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管理员工作总结

信息管理员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7 18:49:45

信息管理员工作总结

第1篇

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19年即将过去,2020年即将来临。在过去的一年中,本人在单位领导和全体同事的关怀、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事、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进行简短的总结: 

一、工作中的表现

(一)强化理论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的城市管理正逐步从传统手段的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跨越,在此背景下我们单位应运而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永无止境地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为做好本职工作,我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结合自身岗位职责,针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向科室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业务工作能力。同时,刻苦钻研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努力向“复合型”人才靠近。

(二)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不断提升信息采集员水平。

今年以来,本人先后组织参与2次信息采集员综合业务培训,通过采用统一培训和一对一实地培训的办法,加大培训力度,对日常采集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问题结合图片进行了讲解,并对信息采集员的业务能力进行测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验,不断提高信息采集员业务能力。同时根据领导工作安排,先后组织参与了老沭河健身步道基础设施、城区公园基础设施、主次干道绿化、占用公共空间等专项巡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作用,有效完成各类专项工作的整治。此外,根据2019年市城管委会议精神,今年先后赴徐州、溧阳、淮安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严于律己,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始终以身作则,恪尽职守,执着追求,服从领导分工,在科室工作人员较少的状况下,树立大局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做好工作,与同事凝心聚力,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坚持做到不利于单位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

二、工作中的不足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一是理论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学习上不够深入,尤其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潜力还比较欠缺;二是工作上处理事情还不够细致,个别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特别是公文写作能力还有所欠缺,开创性的工作开展的不多,和有经验的同事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在工作中主动向领导汇报、请示的多,相对来说,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少,“坐等靠”的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怕吃苦,主动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积极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第2篇

红外线检修工队作为机辆分公司的基层单位,主要是通过对车辆轴温探测系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临修,确保探测设备的各种技术状态良好,满足列车的可靠、安全运行。随着朔黄铁路产能的不断提高,公司对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承修单位面临着必须提高工队管理、员工素质、检修质量要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目前,红外线检修的信息管理工作中行政文件传达,材料设备,业务学习等各项管理台帐,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文本台帐上。管理手段粗放、效率较低。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电话请示、咨询和商议,不仅效率低而且事后总结资料麻烦诸多。承修单位只有把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转换到科学的、精细的、现代的管理方式来,才能取得新的发展。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检修单位生产现代化的管理,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精度和效率。

2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组建

2.1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基本信息:包括生产图像信息和生产数据信息两部分。(1)图像信息为检修过程和临修过程记录,员工检修和临修交通出行过程的GPS定位监测。通过对工队设置、人员准入、学习计划、检修计划、检修过程的视频和数据记录、临修过程的视频和数据记录、对检修人员出车检修的公路交通全程GPS跟踪管理,提高各环节的办公效率,有利于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随时组织分析点评和改进,促进整个检修队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进而确保检修质量,满足朔黄铁路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2)生产数据信息包括:工队设置标准和组织机构要求,工队员工准入考试信息,工队出勤信息、工队与员工学习信息,年度工队检修计划信息、工队月检修计划及调整信息、检修和临修信息,工队周总结、技术质量分析点评,表彰与批评等行政信息,工队库存配件信息等各种台账。

2.2综合信息系统网络构成

充分利用现有的内网和公网做传输平台,在探测站新增视频无线传输管理信息功能和GPS定位跟踪管理功能。把分公司与工队间现有的办公网扩展到检修探点,并在探测站设置带触摸屏的一体工控电脑,具备检修工作视频采集、录像、检修数据录入和无线发送功能。探测站的电脑和分公司、工队的管理电脑通过的公网无线连接,形成互相通讯的实时信息管理网络。检修人员的工作过程还可通过移动硬盘将检修过程视频和录入数据复制回工队,交由公司和工队进行检修工艺技术、质量的分析点评。

2.3综合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在软件开发上,全系统采用Windows平台,数据中心采用SQL大型数据库,运用现在流行的企业班组管理软件开发,使分公司与所有工队、工班,工队与工队间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分公司领导、工队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公网实时跟踪察看各工班的工作和其它所上传的详细信息。

3综合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3.1综合信息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公司要闻、历史回顾、工队见闻、行业技术浏览、天气形势五个功能板块。在公司要闻和历史回顾这两个板块中,员工可阅读朔黄公司的发展规划、生产形势等要闻,浏览朔黄公司的发展历史,提高员工能为朔黄铁路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工队见闻板块中,工队的生产管理、文体活动等信息,实现工队行政管理信息、检修生产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的信息可有工队的公告信息、生产计划、安全通报、劳资成本、设备管理、公司规划、考核办法、岗位规程、规章制度、政策信息、员工作品、技术论文、安全知识等。在行业技术浏览板块中,员工可浏览红外线专业技术发展信息、铁路其它专业的技术发展信息,扩大员工的知识面和技术视觉能力。在天气形势板块中,员工可浏览管辖地区的天气预报,及时启动不良天气是确保探测设备正常工作的技术预案,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

3.2文件管理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公司文件、工队文件、会议纪要、员工工作总结、员工奖惩等板块。公司文件和工队文件板块中有公司或工队新近下发的各类文件,供全体员工学习。会议纪要板块有每月的分公司安全例会、分公司生产专业会议纪要、工队各种质量技术分析、安全分析会议纪要等。员工工作总结板块汇总了工队周、月、季节性、年度等工作总结,及全体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员工奖惩板块为工队的季度、年度评比奖惩记录。如某年月日某员工在分公司知识竞赛中获奖,为工队赢得了荣誉,工队决定给予其表彰和奖励等。又如某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给工作造成损失,威胁了铁路行车安全,工队根据工队管理规程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和惩罚的通报等。

3.3工队建设模块(或工队管理)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组织机构、各岗位职责、全体员工信息、准入资格信息、工队日工作记录等板块。组织结构和各岗位职责板块用来反映设备检修工队的管理水平。员工信息板用来反映检修队伍的基础与活力。如某员工中专毕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某年某月来工队工作、同年经过公司考核获得准入资格。通过对工队员工信息的综合了解,工队的工作记录和员工总结,可以促使工队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促使员工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工队工作记录板块可以让全体员工知道工队的本日、周的工作情况,同时了解下一步工队的工作安排,促使工队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促进工队工作的不断提高。每日下午收工前,各工班通过工班界面反馈各工班自己对计划要求的工作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工班长通过工班管理界面汇总反馈给工队,工队汇总后将主要进度和主要问题反馈给公司。为制定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在工队设备和库存模块中真实的反应工队的检修能力。

3.4定期检修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月检修计划、计划兑现率、检修工作总结、检修质量考评、检修技术标准、检修技术标兵。例如,工队当日工作计划安排发生变化,工队值班员经分公司和工队领导同意批准后,将变更计划安排到工班,在工作计划管理界面输入后就出去;工班长再将计划分劈安排到工位,通过工班管理界面后,职工就可以通过工班的电脑查看自己小组当天的工作安排。分公司级的管理人员通过分公司管理界面进入系统查看到工队的计划,需要协调调整的可以通知工队管理者进行调整。调整后,系统内各级界面都能查看备忘。分公司对检修工艺的修改和技术指导书,从检修技术规范管理界面后,工队技术人员可以在工区也可在探点组织工班现场学习、落实。省去了文件打印、发放的程序,节省了办公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职工在工队及探测站的电脑上可随时查看公司和工队的各种文件,查阅有关图纸、作业标准等技术资料,了解加班或各岗位调整的信息。

3.5临故记录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临故事件记录、临故等级标准、临故分析与技措、临故历史信息板块。临故事件记录真实的反映工队及工班处理临故的能力和队伍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通过临故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尽努力通过检修消除临故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少和杜绝临故发生的可能,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的技术能力。在历史信息一栏中可查阅以往若干年的同类故障的数量,对分析预防故障的发生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3.6安全管理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安全员信息、安全会议记录、安全事故历史、安全生产规范、安全防范技措。各工队成立以队长为首的工队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各工班长为组长的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按照分公司安全生产规范制定本工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奖惩规定。让安全生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会议纪要是分公司和本工队的安全工作总结及对下一步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和要求,员工可阅读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安全生产规范和安全技措又是安全生产的学习园地,全体员工可通过浏览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了解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而促进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

3.7工作视频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工作视频、检修作业视频、临故过程视频、技术比武视频、知识竞赛视频、典型事件记录。检修视频是对员工检修过程的真实记录,有益于促进员工规范检修行为,遵从检修技术规范。通过对检修视频的分析了解员工的检修技术水平,查找检修过程中的问题,有的放矢的针对性的采取培训措施,促进每名员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典型事件记录可以真实再现突发临故等重要时间的原因和过程,有益于提高全体员工的预想力和处理能力。

3.8学习论坛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学习计划、员工学习计划、员工自学计划、交流论坛、学习成绩考评。各工队应已建立学习型班组为目标,成立以工队长为首的学习型班组领导小组,以交流论坛为媒介,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工作。在交流论坛里建立技术资料园地、教育学习园地,通过建立各种学习园地,用生动多样的内容调动职工无处不在的学习兴趣,传播不断创新、坚持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分公司下发的学习资料与计划、工队、员工个人的学习计划的编制和落实采取每周录入汇报的方法进行交流,通过学习和交流促进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职工交流论坛又是工队与员工间,员工与员工间加强沟通和协调重要渠道。交流论坛为干群及时沟通搭建了桥梁。职工各种有关工作、生活的问题和疑惑都可以通过论坛提问,各种合理化建议都可以通过论坛提出。工队领导可以在论坛中了解职工的切身需求,通过解答职工的问题来做好职工的思想引导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地从职工的需求出发,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采纳合理化建议,完善管理方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工队和和谐班组。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B/S架构;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生活补助等,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金额庞大,牵涉的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面临的困难很多。为此,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出一套功能完善、易于操作、运作精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使资助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助困作用。

一、系统的需求分析

传统的资助管理方式基本上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流转,效率较低,耗时较多。确定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目的在于实现资助管理的无纸化、信息化、高效化、透明化。通过在网站资助信息,学生登录网站,根据资助条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进行申报,数据提交后保存在数据库;然后由学院相关人员提取数据库保存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符合的进行公示,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可登录网站随时查询审批过程及结果。根据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系统主要应实现以下功能:贫困生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五大部分。系统总体功能如图1所示。(图1)

(一)贫困生管理。贫困生数据库是整套资助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因为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都是针对贫困生开展的资助项目。此功能中的贫困生申请和审核工作是各项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申请进入贫困生库,系统可以实现学生注册登录提交数据,学院及学校分级审核,自动生成学生的贫困等级。

(二)勤工助学管理。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的信息查询、申请、审核等功能。所有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进行勤工助学金申请,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三)助学贷款管理,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的申请与查询、审核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助学贷款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四)奖助学金管理,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的申请与查询、审核、发放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奖助学金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五)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的功能较多,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资助学生信息管理、角色及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审核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权限分配、资助项目、数据安全等的重要管理模块。其中,学生信息管理主要进行在校学生信息导入、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形成资助管理系统的初始数据。

系统用户主要有:(1)学生(贫困生),可以查看资助通知,申请资助项目,查看申请状态等;(2)辅导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资助项目进行审核,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3)学院审核人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4)学校审核人员,可以查看、审核学院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及贫困生信息,查看资助项目审核历史数据等;(5)管理人员,可以对系统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审核资助信息,分析统计资助信息并生成报表,对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等。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根据高校资助管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当前传统管理方式的运作过程,通过系统分析,理清了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贫困生管理子系统。学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贫困生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填写信息和上交的证明文件是否相符,若信息不属实或不符合条件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确定信息真实有效且符合贫困生条件,审核修改系统判定的贫困等级,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工作结束后,依次由学院审核人员和学校审核人员对贫困生认定申请进行复核和终审,批准则将贫困生信息保存至数据库;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2、勤工助学管理子系统。首先由学院相关人员录入岗位信息,再由学校系统管理人员审核后。接下来,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选择勤工助学管理,进入勤工助学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后进入勤工助学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勤工助学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并返回工作通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3、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后,选择助学贷款申请,进入助学贷款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贷款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的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学院审核人员进行复审,最后由学校审核人员进行终审,若批准申请则将助学贷款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同时发送给相关银行系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4、奖助学金管理子系统。贫困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金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依次进行审核,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奖助学金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5、系统管理子系统。管理员登录后,通过学生信息管理导入学生数据;通过用户管理可以实现系统角色的管理及权限分配,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通过信息审核与,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所有用户相关的资助信息,以便贫困生申请,同时控制审核工作的及时进行;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对资助项目、资助学生、资助金额等进行汇总统计,跟踪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用户登录后,通过系统管理子系统只能修改自己的密码。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图2)

(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主要通过E-R图来表示,根据E-R图进行表的设计,然后选择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表的物理结构。通过前面的分析,系统所涉及的实体集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贫困生、辅导员、学院审核人员、学校审核人员、管理人员、资助项目。系统的E-R图如图3所示。(图3)

数据表的设计要体现冗余少、灵活、有必要的约束规范等原则。主要的数据表(贫困生基本信息表)的逻辑结构设计如下:贫困生基本信息表(学号、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学院编号、专业编号、班级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寝室地址、月生活费、密码、是否贫困生、家庭户口、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联系地址、家庭邮政编码、家庭固定联系电话、家庭移动联系电话、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欠债情况、是否有经济情况调查表、自然灾害情况、意外事件情况、是否低保户、家庭失业情况、其他情况说明、已获资助情况、是否获得助学金、是否助学贷款、是否勤工助学、申请认定理由、辅导员意见、贫困等级、学院审核人员意见、学校审核人员意见)。其他数据表可根据E-R图进行相应的设计。

三、系统开发

(一)采用B/S架构。由于资助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学生、审核人员等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进行访问,实现资助信息的查询、资助项目的申请、审核等工作,因此有必要采用B/S架构来进行开发设计。B/S(Browser/Server)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当前主流的信息系统实施模式。它是一种三层结构,即所谓的“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用户程序,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通过WWW浏览器随时随地去访问Web上的页面,而页面数据主要由Web服务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数据库服务器链接,并从中提取需要的数据由Web服务器生成,数据主要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B/S结构的优点主要就是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原因就在于客户机把事务逻辑大部分都给了应用服务器,不再负责处理复杂计算和数据访问等关键事务,只负责显示部分,所以维护人员不再为程序的维护工作奔波于每个客户机之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应用服务器的程序更新上。

(二)选用数据库。可根据情况选用Access、SQL Server2000、Oracle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议选用SQL Server2000来进行数据存储。

(三)选用开发环境。可用ASP、Java、C#等进行代码设计,最终实现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高校资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面临的学生众多,需要提交及审核的数据庞大,传统的纸质材料申报及审核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因此高校资助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对高校资助管理的需求进行认真梳理,对其流程进行规范,并采用适合各高校自身实际的开发技术,特别是通过B/S架构,实现高校资助管理的网络化、透明化、规范化及高效化。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

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日前,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就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先签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的办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就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邱小平表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总体得到遏制,但目前仍未得到根治,特别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还有所反弹,少数地区甚至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由此可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对于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邱小平指出,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仍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同时,加工制造、采矿等各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逐步增多。

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仍大量存在,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带队伍参加施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建设单位与农民工之间形成了很长的债务链,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难以落实。

二是建设领域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普遍采取平时只给农民工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做法,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捆绑在一起,一旦工程款不到位极易导致欠薪。同时,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流动性大,使农民工在追讨工资时往往缺乏证据。

三是当前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煤炭等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逐步成为新的欠薪风险源。

四是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执行刚性不足,发挥作用不到位。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过低,最高罚款不超过2万元,与用人单位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拖欠工资数额相比,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邱小平就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方面的做法介绍,一是探索实行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建筑总承包企业负责解决分包企业欠薪责任制等制度、办法。

二是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察执法,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的基础上,每年岁末年初,人社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排查和监控。同时,加大涉及农民工报酬争议的处理力度。

三是健全劳动保障行政监察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欠薪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对于《意见》针对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工程建设领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邱小平称,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兼顾其他行业企业,又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重点,从用工管理、工资发放、资金拨付、保障制度、项目管理等环节予以规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明确要落实各类企业包括建设领域施工企业依法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的主体责任,强调施工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先签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的办法。

二是针对一些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责任难落实问题,要求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其中,针对现实中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往往捆绑在一起的问题,为保证工程款中的人工费不被挪作他用,在总结一些地方经验基础上,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等相分离,要求建设单位在拨付工程款时,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数额,将工程款中的人工费用单独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银行设立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针对工程款拨付不到位等导致的欠薪问题,明确了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清偿责任。

三是针对企业拖欠工资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要求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求完善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四是针对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提出加强建设资金监管、规范工程款支付和结算行为、改革工程建设领域用工方式等政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拖欠工资问题。

广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健全建筑从业人员信用体系,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拖欠建筑工人工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xx〕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xx〕1号)、《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xx〕138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市〔20xx〕112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实名制(以下简称实名制),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规定,将本市在建项目的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情况等信息登记建档,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将以上信息报送行政监管部门接受监督管理的制度。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本办法所称建筑从业人员,是指建筑项目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

本办法所称施工企业,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实名制管理负总责;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本企业施工范围的实名制管理负责。监理企业对实名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理。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建设宣传教育和建筑业劳保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建设宣教劳保中心)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全市建筑工程实名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区管建筑工程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按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建立建筑施工实名制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方式。

第七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协助处理农民工欠薪事件中,应将实名制采集的用工信息作为重要依据。

第二章 实名制信息内容和登记标准

第八条 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内容包括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施工进度情况信息。

第九条 建筑从业人员中的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造价员和材料员、劳务员。作业工人包括特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建筑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项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从业资格、培训教育、劳动合同、作业人员工资帐号、项目岗位等。

第十条 作业工人的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

工人考勤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天数。

工资支付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当月工资结算数、当月工资支付数。

第十一条 施工进度情况信息。包括月度工程施工进度情况信息、与月度工程施工进度对应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等信息。

信息项包括当月工程施工进度情况,当月劳务作业人员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资单价,使用材料(设备)的品牌、数量、规格和单价,使用机械的型号、数量和单价。

第十二条 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分别编制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并纳入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由施工总承包企业报监理企业审核和监理。

第十三条 施工企业按本办法规定时间周期收集、汇总与建筑施工实名制有关的信息,做好信息基础工作。

第十四条 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信息分类编制本企业的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报施工总承包企业汇总。施工总承包企业以月为周期汇总登记。

第十五条 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应分别由施工企业填表人、审核人和项目经理签字,盖施工企业项目部印章后存档,纸质档案保存至工程竣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两年以上。

第十六条 汇总的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应按月在公示栏进行公示。相关施工企业负责处理公示期间出现的争议,争议事项处理情况应在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中备注。

第十七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按照规定,按月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送实名制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章 施工现场管理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对依法分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统一管理,督促落实实名制管理。

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分包单位,应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现场管理责任,并按照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要求开展实名制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十九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建立实名制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实名制信息采集、登记、报送、审核和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

第二十条 施工企业应当安排专职劳务员负责实名制管理工作,劳务员应经培训并熟练掌握实名制管理操作流程后上岗。

第二十一条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活区与施工区应严格分开,进入施工区的通道应设置门禁和考勤设备。

第二十二条 施工现场生活区应当设置信息公示栏,每月10日前将上月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结算和支付信息在在信息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第二十三条 监理企业应当对施工企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对施工单位未按本规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应发出书面《监理通知单》,要求其限期整改。施工企业逾期未整改的,监理企业应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章 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为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分配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账号。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向负责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并按本办法规定录入建筑施工实名制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后,应在建筑从业人员进场施工前录入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动态维护。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定期上传实名制的其它有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使用以智能卡以及指纹或虹膜等为信息介质的考勤系统进行实名制管理,自动建立工人考勤数据库。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后及时补录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将施工和监理企业关于实名制的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按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按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规则,对项目所属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实名制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十八条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对本办法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未按要求落实实名制的施工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不良行为记录。

第二十九条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违反实名制相关行为的投诉、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条 施工、监理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制度进行扣分。

(一)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报送实名制信息的;

(二)施工企业报送虚假数据的;

(三)施工企业未建立实名制信息登记档案或档案不符合规定标准的;

(四)监理企业未履行对施工企业执行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的;

(五)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执行实名制,监理企业未要求整改,或施工企业逾期仍未整改,监理企业未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第三十一条 施工企业发生因拖欠工人工资或工程款引发群体事件,且未按规定建立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登记档案或档案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按相关规定纳入企业黑名单管理。

第5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 策略

ABSTRACT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The coordinated configuration between hardware platform and system software of M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a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for MIS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e., construction by stages, effectiveness for a given period and endurance, is put forward,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result of applying it in practical work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转贴于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 策略

abstract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the coordinated configuration between hardware platform and system software of m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a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for mis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e., construction by stages, effectiveness for a given period and endurance, is put forward,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result of applying it in practical work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Www.133229.cOM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 信息化 项目管理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效益、技术手段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挥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建筑施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一、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

项目管理工作必然要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筑施工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二、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1、准备工作

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首先针对工程项日本身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结合P3项目管理软件,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能够准确的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2)理解网络计划中如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3)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4)结合现场施工经验,理解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5)结合目标工程,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日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2、管理层次的划分

施工企业总部管理层使用网络版P3项日管理软件,项口部管理层使用P3单机版或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P3网络版,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各工程之间人、材、机项目协调调度,充分利用资源,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

(1)公司总部管理层

该层可以认为是工程项目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公司工程技术处和信息中心总体规划,由各业务处室包括财务、物资、经营计划、档案、质量,安全部门等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工程进度、成本、合同、安全、质量、协调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及时掌握公司所有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物资到货、安全、质量、成本等信息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2)项目部管理层

该层是施工现场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实际的进度控制、资源加载、安全、质量、工作联系等信息的提供。并且负责向公司总部定期上报具体工程施工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的报表。

(3)施工队管理层

该层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本日、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工程项目人员使用P3单机版在现场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后,将工程导出,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至总部管理层,由总部管理层人员导人P3网络版中对应工程,进行数据更新。

工程项目人员还可以在工程项日所在地采用拨号卜网,使用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公司P3网络版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

3、工程管理信息编码分类

P3中项目信息编码包括工程项目分解结构编码(WBS)、作业分类码、作业代码、作业代码分类码,资源代码、费用编码、日历代码、自定义编码等。

4、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4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1)里程碑进度计划,此计划由业主/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安排确定;

(2)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及备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合并的总控制计划;

(3)公司总部各部门编制的详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上一级级控制计划编制。反映公司总部对项目内容的整体安排,此计划要报监理批准,为3级总体目标控制计划。

(4)项目部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进度计划,根据第3级进度计划编制。反映项目部对具体施工方案的安排。此计划要报公司总部批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各级进度计划工序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对应。

第8篇

关键词:报表;独立性;分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722-02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 Report Formed System

WU Ge1, WU Wei2

(1. School of Computer, Jiangxi Aviatio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330024, China; 2. Jiangxi Applied Technology of College, Ganzhou 34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is the information issue, including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In the design, the mainl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ystem is the separation between data and styles, namely the identical data of the report could have many displaying styles. Therefor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data and styles strengthens the data independence and enhances the data sharing degree.

Key words: Report; Independence; Separation

1 背景

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不可避免地要编制各种各样的报表,报表是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报表就其实质而言,是信息的,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方面,报表是表格,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内容方面,报表要“报告情况”,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报表内容是各种各样有用的数据。同时,报表是“数据处理系统所预备好”的输出文件,是总结性文件,即报表中的数据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得到迅猛发展,数据的采集、传输、交互、安全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报表作为一种信息组织和展示的有利手段,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估计,系统应用的60%以上与报表有关。报表的生成系统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是进行信息浏览、分析、打印的有利工具。随着WWW技术的发展,报表生成系统从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正逐步向Internet转移,越来越多的报表应用在Web环境下开发与运行。

2 数据库的连接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本系统的数据库连接中,应用程序所采用的数据库连接方式是使用ODBC驱动程序,免去了配置ODBC数据源的步骤,可以利用ODBC驱动程序与数据库相连接。代码如下:

var conn,connstr,query;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str="Driver={SQL Server};Server=(local);Database=deports;UID=sa;PWD=sql;"

conn.Open (connstr)

3 报表数据管理

报表数据管理页面包括在系统管理员权限页面里,系统管理员的登录页面使用了员工信息表。在系统登录页面里还需要引用这个表的用户名,密码和是否是管理员等字段进行用户身份鉴别。如果用户身份通过验证的话,系统登录页面还要记录用户的详细信息,留待以后的系统页面使用。

报表数据管理是管理员权限里的功能,包括员工信息数据管理和员工工资数据管理。员工信息数据管理是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管理页面查看所有的员工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不同的操作。在员工信息数据管理页面中,首先显示浏览,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显示信息,它需要从数据库中读取记录。首先设定数据库的连接,以及返回的数据集。然后是查询员工信息表里面的所有记录查询出来,最后获取所有的值,然后将每条记录的所有字段都赋予特定变量的值,显示出来。这里为了方便浏览,还设置了分页功能。员工工资数据管理的设计过程类似于员工信息数据管理。

4 报表样式设计

报表样式设计属于后台设计,XML报表数据会按照设计好的样式自动展示出来。Web报表生成系统实现的是报表数据和报表格式的分离,XML报表数据文档里没有任何关于格式方面的信息,为XML文档提供信息的是XSL样式表,这就意味着同一报表数据可以有多种显示样式,方便用户根据需要对报表进行浏览。般的报表可以划分为八个区,分别为:页头、页尾、标题栏、报表头、报表体、汇总带,分组头,分组尾。针对具体的某一报表,可能会只有其中的几个区。针对于本系统中的报表设计,划分为六个区:页头、页尾、报表标题、报表头、报表体、汇总带。页头区设计的是单位名称和报表日期;页尾区设计的是报表的相关信息,如报表制作和审核的相关人员;报表标题区是显示在报表开始处,设计的是报表名;报表头区设计的是报表头部,如员工号、姓名等;汇总带区设计的是报表数据的总结,如金额、总人数等。本系统,对同一报表数据设计了2种显示样式:横向和纵向。

第9篇

关键词:供电公司;电费核算;准确率

目前在供电公司发展及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下,电费核算的方式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在电费核算上需要根据供电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电费核算可以符合供电公司现代化发展的形势。在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上,其不仅可以保证供电公司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并及时回收电费,还可以保证用户权益,避免因核算中出现误差而造成其多缴电费情况的出现。对于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的方法需要通过相关技术的创新来实现,以下则是对其进行的具体分析。

一、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电费核算质量的监督

在电力企业中,一般都制定了信息月报制度,这是由我国电费结算中心自主创办的,相关人员需要将供电企业每月电费资金的审核、异常以及退补等特殊情况进行集中上报,这也可以对当月信息以及电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M行统一的处理与解决。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监管力度,可以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人为恶意篡改信息内容等问题。在供电公司中存在着因管理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电费核算工作存在漏洞的情况,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极易出现岗位失职的情况,并且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供电公司电费核算出现严重的误差,进而影响公司所获得的实际效益。

信息月报制度是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这项制度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月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还可以集中范围出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也可以准确的反映出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理性。有助于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信息月报制度还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这一制度可以将每月的问题集中反映出来,有助于节约时间、节约能耗,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月报制度利用对比的方式,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到处理问题的措施。针对月报中集中反映的问题,通过每月的对比,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相关措施应用的效果,从而对解决措施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

二、建立信息汇总制,提高电费核算质量

信息汇总制也是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对信息月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建立信息汇总制,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信息月报可以对电费核算信息进行直观的反映,但是想要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信息,还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汇总与比较。所以,建立信息汇总制,可以提高对这项电费核算信息的利用率,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月报信息进行集中反映。信息汇总制可以对供电企业全年的月报信息进行总结,有助于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可以针对当前供电企业电费核算、收取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进一步信息汇总制,是提高电费核算质量的前提,有利于企业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以,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监理信息汇总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建立出科学合理的信息汇总制,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电费核算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

供电公司应注重工作人员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其可以接受最新的电费核算技术,同时通过人员培训还可以使其获得更加丰富的电费核算知识及相关的业务能力。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需要将考核制度纳入相关的管理规定中,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形成竞争意识,并保证其业务能力水平不会出现下降的情况,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考核制度还可以对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有着较大的约束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供电企业不同岗位职员的专业技能,这些职员必须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岗位工作要求。电费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包含了多个核算岗位,只有核算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核算的质量以及准确率。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改进与优化培训内容,还要提出自学的要求,努力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性,要以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为目的。

四、制定岗位轮换制,保证电费核算质量

一直拘泥于手中的活容易产生惰性,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且互相之间交流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极大的带动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定期的轮换让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工作,可以在同样的工作中发现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减少核算异常比例,提高核算质量。轮换于各个核算岗位,做不同的工作,发现不同的问题,处理用不同的方式,更利于核算员工的技能提高。岗位的轮换,增加了大家的工作技能交流,提升了大家的互助热情,使员工之间更加团结,使工作环境更加和谐。

五、推陈出新提意见,增加电费核算质量

在新系统上线后,提出增加“自定义查询”功能,在查询项目中增加实时查询项目,可以查询实时客户电费电量信息,有助于更加准确的了解信息和制作报表。提出“四化”审核功能明细化,环节精细化,二次审核安全化,人员分工明确化“四化”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电费核算质量,节省核算消耗。利用“飞秋”实现联络实时化,把工作交流简便化,能够实时沟通,有效防止信息的错误传达和错误理解,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六、结语

由上文介绍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及创新,对原有的限制供电公司电费核算的内容进行更改,从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进行优化。对于如何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需要供电公司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总结及积累经验,以此来提升实际的电费核算水平,从而保证供电公司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傲.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经济视野,2014(22):146-146.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承包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14-03

企业信息化营运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交易效率、管理精度、决策速度。2010年以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逐步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上海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也于2010年全面启动,以适应主业客户和自身发展的需求。鉴于上海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级多、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重叠的实际情况,在推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无疑是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状况

一个有效的双向信息传递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伴随着体制深入推进,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1.粗放型管理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以前成立的电力集体企业均属于电力主业的安置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其管理主要依靠主业和领导层指令性措施,机构设置简单,以班组作业为基本单元,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由于大部分电力集体企业都是根据主业的需要和业务发展设置,成立时间较短,管理受技术条件限制,公司总部对下属单位的管理仅采用指令式、会议式或检查式等手段,基本没有信息化。

2.辅助计算机管理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集体企业也日益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较以往复杂,集体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和建立、增强,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开始由企业主导。为满足管理需求,部分电力集体企业开始推广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等较为简单的信息化手段。这些手段通常而言都是对手工流程的模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电力集体企业粗放型管理的模式。

3.信息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到现在,电力集体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管理规模和管理层级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加大。从内部管理来看,既有行政计划部分(主要体现在电力主业的行政干预,在管理上自主独立性就受到制约),又有市场部分(主要体现在非主业相关业务上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如在电网以外的市政工程、民用建筑等领域大多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2010年上海电力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集体企业与主业的关联程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集五大”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在集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纷纷学习和借鉴电力主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升级、完善和联网,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原先没有进行信息化的企业也可以斥资购买成套的商用软件,如ERP或其中的若干模块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开始和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支持等结合起来,依靠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迅速实施,开始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理念不断成熟,管理手段日益先进,集约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信息化手段对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体化运作的新形势下,电力集体企业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以战略为指导、流程为主线、预算为控制、绩效为结果。集体企业要实现集团化管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

首先,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企业管理。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后,电力集体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和集中“瘦身”,管理集团化、扁平化。由于集体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区域的不集中,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集约化管理的理想模式就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和资源配置优化,建立起集约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服务和流程控制体系,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必须是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搭建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管理的集约化。

其次,时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还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管理风险和漏洞(如管理人员的压缩,引发的现场安全管理、资金管理、用工管理等风险等)。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集体企业需要对企业系统重新进行综合集成,挖掘企业各方面的潜能,发挥企业整体效力,才能在集约化管理和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向管理要效益。

最后,信息化本身的优势使然。如今,大型企业集团均通过对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企业信息集成起来组成一个管理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并借助专用软件,将企业管理向集成化、网络化改造,既能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又能减少结构冗员,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电力集体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支撑。

三、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管理面临的困难

相对电力主业而言,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由于起步晚、内部网络化程度较低,难于实现对异地成员单位的实时监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约化管理的效率。另外,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集体企业尚不能合理地设置大的系统和小的专业应用模块之间的关系;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属于单个企业内部应用,极少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的集成,管理只能在很初级的层面实现,无法达到增值和资本运营的要求;集体企业一般都在初期建设比较重视,后期维护工作跟不上。

四、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分析

1.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具备的配套条件

(1)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是指支撑企业管理运行所需的设备、场所等硬件及适合管理要求的技术经验等软件条件。目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系统已经建立了覆盖集体企业的广域网,集体企业已经建立了适应各自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通道容量有限,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实现与主业客户的互联。

(2)人员素质。技术和软件平台本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增值,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等环节上提供监控、稽核和分析的手段,拉近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者的距离,因而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对资金的合理调拨、决策支持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等环节,人员素质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直接左右决策的最终效果。电力集体企业以往属电力主业“安置型”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支持性人才还存在短缺局面,但可借助集体企业内部专业软件公司给予支持,也可根据需要分阶段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2.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遵循信息化客观规律

电力集体企业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以数据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管理的中长期信息规划。数据集中、数据仓库、关键业务系统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工程。数据集中实质是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体现,确保信息对称,使分析成为可能,为数据仓库提供决策支持。要建立覆盖电力集体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应用系统,实现各级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标准,为实现现有应用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奠定基础。

3.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的实施思路

(1)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自上而下”进行设计。集约化管理是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建设时提高集约化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规划,遵循“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企业集约化管理方案,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理想模型,提出企业管理功能需求。其次,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平台和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对专业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的投资。最后,要遵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原则,先行建设承包商队伍管理、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和工程MIS系统等关键应用系统,关键应用系统应先在有条件的单位试点后推广。对于风险大的、非关键的应用系统可以待时机成熟时建设,最后在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对集约化管理的高级支持和辅助决策。

(2)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照优化的流程,从基层业务单元入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从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

五、久隆电力集团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的创建与实践

久隆电力集团是一家集电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项目全过程和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电力集体企业,拥有国家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送变电工程专业一级资质证书。与集团合作的承接工程施工企业上百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现场作业人员数众多,各施工地“点多面广”。以手工方式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进行记录、修改、统计,管理层对承包商的信息很难做到充分掌握,效率较为低下,容易出错,而且无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与作业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核对,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为了加强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事故,必须从人员的基本安全要素抓起,形成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预警、预防的目的。

2009年起,久隆电力集团结合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发了“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前,首先组织系统设计人员对久隆集团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确立系统设计的需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下:

2.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新建设的系统中,计算机将139家承接工程施工企业及其下1万多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信息收集起来,输入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预控管理系统,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情况、资质审查、企业的审核、资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

(1)对施工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根据核准的承接工程范围将企业分类。再根据企业本身人员的技能情况,又可将企业分为不同的资质:可承担110千伏及以下、35千伏及以下、10千伏及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点力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的工程。

系统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立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施工类别、所获资质的信息库,所有数据等都可从系统中查询获得,建立电子化的资质审查流程,实现电子化的考评年检流程。

(2)对作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所有作业工人在职前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由久隆集团组织,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发放相应的许可证。所有通过职前培训取得相应许可证的作业工人每年还须接受年检,进行相应的考试。公司对作业人员培训后取得的各项资质实行电子化管理,将培训经历、成绩单、证书等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能及时准确地将工种、许可证信息与作业工人的实际情况保持同步。

信息系统将安全管理人员从原先的纸质档中解脱出来,能够十分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所有承包商及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违章信息等,让管理人员充分掌握从作业人员到施工企业的整体情况,为提高管理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供了有效手段。

(3)安全防护器具的信息管理。承包商所拥有的所有安全防护器具信息都被编号并记录至系统中,当安全监察人员实地检查时可通过手持PDA直接查询出相关的工器具信息,一旦发现不合格便可记录在PDA系统中,并立即停止不合格工器具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现场作业工人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

3.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辅助决策功能

系统提供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人员资质、工种、年龄等项目的统计。实现对施工企业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企业类别、企业规模等项目的统计。提供各施工企业、作业工人的违章情况统计功能。实现施工企业、作业工人违章预警功能。在数据完整全面的基础上实现年度分析报表功能。所有统计分析信息可导出至EXCEL文件,不仅仅从技术角度增强了电力工程的安全保障,更是从管理层面提升了久隆电力集团对安全的控制力,实现了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安全集约管理现代化。

六、结论

电力集体企业实施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只有坚持“自上而下”总体规划、“自下而上”分步实施的原则、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充分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需要。久隆电力集团从承包商基础管理入手,不断完善功能,逐步扩大信息化管理范围,初步实现了承包商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电力集体企业需要灵活掌握规划设计与实施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时需要进行个别单元的试点,使规划设计成果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信息化手段应用在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中一定能够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坚,杨波.论电网企业集约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J].电力信息化,2006,4(3).

[2]陈志强.多经企业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2,(7).

[3]张斌.以信息化助力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J].当代经济,

2009,(16).

[4]夏轶.浅谈集约化管理[J].有色金属工业,2003,(2).

[5]刘万毅.施工项目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施工企业管理,

2002,(5).

第1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意见的通知》和全国、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关于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是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形成科学有效的主动预防型监察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对于实现体面劳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劳动保障监察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有利于扩大有效监管范围,实现监管范围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有利于加强基层监管力量,整合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效率;有利于增强工作主动性,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违法行为引发,实现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有效提升政府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社会管理能力。

二、工作目标

年,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按照深化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领,以健全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系、实现“责任网格化、运行网络化”为目标,以维权、维稳、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为目的,在做好“四个一”(一张网格、一支队伍、一个系统、一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两网化”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监察对象无盲点、监察手段信息化、监察管理精细化,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运行标准和质量,至今年年底全区“两网化”管理覆盖面达到100%。

三、网格体系

(一)精分网格,落实责任。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对原划网格以街道或社区(行政村)为基础,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数量为依据,重新进行梳理、科学划分,在各级网格内进行“四定”,即“定格”、“定员”、“定责”、“定标”,实现“责任网格化”。

(二)合理配备监管人员。每个网格要明确1名专职监察员负责,并配备1—2名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兼职监察员原则上从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所工作人员中聘任,监察协管员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招聘大中专毕业生或从大学生村官中聘任,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人员稳定的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根据《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两网化”管理与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整合利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为监察“两网化”管理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建设,在街道组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或在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所加挂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牌子。

(三)完善网格管理制度。在原有“一所、一簿、一册、五项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四项制度。一是监察协管员管理制度。规范协管员招聘、录用、培训、考核和奖惩等工作;二是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制度。明确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程序方式和维护、更新标准;三是网格巡查制度。对日常巡查的范围、时间、对象和程序等作出规定;四是监察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系统建立、运行、维护标准和使用方式。

(四)加强网格队伍培训。重点搞好兼职监察员和协管员及信息录入人员的培训,提升基层网格监管人员在宣传政策、采集信息、调解纠纷和配合执法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区里要对部分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也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计划和方案要及时上报区劳动保障监察处。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按照《关于做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区里要设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指挥中心,做到掌握网格情况、准确调度指挥、快速反应联动,二十四小时有专人值班,重大情况问题要及时上报。

四、网络建设

(一)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能力和水平。每个网格都要安装并正常使用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并确保互联互通,实现运行网络化。按照部颁标准《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指标采集与代码》,对省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修改完善,达到与全国联网的要求,待条件成熟时并入金保工程,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二)做实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录入。各级网格要有相对固定的信息录入人员,将采集的用人单位信息和通过书面审查、日常巡查及举报投诉专查等形式获取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区里通过网络监控与实地抽查相结合,采取每天一查看、每月一记录、每季一汇总、半年一总结和年底总考评的方式,掌握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信息录入情况并进行督导检查。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对已录入的用人单位信息要充实更新完善,年底前信息完整率达到60%,2012年底之前达到100%。录入质量和动态管理情况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指标。

(三)搞好信息数据库建设。按照“一企一档、一格一册”的要求,建立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台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建立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档案后,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按照劳动用工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定期的信息采集、维护制度,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并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动态实时管理。要注意整合共享就业、培训、社会保险、仲裁和等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对比,发挥系统功能,提高监管效率。

五、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将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作为当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劳动保障监察监督所要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抓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12篇

关键词:职工培训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41-01

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基于大准铁路各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支持铁路内部培训工作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该文以大准铁路公司的企业架构为模型,介绍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大准铁路职工培训管理现状

1.1 培训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大准铁路公司举办职工培训时,各部门、段、站区对职工培训信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电话联系为工作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质量低,公司职工教育信息统计时间每次5-6天,不仅周期长,而且出错率高。

1.2 培训档案保存纸质化

由于职工培训记录最后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因此信息量受到限制,培训记录有差错或丢失的可能性,无法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因此也不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经验的总结,无法为今后的职工培训提出进一步战略性规划。

1.3 培训课件无法实现共享

由于各段培训的资料、课件都有本段职教科保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专业交叉内容时,需要授课老师自己查资料或向其他部门求助,极大地降低了培训工作效率。

2 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2.1 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公司的设想和要求,准能大准铁路公司培训教育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1)高起点、高标准,保证系统平台的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3)有效的执行公司计划、任务,并反馈教学质量,有利于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新工艺、新工法、新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各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为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2.2 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模块化:方案从体系架构、功能布局,遵循多层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接口服务化:建立易维护、易二次开发、易扩展的系统,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为最终用户的后续开发预留接口。

(3)传输网络化:充分发挥已有网络优势,高质量、高效率应用的企业内部网络。

(4)决策科学化:通过信息的整合、流转、汇总,将各种信息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他们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5)安全保障化: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数据库设计与后期运行中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实行深度防护。

3 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职工培训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

(1)集中式即在大准铁路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所有基层单位均直接访问的服务器。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2)分布式即在铁路公司建立总服务器,在各运输站段建立站段服务器。各运输站段直接访问本单位的服务器,同时站段数据可以异步更新集团服务器数据。优点是可以减轻对网络负载的压力,本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的系统拥有绝对管理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各单位特殊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考虑到该系统是建立在铁路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之上,且办公网络覆盖在薛家湾本地,采用集中式方案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 培训管理系统

(1)组织机构管理

可以添加、管理组织机构,并且给组织机构赋予权限。可以编辑、删除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可以自己修改信息和密码。

(2)人员管理

提供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批量导入等一系列操作,普通用户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维护。

(3)培训台账管理

根据权限对培训台帐、培训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培训费用台帐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和查询。对台账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生成纸质台账。

(4)培训档案管理

对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结果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员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培训记录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生成纸质员工培训档案。

(5)师资管理

建立公司师资资源库,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对内部教师、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授课情况、内部教师年度考核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4.2 教学管理系统

(1)培训需求调查

调查员工需要培训的范围,统计员工需要培训科目,设定调查分类,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一个属性,各段、车间、工区的员工根据需要进行投票,段管理员统计投票信息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需求计划。

(2)培训任务下达

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计划信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和计划信息,具备提示功能便于员工了解培训信息。

(3)在线学习系统

员工在登陆后可以注册成为在线学习会员,注册成功后员工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模拟答题、课件、仿真课件在线学习等操作,完成学习作业、参加在线测试,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仿真演练系统

员工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实作模拟演练。学习模块侧重于讲解和分析,练习模块侧重于在有提示的的情况下指导学习者进行检修作业或故障处理的实际操作,考试模块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检修或处理具体故障。

4.3 考试管理系统

(1)在线题库

建立学习资料题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管理人员根据试题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

(2)考试管理系统

根据培训科目进行相关的考核考试、一日一题、模拟演练的考试。

5 结语

该文根据大准铁路公司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网络的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对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茜.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效率[J].公司与产业,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