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20 06:39:43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一、熟悉了金融知识,了解了农村信合。根据培训安排我们实行训教结合,在课堂上,学员认真听各位老师的传教,记录新的金融知识,相互请教学习,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特别是对培训资料进行课后交流,提高了学员的业务水平,经结业考核,47名学员表现、学业、纪律合格。

二、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准备充分

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军训和业务培训是新时期省联社规范管理员工,科学开发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措施,是向现代企业人才管理要效益的基础工作。省联社领导高度重视。军训和培训伊始和结业,省联社党委书记、主任、副主任、人力资源部和教导大队的领导亲临动员大会,对农村信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新学员学习和军训提出具体要求。在培训总结大会中,省联社领导对淅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了表扬;省联社培训工作组从组织到具体实施,做到了组织有计划,管理有方法,培训有步骤,检验有考核,军训有活动,每天有通报,最后有评比,个人有总结,生活中关心员工,纪律中严格要求,定期和地市领队进行查岗;教导大队领导和教官对此次军训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针对学员的年龄性别制订了军训计划,选派了有经验的优秀军官担任教官。和学员一起出操,率先垂范。受到了学员好评,教导大队的领导对训练结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计划严密,责任

下放,管理到位

四、培养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本次培训条件有限,增强了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一日生活作息的良好习惯,使新员工在各种环境下能尽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发展创造新的贡献。

五、严格训练,训教结合,注重各层次知识的融会贯通

1、培养了团队精神。军营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军事训练的课堂,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课堂。我们47名学员虽然彼此还不很熟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取得优异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训练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大家比学赶帮,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短短几天,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一个不断进步的集体。

2、加强了体能锻炼。这次军训可以说是一次特殊课。和官兵一起学习锻炼,使我们和学员看到了他们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思想品质,看到了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看到了他们艰苦奋斗、团结同志、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大家普遍反映,这一课深刻感人,终生难忘。

3、强化了纪律观念。军训期间,全体学员统一步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指挥,严格遵守部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听取教官指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组织纪律课,大家从中体会到,任何人、任何单位如果没有铁的纪律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这次军训和业务培训在省联社领导和军区大队的重视下,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经过

第2篇

此次会议是继全国、全省社院工作会议召开后又一次全省范围的社院工作会议,也是全省各级社院首次就教学培训工作召开的座谈会。会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认真探讨,就教学培训工作统一了思想,交流了情况,总结了经验,取得了共识,同时也加深了联系和沟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全国社院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发布,是对社院工作的极大推动,为社院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阶段也是我省社院发展的较好时期,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统一认识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教学工作作为社院的中心工作,在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任重道远,应该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教学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院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和发挥,必须得到切实加强并要加快发展。

赵龙院长的讲话材料中指出:要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从认清形势、加快社院发展的高度,增强做好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要整合全省社院资源,促进全省各级社院共同发展。他指出,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的观点,与时俱进,认真组织统一战线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党外人才的党的统战人才。要以教学培训的大发展,来开创社院工作的新局面。

邵军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要从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加强社院工作的重要性。他就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谈三点意见:一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要突出统战特色,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三要强化措施,推动教学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发展。他特别强调,各级社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级社院要加快“四有”(有健全的领导班子、有编制、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建设,根据《意见》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确立阶段性的基础建设重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社院基本建设的办学经费的投人,为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目前尚无办公场所和经费的社院,要尽快解决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教学办公经费;有条件的社院,应尽可能解决好办学场地问题;与党校或其他干部院校合办的社院,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拥有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省社院也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水准。

二、交流情况

与会同志分析了教学培训工作的具体内容,从四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教学内容

社院教学培训必须以政治培训为主,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抓好统战理论政策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省社院经过10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是基础理论课、二是统战理论与实践课、三是应用科学及知识课、四是社会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四性,即政治性、理论性、统战性和实践性。在当前来讲,要着重组织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统战理论方面做好“三论”(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两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两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课程安排。

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班次和不同学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其他课程的学习。如镇江市在培训中除了突出政治培训,还突出能力要素。针对党外干部专业技能突出,但行政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开设领导科学、创新思维、电子政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等公共管理课程。努力实现党外干部从专才向通才的转变,全面提高他们的行政管理和组织领导的能力。在形势政策教育中,针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工作中的难点、思想上的疑点开展教育,开设了“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长三角、沿江开发与镇江经济”、“优化旅游环境与发展镇江旅游业”等课程,帮助党外干部加深对国情、省情、市情的了解,提高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

社院教学培训不同干党校、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统一战线具有的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方针贯穿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盐城市社院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对每期培训班都要求学员对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市社院的工作、全市统战工作各提一条建议,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这一方法共收集到各类合理化建议和有价值信息达300多条,反映了广大学员对社院培训工作的热情和期望,也为更好地改进培训共和提供了帮助。同时,还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的工作与社院的培训工作相结合,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与社院专家教授进行交流研讨,达到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时,各级社院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如苏州市的“创新培训模式,拓展个人潜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将在企业人才培训领域广为采用的体验式培训引入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学员的“情商”。拓展训练要求集体或个人借助器材完成规定的动作,学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挑战心理极限,克服心理惰性,从而认识自身的潜能,发现群体的作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拓展训练看似游戏,实则既要运动肢体,又要开动脑筋,领悟活动背后蕴涵的人生哲理。事后学员们普遍反映:拓展训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磨练了个人意志,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团队组织、协调、沟通和执行能力。

(三)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搞好教学培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连云港市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目标管理,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他们科学确立培训工作目标,坚持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

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社院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泰州市委统战部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有院长分工负责制,院长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教务管理办法,学员学习管理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学习考试制度和学员跟踪考察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院培训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了具有社院特色的管理体制。

南通市社院在班委会的组建上,注意遴选各方面相对优秀,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员。既考虑到学员的行政职务、学术层次、技术职称,又考虑到各地区、各单位推荐的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到区域、行业、界别的代表性。所组建的班委会,在发挥带头作用、协助搞好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四)学用结合

各地社院在培训中坚持按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任务和内容,通过培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和使用。如常州市社院在培训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相结合,坚持对民主党派中青年后备干部、新进市委委员、基层支部骨干的新成员进行培训;二是培训与党外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相结合。配合市委组织部对所有党外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了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的培训;三是培训与人大政协换届的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相结合,通过各级统战部门积极向人大政协推荐合适人选。

三、主要成绩和墓本经验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省市级社院自创办以来,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相继复校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统战部的指导下,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支持下,克服诸多困难,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培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战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培训人员、班次不断增加,成果喜人

据统计,省社院自 1985年复校1986年举办第一期培训班以来,截止2004年底共举办各类计划内班次108期,培训学员4600余人。扬州市参加过党外干部培训班学习的人员中,不少人先后安排担任市级领导职务:其中副市长2名,市政协副主任6名;市政府部门副局长共30名,市级民主党派班子中担任主、副委的20名,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大班子负责人54名。无锡市从复校起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累计培训学员3500多人次。尤其是通过和组织部、党校联合办班,连续举办了16期非中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党外干部661名,学员中,先后有1人提任为省部级领导干部,7人提任为市厅级领导干部,125人提任为县处级领导干部,42人进人了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班子担任专兼职领导,其中7人任主委,539人次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2、为统一战线“三支队伍”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省各级社院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对统战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政治培训为主,努力做好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强化了统战观念,提高了统战理论、政策水平;党外代表人士提高了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统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巩固和发展我省的爱国统一战线、服务我省“两个率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结了经验

1、党委重视、多方支持是培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对社院建设、培训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是社院不断发展、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淮安市委把统战干部培训工作纳人全市干部培训办班的总体工作规划中,每年培训的具体计划都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订。市委分管领导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都亲自到会为学员作动员讲话。正是因为领导重视,认识统一,使全市统战干部墙训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局面。

徐州市坚持把“三支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统战部每年年初研究工作,都把”三支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每年年终总结工作,都认真总结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重要的班次,部领导积极主动向市委汇报,争取市委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提出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措施。统战部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经常为教育装工作出题目、定任务,亲自为培训班讲课。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副部长亲自指导和督促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当年计划的拟定,过问和安排教学内容,经常深人学员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并亲自率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社会调查。每次举办培训班,各位部长都参加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使学员很受鼓舞。

2、主动多做工作,争取各方面对教学培训的积极支持

教学培训工作要开展得好,既要依靠部门自身的努力,还要争取多方的支持,力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合力。如常州市社院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主动:即主动与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联系,争取领导的支持,这几年该市党外干部培训均由统战部、组织部列人全市干部培训计划、由组织部统一下发文件,组织生源,有利于工作力度加大;主动与市财政部门联系,取得必要的经济支撑;主动与市党校联系,在教学场所、教学管理是取得帮助;主动与学员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学员能按期参加培训。

四、工作建议

1、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社院的建设与发展,省委统战部能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社院工作,帮助社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社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避免学员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培训。《条例》对市以上社院的培训对象进行了规定,但在市及以下层面上,由于成员分散,还需要各方多做协调,尽量减少学员短期内重复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应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制,避免内容老套路、空泛化、随意性。

3、加强我省社院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科研要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丰富教学培训内容,要以高水平的科研来推动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培养出一批真才实学的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适应社院工作的其他人才来推动社院工作的开展。

第3篇

蒋垛社区教育中心

一、 社区教育中心基本情况

蒋垛镇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位于姜堰区东南部,与泰兴市、海安县、如皋市毗邻,系黄桥革命老区的农业大镇,是苏中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蒋垛镇总面积66平方千米,下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总人口56179人。2018年,蒋垛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亿元。全镇有初级中学一所,高级中学一所,小学二所,幼儿园二所,成人教育教育校一所,社区,居民学校10所,社会教育覆盖率100%。

我镇地处偏僻,历史上是一个以粮棉生产为主体产业的传统农业大乡,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我镇社区教育在党委、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以千方百计创建泰州市示范社区教育中心为目标;以构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和谐蒋垛为宗旨;以“强化广大社区居民对现代特色农业的认同度,引导广大干群积极投身现代特色农业”为教育培训的重点,认真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二、近三年来社区教育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努力夯实社区教育的工作基础。

我镇的社区教育创建工作,表面上看,似乎晚于一些兄弟乡镇,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两届党委、政府对此都比较重视,党委、政府经过慎重的研究,建立了社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和教育社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社区教育办公室,整合了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文体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和人口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镇党委政府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将文广中心二三楼,划归社区教育使用,跟文化站合并办公,使办公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

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后,社区教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镇政府主持制定了《蒋垛镇“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规划要求:社区教育要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成人教育特色,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为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新型的高技能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规划提出:全面强化硬软件建设。确保2020年创建省先进示范社区教育中心。要全面启动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紧接着,社区教育办公室在教育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蒋垛镇社区教育中心三年发展规划》,对《蒋垛镇“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对社区教育要求进行落实,精心安排创建工作的序时进度,创建示范社区的工作一步步走向实施。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成功,镇社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主持召开了全体镇村干部参加的创建动员大会,布署创建工作。社区教育办公室制定了《蒋垛镇创建泰州市合格社区教育中心实施方案》,规定了具体的序时进度,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硬件配置协调小组,以分管书记为组长,负责硬件配置工作。二软件资料整理小组,以成教校长为组长,负责佐证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两个小组积极行动,虽然创建工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由于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所以总体上进展比较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我们还是挤出资金为社区教育中心添置必要的设备,如办公用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安排资金进行临时基地出新,制作各类牌匾等,共支出三万多元。

(二)明确重点,注重实效,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我镇的社区教育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自己的特色教育培训。为我镇的经济腾飞和社区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蒋垛服务。具地讲就是:奏好社区教育三部曲,建设社会主义新蒋垛。

1.为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建立现代特色农业奏好服务曲。

帮助引导广大农民由落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是党委政府加快新建设步伐,建立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镇社区教育的重点,社区教育中心农科站通过办培训班,志愿者送科技下乡,发送社区小报,农村妇女网上行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三年来,累计举办42次培训活动,共2053 人参加培训。培育一批特色种植栽培,特色水产养殖,特色畜禽养殖的示范户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全镇共涌现出150户科技示范户,189名致富骨干,135名创业带头人。

2.为推进劳动力转移,职工技能培训奏好进行曲。

农村产业调整,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我镇社区教育中心配合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定期走方我镇各村,调研我镇劳动力资源状况,深入各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搜集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如农民培训,高级电焊工培训,建筑装潢培训等,有近1000人次参加了培训,成功向镇外转移近900人。

为了帮助走出去的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镇社区教育中心还组织编写了民工进城务工指南,免费发给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深受他们的欢迎。我们社区教育不光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更重视全镇企业职工培训,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招商来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从而状大我镇经济规模,促进我镇经济健康发展。社区教育办公室的同志定期走访各企业,了解企事业对职工培训的要求,与企事业共同联络师资,在企业就地培训,这种培训更简单易行,颇受企业欢迎。在和企业的合作中,一些企业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我镇的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如:康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

3.为推进新村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奏好交响曲。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服务,是我们社区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使命,近年来,我镇社区教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

为了提高在职干部的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除了配合镇党委每年正常举行的党员干部冬训活动外,还配合党委举办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培训班,村级后备人才培训,在职干部电脑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全体村级干部轮训一遍,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大部分家长在外打工,即使部分在家的家长也整天忙于致富,没有时间过问孩子教育,致使问题孩子大量出现,为了帮助这些家长掌握孩子的教育方法,我镇社区教育中心与家长学校进行合作,举行3次大型培训,共有900名学生和400多名家长参加,在培训现场,学生家长们与培训老师积极互动,深受感动的问题学生在现场声情并茂表达了对长辈,对老师感恩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缓解问题孩子难教育的难题,促进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社区文化为突破口,组织成立了街舞队、少年太极队、跆拳道,夕阳红艺术团,舞龙队等群众文体组织。挖掘了家庭剪纸等一些民间艺术,培育了一批广场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等社区教育资源,并以此为依托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整齐状观的广场舞,优美的太极拳,吉庆祥和的舞龙表演,栩栩如生的精美剪纸,争奇斗艳的农家花卉,流畅洒脱的老年书画,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盘点三年的教育培训,2016年共培训8890人,参培率60.1 %,2017年共培训8906 人,参培率61.2 %,2018年共培训8959 人,参培率61.5 %,2019年到7月份,共培训4500 人,参培率61 %。

(三)强化宣传,扎实推进,加快建设学习型社区。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的特定空间,拓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配合党委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社区教育办公室组织编写《蒋垛镇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我镇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为了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室结合我镇实际和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分别制定了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企业(新经济组织)、学习型村(居)及学习家庭考评指标体系与考评办法,并于2018年底树立了四类学习型组织的典型。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典型的树立,明确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要求和任务,使创建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创建活动进入了规范有序阶段。社区教育中心和各居民学校进一步开展文明诚信、生产技能、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文化艺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围绕提高文明程序、丰富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区等内容开展学习型创建活动;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培训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围绕道德立家,勤劳发家文化兴家的主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

2018年底,镇党委组织了首批学习型组织评比活动。财政所等5个机关当选为学习型机关,蒋垛村等3个村当选学习型村,江进泵业等4家企业当选学习型企业,共32户家庭当选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村、学习型企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8.6%、43.2%、40.1%。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各位领导,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工程。我镇社区教育底子薄、起步晚,工作做得不够,仍需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进。我镇社区教育现在在广电大楼二三楼,跟文化站合并办公,使用的是文化站的地方。文体中心建筑面积比较小,无法满足进一步发展的硬件条件。从长远看,并不利于蒋垛镇社区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情况下,改善办学条件,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工作。

四、主要建议

1.在我镇幼儿园异地搬迁重建后,老的幼儿园资产,校舍均闲置。老幼儿园占地十亩,有三层的教学楼,辅助用房,属于学校资产。请上级领导考虑将老幼儿园划规社区教育独立使用,改变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困难处境。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入职培训 社会工作

一、引言

随着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紧跟社会潮流,保持独立学院的特有优势,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需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则是师资建设的第一步。这一步将直接影响着教职工对学校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的形成。新教职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将要面临陌生的同事、岗位、规则等等系列的改变和适应,若这一环节处理不当,于员工自身和聘用单位而言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大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学界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关注对象多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职工关注较少。因而,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看待、解决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培训效果,使得新教职工能够快速地适应学校生活,学院也能快速收获优秀师资为学生、为学校服务。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一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3-5天。因时间紧迫,故而培训方式多以讲授为主,把学院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技能技法等内容对新聘教职工进行填鸭式灌输,并且希望其能迅速吸收上岗。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于新聘教职工而言,是枯燥乏味且极具压力的,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做到接收,却没有办法吸收,这会造成员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将极大地影响培训目标的达成。

2,培训内容有所欠缺

(1),忽略了新教职工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这一方面的内容。刚刚进入学校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很多新教职工关心的基本衣食住行问题,在入职培训中并没有得到相关重视,这一类经验的获得多从老员工口中得知,或者自己慢慢摸索。

(2),新教职工角色转变问题关注不够。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职工的心理问题,即角色转变。新聘教职工原有角色各有不同,可能是学生、可能是企业员工、还有可能原本就是教师,但是,他们都将面临着向“独立学院教职工”这一角色的转变,如何适应、习得这一角色,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3),技能技法培训缺乏实操性。为了让教职工尽快上岗,目前独立学院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多数以讲授为主,对于一些技能技法的学习,没有办法让新教职工逐个演练实践,去消化吸收培训教师所讲授的东西。例如,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如何备课,有哪些资源可以用于教学,如何写好公文,如何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等等,这些热菖嘌凳倍蓟嵘婕暗剑但是也仅限于培训师的讲授,并没有让被培训者亲自上手实践。

(4),培训缺乏针对性,分口培训效果有待商榷。由于学校举行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所针对的一般是全体新教职工,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可能是行政,也可能是专业教师,还有可能是教辅或者工勤人员。这就导致这种集体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而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岗位培训则下发至二级单位,使其进行该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但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二级单位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组织此项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岗位的分口培训效果欠佳。

三、对策研究

1,要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吸引力。培训形式不能囿于讲授,需调动被培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2,要关注教职工本身,构建其支持系统。学校社会工作者需充分开发其非正式网络资源,为新聘教职工搭建良好的个人支持系统,解决其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要关注其个人网络工作,新教职工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首先识别网络中可以提供帮助的主要成员,然后与这些有能力及愿意提供帮助的网络成员接触,建立或强化一种支持的关系。同期进校的新教职工、宿舍的邻居、同一教研室的同事、老乡等等都是其良好的支持系统。

3,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建议适当延长培训时间,让新聘教职工有时间去接纳吸收培训所授的知识,避免时间紧、任务重所带来的二次压力。其次,培训需增加教师心理调适相关内容,有关心理的培训,不能仅仅关注到学生,也应该关注教师。在新教职工培训中,除专业教师讲授外,可让经验丰富、入职时间长的员工也参与进来,运用小组工作,分享其日常排压、解压的小技巧,以及初入学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内容,这可让新教职工从中获取有益经验,加快融入学校生活。最后,注重实操,提升针对性。所培训的内容需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既包括内容的可操作,也包括方式的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型小组的开展是有益的。运用教学经验或岗位经验丰富的教职工在这一类小组中进行示范和传帮带,让新员工迅速上手,既避免了大班教学的空泛,也使得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4,加强培训监督,保证培训效果。任何一项工作,若缺乏监督,其效果都会有一定折损。故而,下发到二级学院的分口培训,除了需加强上级部门的监管,同时还需要加强其自身及部门之间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分口培训的培训效果,让新教职工入职初期迅速获得相关技能,为学校服务。

参考文献:

[1]赖胜鹏.浅谈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J]经营管理者 2011年08期:235-236 。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关爱员工;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56-02

一、构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背景

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是以关爱员工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构建指标体系,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收集相关数据,测量培训活动对员工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并形成评价的培训评估方法。

社会每前进一步,对人自身的关注就增加一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其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对于员工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关注重点也由从单纯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到同时关注企业和员工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实践操作也纳入到企业管理中,然而这些关注无非是满足于企业利润的需要,对于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评估也限于其工作能力是否提高或是对企业效益的增加促进作用有多大层面,而对人自身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却提之甚少,甚至不去关注。员工是有心理需要的情感动物,他除了在工作方面和企业的需求有交汇点之外,还应在心理需要层面得到企业的关注。这种关注的满足程度对于他的工作状况,乃至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员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时,也应将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纳入其中。同时,社会越进步,对人自身的关注度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

二、构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培训评估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培训评估方法和理论涉及唐・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汉姆布林模型、考夫曼模型等十余种,都从员工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评估。作为员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企业收益是首要责任,同时员工的心理因素如对单位的归属感,在单位的尊严感等都会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内容的转化。所以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诸如归属感、尊严感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培训评估方法。

(二)有助于员工自身健康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企业对员工心理需要方面的关注,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尊严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竞争上岗、绩效工资等制度方面给员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关爱员工培训评估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与工作相关的员工心理需求方面为切入点进行选择。通过评价,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和潜在心理需求,采用更为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员工心理健康,同时促进员工将培训内容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促进培训工作的良好发展

对受训者进行评估,可以检查督导培训活动,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借鉴。这无论对培训实施方还是受训方都是有益的。

三、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

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培训活动的员工进行满意度、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四方面内容进行调查,将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结果。

(一)员工满意度调查

参加培训活动的员工对培训相关活动的满意度是衡量培训效果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尤为重要。对于员工满意度调查方面的内容,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patrick)于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方法。此模型从培训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知识层、行为层、结果层,即受训者的反应(满意程度)、学习(知识、技能、态度的收获与改进)、行为(工作中行为的改进)、结果(受训者获得的经营业绩对组织的影响)[1]。其中反应层的内容就是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例如是否喜欢该培训项目?对培训人员和设施有什么意见?课程有用吗?有什么建议?了解员工的需求就是对员工最大的关爱。

(二)企业归属感调查

当前,归属感的缺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企业而言,归属感缺失造成员工消极工作,漠视群体利益,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企业发展……由于归属感的产生是人的先天需求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是可以通过某些措施培养的,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下产生变化。所以,在了解了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制定可行的措施,培养、增强归属感将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2]。鉴于此,对员工设置关于归属感方面的调查内容(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向兄弟企业或别的单位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得知此事时,对所在单位的归属感增强了吗?),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是很重要的。

(三)员工尊严感调查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对于企业员工而言,表现为对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与内容、本人对于本职工作胜任程度等的认同。员工能否意识到参加培训是对其工作岗位的重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肯定,即工作带给员工的尊严是很重要的。通过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设置相关内容(如您认为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活动是否体现了对员工及员工工作岗位的重视?您是否觉得参加本次培训是受到领导和企业的重视?)增强员工尊严感,无论是对于参加培训的员工,还是没有参加培训的员工,均是增强尊严感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四)员工荣誉感调查

荣誉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关系(地位、成就与能力)隶属于更大的价值系统时,并得到这个价值系统的承认与重视时,会产生一种荣誉感。人们需要群居和交往,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当集体荣誉感被满足时,团队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无疑对于工作还是员工个人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对于员工荣誉感的测量,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您参加培训是否觉得对所在单位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培训结束后,当有同事向你请教有关培训方面的事情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向兄弟企业或别的单位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

附表1

附表2

参加本次培训,您还有哪些收获、体会和感受,请填写在下面,谢谢!

说明:1.请如实填写,并请在填妥后及时交负责人员。

2.请给予你真实的评估意见,以帮助我们对培训课程、形式等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第6篇

自从2006年3月成立大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以来,由于镇领导干部的变换,及时调整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两次举行会议分析社区教育新形势,研究社区教育新问题,探讨社区教育新思路,落实社区教育具体工作。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指导村民学校、厂培训基地,健全和完善了两级社区教育网络,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和网络基础,只有高素质有责任感的社区教育队伍,才能把社区工作做好,我镇为打造过硬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广纳贤才,不但建设了一支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还建设了一支能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二、夯实基础,设施齐全

我镇根据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有关文件中提出的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了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在成人教育中心校原有配置的基础上,把原运粮中学(已撤并)一幢教学大楼作为新的社区教育中心大楼,把文化站的全部配置并入社区教育中心,添置了31台电脑,现在共有专用教室3个,一个电脑室,一个图书室,藏书近万册,一个阅览室、一个绘画室、一个棋牌室、一个活动室、一个办公室、一个档案室等,是一个集培训、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阵地。

三、做好服务,推动资源开放

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协调下,镇社区教育中心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坚持依靠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思想,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起来的原则,社区管理区内的所有体育场所和文化场所全部免费向社区属区开放。

今年我们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要求下,积极配合和依托各站所做好服务和教育,依托农技站,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化肥、农药、农机、灌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服务,依托社区事业服务站,做好农村社区规划,水利建设、供电供水、道路桥梁、环境整治等服务,依托卫生服务站,做好医疗服务,计划生育、老年人档案等服务,依托劳保所,做好培训、就业、养老、维权四位一体等服务,依托综合治理服务站,做好警务、联防、调解、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外来人管理、社区矫正等服务。

四、开展培训,讲究实效

2008年我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以致富农民、发展经济为宗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和社区教育活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和发展。

2、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为满足农民学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的需要,以成教中心为主体,在农技站、妇联、团委、劳保所等部门的配合下,先后建立了农业、工业等10多个示范基地,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80多期,培训人次达3万多人。

3、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我镇社区教育中心与镇劳保所紧密合作,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前几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举办了建筑水电安装、木工、焊工、车工、针织、缝纫等工种的培训班,培训发证人数达600人,并全部转移输出,转移输出的人员,大多数已脱贫致富,有的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如运粮村缪根余家境贫寒,又无一技之长,通过我们上门动员免费,参加了电焊工的培训,学到了一门技术,推荐至吉扬彩钢公司,由于年轻肯干,并承包了多项工程,年收入5万元,现逢人就讲,成教中心的技能培训的好处。还有好多参加培训领了电工、木工证的年轻人,在建筑工程队都起到顶梁柱的作用,收入也较高。此外,我们还举办了下岗职工的电脑培训、特殊劳动力的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这项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国家、省、市领导多次到我镇调研考察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为姜堰市提供了培训现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第7篇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4-0074-06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也称“进城务工人员”,指在城市或城镇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拥有农业户籍的工人。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更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群体既包括跨地域流动的进城务工农民,也包括在居住地县城内从事非农业产业工作的农民,前者一般称为外出农民工,后者一般称为本地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监测数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农民工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分布广泛,数据显示,2011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1]。农民工劳动大军持续流入第二、第三产业,在我国传统体制之外打通了一条第一与第二、三产业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人力资源流动的新通道,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劳动力。

“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化既包括基础层面的人动区域从农村向城市转化,外出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就是这一转化的体现,还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内的城市人口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升。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突然爆发局面,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并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规模巨大且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越来越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数以亿计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耕文明迈进工业文明,从农民身份转向市民角色。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51.3%,城镇人口达到6.91亿。这组数据表明:我国仅用30余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历程。然而,突破50%的统计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伪城市化”,也就是作为城市新移民主体之农民工群体城市公民权的缺失,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农民工教育培训则直接指向公民权之一,即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权。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突出问题。

正因如此,城市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社会政策在悄然改变,经历着从流动控制模式阶段、生存保护模式阶段到发展促进模式阶段的转变,当前农民工社会政策普遍关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或市民化,关注农民工发展而不仅是基本生存[2]。关注农民工教育培训则是农民工社会政策向发展促进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体现之一,标志着经历了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付出的早期阶段后,农民工群体正在迎来整体素质提升的春天。但也必须看到,现行教育培训政策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及时应对的问题,这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回顾

有学者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服务乡镇企业发展,关注县域内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培训;第二阶段(1991~2000年)服务城市社会发展,开始关注跨地域流动进程中的农民工培训;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服务城乡社会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农民工培训。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农民工培训政策得到不断推进和完善[3]。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城乡社会转型发展对农民工素质的新要求,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重点转向以职业技能为重心的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大力开展针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的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就。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关于农民工的综合性文件,文件提出“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明确了农民工平等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成为指导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指向标。2004年,农业部等六部门共同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拉开了农民工教育培训行动的序幕,当年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农民工身份作出明确界定,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农民工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就业制度,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体系,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制度,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作为权益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重要内容又一次被提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特别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预备制培训,增强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发展能力”,标志着农民工社会政策从生存保护模式向发展促进模式转型。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并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2015年以前为有需求的农民工提供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项适用于就业发展的实用技能”。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民工荒”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民工荒”指农民工因各种原因提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沿海地区和内地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很多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工人生产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其收入水平太低,导致农民工收入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职业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导致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农民工权益保障和社会福利缺失,农民工就业统计和制度缺失,等等。“民工荒”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劳动力结构性、技术性短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凸显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是一些企业急于用人却无工可用,另一方面是许多农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出现就业困难。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民工整体素质提出新要求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依相随,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化,对低端生产工人的需求量逐步趋缓,而对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民工大规模快速转移,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二元结构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效能严重滞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68.8%的农民工在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4]。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迫切。以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并立足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的几大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北京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是北京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是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产业,工人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并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新生代正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对职业技能提升有强烈渴求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农民工,目前占全国1.59亿外出就业农民工的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投入产业大军并成为主要力量,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民工价值诉求在从基本生存层面向发展层面转变[5]。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诉求的明显转变则使得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典型特征:一是身份认同发生变化,城市公民意识渐强。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开始有城市化趋向,潜意识中有割断与“农民工”称谓联系的想法。二是理想追求发生变化,有强烈的个人价值。新生代较父辈相比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其中初、高中学历占绝大多数,部分还有中专和高中教育以上学历,并且生长环境变化拓宽了其社会视野,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主意识增强,扎根城市做一个城市打拼者的梦想执著。三是对技能认识转变,对实用技能渴求强烈。笔者对北京市朝阳区某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调查显示,8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技能培训证书,且持有的技能培训证书也多为初、中级证书。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中遇到诸多问题

1.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企业把精力主要集中于生产运营和日常工作上,少量教育培训也是围绕企业直接利益开展,没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教育培训问题。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由于经济成本投入和短期收益之间的权衡,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目前企业开展的有限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也主要选择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感情、文化、心理以及生活的教育很少涉及。

2.管理漏洞造成培训经费的浪费

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民生工程”,有时成了一些培训学校和管理部门牟取私利的“敛财工程”。2005年,农民工培训政策启动吸引了很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至2007年短短两年间,北京市有100所承接农民工培训的职业学校和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筛选标准比较严格,乡镇以下户口并在培训所在市工作满1年且此年有单位给缴纳社保的农民工才能参加培训。在这一标准框定下,2005~2007年间,很少有农民工获得在次年参加培训的资格,同时存在着报批和监督管理漏洞,使部分机构有机可乘采取虚报培训人数的手段以获得更多培训经费的案件[6]。2011年6月,武汉市检察院公布查处农民工培训造假案件13件,涉补贴资金数百万元[7]。诸如此类问题在很多地区时有发生,使原本有限的培训财政补贴出现浪费和转移。

3.“教育培训供给不足”和“教育培训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存在

一方面,学校教育培训体系学制长、费用高,产学协同机制的缺失使学校难以随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而企业教育培训体系也在负重不堪中前行,在经营压力面前难以独立承担培训,使“教育培训供给不足”问题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有效需求没有被调动起来,一些地区农民工培训遭遇“冷场”[8]。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有多方面因素:一是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二是由于工作紧张,农民工难以找出参加培训的时间;三是现行列入政府财政补贴目录的培训工种,对农民工吸引力不强;四是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免费或财政补贴支持的初级证书技能培训不热衷,希望财政补贴培训能够“提档升级”到高级别培训。

4.培训途径有限,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企业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内部自我教育培训是目前企业采取较多的培训方式,企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外包基本空白。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虽能发挥较大作用,但因其特殊职能对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参与不足。由于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上专门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缓慢。虽然在我国少子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与成人教育系统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寻求生存发展的切入点,但众多职成教育机构远未充分投入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综上所述,使得农民工可选择的教育培训途径非常有限,同时许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还处于闲置状态。

四、提高农民工群体素质的对策

上文分析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工群体素质提升是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协同过程,是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教育培训衔接的过程,是农民工和城市文化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民工缺乏文化自觉的环境下,农民工输入地政府、企业和学校应承担更多功能,并首先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教育培训途径以及教育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一)通用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行——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目前,农民工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还处于比较零散的阶段,课程内容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从职业分析到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体系建构的统整。农民工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通用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行。

1.通用素质教育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和对自己身份无法进行恰当认同,生活压力很大,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生活阅历不足同时理想比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对尤为突出[9]。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工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适当培训。促进农民工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并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第二,自信心及励志教育。增强自信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并真正实现市民身份转变的前提。增强农民工自信心的途径有多方面,自信心及励志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促使广大农民工树立自立、自强以及不断进步、赢得未来的观念,并逐步建立起城市归属感。

第三,沟通及礼仪培训。城市人际交往礼仪和语言也是限制和阻碍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交流、沟通的障碍,成为一些农民工生活、求职和工作遇阻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语言、沟通技巧和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农民工打开在城市与人交往的通道。

第四,安全及守法维权教育。农民工是法律意识比较单薄的群体,也是合法权益易受侵害的群体。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应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之一。

2.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是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立足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保证专业技能培训大纲和课程内容的权威性,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行业制定,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技能培训内容并组织设置培训课程。第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保持与业界技术基本同步,课程内容应根据经济与产业技术更新进行适度调整。第三,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使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能够通过教育培训获得从事相应工作的资格证书。第四,课程内容重在实践训练,建立起一些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农民工技能实训基地,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和技能培训效果。

(二)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协调——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多样化需求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目前开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多为非学历短期培训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培训某项技能或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方面有时间集中、针对性强、见效快等优势。但是,其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需求方面已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继续完成中等教育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增加筹码。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国各地电大教育、成人教育、高自考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的重要生源。2008年,东南沿海和内陆经济发达地区青年务工人员学员比例分别达到53%和65%[10]。2012年,北京市首次推出了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助学计划——“首都青年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针对具有农业户籍、35周岁以下并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考生,选取优秀农民工实现上大学的梦想[11]。

(三)输入地与输出地以及职业学校与用工企业相结合——架通农民工教育培训双向通道

“先培训后就业,不培训不上岗”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农民工教育培训要秉承的理念。目前,农民工输入地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还存在较大缺口。合理布局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用工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任务分工与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经验和优势,架通农民工职业学校和用工企业培训的双向通道,是创新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的关键。

1.县(市)职教中心和职业学校是输出地农民工培训的主阵地

为让更多的农民工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再就业,输出地政府给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政策支持和引导,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准备性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蓄水池”。在输出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参与下,其职业教育培训承担机构应以县(市)职教中心、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短期培训机构为主,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引导性培训和初级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以基本通用素质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帮助预备农民工转变世代依附土地生存的观念,初步认识城市工作和生活。初级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帮助预备农民工初步掌握一项能够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基础本领,引导他们参加适合自己特点的技能培训,为进城务工作好技能准备。

2.城市用工企业和中高职院校等机构是输入地农民工培训的主阵地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69-01

1 创新制度,完善在岗职工培训管理机制

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在岗职工培训工作的调研和研究,结合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逐步建立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延续性和规范性。要有专门的领导分管,建立分管领导负总责,培训教师具体负责的专门领导机制。要组织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保证培训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有稳健的培训师资,通过逐步增资增值,培育稳定有序的培训队伍。学校层面要认真研究在校学生学历教育与在岗职工培训的区别,注重有对性地提升专业对口教育的水平,切实提高对在岗职工培训管理的水平。要逐渐理顺学校与培训处,培训处与教务处、各专业部、实训中心的关系,科学地建立教学资源配置系统,合理整合在岗职工的培训教学资源,提升对在岗职工的专业培训能力,切实提高在职教育的培训水平和质量

2 建立人才库,培养储备足够的培训人才

要贯彻“术业有专攻”的理念,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逐级设立人才库,确保为培训准备充足的专业培训人才。一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培养“双师型”培训教师。二是聘请能工巧匠,对培训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用实践经验来提升理论水平,并将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更好地用实践经验服务于理论提升,培养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兼职教师。三是强化与高等院校、合作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建立在岗职工培训教师人才资源库,通过“一级带一级,层层递进,逐级建立”的方式,充分挖掘各层面的独特优势,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赢。

3 开放实训中心,彰显品牌特色

中职学校实训中心设备先进、齐全,与实践结合最紧密,这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无法相比的优势所在,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潜力,全方位地放大核心优势和智能,切实变为与社会培训机构竞争的最突出优势,用资源优势赢得竞争优势。要突出实训中心的辐射和聚焦作用,一方面扩大实训中心对外开放程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社会的考察,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提升社会各界对实训中心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赢得广泛地支持和赞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提升社会资源的聚集度,通过扩大社会影响力,更大范围的吸纳社会资源聚集到实训中心,逐步从单一的培训结构向多元化的培训机构延伸,带动形成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服务更全的培训局面,为在岗职工培训增添更为广阔和有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切实成为社会资源“共享、共惠、共赢”的特色品牌。

4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完善管理体系

目前中职学校对在岗职工的培训评估形式相对单一,大部分是通过资格证书获证率、继续教育通过率、学员问卷调查等形式来评估学员和教师的培训效果,缺乏全面而又系统地评估系统。中职学校应更加广泛地参考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多样化、多形式、多方面、全角度”等更加全面和新颖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更能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课程监控评估系统。学校可采用柯克帕特里克培训四级评估模型作为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一是能评估受训人员对受训项目和培训教师的欢迎程度,二是能评估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三是能准确评估受训人员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际能力四是能通过跟踪实践来比较、评价、分析来考核反馈培训的意义及成功与否,更好地为培训内容丰富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确保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

5 加强区域合作,服务区域经济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主动对接、密切联系,从社会大局发展的各层面进行合作与交流,要有针对性地构建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投入最大的力量和资源更好地为企业壮大、区域发展提供服务。首先,学校要通过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交流,把好审核关口,争取上级部门对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定、继续教育等培训工作的认定和认可,提高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其次,要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索,根据企业内部培训标准和要求为企业量身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内容、更加实用的培训形式和更加有效的培训结果,最终实现中职学校和企业“双赢”发展。第三,要逐步争取各级力量的资金支持,发挥支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好地壮大培训机构的力量,为更服务企业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提供更多更优的智力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米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包制度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7(9).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隶属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范畴之下,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指导员的选拔、培训、考评、上岗等一系列的程序,本文探访了很多家馆,他们对指导员的聘用要求比较低,很多场馆只需要应聘者会就可以了,那么山西省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有着比较详细的规定。

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准入

职业准入主要是指进入某一职业的最低标准。为了强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管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指示,2008年初,山西省建立了体育行业独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是负责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省级体育产业。是实现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权威且唯一具体的执行机构。为了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精神,强化山西省救生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的建设,使健身市场规范化,推动大众健身活动的展开。2010年,山西省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鉴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通知》规定,自2010年开始,山西商业化或开放性的场馆将地方统一印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2010年5月开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生员开始需要国家认证培训考核,持有教练和其他中国协会颁发的证书的指导员需要参与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相关事项。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等级

第一: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由专业初级正规培训,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考取初级运动技术评估的毕(结)业证书;(2)获得体育中专学校的毕业证书。第二: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获得本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达到3年者,经过本职业中级培训学习到一定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获得二级以上(包括二级)运动员的等级证书,通过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并取得毕(结)业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一年以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第三: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获得体育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拿到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至少5年;(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至少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并取得毕(结)业证书。最后:国家级体育指导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指导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3、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应该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有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与相关的特殊标准。比如掌握比较全面的救生知识,运动训练技能、教育教学技能、心理沟通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以及比较扎实的运动生理学、解刨学、生物力学等基础的人体科学知识。

4、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现状

4.1、指导员准入制度的执行现状

本文系统调查了一些先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人员,从他们所工作的俱乐部中对招聘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现在一些俱乐部对于招聘要求很低,前去应聘的员工只要会俱乐部就接纳,更有甚者对于人员几乎没有要求,调研结果如下: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不够规范,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了针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件,但是很多俱乐部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也有可能是当地的体育行政部分没有监督到位。录用人员中,79人认为招聘时没有具体标准,会就可以,占到总人数的26.33%;甚至有23%的人在应聘时都没有考虑会不会,只要年轻,身体健康有活力的简单要求。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准入是比较混乱的,需要调整。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方式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培训可以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质量、整体素质;从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分析,培训可以增强指导能力。很多刚到指导岗位的人员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增加一些工作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希望接受的培训和他们目前的培训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的指导员所接受的培训方式是自学,但是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培训方式来看,绝大部分的人员希望得到针对指导对象的专门性培训,说明目前针对指导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增强指导员自身能力的作用。

4.3、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情况

本文对部分社会指导员在参加培训时的满意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前面的课时数以及上课内容的配置可以发现,针对指导员的培训还不完善。可以发现指导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情况并不高,42%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56%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培训中的教学技能培训,而不是仅培训一些基本技能;44.67%的人认为应该注重理论基础,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以及针对不同群体的理论培训,而不仅仅是一些规则、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培训。

4.4、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国家针对于社会指导员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活动主要有技能指导、健身咨询、运动计划指导、体育组织管理及社会体育研究等。本文针对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指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晰,当然这也与场馆的规模,效益以及对指导员的权责划分有关。62.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知识的培训,传授等;70.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健身技能的传授、教学、训练。只有25.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还包括馆的使用,维护等。说明体育管理部门对指导员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对场馆的人员管理需要按照《标准》进一步落实。

4.5、社会指导员的社会保障

通过发达国家和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讨论,辅以我国丰富的社会保障实践经验,正规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开始逐渐成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区服务,这五个方面是不可或者缺的。其实员工最为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险,山西省一些企业这一点做得就很到位,一般有关于社会保障的费用都会从员工工资扣除,之后由企业里统一上交。本文调查了指导员社会保险方面的具体情况,结果可以发现,社会指导员的社会保障并不理想,大约114人根本没有买保险,占总人数的38%;112人有“五险”占37.33%;只有24.67%的人有住房公积金。这里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待遇不高,社会对这一岗位的重视程度较低;其次也反映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导致很多社会福利没办法落实到位。

5、结论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特点包括:他们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同时在工作中需要具有超强的心理干预能力;并且善于和学员、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指导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职业准入不严格;对职业等级的划分是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划分,职业标准和职业职责不够明晰。其次是针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不够正规,培训内容,课时比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学员的培训满意度不高;(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大部分的指导员都认为自己只需要,健身技能的传授、教学、训练。当然这也说明没有针对于指导员职责的明确规定。

作者:王家瑭 谢博贝 单位: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关于成立湖南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通知[S].湖南省体育局,2008,1.

第10篇

高技能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这对处于“两个率先”进程中的制造业大省江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方面,深圳和广州的先行经验,可能对我们有一点帮助。

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深、广两地坚持“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建立了科学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培训围绕企业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部门就引导社会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政府部门就引导社会开发适应企业实际的培训方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政府部门就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深圳市为满足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的需求,出台了符合企业特点的在岗职工非全日制技工教育管理方法;为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新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出台了专项能力证书制度;还出台了本市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办法,通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考核评价、职业院校技能鉴定、突出业绩认定评价、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专项、单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广州市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企业对技能劳动者的岗位要求,转化成若干个一体化的培训模块;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实现了职业技能培训从报名、开班备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审核等全程信息化管理;还实施了“培训券”制度,培训补贴实行直补个人的模式。

研发和应用推广专项职业能力标准。由于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和较长的时间,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职业、新工种或新岗位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深圳制定出台了《专项职业能力开发技术指引》,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格式进行专项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经考核评价,颁发由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印制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在本市范围内可享受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同的入户政策和补贴政策,以帮助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之际,解决急需技能人才的评价问题。目前,深圳已完成了41个专项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工作,并经过专门程序讨论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公开,由该市各级社会培训机构应用与推广,深受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欢迎。

引人全市场化的培训管理服务机制。政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凡市场能办到的事就交给市场做,凡社会能办到的事就交给社会办,凡企业和社会机构想办而办不成的事就由政府来做,深圳在这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改名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题库的开发、鉴定管理工作规范的制定,对一些具体经办的业务就交由第三方机构管理与服务。他们将本行业一些水平高、能力强、有威望的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其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引导职业培训机构行业自律,开展全市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第三方评审和论证,组织开展专项职业技能标准和公共实训项目课程的研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参与组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受政府部门委托开展优秀技能人才评选等工作。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技师技改项目”征集活动,意在通过技师对本单位技改项目的实施,帮助技师在工作中提升技能素质。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求每年征集30个技师技改项目,并拨出专项经费。该协会负责对报送的技师技改项目书组织专家评估和择优,在全社会公示后再拨款启动。对确定的技师技改项目,协会还要挑选若干专家作为导师指导技改项目。协会也定期组织技能沙龙、技能大讲堂,让承担技改项目的技师上台讲技改过程,邀请专家向广大技师传授新技术,据介绍这些活动参加者踊跃。协会还每年组织技师到该市高技术产品交易会上展示技改成果,曾有一个技改成果被一家企业以900万元买走。市场化职业培训管理服务机制,把该市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活”了。

注重公共实际训练基地的内涵发展。广州按照“一体、三翼、七点”进行规划。“一体”是指由市职能部门建设具有“高、精、尖”特点的实训中心,“三翼”是指在该市三个经济开发园区各建一个适合园区产业特点的实训基地,“七点”是在7个技工院校各建一个实训基地。基地主要功能包括: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开发与评价技术研发、技能竞赛、技术开发和交流。而深圳的做法则侧重于三点:注重实训课程项目开发。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对那些国家未出台职业资格标准的职业或工种,在市鉴定办的指导下负责专项能力实训课程项目的开发。开发成果向全社会公开,供各社会培训机构应用。开展公共实训与技能鉴定一体化试点工作。由该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核准实训基地进行这一新模式的试点考核,可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外再单独颁发职业能力专项证书。该试点工作重点是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职业或工种,按企业特定岗位技术要求分为几个独立的专项职业能力,经单个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合格者,可取得该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一个职业或工种的全部专项职业能力模块证书后,可换发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成本分担,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培训机构到基地开展训练活动。同时,与大型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软性合作,在基地外设立分基地,有效提升了服务领域与范围。

参照深圳和广州的经验,笔者以为,我们江苏特别是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地区需在三方面进一步下硬功夫:

——着力营造技能兴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加强高训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培训服务。加强专项能力培训课程开发。加强实训与技能鉴定一体化工作。加强与各类培训力量的合作。联合工会、团委、经信委、商务局和行业协会等单位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培训鉴定或技能大赛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高技能专家库的智力和技术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和培训服务。

——着力解决职业培训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建立职业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积极推进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好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方面的作用,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加强职业培训管理和服务,依托培训中心、鉴定中心和高训中心结合各自职能,组建社会化的专家队伍,分别开展培训机构评估、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培养、技能标准制定、技能比赛组织、技能鉴定考核等工作,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职业培训补贴申领审核信息系统,实现与就业、参保、培训、取证等信息的资源共享等。探索建立专项职业能力研发、评价机制,建立专项职业能力开发、评价制度,完善政府购买技能培训研发成果制度等,大力推进专项职业能力考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11篇

同志们:

在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省劳转服务中心各位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县劳动、劳转部门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认真筹备,全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基地的木瓦工、计算机、电焊工、缝纫等阳光工程培训班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这次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百忙中莅临我县直接领导这次培训工作的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省劳转服务中心*主任等领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多年来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五个统筹”,关键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必须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切实尊重农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都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写进了中央1号文件,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训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能型和技能型转变的目标,县委、县政府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把原县职业高中、电大站、卫校、农技校、技工学校等9所学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此基础上,20__年,又投资500万元扩建了5600平方米的集食宿、教学、实习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购置了计算机、电子显示屏和远程教育等基础设施,为发展壮大我县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年初以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劳转办、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制定了全县关于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培训工作计划和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共免费举办家政、缝纫、电焊、计算机,建筑行业的木工、瓦工、钢筋工、架子工和兴奇木业的圆木棒加工等专业的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20__余名,并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就业局免费介绍了就业,每月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省里对绥棱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这次又额外给了我县20__—3000人的培训指标,这是各位领导对**培训工作的信任,也是对**的厚爱,我们一定不辜负各位领导对**的期望,把培训班办好,把人员组织好,力争培养出一批高技能的人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面对办好这次培训班讲五点意见:

一是培训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力求培训取得实效,努力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转岗稳定就业率。

二是劳动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要按照年初制定的阳光工程培训计划,会同劳转办、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健全和完善组织实施办法和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坚持多培训、多转移、多安排的培训原则,既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又要保证培训的数量。劳动部门要把培训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面对不同对象,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三是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阳光工程培训是劳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劳转办义不容辞的工作责任。因此,劳转办要积极协调各乡镇、村,组织好参训人员,将农民工需要培训的工种进行分类统计,与劳动部门和职业技术学校共同研究,及时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组织培训。

四是职业技术学校要配齐、配强、配精师资队伍。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学员结业后能否顺利转移和就业。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下大力气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职业技术学校要组织培训骨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科学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参加培训学员学到一技之长。

五是培训学员要坐得住、学得精。这次培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习教学都是免费的,机会非常难得,广大学员不花一分钱就能学到一门技术。因此,要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坐得住,认真学,不耻下问,严格要求自已,真正把计算机、电焊等技能学到手,凭借学到的技能外出挣大钱。县委、县政府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希望你们能够刻苦钻研,掌握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打造我们**的“灰领”品牌。靠技术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希望你们不辜负省市劳动就业部门、劳转部门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厚望,学习好、就业好。

第12篇

一、关于工会干部培训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学和心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处理,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U计划有三重目标:一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据和劳动者的实际,持续地提供和改进适应、进步的职业培训;二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坚持长远的观点,立足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时,非常强调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始终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一旦发现某个行业人才紧缺,某项专业有技术断层,就立即设置相应的培训,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AMU计划为劳动者终身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计划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成员,其中有些培训是专门提供给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群体(一般为8%左右),例如失业者、难民和移民等。

AMU计划包含了短期职业培训(1天~六周),长期培训(1年以上)和个人能力评估(1~3周)三种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时,也比较灵活,既有开放式的工厂培训,又有远程课程;既有全脱产,又有半脱产;既有白天,又有周末或晚上;既有大班,又有小班。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AMU的各级评估工具来检查监督培训的质量。Center的AMU曾为90万名16~65岁的非技术或低技术劳动者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他们认为,其中年龄偏大的劳动者过去受正规较少,必须进行新的适应性培训,年轻人相对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但也要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在民主和发达的社会中,一个年轻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应该接受系统的素质培训,掌握信息必须的知识和化技术,否则,一个人就会“消失在劳动力市场”(意为“被市场淘汰”)。在丹麦,当一名建筑行业的泥水匠、木匠或管道工,要经过三年十个月的培训,重点在于如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其中培训为一年,然后到建筑工场进行实际培训。这样,要四、五年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当一名清洁工,也要接受十几个项目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清洁剂、清洁设备和工具。

AMU计划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但如企业指定进行特殊要求的培训,企业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参加成人职业培训的工人一般能获得相应的津贴,其中20~24岁的参加者最多只能得到30周的津贴,25岁以上的参加者没有津贴的时间限制,而是以实际参加培训的时间领取。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会发放。此外,那些支持雇员参加培训并发给雇员全额工资的雇主也会得到作为补偿的津贴。在我们访问的三个国家,凡参加劳动力市场职业培训的可视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