。而我国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规定,不足300张床位医院的床护比为1:(0.40~0.46)。由此可见,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方面,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护理理念的转变,护理服务不仅需要满足患者的正当需求,还要详细讲述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疾病预防和保健等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所以,护理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护理工作内容的延伸和细化导致现行的医院编制原则与适应医疗市场发展需求的矛盾越发明显。(2)院内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绝对数不足。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短缺、工作苦,但是相对于辅助科室护理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从而造成资深护理人员或者年纪较大护理人员想方设法脱离临床一线[4]。(3)人才流失:待遇较低、个人发展受限,以及有关政策,常常导致护理人员的大量流失。基层医院由于受到经费限制,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现象尤为明显,多数流至就业机会多的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流至医疗器械、医药及其他行业。(4)法定节假日增多,护理人员职责不明:随着法定节假日的增多,而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日数减少。临床护理人员的职责分配不清楚,往往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从事许多非护理工作的事务,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的相对不足。(5)资深、高学历、高职称护理人员不能按职、分层上岗,以及医院职称比例限制,使上述高素质护理人员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造成高层次护理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

2、解决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对策

解决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制定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将护理工作难易程度、护理满意度、职称、工龄等内容,纳入护理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制定可行性的绩效考核方案。(2)健全人员激励机制:对于护理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考核中表现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可通过提高薪酬、评优、评先、优先晋升、优先选派进修等方式,给予相应鼓励;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夜班津贴比例,增加护理人员加强班的津贴数额。(3)全院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并根据星级护士评选结果,增加相应星级护士的护理津贴,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通过报销护理论文版面费、优秀论文评比奖励等方式,促进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理论素质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5]。(4)采取医院职称内聘制度:在编与合同护理人员均采用院内聘用考核制度,从高分到低分进行聘用,并且其工资与绩效考核成绩挂钩,从而鼓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在编与合同护理人员采用同工同酬、同等福利待遇、同等进修、晋升机会,从而提高了合同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积极性,有效避免了护理人员的频繁换岗和人员流失[6]。(6)鼓励护理人员多形式、多渠道参加继续教育,报销学费和相关差旅费,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7)减少资深护理人员的岗位变动:通过提高绩效工资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临床护理人员离开一线护理岗位。(8)护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护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具有公平化、透明化的特点,护士长、护理组长需要竞聘上岗。新聘的护理管理人员需要参加相应管理培训,并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护理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护理观念,掌握护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医院定期对科室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和绩效考核。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持续性任务,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总结、探索,才能不断提升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护理服务的新要求[7]。总而言之,对于基层医院,需要在结构上合理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并要密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多种对策加快基层医院护理事业的稳步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护理需求。//html/zongjie/

第5篇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引入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尝试将就业指导划分四个阶段,分别阐述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就业指导是指为劳动者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和求进步等方面提供知识、经验与技能。它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人力资源及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供需信息,培养求职者专业技能、创业技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组织供需见面会及有关咨询活动等。

2000年前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在我国崛起,高职院校在建立之初便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兴衰存亡。只有培养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毕业生,并帮助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是创建名牌高职院校的关键之关键。所以,作为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引人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广大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我国在1997年之前,是以单纯的思想教育为主,随着招生并轨、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深人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及各高校在为毕业生组织供需洽谈会上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学生、用人单位思想意识上的差异,效果并不尽理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结合我院以及各兄弟院校多年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指导方法,尝试将就业指导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段实施,从而使就业指导能够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入学前进行专业兴趣引导教育

以往,我国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选择高校时,往往只考虑报考什么样的学校成功率高,容易被录取,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人学后学习没劲、60分万岁的精神状态。近几年,各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圆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但由于对高校、对高校所设专业知之甚少,在择校、择专业方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性,忽视自身条件和特长,以至毕业后很难就业。所以人学前的就业指导也非常重要。

我院将新生军训和入学引导教育结合起来,在新生军训期间开设“人学引导教育”课程,“人学引导教育”课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介绍学院概况;介绍国家、江苏省以及学院的奖、助、贷政策;介绍学院各专业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学院各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人学引导教育”一般采取开设讲座,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或者设立咨询热线,解答考生提出的各类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院,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激发新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阶段:入学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我院从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精深的校外专家来校兼课;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学校有关部门要规范操作管理,把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和计划制订、课程考核和教学督导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并由教研室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等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另外,我院各系都形成了开设成功校友报告会的传统。各系都会结合自身的特点,不定期地邀请从我院毕业的目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成功校友回学院举行成功校友报告会,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念。

第三阶段:毕业前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可分为五个方面进行。

1.就业政策教育:包括分析当年就业形势,讲解当年各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2.就业思想教育:通过邀请本校和兄弟院校的领导、老师作毕业前爱岗、敬业、正确对待就业的专题讲座;邀请用人单位的领导、住届毕业生到校作选才标准、从业规范的讲座,帮助毕业生转变“等学校、靠政府、要工作”的思想误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摆正自身的位置,积极走向用人市场。

3.择业技巧教育:学院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通过择业技巧课程对毕业生进行筛选就业信息、准备自荐材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结合校内组织的模拟招聘、面试等活动,让毕业生以最优秀的自己、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以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4.组织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销毕业生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具体工作过程。我院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在毕业生中介绍用人单位情况,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通过双向选择,从而达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意向,乃至当场签订就业协议。

5.升学指导: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对口单招、自学考试、专升本、专转本等继续教育政策为各层次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学院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我院就通过参与国际护士培训项目,成功地输送了一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赴澳大利亚留学深造并留在当地就业,此举不仅实现了我院出国就业零的突破,也为盐城市护士出国就业谱写了新的篇章,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声誉。

6.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要义之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促进高职深人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毕业后的继续服务

第6篇

笔者设计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表,对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部分科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调查表汇总进行了统计处理;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由学生科主持,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并当场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笔者还邀请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及部分优秀护士长座谈,征求对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与现代护理理念,应通过岗位需求调查,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在中职护理专业占主导地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传统的“三段式”,普通文化课程偏多。因为中职生入学分数偏低,基础知识较差,教师普遍反映难教,学生也反映难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结果是基础没有打牢,而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教育与岗位需要脱节。据调查,考入中职卫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分数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职,家长与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中等卫校过度强调普通文化课的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与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

第7篇

【关键词】 激励机制;聘用护士;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8-0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范畴的拓宽,整体护理与专科护理工作内容不断增加[1],加之2010年开始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开展,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医院原有编制配置的护士数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工作的需要,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我院近几年陆续招聘了聘用制护士380余人充实护理队伍。经过带教培训,加强管理,不少聘用制护士现已成为我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现将我院对聘用制护士的管理体会探讨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首拥有核定床位960张、职工总数1543人、护士总数738人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其中招聘制护士数384人,占全院护士总数的52%。在384名聘用制护士中,本科32人占8%,大专306人占80%,中专46人占12%;主管护师22人占5.7%,护师120人占31.3%,护士242人占63%。384人中有30%左右是从其他医院和乡镇医院招聘,其余均为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

2 聘用制护理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动快 目前虽然提高了合同制护士的待遇,但与在编护士还存在差距[2],聘用制护士自认为社会地位低,劳动报酬不高,和正式在编护士对比后,便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再加上夜班勤,工作既勤杂又辛苦,责任重、风险大;同时由于其身份性质,其对单位的归属感不强,一旦有其他较好的就业机会,就会跳槽改行。从而严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以及队伍的建设。

2.2 思想素质及文化素质偏低 不少大专毕业的聘用护士是没有达到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标准而入学的护士,所以文化素质不高,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工作能力都较差。还有一部分护士是从乡镇卫生院招聘进来的,虽然已在护理岗位上工作过,稍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由于缺少正规的岗前培训,相对而言她们的组织纪律、岗位责任、应急处事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如不加强管理,将使护理质量大大下降。

2.3 缺乏主人翁意识 医院近年来招聘的合同制护士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自小受家庭宠爱,多以自我为中心,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另外由于聘用制护士的身份性质,导致其易产生临时工作的观念,也导致其对工作及单位缺乏认同和归属感,工作中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

3 管理措施

3.1 严格聘用标准,择优录取 由护理部抄报招聘计划,人力资源部按照《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与党办及护理部共同参与招聘,参考者必须是国家正规学校毕业并持有毕业证及护士执业证书者。招聘过程为面试、护理基础知识理论笔试及护理操作考试,考试达标者进行体检,合格者被初步录用。这种考试方式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一直沿用至今,聘用护士都非常认可,使医院在聘用护士中树立了诚信[3]。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队伍是医院重要的业务力量,对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展现医院的良好形象都起到重要作用[4]。医院人力资源部及护理部不断加强对聘用护士的管理,尤其注重从乡镇医院聘用的护士,她们虽然已在护理岗位上工作过,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由于缺少正规的岗前培训,相对而言她们的组织纪律性、岗位责任心、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对这部分招聘人员的管理更不能松懈,以保证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我院对所有聘用制护士都定期组织学习,提高她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强化工作责任心,培养她们的护士情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消除聘用护士的雇用思想和临时观念,增强她们的主人翁意识。

3.3 拴心留人,稳定队伍 据报道,一个机构人员离职率维持在10%及以下才能保持一定的活力,确保组织的持续发展,否则可引起成本的增加及生产力的降低[5]。通过近几年对招聘制护士的管理,我们深切体会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可达到拴心留人、稳定护理队伍的目的。

3.3.1 提高福利待遇 我们不断寻找合理的管理对策,极大地缩小聘用护士与正式护士之间的各种距离,让她们自觉地珍惜工作机遇,爱岗敬业,热爱护理工作,使之成为新形势下护理用工制度改革的方向[6],进一步促进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聘用制护士大部分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为了稳定聘用护士队伍,减少聘用护士的流失,我院将效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并适当提高了夜餐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聘用护士及时办理相关的各种保险,解决聘用护士的后顾之忧;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保证聘用护士同在册护士一样享受法定节假日及婚、育、探亲假等,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3.3.2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医院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定期对聘用护士进行“德、能、勤、绩”4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对考核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向本人反馈,既要指出缺点但也不要一味纠缠于工作中的不足,尽量换位思考,先沟通、再引导,避免批评教育式的强硬手段,以免伤害其自尊心[6]。对于工作表现极差或毕业三年内不能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者给予解聘,而对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表现突出者在年终给予奖励[7]。每年定期召开聘用制护士座谈会,吸取合理化建议,并制定了《优秀聘用制护士实施办法》,经过理论、操作考核及结合平时工作表现,每年产生5名聘用制护士享受与正式编制人员终身同等待遇。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励了聘用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并培养了她们对医院的归属感。

3.3.3 重视聘用护士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鼓励聘用制护士接受继续教育,为她们提供和正式护士一样最大便利,至2011年已经有30余人在我院工作期间取得了大专以上后续学历。支持她们参加学术活动,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对其中业务能力突出者作为科室业务骨干培养,提供培训机会,充分发挥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意合理设岗,以岗定责,充分挖掘每个聘用制护士的潜力,激发其工作热情与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8]。我院为聘用护士还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展示及发展的空间,他们和在编护士一样可以参加院里组织的知识竞赛、操作比武、演讲竞赛、歌咏比赛等各项活动,充分展现自我,尤其可以和其他护士一样竞聘护士长,此举有效地调动了聘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促进临床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9]。使护理队伍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4 体会

各项激励措施与合同制护士的自身利益戚戚相关[10],通过激励机制可使一大批聘用护士充满时代的活力,也只有采用这种机制,才能让她们看到希望并感到压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目前我院的合同制护士队伍基本稳定,专业思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不少聘用制护士积极撰写论文,每年都有10多篇,并有3~5篇发表至核心期刊;近几年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聘用制护士10多名,在评选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及优质护理服务标兵中都涌现出不少聘用制护士,截至2011年底已有25名聘用制护士通过考试考核享受到了与正式编制人员终身同等待遇。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聘用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护理队伍,并且使护理人员素质及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庄华,芦清玲. 聘用合同制护士的管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25(6):70.

[2] 吕立红. 激励机制在合同制护士管理中的作用[].当代医学,2011,17(25):127-128.

[3] 李宏,张丽涛. 我院调动聘用护士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91-92.

[4] 张丽华. 聘用制护理人员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40-141.

[5] Tyson F.Staff retention-avoiding the exodus.Ophthalmology Management,2009,13(2):16.

[6] 张晓鹏.于咏梅.浅谈如何调动医院青年工作中的积极性[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2-23.

[7] 宋慧娜,高艳红.新《劳动法》颁布后聘用护士的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1):6.

[8] 庄艳,支炜. 我院聘用制护士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 华北国防医药,2008,20(5):98-99.

第8篇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2]齐守泉.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邓俊,等.构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

第9篇

医学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括社会、美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的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高等护理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现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本质。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素质。它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在2011年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学教育研究的是人,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它强调了实用性及功利性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就学生而言看到的是就业价值,就学校而言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就业效果。无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由于人文教育具有非直接实用非生产性的特点,人们往往忽视它的价值从而导致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学科被称为“副科”,不仅课程偏少,且各个医学专科学校人文课程设置随意、分散、凌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为周末大班选修课,学生选课只是为挣学分,无法系统学习。

2.医学人文教育师资薄弱人文教师处于教学从属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水平不高,人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3.家长不重视很多家长把上大学当成一种单纯职业教育,学医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医学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种片面而狭隘的商业化观念,导致人文教育被边缘化。

4.医学生人文意识淡漠

有调查显示: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91%的专业护士不了解人文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医学生并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不了解人文教育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和职业规划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医学生对人文教育存在误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人文知识。或者认为“走上社会,不学就会”。“大学文凭,小学文化”,许多医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文字写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不尽人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不争的事实。

人文教育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

医学是一门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学科。研究疾病,维护健康,大量的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被获得和掌握,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职业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为特色,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科学与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教育在医学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

以人文本、尊重生命是中华传统医德的重要人文特征,也是医学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首先成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及时、客观主动地履行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有资料显示,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率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服务热情认真,而与技术活动无关。

2.语文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基础

借鉴汪文平老师的调查,护士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依次为:写作、语言、审美、文学鉴赏等能力,文书写作和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护理职业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明了,让患者有从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准确记录医嘱,缺乏针对患者个性化记录,文字书写不规范护理日志、交班记录成为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

3、文化艺术对职业教育潜移默化

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很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无形中调动医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对中华医学历史传承更多的了解思考借鉴,我校学生诵读医古文《大医精诚》对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以及“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学观点非常认可,肯定了人文素质和精湛医技的密切关系,对职业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思想修养、文明礼仪、沟通技能、文史哲知识等人文教育让医学生,在求职面试、临床工作中有较大的胜任空间和发展潜能,在适应力创造力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现代人仅仅看到眼前,这种急功近利让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走向分裂。导致了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和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互相补充、支持,也能够交叉渗透、相互影响。

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还要关注有思想有情感的患者,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同情,实现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汇,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探索:

1.建设一支人文教师队伍

实施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医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行为中表达人文关怀。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人文课程老师的业务技能、语言导向、职业道德、人格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人文课程的魅力。专业课程老师也应该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素材,适时适度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相融合的目的。如:在药理学课程中,适当介绍我国中草药的历史渊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激发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2.设置一套课程体系

据调查,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并将这条排在阻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到首因。科学务实地设置课程体系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我校2009年开设三级课程体系:《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卫生法规》、《心理健康》、《沟通礼仪》为公共课,《文艺鉴赏》、《论文写作》为选修课,促进医学与哲学、美学、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方面的交叉融合,在课程改革学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及教学学时,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

3.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促使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隐蔽课程”,此概念是美国学者哈夫在60年代末提出的。医学院校深厚浓郁的校园文化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强,通过校风、班风、建筑、设施、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熏陶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给医学生感染、暗示和激励。

4.重视一批临床见习基地

在校期间的基础学习阶段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主,在临床技能的实习锻炼中着重塑造医学生的人文形态,让学生在临床真实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第10篇

论文摘要:职业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做了深入研究。职业性别歧视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学理论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这一现象,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政策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其消除职业性别歧视的职责。 

劳动力市场同样受“供需关系”的掌控,但现行中国显然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雇主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市场结果。学者赵耀对雇主雇佣行为调查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存在的,一些雇主坚持不选择女性,认为女性不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生育和照顾家庭会影响工作和加大支出成本,75.6%的调查者“同意”或“很同意”这种观点。还有部分对雇主对女性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工作内容和岗位变动的应变性表示担忧。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虽然每年的调查结果有所变动,总体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职业性别歧视,社会学以独特的视角弥补了经济学纯理性考量的缺陷,且非常有解释力。

一、社会学理论的解释

1.女性劳动就业中的角色期待。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同角色的期望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影响到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而且决定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也会影响雇主的招聘行为。

2.个人偏见理论。该理论是由贝尔克(becker)创立,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的,用贝尔克的话说就是,“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他认为,这种偏见来自雇主、雇员、顾客三个方面。(1)雇主歧视。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对女性雇员抱有偏见,即使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他们也只愿雇佣男性,除非女性雇员和男性雇员之间的工资差别大到足以抵消对女性的偏见的程度,才会雇佣女性。(2)雇员歧视。这与工作职位的竞争、工作中的磨擦、人们对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健康等的认识的不同有关。例如,大多数白人对有色人种持有偏见,有些男性雇员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领导,或者有些人不愿跟老年人、残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们能够胜任。(3)顾客歧视。顾客有时对被服务的对象也会有偏见。如外科医生、机械工程师、司机顾客喜欢男性提供的服务;护士、导游、空中小姐,顾客喜欢女性提供的服务。

3.互动理论。斯坦福大学的理姬薇 (cecilial.ridgeway)教授于1997年在解释两性职业和报酬不平等的问题时提出这一理论,她认为,人们生活在互动的交往中,在求职、应聘、面试时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互动。基于性别的显著差异,互动过程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信心。在男性优于女性,更胜任工作的观念影响下,造成具有与男性同等能力的女性对自我的期望不同。同时,男性利用占据权威位置的机会,故意忽视或消除对他们不利的因素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使得女性很难改变这种状况。评价职业报酬时,人们通常较少选择异性参照群体,更多的采用与同等任职资历的、同样性别的人相比较的方法。这种通行参照群体的选择,导致社会网络的同性化和职业性别隔离。

4.激进女权主义的自行就业观点。激进女权主义从强调私生活领域的问题出发,认为女性在社会劳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主要根源在于她们在性和生育方面受男性控制,不能自主。因此他们提供的战略便是使女性与男性分离,鼓励女性去创建自己的产业,如商店、银行、企业、饭店、医院、书店等,以做到自行就业,免受社会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

二、消除职业性别歧视的社会政策建设

1.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些发达国家为促进女性就业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值得借鉴,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失业保险政策、职业介绍和指导政策、公共就业工程等政策。美国(“一揽子职业中心”)、法国设立专门机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很多发达国家积极介入女性就业,财政拨款补贴公立职业介绍所,为妇女就业和企业用人提供免费服务;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女性自主创业,制订了明确的支持政策,这方面美国和欧盟都走在前列,取得显著成效。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我国社会需要制订《反就业歧视法》,依靠法律的强制来保证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实现同工同酬;当前,不少中小私营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不缴纳包括生育保险在内的五项保险的行为,严重损害女性劳动者,法律要制定细则予以纠正。第二,女性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两大社会责任,女工生育保险应尽快转变为社会统筹,实现企业的成本向社会转移,由社会来承担妇女生育哺乳费用以及生育保险金。第三,应该健全和完善女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长期失业和下岗的女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帮助她们寻找就业机会,开展再就业服务,把保障和服务结合起来。第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对象应包括各种类型的女性从业人员,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能够惠及所有女性,提高三条保障线的救助水平和力度,使失业女性的贫困状态能够得到缓解直至消除。

参考文献:

[1]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佣歧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7.

[2]苏艳明,曾春媛.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状及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6,(3上).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护生 职业成熟度 职业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护理学科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观念、职业现状和学生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学生职业角色化过程,影响其职业成熟度。护生职业成熟度关系到护生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需要得到护理教育者的关注。为不断提高护生的职业教育水平,本研究尝试引入职业成熟度作为护生职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借鉴国内外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结合护士职业的性质和护生的职业心理现状,构建符合国情的护生职业成熟度的评价指标。

护理教育实践表明,不少护生因对护士职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易对其职业选择产生困惑、动摇,以致表现出学习动力匮乏、对未来职业发展信心不足,影响其职业规划与决策,不利于提升护士人才的培养质量。着眼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对护生的职业教育。本研究尝试引入职业成熟度作为护生职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借鉴国内外职业成熟度量表,构建适合国情、兼顾护士职业性质和护生职业心理现状的护生职业成熟度的评价指标。

西方职业教育已有100年历史,职业成熟度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目前已成为青少年职业发展的核心理论,用以衡量个体职业发展程度,在相应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评估标准作用。我国本世纪初引进职业成熟度概念,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偏少。

1 相关概念

职业发展是个体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并在职业中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社会、个体为进入职业做准备、做决策,获得职业角色、建构职业自我、适应职业角色,最终在职业中成功的过程[1]。职业成熟度是用来衡量职业发展水平的标准,是衡量个体在职业领域成熟的程度。龙立荣等[2,3]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

2 西方学者关于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维度

2.1 Cristes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测量维度 Cristes认为,职业成熟包括职业选择内容和职业选择过程,职业选择内容包括职业选择的一致性和现实性[4]。职业选择过程包括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其中职业选择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选择态度包括职业决策的确定性、卷入度、独立性、取向、妥协。

2.2 Westbrook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测量维度 Westbrook[4]认为,职业成熟主要指个体心理发展的完善过程。职业成熟对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其职业意识的发展,有了职业意识,才会产生某种职业追求。认为人们对工作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了解,是导致其职业选择成功和满意的核心。职业认知能力主要

表现对工作领域和工作条件的认识、对工作筛选能力的认识、对工作的教育时间需求的认识、对工作所需的心理特性要求的认识、对工作职责的认识。

3 东方学者关于学生职业成熟度测量维度的建构

处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其职业成熟度的内涵和表现有较大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治能力,突出个性。而我国则强调集体主义,职业的选择与适应受家庭影响较大。张智勇等[5]借鉴Lee韩国版职业成熟度量表,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由6个因素组成,即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与Lee的韩国版职业成熟度量表相比,两个版本均包含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和职业参照4个因素,但韩国版中独立性因素在中国版中分为职业自主和亲友依赖两个因素[6]。

4 护生职业成熟度测量维度的构建思路

护理高等教育在我国恢复和发展仅20余年,近些年护士职业的整体水平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距离。由于社会偏见、护士职业现状等因素,护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尚不及诸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有针对性地提升护生的职业发展水平,有必要构建符合我国护生职业发展特点的职业成熟度评价指标。

4.1 护士职业特点与护生的职业成熟度现状 接受高等护理教育的护生对所从事专业的未来发展有较高期望,对社会职能不断提高的护理专业有较深刻了解,对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有理想和憧憬。而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上对护士职业的现代社会职能评价较低。故护生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来自社会的误解、护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易使其对所从事职业的前景产生困惑和动摇,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故护生的职业认同、其应对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护理职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性护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在医学、护理模式的变革时代,护士学校尤应注意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方向的哲理教育[7]。”其中所提及“职业心理素质方向的哲理教育”,其实质即职业态度或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有了积极的职业态度或职业价值观,个体才可能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2 护生职业成熟度测量维度的构建 笔者构建护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维度,主要参照张智勇等[5]与Lee[6]的韩国版职业成熟度的维度,设立职业价值、职业参照、职业自主和职业目标;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护生的职业心理现状,设立职业认同、职业挫折应对和职业自我调控3个维度。

4.3 护生职业成熟度各测量维度的内涵

4.3.1 职业认同 指职业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8]。“过程”指个体从自身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所从事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指目前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本研究的职业认同主要体现“状态”,是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护生对护理职业是否认同,决定其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

4.3.2 职业目标 指个体对其将来的职业有无清晰的目标。护生的职业心理是否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势,要求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符合岗位要求。这就要求护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结合客观环境条件,准确判断所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在充分做好自我、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设定人生目标,制订人生计划。

4.3.3 职业价值 指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9]。职业价值观在护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导向性、决定性作用,它制约着护生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其所有职业言行的总动力。

4.3.4 职业参照 反映个体选择职业或对待职业的问题时,对比参照他人的行为和意向的情况。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的影响,人们对其他职业的较高期望以及对护士职业的社会职能评价不高,均可影响护生及其家长的护士职业认知。护生职业心理发展水平与其所受外界影响有关,能否从正面途径获得积极的职业信息,影响护生的职业心理成熟度。

4.3.5 职业自主 反映个体是否以自己的标准选择职业,以及职业角色化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指护生主动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搜集各种职业信息、自我信息、专业方向信息,主动进行相关的职业实践、主动进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职业方向等。

4.3.6 职业自我调控 指护生能否根据护士职业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积极寻求职业发展,从而加强能力锻炼、素质提升,最终达成较理想的职业愿望。

转贴于

4.3.7 职业挫折应对 指个体解决或应付职业探索过程中所遇障碍时的态度和能力。护生均有其职业理想,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易致其职业选择受挫而离开所在职业。故护生如能经过职业探索阶段的磨炼,将其生活历程作为一种内在参照,并结合外在职业标准在其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和再反思,就会不断从挫折中获得成长,进而适应护理职业发展的需求。

4.4 护生职业成熟度各维度构建的相关理论依据

4.4.1 遵循职业自我发展的规律 护生职业成熟是其自我发展的一部分,遵循自我的发展规律。心理学上自我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3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的发展和成熟是这3方面协调成长的结果。护生的职业成熟度应体现为其职业自我认知、职业自我体验和职业自我控制3方面的成熟。上述护生职业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标准构建的各因素,包含职业自我发展的3个层次内容。其中职业价值、职业目标属于职业自我认知;职业认同既包含职业自我认知成分,也包含职业自我体验成分;挫折应对的态度是自我体验;而职业参照、职业自主、职业挫折应对属于职业自我控制。

4.4.2 各维度构建的内涵体现职业成熟度理论的主要观点

护生职业成熟度各维度的构建,主要涵盖职业的选择过程和认知能力,体现Cristes和Westbrook关于学生职业成熟的主要观点。

护生职业成熟度的7个维度,主要反映职业选择过程,包含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和职业认同包含自我评价能力、职业决策取向、职业决策的妥协等内涵;职业目标包含目标筛选能力、职业决策的确定性;职业参照和职业自主体现个体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职业决策的卷入度和职业决策的独立性;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自我调控体现个体的职业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Cristes的主要观点相符。

此外,护生职业成熟度的7个维度中,职业认知是核心,职业价值、职业目标和职业认同均体现职业认知,其余4个维度也围绕个体的职业意识展开,与Westbrook强调职业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对应。

参考文献:

[1] 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

[2] 龙立荣,方俐格,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595-598.

[3] Betz NE,Luzzo DA.Career assessment and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6:4(4):413-428.

[4] Westbrook BW.Career maturity:The concept,the instrument,andthe research[M]//Walsh WB,Osipow SH.Handbook of vocationalpsychology:Found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263-304.

[5] 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2(5):1-6.

[6] Lee Ki-Hak.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Kore-an and United Stsates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CareerDevelopment,2001,28(1):43-57.

[7]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105-107.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56-02

文化休克是指人们在异种文化环境中,为了进行交流,心理学上或行为上所经历的一种自然转变的过程和结果,通常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带来的生活上的不适应[1]。当人们生活的所在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如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乃至国家等) 时会产生思想混乱、精神紧张、身体不适等症状[2]。据有关报道,高校新生由于所处地域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文化环境的变更,容易出现各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现象[3]。刘立美[4]曾报道,护士(生) 由于文化环境、文化模式的改变以及个体本身的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差异产生不适应、无助和一定程度惘然现象。

1 异地本科护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分析

1.1 由于文化、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不同,语言是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上海话独具特色,难以听懂是异地本科护生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经常有护生反应:“在病房里与病人交流,有时候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也不晓得应该跟她们说些什么,想通过交流从中了解她们的病情,可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1.2 临床业务不熟悉、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本科护生刚下临床时,面对陌生的面孔,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话题,使人差生距离感。例如:“我不太会说话,嘴巴不甜,不知道怎样才能即让病人满意又把工作完成”;“晨间护理时有些病人很不情愿,甚至有的脾气很坏,巡视病房时,病人擅自调节滴速,我要调回来,她们不让,还不给好脸色,解释后还是不听,挺气人的”。

1.3 专业思想还未真正巩固,工作成就感低

选来上海实习的护生多数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对临床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早日在临床上大展身手,但是临床上现实的护理又让她们陷入茫然。许多护生反应:“自从进了临床,好多人大多是病人都对我说作护士怎么还上本科呀”;“感觉铺床、挂吊瓶、扫床、测体温、量血压不是护士干的东西,应该试一下排药、冲补液、发药等,参与病房管理才有主动感”;“被动的东西太多。没有成就感,没有激情。学的好,看得多,练得少”。

1.4 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

经过临床实习,护生普遍的感觉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本不应该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可是现在却明显的对立,所以患者难当了,医务人员也难当了,有时候觉得干起来很没意义,每作一件事,说一句话都得考虑半天,能不能作,该不该做,要不要去做,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让人感到很累”。

1.5 学习的压力、社会竞争就业的压力

在临床实习与择业过程中,不同实习生之间都存在竞争,相比之下当地实习生有更大的优势,也是造成异地本科护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别人留院后,自己心理压力大。出去找过,但是找工作很困难”。

2 异地本科护生文化休克的对策

2.1 因人制宜,调整教学实纲

护生所在学校制定的实纲通常未考虑学生适应环境时间的长短,而多数教学医院制定的大纲也未将本地护生与外地护生分别对待,从而造成两地学生接受能力、实习水平的显著差异。制定实纲时适当延长外地护生见习时间,加强文化教育,重视外地护生对人文知识和语言的要求。分配科室时可将外地护生与当地护生结对子分配,鼓励她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加阅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每天晚上规定上晚自习时间,有老师陪伴并抽查自习效果,鼓励护生讲普通话,当电视或广播里用当地语言播放时,鼓励护生收看或收听并勇敢模仿。

2.2 加强院前文化教育

即在护生来院实习之前,与护生所在院校联系,为护生讲解有关实习地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来院后加强岗前文化教育,对医院环境、病区特点、带教老师和实习要求进行详细讲解,使护生有目的、有目标地完成实习任务。

2.3 实习期间的管理

学校经常定期安排人员到实习点巡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心理动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并及时与实习点交流情况。医院定期召开带教教师与学生代表座谈会,与学生谈心,,以便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实习人文环境。

2.4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医院可安排固定指导老师,对学生开展实习全程照看,个体处于低落期时要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要把握不同类型及性格学生的心理,并给予她们咨询帮助,以朋友的身份理解她们,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她们,使她们尽早地摆脱心理障碍[5]。使之安全、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

2.5 增强教师意识、培养异地护生自信心

临床教学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带教老师的良好行为和娴熟技术影响护生的言行。首先,平时带教以鼓励为主,多作肯定性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多作肯定性评价。进行护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护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白衣天使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不断的将护理理念融入到他们的头脑中,使他们真正理解“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含义而认识到护士职业的重要性,由此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6]。

3 结语

为了避免文化休克现象的发生,在临床教学管理中,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异地护生尝试进行人性化、个体化的文化休克管理[7]。缩短护理教育管理者和实习护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她们尽快提高自信心、适应整个城市环境、适应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Kalvero Oberg. Culture shock and the problems of adjustment in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relations [M].2nd ed.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Publishing,1998:185-186.

[2]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3] 杨艳荣.高校新生文化休克现象调查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 (23):62.

[4] 刘立美.浅析护士(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J]. 黑龙江护理杂志,2002,6(8):27.

[5] 朱丽芹,刘玉夏.护理实习生择业期心理调查及带教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3,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