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类专业论文

地质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10 00:5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类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85-02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自然科学[1]。《地质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传统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大家所了解和重视。由于《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诸多内容:矿物、岩石、构造、古生物、地层、地貌、地球演化等),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验课、实习课中不断加以实践运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或《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实践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一次系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以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基础,拓展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峨眉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认识实习条件,不仅地质现象丰富多样,而且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峨眉山地质地貌研究积累了众多成果,因而峨眉山非常适合开展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将峨眉山地区作为主要的地质地理认识实习区域[2]。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早在1981年便已经开始进行峨眉山野外实习,并在1984年建成了峨眉山实习基地,并在近年将其建成为“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地质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笔者先后参与了十余次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其中部分学生即为非地质类专业(包括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在多年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针对性地探索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学方法

尽管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或《地球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但鉴于目前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存在理论讲授学时少、实践教学课时少、使用教材不统一等问题[3],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进入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角色是带队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往年,全面讲授(野外讲、室内讲、“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授课对象变更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满堂灌”的全面讲授法似乎并不适合更加感性的“90后”学生,他们往往更加容易接受直观鲜活的教学内容,因而为了更好地让非地质类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地质过程,带队老师需要采用更加主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川主乡上白垩统灌口组与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名山组界线(K/T界线)时,引导学生回忆进入到熟悉的《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有关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历“恐龙灭绝”前后的地球表层环境大转折,并适时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恐龙是否真的全部灭绝了?”“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的其他可能原因?”“恐龙会复活吗?”等问题。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经过30余年的课程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实习队已经对《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大幅修订。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坚持以野外教学内容为主,室内教学内容为辅,野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6条野外教学路线、1条野外自主学习路线、1条地质旅游考察路线以及其他若干不同专业备选野外教学路线[4],包含了丰富的岩性、地层界线、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实习内容的要求。然而,笔者在近几年参与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简单地切入野外教学内容,很多非地质类专业学生会因为知识水平低、实践能力差以及专业偏好明显而产生较强的抗拒情绪,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实际野外教学过程中。因而笔者必须要在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加以拓展和渗透部分与学生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讲授清音电站附近的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地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地下构造地震响应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的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分析地下构造在人工地震勘探过程中如何产生地震波响应以及不同地下构造地震波响应的特征及其差异等方面问题。而在为土木工程学专业学生讲授同一个地质现象(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联系起来,突出背斜核部张性应力、断层两侧破裂应力等工程力学环境下对岩体工程的强烈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观察的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应用到实际工程选址、防灾减灾工作中。

三、强化实践能力

大学实践课程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培养野外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不断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如下。

1.野外地质装备熟练使用能力。在实习前期重点讲解地质罗盘、地形图的实验方法,每一个地质点的野外教学都是首先从地质罗盘、地形图的使用开始,并抽出部分时间对学生加以考核。

2.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能力。从岩性、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前期老师可先示范如何观察、描述,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

3.野外地质资料的记录整理能力。从地形图标注、记录本记录、路线信手剖面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严格使用标准记录格式的主观意识。

4.野外地质过程的归纳分析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峨眉山丰富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过程,尤其是一些典型地质过程的形成、演化以及影响,如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区的具体响应。

5.野外地质成果的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对学生的野外实习路线实际资料、实习小论文(或实习报告)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启发性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分析有关问题。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实践能力是地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地质认识实习在许多非地质类专业课程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是很多大学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晓风,超.普通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燕,邓江红.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47-51.

[3]李云,胡作维.“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9):72-73.

[4]邓江红,张燕,邓斌,等.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5]胡作维,李云.“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规律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49-150,152.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Field Course in the Emei Mountain for the Non-Geological Specialties

HU Zuo-wei,LI Yun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9,China)

第2篇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2O世纪9O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O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O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个地质工程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O余名学生。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仍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际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3.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地质工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3个基本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培养方案与模式,即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培养规模,即在一定的时期内,要培养多少地质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国家需要。新世纪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质工程人才呢?我们认为,这应该根据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来决定。

(1)我国地质科学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任务,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主要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发现、勘查、开发和保护;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人类工程的地质基础;环境保护等。第二,全面深入认识地球。加强学科综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指导。第三,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学科发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首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0后,地质工科教育原来面向的地矿行业也在经历了体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国土资源部的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已完全不同于原地矿部。资源的勘查、开发工程、基本建设中工程地质市场等将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而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和分配、地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则由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资源政策和法规来调控。今后地质工科教育面向的主体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行业,而是市场。实际上,现代地质工科已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等,普遍存在于许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生产中。因此,地质工科教育面对的领域将是十分广阔的。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引发的“知识爆炸”迫使地质工科教育重新回到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近些年由于知识信息的产生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老化周期缩短,其总量已达3~5年翻一番的惊人程度。近些年来,生产、管理部门兴起的“在职进修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变化。地质工科教育与其他工程教育一样,也面临着知识快速增长的挑战。与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四年的本科教育时间显得太短。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质工科类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暂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还有,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工业化阶段,在大多数工程领域,我们还走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路途中,而这是不可能跨越的,只能是加速前进。当前我们的国情实际制约着我国的地质教育还必须兼顾“专才”的一面。特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尚欠发达、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培养一位大学生要花费国家大量教育资源,我们不能把国家投入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单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应该使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能马上承担一定的专业工作,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4.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工程教育应改变“专才或通才”的单一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转向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一定专长”人才为主,适当兼顾对各行业人才的需要做法目前,地质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资源地质勘察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地质工科类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应该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具备进行资源地质工作和解决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毕业生应该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工程勘探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勘察的常用技术和测试方法,掌握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初步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能力;具有对环境地质做出评价与规划的初步能力;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上述地质问题的能力。

(4)熟悉地质资源、岩土工程与勘察、环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并具有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及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建议

1.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尽管我国有几十所大学设有地质工科类专业,各学校的招生规模在几十至百余名不等,但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其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国家需要,每年毕业生的供需比达1:2~1:5。从长远考虑,特别是如前所述,地球科学的功能已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必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但也不要像我国上世纪5O~6O年代那样无限制地招收过多的学生,据目前需求分析,最好达到目前规模的1.5倍左右。

2.应对措施

(1)改变目前地质类学生的招生制度。针对生源少、学生不愿学的状况,应该适当采取优惠政策。比如,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面向地矿行业定向招生,以解决目前地质队和矿山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

(2)分层次培养地质类专业人才。高水平的地质类专业人才要依托各校的学位点来培养,可建立数个工科地质专业基地来培养本科生。

(3)采取措施,帮助学校建设一支稳定的地质类专业教师队伍

第3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质学》课程(该课程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启蒙课程[1]。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可能会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确保其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主要内容和特点

1.1主要内容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2]。

1.2特點

《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等,内容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所有的领域,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总括性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可以看作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该课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普通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学内容和学时

《普通地质学》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的所有领域,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2]。在这些内容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等,要向学生详细讲述,还要举例说明,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该课程中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几乎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因此,在该课程中只需要对最关键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其他内容概述一下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详细讲述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龄,而对于地球演化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入门课程来说,要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而且应该是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2.2教学目标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如上文所述,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却主要是在这门课程中培养的[2-3]。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地质学感兴趣,那么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是在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应该被探索的重要问题,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激发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学方法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时,可以放一些岩浆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模具和计算机软件。例如,在讲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这样比单纯的讲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地质科普类或者启蒙类的读物,例如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质学方面的著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此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课堂汇报。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学知识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2.4考核

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成绩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实践课成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外研究等。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3总结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狠多,教學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学时。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此外,还要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 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第4篇

Abstract: Taking ge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or example, discussed the nature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 selection criteria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hould be on issues such as research, and constantly improve English teaching of ge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地质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Key words: geology vocational college;English teaching;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44-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职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球经济化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已经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不是专门的书本型人才,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跟上国际的步伐。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知识够用即可,这种实用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

使其毕业后能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地质职业学院专业的英语教学性质,任务,教学指导,教学目标,教材,教师的素质进行实践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英语在地质职业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培养合格的地质专业人才。

1 地质学院英语教学

地质职业学院的学生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经过正规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一些;还有一种,是职专类毕业生,他们大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并不是能很容易做到,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使学生真真正喜欢上英语这门课程,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方面同时受益。

高职专业中英语教学任务:地质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必须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抓好基础英语教育的同时,还要了解掌握地质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文献分类、阅读能力、翻译方法等。以社会需要为基点,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1.1 打好英语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英语专业,不仅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成为既有一定英语理论知识,又能实际参与实际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教育部规定高专毕业生英语应达到四级,高职毕业生应通过英语技能测试A,B级才能准许毕业,高职在校生英语的教学年限,教学时数都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为完成专业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好专业英语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掌握地质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地质专业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由于专业分布广,学科跨度大,门类繁多的特点,它在词汇,语法,修辞方法,表达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学生在没有进入这种实际应用型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不然必将影响他们的专业阅读,检索,翻译等实践工作的进度与效果。

1.3 了解地质专业文献分类 地质专业文献分类相当复杂,根据地质专业的特点可分为图纸类,勘探类,采矿类,鉴别加工类,结构类,情报类等等。不同的文献类别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文献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不同。地质专业杂志,刊物中论文占大多数。论文学术性强,语言严谨,文体广泛,教材专著与论文类大同小异。报纸,科普类的杂志中都以地质类专业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为主要内容,这些文献,文体多样,词汇广泛并涉及到中外的研究现状,部分专业知识语言也有很大难度。

1.4 强化地质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专业文献阅读与基础阶段的阅读不同,在基础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常教授学生略读,跳读,并附以猜测,推断等方法,以便提高阅读速度,对文章内容理解达到70%正确就为合格。相反,采用英语地质专业文献时,理解必须100%的正确。专业文献阅读能能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阅读的准确性。只有基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阅读质量,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阅读的高效性。阅读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阅读效率的高低,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才能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1.5 提高地质专业文献翻译水平 翻译是信息的传递,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除了译者个人收益外,还会有更多的人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翻译中,既要对原文的思想内容做透彻深刻的理解,又要准确的把原文转换为汉语。专业文献的翻译要求译文的逻辑性强,语言规范且表达确切,决不是两种语言逐字逐句的翻译。翻译过程中,要对原文进行语义和语法分析,找出汉语的对应结构,并按汉语的语言特点重新组织语句。最后整理成语篇。如果不了解翻译的规律和翻译的技巧,即使掌握了英语,翻译时也会遇到不少困难。

2 地质专业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地质专业英语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体现着人们对语言及语言教学性质的基本看法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观。语言的教学观必然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既然是高职教育,教学就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服从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要与职业和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具有基础性和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那么,地质专业到底要学什么内容的英语,只有通过社会和企业信息反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内容。多年来,人们在语言教学中仅重视语言形式,强调语法结构。随着人们对语言的性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逐渐深化和语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成效取决于能否恰当地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3 地质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标准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目前我国地质职业学院有十多所,各学院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均不统一。作为职业性英语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高等职业院校应增加更多的实例教程,例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内容,在丰富其专业内容的同时,突出其具体工作特点,使教材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科内容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应更多的融入实践学习,这样做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帮助其工作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地质职业专业教材,教材的建设和发展落后于专业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言,选择或编写不同专业特点,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先进性和适用性,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对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质职业院校英语教师需具备的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通过对地质专业学院英语教学任务的分析和论述,不难看出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或地质专业课,也不是二者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二者有机结合。地质是一门高科技学科,地质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要涉及到地质科技文献,专著,译著,发展动向等科学内容,这样对从事地质专业的英语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除掌握基础英语教学外,还需掌握地质专业的专业用语,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教研技能。

4 结束语

国家的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从而推动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防止其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脱轨的情况,多为企业培养一些一线人才。将生产、服务、管理融为一体,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多方面人才,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为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就地质英语专业而言,应当从培养现代高职人才出发,使学生在学校学到和掌握丰富的地质专业英语知识,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家进.语言学概论,1992.

[2]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6.

[3]李努尔.科技英语的语域特征.外国语,1992.

[4]杨惠馨.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N].光明日报,2000.

第5篇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1],因而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院正在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适应我院2002年升本后本科教育的要求,以体现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点[3]。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以来,一直在进行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笔者结合几年来专业建设工作,介绍我院2006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1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类: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级研究型人才,主要由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培养;第二层次是高级设计、施工管理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第三层次是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专科学校培养[4]。邵阳学院2002年升为一般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兴办,办学历史短,教学经验积累少,无论从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科研能力,还是学生生源,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同时也不具备与办学历史较长的一般本科院校竞争的实力。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在湖南省和全国所处的地位,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懂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据此,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制定了2006级教学计划:⑴设置2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制定“2.5+1+0.5”人才培养模式,即进行5个学期的专业通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2个学期的专业方向课教育,1个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的研究文畅平(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主线,结合专业建设实践,以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和办出特色的基础,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⑵拓宽专业基础,建立土木工程专业“大平台”课程体系。⑶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整体优化。

2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主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是最古老的工程类专业,在世界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我国不少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好,办学经验丰富,生源素质较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兴办,办学历史短,教学经验积累少,竞争实力弱。我们应正视自己的差距,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⑴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第一,人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应用技术科技含量随科技发展而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迫切,既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人才的需求呈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顺应这样趋势,建立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的办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适应岗位需要为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土木工程各技术岗位工作的需要。第二,人才的专业知识面要宽。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专业划分不太细,且比较综合,他们需要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工程一线技术把关的技术人才,要懂设计,会管理,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面要宽。第三,土木工程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本专业各领域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⑵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思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要求,是我们构建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培养方向。为此,我们强调三个突出:①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教学培养方向,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要突出施工类、管理类课程的地位。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才的知识结构,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造力。当然,经验的培养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切实保证了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工程训练的时间,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和经济知识贯串其中。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注意把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统一起来。③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作为教学型高校,应以教学为中心,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中心地位,既以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这方面我们有优势,第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来自设计、施工、行业管理等部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事业心强,工作责任高;第二,这些教师能为实践环节教学提供适宜的教学工地;第三,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⑶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①课程实验类;②实习类;③课程设计类;④毕业设计(论文);⑤计算机应用类,包括贯串于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计算机应用。超级秘书网

3阶段性成果

从2002年起,多次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今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按照“2.5+1+0.5”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优化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即“平台”类实践环节;“课群组”类实践环节;“综合”类实践环节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⑴课程实验类。占总学时约13%。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测量实验,土工实验等。⑵实习类。总计6~7周,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道路勘测实习等⑶课程设计类。总计10周,包括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群组”类课程设计等。⑷综合类。总计16周,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⑸计算机应用类。包括计算机文化类、技术基础类,专业应用类等,课内安排126学时,课外安排约360学时。

4结语

专业教学计划体现了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办学不应该老围着别人有什么,而应该想别人没有什么,这样才办得出特色”[5]。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这三个“突出”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应该成为我们办出特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02):14~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邵阳学院教务处.2003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Z].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第6篇

关键词:特色优势;科普基地;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高校博物馆是建在校园内并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高校博物馆的特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博物馆一百多家。涉及的领域包括强社会历史类(历史、民族民俗、考古、艺术、纪念馆)、自然科学类(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科技等)和综合类等众多门类。专业性是高校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高校地质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专业的地球科普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中的热门博物馆。据昝淑芹等2003年统计,我国高校地质博物馆13家。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馆,笔者目前已知高校地质博物馆14家。

一、高校地质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

高校地质博物馆大多建馆较早,建馆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服务,在展室划分、展品选择、陈列方式上基本遵循地质专业课堂,多为学科科研教学实物标本。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石家庄经济学院博物馆等知名高校地质博物馆创建于建国初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野外采集,是几代地质学者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些藏品来源于社会征集和校友捐赠。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丰富,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都十分珍贵和罕见的藏品。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标本6万多件,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化石骨架标本,“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迄今为止亚洲和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

二、专业的科普展厅是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

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设计上,既要符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又要发挥自身展教资源优势适合社会大众的参观需要。博物馆在展厅划分上通常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常设展为固定展览,临时展有一定的展览期限,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展览主题。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陈列设计上通常按一定的主题进行划分,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分为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等5个展厅。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爬行动物,是地质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展品,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我国恐龙化石丰富,各高校博物馆恐龙化石又各具特色,因此很多高校博物馆将恐龙设为专门展厅,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

三、高校地质博物馆是重要的教育基地

教育是高校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科普教育是一项极有社会意义的事业。为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积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中国科协于1999年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在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等10家高校博物馆被首批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有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4家高校地质博物馆。199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3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选中,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至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5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荣获此称号。此外多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还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大多数建在校园内,大多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面向校内外开展教育服务。高校地质博物馆承担校内地质相关专业教学实习任务,是学校教学课堂的延伸。通过观赏各类地质标本,听取专业教师及讲解人员对藏品的介绍,受到比在课堂学习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教育。高校地质博物馆为学生及参观者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以实物资料为载体的显性教育。正如古生物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学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追溯最古老的生命;地质学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岩石、矿物标本。

高校地质博物馆除了要完成相关专业学生实习课程外,还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高校地质博物馆还根据自身人才优势,组建大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实践证明,师生们在这里培养了科学精神,提高了文化素质,也增加了自豪感。

五、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建在大学校园中的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她们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生了转变,为充分发挥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逐步走出校园,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辐射到社会。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主题活动中,高校地质博物馆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国内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举办“教你认矿物”系列活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法国南特市共同主办“辽宁带羽毛恐龙展”。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充分发挥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特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向光.2009.物与识 -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周德红(1978-),男,安徽宿松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国内开设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人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也急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办出各所高校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安全科学技术也随之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安全不仅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安全系统工程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需求的广泛性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也逐步社会化、国际化。安全监督、安全监察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涉及各个工业生产领域,还遍及物业、商贸、交通等行业。

2.安全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将越来越多,安全理念的形成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安全观念、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均是提高国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方面,这需要安全教育的普及,形成全民、全社会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家庭美满幸福、企业的兴衰成败。

3.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安全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言传身教,而更多可以依靠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给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较多,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量化比例很难得以侧重。

(2)安全工程专业带有行业特点,而各个高校的优势专业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的现象。

(3)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工科专业模式来安排,没有真正反映成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结构。

(4)安全工程人才社会认可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限,许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安全工程专业,这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择业机会不多。[2]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安全生产。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是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安全生产首先是保证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通常称作职业安全健康或劳动保护。同时,还要防止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即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殃及企业周围的公众和污染环境。

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包括收集、分析解决安全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判断是否可能发生事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决策的领导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安全工程专业兼有技术工程及管理工程的特征。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安全工程师属于管理型的工程师,他们应该是“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安全管理者。[1,3]

武汉工程大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办学条件,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和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矿油煤、建筑路桥、化工制药等行业安全管理。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加深、加重化工安全、建筑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设置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法规、安全工程CAD、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岩体力学、采矿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化工原理等;专业主干课设置包括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工程学和安全检测技术等;专业方向课设置包括化工安全、职业卫生学、建筑安全、露天矿山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防灾减灾工程、消防工程、工业通风等。其中安全管理、安全评价(现为校级重点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为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安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着重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专业工作,熟悉企业安全工程专业工作流程;加强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

2.加强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模式,创造实践教学平台

第8篇

我校是率先开设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该专业于2010年申报成功,2011年开始招生,现在校学生共174人,第一届毕业生已全部就业。我校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是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群中专业之一,也是矿井通风技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向矿井瓦斯防治方向的一次延展和深入,侧重点在于煤矿井下煤层气抽采技术和管理。该专业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主要涵盖煤矿井下开采、通风、监控、抽采、安全管理等方面学科,构建以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技术为主线,兼顾相关知识、素质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

2目前存在问题

2.1课程定位的局限性

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层气开发企业和矿山企业,但现课程设置中较少涉及煤层气地面开采与利用,学生毕业后尚不具备到煤层气、页岩气相关企业进行地面开发、设计、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技能、知识和专业素质,学生无法到地面开采的相关企业工作,尚不能扩展学生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我校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相关课程较简单综合,造成部分教学内容不足。如地质课程,仅开设了普通地质、瓦斯地质,但该专业的地质课程应涵盖的矿床学中的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层气地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少涉及,这些在《瓦斯地质课程教学内容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如瓦斯防治和煤层气抽采技术的课程设置部分内容重复,在瓦斯防治中已涉及了瓦斯抽采的部分内容,且深度较浅。

2.3教材体系建设薄弱,教材空缺现象突出

该专业的许多课程多来自于相关专业,因专业差异以及教材编者知识结构局限性,国家规划教材很少,所用教材只是编者专著或别的专业的适用教材,通识性差,对该专业并不完全适用,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脱钩或者实用性不强。很多课程还没有教材,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在众多教材、专著内选择认为适合的内容进行授课,授课内容零散,涉及学科理论深浅不一,缺乏系统性、通识性和科学性。如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包括了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利用等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3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构建

3.1煤层气抽采技术体系分析

煤层气赋存状态、控气地质因素、产出机理、开采方式、产出特征的不同导致其赋存与产出均有其显著的特殊性,鉴于此,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既有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来源、借鉴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与采煤技术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个与常规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技术系统。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开采技术以及协同开采三大技术体系,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3类方法,以及地质分析与选区的综合技术;地面开采的程序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和地面井增产技术及排采技术;矿井井下抽采技术中的模块化区域递进式抽采技术、分源双系统抽采技术、保护层抽采技术、卸压层抽采技术和采空区抽采技术等;在煤气共采技术形成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时间顺序、空间衔接和开发技术途径,形成了煤层气立体抽采工艺与配套技术;地面集输工艺较简单,一般为“井场一采气管道一集气站一集气管道一处理厂一输气管网”的工艺流程。

3.2根据所需技术体系分析课程设置

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等众多学科,煤层气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煤层气开采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措施,需要煤田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紧密结合、煤储层理论与常规天然气藏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煤层气排采技术与钻完井紧密结合。因此,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要求掌握或熟悉地质学、煤层气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减灾、井下煤矿瓦斯抽采、地面煤层气(瓦斯)开采、储运与输送等多方面的技术,分析各院校煤层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主要开设了包括涉及地质、力学、勘探、煤矿开采与安全、地面抽采技术、地面集输配技术、钻井与抽采设备、煤层气综合利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课程。

3.3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该专业主要是基于云贵川渝等煤炭行业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地质、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主要考虑知识与所需能力相适应;岗位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学习的需要相适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原则,主要设置有以下几大类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可在煤矿、煤层气、页岩气等相关企业单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地质类课程:普通地质、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力学类: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煤矿开采类: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煤矿安全技术。井下抽采类:煤层气抽采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防突规范与管理。地面开采类: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测井监测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其他:工程制图、AUTOCAD、流体机械、现代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技术、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事故应急救援。

3.4专业课程构建

为更好地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构建分成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方面。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即(公共课程)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我校特点开设了一般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增设了技能鉴定这一教学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工程制图与CAD、普通地质与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测井监测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分为课程实训和集中实习两大部分,除了一般工科专业的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外,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特设置了地质认识实习、煤矿(煤层气)认识实习,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工程顶岗实习及其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瓦斯检查工、煤矿抽采工、钻井工、煤矿防突工等技能鉴定实训内容。专业选修课: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防突规范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4结语

(1)我校在办该专业之初,将专业定位于地面开采与井下抽采两个方面,面临煤炭行业困难时期,生源不足以开设两个方面,急需整合此两个方向一并教学,经过教学实践,该课程设置能够较好的融合地面开采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中体现了“适专业,宽口径”的目标,能够基本满足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扩展了学生就业的需要。

第9篇

关键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本科生导师制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本专业大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和检验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以及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结构力学、基础工程、锚固与支挡技术等专业知识对某一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选题偏难或与工程实际问题相脱离,指导老师工程经验缺乏或时间有限,学生认识不足或因面临找工作、考研等而疲于应对,导致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往往不尽人意[3-6]。

1.选题方向不明确

笔者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类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教师的积极性也不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在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中,多数指导教师需要在一两周时间内给出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这难免会出现选题之间相互重复、科学性低、可行性差等问题。(2)选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好。由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容易出现题目选得过难或过易,太大或太小等问题,难以给出与当前工程问题密切相关、并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选题。此外,若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制定选题,学生会对毕业设计感到困难或积极性不高。(3)选题模式单一,缺乏新意。目前的选题模式一般为指导教师定题,学生选题。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同时,选题大多缺乏整体考虑,基本是让学生独立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由于选题过程中师生缺乏充分交流,容易导致选题与学生的兴趣或特长相脱离,致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感到困难或积极性不高。

2.研究过程不深入

毕业设计过程是对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环节缺乏足够重视。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师生比例极不平衡。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指导的学生过多而无法进行全过程、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者因科研任务过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单个学生进行耐心、细心的单独指导。另一方面,表现在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要求不够严格,对学生论文不能进行严格的审阅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修改后再去参加答辩。(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投入时间少。一方面,如前所述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审查不严,容易导致学生态度松懈;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期末或下学期期初开始,大部分学生均面临找工作、考研等问题,由于时间紧张或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很难将大量时间花在毕业设计上,导致开题准备仓促,查阅资料文献不全面甚至严重偏少,缺乏对毕业设计目的和课题研究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计算设计上投入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错误频出或是缺乏创新。(3)指导过程管理缺位。虽然学校的培养文件里面一般都有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要求,例如要求指导老师每周给所带本科生至少开一次例会等,但这些要求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或监管过程控制不严,从而导致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质量大打折扣。

3.评价反馈不到位

毕业设计评审是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综合表现的评估。当前,毕业设计的评审环节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指导教师难以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公正评价。由于毕业设计的总成绩直接关系到优秀和不合格毕业设计的评选,与指导老师的教学业绩挂钩,因而不少指导老师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尤其是评优时普遍偏高,明显干扰了毕业设计评判的公正性。(2)有些答辩评委教师可能并不熟悉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因而无法给出权威评价。例如,土木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如果建筑结构方向的老师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答辩专家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答辩专家可能会因为研究方向的差异显得捉襟见肘而难以给出比较权威的评判。(3)答辩评委成员中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比例偏少。由于在校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在评价过程中难以指出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对工程图纸编制的规范性要求不严。(4)毕业设计的评价工作缺乏与相应的改进措施形成闭环。目前毕业设计的评价仅仅是为了评价,各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相互孤立,缺乏动态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构想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具体而言,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包括: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标准要使学生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课程体系要成为培养标准实现的平台,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朝着达到培养标准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向努力[3]。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按照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准的相关要求,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和贯穿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3-4]。

1.前期介入,指明选题方向

(1)做好前期准备,选题时间前移。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可以考虑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将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前移。工科类本科生导师制是指聘请高校科研骨干教师或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在思想、学业、生活及心理等方面为本科生提供引导、咨询或帮助[7-8]。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选题、查阅资料、课题理论分析、课题实验研究、撰写毕业设计等过程,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查阅文献和专业积累,要想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较早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做实验和撰写小论文,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规范,为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强专业引导,增设“专业前沿课”。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开设“专业前沿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参加不同指导教师的专业前沿研讨课。教师在课上系统地介绍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和科技前沿问题,学生通过专业前沿课上的思考、交流和讨论,与教师探讨可能的选题方向,逐步确定自己的论文设计题目。(3)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给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研讨课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因材施教,并结合工程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将课题分解出不同类型、方向的小课题供学生选择,每个小课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验技能以及科学研究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可便于教师较好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提前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课题方向,采取师生互选的选题方式,采用“公开课题方向—学生填报志愿选择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确定选题题目—协调调整”的选题流程来满足大多数学生对选题的要求。

2.过程参与,深入实践指导

(1)导师分组,按学科方向给予学生专业性指导。在毕业设计课题研究阶段,首先可以按学科方向进行导师分组,这样便于导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程实践对学生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同时,设置指导学生人数上限。建议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个,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充分指导。(2)进度跟踪,有序推进。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应建立完整的任务进度检查制。课题研究阶段可以分为开题、中期检查和正式答辩3个环节。开题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1月份),中期检查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的3月中旬。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提交的任务进度安排表定期对学生的进度进行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和反馈,确保进度有序推进。(3)管理跟进,整体协调。导师可以根据课题的实际需求,让不同学科方向的学生参与到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开展不同方向和内容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发挥各自的专长,提升通过相互协作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多元评价,提升反馈实效

(1)学科分组,客观评价。在毕业设计评审阶段,首先可以按学科方向或设计内容,分组对毕业设计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尽量做到导师在评审时更加权威公正。学院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答辩评审,企业导师可以切实从工程角度对答辩内容给出客观评价和建议。(2)多方参与,公正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的成绩(50%)、评阅成绩(20%)和答辩成绩(30%)三部分构成,应分别针对指导环节、评阅环节和答辩环节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导师评分环节应根据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评分理由。评审环节可对学校部分毕业设计进行“外送盲审”,以通过率和优秀率来进一步保证本批次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并以此判断校内评阅的公正性。在评审优秀毕业设计时,可以先分组经过导师组研究讨论,每组推荐两名同学参评;然后推选具有不同学科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评优委员会,对每位参评同学的毕业设计进行匿名评优打分,最后取加权平均分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对委员会评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评分的公平公正。(3)及时反馈,有效评价。在每年一轮评审结束后,学院应召集指导教师及时讨论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并调研毕业生所反映的毕业设计过程存在问题和建议,并在下一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完善,形成为改进而评价的闭环。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现状 需求 建议

课 题:本论文得到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并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重大课题)支持(项目编号:GLJZDXM2008005)。

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各类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并且产生了120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9个,国家森林公园730处,国家地质公园182个,世界遗产41项。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的又一支柱行业。

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迅速增加,但旅游者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6%。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对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

一、高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发展规格不断提升

在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快速成长起来的。旅游业的飞跃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将成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也逐渐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发展起步较晚

从市场需求来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景区项目开发人才缺口很大。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旅游景区人才中,拥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仅为18.3%。景区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懂得景区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一些院校陆续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其他与景区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以及旅游学科其他专业的发展,景区专业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3.专业发展规模较小

从目前国内高校旅游教育情况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逐渐成熟,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两个少”,即开设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且培养景区相应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截止到课题结题,全国高校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有44所,其中高职院校有37所,累计在校生人数15580人,累计毕业生人数3394人。

4.专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从开设景区专业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27.27%,中部地区占43.18%,西部地区占29.55%。中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带动下的旅游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部崛起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东部地区的旅游管理偏重于旅行社、酒店等商业运作能力较强较成熟的行业,景区方向比较薄弱;西部地区还未进入景区大规模开发的成熟阶段,目前对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及中部地区。

而从专业毕业生去向来看,东部地区占63.51%,中部地区占4.67%,西部地区占31.82%。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往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流动的倾向。

二、景区行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分析

据《旅游调研》资料,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这些数据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又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从以上资料足见我国旅游景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景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1.景区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1)提升景区从业人员学历。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低的“三低”现象。

目前景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97%,本科生只有6.2%。总体上看,自然风景区、植物园和主题公园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多,而红色旅游景区对人才需求量较小,但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需要部分研究型人才。

(2)提高景区员工专业技能。旅游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景区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如对度假管理、营销策划、生态维护、探险与漂流等专项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有不少旅游景区因规划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由于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一些地区的资源在开发中被破坏。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按照规划进行,随意性严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有些景区由于缺少景区营销策划人才,经营效益不佳。还有些景区由于缺乏战略人才,导致景区开发定位失误。因此,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今后景区良性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2.景区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上来说,景区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既能够按流程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按实际需要适时地应变、与他人较好地合作,同时还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企业起码的忠诚度、专业操守以及较高的个人素养。

旅游景区对景区类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多体现在景区策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方面。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特殊景区”需要培养一些“特别人才”,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需要动物医学和绿化养护方面的人才,广东一些高尔夫球会需要高尔夫球陪练方面的人才,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需要茶艺师和舞蹈演员,还有一些景区需要素质拓展教练等。

笔者就景区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总结,见表1。

由此看来,培养旅游景区一线管理、营销和导游以及游客接待方面的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而针对一些特殊景区培养相应人才也是该专业发展应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景区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景区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要求、发展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吻合,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从教学安排的顺序上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公共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位于顶部的是实践课。

这种课程体系反映出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孤立性,使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状况,而没有形成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以及在这种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

2.课程内容开发相对保守

近几年来,虽然在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方面有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或综合性内容的趋势,但从创新和教学内容引领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的量不仅小,而且覆盖面窄,忽视了对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景区专业的选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

景区专业会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但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注重深度。该专业的课程应该加重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育的必备条件是师资、教材和教学设施,其中教师是灵魂、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设施、设备等问题才能逐一得到解决。

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教师的数量欠缺,资历不深。从职称上看,讲师级别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2%;从年龄上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从学历上看,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到了92%。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既有教学素养又有旅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结合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4.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景区类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着教学发展目标,按照景区类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景区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在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认为景区类专业人数不多,在实训方面,无需像酒店管理专业那样高要求,因而很多实训基地的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合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靠实训教师个人及学生自己联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

各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国内外景区工作实践的磨练。双师型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

在实训环境方面,很多实训基地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训要求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规章等教学管理文件,同时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四、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1.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方针,同时还应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扎实的景区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景区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开拓能力的景区服务与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增强与行业的交流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帮助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创造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并主持各级各类应用研究课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职称晋升步伐,加强双语教师培养,评比出教学能手和科技标兵,完善专业教师定期赴旅游景区和政府部门挂职或任职制度。通过外引内培,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增加景区、高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兼教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校内模拟训练与景区现场教学、校内教师讲授与景区专家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景区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有课程均应建有电子教案和电子讲稿,还可以建立网站、开设论坛和课程QQ群,方便作业分发上交和网上主题讨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拓展优化实训和实习基地

新建实训室时,结合现代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引进业界先进设施、设备与技术,支撑和引导专业课程改革与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在实训教学设计中,根据景区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实训模块,模拟或仿真设计实训活动,细分实训项目流程,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客服务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适时引进景区优质资源,拓展基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地域空间和类型,有选择地建立省内外知名景区作为实训研修基地,加强与民营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合作,将更多优质、新兴旅游企业纳入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行列。

参考文献:

[1]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

[2]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3]王虹,吴桐.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

[4]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培训,员工队伍,企业发展

 

一、企业发展形势与公司现状

过去的一年是公司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我们具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趋于稳定,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油价整体好于去年,我们严峻的经营形势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第二,我国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国内油气和化工产品需求会相应增长,集团公司油气业务发展特别是天然气和海外业务的加速推进,必然会给油气田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三,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开发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速,我们的区位优势会更加明显,我们的发展空间会有效拓展。第四,经过几代大港石油人的不懈努力,大港油田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实力,形成了550万吨当量的油气产量规模,这是我们建设大油田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五,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潜力依然很大,剩余资源量超过10亿吨,而且陆上老区挖潜空间大,滩海新区增储上产潜力大,具备建设大油田、实现大发展的资源条件。第六,歧口凹陷勘探被纳入股份公司勘探计划单列项目,歧口勘探科研项目被列为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企业发展,这为我们加快勘探步伐、实现规模增储创造了条件。第七,经过46年的历史积淀,大港油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思路和适用于不同地质特点、不同油藏类型的特色技术体系,这为我们实现更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团结一致,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在各路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果、实现了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巨大冲击,石油市场“需求不旺、供大于求、油价振荡多变”。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效益增储上产而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大油田建设加快而投资成本紧张,特别是企业内部职工队伍老化,关键岗位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需要大批优秀专业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

二、加强大学生培训与培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企业陆续招聘录用了专、本、硕、博毕业生千余人,在不同部门、不同的岗位从事工作。2007年~2010年,油田公司每年都组织了新招聘大学生入厂教育培训,通过大学生培训使我们更多的接触了他们,了解了他们。根据2007年~2010年油田大学生跟踪调查分析可知,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校园相对而言是个比较安全的场所,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然而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作为石油企业的职工,安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则是致命的问题。

2、大学生有着雄厚的理论知识底蕴,但实践能力欠缺;书本知识丰富,但现场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理论说的头头是道,到现场却全然不知,很多设备,器材只是见过图片,不知道该如何使用与操作。

3、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大高校,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有与石油企业相关的石油类专业,也有一部分非石油类专业的大学生,专业涵盖面广泛。到公司工作后,一部分大学生所从事岗位,专业不对口或从事工作为相近专业,所学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利用。

4、企业发展需要高学历的尖端人才,以开发新的技术和适应新领域,硕、博研究生首当其冲作为主力军,然而部分研究生其本科、专科所学专业与研究生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不统一,专业间的“嫁接”,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限制其发展。

5、随着全球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办公的必然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为学历教育,侧重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学习企业发展,其专业知识丰富,而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大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二线岗位的大学生,对办公系统的基本操作显现出力不从心,于是“木桶原理”——短板效应,导致办公效率低下,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工作。

6、一些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实际只要具备高中或中专文化即可胜任,用不着利用本科及以上的知识水平。相对安逸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来时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一部分喜欢刺激与挑战的大学生选择了跳槽;而一部分主动性差,学习能力不强,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整日碌碌无为,安于现状,慢慢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荒废。

7、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接触的人群相对单一,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足,造成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个人原因而处处碰壁,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培训与培养的具体措施

通过“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需求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各项需求中,排名第一的是“有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从2007年~2010年油田公司大学生入厂教育培训的“培训效果测评表”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际交往与组织与沟通》、《团队建设》、《职业化塑造》等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课程,学员满意率都达到85%以上。经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员工,在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种种数据表明,企业新进员工对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培训机会,有明确的意愿与需求。大学生培训与培养意义重大,如果没有给予他们系统的培训与培养,既浪费了公司的资源,又荒废了大学生成长的黄金时间。针对以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可实施如下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安全理论与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并严格考核,作为各项培训工作和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使专业技术人才得到提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更新大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企业发展,不断学习充电。对于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大学生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以使其更快适应所从事工作。第四,开展大学生现场实习培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第五,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培训,熟练办公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简单的电脑故障维修。第六,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的培训,掌握有效的沟通,培育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第七,加强大学生与优秀职工的经验交流,开展培训座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定位与转换,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积极的工作心态。

全面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着力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就要坚持把培训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紧紧依托培训资源,不断强化员工教育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大学生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也是企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训与培养则是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关键。让我们携起手来,把油田公司增储10亿吨、建设大油田、建设示范石油矿区的宏伟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公司总经理李建青在传达贯彻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7月23日

[2]《夯实基础创新能力努力开创矿区服务事业新局面》,王守信在学习贯彻集团公司2010年矿区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4月15日

[3]《如何培训和培养大学毕业生》,hrm.cn/news/7691.html,2009年12月15日

[4]《坚定信心打牢根基为全面实现既定战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公司总经理李建青在大港油田公司十届二次职代会上的工作报告,2010年2月4日

[5]“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需求问卷”调查统计表

[6]2007年~2010年每年油田公司大学生入厂教育培训的“培训效果测评表”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钦州学院

21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这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1]。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就必须准确定位,确定目标,构建平台,打好基础,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几个方面, 本文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性文件,考虑我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对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优化设计适应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为根基、海洋科学专业方向模块课为主干、基础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观盲目性,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课和实验课,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学》专业任选课程,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海洋审美意识,海洋化学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课程,使该方向的学生也要具备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学时数少,不同课程间重复实验多的情况,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将几门专业课的实验独立出来,与理论教学分开,形成一门综合的专业实验课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要培养和发展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坚持走出校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保护开发利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优势科研群体作用与广西海洋局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单位在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防灾应急技术、北部湾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有效对接。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秀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我校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将优秀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帮其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加强学术思想和素质训练,走学术型道路;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本科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促进其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强化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导一到两名优秀本科生,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做到精英培养,重点培养,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培养高素质、有作为的海洋科技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海洋事业,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审时度势,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的柔性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创新训练”规定为必修环节,以及开设第二专业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海洋类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不断完善学年学分制[8]。为避免传统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学校通过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让学生写实验专题、撰写学术文章或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学,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方高校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校针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性质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和双语教学等形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 以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海洋学科的发展。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树立了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从事各类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海上现场调查实践证明:不仅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现场调查的实践技能。总之,多样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海洋科学综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输送提供了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艳, 潘鲁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 内江科技, 2011, 32(2): 1-2.

[3]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6-11.

[4]刘卫国. 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5): 1- 5.

[5]周达军.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银建军, 李尚平, 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6): 1-8.

[7]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