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联想法论文

联想法论文

时间:2022-11-25 16:2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联想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联想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维僵化;联想法;两极分化;因材施教;科学规划

高三的历史复习量大任务重,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学生思维僵化,前后知识断链现象严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纪律较好,但学习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某一节内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综合考核几章甚至几本书的内容,或者换一种问题提问时,效果就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通过联想法强化思维训练,效果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单纯地死记硬背那六部,很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联想记忆法,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们把六部进行谐音,如下:“吏”“猎”,“户”“工”“礼”和“兵”不变,“刑”“行”;其次,我们再把它们进行串联并增减字,变为“猎户(遇见)工兵(要)行礼”,最后将这句话联想成“猎户向工兵行礼”的情景储存大脑即可。而六部的职能也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如“吏”与“官吏的考核管理”挂钩,“工”与“重大工程建设”挂钩,“兵”与“军事管理”挂钩,“户”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挂钩,“刑”与“刑事案件的审理”挂钩,“礼”与“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挂钩,再将它们变成图像储存大脑即可。另外,联想学习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二轮复习期间,许多自认为学习无指望的学生基本就放弃了学习;而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学习更努力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守旧,继续采用同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状况不但不会改进,反而会更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实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级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状况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对待。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计:(1)准备好不同的教学方案;(2)按不同层次把一个班级分成甲乙两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轮流上课,各上20分钟;(3)轮空的班级明确任务;(4)在最后五分钟时间里,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或个别辅导。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不太重视“+2”科目的学习

由于高考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2”科目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等级”进行参考,所以许多明知无望考上本科的学生,更是对“+2”科目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科学规划,强化感情投入。

(1)抓两头保中间,即保证优等生人数,减少后进生人数,提高中等生人数。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块。优等生人数现在基本定型,后进生和中等生仍有变化的余地。在剩余时间里,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指导和帮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其真正想学、愿学。

(2)复习中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若干次考试后,学生很容易疲劳、厌烦。这个时候,历史教师有必要谈一些历史小常识、小故事,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阐述。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耽误复习工作,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历史教师的才学去感染学生,以历史名人去教育学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另外,教师还应通过讲述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燃起斗志,乘风破浪。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认为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利用好联想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走出议论文的写作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写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要素齐备。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要素”观点雏形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几十年以来,在议论文教学中一直被沿用,人们已经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潘新和教授站在理论批判的高度上,批判了“议论文三要素”,并发表了《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他认为“议论文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点。其次,论据更不能称为要素,论点与论据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再次,论证是动词,应称为论证过程或方法,与其他两个名词要素并列不妥。”潘新和教授认为,议论文的“三要素”影响深远,弊大于利。他通过批判反思“三要素”后对议论文“三要素”进行重构。他认为,重构是走出以“形式(论证)逻辑”定位、以“证明书”(证实)来建构说理系统的迷津。“三要素”的认知取向,不应是文本做浅陋的结构、形式(推理方法)上的规范,而应做功能、本质上的规范。他提出了议论文的“价值性”,“发现性”、“说服性”。潘新和教授对于“三要素”重构的观点一提出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新三要素,不太符合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要求,只能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方向而不能成为目标。反对者还认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能刻意拔高,高中生都在十八岁以下,现如今学生都在学校学习,没有太多社会经验,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内在和外在,确实是为难他们了,不能硬赶鸭子上架”。

不管是对于议论文写作改革持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通过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可以发现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取悦”批改试卷的老师,大部分写的作文是模板作文,就是所谓的“三段论”作文,毫无新意。写关于励志的举例子都是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写关于历史的举例子都是司马迁,屈原等。引用材料出现了“审美疲劳”“堵车”现象。正因为在高考这根严厉的“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不敢写,老师不敢教,大家都被束缚在已有的思想下,教师鼓励学生写所谓的“保险作文”,就是那种可以得中间分数的作文,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的都是“三段论”的模板作文,开头一段排比,中间列三个观点,结尾呼应主题。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锻炼,写一百次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写创新性的议论文

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思维的突破,使思维能开出最美的创作之花。现在高中生写作文,常常以使用华丽的辞藻为傲,错认为情感是唯一的价值,而不知道把它升华为理智。议论文离不开概念和逻辑的紧密联合、贯通,以及对矛盾的具体分析。议论文讲究概念严密,主题明确,不要转移,不要被相邻的概念牵走。夏D尊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深刻的思考判断,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深入分析。深入分析材料,是深刻思考问题的前提。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议论文要得高分,就要有排比句,有亮丽的例子,开头要文采华丽等等,其实这些只是花边的修饰,关键是要对材料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例如,写“水”,一般都会写水的可使用性的价值,从而想到水的宝贵,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等等,学生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学会从相关的事物去引发思考,这样可以找到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扩展的写,联想的写,“水主沉浮”联想到“水与人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水与政权”,“溪水汇入到海”联想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想到“持之以恒”等等,再如,“雪化之后是什么?”,“雪化之后变成水”、“雪化之后能滋润大地”、“雪化之后是水滴从屋檐滑落的瞬间”,“雪化之后是春天”等等。这样写不仅新颖而且产生美感,使人能产生审美的愉悦。

创新性不只是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也是应具备的性格品质。学生在写作文时应积极主动的创新,让思想自由的放飞。高考作文评分特别划出一个“创造”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创新性的重要性。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才能成为智慧健全的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属于个人思想和意志,大方的成为真正的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创新性作文通俗地讲,视角要独特、立意要新颖,情感要真挚、思想要深刻、语言要含蓄等。写创新性的议论文,要真实,新颖,灵活,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命题创新,可以巧用歌名,广告名,修辞,文言;语言要创新,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富有个性了,文章才有新意。

三、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

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们学业负担沉重,在学习中,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没时间去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缺乏生活的基本体验,这就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且虚假。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拒绝平庸》,从题目就让考生无法着笔,“时尚”似乎离高中生活很远。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当代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和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生活”在新课标中出现了不少于二十多次,由此可见,作文写作也必将要回归生活。

议论文写作需要生活的再现。作文来自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怎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议论文呢?首先,学生要认识生活,作文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介绍,政治理论研究,生活及生活经验介绍,风俗人情,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描绘等等。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从而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人生、社会与自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从中了解、认识自身,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愉悦,学生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除了学习外,还需要休息娱乐。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文体活动之外,在空闲的时间读些短小且精悍的、赏心悦目的文章,可以消除学习中的疲惫和烦闷,学会阅读,能使人增进智慧,获得生活的乐趣,增进身心健康。最后,学生要学会提升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事物。高考的主题大多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生活,通过文字使得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在作文中得到提升和深化。这样学生写出的议论文,就会摆脱空洞和虚构。

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需要学生的真诚,能够贴近自我。好多学生的议论文写起来像在“喊口号”,写关于人生励志的主题,论点大都是“拼搏需要坚持”、“拼搏需要理想”、“拼搏需要勇气”等等,这样的组词造句可以写出十几个,论点空洞,论据又能举出什么真诚的例子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深刻的本质的,深刻的、本质的反映必然要求学生要真正的走进生活,而不是走近生活。所以学生在写作中,要积极主动的体验生活,说真话,谈真实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只有捕捉到生活场面、生活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具体的题材氛围中,学生才能避免写虚假作文,写出的议论文才具有说服力。

总言之,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议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学生们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了,缺乏创新性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只有敢于创新,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才能真正的贴近自我。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思导疑,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改革教学方法,不能束缚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中。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2]彭小明,刘亭玉.写作教学模式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杨海棠.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第3篇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第4篇

一、在复习阶段就要练习如何备战高考作文

1.应让学生明白“不必书法美,但求文面佳”。阅卷者欣赏的是“文面”,而不是“字体”。“字体”讲究的是你的书法,而“文面”讲究的是整体效果。那些字体不够好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改变字体几乎不可能,而在短时期内改善文面是可以做到的。

2.模仿印制高考作文纸让学生适应这一特殊写作形式。高三学生写作训练不要再用作文本做。让学生使用仿真高考作文纸,其作用是:一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字数概念,究竟写到什么位置字数是符合要求的。二能让学生把每次训练当作一次演习,这样学生会特别重视自己的卷面整体效果。三能让学生适应这种高考特有的行文格式,而且要求学生一律用高考规定的黑色水笔书写。按这种要求坚持训练,更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高考的角色。

3.对于文面不理想的学生,要对他们分别制订方案加以训练。有些可能是因为字太大,太挤,有的可能是因为字太小不好辨认,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突破口和具体的训练目标并进行跟踪训练,每次训练完交上作文纸要让学生进行他本人前后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别人的横向对比,让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义。

二、考场上要使用的方法

1.高考作文的结构模式要“简”。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比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

2.高考作文列提纲要“快”。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在卷面上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上有多处涂改。

3.高考作文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颖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

另外也可以恰当使用以下方法快速进入主题:

1.联想法。高考作文构思必须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活动。考生根据已确定的文章要点,对头脑中现有的各种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放开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缚,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组合,删除选择,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整体。联想有纵式、横式等联想方式。考场作文多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交错运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所给材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并举例,具体要求是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这就要求考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相似物体,有的考生联想到运动会的跑道,饮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阳等,这些都是很合理的。考生只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开阔,构思新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7-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写作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正如顾振彪先生所说:“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作文技巧的讲解训练,热衷于教给学生一些流于表层的写作方法,而忽视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写作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提高上来,使作文教学效率得到迅速提高。下面就把参加科研课题的在这方面的体会谈一下。

一、制定相应的作文指导计划

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作文教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百名学生进入初中或者高,跟你学语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是否想到,如何使这一批学生三年后也就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学会写文章。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毕业生应该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写较浅易的议论文。而高中毕业生则应该能写复杂的记叙文,抒情散文和小说,能写正面立论的文章和驳论文章,还能写一些诗歌,有些较出色的学生甚至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初一时就要制定整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分两条线来设计,一条是文体训练系统,另一条是作文的能力训练系统。关于文体训练系统就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每个年级的重点。初中一年级重点训练学生写一般的记叙文,要教会学生写出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初中二至初三重点训练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以看出主要写的是: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日常应用文。初三也要全面系统地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在抓好基础等级的基础上狠抓学生的发展等级方面的训练。在强调文章内容深刻、丰富的基础上,着力抓“创新”和“有文采”这两点。

总之,要达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是说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对比、先抑后气扬、正反面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明确地告诉我们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这种思维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二、要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语言素养,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作文课堂与具体生活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通过思维加工,写出好的文章。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帮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结果这次的习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同学们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觉得市场嘈杂,有的觉得很富有生活气息。文章对于市场各式各样的商贩的描写也细致到位,效果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

三、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写作教学,当我们一些可教的东西教好之后,必然要从根本上去巩固学生写作的根基,也就是阅读。生活也是写作的根基,但教师无法左右学生的生活,再说,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生活非常单调,作为语文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只能在于阅读。这是属于不可教但可练的范畴。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如何要指导学生阅读。光读一些课内选文是远远不够的,课标中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在实践中有困难,教师宁可少布置一些书面题目,也要挤出时间来给学生阅读,甚至在课内给学生欣赏一些精美课外文章,课外给学生指定阅读的杂志或书籍。要求学生经常性地记录每天通过阅读以及生活所产生的感悟,教师不定期地收上来批阅,批阅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划出代表学生思想或情感的句子,必要时写几句话与学生进行交流。我在实践中发现,他们平时记录的某些深刻的想法,有时会作为中心在某篇文章中出现。我想,这也许是让他们写感悟这一做法所收到的效果。

第6篇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熟悉论文及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要求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重要的数据和结论最好要做到倒背如流。对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也应该相当了解,因为它既可提供科研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又可为论文中的结论和推论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二)尽可能地多征求本行或“外行#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及时修改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如果时M和条件允许,实验中的错误还可通过补做实验来加以弥补。即便错误一时无法改正,心中也有数,以免临场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慌失措。同时,这些意见也是编写答辩提纲鼓重要的参考依据之

(三)编写答辩提纲。一般来讲,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讲演时间为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此,答辩的讲演提纲应以此时限为基础。提纲应突出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即在学术上的新见解;在实验方法上的创造或改进;某些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总之,要突出一个“新”,要强调其价值。此外,讲演提纲中应标明所采用图表、幻灯片的序号,便于讲演时对应使用,以免届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混乱场面。提纲应包括的内容为,

1.目的、意义。

2.实验所采用的方法(若为自己创新或改进的方法并经实验所验证是可行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

3.结果。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实验或演算而得出的新结论、在前人基础上的新发现或验证了别人的结论或假说等。要求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介绍,不要掺杂个人的成见或好恶。

4.讨论。对与前人所得出的结果不合,或与一般规律相违背的结果,或实验的某些反常现象,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5.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论文,反映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答辩委员和广大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要注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有意隐瞒论文中的不足或错误。讲到此类“头痛”之处,吞吞吐吐,推三诿四,强调情况特殊等等。这样与其让别人步步紧逼,最终无法蒙混过关,不如事先坦诚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不足,给人以诚实的印 象。二是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特別是这种结论与前人不合或与本行著名权威得出的结果相悖吋,不敢客观地把它公诸于世,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论文的价值,这也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述要指出论文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层来的研究者提供入手的捷径,这是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所必须的。

(四)模拟答辩。它是一种公演前的“彩排”,实战前的“演习”。实践证明,

这对消除答辩前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检査讲演提纲中所隐藏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模拟答辩,一方面应广泛收集“答辩委员”们所反馈上来的意见,对答辩提纲、讲演方式、所选用的图表和幻灯片等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模拟答辩的结果,调整提纲中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五)答辩前的心理调整。不少经历过各种答辩的人都感到在临近答辩前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临答辩前一天,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少数人甚至会彻夜失眠,这势必会大大地影啊第二天的临场发挥和答辩效果。..因此,答辩前自己采取一些措施,做一些必要的心理上的调整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

1.采用自我提问法,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心。可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

(1)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可靠。

(2)实(试)验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3)实验数据是否经过反复验证,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4)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5)论文中的新发现和创造是否可靠,是否有价值。

(6)论文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概念,自己是否能熟练地掌握。

倘若以上6个问题自己能够给予肯定的答复,那么就可以坚信自己的论文棊本上是能够通过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信心大増,消除临战前的恐惧紧张心理.

2.“欲擒故纵”,答辩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与朋友们聊聊天,使自己暂时忘记毕业论文答辨,这对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心身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消除疲劳是很有用的。

二、答辩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辩讲演时应严格按照预分配的时间进行,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答辩委员和听众。答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装要整洁,举止要文明、礼貌,应丧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修养。

(二).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演论文,

都要用普通话。因为评委们和广大听众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应人为地给别人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否则,一方面是对别人不礼貌,另一方面由于五花八门的方言无疑会使你的论文答辩黯然失色。

(三)在评委们或听众提问时,要沉着冷静。为尊重别人和不至于问,题多了而遗忘起见,最好把别人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记录T;来,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自己准备的情况逐一解答。

(四)在与别人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有礼貌。多使用尊称,因为答辩委员大多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至少是本行中的前辈。尊老携幼,本是我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用语要谨慎,对于已超过自己论文范围的问题,如果自己无确切的证据,切不可冒然下结论,更忌用“必然”、“确实”之类的肯定语。另外,在态度上要诚恳、耐心,面带微笑的回答问题,这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表明答辩人胸有成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五)当别人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事先的预料,自己未作准备时,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冷静思考,若暂时不能回答,可向答辩委员会主席提请延时回答,不要未考虑成熟就匆匆抢先回答。你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产生联想而茅塞顿开,从而解开问题的症结。

(六)当某个问题与答辩委员有不同看法时,切不可激动而失去理智。不要有认为别人是在挑剌的错误想法。自己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切不可强词夺理。对于论文中客观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要坦率地承认。因为科学既是探索前人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那就可能有失误,这是客观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科学是在谬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七)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答辩人在答辩结束后,应向全体答辩委员和听众致谢。

第7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消费者都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在实际选购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在面对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产品时,消费者有时会抛开产品的具体性能、价格等因素,只因为是国产或是外国品牌就给予更多的偏爱或偏见——即来源国刻板效应(country of Oringin asa stereotype)。大量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一般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偏好要高于国内品牌(sin等,2000;王海忠等,2004;庄贵军等,2006),他们将外国品牌与卓越的品质、新颖性、现代性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联系起来(Hu&Dickserson,1997;Li等。1997;宋永高,2004),即使本土品牌与外国品牌在价位、功能属性和实际使用情况都处在一个水平上,中国消费者也仍然更喜欢外国品牌(易牧农,2009)。相关研究还发现,年轻消费者和城市顶级消费者(即高收入消费者)更偏爱外国品牌;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即使他们使用了民族品牌,但对民族品牌也仍然会给予负面评价,认为使用民族品牌会带来功能或形象上的损失(Cui & Liu,2001;安敏德,2008;朱凌等,2003)。同时,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对外国品牌的偏好呈递增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对外国品牌的偏好就越强(朱凌等,2003)。在品牌名称上,中国消费者如果越认为一个品牌是国外品牌,就越喜欢这个品牌,反之,如果越认为一个品牌是本土品牌,就越不喜欢和越不愿购买这个品牌(庄贵军等,2006)。但目前,由于缺乏对品牌来源国刻板印象(或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专门测量,所获得的刻板印象内容缺乏系统性,使得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有限,究竟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内容和典型特质是什么?强度如何?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为了避免研究者主观选定的形容词对被调查者的影响,本文将综合运用自由联想法、K—B法和Gardner法的优点,通过对三种方法进行三阶段调查,将词频分析由定性内容转化为可量化的连续性量表,对形容词词性的方向进行评估,分析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较高的词汇代表刻板印象的“内容”[学术参考网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词汇的正负意义代表刻板印象的“特质”,一致性的高低代表刻板印象的“强度”(包蕾萍,2010)。三种方法所对应的三个阶段的被试取样和样本数不同(见下图),其中,在自由联想阶段,由不同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人数不必过多,以收集被试心目中关于本土品牌的典型形容词;在K—B法调查阶段,首先从自由联想阶段中筛选出20个适用于本土品牌的形容词,然后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进行小样本调查,以得到最符合本土/外国品牌的高频词;在Gardner法调查阶段,首先把K—B法阶段得到的最符合本土/外国品牌的高频词编制成五点量表,然后进行较大规模随机调查,对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典型特质进行确认。

三、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自由联想阶段的结果分析

1.形容词的获得

此阶段采用形容词联想法,通过便利抽样,请21位来自不同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参加,要求他们在问卷上用尽量多的形容词(至少10个以上)来描述和刻画其心目中本土品牌和外国品牌形象。由于被试写的许多形容词都大同小异,经整理,将那些意思相近的形容词统一归结为一个词。经整理后得到了一系列描述本土品牌和外国品牌的形容词(限于篇幅,省略)。其中,刻画本土品牌的正面词汇仅有14个,分别是实惠、经典、容易买到、性价比高、用的人多、情感高、外观精美、时尚、功能齐全、耐用、设计合理、品种繁多、功能较好、名族主义强;中性词有7个,分别是售后服务一般、服务人员素质一般、质量一般、价格适中、档次适中、包装适当、价格适中;其余的都是负面形容词,有49个。而刻画外国品牌的正面词汇有70个;负面词汇仅有8个,分别是欺骗消费者、乱标价、假高端、销售过期产品、召回、性价比不高、质量不稳定、外观设计简单;中性词有3个,分别是包装适当、质量一般、使用效果一般。其中,前15个最能描述本土品牌的词汇分别是质量差、山寨、低档、服务态度不好、便宜、包装设计不美观、技术含量低、不安全、缺乏个性、满意度低、实惠、功能不好、广告创意不够、传统守旧、同质化严重;前15个最能代表外国品牌的词汇分别是服务好、价格高、高科技、高档、品质好、时尚、功能齐全、外观设计精美、奢侈、信誉高、有个性、品牌形象好、品位高、安全、有面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土/外国品牌的典型特质。

2.形容词词性比较

从词性上来看,除中性词外,被试能想到的本土品牌形象的正面词汇平均只有0.86个,而外国品牌形象的正面词汇为9[学术参考网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9个,后者显著高于前者(T=-19.66,P=.000),表明被试很难想到本土品牌的正面形象;被试能想到的本土品牌负面词汇平均为9.43个,而外国品牌的负面词汇为0.71个,前者显著高于后者(T=18.795,P=.000),表明被试很容易想到本土品牌的负面形象(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负面刻板印象。

(二)K—B法问卷调查阶段

本阶段以自由联想法获得的形容词表为基础,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找出前15个最能描述本土品牌、外国品牌的褒义和贬义形容词,从而得到30个形容词(15个描述本土品牌,15个描述外国品牌),并从总词库里另选20个作为干扰项,最后组成50个形容词的词表。在此基础上对这50个词表随机化处理,经随机数字排序,形成最后的形容词问卷。问卷调查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随机调查了90位被试,请其判断形容词问卷中各词是否适合本土品牌或外国品牌。

在结果统计时,采用K—B法常用的反转法,即不是直接计算每个形容词上出现的被评价对象频率,而是反转计算本土品牌或外国品牌评价中出现最频的特质形容词,即选取一致性程度最高的词(见表2)。其中,得到最符合本土品牌的高频词(即符合程度或一致性大于70%)有12个,分别是实惠、质量一般、便宜、山寨、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低档、传统守旧、产品粗糙、缺乏特色、品牌价值低和品牌意识差等,它们代表了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内容和典型特质。除&ldquo ;实惠”一词具有正面意义外(约占8.33%),其余词汇均为负面意义,约占91.67%。相反,这些词也符合外国品牌的比例均低于10%。得到最符合外国品牌的高频词有16个,分别是高档、高科技、有面子、奢侈、价格高、品位高、前卫、时尚、新颖、品质好、专业、品牌形象好、信誉高、有个性、竞争力强和外观精美,均为正面意义。相反,这些词也符合本土品牌的比例均在25%以下。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和外国品牌正面刻板印象。

(三)Gardner法阶段的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为了弥补K—B法调查的样本偏少,难以反映整个社会对本土品牌的普遍印象,而且百分数的解释力有限,不能反映集中和离散趋势等问题,本阶段将编制专门的形容词问卷,通过较大规模的随机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对本土品牌刻板印象典型特质进行确认。

1.形容词问卷的编制

经K—B调查法筛选出12个符合本土品牌且大于70%的高频词。为增加问卷反映本土品牌特质的程度,按频率排序向下增选“缺乏个性”、“广告没创意”、“满意度低”三个出现频率在64%以上的高频词,最终得到15个形容词。在15个形容词基础上编制5点量表形式的形容词问卷,请被试对用这15个形容词描述本土品牌特质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1为完全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说不清楚,4为比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形容词问卷中包含1个正面意义的词(即实惠),14个负面意义的词(便宜、山寨、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低、低档、传统守旧、品牌意识差、产品粗糙、品牌价值低、质量一般、缺乏特色、个性、广告没创意和满意度低)。

2.本土品牌刻板印象的典型特质和强度分析

此阶段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随机调查了302位消费者。首先,利用SPSS经由ReliabilityAnalyze,计算出Cronbach’s α值,得到信度系数为0.882,表明形容词问卷的信度较高。然后,通过SPSS计算得到15个形容词问项的均值。所有15个形容词的均值都大于中值3,进一步通过与中值3的比较,计算出均值差异的显著性,除“满意度较低”形容词在95%条件下显著以外,其余14个形容词均在99%的条件下显著。这表明,在被试看来,所有15个形容词都符合本土品牌形象,按其与本土品牌符合程度的高低(即均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品牌意识较差、较便宜、广告创意不够、同质化程度较严重、较实惠、山寨货较多、大多缺乏个性、大多缺乏特色、产品比较粗糙、技术含量较低、品牌价值较低、质量一般、传统守旧、档次较低、满意度较低。除“较实惠”一词具有正面意义外,其余14个形容词均为负面意义。按照Gardner(1966)的观点,认为和中值比较,如果T检验差异显著,已经完全能够证明该特质的刻板印象确实存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本土品牌偏见,其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特质可以用上述15个词汇予以刻画。

第8篇

写作本身有它固有的规律性,不因课程的改革而改变;新课程写作教学的任务,是更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摒弃过时的写作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写作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逻辑思维不可缺席,若考虑到考场作文的层面,逻辑思维更不可或缺。考场作文通常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本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审题环节中的分析题意、确立主题,构思环节中的编列提纲、设置结构,行文过程中的围绕主题拓展文意,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写作中,概念、命题、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写作需要逻辑思维,而写作不能到逻辑为止。严密的逻辑可以达到“以理服人”的境界,但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写作应该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而“善”与“美”,是不能简单通过逻辑推导实现的。因此技工院校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技工写作中的逻辑思维有其特殊性。由于文体不同,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而言,说明文较重概念的准确和事理的清晰,记叙文较重时空的顺序和情理的表现,议论文较重命题的稳妥和推理的严密。而在诗歌等文学色彩较浓的文体的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则不如形象思维。写作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写作必须超越逻辑思维。

推理的要求,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在其他文体中非常明显。议论文中常用的事实论证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缺乏足够的可靠性。议论文中更多的是经验的可验证性,而非逻辑推导的严密性。

通过写作实践,我们可以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写作中强调的逻辑思维,更多的不是在逻辑学意义上说的,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说的。我们应该承认,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是有基本的逻辑限制的。

第二,作品内部的一致性,是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文章的思路、意义的指向、情感的基调,都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写作都是具有逻辑性的。文章自身必须具有内部的一致性。从文章组织的角度看,文意连贯,上下衔接,也是基本的逻辑要求。文章展开过程中的逻辑性与文章的观点是否经得住检验没有关系,逻辑只能保证推理程序的正确。

第三,考虑到很多具有现代观念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突破逻辑的结果这一事实,具有较高创意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非得固守逻辑的程式。像意识流、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的作品,都证明了一点:在创造性写作中,文学意识、观念比形式逻辑更重要。

二、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其他思维形式

在技工、中专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对于思维正常的学生而言,灌输逻辑知识其实没有提升写作能力的实际意义。与逻辑思维相比,立象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更为本质。

(一)立象思维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写作中,我们觉得用“立象思维”这个词更为合适。“立象”是在写作中注入形象因素。有时候,冗长的言辞往往还不如一个意象来得简洁、生动而又饱满。意象是观察、联想、灵感和哲思的浓缩,是最精致的思维。立象以尽意,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象”是经由意识转化成的意象。意象是作者透过语言对世界的诠释,是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立象思维的首要功用是使作品形象化。

(二)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就是要适当地进行反思性的怀疑。批判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养成开放的思考态度,养成质疑求真的精神。其前提是心胸开阔,屏弃偏见,高扬理性,对不同意的观点要保持着同情的理解。自我是批判的首要对象,反省是批判的基础。由自我反省到自我建构,可以促进心智更深刻、更具广度地成长。批判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是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这为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具有辩证思维观念也是必要的。写作中需要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最可能产生创见。

(三)创造性思维

写作通常从模仿开始,而不能在模仿中结束。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落实在写作中。创作不是按照模子制作,创作需要突破规范,在学生通过模仿比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继续模仿就可能阻碍他们前进。写作中的创造性,一是写自己的真体验、真感觉、真想法,二是突破既有写作规范。人们通常注意到后者,忽略了前者。对学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奢望学生突破什么写作规范,主要应在真实表达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内驱力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括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理插图等),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相、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

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方式

发散思维的启发方式多种多样,如:假设、对比、拓展、逆向、递进等。

(一)假设式启发

假设是一种对地理事象的推测、想象与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富于联想、思维空间更广阔,假设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以假设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二)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1、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我在教授“锋面天气系统”,分析到冷锋过境时的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阴雨、刮风等)时,则自然引导学生纵向联想推析到:①冷锋过境前,受暧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居了原暧气团的位置而受暧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2、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

(三)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拓展式与递进式启发

从某一点拓展开去,以点及点、或以点带面地引发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曰“拓展思维”,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实例较多,比如我们由“经纬度”联想到“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经纬度数东西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定向定位等作用------”等等;又如我们由“地方时”广而推之的拓思到“地方时差、时区、时区的划分、区时、区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差与区时差的计算、日界线、时刻与日期的计算-------”等等。由一个层面跃到另一个层面或一个更高的层面的思维方式被称作“递进思维”,也叫“跳跃思维”,这种思维能促进学生思索的能力向纵深发展,训练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智能。例如我在教学“地球运动”一部分时,引导学生递进联想:地球在公转轨上的位置——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局部地区的典型气候。

三、发散思维渗透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自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或结尾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

(二)作业、测验的训练与讲评中渗透

例如,我们在分析讲评“春分——夏至,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变大或变小)?”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分析:①春分——夏至,北京(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夏至——秋分或秋分——冬至或冬至——春分,北京(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北极(或南极)附近的极昼(或极夜)现象的范围大小变化?-------等等。从而起到思维力启迪与知识的融会贯通效果。

第10篇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 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第11篇

所谓是我们 (认识主体)把握会计这一事物 (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它所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会计”。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思维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本文主要侧重认识中的思维方法来探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思维属于人类的理性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材料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性的反映。思维方法则是指思维的基本程序和使用的基本手段。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的一种理性认识,它同其他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一样,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方法论。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会计理论方法的最高层次。的认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革命能动的反映论当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同其它学科一样,方法论在会计理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方法论是哲学思维或哲学方法论在会计学家意识中的体现,又是从哲学角度对会计现实和会计理论的审视,是提供会计学家认识会计的方法模式,这种模式被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会计学家的思维方式或方法意识,构成他们观察、思考会计现实情况的视野,最终凝固成为会计学家对某种理论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转化为方法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共同形成为把哲学转化为方法论的“合力”。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在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

(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会计时所运用的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照其特点和阶段的不同,又划分为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思维的技术方法。

1.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形象思维法和抽象思维法。在进行会计研究时,首先必须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研课题进行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观察到的事实来判定调查地点和资料渠道的取舍。由于观察一般要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感性认识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后,才能为会计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点来看,观察法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法,包括联想法和想象法。联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具有表面性、随意性和猜测性。想象法是指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具有形象性、概况性和创造性。会计理论研究同样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即不局限于现有的会计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抽象思维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法。形式逻辑方法是一类程序化很高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类、类比、移植、归纳、、综合、概括、证明和反驳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固定下来,具有普遍有效的公理性。辩证逻辑方法是形式逻辑方法的与深化,它是从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入手,来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运动。辩证逻辑方法不仅承认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人类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将它们看成是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方法,将每对关系看成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思维方法在会计研究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研究的各个领域运用得最为普遍。会计研究成果的提出,或是从大量具体的事实和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归纳),或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运用一定的会计学知识推出(演绎)。会计研究成果,除了要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外,还要在逻辑上前后一致。此外,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在会计研究领域大量采用,在许多会计学术刊物中,随处可见这些研究方法的踪影。

2.思维的技术。包括数学法、假说法和系统法。数学是关于量及其关系的,是抽象、推导和的工具。从思维角度上说,数学又是严密的思维体系。活动同样离不开数学方法的运用,即运用数学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会计实践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将会计领域中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因素用数学模型表示,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构建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例如会计理论中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式,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均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即建立数学模型来表达。假说是对的一种测性或可能性的说明,它适用于一切进行理论研究的领域。假说的提出,不仅了、综合、比较等逻辑的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联系想象的方法。在其完成阶段,则演绎推理的作用十分突出,即从已确定的观点出发,通过演绎的程序,广泛地解释已知的经验事实。假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全面运用的方法。将假说法引入会计研究领域,便形成了会计研究的实证法。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说,然后通过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数学法、调查法和演绎法等以证明假说的现实性。在西方会计界,实证法的运用十分广泛,这种实证的运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同时便会计研究也具备了可以核查验证的特点。系统法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研究会计实践与会计环境的相互关系、会计实践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相互关系、会计学与科学及会计学与科学各学科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系统法具有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无法代替的。

(三)具体方法。每一间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同样也都了其特有的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指与会计科学相联系的方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应用型学科,理论研究运用什么具体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在现有的所提到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所谓事项法、伦理法、社会学法、学法等等,应当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由于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它的各个层面又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也由于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各有所“偏爱”,从而会带来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的复杂性。同时,还由于上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同一科学系统内各具体学科也互相渗透,所以,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以后,会计理林研究的气氛才真正活跃起来。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上世纪末己引起会计学界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概括起来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大类,但总的说来以规范研究的论文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类的论文数量不多,且从研究主题上看,超过半数以上的论文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进行的实证研究,包括对股市有效的检验、股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等事件的研究。仅就 《会计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196——2000年发表实证研究的论文分别占当年总数的2%、9%、10%、7%、9%。但是,把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规范研究中,不论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还是其它方法,都离不开通过实践检验。没有实证的检验,所得到的理论可能是空洞的,非科学的。也就是说规范研究要同实证研究相结合。同样,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不再进行规范研究,就不可能产生有用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会计研究方法的复杂性,难怪有专家曾预言: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将是复合型的。

总之,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是一个体系,有时可以单独运用,有时又要综合运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会不断创新。因此在我们进行探索性科学研究时,不存在一种固定模式,也没有一种预示成功的现时规定可以照搬,而必须在继承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4-02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1独特的艺术专业招生制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

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

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

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

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

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

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