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17:3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专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中专 语文教学 有效性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专学校的生源素质整体下滑,加上学生对语文课有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尽快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呆滞的尴尬局面中走出来,就成了目前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应该跳出语文作为纯基础性课程的认知,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职业中专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增强其“适应性”和“应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以及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扶持。现阶段大多数中专院校都实行免试入学。学生来源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未能考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参加过工作,又走进校园的往届中学毕业生。更有甚者连初中都没毕业。所以学生不论思想还是文化素质,或多或少有所欠缺。中专院校又往往带有职业特色,比如说笔者所就职的卫生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就是掌握一技之长,以图日后谋生。因而中专教育并不再等同于高中的全面发展。虽然语文作为一种基础学科,一直都是各类中专院校的必修课程。可是现在中专语文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依然存在,大多如同虚设。
我们普遍认同,若想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决定着学习的成败。若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下面笔者就此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学会鼓励、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现在的中专学生大多缺少学习动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外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和现状,教师就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起信心,从而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
2.备课不应局限于教案,让语文课成为人文课
在新的语文教学的历史时期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再停留于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语文课文的覆盖面广泛,涉及多方面知识。因此学生更想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了解包括人文历史地理等更多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逐年提高。教师也不能再走过去的“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课文”的老三步。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正处于逐渐向人文教学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在备课的时候,把相关的人文知识加进去。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增长了学生的见闻,从而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变得更丰富,更有内涵。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使课文形象,课堂生动
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上的一大飞跃。从过去的“三尺讲台,一只粉笔”的死板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表达和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研究表明,感官上的认知要比硬性的强化记忆更深刻,更持久。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分析,结果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假设猜想,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5. 调控课堂气氛,让课堂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组合、变换各种方法(如讲解、提问、范读等),还要灵活而机巧地变换各种教与学的个别活动方式(如讨论、表演、说唱等)。这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灵巧地变换教学节奏,使学生不会感到心理疲乏或枯燥,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章斌成:多媒体教学体会.计算机教育报[N].2002年第2期6版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